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翻译10篇

个人翻译篇1

关键词:原作;原作风格;译者风格

近年来,对于翻译主体即译者的研究趋于增多。译者风格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受到多方关注的话题。作为译者到底应不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如何处理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关系?对此,人们持有几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刘重德先生,他认为为了传达原作风格,译者必须放弃、抹去自己的风格。张今先生在《文学翻译原理》中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最理想的译文风格是作者风格+若隐若现的译者风格。第三种观点认为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应该融为一体、协调一致。如许钧先生认为,译者应该在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的限度内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为自己的译文赢得读者。

一、何为译者风格

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大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即便如此,译者们由于受到生活背景、文化素养、思想观念、语言功底和表达习惯等因素的多方面制约,即使对同一个版本的原作进行翻译,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版本的译文,这也是为什么翻译界流行“有多少个译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一说法的原因。

翻译的实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这一特点为译者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土壤。首先,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转换都是由译者来完成的,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的差异为译者选择词汇、确定句型和重构篇章提供了广大空间。其次,文化环境和感知理解方面的差异催化了译者风格的形成。

译者风格指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练习和积累形成的较为固定的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选择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倾向性和偏好。译者风格的显现有两种情况:第一,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高度统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不受束缚地流露出了自己的风格;第二,由于语言、文化和理解差异,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调整和再创作,这样产生的风格通常与原文有异,就是译者自己的风格。

我们以一句非常简单的英语翻译为例。Believe me, Sir. 朱生豪将其译为:相信我,老兄。而梁实秋则将其译为:听我说,先生。就是这样一句简单至极的句子就已经体现出两位译者不同的意思、风格和口吻,给读者以不一样的味道。

二、如何正确处理译者风格

翻译的目标是忠实地再现原作。所以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更不能使其个人风格凌驾于原作风格之上。但是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不可避免地会留有译者的痕迹。同一句话,同一部作品,不同的翻译家也会译出不同的风格给人以不同感受。对于译者风格我们不应回避、排斥,更不能简单地否认或抹煞,应该使之融入到原作者的风格中,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第一,培养原作风格重于译者风格的意识。在可以保留原作风格的情况下,译者应有意识地抑制和淡化其个人风格。这对很多译者是个挑战,因为他们总是倾向于使用自己擅长和钟情的方式去进行翻译。在两种风格冲突时,能否有足够的自控能力狠下心来抛弃掉自己的得意之处,转而以自己不太喜欢或不太习惯的方式进行翻译活动对能否成功地翻译不同风格的作品至关重要。选择不同风格的译者,应迫使自己熟悉各种风格及其翻译方法,磨练心性,会为译者适应翻译风格多样性打下有利基础。

第二,当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高度统一时,译者可以不“额外施为”。这是一种相对理想化的状态,与译者对原作的个人选择和风格判定有关。如果译者特意选择与自己风格高度统一的作品,他翻译的过程一般会进行的很顺畅。他需要做的就是自然而然地译出既忠实原文又体现自己风格的作品。

第三,在规定框架下,融合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译者要善于发现原作风格与自身风格可以相互融合的元素和所在。将自己对原作风格的理解和把握与自己的再创作个性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再创作过程有利于整个翻译活动。译者的创造性可以在原作划定的框架下尽情发挥,但是不能跳出原作的界定范围。译者应该尽量使自己与原著在思想、表达和文化方面融为一体,恰如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一样,做到意到笔到。

三、译者翻译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译者要以目标语和受众特点为基准进行翻译,调整翻译风格。无论译者自身是何种风格,他始终要根据原作思想、语言和文化进行翻译。任何违背上述条件的翻译都会破坏或歪曲原作的原意。原作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蓝本和桎梏,无可回避,不能背离。同时,在翻译成稿之前,译者要随时考虑读者可能的反应和接受能力,根据这两点进行内容和风格调整,使译作在忠实原文基础上达到表达流畅、符合受众国语言、文化习惯的要求。

其次,不要为了突出自己的翻译风格而强行进行“风格化”翻译。译者的责任是尽可能保留原作风格的翻译,如果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十分不同或部分不符,译者却还要坚持以自己的风格为主,则非常有可能会导致译作不够通顺流畅,甚至是背离了原作的思想主旨。

译者风格问题历来是翻译界争议较大的话题,如何处理译者风格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一直都是争议的焦点。由于各国文化、文字习惯和表达特色等各方面的差异,要想使两种风格达成百分之百的统一是非常难的。译者们应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通过努力,去调整翻译策略和自身风格,使作品既尽量忠实于原作,又同时保有自己的再创作痕迹,让读者从翻译作品中体会到原作精髓和译者的个人风味。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39-260

[2] 陶咏.浅谈译者的翻译能力[J].上海科技翻译1995,(4)

[3] 黄忠.论译者的风格意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 第17卷第5期

[4] 徐康平.论翻译者的个人风格[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 第25卷第4期

个人翻译篇2

姓 名: 性 别: 女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

身 高: 163cm 体 重: 50kg

户 籍: 广东广州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学 历: 本科

专业名称: 国际商务英语 毕业年份: 2007年

工作年限: 一年以内 职 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行***/后勤

贸易

教师

职位名称: 秘书 ; 业务员 ; 老师

工作地区: 湛江市 ;

待遇要求: 可面议 ;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CET-6 ; 法语 普通 ;

计算机能力: 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2007年9月 - 2011年6月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中共湛江市委

时间范围: 2008年7月 - 2008年8月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 协会、社团、***府公用事业、社区服务

担任职位: 实习秘书

工作描述: 负责复印打印,分发资料,资源管理,会议记录,接待

离职原因:

所在公司: 章兴工艺品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所属行业: 贸易、商务、进出口

担任职位: 业务员

工作描述: 起草合同,联系客商,翻译邮件,联系船公司

离职原因:

所在公司: 福建野芙蓉工艺品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所属行业: 贸易、商务、进出口

担任职位: 业务员

工作描述: 翻译邮件,联系客户

离职原因:

所在公司: 湛江金海粮油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

所属行业: 贸易、商务、进出口

担任职位: 秘书

工作描述: 打印复印,接电话,与客户交流,会议记录,资料存档

离职原因: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 本人乐观开朗,天性随和,踏实稳重;处事细心,积极主动,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刻苦耐劳的精神。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善于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良好,适应能力强;待人有礼,对长辈、上司尊重。我相信,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我的信心+您的信任一定能为您赢得更多的利润

发展方向:

个人翻译篇3

罗华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5岁

***治面貌

共青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身高(厘米)

168 cm

体重(公斤)

49 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宜春市(含区市县)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大专

现居住地

全国

毕业时间

2011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351791179*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江西省丰城市梅苑小区22栋502号

邮编

331139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8年9 月 至 2011年6月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商务英语 大专

专业描述:

外贸英语函电与实训,英语翻译技巧,英语精读,英语泛读,外贸单证实务,英语听说,大学英语口语教程,剑桥商务英语

任职公司名称: HS Plastic Industry 。

外贸业务员兼英语翻译

工作职责和业绩:

联系客户,通过免费B2B搜客户,并且兼英语翻译,口头和书面,单独的国外客户接待等等。 已成功接单。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机械设计/制造

现从事职业:

贸易/进出口专员/助理

现职位级别:

初级职位(两年以下工作经验)

期望月薪:

2000-3000元

目前月薪:

1500-2000元

可到岗时间:

一周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江西省

欲从事行业:

贸易/进出口/外贸

欲从事职业:

经理助理/秘书、外贸

技能特长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六级

第二外语:英语 高级

兴趣爱好

看书,上网,了解新闻;

自我简评

个人翻译篇4

关键词:翻译;人工翻译;机器翻译

1 翻译的本质与定义

翻译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本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黄振定认为,艺术性和科学性性同时包含在翻译活动中,而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刘宓庆也认为“忽视翻译的科学性固然是错误的;忽视翻译的艺术性同样是错误的,因为翻译本身就是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活动。”只有人才能使翻译活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机器翻译只能从现存的语料库出发对译文进行翻译,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其艺术性受限或者无艺术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文学翻译领域。下面是笔者在文学翻译实践遇到的句子“Vogt, a professor of b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Geneva, once affirmed that “man as well as the animal is only a machine.”笔者用Transmate翻译工具得到的译文为“沃格特,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曾确认,“人以及动物只是一台机器”。人工翻译译文为“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沃格特曾认为“人作为一种动物也不只过是N机器。”对比这两个译文可以看出机器对词语的翻译比较准确,但语序和行文的润饰还有所欠缺,无法将译文既具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而人工翻译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词语、修辞手法和排列语序等等,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且优美流畅,将译文达到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王宁认为翻译是同一语言古文和现代语、两种语言之间、由符码到文字、关于***像阐释、形象与语言之间的转换、影视戏剧脚本的改编和再创作以及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跨媒介阐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联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当下这个读***时代,翻译不光是语言之间的转化还是***像、字符、表现形式之间的转换。母亲向孩子用语言去解读画中人物传达的神态和想法时也是翻译;课堂上老师用白话文解释文言文也是翻译。而这类翻译,机器翻译目前是无法完成的。目前机器翻译只能做到部分语种之间的翻译,若实现古文与现代文的互译和所有现代文字之间的互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何况实现***像、字符、表现形式等人的主观性要求较高的翻译材料的翻译。

2 机器翻译

作为翻译形式的一种,机器翻译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按照一定程序自动进行对自然语言进行翻译。机器翻译是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三门学科共同的产物。语言学家做机器翻译的语料库,数学家把语料形式化和代码化,计算机科学家给机器翻译提供软件手段和硬件设备并进行程序设计。这个过程也决定了机器翻译的滞后性和人工翻译存在的必要性。若语料库不能及时更新,机器翻译是无法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翻译需求,而语料库的更新则离不开人工翻译。

自诞生之日起,机器翻译以其翻译速度之快和部分专业词汇翻译精准度之高受到了广泛肯定。但其翻译质量,特别是在诱导型和呼唤型文本的翻译中,受其自身机械性的限制,译文总有不尽人意之处,需人工翻译进行校对与润色。

3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

除了依赖语料库的解码和编码的精确与否,机器翻译的优劣还在于其是否具有超强“学习能力”,即可根据某些词汇的使用频率和采用频率,改进翻译准确性与速度。在某些信息型文本中,机器翻译可以替代人工翻译的词汇翻译工作。例如,“BEIJING --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on Monday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a sound environment for public opinion.”这句新闻有道机器翻将其译为“北京――中国国家***周一强调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虽然整句话的语序不对,但从“Chinese President”和“a sound environment for public opinion”这两个短语可以看出机器翻译的学习能力让其在专业术语的翻译上可和人工翻译媲美。所以,人可通过机器翻译的帮助,免去查词等简单而又繁琐的准备和检查工作,把更多精力花在对译文的分析、评估等要求人的主观性较高的翻译活动中。

另外,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具有社会性,即语言是语言团体整体心智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使用的有些语言也在不断的更新与衰退。语料库相当于机器翻译的“心脏”需要不断地输入新鲜的“血液”。若语料库的更新速度落后于新词汇产生的速度,那么机器翻译满足不了含有某些新词翻译活动,即机器翻译也无法满足当下人类的翻译需求。现在若使用机器翻译去翻译网络流行语“香菇”,则直接译成“mushroom”,这无法让目的语读者真正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想哭”意思。而人作为人工翻译的核心可自身保持与时俱进的语言知识,能正确译出其隐喻含义。所以,人工翻译这种动态翻译活动有机器这种较为静态翻译活动不可代替的作用。

4 结语

近年来,机器翻译技术已实现巨大的发展。谷歌神经机器翻译系统、百度翻译等软件的相继问世极大地提高的翻译效率。但因翻译归根到底都是语言的问题,所以不管机器翻译如何发展都不会取代人工翻译。加之,综合翻译的定义与本质、翻译对象和机器与人工翻译的两种译文质量的对比考虑,人工翻译都发挥着机器翻译无法匹敌的作用。人与机器强强联合是才翻译的未来。人们应更加关注如何让机器翻译更好的协助人的翻译活动即人工翻译,而不是去担忧机器翻译会取代人工翻译那一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辞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2014

[3] 胡开宝 李翼.机器翻译特征及其与人工翻译关系的研究[J].中国翻译.2016

[4] 黄振定.翻译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公司,2005

[6] 罗璇.浅析翻译的本质[J].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

[7] 刘涌泉.机器翻译归根到底是个语言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

[8] 王宁.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 定义、功能及未来走向[J].外语教学,2016

[9] 现代汉语词典[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作者简介

郑江(1993-),女,白族,山东济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汉笔译。

个人翻译篇5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研究;误区

最近一、二十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我国的翻译研究中翻译研究的理论意识已经觉醒,这不仅反映在近年来发表在《中国翻译》和《外国语》等杂志和有关学报上的一些文章上,更集中地反映在湖北教育出版社近年来接连推出的两套颇具规模的翻译研究丛书--"中华翻译研究丛书"和"外国翻译理论研究丛书"1上。这两套丛书不仅对近几十年来英美法苏的翻译理论进展作了相当详尽的评介,而且还进一步推出了国内学者自身对翻译理论的思考。此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近年来也不断有新的译学理论著述推出。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译学研究队伍,译学研究也已初步形成气候。

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尽管上述译学进展在学术界引起学者们的欣喜,但这种进展长期以来还只是局限在一个并不很大的学者圈子内,并没有在我国的翻译界引起较为普遍和热烈的反应。比较多的翻译界人士对近年来我国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进展取一种比较冷漠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译学研究,或者说得更具体些,翻译的理论研究,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翻译界有一种风气,认为翻译研究都是空谈,能够拿出好的译品才算是真本事。所以在我国翻译界有不少翻译家颇以自己几十年来能够译出不少好的译作、却并不深入翻译研究或不懂翻译理论而洋洋自得,甚至引以为荣,而对那些写了不少翻译研究的文章却没有多少出色译作的译者,言谈之间就颇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风气所及,甚至连一些相当受人尊敬的翻译家也不能免。譬如,有一位闻名的翻译家就这样说过:"翻译重在实践,我就一向以眼高手低为苦。文艺理论家不大能兼作诗人或小说家,翻译工作也不例外:曾经见过一些人写翻译理论头头是道,非常中肯,译东西却不高明得很,我常引以为戒。"

之所以造成如此情况,我觉得这与我国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的熟悉上存在的三个误区有关。

第一个误区是把对"怎么译"的研究误认为是翻译研究的全部。

应该说,这样的熟悉误区并不局限于中国翻译界,它在中外翻译界都有相当的普遍性。事实上,回顾中外两千余年的翻译史,我们都一直把围绕着"怎么译"的讨论误认为是翻译研究、甚至是翻译理论的全部。从西方翻译史上最初的"直译"、"意译"之争,到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到前苏联的丘科夫斯基、卡什金的有关译论;从我国古代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依实出华"、"五失本"、"三不易"等,到后来的"信达雅"、"神似"、"化境"说,等等,几乎都是围绕着"怎么译"这三个字展开的。但是,假如我们冷静想一想的话,我们当能发现,实际上"怎么译"的问题,对西方来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已经基本解决了,对我们中国而言,至迟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前也已基本解决。因此,时至今日,假如我们仍然一味停留在"怎么译"问题的讨论上,我们的翻译研究恐怕就难以取得大的发展。

但是,指出不要一味停留在"怎么译"问题的讨论上,并不意味着不要或反对研究"怎么译"的问题。"怎么译"的问题今后仍会继续讨论下去的,只是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这个问题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翻译家们对翻译技巧的研究和探讨,这是翻译家们的翻译实践的体会和经验总结,其中有些经验也已经提升到理论层面,有相当的价值,从而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的内容则是一些已经为人所共知的基本道理,只不过是更换了一些新的实例而已,像这样的内容也许应该放到外语教学的范畴里,去对初译者、对外语学习者谈,更为合适。因为对这些人来说,"怎么译"的问题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仍然是一个新鲜的、有价值的问题。而对翻译界来说,也许从现在起应该跳出狭隘的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上的研究,而更多地从广阔的文化层面上去审阅翻译,去研究翻译,这样会更有意义。

我国翻译界在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的熟悉上存在的第二个误区是对翻译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片面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为凡是理论,就应该对指导实践有用,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所谓"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否则,就被讥之为"脱离实际",是无用的"空头理论"。对理论的这种实用主义熟悉,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当然也包括翻译界,都已经被普遍接受,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于是,当我们一谈到理论,人们第一个反应就是:你这个理论对我的实践有用吗?在翻译界,人们的反应就是:你搞的翻译理论对提高我的翻译水平有用吗!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熟悉,我国翻译界对译学理论的熟悉也往往强调"来自个人的翻译实践"。在相当多人的潜意识中,总认为只有自身翻译实践过硬的人才有资格谈翻译理论,否则就免开尊口。其实,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和分工日益精细,文艺理论家不能兼作诗人、小说家,就象诗人、小说家不能兼作文艺理论家一样(个别人兼于一身的当然也有,但那属特例),是很正常的现象。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原不必苛求。同理,翻译实践水平很高明的翻译家未必能谈出系统的翻译理论来,反之,谈翻译理论头头是道的翻译理论家却未必有很高的翻译实践水平,同样不足为怪。我们有些翻译家,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希望自己既能"写翻译理论头头是道,非常中肯",又能"译东西高明",这当然令人钦佩。以此标准律己,精神可嘉,无可非议,但若以此标准求诸他人,己甚至求诸所有谈论或研究翻译的人,那就显得有点苛求。我国古代文论家袁枚就说过:"人必有所不能也,而后有所能;世之无所不能者,世之一无所能者也。"?由此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的话,很可能就会在另一方面有所缺失。譬如,有些人抽象思维比较发达,谈起翻译理论来自然就会"头头是道",而有些人则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于是文学翻译水平就比较高。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应该相互宽容,而不是相互排斥或相互岐视。这样,我们的翻译事业才会发达。

对翻译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带来了两个直接的后果:首先是局限了翻译理论的范围,把翻译理论仅仅理解为对"怎么译"的探讨,也即仅仅局限在应用性理论上。

翻译理论、尤其是传统的翻译理论,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一直局限在探讨"怎么译"的问题上,也即所谓的应用性理论上。但是,即使如此,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也已经有学者注重到了"怎么译"以外的一些问题,如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洪堡对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有过相当精辟的阐述:他一方面指出各种语言在精神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在结构上也是独特的,而且这些结构上的非凡性无法抹杀,因而翻译原则上就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在任何语言中,甚至不十分为我们所了解的原始民族的语言中,任何东西,包括最高的、最低的、最强的、最弱的东西,都能加以表达。"再如沃尔特·本雅明还在1923年就已经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原作通过翻译已经起了变化"。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既然翻译是自成一体的文学样式,那么译者的工作就应该被看作诗人(实泛指一切文学创作者--引者)工作的一个***的、不同的部分。"d本雅明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并给了文学翻译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位。这些话至今仍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

对翻译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把理论的功能简单化了,使人们以为似乎理论只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其实,理论,包括我们所说的翻译理论,除了有指导实践的功能以外,它还有帮助我们熟悉实践的功能。辞海中"理论"词条在"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前面还有这么一段话:"(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熟悉。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实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这就点出了理论的熟悉功能,即帮助人们理性地熟悉客观事物,包括人们的实践。这就象语言学理论一样,语言学理论的研究虽然不能直接提高人们的说话和演讲水平,但却能深化人们对语言的熟悉。

这里也许还可举一个译学研究以外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我国的社会***治生活中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那篇文章在我国译界的某些人看来,恐怕也难逃"空头理论文章"的"恶谥",因为那篇文章的作者既没有治理过一个企业、乡镇、城市,也没有治理过国家的经历,更遑论有何"业绩"。套用到翻译界来的话,也即此人既没有翻译的实践,翻译水平也乏善可陈。但众所周知,尽管这篇文章没有具体阐述如何治理厂矿企业,如何治理城市国家,但正是这篇文章改变了我们对向来深信不疑的"两个凡是"的盲从,从而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理论的熟悉作用及其巨大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与之相仿。譬如斯坦纳在《通天塔》一书中提出的"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认为"每当我们读或听一段过去的话,无论是《圣经》里的'列维传',还是去年出版的畅销书,我们都是在进行翻译。读者、演员、编辑都是过去的语言的翻译者。……总之,文学艺术的存在,一个社会的历史真实感,有赖于没完没了的同一语言内部的翻译,尽管我们往往并不意识到我们是在进行翻译。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我们的文明,就因为我们学会了翻译过去的东西。"这样的观点不仅扩大了、同时也深化了我们对翻译的熟悉。

再譬如近年来国内从比较文学的立场出发对翻译进行的研究,也即译介学研究,虽然它主要不是立足于指导人们的翻译实践(它对文化意象的讨论对文学翻译还是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的),但它通过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分析,论证了翻译文学不等同于外国文学,而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翻译的相对***的价值和意义,也极大地提高了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家的地位。

我国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上的第三个熟悉误区是,在谈到翻译理论或翻译学时,习惯于强调"中国特色"或"自成体系",从而忽视了理论的共通性。其实,理论,除了与意识形态、国家民族的社会体制有关的以外,通常都有其共通性。自然科学理论是如此,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也是如此。否则,假如一种语言就有一种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的话,那么世界上有成百上千种语言,是否就会有成百上千种翻译理论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当然不会否认,由于翻译时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因此各国、各民族的翻译必然会有各自的一些特点,但这些特点更多地是反映在翻译的实践层面,或者部分地反映在应用性翻译理论上,而不是翻译的纯理论层面。譬如,你可以说,在特定的文艺作品中,把英文中的the milky way译成俄文很方便,因为可以照搬,而不会带来任何岐义,但把它译成中文就会使译者陷入两难境地:照搬英文译成"牛奶路"或"仙奶路",会令读者感到困惑费解,而假如译成"银河"或"天河",则又丧失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这里中文和俄文的翻译就显示出了各自的特点,但这仅仅是在实践层面上的一个个案。假如上升到理论层面,那么这些都属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

其实,我们之所以反对在讨论翻译理论时片面强调"中国特色"或"自成体系"的提法,是因为我们担心这种提法很可能会导致这样的后果:或是因热衷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导致拒绝甚至排斥引进、学习和借鉴国外译学界先进的翻译理论;或是以"自成体系"为借口,盲目自大自满,于是把经验之谈人为地拔高成所谓的理论,从而取代了严格意义上的理论的探讨。

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说得好,他认为,我国翻译研究界对西方许多译论,非凡是新翻译理论并不熟悉,更谈不上在实践中运用和验证。中国翻译界所说的翻译理念,大多处在微观、具体操作层面上,是应用性理论而并非纯理论。"特色派"无视纯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片面强调>建立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其后果就会过分突出国别翻译学的地位,强化了民族偏见。ò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个人甚至以为,正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西方翻译研究才跳出了历史上翻译研究常见的经验层面,才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层面。我的这一观点正好在前不久一位名叫威利斯·巴恩斯通的美国教授所说的一段话中得到了印证。他说:"在二十世纪之前,所有人,包括贝雷、多雷、查普曼、德莱顿、蒲伯、泰特勒、赫尔、施莱尔马赫还有那两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不管他们谈翻译谈得如何头头是道,他们讲的并不是翻译理论(尽管我们通常称之为理论),而只是应用于文学的翻译原则与实践史罢了。"

我很赞同巴恩斯通教授的观点,并且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的许多理论进展非凡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譬如,当代西方的一些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还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即组织或提议翻译某部作品的个人或群体)、翻译文本的操作者(译者)和接受者(此处的接受者不光指的是译文的读者,还有整个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重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重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等。这无疑是翻译研究的一大深化和进展,大大拓展了我们翻译研究的视野。

再譬如,还有些学者把翻译研究的重点放在翻译的结果、功能和体系上,对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对翻译与各种译本类型之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民族或国别文学内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翻译对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给予非凡的关注。与此同时,他们还开始注重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熟悉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性质,注重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治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然而,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最本质的进展是越来越注重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诸如共同的规则、读者的期待、时代的语码,探讨翻译与译入语社会的***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运用新的文化理论对翻译进行新的阐述,等等,这是当前西方翻译研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个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治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而译本则是译者在译入语社会中的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在译入语社会的***治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有时是举足轻重的角色。鉴于此,德国功能学派的学者贾斯塔·霍尔兹-曼塔利(justa hulz manttari)甚至不把翻译简单地称作为"翻译"(translation),而是用一个杜撰的、含义更为广泛的新词"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代替它,以表示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这个词还不光局限于翻译、改编、编译,它甚至把与外来文化有关的编辑、查阅等行为也包括在内。在这种"行为"里,译者变得像是一个根据委托人要求设计"产品规范"(product specification)的专家,并生产符合接受者文化圈特定需要的"信息传递物"(message transmitter)。而译作也不再寻求与原文的等值,而只是一份能满足委托人需要的目的语文本。

正如当代西方学者谢莉·西蒙所指出的:"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些进展属于被称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转向文化意味着翻译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维度。不是去问那个一直困扰翻译理论家的传统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翻译?什么是正确的翻译?'(how should we translate? what is a correct translation?)--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上:'译本在做什么?它们怎样在世上流通并引起反响?'(what do translation do? how do they circulate in the world and elicit response?)……这种转向使我们理解到翻译与其他交流方式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视翻译为写作实践,贯穿所有文化表现的种种张力尽在其中。"

今天,几乎世界上所有国际大师级的文化理论家,从德里达、福科,到埃科、斯皮瓦克等等,都在大谈特谈翻译,翻译不仅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而且也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众所注目的地步。这其中折射出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很值得我们国内翻译界深思。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也已经有学者注重到我国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熟悉上的一些误区,并且指出:"目前中国的描写性翻译研究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令人信服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因为经验之谈难以自成体系,尤其是,还有一些学者仍然将理论看做是对语言表层结构转换技巧的研究。"

国内翻译界,一方面抱怨翻译地位低,不受重视,但另一方面,却又总是轻视翻译研究,更轻视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殊不知,只有通过真正学术层面上的翻译研究,通过严谨的理论层面上的阐发,翻译的性质才能被人们真正熟悉和理解,也只有这样,翻译才能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并获得它应有的地位。

注释:

1前一套丛书已经出版了13种***书,包括许钧的《翻译思考录》、谭载喜的《翻译学》等,后一套也已出版了4种,分别介绍了美、英、法、苏四国的翻译理论。

2傅雷,翻译经验点滴a,翻译论集b,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25。

3袁枚,答友人某论文书m,岳麓书社,1982。

4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38。

5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197、205。

6庄绎传,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司,1987,22-23。

7张南峰,特性与共性--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a,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barnstone willis, 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m, yale univ.press, 1993,22.

9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rouledge, 2000,216-7.

10 simon 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m, rouledge, 1996,

11王东风,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7,(1)(2)。

参考文献:

1 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许宝强,袁伟选,语言与翻译的***治c,北京:中心编译出版社,2001。

3 范文美,翻译再思--可译与不可译之间c,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

4 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5 barnstone willis, 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m, yale univ.press, 1993.

6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ay famec, routledge, 1992.

个人翻译篇6

【关键词】译者;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

abstract: translator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long been ignored.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ed works have been put to an unbearable marginal status. this essay analyzes factors leading to such awkward situation, pointing out the necess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the best policy to chan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key words: translator; translating subject;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翻译主体研究是近年来翻译研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这也是翻译理论研究取得进步的一个标志性的话题。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以及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如意识形态、翻译规范等领域,而对翻译活动的从事者——译者大家似乎都视而不见,极少有人谈及译者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文化构建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贡献。忽视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存在是翻译研究领域里的一种很奇怪的普遍现象。本文试***从译者对文化交流和文学构建的巨大贡献出发,论述译者卑微的社会地位,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指出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一、译者的角色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贡献

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需求使得语言和翻译紧密相连。如果没有翻译,跨文化交际和交流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就是在同一语言群体中,由于地域或者时间的差异,也需要翻译来实现交流。任何一种孤立的语言和文化如果不能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都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互相联系的。一种文化需要不断地和其他文化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这种文化的交流需要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翻译。也可以说正是文化交流的需要催生了翻译活动的出现,而翻译又是一个极其困难而且复杂的工作。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感慨,“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即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项不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译文通达晓畅,文字典雅。要做到忠实于原著就很不容易,但是如果只注意忠实于原著却忽略了译文的流畅,即使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郭沫若先生(1954)也指出,“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是尽人皆知的,通过翻译我们可以继承全世界的文化遗产。”“翻译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不但尊重翻译,也深知翻译工作的甘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因此,翻译活动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要懂点外语,手头有一部字典,任何人都可以做翻译工作。对于译者来说,语言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译者要充分体验原作者的生活,想原作者之所想的同时,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在充分衡量和反复修改之后才算完成翻译。

我们谈论翻译主体,实际上就是在谈论翻译活动中涉及到的人。翻译活动中涉及到的人有三种: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从主体这一概念出发,我们认为,原作者创造了原作,是原作的写作主体;译者创造了译作,是翻译的主体;读者(主要指译文读者)阅读、理解译作并期待从中获取自己期待的价值,读者就构成了阅读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翻译主体实际上就是译者主体,译者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夏贵清,2004)”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总体把握和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上,包括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原作的理解和阐释、语言转换的艺术、翻译目的的操控和由此带来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取舍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译者主宰着整个翻译活动,离开译者,翻译活动的链条就会中断。从宏观上看,翻译主体就是译者主体,翻译主体性就是译者主体性。道格拉斯.鲁宾逊也认为,要长期以来译者与作者、读者的关系,要把研究的中心和重点落实到“人”身上,要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所能够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译者所受到的不利影响和制约。要注意到作者和译者以及读者是平等的,这样人们才能更好的认识翻译的本质。

二、译者的边缘化地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似乎对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和做出的重大贡献视而不见,译者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简单回顾一下译者的生存状态,我们不难发现,边缘化地位(marginal status)是对译者地位的最佳描述。

译者低下的经济地位。在人们的印象中靠写作为生的人(畅销书作家除外)常常贫困潦倒,入不敷出,而靠翻译为生的人境况更是凄惨。韦努帝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举出了美国翻译家布莱克本的例子来说明译者与原作者相比,收入差距之大令人惊叹。由于入不敷出的窘迫,许多译者不得不在翻译之余寻找兼职以便养家糊口。出版商往往一次性支付给译者一定数额的稿酬,不管这作品后期赢利多少,译者从此在经济上便与他所翻译的作品没有关系,更谈不上对译作版权的要求。微薄的经济收入迫使一些译者为了多挣些稿费,不得不同时接受多个不同的翻译任务,尽快拿出译文(有时是受出版商给出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很难保证译文的质量。出版商为了尽快见到经济效益,迫使译者对原著做大量的编译、节译,很少做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就脱节开来。

译者边缘化的社会和文化地位。法国翻译家贝尔曼指出,翻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被压抑、遭抵制、被奴役的状态”。道格拉斯鲁宾逊在《译者登场》中也指出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地位低下。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对译者和译作也持相同论调。译者不如原作者,与原作者相比,译者不过是“舌人”、“媒婆”、“仆人”、“搬运工”、“摆渡者”、“叛逆者”、“戴着镣铐的舞者”、“翻译机器”、“不忠的美人”、“毯子的另一面”等等。这些比喻显而易见是对译者价值的否定和贬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标准的拟定和对标准的遵守。因此传统翻译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对原作和译作文本的对比上。传统翻译观的核心就是认为翻译只是语际之间的转换,翻译研究就是探讨怎样译、怎样译得好(谢天振,2002)。将翻译只是看成语言层面的转换,译者就成了语言转换的“技术工人”、“译匠”,是“翻译机器”和“文化工具”(查明建,田雨,2003),而译者的文化和文学贡献被忽略,译者顺理成章地被贬到了社会和文化的边缘。

三、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

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很复杂,但归纳起来有三条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译入语语言和文化对原语语言和文化的支配地位(查明建、田雨,2003)。这使得翻译在本土文化的建构中无法取得一席之地,相应地翻译也就无法为人们所重视,译者的贡献及其文化创造者的身份就难以得到认可。二是人们对流畅翻译策略的青睐给译者套上了沉重的枷锁。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盛行于西方的透明流畅的翻译策略,以及这种翻译策略带给译者的后果,即译者的隐身。流畅的译文要求在译作中看不到译者的影子,译文读起来应该像原文一样流畅,不应出现半点翻译的痕迹。这种翻译策略抹杀了译者的个性,限制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给读者留下译文即是原文的错误印象,对读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三是传统翻译理论构成了译者的“第22条***规”。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翻译标准的界定既高不可攀又模糊不定,从“信、达、雅”到“善译”,到“神似”、“化境”,译者从事的实际上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传统的翻译理论把译者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并且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被人为的分开了,并且传统翻译理论一方面认为译者应当绝对服从和服务于原文和原作者,不得有半点的叛逆;另一方面认为,译文因为缺乏创造性,不过是对原文的复制和模仿,因此译文注定低原文一等,属于次一级的范畴。这种限制和要求让译者处于首尾不能相顾的两难境地,这不能不说是译者的悲哀。因此对译者进行研究,建构新的翻译理论已成为翻译研究迫在眉睫的任务。

四、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译学界对翻译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发展了翻译学科,并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取得了相当的共识。如翻译研究的方向重点是文化研究而不是语言转换,翻译学者要放弃语言学态度,从着眼单一文本转向文化大视野;翻译研究的方法不再是对原作进行描述而转向译作功能的评价,评价标准的重点是译作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而不是传统的纯文学标准;要系统地考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译者状况,研究译者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翻译原则,并通过分析译者对当时社会准则的处理方式来剖析那一时期的翻译总貌。译者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走进翻译研究者的视野,译学研究也悄悄经历了从语言到文化到人的转变。解构主义、多元系统理论、目的论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是翻译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为研究许多重大翻译命题,例如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规范、翻译教学以及如何对待传统的翻译理论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因而对翻译研究具有方向性的重大意义。

五、结论

译者翻译主体地位的确立对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从认识论的高度肯定了译者的创造性劳动和文化价值,译者绝非“传声筒”,不是一种工具;译者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无人可以替代;译者享有与原作者同样的身份和地位。其次,提升了译作的文学地位。长期以来,翻译文学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遇,既没有一个归属的领域,又没有自己***的地位,担当着名副其实的“灰姑娘”的角色。第三,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助于提升译者的文学和文化地位。译者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激励更多的译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翻译事业中去,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fred e.jandt (2001).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inc.

[2] lawrence venuti (2004).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 douglas robinson (2006) the translator’s tur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5]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 许均.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m].武汉:北教育出版社,2001.

[7]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8]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

[9] 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4).

个人翻译篇7

关键词:生态学 应用翻译 和谐论 系统论 可持续发展

生态翻译学初期发展的基础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切入点为生物学理论,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其论证结果必然是强调“活物”的重要作用,因而其研究结论就必然是确立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而翻译生态学则是将翻译学和生态学两者充分融合,创建了一个由“天、地、人”构建的新的交叉学科,强调其是创建一个崭新的交叉学科。翻译生态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涉及的切入点自然也比较多,目前的两种研究模式也只涉及其中的某些切入点,如能进一步扩大范围,对其进行全面探索,则翻译生态研究必定会兴旺发达,并在译界占领其应有的一席之地。

既然生态与翻译的关系密切,其有关原理借用到应用翻译及其研究中,必然会开辟一个应用翻译研究的新天地。这里我们就讨论生态学原理在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可归结为以下15个方面:

(1)生态环境基础论。世间万物的诞生、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是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既然翻译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那它的诞生、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人类生态环境。应用翻译研究也是如此,它有着自己赖以生存的沃土。凡应用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必受所处天地环境的影响,打上其地域的烙印。这就为我们建立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译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审视域外译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2)生态系统论。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原理,全球生态圈和地域生态圈是相互依存的,全球生态圈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地域生态圈的消失,相反,正是这五彩斑斓的地域生态圈构成了大一统的全球生态圈。翻译研究只有扎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保持特色,并使其小生态圈得以保留,从而为建设外部大一统而其内部又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全球生态圈做出贡献。应用翻译研究也不例外。

(3)生态和谐论。天、地、人,三者合而为一,既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也是翻译生态研究的支柱。人立于天地之间,必受其制约,不可违背其规律;但人可在认识天地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研究应用翻译,切不可将天地人相互对立,而要特别注意其间的妥协和包容,力求和谐。

(4)生态环境论。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探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译者和研究者的生理及心理环境以及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等,应用翻译的存在必然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应用翻译同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翻译理论实践研究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翻译不但需要社会基础,而且需要生物基础,处于地球的整个生物圈中。应用翻译的发展离不开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是对应用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的n 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对其研究不但能分析应用翻译生态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而且还能研究作为应用翻译主体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等环境因素。

(5)生态结构论。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翻译生态的层次分析。从多角度利用生态学结构来分析应用翻译结构,为揭示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和法则打下基础。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包括应用翻译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生态结构强调应用翻译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微观生态结构则强调应用翻译研究具体问题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从纵横两个方向剖析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纵向分为个体生态、群体生态、生态系统;横向分布为翻译资源、国际文化交流及翻译研究。而应用翻译生态系统只有在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协调作用时才能有效运转。

(6)生态功能论。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包括内在功能和外部功能。从生态学观点和原理出发,研究和阐释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通过揭示应用翻译生态的内在过程及其外在作用,深入探讨应用翻译的内在功能和社会功能。内在功能即生产功能,包括应用翻译系统内部的生态条件,生产者(译者)、消费者(译语读者或听者)和分解者(翻译研究者)三大功能的协调运作;外部功能即社会功能,如应用翻译对***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挥的作用等。

(7)生态原理论。应用翻译生态研究的基本原理,即应用翻译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包括:限制因子率、耐性定律与最适度原则、花盆效应、翻译生态位原理、翻译生态链法则、翻译节律、社会群聚性与阿里氏原则、群体动力与群体动力学、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和翻译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如可探讨应用翻译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限制应用翻译发展的因素及对待某些具体问题,如翻译企业间竞争问题的解决办法;如何处理好应用翻译生态整体效应和边缘效应的关系;如何在应用翻译工作中群策群力,确保应用翻译生态链的完整闭合;如何让应用翻译人员和翻译企业在翻译实践和管理的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如何把握好应用翻译工作和应用翻译发展的节律等。

(8)生态规律论。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应用翻译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应用翻译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从多学科角度研究应用翻译的生态机理,揭示应用翻译的现象、问题和本质。其中,可探索迁移与潜移律、富集与降衰律、翻译的生态平衡与失调、竞争机制的协同进化和翻译生态的良性循环。可运用这些基本规律讨论现阶段应用翻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应用翻译内部研究的不平衡现象、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的保证等。

(9)生态行为论。应用翻译的行为生态,包括个体行为生态、群体行为生态、学习行为生态、教学行为生态等。引入行为生态学来进行应用翻译研究,讨论应用翻译的行为生态,可以从多样性的行为中找出一些带有共同性的特点,找出导致这些特点行为产生的因素,以便更好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意义及后果。从而使应用翻译工作者、管理者更能根据人类行为的特点进行工作,去引导人的行为向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了解人类行为规律,以此推进应用翻译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应用翻译教、学行为的发展。

(10)生态演替演化论。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和演化,主要论及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和演化的一般过程、纵向和横向演替和演化的趋势、应用翻译生态演替和演化的动力系统等。将生态学中的演替和演化与应用翻译相结合,得出结论: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主要反映在层次演替和阶段演替上,其实质是知识、信息量的积累并产生质变。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应用翻译生态演替是从一种有序演化到另一种新的有序态的过程,或从无序经振荡过渡为有序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体系的改变,应用翻译结构的内部层次、系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应用翻译系统发生变化,如更新应用翻译内容,改变我们对应用翻译的认识并使我们将翻译生态学方法与各种应用翻译理论结合起来,系统地研究这些外部因素。还可分析应用翻译发展的某些具体过程、应用翻译学科的演化及应用翻译演替演化的动力系统。

(11)生态监测评估论。运用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应用翻译生态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对象以及有关应用翻译及其活动和过程进行检测与评价,从而正确认识应用翻译生态系统,促进整个应用翻译事业的发展。其内容涉及对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口译的质量量化评价及整个应用翻译生态系统的质量评价。

(12)生态调控论。生态系统不是自发的系统,而是一种目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反馈机制,向目的趋移。应用翻译研究也是一样,在其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偏移或不合时宜现象,这都需要其反馈机制,使用其调控系统予以纠正、修正,以维持应用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推动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健康发展。

(13)全球本土化论。翻译生态研究使人最受启发之处,在于其借鉴西方翻译理论,但不拘泥于此,而是以此来发展、完善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本土化。应用翻译研究也不例外。

(14)非完美论。根据翻译生态原理,大凡世上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翻译问题,这就为应用翻译及其研究提供了不断拓宽和深入的空间。

(15)可持续发展论。主要论及应尊重和顺应基本翻译生态规律,以及在此前提下发挥译者、研究者、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态翻译和翻译生态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翻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述实现生态翻译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促进应用翻译事业的稳步发展。不管是对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翻译生态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它能够指导译界人士自主调节生理、心理环境,改善应用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适应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应用翻译氛围和气候,逐步实现应用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用翻译的多维效益。

从生态学角度讲,目前应用翻译的地位有些尴尬。应用翻译,作为当前工作量最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多的翻译工作,在我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都是文学翻译的一统天下,应用翻译及其研究常常被忽略。为扭转这种局面,应用翻译工作者及研究者当自强,并创建一个能使应用翻译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曹凑贵.生态学概论(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2):47-50.

[4]黄秀敏.迈向绿色生态翻译――评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9,(4):37.59-60.

[5]黄忠廉,焦鹏帅.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24.

[6]孟凡君.后现代之后的翻译研究新转向略论[J].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整合与创新[A].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48-53.

[7]庞博.《翻译生态学》述评[J].沧桑,2009,(4):254-255.

个人翻译篇8

关键词:市场;翻译教学;人才培养;职业化

中国自80年代以来,翻译工作就呈现出“专业化、学术化、服务化、用途多样化、实务化、科技化六大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向多元化,中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之后,我国国际商务活动和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以上六大特点更加凸显,综合素质高、专业精通、外语扎实、具备较强翻译能力的实用复合型翻译人才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翻译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指的那样:“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会与碰撞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始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为中国的翻译市场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也为广大翻译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各高校的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翻译人才应顺应市场需求,走向职业化”的呼唤。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如何让翻译人才培养走向职业化,是目前大学翻译课程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探析我国翻译市场现状入手,依托市场需求,剖析翻译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从而提出翻译教学服务于翻译市场,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的新思路,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一、我国的翻译市场现状

翻译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中国加入WTO 后,外企大量涌入,专业翻译人才在中外方之间沟通起着桥梁作用。得力的翻译将有助于外企实现“考虑问题全球化、处理问题本地化”的经营战略方针;此外,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竞争,准确、快速地掌握信息势必成为中国企业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不论中方企业还是外企,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大批层次高低不同的翻译人才,翻译人才的培养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翻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翻译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日常生活中的翻译错误现象比比皆是。无论是旅游指南,还是产品介绍,无论是名胜古迹的说明,还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已到了“俯拾皆是”的程度[3]。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却是一个“翻译弱国”。薄弱的翻译能力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大致命障碍。由于无法准确、及时消化来自国际上包括经济和科技信息等的巨大信息流,从而使中方失去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翻译的效率和准确度决定了全球化的推进速度,在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国翻译界的落后局面成为中国加入WTO 后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我国翻译人才又奇缺。据2006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国内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数规模都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翻译人才总体缺口高达90%[4]中国翻译人才参差不齐,总体翻译水平不尽人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广大毕业生呼喊“工作难找,难以上青天”的今天,翻译市场却有大量的翻译席位虚席以待,这一怪圈的形成与我国的翻译教学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我国的翻译教学现状

中国进入WTO,全球经济多元化,翻译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翻译市场需求量又极大。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摇篮的各个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然而,目前各高校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翻译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翻译教学手段落后,翻译教材陈旧,翻译教学一般都限于传授基本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且多以教授文学翻译为主等等。这一切都与高校翻译课程的定位有关。“我国大多数高校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高校教师、文学翻译和口译人员,其培养模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文学和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5]。这种模式是一种只注重文学技能的“专才”化培养和“专才”式的教育的传统模式。在此模式下,外语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一般都是些语言基本技能的课程,如精读、泛读、语法、修辞学、教学法、词汇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语言学等。至于笔译翻译教学,一般都是到了专业本科高年级时才开设。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和揣摩,以获得不断的提高。然而,翻译教学的授课学时少,在加上以文学翻译为教学的主攻方向,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课堂上涉及到实用文体的内容很少,翻译实践训练甚少,或即使涉及实用文体的翻译,如科技翻译、经贸翻译等,授课内容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只是讲解一些过时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理论,与翻译市场上的实用文体翻译相距甚远。此外,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即使其外语水平很高,若不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锻炼,也不能成为合格的翻译人员,待学生去应聘翻译工作时,对翻译市场的实用文体的翻译倍感陌生,明显感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一切都得从头再来,这种只注重“文学技能”的专才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或者根本无法在短短的试用期内胜任工作,结果与翻译工作失之交臂。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翻译教学要国际化,与市场的需求找到契合点,我们必需改革我们的翻译教学。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个高校应依托市场需求,积极改革翻译教学,促使翻译教学向多样化发展,将翻译人才的培养方略与世界接轨,让我们的翻译人才国际化。“翻译将起着非同小可的积极作用。翻译人才的需求将直接促进翻译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翻译教学应站在世界的高度,尽快与国际接轨。”[6]然而,各高校如何在此大旗的引领下,锐意进取,积极改革翻译教学模式,实现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使我们的翻译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市场,为培养复合型专业翻译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三、改革翻译教学,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发展与融合,新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大量出现,翻译人才必须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既要有文学素养,又要掌握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和一些实用文体的翻译本领,如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产品介绍、机器安装、使用说明等,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呢?

(1)关注教材的优化组合。目前,翻译教材的版本很多,各校选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要实现翻译人才职业化,首先就要关注教材,从教材上做文章。翻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实际教学情况,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翻译市场的需求,尽可能地把多种教材重新优化组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重新编排一本全新的教材,该教材既要考虑翻译理论,又要注重翻译技巧;既要考虑文学翻译,也要重视实用文体的翻译。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各部分之间的比重。

(2)翻译训练内容应侧重技术性文本。翻译训练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训练的内容应包罗万象,但有所侧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上的腾飞,市场经济的形成,外语翻译的范围与领域和过去相比已呈现出更加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因此,我们的翻译教学除文学翻译之外,还应涉及到科技、技术、经贸、法律、商务、金融等各方面技术性的语言文本的翻译。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翻译,“世界翻译总量的90%以上是技术翻译和商务翻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技术翻译工作的翻译人员占翻译工作者的绝大多数是毋容置疑的中国外文局的黄友义在第六届全国口译论坛上从翻译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对翻译教学的看法:①社会需要复合型知识型的翻译;②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作风的翻译;③社会需要谙熟中译外的翻译。

(3)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无论从翻译教科书内容的编撰上,还是翻译专家所取得的共识上,翻译是一种技能课。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翻译实践来自于三个方面:教师应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后翻译作业;学生不断地自主训练,树立自我表现的翻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翻译活动。前两个方面比较容易做到。至于第三点要积极争取。加入WTO 后,外资企业的增多和大型国际商业性会展的举行给在校英专学生提供了培养实践能力的实战机会和场所。高校可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实践进行教学。可积极组织学生到外资公司进行参观、实习或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国际会展,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化、组织、协调和翻译交际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78.

[2]季羡林.季羡林先生的贺词[J].中国翻译,2005,1:7.

[3]林戊荪.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2000,6:2.

[4]王立弟.北京外国语大学 翻译培训如何提高质量[J].中国翻译 2007,1:56-57.

个人翻译篇9

一、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

在英语中,表示职业的词无论是vocation还是calling都是和“神召”、“天职”、“使命”等密不可分的。[3]可见,西方人所信奉的神学把“职业”定义为“天职”。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家和翻译家马丁•路德,提出了“天职”的概念。“天职”(vocation)被引进到我国后,在汉语中却一般把它译为“职业”。这个词本来对应于英语中的calling(神的召唤)一词,包含着宗教上的含义:上帝安排的任务。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语中“职业”一词,并不能表达出西方宗教语言的“天职”中的意思,而把职业解释为:①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②专业的,非业余的(现代汉语大词典)。[4]在西方,无论从源于宗教的“职业”概念提出,还是到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对职业和职业化的发展和诠释,职业都被定义到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冯骥才所担心的文学翻译被职业化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因为如果循着西方“职业”的本意,理论上讲,翻译文学职业化完全可以“继承百年翻译史的两个优秀的传统:即为了精神的传统与追求经典的传统”。[5]关于翻译职业化的概念,很多学者把它归纳成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翻译职业技能、翻译职业意识、翻译职业道德。[6]然而,无论是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还是职业道德,更多是从译者自身的职场素质来定义的,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职业化来讲,管理本身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所以,应把翻译管理纳入翻译职业化的范畴,因为“把管理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是职业化的重要标志”。[7]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翻译职业技能、翻译职业意识、翻译职业道德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职业化的含义要求我们按照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来管理一个企业,对于翻译产业来讲,翻译管理涵盖了译员管理模式、流程管理模式、质量管理模式、营销管理模式、信息化辅助手段管理模式等翻译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翻译职业化是时代的必然。长达数千年的宗教翻译与文学翻译并没有产生翻译职业。随着市场对具有专业翻译技能译员的需求增加,翻译在20世纪初成为一种职业,并在二战后迅速地被职业化。

二、文学翻译职业化的演进

(一)文学翻译活动回顾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从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到中世纪托莱多“翻译院”,[8]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翻译。近代翻译史上从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各国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翻译家及其典籍。中国文学翻译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期。钱钟书先生曾考证外国文学的译介应从1864年董恂翻译出版朗费罗的短诗《人生颂》开始;有人认为应从1853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翻译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开始之后,[9]林纾、徐志摩、巴金、萧乾、傅雷、朱生豪、董乐山等翻译大家改写了中国文学翻译往日不景气的状况。

(二)文学翻译职业化教育文学翻译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高度复杂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译者准确地理解作为艺术品的原作,并创造出同为艺术品的译作。这就对译者的职业道德、语言资质、文学修养、艺术感悟、知识面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讲,正规翻译教育是由外语教学发展而来的。翻译可追溯到古罗马共和制时代,翻译一直作为欧洲教育系统中语言教学的一种工具。[10]在维多利亚时代,翻译继续被广泛地应用于在英国私立学校的古典文学教学中,而后应用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所以,翻译培训与教育很大程度上从早期大学教育的翻译教学领域发展而来。首先它来自于英国大学里的古典文学系,而后来自现代语言系和英语系。我国满清时期就在北京成立了专门的翻译培训学校:京师同文馆。1894年,马建忠提议创办专门培养译书人才的高等学府,是翻译职业培养的最早提议。在欧洲,德国在1930年成立了欧洲第一所翻译学校;瑞士在1941年日内瓦大学的国际译员培训学院就开始系统地讲授笔译和口译;法国1957年成立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等。这些均可视为培养职业翻译人才的机构。顺应市场对职业化翻译的需求,就必须有正规的机构对文学翻译职业化方面的人才从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到职业道德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美的译学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已经走在前列,大学里设有本科、研究生阶段的译学专业。[11]英国紧随其后。关于文学翻译教育的职业化,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丽贝卡•帕克指出,除了融入文学翻译教学以外,文学翻译硕士的培养要考虑职业化或专业化的因素,因为翻译产业越来越重视职业化。[12]中国在2007年开始招收翻译学硕士,是继2006年翻译本科后我国译学培养职业化人才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当然,目前还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招收文学翻译专业方面的硕士。

三、文学翻译职业化的困境

(一)译品的质量问题我国文学翻译界的译品质量问题,很多翻译家、评论家都把它归咎于翻译职业化。譬如:出版社一听说哪个国家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会迅速分头找人翻译,其结果会在很短时间内搞出几个中译本,译品质量可想而知。在翻译产业的发展趋于职业化的今天,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翻译质量的保障都离不开包括***府、行业协会、客户和翻译服务商各方的共同努力。[13]

(二)译者经济收益欠佳在我国,文学翻译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竟然沦为“零首选”。张烁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系37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无一人将文学翻译列为首选职业。在这方面,中外文学翻译遇到的境遇几乎一样。即便如此,欧美的高校在培养专业文学翻译教育方面还是非常注重职业化精神的培养,虽然他们知道只有为数不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文学翻译专业。

(三)文学翻译的机制及外部环境我国的文化部门及新闻出版部门对文学翻译重视的程度有待提高。法国***府专门设立一项“奖译金”,每年都要出资请三十几位有成就的外国翻译家到法国住几个月,研讨翻译方面的问题,无疑对翻译质量是一个巨大的提高。[14]文学翻译的管理方面应有科学评价体系,特别是对译品的质量。除此,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除了提高译品报酬外,要建立评奖机制。

四、文学翻译管理职业化

个人翻译篇10

关键词:翻译产业;专业化管理;翻译服务;翻译行业

中***分类号:F423.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资源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极大地推动了翻译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随着翻译服务产业的发展,翻译产业的专业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已渗透到从宏观的翻译行业管理,到具体的翻译项目管理、译员管理以及翻译文件管理等翻译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国的翻译服务企业正逐步发展成为依靠高知识含量,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翻译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然而,中国的许多翻译服务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没有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译员队伍,缺少规范的业务流程、完善的管理手段、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先进的辅助工具,有些企业还不知如何制定发展战略,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

1.翻译产业专业化管理发展现状:成就与不足

1.1翻译产业专业化管理取得的成就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较之前三次翻译高潮,这一次的翻译高潮信息量更庞大,覆盖面更广泛,题材体裁更丰富多样,操作方式更灵活便捷,技术装备更先进,从业人员更众多,受益者更普遍,理论研究更活跃,人才培训更具规模”。近几年,翻译管理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成。

1)翻译国家标准陆续出台,翻译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02年11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经国家民***部批准成立,负责协调、规范翻译服务行业,促进全国翻译服务企业的联合协作,优化人力资源,推进规范化经营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以期在技术法规的层面上规范翻译服务行为。自2003年以来,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总局等***府职能部门的委托,先后编制出翻译服务行业的国家标准GB/T19363.1-2003《翻译服务规范》,GB/T19682-2005《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同时,为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该委员会倡导并制定了《翻译服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翻译服务行业诚信经营公约》。翻译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翻译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中国翻译协会将充分发挥***策引导、行业的组织和管理的作用,加强对翻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服务体系。

2007年9月,出版了中国译协组织编写的《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该年鉴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记录翻译行业发展现状、展现中国翻译行业最新成果的资料性大型工具书,被业内专家称为翻译界的第一部百科全书。“编辑《年鉴》的过程就是对翻译行业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的过程…这些首次对外公布的统计数据,为我们研究我国翻译队伍的现状、向有关行***管理部门提出决策建议提供了有理有据的支撑”。2007年10月,中国译协在西安举办中国翻译服务产业论坛暨全国第六届翻译经营管理工作研讨会。同期,出版了《翻译产业经营论集》。有别于传统的翻译书籍,该书分6个部分:翻译服务研究、翻译服务标准化、翻译服务实务、翻译技巧、翻译培训、翻译智能技术,对中国翻译产业经营管理涉及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是近年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翻译产业经营管理的内涵和操作实务。

2)建立翻译人才评估体系与培养体系,完善翻译人才管理制度。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是翻译管理的重中之重,无疑也是翻译行业资源整合的必由之路。2003年,国家人事部和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外文局)联合推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翻译证书首次作为职业资格证书出现,取代了传统的翻译职称评审。2008年***考试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推出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在全国实施的面向社会的非学历证书考试,主要测试应试者外语笔译和口译能力,并对应试者提供翻译资格的权威认证。

2005年,根据***《关于公布2005年度***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教高[2006]1号),“翻译”本科获得批准。2007年3月,***学位委员会又颁布了《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决定设置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到2010年全国已有158所具有翻译硕士专业的高等院校。作为国内最权威的翻译人才评估体系,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对参考人员并没有设置学历、专业方面的限制。最大限度地为各类人才荟萃翻译领域提供了方便。相比翻译考试应试培训,翻译专业学历教育使得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3)信息技术已成为翻译管理的必要手段。符合时展需要的信息技术产品在翻译管理中的重要性已逐渐为大家认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高效、快捷地跨地区提供语言服务成为可能,而互联网、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产品的应用,对于翻译业务的远程管理举足重轻。中科院科技翻译协会的"2007年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0%以上的参与调查的翻译企业认为互联网在其生产过中作用较大,但将互联网应用于翻译流程管理,以提高效率的仅占10%。”翻译企业急需信息系统来帮助自身提升资源组合能力。

在中国翻译产业化发展方兴未艾之时,位居世界翻译公司前列的跨国公司Lionbridge、SDL等已经进入中国。在这些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翻译管理类产品地位显赫。Lionbridge的托管翻译管理软件平台,提供全套整合功能,这些功能可以使编写和翻译过程实现自动化,还可进行严格管理,Lionbridge能够借此提供出色服务。SDL翻译管理系统是一种统一翻译和本地化供应链的全球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作为其全球信息管理解决方案的主要应用程序之一,能够统一翻译和本地化供应链,同时提供一套制作全球内容时所需的协作、控制、集成和处理流程。

1.2翻译产业专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个人翻译10篇

学习

那年冬天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那年冬天10篇,内容包括那年冬天茶馆,那年冬天起风了。冬天的早晨很美,不信,请看每天早晨推开门出去时,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不时地向我袭来。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

学习

庐山游记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庐山游记10篇,内容包括庐山旅游攻略三日游记500字左右,庐山游记十八篇。今天暑假,我们一家到庐山游玩。庐山著名的旅游胜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山上共有四百个湾道。庐山的美景各不相同。云雾

学习

演讲比赛领导讲话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演讲比赛领导讲话10篇,内容包括演讲比赛结束领导讲话,演讲比赛领导发言稿。六月的_,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在这里举行“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演讲比赛。这是我市“安全生产月”系列专题活动之一,对于

学习

围棋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围棋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围棋十则作文,围棋作文。我使尽全身解数,终于使我面前的“老将”败下阵来。围棋,是智慧的体操。不但训练了我的思维,还陶冶了我的情操,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拼搏精神。我爱下围棋!(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体验经济论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体验经济论文,内容包括优质经济论文范文,体验经济案例分析论文。改革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最初的,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改革就是产权改革,当时也没有产权理论作为指导。但是,这场改革实质上就是权利关系的调整。这种选择也许是

学习

春天来了春天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春天来了春天10篇,内容包括春天来了文章100个字左右,春天来了春天解说。春天来了,蛇也悄悄地舒醒了,只等草绿了游窜四处寻觅食物,不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下跑的,觅到的就是美味。冷血动物就是冷血冷心肠。春天来了,小蚂蚁也要出洞

学习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天下兴亡我的责任10篇,内容包括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读后感1500字,天下兴亡与我有责的感悟。水龙头漏水,你不能堵住吗?有人会说:“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总务处的事。”这是错误的。一般人最坏的毛病是这样:打开水龙头后,发现没水,又去开第

学习

羊脂球读后感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羊脂球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羊脂球读后感1000字,羊脂球读后感200字。(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学习

学与思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学与思10篇,内容包括学与思同等重要的简短举例,学与思的关系。

学习

快乐岛10篇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快乐岛10篇,内容包括快乐岛歌曲,快乐岛反思。一些刚出生的小精灵们,喜欢住在花园里,早晨的花园,简直就是一个梦幻仙境,里面的花朵吮吸了露水的馈赠,便开始用自己一天充分的体力,绽放出五颜六色雍容华贵的美丽笑脸,早晨的空气十分清

学习

版式设计毕业论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版式设计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的版式设计与制作,版式设计论文范文。订口(左边界)为:25mm翻口(右边界)为:25mm天白(上边界)为:30mm地白(下边界)为:30mm(不含页码)二、页面规格论文一律要求设置统一规则,页眉要求标明黄冈职业

学习

我的读书生活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读书生活10篇,内容包括我的读书生活范文,读书报告范文十篇。

学习

冬钓鲫鱼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冬钓鲫鱼10篇,内容包括冬钓鲫鱼第二篇,冬钓鲫鱼技巧。枣核形状的浮漂出的信号更夸张,顿口更明显,适合口轻或者动作不明显的鲫鱼吃口。如果小鱼多或者风浪大的水库或者鱼塘则选择短脚长身长尾的浮漂。短脚长身的浮漂,抗击风浪能

学习

如何选择专业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选择专业10篇,内容包括专业选择的十大技巧,如何选择大学专业。一家合格的美容院必须提供一些基本的常规设备。如离子喷雾机、超声波美容仪等,其它诸如电脑美容美体机、振脂机等等,应与所做的美容项目和档次相吻合,这才

学习

天净沙翻译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天净沙翻译10篇,内容包括天净沙翻译及赏析题及答案,天净沙译文100字左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翻译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

学习

初中英语作文带翻译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英语作文带翻译10篇,内容包括初中英语作文带翻译十篇100字,我的朋友英语作文100字带翻译初中。Thisismyfather.Heisagoodfather.Ilikemyfatherverymuch!Mydearfriends,doyouhaveagoodfather,too?嗨,我的名字是辛迪

学习

翻译实践开题报告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翻译实践开题报告10篇,内容包括翻译实践报告和论文题目,开题报告翻译。翻译专业硕士教育旨在培养能胜任各种形式翻译活动的应用型、实践性、专业化、职业化的翻译行业从业人员,因此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应和翻译行业的实践操

学习

汉英翻译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汉英翻译论文,内容包括汉英翻译论文题目,英汉翻译论文参考文献及其心得。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并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语篇逐渐成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主位”作为一个在语篇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句结构进行描述时的重要

学习

商务翻译论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翻译论文,内容包括商务合同翻译技巧论文,商务类翻译论文题目。2目的性原则与商务英语翻译论文由德国的莱斯(K.Reiss)、费米尔(H.JVermeer)、诺德(ChristianeNord)等学者提出的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

学习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翻译实习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翻译实习最后一周的实习报告,翻译实习岗位及内容怎么写。(二)语言识别性基于模板式汉英翻译项目的固定形式,其汉英翻译语言亦具有较高的识别性,有鲜明的语言特征。报纸模板语言翻译呈现典型的新闻

学习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爱莲说原文及翻译10篇,内容包括爱莲说拼音版原文及翻译,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朗读指导。关键词:诗歌翻译;美学差异;归化和异化1927年7月,朱自清怀着对国家存亡的担忧和对乏味生活的失望创作了经典名作《荷塘月色》。文中主要描绘了

学习

英语商务翻译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商务翻译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语翻译论文题目推荐。(二)现代商务英语翻译技巧1.用词正式规范商务英语大多应用于十分正式和庄重的场合,所以用词一定要规范,确保句式规范,文本正式,尤其是在公文、法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