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爱篇1
--------------------------------------------------------------------------------
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大都来自父母。但是我来自父母的爱,是两种不同的爱。爸爸的爱是严肃的,妈妈的爱是鼓励的。我就是在这两种爱中慢慢成长的。
几年前,我考试得了100分。我回家一冲进门就搂着妈妈,大喊:“妈妈,我考试得了100分。”妈妈高兴得两眼眯成一条缝,合不拢嘴。我便问妈妈:“爸爸呢?”妈妈告诉我爸爸在房间。我想:爸爸知道后一定会表扬我,替我高兴的。我一个箭步冲进房间,爸爸正在写东西。我爸爸是一个体育教师。我立刻把试卷递给爸爸看,爸爸拿起试卷。我迫不及待想听到爸爸夸奖我的话。我的手放在背后,不停地在动。我非常紧张,我甚至在磨牙。爸爸大慨只看了两分钟,但是我却觉得爸爸已经看了整整一个小时。终于,爸爸说话了:“这只是试卷太容易了,才考到100分。你只是好运,要能每一次都拿高分,才证明你不是靠运气。”我听了这番话,我的心都寒了。爸爸怎么能这样说呢?我不是靠运气的,我是靠我平时的努力学习才能考到高分的。我顿时两眼泪花,豆大的泪水从我的脸上滚落下来。我哭着走出房间,扑向妈妈的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我就没有把试卷给爸爸看,因为我觉得爸爸已经不喜欢我了。
直至过了几个月后,我又鼓起勇气把分数不理想的试卷递给爸爸。但是爸爸并没有骂我,而我的心却比被人骂更加难受。
其实,父母每一种不同的爱,都是为了我们,所以我们要了解他们,也要虚心接受。
两种不同的爱篇2
几年前,我考试得了100分。我回家一冲进门就搂着妈妈,大喊:“妈妈,我考试得了100分。”妈妈高兴得两眼眯成一条缝,合不拢嘴。我便问妈妈:“爸爸呢?”妈妈告诉我爸爸在房间。我想:爸爸知道后一定会表扬我,替我高兴的。我一个箭步冲进房间,爸爸正在写东西。我爸爸是一个体育教师。我立刻把试卷递给爸爸看,爸爸拿起试卷。我迫不及待想听到爸爸夸奖我的话。我的手放在背后,不停地在动。我非常紧张,我甚至在磨牙。爸爸大慨只看了两分钟,但是我却觉得爸爸已经看了整整一个小时。终于,爸爸说话了:“这只是试卷太容易了,才考到100分。你只是好运,要能每一次都拿高分,才证明你不是靠运气。”我听了这番话,我的心都寒了。爸爸怎么能这样说呢?我不是靠运气的,我是靠我平时的努力学习才能考到高分的。我顿时两眼泪花,豆大的泪水从我的脸上滚落下来。我哭着走出房间,扑向妈妈的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我就没有把试卷给爸爸看,因为我觉得爸爸已经不喜欢我了。
直至过了几个月后,我又鼓起勇气把分数不理想的试卷递给爸爸。但是爸爸并没有骂我,而我的心却比被人骂更加难受。
其实,父母每一种不同的爱,都是为了我们,所以我们要了解他们,也要虚心接受。
两种不同的爱篇3
关键词:儒家思想;基督教;仁者爱人;爱人如己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对两千年前的儒家文化再次进行大力的宣传;而西方社会对基督教的遵从却是两千年来一以贯之。是何原因两种文化能够在各自的土地上经久不衰,是何原因代表两种文化的经典典籍能够被人们反复研读。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儒家思想中一个最根本的思想就是“仁”,在《论语・述而》中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表达了“仁”对于人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之中,一直在思想界处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上至统治者、士大夫阶层,下至平民百姓,都奉行着基本的道德原则,使得中华文明一直流传至今。
在地球的另一端,随着古罗马帝国的强大,另一种思想也被提升到了统治地位,霎时间《圣经》成了最普及的读物。在这之后的两千年的时间里,基督教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西方社会,尤其是在《圣经・新约》使得这一思想更加具有普世精神。它教导人们,“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要求他们要爱神,同时也要爱人如己。使得他们在信奉宗教的同时,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灵魂。
在两种文化或两种经典(《论语》与《圣经》)之中,都提到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爱”。而这一思想在各自的领地上,对民众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处于一种圆融的状态。从其自身的经久不衰,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文化具有其一定的科学性。而在这一共同的思想“爱”之中,两者存在着共同点,同时也有着各自的差异。接下来我将对此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一、“仁者爱人”与“爱人如己”的共同点――秩序性
在两种文化之中,都强调对人之爱,但在这种爱之前,它们都对人提出了各种要求,而这种要求简而言之,就是秩序性。不管是中国的儒家思想,还是西方的基督教,其实当中都有着对秩序的尊崇。
1.儒家的孝悌
儒家思想中除了“仁者爱人”之前,它最先强调的是对自己家中父母、兄长的爱,对父母的爱叫做“孝”,对兄长的爱则叫做“悌”。《论语・学而》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就是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仁德的基础。可见仁者在对普通人的爱之前是对自己家中人的爱。同样是《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可见对父母兄长的爱是博爱众人的一种基础。为何儒家思想的“仁者爱人”要如此强调一个人对自己父母和兄长的爱呢?为何要把它当作博爱众人的一种基础呢?因为在孔子或者说在儒家的思想之中,一直有着一种“维护周礼”的思想,即保持一种秩序性。而这样一种秩序性,如何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呢?所谓国家,便是说国是由家组成。那么既然想让一个国家的民众遵守同一个秩序,那么这种秩序自然要从每一个小家做起。《论语・为***》中有云:“《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是亦为***,奚其为为***?”可见在家中遵循一种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便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治。同时在《论语・颜渊》有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将君臣之礼同父子之礼比拟。可见儒家思想对这种秩序性思想的宣扬。儒家思想中建议统治者施行仁***,而确保这一仁***得以有效施行的基础便是每一家对自己父母、兄长的爱,即“孝悌”。一个仁德的人,应该在家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出则尊敬国君、效命于国君。如此之人再博爱众人,一国则当发达,便最终实现天下一统的愿望。
2.基督教的诫命
在西方的基督教之中,对人的约束也是十分严格的。基督教要求信徒对耶和华的绝对服从。我们在阅读《圣经・旧约》时不难发现这一特点。耶和华总是赐福于那些对他绝对服从的人,从亚当到摩西,那些虔诚的信徒一直得到耶和华的保佑。耶和华赐他们以土地、牛羊、食物、子嗣,将一切好的事物赐予他们。而与此相反,那些违抗耶和华的人则受到惩罚,将被“剪除”。无疑《圣经・旧约》中的耶和华是严苛的,这一以色列的神在赐福于他们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守他的诫命。在众多诫命之中,与儒家思想想切合的就是孝敬父母。这一点在《旧约・出埃及记》中,是当作十诫所提出,足见基督教对家庭宗族秩序的看重。儒家思想对家庭礼节的看重是为了使一国之民都可以守礼节。而基督教对家庭宗族秩序的看重又是为了什么呢?在孝敬父母的诫命之后有这样一句话“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地上,得以长久。”就这样,无形之中将父母同耶和华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以色列民族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在他所生活居住的地区经常有比他强大的民族来对他进行侵袭。而耶和华则是这一民族的守护神,正是有耶和华的保佑,以色列民族才得以一直的存在。而让信徒们孝敬父母,即孝敬耶和华,是为了让这一民族之中的人可以有一个统一的信仰,统一的思想,增强其民族自身的凝聚力,从而保持这一民族不至于被其他民族消灭于同化。
二、“仁者爱人”与“爱人如己”的不同点――明晰性
1.“仁者爱人”的背景与意义
在儒家思想诞生的时期,中国正处于诸侯混战的时代,这也此前华夏和谐统一的传统社会不同,每个有权势的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将社会变回到从前的状况,却不得要领。此时的儒家思想就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主张便是“仁者爱人”,孔子拿舜禹二帝做比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就是舜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整年为百姓操劳,从来不考虑自己。所以说儒家思想最初,就是以统治者如何更好的治理国家为出发点来提出自己思想的。而百姓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一个统治者想治理好国家,就应当善待百姓。而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统治者呢,就是那些仁德的人。正如《论语・卫灵公》所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作为一个仁德的人,你要爱护你的百姓,你要在方方面面做出表率,正如《论语・泰伯》中所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作为一国之君,你的德行好了,那你的民众的德行自然也就好了;你的民众德行好了,你的国家整体的德行也就好了。从而可以达到“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使得其他国家臣服于你。所以说儒家思想中,所说“仁者爱人”其最主要的接受对象是统治者。因此“爱人”是爱的国民,不管国民的性格如何,你都应该去爱护;从而达到一种上行下效的结果。
2.“爱人如己”的背景与意义
《圣经・新约》的时代背景则不同,当时的以色列民族是在古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民众对耶和华的信仰也接近崩溃的边缘,民众生活在绝望之中,想要恢复自己原先的统治又不可能,听命于罗马人又诸多不悦。此时耶和华之子耶稣的降临就显得意义重大,他重新带给人们诫命, 要求他们继续爱他们的神耶和华,同时还要爱人如己。《圣经》本身就不像儒家思想那样,是要培养什么统治者,它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养成一种民族性格。《旧约》中养成民众那种对耶和华的绝对虔诚,曾经使这个民族辉煌过。可是到了古罗马帝国统治的时期,《新约》更多要求民众的是消除他们心中的那种怨恨,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在《马太福音》6:14―15中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也就是说饶人等于饶己。基督教与儒家思想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种宗教,后者则是一种哲学思想。所以信奉基督教的人,他总是对死后的世界有一个期许。儒家思想则断绝了人们这种念头,所谓“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都还没弄懂,怎么能去考虑死后的事呢。所以对于基督徒来讲,如何在活得时候行善事,死后进天堂,才是最重要的。而耶稣的话无疑给他们指明了道路。“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这诫命就是:“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是对每一个信徒说的,让他们按此诫命去做,是让他们成为全人,从而死后进入天堂。我们抛却宗教的真实与否不讲。单从这条诫命的现实意义来讲,它教导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包容,互相爱戴。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睦了,整个生活也就幸福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仁者爱人”与“爱人如己”都强调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家庭宗族的秩序。以此为基础,培养民众的泛爱价值观,同时也为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但两种思想的出发点和理想的接受对象存在着差异,从而使得两种思想在对待“人”的范围的问题上存在着差异。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我想我们更了解两种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
[2]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
[3]李春华.基督教“博爱”与儒家“仁爱”之共同现实价值.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
两种不同的爱篇4
关键词:爱情;两性差异;相似性;差异性
中***分类号:C913.1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15
一、关于爱情中存在两性差异的理论研究
进化心理学认为,雄性动物通过子代数量来衡量的成功率,而雌性动物则以能否成功抚养后代作为标准。由于抚育后代的成本过高,因此雌性会更慎重地选择对象。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类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生殖潜力,进而演化出各具特点的策略。女性为确保后代的生存,必须比男性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交往目的在于获取男性的长期的资源支持,这对女性保证自己以及后代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而男性为了能成功传递自己的基因,对固定采取短期策略会更加高效,导致男性倾向于与同性竞争具有发展潜质的女性,因而男性的竞争性相对较强。两性在爱情中表现出差异不只受到生物和进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学家认为,其中还需要考虑社会与文化因素。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生活中男女在社会地位以及拥有的权利上存在差距,正是这种差距导致男女在行为上出现差异。从世界范围来看,女性拥有更少的权利、地位和财富,导致女性选择伴侣时更看重对方的金钱和社会地位。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此种角色分配导致了男女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其各自特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所拥有的同情心、无私等特质导致女性倾向于通过向伴侣表达关心来传递爱;而男性的活动特质和群体化特征则让其更愿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爱。
二、关于爱情中存在两性差异的实证研究
尽管男女在爱情中存在差异这一观点得到了相关理论支持,但事实上,在爱情中两性差异是否也表现在行为上呢?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男女对爱情的体验存在差异。多数人认为女性容易因一见钟情而陷入爱情;但研究证明男性更易坠入爱河,并且男性更期待浪漫爱情的体验。研究者以夫妻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让已婚夫妇评价婚姻质量并报告多久参加一次协调彼此关系的活动,报告主要针对五项活动。虽然以上学者并没有直接探讨两性差异,但研究结果发现,妻子在评价高质量婚姻时,与所有的五个项目相关,而丈夫则只与履行承诺相关。
三、关于爱情中存在两性差异的质疑
虽然有相关研究证实在爱情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性差异,但有研究者却对此提出质疑,质疑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某些两性差异确实存在,但非常小,研究者在针对爱情中两性差异的研究中所得出的“显著的”两性差异往往只是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但差异或许并不大;第二种观点认为,同性内的行为和观点之间的差异远大于两性间的平均差异。传统心理学在研究爱情时往往会把性别作为一个实验变量;但有学者却持有性别相似性假设,这种假设认为,在研究两性差异的同时不应忽视对性别相似性的研究,并认为在人际关系科学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面,其相似性远高于差异性,与两性差异相比,个体差异往往更能影响处于爱情中的男女关系。尽管两性内的个体差异可能很大,但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差异却很小。
爱情中的两性差异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重要,常识往往倾向于美化及夸大两性差异,也许是因为把个体简单地分为男、女两类人会更加容易,并且能够更方便地给他们贴上不同的刻板印象标签。如果错误地持有爱情中两性差异很大这种观点,个人面临无法避免的冲突时,则可能很难付出努力去修复自己与伴侣的关系,并且阻碍对伴侣观点的理解,妨碍了双方协作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尹杰.大学生浪漫感的性别差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潘绥铭.恋爱时如何协调男女差异[J].健康人,1996,(1).
两种不同的爱篇5
流行在年轻男女间的“恋爱合同”似乎是确定恋爱关系前,就爱而达成的一种默契。其实,在“恋爱合同”之前,社会上已有“爱情保险”、“忠诚协议”等一系列花样翻新的现代爱情模式,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却与“恋爱合同”殊途同归……
一.新闻事件
如果您留意最近的报纸新闻,也许会发现,“恋爱合同”这个对爱的最新尝试,似乎正被恋爱中的青年男女试行着。订立“恋爱合同”,这种过去只在电影上见到的情形,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也出现了――
2005年8月16日《兰州晨报》报道:王先生5月份认识了李女士,两人一直相处得很融洽。7月中旬,他向李女士表明自己的爱意,可李女士却表示,要恋爱需先签订一份“恋爱合同”,他立即表示同意。7月31日,两人正式签署“恋爱合同”,8月11日是“中国情人节”,两人约好一起过节,当天他忘记了和女友约会的时间。女友遂搬出“合同”,指着违约处罚条款,要求他在媒体上刊发声明以表真心,如果做不到就拒绝再见面。
2005年9月7日的《武汉晨报》报道:在校大二学生李某称,他与女朋友有个约定:双方按比例支付恋爱开销,如3次约会中,男方买单2次,女生买单1次;同时,毕业后如两人不在同一城市,则和平分手。另一院校大三学生黄某与女友也签有类似合同。他说,身边不少大学生情侣都把合同当作“恋爱潜规则”。
这两则报道引来无数的好奇、赞许,或是指责和鄙夷。其个中滋味可能只有“当局者”最清楚了,下面的四个故事就写出了“恋爱合同”签订者们的心声……
二.记者直击
争吵中,我撕毁了“恋爱合同”
雅子,22岁,大三年级学生
恋爱就是很偶然,我认为这种遇见也是一种缘分。
那天,我在寝室里听歌,并且大声地跟唱着,可能是太专注于唱歌,塞着耳机的我并没有发现门口站着一个男孩。门是开着的,可他还是努力地敲门,直到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交替短暂的间隙,我才听见敲门声。我张大着嘴,尴尬地问,你找谁啊。他笑着回答:“我找陈艳。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惜被我打断了。”
“喔,陈艳出去了,你坐着等会儿,她马上回来。”我为了遮掩自己的窘迫,连忙起身让座,他客气了几句便坐下,还随和地和我聊起了音乐。正说着,陈艳回来了,我才知道他是陈艳班上的学习委员,也是她老乡,他笑着邀请我和陈艳一起去吃饭。
两个月后,我们的恋爱关系日渐明朗,虽然他并不是我预期的那样,但是我想我能慢慢塑造他,我开始实施我的“野蛮”***策,我拟定了一系列的爱情条款,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逛街的时候要以我为中心”,“在学校里不准多看别的女孩一眼。”他都笑着应允了,我还专门拟成了书面文字,逼着他签字,到他犯错的时候,我就拿出这份“恋爱合同”实施我的爱策略。
这份“恋爱合同”起初很有效,可说他说得多了,他烦了,我也烦了。无数次地争吵,让我们的爱越来越淡。转眼,到了大四的毕业紧张期,我们都为工作而忙碌着,毕业时的工作选择又成了我们争吵的导火索,我希望他能陪我在这个城市一起工作,可他却坚持着要回老家做一番事业,这次争吵让我生气地撕毁了恋爱合同,我们的爱情也因为合同的销毁而中断……
记者建议:爱情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是因为有爱合同而继续,也并不是因为爱合同而解散,只是因为年轻的男女年轻好胜,总是要求对方能成为自己打造的那样。可是时间长了,爱情就会在争吵中不自觉慢慢流失,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能更多地理解对方,才能让爱情保鲜,“恋爱合同”只是一个爱的附属物,可存在也可不存在,它并不能制约爱情。
恋爱合同,一张无效合同
扬萍,25岁,律师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会经常接触到合同。可藏在箱底的那张“恋爱合同”却是我永远的痛。
那是大学毕业,我和男友去同一家公司应聘,结果下来,我被单位录用了,而他却……我努力安慰他:“要不,你不找工作了,准备考研吧。我的工资足够我们两个人花了。”男友并不赞成我的做法,说他不忍心让我一个人吃苦,我感动着,更加坚持,终于让他被迫答应考研。
工作刚开始,我很累,可一看到他认真学习的模样,我就打心眼里高兴,觉得我辛苦工作是值得的。
那年三月,通知书下来了,他并没有被录取,英语差两分,我们抱着流泪了。流完眼泪后,我劝他第二年继续再考,他却垂头丧气地对我说,算了,没信心了。让你这样工作为我,我不想。我因为他的放弃而有些懊恼,赌气了好长时间没理他。他拗不过我,只得再次同意继续考研。泪眼婆娑中,他还草拟了一份协议,协议中,他注明他每天的作息时间,例如:早上7点10分,为萍儿挤牙膏,7点30分,煮萍儿最爱喝的皮蛋瘦肉粥,11点20,做萍儿最爱吃的蛋炒饭……每天的生活琐碎都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我除了工作之外的事都是他做。拟完合约,他签上名,还郑重其事地让我也签上了名字,表示合同立即生效,如果我不答应,他也不考研了。经不住他的软硬兼施我不得不拿起笔签了。看着纸上两个纠缠在一起的名字,我一脸的幸福。
可幸福的短暂让我也始料不及。一年后,他如约考上了研究生,为了减少开支,我去了单位宿舍,他也搬去了学校。随着日后工作的忙碌,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慢慢疏远了我们的爱情,他又找到他生命中的另一个萍儿。
两年后,那段维持了五年的感情只能以悲剧收场……他曾经信誓旦旦拟定的“恋爱合同”也成了一纸无效合同。现在这张合同还被我收在箱底,我总是很想念那段艰苦日子里的爱情最真。
记者建议:很明显,这张合同的拟定期为恋爱最易动情期,双方爱得死去活来,那一脸的幸福就是最好的证明,可爱情过了动情期,就应该分开吗?不是。距离才是他们爱情淡化的关键,男友的背叛最终让感情划上了终止符,合同上那些爱的蜜语也成了空文。其实,合同并不能锁住心,就像承诺一样,爱需要两个人的执守。
我的真心,一天天被“恋爱合同”消磨殆尽
路云涛,28岁,教师
那年暑假,我告诉朋友们我恋爱了,在很辛苦地追求一个叫何薇的女孩。朋友们都很好奇,不知道何薇会有怎样的特殊魅力让我沉迷……怎么说呢?其实她跟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她是残疾人,右腿是瘸的,还有先天性心脏病。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见到何薇的第一眼起,就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怜惜。我频频约她见面,确定自己已经爱上她以后,就向她表白了心意。“你不介意我的身体缺陷吗?你不在乎我只是一个普通打工妹吗?”她的语气里全是忐忑和疑虑,眼里泛起了泪光,看得我心疼不已。我微笑着回答她:“我不介意,我不在乎……”
第二天,何薇把我约到了一家咖啡馆,她说:“云涛,我也是喜欢你的……可是你得答应我,我们要签一份‘恋爱合同’。”我听得糊涂,她已经拿出了两份打印好的合同,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不少条款。我大致浏览了一遍,合同内容包括5章共19条,涉及了恋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详细列明了约会形式、约会内容、恋爱费用支出、保密、违约责任等要求。
我忍不住要笑,但看到何薇严肃的表情,那一刻我理解了她。她的身体缺陷和疾病,让她变得很敏感,之前经历的几次失败恋爱,也让她对感情越来越没有把握,缺乏安全感。我毫不犹豫地在“恋爱合同”上签了字,并对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好好呵护她。何薇幸福地笑了。
第二天,我一上班就开始忙工作,直到晚上才忙完。我给何薇打手机想约她吃饭,通了,却没人接听,到最后是一接通就挂断。我担心何薇,继续不停打,终于她接了电话,只说了一句话:“回去看合同的第2章第5条。”我很是纳闷,回到家,找出昨天根本没有留意的“恋爱合同”,只见第2章第5条上面写着:每天早中晚通电话5分钟,巩固感情……我呆了。没办法,我已经不小心违反了“恋爱合同”的规定,既然何薇那么坚持,我也只好配合她了。
我没有想到,这只是开始。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何薇在我们签了“恋爱合同”后才告诉我,其实她不是一个打工妹,身为富豪的父亲给她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她现在有自己的公司。听了这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前段时间,我母亲因为急病住院,需要一大笔钱做手术。我四处筹钱的焦灼,何薇是看在眼里的,但只因为我们在“恋爱合同”里规定了“互不干涉经济”,她竟然真的对我的困境置之不理。
渐渐的,我对何薇的“恋爱合同”越来越反感。我忍无可忍地提出了分手,签了“恋爱合同”,我们之间的爱情却最终破产了。
记者建议:单纯地为了执行“恋爱合同”,而忽略了两个人的爱情,何薇的做法的确让人费解,恋爱合同的履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如果一方父母生病中急需用钱的关键时刻,另一方还死抓着经济利益不放,那这样爱还不如做回普通的朋友。
羡慕吧,我们是最甜蜜的恋爱搭档
姜虹,26岁,部门经理
在报纸上看过一些关于“恋爱合同”的报道,好像都是一些失败伤感的故事。不过,我和丈夫陈斐却是一个例外,我们之间的“恋爱合同”,让我们的感情更加融洽甜蜜。
我和范诚第一次见面就是签合同,我代表我们公司,他则是另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谈判桌上,范诚的冷静、睿智、机敏让我有一种棋逢对手的感觉,最终,我们达成了双方都比较满意的合约。之后的庆祝晚宴上,范诚从头至尾只陪着我一个人跳舞……我们的爱情,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也许是因为范诚和我都身在商界,对于“恋爱合同”,我们俩都很认同。那个周末的晚上,我们俩挤在一张沙发上,你一言我一语,嘻嘻哈哈地共同拟出了一份内容详细的“恋爱合同”,当然,也包括经济问题。我们两人都曾经留学国外,对于共同生活中的消费“AA制”,是再赞成不过了。
合同大致拟好后,我让范诚温习那张《河东狮吼》的影碟,当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说出下面这样一段话时,我让范诚跟着学。“从现在开始,我只疼你一个。宠你,不会骗你。答应你的每一件事情,我都会做到。对你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不欺负你,不骂你,相信你。有人欺侮你,我会第一时间出来帮你……”我嘿嘿笑着说:“这就是我们‘恋爱合同’的总纲领。”范诚故意苦着一张脸,唉声叹气说不公平。
这之后,我们的爱情因为“恋爱合同”多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感觉。
合同里规定范诚平时要少抽烟,跟我约会时则不允许抽。那天范诚犯规了,乖乖按照条款交出了200元的违约金。我用这钱给他买了一大罐花花绿绿的糖果,让他想抽烟了就吃一颗,边吃边想我。
合同里规定了我不许偷懒,每天要跟着喜欢运动的范诚一起早早起床去跑步。我不想落个犯规的名声,每天咬着牙从床上爬起来。渐渐的,我竟然也爱上了早晨那清新的空气……
我觉得,“恋爱合同”不是一件坏事情,重要的是你如何处理、如何对待它。签那样一份“恋爱合同”,是为了爱得更好更快乐,如果不能做到,还不如不签。怎么能让它凌驾于你们的爱情之上,去指挥你们的感情,扭曲你们的幸福呢?
记者建议:他们爱情的顺利进展,“恋爱合同”确实起了不少作用,但这份“恋爱合同”里更多的参照物都是心甘情愿为对方去做的事情,片刻的不情愿都被爱化解了,有爱的时候,“恋爱合同”就成了甜蜜的产物。只是没有爱了,再多的规定也只是空谈。
三.声音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这种“签约式”爱情早已引起不少年轻人的关注。我们随机采访了二十个年轻人,却发现在这20张选票中,投给“恋爱合同”的赞成票只有2张――
赞成者:
春秋妙手:对于“恋爱合同”的做法,我是赞成的。一份真诚的爱情,不会因为一份“恋爱合同”而变虚假,而一份虚伪的爱情,也不会因为“合同”而变真诚。我认为这样的爱情更有生命力。“恋爱合同”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错爱也是爱: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我自己表示赞同,但是事实上真的能做到那样潇潇洒洒,在一个人的心里来去自如吗?
反对方:
耿雪忠:当然不好。恋爱是感性的,人在其中是为了快乐,开心就在一起,不开心就一拍两散,这并不是什么合同可以约束的。合同只能约束行为,对人心就无能为力了。
珞珈:恋爱应该是建立在双方共同倾慕的基础上呀,这样的合同反而会让当局者难堪。
水果沙拉:我只能说荒唐和幼稚,感情如果真能用一纸合同来开始、延续或终止,那这种感情要不要,已经无足轻重了。
爱过不伤心:“恋爱合同”维系爱情?有人很相爱,可说分就要分,何况是大学爱情,未来对于他们来说是那样的渺茫,光一个“恋爱合同”又能怎样呢?
北雁北飞: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在开始之时就已经预约结束的爱情。我不知道,他们用“恋爱合同”维系的究竟是一份怎样的感情,而在这样的感情中,他们又能演绎出怎样的真情故事。
刘亚龙:这年头就流行签合同,上厕所要不要也和守门的大爷签个合同,有什么不痛快就找他赔,还可以和他打个官司,那倒是成了笑话了。
冷箭热血:爱情应该是超脱于一切私心杂念的信任!所谓的“恋爱合同”,真使我怀疑他们彼此之间是否有真情存在!
雪地蓝狐:不爱你一天,也不爱你一百年,爱情一旦预约,就变得有点像扯淡。我想,如此给爱情“保鲜”的做法只能加速真情的腐烂。
陈贝贝:我觉得太不可理喻了。“恋爱合同”就是明明知道了付出没有前景,还要继续在沼泽地里跳一曲最后的华尔兹。如果签了合同再恋爱,不知道这是爱,还是两个在冬夜里相互拥抱的刺猬,相守只是为了取暖。
小鸟凶猛:这和“天亮之后说分手”是一脉同传。这种“恋爱合同”发展到某种程度,很容易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甚至走向极端。
李***:签“恋爱合同”,这种恋爱,不是一种交流,更像一种交易。
占金菊:一纸“恋爱合同”,使热恋中的人不再用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感和彼些之间的爱恋来维系,而是以条条框框看似理智的条文来约束彼此的行为,看似双方的责任感在加强,实质上是一种情感责任的缺失,以及对恋爱中的另一方不信任的表现。
纳兰若仪:我反对“恋爱合同”,因为我个人觉得一旦这样,爱情就像一种买卖关系,其中有多少的真实成分,以及真的到时候能够像买卖一样快速脱手吗?
持保留意见的
茶茶~~~:开始的想法总是好的,因为对自己前面事物没有足够的信心,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要签署合同。
朝***:这种现象大多会发生在新新人类身上,不过很难成为当今社会爱情婚姻关系发展的主流。因为两个人之间的真诚信赖与全心付出仍然会是主流,而绝非赤裸裸的白纸黑字。
关爱:我想现在的恋人更现实,更能够接受人生可能经受多次选择,爱情不只有一次。
仙鹤草:“恋爱合同”,你说它是合同,它便是,你说它不是,它便不是,“恋爱合同”本身就如同恋爱一样,热恋时两人是情侣,没关系也是有关系,失恋时,不管是什么原因,有关系也是没关系。
纤小眠:不支持不反对。恋爱是双方的事。有的人选择坚持,有的人选择随缘。好好珍惜现在,用真心换真心,边走边唱就好。
四.专家建议
如何看待“恋爱合同”,“恋爱合同”能否像当初婚前财产公证、夫妻财产约定那样合法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下面请听听专家们的分析:
合同合法取证较难
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董律师称:这个合同从法律上来讲是不违法的,合同条款中的各项规定只要男女双方平等、不违背其它法律法规就是合法的。但随着恋爱双方交往的深入,男女双方可能对一些条款没有很好地执行,一旦出现纠纷,双方都为争取自己的利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执的事项很可能没有第三人在场见证,如何取证便成了一个大难题。
“恋爱合同”站不住脚
在出版社从事法律工作的张先生认为,虽然恋爱是两个人的私事,虽然合同也只对缔约人发生约束力,但是,将恋爱中的两个人的行为纳入到合同的权利义务当中,将恋爱中的金钱和感情付出用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与社会道德和公共价值观念却是相冲突的。对一个人的评价,法律的标准是“不违法犯罪的人”,道德的标准是“好人”,而恋爱的标准则是“我爱并爱我的好人”。因此,“用法律的最低标准来约束恋爱中双方期许的高标准的行为,显然是缘木求鱼、是一个把法律观念用错了地方的例子。
“恋爱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学院的尹教授也认为,“恋爱合同”中有关人身关系或者人身权利的约定,一般应属无效。因为依照法定原则,人格权只能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且不得转让、放弃和非法限制。人格权遭受侵犯后的救济,也只能由法律明文规定;对人格权遭受损害而产生的索赔权利,也只能由法律规定,而不能由当事人事先约定的原则,故不具有法律效力。
五.幸福观点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签订“恋爱合同”时,无疑是对一种浪漫情感或是对长久情感的追求,而合同的签订本身却又是一件非常理智的事情,一纸格式化的“恋爱合同”能够包罗得下恋爱吗?最感性的东西和最理性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二者注定是一对矛盾体,因此,要想使“恋爱合同”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完美的结局,除了爱情喜剧片里导演的精心安排外,现实中做到可能会有些难度。
两种不同的爱篇6
这几年仍不断有以爱情名义出现的保险,如平安人寿的“世纪同祥”、太平人寿的“情系今生”、中德安联的“美满婚姻见证计划”、中国人寿的“相伴永远”,新华人寿的“全家福联合寿险”等,但是这类保险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多大反响。
爱情之名,其实难副
车险保的是车辆及事故损失,意外险保的是意外伤广,健康险提供医疗住院等保障,但目前市场上叫卖的爱情保险却不保爱情,是最名不副实的保险。即便在每年万一、十一等结婚的旺季,爱情保险也还是比较寂寞。根本的原因在于,爱情保险并不保爱情。有人去投保,也多是冲着浪漫的名字去的,希望在结婚的时候讨个口彩。
10年前,太平洋保险曾经推出过与爱情沾边的保险,希望从经济上来“框住”大妻双方,这款名为“百年好台”的险种规定:只要夫妻双方不离婚,从结婚的第19个年头起,就能享受到保险公司给付的“恩爱保险金”。夫妻共同生活满20年、30年、40年、50年时可领取不同的夫妻恩爱保险金,时间越长,保险金越高,但如果夫妻俩坚持到了第19年仍然以分手收场,“恩爱保险金”分文不获。
该险种一经推出,马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不少准备结婚的年轻人相继购买了“爱情保险”。然而没过几年,不少夫妇办理了离婚,退保的人数明显增加,最后竟有八九成人退了保。据了解,热情退却之后,竟没有人再来问津这一险种,这使得保险公司认为风光一时的“爱情保险”已无任何意义,于是,“百年好合”1998年就被取消,悄悄退出了市场。
前车之鉴,现在市场上的爱情保险就与爱情无关了,至多是戴了爱情的面具。其实,这类保险的“学名”为“连生保险”,就是一张保单承保两个或两个以卜被保险人的寿险,比较常―见的是被保险人有两个人的连生产品。既然连牛,被保险的两个人就会有保险的关联,常见的有保费豁免条款,减轻经济负担;此外还同时有身故特别保险金。
以平安保险的“世纪同样”为例,其保险范围包括:意外或疾病身故金、意外伤残保障、同时身故保险金以及分红等。这与一般的分红终身寿险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再比如,太平人寿的“情系今生”山意外险、养老险和终身寿险组成,夫妻两人受到伤害以及年老以后都有保障。山此不难看出,在保障功能上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换了个名称。能够体现出爱情含义的或许就是两个人的保险用一张保单来承载,形式上变了一个花样,对于恋人或者夫妻之间的感情并没有约束作用。
这样看来,国内的爱情保险还需要进化。
节约保费,未必很多
不管叫迕牛保险也好,叫爱情保险也好,总归有具存在的合理性。最让保险公司沣沣乐道的一点就是能够节省保费,这也是很多人销售时的说辞。
由于爱情保险是两个人投保,一张保单,节省了展业费用,费用自然会降低。但是下降的幅度并没有如有些媒体所讲的可以节省50%~60%的保费,否则所有的家庭都会投保这种爱情保险了。
比如,31岁的王先生和18岁的妻子一起投保新华人寿的“全家福联合寿险”(终身寿险),选择保额10万元,30年缴费,只需年缴保费2100元。其中任何一人身故,可获得10万元的保障,保险合同终止。如果王先生单独投保10万保额的新华人寿的“万年青”人寿终身寿险,也是30年缴费,需要年缴保费大约1900元。
乍一看,两人投保的保费与一个人差不多,似乎节省了将近一半的保费,不过,仔细研究一下保险责任,就可以发现,前者的“爱情保险”实际上等于夫妻两人共同拥有10万元的保额,因为按照合同规定,其中任何一个人死亡,保险公司给付后,保险合同终止,剩下的一个人的保障就结束了,保的还是一个人。除非两人同时死亡,保险公司才给付双倍的保险金,这个几牢非常低。既然保障相差不多,保费也就没有较悬殊的差别了,只不过总体来看,两人保险的风险系数增加,相对来讲还是等于少支出了部分保费。
有的爱情保肺考虑到了保险合同终止缺少人性化这一点,设定了关联的保费豁免条款,如果具中一人身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另一方可以在豁免后期保费的情况下,继续享有保障。当然,这种保险的保费相应提高,与两人分别投保差别不大。
客观对待,可进可退
目前国内的爱情保险都是为婚后保障的,因此投保者限于具有法律关系的夫妻,不是所有的情侣都可以在爱的名义下上保险,那些未婚情侣无法凭恋爱关系就购买此类保险,所以爱情保险称为婚姻保险可能会更加贴切一些。
据需求慎投保
很多人投保爱情险是冲动所致,而爱情保险中很多产品是终身寿险性质,结果导致买了不合适的保险。在投保之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什么样的保险,如果需要养老和医疗保障,那就不要只为了名声好而投保爱情险。
如果是带有保费豁免的爱情保险,最好选择年缴保费,若夫妻中一人遭遇不幸,剩余的保费可以免缴。投保爱情保险时还要充分考虑家庭支出,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夫妻,要供养房子,将来还要抚育孩子,虽然保费相对较低,但如果投保的金额过高,保费也会成为负累。
两种不同的爱篇7
【关键词】爱人如己;儒家;基督教
儒家与基督教思想是东西方文化的瑰宝。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仁爱”,并由“仁者爱人”推及到“由己及人”和“爱人如己”;基督教思想的精华是“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儒家与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思想是否相同?本文从多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旨在为中西方比较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与演进
“爱人如己”是儒家“仁爱”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思想通过对“仁爱”的演进从而实现社会的***治理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仁爱”,对于“仁爱”儒家经典有如下解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爱人”是“仁爱”的基本内涵,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这一结论已成为对“仁爱”的经典解释。
“仁爱”后来演进为“爱人如己”而成为一种“泛爱”。“泛爱众,而亲人”。(《论语・学而第一》)“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这些不仅提出要爱自己的亲人,也推演出“由己及人”与“爱人如己”。因此“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仁由亲及仁,“爱人如己”已超越了亲情与血脉,成为理想化的博爱。
在己与人的关系上,“爱人如己”对自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六》)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强调只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身为度,和谐相处,就可以达到“仁爱”的新境界。
“仁爱”所演进的范围已经不仅局限于“亲亲”的原则,而超越了家族、国的界限,进一步推向天下和万民,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至此,“仁者爱人”已突破了宗子之爱,血缘之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的道德规范。
二、基督教“爱人如己”的渊源和表现
基督教被称为“爱的宗教”,耶稣思想的核心也是“爱”,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爱上帝”与“爱人如己”。
耶稣“爱”的诫命有两条,第一条戒律为“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第二条戒律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我赐给你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之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耶稣要求信徒像他爱世人一样彼此相爱,从而形成了早期基督教“爱”的思想。
这种“爱”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同上帝相联系的爱。基督教信徒认为上帝注视着世间的每一个人。“他是你们的创造主,是你们的父亲。”(《旧约・申命记》)“在他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在他一切所作的,都是慈爱。”(《旧约・新篇》)上帝是爱着每一个人,因此,每一个人也要向上帝表达自己的爱,这种爱是对上帝的绝对信仰。
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即博爱。上帝发出了“爱人如己”的诫命,要求人们要向上帝爱自己一样去爱每一个人。这里的人包括亲朋、邻居,也包括陌生人、异族人与敌人,即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耶稣用对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做一个全面的人。上帝要求“不可报仇,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对待异族人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且要爱他如己。”这种爱在伦理上超越了亲情、民族与国界。对人格规范更高,对内心要求更严,是一种难以迄及的境界。
三、二者相异之源
基督教与儒教“爱人如己”思想是相异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文化渊源与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同。
基督教根据原罪的教义和人性卑微的观点,认为人生而有罪。人单靠自己的努力是达不到“天国”理想的。人若单靠自己,只能从罪恶到罪恶,从卑微到卑微,根本无法到达天堂。而耶稣的“爱”是一种“救赎”,他普照众世,普爱所有人,因此,人必须求助于神,必须由神以一种“恩赐”,从“上面”实行拯救,在“前面”进行引导,实施博爱。全体信徒要像上帝爱世人一般彼此相爱,爱人如己,而是人的灵魂最终靠近或进入天国。
儒家的“爱人观”是基于“人性善”的文化渊源。既然人性为善,人就有可能实现普遍的“仁爱”。“仁爱”是君子所倡导和追求的德行,儒家的爱,是人自身对于“仁”的追求。人性的善决定了普遍施行“仁爱”的可能,“爱人如己”也在这一过程中转化为现实。儒家对神的冷淡疏远就是肯定人有足够的能力,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实现理想。
基督教的“爱人如己”具有超越性,基督教要求信徒从“爱上帝”到“爱人如己”,众生要向天父一样普洒阳光,普爱所有人,要做一个全面的人。
儒家学说是一种理性的处事规范,儒家思想把外在参照物变成了衡量自我的标准,成为君子而变为一代代国人的不懈追求。
四、两者的相同之处
基督教与儒家“爱人如己”思想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为强烈的自律精神与社会功用价值的实现。“爱人如己”就是把对别人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看成对待自己。基督教指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体现了自我对他人付出的期待,从别人对自我的确认来实现自我与他人权力和义务的共融。“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体现了自我与他人所做出的共同标准,并以此而作为自我义务。
儒家以“爱人”释“仁”,它把形式上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之礼转换为将心比心的沟通与体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人”与“己”看作一体的感情,实现人与人的尊重以及对自我约束和自律。
“爱人如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相互的,彼此都应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从而实现和谐,因此二者在思想上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自律精神。
“爱人如己”是人人所向往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基督教那里就是“公平要住在旷野,公义要住在肥田,公义的效果必是平安,公义的效验必是平稳,直到永远。我的百姓必住的平安居所。”(《弥赛亚书》)的弥赛亚时代;在儒家思想就是礼记所描述的“大同”世界。基督教所追求的从公义无罪的天国***景和儒家学说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所能达到的大同社会,这种理想是人们向往,社会力***构建的景象。从最深层意义上说,两者都具有终极的社会功用价值。
儒家与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内涵。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源头上影响东西文化,形成东西方大致相同的文学母题与流彩纷呈的多彩文化。
【参考文献】
[1](美)白诗朗.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杨树增.论语导读[M].中华书局,2002.
[3]陆扬,潘朝伟.《圣经》的文化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吴雷川.基督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中华书局,2008.
[6]张西平,卓新平.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中华书局,1984.
两种不同的爱篇8
摘要:同性恋题材越来越多地被搬上银幕,细腻的情感表达是这类影片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断背山》中两位男主角的情感历程,探讨导演在同性恋题材上书写的无国别文化。
关键词:断背山;情感;同志电影;李安
拍摄于2004年的影片《断背山》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和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影片凭借一个极其简单的男同性恋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实现了导演李安一向以情感为旗的另类电影创新。
1963年,两位年轻的牛仔杰克・特维斯特和恩尼斯・德尔玛因同为牧场主乔・阿桂尔打工而结识。两人的初次见面是如此的简单:一个偷偷望去又把目光慢慢转移开;一个从反光镜中看到对方。此段镜头语言简单却埋藏深意,让人不禁思索是不是一切在这一刻就已经注定,更让人由衷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影片一开始就以一种荒凉的基调为整部影片的情感渲染注入了淡淡的忧伤。
其次,电影中的音乐由吉他和风琴谱写出属于断背山独特的西部风情,传达出在牧场艰苦放羊的单调乏味。在那些吃住条件极差的日子里,两个人在冰雹风雪的天气里和杳无人烟的环境中互相依靠,一切都笼罩着朦胧的幸福感。这种与外界相对隔离的日子,没有世俗的眼光,没有社会的压力。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两人渐渐地相识相知,谈到了家人、朋友以及从前的生活。有些爱情就是靠这一天一天漫不经心的简单话语逐渐累积,一点一点地深入人心。如果没有那次醉酒的意外让两人发生关系,也许两人会成为挚友,可现实没有如果。与其说是意外,不如更恰当地说是内心压抑的爆发,即使杰克和恩尼斯都说自己并不是同性恋,但两人的感情仍是一发不可收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互吸引并且相爱?他们也许并不知道,只知道当发现的时候已经无法自拔。淡淡的音乐伴着两人的河边嬉笑,那种幸福的气息弥漫在每个角落,荡漾在每个人的心里。李安并不羞于谈性,对于爱情来说,柏拉***式的精神恋爱并不完整,正是灵魂和肉体的融合使得杰克和恩尼斯的爱情达到某种极致――两个灵魂的相依和超越了性别的真爱。说到这里,《断背山》与《色戒》可以说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关联,超越身份的情爱不再仅仅是情感的呼唤,更是一种恋人之间升华的誓言。
美好的时光总会过去,爱情总要面对现实残酷的考验。季节性的放牧工作结束后两人被迫分开,恩尼斯在杰克开车走后捶着墙壁哭泣,这份感情已深深地进入他的心里,虽然表面上若无其事,但其实他们爱得如此深沉。两人都知道,那句“后会有期”,其实很可能是“无期”。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也许两人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黯然离别。
四年间,两个人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生活。 恩尼斯有着貌似完全正常的家庭,和他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正常、简单地生活着。可谁又能轻易放下那段情感?在爱情里,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而欢欣鼓舞,恋人的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影响自己的心情。因此,当杰克因相思而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恩尼斯,两人又开始了联系,这也许正是恩尼斯日思夜想的,仅仅因为心理上的束缚而迟迟没有主动联系而已。所以,再次见面时的激情拥吻早已不足以表达两人心中压抑的感情。杰克说:“我们在断背山的日子真美好,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恩尼斯回答道:“即使时光倒流,我们一切也无法改变。”对此,杰克只能无奈地接受和包容,不接受又能怎样呢?这是他心中最爱的那个人,他无法伤害他(恩尼斯),连对他说句重话也许都做不到。可恩尼斯又能怎么说呢?他无法打破世俗的禁锢。然而,又有谁能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呢?
往后以钓鱼为名的相见,成为之后十几年两人所期望的事情。一切就那么顺理成章。这段时间,对于两个人来说既幸福又酸楚:谁不愿与深爱的人日夜相伴?然而短短的相见又怎能缓解沉淀已久的思念?
对于杰克来说,恩尼斯离婚的消息绝对是天大的喜讯,这是他等待已久的时刻。所以他日夜兼程14个小时去找恩尼斯,可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恩尼斯说:“不,要陪女儿过周末,上个月错过了。”不是恩尼斯不想与杰克重温旧梦,只是太多的束缚让他不敢跨出这一步。也正因为这种束缚,十几年来杰克和恩尼斯一直都在错过。“错过”成为影片暗含的主题。回程的路上杰克任泪水溢满眼眶,也许是因为不在心爱的人面前所以不必假装坚强,更可能是因为等待和那深沉的爱。有多少人能像杰克那样地爱呢?几乎是被恩尼斯呼之则来挥之即去的杰克轻轻摇头、擦干泪水,可心里的伤痕却无法抹平。
情感最终还是爆发了。在很多次的“it is all right”之后,杰克呐喊道:“你对我太重要了,恩尼斯,你这***养的!我真希望我知道怎么离开你。”而后他哽咽着说:“我多么希望我能知道如何放弃你。”只有这种哭喊才能表现杰克此时的心情――怎样才能离开,当爱早已经深入骨髓?许多人可以一生爱多次,可是能用“刻骨铭心”这四个字来形容的可能只有一次,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没有遇到过。只要离开你、只要不是你,我就无法再像爱你那样地爱别人了,这就是杰克最想说的。爱情就像罂粟,明知道有毒却又欲罢不能,想戒也戒不掉。杰克说,我们本来可以有一个只属于我们俩的地方――农场。这对于杰克就是天堂,就是幸福。这句话里有着如同诗人海子笔下那种“我们有一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简单幸福,也是恋人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挚话语。即使这样的话用在两个男人身上有些矫情,可谁不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可以与之共度一生的人呢?杰克在内心坚守着他对恩尼斯的那份执著:“我不知道爱可以有多深有多久,我只知道即使我死了我也仍然无法停止爱你,我要我的骨灰撒在曾经见证过我们爱情的断背山上,那里没有威士忌和鸟儿,却有我这一生最重要的唯一的爱。”“李安是聪明的,他的叙述并没有单单停留在同性恋情和世俗的冲突层面上,他把笔墨更深地触及人性深处――浪漫和责任、自由和道德的层面上。为了表现他们之间真挚、强烈和纯粹的感情,李安把恩尼斯和杰克的同性恋情与外界的冲突淡化,而把冲突主要集中在人物心灵深处。”[1]
终于,恩尼斯决定主动联系杰克,可惜爱已太迟,上次的错过竟是永别。杰克的死亡对于恩尼斯来说太残忍,也让他太恐惧。这种恐惧侵入到骨子里。有人说,即使死亡也无法将我们分开。可是死亡意味着再也看不到那浅浅的笑容,听不到那句简单的“it is all right”,再也无法感受相互拥抱的那种温柔和暖意,只能靠着回忆过活,越回忆越心痛。
很多人都会觉得杰克爱得深些,因为杰克似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是杰克主动拉着恩尼斯的手,进而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即使他已经喝醉,可谁又能说醉酒后的言行不是出自真心呢?是杰克寄的明信片使两人关系得到了延续,是杰克在恩尼斯离婚后兴冲冲地赶到,是杰克提出厮守终身的愿望,又是杰克把两人初见时他们各自穿的衬衫整齐地套在了同一个衣架上。“每次看到这一件衣服套着另一件,我就不禁红了眼眶,就是想像衬衣一样抱着你,抱着你,永不分离。”(杰克语)这些做法与杰克的性格有关,较之恩尼斯而言,他健谈、率直也更感性、柔情。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恩尼斯就爱得浅,他只是更加隐忍和理性。他在断背山分别后的哭喊,他在得知杰克死后的种种表现,以及最后他对着两人的衬衫说道:“杰克,我发誓。”都可以看出,恩尼斯是爱杰克的,而且爱得很深,只可惜他冲不破世俗的枷锁和束缚。我想,他最后一定是懂得了真爱的意义,所以当女儿要结婚的时候他问的只有一句:“他爱你么?”真爱才是最重要的,恩尼斯静静地望着见证了他们爱情的断背山的照片,“满目河山空念远”。相爱20年,整整20年,挣扎和等待却仍换来这种结局。有人说,为什么恩尼斯不选择死亡呢?他明明生无可恋,难道他没有死的勇气么?是基督徒的身份让他无法离去么?我想,不是的。死亡对于恩尼斯来说并不可怕,这时候的恩尼斯也早已经冲破了这些束缚,可是他要活下去,为了杰克也要活下去。如果有人死了而活着的人每一天都在用心去思念他,那么死者也可以是幸福的。“people maybe forget you but never I”,也许在那句“我发誓”中包含着“我发誓我会带着你所有的梦想活下去并将它们实现,就如同你还活着在我身边一样”。同生同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死相隔。
爱情就是这样,有人前行有人却步,有人甜蜜有人心酸。很久以前听人说过:人生来就是半个圆圈,并不完整,人们拼命寻找另外半个,终于找到却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而错过。就如两件衬衫无言的倾诉,谁可以让时光倒流到1963年?愿时光就此停止,爱情在那个季节那个地方灿烂盛开,永不凋零。
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在国内外屡见不鲜;在众多的“同志”电影中,或以情感细腻见长,或以镜头运用极具视觉冲击力取胜,或是凭借复杂的故事在叙事层面把观众带向精神世界的深层领域。《断背山》以美国西部牛仔的故事为源,以家庭和社会基于特定年代的观念为羁绊,展示给我们一道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另类风景线。一方面,李安以局外人的视角,再度审视美国的历史;在《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的基础之上,审视得更加创新、更加冒险;另一方面,“随着同性恋题材的文艺作品进入主流文化市场,受众的性别文化接受视野也不断地被影响和改变”[2],鉴于此,李安的《断背山》在文化的角度又可谓作出了突出贡献,实现了情感与爱的文化的无国别书写。
注释:
两种不同的爱篇9
【关键词】 仁爱;兼爱;比较
曾有学术机构发现,世界文明的三个发祥地在历史上差不多同一时间都在哲学上思考到了相当的高度: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探讨世界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时候,印度的思想者正在寻找神和人的心灵的关系。此时,在华夏文明的大地上,诸子百家正为社会关系准则和治世理论争鸣。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儒墨两家面对混乱的社会局势,分别提出了“仁爱”和“兼爱”的主张。
一、最朴素的安宁――“仁爱”与“兼爱”的相通之处
这两种思想有两个共同的前提。首先春秋末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各方势力为了获得更多的力量往往兵刃相见,两种学说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安宁的社会秩序,保持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其次当时的社会,阶级已经普遍存在。基于这两个共同的前提,“仁爱”与“兼爱”便有了异曲同工之处,即都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互爱。这种“爱”其实是出于最朴素的善良愿望,希望通过道德的力量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国家在和谐的环境中发展。
二、适应与突破――“仁爱”与“兼爱”的偏倚
首先,孔子在自身修养方面提倡“仁爱”,没有确切阐述“仁爱”的定义。不过《论语》中“仁”的相关表述俯拾即是:“巧言令色,鲜矣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这些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自律要求。无论是“吾日三省吾身”,还是“恭、宽,信,敏、惠”,仁人志士必然遵循着高出常人的道德规范,这些要求只有通过高度自律才可以达到。反观墨子,他对“兼爱”的描述则相对集中。墨子的想法比较一厢情愿,至少在当时的社会,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墨子也要求人与人之间“君子”相待,和平共处,不过却更多从他律的角度,认为人与人只有互相爱护才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符合自身的利益,带有“兼相爱,交相利”的功利主义色彩。正如墨子所言:“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残害他。这是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进行论证,人与人的相互牵掣决定只有“兼爱”才是实现和平的途径。
其次,“仁爱”侧重对社会关系的维护,例如最典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侧重自身主动履行社会分工下的“职责”。不难看出,孔子是站在更好适应现实中阶级划分的角度,提出各有分工、“在其位,谋其***”的秩序构建准则。尤其是对统治者,孔子要求更高,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回答学生“仁者,爱人”,看似简单,其实却包含着以礼为核心的差别对待。“兼爱”不同于“仁爱”对社会地位差别的适应,反倒是从突破差别入手,强调建立“互惠”的社会。墨子说得明白:“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他认为,强大的要爱护弱小的,富人要帮助穷人,颇有“共同富裕”的意味。“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同样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墨子看到的却是居于相对优越地位的人对整个社会更多的义务,这种差别显然与孔子所看到的不同。
探究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是源于时代背景和两人出身及经历的差异。墨子的时代,手工业者逐渐从依附于官府的卑微地位转变为***的社会阶层,由于处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其难以真正获得社会的承认;出身在木工之家的墨子,在自己的***治经历中为手工业者们喊出了“兼爱”的要求。孔子虽为“野合之子”,却也出身贵族,面对阶级林立的社会,自然不会产生如墨子那样的反思。
三、历史的选择――“仁爱”与“兼爱”的迥然命运
两种不同的爱篇10
【关键词】概念隐喻;文化差异;认知机制
中***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42-02
传统隐喻研究大都将隐喻看作是一种单纯用于修饰话语的语言现象。而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更为重要的是人的一种认知方式(Lakoff & Johnson[1]8, 1980)。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一个始源域的***式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上,以使我们通过前者来理解后者。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以会话者会话时所处的情景设置为需要,而不仅仅是以语言的客观实在为基础。”(宁全新[2]69, 1998)这便意味着语义的形成须有人的参与,而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情感作为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其深层次是比喻性质的。因此,要系统地研究情感的概念组织,理应从隐喻的视角加以理解。在表达人类情感的文学语言形式中,诗歌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正如Lakoff和Turner所说,诗性思维利用日常思维的机制,但它对日常思维进行扩展,加以细化,并将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结合起来(Lakoff &Turner[3]67, 1989)。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利认知工具(Ungerer & Schmid[4]114, 1996),人们常常将抽象情感隐喻化。本文以人类基本情感中的“爱”的隐喻表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英两位现代诗人徐志摩以及叶芝的诗歌中有关“爱情”的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探讨“爱情”概念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性和差异性。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人类体验基础上的认知工具,人们通过隐喻化抽象为具体,来感知抽象的情感“爱”。人类相似的体验决定了概念隐喻的一致性,而人类所处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及各自形成的特有的文化传统又决定了概念隐喻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两种语言中“爱”的概念隐喻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也有助于发掘人类认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爱”的概念隐喻的同质性
“爱”作为一种抽象的情感,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征性内涵。人们只能借助一系列隐喻概念试***给出具体的阐释,以使其得到充分的理解。在中英两位现代诗人徐志摩与叶芝的诗作中,“爱”的隐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隐喻于共同的始源域形成一系列隐喻的表达。
(一)爱是火(LOVE IS FIRE)。The fire than stirs about
her, when she stirs, 每当她走动,那团火焰伴随她屈伸, Burns but more clearly. 只会燃烧得更加艳丽.
――THE FOLLY OF BEING COMFORTED (Yeats[5], 2009①)(新浪博客 fang 译)
休道她淡漠,冰心里满蕴着热恋的火星――《月夜听琴》(徐志摩[6], 2012②)
我咽住了我的话,低下了我的头:火灼与冰激在我的心胸间回荡,啊,我认识了我的命运,她的忧愁――《在那山道旁》
当人们处于一段真挚的恋爱关系中时,会感受到对方体贴的照顾,就像是火给予人们温暖一样。另外,恋爱中的人们对于彼此充满热情,人的身体也会随之发生物理变化,是火给予人们温度的一种体现。这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变化的感知在认知上的体现。此外,火带给人们身体上的疼痛就是人们在爱中受到的情感创伤,所谓浴火重生也是人们在爱中成长改变的照应。
(二)爱是商品(LOVE IS A COMMODITY/BUSINESS)。And who could play it well enough 如果对爱耳聋,拙舌,目盲,
If deaf and dumb and blind with love? 谁有能在游戏中将爱珍惜?
He that made this knows all the cost, 作此劝之人知道代价昂贵无比,
For he gave all his heart and lost. 因他曾将真心尽献而损失殆尽。
――NEVER GIVE ALL THE HEART (黎历 译)
我负了你――《落叶小唱》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不管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还是英国18世纪的工业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挑大梁”的作用,这点在文化中同样有所反映。当两个人相恋时,物质与精神上的付出必不可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两个人之间的彼此付出就是商品的物物交换。在这种交换中,爱得以延续。爱中的平等、互相尊重也照应着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所以叶芝才会感慨到“作此劝的人知道代价昂贵无比”,因为当其中一人付出,而对方没有给予任何回馈时,他/她是处在负债方位置的。这也同样反映在徐志摩诗行“她付了你”之中。这就是商品交易的过程。买家付钱,卖家给货,成交。
(三)爱是战争(LOVE IS WAR)。Beauty that we have
won from bitterest hours, 我们曾历经千辛万苦赢得的没人儿
――WHEN HELEN LIVED (新浪博客 小山的风 译)
我走近来了;你迷醉的色香又征服了一个灵魂――我是你的俘虏!
我站在潭边,我站在你的背后,――我,你的俘虏。
我已将你擒捉在手内!我爱你,玫瑰!――《情死》
在此概念隐喻里,爱情被比作战争,情场演变成战场,异性被当作战利品。战争中的冲突被看做是动物、人类发展背后的创造性力量。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英两国。因此“战争”的隐喻涵盖着社会历史因素。并且人们也考虑到获得“爱”就如同赢得战争一样耗费时间,需要莫大的努力。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界许多相同的物理属性、人类共同的生活特性和情感体验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表达情感概念时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共性,尽管人类表现“爱”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爱”的概念是相通的,“爱”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因此,在人的思维与语言方面有同质性。
二、“爱”概念隐喻的异质性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所有的规约性的概念隐喻都基于人类普遍的身体体验及隐喻思维的共性,但人类的身体体验及思维都依存于各地不同的文化体验,因此也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并且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来源域。
(一)徐志摩诗作中“爱”的概念隐喻
1.爱是音乐/乐器
却不知道黄昏和琴音
联就了你我的神交?――《月夜听琴》
我灵魂的琴弦,感受到无形的冲动――
但这微妙的心琴呦,
有谁领略,
有谁能听!――《威尼斯》
中华民族自古对“乐”的社会作用颇为关注。人们常常用音乐来向心爱之人表达爱恋之情。如少数民族地区男女的对山歌,中国古典诗歌总集《诗经》中被吟唱的诗歌等都是鲜活的例子。因此音乐和乐器便成为一种认识抽象事物的工具。如“和如琴瑟”便是对爱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隐喻表达。
2.爱是月亮
柳梢头有残月挂――《半夜深巷琵琶》
一样是清光,我说,圆满或残缺。
一样是芬芳,她说,满花与残花。
但这莺,这一树花,这半轮月――我独自沉吟,对着我的身影――她在那里,啊,为什么悲伤,凋谢,残缺?――《客中》
传统汉文化长期受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道家学说中的阴阳理论的影响。阴和阳原指日光的正反两面,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而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眼中,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包含着正反两面。其中“凡属表露于外的、热的、实的、开放的、急速的等均归入阳类;凡属隐含于内的、寒的、虚的、晦暗的、平静的、迟缓的则归入阴类”(齐振海&巩玉环[7]84,2006)。中国人认知中的爱情属于阴柔之美根源于老庄的“阴论”哲学。因此,在中国人的认知上会产生爱是月亮的隐喻概念,而恋人相守便成为“满月”,形单影只的恋人则是“残月”。
(二)叶芝诗作中“爱”的概念隐喻
爱是珍贵的事物(LOVE IS A VALUABLE THING)
That every year I have cried, At length 曾经每一年我都呼喊“总算
My darling understands it all, 我的爱人明白了这一切,Because I have come into my strength 因为我已用尽全力
――WORDS (艾梅 译)
But dear, cling close to me; since you were gone, 但是,亲爱的,靠近我;自从你走后,
My barren thoughts have chilled me to the bone. 我贫瘠的思想已寒彻我的髓骨。
――RECONCILIATION (黎历 译)
这类隐喻在叶芝的诗作中非常普遍,它植根于西方工业化进程以及物质至上主义。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人人都渴望通过个人的努力积累财富,个人财富的多少成为个人成功的衡量因素,所以人们想方设法获取财富,如:珠宝,艺术品等,人们对于珍贵事物的渴望就如同我们对于心爱之人的珍视。
三、结束语
通过对徐志摩与叶芝诗作中“爱”的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我们不难看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我们的认知工具。隐喻的语言环境来自文化背景体验,因而文化模式限制了隐喻概念的形成。在两位诗人的作品中,“爱”的概念隐喻部分来源于同一源域,而这些共同之处则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及人类基本的身体体验。另一方面,在两位诗人的作品中,“爱”的概念隐喻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身体体验离不开特定的物理、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不同便是植根于不同的文化模式、经济模式、、传统风俗等。这项对比研究表明概念隐喻不仅反映了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及认知模式的差异性。因此对“爱”的概念隐喻的更深层次的理解,除了借助于语言外,还必须借助于这一语言依存的文化背景知识及我们生活的认知体验。
注释:
①文中引用叶芝诗歌(英文版)均摘引自The Collected Poems of W.B.Yeats。
②文中引用徐志摩诗歌均摘引自《志摩的诗(徐志摩经典诗歌全集)》。
参考文献:
[1] Lakoff,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d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宁全新.“Anger”与隐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5):69.
[3]Lakoff, G. &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67.
[4]Ungerer F. &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 Advision Wesley Longman Group Ltd, 1996:114.
[5]Yeats, W. B. The Collected Poems of W.B.Yeats[M].Wordsworth Editions Ltd,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