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与雷山县接壤,北抵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这里有芒筒之乡――排牙村,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丹寨县芒筒文化历史悠久。文章对丹寨县芒筒文化做详细的阐述,并对当地现今仍在吹奏的芒筒芦笙曲做曲谱整理。
【关键词】排牙芒筒;芒筒芦笙乐队;芒筒舞;芒筒芦笙曲谱
中***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57-01
一、概述
丹寨县境内众多民族聚居,有彝族、白族、壮族、苗族、回族、瑶族等,其中苗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85%之多。有苗家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在丹寨县不仅有芦笙,而且还有芒筒,这里有芒筒之乡――排牙村。芒筒是芦笙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低音乐器,其发声原理与芦笙相同。
二、芒筒音乐艺术
(一)芒筒的形制
芒筒,管身竹制,由簧管和共鸣筒两部分组成(***1)。簧管多采用一根细竹管制作,上端管口作为吹口,中间竹节通透,下端留节封闭,在底端开一长方形孔,镶嵌一枚铜制簧片,将簧管置入共鸣筒底部,嘴吹簧管上端吹口,气流振动簧片发音,并通过共鸣筒扩大音量,从而发出雄浑的音响。
(二)芒筒的分类
芒筒,是芦笙乐队中的低音乐器,有大芒筒、中芒筒、小芒筒和最小芒筒之分,其音高按十二平均律标记,分别为:A、a、a1、a2。越大越粗的芒筒,其音高越低,反之,越细越短的芒筒,其音高越高。芒筒以圆润雄厚的持续音加强主音。从***2中可以看得到a2音最小芒筒和a1音小芒筒的实际大小比例,中芒筒和大芒筒需要将芒筒的下端倾斜,支撑在地面上吹奏。
(三)芒筒乐队和芒筒芦笙乐队
可由十五支或二十一支音高不同的芒筒组成芒筒乐队;亦可根据芦笙乐队的需要,将芒筒编进芦笙乐队中,以加强芦笙乐队音乐的丰满性,即芒筒芦笙乐队。
(四)芒筒在芦笙乐队中的地位
芒筒在芦笙乐队中的地位,就如同倍大提琴(低音提琴)在西洋管线乐团的地位一样重要,它是乐队中音响的支柱和基本节奏的基础。
(五)芒筒的沿革
传统的芒筒,是单管芒筒,一支芒筒只能吹奏出一个音高。
1958年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余富文将单管芒筒发展到六、九、十二和十八管。将多管组为一体,用一管吹奏,共鸣筒铜制、横式,以活塞控制气箱。系带挂于右肩,站、走、跳均可演奏。之后,济南部队前卫歌舞团张式业、李耀新在成都乐器厂的协助下,研制出二十九管芒筒,音域达到了D-g2,包括十二个半音,仍保留了传统芒筒音色。可奏单旋律和复调性乐曲。
显然,这种改良后的芒筒,多用在当地的民族歌舞团的演出中。而在民间流行的仍是传统形制的单管芒筒,其音色圆润质朴。传统的才是最经得起历史的考研的。
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芒筒舞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简称《芒筒舞》,是丹寨县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锦鸡舞》同为苗族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舞蹈。
《锦鸡舞》由数套“四滴水”芦笙。带动一群女子翩翩舞蹈,芦笙悠扬,舞姿优雅;而《芒筒舞》则多见于庆典、祭祀场合,芒筒芦笙乐队音响雄浑,舞姿豪放。
四、丹寨县排牙村民间芦笙曲曲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