作文素材论文篇1
一、宽容
1.名言: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 雨果
2、事例
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宽容为怀,把魏征看作是照见自己得失的“镜子”,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未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谎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收,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辛斯特要她把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合演奏,你现在已经是我的学生了。你可以告诉剧场经理,晚会再增加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
二、挫折
1、名言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法]巴尔扎克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美]爱默生
失败乃成功之母。——俗语
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成不了强者。——谚语。
2、事例
挫折挡不住强者
张海迪自幼就严重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身体可算弱的了。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文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炙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久前还当选为中国残联***,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面对挫折决不气馁
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眼下这场火灾也同样不能使他后退。爱迪生对老伴说:“不要紧,别看我67岁了,可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能屈能伸是俊杰
越国兵败吴国于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只好“审辞厚礼”向吴求和,等待东山再起。勾践先用美女、金银珠宝贿赂吴王和众臣,还用妻子作人质,自己为吴王当马夫。勾践还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终于赢得了吴王信任,得以被释放。勾践死里逃生回国后,卧薪尝胆,一面继续进贡吴国,一面聚兵训练。最后他率精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三、感恩
1、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事例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被盗,丢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窃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该如何感恩生活。
在一次学术报告会结束后,一女记者登上讲坛,在表达了景仰之情后,尤显突兀和尖锐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使你永远地固定在了轮椅上,你不觉得命运让你失去了很多东西了吗?”全场一片寂静。霍金微笑依旧,用手指敲击几下键盘,在屏幕上出现了那么一句话:“我有我始终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全场掌声不息。生命是一种奇迹,拥有生命是一种福泽。
四、理想
1、名言
我要用一生去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即便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走向远方/又有远方
————汪国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夫志当存高远。————(三国.蜀汉)诸葛亮
有志者事竟成也。————刘秀
2、事例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小小的他就萌发了还我河山的志向,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学得一身本领,并成为一代名将。
***早在学生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正是由于有了这一伟大目标,他虽然是当时南开学校学习条件最差的学生,但却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他的“才力”在这一时期迅猛发展,渊博的知识使他在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使他成为最受中国人民敬重的***。
东汉班超,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后来班超放弃了后方轻松安全的文书工作,毅然投笔从戎,后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迁。后来,朝廷又派遣班超多次出使西域。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被封为定远侯。
五、惜时
1、名言
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的永远静止不动。————席勒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富兰克林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明日复明日,明日十可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代文嘉的《明日歌》)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2、事例
鲁迅先生是十分珍惜时间的,他“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写作上”,从而一生著作颇丰,成为一代文坛巨匠。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十分珍惜时间,他曾给自己拟订出一张工作时间表,把一天24小时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来。即使在路上走,也在读读背背,他的英文、俄文、法文、德文四门外语的单词,就是这样掌握的。
巴尔扎克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如痴如狂的拼劲奋笔疾书,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六、勤奋
1、名言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颜真卿
2、事例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做过的笔记就有1500种以上。他不断在***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水泥地面竟然都被他的皮鞋磨掉了一层。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歌德花了58年的时间,经过艰苦劳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
七、诚信
1、名言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2、事例
近几年来,大学生偿还助学贷款的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牵动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据湖南大学和中国勤工俭学***网的一份调查显示,有3.5%的贷款学生承认从不考虑还贷问题。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负责人表示大学生的拖欠贷款率已经高达20%。一个在新时期成长的大学生,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接受国家帮助的人,难道真的可以背信弃义、惟利是***,视诚信如粪土?
前两年,美国的安然公司,因为做假账,欺骗了市场,欺骗了消费者,而惨遭市场淘汰;相反地,我国的海尔集团,却因守住了诚信,其产品销往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市场的青睐,成了市场的宠
儿。
八、爱国
1、名言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恨不抗***,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 巴甫洛夫
2、事例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苏武"身居异邦,心在祖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在匈奴历尽艰难困苦,度过整整19年,他壮年出使,返汉时已须发染霜。虽然一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爱国之心,却世世代代为人所称道。
陈嘉庚"身居海外,心向祖国"。陈嘉庚十七岁就侨居新加坡,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积蓄了大量资产。但他不是拜金主义者。他认为:金钱只有散播在祖国的土地上才最有用!抗日战争时期,时刻关心祖国命运的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总会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了抗日***民。***后,慷慨解囊支持祖国教育事业,捐建了包括厦门大学在内的多所学校。
郑成功收复台湾
林则徐虎门销烟
九、友谊
1、名言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2、事例: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音乐家俞伯牙。他精于弹琴,据说他弹琴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而当时最懂俞伯牙琴技之妙的,莫过于钟子期。俞伯牙用琴表现高山情怀,钟子期听后说:“善哉,峨嵋兮若泰山。”用琴声表现流水的情调时他听后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因病逝世,俞伯牙就悲痛欲绝的摔破了琴,扯断了弦,发誓终生不再弹琴。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 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自主马克思的***活动,不惜违心地去帮助父亲经营他所厌恶的商业。当时他和马克思虽生活在同一城市,却几乎每天通信,在***事业上互相鼓励,促进。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担任了
整理占有遗稿的众人,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完成了战友的未竟事业。可见,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建立友谊的基础。
作文素材论文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积累;整合运用;观察生活;课外阅读
中***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58-01
目前的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较好地打开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生活阅历比较浅薄,可用的素材较少。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拓展教材内容
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该时期的人生阅历比较浅薄,很多人生经历也是从书本和长辈身上间接获得的。因此,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首先,在讲解作文的时候,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观察内容。例如,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教师可根据当前的季节,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公园参观,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力。其次,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多教师可能潜意识里觉得低年级学生尚小,暂不适合写日记,实则不然,良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尤其是作文需要的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第三,适当延伸教材内容。例如,学习《青蛙看海》时,教师就可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适当地写一下感想,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二、注重课外阅读,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课外阅读的范围,即不一定是专门的课外读物,可以是平时做题过程中涉及的阅读材料,也可以是精彩的阅读片段。现在的语文课本配套练习材料中,都有与课文内容类似的阅读材料,具有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辅助作用,也是值得积累的作文素材。其次,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做好批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句子画下来,进行背诵,而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他们对精彩段落和优秀字句进行鉴赏,还应该鼓励他们模仿。第三,帮助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定量的文章,可以是报纸杂志,也可以是比较经典的小说,一方面可以摘抄下自己比较喜欢的字词和句子,另一方面是把自己觉得有用的文章剪下来,制作成专门的剪切本,甚至还可以贴上喜欢的歌词。
三、综合利用电影电视等现代媒体,实现素材的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都已经有了手机和电脑,对于QQ和微信的使用也比较熟悉,更别说是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虽说信息化时代有利也有弊,教师和家长更应该转化劣势,帮助学生找到现代通讯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整合写作素材。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动画、歌曲和视频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地展开作文教学。例如,在布置学生写关于母爱的作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然后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鼓励学生就电影观看后的感想进行交流和汇总,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其次,学生在观看电影和电视的过程中,最好能够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尤其是那些比较励志的电影和电视剧节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三,注重QQ和微信的使用。例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加好友,教师每天在空间里转发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而学生也可以自己阅读和转发,组织学生进行空间文章转发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指导学生运用素材,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素材的积累和整合,说到底还是素材的运用,这也是作文教学中最关键的步骤。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续写和改写活动,这主要是针对课文内容而言。例如,很多文章阅读过后,总感觉意犹未尽,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跳跃性,鼓励他们展开续写和改写活动,对于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其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去学校附近的景区参观,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功课,对学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一些熟悉的景点参观,组织观后感大赛等。第三,让学生关注时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五、结束语
总之,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教师已经讲清楚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学生听来依然一头雾水,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杂乱无章,还很少融入感情,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师深思。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整合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实很多素材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亮丽的风景,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引导,而学生也应该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观察、体验和阅读的良好习惯,逐步改善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写作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范艳君.素材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从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困惑说起[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4).
作文素材论文篇3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殊途同归
青瓷缸中戎戎水影,养的是水仙清丽;污泥塘里深深沼洼,养的是白莲洁净。倘若人品是哺育艺术的土壤,为何白莲见不到泥土色,闻不见土壤气?性情急徐固然可从字里行间略窥几许,而人品一说,实难揣测。然而我们欣赏艺术,并非一定要读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开出一朵好花。
“诗歌只与诗人有关的想法是反诗歌的。”马尔克斯如是说。尤其到了***时,艺术的种子似乎满战场撒播。犹记得铿锵的《马赛曲》响彻巴黎,《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擎起战旗,然而法国国歌作曲词者鲁热,不过是个上尉,甚至在战争的后程抵触***,像个懦夫一样度完余生;画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国***的种子”,自信勇敢,连素描的笔触都不愿收敛,作品的格调趣味惊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确是云泥之别,可见艺术,从不是人品忠实的镜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传,必有其的批判标准。肥沃的黑土,美丽的红壤乃至贫瘠的黄泥,因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长出哺育人性的大麦、稻谷与青稞。
作品的格调趣味未必与人品一致,却一定与内心的追求吻合,国家危亡之时,懦夫鲁热的笔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国的儿子!”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与人计较、抬杠的牛顿才俯首为真理海边拾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绝,语带机锋;书法的恣意中,好顺手*字画的米芾潇洒挥毫,尽是大家之风。
因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与美,作品才被称为艺术,而追求,从来不由人品决定,忠实于内心的艺术家当然可以字如其人,言为心声,而被生活的苟且压弯了腰,被人性的阴暗绊住了脚,依然追求着正直与光明,不正是艺术烈痛苦的诗意吗?
北大教授孔庆东近日发微博称莫言常说的家境没落、常日饥寒全是谎言,还附***一张,上头的小莫言穿着棉袄,*虎脑,很是可爱。所以我们该要求艺术家什么呢?村上春树说:“我们是一群日复一日真诚地制造虚构的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很难达到一致,但我们可以在虚构中要求真诚,那是一颗热忱地为人类共同的光明挣扎的心。莫言的村庄充满了人性的残酷与温暖,既然有所收获,便不必苛责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满谎言。诚如不必劝凡·高戒酒,让鲁迅戒烟,要知道他们都是脚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满天星辰的人啊!我们自己都是这般口是心非,便只顾欣赏艺术,何苦纠缠于多变的人品。
艺术家一生都在难以实现的格调与人品的一致中挣扎,而他们因为同样高尚的追求觅得一致的归途。
作文素材论文篇4
【关键词】临考生 作文素材 积累 方法
多年来,议论文在高考作文中占据着半壁江山,而好的议论文又往往需要丰富的、准确的论据来充实。《文心雕龙・事类》有言:“明理引乎成辞,徵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龙今译》一书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说明某一道理引用现成的话,证明某一意义引用有关事例,是圣贤的大文章,经书的通用规范。”由此可见,议论文写作重举例论证现象是古已有之的。然而,要用好举例论证这一写作技法,就需要考生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而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理科生,能用大量时间去收集作文素材的学生是不多见的。那么,学生如何在临考前不长的时间里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素材库从而赢得作文考试胜利呢?可分三步来做。
第一步 分门别类整理素材
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掌握有多少素材,更不清楚自己掌握的素材覆盖了哪些作文主题,如此茫茫然走进考场,写作文时肯定多半是昏昏然。所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妨抽点时间梳理一下自己已掌握的素材,检查一下自己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素材,还有哪些方面积累的素材不足,以便在下阶段的复习中补充。那么如何整理呢?
首先,学生可以整理出常见的作文主题,常见作文主题获取途径有三,一是找出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将题目涉及的主题一一列出,虽说都是已经考过的,但是有些主题是多次涉及的,只是换个材料而已,虽有变化,考生考试时作出相应变通即可;二是请教老师,请老师将常见的作文主题列出;三是直接相关的作文复习资料,比如论据手册之类,将主题摘出罗列。
然后,审视自己的作文素材库,看看是否每个主题都有五到九则素材的积累。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来做。
可以坚持每天做一个***表,一旦发现自己的素材盲区,就立马查找补上,直到将列出的所有作文主题都能附上素材为止。
这是一种整理素材的常规方法,如有可能,还可以利用热点问题关联法。例如,2011年年度热词是“限”字,跟“限”字关联的事情有国内楼市限价、限购,汽车限号限行,电视限播限娱限广;国外限制***府预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
第二步 多角度开发素材
学会多角度开发手头现有素材是众多考生突破素材积累瓶颈的良方。其实,一位高三学生即使不喜欢读书看报,手头至少也是有几十则素材的,以大纲版为例,高中语文六册教材,选文一百四十四篇,(课改区的教材则更加丰富)涉及古今中外重要作家几十位,这些重要作家往往命途多艰,他们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体悟人生悲欢离合,用一双清亮而智慧的眼看穿尘世纷扰风烟,然后用风情万种的文字写就永垂不朽的华章。每一位作家都是一段传奇,每一位作家都是一部交响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可看到不同的风景,给我们不同的心灵滋养,当然也帮我们去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如此,多角度去开发素材,手头的几十则就能生发成数百则,届时,考生心里或许会有浩然之感。
以苏轼为例,教材选了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数老师在教授他的作品前,都会讲讲他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在黄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的事迹,足可以让考生受益匪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昔日的“宰辅之才”沦为形同软禁的团练副使,这种巨大的打击在苏轼内心产生巨大的激荡。这时的苏轼需要一种更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恢复内心的宁静,他终于如一位武林高手般将儒道佛三道真气融会贯通,从而修成了文学史上少见的乐观旷达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使得苏轼在后来的几次沉浮中显得异常淡定,苏轼的成就,不在于他在朝中的官阶,而在于他在人生态度上的高蹈与超脱以及表达自己人生感受的那些文字。正如苏轼自己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概括的那样,“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果我们多角度的去看苏轼的人生经历,就能获取多则作文素材。
角度一,化解遭遇挫折的痛苦。
范例: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人物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角度二,认识自我。
范例: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坡,从***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角度三,快乐幸福源于思维方式。
范例: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考生在日常的作文备考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熟知的素材做多角度的分析与阐述,是可以做到素材积累事半功倍的。建议考生仿照下面的格式每日列一个***表。范例:
然后每个星期在这些***表中选择一两个角度作写作片断练习,当然,片断练习可以尝试多种形式的表述方式。
第三步 多种形式使用素材
素材使用的常见弊病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素材,书上怎么写就怎么照抄过来,没有概括,没有取舍,甚至没有议论分析;二是素材不能证明中心论点,或有叙无议,或重心偏移;三是素材笼统,没有说服力,要么素材的人、事、地、义等核心要素交代不明,要么没有足够的素材陈述,以致议论提升时来得太过突兀。
素材的使用一般采用评述方式较为恰当,“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升华。叙述的要求是,一要精当,即所叙述的内容必须能为文章的中心服务,二要形象,叙述的内容虽然是概括,也要在精当部分施以修饰,甚至联想想象,以情景化展示。评是指紧扣文章中心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议论,分析要具体,要能剖析素材表象背后的实质,议论要明,能够将素材蕴含的观点明确揭示,要精,紧扣中心,一语道破,忌讳枝枝蔓蔓,不知所云。
下面以课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的使用为例,介绍三种常见的素材使用方式。
方式一 情境式
范例:夜缒而出。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情境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境”,二是“情”,因“情”而取“境”,据“境”而生“情”。“境”的营造需要考生充分利用联想想象的方式,将素材写得极有画面感,“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段描写中的“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粗陋的绳索”、“艰难”“蹒跚”都是作者的想象,也因为这些内容的加入,烛之武出城这一节的描写便有了影视镜头般的形象感,而“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十分传神。“情”是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而作的一种在场式的爱憎表达,在场式状态使情境式的议论区别于那种冷峻的客观评价,从而更具感染力。范例中“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等语句,除了能揭示这则素材的内涵,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洋溢其中的对烛之武的赞美之情。
方式二 转述详描式
范例: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哪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你……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
如果素材故事十分精彩,且对文章中心具有十足的论证力,考生写作时实在不忍割爱,则建议使用转述详描式。转述详描式可以避免原材料照抄的诸多弊端,例如凑字数、审美疲劳、材料重心偏移等。使用转述详描式需要考生注意的是,转述时要选好角度,范例则能很好的表现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特点,详描时要展现作者的文学才能,如果写得干瘪,则弄巧成拙,还不如概括来得直接有力。
方式三 分析议论式
范例: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国的立场之上,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这是使用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高考作文“明”要求的方式,它能使阅卷老师快速把握作者的观点。用好分析议论式有几点需注意,一是分析议论要有素材概括作基础,否则显得空洞;二是分析要有条理,条分缕析,思路清晰;三是分析议论要有深度,不可将文章的中心观点像标签一样生硬的粘贴。范例的议论分析,条清理晰,深刻有力!
作文素材论文篇5
学生要做到这些,该怎样做一个有心人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作了一定的摸索和实践,在“说、背、理、创”这四个字上下功夫,是通过积累运用素材写出好文章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说”,交流分享,从见闻的人事中积累新鲜材料
“说”,是口头讲述素材。利用每节课前2-4分钟,由一名学生上台简括地叙说一个新近见闻到的来自生活或书本中的故事,并对故事作一两句分析,引发大家的思考;其他学生可以对该学生的评析加以补充、质疑,形成思维碰撞,材料共享,实现素材效度的最大化。
人的天性都有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说素材”,顺应人性需要,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要完成“说”, 学生课前必须留心现实生活或阅读书刊,发现典型人事,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记忆、梳理,并对材料作出自我的思考判断,达到“说”的要求;课内与大家分享积累材料的成果,展示自己的思想认识,建构互动的思维空间,丰富素材的内涵,增强素材的生命力,使作文素材呈几何级数增长。所以,课堂“说”是课外观察、体验的延续,也是积累的巩固和认识的提高。在“说素材”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交流碰撞,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思维,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作文素材的掌控能力,为写好作文奠定深厚的素材基础。
二、“背”,体味涵泳,从文学名篇中积累文化材料
“背”,是背诵经典文学素材。通过背诵经典文学篇章,从间接经验中获取绝好的思想文化素材。历代的经典文章沉淀着思想情愫的精华,折射了时代的精神,其立意选材、匠心运用、语言表达等都为学生提供了范例和借鉴。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式,而形成基本***式的基础就是从优秀文章中吸收语言文字和思想章法等作文营养,进而转化成自己的作文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精选课本里文质兼美的文章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品味语言文句之美感,揣摩谋篇布局之匠心,感悟情感意旨之蕴藉,从中积储文化材料。“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这样系列的有心读背,学生涵泳在多种风格的语言和多样色彩的情感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识素养,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对历史、现实、自然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理”,梳理仿写,从经典论文中积累思维材料
“理”,即分析梳理经典论文的写作思路,汲取其中的逻辑思维养分,获取作文思维素材。思维是文章的灵魂。作文实质上是运用文字来表情达意,进行交流。要交流,首先必须能思考,思考得清晰,才能表达得有条理。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成年人相去甚远,他们对问题常常不能作完整深入的思考,写作过程中很难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是如何思考的、分析是否合理等。缺乏这种自觉意识,就很难控制作文的思维活动,导致文章思路模糊,逻辑混乱,论证乏力,不能以理服人。
优秀议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清晰明了的思路和极强的逻辑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文章,如,《寡人之于国也》《拿来主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经典篇目,也可以印发一些课外的优秀议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梳理”“拆卸”和“复原”等手段,分析出段落内的局部思路和段落之间的整体思路。这样,让学生学会把握作者的思维过程和论证结构,让学生充分认识作者说理思路的缜密性和科学性,从而掌握议论文的正确思维规律,积累规范的作文思维素材。
四、“创”,创造运用,巧化材料成就佳作
作文素材论文篇6
在印度,人们常用一种特制的盒子捕捉一种狡猾的猴子。在安置好的盒子内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猴子的前爪刚好能伸进盒子。猴子发现盒子,就会将前爪伸进去,攥住坚果,可是爪子再也抽不出来了。奇怪的是这些抓住坚果的猴子竟无一例外的都死抓坚果不放,结果很容易就被人们捉住了,失去了自由。
一、写作角度
1、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基本立意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本则材料抓住“死抓坚果不放”、“被人们捉住了”、“失去了自由”等关键语句,写作角度可确立为诱惑、舍弃、变通。
2、查明原因,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本则材料人成功的结果,是因为人了解对方,知己知彼。猴子被抓的结果,是因为它不懂得拒绝,不懂得舍弃,不会变通,这些都可作为写作角度。
如同拍照角度并无固定模式一样,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确定也要运用眼力,"独辟蹊径"。高明的摄影师善于寻找理想的角度,拍出人物的千姿百态,如果我们精心选择写作角度,也就不愁文章不展露新姿。
二、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纵贯式结构方式
按照引论(导论、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叫纵贯式结构方式。它大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又称“三段式结构方式”。
2.并列式结构方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是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方式。
3.递进式结构方式
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对比式结构方式
这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的结构方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两种不同的事理在对比中更清晰,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的论点和主张。
在议论文中,上述结构方式常常交错使用,一般是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三、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亦如此,平时头脑空空,临场作文哪来“下锅之米” ?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做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作文则不能给人新颖而充实的感觉,结果可想而知。那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收集作文素材呢?
1、善用课文内容作论据,这是一条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
事实上,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有不少人和事可以信手拈来,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同学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从自己熟悉的六册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本则材料如以自由与舍弃为写作角度,课本中的李白、屈原、陶渊明等素材可供选用;如以诱惑为写作角度,朱自清可用
2、阅读课外书籍,借鉴别人文章中的典型材料也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
同学们在作文时,尤其在写议论文时,总会感到论据欠缺,因而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分数不高。改变这种状态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文章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材料,如古代诗文名句、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等。平时注意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作文时才能够信手拈来。积累的材料越丰富,选材越能称心如意。选定的材料,有的在文章中要保持原样,如引用古代诗文名句、名言警句等;有的则须加工改造,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有的同学写议论文时,总怕道理说不清楚,便罗列很多材料作论据,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有说服力。
3、留心观察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把握时代的脉搏,收集新鲜材料。
高中生随着高考压力的日益繁重,看的课外书少了,关注的周边信息少了,了解到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少了,这样体现在我们作文中的材料也少了,特别是较新鲜,有创意,能打动阅读者的材料几乎不见了。而我们常说的作文创造性体现在内容上不单是观点新,同样重要的是用新颖的材料去陈述、去烘托有创意的观点。因此,建议同学们要“两耳多听窗外事,一心要读时事书”。虽然时间短,任务重,材料的积累工作我们仍然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作文要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人之常情,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一颗关注国计民生的心,都有一片了解国际时事的热情。不难发现以开阔的眼光,思辩的意识讨论现实社会问题的作文往往能得高分。
4不仅要在语文学习中积累材料,还应学会从***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中积累材料。
作文素材论文篇7
一、素材积累
姜:你写出今年全省顶尖作文的最大秘诀是什么?
施:素材积累很重要。我有一本神奇的册子,里面是我几年下来的积累,关于适合在考场作文上使用的素材,有来自平时看的书,也有来自身边同学的好文章。从高一起,每次看书我都会在本子上随便抄些自己“看中”的东西。慢慢地,这也成了我的习惯。
毋庸讳言,中学生迫于繁重的课业负担,“行万里路”已不现实,这势必导致他们对生活、人生、社会“直接经验”的不足。如何突破这一写作“瓶颈”?“读万卷书”不失为一良策。因为“读万卷书”读到的是“间接经验”,它是对“直接经验”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在备战高考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它更是一种重要补充。
施滢同学的回答给我们如下两点启迪:①备好一个素材本。在素材本上“记”的过程、“剪贴”的过程,就是对作文素材积累的过程。既然能在你的素材本上留下痕迹,就说明这些素材对你来说“心有戚戚”。只有将这样的素材用到记叙文中,才可能有感染力;用到议论文中,才可能有说服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好这个素材本,可以为你“把握生命里每一次(阅读)感动”助一臂之力。②多渠道收集素材。“三点一线”虽窄,但素材收集渠道甚多:有自己看的书、同学写的文章,有老师讲的经典、同学谈的趣事,有电视播的新闻、网络传的时文……用好这个素材本,就能把他们的“眼”变成你的“眼”,把他们的“耳”变成你的“耳”,把他们的“身”变成你的“身”。试想,一个把“看书当放松”的学子,又怎会有“无米之炊”的烦忧呢?
二、素材整理
姜:日积月累,素材本会越积越“厚”,你是如何把它变“薄”的呢?
施:我对收集来的素材进行分类,讲生命意义的归一类,谈宽容的在一起,说文化的列一边。到了高三寒假,我就自制了一本素材本,这本素材本虽然只有二十几页,但里面却记满了适用于考场作文的各类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
平时的素材积累,“兴之所至皆是宝”。但“纸”上的素材无论多么丰富,如果不能内化成“脑”中的素材,那也只能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就需要从“薄厚”走向“厚薄”,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是质的遴选,这也暗合了潘长江小品中的那句话“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
施滢同学的回答给我们如下两点启迪:①将素材条理化。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可能,每隔一星期、一个月、一学期或一年将自己的素材本梳理一次,通过分门别类地整合,使之条理化。其实,整理素材本的过程,也是一个整理自己思想的过程。要知道,有序记忆要比无序记忆效果好得多。为了使整理工作事半功倍,推荐大家使用活页本,它可以根据你的需要,进行随意排列、组合,甚至剪贴、重组。②将素材精致化。从高一到高三,增长的不仅是年龄,还有我们的认知水平。高一还让你怦然心动的故事,高二就有可能不再让你心起涟漪了;高二还让你拍案叫绝的妙论,高三就有可能不再让你会心颔首了。将素材精致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以自己最新、最高的认知水平对素材本“去粗取精”的过程。素材只有经过了大脑的系统整理、悉心遴选,才能牢牢地铭记在心。
三、素材运用
姜:本子上的素材,你是如何用进自己作文中的呢?
施:每次考试前,我都会看一遍,考试中,素材本上的东西也都能用上。这次高考,文章所用不少来自这本册子,甚至包括标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会积累,不会运用,那只能算作一顶书橱。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在《残篇集》中说:“一个人如果知道的东西不多但都有用,那他就是聪明人。”同样,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用上了,用足了,用得恰到好处,那他就是一个聪明人。
施滢同学的回答给我们如下两点启迪:①“记”是为了“运用”。从备办素材本的第一天起,就要在脑海中牢牢树立起一个理念:把读得会心的素材“记”下来不是目的,我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作文时“运用”它。②“看”是为了“生成”。每次考试前把素材本看一遍,目的是让“本子上的素材”与作文题目在自己的脑海中产生碰撞,从而生成出作文的构思。
素材本运用的真正功力不是直接去引用,而是间接去运用,最好能机智地化用。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与卷子上作文题目的主旨非常契合,你能不能就把它照搬到你的作文中来呢?如果这么做,就成了抄袭。那怎么办呢?如果写记叙文,你就要悉心揣摩作家莫言总结的写作经验——要善于把别人的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如果写议论文,你就要从故事中条分缕析出“理”来论证你所提出的观点。所谓“化用”,“化”的是思想,是构思。其实,故事只是一副“躯壳”,而思想才是内容之“魂”,构思才是形式之“魂”。只有做到得“意”(魂)忘“形”(躯壳),才能臻至“化用”这一素材运用的至高境界。
“厚积薄发”中的“厚”,不仅是对素材“量”的积淀,更是对素材运用“功力”的历练。广大考生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只有练好从“书中之材本中之材脑中之材文中之材”的三级跳,才能达到素材运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之化境。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施 滢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那只西装革履的小兔子一边飞奔一边看表,大喊着:“我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此举让我想起那些匆忙的人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变成了运动场上的赛跑,路程是规定好的,用的时间越长就会越落伍。然而生如逆旅,重要的并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生命的精彩与否。
法国作家左拉曾说过:“人生只有两分半钟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爱。”生命是何其短暂!《圣经》中则说:“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只可惜那闪闪发光的金子蛊惑了人心,使我们聚焦于“时间”之上。凡事锱铢必较于时间,以时间为度量衡,起点与终点被划定,了无生趣。
诚然,人生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然而,何妨转换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之道?现今许多所谓的教授的论文或科研成果被指抄袭,都是因为时间阻挡了源头活水——创新能力,成千上万的科学工作者只因利益的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反思之后,我们真该学习《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查尔斯,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只有他抬头欣赏月亮,欣赏生命质量所在。
如何应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言论?自然是放下匆忙的脚步,关注内心,关注生命的真谛。每一个伟大人物都能够创造超越时间空间的不朽之作。只有不朽的灵魂方能从时间的方寸之境中突围,增加生命的韧度。
作文素材论文篇8
多向积累
素材源于现实生活,往往生动具体、信息多元,它由生活之原“材”走向作文之论“据”,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看过”,而必须经过严谨的加工,准确摘记、多向积累是一材多用的重要前提。
对于包含单个对象的素材,我们可从对象的语言、行动、心理、经历的不同阶段入手,进行多元信息压缩;对于包含多个对象的素材,我们可以从不同对象入手来进行审视。这样从不同视角及维度,由详而略地准确而多向地摘记素材,我们就有了将一份“米”做成多份思想大餐的可能。
例1 《凤凰网》于2016年3月8日刊登了一则题为《88岁老人给82岁老人让座:要多理解年轻人》的新闻,一位同学阅读后做了以下摘记:
对象一:《凤凰网》――凤凰资讯,出品《暖新闻》栏目
对象二:《陕西日报》老通讯员洪皓若老人
88岁高龄,近日在公交车上给年逾80的老夫妇让座,他68年来一直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成为“老让座”;体谅80后90后年轻人承受的巨大竞争压力,见他们不让座也平和对待;坚持锻炼,心态良好,精神矍铄,一口气爬5层楼梯;充满爱心感恩心,喜爱写作,满怀信心,向100岁进***。
这位同学从不同对象(凤凰资讯、老人)入手对材料进行了多角度摘记,又针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生活领域进行了多维度压缩,一份材料形成了多元丰富的信息流,就为多向运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多元挖掘
素材搁浅在积累本上,是不会生出理性的芽儿的。我们必须用思想进行灌溉,它丰厚的内涵才会破土而出。
积累是由详细走向简明,是对要点的捕捉与摘记;而挖掘则是由具体走向抽象,是对其多元精神内涵的深入思考。没有这个思维加工过程,一材多用只能成为奢谈。
例2 2016年3月18日央视播报了一则《公务员突发心脏病倒在扶贫路上》的新闻,有同学就对这份素材进行了多角度摘记和挖掘:
西安市教育局公务员赵博多年扶助周至县三屯村杜丽一家――热心助学,持续扶贫,为他人打开人生之窗。
赵博倒在扶贫的路上――忘我助人,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心痛;公务员,争做人民真正的公仆!
被扶助农户女儿杜丽成为县急诊科医生,为赵博倒在扶贫路上心痛――点滴之恩,当铭记在心;感恩至深,只因施恩至诚。
有了这样多角度的升华,碰到不同文题时,一份素材就有了不同的用武之地,我们也能摆脱考场作文“米少难为炊”的尴尬。
因文制宜
积“一”材而“多”用,是将一份素材潜藏的多元内涵,据写作主题之需进行权衡,择其一点进行转述,使其成为论点的有力佐证。材料服务于内容,议论文的论点,无疑是对素材进行剪裁、转述、点评的出发点。
1. 以文意为刀尺,去叶留枝巧剪裁
有同学一提笔举例,就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冲淡议论的力量,甚至落个“文体不明”的硬伤。素材再好,也应为我所用,因文制宜,去繁叶而留主干。
例如对上述两则素材,我们论证“新闻媒体要传递正能量”的观点,就可只保留《凤凰网》和央视播报暖新闻的主要信息;我们论证“无私助人,温暖他人”的观点,就可只选择“洪皓若老人给人让座”和“公务员赵博热心扶贫”的细节;我们要论证“积极心态,平和心境,造就健康人生”的论点,就可以只转述“洪皓若老人积极对待人生”的点滴……而材料的其它信息相对文章主题都成了次要之“叶”,可舍弃不用。
2. 以文意为准绳,言必有中巧转述
文以意为先,对经过剪裁的素材主要信息,要紧紧围绕论点进行转述,做到言必有中。即转述材料要字字珠玑,扣住论点的关键词,做到观点与素材你呼我应。这样,同一份素材在不同的文章出现时,因其服务的观点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呈现形态。
以《凤凰网》播报的洪皓若老人新闻为例,有同学曾在四篇文章中先后引用转述――
片段一:媒体,当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排头兵。当众多媒体的镜头对准了贪腐巨头贪污的天文数字、中国企业食品生产的丛生乱象或中国游客在外国的刺目行为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还有药可治吗?可是,在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中,《凤凰网》却独辟一角《暖新闻》,让我们认识了“老让座”洪皓若老人;央视却播报了暖人新声,让我们了解了无私扶贫的公务员赵博!这些新闻媒体为社会传递了温暖,为生命倾注了正能量,为心灵点亮了明灯。
片段二:平和待人,温暖他人,也成就自我。《陕西日报》88岁高龄的老通讯员洪皓若老人,见到公交车上安然于座的年轻人,不埋怨,更不责骂,而是体谅疼惜他们承受的巨大生活压力,平和对待。正是这种温暖平静的态度,成就了老人矍铄的精神,也换来了年轻人的尊敬。对生活持一份平和,我们也将拥有宁静达观的生活。
片段三:助人不分年龄,无论贫富,只因缘于一颗恒久的爱心。《陕西日报》老通讯员洪皓若老人常怀爱心, 88岁高龄依然主动让座给比自己年轻的老人!当我们为此感叹的时候,谁又知道他恒久的爱心将让座这样的小事坚持了68年!爱的施与虽然悄无声息,但它的持久却赋予它温暖的光芒,照亮我们的世界。
片段四:拥有积极心态的人,生活也是充满芬芳的。《陕西日报》老通讯员洪皓若,凡事积极看待,洒脱应对。面对妻子去世的悲伤,不沉溺不拔,而是从事写作,充实度日;面对公交车上不让座的年轻人,不纠结心烦,而是换位思考,理解体谅。积极的处事态度,让老人从容面对生活变故,淡然抹去俗世不快,到了88岁高龄依然身体健朗,精神矍铄。
这4个作文片段的事例虽然来源于同一份新闻素材,甚至有的事例选择的是同一个细节,但因各篇文章的论点不同,素材转述的关键词也出现了差异,这就叫“因文制宜”“言必有中”。
3. 以文意为统帅,一语破的巧点评
作文素材论文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阅读方法
中***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4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9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视野。那么具体而言,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们将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关注对话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过程实则实现了教师、学生以及阅读素材之间的对话。在此种对话进程中,三者均以平等地交流状态实现对话。同时,教师、学生与阅读素材三者在这一对话交流过程中分别处于“知识传授主体”、“知识接收主体”以及“知识承载主体”的地位,具体表现为:三者在平等地对话交流过程中分别表现为知识传授主体与知识接收主体二者以素材阅读者的身份之间实现对话,知识传授主体与知识接收主体作为素材阅读者同素材之间实现对话,同时还包括作为知识接收主体的学生之间进行的对话。
(一)学生同阅读素材间的对话
此种对话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以素材阅读者的身份同素材实现对话。曾有研究者将此种关系解读为阅读者对素材的阅读目的在于实现对素材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活动。“理解”一词表现为阅读者基于自身的知识架构和阅读经历,对素材的思想内涵进行归纳、吸收,进而洞悉素材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的过程。“创造”一词,则是指阅读者在对素材内容实现理解基础上,以自身的体会和认识实现对素材内容地再创造过程。
(二)教师同学生间的对话交流
作为素材阅读者的教师同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则凸显出二者在素材阅读过程中的平等参与地位。语文阅读教学并非教师一味地讲解,也并非学生对教师观点的单纯接受,而是双方在彼此对话和交流地基础上,使学生实现对阅读素材内容的全方面理解,而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这样的对话模式,也将为其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供全新的教学思路。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
作为素材阅读者的学生间进行对话与交流过程中,因教师并不参与其中,因而能够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身独到的知识见解与阅读感悟,从而有助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养成创新性思维。
基于前述论证,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前述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如此方才能够确保阅读教学授课质量。
二、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应当通过阅读素材的讲解使学生洞悉文章的思想内涵与创作主旨,更应当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多样化的素材阅读方式。具体而言,教师应该积极传授学生精读、细读、朗读和范读的阅读方法。
(一)精读、细读的阅读方法
在经过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在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后就要对文章的各段进行精读细读。所谓精读和细读,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段论述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主旨表达出来的,学习段落中的比喻、拟人、夸张、比拟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这样的阅读是十分有益的,是高效的。
(二)朗读的阅读方法
朗读是中小学比较提倡的教学方法和阅读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记忆能力很强,文章多看几遍就能背诵下来。但是他们都是一种闷声的记忆方法,没有通过朗读的方法将文章背诵下来。其实要求背诵文章的目的不仅仅在记忆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锻炼学生的发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著名的语言学家李阳老师强调的语言学习就是多次的重复,是用嘴巴学出来的,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要注重朗读学习法。而在阅读过程中,朗读更是十分有效的,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泛读的阅读方法
语言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其深刻地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方法,便是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阅读契机。具体而言,教师应当使学生掌握泛读技法,使学生将其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够接触到的素材作为阅读素材,进而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潜移默化地系统性培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帮助学生遴选健康地阅读素材,避免学生不加筛选地阅读其能够接触到的一切素材,以防止学生的思想受到负面素材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要素
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而言,由于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不同的阅读要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以关注,并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要素。例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加指导。
作文素材论文篇10
近十年来,全国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和新的材料作文。这两种类型的作文最大的特点是“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它与命题作文相比,为考生创设了写作的广阔天地,有利于考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施展才华。但是,不论从平时的练习、检测,还是从会考、高考阅卷不难发现,“四不像”的文章比较普遍。不少考生作文缺乏清晰的文体概念,没有主导的表达方式,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文体特征不明显、结构混乱,可谓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强化文体意识、讲究结构章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不妨对材料作文进行文体限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体自觉行为和布局谋篇的能力。这里重点谈谈材料议论文的基本章法。
材料议论文的主导表达方式就是议论,辅助表达方式为叙述。应明确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及其相互的关联。结构框架应明确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模式,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材料议论文的基本思路为:①全面把握材料的内涵或就某一角度在切合材料主旨而立意的基础上,巧妙简述材料,并引出论点;②围绕中心论点,选用丰富的材料论据,展开分析论证,并巧妙照应论点;③联系实际,使问题得以解决,收束全文。这种思路在作文教学时,我们把它简化概括为“引―点―联―析―结”。它与议论文的引论(材料作文的引、点)、本论(联、析)、结论(结)的“三段式”基本框架相对应。像读后感、思想评论等议论类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也符合“引―点―联―析―结”这一基本思路,只不过在这五个步骤中,读后感侧重“联“,以情动人,思想评论重在“析”,以理服人。材料议论文和命题议论文一样,快速成文还有一种基本的思路是“类―因―法―果” 。 “类”指所写事物(材料)或问题的本质、属性、特点等,即“是什么”;“因”就是对“类”的分析,即“为什么”;“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即“怎样做”;“果”就是“这样做”的意义等,即结论性的内容。这种思路与提出问题(类)、分析问题(因)、解决问题(法、果)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如以“习惯”为主旨的一则材料,写成材料议论文,可侧重于“类”这一要素及其角度阐释习惯;可侧重于“因”这一要素及其角度论述为什么要养成良好习惯,为什么要改正不良习惯;可侧重于“法”这一要素及其角度谈怎样养成良好习惯。从“类―因―法―果”的思路去作文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审题立意,理清行文思路,展开论证,使文脉贯通,语意连贯。在议论文“三段式”框架结构中,本论(分析问题)是全文的主体,也是体现内容充实和充分展开论证的部分。不少学生对这一作文思路不清晰,致使作文结构混乱尤为突出。对此,要指导学生恰当熟练地运用议论文基本结构方式:总分式结构,致使作文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
中学生作文叙事不清、说理不明、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笔者大声疾呼,即便是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时代,我们也要强化文体意识,重视作文章法,重视规范写作,重视积累感悟。
甘肃省高台第一中学(7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