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1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历史书,可读性非常高,适合各年龄层的人阅读。下面是为你们整理的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范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一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戚继光的故事后,得到了一些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戚继光是明朝的一位名将,他初次抗倭用的是绍兴兵。那些兵十分懒散,总是不服从命令,还经常临镇逃托,只为自己的安危。但戚继光却坚持不懈地训练,终于把兵们训练成为一支很强的队伍,成功抗倭。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那时,我刚刚开始学习毛笔字,手握住毛笔一直抖个不停。我写得很差,这表面在我的一笔一划,它们就像几条黑的毛毛虫。我心里烦躁极了,可越烦就越写不好。正当我想把笔一扔,一了百了之时,我想到了戚继光,训练兵那么困难的事,戚继光都克服了,并且成功了。我的这些困难又算什么?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毛笔字。

在寒冷的冬天,我每天尽量早起,屋外下着大雪,吹着寒风,我在家里练习却练得满头大汗。在炎热的夏天,别人在空调间里吹风,我不顾蚊虫的叮咬,坚持写下去……没过多久,我的毛笔字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并不满足这一时,下决心要掌心怀素、柳公权等著名书法大师,成为一名书法家。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困难,我要学习戚继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每件事。每当要放弃的时候,戚继光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鼓励我让我继续向前。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二这个假期,我和小伙伴到洪水镇***村的农家书屋读中国友谊出版社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之洪武大帝》,读完这书后我感想多多。

这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的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以史料为基础,并加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命运进行全面展示,尤其对官场***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治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是迄今为止我认为写得最好的关于历史的书。其中郭桓特大贪污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385年3月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串通官员贪污公粮,总计贪污数达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一个小小侍郎官何来包天大胆如此妄为,贪污的数量居然赶得上明朝一年的收入,朱元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抓住郭桓的同***。经过朱元璋追查,他的同***共计三万余人,涉及六部官员。朱元璋把他们全都杀光,可有的该杀,有的是冤杀,此案过后,很多官员都提心吊胆,每天都当最后一天过。

读到这里,我联想起当今的中国,像郭桓这类人被称为“大老虎”。例如____、***、***等,但他们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审判。除了这些“大老虎”还有一种贪官,他们才是百姓最大的“威胁”。他们时刻骚扰着百姓,并吸着百姓的“血”,他们就是“苍蝇”。按照***的指示,我们即要打“老虎”,也要拍“苍蝇”。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不像朱元璋一样滥杀无辜。否则将会造成天下大乱。

读了这本书,如果我成为了***要解决腐败问题,首先要深入了解官员腐败的原因,从根源上整治腐败,加大对贪官的惩治力度,这样既对官员起到震慑作用。又让每个官员都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想腐败。一但腐败必将严惩。因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另外也应提高官员待遇,高薪养廉,高薪养志。

读了这本书,回到现实生活中,我的这个想法虽然还有些幼稚,但只要我努力,我的梦想就一定会成为现实。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新,人民幸福。

感谢农家书屋给我提供这样一个阅读的平台。有利于我把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圆我的中国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三最近朋友介绍给我一本关于历史方面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全是文字,心想这肯定又是枯燥无味、故作高深的历史书罢了,便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后来无书可读,只好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没想一看,就立刻被吸住了,变得爱不释手。作者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明朝276年的历史写得淋漓尽致,幽默无穷。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记忆犹新。

王守仁就是让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个人。他创造了心学,发现了“知行合一”,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孤身一人,召集义***,打败叛变的藩王宁王,只花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是一名优秀的***事家。而书中关于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又让我陷入深深思考当中。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但王守仁却认为“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道理和实际运用都很重要,没有难易之分,想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就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王守仁也是因为有了“知行合一”成为了理学的圣贤,成就了辉煌的一生!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一定要多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择其善者而从之;做事一定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人处事一定要低调,不能自大狂妄。

我将也会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将懂得的道理和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四今天,妈妈带了一套书回家,我一看是一套历史书,还是厚厚的七本,它们的书名叫《明朝那些事儿》。我心想:又是一些枯燥的历史书,还这么多,又这么厚,什么时候才看的完啊?妈妈还强力推荐:“看过这套书的人都说写的很好看,你一定要慢慢看、细细读!”我只好应着妈妈的要求,心不甘情不愿的捧起了书。

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随着作者来到了1344年。朱元璋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和尚,通过自己卓越的***事才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朝代——明朝。明朝从创建到灭亡经过了三百年。这本书对明朝17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对战争、官场***治、当时的经济***治制度等用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进行了细细的描述。

在书中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临危受命敢当大任的名将李舜臣,是死不退、以身殉国的老将邓子龙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家称为“海青天”的海瑞,百姓们为了能见“海青天”一面,可以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磨破了十几双鞋,徒步赶到京城。海瑞两袖清风,廉洁公正,想到的事就义无返顾的去做。最后他因为直言犯上,被罢官。抄家时家里只有几件补满补丁的破衣服。在百姓的心中:海瑞就是一位能为百姓着想,不屈服于权威的好官。

这套书作者写得也非常有特色,不像以前看过的历史书,都枯燥、看不懂的。它简单、易懂、语言幽默,情节生动。作者还时不时的调侃几句。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么好玩、好看,真可谓是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五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书,有的人喜欢科幻无比的《哈利·波特》,有的人喜欢杀人案连连的《柯南》。而我,现在最喜欢的是《明朝那些事儿》。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想《明朝那些事儿》是本什么书啊?是历史书吗?多无聊呀!那我先解释一下,这是本历史书,但一点也不无聊!

我还是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书的名字叫《明朝那些事儿》,这个大家是知道的。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是“当年明月”。这里大家千万别误会,他不是一个古代人,而是一个现代人,“当年明月”只是他的笔名。他真正的名字叫石悦,从小酷爱历史,尤其喜欢明史,因为他发现明史的人物最有意思,都是特立独行的人,个性鲜明;而且他写的历史情节生动,非常好看。好了,听了这段介绍,你也对这本书有一点了解了吧?

那我为什么会找到我这个“好朋友”呢?这还说来话长。

有一天,我在家里找我想要看的书,“《哈利·波特》我都看了10遍了,换一本吧!《柯南》也不新鲜……唉!家里的书我都看过了!”我的内心激烈地思考着,于是,我决定去一次***书馆。

终于,在我的恳求下,妈妈抽出时间带我去***书馆。一进馆内,就看到好多书密密麻麻地摆放在书架上。我马上迫不及待地找书看。突然,妈妈笑眯眯地走过来说:“看看有没有《明朝那些事儿》?”终于,我在历史栏的书架上找到了它。当时心里还颇有些不以为然,我心想:历史书,没意思,说不定还能把人看睡着了呢。可是我又想,妈妈让我看的书应该没错,估计是本好书吧。于是我翻开了书……

没过多久,我就和这本风趣幽默、把历史写得这么好玩儿的书交上了朋友!

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2

《明朝那些事儿》优秀读后感ƪһ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很多。作者用一种很幽默的笔法将明朝厚重的历史从枯燥乏味的史书中提炼出来,带领我们透过重重历史迷雾,抛开后人的主观臆断,走进一个真正的大明王朝,去感受和琢磨那些历史舞台上的人和事。

猛人轶事传千古,王侯将相一场空。淘尽无数英雄梦,是非曲折谁可鉴。这就是我对《明朝那些事儿》最深的感触。

这本书讲述了许多位明朝皇帝,有许多都让人印象深刻。如:像凤凰一样历经苦难,经过千锤百炼,最后浴火重生,建立一个光芒万丈的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十五岁登上皇位,十七岁用过人天赋战胜权臣杨廷和,十八岁杖责百官确立自己权威的绝顶聪明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躬行节俭,知人善任,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的传奇皇帝朱棣。

但最令我敬佩的皇帝却是崇祯帝朱由检。崇祯的一生不可谓不坎坷,上台以前,憋足了劲要干掉那个死人妖魏忠贤,死人妖干掉了,又出来***争,后金入侵,看准了袁崇焕,一顿折腾,后金没折腾回去,袁督师倒折腾没了,本想卧薪尝胆忍几年,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再去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出了天灾,又出来若干人等搞内乱造反。调兵干掉某些人,又出来了某些更狠的人(如李自成),再调兵,把某些更狠的人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准备一鼓作气

清***打进来了。好吧,把全部主力调到辽东打个一年半载的清***,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后院又起火了,投降的再反,逃跑的又跑回来。很巧,又是大灾荒,没法活,于是大家跟着一起造反。简单地说,崇祯干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没有工作范围,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言官)吵架,就是看人吵架(***争),穿得破烂,吃的也少,跟老婆睡觉也少,只睡五六个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等。崇祯的故事就是这样,他挨棍子的数量,估计比某些狗血剧里的悲催女主角要多得多,抗击打能力更强。

不幸的是,崇祯以上所有的悲惨经历与努力都无法换回一个幸福的结局,更不幸的是,他知道这点。知道结局注定失败,他却依然全力以赴,夜以继日,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直到最后结局,直到兵临城下,依然没有放弃。在崇祯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比坚定的人生信念,即使命运对不起我,我却依旧不放弃,直至人生最后一刻。崇祯,一个了不起的人。

还有一个人,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称为四家:伟大的哲学家、***事家、***治家、文学家。这四个称谓他都当之无愧,他就是王守仁。文学自不用说,除了买官,混官场的哪个没点文采;所谓***事天才,就是不用上***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用兵方法堪称诡异,生活中那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一到战场就会立马变得无比阴邪,让对手叫苦连天;在***治上,他更是让对手头疼,看见他的时候烦,看不见他更烦,担心他搞什么阴谋诡计,斗奸臣,玩手段,在***治场上混得如鱼得水;但王先生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哲学知行合一: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四百年后,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将之奉为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为陶行知。王守仁,一个不世出的奇才。

透过《明朝那些事儿》,我明白了刚正不阿的好人固然值得敬佩,但有时候好人却不一定能做成大事。拍马屁,搞关系,并不是坏人的专利,为了心中最终的正义而一时隐忍等待机会,甚至做一些会让自己背负恶名之事的人更让人萌生敬意与感动。包拯的权力来自明君支持,所以他能够明察秋毫,惩恶扬善。可惜这样的明君太少,所以才有一代将才岳飞的凄然惨死,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因此,到了奸臣辈出的明朝中后期,耿直善良的海瑞只能造福一城一县,而张居正、徐阶却能为天下万民造福。

在此,我想向作者致敬,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人是如何将内容庞杂,生涩拗口的史料转化成生动直白的小说,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二十九岁的人居然会有如此深刻的人生见解。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学。

《明朝那些事儿》优秀读后感篇二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很多,并加入当时***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这就是现代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到衰败。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严嵩。魏忠贤。;忠良徐阶。张居正他们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后。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如果你是一品大员,但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后来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后解决内阁,当上了唯一的内阁人士,首辅。甚至还坐32人抬的轿子,比万历皇帝的规模还大。

张居正如此,我为什么不可以如此?

记得一天傍晚,我在乒乓球桌上打球,恰巧李晨熙。吴竞泽也在场,此时我和李晨熙闹过几次矛盾,现在我们又和好了,原因就是吴竞泽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吴竞泽叫我也不理睬,不屑地把手插在口袋。

那天风吹得大,我刚好打了个擦边球,没想到李晨熙却嘀咕了一句:切!运气好!仅此而已。我听了以后很不爽,冷冷地说:运气也是要技术的!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打起了球。没想到旁边的吴竞泽冷笑了几声。然后李晨熙打赢了就说什么好球,说我烂,菜鸟之类的;打输了还装模作样地教,什么上转要往下压,还做手势。

结果,原本李晨熙是约我来打球的,经他这么花言巧语一哄,叫我时就说他。这家伙一类陌生的词语;又对吴竞泽说:老吴,我请你x元。然后天黑了和吴竞泽一起有说有笑地回家了,都不睬我一声。

我一个人,站在原地,寒风凛冽地吹着,我默默地收起了球拍,t贴上膜,两眼流露出愤怒的神情,心想:虚伪的家伙,平时和我说和吴竞泽玩是为了打球,都是借口。

回家后,我不经意间瞥了一眼爸爸书桌上的《明朝那些事儿》,心中想起了张居正的厚黑学,心理逐渐平静下来,想:不能这样便宜了吴竞泽,如果和李晨熙绝交,那就正中了他的下怀!

于是我发挥了我的智慧细胞,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第二天,我刚好看见了李晨熙,便强压心中的怒火,得意洋洋地对李晨熙说昨天我表演得不错吧!我还假惺惺地说:要多在吴竞泽面前说我的好话哦!

什么叫厚黑?这就叫厚黑!毫不经意间化解了一场危机,绝吧!

如果想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好些,便和我学习厚黑学吧!在我这儿还有专门培训哦!学费不贵,事成之后30元就够了。什么?不值?值了!30元保你终生,你这条贱命不可能就值30元吧?要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为师眼中留个大富大贵的形象,便多加学费酬劳吧!(乃激将!坑人钱喽!)

其实,虽然张居正精通厚黑学,但在他斗倒了一代代牛人豪杰们后,还是为百姓们着想的,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他憎恨一些贪官污吏,所以创立了鞭法,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改革(王安石可供参考),最后却落了个被贵族们抄家的凄惨。悲观的下场。

插个话外题,还得赞颂一下张居正的伟大贡献,所以今日赋词一首,表达我对张居正的敬意:

声声慢明贤

昏昏暗暗,兢兢业业,繁繁荣荣和和。正值罢手时候,告老还乡。太后苦苦相求,怎拒绝、体虚却旧。欲去也,正无奈,只是天命难违。北风呼吹啸也,憔悴损,高官俸碌奈何?独自支垮,已是无力回天!逝前遥望星空,忆往事、含笑而逝。这一生,怎一个凄字了得!

译文::原本昏暗的朝***,在张居张居正的努力改革下变得繁荣起来,乃大明鼎盛时期!看到这些,张居正也就知足了,想告朝回家养老。可是太后却力挽张居正,怎么能不给太后面子呢你?但是体质却大不如以前。已经准备好告老还乡了,却又无可奈何,他想,这都是天命啊,干了吧。北风寒冷地吹着,张居正身体已十分衰弱了,此时再大的官,再高的薪水对张居正来说,已经都不重要了。张居正实在不行了,终于有一天,他再也不能力挽狂澜了。死前,他远远地看着夜空,回忆起经历的事儿,终于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张居正这一生,实在是太悲惨了!

《明朝那些事儿》优秀读后感篇三 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1我相信我是对的。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2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3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4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5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6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7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8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9 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客。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

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10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而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11 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明朝那些事儿》优秀读后感篇四 三百年的历史在一页一页中静静溜走,看到了很多人物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很多必然。当年明月说他的文笔是幽默的,但是看到最后一部写明朝灭亡忠臣所表现出来的气节时愣是把我给看哭了(看历史书能如此煽情实在很难得)。

但是写读后感也轻松点,先来个看书前后明朝在我的历史学范畴里的严重对比:

1、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崇祯,郑和,张居正,魏忠贤,吴三桂;

2、励精***治的朱瞻基,活蹦欢跳的朱厚照,短命的朱由校,还有圣人王守仁,首辅徐阶,力挽狂澜的于谦,陈友谅、胡宗宪,严嵩,王直,顾宪成,海瑞,杨一清,杨廷和,唐伯虎,刘伯温,汤显祖,孙承宗,袁崇焕,李自成,杨嗣昌,李时珍,徐霞客(有些人名是知道,只是不知道是大明朝的人)

看完这套书,这些人的名字不再仅仅是个名字,他们都是一连窜的故事的代号。

最重要的是发现历史竟然是如此有趣的,虽然最终是成王败寇,可是中间会有死在御驾亲征路上的皇帝,有20多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失意忘情去江湖的文人,有得志意气风发的武将,有极爱极恨的言官体制,有锦衣卫,有东厂,有宦官当道,有文官相轻,有官员在朝堂上大打出手,有高官在紫禁城里玩猫抓老鼠,有莫名其妙拿到皇位的,有辛苦经营抢到皇位的历史总是如此精彩,如此的充满变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从这么厚的历史中当然有很多道理可以领悟到:

1、要名存青史,总得来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实在有才,考上个状元、榜眼,全国至少也得前20吧,再有点运气,碰到个好老师;还有一种二愣子,敢打敢拼,执着梦想,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十年,刻苦努力着。如果我们当不了第一种那就奔着第二条路去吧。

2、要成功得学会卧薪尝胆,牛逼如徐阶、张居正都得等到有足够能量时才站上历史舞台活跃气氛,前面的日子都在给别人点头哈腰的。所以年轻人要沉得住气,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3、要学会辩证的看问题。好皇帝不一定是好人,好官也不一定是清官,朱棣也曾杀人如麻,杨廷和也曾收受贿赂,但是朱棣让大明王朝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帝国,没有之一,杨廷和是三朝元老,多次力挽狂澜。有优点但是也有污点,因为所有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

4、要站对位子。朝廷的斗争是分帮派的,生活中也许也如此。站好位子,东林***、阉***,凭良知选择一个,不求光宗耀祖,也不能遗臭万年。好的老师能让你少奋斗几年,并且有很多同道中人,比如张居正。

5、历史不一定是历史书上的样子。海瑞是清官,但是很多时候不识时务,张居正是好官但是他也贪污受贿,戚继光是英雄但是为了保命也结***营私,严嵩是奸臣但和老婆相敬如宾。还是那句马克思哲理的话:事物都有两面性。

6、要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苦逼的唐伯虎彻底被当时的科举制度给忽悠了一会,虽然没能出相入世成就一番功名但是一代才子的名声也能响彻历史的回廊,汤显祖的官场不如意也让《牡丹亭》得以问世,诞生一个伟大的戏曲家。所以最后的最后,当年明月会用徐霞客的故事结尾,会以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来提点辛苦翻完他这套书的众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3

作者“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的“引子”里指出:“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并不重要。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仅此而已!好了,就此开始吧。”《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写作从明朝***皇帝朱元璋的一份档案开始,笔者则从“文学”这个概念谈起。有学者认为,“现代性‘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是借助美学的眼光,并按照现代性知识分类的要求,针对某一类文本活动所设置的‘范畴’,由这一范畴圈出的文本活动被说成在内涵上是审美的,在外延上是诗歌、小说、戏剧和美的散文,如此这般的‘文学’是一个自主自律的领域。”可见,“文学”概念是现代西方学科建制的产物,它通过剥离其他“非文学”文本与文类来获得自我本体确认。“‘文学’一词的作用很像‘杂草’一词:杂草不是一种特定的植物,而是园林工人由于这种或那种原因而不愿在他周围出现的任何一种植物。”((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杂草”一词喻示了文学与其他文字书写的文化分野,这种分野在古希腊时代已露端倪。柏拉***认为诗歌(文学)创作的灵感源自神灵凭附,这意味着文学异于其他人工书写之作。亚里斯多德把诗人的职责定为“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此,与“描述已发生的事”的历史相比较,诗歌更具哲学意味,更接近事物的真理。亚氏的论断凸显了文学在人类精神价值坐标上的尊贵地位。循此理论轨辙,康德《判断力批判》中通过美的四个契机的界定,对审美性与功利性做了学理申辨,由此赋予了艺术精神价值的自我内含性。德国“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提出的“美学”概念更是强化了审美的自恋主义。审美的自足自闭进一步割裂了文学与其他文字书写的关系。

随着当代文化语境的变迁,曾被视为宠儿的“文学”却成了明日黄花,风光不再。其一,在艺术门类大家庭中,文学艺术曾经拥有的霸主地位,逐渐被以视听传媒为标识的影视艺术所取代。其二,受“科学性”的学术目标宰制,在现代学科分类中,学科之王为自然科学,其后是社会科学,再次才是人文科学。故此,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学的地位极其卑微。然而,当前“文学”的集体溃退并不意味着“文学性”的退场;相反,“文学性”正逐渐蔓延渗透到曾被“文学”剥离的其他学科门类中,以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可以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个“文学性”走向历史的典型文本,它以一种“叛逆”的书写策略突破了传统的学科“边界”。比如,文本的开头以文学笔调叙述朱元璋的出生:“一切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出生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此处“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等场景描述为朱元璋将来大展鸿***做了恰如其分的艺术铺垫,同时也为抽象的历史理性刻上了一记形象符号。为了说明古代皇帝与丞相之间那种微妙的权力制衡关系,作者用“拔河”运动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没有裁判,但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不能太过分,双方的进退都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正是上千年的***治实践划定的,他告诉拔河的双方,哪些事情是皇帝可以做的,大臣不能干涉,而哪些事情是大臣应该管的,皇帝应该允许。”尤为绝妙的是,作者讽刺朱元璋:“朱元璋不守规则,改变了这一切,他把大臣们拉得东倒西歪,并宣布他们从此被解雇了,然后拿着那根绳子回家晾衣服。”读者从字里行间读到的不是严肃刻板的学术化历史,而是趣味横生的审美性历史。为把历史写得形象有趣,作者吸纳了许多颇具当代色彩的语言。作者评论朱元璋说:“朱元璋从小吃苦耐劳,小伙子身体棒,精神劲儿足,饭量大,一顿能扒好几碗,他不但是铁人赛的冠***级选手,估计练过长跑,耐力还很强。”他把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称作“赌局”:“陈友谅和朱元璋就像两个赌徒,一个带了六十万,一个带了二十万,去进行一场危险的赌局。他们使用的筹码是无数人的生命,赌注是自己的生命、财富和所有的一切。”历史叙述转化为文学叙述之际,《明朝那些事儿》也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文学文本。“文学”即“人学”,人的生命律动体现于心灵的鲜活与丰富。《明朝那些事儿》号称“心灵史写作”,其中描述了许多历史人物具体而微的心理活动。比如,作者以饱含艺术想象的笔墨描写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前的复杂心情:“朱元璋的手不禁颤抖起来,这种颤抖是畏惧,也是期望。……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朱元璋胆颤的心理由此跃然纸上,此刻,他不再是一个苍白的历史人物符号,而是一个灵动的生命个体,生命情怀超越了抽象的历史理性。

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雅各布森的观点,“文学性”就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这样看来,“文学性”原本是“文学”本质的自我确证。然而,“文学性”进入历史文本书写中,历史文本成了一种罗兰・巴特所认为的“跨”学科的“交织物”或“纺织品”。克里斯蒂娃也指出,人类的话语宇宙是“互文性”的,这意味着文学话语与非文学话语之间具有一种“互文性”关系。文学话语与历史话语的联姻使历史获得了新的文本呈现形式。历史学者黄仁宇在上世纪八十年的《万历十五年》能够成为大家爱读的历史经典著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文学叙事方式。比如,《万历十五年》第一章的开头写到:“这一年阳历的三月二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大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显然,文中的“冰雪”、“树枝”等场景叙写与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逻辑理性并无多大关联,如果根据历史文本书写的学术惯例,这些细节枝蔓明显“离题”。但从文学角度看,这些细腻的文字叙述却能使读者获得一种历史的具体感和真切感。文字的背后,读者不仅是“知道”历史,更是在“体验”历史。《万历十五年》如此叙写万历皇帝与他宠爱的妃嫔郑氏之间的关系:“别的妃嫔对皇帝百依百顺,但是心灵深处却保持着距离和警惕,唯独她毫无顾忌,敢于和嘲笑皇帝,同时又倾听皇帝的诉苦,鼓励皇帝增加信心。在名分上,她属于姬妾,但是在精神上,她已经常常不把自己当作姬妾看待,而万历也真正感到了这种精神交流的力量。”难以想象,如此温情的文学化叙事,竟然能够在历史文本中读到。与《万历十五年》老道的文风相比,《明朝那些事儿》的文字风格略显稚嫩,但从文学性叙事这一点来看,两本书的文字风格明显具有共通性。这也许是它们能够成为畅销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那些事儿》的“文学性”表达并不以牺牲“历史性”为代价。该书讲述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三百年间的历史事件。根据作者的说法,这些故事的“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可见,“历史真实”是《明朝那些事儿》持守的写作底线。在人们大谈新历史主义的今天,“历史真实”已经成了一个让人疑窦丛生的谜。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历史的叙述(文本)并不等同于历史事件本身,撰史的背后体现的是一套话语霸权和权力运作机制,因此,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海登・怀特在《话语转喻论》中说:“历史作为一种虚构形式,与小说作为历史真实的再现,可以说是半斤八两,不分轩轾。”海登・怀特打通了历史与文学的传统分界,故此,叙述话语构建的历史大厦不再是本然的历史,历史的真面孔消隐于重重雾霭之中,令人无法识别。

历史认知的文本化转向,为当下各种历史题材作品的喷薄而出提供了理论佐证。这些作品把历史当作一种题材资源,借艺术虚构之名,对既有的“历史”进行肆无忌惮的“拆解”和“颠覆”,“历史”由此成了“一张可以不断重新涂写的羊皮纸”,渐渐远离其最终的所指,即“发生于过去的事情”。但是,“虚构”并不等同于“虚假”或“虚无”,历史话语的虚构性并不能否定历史文献记录的真实性。《明朝那些事儿》以历史文献为据,恪守基本的“史德”规范,竭力还原历史真相,保留历史作为“抵抗遗忘最有力的工具”这个基本的文化功能,因为“无论‘历史’这个词儿的意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无论‘历史’这个词儿的意义变得多么不准确,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依然还是在用‘历史’来指我们心目中所想的那真正发生于过去的事情。”(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另外,《明朝那些事儿》以朱元璋等历史风云人物的故事为线索,重拾历史的宏大叙事,让读者能够触摸到历史律动的脉搏,克服了那种书写村落家庭、乡间平民的“小历史”叙事所伴生的碎片化和零散感。

《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写策略契合了中国古代“文史合一”的文统观念。前文已述,“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建制,只是欧洲现代学科门类发展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个概念,泛指一切典籍文献,近人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从创作实际来看,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可看作一部反映先秦文化制度和风俗人情的历史文献;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则可当“无韵之离骚”来读。《史记》开创的史传文统规约了中国人的文史书写与阅读习惯。就文学观念而言,与注重“虚构”和“想象”的西方文学观不同,中国古人并不把“虚构”和“想象”看作是艺术思维和艺术精神原则的本体存在方式。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文学史的一种理解》一文中认为:“被相沿认为文学之中心的,并不是如同其他文明所往往早就从事的那种虚构之作……以特异人物的特异生活为素材,从而必须从事虚构的叙事诗的传统在这个国家里是缺乏的。”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情况来看,诗人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诗歌的主要取材范围,散文则是以叙述“真实”事件的历史散文和个人经历的随笔体为主,即使是那些明显具有虚构性质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也要依附于正史或野史,以期获得“非虚构”感。夏志清在论析中国古典小说观念时指出:“他们对虚构故事的不信任表明,他们相信故事和小说不能仅仅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无论怎样加上寓言性的伪装,它们只有作为真事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对“真实”的期待使得我们的阅读传统,更感兴趣于富有历史文化感的文学,或者是文学性强的历史文本。在我们不同的阅读时代,这样的作品在不经意间,常常成为大众喜爱的畅销书。比如前几年,章伯钧次女章诒和以历史见证者身份述写的个人回忆录《往事并不如烟》,从个人视角挖掘藏在历史深处的记忆,拾掇了“反右”、“”等历史碎片。这本书由民间传阅转为大众传播,骤然成为人们阅读的焦点。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4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1《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明月,他以幽默风趣的写法将明朝的故事生动地写出。以史料为基础,再加上一些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它王公权贵等小人物的命运故事形象写出。不会让读者感到无趣,也不会让人提不起兴趣,在他的笔下,所有人物都像是有血有肉一样,都带有着自身的情感。它的第一部写的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没有任何身世背景和其它优势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登上皇位,虽然这一路上注定不会平坦,但他也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成功。朱元最终璋能够登上皇位,这其中肯定也不止有他部下的能力的一方面,这其中更多的一方面肯定还有他自身的聪明才智。

朱元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霸气,但是还要有能力和资本说出这句话,在后来他也的确有了这个能力和资本。看完朱元璋的故事后,也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既然朱元璋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登上皇位,赢得了天下,那么我们现在在这么安定的情况下又有什么资格不去努力呢?

不得不说朱元璋有他自己的野心,如果说他没有这份野心,也不一定能够造就现在的他。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学习就像是夺取皇位一样,皇位就是第一名,只有第一名才能登上那个宝座,其他人只能不甘心的看着,却又无能为力。

所以在平时的时候我们就要认真学习,这样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发挥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而现在我们也和朱元璋一样,每个人都盯着那个宝座,稍有懈怠就会被人抢走。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学习方法,有效的学到有用的东西,不过现在我们却不知道有什么方法是适合我们自己的,但是如果你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又能提高自己成绩的方法话,就来我们思考乐吧,思考乐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2上文说到读书,结果第一本要读得《平凡的世界》没借到,索性读了热门的《明朝那些事儿》,早就知道网上炒的火热的这本书却一直不屑一读,今天发现目光太短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由于只借到了2,所以我只好从朱棣开始了解明朝的那些事儿,原来对明朝的概念只停留在宦官当道,现在倒是有些立体感了,原来诺大的北京城就是从朱棣开始兴建的,明朝的产物“东厂”是因为办公地点设在东华门而改称“东厂”,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大街附近,而且那里现在还有一个东厂胡同,嘿嘿,历史真的就在脚下,谁想到当年一个特务机构的办公地点现在遍地是黄金啊。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猛的发现奥运开幕式上也呈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吹嘘咱历史上曾多么辉煌,是说咱中国人多么厚道,当年那么强都没抢邻居地盘,举着“探访好朋友、问候好邻居、结识好伙伴”的大旗和这些小国友好交流、和平相处,顺带做点生意,最终是要与那个“和”字呼应,好厉害的导演,咋那么深邃呢?

书中还提到一人让我很钦佩的一人---杨溥,不是因为他的才高八斗而是一种精神。当皇帝以勾结太子为名将它关入大牢,面对做不穿的牢底以及随时砍头的危险他却用不停读书的方式度过这牢中难熬的日日夜夜,十年后皇上得知他在牢中不停地读书后重用此人,后成为一代名臣。我曾想若是我们在***书馆不停地看它十年书,是不是我们一定会功成名就?没准,只是有谁能做到呢?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3今天,妈妈带了一套书回家,我一看是一套历史书,还是厚厚的七本,它们的书名叫《明朝那些事儿》。我心想:又是一些枯燥的历史书,还这么多,又这么厚,什么时候才看的完啊?妈妈还强力推荐:“看过这套书的人都说写的很好看,你一定要慢慢看、细细读!”我只好应着妈妈的要求,心不甘情不愿的捧起了书。

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随着作者来到了1344年。朱元璋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和尚,通过自己卓越的***事才能_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朝代——明朝。明朝从创建到灭亡经过了三百年。这本书对明朝17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对战争、_治、当时的经济***治制度等用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进行了细细的描述。

在书中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临危受命敢当大任的名将李舜臣,是死不退、以身殉国的老将邓子龙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家称为“海青天”的海瑞,百姓们为了能见“海青天”一面,可以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磨破了十几双鞋,徒步赶到京城。海瑞两袖清风,廉洁公正,想到的事就义无返顾的去做。最后他因为直言犯上,被罢官。抄家时家里只有几件补满补丁的破衣服。在百姓的心中:海瑞就是一位能为百姓着想,不屈服于的好官。

这套书作者写得也非常有特色,不像以前看过的历史书,都枯燥、看不懂的。它简单、易懂、语言幽默,情节生动。作者还时不时的调侃几句。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么好玩、好看,真可谓是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4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当时,我主要看一些有趣而又易懂的童话和小故事。大了一点后,我又把兴趣转移到动植物类型的书上。到了中高年级也就是现在,我对历史类书籍产生了狂热的爱好。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本历史类的书籍——《明朝那些事儿》。

这称得上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类书籍。它的作者明月以生动诙谐的笔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大统一的强盛的文明帝国从崛起到如日中天再到衰亡和沉没的悲壮历程,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在元末上演了一出龙争虎斗、你死我活的情景剧,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黑暗与贪婪,战场的恐怖与无情。书中的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谋略,阳谋***治的风骨,奋发惕厉、强势生存的精神和生存竞技场上的豪迈与落魄。体现出中国古代文明的英雄气概和本色灵魂。

也正是在这本书上,我读到了乱世的群雄逐鹿与太平盛世的风调雨顺。还读到了朱元璋铁腕肃贪、郑和七下西洋、仁宣盛世、孝宗重振大明等足以令中华人民所骄傲的故事。又认识了阴谋、***治的技巧足以令人大惊失色的徐阶、张居正等人和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徐达、孙承宗。他们就像大明的利剑和调节器一样,使明朝历史更加丰富精彩与动人。这本书同样毫不客气地指出明朝法律和***治上的严重漏洞与缺陷。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完美帝国的风光,需要如此多的辛酸和泪水作为铺垫啊!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我更加敬佩那些给中国留下丰富文化的古代帝国和创造者了。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5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的皇帝中,大概是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万马争夺王位,是个***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5

一、借助电视传媒发力

大众历史出版的崛起与“百家讲坛”的辉煌是密不可分的。从2004年开始,在央视这个巨大的媒体平台上,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等文化学者粉墨登场,开始指点江山。最早的热浪由阎崇年掀起,他在“百家讲坛”讲述清史,赢取了众多关注,随后他出版了《正说清朝十二帝》,在***书市场受到追捧。“百家讲坛”的巅峰时刻是由易中天创造,他的《品三国》的版权遭到了众多出版商的疯抢,上下两册一百多万的销售数量足以雄踞2006年的畅销书排行榜。易中天的辉煌招引了更多的追随者,王立群开始说史记,纪连海开始说清史,中国的历朝历代都被发掘一空,人们期望能复制这一辉煌。

但人们难以看到《品三国》的盛况,后面的学者虽也有所斩获,但那种万人空巷追随的盛况已不能重现。“百家讲坛”衰落以后,依附它的大众历史出版也难以为继。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和作者皆出自于高校和研究所,在各自的领域耕耘多年。他们能主动走出书斋,放低姿态,与市场接轨,取悦读者,借助传媒发力,是大众历史出版崛起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依靠网络,得以爆红

在学院派学者借用电视传媒在出版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稍晚时期,一批草根作者也借助网络论坛开辟了另一条途径。而其中最著名的论坛当属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笔名“赫连勃勃大王”的深圳作家梅毅给这一论坛带来了最早的辉煌,他自发表成名作《华丽血时代》以后,便笔耕不辍,几乎将整个中国历史写完。梅毅的风格还是比较尊重历史,文字和史实上都比较正统。但这种叙述方式的阅读门槛颇高,所以吸引的读者有限。

而2006年3月,当年明月携带《明朝那些事儿》的杀入,给“煮酒论史”创造了从未有过的辉煌,一天两万的点击率让人大跌眼镜。“煮酒论坛”分成两派,在点击率的真伪上纷争不已。但不管真伪如何,这被称为“明月门”的网络事件给《明朝那些事儿》带来了更大的关注。在出版商的安排下,当年明月也从天涯出走,转战新浪,正式开博。此后,明月的博客长居新浪名博的三甲之位。由于前期的造势已如此成功,后期他的历史书一出版,遭到疯抢,自然在情理之中了。而后,借用新浪这个平台的大力宣传和人气的聚拢,《明朝那些事儿》共出版了七册,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一直占据历史类畅销书的榜首。

此后,跟风之作风起云涌,历朝历代被人挖掘,草根说史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热闹时期。但不管如何紧密跟风和小幅度创新,这些书的销量都难以望《明朝那些事儿》的项背。

三、双管齐下的最后辉煌

“百家讲坛”的影响式微,而网络论坛的草根说史也走到了瓶颈期,而一些更聪明的人却学会借用这两者的结合来造势预热,中学教师袁腾飞便是最为聪明的一个。他先借用“百家讲坛”主讲宋史,积攒人气;而后出版商在网络上疯狂传播他的讲课视频。借用电视和网络双重平台的影响,他出版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之后也是大卖,成就了大众历史出版领域的最后一次辉煌。不过,《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出尽之后,出版市场便没有得力的后续之作。

四、从鼎盛走向平稳

从2004年阎崇年的发轫之作,到2011年袁腾飞的收尾,大众历史出版出人意料地走了一条辉煌之路,而且可以判断,这繁华是较难复制和重现的。大众历史市场之所以繁华,能赢得巨大的影响,是源于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资源,可以发掘的内容数不胜数,而中国人本身就有很强的读史情结,读史的兴趣一直浓厚。但由于以往历史作品过于艰涩和高深,门槛太高,将很多读者分流。而戏说历史作品的泛滥,让追寻历史真相的读者也非常期待阅读门槛较低的正说历史的作品。

而借用“百家讲坛”和网络论坛这两种新型媒体的传播力量,历史作品主动降低姿态,语言上愈加口语化,让人轻易接受,但讲述的史实基本都属于正史,这和读者的需求不谋而合。大众历史是靠电视和网络先行积攒人气,最终在出版市场得以走红。就是说,对历史作品而言,电视和网络是出版市场的两条腿,离开它们的支撑,自然寸步难行。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6

关键词:移时 功能 种类 修辞格

宗守云(2005)在《修辞学的多视角研究中》提到,“移时就是用现代的词语表现古代事物,或者用古代的词语表现现代的修辞方式”。这里仅界定了词语的移时现象。宗守云先生在谈到移时修辞格的运用时说:“移时这种修辞方式故意颠倒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或让古代人说现代话,或让现代人说古代话,或让古今人物同台表演,这样的表达能够给接受者一种新鲜有趣的感觉。”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人说现代话或现代人说古代话显然已经不仅仅是词语的问题,短语和句子也是移时修辞格研究的重要语言成分。人们逐渐意识到移时修辞格的修辞作用和效果,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文章中广泛运用移时修辞格。

移时修辞格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移时文本在表达上显现的逻辑错误是低级、笨拙且明显的,使接受者在措手不及的同时又能立刻意识到其表达意***,从而能心领神会、哑然失笑。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古代人说现代话或现代人说古代话,显得格外新奇,在不伦不类的表达中凸显出生动性、新颖性。这是移植词句的时代色彩而获得的幽默,让读者或观众在乖戾中读出或听出情理,从而心领神会。

移时修辞格的运用,主要有“古移今、今移古”两种。“古移今”移时修辞格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历史成语的运用,也有借助于其他描写古代人的词语来表现的。这种运用多出现在杂文中,说古论今、嬉笑怒骂、针砭时弊都需要借移时修辞格来达到修辞目的。本文从古代作品学术研究(以《百家讲坛》为例)和评说历史的小说杂文(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主)这两种需要大量使用移时修辞格的文本出发,探讨“今移古”移时修辞格可能出现的形式和种类,并总结此修辞格的修饰功能。正是因为古代作品学术研究和历史小说在宏观上已经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错位,作者要叙述的显然是古时发生的事,要描述的也是古时的人物。在这一大前提的界定下,只需将现代的语言移植到过去就有了移时修辞格效果。

一、“今移古”移时修辞格的分类

(一)词语的移时

词语移时中多以社会常用语的形式出现。社会常用语是泛指在社会上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涉及***治、经济、文化、科技、***事法律等各个方面。

(1)道衍专注了这次招考公务员的机会,也去考了一把。考得如何,不知道,但反正是没有给他官做,这让道衍非常失望,他又要继续等待了。(《明朝那些事儿》)

古代人与现代人一样也有大家都蜂拥做的事,像科举考试,等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作者使用“公务员”,拉近了读者与古人的距离。

(2)卫子夫可惜了,早生了两千年,卫子夫的歌要唱到现在,一定是一个“超级女生”。(王立群读《史记》)

“超级女声”产生于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女性大众歌手选秀节目。既可以说明卫子夫的歌动听,又可以与现场听众拉近距离,活跃现场气氛。

(3)关羽总有一天会变成爱神,会供奉在婚姻介绍所。(易中天《品三国》)

爱神本指西方断臂少女维纳斯,后来她成为爱和美的象征。“婚姻介绍所”是现代社会专门为未婚或已婚离异、丧偶的独身男女介绍对象的社会机构。显然这两者在三国时期是不会有的,这样说显得可爱形象、委婉生动。

(4)蒙古***从***府***、正规***被打成了杂牌***、游击队。(《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借用了现代***事词汇,把蒙古***一路溃败的战斗状况幽默地描写出来。

(二)短语和句子的移时

短语和句子的移时是指现代惯用语、歇后语、俚语、谚语、歌词等的移时修辞格的运用,表达的形式丰富多彩,内容通俗易懂,效果幽默风趣、生动传神。

(5)在这一年,“庚戌之变”爆发了,张居正看着蒙古兵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防火又抢劫。严大人吃了又睡,睡了又吃,就是不办事。(《明朝那些事儿》)

“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防火又抢劫”寥寥几个短语把蒙古兵对京郊扫荡的大事件一笔概括,同时“吃了又睡,睡了又吃”把严嵩昏庸无能的形象在对比中凸现出来。

(6)朱祁镇最终也决定答应了他的要求,准备选个黄道吉日给徐有贞放血。

“放血”是俚语的移时,意思是把人杀掉。

(7)他们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神态,看那意思,你朱厚想进大明门,得从我尸体上迈过去。(《明朝那些事儿》)

“死猪不怕开水烫”是惯用语的移时。猪死了不会有任何感觉。这句话比喻无所顾忌,怎么办都行。

(8)连老百姓都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何况是董卓这样的凶神。(易中天《品三国》)

民间俗语的运用,使得语言俏皮可爱,通俗易懂。

(9)他认真地听取了皇帝大人的意见,表示会认真考虑,之后确实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明朝那些事儿》)

“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是歇后语的移时,比喻徒劳无获,一场空。用歇后语讲故事,趣味十足。

(10)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易中天《品三国》)

“就像老鼠爱大米”是流行歌词的移时。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形象地描写出来的同时,增加了搞笑成分,让人忍俊不禁。

移用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的例子很多,这些语言的出现使读者会心一笑,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了解了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脱去了学术研究和历史的神秘面纱,一切变得活泼生动、亲切自然。

(三)语体移时

1.大众传播语体移时

(11)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朱瞻)特意来到了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议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的主张这一原则。(《明朝那些事儿》)

移用的是国际领导人会晤洽谈时的新闻语体即大众传播语体。这段文字描述朱瞻为保命,跟朱祁镇表达不争皇位的意愿的历史事件。新闻语体要求带有明显的公众性和准确性,这里在商讨皇权归属这种性命攸关的问题上,荒诞中又有其合理之处。

(12)永乐四年(1406)四月,朱棣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探望了日夜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各位修撰人员,并亲切地询问解缙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何困难。解缙感谢领导的关心,并表示一定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好,以报答皇帝陛下的恩情,不辜负全国知识分子的期望。最后他提出,大典经史部分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但子集部分还有很多缺憾。朱棣当即表示,哪里有困难,就来找我……之后他立刻责成有关部分(礼部)派人出去买书。(《明朝那些事儿》)

例(12)移用的是国内领导视察的新闻语体,领导视察古来有之,但报道方式不尽相同,将这种语体移植到历史事件描述中,幽默感油然而生。

2.科学技术语体移时

(13)什么会唱歌的农民,不懂事的童子,满腹经纶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诸葛亮的“托儿”。其目的,就是要把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让刘备出大价钱把自己买断。(易中天《品三国》)

(14)这三种决策,即便不能说是错误,至少也是不高明,因为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易中天《品三国》)

“托儿”“买方市场”“卖方市场”“买断”“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都是现代经济专业术语,这几段话属科学技术语体,给人以新颖幽默之感。

3.文学艺术语体移时

(15)想想看,孙权在轻船上看曹操,曹操在***营里看孙权,那是一种何等让人心仪的场面。(易中天《品三国》)

例(15)让人想起卞之琳的《断章》中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诗句。不直接移用诗句,而是将现代诗文的音韵美移用到学术研究中,属文学艺术语体的移时。

(四)非语言现代元素的移时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档案,档案记载着个人重要的信息。档案条例清晰,一切重要信息都可以一目了然。

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

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明朝那些事儿》)

在这份现代化简历中,血型、学历、最喜欢的颜色、社会关系、座右铭等等都只会在现代个人简历中出现,也是应现代社会环境而诞生的人们关心的重要信息。在古代,完全不可能关心血型,因为科学技术还达不到现代这个水平。期间还夹杂着作者看似中肯且无奈的评价,幽默诙谐之感跃然纸上。使用简历这个现代元素,既抓住了读者猎奇求新的心理,又激发了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移时修辞格的功能

(一)翻译解释功能

(16)孔夫子一向不鼓励那些巧言令色的人。特别能说,夸夸其谈,孔子说“鲜矣仁”。他鼓励说话要慎于言,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叫“祸从口出”。(于丹《论语》心得)

“祸从口出”一词解释了孔子这样做的原因,简洁明了。另外,“巧言令色,鲜矣仁”于丹翻译为“爱说漂亮话,做出取悦人的样子,在这种人里找不到真正的仁者。”于丹利用现代俗语“漂亮话”进行翻译,更切近大众心理,读者听众更容易接受。

(17)用大家能明白的话说,就是白银有限,朝廷用掉了一两白银,未必能挣回一两,加上我国人民,素来以勤俭节约闻名,许多人拿到真金白银,不喜欢花,要么存在家里,要么熔掉,做几个香炉、人像之类的,还能美化环境,所以市场的白银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经济实在太过发达,经济越发达,需要的白银就越多,可是白银就那么多,所以到最后,白银就不够用了。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通称――通货紧缩。(《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描述了一下当时大致的经济环境,大家似乎并不能清楚地明白,但“通货紧缩”的移用,使大家立刻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18)所谓“署左将***府事”,其实就是刘备的“***大臣”或者“大管家”……(败走麦城)所谓“刺史”,就是中央派到地方上监察不法的特派员。此时的级别是六百石,职责就是巡视监察,没有固定治所,也不常驻地方,而且不能干预地方行***。(易中天《品三国》)

以上举例中,“大管家”和“特派员”都是现代社会中的职业名称或者官职,用在这里,是解释我们不熟悉的古代官职,不但倍感亲切,还能促进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二)针砭时弊功能

(19)要说这成化年间的朝***,用一个词就可以完美地概括和形容――一塌糊涂。这一点也不奇怪,朱见深同志的领导水平实在是对不起人,他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住,怎么管得住身边的秘书们。(《明朝那些事儿》)

这段话写的是明朝的事,但与现代社会问题有着密切联系。现在部分领导干部为显清廉,自己避免直接与金钱打交道,而让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甚至下级干部代为处理,但实质还是在利用自己的职权捞取好处。

(20)徐有贞是一个有理想、没道德、有文化、没纪律的复合型人才。

这位高学历的仁兄想要洗手下船,与自己决裂。(《明朝那些事儿》)

“复合型人才”本义是“在各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高学历”即学历高的人,但这样的人却是“有才无德”。这同时也暗示了现代社会学历和素质问题,高学历的人并不代表有高素质,大家所界定的“人才”却总出现道德文化缺失现象。

(三)调侃讽刺功能

(21)虽然后来朱元璋的环境日渐改善,身份地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朱棣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优待,这是因为随着朱元璋档次的提升,他的老婆也越来越多。而其生殖能力也值得一夸,在没有他人帮忙的前提下,他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多个女儿。此外,他还收了二十多个样子,粗略加一下,这些人足够一个加强排的兵力了。(《明朝那些事儿》)

“加强排的兵力”的移用可见儿女人数之多,有调侃讽刺意味。

(22)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袁绍),主帅是这个水平,这场战争是肯定打不赢的。(易中天《品三国》)

谚语的移时修辞格让人不禁将袁绍和“蠢笨的熊”画上等号,讽刺了袁绍的帅***能力。

(23)抓就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

“厚黑学”就是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的学说。“和稀泥”一般指敷衍了事、浑水摸鱼。而“瑰宝”却是指贵重而美丽的宝物,多指宝贵的精神财富。前后不一致,读者立刻能够读出其中的讽刺意味。

(四)幽默逗趣功能

(24)诸葛亮是一个少年英才,而且是个帅哥。(易中天《品三国》)

“帅哥”一词,指的是英俊、潇洒的小伙子,是现代社会流行语,用来形容诸葛亮,既不违背事实,又颇具幽默感。

(25)诸葛亮一看,管他呢,把城门一开,抱着自己的琴上城楼卡拉OK去了。(易中天《品三国》)

卡拉OK的奔放和琴瑟的优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哑然失笑。

(26)这封奏疏的出现,彻底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使嘉靖同志的愤怒指数成功地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高度。(《明朝那些事儿》)

“愤怒指数的上升”让人脑中立刻呈现出坐标***上一条红线直线上升的想象,而这场面用在一个古人身上,激发了潜在的幽默感。

(27)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了劳模朱元璋的光辉事迹。(《明朝那些事儿》)

朱元璋每天批阅大量奏折,勤勤恳恳,放到现代社会,可以说是“劳动模范”。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转瞬间变成了平凡的劳模,语言诙谐幽默。

(五)言简意赅功能

古代的文言表达有言简意赅的效果,但由于文言与现代社会的人的认知方式渐渐脱节,人们不可避免与之产生距离感,认为它们抽象难懂。因此,在讲古代作品或历史时,运用现代与时俱进的语言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8)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文章篇》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颜之推说:“司马长卿窃赀无操。”……刘勰的《文心雕龙》在《程器》篇谈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的时候,刘勰写过一句话,他说“相如窃妻而受金”,……古人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词,一个是窃赀,一个是窃妻。这都不是一般的人,都是古代著名的重量级的人物提出来的窃妻、窃赀,翻成现代汉语,劫色劫财。(王立群读《史记》)

“重量级”形容人物,体现了言论的重要性,“劫色”“劫财”准确犀利地道出了司马相如没有节操的本性,而不再是传说中的情圣形象。又因为这些词都是现代常用词语,比“窃赀窃妻”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作者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29)我曹某人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结果害得关羽很是郁闷。实际上,孙权又岂止是这一次在忽悠?前半生几乎都在忽悠。(易中天《品三国》)

“郁闷”“忽悠”是现代网络流行词汇。“郁闷”表示纠结,不得志,内心的感受无法发泄,口语色彩浓厚,用在这里比较贴近关羽的心情而且易被读者理解。“忽悠”有胡乱诱导的意思,把东吴君臣之间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调皮生动地表现出来。

(30)因为刘备的托孤,托出去的不仅是他儿子,也是整个蜀汉***权。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易中天《品三国》)

“机遇”“挑战”最先用来说明中国进入WTO,机遇和挑战并存,后来被广泛借用。这里诸葛亮被托孤所面临的正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这七字所概括的,读者一看就能明白,可谓言简意赅。

参考文献:

[1]侯维东.试析“移时“修辞[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

(4).

[2]胡云晚.《百家讲坛》的新词语及其文化考察[J].社会科学,

2009,(5).

[3]林慧彬.浅谈《百家讲坛》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启示[J].教育

教学论坛,2012,(26).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孙小超,都海虹.《明朝那些事儿》幽默风格成因探析[J].新闻

爱好者(下半月),2009,(11).

[6]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于荣宝.试析《明朝那些事儿》的语言特色[J].襄樊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1,(3).

[8]张富春.王立群读《史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J].新闻爱好

者(下半月),2008,(6).

[9]宗守云.修辞学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0]刘帅.《明朝那些事儿》的语言特色[D].西安:陕西师范大

学,2012.

[11]王珊珊.论易中天《品三国》通俗化与幽默化的语言特征[D].

济南:山东大学,2009.

[12]叶芬芳.从语体角度看《百家讲坛》主讲人的个性化语言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7

七(3)项欣

《明朝那些事儿》给了我几分撼动,几分感叹。历史原来如此生动。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这本书文字幽默,吸引力很大。出于好奇,我看了书上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只有网名——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的原名石悦。可惜呀 他只连载了 《 明朝那些事儿》七部,就再也没有写过其他的书了 。

第二部的主角是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朱允炆当上皇帝才一个月,因怕他的叔叔们谋反,朱允炆先下手为强,干掉了六个叔叔。剩下的最后一个燕王朱棣早就想谋反了。在战斗的过程中,朱棣明显占上风。有一场战斗十分搞笑,朱棣攻打济南,济南守卫主将独自逃走,留下一城的兵士。当济南兵士束手无策的时候,参***铁铉站了出来。铁铉是个不懂***事的知识分子但是他擅长掌握别人的心理。就当朱棣将要攻下济南城门的时候 ,铁铉派人在城门上挂了“大明太祖 高皇帝神牌 ”。气的朱棣哇哇大叫,不得不佩服铁铉的机智啊。

最终,朱棣快要攻进京城时,朱允炆一把火烧了皇宫。朱允炆却不见了踪迹,朱棣成了新的皇帝。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朱棣派的。朱棣有横扫天下,将边疆的人打的服服帖帖的。

朱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但有一个问题让他一直很困扰。他的侄子朱允炆到底活着还是死了,活着现在又在哪里呢。在朱棣走之前,朱棣派去寻找朱允炆的人,告诉朱棣,他的侄子现在还活着,但他只想安安静静的当个老百姓,多年缠在朱棣心头的事终于了结了。1424年,朱棣65岁,驾崩。

看这本书,我怎么都觉得在看一本玄幻小说。因为写的太好了

最后有一个问题也是这本第二部的主题。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8

关键词: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价值

中***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79-01

在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非常受欢迎的书,就是畅销书。“畅销书”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畅销书的最大特点是符合当时人的阅读口味。从这个定义和《明》的市场表现来讲,毫无疑问它是一本畅销书。以下从三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些《明》所具有的价值。

一、对于读者的价值

价值之一:引发了读史狂潮,普及了相关历史知识。

在《明》的开篇,作者便开宗明义:“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六个月左右,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第一部,第1页)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在书的一开始就给自己的作品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位:正史,说明《明》大部分历史事件是靠谱的,只是采用了一种更“现代化”的叙述语言,这就和“戏说”类的野史区别开来,对于读者的历史知识给予了一定的普及。

价值之二:引发了相关专业人员对于文学体裁的探讨。

在《明》开篇,作者写道:“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第一部,第1页)这就引发了相关专业人员对于《明》文本的分析,通过援引书中的句子来从戏仿、戏说、反讽、征引、调侃、挪用、庄词谐用、今词古用这几个方面分析文章的幽默元素。

价值之三:给读者树立了一个新的历史观。

作者以一个“看客”的身份来叙述这段历史,以客观的态度对人物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没有对历史中的贤臣极尽的粉饰,也没有对奸臣极尽的诋毁。对有些历史人物的写作甚至是颠覆了以往历史中的形象,从人性的角度来剖析了他们,更为真实鲜活,在使读者更客观的看待历史的同时也拉近了和历史人物的关系。

二、对于出版社的价值

提到《明》的热销,就不能不提沈浩波和他的磨铁***书有限公司。对于出版社,笔者《明》有以下价值:

价值之一:对于民营出版社来说,出版网络点击量高的小说是不错的盈利点。

有资料表明,当《明》帖子大火之后,沈浩波便凭借其职业敏感于2006年5月南下广州与当年明月签下出版协议。等到第七部出版时,腰封上的“畅销200万册”已变成了“畅销500万册”。这样的成绩也再一次的稳固了磨铁在民营出版商中的地位。

价值之二:从编辑出版学的视角来看,《明》系列等大众历史文化读物的热销对编辑发现和***书选题创新给出了主要的启示。

首先,表达话语革新。本书用“讲故事、说道理”的表现形式述说悠悠历史,是受众感知、领悟历史文化知识和学问的最有效的方式;其次,网络、电视等强势媒体与***书互动。在网络、电视和其他媒体中发现选题线索;然后,平民视角――把读者定位于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老百姓。作为***书选题策划者,要努力为历史文化普及读物争取更多的受众和读者,让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老百姓在快乐阅读中触摸和感悟历史。

三、对于时代的价值

《明》之所以能再在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碎片化和信息内容的泛娱乐化的情况下如此畅销,自然对于这个时代有着一定的价值。

价值之一:在这信息泛滥的时代,网络读者面对的选择太多,耐心减少,知识背景、水平参差不齐。《明》以轻松调侃的笔墨、现世的眼光、直白的网络化语句、日韩漫画或电影的分镜头式的描写,无不暗合了网络读者的这种特点,有网友评论说“随便拿起一册都能引起兴趣读下去。”

价值之二:引领了出了用通俗的语言来写作正史的风潮,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作用。

继《明》以后,至少有四本讲述不同朝代的《×朝那些事儿》面市。虽然有利于历史的普及,但是跟风出现的大量通俗历史题材的小说也有一些不好的倾向,比如为了回避历史的枯燥,追求语言的活泼生动和现代感,而过多使用现代的词汇,有的根本就是无厘头搞怪,这往往会使得作品的层次立刻下降。

总之,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背景下畅销的《明》是适应了时代和人们阅读需求的产物,同时也为这个时代的各个方面带来了相应的价值。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9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课外书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课外书读书心得1情系两世,却以泪水告终……

————题记

有些情意,你给予了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接受的人,不知将这份情意珍藏了几世。结好比纯洁的绛珠草,为了偿还神瑛侍者前世的雨露之恩,为了木石前盟,愿追随他的脚步,以一生的眼泪相伴,来到了人面多换的人间,踏入了繁华而又浑浊的贾府,开始了一生寄人篱下的偿还……

可老天已对她有所眷顾,在荣誉至高的贾府,他遇到了前世的恩人,却早已没有了前世的记忆,"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宝玉第一次见黛玉,感觉娇小而又姿美,甚是眼熟。

从那以后,前世情人相遇,再续前缘,在大观园演绎令人揪心的唯美恋情。情再深,也深不过老天的安排。宝钗的出现,仿佛夺走了林黛玉的一切,原本林黛玉以聪慧典雅获得众人的芳心,一夜传出"宝钗为黛玉所不及"的众人对宝钗的称赞,更有"金锁配宝玉"一说,令她心凉。再多的泪水,再深的痴情,也经不住一年又一年的春流夏,秋流冬。众人说她爱耍小性子,其实并不是,而是她不服气,不服气前生前世的情谊落入他人手中,白费一枉心思,白费了痴痴的深情。那一颗颗饱含忧伤的泪珠,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又能有多少人懂。

入府不久,又传来父亲因病而逝的消息,使她更加无依无靠,寄人篱下,饱受嘲冷。她以为花儿和她的命运相同,便为花儿找归宿。然而花儿的归宿找到了,那自己呢?还是独自一人,流连在这情缘望着宝玉,只是可望而不可即。

凄凉之夜,远处锣鼓喧天,喜气渲染整个贾府,一对新人步入洞房。而黛玉,只是静静地倾听着远处的喧闹,等待着自己的凋零,等待着自己从奄奄一息到全身冰冷。一句话的话音还未落,一代佳人离世,只留下不甘心的哀怨与无可奈何。不过好在,宝玉没有受到世俗繁华的迷惑,看透人间情谊,不忘木石前盟,只心系黛玉,离家远行。黛玉的眼泪也算没有白流。

两玉的唯美世恋,凄凉的结局,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封建社会"爱情战胜不了制度"的残忍。 情系两世,却以泪水告终……

课外书读书心得2闲读《红楼梦》,赞黛玉之风华绝代;叹黛玉之才华横溢;怜黛玉之命途坎坷。潇湘馆那幽深的竹林里,藏着林黛玉多少哀怨愁思。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若西子胜三分。"

出身书香门第,列侯世家。父亲风流儒雅,母亲温婉贤良,黛玉身为名门娇女,享尽父母呵护宠爱,自幼得到悉心教养,本应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然而事与愿违,母亲经受不住失子之痛身染重疾而撒手人寰,父亲也为朝廷鞠躬尽瘁。年幼的黛玉痛失双亲,父母留给他的只有病弱的身体和满腹的才华。小小年纪便寄人篱下,本应天真烂漫的小黛玉学会了察言观色,养成了敏感细腻的心思。黛玉的悲剧在她小时候就开始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身处贾府,黛玉看似深受贾母疼爱,可与宝玉比肩,还有众多姊妹陪伴,也应该健康成长才是,而细品《红楼》这些只是表象而已。黛玉初进贾府,两位舅舅都没有见她,两位舅母开始也还只是客气。而当家人二舅母王夫人后来对黛玉的厌恶之情竞溢于言表,公然在骂她不喜欢的丫头晴雯时捎带把黛玉也骂了,"很看不上她那狂样子".看似疼爱她的贾母,在她到贾府时还没为她准备房间;在除夕夜宴上,只因黛玉让贾宝玉替自己饮酒,贾母便借批书含沙射影指责黛玉行为不检点。所谓至亲骨肉就是这样用一些貌似无心的行为凌迟着黛玉敏感脆弱的.心。使得她在大观园锦衣玉食却孤苦无依。潇湘妃子之诗风流别致,却有着抹不去的哀伤,一首《葬花吟》正是她自己的悲歌。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贾府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迎娶新妇之时,无人关注,凄冷的潇湘馆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含恨而终,结束了她短暂而悲苦的生命。黛玉如花,但尚未绽放就被狂风吹断。她与宝玉的爱情,是黛玉之幸,也是黛玉之大不幸。虽然宝玉给了黛玉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却也带给她无尽的烦恼忧思。还泪之说,并非空谈,最后他更让黛玉痛彻心扉,寒心绝望,生无可恋,抑郁惨死。黛玉的悲剧,在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摧残,对女孩的苛刻,是封建婚姻葬送了黛玉的爱情,世俗礼教剥夺了黛玉年轻的生命!

昔日潇湘才冠群芳,今日潇湘芳魂早逝。品读《红楼》,不得不叹黛玉之悲剧。

课外书读书心得3我读过《三字经》之后,有一句话让我记忆很深,而且也让我感到有些后悔,那就是"融四岁,能让梨".这是个小故事,孔融的爸爸每次买梨回来,哥哥们总是一哄而上,你争我夺,都想挑最大的吃。只有孔融不争也不抢,每次都排在后面挑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买了梨回来,让小孔融先挑。可他还是拿了最小的梨。爸爸问他:"有那么多大梨,你为什么偏偏拿最小的呀?""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我是弟弟,当然该吃小的啦!"那一年,孔融只有四岁。读过这句话,了解了这个故事后,我感到后悔莫及,因为我知道,每次父母买回好吃的,他们总要第一个先想着我,但我如果有好吃的却怎么也想不起他们来,而且每次我吃的好东西最多最好,爸爸妈妈还有奶奶却吃坏的、酸的、不好的。现在我都十岁了,怎么还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在家里,每个人都让着我。吃饭时,把最好吃的让给我;看电视时,想看哪个频道也是我说了算;过年买新衣服,给我买得的最多……每一次,我都会欣然接受。一家人围着我团团转,就连奶奶也一直关注着我,盼望我更加聪明懂事。

但那一次,我拒绝了。奶奶年纪大了。过年时,许多亲戚朋友来看望她,总会给她带许多水果、补品等。

待客人都走了后,奶奶就向我招招手:"来,来,给你吃!"边说,她边拿起身旁的某样东西塞到我手里。原来,不懂事的我每次都拿了后便"噌——"跑开了,去享受美味。可是,今年我已经十岁了,我抢过饼干就往奶奶房里跑,我要把它让给奶奶。"奶奶,奶奶!"我大声呼道。奶奶见我捧着刚才的饼干来到房里,很疑惑:"孩子,你怎么了?这饼干不好吗?""奶奶,这饼干很好吃,但我要让你吃。""为什么?""你是长辈,晚辈要孝顺长辈!""孩子,奶奶不爱吃才给你的。"奶奶笑道。"胡说!"我大喝一声,"你爱吃的,你一定要吃。"说完,我跑出了门外。关门时,我听到奶奶小声说了一句:"我孙子长大了!"我站在门外,做了个鬼脸,笑着说:"奶奶,我要学会让。"谦让是一种美德,其实谦让也能使人感到快乐。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在家庭中,让出的是亲情;在校园里,让出的是深深友谊……同时,我也觉得《三字经》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和道理,我一定要向孔融学习那种精神,把好的先让给别人,多一份谦让,也就多一份关爱。读过我的感受,你们难道没有这种想法吗?

课外书读书心得4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课外书读书心得5平时一提历史,脑子里立刻蹦出"枯燥乏味""刻板"无聊"之类的词。但《明朝那些事儿》却一改常规,用调侃的方式、代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向读者详尽叙述了元朝末年至清朝初年240多年的历史。从翻开第一部开始,我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情节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直至花费近两个月的时间,拜读完七部,还感觉意犹未尽,思绪依旧畅游在明史之中。

摘录当年明月原话"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落寞、追悔,它都没法改变。"而作者当年明月是用直白的口吻,白话的方式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把故事情节凸现出来,历史不再枯燥。至此,他让一个个历史人物形象鲜活、丰满。如:我在一般史书上见到的朱元璋能征善战、铁腕治国,当朝明月笔下的他还能铁血柔情,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对她提出的建议也能采纳。对于一代名臣张居正,不仅懂得权术同时他对权利的欲望一点也不比大反派魏忠贤差。抗倭大将戚继光,懂得排兵布阵的同时,收受钱财的事情也没少干。大奸臣严嵩与发妻最终恩爱终老。他还原了历史原貌,给原来读者只能见到片面的人物刻画有血有肉,就如同把一个个帝王将相、奸臣走狗还原成我们身边的小人物,有感情,有家庭,不再冰冷,在现实中感受铁血也柔情,名将亦苟且,奸臣能终老。

以史为镜,下面谈一下明史带给我的感悟。

居安思危,这是老生常谈的词语了,说的是挺多的,但真正落实下来的没有多少。***皇帝朱元璋知道打天下不容易,所以他励精***治,发展生产。朱棣了解夺权太艰辛,他兢兢业业,迁都北上,开创永乐盛世。时间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臣们习惯了太平,如同温水煮青蛙,完全没有危机感。嘉靖帝一心炼丹,只求长生,从此君王不早朝。万历帝更是一心一意要打破嘉靖的不上朝记录。朱常洛直接就当起了木匠,朝中大事小事全由大反派魏忠贤处理,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任由崇祯帝怎么努力,也没能摆脱灭亡的宿命。这些,的确很熟悉,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这样。问:怎样才能长治久安?如何才能永世太平?答:时刻为广大人民着想,居安思危。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10

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小小的房间里穿梭着窄窄的双层巴士,载着米老鼠、唐老鸭、七个小矮人……迪士尼梦工厂的欢声笑语如同夏日炙热的水汽,充满着这个小房间。也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到了一百年前的英格兰湖畔,哎哟,调皮捣蛋的彼得兔被麦格雷戈撵得飞跑,钻进皮朝晖的电脑里藏起来。

后来,细读这套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湖南文学艺术奖等多项大奖的《面包狼系列童话》,厚厚的10本著作,我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面包狼皮特和他的伙伴们,在我这个多少有点崇洋的年轻读者心里,建立了一个壮观的王国。面包狼——这只长得像狼的面包,或者说长得像面包的狼,就像我们最喜欢的那种聪明天真又心地善良的小男孩。他有慈爱的面包房老爷爷,还有好多奇特的朋友。比如糊涂先生——非常迷糊,傻啦吧唧,小里小气;比如破烂熊——对废品充满了热爱,捡不到破铜烂铁、火车轮子、飞机翅膀就生病;比如泡泡猫——真帅气,开着泡泡飞机,上天入地……皮特就在伙伴们的陪伴下,过着快乐又自在的日子,用孩子般的心灵和双手,创造美好事物。

生活中总是有烦恼,对吧?皮特也有他的烦恼。他担心刚学飞行的小燕子迷路,竟然在家里设定了各种路标,还请来施工队,修建了立交桥和飞机场!皮特的烦恼真多啊,他担心家里的植物没人浇水,竟然请来一朵乌云管下雨!破烂熊捡到一只旧轮胎,皮特不喜欢浪费,竟然动手做出了一列森林火车!每个孩子都有不为人知的、属于他自己的小小烦恼,也许他的思虑在大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他的解决方式在大人看来幼稚可笑。但在作家笔下,所有的烦恼和思虑都变成了天下第一等的大事,马虎不得。我们也借此探访了孩子的心,了解童真世界的面貌。

皮朝晖爱用短句子,很少看到他的人物一次说三句以上的话。就跟作家本人一样,有点含羞,也蛮干脆。这些短短的小句子,就像子弹一样,每一***都正中靶心。所以,读面包狼系列的每一个短篇,都像读侦探小说般过瘾。与那些抒情性的儿童文学作品相比,皮朝晖的作品更有一位男人、一位父亲的含蓄和简练。每一个小小的幽默都悄无声息地藏在句子拐角处,读完你会会心一笑,更佩服作者的睿智。

皮朝晖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塑造童话形象。在这一点上,他绝对是个优秀的舞台导演。任何一位导演都明白光靠大明星撑不起整台戏,往往是那些做配角的,甚至跑龙套的,令人过目不忘。面包狼系列童话中,皮特无疑是主要演员,可是没有糊涂先生经常犯傻,没有破烂熊经常没正形儿,没有闹哄哄的呱呱蛙,皮特的故事肯定无法一波三折,人物之间的情感也无法交流传递。更棒的是,往往一个故事结束,下一个故事又来了新的人物,却从不让人感到突兀,这真是写作的功夫。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篇

学习

工厂下半年工作计划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工厂下半年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有关工厂工作计划范文集合7篇,工厂下半年工作计划万能模板。2月初,厂工会组织全厂中干、大小班长、工会委员、工会小组长学习公司职代会报告及集团石总经理、公司王文昭董事长、李仲生总经理讲话

学习

办公室创卫工作总结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创卫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创卫办工作小结,创卫办个人工作总结。二、大力开展了单位的环境绿化与美化工作,单位所有可绿化面积全都进行了绿化、美化,定期负责生活区卫生的清洁工人对花草树木进行养护、施肥、除草、修枝、清

学习

人教版语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人教版语文10篇,内容包括中考必背十篇范文语文,九年级十篇现代文语文阅读题。1.以学生为阅读课程主体由于过往的教师阅读课程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设计阅读问题时

学习

钢的琴电影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钢的琴电影10篇,内容包括钢的琴电影完整版,钢的琴电影深度解析。一、《海上钢琴师》剧情简介电影《海上钢琴师》是由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拍摄创作的。与他之前拍摄的《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两部电影不同的

学习

成语解释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成语解释10篇,内容包括成语解释及出处100个,成语解释模板。【冰解冻释是什么意思】:如同冰冻融化一般。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冰解冻释成语接龙】:夏虫疑冰冰解冻释释回增美【用法分析】: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困难与障碍得以解决

学习

安全保卫工作要点模板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保卫工作要点模板,内容包括安全保卫工作管理办法心得体会,最新安全保卫工作方案通用10篇。医院是诊治病人,救死扶伤的特殊场所,在人们医疗保健理念不断进步及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医院现代化建设工作需要创建稳定而

学习

茶文化传播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茶文化传播论文,内容包括茶文化传播论文,中国茶文化传播意义论文1000字。中***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55-03中国是茶的故乡,不仅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是

学习

管理理论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理论10篇,内容包括最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文章,最新管理理论。了解项目管理的执行情况,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安排进度,适时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针对不同的问题项目要建立相应的决策管理体系,并配有

学习

漏网之鱼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漏网之鱼10篇,内容包括漏网之鱼意思,漏网之鱼行动。不同选股方法比较2013年A股市场的一大特点是,局部性机会特点非常明显,指数涨跌不多但个股往往十分火爆。在这种局部性机会面前,轻大盘、重个股自然是较为明智的选择。但个股

学习

护士长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护士长10篇,内容包括护士长个人年度工作总结集锦十篇,护士长100字事迹。若有人问我:“世界上谁的手最美”?我会自豪地回答:“是我们护士的手”。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不同的职业,就有多少不同的手:农民兄弟的手,是呼风唤雨的

学习

护理风险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风险论文,内容包括护理的安全与风险论文范文,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大全文献。1.2培训方法本组25名护理人员均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其具体措施为:1)理论知识培训:选取有丰富经验的副主任护士向护理人员讲解内科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

学习

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10篇,内容包括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模板,设备购买可行性报告模板。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第三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第五章工厂技术方案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第七章企业组织

学习

职业技术学院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技术学院10篇,内容包括江西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排名。主办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语种:中文开本:16***际刊号:1671-1084国内刊号:45-1290/G4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学习

劳动名言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劳动的名言百度文章,热爱劳动名言。2.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高尔基3.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

学习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600字,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手抄报。——题记每当旭日东升时,捧起这本书,便充满了奋斗的力量:每当夕阳滑落时,捧起这本书,便又对明天充满了无限憧憬:每当雨滴洒落时,捧起这本书,心

学习

夏洛的网读后感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夏洛的网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夏洛的网读后感十篇优秀范文,夏洛的网读后感作文。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的友情打动了我的心,我们应该向夏洛和威尔伯一样珍惜友情,做相互扶持的朋友。

学习

心灵鸡汤读后感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心灵鸡汤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心灵鸡汤故事大全及读后感,心灵鸡汤小生活大道理读后感。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不同的内涵与特质,各自的成长环境与出身背景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双胞胎,面貌相似、生活条件一样,但他

学习

白雪公主读后感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白雪公主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白雪公主读后感30字,白雪公主读后感一年级。从这本书中,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对别人不要心生嫉妒,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如果你不怀好意,或者是刻意的去陷害别人,那么终究会得到恶果。更是让我想到了老

学习

羊脂球读后感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羊脂球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羊脂球读后感1000字,羊脂球读后感200字。(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学习

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2000字。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

学习

桃花心木读后感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桃花心木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桃花心木读后感300字左右,桃花心木读后感作文评语。而枯萎的桃花心木是因为没有克服这些坎坷、曲折、磨难,是因为它们不去努力,因此,本来,可以长成百年大树,可是却给枯萎了,正是因为这样,就失去了最美

学习

雷雨读后感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雷雨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雷雨读后感受,雷雨读后感文案。关上台灯、闭眼,眼前似乎还是出现一幕幕叫人不知感慨还是感动的情景。一切源于情又止于情。第一代的恩怨债孽却由第二代继续承受。倘使当初周朴园没有为了名利狠心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