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古今中外先哲们不断追求探讨的问题,通过分析近年来个体发展领域的研究概况,可以发现个体发展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体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缺乏对个体发展理论的历史梳理;个体发展内容研究学科片面;缺乏个体发展条件的研究。
关键词:个人;个体;个体发展
中***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043-02
人的问题是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极其复杂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我国学者研究最多、最深刻和成果最丰富的领域,然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人的发展逻辑应该是从每个个体的发展到人的类层次发展。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关于个体发展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旨在引起对个体发展的关注。
一、关于个体与个人的理解
研究个体发展的前提性思考是要对个体的含义作出界定,目前对于个体的界定缺乏一个哲学角度的相对公认的界定,而且学术界对个体与个人的概念没有作出一定的区分,个体与个人是等同的关系还是包含的关系?
在马克思的著作当中有的论述用个人,有的论述用个体。例如,“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1]123,“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2]23因而,在马克思的理论当中个体等同于个人,而且马克思是从人类实践的角度研究个人发展问题的,因此马克思研究的个人不是抽象的个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中的个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讲到个体的发展时,大多是指“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是“每个人”的发展,是“各个个人”的发展。
有的学者从形而上层面对个体进行了分析。认为个体首先体现的是此种形态而非他种形态,类似于代词“这”所能代表的个别性的意思,“此个体非彼个体”,进而使个体与个体加以区别。其次,个体表现为统一体,这种统一既表现为自身系统与结构的统一又表现为一定类的统一。作为自身的统一,个体具有不可还原的性质,一旦原有结构发生变化,原有的个体就不存在了。作为类的统一,个体无法再个例化了,例如,人作为类有苏格拉底等不同的个体,但苏格拉底就无法划分为其他的人类个体。对于个体与个人的关系分析,学者认为从人的存在角度说,个人是个体的具体形态[3]。
有学者是从***治哲学的角度对个人概念进行了分析。学者认为***治哲学的前提是假定了人的本质的***治性,因此***治哲学的前提性思考是对人的哲学的思考,学者从两个不同的向度对于个人进行了分析。一个向度是与存在主义对比进行分析;另一个向度是与分析哲学的对比进行分析。学者认为存在主义研究个体是与存在相关的,个人是存在的揭示者,也就是说通过个人来说明存在,并且这里的个人是从“生灵”的角度而言的,是“此在生存结构”。与存在主义不同的是***治哲学是从社会化角度来说明个人的。分析哲学与***治哲学在个体应该建立在实体之上有着殊途同归的认识。学者认为在一定的限度和边界内作为实体的个人概念是必要的。***治哲学对个体的规定既要包括个体实体的所有性质,也要包括此种性质中的普遍化[4]。
本文认为个体与个人是有区别的,人的存在方式具有二重性,即人既作为个人的存在,又作为社会的存在。从作为个人的存在意义上讲,个体更符合人的存在;而作为社会层面讲,个人更具有合理性。个体的含义应该包括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于一体的具体的、完整的人。个人的概念是更具有社会性的人的概念。个体应该包括个人,那么个体的发展也理应包括个人的发展。
二、个体发展研究的不同角度
近年来个体发展逐渐成为学界研究人之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学者们研究的学科领域和角度是不同的。本文仅从哲学学科分析个体发展研究的角度。
有学者从个体的发展取向角度分析个体发展取向的建构基础,他们认为发展取向是人所特有的、本质上表现为一种个体行为,是个体主体在观念领域对自我的存在方式与发展方向所作的选择。个体发展取向建构的前提是主体性的发展。个体发展取向建构的基础是自觉能动性的发挥,个体发展取向调节与优化的深层次动因是超越性的彰显。在文中学者从主体性的发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和超越性的彰显三个方面对个体发展取向建构的人学基础进行了分析,这对于个体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
有学者是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个体发展,认为个体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根本。在文章中他们从两个重要的命题出发分析了个体发展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两个命题分别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2]23“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6]532。通过两个命题的分析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以“个人发展为本”的,个体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点,马克思是从个体发展研究社会发展的[7]。
有学者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出发,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个人理论,是全新的个人理论。学者认为个人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资产阶级的个人理论即是资产阶级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资产阶级中的个人发展的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个人理论则是无产阶级***运动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的个人理论。
有些学者从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个人发展》一文中,学者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个人发展的一致性和矛盾性。学者从***治制度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根除了制约个人发展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从个体的素质角度分析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全民素质。学者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生产力的落后、教育的落后、地区间的不平衡、民主***治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个体发展的阻碍作用进行了分析[8]。在《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一文中,作者分析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和一致性。在分析相互制约时,作者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个体的需要制约着社会发展、个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标志,而社会的发展为个体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社会的发展制约着个体发展的性质、内容和程度。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