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第1篇

1.疲劳磨损

由于长时间的载荷交变作用,零件的材料就会发生破裂,我们称之为疲劳磨损。破裂通常都会开始于在金属晶格结构中发生极微小的裂纹,随后就会发生逐渐增大的情况。解决方法:应当留意,要尽可能预防零件应力集中的情况,以便能够根据要求来限制配合零件的间隙或紧度,将附加冲击力消除。

2.塑性磨损

在工作中,过盈配合零件会同时受到压力和扭力的作用。在两个力的作用下,零件表面很可能会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减小配合紧度。甚至很可能变过盈配合为间隙配合,这就属于塑性磨损。如轴承内的套孔和轴颈之间是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在塑性变形之后,就会导致轴承内套和轴颈之间发生相对的转动以及轴向的窜动,进而导致轴及轴上的很多零件之间改变了彼此位置,而且会恶化技术状态。解决方法:在对机器进行修理的时候,需要对过盈配合零件的接触面认真检查,确认其有没有很均匀,是否与规定相符。无特殊情况的话,不能将过盈配合的零件随意拆卸。

3.磨料磨损

零件经常会有较小的硬质磨料附在表面,导致零件的表面发生擦伤或者是刮削,我们通常认为这是磨料磨损。农机机械零件的磨损主要形式是磨料磨损,如在田间作业过程中,农机机械的发动机中往往会有空气中的很多尘土混进进气气流中,而活塞、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就会夹嵌着磨料,在进行活塞运动的过程中,磨料往往就会将活塞和气缸壁刮伤。解决方法:可以借助防尘过滤装置,将空气、燃油、机油滤清器及时清洗干净,要求使用的燃油和机油是经过沉淀、过滤和清洁的。在进行磨合试车之后,需要对油道进行清洗,对机油进行更换。在保养和修理机械时,将积炭清除干净,在进行制造时,选用的材料就是要有较高的耐磨性,从而促使零件表面提高自身的耐磨性。

4.机械磨损

不管机械零件具有多高的加工精度,或者是多高的表面粗糙度。若是用放大镜来检查,就会发现表面有不少不平整的地方,在进行零件的相对运动时,就会导致这些不平整的地方发生相互作用,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就会不断剥落掉零件表层上的金属,从而导致零件的形状、体积等也会持续发生变化,这就是机械磨损。机械磨损量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诸如负荷量、零件摩擦力的相对运动速度。两种相互摩擦的零件若是材料不同,那么最终也会导致产生不一样的磨损量。机械磨损的速度是持续变化的。机械使用之初,存在较短的磨合期,此时的零件磨损非常快;在经过这一时间段之后,零件的配合就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标准,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机器的功率。在较长的工作期内,发生的机械磨损较为缓慢且相对均匀;在机械运转过较长时期以后,零件磨损量就会超标。磨损情况恶化加剧,零件较短时间内就会发生损坏,这就是故障磨损期。解决方法:在加工的时候,就要对零件的精度、粗糙度和硬度等进一步提高,且安装精度也需要提高,从而促使使用条件得以改善,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应当确保零件能够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好的状态,如此在起动机械时,先低速、轻负荷地运转一些时间,充分形成了油膜之后,再去正常运转机械,以便零件的磨损量能够减少。

5.抓粘性磨损

抓粘性磨损是十分危险的,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机器损坏。若是两个零件之间的配合间隙太大或者太小,出现较大负荷时,油膜却不能形成,这样零件表面的金属就会因为干摩擦所产生的热量所熔化,这样零件表面剥落的现象就会大面积出现,最终必然会导致零件之间被咬死。诸如烧瓦抱轴、如活塞粘缸等皆为抓粘性磨损。解决方法:要确保零件之间可以有较为合适的配合间隙,和负荷都十分良好。

二、结束语

农业机械论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双语教学;理论与知识

1农业机械化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机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定期的和一些国外的企业及高校进行交流活动,这样就给一些高校的教师提供了出国进修或是留学的机会。同时使教师学历提升的方面,通过对各高校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也有所提高。现阶段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些都是与国外教师合作过的,有着在农业机械专业方面较高的理论知识,这些都在各高校都很普遍。高校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引进具备国内外农业机械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对国外的农业机械化知识也非常了解,因此,可以作为教学用的教材。这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课程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2农业机械化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2.1有层次有选择地稳步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来有层次有选择的进行教学。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都不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进行教学。对于英语水平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先用汉语把重点及专业的术语进行讲解,然后再用英语进行课程的讲解。初期学生可能对这种教学方式有所不适,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教学上的英汉比例更改,同时引导学生适应双语教学[1]。2.2教师为主导作用和学生为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是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关系,所谓引导者就是要引导学生的同时还能够把农业机械化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在启发学生灵感的同时促使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双语教师在对所授课程的教材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可以选一些国外的先进教材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实例,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对某一种新技术用英语进行讨论及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和见意,最后进行对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出学生的自主性与***性。2.3用英语备课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农业机械双语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对课堂上所讲课程的内容进行准备,而双语教学备课就要求教师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可以采用一些国外多媒体课件来做参考,达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解答或是译成汉语。教师在给学生解答时也可以用英文来表述,这样就起到了给学生示范的作用。2.4创新实践是双语教育的升华。教师在测试出题时,可以通过结合国外的先进农业机械化实例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进行英汉比例的搭配[2]。学生通过这种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可以训练和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而分析我国农业机械落后的原因。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而且还可以用英文进行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农业机械化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

3.1双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地道的国外农业机械化技术。目前,各个学科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主要是体现在国外一些最新的科技文献中,而这些文献均来自国外一些知名期刊,大多数最新的科技期刊也主要以英文形式传播,尤其是像农业机械化这样的老牌专业。3.2双语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农业机械化专业中推广双语教学,可以丰富专业学习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国外最新的农业机械化知识,又能结合本国农业现状,运用从国外最新科技文献中获得的先进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农业机械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3.3双语教学可以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化专业的素质。教育我国虽然在农业机械化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相同领域的教育还是远远领先我们,国内高校与国外同性质的高校在相同专业中所学的知识是相同的,但在培养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上却相差很大。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好好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开设双语教学,也就是说把世界一流大学的课堂搬到中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语教学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还能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知识,又能很好地结合本国现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作者:张钰 吕俊 刘赫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问题亟待解决。从农机产品价格与售后服务、农机产品的研制开发、农业机械的推广、宣传及农机发展***策层面,提出了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机化发展步伐较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在生产中对适用机械化新技术和各种配套机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已从过去的单项作业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从过去的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机械设备的需求向经济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处理机械设备的多样化需求延伸,饲料机械、园林机械、青贮机械、棉花、油粮及薯类等经济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等将是以后农业机械发展的重点。

1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

(1)牧草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过去只有在牧区需求,而现在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求,养殖业发展较快,农民已有大量需求。比如我们小麦种植区的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以前都是白白烧掉,而现在可以收集起来加工成牛羊饲料,因此需要大量的麦草打捆机和玉米秸秆收获机等收获加工机械。

(2)马铃薯和果蔬机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果蔬面积的不断扩大,采用机械收获也是当务之急。油菜、花生收获机械也有较大的需求。

(3)水稻插秧机。水稻插秧机在南方大部分稻区已经开始应用,而在淮河流域和一些丘岭地带小面积的水稻种植区却很少见到,这里的农民早就希望摆脱繁重的人工插秧,但苦于买不到适应本地方的小巧的插秧机械。

(4)秸秆还田机。随着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的加强,秸秆还田机在我们这个地方已开始使用了,玉米收获机配套的还田设施,已基本上能够满足玉米秸秆还田的需要,不足之处是被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有点长,对整地和小麦的播种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唯有小麦秸秆还田还在困绕着农民,他们也不情愿烧麦秆,只是没有好的办法来消灭秸秆,以便夏种能够顺利进行。

(5)烘干设备。烘干设备过去只有在制种企业才有使用,而现在为了减少霉烂造成的损失,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粮食生产区逐步重视产后的烘干设备的投入,来解决无日光照晒所造成的损失。因此,烘干设备的应用意义重大,尤其是在今后,伴随着烘干品种的扩大和能源的多样化以及烘干成本的降低,烘干设备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6)养殖机械。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为养殖机械的运用带来了商机。养殖也可以运用机械,它不仅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而且还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所以现在大量需求。自动给料设备、清洁设备、温控设备和监测设备等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7)设施农业机具。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较大。发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当务之急。如使用方便的大棚多功能作业机,为设施农业带来了新的需求。目前虽然此类机械种类较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

(8)田间管理机械。需求量最大的是植保机械,其次是中耕和排灌机具。如今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需求已向高层发展,如小型的植保机械将会被大型的植保机械所替代。而对于蔬菜、苗木等生产的田间管理机械相对较少,特别是温室大棚的种植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费时、费工。因此,目前需要发展的田间管理机械主要是多功能田间管理机、中耕除草机、滴灌、喷灌机具等。

(9)玉米采摘机。现在的品种不少,但大多数机械只能采摘站立着的玉米,对于倒伏的玉米就无能为力了,而只能靠人工采摘。还有一些玉米采摘机在生产技术上达不到采摘的要求,如有的机器不能随着玉米行距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割宽和行走宽度。因此,造成玉米损失过大,虽然农民需要机械采摘,但也不愿使用这种性能不好的机械。此外,随着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打穴、推土、运输、起苗等农村环境改造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也有地域性需求。

2农业机械化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

(1)产品价格。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不高,如果产品的价格过高,农民虽然需求,但考虑到一次性投资过大,投资的效益又比较低,影响到机械设备的销售和推广应用。如:用于设施农业的电动卷帘机、微耕机等产品,产品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已经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民也迫切需要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考虑到价格和使用成本过高,所以一直未能较快地普及与推广。如果产品的生产率高,使用成本又低,并且物有所值,价格又可以接受的话,农民还是愿意购买的。如***地区进口的采棉机,每台每天采棉10hm2,可以替代150人采摘棉花,采净率高达95%以上,用机械采摘比用人工经济,经过几年的比对,尽管采棉机的价格高达160万元,但农场职工也愿意购买。

(2)售后服务。现在农民非常注重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机产品能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服务,做到用户基本满意。但有少数产品因销售数量有限,服务网点又比较少,影响了售后服务工作;还有一些生产厂家对机具的研制和开发较快,忽视了老产品配件的供应,用户买不到配件,致使未到报废期的机械提前报废。售后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等也影响到服务工作。有的服务人员服务不到位,配件供应不及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厂家虽然承诺24h内随叫随到,但由于服务区较远,而延误了服务,农民怨声和责难时有发生。另外,村镇道路的好坏也是影响售后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厂商应当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农民买产品也就是买的售后服务。

(3)农机企业要加大对农机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我国的农机产品都是吸取国外技术发展至今的,加上以前资金少、底子薄,当然无法和外国的一些大企业相比。近年来,日本的洋马公司、久保田公司在华售销的产品不少,对我国的农机行业,无疑是个挑战,同时也是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农机企业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有的企业现在已经跻身于国际市场。

(4)农业机械推广机构的完善和推广人员的稳定以及推广经费的运用,也影响着农机化的发展步伐。一些新式、先进的农具,必须经过推广、示范这个过程,才能达到普及运用。如水稻插秧机,我们这个地方就很少见到使用,虽然农机经销商曾引进过,但农民从未见过,不敢购买,也不敢使用。

农业机械论文第4篇

一、1980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策要点

中国***和***府对农业机械化事业高度重视。早在1937年,在《矛盾论》中就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1]在农垦事业创建初期,指出:***宣言的十大纲领中,有一条就是建立农业产业***,所以要开垦荒地,建设一支采用现代化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农业大***。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950年在中共中央所在地***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会。1958年,在提出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内容的“农业八字宪法”,把农业机械化列为发展农业的重点内容之一。1958年11月10日,在对《郑州会议关于若干问题的决议》的修改和信件提出了农业工厂化的设想,指出:“要使具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就必须实现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即机械化和电气化)。”这里,把农业工厂化阐释为机械化和电气化。在中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工作中起着重大指导作用、最经典的思想,就是1959年4月29日在《***内通讯》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1962年亲自主持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确定:“我们***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正因为中国***和***府,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治上对农业机械化有着高度的认识,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特别是运用计划经济集中配置资源的手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1948年创办了机械化国营农场。1953年创办国营拖拉机站。“一五”计划时期即开始投资建设大中型拖拉机厂。1959年9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全国上下都建立了抓农业机械化的工作机构。1955年到1964年的10年间,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社论多达36篇,平均每年3.6篇,其中1958年有8篇,1963年更是多达13篇,这是其他任何一项技术工作所没有的。1966年7月,根据的指示,***在武汉召开农业机械化湖北现场会议(即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布置到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的任务。此后***于1971年8月和1978年1月,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以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1980年前,为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策举措。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策:

(一)***策目标

1980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策目标,举国上下都很清楚,即是“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一***策目标的确立,是与***和***府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方面的认识相关联的。中国***把农业机械化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50年代初即确立了以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为内涵的农业现代化的技术路线,而这一技术路线在60-70年代的实施过程中则偏重抓农业机械化。1955年7月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最早提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限。他指出:“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大概需要四五个五年计划,即20年至25年时间。全***必须为实现这个伟大任务而奋斗。”从讲话的1955年算起,按25年算,即为1980年。但是,这一时间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号召,而未作为具体计划指标或行动纲领来指导或规范农业机械化的实践。其后,关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时限也有不同的提法。例如,1959年4月29日在《***内通讯》中谈到“机械化问题”时限时指出:“要有10年时期。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这里把实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时间变成了10年左右。1959年10月18日中央批转农业机械部的报告,批示中说:“应该根据从1958年起以十年至十五年的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即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1962年9月27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中提出:“再经过20-25年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基本上实现***中央所预见的、农民和全国人民盼望很久的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尽管如此,农业机械化问题只是作为一项技术工作正常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重新提到中央议程是1966年初湖北省委写信给中央的一份报告引起的。1966年2月19日写信给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重新提出25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他在信中说:“目前是抓紧从今年起的十五年。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十年我们抓得不大好。”这就是1966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机械化会议把1980年确定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限的缘由。在1971年的全国第二次农业机械化会议上,确定到1980年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全国农用拖拉机达到80万台左右,手扶拖拉机达到150万台左右,排灌机械总动力达到6000万马力,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达到80市斤左右。在1978年1月全国第三次农业机械化会议上,提出了“全***动员,决战三年,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号召。为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国家在投入、价格、经营体制及推行农业机械化的方式上,采取了一系列的***策和措施。

(二)投入***策

1980年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运用行***手段,在投入上实行向农业机械化倾斜的***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投资主体单一,农业机械化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拨款、信贷和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的积累。在农业机械工业方面,到1980年,国家对农业机械工业建设投资总额达到81.67亿元。在国家支持社队购置农业机具方面,到1980年代拨出无偿投资和各种贷款129亿元。具体情况是:从1953年建立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起,直到1958年下放至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投资上采取了大包大揽的***策,即基建由国家管,生产费用按任务拨给,教育、培训按年度预算拨款。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拖拉机及拖拉机数量大量增加,国家独自办不起,60年代开始改为国家与集体两方面都投资。据统计:1953-1965年,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财***拨款达24.4亿元。1966年后,国家对全民所有制农业机械化事业单位仍实行拨款。1966-1980年,国家用于这些单位的资金达41.52亿元。另外,国家为鼓励农村集体购置农业机械,自1966年开始,从“支援农村投资”渠道,投资53亿元;农业贷款中的生产设备代款,每年约9亿元;发放农业机械专项长期无息贷款,计划1978-1980年发放20亿元,实际发放8亿元。到1977年,在《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规划》中关于投入***策,提出:“今后三年,全国购买农业机械资金约需300亿元,其中国营农林牧渔场企事业单位购买的约15亿元,由国营农林牧渔场的投资中解决。属于社队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约285亿元。各地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社队企业,为农业机械化积累资金,就全国来说,今后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积金平均以30%到40%用于购买农业机械,加上社办企业利润的一部分,约可解决购买资金的65%左右。其余资金,将通过降低产品成本、降低出厂价格、银行贷款、国家财***和地方机动财力的支持来解决。”

二是,国家和集体在投资上对农业机械化实行倾斜***策,农业机械化投入所占比例较高。在国家投资方面,1966年开始将“支援农村投资”主要用于农业机械;农业贷款中的生产设备代款,主要用于社队购置农业机械和小水电设备,1975年的比例高达60%左右。在集体投资方面,社队将收入的1/3用于购买和维护农业机械;1977年规定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积金平均以30%到40%用于购买农业机械。

三是,农业机械化事业费上升较多。农业机械化改革前,中央对农业机械基本建设投资变化不大。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事业费不断增加,“四五”计划时期比“三五”计划时期翻番,“五五”计划时期比“四五”计划时期翻番(见表1)。

表1:农业机械化投入情况单位:亿元时期农机事业费农机基本建设投资

1952年0.13

1953-1957年2.93

1958-1962年16.88

1963-1965年2.175.89

“三五”计划时期3.082.64

“四五”计划时期6.542.33

“五五”计划时期14.196.50

“六五”计划时期17.081.51

“七五”计划时期26.351.73

“八五”计划时期50.641.86

(三)价格***策

国家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产品销售价格、修理价格及农用油料价格实行低价***策,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维修企业实行价格补贴。据统计:自1952年第一次降低农具价格起,曾经多次降低农业机械产品价格。1966-1973年,农业机械产品降价5次,农用柴油降价3次。其中东方-75降价28%,工农-7降价20%,195柴油机降价33%,农用柴油降价14%。

(四)农业机械化的经营体制

中国农业机械化自起步之日起,经营主体即是国家和集体。50年代学习苏联,建立国营拖拉机站,后来大部分下放经营,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扶持,属半官办。70年代,许多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也建立了农机站。1980年4月农机部制定的《农村农业机械管理条例》规定:“大、中型农业机械一般由或生产大队经营;在少数地区,有的生产大队规模较大,也可以经营大、中型农业机械,要根据有利于发展生产、集体富裕的原则决定。小型农业机械一般由生产队经营;有些地方生产大队规模小,又能由小型农业机械承担农业生产主要作业的,可由大队统一经营。”这一***策直接持续至1982年底。

(五)用行***手段强行推进农业机械化

1949-1978年间,中国农业经济组织除少量的国营农场外,50年代中期是清一色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0年代末开始至1978年是清一色的***社合一的,农业机械化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

为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一目标,国家将技术经济问题***治化,把农业机械化当成***治任务,采取行***手段,自上而下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国家确定到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行***命令层层分解和下达的方式发动农业生产基层单位去完成。由于为化而化,不求效益,而不是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农业的手段,目标与手段错位。这种自上而下、强制性的技术变迁中,***府成为农业机械化技术选择的主体而不是农民,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选择和采用完全是被动的,加上当时物化劳动成本高于活劳动成本,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超出实际可能,违背了经济规律,这使农民在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上缺乏内在动力,反而由于经济效益下降,而挫伤了农民应用机械技术的积极性。

二、1980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

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建立了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有较大进展,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未能实现。

(一)农业机械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基础是非常薄弱的,只能生产锄头、镰刀、铁锨、木犁等传统农具。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农机制造以地方为主的方针”,各地大搞农业机械工业。到1979年,全国已建立县和县以上农业机械制造厂2327个,农业机械修造厂2386个(另外还有一批相当数量的半拉子工程),从而基本上建成了农业机械制造、维修、配件生产大致适应,门类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在农业机械制造和修造厂工作的职工达到117万人。

与此同时,建立了包括农业科研、鉴定、推广、培训、供应、维修等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化支持保障体系。到1980年底,全国各省、市(地)、县均设有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建成县以上农业机械(化)研究机构2113个,农机具试验鉴定站46个,农业机械化中等专业学校134所,省、地农机校140所,1800多个县建立了农机常设培训班,农机公司2812个,每个县都有了农机修造厂,50%的公社和20%的生产大队建立了农机维修点,公社农机管理站4.31万个(占全国公社数的80%),形成了覆盖全国、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支持保障网络,为农业机械使用提供及时、方便、可靠的服务。在农业机械维修上做到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村。

(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高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农业机械动力很少,仅18万千瓦(见表2)。到1980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4746万千瓦。每万公顷耕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5台,小型拖拉机189台,农用载重汽车13.5辆,灌溉动力机械570千瓦。

表2中国农业机械动力增长情况

单位:万千瓦、万台、万辆、万部、万艘

年份农机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机引农具农用汽车渔业机动船

195218—*—*—*—*—*

19571211.5—**—**0.40—**

1962—**5.50.119.20.820.15

196510997.30.425.81.110.57

1970216512.57.834.61.560.78

1975747934.559.090.83.961.42

19781175055.7137.3119.27.384.72

19801474674.5187.4136.913.476.10

19841949685.4329.8123.534.9214.30

19882657587.0595.897.159.1426.50

19902870881.4698.197.462.4432.10

19953606067.0863.399.079.4037.68

19974201668.71047.8112.987.6039.88

19984490072.11136.0129.490.1140.11

注:*表示忽略不计,**表示没有找到相应的统计数据。

(三)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

1949-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种植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析,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达到63%,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达到24.7%,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达到15%(见表3)。1980年农用动力中,人:畜(头):机(千瓦)的比例,从1965年的100:18:4.6变为100:16:47,畜力相对减少了11%,机力增加了10倍以上。

表3种植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变化情况单位:万公顷、%项目机耕机播机收

年份面积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面积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面积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

195213.6

1957263.6

19651557.9

19701822.218

1975332033.37935.202331.5

1980421342.4156010.904333.1

1985373338.513609.405073.5

1988450046.7169311.707805.4

1995356756.3200020.04111311.2

1997579160.7356523.4213514.0

1998600563.0383624.7234315.0

(四)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落空

应该说,当时规定的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指标体系,既不完善(偏重种植业,忽视养殖业和农产品贮、运、加等),指标也较低。尽管如此,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仍落空了。1980年底,农业机械化实际水平与原定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规划的目标相比:在动力装备方面,大中型拖拉机与预定目标80万台差56440台、差7.1%,小型拖拉机比原定目标150万台多375247台、多25%,排灌机械比原定目标6000万马力多1661万马力、多27.7%。在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上,全国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为42.4%,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只有10.9%,机器插秧面积占插秧面积仅0.58%,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只有2.7%,机电灌溉面积只占可灌溉面积的56.6%,每亩施用化肥只有17.1市斤。总体而言,到1980年,机械拥有量中的不少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等指标都比原定目标相差甚远,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落空。

三、农业机械化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一)农业机械化孤***深入违背了经济技术协调发展的规律

1980年前农业机械化获得一定的发展,是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用行***干预和强有力的国家财***支持,加上要求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实行高积累***策,才获得农业机械化的推进。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的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农业机械部门曾对1980年以前的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概括为3句话12个字,即脱离实际、孤***深入、急于求成。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应与整个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是经济技术发展规律,不可违背。1980年前推行农业机械化,急于求成,脱离了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不符合技术经济演进规律,不经济,也养不起。

从国家投入分析,农业机械工业和农村农业机械化规划都脱离了国民经济可能提供的支持。如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确定国家每年向农机供应柴油1600万吨,实际上当时全国柴油产量总共才1800万吨;要求拿出300亿元支持农村购置农机,也根本办不到。

从国家对农业投入结构分析,把大量的财力用于农业机械化,则相应地要压缩对农业的其他投入。这也影响了对生物技术的投入。

从微观经济主体分析,国家规定给社队的贷款,60%以上用于购买农机具,社队收入的1/3用于购买和维护农业机械。这样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农民把钱投于此,积累与消费结构不合理,影响了社员的分配收入。二是农产品成本随着农业机器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据商业部门对2162个生产队的调查,1976年与1965年相比,6种粮食作物亩产由232斤增加到316斤,增长36%;同时亩成本由26.2元增加到40.5元,增加了54%,平均劳动日值降低20%[2],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当时劳动成本比机械成本低,尚没有达到劳力替代的条件。因为,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在集聚和生长现代生产力的同时,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从50年代的约1.8亿人增加到1978年的3亿,耕地面积由10666.7万公顷减少到9933.3万公顷,使劳均耕地从0.593公顷降为0.333公顷,在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一般劳均耕地仅0.2公顷左右,浙江、上海还不足0.133公顷。这致使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1952-1978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劳动力有多余,生产中劳力成本与机械成本两套成本同时支付,使生产成本大为增加。这抑制了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总之,因为改革开放前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水平低,在这种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物化劳动价格比活劳动价格高,还没有达到用机械技术替代劳动力的经济条件。这就是通常讲的用得起和用不起的问题,机械技术必然是不经济的选择,因而农业机械化进程没有预期的快。这是最根本的教训,必须记取。

更为严重的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农业机械产品生产,实质上是有计划的无计划,处于混乱状态:一方面,农业机具不配套,很多作业没有适合的机具,所配备的农机具利用率不高,且不能解决农忙时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少农业机械质量差,故障多,零配件紧缺,购买困难,维修费用很高。这些,都加大了农业生产费用。据1971年统计,东北一些地方,每台拖拉机油料和维修费一般在1万元以上,有的高达1.5万元,分别相当400亩和600亩粮豆产品的收购价格总额[3]。如此昂贵的油耗和维修费,即便是行***手段推行,农业机械化也是难以推进的。

综上所述,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加上把农业机械化***治化,强行推行农业机械化,尽可能动员和集中资源向农业机械化倾斜配置,既不经济,也养不起,而且由于强行推行而导致不符合国情的技术路线选择,造成了失误。由此可见,经济规律不可违:农业机械化其实质是劳力替代技术,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即达到劳力替代的经济条件(机械作业费用低于劳力费用),否则,孤***深入,违背经济规律,必然失败。换言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进口一个现代化,也不可能发给农村一个现代化,必须依靠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引导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行业发展失调的困境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实际上是无计划的混乱状态,农业机械化行业发展失调,处于极端困境之中。

1、农业机械工业重复建设,造成极大浪费,农机具产品生产成本偏高。国家长期执行“农业机械制造以地方为主”的***策,造成全国各地强调地方自给,什么都自已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农业机械工业比例失调。1978年底,全国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厂65个,手扶拖拉机厂140多个,其中年产量上万台的只有几家,其余年产量大都在2000-3000台左右,甚至有年产几百台、几十台的。260个内燃机厂,多数年产量只有几万马力。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农业机械产品生产成本高,进而导致农业机器价格偏高。据1971年统计,从农业机器和粮食比价来看,中国手扶拖拉机价格比日本高4倍,35马力轮式拖拉机价格比日本高2倍。日本20马力乘坐拖拉机每马力价格折合稻谷550斤,中国28马力东方红拖拉机每马力价格折合稻谷3250斤,比日本高5倍。中国柴油与稻谷比价也比日本高5倍[4]。

2、内部结构失调。片面强调种植业的机械化,不重视养殖、贮藏、加工、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不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窒息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活力。一些生产中急需的如收获机械、林业机械、牧业机械、渔业机械甚至还是缺门。农业机械产品型号多,仅柴油机型号就有250个之多,“三化”水平很低。生产批量很大的490型柴油机,有4个型号,功率、缸径一样,但420多种基本件不能互换。

3、农业机械的生产、分配是按***府计划进行的,不管农业生产是否有实际需求,结果造成很多积压浪费。

4、农机经营企业亏损。由于农村社队经济力量薄弱,不少社队付不起机器作业费用,长期拖欠,这是导致大量拖拉机站连年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改革的制度环境要求农业机械化作适应性改革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大包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启动了农村改革。这之后,1980年9月中共中央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纪要》,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从而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与此同时,农村市场化改革也开始启动。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恢复农村集贸市场,1979年7月***转发了《关于尽快把国营农场办成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座谈纪要》。概括而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村改革实际上在两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重新确立了农户经济,农民有了经营权、财产权和收益权,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投资的主体;与此同时,国家农业投资体制发生变化,逐步形成了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国家、集体、农户等多元化投入的格局。二是启动了市场化改革,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市场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利益原则逐步得到体现。这两方面的改革,导致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发生变化:(1)农户在农业经营中需要机械等生产资料,应该成为农业机械化投资的主体和经营的主体。(2)农民通过核算能否获取经济效益来确定是否使用机械作业和使用何种机型。

正是因为有上述制度环境的变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于1980年开始启动了改革。根据农村制度环境变化的要求,对农业机械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策要点主要有:

1、允许农民个人或联户购买、经营农业机械,农民取代了国家和集体成为农业机械化投资的主体,进入到“官”、“民”同办的阶段。

2、突破了产品经济的陈旧观念,允许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使农民和农业机械企业生产者共同面对市场,实行产销双向选择,改变了农业机械工业几十年一贯制的“生产什么就供应什么”的“官商”意识,进而树立了“为用户服务”的企业经营思想。在1980-1994年间形成了农业机械化“计划+市场”的运作机制。“计划”,即:继续对农业机械产品实行价格管制,保证农业机械产品以较低的价格供应农村;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采取价外补贴、产销倒挂补贴、减免税收、调拨平价物质等手段,弥补农业机械企业的***策性亏损;国家继续对农业机械的使用实行优惠***策,每年安排数百万吨平价柴油供应农村,以降低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成本。例如,平价柴油较长时间保持330元/吨。“市场”,即从农业机械产品出厂,进入千家万户,到使用,基本上没有国家干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农业机械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销售商根据市场需求采购农业机械产品,农民根据生产需要和收益预期自主选择、自主投资、自主经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优惠***策逐步取消,“计划”的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市场”。到1994年7月1日,取消农用平价柴油,至此,国家在以前实行的农业机械化优惠***策已取消完毕。90年代中期起,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

四、理论反思和启示

1980年以前之所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并将这一问题上升到***治高度,其背景是因为50年代初期***关于先机械化后合作化的主张被否定了。50年来,有两个理论对中国的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是认为以家庭为经营单位,规模小,不适应使用机械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二是由于中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多地少,根据这一国情,认为不应采取节约劳力的机械技术,应该采取劳动密集型的集约化经营。对50年历史的反思,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上升到理论和规律性认识的高度是很有必要的。近50年来,特别是农村改革20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为农业机械化理论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实证。

(一)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化

50年代初,因为认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的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机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化,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进而推进以农业生产合作化为模式的规模化改造。这一理论引发了两个结果,一是给先机械化还是先合作化的讨论划了个句号;二是认为小农经济不适应工业化、城市化所需的农产品供应和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要求,进而要大力推进以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模式的规模化改造。家庭承包经营是否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取决于这样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能否接轨。90年代,各地农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企业和农民都减少了寻找市场的交易费用,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料和产品,并获得规模效益,而增强了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农民也从中获利,农业则随着企业的发展而稳步发展。实践中,广大农民探讨出多样化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形式。二是能否适应科学种田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起因,就是要素的不可分性。但是,历史上由于理论的不足,忽视了农业的特点,认为土地家庭经营规模小,会限制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实际上,农业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并不像工业生产要素那样显著,如工业需要协调配合的流水线作业,而农机具则不然,可单机作业;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适合家庭分散经营。9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获得快速的发展,充分证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能够获得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农业机械经营主体的多样化。这里,实践解决了另一个理论问题,就是农业机械化的组织形式问题。谁是农机经营的主体,有一个认识发展过程。苏联只准许国营拖拉机站购买经营农机具。50年代,我国发展了一步,在***策上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购买经营拖拉机等大中型农机具。到1983年,我国放活了***策,允许农户购买拖拉机等大中型农机具。农机服务组织在十几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包括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个体农户、各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机服务组织,并形成了农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格局。农机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形成,因为机制灵活,除耕作服务外,还搞加工、贮运等综合经营,有的农机户还搞跨区作业,进而提高农机具的使用效率,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实践还证明,随着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提高,农民对农机服务的需求在逐步增加,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以机械服务为纽带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走向原来的型的合作,而是以农机专业化服务为内容或纽带的合作,其中股份合作制也逐步发育起来,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机械技术是土地集约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多地少,必然选择以土地替代型的技术路线,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这也是唯一的现实选择。理论和实践表明,作为节约劳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不仅与土地节约经营不矛盾,机械工程技术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因素,与土地集约经营是一致的,是土地集约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能以此来否定节约劳力的机械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

(三)农业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提高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

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土地资源稀缺,相对价格高,劳力资源丰富,相对价格低。劳动力机会成本,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逐步升高。选择劳动集约型技术,还是选择节约劳力的机械技术,取决技术要素的相对价格。换言之,对农户而言,购买农机具或要求机械服务,是一个经济过程,决策权在农民,有一个需要、买得起和用得起的问题。实际上,农民在任何时候都是根据这一原则,在节约劳力技术上进行选择的。忽视这一问题,往往会发生失误。在农业机械化改革之前,就是因为忽视了农业要素相对价格问题,虽然强行推进农业机械化,但事倍功半,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仍然落空。

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区农村的农民放弃使用机械技术而重返手工劳作,不是农民不需要机械作业,而是无论农民买得起还是买不起,一般都用不起,因为物化劳动成本高于活劳动成本。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进城务工经商,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大,使用机械技术转变为经济的选择,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无论是买得起还是买不起,一般都用得起,这里不仅因为物化劳动低于活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高。这里得出几点结论:一是问题的实质不是先机械化还是先合作化,而是物化劳动成本与活劳动成本比较,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收入水平,决定的物化劳动成本与活劳动成本水平;二是家庭承包经营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可以预见,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进城务工经商,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将继续增大,使用机械技术将逐渐转变为经济的选择,农业机械化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国家和集体的扶持

农业机械化是经济过程,由农民选择,但这并不是说农业机械化不需要国家和集体的扶持。实际上,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积累少。要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需要对农业机械化事业进行大力的扶持。特别是西部经济技术落后,国家应把农业机械化纳入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予以扶持。对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扶持,其方式多种多样:一是对农机具生产和经营企业给予优惠***策,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采取国家、集体、个人投资的办法,如现在一些地方通过以工建农的办法,国家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补助一些,最终让农民买得起。特别是发达地区农村,不能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而使农业现代化短腿,而是要通过社区平衡机制实行以工建农,增加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二是要对农民购买和经营农机具实行优惠***策,提供法律保障体系和服务,坚决杜绝各种乱收费项目,降低农民使用农机具所承担的费用,让农民能用得起。三是对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对其为增强服务实力而兴办的多种经营,在***策上予以优惠。总之,国家和集体对农业机械化事业,要采取多种形式给予扶持。

[1]:《矛盾论》,《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11页。

[2]牛若峰编著:《农业经济和宏观问题研究——我的学术实践、观点和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1页。

农业机械论文第5篇

在人类建设生态农业的诸因素中,机械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特别是机械生产工具。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关系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关乎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最终决定了农村小康社会是否能够建成。优质高产的现代生态农业要依托于农业机械化的进步。

1.1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是先进农艺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和桥梁。例如,实施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免耕播种、秸秆切碎还田等农业节本增效新技术,是人力和畜力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才能得以实施。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作为重要的手段,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施保护,抗击灾难,减小灾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不仅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作业,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1.2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措施实施和建设的保障

生态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大农业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农业机械不仅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农村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当代农村的先进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代替活劳动的子系统,能提供先进的工程装备和技术,来确保生态农业措施的实施和建设,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目的。从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还是采取先进的生产措施,都必须与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相结合。如割灌机能进行清林作业,地膜机能进行苗圃铺膜育苗,用挖穴机可以植树造林,用推土机可以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山、荒地的水土保持,荒坡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节水喷灌、防洪排涝工程,温室大棚,良种育苗技术,森林和种植业的超低量弥雾植保,精少量播种,化肥精量深施等生态环保节约增效型技术,都需要以农业机械化技术为手段来实施。整齐有序的机耕道、配备完善的机电灌溉设施、标准化节水灌溉是新农村风貌的重要标志,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秸秆粉碎还田、机收打捆、青贮、菌基增氧等农机综合利用技术,不但实现了变废为宝,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秸秆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机械逐渐成为建设生态农业的装备支撑,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技术不能替代的。

1.3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农业机械化能为保护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提供先进的农业工程装备,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如通过机械化手段施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化肥的使用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机械化手段防虫治害,能将农药充分雾化,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通过机械化手段将动物粪便及时收集,再加工成有机肥,可实现废物再利用,实现生态的资源循环利用,优化生态结构。通过机械化手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以使其得到综合利用,从而减少或避免对水质、空气的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

1.4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动力

生态农业今后的发展之路必然是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节能高效型的农业机械,开发绿色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并促使其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这有利于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农业机械化能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能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互动;能促进农机经营者不断学习机械、农业、经营、法律、安全、修理、保险等知识技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农业劳动者队伍中的佼佼者。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促进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进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动力。

1.5新型农业机械的运用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大型的新型农业机械的发展,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使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致富。新型农业机械的运用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1.6农业机械化对促使资源、劳动力和现代机电装

备有机融合产生积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一项节约自然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争抢农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光热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先进科学技术。农机化技术和机具装备的投入,将大大优化生态农业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优化种植栽培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种植业中***出来,加快城镇化步伐,并让有限的耕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转移,形成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进行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克服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局限性,让农民走向产、供、销的产业化商品经济大市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使农业产业结构向科学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生态农业的资源、劳动力和现代机电技术装备的有机融合。

2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的意见和建议

2.1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对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曾经有观点将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对立起来,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农业机械化对生态农业的作用,而且很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手段之一,是与水利化、电气化等密切联系且相辅相成的。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它壮大了现代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为实现生态农业铺平道路。

2.2提高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完善生态农业***策法规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地方***府在实践中很难正确处理全局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同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许多群众存在“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为此,要积极举办各种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健全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有关配套***策、措施,使生态农业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创新农作制度,变偏施化肥为多施天然有机肥,变大水漫灌为节水灌溉,变滥用农药为科学使用农药。

2.3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水是旱地农田生态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利用机具调控好土壤含水,建立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是保丰收的关键。机械化旱作农业是传统旱作农业技术的升级。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是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是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建立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机械化耕作制度,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其实质是减少耕作次数,减少水土流失,防止风蚀,防止地表水分蒸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高产、低耗,保护环境的目的。我们要把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向农业广度和深度进***,积极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广大农民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

2.4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

农业机械论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应用范围

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及整体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既定的生产目标,优化其生产设备性能,确保生产作业计划的深入推进,需要注重与之相关的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应用分析,增强该系统实践的应用效果。

1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基本原理、优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1.1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分析。为了增强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实践应用效果,促进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发展,应加强该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基本原理为:确保平衡系统作用下的液体能够处于静止状态,并使系统中液体在不同方向所处的压强相同,且通过活塞的作用给予液压系统中的液体不同的压力,促使这些液体能够保持静止。其中,由于大活塞与小活塞所能承受的压力有所差异,需要给予其不同的压力,并通过系统中液体的传递作业,满足变换要求。与此同时,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运行中对执行元件、动力元件等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在这些元件的共同配合作用下,能够使系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1.2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优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该系统实践应用中的优点:系统中的液压机械传动装置的工作效率高、运行速度快,且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使用实现了高度集成化,对功率的控制效果良好;系统中的元件安装中的灵活性强,布置较为方便,且液压机械传动方式实践应用中的反应速度快、重量轻,能够进行有效控制;该系统运行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载荷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使用中实现了机械自动化,且控制精度高。该系统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影响,给系统的平稳性带来了潜在威胁。其影响因素包括: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运行中,若温度变化较大,会使系统中的液体粘性改变,致使系统的运动特性发生变化,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受元件工作性能下降、机械加工方式选择不当等因素影响,会引发系统故障;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运行前杂质清除不彻底,会加剧其运行过程中的摩擦,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2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分析

2.1生产设备控制方面的应用。随着农业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生产计划的深入推进,需要性能可靠的生产设备发挥应有的作用,促使该领域中的整体生产水平得以提升,规定期限内的生产计划能够顺利完成。因此,在控制生产设备的过程中,应注重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引入。具体表现:借助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高度集成化的优势,对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的生产设备进行实时控制,促使设备能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在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支持下,能够降低生产设备使用中故障发生几率,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符合生产设备需要的控制模式。2.2生产流程控制方面的应用。相比机械传动技术,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实践应用中融合了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元素,能够对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内的生产流程进行控制。具体表现:该领域中各生产流程实施时,引入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能够降低机械制造领域中的生产流程问题发生几率;根据生产作业要求,确保控制系统作用下的生产流程设置合理性,并对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动参数、动力参数进行控制。2.3恒功率输出控制方面的应用。结合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实际概况及生产要求,可知其生产过程中注重恒功率输出控制,能够保持其生产成本的良好经济性,为设备正常工作创造出良好的运行环境。因此,需要加强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使用,借助其传递效率高的优点,能够实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的恒功率输出控制。在这样的控制模式作用下,机械设计制造中的整个生产环节将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设备性能的可靠性,有利于扩大液压机械传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

3结语

在新形势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对于可靠的生产方式、生产设备等依赖性强,需要在具体的作业流程中重视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引入,确保其生产作业的高效性。因此,未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发展中应根据自身的生产需要及实际的发展概况,将功能强大的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应用于生产环节中,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确保自身的生产效益良好。

作者:韩宁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分院

参考文献

[1]李解冬.机械设计制造中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8).

农业机械论文第7篇

农业机械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产物,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更替而逐步实现。在原始社会,自然生态状况良好,但是生产非常落后,人们以采集野果和简单的狩猎为生,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农业文明时期,自然生态已经开始遭受破坏,玛雅文化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此时生产力依然落后,生活水平很低,阶级差异(农民和地主)也很大。工业文明时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产增长比较快,马克思在《***宣言》里指出“物质财富的增长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代”。此时总体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贫富分化非常严重。从人类历史演进规律看,能否实现“三生”共赢不仅是区分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试金石,也是区分农业机械化系统是否圆满实现其功能的判别准则。只有到生态文明时期,才有可能做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一切涉及到农业机械化的行动以及相关的***策、技术等都要以是否符合“三生”共赢要求、是否有利于实现“三生”共赢作为判别准则。如何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机械化,即既要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又要大力提升农业机械的全程使用效率及综合效能,这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将低碳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等先进技术相结合,能有效地节本降耗增效,从而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据测算,采用保护性耕作后一季作物可减少作业工序3~4道,省工15~45个/hm2,节省柴油约48kg/hm2,节水10%(300m3/hm2),节电4kW•h;秸秆还田减少化肥投入量20%左右(300kg/hm2),增产5%~15%,综合经济效益可达每公顷2400元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8.775kg。将低碳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有机结合,节本、降耗、增效成果将更为显著,不仅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更能为实现我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总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2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内涵

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的“低碳化”。传统理念将农机装备水平(农机总动力)作为农机化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机装备水平越高,其农业机械化发展得越好。事实上,农机装备水平高表明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大、资金投入多、使用成本高,不利于低碳农业机械化和低碳农业的实现。此外,单纯追求农机装备水平还可能导致农机具配置不当甚至闲置,使得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事实上,早在2004年,我国农机装备水平已达到3.15kW/hm2,而此时的农机化程度仅为32.7%。照此推算,如果实现全面机械化,平均动力需要9.6kW/hm2;而户均耕地规模与耕作习惯均与我国相近,且已实现全面农业机械化的韩国,其农机装备水平仅为4.95kW/hm2。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农机装备水平过高,且说明农机具有效利用率低下。由于我国实行分田到户,一些农户家里各种小型农机具一应俱全。这种配备方式带来如下问题:一是购置成本高,有效使用率低;二是缺乏专业的维修和保养,机具不配套,损坏、浪费、油耗高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小型农机具功能单一,易产生重复耕作现象,不利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因此,应逐步改善农机具配套的合理性,以大中型、多功能、技术先进的农机具逐步替代微小型、功能单一、技术落后的农机具,逐步实现农业机械的“低碳化”。此外,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机械配备结构的同时,还应大力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针对我国国情,可通过大力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发展农机合作社和专业性的作业组织等),把农户的分散经营和农业机械化大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走农机资源共享、共同利用的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这也恰好符合“低碳农业机械化”的深刻内涵。即低碳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机械在全面实现节约化、低碳化设计及制造、使用与更新废弃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国情的新型农机化发展模式与推广体系,通过农机作业委托、农机互助共享等方式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农机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力争用最低的农机总投入和装备水平获得最大的农机化产出效益。农业机械低碳化与低碳农业机械化的提出,旨在提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仅在于低能耗、低排放农业机械的研发与制造,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探索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与推广体系,以实现农业机械化资源在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等层面的最优配置,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尽快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目标。

3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实现途径

根据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内涵,作者拟从农机全生命周期优化管理的视角提出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实现途径。

1)实施全生命周期的农业机械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

农业机械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实际上是遵循农机全生命周期低碳化的理念进行农机产品的科技化创新,这完全符合农业机械低碳化与低碳农业机械化的内在要求,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低碳农业、低碳社会的宗旨。众所周知,农机制造业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等多个行业,在缺乏制度约束和问责机制的前提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第一诉求的农机厂家自然地以追求农机具本身的功能性和市场竞争力为主,无意甚至有意地忽略掉农机产品的节约化和低碳化,致使各厂商在将各类制造资源转变成为农机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产地环境。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是一种有效平衡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一些知名农机企业(如JohnDeere公司)的实践已经证明:实施“3R”或“5R”原则是实施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的有效途径。

2)实施农业机械的仿生设计与仿生制造。

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课题组多年的探索与研究认为:工程仿生是实现农业机械低碳化的有效技术和路径之一。研究发现土壤动物非光滑形态特征规律,建立生物非光滑脱附减阻理论,发明仿生非光滑脱附减阻设计方法、成型技术和测试技术,研制出系列仿生非光滑犁壁,形成针对水田与旱田(黄土和黑土)等不同土质和不同牵引机型的3种系列多个品种犁壁,脱附率约90%,与相同曲面形状的普通光滑犁壁相比,可降低阻力6.6%~12.7%,节油7.2%。量化分析典型土壤动物爪趾构型特征规律,揭示其切削土壤的高效节能机理,发明深松铲参数化设计方法,研制出仿生减阻深松铲。关于农业机械耕作部件仿生降阻问题,目前尚需解决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壤洞穴动物降阻机理的深入认识;二是农业机械耕作部件仿生降阻机理的深入揭示。应集中在土壤洞穴动物的降阻机理和农业机械耕作部件的仿生降阻机理两个方面的系统深入研究,原始创新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宏观仿生降阻表面与土壤洞穴动物微观降阻机理相结合,实现农业机械耕作部件仿生降阻由“形似”向“神似”发展。

3)实施全面的农业机械化清洁生产。

农业机械化清洁生产,是通过农业机械的低碳化设计、制造与使用,将农机、农艺有机结合,通过耕作方式的变革和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安全、环保、高效、可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整洁、舒适、可持续,进而实现整个农业、农村的清洁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实施农业机械化清洁生产需要控制好3个关键节点:一是能源、资源和有毒物质的减量化,实现源头控制。该环节要求农机设计中遵循低碳化理念,农机制造原材料采购中对所用原料的环保性进行整体控制,确保农机产品的绿色属性。二是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过程控制。在农机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产地环境管理,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工艺来尽量减少各种有毒、有害废弃物的产生。三是对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回收以及环境的有效治理,实现末端控制。对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各类废弃物,要尽快、尽可能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保证产地环境安全。

4)构建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

鉴于我国农机化标准体系始终不健全且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现状,按照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的要求,需做如下调整:过去只注重农机设计的技术标准,而忽视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全面标准化体系;过去只注重农机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作业标准,而忽视农机作业过程中的环境排放标准,应认识到低碳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加强农机作业过程中的环境排放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过去只注重专业技术体系构建,而忽视交叉综合体系构建,必须从农业生产的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水、土、气)要素综合考虑,构建基于“良田、良种、良肥、良水、良法、良管”六位一体的交叉技术标准化体系;过去只注重硬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忽视“农机标准化体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将强制性标准和作业标准、安全标准推广到田间地头需要研究。

5)实施全程农业机械化的脱物质服务与绿色经营。

当前,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不宜快速推进。解决耕地细碎化与农业机械化矛盾的可行办法主要是大力建设农机服务体系,以农机合作和专业化服务来替代当前广泛存在的农民“自购自用”。***府要积极推进农业机械的脱物质服务与绿色经营,以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来促进农业机械低碳化发展,树立“不求拥有,但求使用”的新型农机化服务理念。通过“PayPerUse”的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机制和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绿色经营与生态服务体系,走“***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机化道路。国内实践表明,通过农户购机自用向专业服务经营转变,农机动力配备有望降低30%~50%,这不仅有利于降低能耗,减少成本,且有助于提高农机资源的配置水平,提高农机化作业的标准化程度,进而促进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从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转变。

6)构建和完善基于信息技术的农机“4S”体系。

农机“4S”体系是集整机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为一体的农机特许经营模式。对于这种新型的“一条龙”农机经营服务模式,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农机产品的运输、销售、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实现定位追踪,进而提升农机销售商的库存管理水平,实现快速供货、适时补货,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储存成本,提高效率。农机4S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农机供应商送货的可靠性和效率,还可大幅度提升其对农机用户的服务水平和效能,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事实上,当前我国大量分散在农户家里的农机不仅使用效率低,且维修保养也难以跟进。由于操作技术、油品质量等原因,造成农机具3大件的过早磨损,实际功率平均值只有额定功率值的85%左右,使用5年以上的拖拉机功率一般要降低10%以上。大量农机具运行状态不佳,缩短了农机具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增加了农户的使用和维修成本。农机4S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分布于广袤农村的大量农机具充分发挥其效能,进而实现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

7)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LCA)建立全程农业机械化的碳排放测度体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业机械论文

学习

幼儿园教师技能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教师技能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教师五项技能比赛,幼儿园教师个人技能模板。一、在建立师幼关系上应善于抓住一个“情”字。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儿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重要前提,[2]而要建立

学习

蜜蜂采花蜜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蜜蜂采花蜜10篇,内容包括蜜蜂采蜜的过程文章,蜜蜂来采花蜜歌词。

学习

生物会考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会考10篇,内容包括生物会考最喜欢内容,生物会考资料大全。二、要熟悉《考试说明》,根据《指南》制定复习的指导思想。《考试说明》是教师指导会考复习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通过对《考试说明》,《指南》的分析可以看出,初中

学习

人员汇报材料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人员汇报材料,内容包括各种汇报材料写法,打击缅北回流人员汇报材料。____区是xx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____城区,拥有良好的人文资源禀赋、秀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交通区位。近几年来,在____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开展

学习

如何报考志愿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报考志愿10篇,内容包括报考志愿的五个详细步骤,春季报考志愿技巧。一、了解国家招生***策及当年招生计划首先,了解并顺应当年国家招生***策、体制及办法。其次,了解、分析高校招生录取体制、录取组织办法及招生章程,把各高

学习

奥运英语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奥运英语10篇,内容包括奥运英语短文带翻译,奥运英语100句。*有道桌面词典*雅虎乐译*灵格斯词霸一、软件界面对比测试软件界面是这款软件留给用户的第一印象,一款好的软件界面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界面简约而不简单、功能按钮摆放

学习

三子经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三子经10篇,内容包括三字经详细讲解,三字经朗读。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如果我们现在就能以这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想: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

学习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化学实验操作10篇,内容包括初中化学实验大全总结能复制的,初中化学ph试纸实验。一、建立综合的考查模式初中化学实验考查的目的应该在于监督学校认真开展化学教学工作,不能过于重视学生最终的实验操作考查结果。因此,在化

学习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新版电视剧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十集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老版新版电视剧比较。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结束后文化复苏的时代,流行于西方与港台的歌曲与影视作品开始涌入国门,当时的知识分子强烈感觉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使

学习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成本控制论文,内容包括浅析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百度,企业战略成本控制研究论文。(一)成本控制的含义成本控制是企业为保证自身的经营目标,运用各种成本管理方法,将各项成本掌握在一定范围内的活动。狭义的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过

学习

用白醋洗脸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用白醋洗脸10篇,内容包括白醋洗脸的好处,用白醋洗脸的频率与方法。(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五一节的来历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五一节的来历10篇,内容包括五一节的简短来历100字,五一节的来历及故事。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

学习

城市林业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林业论文,内容包括林业期刊论文范文,中国林业的发展论文范文。城市森林是城市林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城市生态化的发展,在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

学习

后勤人员工作总结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后勤人员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后勤人员工作总结及计划,机关后勤个人工作总结。一、行***后勤(一)职场管理方面1、指导、协助**等5家下属三、四级机构更换新职场各项材料的准备工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向总公司申请增加分公司

学习

乡村治理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乡村治理论文,内容包括乡村治理论文摘要怎么写,乡村治理案例论文。一、公共选择理论阐释乡村关系失范公共选择理论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治科学;狭义的

学习

社会文化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文化论文,内容包括社会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社会文化论文集。Vygotsky(1978)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最

学习

市场经营管理论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经营管理论文,内容包括市场经营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运营管理论文题目。案例教学起初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并不涉及本科教育,但由于市场营销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对经济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学习

现代财务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财务论文,内容包括财务论文选题今年热点,有关财务论文范文。其中,大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明显地比小公司更可能使用NPV;负债率高(负债率大于30%)的公司比负债率低的公司明显地更可能使用NPV和IRR,而且更可能使用敏感性分

学习

项目管理系统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管理系统论文,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系统论文,系统项目管理论文题目。(3)列车出入车场调度模式:列车调度员在当天列车运行时刻表的指导下编制列车的运营计划及场内行车计划,并上传至控制中心。车场信息值班工作人员根据运营计划

学习

桥梁工程论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桥梁工程论文,内容包括桥梁美学论文2000字,桥梁的受力特点论文。1.桥梁工程课程枯燥无味,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致不高。土木类专业课程的学习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应变能力,这些专业课程应着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学习

财会人员素质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财会人员素质论文,内容包括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论文,财务人员职业素养论文题目大全。1、发展意识会计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十九世纪中叶爆发了工业***,确立了工厂制度。工厂制度的建立一举解决了现代会计赖

学习

汽车技术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技术论文,内容包括汽车技术运用毕业论文模板,汽车技术论文一万字。(二)构建和完善高职文化育人的建设机制高职文化育人的顺利有效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机制和制度保证。首先应该建立有利于高职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