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对话与时代精神演变

[摘 要]话语方式、文体形态蕴含着时代精神。考察文献成书,可见《尚书》、《逸周书》中的君臣对话,春秋后比西周时期在这两部文献中的比重有共同上升趋势,这反映了春秋士人思潮对话语方式的有力影响。其中属于追记或想象的“君臣对话”,展现了原始契约机制下君臣平等和谐关系。对话体集中反映了先秦时代精神的演变。

[关键词]对话;时代精神;士人;春秋思潮;演变

[中***分类号]K2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45 — 03

本文所论对话是“显性”对话,即暂时撇开“对话”的比喻词义层面,而着重考察其“对话”形式的呈现,即一般所说的对话体。对话是为两周文献广为采用的话语方式,对话体形态蕴含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从微观层面了解两周时代的文化事象及其内涵。

关于对话作为一种话语方式的发生与发展,有学者指出:“对话最初与叙述者的陈述一同进入文本的时候,它在史诗中仅是叙事的一部分,是单方叙述,即独白。史诗的主人公的心理、行为都由叙述者叙述出来,主人公的话似乎是叙述者为了证明主人公还是个活人,时而引用一下。主人公的对话是叙述者的有声有色的叙述、摹仿主人公口气的叙述。因为,对话应该是双向叙事,或者往来问答,但……对方的问或答是由叙述者以间叙述转述的。所以,这种对话是不完全的对话,作者不是把对话情节、对话的每一句对话全部记录下来,而是对对话的陈述。”〔1〕作为先秦记言史书,《尚书》、《逸周书》中的对话多为完全对话,而非对话的陈述,考察其形态与对了解上古时代的精神变迁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尚书》、《逸周书》中的对话,前人及学界已有论及。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曰:“《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2〕而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匡谬》谈论假设问答,并未涉及《尚书》等的对话问题〔3〕。以对话形式论《尚书》记言特征是近年来的现象。朱岩专著《尚书语体研究》〔4〕从叙事角度进行文本分析,认为《尚书》的对话描写有两个特点,即话轮明确、围绕中心和使用语气词产生临场感,作者给出的例证是《尧典》。此外,作者指出《尚书》多有“王曰”、“王若曰”的单向独白而对话性不强的事实,而对话所运用的话轮转换标志的存在则使写作表现出较强的叙事色彩。作者给出的例证是《皋陶谟》,该篇第一部分所载禹与皋陶围绕知人安民的中心话题,从道德修养伦常、等级尊卑、服饰、刑法多方面探讨治理策略,从而形成多个相对***的话轮,这其中便有话轮转换标志,即:“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何?’”,在论述中运用了现代语篇分析理论,不乏细致与新见。王媛博士论文《文本结构研究》的第三节总结《尚书》中记言部分的结构类型,首先从讲话人数的角度,将言论划分为独白式与对话式;再从对白式言论中论述形式的差异,划分为化解式与建设式;从对话关系的角度,将对话式记言划分为问对式与普通式。”〔5〕罗家湘研究《逸周书》中的问对体文章,认为其问对体结构包括“问、答、谢”三个部分,并且,“这种标准的三段式对问体文章中主客双方地位平近,平等对话,全文以答语为主体部分。”〔6〕以“平等”论对话固然必不可少,不过该著并未充分考虑不同阶段文献整编过程对对话的影响。先秦对话作品是对话史的早期代表,处于对话史序列的前端,上述诸多研究固然能够揭示其中对话的不少内涵,但还有深入探究的必要。

在《尚书》中,尤其是尚无文字流传可据而整理的《尧典》与《皋陶谟》中都有对话,正表现了知识人以时代思潮想象原始时代的人群关系的事实。这种想像并非凭空而来,初民共同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知识必定在不同层面流传,而作为对话深层精神要素的平等、合作意识等正是这种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表现。在其它一些成于众手历时多段成书的先秦文献中,春秋后对话的数量远高于春秋前。由于对话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一般的对话载录都有较强的实录因素,但加工与改造是不可回避的。如《尧典》中有一组对话,是帝就官员任用咨询众人,众人推荐,最终任命禹、弃、契、皋陶等。对话中有省略,共应包含四组对话,只完整交待了帝舜与众人讨论禹的情况,对于弃、契、皋陶等都只交待任命情况,而实际上关于后三人的任命情况的讨论也应有帝舜与众人的讨论,关于任命禹讨论的对话是: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

而关于弃、契、皋陶任命并无全部对话,而是如下三段语句: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由以下的《尧典》(6)、(7)、(8)三组对话也能推知这一点,这三组对话是: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

这三组的形式比上文帝舜与众人讨论禹的情况的叙述略为简洁。如果能按这种形式将四次对话都补充完整,似乎应该如下所示(方括号内为酌补语句):

〔帝曰:“畴若予百谷?”〕〔佥曰:“弃哉。”〕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弃拜稽首,让于某某暨某某。〕〔曰:“弃,往哉!汝谐。”〕

//〔帝曰:“畴若予民?”〕〔佥曰:“契哉。”〕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契拜稽首,让于某某暨某某。〕〔曰:“契,往哉!汝谐。”〕

//〔帝曰:“畴若予刑?”〕〔佥曰:“皋陶哉。”〕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皋陶拜稽首,让于某某暨某某。〕。〔曰:“皋陶,往哉!汝谐。”〕

由于上述对话更多的出于文献整编者的追撰,笔者的补充只是试***还原文献写作与整理的过程。本文姑且将其中省略写法称为对话的省提与共承,即对帝舜之语有省提,对众人应答之语与被任命者的分叙来说是共承一提。这种写法透露出对文本或记录进行的加工。同时从《尚书》载录可以看出,历史事实越早的时代以对话形式予以记录的篇目越多,但从这些文献整编的过程看,这些篇目中的对话记录无疑都是想象性质的追记。按《尚书》所记文明初生与文字未萌时代的史实表现出典型的想象和追记;而历史事实越近的时代,则多是记录王公单一向度言语行动、命令式、教训式的“训诰誓命”,两相比较,后者实录的程度显然更高,这一点可以与处于历史发展的相同阶段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大量“训诰誓命”类文体相互参证。

赵逵夫先生研究认为:古代文献传播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传说时期或口传历史时期。第二,口传与记事符号相结合的时代。第三,文字记载,随时训说的时代,大体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春秋战国之际。第四,不但保持文献的内容与基本规模、大体结构、文体特征,而且注意保存文献叙述语言的原始面貌。比勘相关事实,可以发现《尚书》和《逸周书》整编基本处于第二、三个阶段,尤其以第三个阶段为重点。第三个阶段文献传播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在变化,词语被不断地替换,但总还保留着原来的意思、原来文献的规模和表述方式。”〔7〕关于战国史料的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比较也能说明话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得以保留的。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中27篇被整理者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性质与《战国策》相近。“选取《战国策·赵策一》、《战国纵横家书》、《史记·赵世家》中各保存下来的同一篇策士说辞来作一番比较:……《战国策》所录策士说辞,在文章结构和文句意思上是保持了底本原貌的。”“刘向在整理《战国策》时,并没有据《史记》所录策士说辞来校改。”“刘向所据之底本的抄录者在抄录此文时并未对文章结构乃至句式、语气作大的改动和润色,否则《战国策》所录与《战国纵横家书》所录的绝大部分文句和结构是不会如此相同的。”〔8〕再如,“对照简书《文子》与今本《文子》,明显可见其中的窜乱之迹。据出土简报,从几个与今本相同的章节证明,凡简本文中的文子,今本都改成了老子,并从问答的先生变成了提问的学生,这无疑是传播者意欲把文子之言归于老子而榜黄老学说的正统性和增其影响力所为,从而也为后人疑其伪书提供了诱因。”〔9〕问答形式的保留就是对话语方式的保留。可见,虽然对文献进行的整编影响了话语方式,但对话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在文献整编过程中是予以有效保存的,或者说既有对话是整编者在话语方式的拒变与求变之间寻求平衡而的结果。这足以作为《尚书》、《逸周书》整编情况的参照。

话语方式的变化受制于多种因素,社会传播手段的发展程度即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先秦时代,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家国同构的一元性***治结构决定了中国传播体制的一元化格局”〔10〕,主要是以帝王为中心的***治化的一元传播为主导,而以其它各类关联密切的人际型传播为辅助。时代愈是往前,传播手段愈是可能单一,而话语方式也愈能够在相当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性。西周时代正属于此种由传播手段决定的话语方式的稳定性的时代。对话时代是属于所谓诸子即士人的,作为史官文化产物的《尚书》和《逸周书》受到春秋时代士人文化的影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具体表现就在话语方式的细微变化上。虽然话语方式演变的原始情形已经无法查考,但是成书形态中对对话形式的因革也可以说明整编者对某种话语方式的肯定。

对话的展开在形式上需要一种平等、合作关系,而《尚书》、《逸周书》的“君臣对话”,大多展现了“君臣”之间协商议事的意识,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一部分展现了原始契约机制下的君臣平等关系,另一部分则出于士人在文献整理过程的合理“想象”,即士人将自己对君臣关系应然状态的理解和主观设计应用于两《书》的整理中。在对话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对话的形式迁移,影响此后对话者对形式平等的追求,尤其在处理君臣、师生和君士关系方面,对迁移而来的形式平等更是热烈而持久,其源头正在此时。这几乎是一个令士人神往的平等精神萌发的“古对话”时代,尤其是《尚书》虞、夏之书的追记对话,能反映出文献整理者的对话观念。梁启超指出:“平等与自由,为近世欧洲***论界最有价值之两大产物,中国在数千年专制***体之下,宜若与此两义者绝相远,然而按诸实际,殊不尔尔。除却***一人以外,一切人在法律之下皆应平等,公权私权皆为无差别的享用。乃至并***地位,亦不认为先天特权,而常以人民所归向所安习为条件。此种理想,吾先民二千年前,夙所倡导,久已深入人心,公认为天经地义,事实上确亦日日向此大理想进行,演成***治原则,莫之敢犯。”〔11〕其中当然不乏想像与自信混杂而造成的对史实真相的部分忽略,但确实深刻地道出初民时代平等的一些内涵。

实际上在一个神权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不可能真正的发生,只有到了神权削弱而“人权”获得重视时才会实现,这是西周作为伦理宗教时代与殷商作为自然宗教时代的一大区别。在宗教还笼罩一切的时代,早期语言具有强烈的自然宗教属性,这抑制了显性对话及其载录的发生。从对话发生的角度来说,语言所具有的“本然的对话要求”使得它成为人成立的重要条件。所以在理论上,对话行为虽然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不同的个体之间,但是在宗教性统治占主导地位的殷商时代,希望对话在不同的个体的“人”之间发生是不现实的,文献的对话载录就更是无从谈起。而只有到了西周,***治性统治逐渐成为一种现实力量并逐步削弱其自然宗教特性时,伦理宗教注重人际关系的一面得到强化,显性对话及其载录才可能发生。在早期儒家话语的理论建构中,关于周公形象的塑造正是为了创造一个能够与王者“对话”的人——“圣人”,这一圣人形象的塑造正是以西周文献为基础的。〔12〕当然在西周时期,就文献载录作为对话的“物化形态”和记录、叙事的选择性来说,却不可能将所有对话都予以载录。要使发生的对话被记录下来,取决于多种因素,在西周的文化环境中,被***治统治笼罩的文献载录活动当然受到权力的强力影响,关于对话载录的发生实际上是话语权获得与权力话语传播的问题,这与史官制度、***治文化与文献制度等有关。史官的撰述行为是为王朝***治活动和目的服务,史官是先秦最能理解话语权的知识人,是史官制度的执行者,也是掌握话语权的话语现象的记录者。话语权在其基本意义上是一种***治权力或者文化权力,社会主流话语在本质上与***治权力、文化权力不可分开,在***治占主导的社会中,话语权从来都掌握在占统治地位的一方。先秦文献传播受制于王朝以帝王为中心的一元传播体制,***治文化价值的确证与阐扬权都掌握***治核心人物中。在西周时代,对话作为一种话语方式表现出的话语权是由贵族***治集团控制和选择的,多极的、不同的对话者都属于特定的统治集团,无论是当世编纂《尚书》、《逸周书》一类文献的史官,还是后世“干预”整编的士人,他们对对话的认识与使用更多地体现他们的文化理想。

《尚书》、《逸周书》既受到了春秋后士人文化的影响,而又能保留一定程度的西周起始的原有话语方式,这正反映了对话的生命力和精神价值。累积成书文献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和文体形态,对话在《尚书》、《逸周书》中的表现微观而又形象地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演变。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典型、集中而且普遍的话语方式,任何一种话语方式、文体形态都蕴含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文献对此做出的不同选择意味着差别化的精神倾向。

〔参 考 文 献〕

〔1〕 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

〔2〕 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9.

〔3〕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朱岩.尚书语体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 王媛.《今文尚书》文本结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6〕 罗家湘.《逸周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0.

〔7〕 罗家湘.《逸周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 郑杰文.出土文物资料与古代文学研究〔A〕.中华文学史料(第二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19.

〔9〕 谭家健,李山.有关先秦两汉文学的新出土文书〔G〕//赵敏俐、谭家健.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11-530.

〔10〕 孙旭培.华夏传播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4.

〔11〕 梁启超.先秦***治思想史〔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书店,1986:3-4.

〔12〕 陈春保.周公形象的塑造与早期儒家话语的建构〔J〕.孔子研究,2011,(05):91-98.

先秦对话与时代精神演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先秦对话与时代精神演变

学习

低位抽放巷大孔径穿层钻孔治理采空区瓦斯技术研究与应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低位抽放巷大孔径穿层钻孔治理采空区瓦斯技术研究与应用,内容包括适当加密钻孔可以提高瓦斯抽采率,专用抽采瓦斯巷道风速最低多少。利用低位抽放巷穿层钻孔抽放改变采空区瓦斯运移路线进行采空区瓦斯治理,减少其向回采工作面

学习

多彩的藏民族休闲文化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多彩的藏民族休闲文化,内容包括旅行感受藏民文化,藏民族文化宝库。休闲,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文化。在我国藏区,有着多种风格和形态的休闲风俗。每年七月,藏族同胞在大自然中享受灿烂阳光、清新空气和大美景色,显示出他

学习

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内容包括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作文600字。“明天”,拆开就是“两个人一起见证日月交替带来的变化”。跨越时间的界限,我和明天的自己促膝而坐,击掌为盟,一起许下未来的期愿。

学习

顺应自然 长享健康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顺应自然 长享健康,内容包括健康就是顺应自然,身心健康法则全文。许多人为了获得健康,吃高档的补品,买昂贵的有机食品,喝经特殊加工的水,还花大价钱办健身房的年卡,钱是掏了不少,但效果却未必令人满意,甚至有的人因为营养品补充不

学习

地藏信仰对九华山民俗的影响探析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地藏信仰对九华山民俗的影响探析,内容包括地藏信仰什么时候兴起,地藏信仰研究。摘要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道场形成后,地藏信仰开始在九华山民间传播,与本土信仰和文化相融合,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地藏信仰渐渐深入影

学习

浅议企业应收账款对账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浅议企业应收账款对账,内容包括公司应收账款对账流程,企业应收账款跟踪及对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赊销成为企业销售的主要方式,应收账款的规模会日益扩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会逐步增大,而要管理好

学习

阅读的10本书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阅读的10本书,内容包括深入阅读的10本书,推荐十本书阅读。1.《现代性的神学起源》([美]吉莱斯皮著,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吉莱斯皮的这本书有哲学家的深邃和严密,又不至流于刻板、枯燥;有文艺家的清晰流畅、文采飞扬

学习

比较赏析柳永代表作《雨霖铃》与《采莲令》

阅读(32)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有《乐章集》,存词近200首。传说他的《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竟使金主完颜亮“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雨霖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与《采莲令》(为拓展学生视野而补

学习

盼盼食品渠道突围

阅读(114)

本文为您介绍盼盼食品渠道突围,内容包括盼盼食品市场问题及解决方案,盼盼食品劣势在哪。盼盼集团眼下正面临销售额突破50亿元大关的考验,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和推出直营连锁品牌“盼盼零零嘴”正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积极尝试山核桃、小面包、

学习

最新歇后语范文精选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最新歇后语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歇后语大全20000条,广州话歇后语全文。最新歇后语篇1一、常用易错的熟语分类(一)成语:成语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退避三舍、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望洋兴叹;有

学习

《活着》引发的思考

阅读(93)

本文为您介绍《活着》引发的思考,内容包括活着电影引发了哪些思考,总是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摘要]《活着》这部电影通过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福贵、家人及其朋友的戏剧性的曲折人生经历,折射了生活在中国旧社会的人们是如何坚强地活着,表达

学习

赣南稀土产业SWOT分析

阅读(147)

本文为您介绍赣南稀土产业SWOT分析,内容包括赣州稀土分析报告,赣南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要]本文基于SWOT模型,对赣南稀土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有效提高赣南稀土产业竞争力的途径,这对如何有效利用当地的稀土资源,提升稀土产业竞争能

学习

孝道范文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孝道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弟子规孝道篇感悟,父母的十重恩德孝道篇。孝道篇1在中国,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泪流满面。当我们含辛茹苦看着儿女一天天幸福地成长,当我们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儿女长大了,懂得了真诚回报

学习

喜新厌旧与百年企业

阅读(26)

孙路弘专栏喜新厌旧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企业应认识到喜新厌旧的危害与本质,珍惜自己的老客户、老产品和老员工,做到喜新念旧。三个案例案例1:在车行,一个销售顾问在接待一位客户。客户说:“这车确实不错,开了3个月,越开越熟悉。”销售顾问说:“

学习

先秦儒家文献中的“命”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先秦儒家文献中的“命”,内容包括先秦文献讲解,先秦典籍中故事寓意探究。傅斯年先生说:“东周之天命说,大略有下列五种趋势”,“一曰命定论,二曰命正论,三曰俟命论,四曰命运论,五曰非命论。”[①]这个划分实际上与冯友兰先生关于“

学习

先秦时期的龙马溯源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先秦时期的龙马溯源,内容包括先秦时期历史总结笔记,溯源龙马。【摘要】“龙”与“马”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具有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在分析龙马与龙和马的形象关系时,应该具体区分,探究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发现龙与

学习

先秦道家社会理想及其实现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先秦道家社会理想及其实现,内容包括道家思想先秦时期,先秦道家的利与弊。【摘要】人类社会由原始的“大同”之世进入“小康”之世,即以私有制为标志的文明时代代替以原始共产制为标志的野蛮时代。在道家看来,社会的发展呈现出

学习

论先秦音乐艺术家――瞽

阅读(26)

“瞽”早在尧、舜、夏时期就已有之,他们是从巫乐中分离出来的,瞽精通伎艺、乐器,审音辨律,服务于先秦宫廷诸多仪式中,承担着国家礼乐大典,并“掌播鼗、祝、、埙、箫、管、弦、歌”及传承与传播工作。周公旦制礼作乐,“瞽”则是礼乐执行

学习

先秦古国的编钟编镈

阅读(442)

钟离是先秦时期的一个古国,文献记载史迹甚少。据《史记秦本纪》所载,钟离又称“终黎”,与秦同为嬴姓,后来受到分封,遂以国为姓。嬴姓少昊之墟在山东曲阜地区,钟离氏即源自山东,之后迁至安徽蚌埠和凤阳一带。据《左传》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记

学习

先秦时期编钟文化述略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先秦时期编钟文化述略,内容包括先秦时期文化梳理,先秦编钟音乐。先秦时期编钟根据文献记载,编钟在黄帝时期就已经产生。《吕氏春秋・古乐》中说:黄帝时的一位乐官伶伦,奉了黄帝的命令和大臣荣将一起“铸钟12口,以和五音”。此外

学习

从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看外在约束的必要性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从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看外在约束的必要性,内容包括论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的后学,通过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会发现,要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不仅需要个人的自觉行动,还必须对其

学习

罗马法的精神及对后世的影响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罗马法的精神及对后世的影响,内容包括罗马法对后世产生影响的原因,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及深远影响。【摘要】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达到了古代世界法律发展的顶峰。可以说如果没有罗马法,就没有现代民法。罗马法为中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