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寓言故事篇1
一、狐狸与葡萄
狐亲家钻进了果园,肚腹空空。架上的串串葡萄紫里透红。狐亲家眼睛发亮,嘴里生津,多汁的葡萄像玛瑙般晶莹。可惜吁!葡萄悬在空中,左试右试无法挨紧。眼睛瞅得着呀,嘴巴却难靠拢。狐狸盘桓了整一小时,最后只能悻悻然离去,它的议论倒挺有趣:“算了,这没有什么!看着倒好,其实并未成熟,何必去弄坏我的牙齿。”
二、啤酒花藤
园里长出一枝啤酒花藤,它缠绕在直竿上,爬高上伸。藤儿对着直竿嘀嘀咕咕,把园外的一株小橡树讥讽:“你瞧那小橡树的德性,它怎能与你相提并论?你那亭亭玉立的身段,怎不使它自惭形秽万分!橡树妄自几片叶子,花不成花,粗鄙得叫人恶心,大地哺育着它,可真不公平。”过了一个星期,园主人把竿儿拿去当柴烧了,却把小橡树移植到园中。
经典寓言故事篇2
An old woman had1 a cat. The cat was2 very old; she could3 not run quickly, and she could not bite4, because she was so old. One day the old cat saw5 a mouse; she jumped and caught the mouse. But she could not bite it; so the mouse got6 out of her mouth and ran7 away, because the cat could not bite it.
Then the old woman became8 very angry because the cat had not killed9 the mouse. She began to hit the cat. The cat said10, "Do not hit your old servant11. I have worked for you for many years, and I would12 work for you still, but I am too old. Do not be unkind13 to the old, but remember what good work the old did14 when they were young."
一位老妇有只猫,这只猫很老,它跑不快了,也咬不了东西,因为它年纪太大了。一天,老猫发现一只老鼠,它跳过去抓这只老鼠,然而,它咬不住这只老鼠。因此,老鼠从它的嘴边溜掉了,因为老猫咬不了它。
于是,老妇很生气,因为老猫没有把老鼠咬死。她开始打这只猫,猫说:“不要打你的老仆人,我已经为你服务了很多年,而且还愿意为你效劳,但是,我实在太老了,对年纪大的不要这么无情,要记住老年人在年青时所做过的有益的事情。”
经典寓言故事篇3
【关键词】寓言;语用;教学策略
《狐狸和乌鸦》、《螳螂捕蝉》、《一路花香》……一则则寓言,好似一颗颗从智慧之海孕育而生的珍珠,镶嵌在我们的语文教材里。寓言类童话,在我们语文课程中有着特殊的价值,研究寓言的分布和特点,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现实的而巨大的意义。
一、什么是寓言类童话
“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的寓言篇中。指有所隐含的语言。而《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说: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现代汉语词典》寓言解释。]有人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它分明是一个故事,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我们都知道,寓言之中往往隐含的一个深深地寓意。如《狼和小羊》阐明了对于那些***谋要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一切正当的辩解都是枉然;另外还有《鹬蚌相争》、《亡羊补牢》、《狐狸和乌鸦》、《画蛇添足》等等,都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传达了一定的寓意。
那它在我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寓言在各年段的分布及要求
苏教版12册语文书中共有30篇童话故事,其中有6篇科普童话,其余的24篇全属于寓言类童话。它们的分布很有特点,都是随着年级而不断递减的。纵向上看,一般寓言寓意的理解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寓言故事本身。如低年段的《北风和小鱼》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第二层次是结合当下的人和事体会到寓意。四上的印度寓言《一路花香》 则是要会用寓言中蕴含的寓意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关照生活。第三层次是寓言故事抽象出的普遍哲理。比如五上的《伊索寓言》文章的结尾已经将寓意直接亮出,使学生对寓言这种文体本身就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六下的《螳螂捕蝉》则是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所以,各个年段的寓言教学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三、常见的教学策略及语用训练
1.分角色朗读、复述故事等
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抓住文本的表现力,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表演,营造出乐于朗读、争相朗读的朗读氛围,切切实实地进行语感的培养。如《一路花香》就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体悟语言、培养语感的。当然这是面向文中人物较多,对话教多的文章。如果文章中人物较少,语言也是叙述性语言比较多的话,我们可以采取复述故事和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五年级的《伊索寓言》时我们可以在班级里进行“故事擂台赛”。
2.充分感悟寓体,让认知得到升华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时,通过扮演角色,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验乌鸦眼睁睁地看到狐狸把自已嘴里的肉吃掉的极其懊恼的情绪,得出不该听狐狸奉承自己的花言巧语的判断,让学生进一步知晓乌鸦错在哪儿?狐狸狡猾在哪儿?从而揭示出“不能听别人的讨好奉承的话”的教训,这样揭示寓意,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伴随形象、伴随情感进行,得出的概念也才是有血有肉的,寓意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3.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现象走近本质
寓言故事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伊索寓言》中《狐狸和葡萄》时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想象狐狸的心理活动。学生1在讲故事时说道:狡猾的狐狸自从上次没有骗到机智的蝉后饿的头昏眼花。这时他走到了一个葡萄架下,看着紫莹莹的葡萄口水直流,心里想:“好多葡萄呀,看起来真美味。要是我能美餐一顿就太好啦……”学生2描述狐狸最后的心态时也非常生动,他说到:这个葡萄长在路边都没有人吃,一看就知道味道不行,肯定很酸的,我可不想把我的牙齿酸倒……”
从学生的想象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真正理解了这篇寓言背后的寓意。在教学《一路花香》时我提出疑问: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完好的水罐又会有何感想?你听了这个故事又会怎么想呢?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对寓意能有个性化的理解。另外,寓言故事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简单的故事进行扩写,也能起到启迪思维、加深寓意理解的作用。
总之,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文本既是客观的,又是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育的教化和塑造指导作用,还要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的独特价值,并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价值观引领和指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涛.《争吵的寓言和童话》[J].花火C版,2009年12期
[2]谭达先.《中国民间寓言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
经典寓言故事篇4
[关键词]藏族;古典文学;寓言小说;佛教思想
[中***分类号]1276.4“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14)03―0195―03
从文学发展的规律看,不管哪个民族,某种新文学的形式和体系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藏族古典寓言小说的发展也有同样的规律可循,它是在藏族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纵观藏族文学史,古典寓言小说虽然并没有像诗歌、戏剧、传记、道歌那样得到重视,但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的某种视角和***景的可能。藏族古典寓言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藏族作家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影响极为深远。不过“藏族古代文学作家大都是精通佛理、笃信佛法的宗教理论家和智者学人。佛教思想渗透到他们意识观念的最深层,占有绝对支配地位,成为他们世界观的主体”。因此在漫长的藏传佛教传播过程中,这些古典寓言小说对教徒起了不可替代的宣教作用,直到今天,如《连苑歌舞》《禅师和老鼠》《青颈鸟的故事》《牦牛、绵羊、山羊和猪的故事》《黄莺的故事》《飞禽选王》等表现佛教“出世”思想的经典作品,仍受广大藏族信众的喜爱。通常诸法无常、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利益众生等佛教思想,成为藏族古典寓言小说的核心内容,因此探究古典寓言小说,不能忽视其中的佛教思想。
1.“无常”观 藏族古典寓言小说中反映的佛教思想非常具体,而首当其冲的是佛家讲究的“无常”观。通常“藏区佛教徒在衡量各教派的宗教观点时,所依据的重要标准是‘四印法’,其中的‘诸行无常’说,‘无常’观反映了佛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是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之一”。古典寓言小说《莲苑歌舞》《黄莺的故事》《青颈鸟的故事》都是佛教无常思想的典型代表。在《莲苑歌舞》中,主人公金蜂和玉蜂是一对恩恩爱爱的幸福伴侣,突然降临的灾祸让他们的人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玉蜂惨遭飞来横祸,悲惨死去,金蜂也跟随青年普罗门修行菩提。文中有一段金蜂所唱:“呜呼,迷惑幻景世间人,有为虚幻无实却执常。外器世间大种界无常,内情世间寿命亦无常,中间四季美景更无常!”作者透过小说中的人物,对人世表现出了虚无的态度。小说的情节虽然相当单一,但是叙事的策略非常成功,读起来流畅,紧凑。整个故事突出悲剧美学的特点,当然作者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宣扬佛教无常思想及其出世精神。《黄莺的故事》同样也是反映佛教无常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记述了从前在多麦,有个四季如春、佛法昌盛的地方,山间有个修行的窑洞,附近生活着一对活泼可爱的麻雀夫妇,公的叫意志坚,母的叫爱不舍,经历了生死的灾难,最后皈依游方僧人,参透诸法无常的佛教真理。《青颈鸟的故事》里对无常观更有形象的描述。比如小说的开头写到,某日国王诞生一公主。该公主不同于寻常女性。周边国王慕名,纷纷前来求婚。国王和王子准备公主嫁给一方国主,然则,公主说:“请听圣主父与子,家乃罪恶之根本,似同钻进毒蛇洞,若是满足此虚幻,好比晾在蛇影中,要是对我予关怀,让我出家为僧尼!”很难想象一个妙龄公主,一生下来,看破红尘,即使自个儿焚烧了都不愿嫁人,不知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但是作者的高明,就在于他的笔下,主人公的这一悲观情怀,升华了人物的精神气节,并且无人不对她的命运产生怜悯。不管是《莲苑歌舞》和《黄莺的故事》,还是《青颈鸟的故事》,作者意***非常明显,都是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来告诉人们,不管你遭遇了什么天谴,或者其他的原因,人世无常,如同一场梦,生命短暂,如雨后的彩虹,潜心修行,才是逃离苦海、成就涅的唯一途径。
经典寓言故事篇5
1. 课堂导入环节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一则经典的语言都会留下一些经典的名句,我们在授课时不妨合理引用这些经典名句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这样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第一印象。寓言课的重要目的在于教给学生一个人生哲理,而这个哲理一般是有生活中一个令人捧腹的小故事的出来的,所以我们同样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同样富含哲理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还有就是在寓言课中,一般有几个插***来配合文本,这时,不妨另辟蹊径,从观察插***开始导入新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上综合实践类的课程时,我们应当适时地提出寓言教学的重要性,顺势导入寓言教学在本学期中的主要内容及分配篇目情况。导入新课时还应当注意教师情绪的控制,一定要在情绪控制上和寓言故事所流露出来的情绪保持一致,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氛围。
2. 寓言教学要紧扣三维目标教学
寓言比较通俗易懂,因此要扣住一些“关键词”,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在教学《自相矛盾》时,要紧扣“夸口”这个词的含义,什么是夸口?卖矛又卖盾的人怎样夸口?透过字里行间,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故事内容。这样,扣住关键词就落实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对理解文本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在教学寓言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复述故事的方法。复述不同于朗读、背诵,它要求学生综观整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低年级学生有赖于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如二年级的两则寓言《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其中的故事情节虽简单,但孩子太小,寓言表达的确存在障碍,但可以试着慢慢引导。而六年级的《两小儿辩日》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流程自己去复述,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故事,切实帮助学生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使学生越聪明。
3. 学习和运用寓言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为了塑造具体生动的角色,使深刻的寓意通过故事表现出来,作家们常常会在寓言中采用拟人、比喻、象征、夸张等表现手法,以达到比较强烈的教育性和讽刺性。在寓言作品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表现手法,以绘声绘色的语言再现寓体生动的情节,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活生生的角色,对寓体有了较全面的感受,对寓言的学习有了较强烈的兴趣。如寓言中常用的拟人手法,也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中,贪婪、狡猾的狐狸,贪慕虚荣、被花言巧语所欺骗的乌鸦,这些形象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思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角色的特点,并总结其表现手法。
4. 自表入里,概括寓意 寓言教学中,学生感知具体的、个别的艺术形象,从认知上讲, 只是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是准确理解寓意的起点。但这种认识还有待深化,即需要舍弃具体的、个别的特征,进行抽象概括,揭示出一般的、共同的本质。为此,在寓意的概括操作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为学生铺设思维的过渡,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表入里、由浅而深地概括出寓意。
以《群鸟学艺》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帮助学生逐层深入地概括寓意:第一步:理解故事内容,获取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鸟向凤凰学搭窝?它们是怎样学的?结果怎样?第二步:深入理解课文,尝试就事论事。启发学生思考:同是向凤凰学搭窝,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像“群鸟学艺”这类事情发生?第三步:深化认识,概括寓意。启发学生思考:从“群鸟学艺”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明白了什么道理?这种阶梯式的概括,体现了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既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经典寓言故事篇6
1、《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2、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3、韩非子文学特点: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经典寓言故事篇7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西方典故文学;来源;翻译方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学习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对外交往中英语是通用的语言,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会交流的语言,更需要深入探究英语文化,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至于出错,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学习英语文化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我们了解其所处年展情况的重要资料,而且作者在创造文学作品时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揭示很多道理,使得读者获得精神上的熏陶。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了解、认识英语文化,形成英语思维。
一、西方典故文学的来源分析
英语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西方典故,这些典故带有特别的寓意,如果对典故不了解,缺少这方面的文化背景,就会在阅读、理解作品时产生很多的疑问,甚至会曲解、误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无法体会到英语文学作品的魅力[1]。因此,需要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典故有所了解,本文就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典故进行分析,帮助英语学习者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从而真正理解文学作品。一是古希腊神话故事。西方文学作品中会大量应用到神话故事,以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为例,他借用神话故事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揭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如果直接揭示社会问题、***治问题会受到统治阶级的阻挠,所以作家们就需要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喜剧《无事生非》中就应用了冥后珀耳塞福涅死而复生的故事,“复活”的希罗原谅了丈夫,“死而复生”情节的应用使得作品的悲观色彩下降,而且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2];还有就是在人物的塑造中,莎士比亚也将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赋予到作品主人翁身上,《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就是典型。古希腊神话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有英雄传说以及神话故事,作者将神话中人物的英雄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神话作为人类自身愿望的表达,是人创造的,用来约束自身的发展。神话故事中的神也与正常人一样有喜怒哀惧,对神话人物的引用更能体现人对美好的追求,使得作品中的角色更具象。而且通过对神行为的模仿,摒弃自身的陋习,提升自身,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素养。二是历史故事。
每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的历史,或短或长,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现代社会的建设以及发展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回顾历史会得到很多反思,借用历史事件并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可以以古鉴今,警醒世人。英语文学中关于历史事件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用Odyssey指代“漫长而惊险的旅程”,该词起源于《奥赛德》,指奥赛德在特洛伊战争后辗转十年返回家园路途的漫长以及惊险[3];还有Bitethebullet,出现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医生为了缓解伤者的痛苦会让他们咬住子弹头,以此承受痛苦的折磨,后来多位总统引用这一短语,赋予其新的含义,就是在困难之时咬紧牙关,勇敢面对。DeepThroat,原意是深喉,但是在水门事件中记者用该单词代指提供情报的官员,后来该词的意思就变成了举报非法活动的匿名者[4]。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如果不能够了解,在理解作品时就只能解读其字面意思,无法获取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因此,需要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具有丰富的一词多义的储存量,在特定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意思带入,从而把握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三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学作品中应用寓言故事会使得作品更加深刻,西方文学作品中有非常出名的《伊索寓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会将寓言故事融入其中。例如Cat'sPaw,来源于《伊索寓言》中猴子与猫的故事,猴子与猫出去玩,发现火中有烤的栗子,猴子想吃又怕烧到自己,因此哄骗猫去取出栗子,猫取出后,猴子转头就吃了,后来用Cat'sPaw比喻遭人利用[5];还有就是狼来了的经典例子,CryWolf,用于指代散布不实消息的人,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词语;再比如Phoenix,原意是传说中的不死鸟,能够存活五六百年,然后会自焚获得重生,“riselikeaphoenix”用于文学作品后指的是如凤凰般涅槃重生。寓言故事中多是用动物作为比喻,讲述人性,用最简短的寓言引起读者的深思,在文学作品中应用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品,而且篇幅较少,不至于喧宾夺主,影响整个作品的结构。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受到作家的广泛欢迎,读者在读完后能够产生很多的思考,用以深化文学作品的主旨。四是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尽管是小朋友的读物,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起到引导、教育读者的作用,而且将童话故事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更能让读者产生一种熟悉、亲切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常借用的童话故事有《丑小鸭》,丑小鸭自卑,处处受人欺负,但是在变成白天鹅后自信心大增,告诉读者要充满自信,不能因为外在产生自卑等影响个人发展的心理,用从容、平常的心态面对一切问题[6];再比如《灰姑娘》,灰姑娘在没有遇见王子前受到姐姐、后妈的***,不被重视,但是善良的公主最终会被发现,后来在文学作品中就会用Cinderella指代被忽视的人或者事物。童话故事简单通俗,但是却传递出丰富的思想,读者在读到故事,或者故事中的人物时就会对部分作品,以至于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调有所认知,能够辅助大众理解文学作品。还有就是一般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童话故事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这就大大降低了文章的阅读难度,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五是《圣经》典故。《圣经》在西方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督教的重要经典,是西方人的信仰载体,对西方人的思想发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会大量应用《圣经》中的典故。其中犹大的故事广为人知,犹大出卖耶稣,导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后用该典故指代出卖他人的小人;还有Exodus出自《圣经旧约》第二卷,讲当时古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摆脱奴役的故事,后来就用Exodus指大批人离开某地[7];再比如伊甸园、诺亚方舟,亚当夏娃在伊甸园过着悠闲美好的生活,文学作品中用伊甸园指代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后来上帝为惩罚恶人,降下洪水,但是为了让善良的诺亚一家免于灾难,命令诺亚制造一艘大船,装载生物,后来在文学作品中诺亚方舟就有了希望的意思,抓住了救命稻草[8]。《圣经》对西方人的影响非常深入,是主要的精神寄托,通过信仰激励自己前进,因此利用《圣经》中的典故增强了作品的可信性,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如果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圣经》没有了解,就无法获得深层次的含义,探索典故中的隐喻,所以研究者、读者还需对《圣经》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
在西方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典故,作者将一些比较隐晦的情感通过典故或者典故中的人物表达出来,更能起到教育大众、影响大众的作用。而且典故作为各民族发展的瑰宝,需要通过时代的发展赋予额外的含义,从而保障典故可以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完整性,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因此读者在阅读时要从作品的人物角色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等因素,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会从外貌、思想情感以及性格等方面展开,引入神话、童话等典故中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人物的性格有更直观的了解。通过对作品人物性格的分析,把握好作品的整体基调,对帮助理解有重要意义。文学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很大的可供想象的空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笔下的人物在塑造出来后就拥有了一定的***性,人们会从角色中找到理解上的共性,也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典故应用的作用其一可以把握作品的整体走向,其二也会让读者在读到典故时能够结合自己的认知发挥想象,产生新的理解。文化的开放性以及包容性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越来越深,英语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历史原因,英语文化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而且与部分地区文化实现了高度的融合,所以在英语文学创作时也会融入其他地区的典故,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会经常读到英语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实现了文学作品更迭创新。因此,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典故储备量,这样在阅读各国文学作品时不至于太吃力。
经典寓言故事篇8
关键词: 寓言类 成语教学 教学方法
我国的汉语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汉语言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精华、瑰宝,是我国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指导学生学习成语、理解成语,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内容,对于深厚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苏教版教材对于成语的教学很重视,教材中每一单元都安排了成语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为学生将来说话、作文和与人交往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一、寓言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的种类非常多,如来源于神话故事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围魏救赵”“三顾茅庐”等,也有来源于口头俗语的“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等等。这其中,有一类成语,它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些寓言故事,这一类的成语,它来源的故事通常是一则寓言,含有深刻的讽刺义喻或警世道理,人们将故事中的道理或者重点词提取出来,组合成成语,就出现了成语中别具特色的一类――寓言成语。
二、学好寓言成语的意义
寓言类成语大量出现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中,故事短小精悍,含义深刻,发人深省,在汉语言中运用很广泛。但是,当今时代,网络词汇大量地走进人们的生活,现实中,很多人不理解寓言类成语的寓意,不分成语的感彩、使用方法,滥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对寓言成语的滥用和误用,严重影响青少年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寓言成语的理解和使用。而且在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提倡让孩子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尽可能多地吸收民族文化和智慧。新语文课程标准在中低段语文成语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也是“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能适当运用”。苏教版教材在中年段开始出现寓言类成语,不仅在练习中安排了四个成语,而且作为课文出现了完整的寓言成语故事,这一类成语在教授时,有多重难度,不仅要记住成语本身,而且要理解与之相关的故事,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中年段学生,即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在语言积累上还不够充实,对于寓言类成语含义的理解尚有难度,运用起来就更不容易。因此,教授这一类成语时要注重方法。
三、教授寓言类成语的方法
寓言类成语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战国时期,成语字面比较文雅,多是古语,现在我们使用得很少。学习这一类成语首先要解释的就是单字意思。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字,它代表的是“车杠”,这是古代马车所特有的,学生无法自行想象。又如“买椟还珠”中的“椟”,这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就是盒子的意思,现在早已不使用。在学习寓言类成语时,类似情况经常出现。这时我通常会采用***像演示法,给予孩子直观印象和感受,让孩子理解得更容易。
寓言成语通常来自典故、寓言,本身蕴涵深刻义喻,而且这类成语通常无法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单看字面意义难以理解其含义。三年级孩子习惯了比较浅显直白的成语,很容易被这些成语的字面含义迷惑。因此,在了解了单字意思后,要让学生了解成语的背景、典故等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这个成语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成语。如在补充教学“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时,不少孩子只看字面认为是早晨说三,晚上说四,早晚不一致,比喻说话不算数,反复无常。实际上,“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主要用来比喻玩弄手法欺骗人。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和故事,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意义。
寓言成语中有很多是8个字的,而课本上通常只出现前四字,学习这部分成语时,就要对成语的意思进行补充,如“塞翁失马”就需要在理解单字和典故之前,先补充后半句“焉知非福”,让学生将上下两句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意思更容易一些。
经典寓言故事篇9
这会儿,它穿上牧羊人的服装,套上坎肩,找了根木棍作牧杖。为了装得更像,它还没忘记带上牧羊人的笛子,并在帽子上写上:“我是居约,是这群羊的放牧人。”它学着用前爪抓着牧杖,蹑手蹑脚地靠近了羊群。(很详细地描写狼怎样伪装成牧羊人,正是要衬托故事最后的结局。写狼的伪装,有点夸张,这也是寓言故事常用的手法。)真正的牧羊人居约则正躺在草地上小憩。他的狗、大多数羊和他的笛子都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好像都进入了梦乡。
为了把一些羊赶到密林之中,伪装的狼学着居约的声音加上几
声吆喝。谁知这一下露了馅,
狼的嗥叫根本不像牧羊
人的声音,大家
都被这丑陋
的声音惊醒,人人喊打。可怜的狼被自己的装束绊倒,只好束手就擒。(写狼最后还是露馅了,并且自作自受,等着它的是束手就擒的命运。)
骗子总不会伪装长久的,狼就是狼,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点明寓言。)
这个寓言故事,就比《伊索寓言》要详细生动了很多。后来的《列那狐的故事》,就更追求故事的曲折有趣,更注重塑造故事形象,已经接受了童话的写法。但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揭示故事的寓意,所以它仍然是寓言而非童话。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极为丰富。中国的成语中,就有不少来自寓言,如大家熟悉的“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等等。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多散见于典籍中,其中以《庄子》《韩非子》《列子》为最多。我们也可以来看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乎?
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翻译了。这个故事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了,求剑的结果人人皆知,故事都不用写出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句话点明寓意:客观条件变了,社会变了,环境变了,如果还用老眼光、旧观念来看待、处理事情,自然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古今中外,寓言故事真是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它大致有以下这些特点:1.鲜明的教育性;2.强烈的讽喻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4.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
象征等手法。我们在学习写
作的时候,也要注意从这些
经典寓言故事篇10
【关键词】寓言故事 语言教学
寓言教学,就是要充分借助于寓言的这些特点,挖掘教学资源,让孩子们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促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学会思考生活,进行自我教育。
一、紧扣语言,品味鲜明形象
寓言教学也和写人记事类文章一样,应以读为本,抓住关键语言,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感悟语言中的形象。一是要有主线,围绕“文眼”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应该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教学《揠苗助长》,可以以题目为“文眼”,紧扣“揠”字,引导学生读、思、议:农夫为什么要“揠苗”?他是怎样“揠苗”的?他“揠苗”的结果呢?这样使得课堂教学以“揠苗”为线,形成三个块面来理解寓言。二是悟形象,通过抓关键词句感悟形象。《揠苗助长》可以抓“巴望”,形象体会农夫内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体体会农夫的“认真”。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深入揣摩,农夫荒唐可笑的内心和行为得以充分展现,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在抓词扣句感悟的过程中,还应将语言的训练有机融入进去。如“巴望”与“希望”的比较、造句;“焦急”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将焦急时的语言和动作、神情展现出来;“一棵一棵”可以让学生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他“拔”的动作、表情、语言。这样,既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训练了学生语言,凸显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二、结合生活,感悟深刻哲理
寓言的目的在于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它所讽刺的对象不是寓言本身,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因此,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我们教师往往从应试的角度出发,将寓意板书出来,学生抄、背、默了事。其实寓意的揭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在充分感受寓言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讽刺了哪些人和事,社会上有哪些人和事也同样可笑,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交流后,老师才把寓意归纳板书出来。如《揠苗助长》,在紧扣词句感悟人物形象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农夫傻在哪儿?使学生明白农夫傻在内心想法上,更傻在拔的行为上。这是学生容易理解认识到的表层,难的是认识农夫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寓意上。2.那你来帮帮他,农夫该怎么做呢?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成语”:施肥助长、除草助长等后。再追问:为什么你这样做就好,农夫“拔”就死呢?扣“枯死”一词理解,使得学生明白了禾苗有自己生长的规律。至此,学生对于寓意的认识还局限在故事本身,没有真正达到寓言讽刺现实社会生活的目的。3.寓言中的农夫可笑,那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也这样可笑的人和事?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现象加深理解,领会寓言的讽喻作用。
三、激发想象,训练创编能力
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角色少,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说明道理,在结尾,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续编寓言故事。续编寓言,是学生在已有故事的基础上,根据对故事内容的了解,通过对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续编寓言。续编故事的写作空间大,想象空间大,创造空间大,并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的蓝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例如《狐狸和乌鸦》在教学完后,设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小故事的作业,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2.改编寓言故事。改编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寓体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一个人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
当然,步入高年级,对于寓言的学习还要从广泛阅读入手,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认识、熟悉寓言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选择优秀寓言让学生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补充寓言原文让学生欣赏,开掘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语言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