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试题篇1
1、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还是对实验作出改进?要不要对过程、现象作出分析?要不要预期实验的结论?
2、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这是实验设计的依据, 不同的实验目的,不同的实验原理,进行设计的思路是不同的。
3、确定实验思路。确定:实验因子是什么?怎样设计对照?等等。
4、设计实验步骤。要注意充分利用题目的条件,如果给出了实验的材料及试剂,那么要注意所给的材料与试剂要充分利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不能用题目条件中没有的材料与试剂;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材料没有用上,那得考虑实验步骤中是否还有考虑不周之处。
5、检查。看看思路是否合理严密,试剂材料是否多用或少用,表达是否准确。
二、材料分析
高考中的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是比较新颖的,通常我们平时不会做到。有的同学一见到材料是新的,没见过,加上材料内容多,就会发怵。其实,这类题一般是高起点,低落点。 解题时注意:
1、通读题目,了解题目的大致内容。
2、带着题目提出的问题要求仔细阅读题目,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叙述。
3、尽量把材料中的新内容与已学过的知识挂起钩来,许多答案往往得落脚课本知识上的。如2000年高考广东卷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问题,第(1)问“测定人类的24条染色体的基因和碱基序列,试指出是哪24条染色体?为什么不是测定23条染色体?” 考查的实际上是有关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知识。
4、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新的信息。第(3)问“你认为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什么意义?”答案的4点,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依据。
三、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 开放性试题一般表现为题目条件的开放和试题答案的开放。
但不管怎么开放,题目总会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解题时首先要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如2000年理科综合卷中,“写出三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矿质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它们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限制条件有两个,一是与光合作用相关,二是必须是矿质元素。至于是哪三种?就是开放的了。验证钙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一题,试题提供的实验材料及原理都是限制条件。要求考生必须依据题目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材料来设计实验。 其次,要从题目提供的条件寻找解答的思路和线索。如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矿质元素,可首先考虑有哪些是矿质元素,然后从中删选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
第三,要注意答题的逻辑性和条件性。最好把不同层次的内容分别列成不同的小点,以清晰地展示自己的思路。
四、坐标曲线题
坐标曲线题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对曲线表达的生物学含义的表述,;二是对曲线表达含义的解释;三是对曲线所能够说明的问题。
第一种类型:注意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内容,然后根据曲线的特征进行表达。这是最基本的类型。
第二种类型:在明解曲线含义的基础上,对曲线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要注意把落脚点放在课本的知识原理上。
第三种类型:要注意尽量把所要说明的问题说完整。如生长素浓度对根、茎、芽的影响的三条曲线,既说明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器官作用的共同的特点,也说明它们的区别。
五、怎样尽量减少在表达上的失分。
1、生物学的专用术语要用准确。
2、尽量用课本术语进行表述。对说明性的表达,常常可以落脚到课本上的结论性叙述上。比如,根对水分和矿质离子和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的过程;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等;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等等。
3、话要说完整。要使别人能看明白,而不仅仅是自己心中知道。比如,为什么说中耕松土有利于促进植物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中耕松土与促进吸收间有如下的因果联系:中耕松土——土壤中有充足的氧气——促进了根的呼吸作用——为吸收矿质离子提供了交换吸附的离子和能量——促进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回答时应以此为线索组织语言。一般情况下,以写得具体些为好。
对几处易混淆知识的解析
新陈代谢部分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但有部分知识很容易引起初学者混淆。下面通过具体实例对此做一辨析。
一、 哪些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
例题: 将下列细胞转置于质量浓度为0.3mg/ml的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是( )
A.口腔上皮细胞 B.根尖分生区细胞 C.干种子 D.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解析: 解此题时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质壁分离,什么是原生质层;其次要明确发生生质壁分离的条件。再次就是能运用上述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发生分离的现象。同时只有具有大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原生质层,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嫩细胞。所以可排除选项B。那么干种子是否能发生质壁分离呢?只要剖析一下,其基本结构和不难发现,其种皮和胚***是死细胞,死细胞因为原生质层是全透的,不能发生质壁分离。而胚是幼嫩细胞构成,所以可排除C。正确答案是D。
二、 哪些物质属于能源物质
例题 在人体中,下列属于能源物质的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ATP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对此类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帮助学生从能量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掌握上述物质在功能上的区别。下面做一比较:ATP——直接能源物质;糖类——主要能源物质;脂肪——重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也可做能源物质。
主要能源物质与直接能源物质有什么区别?糖类所含能量释放出来并不能直接被生命活动利用,而是要转移到高能化合物中才能被利用。高能化合物包括磷酸肌酸和ATP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都得靠ATP来转移。可见,糖类与脂肪和蛋白质相比,其属于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生命活动70%的是靠其释放的,所以称主要能源,糖类等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转变为热能外,另部分即通过ADP和Pi合成ATP而转移到ATP或其他高能化合物中。ATP分解所放出的能量,可供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正确答案是A、B、C、D。
三、 如何判断代谢类型
例题: 红螺菌是利用光能将丁酸合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其代谢类型是
A 化能自养 B 光能自养 C 化能异养 D 光能异养
生物试题篇2
14.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现选择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1.B解析:ATP中的五碳糖是核糖,染色体上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磷脂含有C、H、O、N、P,质粒是小型环状DNA分子,其元素组成也是C、H、O、N、P,所以B项正确;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性激素属于脂质,不含肽键,故不与双缩脲试剂反应。
2.C解析:核糖体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核糖体中含有rRNA,不含DN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氨基酸在其中脱水缩合。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3.D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植物种类、植物器官、光的颜色,并不包括温度。容器2和4所选植物的种类不同,若选择容器1和2可用来研究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表格数据中O2增加量衡量的是净光合速率,由于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器官,呼吸速率不同,所以很难得出容器1中的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容器3实验数据表示天竺葵根的呼吸速率,容器5实验数据表示紫罗兰叶的净光合速率。
4.C解析:钾离子通过膜是主动运输过程,此过程既需载体又需能量,同学用此实验验证了这一事实。①的结果说明带正电的钾离子虽有电场外力但无法通过膜,也就是说只提供能量不行,③结果说明只有多肽也不能让钾离子通过膜,即只有载体蛋白也不行,②结果说明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时钾离子才能通过膜,故A、B、D项正确。此实验只能证明钾离子通过膜的方式,不能说明膜的选择透过性。
5.D解析:ab表示染色体变为染色质,可发生在有丝***末期和减数第二次***末期。ea表示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乙细胞的b基因只能来自基因突变,因为这个细胞的卵原细胞中不含有b。乙细胞是极体,减数***产生的极体不能进行受精作用。
6.C解析:细胞衰老和凋亡都是正常的细胞生命历程,对机体的发育有利。无丝***的细胞不出现纺锤体。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时控制凋亡的基因要表达形成相应的蛋白质。细胞破裂、释放出内容物不一定属于细胞凋亡,也可能是细胞坏死。
7.B解析:此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搜集。假设基因tra为t,则它对应的显性基因为T,则tra位点杂合的雌蝇与纯合隐性雄蝇杂交可表示为Tt×ttTt、tt;Tt、tt,由于tt雌果蝇转化为不育的雄蝇,所以∶=3∶1
8.D解析:本题表格呈示的自变量为PEG浓度,因变量为发芽率、芽长、鲜重、干重。从发芽率角度看,在PEG浓度为50mg/L时较高,而低于此浓度时发芽率都低,高于此浓度时,随浓度递增发芽率逐步降低,故说明PEG对芹菜种子的萌发具有两重性,因而A项正确。从鲜重角度看,其变化特点同发芽率的变化相似,故可说明PEG能促进萌发芹菜种子对水分的吸收,因而B项正确;从发芽率角度看,在PEG浓度为50mg/L时发芽率较高,浓度梯度还可再细分,因此结论最适浓度只能是某一浓度左右,故C项正确。从表中信息并不能看出PEG是一种植物激素,故D项错误。
9.A解析:人体的体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含有相同的核基因,故A项正确。tRNA是转运氨基酸的工具,不起催化作用,故B项错误。④⑤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故C项错误。过程①②③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和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人体的性状,故D项错误。
10.A解析:搅拌的目的是将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不经过搅拌不与细菌分离,离心后,主要在沉淀中,故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32P标记的DNA会进入大肠杆菌,但由于保温时间过长,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死亡,而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释放,离心后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11.D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由于甲和乙是2个不同的物种,因此两者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两者起源相同,有部分基因会相同。
12.A解析: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不是连续的,数量少,取材不便。
13.C解析:DC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而细胞免***和体液免***都有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过程,因此,DC两种过程都参与。
14.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当A基因存在、B基因不存在时,才开黄花,即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bb(AAbb,Aabb),故A、B项正确。让F1进行测交得到的子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其中只有Aabb表现型为黄色,故C正确。F2个体中AB∶Abb∶aaB∶aabb=9∶3∶3∶1,其中只有Abb表现型为黄色,所以F2白色个体有13份,其中稳定遗传的个体有3份,F2白色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13,故D项错误。
15.B解析: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口服后会破坏其结构从而会失去疗效。
16.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可以确定甲、乙、丙分别为硅藻、虾、小鱼。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17.A解析:向溶解DNA的烧杯中加蒸馏水目的稀释氯化钠溶液,使DNA析出。
18.D解析:提取出来的卵细胞要发育到减数第二次***中期才能与结合形成受精卵。卵细胞单独培养不可形成试管动物,需进行核移植方可形成试管动物。卵细胞要培养到减数第二次***中期去核后作为核移植的受体。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故不能直接培育成转基因动物。
19.C解析:果酒发酵温度控制在18~25℃,而腐***发酵是15~18℃。
20.C解析:固定化酶因其外有物质包裹,酶与反应物接触会受影响。酶不是细胞,不需要营养物质。
21.BD解析:①为血浆,其和组织液、淋巴构成内环境。血浆中无机盐浓度高,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与神经―体液―免***调节网络有关。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的渗透压也下降。
22.ABC解析:据***可知:高尔基体正在形成分泌小泡。对植物细胞而言,在细胞***的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故A项错误。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故小泡中加工的不可能是多肽,因而B项错误。细胞***的末期,核膜和核仁的重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非同时出现,故不一定能看到完整的核膜和核仁,所以C项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高尔基体合成了新的细胞壁成分,表明细胞融合过程是成功的,故D项正确。
23.ABD解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应该选择含叶绿体多的叶片,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色素主要存在于液泡中。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装片时应该剪取洋葱根尖2~3mm。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C项正确。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最好要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24.ABD解析:通过自然选择作用进化成新的物种,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故C项错误。入侵种也可能含有某些有毒物质,有毒物质不能被分解,而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
25.ABCD解析:由题意可知玉米的某染色体上加入了豌豆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导入的染色体片段上有多个基因,所以新品种玉米表现出的豌豆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性状。该玉米自交后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不一定具有豌豆优良性状。该玉米不能表现出玉米和豌豆的所有性状。
26.(1)叶绿体、液泡具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2)①、③、细胞核(3)抗原受体蛋白(4)造血干细胞核膜(5)高尔基体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比较与免***调节的相关知识。(1)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吞噬细胞(动物细胞)不具有叶绿体、液泡,与细菌结构相比,吞噬细胞是真核细胞,细菌是原核细胞组成,故最大的区别是吞噬细胞具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2)吞噬细胞可能含有RNA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中的细胞核、核糖体,而①中含有细菌,细菌细胞中也含有RNA。(3)吞噬细胞对细菌有识别能力,是由于细菌表面具有被吞噬细胞识别的抗原,而吞噬细胞表面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蛋白。(4)吞噬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在有丝***末期重新出现的结构有核膜、核仁,但核仁不是生物膜结构。
27.(1)垂体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2)胰高血糖素(3)抑制(负)反馈调节(4)脑组织液渗透压升高(5)乙组(6)无空白对照ACTH的脱水效果强于地塞米松,而且停药后不反弹
解析:此题是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以及对实验知识的相关考查。(1)根据题干信息:促皮质激素(ACTH)和***示可以推测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CRH是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联系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2)根据题意糖皮质激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故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同。(3)根据***示可以看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液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其分泌增加会抑制ACTH的分泌。(4)脑水肿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导致脑组织液渗透压升高。(5)该实验是为了研究ACTH的***效果,所以乙组是对照组。(6)一般在设计实验时,我们会设计空白对照组,也即不使用任何药物的患者进行观察记录,作为空白对照。但由于这样可能会延误患者病情,所以临床上可以不设置空白对照。比较表格中的数据不难得出结论。
28.(1)①不需要1.6J/m2进行重复实验(或重复计数)并计算平均值②生产者(或海藻)数量减少,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减少,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减少(2)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酸菌无氧呼吸不产生CO2C3H2O5酶2C3H5O+能量
解析:此题是借小球藻为载体,综合考查血球计数板计数、能量流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题目。(1)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按最高数据2.7×105个/ml,推计数室每小格的小球藻数为0.0675个,所以计数前不需要稀释;抑制小球藻生长只要将数据与起始小球藻数量进行比较;为减小实验数据误差进行重复实验(或重复计数)并计算平均值。②因为UV-B辐射对海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从而导致藻类的数量变少,藻类作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减少,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减少。(2)此小题在读题的基础上,要会审***,要比较B、C两装置中小球藻光合速率的快慢,要从光合作用的条件出发,很显然A、D装置是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产生的CO2多少去考虑,因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而***酸菌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故B试管光合速率较快。
29.(1)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提高成活率插条的种类、萘乙酸的处理时间、环境温度(至少两点)(2)减小误差,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遮荫喷水(4)600mg/L***、分化用浓度为600mg/L的NAA溶液处理插穗,再扦插在50%的园土+30%的河沙+20%珍珠岩混合基质中基质疏松、透气,同时富含营养物质,有利于插条生根
解析:此题是在书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一道有新背景资料的实验综合题。(1)保留芽的目的是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提高成活率;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外,其他要控制的量都是无关变量,如插条的种类、萘乙酸的处理时间、环境温度。(2)选用300枝插穗,最后随机抽样计算平均值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根据题意,要使插条更容易成活,要注意降低蒸腾作用并补充水分,所以可以遮荫喷水。(4)①根据表格数据,不论扦插在何种基质中,600mg/L的萘乙酸促进河北杨插条生根的效果均最好;促进生根的机理是促进根原基细胞的***、分化。②对河北杨生根具有最佳促进作用的方法要从培养基基质的角度和萘乙酸的浓度共同考虑,可以看出用浓度为600mg/L的NAA溶液处理插穗,再扦插在50%的园土+30%的河沙+20%珍珠岩混合基质中,因为基质疏松、透气,同时富含营养物质,有利于插条生根。
30.(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1、Ⅲ-2属于近亲婚配,均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后代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2)11/2(3)显腓骨肌萎缩症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4)BbXdY7/16
解析:(1)根据Ⅲ-1、Ⅲ-2都不患神经性耳聋,而Ⅳ-2患此病,可以判定神经性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第Ⅳ代出现多个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主要原因是Ⅲ-1、Ⅲ-2属于近亲婚配,均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后代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2)因为Ⅳ-2为bb,Ⅴ-1正常,所以Ⅴ-1基因型为Bb,即其携带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为1;根据遗传系谱***,可以确定Ⅳ-6基因型为Bb,又因为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其基因型为BB,所以Ⅳ-6与Ⅳ-7婚配,产生Bb的概率为1/2,即Ⅴ-2携带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1/2。(3)根据Ⅳ-6患腓骨肌萎缩症,而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则Ⅳ-7是显性纯合子,他们生出的孩子不可能患病,而Ⅴ-2是患者,所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腓骨肌萎缩症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电泳后Ⅲ-2、Ⅲ-4、Ⅲ-5结果应相同,但Ⅲ-4与Ⅲ-2、Ⅲ-5不同,则腓骨肌萎缩症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4)因为Ⅳ-2的部分基因型为bb,可以推出Ⅲ-1的基因型为BbXdY;Ⅴ-1的基因型为BbXdY,Ⅴ-2的基因型为1/2BBXDXd或1/2BbXDXd。Bb×1/2Bb患神经性耳聋的概率为1/4×1/2=1/8,不患该病的概率为7/8,XdY×XDXd生出男孩不患腓骨肌萎缩症概率为1/2,所以所生男孩正常的概率为7/8×1/2=7/16。
31.(1)水平(2)苦草河蟹的取食减少浮叶植物遮挡沉水植物的光线(3)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高的生物获得能量少(4)①生物群落和人为投放(缺一不得分)②BC
解析:(1)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养殖区和航道区属于同一水平配置。(2)据表格分析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是苦草。由于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所以可能由于河蟹的捕食造成航道区与养殖区优势种有差异。养殖区的主要目的是使能量更过的流向河蟹,而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人工去除浮叶植物可以减少浮叶植物遮挡沉水植物的光线,使沉水植物接收更多光照进行光合作用。(3)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包含了两大块,一部分是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大型肉食性鱼类通常所处的营养级较高,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所以获得的能量少。(4)①该湖泊养殖区,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碎屑可能来自生物群落和人为投放;浮床植物吸收水中的NO-3、PO3-4等,也可以遮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32.(1)金属离子的种类(2)排除氯离子等对酶活性的影响(3)保证各反应体系pH最适并相同等量蒸馏水和ACP酶溶液(4)随着Ca2+、Mg2+浓度的增高,酶活性逐渐升高分子结构(空间结构)
解析:此题是考查酶相关知识的一道综合实验题。(1)此小题容易误答金属离子的浓度,综合***1和***2,可以确定自变量为金属离子的种类。(2)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等离子,用蒸馏水可以排除这些离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加入等量的pH为4.8的缓冲液,其目的是保证各反应体系pH最适并相同;另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除了加酶溶液,还应加等量的蒸馏水。(4)分析***1的两条曲线不难得出:随着Ca2+、Mg2+浓度的增高,酶活性逐渐升高;Pb2+、Cd2+等离子能降低酶的活性,可能是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酶的功能。
生物试题篇3
1.除了高温加热以外,其他灭菌方法还有()
A.长时间紫外线照射 B.真空包装
C.用保鲜膜密闭 D.添加防腐剂
2.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
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
C.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氮源
3.(2015·镇海中学月考)检验饮用水的细菌含量是有效监控疾病发生的必要措施。请回答下列与检验饮用水有关的问题:
(1)要测定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常采用________法,通常将水样进行一系列的梯度________,然后将上述的水样用涂布器分别涂布到________的表面进行培养,记录菌落数量。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________(填“是”或“否”)需要对照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所示的四种菌落分布***中,不可能由上述方法得到的是________。
(3)大肠杆菌培养的条件需无菌,培养基配制时需加入氯化钠,以维持________。配制培养基时先________(填“调节pH”或“灭菌”)后________(填“调节pH”或“灭菌”)。
4.(2013·全国卷Ⅱ)临床使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实验时,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以确定某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从样本中获取致病菌单菌落,可用________法或________法将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选择培养、鉴别等步骤获得。
(2)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用________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在37 ℃培养箱中培养24 h,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3)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分别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________;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__________;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选用抗生素________。
5.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混杂生长的。人们在研究微生物时一般要将它们分离提纯,然后进行数量的测定。下面是对大肠杆菌进行数量测定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1)制备稀释倍数为102、103、104、105、106的系列稀释液。
(2)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你选用________法接种样品。
(3)适宜温度下培养。
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测定大肠杆菌数目时,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可信的是__________,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20和260,取平均值240
C.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50和520,取平均值260
D.四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300、240和250,取平均值250
(2)一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5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是________(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 mL)。
(3)用这种方法测定的大肠杆菌密度,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量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5·湖州中学周考)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从热泉中筛选了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其筛选过程如下***所示。
(1)Ⅰ号培养基从物理状态来看,属于固体培养基,配制时要加入________作为凝固剂,从用途来看属于选择培养基,因以________作为碳源。
(2)配置固体培养基的基本步骤是()
A.计算、称量、倒平板、溶化、灭菌
B.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C.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D.计算、称量、灭菌、溶化、倒平板
(3)溶化时,烧杯中加入琼脂后要不停地________,防止琼脂糊底引起烧杯破裂。对培养基灭菌的方法一般为________。
(4)①过程是________,②过程所使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法。
(5)部分嗜热菌在Ⅰ号培养基上生长时可释放________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挑选相应的菌落,接种到Ⅱ号培养基进一步分离纯化后,再对菌种进行________培养。
1.选A 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用保鲜膜密闭都起到了抑菌作用,紫外线照射使细菌的蛋白质变性,核酸受破坏,是灭菌方法。
2.选A 微生物培养前,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菌落计数法可以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不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含量不同,故分离不同微生物需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在以尿素作为氮源的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可以生长。
3.解析:测定饮用水中细菌数目可以采用涂布分离法,涂布前需先稀释样品以获得合适的计数平板,稀释后的水样涂布于LB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时需同时培养一个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从而判断培养基是否已被污染。题***中D是经划线分离后培养所得结果。LB培养基中加入NaCl除作为无机盐外,还能维持培养基的渗透压。培养基配制后先调pH值后灭菌才能使用,若先灭菌后调pH值就不能保证调pH值后的培养基无菌。
答案:(1)涂布分离 稀释 LB固体培养基 是 因为需要判断培养基使用之前是否被杂菌污染(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2)D (3)渗透压 调节pH 灭菌
4.解析:(1)微生物的常用接种方法为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2)能够使菌落均匀生长、布满平板的接种方法为涂布法。(3)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敏感;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不敏感;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对A的弱;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排除杂菌污染),说明该致病菌可能对抗生素D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1)划线 稀释涂布(或涂布)
(2)涂布 (3)敏感 不敏感 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对A的弱 耐药菌 (4)A
5.解析: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应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样品。选取多个菌落数相差不大的平板计数,取其平均值。234÷0.1×105=2.34×108。因为菌落可能由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生长而成,所以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量多。
答案:实验步骤:(2)稀释涂布平板
结果分析:(1)D 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三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在分析实验结果时,要考虑所设置的重复组的结果是否相当
(2)2.34×108
(3)多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生物试题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试题讲评;思维能力;解题思路;解题能力
中***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11-01
复习阶段,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最多的状态是试题和讲评,讲评课是最高水平的综合复习课,要评在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不能无重点、无层次、无针对性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扫除盲点,填补漏洞,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发展其能力。试题讲评课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试题讲评能帮助高中学生澄清模糊概念,培养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该重视试题讲评课的教学。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明确试题讲评的目的
1.1纠正错误。试题讲评课上应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交流,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对学生错误和混淆的知识进一步纠正。
1.2分析得失。通过试题讲评课,师生双方均能发现各自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改进教法,学生改进学法,为以后的教与学指引方向,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
1.3提炼概括。试题讲评课上应通过师生的合作,共同对知识、方法做进一步的归纳,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1.4规范答题。分析每次考试的试题,不难发现学生在解答生物试题时,普遍存在词不达意、错别字、专有名词滥用等现象,为了纠正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在试题讲评课上,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正确、简练、规范答题能力的培养。
2.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精心准备试题讲评课
2.1学生自我分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主要条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其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到试题讲评课的效果。
2.2教师精心备课
2.2.1认真做好试题分析
①教师在阅卷后,要对试题所涉及知识点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判断试题难易程度,分析试题命题思路、考察角度和意***并得出解答试题的思路和技巧。
②了解学生答题情况,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分析,通过每道试题得分率的分析,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产生的普遍性的错误,一定要找出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巩固训练,防止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另外,对于少数学生犯得错误,可采取个别讲评或学生间相互讲评的方法解决问题。
2.2.2充分准备授课内容。讲什么,哪些该讲,哪些重点讲,在试题讲评课的备课过程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试题中出现的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重点讲评,不仅要讲答案,更要讲方法,尽量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夯实基础,提高解题能力。
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优化讲评内容,使课堂行之有效
3.1注重“错因分析”。试题讲评时,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指出“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只有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高中学生以后的复习、练习更具针对性,避免一错再错。
3.2注重“思路引导”。在试题讲评中高中生物教师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纠正错误,而应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对考点进行分析,思考试题涉及了哪些知识点,要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这样才能培养高中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在试题讲评时,应时刻做好思路思维的示范,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现在高中学生面前,使高中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
3.3注重“技巧传授”。试题讲评时,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将题型分类,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并教会高中学生进行小结归纳。巧解问题要求高中学生对概念、规律、原理有深刻理解,对问题情景能分析透彻,对知识能综合、灵活运用。试题讲评时不能只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上,而应注重解法的领会和技巧的传授,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3.4注重“思维发散”。很多试题都是源于书本的,只是命题人在题设条件、问题的情境和设问方式上作了适当的变换,这样的试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而又不落窠臼的感觉,很多高中学生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此时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进行试题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而应引导高中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所以,试题讲评完之后,高中生物教师应把原题加以变化,进行“变式练习”,如可改变题设部分的某一条件,变换问题情境,变换设问方式,还可以把几条题目进行重组综合,这实际上是给高中学生创造一个"再练习"、"再提高"的机会,如此对某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合理的思维发散,可以充分调动高中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加强思维的变通。
生物试题篇5
[关键词]生物试卷讲评问题
[中***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13
试卷讲评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试卷讲评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试卷讲评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评价失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在讲评试卷前,教师应把学生的成绩划分为若干个分数段,对不同分数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高分数段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以激其奋发向上;中间分数段的学生,虽然也进行相应鼓励,但在鼓励的同时更多的是将其与高分数段的学生比较,希望其能快速进入高分数段;低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是鼓励很少、批评较多,希望其能尽快提高学习成绩。目前,尽管教师对不同分数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但评价都是笼统的。学生从试卷的讲评中收获的往往是更多的不足,特别是低分数段的学生收获的往往是失望和无望,这非常不利于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试卷讲评是补充能量、充满希望的过程,是促使学生主动查漏补缺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充满正能量,多评价学生在考试中的优点。讲评不是埋怨,更不是批斗,切忌“好也批评,差也批评”,否则会打击所有学生的学习信心。如果学生确实没有考好,那么教师首先应进行自我检讨和批评,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后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结合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深入反思,从而解决自身的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再次,组织学生反思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找到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最后,组织学生写出自己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障碍,从而根据学生的思维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个性化疏导
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不同分数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分数段的学生依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仅仅认同前者而否定后者,就会漠视学生间的差异,大大降低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扼杀学生的个性。在目前的试卷讲评中,教师依然会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个性化疏导。分数仅仅是测试结果的一个外在表征,其背后隐含着更多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不能过分关注分数,而应认真研究测试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存在的思维障碍,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学生存在共性问题,说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没有理解透彻,需要教师集中讲解;而个性化问题是学生个性差异所致,需要别辅导或组织学生互教互学来解决。这样,就能实现因材施教,使每个分数段的学生都能在有针对性的讲评中获得正向激励,促使他们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学习,从而克服对考试和讲评的恐惧心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应试的心态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过分追求标准答案而忽视思维创新
生物学中有许多固定的专业名词,如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遗传中的“基因的分离、基因突变、连锁互换、自由组合”;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暗反应”;等等。这些专业术语不允许有什么改变。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在试卷讲评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性,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试卷考查的内容不可能都涉及专业术语,凡是那些既可以用专业术语也可以不用的,就没有必要过分限制学生。有一些专业术语往往就是某些特定的概念,假若对概念术语的内容表述得很正确,如“生物富集现象”被学生回答为“沿着食物链的方向,毒素在生物体内逐步积累”,就不应该归结到错误的范畴。特别是一些开放性试题,其答案是多样的,不同思维方向有不同的答案。此时,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学生的思想,充分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力求获得更多合理的答案。这类试题,即使是命题者提供的答案,也仅仅是参考答案而不是唯一答案。过分拘泥于试题提供的答案,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抑制,导致学生就题论题而很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时,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僵化的、单一的,试题稍微变化,他们就会感到陌生而无从下手。测试不仅有查漏补缺、提高学业水平的功能,而且还有体现知识价值、诱发创新的功能。所以,教师在试卷讲评中不可过分追求标准答案而忽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过分重视应试技巧而忽视基本学科素质
不可否认,在解题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答题技巧,但在试卷讲评中教师不应过分强调这些答题技巧。笔者在听一些试卷讲评课时,总会发现一些教师过分重视答题技巧,而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关注不够。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误认为测试的重点在于提升应试能力,而非基本学科素质的培养。仔细分析每一份试卷可看出,尽管存在一些因答题技巧不好而失分的现象,但学生丢分主要还是因基本学科素质不好所致。如将一些基本的字写错:把“桑椹胚”写成“桑葚胚”,把“授粉”写成“受粉”;对一些概念理解不透造成混淆:把“体液调节”写成“激素调节”,把“胚胎分割”写成“胚胎切割”,把“细胞内液”写成“细胞液”;等等。
可见,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基本素质没有达到相应水平,学生掌握再好的应试技巧也是枉然。所以在讲评试卷时,教师要分析好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要将学生失分的原因过分归结到答题技巧上。很多时候,由于基本学科素质没有达到而产生的错误,如果不去认真分析,往往会认为是答题技巧的问题,从而使讲评重点偏移,导致讲评效果不佳。一般来说,答题技巧不应该在试卷讲评时才强调,而应在平时的知识巩固训练中强调。答题技巧没有多少,只要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就足够了。在试卷讲评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基本学科素质的培养上,这才是提升学科考试成绩的根本。
五、过分强调单点知识价值而忽视综合价值
生物试题篇6
[关键词]纠正 缺陷 分析 强化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试卷讲评是一项重要内容。试卷讲评不能只找寻正确答案,而要通过发现的问题去揭示学生习题失误的原因。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一下习题讲评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试卷讲评前的思想整顿工作
1、明确考试的目的,纠正对考试的认识
在平时考试过程中,总有少数的学生期望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获取答,这是对考试目的认识不正确的表现,是考分至上的思想在作祟。殊不知,考试的最主要目的是检测前一阶段复习的效果,从中去发现复习过程中存在的盲点及其与复习目标的差距,为今后的复习提供依据和方向。
2 、失分原因的总结
试卷发下去之后,要求学生分析总结考试感悟,尤其是失分的原因。不同水平的学生失分的原因可能不同,是审题不当还是知识运用不当,是知识结构上存在缺陷还是粗心大意等等。只有找到失分原因才能在今后的复习与考试中避免同类错误。
二、试卷讲评内容
1 、针对试题内容复习课本知识
考试是检验复习效果,试题讲评同样要归于课本知识的复习。
试题1 经化学分析后断定某物质不含有任何矿质元素,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A 纤络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核苷酸
试题分析:要准确选出正确选项,需要理解矿质元素的定义。矿质元素是排除C 、H 、0 之外的元素,胰岛素是蛋白质,含有矿质元素N 和s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含有N 、p ;甲状腺激素是含有!和N 的物质。纤维素是多糖,只含有C 、H 、O 。至此,正确选项自然水落石出.
2 、对失分较多的题目,分析原因并讲解审题技能与方法,培养***思考的能力
试题1 :用3H 标记的胸苷和3H 标记的尿苷(它们是合成核酸的原料), 分别处理活的洋葱根尖,一段时间后检测大分子放射性,最可能的结果是:
A 前者主要出现在分生区细胞,后者只出现在成熟区细胞
B 前者主要出现在分生区细胞,后者出现在根尖所有区域的细胞
C 两者都只出现在分生区细胞
D 两者都只出现在成熟区细胞
试题分析:学生做此题失分情况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进行推理推断和知识的综合应用,不能使相关的知识连结。对于前者,胸苷是DNA 合成的原料,DNA 复制与细胞***有直接因果关系,同学们对此有较好的认识和判断,但是对于尿苷,则只能想到RHA 本身,不能进一步联系RNA 的主要功能是与蛋白质的合成、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反映出推理能力有待提高。对于A 选项,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不正确,因为除分生区外的其他部位的细胞虽然不进行***,但是仍能合成蛋白质和进行新陈代谢,一定会合成RNA 而利用3H 标记的尿苷从而具有放射性。正确选项是B 。
3、试题讲评方法要灵活多样
试题讲评,其实与平时练习讲评无异,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处理。属于粗心大意失分的,要通过训练改变这种做题的不良习惯;属于认知缺陷造成的失分,要及时复习,弥补知识结构上的漏洞;属于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造成的失分,要通过一定的习题训练培养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如果是理解错误或审题不清造成的失分,则要给予一定的审题方法技巧指导和训练。总之要灵活处理考试中学生失分的原因。
4、考后强化练习
考后强化训练,又叫考后一百分,这是试卷讲评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强化训练的题目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般而言,所出题目是针对考试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针对审题方法,也可以针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知识的迁移,还可以针对粗心大意进行易错题练习等等。下面是一些针对性练习。针对审题粗心大意,设计如下习题:
习题1 、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所需要的微生物,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利用上述方法不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的是:A大肠杆菌 B霉菌 C 放线菌 D 固氮细菌
生物试题篇7
对策一熟记常用试剂的作用,力求实验方法的合理性。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中,50~60 ℃(不超过70℃)水浴加热2~3分钟,若待测液中存在可溶性还原糖,则出现砖红色沉淀;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中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常用于尿糖的测定;双缩脲试剂:向待测液中先加入甲液(A),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B),摇匀,若待测液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苏丹Ⅲ染液: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绿色;酒精:①50%的酒精用于洗去染液在脂肪上的浮色;②70%的酒精用于临床医学上的消毒灭菌;③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④无水乙醇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有丝***中根尖细胞的分离;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时,前者呈深蓝色,后者呈红色;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层析液: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遭到破坏;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柠檬酸钠溶液:血液抗凝剂;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提取DNA;②质量分数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维持细胞形态;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在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秋水仙素:可抑制正在***的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其染色体组加倍,诱导多倍体形成;氯化钙:提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可用于基因工程;伊红美蓝:鉴定有无大肠杆菌的存在。
对策二熟记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部分)。
①光合作用――O2释放量、CO2吸收量、有机物生成量;②呼吸作用――O2吸收量、CO2释放量、有机物消耗量;③原子或分子转移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④细胞液浓度大小或植物细胞活性――质壁分离与复原;⑤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细胞质流动;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⑦生长激素的作用――向光性、生长速度(如体重、体长变化等);⑧胰岛素的作用――切除、移植胰腺。
对策三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部分)。
①增加水中O2――增加水生植物、通O2;②减少水中O2――减少水生植物、通N2;③除去容器中的CO2――NaOH或KOH溶液;④除去叶中原有的淀粉――暗处理;⑤除去叶中叶绿素――脱色处理;⑥除去植物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遮光处理;⑦单色光的获得――棱镜折射;⑧血液抗凝――加入柠檬酸钠。
同时还要熟记考纲要求的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材料的性质。
例1在下列有关实验叙述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①脂肪的鉴定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②在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黄绿色、蓝绿色;③用斐林试剂检验某组织样液,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其中一定含有葡萄糖;④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呈紫色;⑤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健那绿使活细胞的线粒体呈蓝绿色。
A.③④⑤B.①②④
C.②④⑤D.①④⑤
【解析】脂肪的鉴定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①正确;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②错误;用斐林试剂检验某组织样液,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其中一定含有可溶性还原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③错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呈紫色,④正确;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健那绿使活细胞的线粒体呈蓝绿色,⑤正确。
【答案】D
【考点聚焦】关于颜色反应实验的归纳总结:
颜色原理红①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②脂肪+苏丹Ⅳ染液红色;③RNA+吡罗红溶液红色;④染色体(质)+醋酸洋红液红色黄①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②叶绿体中色素分离的滤纸条上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绿①DNA+甲基绿溶液绿色;②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③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灰绿色;④叶绿体中色素分离的滤纸条上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a蓝绿色蓝①淀粉+碘液蓝色;②染色体(质)+龙胆紫溶液深蓝色紫①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②叶绿体中的4种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二、验证性实验试题的解题策略
(一)区分验证性实验题和探究性实验题的特点:
比较
项目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概念验证性实验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实验
目的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审题时抓住关键句:“验证……”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审题时抓住关键句:“探究……”实验
假设因结论是已知的,因此不存在假设问题假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的形式表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实验
原理因验证内容而异因探究内容而异实验
步骤①取材、分组、编号;②相同处理、不同处理;③进一步相同处理;④检测、观察、统计、分析实验
过程应有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曾经做过或尚未做过的,因验证内容而异应有的实验步骤,实际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内容而异实验
现象已知,应准确描述未知,可以不描述实验结
果预测实验现象是确定的,要与实验目的一致对应假设,分类讨论实验
结论对应实验目的作出肯定结论根据可能出现的结果,作出不同的推论。即结论不唯一(二)课本中部分验证性实验归类:
菜叶)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使研磨更加充分;加入碳酸钙可防止研磨时色素分子被破坏DNA的粗
提取与
鉴定DNA二苯胺蓝色鸡血细胞沸水浴加热(三)解题方法与技巧:
(1)弄清原理――为什么这样做:为了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如何利用材料满足实验条件,如何才能观察到因变量的指标(即实验现象),如何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材料应注意选择无色或颜色浅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材料本身的颜色掩盖反应产生的颜色的现象,如鉴定还原糖时一般不用深色的组织,鉴定蛋白质时一般不用血红蛋白等。
(2)设计实验――怎么做:①定性实验中,常根据自变量的“有”、“无”将实验分为两组,不需要设立对照实验,有时“含自变量”的因素还要增设对照组以排除干扰;②定量实验中,研究最适值、佳值等,如研究溶液的浓度、pH值、温度高低等因素对某些生物学事实的影响,则要将实验分为3~5组。根据分析,需要几组就将实验材料平均分成几组。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试剂,并注意试剂使用的特殊要求,如加热等。
(3)观察实验现象――是什么:弄清因变量的观察指标是什么,有的观察指标很明显,肉眼可见,如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而有的观察指标则需要通过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这种情况必须制作临时装片。此外,有的实验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完成,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4)结果与结论――怎么样: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在“预料之中”,是唯一的,解题时应注意结论与题目的吻合。例如,实验的结果是观察到某种有颜色物质的产生,其实验结论也就是根据有无特定的颜色反应来判断是否有某物质的存在。
例2生物实验包括科研方法、试剂使用、现象观察、实验条件等,下列各选项中题目与内容不相符合的是()
A.采用同位素标记法B.实验中使用酒精C.颜色反应实验D.实验过程中需活体①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释放O2的来源
②分泌蛋白的形成分泌过程①用苏丹Ⅲ染液染色的花生子叶装片的制作
②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①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②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解析】鲁宾和卡门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进行实验,以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O2的来源;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时,在豚鼠的胰腺腺泡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进行实验,A项正确;在进行脂肪的鉴定过程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根尖在卡诺氏液中浸泡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B项正确;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需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染色;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需用斐林试剂染色,C项正确;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需保持活细胞状态,而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实验的解离环节将导致细胞死亡,D项错误。
【答案】D
【考点聚焦】本题考查基础实验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完成大纲中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同位素示踪法实验试题的解题策略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称为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添加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的通过路径、运动轨迹及其分布。同位素示踪法是生物学实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研究细胞内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用于示踪技术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用于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15N、18O、32P、35S、131I等。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多处涉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现归纳如下。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蛋白质亲代噬菌体32P子代噬菌体32P,子代噬菌体中未检测到放射性35S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DNA是遗传物质基因的
转录和
翻译3H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NARNA蛋白质基因转录、翻译的产物中会含有放射性同位素,还可以用来确定转录、翻译的场所DNA
探针32P、荧光分子DNA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利用DNA探针可以检测遗传性疾病、饮用水中病毒的含量;此外,还可以检测生物亲缘关系等生长素
的极性
运输14C生长素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反之不行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反馈调
节机制131I甲状腺激素食物中含131I甲状腺腺体甲状腺激素标记某一物质,通过检测该放射性物质在某器官中的变化量,研究反馈调节机制自然界
中的物
质循环15N含15N肥料土壤植物体动物体土壤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是在生物体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利用的细胞增
殖过程
中各时
期的时
间3H胸腺嘧啶核苷根据胸腺嘧啶被利用的情况可以确定DNA合成时期的起始点和持续时间,以研究有丝***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使用注意事项:一次只能使用一种同位素进行标记)
例3将细胞置于含有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的某种培养基中培养,细胞能不断增殖。当细胞的DNA复制时,BrdU可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DNA的子链中。将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的中期细胞进行常规制片,经特殊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着***况。由于掺入BrdU的情况不同,着色的深浅也不同:在染色单体中,若D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则着色深;若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使DNA双链螺旋程度降低,从而着色浅。请分析回答:
(1)若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着色深,则该细胞正处于第个细胞周期的中期。
(2)若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深、一条着色浅,则该细胞正处于第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判断的理由是。
(3)科学研究表明,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部分交换。若用显微镜观察,如何判断姐妹染色单体已发生了部分交换?
【解析】从题中可以看出BrdU可以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参与DNA的复制,且其参与的越多,不能互补的区域也就越多,染色的程度也就越低。(1)若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着色深,说明在染色单体上的DNA都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所以该细胞正处于第一个细胞周期的中期。(2)若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深、一条着色浅,说明这时细胞内的所有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分子只有一条单链含有BrdU,而另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分子则两条单链都含有BrdU,所以该细胞正处于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3)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体上着色深的染色单体中含有着色浅的染色单体片段,着色浅的染色单体中含有着色深的染色单体片段,则说明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了部分交换。
【答案】(1)一(2)二这时细胞内的所有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分子只有一条单链含有BrdU,而另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分子两条单链都含有BrdU(3)细胞在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培养,经两个细胞周期后,若染色体上着色深的染色单体中含有着色浅的染色单体片段,着色浅的染色单体中含有着色深的染色单体片段,则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部分交换
【考点聚焦】本题既考查了有丝***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又对学生的分析、推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地要求。
四、设计性实验试题的解题策略
实验设计题主要包括:①实验验证题(证明确定的结论)――设计实验步骤;②实验探究题(证明不确定的结论)――设计实验方案;③实验评价题(不够完善的实验设计)――设计实验改进方法等。
(一)复习“六关注”――考纲对实验内容的要求:
①实验目的:明确要干什么;②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的依据是什么;③实验材料:科学、合理、易得;④主要步骤:取材分组、设置变量、观察记录;⑤作出预期或分析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要全面;⑥得出结论:实验结论应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二)审题“四明确”:
(1)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类型,明确实验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探索验证什么生物学问题。明确实验目的才能确定用哪种原理进行实验设计,才能确定实验设计中哪一因素是实验变量,或探究某种未知属性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2)明确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来选择实验材料、药品,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期实验结果,确定实验中的主要步骤及相应实验试剂的选择。分析方法通常有:①从实验题目中分析;②从实验步骤中分析(实验步骤是依据实验原理设计的);③从学过的知识原理中分析。
(3)明确实验中的变量:①确定自变量(实验变量)的方法:验证或证明或探究什么,什么就是自变量;②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排除因实验对象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通常用生长状况一致、随机分组来处理;排除某些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干扰,通常提供稳定且适宜的相同条件;如遇数据测量问题,则通常重复多次实验测量平均值以排除偶然性减少误差;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试剂添加量要相同;③捕获(检测)因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是指由自变量(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应依据实验原理明确用何种方法获取何种观测指标;④消除额外变量,控制方法是让不同的实验组中的无关变量尽量保持完全相同。
(4)明确观测指标:设计实验记录方案,根据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实验记录的设计,以保证实验记录科学、准确、客观、全面。不遗漏有用信息,为结果分析提供丰富的资料。
(三)解题“两环节”:
环节1:书写实验设计步骤“四步走”。
第(1)步实验分组:取材(或组装)、分组(包括实验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如果有浓度梯度,则至少要分三组,如果有必要,每组还要设置多个相同处理)、编号(遵循随机性原则)。常用语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等;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选择年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1、2、3等。
第(2)步设计对照:设置实验组(有单一变量)和对照组(无单一变量)。根据实验变量设置对照,注意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应相同且适宜。常用语言: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某物;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某物。
第(3)步相同处理:充分反应或培养等。常用语言:将两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或“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其他因素相同且适宜”。
第(4)步观察记录:因变量可能有多种具体的指标,因此观察和记录因变量时应选择其中合适的一种指标,要求能较好地反映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易于观察和测量。常用语言:“某种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或测量)某项指标,做好记录并计算平均值”等。
环节2:结果描述指标,分析对应原理,结论反映目的。
实验结果和结论二者不可混淆。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结论也只有一个;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有多种可能,每一个结果对应一个结论。在实验结果分析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实验就是探究性实验,具体表现在:(1)分析不全面,不能准确分析各种可能性;(2)结果和结论不能一一对应;(3)表达不正确,结果和结论颠倒。实验结果分析常用条件复句“如果……则说明……”进行表达,先叙述实验结果,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四)书写“一规范”:
实验步骤书写一般要分段叙述,并加以编号,注意常用词语的使用。例如,试管、烧杯、水槽等需加以编号;加试剂时要注意用到“相同”“等量”“平均”等词汇描述。书写步骤尽量用规范的实验术语,如载玻片、盖玻片、无N培养基、等量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等,其中“等量的”不宜说成“一样多的”。如果所用的实验材料为有生命的物质,则在完成实验装置的操作后,最后一步一般这样回答即“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录等”。当然,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稍作变动。
例4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1)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两组,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考试要求,室温恒定)
(2)方法与步骤:
①。
②。
③。
(3)结果预测与分析:
①。
②。
③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验证甲状腺激素功能的实验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甲状腺激素具有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的作用,表现在动物身上就是代谢旺盛、耗氧量明显增多、小白鼠活动量增加等。根据这些指标,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
【答案】(2)①将两组大白鼠分别标号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其耗氧量与活动量②每日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胃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予乙组鼠灌胃等量的蒸馏水,饲养一定时间③测定并记录甲、乙两组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3)①未给甲状腺激素时,甲、乙两组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相近②给甲组鼠甲状腺激素后,其耗氧量和活动量均大于乙组鼠③实验结果表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动物的耗氧量和活动量增加
【考点聚焦】根据题中给出的材料、用具,实验设计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二是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单一变量(给予甲状腺激素和蒸馏水);三是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最后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与分析。
五、探究性实验试题的解题策略
(一)课题的考查:
通用格式为“探究或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或探究与某因变量相关的因素”,要注意以下两点:(1)紧扣试题的意***,不能偏题;(2)课题是具体的,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大而空洞。例如,若试题的意***是“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但回答成“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则该回答偏离题目要求且不具体。
(二)假设的考查:
一般要求根据试题中给出的材料、用具和药品,提出一种可检测的方案,由于后续实验步骤的具体设计就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成立与否,从而得出结论,故该原理等同于验证性实验的实验原理。
(三)实验预期的考查:
一是预期最可能的结果,二是预期各种可能的结果。该点一般和结论一起考查。答题时应理解题目的意思,扣题回答,此外,还要注意实验的性质,若是验证性实验,则只回答一种预期结果。
(四)实验步骤设计的考查:
考查的方式一般为写出实验步骤、补充关键步骤、续写实验步骤或找出实验设计中的错误。回答此问题时需熟知仪器、药品的使用方法,掌握生物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掌握设计的原则并能准确运用,还需要有从具体实验情境中获取并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口诀:分组编号设对照;确定方法选材料;控制变量定常量;观察记录找指标。解答的关键是把握好下面几个原则:(1)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平行重复原则(平衡偶然误差,尤其是有计量的实验);(3)科学性原则。设计实验步骤之前先要明确以下内容:实验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反应变量是什么;用何种观测指标来表示反应变量的变化。实验步骤的一般顺序:(1)分组并编号、前期相同处理;(2)实验变量处理;(3)后期相同处理;(4)观察现象,记录结果;(5)分析结果,推导结论。
(五)回归检验注意事项:
(1)检查是否遵循实验原理;检查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如有无对照实验,实验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2)检查实验过程中是否有科学性错误;是否违背实验原理;语言文字表达是否应用专业术语,一定要避免在答案中出现方言、俗语等;(3)检查实验器材。对于生物实验题中已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是否“物尽其用”,分析“有什么用”“怎么用”,一般情况下,题目中所给的材料都有用,除特殊说明外不允许额外添加实验材料,如有的同学一时疏忽把生理盐水换成了蒸馏水,这样就额外为实验添加了材料,不符合实验要求。此外,还应注意实验材料一般应全部用上,不可遗漏,除非试题要求为自行选择使用或自行确定实验材料和用具;(4)检查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实验结果要符合实验原理,验证性实验只有一种结论,而探究性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且每种结论都需要与实验目的相对应。
例5大麦种子的结构如***1(a)所示,发芽时,胚产生赤霉素。有人推测赤霉素可扩散到糊粉层,诱导合成淀粉酶,淀粉酶再分泌到胚***中,使储藏的淀粉分解,为胚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有同学对此开展课题研究,假设你是其中一员,请根据课题研究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课题(1):赤霉素能否诱导淀粉酶合成
假设:赤霉素能诱导淀粉酶合成。
实验:供选材料――表面消毒的干燥大麦种子若干粒,将种子横切成两部分(X部分无胚,Y部分有胚),如***1(b)所示。
***1供选试剂――①蒸馏水;②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
方法――请在下表空格内填入适当的材料、试剂和用于定量测定的物质名称。
使用材料加入试剂测定物名称实验组对照组结果:若假设成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将分别为***2中的和。
***2课题(2):赤霉素诱导淀粉酶合成机理是否与基因表达有关
假设:赤霉素诱导淀粉酶合成与基因表达有关。
实验:供选材料――同课题(1)。
供选试剂――①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②放线菌素D(mRNA合成抑制剂);③亚胺环己酮(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方法――设置三组,每组所用材料和加入试剂同课题(1)的实验组,定量测定生成物。16小时后,其中两组分别加入亚胺环己酮和放线菌素D,另一组作为对照。
结果:三组实验结果汇总于***3。
***3讨论:①曲线b和c分别表示加入和后生成物量的变化。
②加入放线菌素D,最终和加入亚胺环己酮一样,都能抑制生成物形成,说明在种子萌发时的淀粉酶合成过程中,赤霉素的作用是影响基因表达的过程。
③曲线b和c不同的原因是。
【解析】该题通过两个连续的研究性学习题目,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力要求较高。研究性学习是目前高中开设的一门旨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课题(1)是探究性实验,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操作,解题时要考虑到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设计出对照实验,以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课题(2)给出抑制合成mRNA的放线菌素D和抑制蛋白质合成的亚胺环己酮,两种物质作用的原理不同,所表现出的现象也不同。
【答案】课题(1)
使用材料加入试剂测定物名称实验组X②淀粉酶/淀粉对照组X①淀粉酶/淀粉或
使用材料加入试剂测定物名称实验组Y①淀粉酶/淀粉对照组X①淀粉酶/淀粉若选淀粉酶为测定物,则应为C和D。
若选淀粉为测定物,则应为A和B。
课题(2)
①放线菌素D亚胺环己酮
②转录
③亚胺环己酮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所以一加入就使淀粉酶合成立即停止;而放线菌素D抑制mRNA的合成,加入前已经形成的mRNA仍在指令淀粉酶的合成,所以4小时后,才使淀粉酶合成停止
生物试题篇8
这篇关于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是
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检测试题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B C A B A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C D A B A C A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B C C A C C B D B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C B D B D B D C C D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二.简答题:(共9小题,每个空1分,生物术语写错不得分;共40分)1、(1)生物能生长和繁殖;(2)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3)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2、形态结构 普遍存在的3、观察法 收集和分析资料法4、目的和调查对象 调查方案 样本 整理 分析 数学5、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明亮 阴暗 3) 相同 记录 5)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1)光照 (2)放回适合它生活的自然环境中6、(1)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吗? (2)空气湿度 茂密的灌木丛 裸地 (3)这三处的植物密度不同 (4)减小误差,避免结果具有偶然性 (5)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 7、(1)竞争 合作关系 竞争 (2)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8、适应环境 影响环境9、企鹅 珊瑚虫 雪莲 亚洲象
生物试题篇9
一、选择题(共30小题,1-20小题每题1分,21-3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且能正常侵染人体细胞并能在人体细胞中繁殖。”对此报道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毒能***代谢 B.具有细胞结构C.说明人工制造了生命 D.说明人工制造了生物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病毒虽没有细胞结构,但其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细胞B.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能通过细胞***、细胞分化更新C.病毒也是一个系 统D.森林里的所有植物不属于任何一个生命系统结构层次3.***中1代表乙肝病毒、2代表***酸菌、3代表灵芝、4代表变形虫,那么能正确反映真核、原核生物关系的***形是()4.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显微镜在目镜10×物镜10×时,可以观察到16个细胞充满视野,后放大于目镜10×物镜40×时,视野内大致只能看到4个细胞B.光学显微镜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实像C.在低倍镜下看清了物像,移至正视野正中央后,换高倍物镜(镜头没有破 损和污染),调好亮度和细准焦螺旋后却看不清了,有可能是装片放反了D.视野中物像是顺时针移动的,实际上是逆时针移动的5.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一切细胞生物统一起来B.证明了所有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C.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D.强调了新细胞是通过细胞***的方式从老细胞中产生的6.如***表示细胞中基本元素或主要化合物占细胞鲜重含量的柱形***,以下按④③②①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蛋白质、水、脂质、无机盐和糖类B.无机盐和糖类、脂质、水、蛋白质C.C、O、H、ND.N、H、C、O7.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在改变操作方法后也可用于蛋白质的鉴定B.花生油的鉴定不宜用苏丹III染液C.鉴定蛋白质时,可用双缩脲D.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2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后,再加等量的B液均匀8.蛋白质分子能被肽酶降解,至于哪一个肽键被断裂则决定于肽酶的类型。肽酶P能断裂带有侧链R3的氨基酸和相邻氨基酸的氨基基团之间的肽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肽酶P可以催化3处的化学键断裂B.在肽酶P的作用下,经过脱水缩合可以形成两条肽链C.该肽链中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1个D.上***所示肽链肯定由4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9.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不适宜做该实验的材料B.含RNA的区域被吡罗红染色剂染成红色C.含D NA的区域被甲基绿染色剂染成绿色D.实验过程中,需要先在低倍镜下选择染色均匀且色泽深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10.下面是关于脂质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磷脂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 可由高尔基体合成C.胆固醇存在于动植物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上D.有些胆固醇不但不能清除血脂,可能还会导致血脂于血管壁上堆积11.某五十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CH3)2个,第五十位为甘氨酸(R基为—H)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得到几种不同的有机物,其中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该过程产生的多肽中原子、基团或肽键数目的叙述错误的是()A.肽键数目减少4个 B.氢原子数目减少10个C.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1个 D.氧原子数目减少2个12.某研究人员对大豆组织、兔子组织、HIV病毒、破伤风杆菌、黄曲霉菌五种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下相关分析结论不正确的是()A.含有水、DNA、RNA、肝糖原、蛋白质等成分的样品是兔子组织B.含有水、DNA、RNA、蛋白质、纤维素等成分的样品是大豆组织和黄曲霉菌C.只含有蛋白质和RNA成分的样品是HIV病毒D.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样品是大豆组织、兔子组织、破伤风杆菌和黄曲霉菌13.在早春,农作物播种往往会加盖地膜,对这种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保持土壤温度,促进种子萌发B.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防止水分过度散失,促进种子萌发C.有利于提高膜内CO2浓度,促进幼苗光合作用D.有利于保持土壤温度,促进幼苗根系的细胞呼吸,促进对无机盐的主动吸收14.下列关于“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A.制备时应该选用鸡成熟的红细胞B.制备原理是用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C.取得的新鲜血液过于浓稠应该用适当的清水 稀释D.实验中可用引流法使细胞吸水,涨破后还要运用差速离心分离法来制取细胞膜15.分析以下四种细胞器,错误的说法是()A.丁能决定细胞的***方向,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如衣藻细胞中B.乙是由单层膜围成的网状结构,甚至可以核膜外模、线粒体外膜相连C.丙内含有多种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D. 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rRNA,没有磷脂16.下***为一种激素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其中物质X代表氨基酸,a、b、c、d、e表示细胞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中a、b和c依次表示核糖体、内质网和分泌小泡B.物质X的加工和分泌过程说明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始终是具有直接联系的C.该激素蛋白的加工过程所经过的细胞器是b、dD.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a、b、c、d结构,抑制e的功能会影响主动运输17.关于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B.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也能实现物质跨膜运输,,穿越两层磷脂分子C.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其上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特异性都有关D.甘油通过自由扩散的形式进入细胞,与磷脂分子的选择性有关18.下***中甲是渗透装置示意***,蔗糖不能通过该半透膜,而水分子可以,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漏斗内液面上升,烧杯中液面下降,是由于水分子单向由烧杯中跨半透膜向漏斗内扩散的结果B.达动态平衡时,漏斗内外浓度相等C.若达平衡后,漏斗内液面会高于烧杯中液面出现一个稳定的高度差,若由漏斗颈向漏斗内加入一定量清水后再达平衡时,漏斗内液面的与烧杯中液面的高度差会较之前首次平衡时变小D.若达平衡后,漏斗内液面会高于烧杯中液面出现一个稳定的高度差,若由漏斗颈向漏斗内加入一定量清水后再达平衡时,漏斗内液面的与烧杯中液面的高度差会较之前首次平衡时不变19.下列对各种物质运输方式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B.人的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CO2过植物叶片气孔的方式是自 由扩散20.在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一定要用哺***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为材料B.动物细胞没有液泡,不能发生渗透作用C.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D.植物的干种子没有大液泡,但仍能渗透作用吸水21.有关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生物干种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等质量的三种干种子用水浸泡,吸水最多的是大豆种子B.向小麦种子的研磨滤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就会呈砖红色C.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大豆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加热呈紫色D.萌发时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需要的O2量基本相同2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再用吡罗红染液B.酒精灯烘干载玻片,可迅速杀死细胞,防止细胞死亡时溶酶体对核酸的破坏C.用8%的盐酸目的之一是使DNA与蛋白质分离,使DNA水解D.该实验的大致步骤顺序是①取材②水解③冲洗④染色⑤制片⑥观察23.某实验室实验中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动物的胰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甲所示,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乙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胰腺细胞产生的分泌性蛋白质中可能不全含有35SB.***甲中的b与***乙中的d是同种细胞器,***甲中的c与***乙中的f也是同种细胞器C.***乙中d、e、f的膜面积变化不同,说明它们之间没有联系D.胰岛素的分泌也需要高尔基体24.Na+-K+泵是一种常见耗能型载体。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由此可知()A.该载体不具有特异性B.Na+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K+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与Na+和K+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的方式相同D.Na+-K+泵对维持动物细胞的渗透压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5.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细胞液浓度变化过程是( )26.有关下列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先要杀死固定细胞,防止溶酶体酶的水解破坏B.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盐酸还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混合染色剂进入细胞,且利于混合染色剂与DNA结合C.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试验中使用斐林试剂能确定是否含有葡萄糖D.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不一定要用显微镜27.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将带“皮”的半边茎插入两烧杯中,如右***所示。已知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30 min后出现的形状如***,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由于甲中是高渗溶液,乙中是低渗溶液,所以就出现了甲内卷,乙外翻的现象B.由于甲是高渗溶液,乙是低渗溶液,甲吸水乙失水,所以就出现了甲内卷,乙外翻的现象C.由于甲是高渗溶液,乙是低渗溶液,甲失水乙吸水,又由于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b侧细胞伸缩性更大,所以就出现了甲内卷,乙外翻的现象D.由于甲是高渗溶液,乙是低渗溶液,甲失水乙吸水,所以就出现了甲内卷,乙外翻的现象28.现有两瓶质量浓度为0.5g/mL的蔗糖溶液和0.5g/mL的葡萄糖溶液。某同学利用下***装置设计了两实验。左侧加一定体积量的0.5g/mL的蔗糖溶液,右侧加入等体积量的0.5g/mL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至两侧液面稳定后再往左侧加入少量蔗糖酶溶液(蔗糖酶体积可忽略不计),(注:***中半透膜允许溶剂和单糖通过,但不允许二糖通过),对于两侧液面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两侧液面先不变,加酶后右侧液面下降,左侧液面上升,最后两侧液面齐平B.先是右侧液面上升至高于左侧液面的某一高度,加酶后右侧 液面立即下降,左侧液面立即上升,最后达两侧液面齐平C.先是右侧液面上升至高于左侧液面的某一高度,后又左侧液面上升至高于右侧液面的某一高度达稳定状态。加酶后左侧液面先继续上升一小段后再下降,最后达两侧液面齐平D.先是右侧液面上升至高于左侧液面的某一高度,后又左侧液面上升至高 于右侧液面的某一高度达稳定状态。加酶后左侧液面立即下降,最后达两侧液面齐平29.下列有关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透析膜是选择透过性膜B.生物体内的所有膜都是生物膜C.膀胱膜只是半透膜,没 有选择透过性D.核膜也是选择透过性膜30.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线粒体的内膜较外模选择性更强是因为内膜蛋白质含量更高B.核孔对进出的物质也有选择作用C.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D.核仁与细胞内某种RNA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第II卷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31.(10分)生物体内有许多种类的有机物,下***为生物体内某分子的部分结构模式***,就生物体内的有机分子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2)食物的营养水平主要是看构成食物的蛋白质的 能否满足人的需要。(3)上***所示化合物是由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过程形成的,此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键是 (填化学键简式),该化合物的结构层次为 。32.(10分)请结合所学中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地震中存活率更高的往往是女性,是因为女性皮下脂肪厚 ,所以代谢产水更多,所以能在极端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更长。等质量的脂肪比等质量的糖类代谢产水更多,是因为 。(2)假设在牛体内有两种具有生理功能的十八肽,但却功能不同,请从化学构成上分析原因是 。(3)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多细胞生物体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要以 为基础;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要以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为基础,多细胞生物体的遗传与变异要以 为基础。(4)RNA在化学组成上与DNA不同的是 。33.(10分)某同学在做完植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试验后,突发奇想,想在实验室中继续开展以下两个实验:实验一:探究尿液中是否含可溶性还原糖。实验二:证明血液中存在可溶性还原糖。现提供:新取尿液样品、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清水、试管、离心机、三脚架、大烧杯、火柴、酒精灯、石棉网等。回答下列问题:(1)在开展上述两个实验时,均需用到的鉴定试剂是新制的斐林试剂,而实验原理是:可溶性还原糖,在 条件下与新制的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会出现:蓝色 砖红色的显色过程。(2)写出实验二的实验步骤。①取 置于试管中;②用离心机进行离心,获得上清液;③取 (上清液/沉淀物),与斐林试剂摇匀,于特定条件下反应后,观察实验现象。(3)实验二的过程比实验一更 (简单/复杂)。34.(10分)物质的跨膜运输对细胞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如***表示几种物质经过人细胞膜的运输方式,请据***回答:(1)上***可以称为是人细胞膜的 模型。(2)如果***中的细胞膜是小肠上皮细胞的,则葡萄糖进入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但小肠上皮细胞有时也会胞吞进一些自身需要的大分子,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 功能。(3)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两相邻细胞间除了通过形成通道(如高等植物中常见的胞间连丝)外,也可以直接通过接触,以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4)请在下面给出的坐标***上画出与上***中③这种跨膜运输方式对应的曲线***:(5)水分子进入细胞和O2进入人细胞一样,都是 的方向进行的。35.(10分)有新配制的0.9mol/L的蔗糖溶液、0.45mol/L的硝酸钾溶液及蒸馏水各一瓶,由于标签脱落了,肉眼已无法鉴别。请运用渗透作用原理以下列材料设计一个方案,将这三瓶液体鉴别开。(1)实验材料:3瓶液体、新鲜的紫色洋葱鳞片叶适量、清水。(2)实验用具:刀片、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等。(3)实验步骤:①对三种未知溶液进行编号标记。②制作3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作好相应标记,最后选用(高/低)倍显微镜观察中央液泡的大小、细胞的大小或 。③取3种液体分别滴在3张装片的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同时以显微镜观察液泡变化或质壁分离及复原情况,紫色的溶液称为 。(4)结果预测:①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后会 的溶液是0.45mol/L的硝酸钾溶液;②细胞一直呈现质壁分离状态的溶液是 ;③一直不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的是最后一种溶液了。二、选择题(共30小题,1-20小题每题1分,21-3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D C C B B A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C D D C D C D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B C D C D C C C A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1-35小题每题10分,共50分)31.(每空2分,共10分)(1)葡萄糖 糖类 (2)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或比例)(2分全给或全扣)(3)—CO—NH— 氨基酸二肽四肽(“四肽”写成“4肽”不给分)32.(每空2分,共10分)(1)脂肪的H元素比例更高(2)构成多肽的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不同(3)细胞代谢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4)RNA含有核糖、尿 嘧啶,不含有脱氧核糖、胸腺嘧啶33.(每空2分,共10分)(1)水浴加热(仅答“加热”不得分) 棕色(2)①一定量的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无“一定量的”不给分)③上清液(3)复杂34.(每空2分,共10分)(1)物理(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细胞膜(4)(曲线要过原点,最后达值,2分全给或全扣)(5)顺相对含量梯度35.(每空2分,共10分)(3)②低 原生质层的位置 ③细胞液(4) ①自动复原②0.9mol/L的蔗糖溶液(没写浓度和单位不给分)
生物试题篇10
【关键词】参与;自我评价;讨论;再次学习;共同反思
在近几年的高三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曾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轮复习之后,由于学生有了基本的知识结构,做过了一些典型习题,因此在习题课上表现出这样一种现象:对于考过的题目,学生所关注的不是如何做,而是自己所做的答案是否正确。会做的习题,听不进去,不会做的习题,当时好像听懂了,过后又忘了,下次再遇到相关的题目时,答案依然是错误的。怎么解决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学生对错题之所以没有深刻的印象是由于没有真正参与到解题的过程中,没有用现有的规律亲自去解决问题,只是似是而非的记住了答案而已。因此,我在高三的习题讲评课中尝试用自我评价――主动参与――再次学习――反思归纳的模式来进行教学。目的是通过这种模式真正让学生能参与到解题的过程中,加深正确解题的印象。通过一段时间这种模式的尝试,习题课的气氛活跃起来,再次错误率也明显降低了。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讲评之前,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对照参考答案进行自查自省。教师则给出自省的切入点:如:1.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2.本题的题眼是什么?3.解题思路是什么?4.这一类试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什么?5.这个知识点还有其他的考试方式吗?6.你能利用此考点再编一道题吗?通过自省,让学生能面对和正视自己的错误,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不同层次的同学对于给与的切入点有不同层次的理解,自省的效果也不同,因此需要合作讨论来达成共识。
二、小组讨论
讨论是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重要环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重要手段。只有有效的讨论,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交流答题的误区、体会等等,从而加深印象。在进行讨论时,几个人成为一个讨论小组,让答案一致的同学讲出自己的做题过程和心得,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和补充。这样,做对的同学通过面对其它同学的质疑,激发了他对这个题或这个知识点的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倾听的同学知道了别人是怎样理解并解出这道题的,而提出问题的同学通过其它同学的解释纠正了自己错误的思考和解题方向。在阐述、被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深刻的认识,真正做到了做对和没有做对的都参与其中了。
三、教师讲解、点拨
教师的精讲可以点燃他们思考的火花,纠正他们的思维误区,有效帮助学生快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把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不能排除的答案,不能确定的解题思路,不能理解的名词和现象,由各组的代表向老师提出,由老师讲解。教师讲解时应注意以知识点为核心,又要兼顾到和其他章节知识点的联系,尽可能地构建知识树,也就是从一点辐射出许多线,由这些同时尽可能通过试题拓展使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更多的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也就越发深刻了。对于在讨论中学生运用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思路,则给他机会让他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通过这个环节,不但能使整个讲评过程中学生乐于倾听,参与其中,思维得以激活,而且有助于生物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再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讨论过后有了一些印象,但还需要再学习以巩固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在讲评后,老师要给学生留有一些思考时间,点燃他们继续思考的火花。教师提出“你总结出怎样的解题规律和技巧?”“本节课运用到的方法技巧是否还适用于其它问题的解决”等等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以此来激发他们再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课外思考与探究。同时,教师还应该有针对性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例如对某些试题进行多方面的改变,使旧题变新题,让学生熟练运用解题规律,灵活解决问题。
五、师生共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