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与爱10篇

忧与爱篇1

我爱燕子,爱它的轻盈,它的灵动。可是如今,我们人类对空间的扩张已侵占了燕子的领地。燕与人,似亲非亲,而今,人类正要打破这仅剩下一丝的亲缘关系。房屋被拆毁了,取而代之的是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一个个巨大的长方体把城市分割成了无数个冰冷的囚笼,我似乎感受到了那些迷失方向的燕子的哀鸣,恐惧,惊慌失措。

最喜欢燕窝的“窝”字。多么温馨、充满爱意的一个字,那是一双燕子呕心沥血的结晶,那才是家,一个栖息心灵的地方。而今的“保护性拆迁”正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且问,何为迁?强迁?安土重迁?“迁”是一种割舍和遗憾,它代表着我们生命中曾经一部分的灰飞烟灭。我担忧,害怕燕子从此消逝在我的记忆。

又想起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小诗:“凝神细细望,篱笆墙下一簇花,悄然正开放。”多么富有诗意,这在昔日的苏州园林中得到很好的印证。

昔日的苏州园林,宜坐宜留之地遍布,或槛内细数游鱼,亭中待月迎风,与“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或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画中,趣中生静,情中生动……

我爱园林,爱工匠师傅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合进去后人工、自然之美的完美契合、浑然天成;爱“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的意境,“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的温柔;爱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半,海棠花未眠”的细腻。

昔日,昔日,昔日?为什么,只能够在昔日找寻得到?如今,旅游开发大肆横行,搞得游人如织,垃圾遍地,水污染极其严重。古人有言:山贵在脉,水贵在源,源脉相通,则全园生动。苏州园林的美是在渐渐消逝吗?是吗?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人固思之应有之地位……”这是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开学致词。多年前就“思之应有之地位”,为什么到而今却有污染实则严重之实,而且日益恶化。

我担忧,害怕苏州园林也会消逝在我的记忆。

“寂寞古池塘,青蛙跃入水中央,扑通一声响”的静谧、空灵,有谁能真正领悟;“霜之始凝,夜之始静,茶之初熟,果之方馨”又有谁会留意。

四处奔走的人呵,慢一点,等等灵魂,为小燕子,为苏州园林留点空间吧。学着去爱世间万物,学着为世间万物担忧吧,那样真正的绿色生活才会来临。

世人皆忧,世人皆爱。

忧与爱篇2

尤小姐爱着她的那些朋友。

那些是陪着尤小姐摇过教室门前梧桐的朋友,是和尤小姐一道骑着单车哗啦啦奔驰在小镇街道的朋友,是与尤小姐一同罚站出生入死结拜过的朋友。相识了十年,尤小姐爱了她们十年。

她爱她们的指尖,那些纤细得流出了肖邦之旋律或是绘出静默而睿智的女子肖像的指尖;她爱她们虽不算美但在光下依然熠熠生辉的笑颜;她爱她们明朗爽直毫不矫揉造作如太阳般的性格。(友情之爱竟如此炽烈,不由得让我们在震惊之余发问:这样的友情,正常吗?)尤小姐疯狂地爱着她们。可她似乎爱得过分了些,不知怎么,她开始忧虑起来。

她忧虑那些指尖,那些透着料峭寒意的指尖是否有一天再也不为自己跳跃或是沾染功利。终有一日,那些静默的女子随着铅尘默默消去。她忧虑着那些笑颜,毕竟她们若是转过身去,尤小姐便再也无法与之相见,只能对着被霞光拖长的影子空自叹息。尤小姐忧虑着,那些明朗的性格将再也不属于她,担忧着人影远去,留给自己的将是冰冷的寒鸦般的哭啼声。

尤小姐开始嫉妒着她们与新的朋友的交往,对“闯入者”投以一脸的冷漠与猜疑。为了她的“爱”,她誓死也不让外人从她身边夺去她唯一的光。尤小姐忧虑着,不经意间给自己套上了浑身上下就算是腹部也长满了锐利尖刺的毛皮。

尤小姐与朋友们分享的内容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尤小姐对朋友们向她叙说的趣事开始以冷笑三声回报,尤小姐开始与她朋友的朋友因吵架闹僵。尤小姐开始闹脾气不见那些朋友,希望她们某一天翻然醒悟理解自己的忧虑、自己的爱。于是,渐渐又渐渐,那些指尖、那些笑颜、那些性格便真的不属于尤小姐了,尤小姐甚至每天都能感受到远处投来的怜悯的目光。

可尤小姐又更过分地爱并忧起来,她想尽一切办法让她的那些朋友知道自己的感受。她爱得愈是真切,言辞便愈加夸大,她真的是忧惧朋友们再也不回来,日日夜夜。

然后有一天,朋友发了篇博客,说尤小姐没有心,她们已经忍够了。尤小姐一瞬间醒来,四周是沉郁无光的深海。(转折过后的心理,被考生表达、拿捏得恰到好处,“深海”的比喻再恰当不过了)

于是爱得疯狂滋生出忧的尤小姐失去了心,失去心的尤小姐再也没有人去爱,也再也无法去爱、无法忧伤了。

感动理由

围绕“友情”来行文,表达“忧与爱”的主题,自然有很多考生会涉及。但是像本文这样,写得如此别具一格的,却是非常少见。

忧与爱篇3

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工作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呆在书上。

如此,咱便失去了兴致。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恍然大悟般,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卑(建议改为“悲”)。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

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陡然心生怜爱之情,将它用笔尖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小家伙很快藏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将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白色的蝶儿在花上歇了片刻,歇到我的肩膀上。此刻,花、蝶、我融为一体,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是我此刻最大荣光。

人生天地间,有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过分相信个人与思想的力量,生命的天平竟然慢慢倾斜。人类只有学会对万事万物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才会对精神的藩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

拔人于苦,谓之慈;授人以乐,谓之悲。“慈悲”一词,便是人间至道。同样,设身处地去担忧别人的生存状态,并毫不吝啬地施以平等之爱,获得的将是生命的尊重与敬仰;而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则是将亲人对自己的忧心转化为对亲人的挚爱与回报。感谢一只意外爬上我书页的小虫,竟帮我理清了忧与爱的哲学!

忧与爱篇4

――王斐

现代青年:有人称你的艺术为意志美学,你是怎么理解“意志”的?

王斐:2007年我的第一次个展主题叫做《意志决斗意志》,取自当时一幅同名作品,意思是:世间万物的存在皆有意志,世间的盛衰皆是能量大小的抗衡,我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如此。要对这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要向世界的荒原、虚无、不可抗拒等等发出挑战、追问和反思。

现代青年:你的作品中的主体是没有眼珠的古代汉族男子,创意源于什么’汉服在你的画中象征了什么?什么情绪是你最想在画面中营造和传达的?

王斐:因为在西方人脑海中,中国人的文化形象有两种,“”时代绿***装五角星的中国男人和秃头辫子的满清式猪尾巴的男人。首先,“”时代的中国人形象受西方关注是因为西方人的冷战思维,西方人喜欢用猎奇的眼光看待””的中国,但我认为“”是对知识和艺术的践踏,所以“”时代的中国人形象是一种羞耻;其次,满清式的留着辫子的中国人在西方的流行,不得不说到著名的“傅满洲博士Dr FU ManChu”――“傅满洲”可谓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中国形象”,他广为流传于电影、电视、电台、漫画贴纸、漫画书,风光西方世界超过90年,这种丑恶的中国人形象和中国清朝的风苑是有关的。中国文化中除了汉字、汉语被流传下来,它曾经简洁大气的优雅美学气质被后来清代繁琐小气的风格代替。汉服象征了一个消逝的世界,就像一个关于爱与尊严的魂魄,守望着时代的沧桑之变。

现代青年:无论你作品中“武上”还是“骑士”的形象,都展示出了中国“士”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王斐:遥想1645年,曾是孤单单一个人的东渡,他是泣血故国的大明遗臣朱舜水。舜水先生83岁化作了一尊紧锁深眉的铜人,凝固在日本水户的街头,思索着德川光国还给他的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故国”。当年舜水先生笔下召唤来的楠木正成的鬼魄,中兴了大和魂,楠木正成的菊水徽章,飘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的尸体之上……这就是中国的“士”,一种悲情的大丈夫精神,这是一种忍辱负重,寄托了大国梦想,却又陷入了《农夫与蛇》寓言的悲剧宿命。因此,“士”是一种顽强的意志,一种不计后果的大抱负,悲中见爱。

现代青年:《斩豸***》应该是你的经典代表作,它表达了什么?这和你的个人记忆与情感有什么关系吗?

王斐:《斩豸***》是对东亚版***的分割想象,以东亚版块为母型的精确变体。引用了考古学所印证的失落了的唐武士的横刀,也是侵华时日本刀的母型,蕴含着民族尊严和耻感的双重意义。在终极版本的《斩豸***》里,有更精确的东亚大陆架与大海的板块想象,在风起云涌的“上帝观的俯瞰”之下,画面中的“豸”是按照日本四岛的形状分割的。然而《斩豸***》的深意是“斩不到”,中国刀是逆向朝羞日本的,与其说斩别人,不如说是和自己的劣根决断,《斩豸***》实际讲述的是中国人心中那个失意的武士。历史上的中国版***一直在变,《斩豸***》运用的是今天的中国版***,所以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黑色幽默。

现代青年:像《借我七百年》系列、《少年愁》、《王者孤独一》等大量作品都展现出了你深沉的英雄情结,你是怎么看待你自己的这些作品?你是英雄吗?

王斐:真正的英雄都有些悲情,好像一幅画面:斜阳如血,一个孤独的背影,夜风渐起,寒气袭来,但还有心是炙热的,还有一个仇人没有杀死,或者还有一张杰作尚未完成,这种强烈饥渴而又意义重大的冒险,就是英雄情结。当然,如果一个人在大家都放弃的时候,依然不放弃,下管是为了爱,还是为了尊严信仰,就是英雄。

现代青年:从你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所谓70后一代的青春物语和自我感伤,也没有80后一代的轻浮乖戾,而是流露着一种少年大悲的情感,这些情感从何而来?你是个悲观主义者吗?

王斐:今天的中国人从文化根性上是普遍缺乏羞耻心的,也缺乏一种形而上的可以称之为民族精神的强悍的精神宗教。这一点,我却在新渡户稻造对比于西方骑士精神所写成的《武士道》与山本常朝的《叶隐闻书》里面看到了,我对中国的忧与爱,却在三岛由纪夫的《忧国》和《丰饶之海》中也找到了。我个人的日本线索是我个人寻找新的中国精神的若即若离的影子。我不是悲观主义者,是悲情主义;这就是我,喜爱壮观的忧与爱。

现代青年:“救赎”、“神秘”、“深沉”、“悲情”成了你世界的关键词,这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吗?你会不自觉地陷入作品中的世界吗?

王斐:我的生活已经被改变,英文中有句话叫做“un―normal kill normal ones”,可以翻译成:一旦人步入了非常态的世界,常态的世界就象征着乏味与坐以待毙,艺术家就是这样不幸(或者反而是幸运)。

现代青年:作为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一员,你用什么样的视点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

王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想,“现实”只是上的一块不断融化的冰,你站在上面随风漂流,如果你不懂得用“过去”丈量它已经融化的面积,你可能来不及踏上“未来”的彼岸,就无从立足了。

生活看似“淡泊”,工作却若“任侠”

――王斐

现代青年:如此年轻,何以有这般深沉的意识?这和你的成长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

王韭:我个人的信仰,是从儿时的羞耻感中树立的。记得大约13岁时有一次发高烧睡在家里,听见父亲向母亲大声抱怨认为我没出息,父亲对母亲说起了上世纪8。年代中日小孩联合夏令营的事,在同样发烧的情况下,中国小孩都放弃了爬山,但日本小孩却在父母鼓励下继续攀登的令中国人尴尬的往事。虽然当时高烧不起的我感到很委屈,但刹那间我懂得了什么是羞耻感,我懂得了:在和平的年代,“尊严”对中国人而言,也是一种沉重的使命,虽然并设有裁判,但就是不能输。“羞耻感”来源于一种压抑和自我厌恶,”羞耻感”会快速地重新塑造一个人的心智,也能为一千人树立信仰。我也许很懦弱,但一旦我懂得了“羞耻心”,我就会变得无比坚硬。

现代青年:如何看待自己、梦想、青春、生活和爱情的?

王斐:每一年的最后一天都会对下一年的梦想立下战书。青春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为梦想的世界去付出寂寞战斗的代价,人就会在年轻时老去。能够让梦想家和探险家的心永远燃烧的,永远不会是世俗的爱情。

现代青年:你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

王斐:不受外在世界浮躁虚假的侵蚀,能像故事里的城堡主人,在密林深处,独享风雨的生息。

现代青年,你的理想爱人是怎样的?

王斐:没有最理想的,只有最合适的,能够彼此留有个人空间的人,能够在寂落时彼此温暖的人,值得一起走下去。

现代青年:如果不画画了,会选择做什么?

王斐:画画是为了在世间上寻求一种尊严的方式,也包括我刚才说过的艺术对于一个民族的价值和意义,但如果万一不画画了,我会很自然地把兴趣投射到高端玩具设计。我父亲年轻时就是一位玩具设计师,我在日本著名的高达玩具文化中,在高达机械人的战争史诗中,依然可以窥见武士道仪式化美感与“叶隐”精神,可以感受到自我牺牲的武士道宗教对和平年代少年人的渗透……所以我认为,艺术可以唤醒的,玩具设计一样可以做到,甚至更加有效。

现代青年:分别用一个词语形容下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 王斐:生活看似“淡泊”,工作却若“任侠”。

忧与爱篇5

相比上过山、下过乡、还携带着深深《伤痕》的父辈,90后经历的是共和国最风调雨顺的“黄金纪”,享受着互联网高速发展20年带来的种种红利――信息共享、思想自由、言论随心、资源澎湃。

“觉醒”起来的父辈们,也以空前的包容与宽容,对待这群年轻人。“中学生不许谈恋爱”的守则,当然是明镜高悬亮闪闪的吓人,可开明的老师也会讲,“唉,这个嘛,你把它处理得不好,它便是洪水猛兽,处理得好,它便是青春。”大禹治水!于是,小清新小懵懂所有的怦然心动,在宽严之间游走,绽放于一生只有一次、不可复归的青春。

70后的青春记忆,是《十七岁的花季》琼瑶阿姨,80后的是韩寒与郭敬明,可90后,怎么忘得了,陪伴他们成长的千山暮雪、泡沫之夏,以及那些打扮得华丽无比,其实无比励志的韩剧。灰姑娘,穷二代,最终总能战胜“巫婆”,战胜了门楣与财阀,逆袭成功。

以黄金般的战甲,打造一个水晶般的故事。这,就是90后,用巨大的勇气,以积蓄了若干个宇宙纪,才攒得的能量,去追求的青春与爱情。

别小看这小小的一团火。

比起“先辈”,许多90后其实拥有前人所不具备的冷静清醒,好似一支支簇立的冰棱:他们知道,与自己一起竞争“女神”的,除了才貌双全的“男神”,更有大叔与占据先天优势的“国民老公”;她们知道,童话里的王子,通常骑着白马,而现实生活中,骑着白马的,可能是唐僧,也可能是各式渣男。

童话的结局会怎样?

是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城堡里?

还是现实,轻易将梦想完爆?

《90世代的爱与恋》。以这样一组稿子,在炎炎夏季,我们希望与您,分享一些属于心灵的故事。荒原上,青春与爱,是残余的火种。

如同好莱坞的编剧,在创编第一季时,完全无法“掌控”第二季的走向,那只能服从“神的旨意”,开启帷幕时,我们也无法预知,这一代人的恋爱模式,话语表达浮躁,流动,聚散无常?这是预想的剧情。但当采访结束时,我们收获了一些意外的谜底。

忧与爱篇6

眼前的秋鸣,短发,一身休闲,不施粉黛,干练清爽。来北京13年,当年不谙世事、意气风发的小丫头,如今早已破茧成蝶,被美国环球电视新闻、英国BBC广播公司等外国媒体称作“中国口哨女皇”。可这位“女皇”丝毫没有盛气凌人,有的只是一味的亲切。

近些日子,她总爱自称“四川的女儿”。作为我国第一位职业口哨演员,秋鸣正在做一件大事――为四川灾民赈灾义演、筹款。在她的带领下,“爱之声”义演队已经在北京完成五场巡演,共为灾区筹集善款十几万元。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这样的巡演还将举办上百、上千场,所募集的善款将全部用于灾区重建工作。”

“发国难财的都该拉出去***毙”

“爱之声”活动是秋鸣发起的。“地震发生以后,我很悲痛,但又觉得不能只是悲痛,还必须做点什么。”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回不了四川老家,便每天盯着电视看。每每看到故乡遭受灾难的情景,看到举国人民对家乡的支持和援助,她总会泪流满面。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能力真是很有限,但是又不甘于只捐助那么一点钱。而且,看到***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看到他因操劳而憔悴的样子,很心疼,也想分担一些。”她突然有了个想法。“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何不通过义演,深入百姓当中,借助更多的力量去帮助灾区人民呢?”

5月14日上午,秋鸣把义演募捐的想法告诉北京妇联的杨利芬大姐,杨大姐当即表示全力支持。第二天,获准演出的批复就到手了。“如果走正常程序,不会这么快,领导得开会研究,要做批文,很繁琐的。”

三天后,秋鸣就在她家所在的小区――北京奥运村绿色家园的中央公园举办了第一场“爱之声”赈灾义演。“当时很多***府官员都在场,他们都非常支持。”一说到组织“爱之声”活动以来的“一路绿灯”,秋鸣的兴奋溢于言表。

义演活动没有做任何宣传。然而,精彩的节目还是吸引了很多附近的居民。两三岁的孩子拿出自己的压岁钱,被父母抱着,把小手伸向募捐箱;90岁的老人坐着轮椅,坚持让儿女把他推到现场……一场下来,捐款箱里的钱已经有三万多元。

“在募捐现场,我一直眼含热泪。”当秋鸣不停地说“谢谢”时,每个人都是摆摆手,“应该的!”秋鸣感言:“如此简单,如此朴实,却又如此深情。”

然而,除了感动,秋鸣也有恼怒和生气的时候。义演到第三场时,有个组织借合作之名找到秋鸣。一想到有更多力量加入,秋鸣便热情接待。然而第四场演出结束,看着现场募集到的30多幅名画,这个组织占有之心顿起。他们找秋鸣商议:“我们把这批画分了吧,反正谁都不知道。”

秋鸣大怒。“连国难财他们都想发,简直无药可救了!说得极端点,这些发国难财的都该拉出去***毙!”一向温和的她竟飚出了这样的话。

“这是我听到的最美丽的口哨”

2000年12月22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蕾波之爱――秋鸣之约”中国首届口哨音乐会在此举办。这场秋鸣专场音乐会实践了她为口哨艺术“讨说法”的承诺。

秋鸣不会忘记,五年前,自己只身一人来北京求学时的心情。父亲高兴,她也欢喜,不过两人的兴奋点迥然不同。父亲是想,考入北京医科学院的女儿“终于可以女承父业了”,而秋鸣却心想总算可以脱离乡野偏见,可以堂而皇之地为口哨“讨说法”了。

秋鸣自小就喜欢吹口哨,但她的口哨之路崎岖而坎坷。

在乡下老家,吹口哨就是不务正业和流氓的代名词。连男孩都不被允许,更何况女孩。“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天性的热爱,让秋鸣怎么都无法割舍。

一次和邻居闲聊,兴之所至,秋鸣高呼:“有一天,我一定把口哨吹到北京去”。很快,这话便传到了父亲的耳朵里,并且伴随着嘲讽。“我看啊,你要尽快带女儿去精神病院看一下。嗬,她竟然还要把口哨吹到北京去!”

一向爱惜名誉的父亲勃然大怒,抓住秋鸣就是一阵暴打。“那次,我爸可把我打惨了,整整一个多星期,屁股疼得都坐不住凳子,只好站着听课。”老家的世俗偏见,压得秋鸣抬不起头。吹口哨就像搞地下工作。好不容易来到北京上学,秋鸣坦言:“无论如何,都要为口哨讨一个说法。”

“口哨是不是艺术?女孩子能不能吹口哨?”这样的疑问,一年又一年激烈地纠缠着秋鸣的心。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96年1月18日晚上。对这个日期,十几年后的秋鸣仍能脱口而出。

那时,读大学的秋鸣每晚有听收音机的习惯。这天晚上,北京电台邀请的嘉宾主持是著名歌手高枫。彼时,他以一曲《大中国》红透大江南北。

秋鸣试着拨打北京电台的听众热线。她迫切地希望和高枫老师对话,问一问那个多年来一直隐藏在心底的疑问。拨了7遍,终于通了。

“喂,这位听众,您好!”秋鸣一下子听出来,这个熟悉的声音正是高枫。

“高枫老师,您好……”她止不住激动起来,声音颤颤的、怯怯的,“我就想问您,口哨是不是艺术?女孩子能不能吹口哨?”

时间瞬间凝固了,足足10秒钟,电话里一片沉默。热线那边的高枫不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对于秋鸣有多么重要,这个天生热爱口哨的女孩曾经为此受了多少苦。

高枫的沉默是有道理的,毕竟他从未想过有人会问他这个问题。10秒过后,他的声音响起。尽管是通过电话,秋鸣仍能感受到他的微笑。

“你能不能吹一个曲子给我听听?”

“好,那我就吹《大中国》。”还没吹完,直播间的掌声响了起来。

“这是我听到的最美丽的口哨音乐。你一定要好好珍惜!”高枫和蔼地说。此时,秋鸣的兴奋无以言表。这么多年来,她对口哨的热爱一直被打压着。“现在,现在终于有一个业界的人物认可了我,认可了我的口哨音乐!”

直播节目也被同学们听到了。那晚,朋友们买了啤酒,为秋鸣庆祝。她只喝了一瓶酒,便醉了。“后来都不知道怎么到了床上,第二天朋友们告诉我,是被抬上去的。”话至此,秋鸣哈哈大笑。

弃医从艺,为口哨争鸣

受到鼓舞后,秋鸣决定带着口哨闯天下,她要弃医从艺!

打电话给父亲,还没等她说完,电话另一端的父亲就暴跳如雷:“绝对不允许!”

“为什么?”

“不允许就是不允许。”

秋鸣也执拗起来:“我就是不想学医,就是要吹口哨!”

见女儿如此坚定,远在千里的父亲也奈何不得。“好,那从今以后我就不管你了!你去追求你所谓的艺术吧!”

说到做到,父亲就真的断了秋鸣的生活费。倔强的秋鸣毫不服软,她走出学校,开始了漂泊。

然而,之后的坎坷远远超出了秋鸣的想象。毕业后,家里断了生活费,秋鸣顿时没了栖身之地。幸好,一位口哨歌迷收留了她。于是,连着好几个月,她和那个身形庞大的善良女孩挤住在一张破旧、狭窄的单人床上,秋鸣每晚得像壁虎一样贴在墙上。那些日子,她跑了很多文化公司寻找演出机会,但都被拒之门外。实在没钱时,啃一个馒头就能过一天。即使这样,她仍然觉得“很满足、很感激”。

可是,不久她连这样的栖身之地也没有了。女“哨迷”的亲戚来北京了,她必须把地方腾出来。“我记得那天特别无助,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拎着包,在天安门附近走来走去。周围的人来来往往,喧闹熙攘,而我一个也不认识。”后来,在老乡的资助下,她才有了安身之处。

有了稳定的住处,秋鸣也慢慢有了一些演出机会。“只要可以演出,无论有没有报酬,我都会去。有时候,观众的掌声、别人一两句鼓励的话,都会让我激动很久。”

1997年5月4日,在朋友的帮助下,她获得了在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某大型文艺晚会上登台表演的机会。那天,精心装扮的秋鸣迈上了人生的第一个大众舞台。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吹罢,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喊着“再来一曲,再来一曲”。

演出一炮打响后,电台、电视台、报社记者纷纷来访,许多高校也相继给秋鸣发来了演出邀请函。一时间,掌声和鲜花如潮而至。8月,她参加了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主办的“97年歌手原词曲”选拔赛并获得特邀表演金奖;9月31日,北京市文化局为她颁发了中国第一份口哨专业演出证书;同年,她受邀去“97香港回归”大型庆典晚会表演;1998年,她获得广电总部组织的全国歌手大赛的“特邀金奖”……秋鸣很高兴:“这不仅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口哨事业的鼓励和认可。”

成名后的秋鸣获得了更多媒体的关注。她在北京的奋斗历程被中央二台《生活》栏目拍摄成专题片播出。播出时,她没通知任何人。

然而,姐姐带着哭声的电话却在第一时间打来。“你都那么苦了,为什么不告诉家里?” 而一向严肃的父亲在电话里的声音也带着少有的疼惜。

“我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这点家人都知道。”而且这时,最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她只是告诉父母,自己现在过得很好,请他们放心。

这些年,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口哨痴迷者登门拜访。有想拜师学艺的,有来切磋技术的,更有专程送来钱物声称支持口哨事业发展的……

秋鸣深知,口哨音乐的民间爱好者甚多,但其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并没有发展起来。在全国,口哨音乐爱好者连一个专业组织都没有。这样的现状让秋鸣更频繁地想到自己曾经对于口哨的承诺。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重重地压在她的内心深处。

从2003年起,她一直向文化部申请成立“中国口哨音乐协会”。由于手续的繁琐和运作程序的艰难,协会计划被搁浅,但秋鸣仍为此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忧与爱篇7

摘 要:《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到处都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忧患意识,不仅有农村和城市里改革之艰的忧患意识,还有众多年轻人爱情之涩的忧患意识。作者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书中的爱情以及改革当中的苦难和忧患意识,充分地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了路遥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关键词:忧患意识;改革;爱情

中***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忧患意识是人对个体、尤其是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安危、祸福、苦乐及喜忧关系的理性认知,集中体现为一种危机意识。”[1]严复在其《天演论》中也记载道“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忧患无处不在,许多作家更是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以及各种人生悲剧,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衰败的忧患意识。除此之外,屈原,杜甫,鲁迅等人的作品也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忧患作为一种意识更是贯穿着全书始终,不仅体现了改革的忧患意识还体现了爱情的忧患意识。

一、改革之艰――改革的忧患意识

1975年至1985年,是我国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路遥《平凡的世界》所攫取的时间段刚好也是1975年初到1985年初广大历史时间,因为他要“力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2]历史性的变迁必然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改革。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的,三老的逝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生产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发展,干部人事上的变迁,将各种人、事推向改革的浪潮中。然而这一系列的改革都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

孙少安可以说是双水村农民当中推动改革浪潮的领头人。从一开始他就敢于冒犯极左***治路线,率领村民扩大自留地并主张在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但是他这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超前行为还没开始实行,就被扼杀在摇篮里,孙少安本人也被扣上了资本主义的帽子,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和批斗。就这样他率先发起的农村生产改革宣告流产了。后来他又改变了单纯依靠种地的生产方式,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在双水村开办了砖厂。这时他俨然成了一个农民企业家,率先在双水村中富了起来。但正当他的砖厂在如日中天之时,却被缺乏技术的烧砖师傅把砖窑烧坏了,赔了大量的钱,多灾多难的他事业还没开始起飞就又熄火了。

随着双水村改革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增加了,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日益地突显出来了。如田海民在自己靠养鱼发家致富过程中却不顾自己的父亲田五和二爸田四的生存艰难与安危,甚至拒绝自己的父亲和二爸到他那里来当佣工。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这时双水村一些蝇营狗苟者,投机倒把者们也开始涌现了出来。如靠“偷窃”致富并沾沾自喜的金光亮、金富父子,抛妻弃子的二流子王满银。由于受到了物质和金钱的诱惑,导致了人性日益地沦丧和崩溃。这也是路遥对于农村改革中道德滑坡的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

面对着双水村的巨大变革,田福堂,孙玉婷两人却陷入了无限的慌乱和迷茫痛苦之中。作为“土***治家”的孙玉婷甚至沉迷在过去的集体主义中而迷失了自我,他常常会为了没有会议开,为没有为田福堂跑腿的任务而失落、痛苦,好像除了这些,他个人就失去了任何存在的价值。而田福堂却是迫不得已才接受了双水村的这些改革。但他的内心却开始变得扭曲了,他经常对村里的能人如孙少安,金俊武等人怀着妒恨甚至是落井下石的心态。他也常沉迷在双水村再也不需要他这个支书的失落中。有时候他也会在失落中反思着今天的现实与昨天的历史。通过这种反思,路遥也在严厉地拷问被轰轰烈烈的***治运动扭曲了的人性,也折射着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前进史。除村干部田福堂、孙玉婷外,路遥还通过其他一系列的***治人物的沉浮反映了改革潮流中***治改革的艰难。这主要是以田福堂为中心,组成的干部团和***治生活***景。无论是村干部田福堂还是乡干部徐治功、县委领导冯世宽、地位领导苗凯等一干领导无论他们职位如何的升降沉浮,无论他们做出什么样的改革,但他们真正所作的***绩都十分的小。“他们对于农民的愿望和苦难很少理会,只管上传下达、邀功争官。”[3]就连以前敢于坚持真理进行斗争的张有智在提拔为原西县县委书记后也开始腐化、堕落,在这所有的高干中几乎只有田福***一人是真真切切的同情民生疾苦,他始终根系着黄土地,心系着民生。但即使他这样的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明明知道张有智早不宜担当原西县的县委书记,就因为过去个人关系要好而抹不开情面,直到自己调离了黄原,还没有把张有智调换下来,结果使原西县蒙受了重大损失。”[4]

改革充满了忧患,改革的步伐在双水村、在石圪节都是那样的滞重,在原西县、在黄原地区就更为的艰难。路遥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这一切,将各种类型的人物推向改革的大潮,在时代的折光镜中透视人们的心灵波动。告诉人们,改革的要害不仅在于改变贫穷的生活和落后的面貌,还有校正人们日渐物化的心理和堕落的人性。

二、爱情之涩――爱情的忧患意识

作者在文中展现了多对恋人之间的爱情悲剧,如孙少平与郝红梅、田晓霞、金秀之间的爱情悲剧;孙少安与田润叶、贺秀莲之间的爱情悲剧;杜丽丽与武惠良以及诗人古风铃之间的爱情纠葛以至最终的感情破裂悲剧;郝红梅和顾养民、田润生之间的情感纠葛;金波与藏族姑娘的无果爱情等等。其中孙少平与孙少安两兄弟在与田家两姐妹田晓霞和田润叶的爱情路上有着很多的相似性。首先孙家两兄弟的身份都是双水村中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而田家姐妹是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在大城市有着正式工作的公职人员,身份地位的悬殊导致了孙家两兄弟在与田家姐妹交往过程中严重的自卑、敏感心理。所以从一开始作者就在他们的爱情路上埋下了悲剧的种子,隐约地透露出了一种忧患意识。不同的是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恋还没开始就夭折了。虽然善良、美丽的润叶抛开所有世俗的观念多次向孙少安发出爱的信号,但孙少安却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了逃避、退缩。尽管在内心深处孙少安也同样深爱着田润叶,但是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的差距,守旧思想的束缚,传统包袱的负荷使得孙少安始终越不过自己的自卑意识和门当户对的观念,他终究没能向润叶迈出自己的步伐而是选择了屈从于现实生活。最后他找了一个不要聘礼的山西农村姑娘贺秀莲结了婚。而他的退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特别是对于田润叶。少安和秀莲的结婚对润叶的打击几乎是致命性的,她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整天靠不停的工作来减轻心里的伤痛,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最后竟违心的嫁给了她不爱的李向前,葬送了本该灿烂的青春。而田润叶违心的选择以及婚后对李向前的冷漠也葬送了李向前的青春和健康,导致李向前最终不堪忍受情感的折磨故意酗酒以致出了车祸,失去了自己宝贵的双腿和后半辈子行走的权利。池莉说:“只有生活是冷面无情的,它并没有因为我把它编织成什么样子他就真的是那种样子”。[6]尽管孙少安选择了贺秀莲并在婚后爱上了这个勤劳朴实的姑娘,但孙少安的爱情之梦最终没能长久,它又一次的被现实给破灭了,因为贺秀莲由于长期在砖厂从事繁重的劳动最后患了肺癌离他而去。

与哥哥孙少安不同的是,孙少平与田晓霞是在半路上因晓霞的逝世而夭折的。但与哥哥少安一样由于与田晓霞身份地位、家庭背景的悬殊使他在与田晓霞的爱情之路上经常表现出患得患失之态,同时理想和现实的不相融合也为他们爱情最终的不圆满埋下了忧患的种子。尽管孙少平鼓起勇气冲破了自身狭隘的局限和世俗观念的束缚与晓霞走到了一块儿,但他们的爱情注定了只能是柏拉***式的精神恋爱。几年的学校生活培养了他们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追求,所以他们可以在一起共谈理想,畅谈文学,但他们却甚少谈论自己面对的现实生活和以后的婚姻归宿。因此,他们的爱情永远只漂浮在空中,他们只可能成为精神伴侣,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伴侣。作者也多次通过孙少平的口吻暗示了他们的爱情幻灭的必然性:“孙少平到大亚湾煤矿后,井下生活的严酷性更使他感到他和她(田晓霞)相距有多么遥远,他爱她,但他们将不可能一块儿生活――这就是问题的全部症结”。[6]还有多次提到的他们那个古塔山杜梨树下的美丽约定,更像是一个遥远的理想或梦境,使他们无法企及。从一开始作者就隐约地透露出了一种忧患意识,少平和晓霞不可能走到一起,即使真的走到一起,最终也会被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无情的粉碎。理想爱情幻灭后,孙少平最后和他哥哥少安一样,拒绝了另一个“田晓霞”般优秀的金秀,选择了一个普通的、默默无闻的农村大嫂――惠英嫂。但与少安和贺秀莲不一样,他对惠英嫂的感情还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同情、怜悯和责任。

文中还描写了一种另类的现代爱情,那便是杜丽丽和武惠良、古风铃之间的爱情。与其他人的爱情不同的是,杜丽丽和武惠良之间不存在城乡之间、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他们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身份地位。他们的结合几乎没遇到任何的阻力,也是田润叶等人眼中令人羡慕的模范爱情。但他们的爱情也没能长久的走下去,婚后几年,浪漫、理想、冲动的丽丽便开始了情感的出轨,她爱上了毫无责任心的诗人古风铃。既不掩饰对丈夫的爱恋,也不隐瞒对古风铃的感情,她的这一举动,既带给了武惠良巨大的打击和伤害,自己也倍受着痛苦的煎熬,并最终导致了她和武惠良婚姻的终结。作者通过他们的爱情反映了日益物化的现代都市人在爱情当中的迷茫,冲动与忧虑。

正如《红楼梦》透过宝黛爱情悲剧,委婉地表现了贾府以及清末社会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一样,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将自己众多的人生思考和态度蕴含在爱情悲剧的描写中,通过爱情的忧患意识表达了影响爱情的因素是多重的,不仅有社会因素还有个人因素,比如社会地位,思想价值观念,性格特点,农村和城市的文化差异,城乡社会的矛盾等等。同时也通过爱情悲剧和忧患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路遥的人生忧患意识,不是“发生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历史运动的最初印象”(亚斯培《悲剧之超越》),而是历史发展在人物心灵深处的同步投影。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究爱情和改革当中的苦难和忧患并充分的留给了人们思考的空间去探求这些苦难和忧患的解决之道,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王春生.文学家的忧患意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忧与爱篇8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忧患精神。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未来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中国忧患意识之所以孕育,基于宗教的人文化、圣王的***和士的自我觉醒。孔子讲“士志于道”,士作为道德价值理念的维护者,肩负起拯救社会无序的宏愿,激发起无限忧道忧民的悲情。“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品格,使忧世悯民精神得以提升,而与仁相融合。孟子继承孔子,提出“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败,国家存亡,都与有否忧患意识相关联。

忧国忧民之心是责任意识、承担意识得以生发的活水,是以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的博文情怀,与民同忧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忧乐为自己的忧乐,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周易》是忧患之作,孔子韦编三绝,为之作《传》,就是要使人懂得知危则戒惧,才能平安无危;知平安无危则偷安,就会倾危。这就是要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这样才能长治久安。总之,儒学的忧患精神是对国家民族关怀的博大情怀;是面临危难、困境而不屈服、不畏难的积极参与、敢负责任的精神;是救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而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是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辩证理性精神。在当前人类面临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文明危机、人与人的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精神危机、文明冲突的价值危机的危难之时,中华民族应高扬忧患意识,在回应与化解人类五大危机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第二、乐道精神。乐道精神是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人总有所向往、有所追求,这是精神的特殊需要。此“道”可以是一种理论、学说,也可以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如茶道、花道。它们都可以给人以精神的宁静、愉悦和享受。在这种享受中人的精神获得了提升,情操获得了超拔,气质得到了陶冶。乐道精神在孔子的求道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生孜孜追求,发愤忘食求道,而忧道之不可得,一旦得道,乐而忘忧,这种乐道精神,是得道时的美的精神满足。为获得得道的精神满足,颜回宁可放弃富裕的物质生活,而甘于贫贱。后来孟子发挥这种乐道精神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讲应怎样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动摇、屈服,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即不放弃求道、得道之乐。孔子认为,乐有两种,一是对人有益的快乐,如符合礼乐节度,称道别人的善处,交贤明的朋友,这是真快乐,包含着丰富的仁义礼乐的内涵,是乐道精神的体现。二是对人有害的快乐,如以骄傲为乐,以游荡为乐,以晏食荒***为乐,这种快乐是不符礼乐节度,有违仁义廉耻的快乐,是非乐道精神。孟子并不否定人可以从感官欲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但反对、佚游、晏乐的满足和愉快。虽然孟子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并提,将“理义”的道德愉悦和道德美感与感性愉悦和生理美感并非并重,但实际上孟子更重视前者。理义的愉悦,即乐道精神的体现,亦乐道精神的内涵,具体而言,如事亲从兄的仁义之乐,知此节此的智礼之乐。这种道德愉悦使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达到道德美感的精神境界。孟子认为达到诚的境界,是最高的乐道精神的体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而诚”的大乐,是对最高的道德境界的愉悦体验。把诚提高到天道的位置,便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的内外融合而产生的愉悦。乐的享受,孔、孟虽都肯定心理、生理满足引起的快乐体验,但重心逐渐从物质的、感性的、生理的层面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面,追求“乐心”

和乐道。乐道和乐心,就是要塑造真善美和合境界,这是乐道精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第三、和合精神。和合是儒学对人的生存、意义及可能世界的思考活动,它是儒学所普遍认同的理念,并纵贯儒学演变的全过程,尽管先秦以后有断裂,但现仍有传承,它横摄社会伦理道德、心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感等。儒学和合精神是其价值理想,既是宇宙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是天道与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冲突融合而和合的精神。和合是天地万物存有的根据或原因;是存有的方式;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是心情宁静安详,心绪和平恬淡,心灵充实愉悦的境界。其目的是达到人和而天和,人乐而天乐的天人和乐的和合境界。

第四、人本精神。西方人本学的本义是指研究人类起源和人种演化的科学。费尔巴哈把自己哲学称为“人本学”,是指以自然感性的人为基础和中心的哲学。中国古代人本是指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在解释一切问题中体现的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便构成一种人本精神。较早提出“人本”概念的是管子。管子所讲的人本,就是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尊重人的自我意志,满足人的需要,可称为人本位主义。孔子的人本精神不仅在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重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孔子仁学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他所说的人,是具有人格的人,而不是其他外在要素的附属品或派生者。因为孔子仁学的核心是讲人,所以仁学也可称为人学或人本学。仁之所以说是人的内在超越,首先,在于仁与人在内涵上有互相贯通、圆融之处。如“泛爱众,而亲仁”是讲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仁人。其次,人应该是有仁德的人,无仁德就不是人。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道德标准。再次,爱人虽意味着由主体而及于客体,但要求由主体自我做起,树立主体性人格。从内圣仁的自我修养,到家庭仁的实践,再到外王仁行天下,贯穿着爱人而人人互爱的人道(仁道)精神,这是人本精神的血脉和生命。若无仁道精神,人本精神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也不可能实现。战国时,战争频繁,人民苦难。睿智的思想家大都超越国家的局限,从天下人的视角来思考战争问题,墨子提出“兼相爱”的主张。孟子的仁,是人的哲学升华,是人本精神显现,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仁的本质就是人,无人就无所谓仁;人又蕴含着仁,无仁,人体、人的本质便无以表现。“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于是孔孟从仁中发现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只有当人超越了自然人、本能人,人的本质才被发现,人本精神才得以体现。荀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而又发现孟子“亲亲仁也”的思想,又接受了墨子的“兼受”思想。他把爱分为爱人和爱民两个层次:从爱人来说,是仁者之事,施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爱,以及不同敬。爱人是有限定的、非普遍的爱。二从爱民来说,是***治价值的选择,而非道德价值的选择;

忧与爱篇9

【关键词】高中***治教学; 忧患意识; 教学思考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bstract】Since ancient times, Chinese ancient intellectuals mostly have hardship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students'' awareness of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heritage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he majority of the world''s countries recognize hardship education role, and the sense of hardship as their patriotism educa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in desalination even ignore the hardship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phenomenon. In the political teaching to the students the hardship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this should be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ne of the goals, not only conducive to achieving the teaching goal,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ut also for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national conditions, establis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struggle of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mission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The high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 hardship consciousness; teaching reflection

一忧患意识,本意是忧虑患难,是指人们在对所处现实进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维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危机的一种自觉感受和预知能力。它既包括对个人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又包括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与预知能力。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忧患意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双方相生相灭、相互转化。我们要把对忧患意识的理解上升为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哲学思考,并用这种哲学化的思考提升和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在中学***治教学中开展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治理论中的哲学部分,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哲学思维,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从古至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子大都具备忧患意识,他们关怀苍生,胸怀天下。[1]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魏征的“居安思危”,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折射出中国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唤起并推动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各阶层各团体的团结合作。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2]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和初步繁荣已经实现之时,我国仍然需要具备忧患意识。但是,在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淡化了忧患意识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中过多地颂扬祖先的业绩和现在所取得的成绩,而对祖国曾遭受的灾难,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或是避而不谈,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我国淡化甚至忽视忧患意识教育的同时,世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充分认识到了忧患教育的作用,并且把忧患意识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如新加坡就把忧患意识奉为国魂,日本把忧患意识作为自己重要的民族精神,不论是美国、英国、法国还是德国,都在提醒国民注意自己所处的劣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灌输危机意识,促使青少年产生深刻的使命感,推动本民族的不断进步,从而在忧患中奋进,保持自己的世界强国地位。当代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对于维护我国的安全和***,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打造国际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从个体看,忧患意识还包括个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它与享乐意识相对。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总是从事物的不合理性来看待现存事物,揭露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危险,并产生要消除这种危险的强烈愿望,以获取更大的成功,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本质上说具有忧患意识的人是生活的勇士和强者。今天,中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易堕入自我中心,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患得患失,难以拓宽视野从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因而其忧患往往局限于一己之私。对此,通过忧患教育可以使其更多关心自身之外的问题,当个体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作出正确选择。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和决心,更好地服务于其学业的提高。

三加强对中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应是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协力推进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思想***治课教学角度进行探析。1.抓好课本知识与忧患意识教育的契合点。在思想***治课教学中,有大量的知识是关于责任教育方面的,在教学中应把这方面的知识与责任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如《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等,《***治生活》中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文化生活》中外来文化入侵现象的分析等知识都可成为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的直接素材。2.充分利用好时事背景材料。***治课教学必然离不开时事背景的渗透和利用,在教学中通过国情和世情教育让学生明白“患”在何处,知道“忧”之所在,明确奋进的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在国情的分析中明确我国近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讲清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国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在世界形势的分析中讲明国际形势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鉴别力和免***力。3.开发第二课堂,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感和信念,把忧国之情、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融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动中。活动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如开展专题报告会,对目前学生关心一些热点问题如祖国和平统一、环境问题、国际关系等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意识到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4.充分发挥相关课外资源对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活的”国情教育。可带领学生参观***遗址、文化古迹、博物馆、重点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教育基地和教育资源进行“活的”国情教育,使学生在看与听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责任心,以激发爱国热情。也可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对当地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唤起环境忧患意识。5.开展多种有效教学形式,丰富忧患意识教育渠道。(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的教育责任在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的责任,以及对职业、对集体和对世界的责任。这些责任都离不开学习责任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要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即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为自己的不合作行为承担后果。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切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努力表现自己,承担责任,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关爱社会,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2)以境育情,利用好情境教学,激发忧患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电教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感染学生。教师可搜集一些关于忧患意识的报道,如沙尘暴、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片、视频、纪录片,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给学生展示、观看,为忧患意识教育提供翔实可靠的素材。通过鲜明的画面构***,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再现具体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3)在角色转换中培养责任感。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者转变为引导者。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老师的角色。教师让出讲台一角,给受教育者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在角色转换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和责任感得到培养。(4)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现代青少年应该具有国家、社会的未来的属性。中学生除了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还应该具备两个能力:一是劳动实践能力,首先学会自理意义上的劳动,进而***顽强地生存;二是秉承科学和美德,进而影响社会的能力。这两项能力的培养只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而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是锻炼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忧患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失去生机和活力,通过***治课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的科学培养,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而且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思***课的存在意义,达到思***课知识和德育目标的统一,提高思***课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Z].人民网,2004,(3).

[2] 张希舜.爱国主义纵横谈[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99-101.

忧与爱篇10

一、美丽的表层

《边城》是一部描写山水风景的典型作品。沈从文通过这部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美景如画的故乡――湘西的热爱之情。地处川湘黔交界处的湘西,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是汉族和苗族等民族杂居区域之一。自幼生活在这里的沈从文深受家乡淳朴的民风影响,20年的生活使沈从文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对这些,他有一种永远无法割舍的依恋。20岁时,沈从文去北京谋生,都市生活与家乡的巨大反差让他对家乡更加怀念。然而,体现在《边城》中的那“自然、优美、健康”的生活和景象,已经开始被现代文明一点点侵蚀和吞没。当数年之后沈从文重新踏上了家乡的土地,梦中的乡情已经不再,他分明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个饱含思念与怀想的希望殿堂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崩塌。他在作品中致力体现的情感与形式都是一种寄托,是他对家乡的山水人情的一种怀念和回忆,是对童年时代的故乡一种深深的留恋。作者在《边城》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朦胧虚幻的、亦真亦幻的,让人只可以用心去感觉,却无法触摸。他所塑造的人物也如雾里看花,永远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朦胧之中。

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里,自然真实的美让人可触可感,心旷神怡,清新明朗;而虚构的想象之美只能是朦朦胧胧,亦真亦幻,让人满怀情殇,尽抒情感。沈从文笔下的家乡,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如坠云雾的人间仙境,充满遐想。他用艺术的文笔造就了一件文学史上的艺术精品。边城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诚实可爱,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繁华和污浊,他们厚道而实在,拥有清澈的灵魂。纯真美丽的翠翠,在风日里自然长成,还有健壮而真诚的天保兄弟,尽职尽责、饱经风霜的老船工和慷慨豪爽的顺顺。在书中的“桃花源”,他们都有颗善良的心,有着大公无私的至善至爱,他们沉浸在青山绿水和田园风情中,在自然的恩赐中生生不息,他们的生活平淡而充实,平静而有趣。其实这就是沈从文的精神乌托邦,没有过多的奢望,只追求平淡无奇的生活,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虚幻而美丽的精神梦境。在作品中,还有一个梦与作者的梦相呼应,那就是翠翠的爱情之梦,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爱情向往而迷恋。然而这些都只是美丽的表层,是对人性闪光的赞美和推崇。

二、深层的忧伤

在沈从文看来,生活在都市的人不可能真正读懂他的小说,他这样评说:“他们只能看到清新自然的故事,但是却忽略了故事背后的热情;他们只能读懂我朴实的语言和文字,但是看不到在这些文字下面隐藏的悲痛和忧伤。”

老船工的忧伤是围绕着孙女翠翠展开的。年逾古稀的爷爷当了一辈子摆渡人,岁月带给他无尽的沧桑,他老年丧子,但是他用宽广的胸襟忍了下来,他从容、淡定、沉稳地面对生活带给他的不幸和挫折。他就像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树,浑身上下印满了岁月的痕迹,他苍老而坚韧不拔地活着,任何的斧砍刀削都无法撼动他生存的力量。但是他却倒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孙女翠翠的婚事费尽了他最后的心血和生命。爷爷的一生是苦难重重而凄凉的,女儿和女婿为情而死,已经几乎将他的心切碎,所有的伤痛都由他一个人忍受。这些之后,他把所有的关怀和爱都给了和他相依为命的孙女翠翠,他把所有的希望和情感都寄托在翠翠的身上,总觉得是在完成已故女儿的悲情托付。他害怕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但是他总感觉到翠翠又重蹈了母亲的覆辙,忧虑、担心、矛盾、害怕渐渐磨去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点力量。他希望翠翠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但是他又担心这个人能不能让翠翠托付终身,为了翠翠的爱情,他殚精竭虑,操碎了心。当事情没有按照他想象的那样向前发展时,他几乎发狂,以至于办事一错再错。傩送的拒绝和顺顺的冷遇彻底击溃了老人一直坚挺的灵魂,生命的堡垒崩溃了,生活的希望破灭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终于撒手人寰。老人的爱惊天地泣鬼神,老人的死,山崩地裂,老人走了,白塔倒了,山洪暴发吞没了一切,也冲走了老人守了一辈子的老渡船。深深的孤独、浓浓的忧愁和无边的寂寞伴随着老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翠翠也有忧伤,不过她的忧伤来自成长的烦恼,是一种情无所依的心绪。湘西的青山秀水缔造和哺育了这个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生活有太多的单调与寂寞,所以他想离开爷爷离家出走,希望生命因此而发生点什么,改变点什么,这些是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读懂的忧伤和落寞。翠翠也有爱情,但是她并没有得到心爱的人的表白,甚至没有得到一个眼神或者话语的暗示,她的爱情如同雾里看花,朦胧而飘忽不定。她的爱情似乎只是一厢情愿的梦,只有在梦中她才能看到希望,才能触碰到甜蜜的爱情,一旦梦醒来,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孤独和寂寞仍然陪伴在翠翠的身边。她日复一日地继续着她的生活,傩送离家出走了,天保闯滩死了,就连与她相依为命的爷爷也因为她的婚事而忧虑而终,而翠翠对这一切浑然不知,还在继续着她的生活。在杨马兵把这一切都给她说明以后,她才有所醒悟,如梦初醒,哭了整整一个晚上。最后,孤独的翠翠守在渡船边上,静静地等待着再也不会归来的爱人。谁也不知道这凄凉的守候和孤独的等待意义何在!如果从叙事的角度看,翠翠的故事似乎已经可以结局,但是从人生的角度看,她爱情的悲剧才从这里起步,漫漫人生路,没有人可以和她一起承担这份忧伤与孤寂,没有人可以理解她的悲情与凄凉,这一切都要她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自己品味。

三、多重矛盾

翠翠、爷爷和天保兄弟这群善良的人们生活在“边城”这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地方。这是沈从文自己构筑的“希腊小庙”,这里倾注了沈从文所有的情感与心力。多重的矛盾使小说蕴涵着浓浓忧伤,是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品读的。

第一,无情的命运、焦虑的人生、悲凉的愁绪隐藏在矛盾之中,绵绵不绝。任何人都无法抗拒自然的威力,最终都会死亡,这就是人生无情的命运。面对死亡,饱经风雨的爷爷自然可以坦然相向。但是想到孙女翠翠,他却无法不忧虑,年逾古稀的他与翠翠相依为命,如果自己真的离开人世,那翠翠又何去何从,忧虑和恐惧一直困扰着老人。他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担心死亡之后的事情,深深的忧伤时刻萦绕在老人的心头,人生的无奈和绝望透过文字流露出来。老人投入了所有的生命和精力去释放他的至善至爱,但是命运却不可改变,人生总会有遗憾。老人最终撒手而去,翠翠最终一生悲苦。生与死的矛盾融入到老人的悲凉之中,生出无限的愁绪和忧伤,蕴涵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绵绵不绝。

第二,至善至爱的人性,却将满怀的忧伤隐藏在隔膜之后。在《边城》中,沈从文用至善为经,至爱为纬,编织了一张真善美的大网。爷爷、翠翠、傩送天保兄弟间那无私的关爱,纯真的情爱,热诚的挚爱,还有诚挚的兄弟之爱,充满了整个人间,与他们的至善至美的心灵融合在一起,千丝万缕又矛盾重重,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些善良的人们之间,爱与矛盾并存,误会和隔膜也不可避免,浓浓的忧伤之情,悲凉之意洋溢于文字之间。爷爷对翠翠无私的爱胜过自己的生命,但是心有矛盾又不能明说;翠翠对傩送的爱朦胧而凄美,想去表达却又被羞涩所掩饰;天保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却因为互相退让而终成遗憾;爷爷喜欢傩送却因为误会而重重阻隔;顺顺同情翠翠和爷爷,却因失子之痛而重创了爷爷;本想打抱不平的中寨经纪人,因为误解却恶言相向,原本善良的人性,淳朴的生命因为隔膜而充满忧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忧与爱10篇

学习

好想见你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好想见你10篇,内容包括好想见你啊情感文案,好想快点见到你文案。我记得以前,我只要和她碰到一起,那么一场暴风雨就来了,雷鸣,电闪,狂风,暴雨打落在我们彼此的心灵深处,这些,到现在我才明白,这是我们对彼此的爱——友谊。我想是这场暴

学习

忘不了的你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忘不了的你10篇,内容包括无法忘记你的好文章,忘不了的回忆100篇。你的微笑不仅让缺乏自信的我充满了自信,还让伤心的我得到极大的安慰。那次,我和同学发生了矛盾,那个同学说我偷了她的笔,在和她争执的过程中她打伤了我,伤心的我,

学习

基站维护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基站维护10篇,内容包括基站维护零基础,基站日常维护的内容。1.基站维护的要求所谓基站维护就是基站硬件日常保障与故障处理,包括基站环境、供电设备的日常巡检,更换故障基站硬件,减容扩容,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网络持续优化等。(1)

学习

护理干预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干预论文,内容包括护理论文干预方案模板,护理干预的论文怎么写目录。1.3抑郁与焦虑的判定标准评分标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与抑郁自评分越高,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况越严重。1.4统计学方法发放护理满意度调

学习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0篇,内容包括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内容分析。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

学习

雪一片一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雪一片一片10篇,内容包括雪一片一片的飘落范晓萱mv,雪一片一片的飘落完整歌词。讲完这个故事,妈妈把目光转为坐在一旁的姐姐,眼神里流露出心疼的神色,我意会了妈妈目光里的含义,心底对姐姐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过后,我问姐姐,当时

学习

真的受伤了10篇

阅读(25)

我尽量以为没有你我一样可以活得很好你说我们不再是最亲密的朋友只是朋友/好朋友你说你会慢慢觉得没有我,你会不行你说对不起,你说你有苦衷我心真的不是滋味你这样说,是在安慰我不想伤害我吗可是我受的伤害却更多,更大了我的心已遍体鳞伤在.

学习

忘了自己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忘了自己10篇,内容包括忘了自己原唱,忘了自己命如草芥。是谁说:爱是生命的启明星,是人生的探照灯?那照亮过你夜空的人,又去了何方?那你曾经照亮过的人,又在何处哭泣?也许已正在她爱的人的怀里缠绵,也许已花落人亡两不知。谁又是最后

学习

民俗民风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民俗民风10篇,内容包括民风民俗文化大全,民风民俗作文。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六年级:刺

学习

最感人的情话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最感人的情话10篇,内容包括最感人的情话文案,最感人的生日情话。3、在一个人的天空里欣赏寂寞的美丽;在两个人的距离里享受思念的精彩!你是上天赐我的礼物,我将收藏一辈子!4、我是你的港湾,在你累了、烦了的时候,我会张开双臂拥抱

学习

有为与可为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有为与可为10篇,内容包括有为与可为意思,有为可为的作文。暴力行为可能与炎症有关一项新研究发现,有些人的狂暴行为与愤怒情绪可能与体内炎症存在关联。据美国趣味科学网报道,研究人员抽取了70名被诊断为阵发性暴怒症(IED)患者

学习

夏末初秋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夏末初秋10篇,内容包括夏末初秋的美好时节,初秋随笔100篇。初夏我遇见了你,你知不知道,你总有一种很可爱的独特,让人忍不住靠近你,你知不知道,你的微笑很美,很美,我很羡慕你,总是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喜欢你整天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的样子,

学习

十二月文案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十二月文案10篇,内容包括十二月最后一周文案,十二月第一天的文案长篇。二月的最后一天啦,祝大家一觉醒来都能元气满满的迎接三月的到来,春天也越来越近了吼。告别冬天的臃肿和懒惰,迎接春天的繁花待放,一以贯之的努力,不能懈怠的

学习

高中语文古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语文古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必修十篇古文,高中经典古文100篇。二、高中古代散文单元分析(一)单元结构分析“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教材两部分,必修教材共有五册,以人文话题的方式组元,每册四个单元,单元以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