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论文第1篇
思维的第一支柱:大脑;第二支柱:社会生活;第三支柱:知识;第四支柱:个性。(《思维的拓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加强巩固社会生活和知识这两大支柱,拓宽创新的空间。首先,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各种社会活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师务必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如可以开展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参与交通管理、到社区劳动、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和参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与书本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将由国内外的名著改编成的电影播放给学生看,推荐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来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当学生有了阅读的愿望后,老师指导阅读内容,推荐中学生课外阅读名著。一般每册教材中都会有一部名著推荐,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一定进度阅读,让丰富的知识做基石,使得创新的支柱更加牢固。
二、课堂训练,提高创新能力
1.发散创新训练
每个事物都会有不同的层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无论哪一种事物或现象都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可以挖掘出新意。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事物和现象,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笔者曾经在课上出示了这样一则材料,让学生自由讨论,讲讲自己的看法:材料:一株牵牛花缠绕在一棵大树上生长着,它上面开满了娇艳欲滴的花,一直延伸到大树的最顶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讨论的结果有:角度一:因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附在他人身上。角度二:无论多艰难,只要有一点可能,就不停地攀登。角度三:善于借助外物,所以总高出外物一截。角度四:过强的依赖性使它总是按照别人指导的方向前进。角度五:无论攀登到什么高度,根还扎在土里,因此能开出美丽的花。角度六:太善良、太包容别人,最终被别人夺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天空。角度七:互相帮助,一方得到了装扮,一方得以站得更高。……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发散能力是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方面来衡量的(《思维的拓展》)。从流畅性的要求入手,有助于培养思维发散的速度和质量。有了数量上的表现,就可以向多向思考方面过渡,培养变通性。有了善于变通作为基础,才会有奇思妙想涌现,才能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方法、构思等。在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步骤应由易到难,先求流畅性,再求变通性,然后求创新,最终提高创新能力。
2.求异创新训练
所谓“求异”即打破常规,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的一种构思方法。在写作上,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中提出“反弹琵琶”就属于这种求异范畴。“求异”的特征,一是对人们认为是完美无缺定论持怀疑态度;二是打破思维程序,其具体表现为“富有创造性———思路不落套,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富有多向性———思路宽阔辐射,善于多方面求索,别具一格;富于灵活性———思路活泼多变,善于联想推导,随机应变。”通过“求异”可以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给出一系列众所周知的古代的故事、俗语、警句、谚语等,对这些经过长期实践已经形成固定观点倾向的材料,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从相反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些传统的观点,给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经常举出一些当今社会上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观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时往往学生会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对大家都认同的看法提出质疑,在质疑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以达到创新的目的。有目的地进行这样的发散和求异训练,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你会发现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别人灌输给他的东西,当遇到无论是书本上的问题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都会***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法。
三、总结
创新能力论文第2篇
在联想电脑的广告词中曾经是这样说的“如果人类失去理想会是什么样子?”是的在我们现代社会更需要创新。而对于学生应该从小培养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现代教学创新教育的核心。未来的社会将由“文凭社会”转到“创新社会”。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创造力。未来的社会中门门功课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学生。“分高而能力低”的人终将被历史所淘汰。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是祖国的栋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所以,作为我们一位人类教育的工程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
一、教师应该自己先对自己进行洗礼。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自己在实践教育中不能够大胆创新,不愿去想别人不敢想别人不去做的事情,永远走老套的教育模式,那么自己永远也不能提高,更是误人子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让教师和学生距离化为零,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一位教师说得好:“课堂上教师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讲台成了威严的象征,课堂上孩子就会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思维就会失去灵活性。”后来这位教师毅然撤掉了讲台,将学生的座位改成马蹄形小组围坐。这位老师说:“没有了讲台,我融入了学生中间,这时的我是一位听众,是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没有了讲台,也就没有了障碍,师生间更融洽了,心与心更相同了。”总之,我们只有放下教师自己认为那种所谓的神圣的地位才能与学生的距离化为零,在教学中才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提倡学生异想天开。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还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异想天开”。寻于他们的异想天开要允许,要引导。教师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学生们创造思维就变得非常活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时,先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谁知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认为海力布他好笨哟,其实他可以不变成石头的,在灾难要来临的时候他可以马上把村里的家畜当着乡亲们的面全部抢走而让乡亲们来追他。这样乡亲们不就得救了吗?”学生的想法的确深深震憾了教师的心!是啊,学生的创造力有的竟连老师也无法估量,作为教师,决不能低估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思维发散性训练,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想,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思维角度。这三个思维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1993年全国六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节令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①中秋②七夕③重阳④元宵。”解答此题要从民俗、民习、物象,抒情议等角度分析和思考,从而找到最合理也最科学的方案。此类例题很多,不胜枚举。
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③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④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反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3、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风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越多姿多彩。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的联想训练时,要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聚合思维是思维者集聚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组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明确或记住最终的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多样化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可能性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寻找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从理性上把握得到“最优”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从而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如结合阅读教学中的解词训练,可列出一些词语的所有义项,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的语境,选择相关的义项;或结合课文的语段分析,通过比较鉴别,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具有说服力的认识;或从纷繁的材料中概括要点或论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创新能力论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能力创新;建议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一词诞生于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被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谁来“创新”?创新的承担者,即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熊彼特把“创新”活动的倡导者与实施者称为企业家。认为静态中的经济主体是经济人,而动态中的经济主体则是企业家或创新者。但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那种敢于冒风险,把新的发明引入经济中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企业家与普通的企业经营者也不同,前者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入“新组合”。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企业发展,建设企业家队伍很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对有灵魂的企业家创新”的论述,对企业能力创新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意义。
二、“能力”的释义
美国学者查特·保亚提斯对能力作了创新,他将能力广泛地定义为人的潜在性格,它可以是动机、特性、技能、人的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的一个方面或所使用的知识整体。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指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也指某个社会主体(组织或个人)对客观世界可发挥的作用力。“能力”其内在结构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构成。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基础的改造世界的能力。由知识到智力,再到技能,最后到实践及创新能力,呈现为由认识能力到改造能力,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三、“能力创新”及其功效
“能力创新”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产生竞争优势的要素作用力的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创造能力。它的功效是:(1)企业创新的关键。任何一个企业都想成功,但成功的企业都不会墨守成规,都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造中求发展,而企业创新的核心,不仅是产品、市场结构,更多的是行动反应能力。对企业来说,能力创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力,更多的是立足于过去实践的改造能力,打破原有的固有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活力。在笔者看来,能力创新是:过去的实践+生产学习积累=未来的创新,用数学模型来说,1+1永远大于1的过程。(2)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是具有后发优势的企业,一个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归纳,进行创造的企业是一个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力创新是企业在危机感中用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打破常规和条框,承担的一种使命与责任,它不只是某一杰出人才的单个表现,对一个企业来说,能力创新是一个集大成者,是一个整体效应,集中了数十位乃至整个企业能力创造性成果。它外似无形,内却有形,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用智慧与灵感,用激励与竞争开创新的企业活力。(3)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包括资源创新和能力创新,笔者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毕竟是有限的,而能力是靠学习实践培养出来的,是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东西,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对相同行业同等水平的一般企业来说,资源在某个时候可能有差异,但资源可以通过等价交换获得,而能力不一样,它是企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含有企业竞争发展的底蕴,是带动企业前行的动力。
四、“能力创新”的途径及建议
1.在危机感中培养企业创造性思维。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论,企业如同人一样,也有成长、衰老的过程。通常人讲究延年益寿,同样企业也讲究持续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时刻具有危机感,有危机感才能激发员工用更高的激情去开创新的领域,才能使员工深切意识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触发了员工对企业现状的反思,使其具有潜质的能力创新概念和创新的主动性。
2.在“学习型组织”中造就能力创新。
(1)“学习型组织”及其作用。所谓学习型组织(thelearningorganization),彼得.圣吉把其定义为“可以不断地加强创造未来能力的组织”。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自身的组织,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培养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今天,“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能力创新的有力保证。它为企业:①寻思路。通过向同行、客户及他人学习,了解标杆企业的精髓及战略,改进产品及性能,激发创新的灵感。②找规律。温故知新自己的过去,认清有价值的失败(ProductiveFailure)与无意义的成功(UnproductiveSuccess),分析、提炼使其上升为理论或规律。③做试验。面对未来创造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检验活动,在试验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结合,达到在用中学,并学以致用的目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④解方程。找出解决问题的最高杠杆解,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系统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获得最有效问题解决方案。⑤播知识。通过组织内知识传递,促进组织内知识扩散,建立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
(2)“学习型组织”的组建:在学习型组织中我们要学习主导市场的能力,学习快速应变的能力,学习关注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命力。怎么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因素有:①硬件平台,主要指组织成员进行生产、学习及信息交流必备的工具、设备、生产条件,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硬指标。②软件支架,主要是指组织成员的素质、求知欲及企业对未来的愿景,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软指标。③整合力与环境,整合软硬件的能力是组织能力创新的内在条件,环境是组织与外界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
外在条件。
3.用企业文化理念铸成能力创新。
(1)企业文化理念及其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及其员工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在企业经济活动和各种文化因素影响下,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而理念是一个统合个体价值观差异的一个共享价值观。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上的体现。其作用在于指导和激励,通过根植企业核心价值观,创造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来激励创新思想的可靠性、约束性及一致性。一个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就是一种员工创新理念的成功实现。如果一种创新理念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这种理念就会像“粘合剂”一样,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理念之下,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的形成。企业文化理念不仅包含企业价值观、品牌形象,更多的是个性与特色的精髓。如何形成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笔者认为:①要有一个“以能为本”的能力创新观念,培养合作、集体创新思维。②要纵观全局,着眼企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将能力创新根植于企业精神精髓,科学地确定企业创新文化的内容。③不失时机地宣传倡导企业创新文化,贯彻落实企业核心理念。④要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强化,激励创新。
4.用激励机制激发能力创新。
(1)“激励”及其功效。创新是在知识共鸣下产生新的智慧,激励是解决创新问题的根源。激励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激励来自员工外部世界,它是通过“迫使”员工为得到某些东西和回避惩罚而形成的工作动力,外在的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但当人们感觉到他们被收买或受控制的时候,物质激励并不绝对有效。作为激励因素的另一方面是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是要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觉得他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更多是组织和他人需要时,才会觉得个人对于组织的意义,这种积极性才使能力创新持久。
(2)“激励机制”的组建。怎么建立能力创新型的激励机制?主要有这么几点:①在学习互动的基础上,实行“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与面谈,推动团队和个人作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②在“人本管理”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能力的测评、使用、分配和开发等,进行“能本管理”。③在生产学习相互交替中,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5.用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实现能力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凭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构建创新网络,进行创新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模式,企业的效率会通过“学习——工作——创新——学习……”循环进行,螺旋上升。
(1)即时交流反馈信息来源与系统组建:即时交流反馈信息主要来自于“学习型组织”,因为该组织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各部分构成,通过组织成员的学习与交流,会使组织内部信息更加丰富;并且组织的分层决策、员工授权管理也将促使组织更具协调性和创造力。怎么建立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另一方面是靠“学习型组织”自身。因为:①“学习型组织”本身的有序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连续性;②“学习型组织”的即时动态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跳跃性;③“学习型组织”信息源的广泛性,既有组织内部的,也有组织外部的,从而能保证整个网络的发散性。
(2)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的作用:系统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激活了企业各个神经元,使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等多方面时时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既保证企业在快速成长中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也保证了组织及时不断地与环境信息交流。因此,依靠技术革新与“学习型组织”建立起来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系统是能力创新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我们学习、工作、创新的途径与来源。
参考文献:
1.***华编著.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创新能力论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能力创新;建议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一词诞生于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被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谁来“创新”?创新的承担者,即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熊彼特把“创新”活动的倡导者与实施者称为企业家。认为静态中的经济主体是经济人,而动态中的经济主体则是企业家或创新者。但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那种敢于冒风险,把新的发明引入经济中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企业家与普通的企业经营者也不同,前者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入“新组合”。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企业发展,建设企业家队伍很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对有灵魂的企业家创新”的论述,对企业能力创新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意义。
二、“能力”的释义
美国学者查特·保亚提斯对能力作了创新,他将能力广泛地定义为人的潜在性格,它可以是动机、特性、技能、人的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的一个方面或所使用的知识整体。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指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也指某个社会主体(组织或个人)对客观世界可发挥的作用力。“能力”其内在结构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构成。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基础的改造世界的能力。由知识到智力,再到技能,最后到实践及创新能力,呈现为由认识能力到改造能力,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三、“能力创新”及其功效
“能力创新”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产生竞争优势的要素作用力的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创造能力。它的功效是:(1)企业创新的关键。任何一个企业都想成功,但成功的企业都不会墨守成规,都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造中求发展,而企业创新的核心,不仅是产品、市场结构,更多的是行动反应能力。对企业来说,能力创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力,更多的是立足于过去实践的改造能力,打破原有的固有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活力。在笔者看来,能力创新是:过去的实践+生产学习积累=未来的创新,用数学模型来说,1+1永远大于1的过程。(2)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是具有后发优势的企业,一个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归纳,进行创造的企业是一个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力创新是企业在危机感中用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打破常规和条框,承担的一种使命与责任,它不只是某一杰出人才的单个表现,对一个企业来说,能力创新是一个集大成者,是一个整体效应,集中了数十位乃至整个企业能力创造性成果。它外似无形,内却有形,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用智慧与灵感,用激励与竞争开创新的企业活力。(3)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包括资源创新和能力创新,笔者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毕竟是有限的,而能力是靠学习实践培养出来的,是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东西,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对相同行业同等水平的一般企业来说,资源在某个时候可能有差异,但资源可以通过等价交换获得,而能力不一样,它是企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含有企业竞争发展的底蕴,是带动企业前行的动力。
四、“能力创新”的途径及建议
1.在危机感中培养企业创造性思维。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论,企业如同人一样,也有成长、衰老的过程。通常人讲究延年益寿,同样企业也讲究持续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时刻具有危机感,有危机感才能激发员工用更高的激情去开创新的领域,才能使员工深切意识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触发了员工对企业现状的反思,使其具有潜质的能力创新概念和创新的主动性。
2.在“学习型组织”中造就能力创新。
(1)“学习型组织”及其作用。所谓学习型组织(thelearningorganization),彼得.圣吉把其定义为“可以不断地加强创造未来能力的组织”。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自身的组织,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培养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今天,“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能力创新的有力保证。它为企业:①寻思路。通过向同行、客户及他人学习,了解标杆企业的精髓及战略,改进产品及性能,激发创新的灵感。②找规律。温故知新自己的过去,认清有价值的失败(ProductiveFailure)与无意义的成功(UnproductiveSuccess),分析、提炼使其上升为理论或规律。③做试验。面对未来创造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检验活动,在试验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结合,达到在用中学,并学以致用的目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④解方程。找出解决问题的最高杠杆解,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系统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获得最有效问题解决方案。⑤播知识。通过组织内知识传递,促进组织内知识扩散,建立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
(2)“学习型组织”的组建:在学习型组织中我们要学习主导市场的能力,学习快速应变的能力,学习关注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命力。怎么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因素有:①硬件平台,主要指组织成员进行生产、学习及信息交流必备的工具、设备、生产条件,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硬指标。②软件支架,主要是指组织成员的素质、求知欲及企业对未来的愿景,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软指标。③整合力与环境,整合软硬件的能力是组织能力创新的内在条件,环境是组织与外界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外在条件。
3.用企业文化理念铸成能力创新。
(1)企业文化理念及其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及其员工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在企业经济活动和各种文化因素影响下,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而理念是一个统合个体价值观差异的一个共享价值观。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上的体现。其作用在于指导和激励,通过根植企业核心价值观,创造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来激励创新思想的可靠性、约束性及一致性。一个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就是一种员工创新理念的成功实现。如果一种创新理念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这种理念就会像“粘合剂”一样,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理念之下,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的形成。企业文化理念不仅包含企业价值观、品牌形象,更多的是个性与特色的精髓。如何形成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笔者认为:①要有一个“以能为本”的能力创新观念,培养合作、集体创新思维。②要纵观全局,着眼企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将能力创新根植于企业精神精髓,科学地确定企业创新文化的内容。③不失时机地宣传倡导企业创新文化,贯彻落实企业核心理念。④要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强化,激励创新。
4.用激励机制激发能力创新。
(1)“激励”及其功效。创新是在知识共鸣下产生新的智慧,激励是解决创新问题的根源。激励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激励来自员工外部世界,它是通过“迫使”员工为得到某些东西和回避惩罚而形成的工作动力,外在的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但当人们感觉到他们被收买或受控制的时候,物质激励并不绝对有效。作为激励因素的另一方面是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是要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觉得他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更多是组织和他人需要时,才会觉得个人对于组织的意义,这种积极性才使能力创新持久。
(2)“激励机制”的组建。怎么建立能力创新型的激励机制?主要有这么几点:①在学习互动的基础上,实行“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与面谈,推动团队和个人作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②在“人本管理”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能力的测评、使用、分配和开发等,进行“能本管理”。③在生产学习相互交替中,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5.用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实现能力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凭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构建创新网络,进行创新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模式,企业的效率会通过“学习——工作——创新——学习……”循环进行,螺旋上升。
(1)即时交流反馈信息来源与系统组建:即时交流反馈信息主要来自于“学习型组织”,因为该组织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各部分构成,通过组织成员的学习与交流,会使组织内部信息更加丰富;并且组织的分层决策、员工授权管理也将促使组织更具协调性和创造力。怎么建立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另一方面是靠“学习型组织”自身。因为:①“学习型组织”本身的有序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连续性;②“学习型组织”的即时动态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跳跃性;③“学习型组织”信息源的广泛性,既有组织内部的,也有组织外部的,从而能保证整个网络的发散性。
(2)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的作用:系统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激活了企业各个神经元,使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等多方面时时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既保证企业在快速成长中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也保证了组织及时不断地与环境信息交流。因此,依靠技术革新与“学习型组织”建立起来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系统是能力创新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我们学习、工作、创新的途径与来源。
参考文献:
1.***华编著.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创新能力论文第6篇
在联想电脑的广告词中曾经是这样说的“如果人类失去理想会是什么样子?”是的在我们现代社会更需要创新。而对于学生应该从小培养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现代教学创新教育的核心。未来的社会将由“文凭社会”转到“创新社会”。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创造力。未来的社会中门门功课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学生。“分高而能力低”的人终将被历史所淘汰。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是祖国的栋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所以,作为我们一位人类教育的工程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
一、教师应该自己先对自己进行洗礼。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自己在实践教育中不能够大胆创新,不愿去想别人不敢想别人不去做的事情,永远走老套的教育模式,那么自己永远也不能提高,更是误人子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让教师和学生距离化为零,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一位教师说得好:“课堂上教师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讲台成了威严的象征,课堂上孩子就会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思维就会失去灵活性。”后来这位教师毅然撤掉了讲台,将学生的座位改成马蹄形小组围坐。这位老师说:“没有了讲台,我融入了学生中间,这时的我是一位听众,是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没有了讲台,也就没有了障碍,师生间更融洽了,心与心更相同了。”总之,我们只有放下教师自己认为那种所谓的神圣的地位才能与学生的距离化为零,在教学中才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提倡学生异想天开。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还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异想天开”。寻于他们的异想天开要允许,要引导。教师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学生们创造思维就变得非常活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时,先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谁知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认为海力布他好笨哟,其实他可以不变成石头的,在灾难要来临的时候他可以马上把村里的家畜当着乡亲们的面全部抢走而让乡亲们来追他。这样乡亲们不就得救了吗?”学生的想法的确深深震憾了教师的心!是啊,学生的创造力有的竟连老师也无法估量,作为教师,决不能低估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论文第7篇
首先,医学院校对于创新教育的支持不够。现阶段,大多数的高等医学院校都已经开展了创新教育的改革,但是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多数学校只是重视学生的教学工作,而轻视学生的想法与需要。因此,对建立医学生创新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与改革力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改进。其次,学生的教育工作也过于片面,在各类医学高等院校的创新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活动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是很全面,学校内的文化创新氛围也远远不够,这样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有相当大的局限性,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与灵感。最后,现阶段看来,我国国内的医学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考评还仅局限于考试,这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极大的影响的。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提高创新能力,大多都在死记硬背,不仅不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能力下降。所以,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门可以建立多种考核制度,不能仅局限于考试。
2医学生创新教育所起到的作用
使学生树立起创新观念,对于学习有足够的热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也正是因为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高校的学习生活是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阶段,离开大学校门,即将步入社会,这对于学生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一定要重视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校要尽量多组织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创新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也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动力。而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只有将学生工作做到最好,学校才能更加适应现今社会的潮流。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学校可以尽量多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平等互助的平台,让学生们主动的去相互沟通、了解。
3医学生创新教育工作的探索
在教育课程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们多动手、多动脑,不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这种教育模式只会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甚至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对于实验课的内容,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教师在旁边指导,有问题大家在一起讨论。对于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也要创新,不能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要让学生们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对于医学生创新活动学校一定要大力支持,对于科技创新的经费一定要尽量满足,从而保证学生各类科技活动的顺利完成。同时,要建立多个适合学生动手实验的创新基地与实验室,保证学生们能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与研究。只有学生们亲自动手,才会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更有激情的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创新实践中关怀与关心精神的培养。所有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团队协作是分不开的,在一般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但对患者是否怀着关怀的心情也是同样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提高并不能代表其人文知识的提高。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灌输给学生关怀意识,不要仅局限于对患者病理的研究。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