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1
有这样一则故事:科学家把两只青蛙分别放进装有烫水和温水的两口锅中。被放进烫水锅里的那只青蛙在生死关头,尽刀一跃,安然逃生;另一只被放在温水锅里的青蛙却优哉游哉,这时科学家开始慢慢地给水加热,这只青蛙却浑然不觉,尽情畅游,随着锅内水温的不断升高,这只青蛙开始意识到危险,想要逃生却已欲跳乏力。――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知道灾祸将缶,可谓生于忧患,而那只对于死亡毫无警觉的青蛙,可谓死于安乐。
现在的企业往往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只有具备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我家附近有两家厂子,一家是农机厂,厂门口立一巨石,上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原先这家小厂有两个拳头产品而名闻遐迩。石头上的字反映出他们自满自足的心态,田于不思进取,拳头产品在激烈竞争中流失市场,不再是“仙”和“龙”了,于是昔日风光不再。另一家饮品公司在几年前开业庆典的时候,居然挂了一条横幅,上面书写“今日开业何时倒闭?开业大愁”的警语,让人感到不解,――难道还有在开业的喜庆之日咒自己倒闭的不成?可是在开业后的经营管理中,他们的忧患意识使其对产品质量不敢有丝毫解怠,而且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品种,结果生意越来越红火,终于名扬四方。这两家厂子的对比,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纵观那些世界知名的企业,无不在忧患中求生存,在危机中求发展。
百事可乐公司的负责人韦瑟鲁普在公司蒸蒸日上的时候,反而提出了“末日管理”理论,他经常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信息让员工体会到危机真的会来临,“末日”似乎不远,以此激发员工不断积极向上的斗志,近几年,百事可乐快速追赶并超过了可口可乐。
比尔・盖茨同样是个危机感很强的人。当微软利润超过20%的时候,他强调利润可能会下降;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仍然说会下降。他认为这种危机意识是微软发展的原动力。微软著名的口号“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微软能够随机应变,渡过了重重难关。
张瑞敏也曾说过“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20年来海尔经历了多次经济环境和市场格局的剧变,但每一次它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最适者,经得起惊涛骇浪的考验。就像IBM的总裁Cerstner先生所说的那样:“长期的成功,只是在我们时时心怀恐惧时才有可能。不要骄傲地回首让我们取得过往成功的战略,而是要明察什么将导致我们未来的没落。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虚心、学习的饥饿及足够的灵活。”
市场经济犹如大海,时时会有台风、海啸,上述这些企业是凭着忧患意识才稳坐钓鱼船,正是凭着高度的警觉才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据说,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如果能记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有些企业也许就不会夭折了。
忧患意识对企业来说,是如此重要,对于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中的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折磨和苦难,是因为“天”在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让他们生活于忧患之中,考验和磨炼其意志。对一个人来说,不经忧患,不知生存之不易;不经磨难,不知成功之艰难。
球王贝利成名后,记者问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是恶劣的环境磨炼了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炼,他不可能成为球王。”贝利是清醒的。他深谙:安乐不是培养人才的土壤,忧患才是磨砺人的硎石。
安乐,本不是罪过,人的本性是喜欢安乐的,问题在于安乐会消磨人的斗志,滋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思想。当今天下,承平日久,有些人终日沉湎于安逸享乐中,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骄奢***逸的生活,由此而酿成悲剧的也不在少数。有个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在领导岗位上也曾作出过一番事业成绩,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但他却在外面包了“二奶”,结果和对方在经济上发生矛盾,害怕事情败露,于是便杀了那女子。最终当然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安乐就会成为滋生罪孽的温床。
今天的社会,一方面有着激烈残酷的竞争,另一方面又布满了诱惑的陷阱。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会使我们更加清醒理性、刚毅从容。
作为一个初写议论文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十分难能可贵。它为我们如何写议论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这篇文章不是老生常谈,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感,,许多同学写议论文,总是喜欢堆砌一些陈旧的事例,进行老套的说教,让人昏昏欲睡。而此文引用的大量材料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文章首先以两只青蛙的故事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了形象的解释,接着是附近两家工厂的例子,用对比的方法生动地论证了文章观点。百事可乐、比尔・盖茨、张瑞敏等三则事例则从正面有力地论述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很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球王贝利的事例则是“一箭双雕”――兼顾了“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两个方面。最后选取那则老干部的事例,作为“死于安乐”的例证,很是恰当,同时又使人警醒,这样文章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综观此文,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写好议论文,平时就需要关注时事和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事,并且对它们进行思考和积淀。眼界狭小、思想近视是不可能议论风生、写出佳作的。
许多议论文还有一个常见病,那就是堆砌事例。文章一上来把观点一摆,接着举一两个事例就算完事了。议论没有,论证也没有,分析没有,概括也没有,这不叫议论文,可以叫做“举例文”。本文除了大量新鲜生动的事例之外,还有许多精彩的议论。比如,“纵观那些世界知名的企业,无不在忧患中求生存,在危机中求发展”一语就是对下面三则事例的概括。在举了贝利一例后,作者写道:“贝利是清醒的。他深谙:安乐不是培养人才的土壤,忧患才是磨砺人的硎石。”在举了老干部一例后,又写道:“如果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安乐就会成为滋生罪孽的温床。”这些都是因事而生的议论,为文章增色不少。文中还写道:安乐,本不是罪过,人的本性是喜欢安乐的,问题在于安乐会消磨人的斗志,滋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思想。这就是对问题的分析,有了这样的分析,就增强了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2
偌大的宫殿中,秦始皇一人独坐正中,四面美女翩翩起舞,歌声经久不息,他喝着酒,看着一个个浓妆艳抹,彩裙飘动的舞女,一脸的陶醉;宫殿外,士兵们仍在往土坑中推下一个又一个反对暴***的文人;火光仍在继续,烧红了半边天,一捆捆耗费了文人们一辈子心血的竹简顿时化为灰烬……秦始皇依旧沉醉在歌声舞姿中。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有这个必要吗?人都死了,宫殿建得再好也是徒劳,可怜的阿房宫最后还是被项羽付之一炬,惜哉,悲哉,整个秦始皇陵,工程浩大,数不清的兵马俑,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这又能怎么样?秦始皇死后,还不是成为一堆白骨,还能在地下享受吗?
秦朝几百年的基业,在其最鼎盛时却在人民的反抗中不堪一击。秦始皇,这个秦朝最伟大的,甚至对中国的日后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统治者为何让自己拼了一辈子换来的基业付之东流,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多年的沙场征战,使秦始皇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统治全中国的君主。在战争中,他顽强不屈,有勇有谋,带领秦***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那时的秦国是坚不可摧的。而统一了中国以后呢?焚书坑儒,就为了一时的美名;征丁无数,就为了生前死后的虚荣;沉溺于声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堕落。人们心中窝着的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项羽、刘邦粉碎了秦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3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4题。(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
(2)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 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山东聊城市试题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文略,见前文),完成第1~3题。(6分)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观点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孝感市试题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4题。(1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惠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文略,见前文)
【乙】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据《新五代史・伶官传》改编)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晋王。下文中“庄宗”为其子,继承父位为晋王,后灭后梁,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后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叛乱伶官杀掉。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④仇雠(chóu):仇敌。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必先苦其心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
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中“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比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4.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3分)
【推荐理由】
安徽省试题,重点考查了考生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情况和理解文言文大意的能力。第1题分别考查了考生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第2题考查考生理解、翻译关键句子的能力,同时也为考生答好下面两道题做了一定的铺垫。第3、4题紧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命制,集中考查了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查得比较到位。
山东聊城市试题中的第3题是一道拓展题,贴近考生,既考查了考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情况,又考查了考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4
温室里的花朵固然娇艳,然而纤系的根茎却经不住风雨的考验;傲立在崖壁上的松柏处境恶劣,却以盘根错节牢牢攀住山岩,努力从缝隙中吸取养料,长成一片蓊绿,成就生命的尊严。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说在忧愁与痛苦之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因为不发展而慢慢衰亡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很善良的猎人,每次打猎回来都会将自己的猎物分给那些穷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老鹰正在悬崖边训练小鹰飞行他先把小鹰推到悬崖边,然后把小鹰的骨头打折,把小鹰推下悬崖。一开始猎人还怀疑老鹰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吗?小鹰能飞上来么?可是令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被打断骨头的小鹰奇迹般的飞了起来。不过猎人觉得这样太残忍了,于是他趁老鹰不在把那只没被打折骨头的小鹰带回了家,和自己的鸡一起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鹰长成了大鹰可是它连自己家的栏杆都飞不过去。猎人就把它带到悬崖边上。猎人看到了另一种鹰,但他快要死了,可是它却用嘴啄石头直到把嘴外面的那层外壳磨没为止,再把自己的羽毛拔没等到长出新的外壳和羽毛就可以比上次飞得更高,外壳更硬。猎人明白了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于是,他把小鹰推下悬崖,对下面喊:“你是一只鹰,一只雄鹰,一只鸟中王者,不是一只鸡。”随后山涧下传来了一个鹰的声音。突然一个黑影“嗖”的一下窜了上来飞到了蔚蓝的天空上。
然而在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朝统一七国就是因为秦朝在忧患中发展,同时也是在安乐中灭亡的。
而我们现在中学生不也如此吗,我们的困难就是学习,我们要懂得逆境会激发无穷的斗志。
初二:256533霸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5
横扫墨西哥***团的“菲律宾驱逐舰”曼尼・帕奎奥终于选定了10月6日的对手:手下败将安东尼奥・巴雷拉。
也许,反复蹂躏同一个对手对某些人来说是一件极有快感的事。起码对英勇无敌的帕奎奥来说,这么做他有着充足的理由,无论那个理由的本质是多么苍白无力,可人家就是乐此不疲。
何故?无非“保险”二字而已!
其实傻瓜都明白,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比赛。昔日的墨西哥拳坛双璧早已在岁月打磨下黯然无光,不久前,默拉雷斯刚刚在经历了大卫.迪亚兹整整12个回合的折磨摧残之后惨淡出局,从此永远告别了拳台。而与之堪称一时喻亮的巴雷拉,则在今年3月被曼纽尔・马奎兹大比分完胜。
毫无疑问,巴雷拉也好,默拉雷斯也罢,他们的职业生涯都已经走到了尽头。反观帕奎奥,这位被一度无限拔高的拳手,自从他进入公众视野以来的4年里,究竟又做了什么?
或许,是反思的时候了。在帕奎奥又一次与墨西哥拳手不死不休的前夜,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菲律宾拳手被逐渐神话的光环后面的真实。
风光四载,几多冤魂
2003年11月15日,帕奎奥横空出世,以11回合三次击倒巴雷拉的表演让世人惊艳。这是让世界记住帕奎奥名字的一战。凭心而论,帕奎奥打得很精彩,巴雷拉的顽强在对手灼热的铁拳下被打得粉碎。但同时帕奎奥技术粗糙的缺点也暴露无遗。进攻手段单一,以直拳中远距离冲击为主,缺乏近距离对抗能力,头部防守漏洞百出,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而巴雷拉,在刚做过脑部手术数月之后,状态显然无法与当初大汗王子把梅德时相提并论。这场比赛里的巴雷拉明显木讷、迟钝,节奏缓慢,出拳也并不积极。虽然帕奎奥无休止的进攻和强大的抗击能力的确让人印象深刻,但必须指出:他面对的,并非一个100%状态的巴雷拉。
次年5月,已然名利双收的帕奎奥挟大败巴雷拉之余勇,挑战WBA,IBF双料冠***大马奎兹。第一回合马奎兹即被放倒三次,场面可谓惨不忍睹。不过紧接着局面便急转直下,帕奎奥得势不得分,在三板斧过后进攻乏术,大开大合的冲击屡屡遭到稳住阵脚后的马奎兹顽强的狙击,中距离拼不过,反击意识差得远,帕奎奥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局面下逐渐黔驴技穷,在几乎每个回合里被戏耍得晕头转向,最终痛失好局,仅仅收获了一场难堪的平局。此战过后,帕奎奥身上“打虎英雄”的光环开始消退。他防守上的缺陷实在太明显了,明显到几乎对对手迎击拳照单全收的程度。技术细腻的马奎兹几乎反败为胜。
接着,2004年年底,帕奎奥4个回合轻松做掉名不见经传的“3K拳王”巴特利,然后终于遇到了默拉雷斯的强力狙击。2005年3月19日,默拉雷斯在拉斯维加斯曼德莱湾酒店数万观众面前上演了一场近乎完美的墨西哥荣誉保卫战,也告诉了帕奎奥什么才是真正的拳击技术。整整12回合里,默拉雷斯严密的防守让菲律宾人的炮火一次次无功而返,而恰到好处却毫不留情的凶猛反击则让对手饱受折磨。骄傲的菲律宾人被打得头破血流,不得不痛定思痛,重新为自己的实力定位。这个时候,公众对帕奎奥的评价还是中肯的,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一个勇猛顽强的斗士,但也仅仅如此而已。昙花一现似乎是对帕奎奥最好的形容了。
这场比赛成就了默拉雷斯的又一场经典。本来在同巴雷拉的3番大战中略输稍逊的他,再次成了公众议论的焦点。这时候一个错误的决定让默拉雷斯遗恨终生:他选择了升级。
2005年9月10日,默拉雷斯在升级同怪拳手扎哈尔・拉赫姆争夺空缺的WBC轻量级王冠时大比分落败。体重上的差距让默拉雷斯优势全无,赛后意识到这一点后,默拉雷斯回到了次轻量级。但短时间内连续升降体重,已经严重摧残了默拉雷斯的身体机能。时隔不到4个月后,2006年1月21日,默拉雷斯与帕奎奥进行了2番战。这一次,体能严重不支的默拉雷斯成就了帕奎奥的复仇传奇,10个回合倒在了对手的拳下。
同年7月2日,专门跟墨西哥人过不去的(由此可他已经以此作为自己的商业价值的唯一体现了)帕奎奥,跟奥斯卡.拉里奥斯(56胜4负)鏖战12回合,最后仅以点数攫取WBC洲际冠***头衔。此时的帕奎奥人气依然旺盛,于是他跟默拉雷斯的3番战也就此“理所当然”地到来。
2006年11月18日,默拉雷斯遭遇了他职业生涯最惨痛的失败。他完全放弃了自己身长的防守反击打法,转而与士气正旺的帕奎奥展开了赤裸裸的血腥对轰。结果是必然的。急风暴雨般的3个回合过去后,一脸疲惫的默拉雷斯黯然退出了比赛,背后,是帕奎奥志得意满的咆哮。只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在此时冷静地想一想:这个三回合狼狈啃地的默拉雷斯,还是当初那只神勇的墨西哥神鹰吗?
帕奎奥是个很棒的进攻型拳手,他拥有近乎永不枯竭的体力,强大的中远距离突击能力,以及钢铁般的抗击打能力。但同时他又是一个缺点极其明显的瘸腿选手:过于单调的进攻路线让对手只要坚持不与之对攻,而是在游走中以刺拳控制距离,果断以后手直拳狙击,就足以让身矮臂短的帕奎奥一筹莫展;头部防守的巨大漏洞虽然有抗击能力弥补,但始终是一个极大隐患,长远来看,对帕奎奥的身体和职业生涯均十分不利。最重要的是,帕奎奥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风格与自己相似的重炮手的以暴制暴!巴雷拉虽然拥有一手重拳,但本质上是个慢节奏的拳手,攻守比较平均,默拉雷斯更是如此,尽管两人都会不时打出一些凶猛的好拳,但在大部分时候,他们缺乏穷追猛打的激情,换句话说,墨西哥双璧都是那种经验丰富,技术功底扎实,但却斗心相对平淡的类型。在同帕奎奥的几番交手中,巴雷拉和默拉雷斯表现得尤其如此。
于是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四年来,帕奎奥受到真正考验的时刻实际上寥寥无几。痛打巴雷拉,大败默拉雷斯的背后是二人状态的低迷,同时马奎兹,拉里奥斯这些相对二流的对手,却让帕奎奥有力难使。帕奎奥,确确实实被媒体有意无意中夸大了太多太多。
无冕之王,不思进取
由于经纪人之间无休止的纠纷扯皮,帕奎奥虽然在FIGHTNEWS和BOXR”奥的支持者美其名曰:“无冕之王”。
真是如此吗?再胜默拉雷斯之后,WBO次轻量级之王,拥有“小泰森”之美誉的琼・古兹曼就率先向风口浪尖的帕奎奥下了战书。至今保持全胜的古兹曼拥有完善的防守和凶悍的进攻,尽管在升入次轻量级之后他已经连续积累了5场点数胜利,但至今金身不破的“小泰森”显然对帕奎奥来说还是太危险了。至少,远不如过气的韩国老拳王池仁津更值得一打。
曾经在2001年同默拉雷斯火拼12回合最后惜败的韩国人,如今已经步入职业生涯的暮年。尽管如此,帕奎奥和他的***团似乎还是觉得这样一个对手不怎么保险,在一度与之谈判之后,毅然放弃了这个选择。此时,帕奎奥挥之不去的噩梦来临了。
委内瑞拉拳击疯子埃文・瓦莱罗,世界速胜记录保持者,曾连续18场1回合KO对手,22战全胜,22场全部KO对手!恩,还有:现任WBA次轻量级世界拳王。
这样一个疯狂的家伙,也看上了帕奎奥,并积极邀请与之一战。面对“印加炸药”的恐怖威力,帕奎奥显然心虚了。他一方面戏称瓦莱罗的对手不值一提,瓦莱罗还没有资格与自己交手,一方面却选择了另一个3流对手来延续自己“墨西哥克星”的神话。
墨西哥人索利斯,在同帕奎奥交手前,其上一战的对手战绩仅仅为9胜3负。再上一场的对手则是6胜1负,而索利斯则与之打满了打满了10个回合。此外,他还曾跟28胜15负的对手打满10回合跟28胜13负的对手打满12回合,以及跟15胜9负2平的对手打满12回合。
这样一个拳手,就是笑傲江湖的帕奎奥认为值得自己一战的对手。
这个笑话一点也不好笑。因为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还在盼望着帕奎奥与已经风烛残年的巴雷拉再来上一场。而竞选菲律宾地方议员惨败,并且一度为婚外恋麻烦纠缠的帕奎奥,雄心是否依旧?10月6日,又是一场墨西哥荣誉保卫战。万众期待,翘首以盼――但拳迷们的热情,究竟会延续多久?公众媒体对帕奎奥的耐心,到底离底线还有多远?
天知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6
生①于患,死②于安乐。
【注释】
①生:生存。 ②死:消亡,衰败。
【译文】
困苦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消极萎靡。
【赏析】
“生于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这一观点是孟子在继承了孔子的“仁”与“礼”的儒学主张时所提出的。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这句话被无数次地验证,成为人们用来警示自己的至理名言。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扔向一口煮沸的锅中,人们本以为它一定会葬身锅中,但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就在濒临死亡的一瞬间,它竟奋力一跃,跳了出来。实验者又把另一只青蛙放入盛有清水的锅中,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弋着,此时开始加热锅中的水,随着水温不断升高,当青蛙意识到死亡已逼近它的时候,它已无力跳跃,最终命丧锅中。为什么两只青蛙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有非常强的患意识,而后者却因为丧失警惕而丢了性命。
相信不少同学都喜欢喝可乐吧!著名的百事可乐公司负责人韦瑟鲁普在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反而提出了“末日管理”理论,他经常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信息让员工体会到危机真的会来临,“末日”似乎不远,以此激发员工不断积极向上的斗志。
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同样是个危机感很强的人。当微软利润超过20%的时候,他强调利润可能会下降;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仍然说会下降。他认为这种危机意识是微软发展的原动力。微软著名的口号是“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患意识,微软才能够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患意识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折磨和苦难,是因为“老天”在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让他们生活于患之中,考验和磨炼其意志。对一个人来说,不经患,不知生存之不易;不经磨难,不知成功之艰难。
球王贝利成名后,记者问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是恶劣的环境磨炼了我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炼,他不可能成为球王。”贝利知道,安乐不是培养人才的土壤,患才是打磨人的砺石。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们虽然不是君王将相,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也不得不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7
论文摘要:由孔子首先阐发的对国家、民族和人生的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忧惠意识,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其精华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的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终极关怀.知识分子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以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忧患意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着,并且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种向上品格,成为激励历代仁人志士心系国民、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
忧患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患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和控制各种恶劣的自然现象,因此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的忧患。进人阶级社会,忧患意识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具体体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对社会、人生颇多精到见解,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后经历代儒士的阐发,忧患意识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
孔子是系统论述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的忧患是从忧患人生开始的。他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都是讲人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出发,孔子将忧患的内容重点放在关注他人、社会和国家上。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称霸,社会矛盾加剧,现实的苦难使人们更加关注现存的人世社会,诸子百家皆“篙目而忧世之患”,但各有各的忧法。老庄主要关心的不是社会现实的改变,而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解脱。墨家提倡兼爱,要求仁人志士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墨者本身,则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而孔子则一方面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安邦定国、匡济天下的社会理想。另一方面把个人的命运同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孔子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朝闻道,夕死可矣。”把道看得比人的富贵、生命还重要,提倡为道为仁而牺牲的精神,这比其他各家的忧患更全面、更系统。
孔子的忧患主要是对现实***治的忧患,用他的话说就是“天下无道”。对此,他提出的治理方案是“礼治”。还有一个忧患,是对礼崩乐坏文明危机的忧患,孔子的立场很明确:“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要在对古代文明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希望并主张周代的文明能够得到继续和发扬。这恐怕是孔子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价值。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学大师,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滋养,对孔子的忧患意识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他指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说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这就把忧患意识提高到关乎人事成败国家兴亡的高度。孟子还有一句关于忧患意识的警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种与天下人共欢乐同患难的思想是儒家“民本主义”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历代J优国忧民思想的源泉。
汉代儒家忧患意识是以现实***治为基点的。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士对孔孟儒学的改造就是基于对现实***治的忧患,忧的是国家大一统***治局面重蹈秦之覆辙,患的是孔孟儒道因“迂阔”而不能为统治者所接纳。而同时期的司马迁父子则另辟蹊径,从史学的视角阐释了他们的忧患思想。司马迁遵从父命,撰写《史记》,记载春秋战国诸侯相兼和汉兴以来明主贤君忠臣死义的光辉事迹,以表达他们对天下史文失传的忧患和对国家兴亡的忧患,从而使得汉代的忧患意识更加丰满。
到了唐代,儒家忧患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贞观君臣对“居安思危”思想的阐述和实践,是唐代繁盛时期发展儒家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唐太宗统治集团在贞观初年经常强调安不忘危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贞观***要》记唐太宗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自古人君为善者,多不能坚守其事……联所有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用保其终。”贞观朝的大臣如魏征、岑文本等一再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贞观君臣有着共同的忧患认识。
不仅如此,忧患意识还往往产生于国势衰弱之时。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的繁荣昌盛成为以往,取而代之的是藩镇割据,朝廷危机四伏。在此情况下,一些思想敏锐,关心历史前途和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倡导改革,提倡经史之学。比如史学家杜佑,他既把史学看作是施***的参照,又把***治视为史学所指示的历史前途的理想和实践,因而,他“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的***治胸怀和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酌古之要,通今之宜,写出了贯通古今而又旨在“理道”的《通典》,以备治国之用。思想家、文学家韩愈以饱满的热情捍卫中国文化传统,捍卫儒学之道,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大诗人李白写下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忧国诗句,杜甫写下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伤诗篇,都表达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之情。
宋代是一个充满忧患的年代。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面临着外族入侵和内部***治危机的双重困扰。因此宋代儒家的忧患意识表现为洲种状国至上、以身效国的牺牲精神。苏沟在《管仲论》咋说:“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陆游在《病起书怀》中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而范仲淹等因忧国而掀起了“庆历新***”的变革运动,王安石以“三不畏”精神顶住了顽固派压力而实行变法。这些都是忧国至上精神的写照。
宋代儒家知识分子在继承孔孟等前辈忧患意识的基础上,把忧患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人生境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种新的忧患观。他说:“居庙堂之高,财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这种先天下而忧患,后天下而快乐,而宜主沐国下忧民的思想,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磷m善天下”相比较,境界更高而且视野更宽,并且这种进退穷达皆忧天下的忧患观,体现了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进取精神,为知识分子树立了新的人格风范。 两宋以降,儒家的忧患意识亦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加深或者丰富其内容.。比如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儒家文化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专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一齐袭来。从文化的视角看,儒家文化有个近代转换问题,因此对近代以来的儒家忧患意识需要具体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
儒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之向内的发展是人格品德的培养,这就是所谓的“内圣’气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之向外的延伸则是***治实践漆,这就是所谓的“外王”,“内圣外王”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诉求,他们由此出发,优道一、忧国、忧留,体现了对人生、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二
儒家忧患意识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一。它所呈现出的特点同儒家文化关注人生、关注群体、关注国家与社会密切相关。
第一,儒家忧患意识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终极关怀。居安思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意识,也是一种襟怀博大的表现。孟子指出飞“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说的是一个国家,‘国内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为辅弼的士子,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经常容易被灭亡。也就是说,在没有内忧和外患的情况下,往往因为失去警惕而导致国家灭亡。因此孟子道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是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忧患和警惕。同时儒家还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首位,要求人们为民族生存与国家振兴而奋斗和献身。一旦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志士仁人高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旗帜挺身而出,担当时代重任,从而挽救民族危机,重振民族精神。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献身精神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无限生命力的源泉。
第二,儒家忧患意识是古代知识分子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忧患意识。知识分子特别关注的是“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把“道”看成是他们最终安身立命之处。提倡为“道”而牺牲的精神。所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是他们对“道”的继承和践履。儒家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形象,也培养了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反映了那种任重道远、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之情。
这种对“道”的关注和追求还体现出儒家知识分子对文化学术失传的忧虑。历代儒家学者以继承、弘扬儒家道统、学统为己任,把创造、发展和捍卫儒家文化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表现出知识分子复兴民族文化的执著情怀。
此外,他们对道的关注和追求乃至献身必然诱发出一种对社会现实和***治的批判精神。为了捍卫道、捍卫儒家的***治理想,自然同社会现实和***治有矛盾。照理说,直言上谏,指陈时弊,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史学重实录,主张善恶必书,彰善瘴恶.文学讲刺世.都在于弘道。对社会现实和***治的批判是知识分子道德理想转化为***治的努力。但封建社会的当***者,即使是比较开明的当***者,总是讳疾忌医,不大喜欢批评,因此总给历代志士仁人带来悲剧。事实上,如果社会上没有这种批评,其结果只能加速社会的腐败和***治统治权力的丧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8
论文关键词:仕人;忧患意识;治国理***
严复在其《天演论》中认为,“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有人,就有人的忧患;有仕人,就有仕人的忧患。明人吕坤居官十余载,在《治道》中有感慨:“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中国传统仕人的忧患意识主要是指其通过对忧患境遇的深刻体验而孕育出来的弘扬人生目标、价值取向的特殊心态。由忧患而超越忧患的心中历程,彰显了传统仕人生命哲学的特质和魅力。
一、忧己
按照内圣外王的修齐治平路径,中国仕人以德为先,把立德作为治道之核心。这是中国传统仕人所特有的一种治道精神和德治智慧。“为人不能尽人道,为官不能尽官道,是吾所忧也”。他们在个人的德、才、财、位、势等关系处理中,视德领于才、先于财、高于位、优于势。关于德与才,他们认为,“德”好比水之源头,“才”好比水之波浪;“德”为木之根本,“才”为木之枝叶。《资治通鉴》中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关于德与财,孔子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关于德与权势,他们认为,“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忧其贱,而忧道之不笃也。”关于为***之德,古人话语很多。子张问于孔子日:“何如斯可以从***矣?”孔子有“五美”之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扬雄在《修身》中有“取四重,去四轻”之说:“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
“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实际上,他们的认识都被传统仕人所接受,并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而进行临摹和实践了。传统仕人对于安身立命、修齐治平的忧患最终达到一种无忧而达命的境界。刘勰的《刘子》中就有“遇不遇,命也;贤不贤,性也。怨不肖者,不通性也;伤不遇者,不知命也。如能临难而不慑,贫贱而不忧,可为达命者矣”。更有以忧患为我所用,洒然自得者。梁启超在其《养心语录》中说:“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苟不尔,则从古圣者,可以不出世矣。种种烦恼,皆为我练心之助;种种危险,皆为我练胆之助;随处皆我之学校也。我正患无就学之地,而时时有此天造地设之学堂以饷之,不亦幸乎!我辈遇烦恼遇危险时,作如是观,未有不洒然自得者。”
二、忧民
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民本论”。孔子作为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者,主张“爱人”“亲亲而仁民”,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爱民恤民措施。孟子更是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民心向背与国家的兴亡、统治者的安危连接起来。中国仕人的忧民,首先基于人民对于国家***治的特殊作用。孔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此后,孔子的观点在以后被传统仕人反复引用,在处理君民关系、官民关系和巩固稳定国家***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荀子·王霸》云:“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严遵《天下有道德》中说:“君者,民之源也;民者,君之根也。根伤则华实不生,源丧则流沫不盈。上下相保,故能长久。”这些话语,都映照了孔子的观点。法家的管子也注意到了民心向背对***治的重要性。他在《管子·牧民》中说:“***之所行,在顺民心;***之所废,在逆民心。”道家也主张治国清静无为,不扰民。老子就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著名论断。传统仕人对生民之苦多有关切,也充满同情。《汉书·鲍宣传》中认为民有“七亡”和“七死”之说,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强调官民同忧乐,是中国仕人从向度深化和拓宽了忧民意识的特定内涵。官之忧是民之忧,官之乐是民之乐;反之亦然。在《粱惠王》下章,孟子向齐宣王讲过一段关于“忧乐”的精彩论点:“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以至后来引发出了后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无疑是把忧民意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那就是官民同忧乐的和谐境界。
基于***权性质和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中国仕人的忧民意识多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正如学者所言:“虽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观点都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或空想色彩,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治者为***的直接出发点和终极目的,但它对于约束和牵制统治者的言论和行动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
三、忧君
对君主的忧患主要在于避免人亡,当然这与对***治的忧患主要在于避免***息是有内在联系并很难分清的。扬雄在《先知》中有一段对话:“或问:‘何以治国?’日:‘立***。’日:‘何以立***?’日:‘***之本,身也。身立则***立矣。"’仍然强调了君主是立***治国的出发点。传统仕人的忧君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君主要有所忧。古人对于忧君之关切,总是联结着某种安危存亡之道。《周易·系辞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六韬·兵道》:“存才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孟子甚至说:“也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凸显的意蕴寄托在当***者须怀藏一股居安思危、存不忘亡的“忧***”之中,这无疑影响了后来仕人的思想,在对君国存亡的忧患中表达了他们辩证的治道。
(二)君主要忧所以忧。苏轼在《汉之变故有六》中云:“人主莫不欲安存恶危亡,然而其国常至于不可救者,何也?所忧者,非其所以乱与亡。而其所以乱与亡者,常出于其所不忧也。”苏轼在其《策略一》中还云:“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乱者也。国家无大兵革,几百年矣,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三)君主要积仁德。《左传》就有这方面要求:“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子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亡。***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贞观十一年,魏徵向太宗上书: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必须使树木的根扎得牢固;要想让河水流得远,必须疏通它的源头;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多积累道德仁义阳。
(四)君主要行仁***。《韩非子·十过》对君主行***提出十个方面警告。苟悦《孝昭纪》中把君主分为五类:有治主,有存主,有衰主,有危主,有亡主。张居正向万历帝进疏道:“大抵皆以敬天法祖,听言纳谏,节用爱人,亲贤臣,远小人,忧勤惕厉即治。不畏天地,不法祖宗,拒谏遂非,侈用虐民,亲小人,远贤臣,盘乐怠傲即乱。”
(五)君主要善于用人。中国古代多人治少法冶,所以,选人用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苟子云:“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管子提出:“君之所慎者四:一日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日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日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日不好本事,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固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苟子认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韩非子认为,人臣有“五奸”,刘向指出,人臣有“六邪”等等,都对君主善于识人鉴人充满了期待。
四、忧***
欧阳修在《准诏言事上书》提出“忧***”观点:“虽有忧勤之心而不知***治之要,则心愈劳而事愈乖。”其忧患意识底蕴在张扬一种为***之道。张居正在《陈六事疏》中指出:“先帝之治天下,有大本、有急务。正心修身、建极以为臣之表率者,***治之大本也。审几度势、更化宜民者,救时之急务也。大本虽立而不能更化以善治,譬如琴瑟不调、不解而更张之,不可鼓也。”他们的“忧***”挑明,为***既要正心修身,秉忧勤之心,还须晓治国之道、为***之要。超级秘书网
忧***的同时,传统仕人对于治道之各种关系是有辩证认识的。韩愈指出:“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而康有为则在《上清帝第七书》中明确地第一次从制度上论证败弱之理:“尝考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弊***尊隔之故。”谭嗣同的忧***意识与康有为所见略同,也是从制度的角度展开,他认为:“事之所以不治,有为之隔者也。君与臣隔,大臣与小臣隔,官与绅隔,士与民隔,而官与官、绅与绅、士与士、民与民又无不自相为隔。西人谓中国二十三行省各不相通,无异二十三国。不知一国之中,又复分为无数国。譬如一幅美锦,既条条裂之,复寸寸磔之。其存焉者与有几!”
五、忧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9
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与安乐,处于其中的人们必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不可置否的。
纵观古今,“生于忧患”的例子举不胜举:越王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朱元璋饱受穷苦,领导起义,从而登上皇位;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身残志坚,为世人留下不朽的名作;苏步青家境贫寒,发愤苦读,最终摘取数学桂冠……以上种种,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功者都是从逆境中磨练出来的,他们都有丰富的经验与不懈的追求。当然了,还有着他们的成功。
有成功当然也有失败,也不乏死于安乐的牺牲者:隋炀帝花天酒地,沉迷于美色,使得李渊起兵造反,推翻隋朝;清***府闭关锁国,“自给自足”,导致八国联***的野蛮入侵。以上等等,失败者不仅悔之晚矣,而且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等待他们的除了堕落,还有消亡。
难道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引以为戒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反思么?有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无数的人生哲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永远的天堂也是地狱,逆境不但可以使人堕落,也能使人发奋;顺境则如蜜糖,不仅能甜倒你,也可以将你粘住,永无翻身之地。社会未尝不是如此?社会很公平,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一样的。这则要看你要把这机会变成通往成功天堂的钥匙,还是冲向失败地狱的快车了。
“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地狱。”同样的,如果你想成功,逆境适合你,如果你要失败,逆境也适合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孟子》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
巧述论据,诱***点。一般议论文往往是开门见山,篇首树帜,彰显论点。而此文开头却是从容不迫地列举史实,一连运用了六个排比,举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层层深入,顺理成章。文章第二段在第一段事实论述的基础上,得出了凡成就事业的杰出人才,必须是饱经了磨难才能具备出类拔萃的智慧和才能。由事实生发出了较为深切的道理。第三段则由点及面,由小到大,由个人论及国家,丝丝入扣,得出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由此自然而然地导出全文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系列排比句式,读来酣畅有力,势如破竹,自然而充分地表达了意旨,颇富辩证性、雄辩性和说服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