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诗歌篇1
【关键词】吟诵;诗情;素养;运用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着我国丰富多彩的诗歌,这些讴歌祖国大好河山,赞美勤劳的人民,抒发爱国、爱家乡的丰富情感的古代诗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升民族的素养。下面我结合苏教版的教材第三册的古诗《春雨》谈一谈古诗词课堂教学建构的做法。
一,故事式的人物介绍,诱发对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春雨》是唐代诗圣杜甫的律诗《春夜喜雨》的前四句,提纲挈领的介绍诗人,会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二、吟诵诗文,创设意境
《春雨》是一首浅显易懂的诗歌,读诗、唱诗、吟诗。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怎样唱、怎样吟,特别是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随着对诗句语言的理解,学生读得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
1.范读领读,扫清阅读障碍。
2.初读古诗,画出节奏,体味韵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吟诵古诗,激趣,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吟唱录音或视频,按照平短仄长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吟诵。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任何教学媒体都无法代替的。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开始品味诗意,可谓水到渠成。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师:在朗诵的过程中,你能不能找到表达主题的诗眼?
师:你知道什么样的雨才能称得上“好雨”?生:久旱之后降落的雨,称得上好雨。生:在人们劳碌口渴的雨水,称得上好雨。生:在播种庄稼的时候的雨水,也可以称得上好雨。
在诗人的笔下,春雨富有灵性,深悟人意,难怪人们习惯上把春天叫做“春姑娘”。在春天一到的时候,春雨就悄然而下,这真是一场及时雨。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注,内心的愉悦心情,其喜“雨”之情溢于言表。
师:这场春雨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吗?生:这场雨是跟随着春风一起来的。师:说得真好,不行春风,哪得春雨?生:这场雨是“潜入夜”的。
让学生先用“潜”组词,引领学生理解“潜”,学生会组出“潜伏”、“潜艇”等词,
师:大家说“潜伏”的地下工作者能让别人知道吗?潜艇在海下航行,能让别人知道吗?生:我知道了,“潜”就是悄悄地,一点声音都没有。生:我知道了“潜”就是偷偷地,春雨有点调皮呢!
师:你还从哪些字眼看出了春雨的特点?生:春雨滋润万物,让春天充满生机。生:春雨细小,不会冲坏庄稼。生:春雨一点声音都没有。
齐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现在闭上你的眼睛,想一想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春雨吧。
生:我看到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原野漫步。生:我仿佛看到带雨的花花草草,羞涩地低着头。生:我仿佛看到春花带雨,鲜艳灿烂。生:我似乎听到小草在拔节生长的声音。
师: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言春雨的“发生”,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四、学会运用,提升素养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之后,我们设计了一下练习:
1.《春雨》中体现好雨的诗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出诗人喜悦心情的词是“好”。写出春雨特点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在久旱的原野,下了一场雨,我们引用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来赞美。我们把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送来的关爱称为“及时雨”;老师耐心地教育我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我们运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总结方法,延伸拓展
我们今天学习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雨》,谁能根据板书,说说今后我们如何学习古代诗词?1.了解诗人,熟悉背景;2. 划分节奏,学会吟诵;3.理解诗意,领悟情感;4.展开想象,学会运用。
《春雨》是杜甫的律诗《春夜喜雨》的前四句,请你运用所学的方法,给四句划分节奏,再读给大家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
出示诗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的诗歌篇2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9、《新城道中》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睛雨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0、《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雨的诗歌篇3
关键词:诗歌诵读 意境 情感基调
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很多老师反映:无论我们查阅多少资料,费尽多少精力对诗歌进行讲解分析,学生还是云里雾里,无精打采,听不进去。其实,不少学校,这种现象很普遍。诗歌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富有结构美、音乐美的特点,非诵读不能领悟其意境,非诵读不能领悟其精髓,不然,怎么叫“歌”呢?“‘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套用在诗歌教学中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当然,诵读诗歌也不能乱读,或者在教学中只求简单的背诵、默写。诗歌诵读要讲究方法,既要引导学生领悟其情感,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否则,那“义”也不会“自见”。下面,我以《雨巷》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诵读训练。
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确定诗歌情感基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概括地说,就是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的结合。不少老师在诗歌教学中把分析诗歌意境具体化为寻景――构境――析情三个步骤,即通过对诗歌客观之“景”的描绘分析,进而引导学生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观之“情”。笔者认为: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开启想象的大门,分析诗歌的意境:或清新自然;或浓郁雄浑;或轻松愉快;或凄婉迷茫……进而使学生领悟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分析诗歌意境是读好一首诗歌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诵读诗歌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
诗歌情感基调指诗歌的基本情调,也就是诗歌感彩的一种综合体现。诗歌情感基调主要通过诗歌的意境,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得以体现。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应在理解和表达的统一中,在情和声的统一中,使诗歌情感基调得到完美体现。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应注意两点:一是诗歌情感基调总是与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相吻合,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确定的情感基调应再现诗歌意境,体现诗人的创作意***,诵读者对诗歌的情感理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语调风格应与作者的情感态度大体一致。二是诗歌情感基调是统一而有变化的:一方面,诗歌都有贯穿始终的统一基调,即思想感情发展的总的方向;另一方面,在这种统一中又存在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既要保持诗歌情感基调的统一性,又要注意这种感情层次上的变化。当然,还有读者的创造性理解。
《雨巷》是一首富有音乐美、朦胧美和浓郁的象征色彩的抒情诗。诗歌通过“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的诗意描绘,通过与丁香一样的姑娘从期盼、相遇,到远去后思念的整个过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凄清寂寞、哀怨惆怅、凄婉迷茫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情感。诗歌主要采用“雨巷”、“我”、“丁香姑娘”、“油纸伞”这一组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其意境哀怨惆怅、忧郁迷茫,但整个画面及情感又不失为一种朦胧的美,给人以无比想象的空间。这是整首诗贯穿始终的统一情感基调。在这统一基调下,作者的情感也有一丝的变化。你看:“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后来,“我”在雨巷中与这样的姑娘短暂相遇了:“她像我一样,像我一样的,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并且“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我”似乎找到了一直渴望的知音,“我”的情绪也就随之起了一丝变化,这是一丝短暂的欣喜。但随着姑娘的远去:“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我”的这种惊喜也就随之消失,恢复原来的哀怨惆怅,剩下“我”的独自彷徨。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既要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又要注意作者情感的这一丝变化,在诵读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二.以诗歌意境、情感基调为基础,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
为了再现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在诗歌中所渗透的情感,感染学生,活跃课堂,让学生热爱诵读、热爱诗歌,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使诵读停顿有节、轻重适度、节奏鲜明、抑扬顿挫,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1、停顿
停顿是指语流中出现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出于生理上换气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语法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情感表达上的需要。在诵读中,适当的停顿可以使声音错落有致,使表意清晰,便于达情。恰当的停顿运用会形成节拍,节拍可以增强诗歌诵读的清晰度和节奏感,这也是形成诗歌节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简单谈谈后两方面的停顿。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的停顿。一般来讲,下面几种情况可作适当的语法停顿:
⑴主语和谓语之间;⑵动词和宾语之间;⑶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⑷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⑸方位词后;⑹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情感表达停顿:为了突出诗中某种感情,诱发听众思考,感染听众而作的停顿。这种停顿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当然,在具体诵读某首诗歌的时候,要统筹兼顾上述三方面的停顿,不能机械套用。是否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对诗句的是否停顿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结构相同的段落(《雨巷》的首尾两节)或结构相同的句子,为避免单调,可根据情感作不同的停顿。还有,停顿要注意“声断气连”的适时处理,否则,读出来的语调给人生硬、呆板之感,既会破坏诗歌的节奏美,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
我以《雨巷》诗的第一节为例,谈谈诗歌的停顿。诗的开头一节是全诗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闭目回味,在学生脑海里呈现这样的情景:以情而言,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以景而言,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融,幻化为一体。何等孤寂!何等惆怅!何等美妙!结合上述停顿要求,可作如下停顿划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2、重音
着意加重或弱化某些词语读音的现象叫重音。重音不同,所传达的感情也不同。重音位置的确定取决于诗歌固有的情感,也包含着诵读者对于作品内容的独到理解和表达的需要。一般来讲,它分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处理的重音;逻辑重音是由于表达的需要,特意突出某种意义或感情而对相关词语进行重读的处理。由读音轻重所造成的起伏变化,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表现。下面我介绍四种读法:
⑴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⑵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即重音轻读法。
⑶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⑷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我以《雨巷》第三节为例加以说明: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歌第三节总的感情基调是哀怨、惆怅、孤寂的。上面我说过,在寂寥的雨巷中遇到像“我”一样的、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瞬间,“我”觉得找到了知音,“我”的内心起了一丝波澜,有一丝短暂的惊喜。注意,由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所致,这一丝惊喜不是很强烈。因此,其中的两个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意象“雨巷”和“油纸伞”需要轻重读,要读出如烟似幻,阴霾不开,细雨如愁,孤寂惆怅的情怀。“寂寥”这个形容词应该读得稍重一点,让人联想到雨巷的悠长残破,空寂幽冷。两个“我”字也要重读,第一个“我”稍轻,第二个“我”要读得稍重,并适当拉长声音,以示“我”的惊喜与兴奋,但千万不可读得太重,否则就破坏整首诗的意境了。“默默”一词采用连中带停法,突出“我”的孤寂惆怅。“冷漠”、“凄清”、“惆怅”三个词在读法上同中有变,都读轻重音,只是“凄清”这个词要读得较“冷漠”凝重点,“惆怅”在声音处理上可稍作拉长,但尾音一定要干净、利索。
3、语速
语速是由诗歌的内容及情感的变化来决定的。大体上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快速主要用于表达紧张、恐惧、激动、欢快等心情,表示质问、争辩、斥责、鼓动、号召等声态;中速主要用于感情没有多大变化之时,多为叙述性语言;慢速则用于表现沉重、哀痛、忧伤、肃穆等心情,抒彩浓厚。根据诗歌内容,采用恰当的语速能很好的传达诗歌蕴含的情感。《雨巷》是一首富有浓郁色彩的抒情诗,它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决定了它适宜采用慢速,用低缓的语调进行诵读。我以诗歌的第六节来加以具体说明: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这一节是最能表现“我”的孤寂惆怅心情的。雨巷中,“我”与丁香般美丽而忧郁的姑娘相逢了,但她并没有停下,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样”,转瞬间,便飘过“我”的身旁,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与“她的丁香般的惆怅”,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泥墙”。空留下“我”伴着雨的哀曲,在寂寥的雨巷里自悲自叹,独自彷徨。因此,在诵读这节诗的时候,语速宜慢,语调低缓而忧伤。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人为我们创设的意境之中。
当然,我再次说说,“我”的梦想曾一度短暂实现,有过一丝惊喜。因此在诵读相关诗句时,语速宜稍快一点,以示这种情感的变化。比如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还有如第四节中的“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但这种情感瞬间即逝,在诵读的时候需要细心把握,不宜过分渲染。
诵读的基本技巧还有很多,比如句调处理、发音技巧的运用等,鉴于中职生的客观实际,我就不再谈了。
雨的诗歌篇4
关键词:孙大雨 商乃诗 新诗创作 翻译实践
商乃诗,又名“商籁诗”、“十四行诗”等,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新诗运动的发展,过度的追求诗体大***、追求诗歌的自由体,导致诗歌这一文体出现了严重的散文化倾向。商乃诗的出现便为寻找诗歌新的格式与音律提供了很好的出路。
“据我考查,直到1926年4月10日,中国的报刊上,才出现了第一首比较严格的按照意体十四行的格律写作的汉语十四行诗。这首诗的题目叫《爱》,作者署名“孙子潜”。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镌》第1376号上”。孙大雨发表了《爱》、《决绝》、《回答》、《老话》以及《惋惜》、《遥寄》等均为中国十四行诗的发展做出很好的实践,他认为一首好诗不应该是大白话,而是有一定的内在流动性,在十四行诗的创作上他更是勇于实践与创作,并作为我国新诗创作时期一位依照意体十四行格律而写作汉语十四行的诗人,有着其自身的创作张力所在。在《爱》中我们看得出孙大雨开始有意识的创作意大利体十四行诗,不仅仅运用了意大利体的“四四三三”的结构体式,而且遵守了其韵律“ABBA ABBA CDE CDE'’,同时也将诗行的高低按照韵脚的变化而排列,为十四行诗的创作更是增添了一层严谨。但孙大雨十四行诗的创作并不是刻板无灵活性的,另如他的《决绝》在形式上前八行为一段,后六行为一段,八行中又以每四行为一小段,六行中以每三行为一小段。韵式上前八句与《爱》相同“ABBAABBA”,后六句采用了不同于《爱》的“CDE DFF”,以及《回答》中后六句的“CDE FDE”;《老话》中的“CDE CDF”等等,后六行的灵活变化均在意体十四行诗的容许范围之内,孙大雨能够依据诗歌的具体情况将十四行诗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更是为我国十四行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孙大雨的商乃诗创作中,我们很明显的看到跨行与跨节的现象,跨行如“我怕世界就要吐出他最后,一口气息”(《决绝》)、“我不知/怎样回答”(《回答》)、“凭靠在/渺茫间”(《老话》)等等;跨节如“悄悄退到沙滩下独自叹息,去了”(《决绝》)、“可是谁是/造物自己”(《回答》)、“你们这下界,才开始在我的脚下盘旋往来”(《老话》)等等这样使诗歌虽每行分开却又相连,有着一种内在流动与连绵不绝的音乐美感。人们对孙大雨19世纪20年代前后创作的商乃诗有着极好的评价,孙近仁、孙佳始在《孙大雨诗文集》中前言中有记载:唐弢特别推崇《决绝》,他说:“我爱闻一多的《奇迹》,孙大雨的《决绝》……”,梁宗岱称赞:“孙大雨把简约的中国文字造成绵延的十四行诗,其手腕以有不可及之处”,卞之琳说“也只有孙大雨写了几首格律严整的十四行。”由此可见,孙大雨创作的商乃新诗不以量取胜,但却为推动中国十四行诗的发展却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启发了我们更有兴趣的去寻找、发现中国现代语言的严谨、致密、柔韧以及潜在的音乐美感。
同样,孙大雨在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翻译中更是倾心倾力,从外在的形式到内在的诗味以及每一诗句中词语的选取都是十分严谨认真的,这也看出了他对莎翁、对商乃诗的热爱程度。中国诗人对英国十四行诗的移植与改造经历了很长时间也经历了很多诗人的一步一步的努力才日趋完善,孙大雨对十四行诗的翻译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来分析:
一 对节奏的改造与移植
诗歌的节奏与格律一直是孙先生诗歌观念的一个重点所在,十四行诗的节奏与中国诗歌的格律与节奏密切相关。孙大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如既往的比较注重节奏。如在翻译第十八首时是严格按照莎士比亚“四四四二”共十四行的结构,另外根据其音组格律的翻译观,对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进行翻译时,无形中有着十二音五顿的节奏划分,这样翻译出的作品读起来节奏流动而不显呆板,当然在其它几首中也有十三音五顿的情况,例如第七十三首、第八十七首、第一百一十一首等等,这在其新诗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如《遥寄》的第一首,音节数有十二音、十三音也有十四音的。这也正说明了孙大雨翻译诗歌的灵活性,对音节数的整齐与否比较宽松,而更注重顿数的整齐、节奏的流畅,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卞之琳讲道:我较后的经验是在中文里十四行体,用每行不超过四顿或更短,可能用得自然,不然就不易成功。”而孙大雨的十四行诗新诗创作以及翻译大部分都是以五顿见多,这或许跟他的“以二或三个汉字为常态”进行变化的“音组”理论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关系,每行均有严格的5个音组,即“五顿”。文学的翻译需要经过很多程序的磨合与适应,并没有完全的全盘接受或不加任何的改变,意大利的sonnet在传人英国后就发生了形式及语言上的改变,形成了英式的十四行诗。由此可见,孙大雨的翻译也正说明了中国诗人对十四行诗的改造与移植,同时也成就了中国化的十四行诗的发展前进,这是中国诗人作为译者的职责。 二 采用跨行与跨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诗歌在语言范围内的重点也就不同,英诗注重重音与音节的节奏,而汉语诗歌是音节与意义的统一体,所以英诗的创作比较注重形式的节奏性,那在汉译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这一特点,在尊重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跨行或者跨节,提高整个诗歌行之间与小节之间的衔接性,最重要的汉译中要使跨行、跨节的关键点语义的歇息较大,否则则会破坏诗歌的意义完整性。如孙译>!
厌倦了这种种,我求死亡来给我
安息,如眼见才能被命定做乞丐,
这样看来在追求音节与音组的情况下,孙大雨找到了这句中的语义歇息较大的点来完成跨行。在这一方面,孙大雨并不是逐字逐句的生搬硬套的去翻译,这在对雪莱的《西风颂》的翻译中有所体现,“The winged seeds,where thy lie cold and low,/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its grave,until /Thine azure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blow”(摘自第一首第三段)第一行与第二行并未跨行,而第二行与第三行之间的until作为一个暂时性的轻音步完成了语义的歇息与跨行,“冬寒的床上,它们全躺倒在那里/冷而低,粒粒像一具尸体在墓中,/要等你蔚蓝的青春小妹来吹起”,可以看出孙译的时候将第一行和第二行进行了跨行,第二行和第三行没有跨行,但也完整的表达了诗意,同时也没有破坏原诗的节奏流动,充分发挥了诗人译诗的主动性。
雨的诗歌篇5
一、知时好雨,雨点激情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要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学之初,崔岸老师以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千条线,万条线,落进水里看不见。” 在学生情趣盎然之时,再配以形象的动画展示,让学生走进雨点的世界,和雨点开始一次诗意的旅行。声情并茂的范读,生动活泼的动画,悄无声息地让学生走入了文本,让文本走入了学生心里,恰似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妙!
二、润物细雨,雨点含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皆有情”,语文课堂就应该无时无刻地引导儿童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在本课的生字词教学中,崔老师将一个个生字设计成活泼可爱、会跳舞的小雨点,当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读出时,小雨点也会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表示赞许,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将生字熟记于心。如在指导“落”字的书写时,孩子们走进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下雨了,小雨点来了,快带上大草帽呀,多可爱的小雨点啊,有的蹦蹦跳跳,有的羞羞答答,有的低着头,有的昂着脸,它们各个争先恐后,来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崔老师采用提问的形式:小雨点落到哪里去了?引出词语——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多媒体展示——水平如镜的池塘、清澈舒缓的小溪、奔腾不息的江河、波澜壮阔的大海,此时,雨点灵动了,它生机勃勃,它调皮可爱,它也成了可爱的孩子;它在池塘里睡觉,它在小溪里散步,它在江河里奔跑,它在海洋里跳跃。
此时,孩子们灵动起来,它们把自己变成了小雨点,小雨点成了他们自己,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睡觉、散步、奔跑、跳跃,活灵活现的词语朗读,情趣盎然的雨点表演,孩子们展示了最真实的童真和智慧。此时,崔老师和孩子们的课堂也将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空山新雨,雨点动情
语文是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语文更应该是情意浓浓、书声琅琅的。
崔岸老师抓住“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一句发出邀请:“有哪一颗小雨点想落到池塘里呢?请你来读读?”并不失时机地点拨指导:“再轻点,别吵醒小雨点了!让我们来将小雨点送入甜甜的梦乡。”没有了动画、声响的渲染,在静静的课堂,在近乎空灵的课堂,老师和孩子们读出了睡梦中小雨点的沉静,读出了在潺缓溪流中散步的小雨点的轻松、悠闲,读出了在奔腾不息的江河中奔跑的小雨点的欢畅、快乐。
小诗第四句“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更能让孩子们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出小雨点的不同心情,激动、兴奋、紧张、惊喜……此刻的孩子们,已经能够冲出老师的羽翼,自由地、尽情地享受诵读了。
四、春潮带雨,雨点抒情
情由境生,语由情生,各种思绪,诸般感受,此时的学生需要的是抒发和表达。
在生活中,活泼可爱的小雨点还会去很多很多的地方,他们还可能落在哪里?会做些什么呢?崔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从他们的心灵深处引出一股清泉,让纯真的语言化为盎然的诗句洋溢在课堂教学之中,编出属于自己的《雨点》诗。此时,整个课堂将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雨点落在蝴蝶的翅膀上,让蝶儿不得不落下来和我一起玩耍。”“雨点落在妈妈的脸上,亲亲她,然后快乐地滑下。”……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儿童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在诗歌和孩子之间,崔岸老师首先很好地找到了他们的切合点:自然跳动的诗歌语言和儿童天真无瑕的心灵表达,是那么的吻合。语文的课堂,尤其是小学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感性的课堂。因为小学生的精神发展正处于感性认识的时期,他们对于诗歌的认识、理解和喜爱,根本不会在意诗歌的理性把握或者逻辑分析,他们完全是用直觉顿悟或者情感体验来贴近诗歌,喜欢诗歌,甚至创造诗歌的。小崔老师《雨点》的形象化教学引导,就非常恰当地还语言以画面,还诗歌以旋律,还语文以意境了,使全体孩子完全融进到了诗歌之中,自由地畅游,并享受着创造的快乐。
雨的诗歌篇6
关键词:孙大雨 商乃诗 新诗创作 翻译实践
商乃诗,又名“商籁诗”、“十四行诗”等,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新诗运动的发展,过度的追求诗体大***、追求诗歌的自由体,导致诗歌这一文体出现了严重的散文化倾向。商乃诗的出现便为寻找诗歌新的格式与音律提供了很好的出路。
“据我考查,直到1926年4月10日,中国的报刊上,才出现了第一首比较严格的按照意体十四行的格律写作的汉语十四行诗。这首诗的题目叫《爱》,作者署名“孙子潜”。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镌》第1376号上”。孙大雨发表了《爱》、《决绝》、《回答》、《老话》以及《惋惜》、《遥寄》等均为中国十四行诗的发展做出很好的实践,他认为一首好诗不应该是大白话,而是有一定的内在流动性,在十四行诗的创作上他更是勇于实践与创作,并作为我国新诗创作时期一位依照意体十四行格律而写作汉语十四行的诗人,有着其自身的创作张力所在。在《爱》中我们看得出孙大雨开始有意识的创作意大利体十四行诗,不仅仅运用了意大利体的“四四三三”的结构体式,而且遵守了其韵律“ABBA ABBA CDE CDE'’,同时也将诗行的高低按照韵脚的变化而排列,为十四行诗的创作更是增添了一层严谨。但孙大雨十四行诗的创作并不是刻板无灵活性的,另如他的《决绝》在形式上前八行为一段,后六行为一段,八行中又以每四行为一小段,六行中以每三行为一小段。韵式上前八句与《爱》相同“ABBAABBA”,后六句采用了不同于《爱》的“CDE DFF”,以及《回答》中后六句的“CDE FDE”;《老话》中的“CDE CDF”等等,后六行的灵活变化均在意体十四行诗的容许范围之内,孙大雨能够依据诗歌的具体情况将十四行诗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更是为我国十四行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孙大雨的商乃诗创作中,我们很明显的看到跨行与跨节的现象,跨行如“我怕世界就要吐出他最后,一口气息”(《决绝》)、“我不知/怎样回答”(《回答》)、“凭靠在/渺茫间”(《老话》)等等;跨节如“悄悄退到沙滩下独自叹息,去了”(《决绝》)、“可是谁是/造物自己”(《回答》)、“你们这下界,才开始在我的脚下盘旋往来”(《老话》)等等这样使诗歌虽每行分开却又相连,有着一种内在流动与连绵不绝的音乐美感。人们对孙大雨19世纪20年代前后创作的商乃诗有着极好的评价,孙近仁、孙佳始在《孙大雨诗文集》中前言中有记载:唐弢特别推崇《决绝》,他说:“我爱闻一多的《奇迹》,孙大雨的《决绝》……”,梁宗岱称赞:“孙大雨把简约的中国文字造成绵延的十四行诗,其手腕以有不可及之处”,卞之琳说“也只有孙大雨写了几首格律严整的十四行。”由此可见,孙大雨创作的商乃新诗不以量取胜,但却为推动中国十四行诗的发展却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启发了我们更有兴趣的去寻找、发现中国现代语言的严谨、致密、柔韧以及潜在的音乐美感。
同样,孙大雨在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翻译中更是倾心倾力,从外在的形式到内在的诗味以及每一诗句中词语的选取都是十分严谨认真的,这也看出了他对莎翁、对商乃诗的热爱程度。中国诗人对英国十四行诗的移植与改造经历了很长时间也经历了很多诗人的一步一步的努力才日趋完善,孙大雨对十四行诗的翻译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来分析:
一 对节奏的改造与移植
诗歌的节奏与格律一直是孙先生诗歌观念的一个重点所在,十四行诗的节奏与中国诗歌的格律与节奏密切相关。孙大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如既往的比较注重节奏。如在翻译第十八首时是严格按照莎士比亚“四四四二”共十四行的结构,另外根据其音组格律的翻译观,对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进行翻译时,无形中有着十二音五顿的节奏划分,这样翻译出的作品读起来节奏流动而不显呆板,当然在其它几首中也有十三音五顿的情况,例如第七十三首、第八十七首、第一百一十一首等等,这在其新诗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如《遥寄》的第一首,音节数有十二音、十三音也有十四音的。这也正说明了孙大雨翻译诗歌的灵活性,对音节数的整齐与否比较宽松,而更注重顿数的整齐、节奏的流畅,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卞之琳讲道:我较后的经验是在中文里十四行体,用每行不超过四顿或更短,可能用得自然,不然就不易成功。”而孙大雨的十四行诗新诗创作以及翻译大部分都是以五顿见多,这或许跟他的“以二或三个汉字为常态”进行变化的“音组”理论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关系,每行均有严格的5个音组,即“五顿”。文学的翻译需要经过很多程序的磨合与适应,并没有完全的全盘接受或不加任何的改变,意大利的sonnet在传人英国后就发生了形式及语言上的改变,形成了英式的十四行诗。由此可见,孙大雨的翻译也正说明了中国诗人对十四行诗的改造与移植,同时也成就了中国化的十四行诗的发展前进,这是中国诗人作为译者的职责。 二 采用跨行与跨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诗歌在语言范围内的重点也就不同,英诗注重重音与音节的节奏,而汉语诗歌是音节与意义的统一体,所以英诗的创作比较注重形式的节奏性,那在汉译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这一特点,在尊重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跨行或者跨节,提高整个诗歌行之间与小节之间的衔接性,最重要的汉译中要使跨行、跨节的关键点语义的歇息较大,否则则会破坏诗歌的意义完整性。如孙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六十六首的前两句:
厌倦了这种种,我求死亡来给我
安息,如眼见才能被命定做乞丐,
这样看来在追求音节与音组的情况下,孙大雨找到了这句中的语义歇息较大的点来完成跨行。在这一方面,孙大雨并不是逐字逐句的生搬硬套的去翻译,这在对雪莱的《西风颂》的翻译中有所体现,“The winged seeds,where thy lie cold and low,/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its grave,until /Thine azure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blow”(摘自第一首第三段)第一行与第二行并未跨行,而第二行与第三行之间的until作为一个暂时性的轻音步完成了语义的歇息与跨行,“冬寒的床上,它们全躺倒在那里/冷而低,粒粒像一具尸体在墓中,/要等你蔚蓝的青春小妹来吹起”,可以看出孙译的时候将第一行和第二行进行了跨行,第二行和第三行没有跨行,但也完整的表达了诗意,同时也没有破坏原诗的节奏流动,充分发挥了诗人译诗的主动性。
三 翻译中契合情感的选词
十四行诗和我国的古典诗词有着容量较小的相似之处,均用精致的诗体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真真切切的表达出来,这是其它诗体所难以达到的。因此,它也就要求译者更要注重诗中措辞的选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诗句优美,译诗也应该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才能更加接近原作,真实的表达原作的精神风貌与情感流露,孙大雨在翻译中非常注重用语的恰当,同时也与大白话保持了适当的距离,他的翻译更多的是在保持原作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以原诗为底色,绘出了中国韵味的商乃诗。例如“When I be-hold the violet past prime"孙大雨译为:“当我眼见到紫罗兰香散花残”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在第十八首第五和第六句:‘‘Sometime too hot the eye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孙译为“晴空里赤日有时光照得过亮,/它那赫奕的金容会转成阴晦;”第五句中“hot"一词,孙大雨既译出了太阳的炙热,又译出了阳光光线的过亮,这样就和后面第六句中“阴晦”有了鲜明的照应,使整个诗歌内在错综联络,也确切的表达了诗歌的情感状态。
十四行诗格律严谨,结构工整,各韵脚押韵交替进行,尤其是莎士比亚体“ABAB CDCD E-FEF GG”的韵式及其变式更是给商乃诗提供了更多的节奏变化,此外,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意象表达更是绝妙,这些对于中国诗人的翻译学习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在学习西方的同时我们更要去追求具有中国特点的商乃诗,为我们建构新诗、发展新诗做重要的引导。
掩卷回味,孙大雨作为新诗前进道路上的“探索者”与“实践者”,立足于中国诗歌的文化,融会贯通中西诗学,为推动中国现代诗学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近仁编,孙大雨诗文集[H],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月。
[2]孙大雨译,英诗选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3]孙近仁、孙佳始,耿介清正——孙大雨纪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雨的诗歌篇7
关键词: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意象 意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甚为繁荣,尤其是古代诗歌,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流派异彩纷呈。要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就应当鉴赏古代诗歌这颗璀璨的明珠。要读懂古代诗歌,品味出诗歌美妙的意境,把握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任何诗歌的形象,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抒情方式来体现。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更多注意的是自然形象,其实,人物形象也是体现诗歌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世代英雄、社会名流、亲属友人,以及抒情的主人公“我”,这些在诗歌中涉及的人物,直接流露出诗人的爱憎与作品的思想情感。在直接抒情的作品中,赏析人物就是鉴赏作品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鉴赏作品的形象,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创作的抒情方式。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类型。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诗人不依赖任何意象,直接抒发胸中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或喜或悲、或爱或恶,直接流露诗人的喜怒哀乐。这种抒情方式情感外露,诗人的个性鲜明,能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接抒发了为了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甘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直接抒发诗人傲视权贵,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的感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琵琶女,表现了身世坎坷、地位低下、漂泊他乡的落泊心境 。
这里的杜甫、李白、陈子昂以及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都是典型的人物形象,作者借助于直接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人物的情感就丰富了,人物形象就鲜活了,艺术效果非常强烈,很有感染力。
直接抒情是一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但诗歌的语言更多的是要求含蓄,有韵味,所以,这种抒情方式在诗歌中是极少的,直接抒情的诗作也很少。清代词话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诗歌,都饱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而诗人的情感又需要特定的景物来体现,景物是情感的依托。
细究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两种方式,不同的抒情方式,作品创设意象的方式也略有差异。
借景抒情,就是把自身的感情、所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某一景物中,借景物的特征来间接地体现诗人的情感。情寄于景,景中见情。在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花草、山石、流水、浮云,沙漠、长河、边关、古道以及落日、残月、清风、细雨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就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载体,就是我们要鉴赏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人借“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人们情感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离别后的凄凉、孤独和寂寞之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人借黄昏时的梧桐雨这一意象,来抒发独居空房的孤独、寂寞与冷清,一滴滴的雨点溅落在梧桐叶上,就仿佛敲打在词人那即将破碎的心上。
寓情于景,也称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常常借助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来体现,当诗人捕捉到具有某一特征的景物,然后饱含感情去描写这一景物,将感情融会在景物之中,自然地流露出诗人爱憎。以达到情融于景,景中含情的艺术效果。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饱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通过“春雨”这一意象,也表达了诗人当时乐观、积极上向的人生态度。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两个意象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及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再如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但这种佳景却无人来欣赏,以乐景写哀愁,以闹写静,表现诗人感物伤时,抒发诗人对社会***的感慨,这里的意象与众不同,而作品的意境也别有一番风味。
雨的诗歌篇8
一、《长恨歌》中的“梧桐雨”:叙事者的悲伤
《长恨歌》是诗歌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作品,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从杨玉环入宫受宠到渔阳兵变、贵妃缢死,从避祸幸蜀到回銮京师、睹物思人,从上天入地的寻觅到天堂团圆,娓娓道来,迂徐曲折。在《长恨歌》里,关于“梧桐雨”的描写只有四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在这里并没有对“梧桐夜雨”作细致描绘,而是把梧桐夜雨放到四季的时序更替之中,通过时光的流逝渲染唐明皇对杨玉环绵延不绝的思念。其中,对“梧桐”的描绘又多于夜雨,梧桐形象的光彩超过了秋雨形象。而且这些都是从作者的视角来进行描写的,我们并没有看到唐明皇眼中的春花秋雨。《长恨歌》中叙述者的主观情感压倒了故事主角的情感。读以上诗句,我们既能够想象到唐明皇失去贵妃后的孤独、凄凉,更能强烈地感受到叙述者对二人爱情悲剧所持的同情态度。
二、《梧桐雨》中的“梧桐雨”:双重悲伤
元人白朴创作的杂剧《梧桐雨》中关于“梧桐雨”的描写,主要体现在纯为抒情的第四折,这也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现摘录其中两支曲子:
【笑和尚】原来是滴溜溜绕闲阶败叶飘,疏剌剌刷落叶被西风扫,忽鲁鲁风闪得银灯爆。厮琅琅鸣殿铎,扑簌簌动朱箔,吉丁当玉马儿向檐间闹。
【蛮姑儿】懊恼,窨约。惊我来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
从上述曲子可以看到,其中有角色的标志――“我”。“我”就是唐明皇。这两段对“梧桐雨”的描写是以唐明皇的视角和口吻进行的,表现了非常鲜明的剧中人的感彩。这一折“梧桐夜雨”描写得富丽繁华,完全以角色内心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戏剧的代言体形式。
不过,《梧桐雨》第四折具有很强的“剧诗”属性,整整一折几乎是唐明皇一个人在抒怀。而且这一折还有寄托,从唐明皇的无奈悲情中我们似乎可以隐隐感觉到元代文人仕进无门的深切悲哀,其悲情是双重的。从《长恨歌》到《梧桐雨》,由叙述者抒情转化为角色抒情。《梧桐雨》中代言体形式与诗歌相结合的模式,是诗歌意境走向戏剧意境的桥梁。
三、《长生殿》中的“梧桐雨”:唐明皇的悲伤
《长生殿》的第四十五出《雨梦》是由《梧桐雨》第四折脱化而来,《雨梦》保留了《梧桐雨》第四折中充满悲彩的精彩曲词。如:
【越调过曲・小桃红】冷风掠雨战长宵,听点点都向那梧桐哨也。萧萧飒飒,一齐暗把乱愁敲,才住了又还飘。那堪是凤帏空,串烟销,人独坐,厮凑着孤灯照也,恨同听没个娇娆。(泪介)猛想着旧欢娱,止不住泪痕交。
【五韵美】听淋铃,伤怀抱。凄凉万种新旧绕,把愁人禁虐得十分恼。天荒地老,这种恨谁人知道。你听窗外雨声越发大了。疏还密,低复高,才合眼,又几阵窗前把人梦搅。
雨的诗歌篇9
重视对中学生内心情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面前让他们拥有对生活的满足感与快乐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命题。笔者以《雨巷》的教学为契机,就此做了些许尝试。在课堂中,笔者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这段诗意的寻美之旅――创设情境,入情;赏析意象,析情;感悟韵节,悟情;拓展延伸,升情。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入情
诗歌是唯美的艺术,屈原的《离骚》如此,戴望舒的《雨巷》亦如此。为了让学生尽快走进《雨巷》的唯美氛围,笔者在课前播放了江涛的MV“雨巷”,然后直接抛出本堂课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前播放的音乐中,你感觉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生答:莫名的忧伤、无可名状的哀愁)。
它取材于一位诗人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85年前,22岁的戴望舒用诗化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了这种微妙的情绪,感动了无数孤独寂寞的灵魂,这位年轻的诗人也因此一举成名,被誉为“雨巷诗人”。现在,就让我们一齐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播放示范朗读,名家深情低缓的朗诵便于学生进入情境,把握朗读基调。)
接着请学生齐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一首诗是一支歌、一幅画,有时它还蕴藏着一个故事,《雨巷》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简短故事的展开让学生理清了文本的思路,课堂顺势进入第二环节:赏析意象。
第二环节:赏析意象,析情
诗歌的味道第一在读,第二在品。品什么?品析意象。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形成这样一种能力:诗歌鉴赏应从捕捉意象入手,并围绕着意象去想象和体会。
整首诗f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也是整个意象群中的核心意象。就此,笔者围绕着故事主角“丁香姑娘”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这个故事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姑娘?这个姑娘像什么花?
2.诗人为什么选择丁香花呢?丁香一般的姑娘有着怎样的特点?(联系***片、古诗词中的诗句、流行歌曲《丁香花》歌词,引导学生体会“丁香”意象的意蕴。)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3.哪些诗句的描写更具体地表现了姑娘的美丽、高洁和忧愁呢?她有怎样的声音,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这些句子,重点品读。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丁香姑娘美丽之外的高洁、忧愁,笔者鼓励多个学生进行朗读表演。此时再次强调朗读要点:节奏、重音、语调。
教师引导比较:哪位同学的朗读更到位?对比朗读的双效应:强化丁香姑娘的意蕴,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突破难点:雨巷是一首重象征的抒情诗,你怎样理解诗中的丁香姑娘?诗人的忧伤缘何而来?这里主要是对丁香姑娘形象的象征意义作出个性化解读,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提出问题后先小组讨论,再交互讨论。交互讨论时,笔者适时补充相关知识: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笔名望舒的由来。
学生对此给出了多重解读:丁香姑娘应该是作者心中期待已久的恋人,或许是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理想,也可能是诗人的“心理自我”。
重点和难点解决了,诗歌中的意象群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象美也就水到渠成了。此时,笔者抛出这一轮的最后一个问题:这样一位寄寓了诗人丰富情感的姑娘出现在怎样的环境中?
然后引导学生简要分析文本中的其他意象:象征愁思的雨、有着颓圮篱墙的狭长破败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这几个意象构成了清冷破败空寂的背景,带给人冷漠、凄清、惆怅的感觉,而在此环境中出现的人也是忧愁哀怨的。在《雨巷》中,情即景,景即情,它们共同营造了《雨巷》的意境美。
雨的诗歌篇10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在这次轻叩诗歌大门综合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综合系活动。
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在诗海拾贝中我们搜索了许多诗歌,我们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报刊、访问其他人等途径。了解到我们国家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都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伟大诗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伟哥国人民传诵。
同时,我们还整理了诗歌,我们把诗歌分类。按诗人分有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等。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等等按形式分有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还有怀古诗、山水田园是、边塞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我们还欣赏了许多诗歌。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诵了出来给大家欣赏有《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古朗月行》……其中我最喜欢《古朗月行》内容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应为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去,耐人回味。从这些诗中我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只要是赋、比、兴。现代诗写作手法有好多,其中有比喻、夸张、拟人、重复、排比……为此我也写了一首《雨》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跟着一阵阵山风,伴着一层层云雾。我悄悄的来了,来到大地的每一处。怎么样不错吧!我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雨当做人来写。这一期我们班上掀起了一股诗歌的潮流。我们班还制作了诗歌总集,许多同学都投了稿,我也不例外,至今不到一个星期就有20多片稿,相信不久后一本厚厚的诗歌总集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