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论文第1篇
关键词:融侨文体中心;改造;设计理念;低碳环保
中***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96-01
一、关于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总体说明
(一)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现状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旧建筑外观改造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在不改变原始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建筑外观进行改造,并运用简约的设计手法和先进的环保建筑材料,且采用尽可能少的装饰成为该建筑外观改造的重点。融侨文体中心改造前原始建筑外观如***1-1。融侨文体中心位于滨海城市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闽江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本科大学,以“崇尚完美,追求卓越”为校训,背靠旗山,前倚湖畔,依山傍水,该建筑外立面以黄色为主,白色为辅,顶部为蓝色调,材质以瓷砖贴面及白色玻璃窗为主,整体布局与正对面***书馆结构相一致,均采用对称形式。融侨文体中心主要用于举行庆典活动、大型会议、迎新晚会及健身等场所。
(二)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存在的不足点
融侨文体中心从地域性、文化性、生态性、时代性着手分析存在的不足点,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造。首先,从地域性出发,由于该建筑位于大学校园境内,大学生拥有着年轻积极向上且阳光活泼的形象,该建筑在表现形式上过于传统、单一,缺乏代表性;其次,从文化性入手,高等教育本着以教育为主的方针,营造充满书香之气的胜地成为重中之重,该建筑在表现手法上缺乏这种文化氛围;再次,从生态性而言,该建筑在材质运用不够低碳环保;最后,从时代性来讲,与时俱进正是当下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精神,该建筑设计表现手法缺乏创新和现代感。
(三)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目的
校园是育人的空间,环境是无声的课堂,交流是最直接的老师。创造一个富有文化品位,且宜于交流的校园环境正是本设计努力的目标。在高校教育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和信息交流成为了主导,环境为交流互动的发生提供了场所,环境的积极与否会抑制或促进互动的发生,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即“寓教于境”。
随着现代大学建筑的发展,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在我国各类大学建筑中,大学建筑已成为反映大学教育风格的一种特性。它不但影响着学校的环境,还肩负着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建筑水平。通过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的设计,从而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节约能源,并使得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建筑应符合大学生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形象。打造成为既具有时代感、现代感,又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在改造过程中只有把握了该建筑所处环境,才能发挥地域性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修旧如旧,再现辉煌,才能在校园环境危机时期唤醒广大高校师生对环境的重视,才能在使校园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四)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理念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是体现校园文化的载体。同时,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抓住校园这一地域特点,体现地域环境的独特性,是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的基本理念,这个理念在融侨文体中心的运用逐步加大。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反对大拆大建,从闽江学院的历史、地域、文化、环境以及现展理念等方面寻找创作根源、提炼设计元素。设计强调突出自身建筑的形象和特点,注重装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设计理念是“时代感、简约、自然、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从这几个角度展开。
(五)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材料运用
设计材料以“金灿灿的麦垛”组成,质朴中夹杂着现代感,这些麦垛采用天然麦秸秆压制成的板材建成。内墙用的秸秆板会随着时间变色,这正是本设计的初衷,通过这个过程向广大师生传达尊重自然的重要性。希望人们接受自然材料的全部,既有新生时金色的可爱,也有衰老时灰变的沧桑,更是给以青年一代需珍惜时光。
(六)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主入口改造设计
融侨文体中心主入口首先是人流量最大的区域,其次是整个建筑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中应宽敞明亮,确保人流畅通。在改造设计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首先在原始的基础上延伸其入口,并采用立体构成中渐变的手法,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七)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具体说明
融侨文体中心改造后的建筑外观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从地域性而言,闽江学院整体景观呈圆轴线分布,因此,在此改造设计中,以“圆”为切入点,摒弃了原有中规中矩的八边形建筑结构,采用简约的圆柱形替代,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的前提下进行外立面改造,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其次,整体外观围绕“圆”的形式展开设计,以圆弧的顶部、圆柱形建筑、椭圆的玻璃门窗为主,无形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在色调上,舍去原有以黄、蓝色调,运用金灰色为主,大红色为辅,使得冷暖色调得到很好地结合,冷冷地外建筑面与入口处暖暖地大红色形成呼应,此时的红色同时起到点缀作用。
二、结语
经过改造后的融侨文体中仍存在颇多不足,比如,融侨文体中心的整体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设计手法不够现代、新颖,存在设计死角没有处理好;外观材质的表现上也没能够合理的表现出现代与校园环境的融洽,脱离整体校园建筑的呼应。通过本次对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的改造设计,从这一过程中受益匪浅,对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对建筑改造和创新有了新的体会,对知识进行了笼统的结合和运用,懂得了如何去收集资料,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设计无处不在,与人类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柳建华、顾勤劳编著.建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2008年5月第一次印刷.
[2]曹宏岗、高黎主编.立体构成.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2010年2月第一次印刷,书号:ISBN 978-7-305-06717-4.
[3]李保峰、李纲编著.建筑表现技法.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2005年11月第四次出版,书号:ISBN 7-5394-1223-2/TU.4.
[4]张琦曼、郑曙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2009年6月第四十九次印刷.
中外建筑论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欧洲建筑;亚洲建筑;文艺复兴;长城
建筑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座建筑物不是无生命的瓦砾砖砌抑或是僵硬的地标。历史建筑可以见证一段历史,现代建筑可以代表现代的审美学和高科技的发展。不同地域的建筑物从侧面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从世界奇迹的中国长城,古埃及金字塔再到现代建筑的台北101大楼,无一不体现着建筑业的发展和文化底蕴。
说到建筑的发展史,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便是衣食住行,其中住就是建筑的体现,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用树枝,石块等最简单的资源构筑巢穴挡风遮雨,躲避野兽的袭击。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建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居住要求,建筑的类型日益丰富,建筑技术也不断提高,对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促使着人们以欣赏或者其他目的建造各样的建筑物。建筑学的形成正式因为人们有意识地创造并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于是有了日新月异的建筑。不同的地域由于文化的差异,生活的环境甚至信仰的不同对建筑美学有着不同的理解,于是才有了各式各样的风格的建筑物,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首先来谈谈欧洲建筑,大多数人都能识别到中西建筑物的明显差异。总体来说欧洲建筑的特点便是简洁、线条分明、讲究对称、运用色彩的明暗,鲜淡来对视觉进行冲击.在意态上则使人感到壅容华贵.典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欧式建筑的风格具有另人们感到无限向往及产生遐想的力量,这种风格大部分都体现在教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于罗曼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左右诞生法国的哥特式建筑。最能体现其建筑风格的便是教堂像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提到哥特式的发源就不得不提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在十二之十五世纪,欧洲整体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在哥特式建筑盛行的时期尽管欧洲所有国家都经历过各种风格潮流和反潮流的强烈动汤,而在一系列国家里这种动荡还形成了***的浓厚的地方传统。欧洲建筑风格另外一个重要代表便是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于15至19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囊括了巴洛克建筑和古典艺术建筑,关于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至16世纪的文化思潮,最早起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不仅带来了思想上的革新,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代表的建筑物。文艺复兴期间的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筑物来传达一种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的情感,于是文艺复兴建筑格外讲究秩序和比例,对立面和平面构***极其严谨,如建筑家布拉曼特重新设计修建了圣彼得大教堂,恢复了古代混泥土结构的工程方式。
再来看看东方的建筑,此时大家脑海里第一浮现的应该是长城了吧。的确,长城作为世界奇迹之一,其蜿蜒的路线犹如一条巨龙,盘绕在中华大地之间。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长城的修建是为抵御不同时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万里长城不仅仅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筑,更是一个国家的丰富文化内涵的遗产,它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有体现了古人的坚韧的毅力。在中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大致内容是孟姜女跋山涉水去寻夫,却发现其丈夫为了建长城而劳累致死,于是在长城边上仰天长哭。故事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这从侧面反映了在秦朝,有多少平名百姓生活在秦始皇的暴***之下。当我们脚踏长城时,已经无法单纯的从审视一个伟大的建筑的角度去欣赏和感叹其伟大,我们不自觉的将那段历史和其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长城不再是冰冷冷的城墙,他更是一个永久的历史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代表。因而用“万里长城永不倒”来象征、比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恒存发展,数千年一直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形象。除了这样宏伟的建筑,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也无一不体现了建筑于文化的密不可分。但凡是来北京旅游的,都会想要亲眼看看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及合院建筑的一种,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主要在于其建筑构造的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建筑住宅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彼此之间有走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可谓是典型的老北京的代表,由于其建筑的特点,居住在里面的人互相往来十分便利,更促进了邻里感情,我们口中的老北京热情,好客,这其中大部分原因与那个时期的四合院的居住经验密不可分。由于四合院的唯一性,久而久之,大家便把北京和四合院自然而然的联系在了一起。由于中国是一个有多个名族组成的国家,建筑风格上也无一不体现着建筑文化的多元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谓建筑文化。它是人类建筑活动方式和建筑产品的总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建筑文化的本质在于它是环境文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
说到建筑的发展史,建筑往往在社会文艺发展中往往体现了滞后性,一般是哲学思想和艺术的杂交物。纵观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物,我们不难体会到每个时期的建筑的风格的迥异,如何反应当时人们的观念。
再来看看现代建筑的发展,上海的金茂大厦,台北的101大楼,我们会感慨人类如此非凡的能力,当然这也离不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从这些高楼大厦,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拿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眼睛最初所触及到的便是那座城市的建筑物,高大宏伟的建筑给我们以一种繁荣昌盛的感觉,错落有致的建筑,给我们以安详和整洁的映像。2008奥运在北京成功的举办,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不仅仅是精彩的赛事,还有中国建筑师们独特的创新,鸟巢,水立方,都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将自然与建筑相结合,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建筑的追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也逐渐领会到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密不可分,建筑师们希望通过将新型材料和原始自然的构造相结合,传达一种自然的理念。
总之,当我们欣赏一座建筑物时,单纯的从其外表去体会其美观是远远不够的,建筑物不是一对没有生命力的石头,水泥,钢材。一座伟大的建筑应该是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抑或是历史底蕴,这样的建筑物才会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建筑。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2]中国建筑网
[3]《论建筑论》
中外建筑论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欧洲建筑;亚洲建筑;文艺复兴;长城
建筑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座建筑物不是无生命的瓦砾砖砌抑或是僵硬的地标。历史建筑可以见证一段历史,现代建筑可以代表现代的审美学和高科技的发展。不同地域的建筑物从侧面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从世界八大奇迹的中国长城,古埃及金字塔再到现代建筑的台北101大楼,无一不体现着建筑业的发展和文化底蕴。
说到建筑的发展史,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便是衣食住行,其中住就是建筑的体现,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用树枝,石块等最简单的资源构筑巢穴挡风遮雨,躲避野兽的袭击。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建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居住要求,建筑的类型日益丰富,建筑技术也不断提高,对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促使着人们以欣赏或者其他目的建造各样的建筑物。建筑学的形成正式因为人们有意识地创造并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于是有了日新月异的建筑。不同的地域由于文化的差异,生活的环境甚至信仰的不同对建筑美学有着不同的理解,于是才有了各式各样的风格的建筑物,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首先来谈谈欧洲建筑,大多数人都能识别到中西建筑物的明显差异。总体来说欧洲建筑的特点便是简洁、线条分明、讲究对称、运用色彩的明暗,鲜淡来对视觉进行冲击.在意态上则使人感到壅容华贵.典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欧式建筑的风格具有另人们感到无限向往及产生遐想的力量,这种风格大部分都体现在教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于罗曼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左右诞生法国的哥特式建筑。最能体现其建筑风格的便是教堂像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提到哥特式的发源就不得不提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在十二之十五世纪,欧洲整体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在哥特式建筑盛行的时期尽管欧洲所有国家都经历过各种风格潮流和反潮流的强烈动汤,而在一系列国家里这种动荡还形成了***的浓厚的地方传统。欧洲建筑风格另外一个重要代表便是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于15至19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囊括了巴洛克建筑和古典艺术建筑,关于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至16世纪的文化思潮,最早起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不仅带来了思想上的革新,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代表的建筑物。文艺复兴期间的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筑物来传达一种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的情感,于是文艺复兴建筑格外讲究秩序和比例,对立面和平面构***极其严谨,如建筑家布拉曼特重新设计修建了圣彼得大教堂,恢复了古代混泥土结构的工程方式。
再来看看东方的建筑,此时大家脑海里第一浮现的应该是长城了吧。的确,长城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其蜿蜒的路线犹如一条巨龙,盘绕在中华大地之间。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长城的修建是为抵御不同时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万里长城不仅仅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筑,更是一个国家的丰富文化内涵的遗产,它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有体现了古人的坚韧的毅力。在中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大致
容是孟姜女跋山涉水去寻夫,却发现其丈夫为了建长城而劳累致死,于是在长城边上仰天长哭。故事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这从侧面反映了在秦朝,有多少平名百姓生活在秦始皇的暴***之下。当我们脚踏长城时,已经无法单纯的从审视一个伟大的建筑的角度去欣赏和感叹其伟大,我们不自觉的将那段历史和其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长城不再是冰冷冷的城墙,他更是一个永久的历史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代表。因而用“万里长城永不倒”来象征、比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恒存发展,数千年一直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形象。除了这样宏伟的建筑,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也无一不体现了建筑于文化的密不可分。但凡是来北京旅游的,都会想要亲眼看看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及合院建筑的一种,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主要在于其建筑构造的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建筑住宅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彼此之间有走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可谓是典型的老北京的代表,由于其建筑的特点,居住在里面的人互相往来十分便利,更促进了邻里感情,我们口中的老北京热情,好客,这其中大部分原因与那个时期的四合院的居住经验密不可分。由于四合院的唯一性,久而久之,大家便把北京和四合院自然而然的联系在了一起。由于中国是一个有多个名族组成的国家,建筑风格上也无一不体现着建筑文化的多元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谓建筑文化。它是人类建筑活动方式和建筑产品的总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建筑文化的本质在于它是环境文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
说到建筑的发展史,建筑往往在社会文艺发展中往往体现了滞后性,一般是哲学思想和艺术的杂交物。纵观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物,我们不难体会到每个时期的建筑的风格的迥异,如何反应当时人们的观念。
再来看看现代建筑的发展,上海的金茂大厦,台北的101大楼,我们会感慨人类如此非凡的能力,当然这也离不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从这些高楼大厦,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拿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眼睛最初所触及到的便是那座城市的建筑物,高大宏伟的建筑给我们以一种繁荣昌盛的感觉,错落有致的建筑,给我们以安详和整洁的映像。2008奥运在北京成功的举办,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不仅仅是精彩的赛事,还有中国建筑师们独特的创新,鸟巢,水立方,都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将自然与建筑相结合,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建筑的追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也逐渐领会到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密不可分,建筑师们希望通过将新型材料和原始自然的构造相结合,传达一种自然的理念。
总之,当我们欣赏一座建筑物时,单纯的从其外表去体会其美观是远远不够的,建筑物不是一对没有生命力的石头,水泥,钢材。一座伟大的建筑应该是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抑或是历史底蕴,这样的建筑物才会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建筑。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2]中国建筑网
[3]《论建筑论》
中外建筑论文第4篇
关键词:钢结构
建筑比较
轻钢结构建筑的主要材料是钢结构框架辅以彩色金属压型钢板,由于其框架结构以门式刚架为主,因此,其建筑表现是以门式刚架为基础进行衍化。从总体上说,轻钢结构建筑以简捷明快的特点得到各界认可。按的情况,国内外企业所承建的建筑在建筑表现上其差距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筑设计理念上的差距
从本质上讲,轻钢结构的建筑设计仍然执行现行的各种建筑规范,与混凝土建筑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其建筑理念由于使用材料的特殊性,确有与混凝土不同的地方,进而使其建筑表现出多种差别。
1、建筑结构设计一体化
混凝土建筑的设计都是按着先建筑设计后结构设计的理念进行设计,而轻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材料和先进的设计软件,得以使设计程序实现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即建筑设计完成与结构设计同时完成。目前,国外轻钢结构企业都是遵循这样一条理念,而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仍执行混凝土建设设计的原则。建筑设计按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方式进行设计,在结构设计的时候一方面很难完整地表现其建筑风格,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轻钢结构建筑特有的建筑特色。比如,轻钢结构可以实现大跨度,而混凝土结构很难实现。由于建筑设计工程师不了解这一情况,因此,其设计的建筑可能都是小跨度的建筑,这就有可能失去建设具有恢弘气势的大跨度建筑的机会。这主要由于目前国内众多设计院没有先进的设计软件的原因造成的。今后随着各种先进的钢结构设计软件的普及,这一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2、围护系统与主体结构设计一体化
在这方面我国企业的基本做法是,主体结构的设计、维护系统的设计分开来进行,而国外普遍的做法是统一进行设计,甚至有些企业仍然执行建筑模数制以保证建筑整体安装的精确度。比如,在两个立柱之间安装内墙板,按前者的做法,内墙板从左柱开始排板是高肋,到右柱都是高肋。实际上这表明按前者的做法不能保证安装的精确度,而后者能保证安装的精确度。
3、配件系统与整体建筑系统设计一体化
国外企业设计的建筑在安装时,基本保证安装结束的时候,地面上没有多余的配件,建筑上也没有缺少的配件。而国内多数企业的情况却是或者少配件,或者多配件。这是因为配件系统的设计与整个建筑系统的设计不统一的结果。而建筑表现也因此受到。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配件标准化的问题。
(二)建筑表现形式的差距
轻钢结构建筑的建筑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即规模、线条、色彩和变化。在这四个方面,我们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差距。
1、建筑规模:国外企业设计的轻钢结构建筑在建筑规模的表现上,表现得相当出色,特别是一脊双玻或带女儿墙的大跨度轻钢结构建筑,具有恢弘的建筑气势。这种用建筑规模表现建筑风格的作品,出自国内企业之手的,目前还不多见。
2、金属压型钢板的线条:线条是表现轻钢结构建筑的风格最独特的特征,这种匀称的线条,或横或纵,使得轻钢结构建筑富有流畅的金属质感,与传统的混凝土建筑相比较形成极大的反差,体现了强烈的的气息。但国内企业建筑往往在不经意间破坏了这种线条,而使得建筑物整体形象呆板、呆滞。
墙面采光窗的不合理设置,是破坏这种线条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国内设计多是采用先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方式。建筑设计时,为了考虑建筑采光,在墙面设置了大量的采光窗。这种采光窗虽然满足了采光的需要,但在建筑上却破坏了墙面的线条造型。其实,轻钢结构建筑,由于可以大量使用屋面采光板采光,从而减少墙面开窗的数量,这样就可以非常有效地既保证建筑采光又不破坏墙板的线条。
另外,墙板的线条在板型方面,我们也有差距,这也是线条造型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3、建筑色彩:多种色彩的金属压型钢板使得轻钢结构建筑表现得丰富多彩,特别是大胆使用跳跃性色彩和冷色调,可以给人一种明显区别于传统建筑的耳目一新的感觉。色彩的表现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屋面、墙面板的色彩表现,另一部分是收边泛水等饰件的色彩表现。国内多选择白色、兰色、红色,很少选择褐色黑色、以及多种色彩组合。这既有群体审美意识的趋向,也有国内自己生产的板材色彩单调的问题,还有设计工程师建筑审美问题,更有业主主观武断的问题。
4、建筑变化:国外企业设计的规模较小的建筑在追求建筑风格方面,多借鉴小规模混凝土建筑的建筑风格,包括混凝土建筑的装修装饰表现。虽然规模小,但多富变化,使得小规模建筑表现出灵动的建筑风格。而国内企业,基本是方形建筑,确实缺少变化。
(三)建筑装饰表现的差距
轻钢结构建筑由于使用材料的原因,其装饰效果远比混凝土建筑丰富,这也是轻钢结构建筑更具表现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轻钢结构建筑的装饰物一般具有双重功能的特点,既有使用功能,又有装饰功能。比如外天沟,它既是天沟有组织排水的功能,又是建筑屋檐重要的装饰物。其他如雨蓬、落水管、收边、泛水等,都是如此。
1、外天沟:国外的外天沟由于装饰功能的要求都设计有多种形式,而国内设计的基本就是一种直角形。
2、山墙檐口收边:因檐口收边必须与天沟一致,所以情况与外天沟相同。
3、落水管(含落水斗):国外企业设计的落水管都是用较薄的彩板压型而成,表面有2-5毫米高的肋,断面呈方椭圆形,这种肋条既提高落水管的强度,又起到装饰效果的作用。多种色彩选择的细小肋条与墙板比相映成趣,尤其是雨蓬处的两个转弯的落水管优美的弧形变化,堪称轻钢结构建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国内的落水管多数是PVC落水管,也有一部分采用方形彩板落水管,装饰效果不强。
4、门窗洞口收边:这是表现轻钢结构建筑装饰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建筑表现差距较大之一。许多国内企业已经看到这一问题存在,正在不断地改进。这种差距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工工艺方面,一是收边造型方面。加工工艺方面,国外企业在收边的外侧,都做约5毫米的130度回转卷边,既提高收边的强度,使得收边安装后平挺,又使收边外侧彩板断口得以掩饰。而国内企业基本没有这道工序,所以,收边安装后既不平挺(收边起波浪),也不美观。在收边造型方面,国外各大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漂亮的收边造型,比如ABC(上海美建)、(巴特勒)METALLIC(马泰力克)、ZAMIL(科威特匝米尔)等,都有与别人不同的美观的收边造型,而国内企业基本是一种简单的槽形边,显得很单调。当然,收边的选择也有色彩的问题。
5、门窗:门窗既有重要的功能,也是重要装饰物。国外企业门窗是统一设计、标准样式、专业配套因此,门窗与整体建筑是统一的,不会出现因安装门窗而破坏建筑收边、结构的情况。而我们的情况却存在大量问题。门的问题:轻钢结构建筑门的方式主要有卷帘门、推拉门和平开门。国内企业门都是由门的制造商提供,由于没有统一设计、标准样式和专业配套,所以,往往在安装门的过程中,较大地破坏原建筑门洞口收边或结构,损坏整体建筑效果。窗的问题:目前国内设计的窗多为推拉窗。在窗的方面有三个问题:
一个是窗过大破坏了墙面的线条:
中外建筑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外***品工业建筑;设计;异同
***1丹麦阿拉工厂全景
***2阿拉工厂奶粉塔
***3韩国汉城***业四期工厂全景
1我国***品工业的发展及***品工业建筑的发展概况
近年中国***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策,加快奶业发展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这对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的***业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业已成为中国现代化食品业之一,中国***制品产量和总产值在最近的10年内增长了10倍以上。但在总的消费量、品种结构和企业规模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一是在消费量上,国际年人均奶类产品占有量已达100kg以上,而中国还处在21.7kg的水平;二是在品种结构上,国外除了液态奶作为大众消费的主要产品之外,干酪、奶油也是大宗产品,但在中国只有液态奶是主要产品,干酪、奶油很少;三是企业规模也有差距。
由于中国***业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已成为世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些大型企业的市场占有量在显著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中国***业发展的前景令人羡慕。传统的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已被许多大型***品生产企业掌握。中国***品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个快速发展期,***品工业建筑的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大规模集成、多功能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环保、以人为本等设计理念已深入设计之中。中国的***品建筑设计正在融入世界,代表了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由于文化、环境、管理模式、设计理念等差别,中国***品建筑与国外***品建筑存在各种不同的特点,体现着有中国特色的***品建筑的发展。
2中外***品建筑的相同点
2.1依托建筑展现企业形象和实力
现代***品建筑多以大规模集成形式,将所有的生产、供配系统、研发、办公基本上集中在一个主体建筑中,建筑体量大,体形变化丰富,功能特征明显。仅从建筑外形上就能体现工厂的生产规模、生产品种、管理模式等特征。建筑实际上就是一幅企业广告。
2.2采用高标准的食品卫生标准
伊利、蒙牛、光明等大型***品企业的建筑设计标准体现向国际标准靠拢,加强***制品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注重***品供应链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推行GMP、HACCP、IS022000、ISO14001与ISO9001国际标准化组织系列标准。车间设有人员净化系统,化验室、中控室均按洁净区控制。
2.3注重展示区的设置
产品的展示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窗口,展示区域的设计趋向商业模式化,不仅有产品展示,更主要的是多媒体方式,企业期望将自身的发展、文化、现代管理注入消费者的心里,让消费者从观念上接受企业的文化,达到信任企业的产品。蒙牛、伊利、韩国首尔工厂都采用了多媒体室,设计就像一个小型的电影院,更多的是设置大面积的电视墙。观看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品味***制品的芳香。
参观通道的设计体现的是人性化,蒙牛采用了参观平台和参观廊结合,伊利、韩国首尔工厂设置了最短的优化线路参观廊,参观廊直接进入生产的中心,整个生产过程毫不保留地展现给参观者,同时考虑到参观人群的多样性,配置参观小车、观光电梯,设置无障碍设施等。
此外,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参观廊的设计可与生产物流通道、管廊相结合,上层是参观廊,下层是生产通道和管廊。形状独特的参观走道***5按洁净要求控制的化验室***6报告厅***7多媒体展示厅***8旋转式消防梯***9参观大厅***10走道内采光***11不锈钢奶罐区***12简洁的办公区***13车间内展示区***14以功能为主的参观走道***15简洁的更衣间***16参观小车***17开敞式参观岛
3中外***品建筑的不同点
发展的里程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在***品建筑设计上的差异,欧洲丹麦***品工厂注重工厂的选址,阿拉工厂就在一个远离市区的位置,无污染,空气、水源清洁,对***品的生产质量有很好的保证。韩国汉城工厂选址在山岗上,以色列的工厂也是建在山地上,同样远离市区,有清洁的空气。而国内大部分***品工厂在选址上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一般在各城市的工业园区,或在原老工厂改建,选址的过程多数受到***府、土地价格、地域的限制,很难考虑环境的因素。
欧洲***品工厂建筑的整体设计注重功能性,配套、附属建筑的设计讲究的是实用,特别对动力站房的布置,靠近使用负荷区,减少动力的消耗。对建筑的形体、立面等因素不多加修饰。建筑整体造型服从功能,同时形体也体现功能。亚洲东方的***品建筑,体现的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师要用大手笔去刻画建筑的造型。在这点上韩国的建筑与国内的建筑有着共同之处。
国外工厂的人净系统简单,这与环境、设备的因素有很大关系,更衣的设计相对简单,在国内一般需要二次更衣,在国外工厂通常只设了一次更衣。
国外先进的控制技术和高效的管理工作,在工厂工作的管理职员较少,机构简单,导致需要办公面积小,信息化管理程度高。相反注重研发,销售,研发、销售建筑面积远远大于办公面积,阿拉工厂、韩城工厂生产管理基本上集中在中控室,办公区大量作为研发、销售。在国内建筑师对办公区的设计大动脑筋,要考虑机构的设计需要,各部门各类级别的办公场所。
中外建筑论文第6篇
1.重难点内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偏差。本门课程涉及内容很多,所包含的重难点内容也相应较多,学生在整个学期中要想做到掌握所有重难点内容,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重难点内容记忆的混淆。例如外国古代部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相关内容,以及外国近现代新艺术运动时期众多艺术流派的出现等,由于涉及流派风格各异、人物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概念混淆,张冠李戴的情况。
2.纯理论知识讲授,容易形成单调感。《中外建筑史》主要是以讲授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主体,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如果单一的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讲授所有知识点容易让学生产生单调感。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针对上几个问题,本人在近年来的《中外建筑史》课堂上尝试采用一些解决方法。首先,想要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到基本不太可能实现,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放矢的选择重难点内容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讲解,把其余内容作为课下辅助阅读理解。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解决课时不够的困难,《中国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三部分内容以基本采用5:5:4的分配方式来完成一学期16周的学时安排。其次,在所讲授的重难点知识中,发展时间从公元前3千纪一直贯穿到近现代,其中风格流派、代表人物、典型实例等都极为庞杂,如何能够避免学生产生混淆和错乱是重要任务。我的做法是:在所讲授的每个时期或地区内容中,寻找出一条主线来贯穿整个时间轴,在这条主线上把重要人物或重点实例或事件穿去,使得学生在掌握该部分内容时能够产生联想记忆,由点到线再到面,这样就使得记忆的难点和要点主要是这些重要人物和典型实例。最后,关于纯理论内容的讲授,如何使学生避免产生枯燥和单调的感觉。我的做法是将授课方式多样化、授课内容趣味化。采用讲授、讨论、角色转换等方式来改变单一由教师讲授的做法,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再来就是增加多种可能使得授课内容更加有趣味性。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内容、关于某一个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及互动讨论等都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有所增加。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在几年的授课实践中,以上这些教学方法的尝试基本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授课内容有选择的删减之后,大大减少了课程任务量,使得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对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难点内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每一个重难点内容,掌握由重要人物和典型实例所串起的主要发展轴线,使得整个历史阶段的内容有了相对容易的记忆点。以古罗马部分为例,这时期重要建筑类型多样,有庙宇、广场、斗兽场、***书馆、浴场等。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建立的主要发展轴线便是古罗马人对于公共建筑的发展有着很高的热忱。在这条主线之上包含有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几个建筑实例,有万神庙、大角斗场、古罗马广场群等。对于重要势力的记忆和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容易很多,这样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记忆方式效果较好。再来就是教学方式的多样话和趣味性的提高,由于加入了相关内容的视频作为辅助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只是从教师一人视角来了解历史发展过程,而是有了多方的理解和解读,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增加趣味性的一个好方法。再加上让学生对于近现代的建筑大师的自我解读,更是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兴趣度,促使学生自发的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四、总结
中外建筑论文第7篇
关键词:当代建筑理论西方建筑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总体来说中国当代的建筑市场更像是西方建筑设计师展示自己设计理念与才华的试验基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模式必然包括了建筑领域的交融。而在这个阶段中国更多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纳,由于长时间以来中国建筑理论的停滞与断层,必然导致外国设计思想的流入,对外学科、边缘学科的消化吸收。可是现实却是更多的照搬照抄西方建筑理念,中国建筑师自我健全中国的文化体系却是表现的极其不成熟。
二、原因
提到原因,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当今中国的建筑现状,大量雷同的现代高层建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复制粘贴,大众对物质的高度追求,对精神生活世界的忽视。现在的这种状态更像是西方国家现代建筑状态的复制。诚然,经济的发展会促使建筑也需要模数化的材料设计,高技术的声光环境设计,舒适的室内环境设计来迎合高品质的物质需求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筑的需求。由于中国建筑领域文化的部分缺失,***府对城市建筑景观形态的长期忽视,我们的建筑创作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不够地域性,过于玩弄形式主义,过于依赖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并不一定适合本土文化的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的理论受基本理论(本体论、价值论、创作论等);应用理论(方***、工具论、设计原理等);跨学科理论(建筑史学、建筑美学、建筑教育学、建筑技术、哲学、技术等)以及建筑评论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里边最重要的因素应该属人们的观念世界,人们的价值体系以及人们的认知体系。武汉大学赵冰教授曾经总结中国当代的建筑理论――“在我看来,中国近现代从西方输入的建筑理论,其中包括设计理论,在基本形态上保持了西方的特征,它伴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在文化理智上中断了中华文化八千年承传发展的易的设计理论,象我们通常说的风水理论等。一般的中国建筑师几乎对中华的易的设计理论一无所知,因而中国近现代的建筑根本上是和中国本土相冲突的。而随着殊相文化的中华主义的发展,我们越加感到了中华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必要。”
而他提出的太极理论,营造思想,语言与书写的设计联想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建筑创作的进步
时下外国建筑师的先进设计理念对我国当代的建筑领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例如SOM建筑设计事务所、雷姆.库哈斯、安德鲁以及最近较为流行的“建筑女神”扎哈.哈迪得。我们以扎哈为实例来研究一下,扎哈推崇的是一种前卫艺术,她坚信建筑具备一种力量,可以从重力中解脱出来,让身入其中的人们获得***,感受自由。无疑扎哈的作品充满着动势,流畅的线条让人震撼。扎哈的数学学***历给她的设计具有深厚的结构到功能的设计能力。尽管人们对她的建筑设计作品褒贬不一。但是扎哈对自己建筑设计理论的深入探讨与执著追求也影响着很大一批中国的建筑师。我国对这类建筑师才华的吸纳也是建筑领域的进步。对处于全球化的中国,对外来文化有选择的吸收与自我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同等重要。
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提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设计理念的设计师――贝聿铭。贝聿铭有着丰富的西方留学经验,有着对中国文化的热忱,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公司经营管理经验。他成功的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去,为业主和更多人接受。这应该算是中国建筑创作的又一进步了。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贝氏的人生经历,他的早期作品偏密斯风格,继肯尼迪纪念***书馆之后寻求了新的出路――柯布式雕塑风,后来当他接手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的设计便开始寻求中国式建筑的出路。贝氏认为中国的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他援引自然,试***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寻找新方向。北京香山饭店借鉴古典园林与江南民居,是对中国式建筑的成功探索。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殊技法运用得淋漓尽致,随着贝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发觉,他成功的为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提供了典范。
四、当代建筑创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王澍的“业余建筑”是对中国建筑师职业“专业”但却商业的运作的反驳。国内专业领域中有很大一部分崇洋的心理成分。同时方圆大厦、福禄寿大厦以及新建成的广州铜钱大厦可识别性很强但显得过于商业化肤浅化,当然侧面也能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本族文化浅层次尊崇。毕竟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状态,而我们的建筑理论体系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断层之后必然呈现对外来建筑理论体系的崇尚与偏好。当然我们当代有很大一批建筑师正在努力寻找本土建筑的出路并有了显著的成效。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状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化很长一段时间被外来文化侵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缺失导致当代建筑师失去了一部分最重要的文化建筑理论指导。其次,***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当代紧张高效的生活状态中,我们似乎忘却了中国人温文尔雅的生活特质,更多的呈现出了对物质与金钱的过度追求以及对精神文化生活、个人修养的缺失。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品位同样重要。中国的建筑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与提升。再者,中国的建筑大潮风生水起,开发商和业主要求的是高效,是利益,更多的建筑师为了生计会妥协于这个现状,缺乏创新性,忽视建筑环境与场所性精神。但我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对艺术的追求愈加强烈,中国的建筑创作之路会愈加成熟。
五、结语
西方建筑美学讲求比例、尺度、色彩、空间、视错觉等分析,追求理性至上主义;而中国本土建筑理论讲求实用理性精神和中国建筑文化中物我一体的环境理论及营造理念,空间与实体并重,钟情于空间与意境的塑造。我们应该树立起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较为清醒地保持自身的文化***性,与更新中传承,与传承中更新。
【参考文献】:
[1] 邹德侬 《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解困――五谈引进外国建筑理论的经验教训》 [J] 华中建筑 1988.09.16
[2]刘林 《活的建筑:中华根基的建筑观与方***――赵冰营造思想评述》 [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12.30
[3]黄海峰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贝聿铭建筑哲学与作品诠释》 [J] 建筑设计管理 200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