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风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六年级:刺眼的温柔是我
民俗民风篇2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
民俗民风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jdifen”为你整理了这篇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调查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时间:2021年1月27日
调查地点:阳泉市郊区荫营镇西垴村
调查方法:上网查询、询问村里中老年人
调查内容:我看语文书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南北地区有所差异。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四川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
我们西垴村有一种习俗,正月十六晚上全村人会聚集在台底,每个人都拿上花灯游村。游村前先放烟花,放完烟花就开始游村,绕着村走一圈。我记得走的时候还会拿到差不多8个牌子,集齐后可以领奖品。现在,为了保护环境,烟花禁放了。今年受***情影响,也不游村了。
这些年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它也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调查感受:对我来说,没进行这个调查之前,我对年俗没有特别的感受,调查之后我对传统习俗的态度有所改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正是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民俗民风篇4
"Different wind in a hundred Li, different customs in a thousand li". Every plac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oday, let me take you into Guangdong folk custom Grand View Garden!
凉茶
Herbal tea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Cantonese people like to drink herbal tea most. They think herbal tea is an insurance company for the body,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A sick suit can cure a disease, and a disease-free suit can prevent it. If adults don't drink a few cups of herbal tea (mostly Wang Laoji) in a month, and infants don't accept Seven Star tea once every 2-3 days, they think their health is not guaranteed.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Bamboo, sugarcane and grass root water is one of Guangdong herbal teas, which has the effect of clearing heat and lowering fire, promoting body fluid to quench thirst, moistening lung and expelling toxin.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The commonly used herbal teas, such as Wuhua tea, Xiasangju tea and Wanglaoji tea, are all composed of bitter and cold drug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stagnant diseases such as four seasons cold, headache and fever. Among them, Wang Laoji's medicine is the coldest, five flower tea and summer mulberry are relatively peaceful. Children's seven star tea is composed of drugs with sweet and mild cold current,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ldren's cold, fever, restlessness and teeth biting. It is suitable for people with strong constitution, always full of fire, frequent sore throat, dry stool, red tongue, yellow fur and greasy tongue. However, the only feeling of foreigners who have drunk herbal tea is the word "bitter"! When I drink herbal tea, I'll take a sip and put it in at once
几片陈皮去苦。
A few pieces of tangerine peel go to the bitter.
广东迎春花市
Yingchunhua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Guangzhou is known as "Flower City". Its annual flower market in the spring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streets and alleys of Guangzhou are full of flowers and oranges, and the major parks hold Flower Fairs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especially the first three days of new year's Eve. The main streets of each district are decorated with colorful buildings, and flower racks are arched, and flower farmer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come in one after another, setting up their positions to sell flowers and oranges. The Ten Mile Street is full of flowers and flowers, and the crowds of people are like a tide. It's not until the early morning of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 that it's unique in Guangzhou New year's Eve flower market.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Guangzhou has been planting flowers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As early as the Southern Han Dynasty, there were many Suxin flower fields in Zhuangtou village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Pearl River. Kumquat symbolizes "good fortune". Similar to this is the fruit of generations, which means prosperit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fruit of Buddha's hand, which looks like the palm of a finger, is like the devout worship of believers, elegant and solemn, and is deeply loved by good men and faithful women.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Every yea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unar month,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Narcissus heads transported from Zhangzhou, Fujian Province. After they are bought back, they are carefully cultivated to control the flowering period by regulating the water temperature and sunshine. Narcissus seems to be understandable. They often open in turn when they have family reunion dinner on New Year's Eve, or in the sound of firecrackers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month, which brings people endless fun. As the saying goes, "flowers bloom, wealth and wealth", which is a good omen. In addition, Narcissus has a beautiful appearance, graceful and fragrant, so it is necessary for every family.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folk customs in Guangdong. For example: soup
民俗民风篇5
【关键词】刘禹易 田园诗 风土民情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坛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不入流派,却独具一格,卓有成就。刘禹锡性格刚毅,意志坚强,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始终不屈不挠,富于乐观进取的精神。他的诗歌常表现出激昂奋发的意气,较少传统贬谪文学中那种感伤低沉的情调,从而赢得“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田园诗基本写于贬谪之时,数量虽不太多,但在表现题材上作了可贵的开拓,并在情调上显示出与传统田园诗不同的特征。传统田园诗多借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诗人的闲适情调与隐逸之趣;刘禹锡的田园诗则多以欣赏的姿态反映被贬之地迥异于北方中原的风土民情。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先后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连州(今广东连县)、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偏远之地,这些地方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远离文明,古风淳朴。刘禹锡长期生活于其间,被当地所独有的风土人情、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所吸引,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所感熔铸到诗歌创作中,展现了一幅幅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画卷。
首先,刘禹锡的田园诗描述了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包括祭祀、节日、衣食和各种民俗活动。祭祀最能体现一地的风俗传统,而荆楚一带对祭祀尤为重视。王逸《楚辞章句》云:“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朱熹《楚辞集注》亦云:“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巫见作乐歌舞以娱神。”说明荆楚地区祭祀的风俗活动非常盛行。所以刘禹锡对祭祀多有关注。如写于朗州时的《阳山庙观赛神》一诗:
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
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
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
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
诗题下注:“梁松南征至此,遂为其神,在朗州。”说明朗州祭祀梁松的风俗源于汉都尉梁松曾南征至朗州,死后成神,故朗州人建庙祭祀。诗歌生动描绘了祭祀时的情景:洞箫声声哀怨,荆巫口念神语,人们开怀畅饮,直至落日昏,人们才唱着当地竹歌而还。而《竞渡曲》则生动地记叙了沅江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活动: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鬣动,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节龙舟竞渡是当地人民纪念诗人屈原而形成的风俗。龙舟竞渡场面热闹,风声水起,一片沸腾。各队龙舟一决胜负,胜者欢欣鼓舞,败者颜色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烘托出节日的欢乐气氛,读之可以想见昔日沅江竞渡的盛况。
其次,刘禹锡的田园诗注重反映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面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如写于连州时的《莫瑶歌》和《蛮子歌》,展示了当时居住在粤北山区的瑶族人民居住、耕作、语言、祭祀、衣饰、婚姻、市易等等带有浓厚原始色彩的生活习俗: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
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
夜渡千仞,含沙不能射。
――(《莫瑶歌》)
蛮语钩音,蛮衣斑斓布。
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顾。
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蛮子歌》)
《莫徭歌》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莫徭族的生产生活及婚姻等状况。当时瑶民不入户籍,他们在市场交易中,混杂有“鲛人”卖“绡”,姑娘羡慕外来伐木者,愿与木客通婚。他们临水散居,能爬山涉水,行动敏捷,在高山上刀耕火种,烧畲种粮。《蛮子歌》则侧重描写南方蛮族不同于汉族的各种习俗,他们的语言如鹧鸪鸟鸣,十分难懂,衣服的颜色缤纷错杂;会用烟火熏狸,掘地捕鼠,上山砍柴,不走旧路;还有躲避生人的习性。
第三,刘禹锡的田园诗反映了南方各地独特的生产耕作方式,包括烧畲、渔猎、纺织、采菱、种植、采樵等多种方面的生产劳动。其中烧畲是夔州、朗州、连州等偏远地区最为独特的生产劳动方式,即是指刀耕火种。刘禹锡曾作过多次描述,如:“火种开山脊”(《莫瑶歌》)、“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竹枝词》),而其《田行》一诗则集中笔墨,细致生动地记述了夔州地区烧畲的具体过程:
何处好田,团团缦山腹。
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走且顾,群雉声咿喔。
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
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
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
由来得地势,径寸有馀金。
畲田是一种原始粗放而具有浓郁神异色彩的耕种习俗。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劳耕序》中曾解释说:“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侯,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唐代巴蜀山区的耕种习俗是当地民众世代相传的耕种风俗,巴蜀山区环境恶劣,百姓生活很艰难,祖祖辈辈在贫瘠的山地上耕种,形成了靠天吃饭、敬奉神灵的传统观念。杜甫在夔州时曾对这种耕作方式作过评判,认为这种耕作方式费时费力:“斫畲应费日”(《东屯茅屋四首》其三),“畲田费火耕”(《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二)。刘禹锡则以一种好奇的心理兴致勃勃地记下了畲田的整个过程。先是选择好地点――山坡,然后钻龟卜卦,卜算阴晴,祈求上天降下甘露。如卜得雨卦,才在下雨前把山上的树木荒草砍倒,然后点火焚烧,即烧畲。诗中对烧畲的壮观景象尤感兴趣,因而作了集中的描绘与渲染:“惊走且顾,群雉声咿喔。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之后用竹竿在暖灰中戳上孔孔,撒上早谷,过不了几天,一场大雨来临,湿润的土地上,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巴人拱手相吟,剩下的就是翘首期待收获了。
民俗民风篇6
葬礼(节选)
[苏联]A・别洛尔著 蓝英年译
花钱能免除兵役,
也能摆脱奴役,
可谁也不能从大地母亲的湿土里,
把你哭出来。
――摘自《民间葬礼歌》
老死不可避免的自然事件。有的时候人们没脸再活下去,等待它,招唤它。“我的寿数已尽,那个世界早就等待我了。”洛巴尼哈村的尤利娅・费多西莫夫娜说。德鲁日宁村的伊万・阿法纳西耶维奇・涅乌斯***波夫感到死亡临近了,自己给自己钉了一口棺材。棺材在上面的板棚里几乎放了一年。别人看来这有点可怕。但在老百姓对死亡的领悟中,有乍一看显得奇异的结合:对神秘的崇敬和日常的平静。年迈的时候体面地死等于体面地度过一生。只有精神懦弱的人才怕死呢。
正常人把自己不量折磨也不折磨亲人的死亡当成最伟大的和最后的幸福。同洗礼仪式一样,基督教仪式在这里同请求宽恕和埋葬的古代习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圣餐礼、涂圣油仪式和父母对孩子的祝福还得加上宽恕一切的请求和有关个人财产(衣服、职业工具和乐器、装饰品)的口头遗嘱。
在俄国农民家庭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给死者洗身,换上干净的,有时还是非常贵重的衣服。把死者放在长凳上,头朝圣像,盖上白麻布(尸衣),双手叠在胸前,右手里塞一块白手绢。葬礼在第三天进行,人们把特别尊重的死者一直抬到墓地。所有这些活动都伴随着哭声和哭丧歌。
北方有过同职业说书人一样的职业哭丧妇。人们常常把她们当作算命妇和女巫医,她们当中最多人具有真正的艺术天才,创造过自己的哭丧歌。
年迈老人的死并不被认为是悲伤的事,在这种场合哭丧歌和哭泣大多徒具形式而已。雇来的哭丧妇能够刹那间改变脸上的表情,用日常闲话打断哭声,然后再接着哭号。
阅读点拨
本文是描述俄罗斯民族葬礼风俗的散文。作者的着眼点主要是抓住葬礼富于特征的事物来写,从民俗学的角度反映民间风俗并赞美其看待死亡的生死观。语言平实准确,不事雕饰是其特征。阅读时思考一下:比较你考察和见闻过的本地葬礼习俗,有什么异同?结合俄罗斯人看待死亡的达观态,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见解。对开头的葬礼歌,谈谈你的理解和评价。如有时间,把这些综合起来,写成一段短文。找出划线句子主干和定语、状语,并试试把这个的句子改用审美化的修辞来表达,比较一下表达效果。
焚鹤人(节选) 余光中
可是他的兴奋,是记忆,而不是展望。记忆里,有许多云,许多风,许多风筝在风中升起。至渺至茫,逝去的风中逝去那些鸟的游伴,精灵的降落伞,天使的驹。对于他,童年的定义是风筝加上舅舅加上狗和蟋蟀。最难看的天空,是充满月光和轰炸机的天空。最漂亮的天空,是风筝季的天空……丰硕而慈祥的四川,山如摇篮水如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他永远记得那山国高高的春天。嘉陵江在千嶂万嶂里寻路向南,好听的水声日夜流着。吵得好静好好听。像在说:“我好忙,扬子江存山那边等我,猿鸟在三峡,风帆在武昌,运橘柑的船在洞庭,等我,海在远方。”春天来时总那样冒失而猛烈。使人大吃一惊。怎么一下子田早喷出那许多菜花,黄得好放肆,香得好恼人,满田的蜂蝶忙得像加班。邻村的野狗成群结***跑来追求他们的阿花,害得又羞又气的大人挥舞扫帚去打散它们。细雨霏霏的日子,雨气幻成白雾,从林木蓊郁的谷中冉冉蒸起。杜鹃的啼声里有凉凉的湿意,一声比一声急,连少年的心都给它拧得紧紧的好难受。
而最有趣的,该是有风的晴日了。祠堂后面有一条山路,蜿蜒上坡,走不到一刻钟,就进入一片开旷的平地,除了一棵错节盘根的老黄果树外,附近什么杂树也没有。舅舅提着刚完工的风筝,一再嘱咐他起跑的时候要持续而稳定,不能太骤,太快。他的心卜卜地跳,禁不住又回头去看那风筝。那是一只体貌清奇,风神潇洒的白鹤,绿喙赤顶,缟衣大张如氅。翼展怕不有六尺,下面更曳着两条长足。舅舅高举白鹤,双翅在暖洋洋的风中颤颤扑动……
“飞得那样高?”四岁半的佩佩问道。
“废话!”真真瞪了她一眼。“爸爸做的风筝怎么会飞不高?真是!”
“又不是爸爸的舅舅飞!是爸爸的舅舅做的风筝!你真是笨屁瓜!”十岁的雅雅也纠正她……
(选自《余光中文集・焚鹤人》)
阅读点拨
词典释云,自然形成的为风,社会形成的为俗。放风筝,也是常见的民俗。作者是著名诗人、学者,这个文本写法比较复杂。第三人称叙述,运用心理、景物、行动、语言描法。语言富于激情,流畅中透着诗情,善用想象、比喻、拟人的写法。阅读时不妨思考一下,本文如果换成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将会怎样?仔细揣摸一下划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文中的对话,为什么那么有趣?划出运用得精彩、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甚至是名词,换个同义词比较一下,反复品味其中妙处。把文本朗读几次,把划线的语句读熟。
水乡情歌,溢满东升(节选)
东方莎莎
有鱼有酒,就离不开歌,无论闲时还是忙时,水乡的情歌更令人陶醉,这情不仅仅是男女爱情,更是亲情和乡情。
咸水歌,水乡人自己的歌,无论闲时还是忙时,在田间、基围、河堤或者老榕树下,水乡人都以歌抒情,以歌释怀,以歌会友,以歌结缘。十年前,我在水乡的河道上听摇船的大妈唱,今天,我却在水乡的胜龙小学,听学生们唱。
“乜野花开蝴蝶样,开花结子尺二长?”“豆角花开蝴蝶样,开花结子尺二长。”民间歌曲中蕴含了大量的生活常识和做人的道理,对人的启蒙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民歌走进第二课堂,正是寓教于乐的手段。我看见学生们载歌载舞,把一曲传统的咸水歌演绎得满台生彩,情趣盎然。过去的咸水歌站着清唱,表演成份寡淡:而走进学校的咸水歌。融入了现代化的音乐伴奏以及动作表演或者伴舞等新的艺术元素,更加吸引新一代年轻人,也有利于其传承和发展。
咸水歌起源于沿海,海水是咸的。广东江河密布、海岸线长,而水乡的广大水网地带,原是咸水海滩,经珠江水经年累月冲积而成。旧日水利设施颇差,每于冬末春初,多数沙田受海潮侵渗而产生咸潮现象,故称咸田地带,所以人们把这种水上歌谣称作咸水歌。
广东的水上民歌在历史上相当发达,清初学者屈大均曾有诗云:“江行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桨过”。抗日战争以前,每年中秋节,水上人家都将小艇停泊在一起,举行集体唱咸水歌活动――“唱姑妹”。
上世纪50年代,中山的咸水歌和汕尾渔歌唱进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还将中山咸水歌选为民间音乐教材。
(选自《粤海散文》,2009年第4期)
阅读点拨
这篇散文采用的是我们在教材中见到的,最常见的自由、随意的写法,作者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东西来写,按大脑中联想的材料思绪自然成文,轻松、随意,既写印象,也写认识,写见闻,也写历史。在自然、平淡的叙述中,民歌与文人诗又似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这得益于作者的的采访、观察的功夫。想一想,这一片断的内容分几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咸水歌的过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划直线处的成水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屈大均的诗,对文章有什么作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文段语言朴实无华,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试试把一些句子,换成用修辞句子表达,比较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文段用了不少长句,划曲线处的两个句子,前为单句,后为复句,分析一下它们的结构。
走进滇西(节选)
淡墨
在滇西大峡谷里,有一条十分有名的博南古道,但那已经成了历史和故事的一根线索了。当你看到独龙人至今还用两块石片磨碎粮食,当你看到碧罗雪山那永无改变的表情和姿势,那是免不了要伤心和叹息的。
但不管你对滇西的情感怎样翻云覆雨,滇西就是滇西。滇西是一部没有完全向世人展开的神话,是被大自然反复修改后的美丽,大山藏了又藏的姣好。
滇西。一个长在深闰人未识的楚楚动人的女子。到了滇西,愈是看不到的地方你愈想去看,愈是摸不得的地方你愈想摸……
美丽和神奇使得多少人想去闯滇西。于是,离别便成了大山永恒的主题。可滇西女子不会唱“哥哥走西口,妹妹泪长流”。滇西女子把男人送到山丫口,唱的是“大河涨水波浪宽,哥是浪子不恋山,妹变鲤鱼来戏水,郎是蛟龙要下滩”。滇西人的情感像澜沧江一样,在大山里弯了弯。滇西是一棵树,树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梦境。一个马哥头把滇西说得很神,他说他一泡尿便从泥巴里冲出来一砣翡翠,他用它从老外那里足足换了10万美金。
到了滇西,你才懂得什么叫刺激和兴奋,那带蛮荒味的“响马”倒是罕见了,在十字坡也不会碰到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但从“金三角”那边偷渡过来的犯,却经常与缉毒队在山谷里上演***战片,骇人的***声,惊落了老鹰黑色的自由和随意。与你同行的旅伴中,说不定就有十分老辣的警探。
看见太阳每天从这里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火红火红的。将这山谷里的日子夯得既实在又热烈。风把云驮来,云把雨驮来,万物生长繁衍得十分茂盛。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1997-1998)),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民俗民风篇7
北京四合院的结构除了主客房齐备外,规模大的又有二进院、三进院、多进院和跨院等,院内的照壁、垂花门、游廊等制作精良,十分讲究。但民居一般是一进院居多,正房三间,中间为堂屋,两边卧室,俗称“一明两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倒房三间,起脊挂瓦,整体格局与普通河北民居区别不大,但是在建造尺度和门房装饰上规划严谨,油漆彩画,精雕细琢。大门有广亮、金柱、蛮子、如意等形制。脊形有清水脊、鞍子脊等。北京四合院大多分布在北京、天津一带,北京以外也不乏经典豪宅,如天津杨柳青清代石家大院,规模宏大,精美华丽。河北保定顺平县的王氏庄园也是典型的四合院组群。井然有序,庄重典雅,雕刻精美,体现出清代王氏家族的兴盛气派;河北涉县鹿头村清代江家大院,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河北武安活乡清末张家大院,依山而建,砖砌石筑,古朴典雅。北安庄乡近代四合院民居群等都是四合院的经典代表,体现出河北传统经典民居的基本特征。蔚县古堡民居相对于北京四合院来说,基本框架相似,但由于历史功能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借鉴了山西民居的因素,更加灵活多变,丰富多彩。
河北山区主要有太行山和燕山等区域,山区民居的建筑比较灵活,观形察势,依山而建,多数选择背山面水的向阳位置,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形式多样。如河北邢台英谈村的石楼,据说是明清建筑遗存,红石高筑,独具特色;河北井陉的于家石头村,山环林茂,石券洞室,幽静古朴,也是山区民居的代表样式。
河北民居的建筑艺术
河北民居的建筑格局是主宾结构中分层次,方正平直中求变化。主房讲究堂堂正正,配房适度,尊卑有序,朴实端庄,与精巧灵秀的江南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河北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是土坯、青砖、红砖、瓦、石料、木料、苇席等,土坯的制作由来已久,史称版筑技术,据传起源于商代的墼臼。传统河北民居土坯和砖瓦结合使用,有抗震和保暖的优点,近现代的河北民居多使用砖瓦作为建筑材料,用泥土烧制而成的砖瓦相对于土坯来讲,有了质的变化,增强了坚固性和耐久性,使用方便,整齐美观。据考证,砖的发明和使用有很久的历史,大约在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时期已有砖的使用,到了秦汉时期,制砖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广泛使用于建筑的诸多方面。河北民居建筑用砖主要是砌墙,铺设地面,再就是为了美化庭院做一些花墙、栏墙、屋檐雕饰等,尤其是北京四合院建筑中,除了选择精良的砖瓦垒砌墙体外,更讲究的是具有吉祥内涵的雕饰,如“平安四季”、“鹤鹿同春”、“平安富贵”、“麒麟送子”、“万事如意”“金玉满堂”、“连年有余”、“福寿双全”、“多子多孙”“马上封侯”、“三羊开泰”“竹报平安”“丹凤朝阳”等。河北民居的梁架结构是支撑房屋空间的主要方式,选用不同尺寸的木料做梁、柱、檩、柁、椽等,榫卯结合,纵横交错。北京四合院在主体建造完工后,还要在屋檐、门窗周围进行油漆彩画,纹饰有“步步锦”、“龟背锦”、“万字纹”、“草龙纹”、“博古纹”“缠枝纹”等,在中心位置画上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形式多样,制作精美。经典的河北古民居在宅院的特殊位置制作精美的雕饰,有砖雕、木雕、石雕等,如门口的门墩、抱石鼓、石狮、拴马桩、雕花柁头、窗格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这些建筑雕饰是能工巧匠们审美心理的物化形式,赋予了砖瓦木石以艺术生命,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河北民居丰富的建筑形式是实用和审美的综合表现,体现了河北劳动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聪明智慧。
北民居的建筑风俗
建宅伊始,择地卜居。风水理念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的具体表现。建宅前的选址首先考察阴阳相背,道路交通,流水采光,宅主命理等。河北平原主要流行东西四宅理法,在胡同两侧,各户正房有三、五、七间,或四、六、八间,讲究八卦、九宫、九星相配,命理五行相生相合。山地民居则以观察形势为主,讲究依山傍水,藏风纳气,砂水相宜。堆土垫基,划分格局。河北民居宅基主要由夯土而成,尤其在平原地区,在没有使用电夯之前,经常见到由几个壮汉抬着石夯或木夯伴随着抑扬顿挫的劳动号子上下起落,河北乡里称其“砸夯”。宅基平整好后,请瓦工师傅取方划线,分割间距,纵横的丝线将房屋平面***直接落实在了宅基上,然后就顺着规划好的位置垒砌基础。选择吉日,封盖屋宇。每当一座宅子的墙体垒砌完成后,宅主人清先生选择黄道吉日,由建筑师傅按固檩柁,铺盖封顶,正午时分,燃鞭放炮,上供祭神,有的在梁上扎系红布,粘贴红联,写着“宅起喜逢黄道日,顶封欣遇紫薇星。”“吉星高照,满堂生辉。”等。平常人家午餐要蒸包子,预示今后生活美满幸福,蒸蒸日上。设厅建堂,围院合局。民居院落的空间相对较大的是正房的厅堂和正房与偏房合围出的庭院。厅堂是家庭聚会和接待朋友的场所,一般设在正房的中间位置;合围出的庭院坐落在整个院子的中间,是家庭来往和劳作的相对开放的空间。这些场所是***家庭与社会交往的过度空间。装饰门脸,文采四溢。河北民居十分注重门面的修建,一个家庭的物质和精神状况有时会在此显现出来。建造大门时,门框留出一定的宽度,除起到加固结构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留出贴对联的位置。每逢佳节,都要在门框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些平仄对仗的联语时时映入乡里老少的眼帘,给和睦的家庭增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氛。有的地方在大门上贴门神,其形象不管是秦琼,还是关羽,已化成神符作为百姓人家的安心护佑。精神信仰,尊奉有礼。河北民居像很多经典民居一样,不但重视使用功能,也十分重视伦理和精神需求的功能,尊卑秩序,长幼有别。进入中堂,正对门口的北墙下多数家庭陈设几案,供奉祖先或神灵,北墙正中或挂神像,或挂书画,可以说在这个位置,体现着家家户户的精神信仰。
民俗民风篇8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民俗民风篇9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
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块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总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
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索,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鸳鸯溜”最为著名。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有蚕丛和大禹的遗迹。“禹兴于西羌”,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茂县县城名“凤仪镇”,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
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叠溪本为古蚕丛重镇,因地震而变成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民俗民风篇10
【论文摘要】京派小说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表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素朴的民俗美。文学作品对独特的民俗色彩的展示,不仅是一种生活现象的展示,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本质的揭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到历史中,透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特性。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废名的故乡湖北黄梅.汪曾祺的故乡江南水乡高邮,故乡的地域文化环境给了他们以柔美、清丽、隽逸的地域文化熏陶淳厚素朴的风土人情、婚丧嫁娶的习俗禁忌、饮食起居、歌谣谚语、节日娱乐等独特的民俗文化对京派作家产生了潜在影响。京派小说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其作品呈现出景物的美、意境的美、神韵的美,表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素朴的民俗之美。沈从文的作品之所以能飞跃国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正是由于它具有相当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正是以x/,湘西苗汉各族特有的婚姻、节日等习俗的传神描绘,构成了他小说独有的情调,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正是因为这些民俗特色,大大增加了他的说的艺术魅力。沈从文在他的作品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由湘西汉、苗、土家各族文化交织成的复杂而又多彩的民俗生活画卷。打开沈从文的作品,湘西美丽的山山水水和奇特的风俗人情便纷至沓来:碧水环绕的山城,元霄的爆竹烟火,如雷的鼓声,端午的龙舟竞赛,中秋的舞龙耍狮,月夜的对歌,点着火把走夜路,***民同乐,孩子的取名。迎婚送亲的唢呐声.办丧事的绕棺下葬等等,无不新奇别致。这些山花流水般绚丽神奇的风俗画面.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情调,使人神往.令人陶醉。给《边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时令节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在时序、季节的变化之中,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El,在这些节日中,最易显示出各民族的民俗特征。沈从文在《边城》中这样写道:“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到河边看赛船。”为了增加这节日的气氛,人们还“把三十只绿头长颈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让人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Il1这样的喜庆风俗是何等优美啊!由于沈从文的湘西风俗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湘西人民,特别是苗族人民的民族文化心理,我们读着他的作品,不但随笔入境,而且止不住掩卷沉思,发现这神秘的背后,隐藏了动人的悲剧,同时也隐藏了动人的诗。优美中含有粗野,柔美中含有忧愁,正是这优美、古朴、奇异的风俗和令人伤心的美,深深地感染了读者。端午节中的划龙船,这是一种湘西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保存的是自己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而这些风俗又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划龙船的民俗积淀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内涵,这种民俗一旦进入了文本就打上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四次写到了龙船比赛,仔细审视详略不同的四次划龙船,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作者较为细腻地描绘了湘西端午节赛龙舟中人们的装束、打扮到龙舟的形状,及其龙舟竞发的场面都被刻划得细致人微。那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色的龙舟。头上和腰间缠着红布的青年浆手,那起劲的鼓声,离弦而发的长龙,还有两岸无数“观战”的人的呐喊助威,那红火得近似疯狂的抢鸭子的场面.甚至还没有尽兴的赛手们在月光下玩上个半夜,妇女、小孩子们额角上用雄黄醮酒写“王”字;赛龙船敲的高脚鼓“用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深夜中老道拿着纸幡引路,孝子第二,杨马兵殿后,绕着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旁边有人打着锣钹.老道闭着眼且走且唱.用杂色纸花,撒向棺木,象征亡灵升上极乐世界的丧葬仪式。这一切痴狂的场面.古老而健康的风俗.正反映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湘西沅水一带特有的地方风情,湘西人民的粗犷放达的性格和心理。都在这龙舟竞渡的民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边城》里茶峒渡口的老船夫,免费招待烟茶,拒绝过客报答,总是待人以诚,存心与人为善;像《长河》里写当地人“赶场”进行交易时,成交以前必盟神发誓.成交后还得在附近吃食摊子上去喝酒挂红,“若发生了纠纷.上庙去盟神明心时,还必须用~只雄鸡,在神座前咬鸡头各吃一杯血酒,神方能作见证”。从这种传统的原始民风里,让我们看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浑厚、正直和朴素。写湘西女子有爱美的天性,但她们审美的标志如头发挽成一个大髻.缠上一匹一丈六尺的绉绸手帕,以及那打扮在身上的精心编织的、百种千般各具其妙的纹样和色彩的“苗带”,表现出一种特有的风情美。写湘西房屋建筑的奇特.如傍山作屋舍.临水建吊脚楼,村中多庙宇祠堂,这都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和人们其俗信鬼而好祠等多种信仰分不开。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从而使他的湘西小说具有了丰厚的审美内涵。沈从文这些描写湘西风俗画的作品。使他获得了“湘西边区少数民族生活的画家”的赞誉。
汪曾祺常常称自己的小说为风俗画小说。他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它保留着一个民族的童心,它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这样,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民族感情就浸润在风俗之中。所以,汪曾祺的风俗画不仅为人物营构了氛围,而且更反映出了特定环境中永不衰老的民族精神。它蕴涵着汪曾祺的美学认识:美的事物,美的情操,必须交融在美的艺术境界里,才能突显出来。他的小说与民俗确实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汪曾祺叙写自己从小所体验过的生活,内容广泛,涉及到风俗的很多方面,诸如礼仪、岁时、娱乐等,他的作品往往从而成为一幅幅饶有兴味的风俗画。如他的小说《陈四》,全篇4000多字抒写了迎神赛会的风俗民情,酝化出一种原始的、古朴的“欢乐”情调,酿造出一股朴野粗犷的文化氛围。后文仅用几百字点出了踩高跷的陈四就在这种蒙昧的氛围中挨打、大病、卖灯等等,人物被浸泡在浓重的古~I-N,习之中。如迎会的场面:那真是万人空巷。倾城出观。到那天,凡城隍所经的耍闹之处的店铺就做好了准备:燃香烛,挂宫灯,在店堂前面和临街的柜台里面放好了长凳,有楼的则把楼窗全部打开.烧好了茶水.等着东家和熟主顾人家的眷属光I临。这时正是各种瓜果下来的时候,牛角酥、奶奶哼f一种很“面”的香瓜1、红瓤西瓜、三白西瓜、鸭梨、槟子、海棠、石榴,都已上市,瓜香果味,飘满一街。各种卖吃食的都来了。老太太、大小姐、小少爷、老太太手里拿着檀香佛珠。大小姐衣襟上挂着一串白兰花。佣人手里提着食盒,里面是兴化饼子、糕,各种精细点心。远远听见鞭炮声、锣鼓声,“来了,来了!”于是各自坐好,等着。接着讲述了自己家乡的赛会与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赛会的不同,将赛城隍的各个方面写得淋漓尽致。
汪曾祺的笔下,并没有自然主义地表现风物本身,而是以风物为作品的细节,透过它与民情风俗相联系的现象。表现生活的广度.加深作品的历史深度,从而扩大了作品的容量。风土情,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也是千百年来民族历史的产物,民族文化的缩影。小说、散文中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正是民族特色的表现。再如《大淖记事》,文章一开篇就极力描绘大淖四时景物和风土人情.这里人的生活、风格、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与街里穿长衣念过“子日”的人完全不同,特别是他们的婚俗,大淖开化得很,“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在这样一种风俗的制约下,倘若巧云安分守己,巧云与十一子明媒正娶反而显得“离经叛道”了。入乡随俗.巧云妈的私奔和巧云与十一子的相好。正是在这种环境里.才显得自然生动,富有大淖气息。
在京派小说的文学视界里。农村和农民是中国古老风俗的创制者和传承者,乡风民俗具有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生命内涵,它们沉潜于民族历史的皱褶之中,弥散在乡村民众的气息之间。这种民间文化形态以持久坚韧而又诗意盎然的方式,规范支配着乡土中人自然淳朴的生命气质和人生形式,也成为他们行为的心理渊源和价值向导。正是在这样审美观照之下。废名的乡土小说在20世纪中国乡村文学的叙事中,散发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废名小说以美伦美奂的风俗描写展开对乡土家园的审美发现,其作品不论是以情取胜的《桥》,还是以理取胜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都以大量篇幅将乡土风情如艺术画卷般次第展开。在这一幅幅的艺术画卷中,风俗描写不是底色,也不是背景,而是承载其作品意义的骨架和血肉,《桥》中没有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而即使没有小林、琴子这些角色,《桥》中的风物礼俗依然如画如诗。《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大量的风俗片段更可篇篇***,皆成美文。废名站在20世纪启蒙话语对民俗文化彻底批判的对面,视乡风民俗为中国民问社会的集体抒情,从《桥》中尽言其美,到《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发现其用,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尽显乡风民俗之社会功能,从而使有世外桃源美誉的废名小说于审美价值之外更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学价值。
民俗是同人们生活发生着最密切关系的文化事象.人们生活在民俗里,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的确,乡风民俗与乡村大地是水***融的。风俗是文化沉积的标记,人类以此追寻自己的文化根脉。对乡村中国民间风俗的复杂内涵及其社会功能的深入挖掘,不仅显示出乡村民间文化形态对于乡村人物精神世界多方面、多层次的制约与塑造,更将民间文化之于乡村中国的意义价值全面呈现出来,京派小说的民俗文化观也因此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学意义。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但要放到中华民族文化系统中去考量.还要在文学系统中考察意象的发展及给文学带来的影响,研究审美意象在文学史中的变化、影响。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着特定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生活风尚,一方面通过对地方文化色彩的描绘.显示出一种鲜明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这种特定地域的民俗事象的描绘一旦融入社会历史与民族心理的特定内涵.就暗示和体现出更加深广和普遍的社会意义。这种地方特色不仅存在于不同作家群体关于不同地域民俗事象的集体表现之中,而且也深刻的灌注成作家特有的个性和风格。可见由此表现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作家的创作个性及风格也各不相同。文学作品对独特的民俗事象的展示.不仅是一种生活现象的展示,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本质的揭示.这正是不同的文学大师笔下的生活显示出清晰的不同分野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我们看见北京风味的胡同院落、茶馆、店铺和那具有幽默感的京味语言,就会判定是老舍的作品;而看见具有浓郁湘西边地风情的吊脚楼、划龙船、端午节、奉神信巫等就会想到是出自于沈从文的手笔。
一个民族特有的风士人情、道德价值观、宗教信仰、节庆仪式、人生礼仪、生活习俗等,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作品民族化的程度,而文学作品是否有民族独特性则和它所展示的民俗化内容密切相关。民俗化倾向的文艺作品,只有从具体的民俗描写中.展示民族独特的风俗人情,才能构成其内容和形式的民族化特色。可见民族特色常常是由风俗习惯作为标志体系,京派作家一贯坚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上去观察人、研究人和表现人,所以,他们笔下的民俗没有停留在纯粹民俗事象的描写上,而是包藏和浸润着深厚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