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论文第1篇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过的是群居的社会生活。人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从中获得生活资料。生产不是孤立的个人能够进行的,而是要靠分工和协作。人们要协作就必须保持经常的联系,经常地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有合用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交际工具有许多种,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
语言是由人类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包含意义的一连串声音,是音义结合物。它和思维结合在一起,把思维的成果固定下来,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语言自然离不开社会,而社会也不能没有语言。社会离开语言这个工具,交际无法顺利进行,生产也就无法顺利进行。社会一旦停止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就要崩溃。就这个意义说,语言也是社会发展的工具。
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进行交际,进行交际不能只有一方,至少要有两方。所以,语言的使用表面看是个人行为,而实质是社会行为。为了使思想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必须遵守统一的标准,而不能随心所欲各行其是。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一方说的话另一方听不懂,交际就无法进行。就这个意义说,使用语言的人没有自由。他必须接受社会已有的语言规则的约束,按照别人的样子来使用语言。其实,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城市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管是美制的靠右,还是英制的靠左。没有这样的规则,或者虽有可是大家都不遵守,谁也不能顺顺当当的走路。
规则就是规范。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确定使用语言的规范,并且推广这种规范,使人们用合乎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这就是语言规范化。语言规范的标准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个人主观制定的,而是由语言学家根据语言发展规律确定下来的。语言的规范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也要随着语言的发展做改变或调整。有了规范还必须推广,用来指导实际的语文活动,克服语言使用中种种背离规范的现象。语言规范化是任何语言都不能缺少的。
语言规范化是限制,不过它所限制的是不利于发展和不便于应用的种种消极现象。只有限制了这些消极现象,语言才能健康的发展。这就如同果树剪枝、农田除草,只有把那些芜杂的东西去掉,作物才能顺利生长。
当今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计算机在自然语言或人造语言的控制下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做许多人们做不了或不愿意做的工作。而能够操纵电脑的语言,必须是规范的语言。可见信息化促进语言规范化。
二、汉语规范化
汉语是汉族的母语,有悠久的历史,是高度发达的语言,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不但是汉族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国国内各民族间的交际工具。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做好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工作,提高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水平,使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
现代汉语有明确的规范。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下面就对这个规范做些解释。
(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共同语必须有明确的标准音,而这个标准音只能是具体的地点语音,不能是地区的语音,也不能是人造的语音。现代汉语的标准音只能是北京音,而不是其他地方的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是由汉语发展的历史决定的。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作为全国的***治、经济、文化中心,自金元时代起,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北京音逐渐扩展到全国,得到生活在各地的汉族人民认可,确立了它的标准音地位。明、清的官话,基本上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辛亥***后,开展了国语运动,推广了北京音。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大力开展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普通话,北京音作为标准音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语音的语音系统为标准,不是以北京人对一个个具体词的读音为标准。北京音的语音系统,也就是汉语拼音所拼写的系统。所以学会了汉语拼音,也就基本掌握了北京音的语音系统。标准音要排除北京的土音。例如打碎的“碎”,北京土音念сèi;表示禁止性否定的“甭”,北京土音念bíng。这都不是普通话标准音。
北京音中有一批异读词。例如,“质量”有人读zhìlìang,有人读zhǔìang;“教室”有人读jiàoshì,有人读jiàoshǐ;“阿谀”有人读ēyú,有人读āyú;“呆板”有人读dāibǎn,有人读áibǎn。异读词的存在不利于语音规范化。198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联合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异读词的读音做了规定。上面说的四个词,前一个读音成为规范音。语音也是发展的。有些词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读音的规范也要适时调整。“癌”以前读yán,60年代改读为ái。“叶公好龙”的“叶”以前读shè,现在读yè,减少了多音字。
(2)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民族共同语必须以现有的一种有影响的方言为基础。汉语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在各方言中影响最大。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古典章回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用北方方言写成的。所以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基础方言决定词汇的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而不是以其他方言词汇为基础。例如,“雷”和“雷公”、“大夫”和“郎中”,“下雨”和“落水”,前者是北方方言词,成为普通话的词;后者是非北方方言词,不是普通话的词。
词汇和社会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需要规范的问题。大量新词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开发、创收、走红、保值、官倒、转产、举报、群体、扶贫”。有些旧词增加了新义。例如“病毒”原来指使发病的病原体,现在还指破坏计算机程序的程序。“炒”原来指烹调方法,现在增加了“经营”或“倒卖”等意义,如“炒股票”。“发烧”原指体温升高,现在增加了热衷、适合热衷使用的等意义。为了丰富词汇也吸收了一大批方言词、外来词。从广东话吸收了“炒鱿鱼、酬宾、爆满、摊档、水货、发廊”等。外来词也增加了很多,例如“卡拉OK、基因、艾滋病、桑拿浴、镭射”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造词,如“抽吸、虏捉、罩盖、芬香”。还有滥用方言词、外来词的问题。如广东话的“炒更、拍拖”,外来词的“迷你、影碟”,都是应该规范的。
(3)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什么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呢?白话文是和文言文相对来说的,是和口语一致的书面语。白话文有古代和现代之分。《水浒传》《红楼梦》是古代白话文,《子夜》《骆驼祥子》是现代白话文。典范指的是在语言上有示范作用、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现代和当代的文学著作、科学著作、***治著作,***和国家的重要文件,都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这些著作中使用的语法就是规范的语法。这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正好配合一致。这是语法规范的总原则,有了这个原则还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解决实际的语法规范问题。
汉语语法有自己的特点,缺少印欧语那样丰富的形态。汉语语法研究自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算起,到现在已经接近100年。在这100年中,语法学家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建立了各不相同的语法体系。但是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语法规范化说,某些虚词的用法,有些句式的正误,都还需要讨论。
上面谈的是现代汉语规范的标准,至于推广标准、纠正误用方面,另外找机会再谈。
三、语文教学
人类的知识大厦是分层的,基础是语文知识。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不能读写,甚至于不能顺利的听说,这样的人几乎无法参加社会生活,更不要说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有了语文知识这个基础才可以学习其他知识,逐步建立起普通知识层。然后,再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可是掌握语文工具不是很容易的,要做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更非下苦功不可。一个人小时候开始从母亲那里学习语言,母亲是第一个老师,不过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是方言。进入学校以后,从老师那里接受系统的语文教育,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是双语言。只会说方言,不会说共同语,过的是单语言的生活。既会说方言,又会说共同语,过的是双语言生活。只有能使用共同语的人才有比较充分的语言能力。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还要不断地学习语言。“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语文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的对象是口语,读写的对象是书面语。语文课学习的主要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口语是普通话,书面语是现代白话文。在中学学习阶段,还要学习一些文言文,目的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丰富语文知识,而不是要写文言文。
语文教学中学到的语言是规范化的语言,语文教学是语言规范化的教学。要提高全社会的语言规范化的水平,关键在于搞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教会学生说普通话,教会学生汉语拼音。
(2)要能正确发音,读准字词,学会正确诵读。
(3)要学会正确用词,首先是常用词。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词义,区分容易用混的词。例如:“权利”和“权力”、“启事”和“启示”、“反映”和“反应”等。
(4)要学会正确造句,克服常见的语法错误,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要坚持语法教学,不能淡化到没有。语法教学要重在应用,多讲用法。例如,“三位同学们”不能说,因为数量词“三位”和表示复数的“们”互相排斥。“正在上了课”不能说,因为“正在”表示进行,“了”表示完成,两者矛盾。“由于他的帮助,使我度过了难关”是病句,因为缺少主语,等等。
汉语规范化要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1)教材要符合规范。现行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要尽快解决。例如,“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群山”是集体名词,不能说“一座”。名家名篇中有与现行规范不合的地方要加以修正或者指明。例如:“小桔灯”的“桔”应该作“橘”,“桔”是“橘”的俗字,在这里用不规范。“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的“记念”现在作“纪念”。
(2)教师要熟悉国家有关汉语规范化的各项规定。例如,1964年的《简化字总表》规定,“像”简化为“象”、“覆”简化为“复”。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恢复了“像”和“覆”,不再简化。“从容”原来审定读cōngróng,1985年改为cóngróng。
汉语教学论文第2篇
对外汉语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指多媒体汉语教学,如影视教学、电化教学、函授教学、个别教学、自学等。狭义的理解即课堂教学。尽管多媒体教学发展得很快,但目前课堂教学依然占据着中心位置。可以说,设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国内高校,都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方式。“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和构想、教学的原则都要靠课堂教学去落实;各种课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靠课堂教学去达到和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诸项基本技能,从而达到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既然课堂教学占有这么重要的位置,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法教学也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外国留学生在基础汉语学习阶段是从零开始的,为培养汉语方面的语言技能,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练习。这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唯一途径,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或者说,学生的语言技能,单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学生自己也要勤学苦练。如果在课堂上忽略了这一特点,教师讲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有些教师甚至使用外语讲课,这更是犯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大忌”。教师应该把课堂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开口,多加练习,直至能够流利运用为止。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留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中国学生不尽相同。留学生的难点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或是容易被忽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难点:一方面要精心备课。在备课中对“难点”做出初步预测估计;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发现“难点”。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由学生直接提问或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寻找的方式。例如,一个学生在读课文时念道“马飞,快地跑过来”,那么教师马上就能知道,他不懂“飞快”一词的含义,所以断句断错了。这时教师示范朗读就等于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或者再领读一下,效果会更好。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真正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是顺其自然的,是“教无定法”的,即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里简单谈一谈教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心理,有的放矢地教学
一般情况下,一个班集体是由几个国家的学生组成的。首先,教师要从总体上了解教学对象所在国家的概况,包括***治、历史、文化、风俗等;其次,要了解每个人的学习目的、心理特征及其所掌握的汉语程度等。
据笔者统计,外国留学生来华情况有如下几类:
1.外国公司派来的,来自日本、韩国的居多;
2.国家间互派的,以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居多;
3.对中国感兴趣,以后想在中国工作的;
4.所学专业与中国文化有联系的;
5.旅游、经商、消遣或者看朋友的。
因前四种情况来华的留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有学习动力。而“旅游、经商、消遣或者看朋友者”则只想学点儿口语,目的性不强。教师对他们既不能强迫学习,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采取积极引导的教学方式。不管学生抱什么目的而来,只要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师就有义务教好他们,让他们学有所获。他们都是成年人,自尊心都比较强,教师要尽量多引导启发,少批评说教,鼓励他们多开口说,还要让学生都有同等的练习机会。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寓教于乐”是中外教育学家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学生在愉悦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的。此点对外国留学生尤为重要,多数外国留学生比较看重“自我”,如果他们觉得乏味,就会丧失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可是,在有限的汉语水平制约中,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呢?有人曾提出把“脑筋急转弯”引入到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中来,以促进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形象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脑筋急转弯”是作为一种益智类语言游戏出现的。巧妙运用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修辞等语言现象创作的“脑筋急转弯”,能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汉语这种独特的符号系统自身具有的美学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也“脑筋转了一下弯”,尝试着把“脑筋急转弯”这种语言游戏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达到教师“润物细无声”,学生“轻松学汉语”的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把“脑筋急转弯”当作一个“引子”,由它引入所要讲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汉语语言现象。把它当作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调节剂,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法教学中巧妙运用“脑筋急转弯”,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讲的语法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在语法教学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讲解方法问题上,人们却各持己见。但总的来说,必须坚持的原则是语法教学不宜过分强调,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是应该让学生接触语言事实。正如赵金铭所言:“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的确,课堂语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脑筋”也要尝试着“转弯”,让学生在“转弯”中轻松学语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式教学和随机教学,排除学生学语法的畏惧情绪。教师在讲语法时可以尝试加入“脑筋急转弯”这种引子和调节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教学方法中“脑筋急转弯”的运用:
1.趋向补语的教学
趋向补语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点问题,即对汉语趋向补语的掌握和运用问题。如何使学生掌握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正确地理解并加以运用,需要一个很好的“引子”。教师在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举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
(1)——一个人走在独木桥上,当他走到桥中央的时候,抬头一看,前面过来了一只狼,扭头往后一看,身后站着一只老虎。可是这个人却过去了。问:他怎么过去了?
——昏过去了。
这是典型的动趋结构,即“V+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并且涉及趋向补语的另一个重要用法,即趋向补语“过去”的引申义。趋向补语“过去”有三个相关意义:单个词的意思是,离开或经过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向另一个地点去;用在动词后的一般用法。如:把球踢过去,把信封翻过去等;用在动词后,表示失去原来正常的状态,如:病人晕过去了。是利用“过去”的多义双关的第三种用法。我们还可以引申到“过去”的婉辞用法:“死亡”。从而引出一个专题:“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让学生了解一个系统的趋向补语的用法。
2.“比”字句的教学
(2)——为什么青蛙能跳得比树高?
——因为树不会跳。
这两句对话真实信息的语法结构应当是“青蛙跳得比树跳得高”,而非“青蛙跳得比树高”。前一个句子利用语音的歧义,通过省略把一个比较状语从句结构变成了后一个句子中的补语结构。我们用这个“脑筋急转弯”是为了引入“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搞好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师的根本任务,而要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序的课堂氛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也就是首先要具有搞活课堂气氛的意识。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殊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汉语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文化差异的特殊性等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就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教师备课和课堂操作要在“活”上下工夫。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这种灵活的形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汉语中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做到“乐教”和“善教”,寓教于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运用“脑筋急转弯”,需要教师在充分而合理地运用教学机制的基础上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选材取例上要难度适中。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等级水平、不同学习阶段的留学生,要考虑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技能及其所达到的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脑筋急转弯”,内容上也要与他们的生活有联系,这样才能生动有趣。
第二,发“问”要巧。由于“脑筋急转弯”主要由提问和回答两部分构成,目的在于通过问答句来引入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叙述问题和答案的技巧和方式,正确地引导到所要讲的语言点上,做到巧妙而又让学生有所收获。例如,引入趋向补语的方式,例(1)问“他怎么过去了?”要比“他怎么过去的?”更有提示作用。而有时候为了制作“脑筋急转弯”而故意设置的语言障碍要在游戏之后给学生予以纠正,叙述正确而完整的表达方式。
(三)对汉语语法难点讲解过程中语境理论的运用
关于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有人曾提出运用语境理论来进行对汉语语法难点的讲解,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境,即语言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语境即语言本身的环境,指语言结构中的上下文;广义语境指使用语言时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包括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如使用语言者的身份、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客观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也包括语言的社会环境,如时代、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特点。
目前的语法课教学,仍然偏重于讲解语法学知识,片面、孤立地分析说明一些语法规则、结构等,没有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其实,有些令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棘手的语法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1.关于“了”的用法
一般的对外汉语教材及相关的语法书都把“了”分为动态助词“了1”(在动词后)和语气助词“了2”(在句子后),但留学生通常都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句子中“了”在前而有的句子中“了”在后,因为有时候语气助词“了2”也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完成,如:
(3)我买到书了。
(4)我买了一本书。
例(3)中的“书”是特指,交际双方以前谈论过关于这本书的话题,因此,双方有共享预设,说话者强调的是一件事情的完成。例(4)中“一本书”是个新信息,说话者着重说明的是动作的执行。联系语境来说明,比起让学生简单地记住用“了1”与“了2”的语法规则要更为有效。
再比如:
(5)在韩国学习汉语一年了。
(6)开学以前,我想在我们班至少有两个男同学,不料连一个人也没有了。
(7)早上的空气很凉快了。
(8)在西安过了三天了。
上述句子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成立的,但联系到学生使用时的实际语言环境,便都成了病句。例(5)的说话人如果在韩国,这个句子没问题,表示已经学了一年汉语,并且还要继续学下去。但是说话人现在已经在中国,因此不能用“了2”,应改为“在韩国学习了一年汉语”。例(6)的说话人希望班里至少有两个男生,但实际上一个也没有,而按照字面解释,好像是说本来至少有两个,后来没有了,因此,也不能用“了2”。例(7)的说话人如果在北京已生活了一段时间,体验到气候的变化,那这个句子是对的,实际上说话人刚来北京,所以也不能用表示变化的“了2”。例(8)句的说话人如果还在西安,句子可以成立,但如果已回到北京,那么也不能用表示继续的“了2”。
留学生在学习“了”的用法时,最大的困惑是不知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目前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与语法书中,通常把句子当作最大的单位,没有扩展到句群、段落,也就没有讲清用“了”与不用“了”的句子交叉使用的情况。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9)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路边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
(10)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和三十日,我采访了陈俊华和郝永云夫妇。与郝永云交谈时,他们可爱的小女儿正在床边玩耍。她不时地扭过头来,好奇地睁着大眼瞅着我和她的妈妈。她显然是出生于地震之后。将来,这个天真活泼的小东西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本不会有她。因为,一场震灾险些夺去她父母亲的生命。那会儿,他们刚刚结婚。
(11)星期天上午,阿婆早早地弄好了饭,待一家人吃过饭,收拾完了,阿婆说要带我去外边走走。我们一起来到展览馆。展览馆里有许多字和画,玻璃柜里还有雕塑和古董。阿婆什么也不看,只在那些字幅前面走来走去。阿婆看不懂字,连标签上的价钱也看不懂。她不停地问我,这幅多少钱,那幅多少钱。那些字都很贵,最便宜的要三百元,最贵的要六百元。阿婆说,想不到真有这么贵的字,一幅字就是好几千斤谷,难怪你爸爸要心疼哩。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以句群为单位的。在这些句群中,第一个句子与后面的句子是连贯的,并且后面的句子大多是描写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在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第一个句子是强调事情的发生与完成,所以要用“了”,而描写之后发生的动作时,往往不需再用“了”。在某一个具体语境中,这种交叉情况是一个连续体。
2.关于“是”的用法
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肯定,有“的确、实在”义,需重读,不能省略。如:
(12)昨天是冷,一点不假。
(13)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
(14)溥仪的童年是比较开心。
(15)日语和汉语是在很多地方不一样。
(16)写信是不太好。
从语法形式上看,例句(12)(13)与(14)(15)(16)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例句(14)(15)(16)从语法上看没有错。但是,例句(12)(13)的交际双方对于“昨天天气冷”与“他手艺高明”有共识,也就是说,这两个句子是有前提的,而联系例句(14)(15)(16)的上下文,却没有共享预设,因此,这几句中的“是”都不能用。
运用语境学的理论,能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也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在于教给留学生正确的汉语语法规则的输入,使留学生能够在交际过程中正确运用汉语语法,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效果。将“脑筋急转弯”这种益智的语言游戏应用到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留学生快速掌握汉语语法。将语境理论应用到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帮助留学生深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的具体使用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汉语语法脑筋急转弯语境理论
论文摘要:汉语语法一直是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感到头痛的一大难题,所以,如何对留学生进行语法教学就成了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课堂教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中“脑筋急转弯”这一益智游戏与语境理论来探讨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提倡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未.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0,(6).
[2]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
[3]张文元.激发兴趣感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咸阳师专学报,1997,(5).
汉语教学论文第3篇
目前国内已有将近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这一专业。向世界各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生成为了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的主力***。即使是这样,汉语教师的资源仍然无法满足国际推广的需求。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国或者准备出国,那么以他们为主力的在校大学生和来自其他各行各业的中青年志愿者,完全可以成为向世界推广和传播汉语的有生力量,从中培养汉语师资和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学科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专家把对外汉语定位为现代汉语下面的一个分支,属语言文学类;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应该是属于语言学类下面的二语习得专业等。其次是关于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文章中,探讨教学法的文章偏多,而探讨汉语语言具体要素的文章显得尤为少数。同样在探讨学习方法中,有价值的教学实验和各种调查报告缺乏一定的数据。所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从多方面、多视角、有侧重的进行科学的研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学习汉语从开始就是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太多的强调听、说、读、写,课程目标非常的单一。其实,在汉语学习中应该重视汉语的思维和语言意识的培养,只有增强文化交流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第二,教学中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应具有他们本国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源,贴近教学对象的思想、习惯和生活,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唱中文歌曲,收看中文视频节目,参与中国的文化节日活动等以达到不同的学习目的;另外,制作的学习资源力求浅显易懂,结合视听教学,渗透中国文化。第三,在汉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有些人认为不会写就相当于没学会。在汉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能熟练写出来的字比能认识的字要少很多,比如“懵懂、尴尬、蹊跷、痉挛、貔貅”等词语。像这类很多人不能正确地写出来的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日常的读书、看报、交谈中,我们能够运用自如,因此不能说不会写就等于没掌握,完全不会。其次,不理解文字的深层次含义就等于没学会。在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很多字词是很难有明确解释的。比如“既然”两字,有谁能一下子解释清楚这里的“既”、“然”是什么意思,而“既然”这个词组为什么会出现在语句中呢?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固然很好,不明白也并不影响我们熟练地使用它。
同样,“所以、即使、但是”等等这样的词汇用法也很多,我们在掌握了他们的基本含义后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应用它们来进行交流。再有,很多老师认为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诚然,这四项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能同时掌握固然好。但是,听、说、读、写,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要求的,这对于成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小孩子对笔画多的字反而比笔画少的字印象深刻。所以,我们要结合汉语特点,对不同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不认为“随课文识字”是唯一的教学思路。对外汉语使用的教材通常是课文、字词、练习等传统教法。其实,“随课文识字”即分散识字的优点是可以阅读课文来学习文字,其缺点是认识生字的效率极低。在针对海外儿童的汉语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法,往往生字生词太多和孩子们想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理解文化现象的期望有差距,致使孩子们因为生字量的拖累而不能自主阅读与其年龄匹配的读物。
三、国际汉语教师将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力***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教授中国的地理、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然后分类介绍;在讲授汉语知识时还需要要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当中。当前有关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也逐渐增多,教学中可选择的教材范围也比过去多很多,在选用教材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在视听说课里把相关文化知识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出来,让外国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到地道的文化。当然,要让外国学生多体验到生动的中国文化在汉语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开设多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课供学生选修;可根据不同阶段开设比如像书法,绘画,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课程,力求多样性;在选修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在文化语境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所学知识,加深知识印象。
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国际汉语教师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这项事业。让他们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四、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对外汉语教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正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走向世界各地。面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和学习汉语者比例严重不足的现状(1:10),我们应该创造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办学优势,制定文化视角下的教学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在远程教育中进一步发展。以下就对外汉语教学在远程教育环境下所开设的课程来进行分析:以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干课程有基础英语(精读、泛读、听说)、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教育实习等。远程教育教学的发展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借鉴学历教育的经验的同时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课程教学任务贯穿到远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可以看出,这些课程设置涵盖了现代汉语和英语两个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而现代汉语和英语是电大办学初期就建设的很有经验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规范化的教学环节,具有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和丰富的办学条件。在分析了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中,外语类在总课时比例,基本都占到了全部课时50%。所以,加大外语课应该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个特色,是符合对外汉语交流和本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另外,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以上这些课程,开放大学具有多年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并且他们依托开放大学的平台,都具备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汉语教学论文第4篇
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目前中国内地的所有版本,都将其安排在了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而声调的掌握是拼音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一个环节。细细分析原因,其发音上有汉语言中各地方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正所以“乡音无改鬓毛衰”;其外形上又完全的抽象,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那完全是一堆没有情感的符号而已。因此,孩子们的学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尽管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媒体(精彩的***文、多彩的课件等等)吸引孩子们,而且大部分孩子能在这种状态下达到我们的教学要求。可真正让孩子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还是显得牵强。
肖川认为 :“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也许你会认为一个小小的声调不值得如此用心,其实任何一个教育细节都可以印证你所掌握的教学规律。在这小小的声调上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种自身的投入来感受想像所带来的乐趣。
一年级的孩子最具模仿性,他们可以跟着老师读,跟着老师做,但如果只是让他们为了模仿而模仿, 这种模仿就会逐渐消磨掉其智慧。 常常听到孩子们“ā á ǎ à”地读着,可一待停下来,随便指出其中的某个带有声调的字母时,他们便显得无措,有的必须暗暗地从第一声再次读起,至所指字母处再响亮地读出来。当然凭借天长日久,他们也能很快地辩论出其准确读音。但这样的收获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填入。我根据四声的不同外形(其实蕴含着语音标调的规律,不直接告诉孩子们专业术语,并不表示排斥渗透),把它转化到孩子的身体中来:利用双臂将四声改编成形体造型(就是以双臂平伸为第一声,左低右高为第二声,双臂上举为第三声,左高右低为第四声)为了帮助孩子记忆,我还编了《声调歌》配合动作展示:
一二三四,伸出手,
我将声音做成球儿,
一声平平左到右,
二声向上爬山头,
三声先下拐向上,
四声一路往下溜。
这不仅符合孩子们形象理解抽象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课堂上学生生理的调节。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形体操。我告诉孩子们:“你将自己的声音想像成一个运动球,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将这个球儿,按照要求在你的手臂上滚动。”每学习好一个韵母,在声调练习中我们就来一段这样的形体操。下面以“ɑ”为例,谈谈具体操作: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声调操》吧!
生起立,边唱儿歌,边运动。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ɑ”的第一节,请小朋友们将双臂平伸,将“ɑ”做成一个球儿。将它放在你的左手指尖上。
生平伸双臂,双目紧盯着自己的左手指尖。
师:准备好,我们一起将这个球儿平稳地滚到你的右手指尖。开始。
生:ā——(目光从左手指尖平移到右手指尖)
师:真好,你能将速度加快吗?
生:ā (音长变短)
师:第二节,请小朋友将左臂侧下垂,右臂侧上举,两臂成一条直线。将“ɑ”做成一个球儿,将它放在你的左手指尖上。
生:(做好动作)
师:哎,这下子要将这球移到右手指尖,可有点难度哦。来吧!
生:á——(艰难地)
师:非常好,虽然爬山有点难,可难不倒我们小朋友,加快速度吧!
生:á(缩短音长)
师:第三节的动作有些复杂,老师想让一个小朋友上来边做边讲解。
生:两个手臂都是侧上举,让声音球先从左手指尖上下来,在脖子这个地方拐个弯儿,再爬上去。
师:讲得多清楚啊!大家一起跟着这个小老师做一遍。
生:ǎ
师:我想第四节,大家都已经会了吧!摆出你的造型。
生:(左手臂侧上举,右手臂侧下垂。) à
师:现在我们将四节操连起来做一做。
汉语教学论文第5篇
一、课堂魅力缺失之现象及分析
现在的汉语教学课堂上,时常感觉到缺少了点优化的教学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僵化的老一套的词语教学模式,要么是眼花缭乱的教学形式:比如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多样化,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却不见有多少实际可学的内容;有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的本身上下功夫,而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知识信息输入的内涵。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只写寥寥几个汉字,学生也很少动笔;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出现概念偏误,给学生输入错误信息还浑然不知;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还没有弄懂的问题拿来让学生讨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由于汉语教师缺失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课堂上缺乏灵动的活力,教法呆板,学生不积极配合,思维被抑制;教师按部就班,学生亦步亦趋,缺乏创造性;教师只顾复制教材内容,然后粘贴给学生,使学生缺乏创新的空间和土壤,这样的课堂必然呈现出冷清的思维流动,教材便成了束缚学生自由灵性的锁链,大量的词语、语法、课文、阅读、写作等课程便成了许多民族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学生感觉乏味就在所难免了。
二、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好的汉语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汉语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提高。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个性的张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趣味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对课本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和情景创设。不同侧面地引导民族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刚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这个词非常敏感。当老师讲到爱这个词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有的羞涩,有的脸红,有的窃窃私语,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爱的理解比较狭窄,一谈到爱就会联想到情爱。为了引导民族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并且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把列举的每一种爱都用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列举了各种不同的爱。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懂得了爱的博大,爱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爱,才能赢得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最后再请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多做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考,积累语言,更能吸引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效果。
三、让汉语课堂洋溢着爱的情感
汉语教学论文第6篇
1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中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留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语语音、语法,学习水平和难度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留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因为与初级阶段相比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想要达到高级阶段还有非常大的困难。例如有许多学生到了中级阶段,仍然非常努力地学习,可是成绩并不理想,不像初级阶段学习时见效显著,付出就会有回报。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会感到无助,对汉语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此时,老师通常会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状态,并且宽慰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瓶颈期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学生在此阶段稍稍取得了一点成绩,老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以及奖励,并和学生一起总结成功经验,让他们对自己的汉语学习充满自信。我个人认为,在这个阶段,许多有经验的对外汉语老师都是受到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的影响。斯金纳把条件作用分为两类:应答性条件作用(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和反应性条件作用(即操作性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S)—反应(R)的联结,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4]。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一般的原则相联系: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也给了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一些启示:当留学生处在学习的瓶颈期时,一旦做出了一些努力或者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师应该给予口头表扬或者物质奖励,给学生一个强化刺激,让他这个好的现象伴随着强化不断地出现,从而提高汉语学习的水平。
2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已经能和中国人用正常的语速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很少出现错误,基本能完整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阶段的留学生渐渐开始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课下他们会自己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对汉语的了解,他们可以借助工具书,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这种现象可以用格式塔的学习理论进行解释。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桑代克认为的尝试错误。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成有机的整体,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格式塔。这一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5]试验中的大猩猩,起初无论怎么努力都够不到笼子外面的香蕉,但是当它将两根竹竿连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可以触碰到香蕉。这个过程非常的缓慢而且偶然,但是却是大猩猩的突然发现。高级阶段的留学生面对一些问题时,起初有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当许多资料和已有的知识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也许会发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突然顿悟,进而顺利地解决问题。而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在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质的飞跃。
3结语
汉语教学论文第7篇
迈入新世纪的大门,面对五彩缤纷的信息,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交流。在这个信息时代,失去交流,就意味着落后。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所谓信息化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工具对语言文字信息进行各种处理,目的是建立现代化语言信息系统,使语言文字得到最佳利用,使凝聚在语言文字中的知识信息发挥最大效能。所以我们说信息社会的信息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而这个载体根本离不开汉语拼音这个标音工具。高度发达的社会需要流动,而流动的信息急切需要一个通用的语言文字环境。目前已经广为国际采用的汉语拼音显然最有资格承担这项传播任务。可见,汉语拼音是未来一代步入信息社会必备的基本工具。
语文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语文现代化的首要而迫切的任务是推广普通话。我国宪法在总纲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国内共有几十种语言,光汉语就分十个方言区。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交际越来越广,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汉语拼音是学好普通话最好的工具。
二、理论依据
教育家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教材所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能力加工情况,而且还要重视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状况,努力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认知过程中体尝思维之趣,成功之乐。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如果为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璀璨所照,就能成为孩子妙趣横生和心醉神迷的乐事。”基于这种认识,针对儿童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法,寓拼音教学于儿歌、故事、音乐、游戏、表演之中,让儿童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研究目标
1.开放教学时空──让拼音走进生活
①走进校园,规范校园语言。学生以学校生活为主,学校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习惯。如:“窗户”、“桌子”、“电视机”、“大屏幕”、“办公室”、“厕所”、“数学”、“考试”、“吃饭”、“老师”、“出去玩儿”、“洒水”、“扫地”等常用语词,使用频率高,错误率也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方言语音的影响: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为规范学生口语,教师和学生约法三章,养成时时处处相互纠音的习惯,有意识地学说普通话,形成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
②走进家庭,巩固生活语言。目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语言习惯不重视,家里的语言环境比较差。对此,我鼓励孩子做家里的小推普员,纠正父母的方音,同时接受家长的监督,每天说一说学校里的新鲜事,或讲一个故事,念一首儿歌、绕口令等等,并用录音机录下来,既可以反复听,进行自我纠正,又可以和同学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还可以交给老师听,以便老师及时给予指导。
③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语言。各种动植物的名称、旅游景点、超市、学校、幼儿园及马路、小区等名称,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如:曲院风荷、三潭印月、城隍阁、保路、朝晖一小、江干区、十四幢等常用语,受方言的影响,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很容易读错,让学生用“这是××”、“我去过××”、“我认识××”等语句,练习说话,熟悉周围的生活环境,熟练语音,积累语言。并结合旅游城市的特点,鼓励学生外出游玩时,学做小导游,为中外游客指路,介绍景点,介绍家乡特产,做热情的小主人,在为别人服务中,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
让拼音走向生活,还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查字典。这是最管用的正音工具。查字典的过程也是在复习拼音。我们班的学生学会查字典以后,学习积极性日益浓厚,自我正音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走进社会生活,培养一种良好的语言习惯,实质上是人们认识上由自然王国向必然王国迈进的过程。其过程是艰辛的。改变一种语言习惯需要经过上百次的重复练习,甚至要调动意志、热情、毅力乃至决心。
2.开放教学方法
开放教学要求学习者应当具备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万个人可能有一万种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是最好的。”根据教学“个性化”的原则,教学中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以发挥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特长,以利于***个性的发展。学生对拼音字母的形状、发音,都有自己的理解。学了书上的识记方法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学生热情高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等多方信息,都在五花八门、生动有趣的顺口溜中体现出来了。
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身创造才能的机会,把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激发出来,把他们想象、创造等多方面的智能开发出来。我认为,学生的创作比教参上提供的内容更有童趣,更贴近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孩子们把顺口溜输入电脑,写上自己的姓名,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并欢天喜地地回家告诉家长,自己是个小作家了,还邀请家长一定要来学校看看他的作品,分享他的学习成果。
3.开放学习环境──让教室会说话
为了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欲求,形成适合不同个体的开放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优化学生的学习觉悟和学习行为。为了给学生创造强烈的学习拼音的氛围,我把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室,布置成“拼音的世界”,为每个孩子做一块姓名牌,给汉字注上拼音,挂在墙上,让孩子们用拼音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认识同伴。又把声母、韵母和新学的带彩***的音节贴在墙上,随时可以见到,防止遗忘;给教室里的每一件东西都贴上“拼音标签”。如:mnyǐzihēibǎnrguāngdēngzhuōzichuānghudinshjījiǎngtifěnbǐ等等;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临近之际,把祝贺语和相关的诗文如:《静夜思》等用拼音抄贴在墙上,进行学习;一些日常用语如:“lǎoshīhǎo!”、“dubuqǐ!”、“xixie!”、“zijin!”等,专门挂在“每日一句”的墙角,天天学,天天用。总之,学生一进教室,目及之处便是各种拼音语句,仿佛融进了拼音的海洋,可以自由地获取。贴满拼音的教室既使孩子们学得有趣,又不增加课业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插***提示法
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具体直观、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编者意***,从课文的插***入手,启发学生发现插***跟字母音形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声母k时,先让学生观察***上画的是什么?(生:***上有小蝌蚪和水草)你们喜欢小蝌蚪吗?(生:喜欢)这些可爱的小蝌蚪在那干什么?(生:小蝌蚪在水草边玩)接着板书k让学生看,这个字母像什么?(生:它像两只小蝌蚪靠在水草边玩)这样结合看***,启发学生想象,不仅增加了儿童情趣,而且能帮助学生记忆字母的音和形。
(二)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言、插***、演示教具、表情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方法。比如我在教u的四声时,运用教具演示,边演示边模拟汽车开动的声音发u的四声,学生们看到后感到很有趣,也跟着我做手握方向盘的姿势,并且边开车边发音。随后,我就向学生总结规律:“一声道路平又直,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这样让学生的脑、眼、手、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化难为易,学生学得特别轻松愉快。
(三)趣味故事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最容易接受一些生动具体又有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讲一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故事趣谈,创造一个愉快而紧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我在教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时,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天,iu三个小孩要到公园去玩,可是他们三个年纪太小了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它们就请大y和大w带路,大y带着小i一块走了,就成音节yi,(领读)大w带着小u走了就成了音节wu,(领读)只有小没人带他,急得哭了,两滴眼泪直往外流,怎么办呢?大y听到哭声转过身来,见小哭得好伤心,于是来到他身边,摸摸它的头说:“好吧,我再带一个,可是你得把眼泪擦干净,记住不许哭。”小高兴极了,边走边唱着歌:“iu单独走,大y大w来带路,小眼泪擦干净,大家齐步向前进。”这样把知识化为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对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接受快,理解深,记忆牢,还能使学生对跟大y后面去掉两点引起注意。
(四)游戏学习法
游戏学习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到寓教于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在活动中,孩子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游戏学习法,让学生在玩中思,玩中学,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
如:在学习整体认读音节后,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出示***:***上画的是一棵大树,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写着整体认读音节)。师:秋天到了,果园丰收了,我们一起去果园帮农民伯伯摘苹果好吗?(生:好极了)农民伯伯还说了,如果你能带领全班同学读一读苹果上的音节,他就把这个大苹果送给你,你们想不想要?学生很兴奋,有的同学甚至说:“老师,我最爱吃苹果了,叫我去吧,我肯定能读对。”这样紧密结合课文,针对儿童年龄特征安排一些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到学中有趣、趣中有知,使认知活动与师生情感交织在一起。
(五)歌诀巩固法
儿童的感知具有模糊性,对音形相近的字母容易混淆,若采用编写儿歌、口诀来辨别巩固字母的音和形,学生学后会印象深刻。例如:上两点的省写规则可以编成:“小真骄傲,两眼往上翘,j、q、x,来帮助,摘掉了骄傲帽”;或者:“小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再如:“bbb听广播,ppp把水泼,小马快跑ddd,气球上升qqq,拐棍加横fff,伞把撑开ttt,小鸽子ggg,小草蝌蚪kkk,像把椅子hhh”等。这些儿歌突出了字母形体的特点,形象生动,学生便于记忆。
(六)自主创新法
古人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方为终生受用。”因此,教学应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终生受用。例如:在教学拼音c时,我问学生:“谁能想个办法记住这个字母?”有的同学弯下腰说:“同学们看我现在像不像c?”还有的伸出左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摆成c状,说:“我这才叫像呢!”学生们兴趣高涨,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有的说:“c好像是一个月饼,被人咬了一口。”还有的用手摆成弯月状,说:“老师,这不是一个月牙吗?”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想出了许多方法,竞相发言:“老师,我有个好办法。”“老师,我想得比他的好。”“老师我这个办法最好了。”……学生的创造之门由此被打开。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4、10——2004、11)
2、实施阶段(2004、12——2005、11)
3、总结阶段(2005、12)
六、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分析现状,确立目标。
(2)学习理论,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3)全员参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素质。
(4)积极启动“名师”工程,为学校发展增强后劲。
(5)改革人事管理,优化配置人才资源。
七、成果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