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诗10篇

马的诗篇1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马诗。全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首诗的意思是:在燕山大漠,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来源:文章屋网 .wzu)

马的诗篇2

唐诗中的马的意象大致可分成两类:一是骏马类。如骏马、千里马、宝马,诗如李白的《天马歌》;一是病马类。如老马、瘦马、病马,诗如杜甫的《病马》。

唐诗中的骏马意象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一,通过渲染骏马英武的外形,表达豪情壮志,抒写激昂情怀。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前四句写马英武的外形、矫健的身姿。先写马的俊逸,再写马耳锐利劲挺,突出骏马出身不凡、傲骨铮铮的特点。然后顺势写骏马四蹄腾空、肆意奔驰的雄姿,别具神韵。后四句是虚笔,由咏物转为抒情,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表达了房兵曹为国立功的愿望,更是诗人自己的人生志向的写照。整首诗洒脱豪迈,表现出青年杜甫锐意进取的精神,彰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激昂情怀。

其二,唐诗中的骏马形神兼备,具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诗中的骏马或凌厉勇猛,或不辞辛劳,或不畏艰险,表现了诗人对纵马边塞、建立***功的崇尚与期盼,同时也表现出唐代欣欣向荣的社会气象和诗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四句诗中,诗人将驰骋沙场的雄心壮志寄托在飞奔的骏马上,并使社会环境和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契合,既反映出时代特征,又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马的诗篇3

摘要《黑骏马》以其独特的诗性艺术魅力感染了读者。其诗化的人物形象、跳跃性的结构和洗练的剪裁手段、极具诗味的意象以及充满诗意的语言使这部小说彰显出诗歌的特质。

关键词:人物形象结构剪裁艺术意象语言

中***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张承志在《黑骏马》中深入描写了草原凝重的民族文化,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深刻的现实感。这篇唯美的作品,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巧妙的运用传统诗歌的艺术手段再现了草原民族的风俗人情。

一诗化的人物形象

在文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运用的是诗化的手法。他对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穷形尽相地精雕细刻,而是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一瞬间,印象式地捕捉住最能表现人物精神气质性格的那一部分,反复描写,突出强化,这正体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白音宝力格从小在草原长大,“草原那么大,那么美和那么使人玩得痛快。它拥抱着我,融化着我,使我习惯了它并且离不开它”,“当我神气活现地骑在牛背上,驾着木轮车朝远处的水井进发的时候……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这些印象式的语言就把主人公年少轻狂的性格塑造了出来。白音宝力格感受着草原人民的善良淳朴,得到了草原的濡养,一步步走向了成熟。作者就是运用这些印象式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品读起来不仅能一下让读者抓住人物的特征,而且让读者感到诗味盎然。

二跳跃性的结构和洗练的剪裁艺术

作者匠心的安排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结构模式。文章结构显著的特点就是由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为主线,运用时空穿梭的结构来组织全文。作者在四万的文字中描写了半生的生活,但丝毫又不显局促,更不显得单调乏味。作者在写现在的情况的时候采用比较理性的字眼深刻的描摹了草原文化。而在写九年前事情的时候,作者运用的是充满绮幻色彩,充满浪漫味道的语言,小说的八章都是开头写现在,然后回想小时候,并述说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到最后正好回想到返回草原。这样就把年轻的主人公和成熟的主人公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到了主人公成熟的过程。这样的艺术结构符合主人公个人感情的起伏跌宕。并且,跳跃性的抒情诗般的结构又有利于感情激荡后的喷发。

要在四万的篇幅中让作品比较丰满,还必须有恰当的剪裁。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诗歌的剪裁艺术手段,使作品不蔓不枝,而且也起到强化主题的效果。比如作者离开草原的九年的时间,只有160字的反思“而你呢?白音宝力格,你得到了什么呢?是事业的建树,还是人生的真谛?在喧嚣的气浪中拥挤;刻板枯燥的公文;无止无休的会议;数不清的人与人的摩擦……”之外,再也没有费一点笔墨。可就是这点笔墨,也早已让我们看出作者在这九年所有的遭遇。自然也就道出了作者返回草原的必然性,真可谓水到渠成,而无丝毫牵强之感。这些空白更给读者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极具诗味的意象

作者在文中采用了许多诗化的意象,运用“提炼”、“提纯”的手段――使日常生活的诗意更集中呈现,使隐蔽于当前出场的物象背后的无穷的“生活关联的隐暗背景”和“丰富的内心生活”暗示了出来,这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理想,有着深刻的民族审美心理基础。小说的题目本身就非常具有诗意。“骏马”为中国传统诗歌意象,一般具有“力”,“俊爽”之意,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黑骏马”在文中起一个灵魂性的作用;作者用“羊”来比喻索米娅,既显现了索米娅的温顺,也为后文的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笔;主人公在牧羊人那里听到奶奶已经去世的消息的时候,他用“残阳”,“晚霞”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两个诗化的意象就使作者省去大篇笔墨说“怎么也不好说清”的心绪;当索米娅送白音宝力格去旗里参加学习的路,二人打破两年来的猜疑的时候,作者用“日出”这个物象来表达内心难以言传的感情,起到了“胜万言”的效果。

四充满诗意的语言

作者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作者善于把“每一个语词作为当下发生的事件都在自中带有未说出的成分,语词则同这种未说出的成分具有答复和暗示的关系,每一个语词都使它所附属的语言整体发生共鸣,并让作为它基础的世界观整体显现出来”。小说每一章开头都由《黑骏马》这首古老的民歌的两句构成,而这首民歌本就是一首悲壮的叙事诗,正好暗含了这个故事情节、结局,这就让作品充满了史诗的味道。在作品中,作者也直接大量运用了充满诗意的语言:“……跳进奶奶那微微颤动着的、一闪一闪的呼唤中去”,“……青绿的草茎和嫩叶上,沾挂着我饱含丰富的、告别昔日的泪珠。”细品味这些语言,你会发现它早已超越了叙事的语言,而达到了一种空灵慰藉的境界。

这部小说笔酣墨饱,一泻而下,构成了意识流跳转的节奏,但又让意识止于所当止,达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思无邪”的境界,不仅生动再现了草原文化的生命的终极关怀,而且将其描摹得极富诗味。

参考文献:

[1] 张承志:《黑骏马》,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3]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4] 刘淑莉:《〈黑骏马〉的原始主义解读》,《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 徐玲、胡焕龙:《在困惑中徘徊和寻觅》,《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 马丽蓉:《“在路上”的张承志》,《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马的诗篇4

[宁超文]湖南桑植民间传说,牛郎每年七夕是爬马桑树到天上去与织女相会的。马桑树成了树王,成了神树。有的地方把马桑树当神一样敬奉。这是人民群众特有的智慧,他们不敬那些稀有的物种,而是敬与自己最亲近的,甚至与自己一样普通的马桑树为神,显示出人民群众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自信。

――题记

穿越时间,把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放大成马桑树的通天。一步一步地攀爬,磨砺青丝霜染的流年。长不高的宿命,终有一天冲破世俗的羁绊,把一段爱情,绚烂在蓝天。

我在书中翻阅你的爱情,也在书中品味你的浪漫。不经意间,那丝丝的甜,那点点的酸,渗入我的心脾,回旋。风,吹绿马桑树的脸,一簇簇微笑,一簇簇期盼,轻轻招手,云雾山水间。你,不语,不言。只把一些字儿,洒在山峦。长成一棵马桑树,翠绿我的心弦。

我在诗里寻找你的盼,也在诗里拾捡你的欢。心思缱绻,那懵懂的爱,那青涩的缘。雨,浸润马桑的眼,一滴滴泪,一滴滴咸,渗入泥土中,切切的恋。

马的诗篇5

摘 要:青年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诗歌有116首,共6集。就其类型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讽刺诗、哲理诗和献诗五种。主要完成于1833年至1837年。我们在分析马克思这一时期所写的全部诗作时发现:他的这些作品贯穿着他由***浪漫主义引起的反抗精神,具有显著的浪漫主义特征。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诗歌;浪漫主义

作者简介:王强(1987―),湖南益阳人,现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026-02

一、马克思诗歌的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的马克思研究者们对马克思的诗歌一直不很重视,人们似乎已经接受了弗・梅林在《马克思传》中的既定结论,认为这些诗歌在技巧上是未经推敲和不成熟的,在内容上全都流于浪漫主义俗套,尤其是将这些诗作置于它们诞生的年代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远落后于当时德国文学的发展状况。此外,马克思本人对自己诗歌的批判态度也是大家认为其毫无价值的重要原因。在人们准备用轻视甚至无视的态度对待马克思诗歌时,我恰恰认为,马克思诗歌对研究马克思的一生和马克思浪漫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价值的重要程度可能是国内大部分马克思研究者尚未意识到的。

人们大都把马克思解释成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学者,认为马克思是纯粹理性的,它和浪漫主义毫无联系,从而遮蔽了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使我们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解变得十分世俗和狭隘。因此,重新诠释马克思诗歌和浪漫主义的关系,对于全面深入地领会马克思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果说浪漫主义借助于诗歌实现对人生“无限”和“绝对”的追求,马克思则借助于实践完成了人类社会对至善的历史追求。在此意义上,可以把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称之为带有浪漫主义气质的实践批判。所以,研究马克思诗歌是研究马克思本人以及其他哲学思想的桥梁和工具。

二、马克思诗歌中的浪漫主义

马克思从小就喜爱诗歌。他15岁时就写了《查理大帝》一诗。查理大帝是中世纪时代的法兰克国王(742一814)。这么小的年纪竟能用诗对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作出评价,这说明他从小对诗歌就有所爱好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写诗技巧。德国社会民主***杰出的理论家、《马克思传》的作者梅林(1846一1919)指出:“马克思几乎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就曾经梦想过诗人的桂冠。”进入青年时期,马克思写的诗就更多了,尤其是他写给未婚妻燕妮的3册爱清诗,真情洋溢、感人肺腑。

马克思的诗歌一个通体的特色,就是以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想象以及奔放的热情,道出了自己心中的向往和追求,也道出了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自己精神生活的动荡不安,宣泄了对现实的不满。青年马克思在自己的诗里,把那些贵族老爷比作“在腐烂物上爬来爬去”的“蛆虫”,他们坐在安乐椅上,一声不响,“四周的急风暴雨在发怒”,他们脑海里却“风平浪静,安之若素”。

《海上船夫歌》一诗,更把这位当时充满***民主主义战斗精神的勇士渴求新生活的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们尽可在我的船儿四周,

有气无力地喧嚣,

哀求我的宽大饶恕,

但船还得开到目标。

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的宽大胸怀,又表现出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且在为实现这个信念的时候,诗人不怕“惊涛骇浪”和“翻卷的漩涡”,不怕咆哮的大风,也不怕触上暗礁,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斗志。

我们知道,燕妮比马克思大4岁,贵族出身,美丽动人,正值豆蔻年华,要嫁给一个平民阶级的子弟,不仅要有敢于蔑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社会一切传统观念和偏见的勇气,同时还要讲究方式,举止得体,恰如其分,因此她决定暂时瞒着自己的父母和卡尔秘密订婚,这是当时唯一合理的抉择。订婚后不久,马克思就离开燕妮,赴柏林求学。在柏林求学期间,马克思由于长期没有收到燕的来信,内心无限惆怅。这种个人爱情生中的遭遇,加上当时德国社会的种种错综杂的情况,特别是马克思当时生活的柏林漫着庸俗的市侩习气和伪善的宗教正统思想,柏林的社会生活因循守旧,沉闷窒息,***治运动只尚空谈,资产阶级对实现德国的自由统一消极迟疑,这一切为他的诗作提供肥沃的浪漫主义的土壤。在《爱之书》第部里,我们读到“他鄙视尘世的浮华”,那“永恒的火花不会熄灭,把世间的黑暗勾画分明”。在《爱之书》第部里,他写道:“不要饱食终日一无所成。”在《歌之书》里,他的豪情壮志熔铸成诗行:“现在我要大胆地投身生活,投入奔腾生活的漩涡急浪。”

在《献给父亲的诗册》里,他的浪漫主义激情更加激昂,他的诗句像闪电穿透旧世界阴霾的云层,又像鼓点激奋人们迈上为创造新世界而战的征程:

面对着整个奸诈的世界,

我会毫不留情地把战挑,

让世界这庞然大物塌倒,

它自身扑灭不了这火苗。

怎样才能使这个世界塌倒呢?马克思另一首诗中指出:不要随波逐流,蹉跎岁月;对浮华加贪婪的生活,不应当俯首屈服。这样,经过艰苦而漫长的斗争历程,从毁灭的废墟里,一个新世界才会诞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主主义者的战斗情怀。

根据我的初步统计,马克思诗歌中关涉爱情的诗作占全部创作总量的57%左右,关涉死亡的占46%,它们构成了青年马克思诗歌创作的两大主题。在浪漫主义意象方面,以灯、星星为主,加上其他发光体,可归为光明类意象,以海洋、恶水、暴风雨为主的,代表摧毁和破坏性力量的意象,可被归入黑暗类,与歌声、音乐有关的描写,包括出现琴(七弦琴、竖琴或三角琴)、歌声和歌手的诗句,以及出现漂泊、流浪、远行情节的诗作。

星星或灯,在大多数情况下,给作者以道路的指引,可以抽象地理解为真理之所在。如在《烦恼》中:

“我需要充满魅力的眼光

就像是横空彩虹的光芒,

眼光中有歌声,也有火焰,

还有夜空的星星在闪亮,

我在梦中见过这种眼光,

这梦预示着什么,却不详,

我的心会在寂寞中枯萎,

如今我等待着的是死亡!”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强烈的宿命感,光明是用来驱散黑夜的武器,作者对他所见的亮光并不完全明了,而命运似乎已经注定。虽然有时也燃烧作者心中的火,但通常,星星、灯是外在的没有感情的客观“存在”。在《致星星之歌》中,马克思写道:“在那万籁俱静的夜间,/人们只朝着你们抬眼,/你们身上有童年的希望,/还有那永恒的地久天长。”此为赞美星星的永恒,之后感情急转:“你们的星光在闪耀,/永远朝着我们嘲笑,/人们的心对着你们,/在困倦无力地搏跳。”这里,当对世界的歌颂遇到了人类生命的短暂时,马克思甚至表现出些许怨恨之感:“哪怕我们的安宁消失,/哪怕我们注定会死去,/那时树枝不会沙沙响,/星儿也不会因而落地。”最后,在诗的结尾,对光明的崇拜变为诅咒:“一旦你们离开光芒,/就会把真情实话讲,/就再也不会发闪光,/四周将是黑夜茫茫。”在《三盏灯》中,同样的,马克思也写到了一种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光亮:“第三盏燃放着闪闪的金光,/它什么事情也记不住,/它不望高处也不看远处,/站在那里像一株鲜花盛开的果树。”马克思对真理或理想的怀疑,通过爱情来调节,星星就曾直接指涉爱情,如“我能在群星之中/看到燕妮的名字”。甚至,燕妮还被抬到了像理想和命运一样的高度:“只有精神的渴望,只有宇宙,/和燕妮你本人,才是地久天长。”(《我的世界》)

三、浪漫主义诗歌和共产主义人生

马克思青年时代诗歌中出现的一切似乎是他后来人生的提前预演,从注定要扮演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英雄,到漂泊流浪,再到将死前未实现的理想托付给后人……青年马克思在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前,就已经立下了重塑整个人间的目标,并对自己今后的人生进行了浪漫设想。

马克思诗歌的意义还在于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真实、完整的马克思形象,尤其是他对爱情的执著和忠贞。爱情题材占马克思诗歌总量的一半以上,爱情生活同样是马克思人生重要的一半。燕妮死后,马克思在给左尔格的信中写道:“我已是双重的残废了,精神上是由于失去了我的妻子,生理上是由于病后胸膜硬结和支气管应激性增强。” “恩格斯在马克思夫人逝世的那天说过:‘摩尔也死了’,这话是说得不错的。”马克思只比妻子多活了15个月,他的死亡在爱情之花凋零后和伟大胜利(全球共产主义***浪潮)到来前,同他年轻时诗中描绘的一样。我们可以猜一下:假如马克思没有得到燕妮的爱,200多年来的人类历史是否将被彻底改写?

阿尔都塞曾说:“我们不仅要防止上唯心主义思想史观的自发幻想的当,并且更要防止受到马克思青年时期著作给我们的印象的影响,防止接受青年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他谨慎得有点过头了,对马克思诗歌的研究表明,青年马克思不仅是伟大事业的起点,还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精神之所在,这种精神的内核直承耶稣基督、释迦牟尼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一批的人物,它饱含拯救苍生的济世情怀和自我牺牲的殉道勇气,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从来就不是***开来的,那位满怀激情的青年诗人和流浪欧洲的白发老者,同属于19世纪那个不朽的传奇。

参考文献:

[1]梅林《马克思传》,三联书店,1965.第103页

马的诗篇6

当今稀有的“诗并书”

约见到马牧,给人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他那么神采奕奕,思路敏锐,博学多识,谈笑风生……

交谈中得知,马牧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幼小之年就在地方报纸上发表诗文。从洛阳一中毕业后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深造,曾任甘肃人民出版社副编审,负责编辑出版各类***书200多本。编辑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多次荣获编辑奖和创作奖。

1977年底,有感于粉碎“”之后举国上下同奔四化的喜人景象,时任甘肃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的马牧挥笔为迎接1978年春天赋写了一首《沁园春 · 迎春》。

谈到这里,马牧仍能记忆犹新地吟诵起这首词的内容:“瑞雪纷飞,腊梅怒放,欢舞新春。笑蚊蝇蝼蚁,终为冬殉;狂雷疾电,过眼烟云。爆竹千声,红蕾万点,大好河山处处新。真多采,我神州春色,如此宜人!掸拂岁月风尘,何曾见螳螂挡巨轮?忆十年浩劫,如惊恶梦;一朝壮举,尽扫妖氛。正本清源,心归四化,志在挺身民族林。旗漫卷,看奔腾浩荡,万马千***!”

这首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词作,被诸多媒体誉为是站在大时代的潮头,高度总结概括了中国的,抒发了获得二次***的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同奔四化的信心和决心,曾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朗诵,多家报刊转载,并被当时的***和***同志称赞为“好诗好诗,难得难得”!

……

由此,马牧在诗词创作方面一发而不可收。在随后几十年中,他越来越展现出一种不寻常的才华。凭藉着卓越的文字功底和对诗词格律出色的驾驭能力,他独树一帜地用自己功底扎实的书法展现自作的高水平诗词,拓辟着“诗书双绝”的艺术蹊径。他把对社会的关注思考和人生的切身感悟融进构思,以合乎格律且琅琅上口的语句作出诗词,再秉笔书写出来,使人观之赏心悦目,读之韵味深厚,思之内涵博大,不由拍案叫绝。

诗词书法相得益彰

“书法,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诗文内容的载体。它为内容插上翅膀,并相得益彰。” 这是作为“诗人书法家”的马牧对书法与诗文关系的认知。

马牧书法的特点,是多用自己创作的格律诗词作品,且追求并力行汉字特有的那种建筑结构美,端庄稳健,浑实有力,且刚柔相济,章法和谐,合乎大众的审美意趣。特别是和其独具特色的诗词佳作的有机结合,更使得其书法具有大家之风,秀外慧中,形神兼备,潇洒流畅,自成风格。

他主张书法也要写出自己,正如诗词文章要有各自的风格一样,不必死板地去“入”什么“流”,“逐”什么“派”。但书法既为艺术就首先必须求美,要有中国文字传统的建筑结构之美,不要以“怪异、扭曲、崇丑”来哗众取宠或掩盖作者自身的浅陋。汉字本身是非常讲究结构美的,所以不管你什么流派的书法家,都起码应该给观众以视觉上的美感,得让人看着舒服、养眼,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用马牧的话说,书法与诗词的关系,应该是肉体和灵魂的关系,它们既有相辅相成之互依,又有主次轻重之互异。在诗、书、画三种密切关联的艺术形式中,诗对于书画的主导与提领作用,就曾被马牧用实践作过生动的阐释。

在一次书画展览会上,某位画家现场画了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鹰,一位外地观众要求在这幅画上题一首诗而且是关于写鹰的诗才肯购买。画家听说马牧恰在临近展厅,遂特请他前来“救场"。马牧沉吟片刻,口占一绝:“雄视长空振翅鸣,吓呆鼠类可怜虫;平生虽有超低落,一举腾飞万里程!”《咏鹰》一出,满场惊赞。马牧先生又应邀亲自将诗题写在画幅上,竟使这幅画的价值当场飙升十倍......于是,马牧题诗“点石成金”的趣事也传为文坛佳话。

谈到这里,马牧忆起著名学者型书法家启功先生曾对他说过的话:“书法离不开诗词,书法家要懂诗词,只有真正懂得诗词而且会创作诗词的书法家才能称起为大家......马牧同志,我相信你会成为这样的大家。”

马牧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在兑现着前辈们的期待。一件又一件高质量的诗联书法作品,奠定了马牧先生在全国诗词书法界的地位和影响。2003年,他被评授为全国50名“当代中华诗神”之一,2008年荣获中国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并书”入选《全国书法美术优秀作品集》《中国当代历届书画展最具影响的名家名作》《世界名人大典》。

诗书为景点增色

马牧的许多作品被邀刻于各地文化景点。特别是其自作的律诗绝句和为一些城市景点及企事业单位题写的形象诗,令人拍案惊赞,回味无穷,大大提高了这些城市和企业的文化品位,拉动了其多种效益。

那首充满豪气的写景诗《高原黄河咏》(奔腾万里气何雄,为我高原系彩虹。今日金城关下过,明朝飞至泰山东!)被誉为是写出了一种勇往直前、永不停步、奔向辉煌的精神气概,透出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行业乃至一个个人都需要的正能量。

那首载入《中国百年名诗三百首》的七言绝句《雁滩牧鸭***》(湖平水碧鸭群白,啄日衔云款款来;晨牧女儿船上立,红莲一朵雪中开。)亦诗亦画的绝妙意境,竟使某外国访华团专程西进兰州去观看实景,拜会作者。

马牧还曾为某地的孔庙大殿撰写过楹联:“千古圣贤,举纲常伦理光昭华夏;万年师表,传道德文章誉满乾坤。”此联一出,许多地方的孔子庙堂都纷纷藉以作为门殿楹联。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仍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该诗的作者是明代兵部尚书王竑。2002年,临夏市人民***府为其整修陵园,并确定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海内外广征诗联。马牧应邀创作了一副楹联:“斥权奸惩腐恶,功业山高,名垂华夏千秋史;举孝义抚生民,胸襟海阔,气共长城万里风。” 这副涵古囊今的楹联,在数千件应征稿中脱颖而出,被镌刻在大门两侧。

被确定为中国花儿基地的康乐莲花山,其主建筑“莲花宝殿”的匾额由诗书大家赵朴初题写,门柱上镌刻的是马牧撰写的楹联:“恰梦游霄汉,出神入化山锁雾;如身置莲池,凝碧澄蓝树映天。”

在古称襄阳的历史名城襄樊市,留下了马牧赋诗并书法的《襄樊三咏》:“地灵人杰古城邦,十里青山挽汉江;最值千秋骄傲者,浩然米芾两襄阳……”

马牧的“诗并书”,高度精辟地点化和展现出了历史文化名城襄阳那最耀眼夺目的地理人文亮色,给当地***府和人民留下了价值无以估量的艺术财富!

马牧在潜江市题写的七律《瞻曹禺纪念馆》和“非凡潜江人”,也被列入碑林刻建。他赋诗并书法的《牡丹三咏》(雍容秀美赛云霞,洛水之阳本是家。身带九都灵俊气,芳名无愧牡丹花……),为驰名中外的洛阳牡丹花会盛宴增添了一道最具文化品格的艺术珍酿!

马的诗篇7

关键词: 《荷马史诗》 古希腊神话 神人“同形同性” 神人“二分”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①这就是说:“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②马克思的论断切中肯綮地指出了古代神话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实质,古希腊神话传说也是这样。古希腊神话传说产生于古代希腊人史前文明发展的时期,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认识自然的努力,是他们借助想象力征服自然的产物。古希腊神话堪称人类各民族中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的神话。它是古代希腊人创造的伟大的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恩格斯誉为古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③古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古希腊文学,包括如《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奥德的《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经典作品,以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戏剧。在荷马史诗中对于奥林帕斯神系的描述方式一直以来都归于所谓“二同”,即神人“同形同性”论。通过神人同形同性的描述对神灵进行去神圣化、去英雄化,在这样的消解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后世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这里得到了支点。然而,正所谓古今异调,我们后人对于这样的消解有没有重新解读的可能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1.神人“同形同性”

古希腊神话有自己明显独特的特点。它曾经经历过***腾时期,但后来逐渐拟人化,具有了丰富的形象。神明与凡人同形同性是古希腊神话最鲜明的特点。神明也像凡人一样具有丰富的情感,像凡人一样喜怒哀乐。这在《荷马史诗》的歌唱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荷马史诗》讲述的是发生在距诗人生活的时代四五百年以前的故事。奥林匹亚山上的神灵有人的心理动机、思考和行动,亦有人的七情六欲,具备人的社群特点,沿用人的交际模式。

特洛伊战争起因即有所体现: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了盛大的婚礼,邀请了所有的神,但是偏偏遗漏了不和女神厄里斯。厄里斯来到婚宴上留下了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弗罗狄忒果然争吵起来,她们争执不休,为此来到天神宙斯那里。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找到帕里斯,都许诺给他不同的好处。赫拉许诺让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诺他成为最伟大的英雄,阿弗罗狄忒则许诺他娶到最美丽的妻子。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了阿弗罗狄忒。当帕里斯远游到希腊的斯巴达,见到国王美丽的妻子海伦时,他知道是爱神帮他实现愿望的时候了。在阿弗罗狄忒的帮助下,他将海伦带回特洛伊城。为了海伦,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展开了持续10年之久的战争。与此同时,奥林匹亚山上的神灵也分成了两派,各自为阵。在神的助佑下,希腊人获得了成功和胜利,最终攻下了特洛伊。

《荷马史诗》中神有着和人一样的私心、狭隘、偏执。古希腊哲学家塞诺芬尼论述道:“荷马把人间认为是丑行的一切都加在神灵身上:偷盗、奸***、彼此欺诈。”神人是同形同性的。

《伊利亚特》开篇第1卷571行至600行中唱道:

为了安慰他的母亲,白臂神赫拉,

著名的神匠赫菲斯托斯第一个开口:

“如果你们为了凡人的小事

争吵不休,以致引起战斗,

这将是一场灾难。

……

您心平气和地同他谈谈吧,

他会马上恢复对我们的宽厚和荣誉。”

……

说着,他跳了起来,把一只双重的酒杯,

送入母亲的手中,说道:

“忍耐吧,我的母亲,压制住你的烦恼。”

……

他的劝言使白臂神赫拉眉开眼笑,

含笑接过儿子手中的酒杯。

赫菲斯托斯从调缸中舀出甜美的奈克塔耳,

从左到右逐个斟满天神的酒杯,

幸福的天神们看到他在宫廷中忙忙碌碌,

个个忍不住地畅怀大笑。

正当人间的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奥林帕斯神山上最重要的两位――神王宙斯与神后赫拉也在“开战”,但是这场争吵很快被匠神赫菲斯托斯巧妙化解。

《伊利亚特》第14卷中赫拉诱惑宙斯,使之坠入情网,其中唱道:

乌云神宙斯立即答道:

“赫拉,别那么匆忙,你改天再去吧,

现在让我们躺下,尽情地寻欢作乐吧。

任何一个女神或凡女,从未象现在这样,

如此强烈地激起我的。

……

赫拉,我同这所有的女子

寻欢作乐,都不及今天,我对你的冲动。”

……

说罢,宙斯伸出双臂,紧紧抱住妻子。

……

被睡眠和爱情驱使下的天父,抱着动人的妻子,

安闲地沉睡在伽尔伽朗峰顶。

……

神后赫拉不愿意丈夫宙斯为了前情人忒提斯去帮助特洛伊人。为了帮助几乎溃不成***的希腊联***,神后赫拉便将自己精心打扮,使用美人计和调虎离山计欺骗了多情的宙斯。

又如《奥德赛》第八卷266行至366行中唱道:

听罢,女神情意绵绵,引他走向睡床,

他们刚躺上睡床,匠神赫菲斯托斯

精制的巨大罗网从上落下,将他们罩住

使他们手脚无法活动,无法起身,

他们心中暗暗叫苦,可是毫无办法。

……

护佑凡人的永生的天神们挤在卧房门的,

看到里面的情景禁不住哈哈大笑,

尤其是看到赫菲斯托斯的罗网。

一位天神对身旁的一位这样说道:

“这真叫恶有恶报,可笑!脚快的

反而被腿慢的抓住。

……

听罢,赫耳墨斯这样答道:

“远射神阿波罗,高贵的宙斯之子。

如果我真的可以睡在阿弗罗狄忒身边,

那么即使被比这牢固三倍的罗网罩住我!

被所有天神观望,我也心甘情愿!”

匠神用计将正在的妻子美丽的阿弗罗狄忒和战神阿瑞斯罩在网上,奥林匹亚众神前来观看。匠神场面的描述着实让人忍俊不禁。在神灵之间这样一出出的闹剧和喜剧中使得两部史诗的调性变得丰富起来。

通过以上所述,在两篇史诗中,荷马是在唱说神灵交给的诗篇的同时,愉悦凡人的心怀。荷马及其一批行吟诗人唱出美文来愉悦听众,使他们有持续的热情来聆听并为之神迷。两篇史诗的题材即战争和历险都充满紧张感,是凶险、血腥甚至是惨烈的,但是我们从中能够读出盎然的生趣来。

2.神人“二分”

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一部距今过于遥远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治环境、历史文化、价值理念、道德风俗、生活方式等前置判断因素不自觉的影响,因此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有意地淡化甚至忽略某些东西,或者强调某些东西。神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人想象的产物。古希腊神与凡人的主要区别是神强大,具有超凡的力量,凡人不可企及;神生命长久,常生不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是不死的“凡人”。这是古希腊人按照自身创造了神的结果,这些神与人相区别的方面正是自然力固有的本质特征的反映。那么荷马真的只是在唱“二同”吗?事实上荷马在唱“二同”的时候反复唱着“不同”。荷马唱得非常清楚,我们却把它忽略了。

荷马不止一次地唱到神与人从来就不是一个族类,神不能越雷池一步,即使是宙斯也不能。

《伊利亚特》第16卷唱道:

牛眼的赫拉这样答道:

“可畏的克罗诺斯之子,你在说些什么呀?

如果一个凡人命中注定要死去,

难道你想挽救他,让他不会死吗?

你尽管做吧,

不过,其他天神绝不会同意。

另外,还有一点请你三思:

如果你从激烈的战场上救回萨尔佩冬,让他回家,

那么其他天神也有理由挽救在激斗中的自己的儿子,

若你阻止,他们就会非常仇恨你。

不光只有你的儿子在普里阿摩斯的都城下参战!”

神族有自成一套的不越雷池的定律。因为死是凡人的定理,宙斯不能违反神的意志而去救自己的凡人儿子,结果洒下铺地的泪水。

《伊利亚特》第5卷中太阳神阿波罗救爱神之子时诗人唱道:

远射神阿波罗发出愤怒的吼声:

“提丢斯之子,莫要痴心妄想,乖乖地退回去,

不要试***与天神争个高下。

天神永生不灭,而凡人双脚离不开大地!”

神和人从来不是一个族类。人是有限的,必死的,人是微贱的,凡人的脚跟离不开泥土。

除了必死和微贱,人生也充满了苦难。宙斯悲叹道:“不幸的凡人,一切生聚和爬行在地面上的生灵中,凡人是最多灾多难的。”不幸的人类、卑微的人类、有限的人类、必死的人类――这就是荷马对照神灵生活状态,提示我们人类是一个什么样的性状和生存境遇。

在《荷马史诗》中最聪明的俄底修斯也充分领会了人的宿命,他的叹息呼应了宙斯:“在大地哺育的生灵中,所有行走在地面的族类里,人是最孱弱的一类。”这是俄底修斯的人生体悟。荷马还用“幸福的神”和“不幸的人”来区别神和人。在《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荷马在唱着“二同”的时候强调了“不同”。

荷马还唱道:“人的生命有限,智慧也是有限的。”神和人判然有别,以人的理性和智慧去把握猜测神的意志是猜不透的。因为神灵高深莫测。但敬信是人的宿命,《荷马史诗》的唱诗无碍于对神灵的信仰。

3.结语

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这是古希腊有别于其它民族发端文化中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通过对神人同形同性的重辩,对神的定性和人的定性这两个不同族类的判断,凸显了古希腊人深厚的神灵信仰,这是古希腊人重要的价值观。随着古希腊神话的形成,形成了最初的希腊人本主义观念,它成为整个希腊文明的灵魂,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我们在承认神人“二同”的同时,不应忽视神人的“二分”。

注释:

①②马克思.《***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VOL 2:113.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VOL 4:22.

参考文献:

[1]陈中梅.神圣的荷马:荷马史诗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焕生译.荷马史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王佐良主编.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马的诗篇8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自然诗 生态整体观 人类中心主义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托马斯・哈代诗歌的生态意识研究”,项目编号:QS201501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批评思潮出现的直接原因。“生态批评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批评”。[1]47通过重读文学经典,深度挖掘导致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从而缓解直至消除生态危机,这是生态批评家的重要使命。指导生态批评家的思想基础是生态整体主义,即:“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1]10

托马斯・ 哈代( Thomas Hardy,1840-1928)作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在早期和中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他真正热爱的是诗歌,从《居住》(Domicilium)到《他决意不再说什么》(He Resolves to Say No More),哈代的文学创作始于诗歌,终于诗歌。近千首含义深邃、意味隽永的诗是他对英国文学的重要贡献,其中百余首描写自然的诗更体现了哈代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描写自然的能力,因此得到评价“在诗歌创作中,托马斯・哈代则无疑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诗人” [2]38。

一、维护整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

哈代生长于宁静美丽的多塞特郡,家乡是哈代创作的灵感之源,他的处女诗作便是描写家乡春意盎然之景的《居住》(Domicilium)。诗中的家乡和谐、静谧,是哈代身体的归宿也是他灵魂的寄托。家乡亦是哈代寻求慰藉的疗伤之所。当哈代在城市遭遇了误解,内心感到孤独无助之时,他来到了威塞克斯高地,写下《威塞克斯高地》(Wessex Heights)――哈代诗中的家乡:“威塞克斯有些高地,似乎由仁慈的手开辟/ 供人思索、梦想、安葬,紧要关头我常去那伫立/……/ 仿佛那是我生前的所在之地,和死后的归宿”。[3]185

哈下的自然不仅是人类身体和心灵的庇护所,也同人类一样,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正如哈代自己所言:“我情不自禁地注意到,自然风景中的景物,例如树木、山冈和房屋,都有表情和脾性”。[2]28 《树木与女士》(The Tree and the Lady)中的树木为了所爱的人甘愿付出:“我为熟知的女士已经做完/我能做的一切。冒着炎热,我为她遮荫/当酷暑使她疲倦,我为她的鸣鸟/提供了林中的家园”。当它的付出受到了所爱之人的青睐,树木满心欢喜:“她默默地把我当作良朋”。[4]155而最终当“她”为了追求温暖而不带一丝留恋地转身离开时,它绝望诉说:“她走了,对我一身裸枝不屑一顾”。树为人倾心时的爱与奉献,能为所爱之人遮荫避暑时的欢欣与骄傲,被所爱之人抛弃时的委屈与不甘都是植物的“表情和脾性”,它向读者展示着一个鲜活的存在,一个不该被人类无视的生命。

哈下的自然不仅体验着自身的喜怒哀乐,还关注着自身之外的人类社会。《孤屋前的一头V鹿》(The Fallow Deer at the Lonely House)用轻快的笔调生动地勾勒出一头对人类社会充满好奇的V鹿。它用那双“神采飞扬,扑闪扑闪”的眼睛好奇的打量着人类世界:“趁着皑皑白雪的光亮/它在夜幕下朝屋内张望”。[4]169探索不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植物也非只能作为被探索的对象。相反,一头V鹿亦会踮起脚尖,在雪地中窥探那个对它来说充满神秘的人类社会。这头V鹿体现出哈代诗中的动物从来就是和人类一样感受相同情绪,并具有相同地位的主体。

在《一个八月的子夜》(An August Midnight)中,哈代把“长翅膀的,带角的,和背着脊刺”的“长腿蝇”、“飞蛾”、“黄蜂”和“昏昏欲睡的苍蝇”都视为“宾客”。虽然这是不速之客弄脏了他刚刚写下的诗行,可哈代毫不在意,并把他们称为“上帝最恭顺的孩子”,“因它们知道我所不知道的尘世之谜”。[3]82在哈代看来,昆虫也有着人类无法企及的聪慧。因此,人类没有资格凌驾于其他动物之上,而应把自己和它们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体和平共处。

因此,哈代诗中的自然不只是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而存在,更不是供人类消遣和征服的对象,而是有思想、有灵性、有情感的生命。它与人有着亲属关系:“树是人类四肢的一骨,动物和各种肤色的人都是同类本属一家”,[3]296自然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

二、抨击人类中心主义行为

生态整体观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认为人类应该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尊重,不是作为有用的仆人,而是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5]相反,人类中心主义是与其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它将人类视为地球的主宰,并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对人类中心主义行为的批评是生态批评家的共识。哈代诗中的自然有着***于人类需求之外的意义,其存在的意义绝非是为了服务人类的发展,而是享有与人类同样追求稳定与幸福的权利。因此,哈代痛斥人类以万物主宰的身份肆意征服和破坏自然的行为,认为人类 “一贯杀戮、破坏、压制 / 这无异于自杀自毁”。[3]296这种对破坏整体和谐、稳定和美丽的人类中心主义行为的抨击是哈代生态整体观的又一体现。

《伐木》描述了一对父子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砍倒了一棵两百年来生长茂盛的树。随着电锯割破皮肤,切入身体,大树因恐惧和疼痛而战栗,而伐木人并未因大树的痛苦而停下他们的暴行,大树只能在伐木人的暴行中绝望地等待死亡的到来。哈代把伐木的父子比作扛着冰冷阴森的斧头和锯子,潜入森林,寻找受害者的“刽子手”。“刽子手”原是处决犯人,夺取他人生命的人。哈代用“刽子手”代指父子俩,意在指出:结束大树生命的行为如同刽子手夺取他人生命的行为一样残忍、血腥。锯倒一颗长了两百年的大树,这对父子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人类惊人的破坏力让哈代愤怒与震惊。对于大树在面对“刽子手”时的恐惧和痛苦,哈代感同身受却又无可奈何。

除了关怀植物,作为皇家防止***动物协会(RSPCA: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的成员,哈代还用行动和文学创作参与动物保护。他写了多首保护动物特别是鸟类的诗,如:《供捕猎的鸟的困惑》(The Puzzled Game Birds),《失明的鸟》(Blinded Bird),《红腹灰雀》(The Bullfinches),《捕鸟人之子》(The Bird-Catcher's Boy),《关在笼中的金雀鸟》(The Caged Goldfinch)等等。哈代诗中的鸟形象多变,它们既歌唱对生命和自由的憧憬,也控诉人类无视其他物种的自私行径:“哈下的鸟是孤独的鸟、失去自由的鸟、受虐的鸟、荒凉中歌唱的鸟、自然之鸟”。[6]

哈代时期的欧洲流行一种叫“禽戏”的游戏。游戏玩家把多只苍头燕雀关在笼中比拼哪只鸟在一定时间内鸣叫的次数最多。为了不让鸟分散注意力,玩家用烧红的针残忍的刺瞎它们的双眼。《失明的鸟》正是描写了这样一只“为赤红的针所刺”而双目失明的鸟,它“永陷于黑暗的劫数/摸索着度过漫长一生/遭受了灼伤的刺痛/又囚于无情的铁丝笼”。人类为满足自己低俗的趣味,全然不顾鸟的痛苦,极其残忍地夺去了它的光明,使它“活着犹如遭埋葬”。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只失明的鸟“久久受难而仍善良/……/毫无恶念只知歌唱”。[3]294人类刺瞎鸟的双眼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戕害,而鸟的宽容和乐观更反衬了人类内心的肮脏与黑暗。

《捕鸟人之子》描述了一对对鸟有着截然相反两种态度的父子。具有生态整体意识的儿子质疑父亲捕鸟的行为,他认为鸟属于天空,而非樊笼,鸟与人一样渴望生存与自由,而“每只关在笼里的夜莺/很快会死亡或憔悴”。但在父亲的眼中,鸟是他获取金钱的途径,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作为他谋生的工具。他甚至叫嚣:“鸟就是任逮任捕”,[3]443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诗歌结尾,捕鸟人之子的死亡展示了自然对捕鸟人的人类中心主义行为的报复。哈代用捕鸟人之子的死向世人敲响警钟:人类定会为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付出巨大代价。

三、小结

在英国文学史上,哈代是一位具有超前生态意识的诗人,多首描写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歌体现了他的生态整体意识。利奥波德指出判断生态整体主义的最具本标准是:“有助于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事,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1]93哈代热爱并颂扬“和谐、稳定和美丽”的生态环境,这份热爱并非出于人类的优越感,把自然中的非人类生命作为同情和保护的对象,而是把它们摆在与人类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兄弟手足来尊重。同时,哈代深刻认识到:人类破坏和谐生态整体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因此在诗歌中对其进行严厉控诉。对“正确的”事物的支持和对“错误的”行为的批判这两种一正一反的态度,体现了哈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折射了他明确而深刻的生态整体观。

参考文献

[1]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吴笛.哈代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英)托马斯・哈代.哈代文集8诗选 [M].刘新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 (英)托马斯・哈代.梦幻时刻――哈代抒情诗选[M].飞白,吴笛,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马的诗篇9

摘要史诗源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民族英雄的故事,而《荷马史诗》很好地记述了这些事件或故事并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由于《荷马史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后世尤其是西方文学的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论起,分析了这两部古代史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它们在浪漫主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后来的史诗甚至文学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荷马史诗》 浪漫主义

中***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 溯源《荷马史诗》

在了解《荷马史诗》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史诗的来源。史诗原意为故事,后来逐渐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及歌颂具有伟大业绩的民族英雄联系起来,并逐步成为世界民间叙事体长诗中最有特色、最具规模、最有厚度、最具浪漫性质的古老体裁。

根据反映内容的差异,史诗通常可以分为原始史诗和英雄史诗。前者主要记叙了一个民族在其童年时期对人类起源、风物来源、早期经济社会生活等幼稚的解释。而英雄史诗主要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全部社会生活,比如民族迁徙、与外族征战、光辉业绩等等重大历史事件。《荷马史诗》产生的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评判,并具备了产生浪漫主义的基础条件。

追溯世界文学史可以发现,浪漫主义一词最早源出于南欧的古希腊,也就是说源于公元前的“荷马时代”。当时的大量作品用来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因故事传奇或神化,加上一些内容和语言等的渲染,因而具有了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史诗将记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而《荷马史诗》则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历史资料。

二 《荷马史诗》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虽然选于古老的历史题材,但情节生动、结构严密、形象鲜明、语言简练,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实在是古代世界的一部杰作。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部史诗的基本内容。

《伊利亚特》主要叙述了希腊联***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全诗以希腊联***统帅阿加米农和勇将阿溪里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重大事件。希腊联***围攻特洛伊10年未成,而勇将阿溪里愤恨统帅阿加米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才复出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英勇地与阿溪里作战身死,特洛伊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的尸体,举行葬礼,故事至此结束。可以看出,这部史诗是以阿溪里的愤怒为主线组织安排材料,并歌颂了氏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是描写阿溪里拒绝参战的情形,这样就为表现其他英雄的形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奥德赛》主要叙述了伊大卡国王奥德赛在攻陷特洛伊城后归国途中10年漂泊的故事。但它实际上只集中描写了这10年中最后的1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大体内容是:奥德赛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10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方才归家。当奥德赛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负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赛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这部史诗突出了奥德赛的智慧,并通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富有浪漫色彩。纵观两部伟大的史诗,通篇刻画了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了英雄人物的智慧,并处处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意味。

第一,从内容上看,两部史诗都出色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两部史诗都吸收了古代神话传说的元素,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和大胆奇特的想象,故事的情节离奇曲折、跌宕多姿、令人期待。

两部史诗都把人作为艺术描写的中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光彩夺目的人物。如果说在以前的神话中,神占据主导地位,操纵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及其运动变化,人被迫处于从属的地位;那么在这两部史诗中,人则上升为一切事物的中心和主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希腊人所以能攻下特洛伊城,靠的是阿溪里的骁勇善战、奥德赛的木马计和全体希腊人的英雄主义;奥德赛能够克服大自然带来的重重困难,战胜恶魔,返回家园,主要也是靠自己的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斗争精神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也是希腊艺术的土壤。”人类早期丰富优美的神话为史诗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史诗在着重反映现实事件和现实英雄人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和对理想的追求,充满了大胆瑰丽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抒写。这种神话与历史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结合,首先表现在史诗借以展开故事的背景,一般都是天人不分、人神相交。《荷马史诗》依据的史实是希腊人与特洛伊人的一场部族战争。

我们看《伊里亚特》,无论是重大战役的胜负、英雄的生死,还是事情发展的结局,一切都要经由神的意志,由神来决定。奥德赛能否回家团聚,还需要由众神开会讨论。本属人世间的一场战争却变成了人与人、神与神的混合交战。宙斯、波塞冬、雅典娜诸神不仅分成两派,暗中各助一方、干预战事,甚至直接参战、左右战争的局势。部族的斗争伴随着神的较量,忽而天上、忽而人间,展开了一幅五光十色的战争画卷,可谓空前绝后。事实上,这种人与神的结合,还具体表现在史诗的大量的故事情节上。史诗的基本倾向是写实的,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真实而有诗意的描绘,其主要事件都有历史事实作根据;但同时又是理想的,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想象和幻想的成分。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异想天开,但在这两部史诗中却运用得非常自如,而且取得了很强的艺术效果,并至今为人所称道。

第二,史诗的结构异常精美,安排极为得当,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10年,但前者只描写了4天的战斗、21天的埋葬仪式和26天的空闲时间,前后共计51天;后者也只是集中描写了41天的主要活动。两部史诗看上去是描写了纵观几十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实际上为了很好地表现主题,主要集中在几十天的故事中。两部史诗中,都用与主题有关的事件构成核心故事,其它的社会活动、贸易往来、宗教活动和生活生产作为穿插。两部史诗均以自然的质朴的口语写成,并充分运用了大量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奇特,富有艺术表现力。因此,刻画的人物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这些都为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真实具体的面貌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两部史诗具有独特的韵律。史诗不押韵尾,全诗节奏鲜明,而又灵活多变。古希腊神话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想象,具有很多神化了的故事细节,把它们纳入到具有独特表现力的诗歌当中,使得全诗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增加了更多的想象力,从而增加了史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第四,两部史诗均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使用了大量口头艺术的表现技巧,比如:比喻、夸张、烘托、固定修饰语和一系列套语等。比喻、夸张、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贯穿全诗始终,使全诗具有一种磅礴宏大的气势,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气息;而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又极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使用固定修饰语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足智多谋的奥德赛”等。重复套语的使用,更是前无古人,真正体现了作品源于口头艺术的特色,有利于加深印象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有利于增强其浪漫主义色彩。

《荷马史诗》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尤其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面,堪称古希腊文学中的瑰宝,对后世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的浪漫主义发展与壮大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三 《荷马史诗》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浪漫”实际上并不是表象的东西,而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批判。也就是说,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假设建构的理想境界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浪漫体现的其实正是不浪漫,它把复杂的现实隐藏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从《荷马史诗》可以看出,作者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强烈的主观性,来表现对现实的极端不满,体现了对理想的强烈追求的审美。

“浪漫主义”在荷马时代和《荷马史诗》中被很好地应用,后来受其影响并逐步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成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从古代希腊之后,它在德国兴起。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开启了搜集和研究民间史诗的热潮,促进了人们对史诗的起源、流传和创作等重大艺术问题的追求与探索。在之后的漫长历史中,受《荷马史诗》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西方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前后,这一时期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整个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雨果为代表。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而无论是业界专家还是社会民众,都认为西方的浪漫主义源头实际上来自于《荷马史诗》,并受到这部史诗的巨大影响,而且其操作手法、艺术理念、想象空间等元素均影响到之后的几个浪漫主义时代,并一直迁延至今。

文学界的认识是,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它彻底推翻了欧洲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可谓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浪漫主义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荷马史诗》中敢于把人拟为神、异想天开等大起大落的艺术表现思想和手法。

像远古时代的《荷马史诗》一样,后世西方浪漫主义往往也不对现实社会做出精确的描绘,而是着力表现理想型、未来型甚至狂妄型的生活。后世的浪漫主义,几乎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伟人、英雄身上,赋予这些故事人物以非常理想的光辉,以及超人的毅力和无人可比的智慧。《荷马史诗》之后,西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而这些多承继于《荷马史诗》。用德国著名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就是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所以,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西方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

很多人把《荷马史诗》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善结合,甚至有人把这部史诗称为西方浪漫主义的鼻祖,这并不为过。因为无论从立意、题材、内容,还是结构、表现手法、语言以及取得的艺术效果,它都是无可置疑的。当然,《荷马史诗》之后的西方文学,均与当时的复杂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后世的文学浪漫主义有着诸多的不同表现,再加上相应的作家的独创、发挥、充实、改进,西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具有了诸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等等思想和艺术特点,使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瑰丽多彩,经久不衰,并一直称世于今。

参考文献:

[1] 崔嵬:《荷马的诗性智慧――〈忒拜之歌〉与〈荷马史诗〉的差异分析》,《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马的诗篇10

神话一直都是孩子们的向往,在看《荷马史诗》以后,我更加是这么认为。美国有一部非常大电影《特洛伊·木马屠城》,影片的内容就是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书和电影的细节也有差别,书是偏向于描写希腊的神,而电影是表述人的,可是这两者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不能缺其一。

特洛伊一战到底是真是假,一直都是世界之谜,可如今已在土耳其挖掘到特洛伊的遗址,这多少也有点证据证明特洛伊曾经辉煌得存在。这场战争充满了希腊特有的神话色彩,这是如此,使人感觉到这场战争的盛况是如此空前绝后。

正所谓乱世造英雄,这场战争无正义可言,表面说是有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引起,实际上还是权力在做崇。帕里斯听神的指示,爱上了希腊国王弟弟的妻子海伦,并把她带回了特洛伊。于是希腊就借此正式攻打特洛伊,在两***对峙的时候,希腊国王就很直接的告诉了他弟弟,别傻了,我不是为你的女人而来的,我要的是更大的权力。战争就是如此莫明其妙地开始了。

赫克托尔是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哥哥,特洛伊最优秀的战士,他的父亲称他为“天下最好的儿子。赫克托尔有一条原则:敬重神明,忠于妻子,保护祖国。然而赫克托尔被逼上这场战争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爱他的弟弟,他要捍卫他任性的弟弟的爱情。当希腊大***列大特洛伊城外时,赫克托尔毫不犹豫地应战了。作为父亲,他是那么深情地告诉还抱着一个小宝宝的妻子:“我也想看着我们的孩子长大,然后有许多的姑娘追求他。”无论是哪一方面,赫克托尔都堪称伟大,包括他最大的敌人阿喀琉斯也同样是如此认为。

阿喀琉斯是全希腊最好的战士,他刀***不入,骁勇善战,唯一的致命伤是脚踝,这是神话的魅力。他似乎天生就是属于战争的了,他热爱战争,一个不折不扣的冷血杀手。他的母亲是神,预言阿喀琉斯若是参加这场战争就必然会死亡是相连的,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荣誉,他不甘于平凡,在希腊的神话中,它是最勇猛的战神。在赫克托尔杀了他的表弟后,他亲手杀死了赫克托尔。最懂英雄的人就只有英雄了,阿喀琉斯最后对赫克托尔说了一句,我的兄弟,我们很快又会见面了,改变了阿喀琉斯一生,导致阿喀琉斯死亡的并非是他一直向往的荣誉,而是平静而不平凡的爱情。他爱上了他的俘虏,赫克托尔的表妹布里塞伊斯。他让他的部队回希腊去,而他却毅然进入了木马,起初我也不明白他为了什么,原来是为了救他心爱的女人。帕里斯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踝,书上说是由于太阳神阿波罗帮助帕里斯,阿喀琉斯在临死之际,抱着布里塞伊斯,“我征战一生,是你给了我平静。”原来英雄最后想要的也不过是平静。

马的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马的诗10篇

学习

浙江满分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浙江满分作文10篇,内容包括10年浙江满分作文,浙江满分作文组。班级新&...

学习

安东尼语录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安东尼语录10篇,内容包括安东尼10句经典语录,安东尼不二兔子语录。3、没有恐惧,你就动力无穷。4、现在的生存状态是过去十年所做的决定。做了好的决定就有好的结果。5、真正的财富和成功就是快乐,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对于小

学习

五一祝福语简单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五一祝福语简单10篇,内容包括五一祝福语暖心句子,五一节日家人祝福语。4、亲爱的,你日夜操劳家务终于令我感到过意不去,为了今后能够继续心安理得地享受你的“服务”,只好忍痛决定:这个假期任你处置!

学习

国旗下讲话新学期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国旗下讲话新学期10篇,内容包括第一学期国旗下讲话汇总,校长新学期国旗下讲话。在新学期里,学校对全体教职工都有明确要求与分工,老师和职工们会以更开拓进取的态度、更严谨认真的作风、更科学规范的管理、更热情细致的服务,来

学习

联欢晚会节目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联欢晚会节目10篇,内容包括适合联欢汇演的节目,晚会节目推荐完整版。男:各位领导女:女士们男:先生们合:大家晚上好!女:金猴腾跃辞旧岁,金鸡欢歌迎新春男:当冬日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女:当晶莹的白雪预示着美好丰年男:我们真情相约在热

学习

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你在为谁工作读书心得,我在为谁工作读后感。同样,要作为一名优秀员工,要迈向成功的彼岸,同样要具备这些因素。你在为谁工作?这是一个问句,也是一句鞭策自己的警示语,我们要时刻问自己,我们来这里工

学习

春天的好词好句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春天的好词好句10篇,内容包括摘抄春天的好词好句,春天的好词好句古诗。雪化冰消风和日丽风清日暖乍暖乍寒春寒料峭暮春气暖和暖如春春光融融春水盈盈春水淙淙春草如丝春草繁茂春芽破土春花怒放春花万朵春木发枝春树葱茏春阳

学习

会计专业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专业教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会计专业教学论文,会计教学论文范文大全。二、课题研究情况介绍1.学校及课题组简介本校是国家高职高专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为精品建设专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学、教研队伍。其中副高

学习

伤感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伤感语10篇,内容包括伤感文本语录,伤感句子10则。3、会过去的,就会过去的。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负罪。4、眼泪一定会随着时间慢慢蒸发消失不见。5、别哭出声,很多人等着看你疼。6、原来一直以来是我在自作多情,原来你早

学习

给老师的一句话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给老师的一句话10篇,内容包括给老师的一句话简短,给老师的一句话100字以上。3、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4、一日为师,终身为父。5、鹤发银丝映日月

学习

团总支学生工作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团总支学生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团总支工作总结个人100字,团总支部2020年工作总结。2、女子定点投篮比赛:比赛安排在男子篮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间,由各班级组5名女生为一队参加比赛,分年段褒奖前三名班级。3、承办校团委“三八妇女

学习

初中作文我的老师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作文我的老师10篇,内容包括初中作文我的老师,初中作文我的老师1000字。数学老师。也许因为他是数学老师的原因,无论做什么,他总是要求我们一丝不苟,一点不差。数学老师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百变脸高手”!不是我吹,无论

学习

莲花的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莲花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莲花的作文三年级,莲花作文。索性,一个人来到了附近的荷花岛,但见清风别苑荷花盛开,一湖莲花,一缕清风,一阵清凉。许是看到了我心中的莲花,顿时,精神一振,一振清爽。白色的睡莲,金色的日莲,粉色的黛莲,红色的千

学习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与自动化专业10篇,内容包括机械自动化专业介绍,机械与自动化专业代码是多少。3、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常用零件的制造工艺编制、工装设计与选择、普通和数控加工、

学习

戴望舒的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戴望舒的诗10篇,内容包括戴望舒的诗集,戴望舒100首经典诗词。

学习

七夕的诗句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七夕思故人诗句,七夕送爱人诗句。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

学习

祖国的诗歌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祖国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赞美祖国的诗歌,关于祖国的诗歌或文章。4、这就是我爱恋的祖国。我爱你灿烂的花儿,我爱你的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丽的河山,我的祖国,我爱您。5、祖国是什么?6、祖国是脚下的这块土地,祖国是一朵花朵。祖国

学习

屈原的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屈原的诗10篇,内容包括纪念屈原的诗,屈原的诗端午。美善统一的观念,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上古时代,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亚里斯

学习

写秋天的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写秋天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写秋天的诗句有哪些,写秋天的诗句大全。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m

学习

穆旦的诗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穆旦的诗10篇,内容包括穆旦著名的诗,穆旦诗春。学术界历来对穆旦及其诗歌的评价观点不一。肯定者称他为20世纪中国新诗第一人,以王佐良为代表。否定论者以江弱水为代表,他认为穆旦的诗表面显得“精警、挺拔、富于穿透力”,一般

学习

伤感的诗句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伤感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伤感离别的诗句,女人伤感的诗句。3、爱久了,成了一种习惯;痛久了,成了一道刻痕;恨久了,成了一种负担。4、快乐与忧伤,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依然能感受到的那份真实与感动、虚伪与悲伤。5、很久,忘了怎么说爱,可

学习

清明的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的诗10篇,内容包括清明的诗大全集,清明诗怎么写。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2.借问:请问。3.遥指:远远地指着。[简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