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卧底篇1
我们正在玩谁是卧底,就是快乐大本营上的那个游戏,我们七个人围成一个半圈,一个人当裁判。
当裁判的那个人将纸条写好,每个人抽一张,在交给裁判看,就开始描述刚才抽到的词语。
第一次我抽到的是狗,我觉的卧底抽到的应该就是猫,我旁边的同学最先开始描述。
“它是动物。”好笼统啊!什么线索都没有。
我说: “它有很多颜色。”什么白的,黑的。黄的…… 其他几个人说了一圈,都是猫和狗都有的共同特点,最后一个人说:“它有胡子。”
第一轮我们随便投了一个人,把她给冤死了,游戏继续,第二轮再次描述的时候,最后一个同学说:“它会抓人。”
这句话就暴露了,猫会抓人,但是狗一般不会,只会上嘴咬人。
哈哈, 我们一下子就把卧底给抓住了。
第二次游戏的时候,我抽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跑步,但是还有一个跳的半边兆,我觉得我应该是卧底,其他人都是跳远,因为只有一个卧底,她是写错了,发现没有写卧底,最后才把那个兆给擦掉了,我一直信心满满,其实脸上发红,有两个同学看到我这种情况,开始怀疑我,然后联合其他人把我投出去,结果游戏继续,我心里大吃一惊,我怎么不是卧底。
谁是卧底篇2
几年前,杰瑞初中毕业,自感学有小成,擅自决定弃学从艺,从偏远小镇来到大都市,开始在各大夜场跑场子生涯。经过日夜寒暑,废寝忘食地苦苦练习,技艺娴熟特别快,已在家乡小镇鹤立鸡群,小有名气和成就了。他被赞誉为最年轻的“萨克斯王子”,展露风头。
一天深夜,演出结束后,杰瑞接到父亲的电话。伤心的父亲要他放弃跑场子生活,回家继续完成学业。他心高气傲,当即婉言回绝。继续留在城市,过着昼伏夜出的浪荡生活。
之后,在18岁生日那天,杰瑞想到自己已是成年人了,返回家乡小镇,和家人一起过了一个生日派对。在生日派对上,心事重重的父亲见他几年未归,城市生活并未给他带来身体和心灵的创伤,毫发无损且衣食无忧,看起来日子过得挺美好,就没有对他再说些什么。
稍后,父亲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他为来宾们献上一曲美妙的萨克斯音乐。
父亲的话音一落,场上气氛迅速安静下来,音乐声响起。杰瑞走上台前,萨克斯风随着音乐演奏起来。然而意外的是,他刚吹奏一会,就开始有人摇头,有人讪笑:“吹的是什么呀?简直像哭一样。”
“说什么王子,你根本就不是王子。”……这时,有一个不知从哪儿来的陌生男,突然摇头晃脑大喊大叫道:“别再吹了,下台,下台。”臭嘴里还不时夹杂着胡言乱语,甚至粗口恶骂,太不分场合。
正当大家感到匪夷所思,面面相觑时,那人又冲上台去,一把夺过他手中的萨克斯管,狠狠摔在地板上。音乐在此刻戛然而止。
无疑,这一举动真正惹怒了杰瑞,血气方刚的他忍不住火冒三丈,弯腰拾起已经变形的萨克斯管,使出全身力气向那人头上砸去。那人头部重重挨了一击,血流如注,捂着头倒在地上……这疯狂一幕过后,无奈的父亲当着儿子杰瑞的面,赔了对方两千美金。
父亲并不感到扫兴和懊恼,目光极为冷静,和蔼可亲,却十分严厉地说:“儿子,你本来就不是什么王子,你现在的表演就是为给听众和客人带去欢愉和快乐。如果所有人对你喝倒彩,甚至骂你,那一定是你演奏不够好,或者说很臭;而今天仅仅某一个人对你表示不满意,你为什么还要和人家大打出手呢?”也许正是父亲这番话,彻底改变了杰瑞的处事和为人,从而磨掉了他骨子里不少的锐气。
而今,二十岁出头的杰瑞每天在城市里跑夜场,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已有了全新认识。因为他深深知道,从小到大,父亲不曾打过他一次,尽在默默关注和激励着他的成长,即便有时给他讲一些做人道理,也总是满怀父爱之心,循循善诱。但不管怎样,他越来越希望溶进现实,像萨克斯风那样浪漫而优雅地活着,并成为像父亲一样有责任感的人。
的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本来就不是什么王子,也不是什么“达人”,正是因为你的强势越强,所以同比之下你的弱势也越弱,越是明显。果不其然,在杰瑞的生日派对上,所有人都已事先知道,那位砸场的陌生男就是父亲特意找来的“卧底”,故意为杰瑞找茬儿、挑刺儿和背“黑锅”的……
谁是卧底篇3
继前几天的“天才笨笨碰”事件后,又有一位同学发起了《快乐大本营》里的另一个游戏——“谁是卧底”,那位同学就是——欧阳冰雪。他也做了很多张卡片,上面写了相同的字样,但是有一张卡不同,那就是卧底牌。欧阳冰雪写完后,让我们大家来抽牌,共有五个人,分别是“王慧仪,我—赵子涵,张灏轩,林筱君,欧阳冰雪。”第一组牌,我抽到的是“棉花糖”。别人抽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裁判员—高子桓喊开始,我们大家都开始阐述自己手里的这样东西。第一个发言的张灏轩。张灏轩:软软的。赵子涵:五颜六色的。林筱君:能保暖。欧阳冰雪:是甜的。王慧仪:能吃。高子桓:你们猜谁是卧底?这是我们大家都把票投给了林筱君,裁判员看票,没错,林筱君确实是卧底。收牌,发新牌,开玩。就这样,我们玩了好几盘,我就是没抽到卧底牌,运气好得很,大家都很开心的过完了那一天。明天又将是怎么样的呢?
初一:2417546291
谁是卧底篇4
有些职业具有“卧底”功能,出租车司机算一个。
有的司机健谈,乘客上来,三句两句就混熟了,从对城市交通的看法,到对市***的看法,到对公司的看法,对老板的看法,乃至对老公的看法,逐步深入。一段路程下来,聪明的司机也可以形成对乘客的基本看法。有的司机不健谈,但是倘若遇到成对的乘客在后座不顾忌地讲话,经过一段路程,也可以掌握乘客的某些隐秘。我老公为人谨慎,对于在公共场所畅谈人生是比较顾忌的,因此,我们在出租车上,比较少说话。
还有一个职业更加“卧底”,并且可能面对更加不设防的客户,那就是美容师。想想吧,在灯光幽幽、香气怡人、温度适宜的美容室里躺上两小时,在美容师柔软的指下,被勾出一些心事,是很容易的。
不过我是例外,我不和美容师谈自己的心事,相反,我总是从美容师那里领略别人的“二手人生”。那天做脸时谈及的主题是阔太人生,美容师给我讲了她手里的两个阔太客户的案例。
一位阔太常年住在这家美容院边上的五星级饭店里,隔三差五来做脸,但是基本都愁眉紧锁,没啥好说的。
另一位阔太住在这家美容院对面的豪华楼盘里,也许平时少人说话,到了美容院总是话匣子满满。她每天的日程安排是:睡懒觉到中午,起床后上网打游戏,或者约小姐妹逛马路、喝茶,晚上参加各种活动,happy到很晚……这样的日子重复多了,实在是闲得发慌,所以这位阔太三天两头光顾美容院,每次花上两三个小时,把时间打发过去,和这里的美容师们都混得很熟。她对小姐们说:“美容院就是我的家。”(我一边听一边想,这么频繁做脸,皮肤岂不是要揉破?)
美容师说,这位阔太之“闲”有一个极端的案例。有一次在付账的时候,前台小姐说起她梦想着去某家著名的美发沙龙做一次头发,但那里实在太贵了。阔太听闻后,立马说,我有这家店的钻石打折卡哎,我陪你去吧。于是,她约了时间陪着前台小姐去那家美发沙龙做头发,小姐做了3小时,她就兴高采烈地陪了3个小时,因为3个小时又打发过去了!
通过倾听这样的案例,我体会到做个小白领也没什么不好,虽然要辛苦“搏生活”,但是比阔太们闲得发慌要强。这也使得美容院对我来说,除了具备美容的功能,还具备了励志功能。
谁是卧底篇5
注:昨天在公司的晚宴上,我们8个新员工表演了这个小品。虽然只排练了3、4次,一共才3天,但是最后效果很不错。是公司晚宴上得到掌声最多的的节目了。呵呵。
特别是扮演太监的那位兄弟,学得非常之像,赢来阵阵掌声。。。最后还被大家选为最佳男演员!!呵呵
所以特地将台词贴出来献给大家,首先声明:台词来自一个兄弟,最初可能来自网络,经过我们的改编而成!
最后说一下,本人演的是武士的角色。呵呵
剧本:
太监:陛下,驾到。版权所有
音乐《包青天》前奏起
秦始皇与太监出场
秦始皇:(边跳边唱)秦朝有个秦始皇!统一天下正朝纲!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儿吹,只怕那此刺客来刺我。我可怎么办那?哎。。。。。。(坐下)
武士:(出场)报~~~~~~
秦始皇:报什么报。
武士:(唱《抱一抱》)抱一抱,那个抱一抱,报告陛下,外面有人找。
秦始皇:谁?
武士:此人自称无名,说是带来刺客的首级献给陛下。
秦始皇:此话当真?
武士:yessir!
秦始皇:快快宣上。
太监:宣无名上殿。
(无名踩台步而上,摆pose亮相后走与秦始皇面前与之握手)
无名:nicetomeetyou!
秦始皇:nicetomeetyoutoo!
(无名欲与秦始皇拥抱)
太监:休得无礼!(一把将他们推开)
无名:(做单腿跪状)叩见陛下!
秦始皇:免礼!无名,我来问你。
太监:陛下,君主一般不称我,称寡人。
秦始皇:哦,对了,我怎么把这茬子事给忘了。无名,寡。。。寡妇问你。
太监:不是寡妇,是寡人。
秦始皇:(一脚把太监蹬倒在地)多嘴。无名,寡人问你,你当真带来了刺客的首级?
无名:嗨!
太监:不可能,你拿出证据来。
秦始皇:可有人证?
武士:臣可以作证。
太监:反对,反对对方辨友收买我方选手作伪证。
秦始皇:反对无效!武士,快快讲来!
武士:刺客首级已送往厨房。
秦始皇:好,无名,快与寡人讲讲事情的始末。
无名:是,陛下。当年我们被招组成刺秦四人帮,分别是长空,残剑,飞雪及臣(运动员进行曲,猫步一一入场),人称(四人齐喊)f4!
四人上场做看流星状。《流星雨》背景音乐起,唱《流星雨》然后退场
无名:然而他们不知道,其实我是忠心于陛下您的。臣实为卧底。一日,臣与长空独处。
长空上
长空:(酷酷的仰望天空)远看月亮真圆啊,有时它也不是很圆,为何现在这么圆,因为它本来就圆。
幻无名:好诗啊好诗!长空兄为何如此感叹!
长空:唉,在下一想到刺秦之梦想还未成达成就感慨万千,诗性大发。啊,大海啊,全是水;骏马,四条腿!
幻无名:于是臣准备杀掉长空,臣使出臣的独门功夫DD第八套广播体操第一节!
(音乐广播体操起,幻无名做“伸展运动”,杀掉长空)
长空:你你你~~~(倒地)
(无间道音乐起)
幻无名:对不起,我是卧底。
残剑:(残剑上,抽剑指着无名)你,你是卧底。
飞雪:(飞雪上)你们为何要自相残杀?
幻无名,残剑:他是卧底!
飞雪:到底谁是卧底?
幻无名,残剑:他!
飞雪:别吵。按老规矩。
(无名与残剑相互靠近,隔空一吻!)
残剑:对不起,我俩惺惺相吸,情不自禁!
(残剑和无名绕圈,然后划拳)
幻无名,残剑:(唱)两只小蜜蜂啊,飞到花丛中啊,飞啊,飞啊
秦始皇:stop!最后谁赢了?
无名:哈哈,正是臣,因为残剑那个傻瓜只会出剪刀。(残剑举起剪刀,做“耶”状)
秦始皇:后来呢?
(《后来》音乐起)
飞雪:残剑,原来你是卧底(飞雪一剑刺向残剑,残剑躲闪不及),你为什么不还手?
残剑:因为,因为,你刺得太快了!!(倒地)
如月:主人!
秦始皇:咔咔!!此人是谁
无名:此人正是残剑的贴身丫鬟。
秦始皇:哦,那这个丫鬟是个女的吧?
无名:陛下果然聪慧过人,英明神武!
如月:主人,我来替你报仇!(一剑刺死飞雪)
无名:然后臣拔剑杀掉如月!(如月大喊啊倒地)就这样讲刺客全部一一歼灭。哈哈哈!
谁是卧底篇6
我试***以***治寓言的角度阅读“无间道”系列,在另文曾仔细追索过香港电影中“卧底”题材的次类型(sub-genre)自八十年代的发展,[1] 也会在本文展示 “无间道”系列各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认为“无间道”系列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在香港卧底电影的传统上创新,而在各集之间,也互有连系地发展出一种新的叙事风格,切中香港历史现实和当下处境,对时间、记忆、身份等三个深具香港当下文化***治意义的问题,作出别具新意的介入。
毫无疑问,过去二十多年以来,香港深受九七问题的左右,这个问题既是***治性,也是文化性的。甚至虽然“后九七”的说法已渐渐在这几年浮现,[2] 二零零四年的“爱国论”争议及人大释法,却又随即激发出 “二零零四才是一九九七”的惊叹,[3] 可见 “九七”其实并未随主权移交中国而离香港远去。九七之前,海外和香港的文化评论,出现了不少争论,辩说香港是否一种混杂的文化形态。这些争论虽有助厘清一些事实,但其局限是把香港的文化问题,收窄为对香港文化身份属性的检验。然而,当代文化研究正好要指出,文化属性的争论不可能抽离在不断变动中的具体***治处境。文化身份并非静态的文化特质,它同时是文化认同的定位、***治身份的选择、***治位置的占取并谋求确认的问题。wWW.133229.Com所以,当这些九七文化争论还在空泛地捕捉香港人是如何混同中西,且内在矛盾之际,香港人更切身地从每日生活和***坛***治变化所感受到的,更是活灵活现、目不暇给的***治“变脸”活剧,及种种关于转换身份和***治效忠的游戏。这种活生生的文化***治,更能剌激香港文化创作人的思绪。
占据香港电影创作人心目中一个重要地位的,当然是香港人的身份***治,以及和身份***治相互紧扣的几个课题,其一是时间,其二是记忆。九七前后不少电影以人文体验的切身角度去探讨时间经历、时间意识,其实它们都可阅作为对“九七大限”那种被动时间观的反抗。从大部分香港人亲身感到的文化经验来说,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港,有着繁杂多样的种种“过去”(pasts),并无清晰线索,然而九七“回归”,却逼着所有人去面对和接受一个一统版本的历史命运\。在“线性历史观”下所描画的“历史”长河上,香港完成了***治“回归”,但这却非意味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原乡式的“归宿”。相反地,九七年的时间“大限”,毋宁是一个逼在每个人面前,要作的存在选择。无论是走还是留,都要同时整理过去,为自己选择未来。也正因九七是这样一个具存有论意义上的选择(ontological choice),它也是一个叫每个人都重整记忆,清理旧帐的大决算,彷如一个让每个人“重新做人”的生死大关。
然而,正由于各人身处位置不同,经验不同,在一连串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面前,并没有一个放诸天下而皆合乎道义标准的公式,让人整理自己的“过去”,因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焦虑和响应方法。有人寻回过去失落了身份的回忆,有人力挽狂澜,在即将消逝的“现在”,保存这个即将失去的身份的回忆,也有人以为自己欠缺的,就是自己失去了的,对这一切都声称曾经拥有,保留或运\用追究、索偿的“权利”。于是,香港在过渡期末的电影,就出现了多种关于“过去”记忆的题材,其中包括 “恢复记忆”和“失忆”这两种主题,一些叙述关于失忆之后找寻那失落了的“记忆”的故事,另一些则讲述如何为了逃避痛苦而选择“失忆”,分别展示对九七的记忆***治的不同取态。[4]《无间道》是关于卧底的电影,编导们对卧底题材有崭新的演绎,但它同时是属于那一系列探索时间和记忆问题的九七电影。
记忆的***治与时间的暴力:《无间道i》(2002)
与八十年代开始把卧底写成悲剧人物的传统不同的是,《无间道》把卧底的形像和可书写的角度大大开阔,卧底不再单指警方派到匪帮的卧底,也包括匪帮派进警队的长期卧底。于是,卧底就成了一种更有广泛意含的“身份错置”的象征。第一集的《无间道》,把卧底探员陈永仁和卧底匪徒刘健明两人的身份错置,编写成两人你死我活的斗争,而这也是环绕身份的记忆的斗争。因为当刘健明正要利用自己的假身份(也就是在警队的职权),追查谁是破坏匪帮的卧底探员之时,匪帮首领韩琛,却派人把陈的上司黄志诚\打死了。但黄却是惟一能证明陈乃卧底探员的人,掌握着关于陈的身份的全部记忆。这“身份”的机密记忆,只剩下刘健明可以替陈恢复,但陈后来偶然知道,这个事业上正如日方中的刘,其实正是潜伏在警察内部的卧底,两人的对决就不可避免。
卧底如何回复真正的身份,是香港卧底电影的经典结构。对“真正身份”的执着,是港式卧底悲剧的基本原素。但《无间道》并没有停留在重复这个悲剧故事,而是要讨论一个更深入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重新做人”。“重新做人”不一定是回复原来身份,但“重新做人”的历程一定要求每一个人处理好自己的“过去”,那些只能透过记忆、记录、档案而留存的“过去”。对记忆的所有权,变成对身份的所有权,个中包括对他人的记忆、他人的身份的所有权。对于卧底探员来说,“重新做人”就是回复“真”身份,也就是恢复记忆,制止自己继续在身份迷失的苦海中流放,终结那在善恶边缘的危险徘徊。他需要的是名实相符的“回归”,重获警察这个国家机器的确认。相反,对于一个潜伏在法治文明世界的匪徒,想“重新做人”的话就要为自己“洗底”,洗刷掉自己的记忆,也抹去甚至消灭他人对自己的任何记忆。
《无间道》片中经常朗日高照的天台,是卧底任务的指派、争吵和斗争的主要舞台,暗示见不得光的卧底身份,将要在炙热伤人的阳光下暴露,过去在暗室进行的勾结、交易,将要成为过去。然而,对“过去”的拥有权,仍然是善恶斗争的关键。就如陈永仁在阳光普照的天台上,不肯和刘健明达成交易,让双方都有做“好人”的机会,是因为他自豪地坚持自己“真正”的身份,道:“我是警察!”,刘的回答却是:“谁知道?”
九七年“重新做人”的暴力性格和***治本质,就在于时间的无上律令,逼令对“过去”进行整理和清算。而香港的“过去”,洽巧就是那种充满含混,充满暗室交易,充满身份错置,见不得光的勾结游戏(collaboration)。[5] 那是一种关于时间的暴力,或更正确的说,是一种历史主义时间排序的暴力(violence of historicist temporalization)。《无间道》对法理身份和法理的时间的讽喻,表现在陈和刘相争不下的悲剧。正因为委身于法理秩序和法理身份的陈永仁,否决了让刘和平地“重新做人”的选择,拒绝继续玩“勾结”游戏,它所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6] 然而,消灭记忆的需要,也成为这个杀手(另一个匪帮潜伏在警队的卧底)被刘健明杀死的原因,因为这个匪帮“兄弟”,也保留了刘健明真正身份的记忆。为彻底完成为自己“洗底”的工作,以终结他长期为匪帮卧底的痛苦,继续当一个成功地活在法理社会秩序下的警察,他把“兄弟”也杀掉。从电梯暗室中善恶无间(无差别)的地狱深渊中,进行过以暴力完成的身份抉择(重新做人)后走出来的,是手持警察身份证的“好”警察刘健明。
无间地狱的“史诗”:《无间道ii》(2003)
《无间道i》以天台和电梯的空间辩证,讲述一个发生于回归之后六年关于卧底身份和记忆的传奇故事。然而,《无间道ii》却进一步把这传奇的叙事的时间也颠覆掉。它是《无间道i》的前传,说的是一九九一年开始直至一九九七的事(如电影的宣传口号谓,是关于“一个传奇的诞生”)。出人意表地,观众\在《无间道i》知觉到的善恶分野,在此集中被回溯式的叙事时间重新打乱和问题化。在第一集中与黑帮相斗,最后被杀的正直督察黄志诚\,原来曾透过勾结黑社会内部分势力,把黑帮龙头首领杀掉。事变触发了黑帮家族底下的五大头目,产生脱离龙头控制的背叛之心。家族第二代倪永孝施计对他们继续牵制,并准备将他们歼灭,警匪双方向对方派长期卧底的计划,亦在这时开始。奇情之处是,卧底探员其实是黑社会新龙头倪永孝的同父异母兄弟。这个大家族权斗的故事,包含各条支线,探讨夫妻间的情爱忠诚\和同事朋友间的兄弟情谊。关键人物是前头目手下的“忠臣”韩琛,他被追杀至泰国不死,后答应回港以污点证人身份,指控发动帮会内部血腥清洗的倪永孝。
影片以九七过渡为背境,片中几个人物亦都面临“重新做人”的抉择:倪永孝发展“正行”生意,甚至在***界穿梭,靠拢“亲中”力量,令他有可能得以放弃黑道事业,变为“正当商人”;督察黄志诚\要面对如何洗刷他被揭发策划谋\杀,和引致好友同事死亡的悔疚;韩琛要以污点证人身份指控倪家,求取“重新做好人”的机会;而卧底探员陈永仁则努力搜集黑社会的犯罪证据,以助瓦解这个他在血缘上从属的黑社会家族,以和它割断关系。然而,韩要报复妻子被杀之仇的欲望,打乱了警察部署好,以法律制裁倪永孝的计划(因而浪费了卧底陈永仁仔细搜集编排,曾说“绝不能把日子弄错”的证据)。结果,督察黄志诚\被韩琛设巧计亲手杀了倪永孝,国家机器只成了被复仇欲望愚弄的工具。与韩同伙的泰国歹徒,亦在夏威夷把倪全家杀死,利用和收编了原来单纯的为爱复仇之心。杀人和罪恶的无间断伸延,于闪念中或有从善之心的韩琛,亦在无间地狱的犯罪之路上越走越远,一切善行恶行的精密平衡和计算,最后都全部失控。因为,在私人恩怨、个体身份选择背后的,是跨境跨地争夺利益,重划地盘的野心。黑道“全球化”的逻辑,无情地嘲弄了“现代”的法理公义及“前现代”的恩怨情仇。
这种对黑社会家族故事接近史诗式的描述,令不少人将《无间道ii》比拟为《教父》 (godfather)。不过,我以为只有从***治寓言的角度,才可以解读出这两集《无间道》电影的有机统一,及有别于一般黑道影片之处。故事中倪氏家族衰亡,充满内忧外患,权斗不断,一边是常抱异心的分离主义者,一边是意欲一统天下的野心家。传统价值的忠诚和忠贞,与不规矩的贪念欲望流动,出现无休止的较量。如果这个故事,可以被读成中国近代史(或华人家族式社会)的某一种缩影的话,那陈永仁这个“同父异母”的卧底角色,就更可堪玩味。他的身份悲剧,在于他决意“做好人”(不单只是一个能完成任务的警察),与自身家族的罪恶、传统和恩怨告别,并因此而向现代法理秩序致敬效忠。但是,他的唯一机会,却是要接受任务,潜伏在家族之内,当一个随时被揭发向另一种制度、另一套价值效忠的“叛徒”。而当《无间道ii》细诉了陈的过去身世,揭露了他的上司其实正是他的杀父仇人,情节之反讽诡异,一如香港的真实历史。如果鸦片战争之耻可以比作杀父之仇,那帮助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现代法理价值,于香港人而言就有如一秘密任务,甚或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十年来,活在种种“亲英”还是“亲中”的拉扯角力当中的香港人,在陈永仁身上,难以不会阅读出一种集体经验。当陈决意下大决心“做好人”,选择继续秉承警察职志,完成卧底任务,却只能在暗角向在警校提掳教育他的殉职教官致敬。这一幕就更折射出香港人对自己的“过去”当中,殖民性(coloniality)与现代性(modernity)交缠的复杂体认。不过,陈一心以为可以耐心的收集黑帮犯罪证据,以求一个历史和法律裁决,为实现现性公正的梦想而努力。可是,在更大的复仇欲望和权术诡诈共同鼓起的窜流暗涌下,他的努力最终尽付流水,甚至付出生命。因为他要寻回“真实自我”(authentic self),取回“过去”的“真实”记忆(authentic memory),收集“真实”的历史证据,将之交付公义裁决,实际上是有点过份纯真率直,却又非常危险和具威胁性。
身份错乱与左右逢源:《无间道iii》(2003)
如果说首两集《无间道》的卧底群像,铺开了一个交错的香港殖民历史时空下,香港人主体性问题,在心理上和道德选择上的焦虑困局,那不应忽略的是,“无间道系列”并没有以自怜、自伤的态度去看待香港人的所谓双重身份、双重效忠、身份迷失等问题。相反地,“无间道系列”中一、二、三集的编排,并非单纯以一个线性时序交待事件,而是以不断回溯来重写上一二集的角色,打开观众观赏和评价的可商议空间。这一种不断重写的叙事策略,我以为特别适合探讨香港的身份***治,因为香港的双重身份问题,正好并非一个单声独白的故事可以道尽,而是有多重书写甚至多重解读的可能。第二集改写了督察黄志诚在第一集的一贯正直形象,掏出他的污点,以探讨他的歉疚。这集也改写了韩琛,他不是生性歹毒,而是如常人一般,在忠诚、恩义、情爱之间纠缠挣扎。结果他舍善道而行恶道也是形格势禁,在矛盾的道德原则下驱使的结果。
而系列第三集《终极无间》一方面着墨于后九七更大的空间格局,引入沉澄和杨锦荣的新角色,以带出大陆公安黑帮的元素,另一方面也改写了陈永仁和刘健明两个卧底的形象和性格。这一集的刘健明,也改变了他在第一集的冷面形象。他藉偷阅陈的***档案而进入了陈的内心世界,使他原本被残酷的生存和自保需要而掩埋的另一个向向公义的自我浮现,但这也使他掉进了一个负罪者自我揭发,无法区分双重身份中何者才是真我的心理悲剧。但有趣的是,第三集的陈永仁,却不再只是被描述为身份悲剧的牺牲品,他其实并非因为被***的身份所撕裂而有暴力倾向 (他的暴力其实是韩琛测试他的忠诚而被逼作出的)。这个被重写过的陈永仁,是一个不断顽抗警察体制将他的处境“病理化”,与***语言相互戏耍的顽强人物。[7]
《终极无间》拒绝自伤自怜地看双重身份,还可以在新加入的杨锦荣及沉澄两个人物得到引证。因为影片对两者的“真正”身份,其实最终也没有交代清楚。观众可以接受那个“***”版本,认为后者是大陆公安而前者是协同大陆公安查案。但观众也可以把各种疑团、线索,例如杨锦荣和韩琛在***书馆的秘密会面,视作为杨锦荣其实“真正”是韩琛安插在警队的另一卧底的证据,而沉澄则是在大陆既为官府亦属黑道的双重人物。《终极无间》对双重身份问题的开放诠释,虽然使不少观众扑朔迷离,但杨锦荣这一角色,对影片整体的这一种结构性的含混,事实上作了很有兴味的批注。
杨锦荣穿梭黑道白道,游走京港之间,司职黄志诚所指“有很多秘密”、“搞***治”比搞保安更多的“保安课”,左右逢源,实是呼之欲出的典型后九七***坛新人格。他那副冷峻无情、满怀自信而迹近目空一切的面孔,正好是陈永仁和刘健明这两个苦恼于自身双重身份的卧底们所欠奉的。他为求***治上把台湾黑道扫出香港之外,面不改容地公然插赃捏造伪证。而他也透露,他早于警校时期,开始踏上成功之道就在于懂得写报告。他从不犹疑或迷惑于真相、身份,因为他有懂得写报告的能力。这点既是指涉他这个角色,也是指涉作为叙事工具的电影,以及香港历史现实中的情况。
既然三集《无间道》都可以对不同角色的属性一再重拍、重写,重新估价,观众所需的并非谁是忠、谁是奸的终极答案,而是重新阅读、重新审视的空间。身份问题的问题意识,不在于身份的有或没有、遣失或寻找、记忆与遗忘、证据与指控,也不在于它带来的是喜剧团圆还是悲剧感伤,而是关于“再现”(representations)及“再现”的权力。
杨锦荣的自得自满,相对于刘健明的迷乱疯狂,陈永仁的无辜丧命,合组成香港双重身份的文化权力大架构改朝换代下的浮世绘。但个中谁是忠、谁是奸,谁有罪,谁是站在公义的一边……等等,并不在乎有没有证据左证终极的答案,而在于是谁人为甚么原因拥有甚么权力去重写、重演、重看、重读。然而,这种重写的可能性,并没有减弱“无间道系列”作为一出***治寓言的批判性。可以说,沉澄的含混和神秘,毫无淡化这个角色所具体指涉的后九七香港***治实况,而杨锦荣的多重面貌,则更直率地说明一种关于香港人双重身份问题的***治演绎,以及这些演绎的***治性。“无间道系列”作为关于香港历史境遇的***治寓言,它的成就在于既串连各种悲剧情节,却亦能摆脱了香港文化讨论中关于双重身份、双重文化等论述往往内蕴着的伤感主义滥调,开启了历史和***治层面上的讽喻和批判。而这点批判却既是实质***治指涉上的,也是美学认知形式上的。
作为无间道的“勾结式殖民主义”
香港九七问题的出现,以及这个问题所争持的,是关于香港岛、九龙半岛的有关条约的法理性,以及关于新界地区租约的时效性。整个争论所先设的,是那套深植于现代世界民族国家体系内的线性法理历史叙事时间观。一直以来,香港问题的***陈述,都视之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彰显历史的公义。但是,香港现代文化角色的难局,并没有随九七的时间界线被越过而改变。时间的序列(编好号码和日子的证据)并非等同公义的序列,每个新的时间开端都不是原初性的复归,也不是新的出发,而是另一场表演和扮装。[8] 就如九七之前,黄志诚\督察面对谋\杀指控,虽然因意志消沉而想一口认罪,但警方的内部聆讯却一力为黄掩饰,否定各种证供。平行剪接的镜头又不时跳到刘健明在警队的升职考核场面,他被问到对九七后的前景有没有信心,匪徒卧底的刘却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说:the law will back me up(“法律会支持我”)。显然,法理公义的时间并非自有永有,它的前提其实是“再现”的权力。
“无间道系列”以不断重写人物的开放结构为中心,但整体上又提供一个宏大而反讽的历史叙事:九七不是一个大审判的时刻,但也是一个“大审判”的时刻。因为人们都要为自己打造一个身份以便迎接“未来”。面对这场要“重新做人”的大决算的,包括那些曾被中央某些领导人首肯为“当中也有爱国人士”的黑道豪强。九七这场“大审判”以回归“真正”身份为戏码,但结果似乎更合于以背叛、出卖、勾结、“转轪”、变脸为能事的各式豪强。一方面我们看见,陈永仁在九七之前,于挂着快要下落的港英旗帜的墓地,向殉职警察同事立志完成卧底任务,但九七之后,他仍继续过“三年又三年”没完没了的卧底生涯,公义的时间似乎停顿下来,亦隐喻香港人作为一个身负尶尬文化角色的悲剧,似是没完没了。但另一方面,随九七逼近而大步发展的,却是黑社会权术家倪永孝,他甚至踏足***坛(差一点被推举为***协代表)。及后韩琛虽然经历劫难,终能取倪而代之,重出江湖,立即就在庆祝香港回归的酒会上,得意洋洋地举杯。换旗、换徽,一个大时代的开展,却又好象甚么都没有改变。
九七之后,黑社会仍是香港***经权力形构核心的最佳隐喻,他们或会死于仇杀,或会死于被骑劫操控的法律工具手上,但他们真正的竞争者,就只剩下那些甚至能出入“***治/国家权力”架构的同类,以及与后者共谋\的“勾结者”。因为只有这些既能把弄双重身份,却又没有身份认同和道德原则包袱的***治“勾结”行为,才有搬弄黑白是非,消灭和捏造历史记忆和证据的权力,使他们得心应手地驾驭各式***治忠诚\的游戏。它们没有过渡九七,它们反是关于九七,关于前后的记忆和身份的主宰。这种权力形构,既是黑社会的,也不单只是黑社会的。就一如香港一百五十年来的“勾结式殖民主义”一样,既是罪犯的,也不单是罪犯的,既是殖民主义的,但更多是勾结者的。所以杨锦\荣和沉澄究竟是公安还是黑道,其实并不重要。
诚然,今天的香港,并非如电影世界所想象的,仅只是一个由黑社会把持的“罪恶之都”,但放眼更宏观的社会***治层面,那恐怕还是一个由权术家、阴谋家、野心家和勾结者当道的世界。他们向哪一方面都能靠拢,也会随时背叛任何人和原则,在他们中间,起主宰作用的行为逻辑,恐怕还是符应着与百多年香港历史共同推进的“勾结式殖民主义”文化***治形构。这个“无时间、无空间”,不随时日年份而被跳越,跨境跨地的在不停运作的文化权力形构,或者也就可以像这系列电影一样叫作“无间道”。
[1] 香港卧底题材次类型的处理,可参阅拙作罗永生着:〈卧底的世界?——殖民香港的(非)历史想象〉,本文由此整理节选。
[2] 例如影评人朗天即以“后九七”为题谈论香港电影,参阅朗天着:《后九七与香港电影》,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3)。
[3] 见吕大乐着:〈二零零四年才是一九九七〉,《信报》,2004年3月10日。
[4] 见《后九七与香港电影》中第四章“失忆游戏”的分析;同注2。
[5] 参阅拙作law wing-sang, collaborative colonialism: a genealogy of competing chineseness in hong kong,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2002).
[6] 这里对法理身份的历史讽喻在于九七问题是因为九七到期的新界租约,在英方而言要解决,但从来不承认条约有效性的中国,却以此来收回整个香港,包括原来是“永久割让”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而当初提出条约问题,希望英人能延续其统治,香港“维持现状”的香港富豪,却触动了一个原初意想不到的历史效应,使整个香港交回中国。
谁是卧底篇7
关键词:香港电影;《寒战》;《无间道》
中***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24-02
一、相同的题材不同的意境
《寒战》是为拯救香港电影而作的。同样是救市之作,梁乐民、陆剑青导演的这部片子却比1997年的那部救市之作――《无间道》,就境界而言,相去甚远。
这里提到的境界,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我觉得套用中国古代的诗境论来解读电影,也是行得通的,而且也非常的通俗。诗境论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的,历经皎然(唐代中期的诗人)的发展和司空***(晚唐诗人)的完善,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理论。诗境论旨在强调物镜情境和意境这三境的相互结合,其讲究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是针对在形象构设基础上所形成的诗歌境界而言的。诗歌形象要真切而又不流于浮浅,诗境则要深远而富于意味。“近”是针对形象的具体性和可感性而言的,“远”是针对意境的深著沉浑、余味不尽而言的。电影如同现代的诗歌,虽篇幅短小,却精致凝练,意境深远。
以诗境论的角度来看《寒战》和《无间道》两部电影,也会非常有意思。
两部电影有诸多相同点,首先在篇幅方面。尽管对于电影来讲,一分钟内的很多镜头就可以交代很多事情,但两部电影都是在1小时35分左右进入片尾曲。其次,题材比较一致。都是警匪片,都有内鬼。最后,两部影片都出现了相同的演员,刘德华和林家栋,两部电影都获得了金像奖的多个奖项。
以上是电影的相同点。但是这些相同点却不能决定两部电影相同的命运,而以下的不同点,则最终决定了二者境界的高低。
如果说,《无间道》着意于人文内核,那么《寒战》则注重理性精神。
这里想再引用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有意思的学说,即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严羽的以禅喻诗,是意欲借禅语来表达诗境,以期达到更好的阐释效果。所谓禅语也就是富有宗教和哲学意蕴的文字吧。之所以提到这一观点,是因为《无间道》在电影的开头便“以禅喻影”了!
电影伊始便由一尊卧佛引入影片,而背景音乐也颇具超度之感, 在两分钟的片头尾声,缓缓地在黑底背景下显现出“涅盘经第十九卷:地狱之最,成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的字样。而后电影走过了片头进入正题,场景是黑帮在寺院内拜佛求安,镜头落在了几个狰狞的罗汉身上,紧接着转场到庙宇内的黑帮。整个开篇,从片头到正片伊始,一气呵成,借助禅宗佛境瞬间抛出全片意境,其手法堪称经典。严羽在提出“以禅喻诗”的时候曾说,并不是要故意借助禅语,只不过是想把事情说得更明白而已。同样,想必庄文强和麦兆辉两位导演也并不是,或许不一定是,参考了严羽的“以禅喻诗”才想出来了一个“以禅喻影”的。但是经典或许就是暗含这样的一个规律吧,《无间道》有意无意地做到了以禅喻影,而且效果非常之好。就整个故事而言,无间道讲的是卧底的故事,全篇贯通的除了浓郁的港式警匪风格,更贯通了一种都市压抑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一定只有卧底才能体会得到,即便是每天戴着面具、强颜欢笑的白领,也会切实地体会到这种苦闷。换句话说,影片借助佛喻――无间,来作为影片的灵魂是极为恰当的,而且宗教的内涵本身也是与人的灵魂相通的,借助宗教来表意,似乎也是这样一种诉说灵魂感触类型的影片最好的方式。
再来看看《寒战》。较之于《无间道》的人文内核,“以禅喻影“的表意方式,电影《寒战》则可归为一部具现性精神的电影。《寒战》的开场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部运用新科技来讲故事的电影。开场首先是一个电脑任务面板,面板是香港警署内部资料。面板上不断会闪出香港警署的诸位高层――也就是本片的主要人物。在一段面板过去之后便进入俯瞰视角带入正片,镜头从阴森的楼宇进入繁华的街巷,伴随着不断的警笛。在这里的警笛是一个反讽,影片中的香港号称亚洲最安全城市,而却时时伴随着警笛。镜头伴随着天气预报继续摇动,这里的天气预报也是一个线索,最终会引导故事走向真相。其实看过电影的人看到这里便已经知道了,这只是一部警匪片而已。起码笔者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不奢望他会是《无间道》那样的经典了,不过我依然希望这会是一部刺激而又悬念重重的脑力电影。电影继续深入,爆炸、劫持随之而来,警方开始慢慢部署工作。之所以说这是一部理性精神的电影,是因为它处处会留下新科技的影子。如梁家辉饰演的林文斌,在警局部署会议上多次提到关于科技怎样怎样。除了新科技,影片强调现性精神――即法治精神。片中几个地方着重提出了法治精神,比如发新闻稿到底是要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还是要优先考虑警方的战略部署以及恐慌情绪;比如刘德华饰演的局长出席会,再次提到新闻从业者要先了解法治精神,并且简要介绍了普通法、廉***公署的职能及负责机制,还很突兀说了一句:“这才是香港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很像一句广告语;再比如,案件行至难处,警方怀疑内部有鬼,此时出现第三方***府监督机构ICCA出面调查,调查过程中强调被绑匪抢劫的赎金属于香港纳税人。在影片的最后阶段,事件解决,出现了白底黑字:“香港警队及廉***公署与香港治安出现严重危机时,管理层均能确守中立、谨守岗位、相互制约,为行使普通法城市之优良典范。“由此观之,《寒战》这部影片的确是一部宣传片,通过一个还算有意思的警匪故事来介绍香港的法治。所谓影片能触动人心的地方则是无从谈起,或许能带来一点反思么?笔者对此保留态度。
总的来说,以上论述可归为意境分析。显而易见,《寒战》并没有什么意境,单纯地以法治精神、现代法治理论作为作品的核心内涵,是失败之举,除非这是一部宣传片,一部法治宣传片。干燥的理性难以湿润影迷的眼眶,也难以滋润影迷的心田。
二、于物镜与情境上谁更是诚意之作?
上一个部分讨论的是意境,接下来就来看一下物镜和情境。意境上,为香港影业救市而来的《寒战》已经输了。而制作诚意上的退步,则更令人为曾经繁荣的香港影业而心忧不已。从镜头到配乐,物镜与情境结合起来看,二者差距更大。
首先是镜头上的差别。前文提到,两部影片时长大体相当。然而,如果你看过《无间道》的话,你就会知道,《寒战》所讲的故事,还不到《无间道》的一半。笔者对于《无间道》的评价就是:一半的镜头都有故事;即使只言片语的对白,也在讲一个故事;干净利落的镜头,毫不拖沓,却又十分饱满。例子不胜枚举,举几个典型的。影片伊始干脆地交代了两位主人公,也就是两大卧底的前因后果。当阿仁被逐出警校(实则是去做卧底的障眼法),另一卧底刘建明远远地望着,教官喊道:谁想和他换?刘建明的心理独白道:我想和他换!这一组情节耗时30秒,一共5个镜头,简单而充分地交代了双方的心理状态――没人愿意堕入这无间地狱。再如,警方和黑帮分别依靠卧底博弈,但最终黑帮交易失败,但是警局也没能掌握罪证,警匪双方在警局对峙,双方互相猜对方的卧底,这里给了一组镜头:黑帮老大韩琛扫视手下,最终镜头落在了卧底阿仁的身上;警局黄SIR同样也扫视自己手下的警员,镜头最先给到卧底刘建明,而后绕过一圈,最后落在调查员***身上。这里其实是一个交代,最后证明,调查员***与刘建明一样同为韩琛安插在警局的卧底。而这里的一组镜头则极具隐蔽性地给出了线索。还有一组情节安排得也颇有想法,卧底于黑帮的阿仁见到了分手6年的初恋带着孩子逛街,当阿仁问起孩子几岁的时候,女子说孩子5岁了,这里暗示她与阿仁分手之后和别人生的孩子。阿仁听后神色感伤,随后道别。这时小孩抬起头跟妈妈说实际年龄应该是6岁,证明女子骗了阿仁,小女孩本是她和阿仁的骨肉。这一组简单的镜头就讲了一个关于阿仁爱情的悲伤故事,精炼而巧妙。若是就这个情节的话题展开来,怕是又可以拍一部新电影了。例子举到这里才过了电影的一半。反观《寒战》,镜头倒也同样干净整洁,一眼就可以看出剪辑手法十分娴熟,没有意思拖沓,每个镜头衔接的都比较紧凑。然而似乎是导演显得没那么有诚意,每一个镜头都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没有外延。不过,作为一部警匪片来讲,做到这些也足够了。只是《寒战》与《无间道》拥有同样豪华的演员阵容,以这样的家底来看,钱是不是花得冤枉了点?
其次是音效上的差别。物镜通过镜头体现,《寒战》体现的不错,及格,只是没有延展性而已。然而,情境通过音乐来烘托,由此观之,《寒战》就彻底是一片寂静了。《无间道》里阿仁本来就在经营一家音响店,试碟用的是蔡琴的经典老歌《被遗忘的时光》:“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渐渐地回升出我心坎,记忆中那欢乐的情景,慢慢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选择这首歌正可谓契合主题,十分符合主人公的心境,过去的快乐时光,再也回不去了,而那也应该是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时不时还是会回想怀念。除此之外,插曲《再见警察》也被奉为经典配曲,它由一首天主教的宗教歌曲改编,在影片的最后为阿仁安魂,祈祷和祝福。伴随着歌曲凄婉高亢的旋律,影片也再次走向高潮,意境情境物镜三者合一,烘托出了完美的效果,带给观众完美的观影体验。影片最后的流行乐《无间道》由刘德华演绎,也十分脍炙人口。相比之下,《寒战》的整个影片都没有标志性配乐,这个单纯用警匪片题材的原因来解释似乎不太讲得通。笔者偏爱的谍战片《伯恩系列》(谍影重重)就有自己很标志的插曲和片尾曲。而《寒战》的制作团队完全忽视音乐的作用,很难想象他们的诚意几许。
谁是卧底篇8
[关键词] 奥斯卡 《无间道风云》技术时代 批判
马丁・斯科塞斯翻拍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成为2006年度美国电影的最大A家,不仅在全球拥有1.3亿美元的票房,而且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等四项大奖。几乎相同的故事要件,不乏相同的场景取材与甚至相同的人物对白,使人对《无间道》代表香港地区报名角逐第7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甚至没有入围最终候选名单一事而唏嘘。两部影片比较孰胜孰负,《无间道》真的遇人不淑?其实两部影片立足不同的文化语境,具有不同的文化指向性,就《无间道风云》而言,其实际是对当下技术时代的真实描绘与文化批判。
一、相同题材的不同叙事
改编后的《无间道风云》在题材上与《无间道》完全相同,讲述的都是警察与黑帮向对方互派卧底,随着双方斗争的不断升级,双方卧底相互指认的故事,不过一个是发生在香港,另一个发生在南波士顿。虽然如此,《无间道风云》采取了不同于《无间道》的叙事基点,并且修改了部分故事要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两部影片中警方选择卧底采用了不同的标准。陈永仁由于表现机敏不幸被黄警司选为卧底,比尔(Billy)则是因为出生在有不良社会记录的家庭,按照迪克曼警官的话说:“你们家像虱子一样扎根在南波士顿。”与之对应的黑帮的卧底,我们对刘健民的背景几乎一无所知,科林(colin)却出生在有着良好社会记录的家庭,个人档案完美得无懈可击。《无间道风云》以家庭出身作为叙事基点,借以表现美国上层社会的傲慢与偏见,成为剧本改编的一个重点,影片通过叙事对所谓机会公平的美国社会进行反思,并对卧底比尔充满关切与同情:其二、黑帮的卧底铲除其老大的动机各异。刘健民击毙韩琛出于摆脱做卧底的厄运,以及做回“好人”的幻想,他最终借助警方卧底陈永仁的帮助除掉韩琛。但是,刘健民的幻想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他试***逃避法律的严惩,其卧底的悲剧性命运指向自己试***侥幸的抉择。与之比较,科林解决卡斯特罗(Costello)则较为理性,在他知道卡斯特罗为联邦调查局线人,并最终自己可能会被卡斯特罗交给警方之后,他才决定处死卡斯特罗。在一片打斗后的废墟里,科林气愤地问:“你是联邦调查局线人?耍我吗?”卡斯特罗坦白说:“我当然要跟联邦调查局有联系!”卡斯特罗罪行累累却能平安无事的谜底真相大白。最后,科林在家中被迪克曼警官击毙,其悲剧性命运则指向了美国社会甚至联邦***府。
由此看来,马丁改编港片《无间道》是以美国社会为指向性的,他并不满足警方与黑帮通过卧底斗智斗巧的叙事架构,以及警员着装、配***的扮酷卖点,而是对“卧底”事件进行刻意深描,用以表现当下美国社会实情,凸显影片不同的价值取向。以情节编排的文化语境为视角,《无间道》显然建立在“好人”与“坏人”的逻辑对立之上,有意将佛教的因果轮回作为故事发生的精神栖息,如片首的字幕打出:“《涅经》第十九卷: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无间道》的命名即在于此,借以指称警匪双方卧底生活的不堪情形,从中能够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体现的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价值观。《无间道风云》则不同,它建立在对社会现象理性追问的基础之上,基本问题表现为:为什么会有卧底产生?或卧底是怎样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它将答案有意放置在社会发展层面予以讨论,力***说明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传媒技术的进步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人性遭遇的灾难,表现出好莱坞文化电影的特有风格。
二、正邪边缘的灰色人生
以比尔、科林、卡斯特罗为代表的卧底们游走在正邪边缘,工作的两面性以及犯罪的暴力性使他们追求生活完美的理想成为泡影,由此而来的生活苦闷是显而易见的,犹如片名所影射的,他们如同生活在无间地狱。来自南波士顿社会底层的比尔。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于辩解的孩子,由于家庭的不良记录,遭到昆南与迪克曼警官的粗暴对待,被指派到黑帮做警察的卧底。比尔的叔叔杰西曾是黑帮成员,这也许是警方选择的理由所在,但给我们的真实印象是,标榜个人奋斗的美国社会竟患有血统论的“青光眼”。加入黑帮的比尔不久即面临一个事实,即作为黑帮成员的每一次行动都是犯罪,为使自己扣动***支的手指不颤抖,也使自己的伪装不被察觉,他迫使自己服用安定,并且数量越来越大,以至于患上安定依赖症。比尔想做回自己,但已经不可能,他作为社会个体,已经被融入卧底的生活秩序里,周旋于警匪之间,不可能被人替换。“如果他想要‘成为他自己’,如果他渴望自我表现,那么,在他的自我保存的冲动与他的真实的个体自我之间立刻就形成一种张力。”也许是这种张力的存在使他陷于痛苦境地,终于不得不接受心理辅导。他的心理疗救的主观努力感染了心理医生曼德琳,在她眼里,无论比尔看似多么不可理喻,但终究是自己的病人。他做卧底是在洗刷自己家庭的耻辱,还是在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嘲讽,我们对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苦孩子充满同情。
科林是另一个灰色人物,他的个人档案接近完美,升职为内部调查组的负责人,住在靠近市***厅的高级公寓里,这些为他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充分合理性,但他的黑帮卧底身份,使之成为不可能,他的命运和卡斯特罗扭在一起。他相继除掉卡斯特罗与比尔之后,似乎已经察觉自己灵魂的不归路,以至于在自己家中,他面对迪克曼的***口却不加反抗。卡斯特罗具有攻击性的人格,在片首富有诗性的画外音里,我们充分领略其人生观:“我不想成为环境的产物,相反,我希望环境为我所左右。――没人会施舍给你,你得自己争取。”科林深得卡斯特罗的影响,他相信“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人会施舍给你”,他们富有主体性的人生观使之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们都是卧底,在做卧底的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做回自己,相反要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束缚,存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出于对个体思想开放性与主观能动性的事实的认可,影片预设了一个前提,即他们都不想犯罪,他们不断表现的精神颓唐可以说明这一点,但对于他们而言,不犯罪是不可能的。
三、技术时代的人性乐章
谁是卧底篇9
谁料,今天早晨,老妈笑嘻嘻地端着一盒奥利奥饼干过来,还是抹茶冰激凌的呢!奇怪,今天是什么日子,早餐怎么会如此的丰盛?
我心里暗自嘀咕,手却不听指挥地伸了过去。老爸这时也过来对我笑了一下,手拿一块奥利奥吃了下去,咦?看来这奥利奥没问题吗!我正要拿一块,却被爸爸制止了,他已从微笑变成了满脸堆笑,拿起另一块奥利奥给我:“我……我想吃这块。说着,他把我手里的奥利奥抢了过去,“啊呜”一口吃掉了,今天的爸妈怎么这么怪呀?我好生疑惑,但还是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把老爸给我的巧克力吃了下去,顿时,我感觉喉咙内一片清凉,就像是薄嗬味的牙膏抹上了薄荷精油一样,又辣又凉。我冲进厕所,外面传来爸爸的欢呼声:“喔啊哦哦哦哦哦!”这时,我才悲哀地想起,今天是愚人节啊啊啊!!!
来到学校七(2)班,同学们都一脸坏笑,我因为受到了早晨的教训,先警惕地看看四周,确定没有什么东西后才坐下来,不一会儿,我们班的“抄人”拿着一张纸,严肃地对我说:“老师叫你在黑板上抄一首诗,杜甫的,早读课时读”
“真的?”
“真的!不信你去问老师。”“抄人”很少发这样的誓言,我便信了他的话,开始朗读起来。
“卧春!”我大声地读:“唐,杜甫!”“俺梅幽闻花,卧枝伤恨底,遥问卧似水,易透达春绿!”,我得意地喊着:“会读了吗?”底下早已笑成一团。“抄人”笑的岔了气,扶着桌子对我说:“你没有读懂吗?”我一看,坏了,“易透达春绿”不就是一头大蠢驴吗?我在骂我自己呀!看着他们幸灾乐祸的样子,我真是“哭笑不得”。
谁是卧底篇10
庄仕华,武警***总队医院院长,被人们誉为“当代***”。入伍从***38年,庄仕华把最美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30多年来,平均每天近30例手术,爬雪山、越戈壁,行程40多万公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10万多例,无一失败。这些惊世之举,早已超越一名医者无所不能的精湛技术带给人心的震撼。
点评:他把学习实践***精神转化为对***的信仰的不懈追求、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对公益事业的热心投入和对普通群众的真诚关怀,从而赋予***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他和***一样,向我们提示了社会道义的高度,并以个人方式为和谐社会提供了注脚和释义。***在庄仕华心中播下了种子,而庄仕华则赋予了***精神更鲜明的时代特色。
陈家顺:“卧底局长”感动中国
2013年2月19日,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揭晓,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陈家顺当选年度人物。2012年4月,云南省委授予陈家顺“直接联系群众的好干部”荣誉称号。2012年6月,人社部下发文件,决定授予陈家顺 “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人社系统广泛开展向陈家顺同志学习的活动。
点评:从2007年9月起,他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 “卧底”打工,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在调解各类用工纠纷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为农民工利益据理力争,被人们誉为 “卧底局长” “民工局长”。“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雷***:无愧中国经济年度新锐人物
2012年,小米无疑是手机、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受关注的一颗新星。而作为小米公司的CEO雷***自然成为了年底各类媒体大型评奖活动的“宠儿”。从华人经济领袖、年度创业人物,到含金量颇高的央视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雷***备受关注。
点评:他是最成功的投资人之一,2001年他跻身中国福布斯富豪榜,但年过不惑,他却决定投身创业。他想只在互联网上卖手机,有人说他异想天开。根据数百万用户的意见定制手机,在他看来,这才是小米最大的创新!他是二次创业,用一年的时间把产品从零卖到一百亿人民币的销售规模,他还把自己投资的一家企业推到了纳斯达克,他的公司是历史上最快达到100亿销售规模的公司,比facebook、谷歌还要快。
陈里:在微博里刷出民生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