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资料介绍了某些地方的课改经验,其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上课时老师不讲学生讲(或是“三讲三不讲”),规定老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他们还将这些上升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体现课改理念。更甚的是许多教育管理者一听说这些东西,就组织大批教师去“西天取经”,取经归来就在当地强制推广到课堂中,并且严格规定每堂课老师讲的时间不准超过15分钟,否则就是不合格的课,要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处罚。呜呼!课堂内老师讲的时间竟然有15分钟的规定,不知是哪门子教育神仙论证的!
课的好坏不是由老师讲多讲少决定的。现在有人(更多的是教育管理者)认为一节课老师讲多了不好,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作为理论,课堂应该体现学生是主人,并由此推出结论:课堂内老师必须少讲。谁证明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杜威学说也仅仅是一家之言嘛,更何况杜威也没有规定一节课老师讲多少分钟适宜呀,我们何必将之作为课堂的圣经呢?可以说,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没有一个权威论证了这是个真命题。
一节课老师需要讲多少分钟,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定,不是凭空规定15分钟是老师讲课时间的标准。老师讲得精彩,学生喜欢听,能够开启智慧,多讲一点时间有什么不好?问题的关键是看老师讲什么,如何讲,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讲多了就不好。看来我们应该懂一点哲学常识,看待任何事物不要绝对化,而要辩证地看待课堂内老师讲的时间的多少。
老师少讲不等于就是课改。课改已是教育界最流行的词语,课改到底要改什么,说通俗一点,就是要改掉原来不好的东西。原来好的东西肯定不能改,而要发扬光大。但是,恰恰是原来一些好的东西被改掉了。例如,我们一贯主张的***思考难以再现课堂,严谨学风被浮夸代替,等等。而一些人想使当地课改能够弄出点影响,不扎扎实实研究教育,却热衷于搞表面形式(***绩工程),想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靠拍脑袋拍出一点所谓的新法子,于是乎规定老师一节课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那么,还有大量的时间学生干什么呢?学生讲呀,交流呀,讨论呀,探索呀,听起来这些都是好词语,但是只要潜心看看学生在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大家就明白了。课改不能看表面形式,而要看实质干了什么。
老师少讲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发展好。我国不出诺贝尔奖,不能产生像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的人物,许多人怪罪于基础教育出了问题。这是没有道理的,哪个论证了这个问题?于是,有些人认为是我国课堂内老师讲多了,真是毫无根据地说话。美国的课堂、西欧的课堂、香港的课堂,老师同样讲得很多,人才不是照样辈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不是教育界能够单独完成的。课堂内老师如果真正做到画龙点睛地精讲,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探索、讨论、交流,当然是好事。殊不知,中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老师们的水平也是有限的,而且学生也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因此,一味地规定老师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肯定是不现实的,也无助于学生的发展。
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深入课堂,多研究教育的规律,才能讲内行话;多制定鼓励老师潜心研究教育的***策,少搞形式主义,老师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课怎么上,老师们会有自己的划算,不需要教育管理者“关心”得太仔细,规定得太死板。课改切莫变成乱改,否则就会祸害一代青少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一节课,老师讲多少分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