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道场形成后,地藏信仰开始在九华山民间传播,与本土信仰和文化相融合,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地藏信仰渐渐深入影响到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九华山民俗活动的内容,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中心的民俗活动,其祭祀方式也因此与众不同。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然成了民间组织和开展民俗活动的基地,寺庙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地藏信仰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审美心理,形成了九华山民俗的独特审美观。
关键词 地藏信仰 九华山民俗 信仰核心 民俗生活 文艺民俗
佛教传入汉土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磨合和融合,逐渐本土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本土化后的佛教得到不断的发展,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和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富有佛教特色的民间习俗,对民间社会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地藏信仰中显得尤为明显。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据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记载,唐开元末年(741),新罗僧地藏“涉海,舍舟而徒”来到九华山,“披榛援,跨峰越壑,得谷中之地”,于是“岩栖涧汲”,开始他长达75年的艰苦修行生活;贞元十年(794),金地藏圆寂,“跌坐函中”,三年后开缸肉身未腐。因其修行方式、长相以及圆寂后的某些迹象与佛经描写的地藏菩萨相似,又因其法号为“地藏”,故众僧徒尊视其为地藏菩萨化身,遂建肉身塔(即为地藏塔)供奉,尊奉其为“地藏菩萨”。
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道场。成为佛教圣地后,地藏信仰开始在九华山民间逐渐传播,渗入百姓生活,成为九华山民间信仰的核心,形成了九华山独特的民俗生活。因此,分析研究地藏信仰对九华山民俗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更理性看待宗教和更深刻理解民俗生活。
本文从信仰核心、民俗内容、民俗活动场所以及文艺民俗等方面,考察地藏信仰对九华山民俗的这种影响。
一、地藏信仰是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
在九华山成为地藏道场前,和中国民间其他地区的民俗信仰一样,九华山民间流行的主要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巫术占卜等,处于松散而紊乱的状态。在地藏信仰传入九华山以后,地藏信仰开始与本土信仰相融合,逐渐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
地藏信仰与本土信仰的相融合就是地藏信仰逐渐中国化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既与地藏信仰自身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地藏信仰为了适应本土文化而作的自我调整。首先,地藏菩萨入世救苦的大愿精神满足了众生的愿望。在古代,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往往让人自身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现实不能实现的愿望,于是只能寄托于精神世界,寻求于外在力量。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原始宗教没有一个能够找到幸福和欢乐的彼岸世界,有的只是“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①。地藏菩萨以悲宏大愿和不可思议的神力和智慧,正好满足了人们的愿望。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下面简称《本愿经》)载,地藏菩萨功德圆满,智慧俱足,早就达到了佛的境界,但是由于悲愿宏深,誓度一切罪苦众生,现声闻相。《本愿经》第十二品记载:“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当皈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象,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地藏菩萨的种种本身事迹,通过地藏经典不断的传颂,通过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形成,更加强化了民众的这种心理,使其影响深入民间。
其次,地藏菩萨幽冥教主身份的获得奠定了地藏信仰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特殊地位。地藏菩萨成为中国幽冥世界的主宰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约形成于唐代晚期至北宋前期②。佛教东渐,有关幽冥世界的观念亦随之传入,由于和当时盛行的黄老信仰与仙道方术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从一开始便融合在一起。由于佛教的幽冥世界更丰富和系统,在佛教影响力日益强大的过程中,自然影响到中国本土的幽冥观念,其幽冥世界也就逐渐成为中国新的幽冥世界主要内容。地藏菩萨执掌幽冥世界后,构建了庞大有序的地狱世界,地藏信仰在民间的地位随之日益加强。而中国人轻生重死的观念,使得地藏信仰更和民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民间丧葬仪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地藏信仰对孝道的弘扬,加强了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初,就在孝的问题上受到攻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佛教徒一方面从理论上辩护佛教合于孝道,一方面通过编撰伪经来显示佛教对孝道的重视。《本愿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该经通过地藏本生的两则救母故事,迎合了中国本土的孝道思想。后世的高僧大德对本经孝道思想进行阐发弘扬。清康熙僧人灵耀称《本愿经》为佛门孝经:“《地藏本愿经》者,乃我佛所说至《孝经》也。”③近代的弘一法师、印光法师等,都对本愿经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探讨和弘扬。《本愿经》成了宣扬地藏信仰的主要经典,使地藏信仰在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地藏信仰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是显而易见的。在九华山的民俗中,地藏信仰不仅出现追荐、斋日等宗教活动中,而且也出现在地藏诞日等与地藏密切相关的民俗节日活动里。九华山民俗活动基本是以地藏菩萨为核心而开展的,如丧葬习俗中的“唱孝歌”,通过唱念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苦,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之情,奉劝世人孝敬父母,显然与地藏菩萨救母有关;九华山关于地藏的种种传说,也是附会地藏菩萨的圣德。反过来,这又巩固了地藏菩萨在民间信仰中的影响力。
二、地藏信仰丰富和发展了九华山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后,地藏信仰渐渐深入影响到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九华山民俗活动的内容。从目前保存的资料以及延续的习俗来看,九华山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以地藏菩萨功能为中心的佛教文化。由于地藏菩萨成了阴间地府的最高统治者,掌管着阳间的生死大权,九华山老百姓的拜佛习俗中地藏菩萨占着突出的地位。如九华山每年过“素年”时要到地藏庙拜地藏,过“荤年”后,要洗净餐具器皿的荤腥,表示对菩萨的尊敬;春节第一天也要先到地藏庙给地藏菩萨拜年,然后才能给其他人拜年。平时生活中也尽量的体现了这种对地藏菩萨的尊敬,如自古以来九华山为了清洁佛教“净土”,禁养家禽家畜,***前妇女不准上九华街,平时生活中不食荤,后来即使要食荤也不能公开直接说而用暗语,称“猪肉”为“柴禾子”,“猪油”为“棉絮”等等,以示对地藏菩萨的敬畏。
九华山的佛教吟唱音乐,分为法事音乐和民间曲调。法事音乐是唱给佛听的,民间曲调是唱给普通老百姓的,具有很强的民俗性。民间曲调用于弘法、劝善、度己,曲牌音乐色彩、风格、情趣以及唱颂形式,民间色彩浓郁。许多曲调和九华山附近的民间以及戏曲音乐的风格相似,如傩乐、青阳腔等,显然这是相互影响的结果。在九华山,大型的佛事活动都要邀请附近民间乐手参加,乐手表演的音乐都是九华山的民间乐曲。这样佛教音乐与民间曲调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九华山佛教音乐的体裁与佛教故事也在民间产生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性民间音乐。如在地藏信仰的影响下,九华山周围地区形成了特有的“孝丧”:办丧事时请来僧人唱“孝歌”,唱“十殿”,超度亡灵。当主持僧在唱“孝歌”和“十殿”时,其他僧人在两旁,用唢呐、箫、笙、板鼓、牙板、小锣等民间乐器伴奏,曲调为“一剪梅”、“浪淘沙”、“孟姜女”等民间曲调⑦。
九华山的许多民间故事和地藏菩萨有关。据统计,九华山与地藏遗迹有关的传说多达20处⑧。在收集出版的26个九华山传说中,有11个与地藏菩萨有关⑨。这些故事,有的颂扬地藏菩萨的悲宏大愿,有的弘扬佛教教义而劝人为善,都与地藏信仰密切相连。
如关于二圣殿的传说,金地藏在九华山开辟道场后,声名日益远播,新罗国人也闻讯前来。金地藏家人和亲戚也很想念他,他的两个舅舅受金地藏母亲之托,不远万里来到九华山劝金地藏回国。两位舅父到了九华山后,看到金地藏苦行参禅,不禁暗暗敬佩;又听僧众和山民讲了许多金地藏的行仁施善,教化山民的故事,深受感动。两位舅舅几次劝说不成,反而为金地藏的真诚大愿所感化,也留在了九华山。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修了座寺庙,取名叫做“二圣殿”。
总之,九华山地藏信仰形成后,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与流行,与本地宗教活动、民俗、建筑、音乐与戏曲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九华山民俗文化。同时,通过这些民俗文化的活动,又加强巩固了地藏信仰在民间的地位与作用。
注释:
①魏承思:《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学术月刊》1990年第11期。
②关于地藏菩萨成为幽冥教主,可参阅台湾学者庄明兴《中国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大出版委员会出版,1999年)中的第三章。
③(清)灵耀:《地藏本愿纶贯科注缘起》,《d续藏经》三五册,第411页。
④⑤(明)《嘉靖池州府志》(卷二)(卷三),第13页,第126页。
⑥(清)周S撰修:《九华山志》(卷一),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第26页。
⑦唐静:《九华山佛教音乐探析》,《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6期。
⑧九华山志编纂委员会编:《九华山志》,黄山书社1990年,第546页。
⑨此统计数据根据鲍立新、胡峻编著的《九华山的传说》(黄山书社,1996年)。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地藏信仰与九华山民俗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SK504)和池州学院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地藏信仰对九华山民俗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XKY201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学院中文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地藏信仰对九华山民俗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