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高中教育篇1
**市普及高中教育规划 文章作者:李牮宏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11月9日11:15 **市教育局 一、我市高中教育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中教育的需求,1995年,在实现教育“两基”后,顺应教育改革趋势,抓住高校扩招的机遇,我市高中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现有普通高中4所(**中学、**一中、**一中、**实验中学)、职业学校一所,高中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办学规模快速发展,已基本具备了普及高中教育的条件。1997年,我市高中在校生只有2000余人,到2003年,高中在校学生达到5700余人(不含在市外就读的学生),是1997年的2.9倍。按照2012年个)48422454168 学校编制 (人)20017095180645 (说明:表中的“标准班”为每班50人,职业中专在校生人数含第三学年在校外实践、实习学生数。) 2、办学目标定位 市立中学办学主要面向普通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包括体育、艺术、科技等特长生),在我市普通高中办学中起到龙头的作用。坚持投入优先,保证师资优先选配,设施重点装备。**一中、资局一中主要承担普及高中教育的责任,同时,积极探索“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职业中专、劳动技校通过学历教育、中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形式,以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实用技术人才为主,为**经济发展和“三农”服务。共同担负起教育支撑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学历合格、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乐于奉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普及高中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继续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把提高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培训重点。一是抓好在岗教师的培训。建立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脱产培训为补充的教师培训机制,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相当于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3—5%;二是大力实施“名师工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名优教师,使每个学科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王牌教师;三是抓好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使职业中专的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3:7;四是畅通教师队伍进出口渠道,根据学校实际需要,每年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和其它渠道公选一部分教师补充到高中教师队伍中来,确保高中教师队伍学科比例协调,保持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4、学校建设目标 (一)普通高中 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的总体规模已基本达到了2012年普及高中教育所需的要求。按照“优先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今后的高中硬件建设主要是抓好“一整合、三配套、四完善”。“一整合”即整合普高现有办学资源,调整好高中学校布局。“三配套”:一是多媒体网络教学设施配套,建好校园网;二是***书管理、借阅电脑化设施配套;三是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更新配套。“四完善”:一是完善体育、美术等办学设施;二是完善后勤设施;三是完善学校卫生工作设施;四是完善勤工俭学设施。 (二)职业中专 根据办学规模,如职业中专不搬迁,一是建好一栋40间教室的教学楼和一栋可容500人的学生公寓;二是根据办学需要,完善学生实践实习场所和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校际联合、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为拓展办学空间、学生就业建立一条绿色通道;三是实现后勤设施配套,四是提升教育教学设施水平。 5、办学水平目标 (1)高中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其中职业类学生在校生比例占高中在校生总数的40%以上。(2)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率达95%以上,重视职业学校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毕业率(双证)达95%以上,指导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3)发展办学特色,普通高中要根据办学定位,在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选定1—2个项目作为重点,抓出成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增强办学的吸引力。职业中专要结合本地实际或人才市场的需要,办出特色专业,形成学校品牌。(4)推出有影响的教育科研成果,学校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有省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成果,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文章逐年增加。转变教育观念,规范办学行为,致力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和落实全
国、全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决定和省委、省***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各级***府、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加快高中教育发展、实现普及高中教育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大力支持,加快发展。 (一)加大普及高中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全市人民了解普及中高教育在发展我市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二)市里要出台普及高中教育***策措施。包括畅通投入渠道,坚持以***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资机制,落实相关责任,逐年消化现有高中学校负债,制定保障贫困学生就读的救助机制,改善和优化高中教育发展环境。 (三)制定高中教师培训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在岗高中教师,培养学科带头人,畅通高中教师进出口渠道,建设一支总量相当、学历合格、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的高中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四)积极推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2004年5月18日 文章出处: 自己创作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普及高中教育篇2
我是1981年上的高中,那时候初中毕业生先考小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中专,考上小中专的都是学习尖子),考不上小中专再考高中。我没有考上小中专所以考了个高中,能够考上高中也不容易,大多数初中毕业生既考不上小中专,也考不上高中,就回家务农去了,上高中还是挺难的。时间一晃过去了36年,期间我师专毕业到高中教书又离开了高中,国家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小中专取消了,除了普通高中以外又增加了职业高中。对于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要愿意,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已不成问题,有数据为证,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2个省份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0%,北京、上海等地都达到95%以上,我老家山东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从普及的角度来看,从2016年的87.5%到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这个公认的全面普及标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2.5%的增长应该不是难事。我个人更关心的是普及一个什么样的高中阶段教育。
第一,高中阶段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其对未来规划发展的能力。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中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的重要环节,它承担着升学、就业、培养全人的使命,是承上启下、进行分流的重要环节。高中阶段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地位独特,它是学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个性形成和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个人学习意愿、学习目的和家庭对于教育的支持程度都对高中阶段教育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各自教育特色、优势以及职业发展渠道统一纳入到学生发展规划能力的培养当中,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教育的能力。
第二,调整普通高中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结构,压缩普通高中规模。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接受教育人口数量比例的快速上升而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结构还存在较大问题。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在落后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等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还十分薄弱的地区,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结构,这些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规模方面;在中等职业教育己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区,主要任务是深化产教融合、挖掘办学特色;在中等职业教育己经具有较好基础、具备一定办学特色、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性地区,则应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转型升级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第三,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改变中职毕业生回报率普遍低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现实。我们接受教育总是想通过教育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家庭子女接受完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后便直接进入了社会或勉强进入普通高中,考不上大学直接进入社会,这些人在劳动力市场中整体缺乏竞争力,择业范围窄、就业环境与待遇较差。即使如此,他们也不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较低,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满意度偏低,表明社会普遍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未来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性观念,使职业学校毕业生投资回报率高于一般普通高中。
普及高中教育篇3
一、普及型舞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普及型舞蹈教育是指教舞蹈教育融入普通教育中的一中模式,它提倡在推行普通教育的时候,也要同步推行舞蹈教育,赋予舞蹈教育与其他文化类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专业型舞蹈教育只面向舞蹈专业的学生不同,普及型舞蹈教育是将普通的学生作为其教育的对象。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并不是一门兴趣类或选修类课程,而是一门贯穿于普通学生整个学生生涯过程中的教育课程,他们相信通过让所有学生都能平等接受舞蹈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成长、思想品德养成以及仪表等素质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舞蹈课程得到了与其他课程一样的尊重。
自建国以后,我国就模仿苏联来搭建自己的舞蹈教育模式,也就是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时至今日,我国的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已经发展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人民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单一采用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也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此时,普及型舞蹈教育模式开始进入舞蹈教育界的视野,通过在现有舞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普及型舞蹈教育模式,通过两者互补来实现我国舞蹈教育的更大发展,逐渐成为舞蹈教育模式变革的主要方向。
二、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面临的困难
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所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师资力量问题,由于我国之前一直以培养优秀的舞蹈表演者为教育目的,因此在舞蹈师资方面的培养较为匮乏。而且全国范围内有不计其数的学校,据统计,仅是有国家承认办学资格、能够***颁发证书资格且国家承认其学历证书的学校就已经超过一千所,而中小学的更是数量繁多,让所有普通学生都能够有获得舞蹈教育的机会,也意味着需要有庞大的舞蹈师资队伍来作为支撑。其次,让所有学生都有平等获得舞蹈教育的机会除了必须的软件设施之外,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舞蹈教育硬件设施包括教学场地、教室设备、伴奏音响设备、以及更衣室等,虽然未必需要向专业的舞蹈训练要求看齐,但是以上的基本设备如果不能得以满足,那么对于舞蹈教学而言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虽然我国学校数量众多,但是却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够拨出专项经费来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以上所述都对舞蹈教学在我国各教育层级加以普及形成了短时间内难以攻克的难关,但相对而言,从高等院校开始普及舞蹈教育却显示出了更大的可行性。比如在设备方面,高等院校经费资源相比较为宽松,也更容易获得***府项目的拨款,因此有能力建设舞蹈教学的专用硬件设施。而且大学学生由于专业单一,学业压力简单,也会有更多的时间能够用于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从这部分群体开始普及舞蹈教育所受到阻力相对较小。尽管如此,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诸多高校仅仅只是将舞蹈视为形体律动的一种方式,将舞蹈普及教学替换为在全校推广广播体操等活动,完全抽离了舞蹈自身美的内涵与本质,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辅助搞笑推广舞蹈普及型教育,那么它仍然难以成为现实。
三、朋辈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笔者在通过对现有模式的思考和体悟后,发现了在心理学教育中常用的朋辈教育模式,实际上也能够应用舞蹈教学中,而且认为使用朋辈教育的模式,确实能够有效地推广高校开展舞蹈普及型教育。“朋辈”二字从字面意思上看,“朋”字指相互之间友好、有好感的人,也可泛指朋友、同伴、亲友等;“辈”字则指家族之间的世代关系,是一种身份上的先后排序,因此“朋辈”在字典中的翻译就是“相同辈分或是志同道合的人”。朋辈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有很大差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具有相当高的身份,古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而朋辈教育中则强调了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层次、身份地位都是应该是相近的,他们通常会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趋于一致性。
首先,朋辈教育是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具体而言是属于自我教育中的群体自我教育,也就是说,必须要存在一定在组织或是群体,才有可能开展朋辈教育。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能够通过开展朋辈教育,获得互相借鉴、学习并得以促进提高的机会、
其次,朋辈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脱离字面上“朋”字的概念,也就是说,开展教育的群体不再局限于朋友、同学或是已经认识了的人,它已经可以在彼此陌生的两个人或是同辈群体之间进行。
四、朋辈教育在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应用
在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模式的工作上,我国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了多种尝试,如通过开办辅修、选修的课程,或是举办校园舞蹈比赛等。本章就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来分析朋辈教育模式在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自从2011年起开始举办校园舞蹈比赛,此次舞蹈比赛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比赛,因为它要求全校每个学院都派出一支舞蹈队,并由本校音乐学院舞蹈系三年级的学生作为舞蹈队的领队老师,以此在舞蹈系学生和其他学院学生之间开展朋辈教育活动。本文就以此种模式为例,分析如何使用朋辈教育模式来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
首先,朋辈教育有助于在高校普及舞蹈。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舞蹈比赛中,就是基于朋辈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将舞蹈专业的学生融入到教育的环境里发挥指挥和引导的功能,并通过比赛的形式吸引了周围更多人的关注。相比于将舞蹈教育作为一种次要课程在全校进行普及的方式而言,全校比赛的方式能够令参赛学员避免将舞蹈学***仅作为走形式、搞时尚的过程,而是会努力学习真正意义上的舞蹈。
其次,朋辈教育有助于普及开展舞蹈教育的硬件设施。针对舞蹈课程的学习,专业的教学设施是必不可缺的,学生们在没有镜子的空地进行学习和在专业的练功房中学习,其所产生的效果一定会相距甚远。然而当舞蹈教学对于学校而言,仅仅只是作为美育的其中一个辅助环节时,并不能够引起校方领导足够的重视,促使他们完善舞蹈教学的硬件设施。但是当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专业级别较高的舞蹈比赛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再次,朋辈教育模式有助于解决师资问题。目前在我国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还有诸多的困难难以得到解决,首当其冲的就是师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所培养的都是专业型舞蹈人才,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他们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或者是能够成为卓越的舞者活跃在舞台上,并未希望能够藉此提高国民整体舞蹈素质和舞蹈审美能力。而朋辈教育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但是却能为舞蹈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的同时,使普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专业的舞蹈教学的熏陶。在华南师范大学每年举办的舞蹈比赛中,由舞蹈系的专业学生作为各学院代表队的指导老师,一方面使得各个学院的参赛学生都能接触到更加专业的舞蹈教学,同时也锤炼了舞蹈系学生的授课能力。
普及高中教育篇4
关键词:普通高中;女生;现状及教育管理
随着国家,***指挥棒的改变,高中阶段优生和差生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成绩好的学生基本上都上好一点的高中,成绩不好的只能在差一点的高中。以前还没有这么明显,差一点的高中一年也能考十来个一本,一半的学生也能上本科。现在差一点的高中一年也就能考一,二个一本,考上本科的也不多,很多都只是能上个高职高专。这类高中基本上就沦为了三流高中。其直接原因就是招的学生的都是零拒绝无门槛招进来的。学生的中考成绩差,总体素质也差。
一、普通高中女生的现状及分析
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上的不稳定性和幼稚性等多种问题。所以在所招生的女生中存在着一些违反校规校纪和与社会公德不相适应的现象。从关怀关爱女生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的本质传递知识经验为载体,培养人,促进人,从女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探讨和研究加强女生管理,教育的措施方法。
(一)年龄特征情绪状态
青春期少女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使之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在新的交往中,常常出现羞怯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等,给她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困难和障碍。教师应努力帮助其克服上述心理障碍,使其抛弃少年时代与人交往时形成的依附心理,平等地和同学交往,真诚地表达自己,勇敢地塑造自己。
(二)学习成绩差,学习动机低
厌学是目前学生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三流高中女生本来中小学就学的不好,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再加上高中只是更难一些,更加不好学。还有一些其他心理原因导致厌学的情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讥笑而不愿上课,因记忆、理解等能力欠缺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或因家长期望值较高产生逆反心理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讨厌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读书真没意思,望着桌上摆满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灰烬。”表现出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情绪,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缺乏关爱
很多女生多半是留守儿童,她们大多是爷爷奶奶带大,她们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有些父母离异,父母都不管,有的只是给钱,什么都不管,让她们缺乏亲情。有的家长到学校来不知道学生的班主任是谁,不知道是哪个班,有甚者不知道是哪个年级。这一系列事使她们对社会不满,愤世嫉俗,使她们的叛逆行为加重。缺乏亲情让她们更希望有爱情,但她们又有着不成熟的恋爱观,有的是为了恋爱而恋爱,有的觉得好玩,有的是看别人在谈,于是自己跟风。现在的影视作品,网络,过多渲染男女私情,心理波动大,易冲动,阅历浅,情绪难以控制,失恋后有过激行为,之前有女生失恋后剪光头,和同学打架等等,是我们老师管理要高度重视的。
二、管理措施
(一)大力开展思想***治教育
德等方面的教育,端正广大女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她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遵纪守法教育针对女生的特点,开展相关法制教育,促使她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做到不违法、不犯法,并懂得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真正懂得保护自己,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遵守校纪校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不做任何违反学校纪律和社会公德的事。
(二)开展心理,生理健康教育
女生心理生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开展各类心理讲座及主题班会。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心理调适。我每学期都开一到两次心理,生理健康的讲座,很多女生反应很好,很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也都需要。我们每个月办一次小的杂志。让女生了解更过的一些知识。实际操作中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让女生热爱学习,帮助她们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灌输终身学习的思想。还有例如举办有利于女生优势发挥的各类比赛,如演讲比赛,作文大赛。让女生不在消极生活,学习。而是让她们能不断的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内在机制,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关注女生心理变化对其消极情绪及时进行疏导,趋利避害,帮助女生对学业成败积极归因,建立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三、思想教育方法
(一)德育课时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对女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地方。老师提高自身素质,言传身教。要关心女生,从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关怀她们,提高女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要真正的了解她们,慢慢改正她们错误,荒谬的思想
(二)班级管理,每个班要有女生委员,有什么问题能及时向班主任和女生管理员反映,能第一时间关心学生,解决问题。班主任也要经常对女生的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学生会女生部也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晚上寝室查寝,解决一些突发事件,调节一些女生间的小纠纷。大事情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
(三)社会,家庭,学校三者配合,号召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认识社会、认清社会的主流。父母也要多了解关注自己的孩子,了解她们的心理,不要总是横眉冷对,消极对待,说些刻薄的话打击孩子,也不要过多的宠溺,要什么给什么。有的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表现不一样,在家和在学校两个样。家长和老师要配合起来共同为学生的发展。
(四)安全管理方面,女生的安全问题也是要重视的,晚上查寝,确保每个学生都在寝室,不允许夜不归宿,有此情况要调查问清原因。并作记录,对其做相关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强海燕:《性别差异和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普及高中教育篇5
1、社会腐败之风,,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风气,有权就有未来的错误思想,使一些学生羡慕、模仿、追求产生读书无用思想。歌星、明星、超男、超女文化”不良文化的宣传影响,梦想着自己也能一夜走红,做着天真的梦,使一些学生丧志荒学。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校园广播、校内橱窗,各种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内横幅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淡化高考分数,净化学生的心灵。
2、社会上诱惑的事物太多”,电子游戏、网络游戏、不良影视的传媒等分占他们本应学习的大好时间从而使一部分学生丧志、精神颓废,学校因充分搞好各种社团活动,如体育、美术、音乐、演讲等团体大量吸纳学生,陶冶情操。
二、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摈弃应试教育观念,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利用多元教育理论思想,树立全方位培养人才观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考核。
2、注重教育方法老师要以情育人,尊重教育规律,对学生不得随意批评,不分场合;不得肆意挖苦,不留自尊;不得驱出课堂,不准听课;不得只蒋训斥,不讲说服;不得埋怨家庭,转嫁教育;不得弃之不管,任其放任。教师只有真正做到正确理解并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到温暖,切实得到关心,真正建立起感情的联系,那么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缩短,学生的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3、强化班主任的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班级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为基本的单位,是沟通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健因素,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进行信息交流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主任是班级思想***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班级有数位学生集合在一起学习、娱乐、生活,如果缺少班主任的带领、指引,那么,要形成一个有凝聚力、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的班级集体,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首先班主任要促成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付出更多的爱。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对待学生不允许讽刺、挖苦,也不允许迁就放纵、听之任之。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在他们身上加倍倾注真诚的爱。要在思想上关心他们的进步,学习上细心指导,生活上热心照顾,遇到困难时耐心帮助。同时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他们犯错误时,及时给予纠正,使他们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消除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避免学生出现环毛病的负面积累,防患于未然。其次班主任应该在班集体营营造人人平等,相互关心的氛围。良好的集体塑造人,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中,最容易使人成长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和充满热情的关怀中,学生能克服自卑,去掉旧习,融于“大家庭”中。从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产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增强学习的动力。另外班主任要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成好朋友,相互帮助、相互勉励。对学困生不离不弃、不舍不弃,耐心地引导他们,想办法把他们的心思吸引到学习中来,吸引到班集体中来,吸引到老师的“良言”来,使他们安下心来,转劣为优。
普及高中教育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高校;高中
中***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5-0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呈现新的趋向,在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方面,由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转向比较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学生本位;在课程目标方面,体育课程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及人文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体育锻炼价值和健康相结合成为新的追求;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近和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课程情境差异性的不断提高,大学和高中体育课程内容逐步走向个性化;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结合,体育课程的实验成为师生积极交往、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过程;在课程评价方面,发展性和终结性的课程评价理论成为评价的主要思想。由此可见大学体育课程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共同点,特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已接近大学的体育课程,高中选项教学和学生的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给大学的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的异同,找出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使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向健康方向发展。
1 普通高校和高中体育课程对比
1.1 体育课程性质比较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性质上看均为必修课程;从手段看均为身体练习;从层次上看,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比高中生高。在手段相同的情况下,高中学生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达到健康的目的;而对大学生的要求,显然是建立在大学生已经掌握和基本掌握了体育锻炼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大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而不再是“学习”。从最终的目的看高中生通过学习来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大学生通过合理的教育和锻炼,除了达到身体健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体育的素养。
1.2 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纲要》和《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自身的特点,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建立课程目标。《纲要》对大学生提出的课程目标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完成“水平五”提出的目标后,可以完成“水平六”的目标。大学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而高中的“水平六”只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从两个层次的目标设置看,均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力求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去发展身体、提高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体育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比较
从课程的设置上看,《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纲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标准》对高中体育教学设置和内容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共同要求。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4级学习水平相衔接,《标准》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7个系列(包括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体操、健美操、舞蹈或健美运动,水上运动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新兴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以及1个健康教育专题系列)。
高中课程共11学分,198学时(每1学分18学时)。其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为所有学校、学生必须选择和完成的学分。健康教育的18个学时的1个学分可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在高中3学年中完成,每学期3学时。健康教育必须单独安排课时,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进行。
其他学分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条件在田径类、球类、水上运动、体操类、民族民间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中选择。每个学生应该连续完成18学时的学习时间,才能给予学生评定学分。
学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选择多个模块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的某个模块中获得多个学分,如某个学生在篮球模块1中获得1个学分后,还可以在篮球模块2中获得第2个学分。应该允许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水平六”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选择“水平六”的学生必须完成“水平五”的10个学分后才能进一步学习,选修项目在4~6个学分。
1.4 体育教学方法比较
《纲要》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而《标准》也提出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优点的同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1.5 体育课程评价比较
《纲要》中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程建设等3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
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
《标准》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要求与《纲要》基本一样,只不过《标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选择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体能的评价:学生体能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应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各校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自行安排。对具体的考核项目,学生可以有一定的选择权。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专项运动技能掌握与运用情况的评价应根据各校和学生选择的具体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规定动作的演示、在教学比赛中学生所学专项运动技能的运用、学生擅长技能的展示。
学习态度的评价:学生学习态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和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学生情意表现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学生合作精神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健康行为的评价:学生健康行为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如是否吸烟和酗酒、饮食习惯等)、遵守作息制度的情况、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体能的评价可采用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展示、技能评定、口头评价、测验等方法;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评价可采用观察、量表评价、口头评价等方法;健康行为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量表评价等方法。
在评价时,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的评价应采用等级评价制。
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
《纲要》和《标准》对体育课程资源也作了规定。
2 从比较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随就业和终身体育发展
高校和高中的课程性质比较表明,大学的体育教学必须也应该建立在高中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这一要求符合教育改革、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从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正朝这个方向发展;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显得有些滞后。高中的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去达到课程的目标。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已经不是“学习”那么简单了,它要求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课程目标。这里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合理的体育教育”是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需要的东西?笔者的理解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教或学”。然而,目前有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技能上”,当然“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还需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实际情况表明,许多大学的体育课,尤其是大一的体育课,通常是教师主动教的多,学生主动学习的少。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目前高中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显示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有不合理的地方,有改革的必要。目前,不少高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形式、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健康状况选择学习项目等等教学改革,或多或少达到了《纲要》的要求。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仍然适应不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2 体育形式从有形走向无形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高中学生通过选项教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技能日益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正在不断地加强。
我们在培英中学、高州第二中学、汕头金山中学、中山纪念中学、佛山第一中学、中山桂山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增城中学、增城仙村中学等学校进行了3年的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高于对照班。体育的技术、技能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了3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全国高中将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实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表明,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和学分管理制,将使高中毕业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水平大大的提高。从2007年开始,大学新生入学的体育水平将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也有了相当的基础。再过几年,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将带着自己的体育专长进入高校,那时,再让学生进行选项,再让学生参加低级的俱乐部形式的学习,恐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因此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势在必行。到了学生们都身怀体育技术技能、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不断牢固建立的时候,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价值已经没有。换一句话说,有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新型的或者无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将代替目前的体育课,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或者与高校联姻的各种社会体育俱乐部。
2.3 学习内容愈显专业特点和就业、终身锻炼取向
普及高中教育篇7
[论文摘要]通过采用文献資料法分析得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的缺失与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有关。对此,本文从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和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四方面提出改革思路,发挥竞技教育在完善人格、促进终身体育观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与竞技教育的分与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竞技教育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尴尬。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并获得金牌榜首位,无不使每一位国人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治作用变得越来越理智,民众更多地希望从中得到“实惠”。在教育领域,学生体质健康成为被关注的重点。但令人遗憾的是,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变成众矢之的,似乎提到“竞技”二字就成为破坏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过度开发个人潜能的代名词,对普通大学生尤其是没有运动天赋者而言,如何带有歧视,而对其正面作用的提及变得慎之又慎。
诚然,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历史,对体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我国建国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当时国情和前苏联体育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把竞技教育当成体育,而不关心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要求全部按照既定的模式达标,忽略个体差异,这显然有失偏颇。但现在达标标准细化,是否就意味着学生体质能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呢?是否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热衷于参加体育锻炼呢?据我国1985年到2005年对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①:大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下降幅度较大,上下肢、腰腹肌力量下降幅度明显,体重超标者增加。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经过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竞只有22.93%的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说明,虽然是一刀切的达标标准,但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初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和强制作用,很多学生迫于达标的压力必须参与体育锻炼。我们知道,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初,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生理反应会较为强烈,如果是仅仅涉及耐力和心肺功能的锻炼,又有枯燥和单调之感。普通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锻炼实践,在对未来身体反应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毅力来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只有把积极参加锻炼并争取达标作为唯一途径。这就要求“达标”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体现渐进式的兴趣引导特征,要突破以往机械的模式,以达到激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竞技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促进与发展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终身教育派生出来的终身体育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就是培养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育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不仅仅是针对比赛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竞技教育完善人格,保持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世界共同进步发展。通过参与竞技的过程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科学锻炼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形成自我锻炼习惯。竞技教育是外化的竞争教育,“在竞争中,青年勇于向强者、权威和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如今我国与世界交流增多,共同繁荣发展预示着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未来具备的竞争实力需要多方面教育和培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体育是世界倡导的体育新境界,是培养人的长远目标,我国终身体育必须结合年龄段特征,抛弃传统思想教育中的过分“谦虚”,用竞技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
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活力进发、激情飞扬的年龄段,也是精力过剩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又欠缺分辨和自控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增强竞技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营造竞技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参加比赛的兴趣,势必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竞技教育要求教师深刻领悟竞技体育的魅力,热爱体育教学并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单一的结果论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现象的认知,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一定运动技术水准,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现象、阐明道理,体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在当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师在竞技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转贴于 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行为改变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对竞技教育的认识差异较大,容易被竞技比赛的表面现象误导。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观念的转变起主要的教化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竞技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的形成,大学生才能对科学锻炼、参与比赛形成主动意识,才能对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优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教育内容。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比赛,针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达标”标准只是其中的阶段目标,是过程。因此对竞技教育内容的选择、设计,应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参与感、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比赛,感受成功与失败,使其身心得到锤炼,使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竞技教育的精髓,从而主动参加体育比赛、主动接受竞技教育。
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是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而竞技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内容符合大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要加强对竞技教育的宣传,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要使他们通过竞技教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也为终身体育观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竞技教育对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会科学锻炼,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弱化和排斥竞技教育的现象,竞技教育对锤炼大学生身心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因此要发挥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外,还要从提高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手,激发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比赛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教育。
注释:
①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
③赵秀红,苗艳丽.为何66%学生锻炼不足[N].中国教育报.2006--2--9.
④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高等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1--5.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等.再说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普及高中教育篇8
摘要: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按照当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利用各种载体、手段,对本科生实施的文化、尚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育人目标。新媒体作为第五代媒体,越来越多的被融入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之中,科学施教的渗透,对本科生的精神崇尚、修养提升以及人格完善等方面均有收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重娱乐轻内涵、多模仿少创新、偏传统乏科技等问题,笔者作为一个实践者,认为高校要坚持教育的正确导向,努力培养广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运用的主力***,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意识,用好新媒体优势,进而达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应有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创新;导向;艺术教育
新媒体对于艺术教育来讲,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这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以文化艺术、思想道德作为主要内容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各类信息生产、融合、传播的新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进入到瞬息万变的时代文化环境。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大步转型的今天,作为教育者,没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只是单纯地掌握某一项艺术技能,未必能够胜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岗位需求。反之,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高精度分工协作的实践能力、前瞻性且具个性的创新理念则更受高校用人机制的青睐。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全方位普及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简单地用几张知识答卷来评判学生对所传艺术常识是否掌握已不合时宜。笔者在9年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实践中发现,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使大学生融入更为开放的视野中,且越来越疏离道统地灌输,排斥传统地审美,注重实际地认知。因此,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发现新媒体环境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问题,且及时寻找相应对策迫在眉睫。
一、目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普遍开展的活动形式常见的有大合唱比赛、舞蹈大赛、歌手大赛、戏剧小品大赛等,所涉及的艺术范畴较为广泛,出发点在于给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创造更加全面的艺术展示平台。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历发现,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重娱乐轻内涵
学校内开展艺术活动一般以舞台表演艺术样式为主,让学生在观赏中愉悦身心。活动通常由艺术教育中心牵头发动,各二级学院组织参与,并以班级为单位选送合适人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其努力目标锁定在全校比赛中的获奖几率。如此来讲,真正受到艺术教育的学生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加上活动过程往往前后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全程突击式训练,仅限于在艺术特长生原有基础上加以整合,因而并不能使学生的艺术水平从根本上得以提升。即便是使用一些大屏在视觉审美上予以补充,也仅是满足于设备所储固定的动态背景素材,少于根据学生精神生活之需求,摄取、设计具有现实文化内涵的内容融入艺术教育活动,普遍的观赏者并未得到深入的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原本应是一个长期的普及教育过程,如此程式化的教育模式,须思考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是改必行。
(2)多模仿少创新
学校满足于购置一些硬件器材,仅供在学校层面开展的活动中,挑选一些有潜质的学生加入到校级艺术团体接受传统式的日常训练,继而为学校参加省以上艺术展演等赛事储备人才。由于综合类大学艺术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专业人才配备的限制,在参赛作品的选择上,往往只能模仿现有成品,直接照搬专业技术指标,根据非专业学生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理想难以实现,因此在作品呈现上,普通高校这些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法训练的学生,无法实现在技巧、情感上对作品的完美表达。因为对新媒体环境的渗透不够,也难以尝试新文化语境下舞台表演艺术多元化的创新。
(3)偏传统乏科技
现今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传播手段,多数还是最常见于报纸、广播、宣传板画、横幅标语等形式,规范纳入课堂的普及教育课时有限,且教育者传播手段不够前卫。对于生活在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过于单一、平庸、乏味的传播手段无法激起其自觉地、有序地吸纳艺术的热情。如何采用生动、鲜活、具有感召力的传播手段,是教育者急需考虑的问题――新媒体技术运用无疑是首选。目前已逐步被采用的有00、微信、人人网等SNS网络平台等,短小简易的视频短片也在一些走在前沿、经费充裕的普通高校尝试性使用。事实证明,这类手段收效显然要优于传统教育方式,它能够使教学双方得以互动沟通,以活灵活现的方式向受教者传达教育者的意***。
新媒体技术科技如若更快、更多地运用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发展普通高校艺术普及教育。即便学生在新媒体大环境影响下,也能抵抗因为自由无拘的意识而受到众语喧哗的杂乱景观之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艺术观、人生观。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解决对策
(1)坚持艺术教育的正确导向
所谓艺术教育导向,是运用相应手段把艺术发展趋向和师生对于艺术教育的意识、行为纳入一定规范的引导和运作的活动。针对这一点,笔者建议可从一个突出、两个坚持、三个结合这三方面探寻对策的路径。
一是要坚持突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主题的鲜明性,以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为宗旨,而不是把艺术教育简单地落实到唱唱跳跳、派对狂欢娱乐行为上,努力实现寓教于乐、乐中有教,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得到思想的洗礼、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启迪、知识的滋润。
二是要坚持在理念和技术上下功夫,将艺术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由于以往校级活动的开展习惯采用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呈现形式,仅限于获取一般的视听审美效应,对于新媒体环境的渗透和技术运用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精神需求。笔者曾尝试改变所属艺术教育中心以往开展活动的旧模式,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开展活动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围绕活动主题的原则下,要求各二级学院在宣传、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选择具有相对***治敏锐力、文化素养的优秀学生作为主要领导者,以前卫的艺术形式为载体,以正确的思想理念为支撑,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能积极向新媒体环境渗透,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推进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进性,以顺应时代的变迁及要求。
坚持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紧扣学生工作之中心,构建学生间美好的人文环境,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服务,使其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教化的双重功能。比如: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摄取更广泛的***治、文化信息,其内容体现对学生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具有引导的权威性话语导向,融入艺术传播实时空间,以培养其未来选取话题和点评时***的正确判断能力,不至于在今后的评价事物和衡量事件的认知上出现偏颇。
三是要坚持三个结合:引导与干预的结合、自我主动与被动传授的结合、纠正与克服的结合。一方面,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导向必须坚持积极引导为主的原则,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阶段检查、计划研究、舆论教育等手段加以实施。学校各级***组织要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把好***治关和思想关。对日常艺术教育工作和大型艺术实践活动要提出指导意见,并举办一些具有文化效应和主题特色的引导型大规模艺术活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定期召开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树立和宣传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典型,培训好艺术教育工作骨干;利用网络、手机等宣传平台介绍艺术知识,寻求最前卫的艺术信息,及时举办各类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鉴赏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舞台演出,以及视觉艺术活动等;时刻掌握学生的艺术审美倾向,同时做好单个人员、单向活动的引导工作。另一方面,把被动传授导向与自我主动导向相结合。被动传授是指你导我跟的牵引式被动导向,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向形式,但不是最有效的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除少数是单个或小型集体活动,最常见的是大型集体活动,要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被动传授导向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提高本科生对于艺术的自我认知、判定、审美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形成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艺术鉴别力和欣赏力,以及抵制各种非主流、非健康艺术侵蚀的能力。再则是将纠正和克服两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既要在改造、借鉴、吸收和交流上下功夫,克服校园内艺术随着社会非主流艺术走的偏差,又要对于学生的主观意向和艺术教育客观需求求同存异,满足健康合理的需求,引导有分歧的需求,从而克服盲目顺从学生艺术爱好的偏差。
(2)培养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运用的主力***
要形成以新媒体技术为主体的艺术教育阵地优势。以提高育人质量为主旨、为广大学生服务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方向,因此,衡量一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好坏,不仅要看艺术团拿了几等奖,动画片展映办了几次,还要看新媒体技术在学生群体中是否得到充分运用,是否将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变为教育的推动力。学生个体对于艺术的需求和认知具有多样性,如果艺术教育手段总是一成不变,不能兼顾个体差异,停留在齐步走、集体舞的状态,艺术教育就会失去吸引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就会受到阻碍和抑制。看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成效,工作面广不广,内容丰富不丰富,参与者普遍不普遍,教育手段科学与否,还要检验其指导思想、具体安排是否把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普遍性放在主要位置上。自认拿了名次、获了大奖就算尽到责任、完成任务,接受检查、评优后就停滞不前的做法必须摈弃。
(3)发挥主动性,挖掘新媒体优势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从本单位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结合技术的飞速发展,阶段性制定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普及,带动提高
艺术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基层,抓好新媒体技术运用普及是工作的着眼点,在普及的基础上带动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普及。同时从知识需求、教育需求、消遣需求、健康需求和审美需求等不同层次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的品质,增强吸引力,以技术为核心,拓宽工作新路子,发挥艺术教育在思想领域等方面的综合性功能,实现艺术教育工作质的飞跃。
2、加大硬件投入,重视技术开发
在可能的条件下,实现网络、规范、综合并存的艺术教育设施功能,让现有的教育器材和设施发挥更大效能,同时抓好软件系统的建设,培养青年教师骨干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运用、开发能力,让他们对技术的运用由被动使用向主动研发转型。
3、重视个体效能,发挥符合效能
努力改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常见的缺乏战略谋划、组织保障不够、基层惨淡经营、满足敷衍了事的现象,从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内涵,总结出一套适应网络时代的先进工作方法和操作经验。最大限度发掘艺术的渗透力和辐射力,让艺术横向融人到各学科、纵向深入到学生工作中,增加校园的艺术活力。
三、总结
普及高中教育篇9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教学现状;对策
中***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16-04
纵观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锻炼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体育素养,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教或学”。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来达到健康的目的。这表明大学的体育教学必须建立在高中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然而,西部地区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技能上”,迫使高中学生应学习掌握的运动技能延迟到大学一年级教学。高中学生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对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不高,从近几年大学新生体质健康测评统计数据分析,学生综合体质的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综合分析,西部地区普高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束缚作用也逐年扩大。本文对西部地区普通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对策,来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提高,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来自西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六省市自治区的普通中学校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院校的2012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对各自的学校体育教学进行问卷调查,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西部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
2.研究方法。
(1)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等有关文件,中国期刊网等资料。
(2)访谈法:访问体育教育专家、普通中学体育教师,以及采用部分升入高校新生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法: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50份,回收率100%,有效回收问卷650份, 有效回收率100%。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课情况、兴趣等方面调查。
(3)逻辑分析法:对访谈和问卷所得数据资料用Excel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相关结论。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普通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见表1;学生在校期间对体育教学运动项目兴趣调查见表2。
1.学生在普高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树立“健康第一”为65%,出于好玩和不知道为35%,说明国家实施中学体育与健康标准的指导思想已逐渐被学生接受,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56%的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课对自己切身的学习生活认识有负影响和无影响,这说明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实际锻炼还存在一定差距,没有让学生体验到运动健康与快乐;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人为47%,有25%的学生上体育课的随意性较大,说明学生怕上体育课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与学生主观普遍喜欢体育似乎有很大的矛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从被调查学生中对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器材设施不满意的分别为62%、79%、65%;其二,现在的学生个性强,对体育项目喜好兴趣程度也不一样(见表2)。例如学生对上田径课的兴趣为16%,女生对上田径课的兴趣更低,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而产生一种逃避和不作为;其三,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学生主观上减少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些都对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加大体育课教学改革力度。
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体育教学内容不满意的人为62%,对课堂教学方法不满意的人达到79%。室内理论课开设不满意的为15%。分析其原因:一是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组织无新意。二是上体育课时不分性别、年龄、体质状况、技术基础。全班统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特点, 兴趣和各方面的差异, 不利于学习。三是教师采用封闭式、填鸭式的传统模式教学。教师只关心教什么、不关心怎么教,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呆板,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体育课因下雨原因多数上室内课。但长期以来体育理论教学一直不被学校、老师、同学所重视。由于高中学习升学率的原因,多数室内课被语数外等课程挤占,学生几乎没有接受到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室内理论课流于形式。
3.教学设施器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对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包括体育场地、足球场地、篮球、排球等器材)满意率较低,为35%,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满意的原因从调查中发现认为体育器材数量太少、体育器材质量太差、可借用的器材太少分别为83%、45%、81%。这与目前我国高中阶段对于体育设施的建设缓慢、运动场地小、器材缺乏的普遍现象相符合。调查采访中发现特别是欠发达的地方中学校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三、改善西部地区普通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的对策
1.加强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度。学校体育工作的大力开展是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学校管理者应当参与到学校体育工作中来,一是加强体育老师的业务培训与进修。体育要改革,教师是关键,提高教师的业务工作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新标准的要求。二是加强学校体育运动场所的改建、设备器材的补充。学校要严格执行教体艺厅〔2002〕11号***办公厅关于执行《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国家标准要求进行购置、配备和建设。但现阶段大多数学校适合建体育场地的空间狭小,特别是城市内的高中学校可供建设的空间几乎没有,学校管理者应当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定期投入资金在原来的场地重新改造更新。同时对学校的体育器材每学期要按照新标准特别是易耗器材进行添加采购,定期进行维护,保持常量,提高器材的使用率,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2.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要求“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应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增强体育意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树立终身锻炼观念。”这就确定了体育理论知识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室内理论课,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项目,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优化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等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机械性练习,学生被迫接受学习。现在的教学方法如探索式教学法、分层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中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在愉悦中学习和锻炼。学生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获得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即对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合理运用到课堂中去,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氛围。
3.实施选项课程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从调查访问来看,沿海发达城市在普通中学校高中段开设选项课程的学校较多,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好评。而在西部六省市的调查问卷中各中学校开设选项课的学校基本没有。全日制普通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主旨和核心价值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西部地区高中学校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普通高中学校实施选项课程教学是倡导“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还原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在实施选项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性。根据调查显示(表2),男生兴趣性高的运动项目为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项目>田径>健身操;女生兴趣性高的运动项目为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篮球>其他项目>田径。各学校要在充分、合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开设更多、更适合高中学生感兴趣的选项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选项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观念。在选项课内容上要重视改造传统项目,还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娱乐、健身、健美项目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努力拓宽学生锻炼途径,掌握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健身知识技能。高中选项课程的开展和学习,学生能够获取一至二项运动技能为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打好全面的基础。
4.建立学习评价考核标准。通过对各地的部分体育教师电话调查分析,各学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基本沿用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即所有的学生使用统一考试标准。没有考虑学生的起点因素,体育基础好的学生总是得高分,而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即使努力也总是得低分。因而,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这种评价方法,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体现竞争,但具有一定的偏见性,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等因素,可以说,这种评价方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现代教学中教学评价标准应该现代化,评价的方法应该多样化,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应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转移。首先,应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并计入最终考核成绩,既要客观准确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反映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所取得的进步,也能取得优秀成绩。其次,适当考查平时学生出勤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自评、同学互评等内容,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掌握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庄弼.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J].体育学刊,2007,5(3):5-8.
普及高中教育篇10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需要高校开展更为系统、全面、深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识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基础;方法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学术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环节;信仰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历史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法;实践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最终检验。这六个方面构成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有效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实现。
***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人,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武器;又在于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改造世界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能动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但是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并不完全同步,而是一个分层次,逐步扩展、渗透、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群众掌握理论,那是需要较高条件的,没有相当的文化修养、知识积累、抽象思维能力,是谈不上掌握理论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素养较高、社会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较为突出的群体,无疑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评价、认同与信仰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尤为迫切。由此看来,如何较为系统全面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重大时代命题。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知识教育、方法教育、学术教育、信仰教育、历史教育和实践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教育与方法教育的统一、学术教育与信仰教育的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以及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的统一。
一、知识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基础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还存在某些错误认识。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缺乏现实指导意义;有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空洞的说教,并不是真学问;有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信心,羞于谈论马克思主义;更有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抵触情绪,否定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有这些思想倾向的大学生往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系统了解,而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正在于他们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相当欠缺。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是当前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必要的认知基础。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才能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准确、完整的判断。***曾指出:“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思想,而必须从***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使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及实质,而不是肢解或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以偏概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要在对大学生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着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使命、创新价值及历史地位讲清楚,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为完成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提出并确立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
二、方法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包括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的方***体系。科学的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从一定意义上说,方法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因为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教育应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教育,即唯物史观教育,教给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根本立场和观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教育范畴,但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深刻剖析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等方面实质上发挥方***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本立场和观点,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唯物辩证法教育。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的集中概括,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有力的工具,是科学有效的思维武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人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深人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与实质,也才能够提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唯物辩证法教育是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方***教育的主体内容,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教育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经典文本中所运用或展现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比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等具体方法,这些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具有更强的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这些方法教育将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填密的逻辑,增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三、学术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环节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是在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更加深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生命力,从而更加紧密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目前,较为普遍的是,高校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教育以外,而对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较少开展此类教育,使得相当多的大学生仅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知识的了解,而对于马克思主义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开展的理论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争鸣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重大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缺乏足够了解,因此,这部分大学生就很难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时代意义难以作出正确评价。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治层面的最新发展阶段和最新发展成果系统而全面地介绍给大学生,而且要向大学生全面介绍在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前沿问题,使大学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在***治与学术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大学生能够从学术层面感受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脉搏,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创新的强大生命力,从而提高对***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性。当然,为普及马克思主义而对大学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生进行的专业学术教育,二者在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都会存在较大差异。对大学生普遍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而是让大学生广泛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前沿问题,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应当有最广泛的受教育者,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专业大学生,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四、信仰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指导思想,不言而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普及马克思主义,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教育任务之外,还承担着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即意识形态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全民树立共同理想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是当代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及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且甘于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使大学生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南,即使遇到种种挫折与挑战,也能够忠实践行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保证大学生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转化为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可靠保障。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两个根本目标:一是要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它充分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从而为在某一具体社会形态下进行***和建设、追求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根本指导,从这一意义上说,必须要求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坚定信念。二是要大学生坚信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宣言》等经典著作中,详实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同时他们也科学预言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会采取同一形式和相同步骤,而是会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大学生既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也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漫长,从中坚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并不是要求大学生盲从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个别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曰zas因此,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更要反对教条主义,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实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是让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则是让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内化为价值判断标准和行动指南,是大学生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并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用灌输的办法,而只能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即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自觉接受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当然,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由权利,并不意味着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可以放任自流,相反一定要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适当、适度、适时、适地的引导,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
五、历史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法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往往仅限于知道“是什么”,却往往欠缺知道“为什么”。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察往往会引导他们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及其发展脉络缺乏兴趣。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主要向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产生以及为什么不断丰富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让大学生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联系,敢于并且能够为解决时代重大命题提供科学指南。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近现代中国***史及当代中国史,使学生清楚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时代任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尤其要加强近现代中国***史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国***与建设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让大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从中理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感受与时展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的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经典作家创立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特定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流,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内涵丰富、包容多样、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仅有其主流理论形态,还有众多非主流的思想形态,在更多研究领域和更广泛的研究问题等方面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这部分马克思主义思想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领域,为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更多更新的视角。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教育,将使学生认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线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