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篇1
中考数学考什么曹志锋 4月11日 中考数学到底考些什么?中考题会以亲切、温和的面孔出现,它源于课本,源于你与老师互连互动的思维本真,让你似曾相识。它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适中,编排合理,注重基础,综合题难而不偏,压轴题高而可攀。 一、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纲本意识强。今年中考题将一如既往地采用基本题型微量的几何作***题,分值的分配大致是:代数占65%,几何点35%,其中填空选择题占70分上下,初三内容为考查的重难点,试题的覆盖率约占全卷的55%。日后,发给初三毕业班同学人手一册的《考纲说明》将有更详尽的标注,试题一般都是由易到难地编排。无论哪种题型(大题)的中后期总要设计一两道尾巴高翘的“断梁”,下一大题又将重新从易到难,尤其是卷末的综合压轴题,激流险滩之中将呈现一派雄浑格调,是制卷者匠心独具的“戏眼”。所以整个试卷若是一条路,会有五虎挡道,若是一域水,会波澜起伏。但无论是对知识或能力的考查,都会较多地选择课本题,或根据课本题改编,紧扣教材,呈现考试的公平性。 二、考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数学素养。 1、考查一般数学方法。初中阶段学习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如代入法、消元法、换元法、构造法、等量代替法等等,这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在今年的中考题的设计中,都会作重点考虑。 2、考查思维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由一般到特殊的演泽思维,相近事物之间的类比思维,以及观察、判断、试验、猜想等思维方法。这常常是课堂上师生交锋的“界面”,今年的中考命题,人为此做些改革尝试。 3、考查数学思想。重点考查四种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及化归思想。由于函数是高中教学内容的核心,从初高中衔接角度考虑,会将函数作为重点内容考查,而且函数思想脉络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数学思想内容,因此历来是各省中考题中“兵家必争之地”。 4、考查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课本是“确定性教学”的学习内容,经由他人整理修正的知识体系,它严密,和谐,简约,完整,无懈可击,但这很可能受它的严格规范,同学们习惯了用纯粹、严格的程式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显得美中不足了。为了平衡优次数学便采用数学本身的“盈不足术”去弥补,于是中考卷就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为体现数学素养,试卷会重视实际生活,社会知识和其它学科的背景,提出一些应用命题,从而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中考数学篇2
摘要:中考,数学至关重要。数学成绩的高低,对中考成绩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如何提高中考数学成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分数技巧基础题压轴题
中考数学试卷中不是会做的题目就一定能得到分,如何将“会做”转化为“得分”呢?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而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如立体几何论证中的“跳步”,使很多人丢失1/3以上得分;代数论证中“以***代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形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少得可怜.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中考分数呢?我觉得应该从三方面做起!
一、 把握几个关系
第一: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a>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第二:快与准的关系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如去年第21题应用题,此题列出分段函数解析式并不难,但是相当多的考生在匆忙中把二次函数甚至一次函数都算错,尽管后继部分解题思路正确又花时间去算,也几乎得不到分,这与考生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第三: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如去年理19题就比理20、理21要难,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二、切实掌握数学选择题的解法技巧:
第一:排除法。是根据题设和有关知识,排除明显不正确选项,那么剩下唯一的选项,自然就是正确的选项,如果不能立即得到正确的选项,至少可以缩小选择范围,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排除法是解选择题的间接方法,也是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第二:特殊值法。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形进行计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且易于计算。此类问题通常具有一个共性:题干中给出一些一般性的条件,而要求得出某些特定的结论或数值。在解决时可将问题提供的条件特殊化。使之成为具有一般性的特殊***形或问题,而这些特殊***形或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原题的答案。利用特殊值法解答问题,不仅可以选用特别的数值代入原题,使原题得以解决而且可以作出符合条件的特殊***形来进行计算或推理。
第三: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这类方法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试验、猜想、试误验证、总结、归纳等过程使问题得解。
三、突破压轴题
中考数学卷里的压轴题是考生最怕的,不少考生认为它一定很难,不敢碰它。其实,对历年中考的压轴题作一番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也不是很难。这样,就能减轻做"压轴题"的心理压力,从中找到应对的办法。决不靠猜题和押题.
压轴题一般都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很多年来都是以函数和几何***形的综合作为主要方式,用到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和圆的有关知识。如果以为这是构造压轴题的唯一方式那就错了。压轴题还有多种综合的方式,如还有方程与***形的综合的几何问题也是常见的综合方式,动态几何问题中有一种新题型。所以不要老是盯着某种方式,应对压轴题。
中考数学篇3
“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数学学习”,这个观点已为广大的数学教师所认同。当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时,教师逐渐将数学教学的落脚点从重视目标的落实扩大到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上。“新课标”首先强调的不再是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更为关注向学生提供具有显示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果也不再是会解多少“规范的”数学题,而是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中所指的“数学思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体现这种“数学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一、前提:创设简约“营养”的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是“死”的,它的简单积累既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又很难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则是赋予“死”的知识以生命和灵性。所以,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追求简洁而有效,既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必要性,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情绪,才能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做好铺垫。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而是简约有效、妙趣横生。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创设以下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考: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来,伸出你的一只手,你能看到数字几?4在哪里?5个手指就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一种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
通过以上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述例子中的情境简约自然,来自于学生的身边,不需花费财力,人人能用,而且“营养”有效,让学生在趣味的学习中进行数学思考,在数学思考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一道良性的催化剂。
二、基础:开展适时“合口”的探究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学生只有在经历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发现探究、分析比较,数学思考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为此,精心设计适时“合口”的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基础。
教学二年级“可能性”时,对同一内容开展了两个不同的探究活动案例进行对比研读。
【案例一】
(1)教师请两名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余的学生猜想“他们可能出什么?”由此引出“可能性”一词。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摸球,并填写“活动报告单”。
摸到黄球画,摸到白球画。
我们发现:当盒子里只有黄球没有白球时,摸到(
)次黄球,(
)次白球,事情的结果是(确定的 不确定的)。(选择其中的一个画“√”)
我们发现:当盒子里既有黄球又有白球时,摸到(
)次黄球,(
)次白球,事情的结果是(确定的 不确定的)。(选择其中的一个画“√”)
(3)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后,理解“可能性”一词,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是确定的,哪些事是不确定的。
……
在此处,学生饶有兴致地观看“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并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了摸球游戏,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可能性”一词,但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结果,缺乏思考的热情,更谈不上积极的探索与深度的思考。
【案例二】
(1)第一次猜:教师直接出示一个密闭的纸盒,让学生猜里面装了什么。学生任意猜后,教师展示盒子里有白、黄两种乒乓球。
(2)第二次猜:教师任意摸一个球,让学生猜想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先猜,教师任意摸球后展示,验证猜想)多次实验后,教师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刚才的现象吗?”学生在交流中引出“可能性”,发现盒子里的黄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一些。
(3)第三次猜:教师出示第二个盒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人来摸球,规定:摸到黄色得1分,否则得0分。当学生带着必胜的信心摸球时,却没有1个人摸到黄球。许多学生开始疑惑、猜想:盒子里可能没有黄球。此时教师展示盒子,学生发现一个黄球都没有。“一个黄球都没有,能摸到黄球吗?”由此引出“不可能”。教师紧接着提出设想“如果任意摸,要摸到黄球,盒子里应该怎样放球?”
……
同为摸球游戏,案例二中的学生是在一种强烈的悬念下参与游戏,这种心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借助游戏活动与问题引导展开教学,学生在“迫切地想知道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心理下积极猜想着、分析着、推理着。这样的教学是带着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它往往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思考产生兴趣,这样的数学活动才具有无穷的魅力。通过教师努力创设悬念型、问题型、操作型的探究活动,既引发学生“愤”“绯”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适时而“合口”的,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
三、关键:培养“合理”的思考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是不均衡的。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思考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空白和数学知识结构独特等特征,合理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使学生“思考有根据,过程有条理”,促进学生乐思、善思,思之有向,思之有物,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例如,观察题目中数的变化规律,再填上合适的数字:89、84、79、(
)、(
)、(
)。
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活动。
看:从左(右)往右(左)看,这些数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比:比一比相邻的两个数,它们的前后变化有什么特点。
算:算一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多少?它们的变化是不是按一定的规律?
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填上合适的数字。
这样,通过有序的观察思考,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学得积极、扎实有效。
四、保障:设计“色味俱全”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练习既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有力保障,又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应讲究“厨艺”,力求做到“色味俱全”,才能有效地保障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1.“色”——设计特色型作业,让学生在创造中思考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挥创造能力,设计个性十足的特色作业,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例如,“看日历”的课后作业可设计一道实践活动题:制作一份2014年的日历,并标上亲人或朋友的生日,送给他们,送上自己的祝福。
这样充满个性的数学特色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是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发现、创造之余的成功,从而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已有知识,又发展了数学思考能力。
2.“味”——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在快乐中思考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形式多样的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数学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体味学习的快乐。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可设计“寻宝活动”,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寻找宝物;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可设计幸运星大转轮等形式的游戏练习,充分激发学生自编口诀的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趣味十足的游戏类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思考活动就由被动参与转化为积极投入,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五、拓展:留有“余香”的总结延伸
良好的课堂总结,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味佳肴一般让人回味无穷;精彩的总结延伸,能产生画龙点睛、启迪智慧、促进思考的效果。因此,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将数学思考进行到底,达到“课已尽,意犹存,思无穷”的良好效果。
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可这样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不同的收获,下面三个问题,请选择一个来说一说。
A.我学到了(
)知识;
B.我在(
)的表现较好;
C.我想夸夸(
)同学。
可以继续延伸:你能根据6的乘法口诀编一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吗?下节课交流。
又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可这样总结拓展。
师:从猜想到实践,从实践到发现,我们一起探索出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然而,数学的发现是无止境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还不仅是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还有两边的——
生:两边的差与第三边的关系。
师:三角形两边的差与第三边还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其中的奥秘等待着你去发现。
这样,既实现了知识本位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到数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浓浓的探究情趣,促进数学思考由课堂走向课外的拓展和延伸。
中考数学篇4
科学记数法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
(1)当一个数大于10时,n等于这个数的整数位的位数减1。例如:123.4整数位的位数是3,4是小数位,n=2,所以123.4=1.234×102 。
(2)当一个数小于1时,n等于从左面数到第一个有效数字之前的0的个数。如:0.00012 第一个有效数字是1,它的前面共有4个0 ,所以0.00012=1.2×10-4。
掌握了科学记数法的方法,我们就来看看中考中不论什么样的中考题,并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不信,试试看。
一、以国家大事为背景的题
此类考题以当年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背景,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同时,学生也从这里了解到国事,一举两得。
例1:(济南市2010中考第4题)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从一开始就确定以“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主题.如今在世博场馆和周边共运行着一千多辆新能源汽车,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预计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8400吨。将28400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0.284×105吨 B.2.84×104吨
C.28.4×103吨D.284×102吨
分析:A.C.D两项中乘号前的数显然不符合大于1小于10的条件。又28400的整数位位数为5,故选择B。
例2:(2009宁德市)未来三年,国家将投入8500亿元用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8500亿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B)
A.0.85×104亿元 B.8.5×103亿元C.8.5×104亿元 D.85×102亿元
二、以省市的地方社会生活为背景的题
例3:(2009年宁波市)据《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建设五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12年,宁波市接待游客容量将达到4640万人次。其中4640万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A.0.464×109 B.4.64×108
C.4.64×107D.4.64×106
分析:这里表示的数4640万,后面有个单位“万”即 ,在表示的时候不可丢掉。4640万=4.64×103×104=107故选择C。
例4:(2009年义乌市)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义乌市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增长.据统计,截止到4月底,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约为1193亿元,用科学计数法应记为(B)
A.1.193×1010元 B.1.193×1011元
C.1.193×1012元 D.1.193×1013元
三、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题
此类以科学中的一些事实为素材,结合一些数量单位。
例5:(2009潍坊市)太阳内部高温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辐射能功率为3.8×1023 千瓦,到达地球的仅占20亿分之一,到达地球的辅射能功率为()千瓦。(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保留2个有效数字)
A.1.9×1014 B.2.0×1014 C.7.6×1014 D.1.9×1015
分析:本题先要进行适当的计算,=1.9×1014 ,同时注意题目要求保留2个有效数字,故选择B。
例6:(凉山州)长度单位1纳米=10-9米,目前发现一种新型病毒直径为25100纳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病毒直径是(A)
A.25.1×10-6米 B.0.251×10-4米
C.25.1×105米D.25.1×10-5米
试试看:
1.(2010年南宁市中考)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500m2,高69m,表现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将数465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2.(济南市2009)2009年10月11日,第十一届全运会将在美丽的泉城济南召开.奥体中心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综合服务楼三组建筑组成,呈“三足鼎立”、“东荷西柳”布局.建筑面积约为359800平方米,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建筑面积是(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A.35.9×105平方米 B.3.60×105平方米
C.3.59×105平方米 D.35.9×104平方米
3.(2009年重庆市)据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约为7840000万元,那么7840000万元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万元.
4.(2010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5.62×10-8用小数表示为()
A.0.000 000 005 62 B.0.000 000 056 2
C.0.000 000 562D.0.000 000 000 562
参考答案:1.4.65×104平方米2.B3.7.84×1064.B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宿豫区陆集初中)
中考数学篇5
怎样才可以学好数学呢?
第一点,深刻理解概念。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学习概念(包括定理、性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许多同学只注重记概念,而忽视了对其背
景的理解,这样是学不好数学的,对于每个定义、定理,我们必须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
处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深刻理解概念,还需要多做一些练习,什么是“多做多练习”,怎样“多做练习”呢?
我将在后面的三点中和大家一同探讨。
第二点,多看一些例题。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我们老师在讲解基础内容之后,总是给我们补充一些课外例、习题,这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学的概念、定理,一般较抽象,要把它们具体化,就需要把它们运用在题目中,由于我们刚接触到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还不够熟练,这时,例题就帮了我们大忙,我们可以在看例题的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由于老师补充的例题十分有限,所以我们还应自己找一些来看,看例题,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只看皮毛,不看内涵。
我们看例题,就是要真正掌握其方法,建立起更宽的解题思路,如果看一道就是一道,只记题目不记方法,看例题也就失去了
它本来的意义,每看一道题目,就应理清它的思路,掌握它的思维方法,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或同类型的题目,心中有了大概的
印象,做起来也就容易了,不过要强调一点,除非有十分的把握,否则不要凭借主观臆断,那样会犯经验主义错误,走进死胡同的。
2、要把想和看结合起来。
我们看例题,在读了题目以后,可以自己先大概想一下如何做,再对照解答,看自己的思路有哪点比解答更好,促使自己有所提高,或者自己的思路和解答不同,也要找出原因,总结经验。
3、各难度层次的例题都照顾到。
看例题要循序渐进,这同后面的“做练习”一样,但看比做有一个显着的好处:例题有现成的解答,思路清晰,只需我们循着它的思路走,就会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些技巧性较强、难度较大,自己很难解决,而又不超出所学内容的例题,例如中等难度的竞赛试题。这样可以丰富知识,拓宽思路,这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学好数学,看例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第三点,多做练习。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多做练习,但有的同学多做练习能学好,有的同学做了很多练习仍旧学不好,究其因,是“多做练习”是否得法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后者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还要真正
掌握方法,切实做到以下三点,才能使“多做练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1、必须熟悉各种基本题型并掌握其解法。
课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出的,是最基本的题目,必须熟练掌握;课外的习题,也有许多基本题型,其运用方法较多,针对性也强,应该能够迅速做出。
许多综合题只是若干个基本题的有机结合,基本题掌握了,不愁解不了它们。
2、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
数学是思维的世界,有着众多思维的技巧,所以每道题在命题、解题过程中,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重这些思维方法,时间长了头脑中便形成了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在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了;同时,掌握了更多的思维方法,为做综合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多做综合题。
综合题,由于用到的知识点较多,颇受命题人青睐。
做综合题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效的有力工具,通过做综合题,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弥补不足,使自己的数学水平不断提高。
“多做练习”要长期坚持,每天都要做几道,时间长了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和较大的收获。
最后一点,我要说一说如何对待考试的问题。
学数学并非为了单纯的考试,但考试成绩基本上还是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数学水平的高低、数学素质的好坏的,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功夫用在平时,考前不搞突击,考试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应该在平时就掌握好,考试前一天晚上不搞疲劳战,一定要休息好,这样,在考场上才能有充沛的精力,考试时还要放下包袱,驱除压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试卷上,认真分析,严密推理。
中考数学篇6
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形语言。简单的数学语言可表达丰富的数学思想。要采取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与数学语言表达相适应的原则,不断强化,螺旋上升。数学语言能力的强弱是学生数学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加强中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1.良好的数学语言基础是提高能力的保证
中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数学语言含义的敏感,而这种敏感又来自于其坚实的数学语言基础。一个优秀的中学生总能从一个关键词、一个关键符号中捕捉住最关键的信息,对题意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例如,在有理数的教学中零和正整数可以表达为"非负整数";在不等式的教学中a≥b,可以表达为a大于等于b或b不大于a;在乘方和开方的教学中要结合加、减、乘、除把六种运算的数学语言讲正确、讲清楚。乘方和开方它们的运算符号只不过用字母的位置关系和根号来表示。这样,我们就清楚地掌握了六种运算的(字母)名称、运算符号和名称、运算结果,同时我们用了类比的方法,同学们很容易记住了乘方和开方的运算。
2.运用语言转换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数学思维用文字表达则生动,用符号表达则简练,用***形表达则直观形象,但有些问题用文字表达过于繁杂,用符号表达又嫌抽象,而***形表达有时又未必全面。不少学生不善于对数学语言的多种形式进行转换,尤其是对抽象的符号语言常常有意回避,造成表达死板、思维僵化的恶果。因此,在数学语言教学中,突出语言变换的能力,有利于活化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如果把抽象的符号语言转换为直观的***形语言,就可把数量关系问题化为***形性质去讨论,形成"以形助数"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1:y=│x-1│+│x-2│+│x-3│的最小值是。分析:本题若通过分段讨论求得表达式再求最小值则计算太复杂,很多学生因怕烦琐而放弃。如果启发学生理解符号语言│a-b│的几何意义是:在实数范围表示数轴上代表实数a、b的两点间的距离,先画出它的***形,以***形启发思维,再辅之以简单的计算和筛选,就可迅速判断出正确结果。 另一方面,有些几何***形问题虽然***形直观,但其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这时如果把直观的几何***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用方程或代数的方法来解答,形成"以数助形"的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使解题思路更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
3.把数学语言展开联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语言结构严谨,特征清晰。如果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数学问题中的语言结构进行联想,无疑会加强数学知识间的沟通和联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4.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4.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中考数学篇7
关键词:中考;数学;总复习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13-01
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毕业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而又关键的一次考试。因此老师、家长和学生都非常重视,总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以求最终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大部分学校在九年级上学期就已结束新课,下学期初就进入紧张的中考复习。
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考试的结果,怎样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呢?下面结合本人指导学生中考数学总复习谈一些体会。
首先,明确目标和要求。现在数学中考命题“抓基础,重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强调应用,着重创新”的指导思想不会改变,试题立足于学生发展,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之前要认真研读数学《中考考试说明》及复习指南,明确中考的要求,对中考试卷难度设置和整体要求(各类知识点的分布)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及时调整复习的方向,防止走偏,做无用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复习前,每个学生都要了解自己目前的数学基础、掌握较好的、最为困难的、最有希望通过复习可以掌握更好,成为提高分数增长的各是什么?在中考试卷中,自己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重视哪些类型的问题),才能提高总分? 中考试卷难度结构是容易题:中等题:难题题控制在6:3:1,重视对数学与现实联系的考察,关注对获取数学信息能力,数学交流能力,以及数学意识的考察,应用型、信息获取型、规律探索型等新问题可能出现更多,对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平时做题时深刻理解知识本质,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适当练习热点题型,才能做到变换试题的表达形式规范。
第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都是中考最重要的东西,因此,学生要配合好老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自主复习时,要适当超前,上课前把相应的知识块先预复习一遍,做些回顾性的练习,记下主要的问题,带着问题上课,及时把关键性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复习应练习适量的习题,难度要加以控制,以中、低档为主,另外,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反思总结,编制错题集进行纠错,把历次考试,特别是九年级下学期的重要考试、模拟考试中不会做的题、做错了的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查找原因,改正错误,以绝后患,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一种复习方法。
第四,老师的中考总复习教学安排通常会分为三个阶段:全面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模拟训练阶段。
第一阶段,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中考试题中属于学生平时学习常见的“双基”类型题约占60%左右,要在这部分试题上保证得分,就必须结合教材,系统复习,对必须掌握的内容要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特别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过好审题关、表达关和书写关。既要做到“小题大做”,只要自己会做的题目就不要做错,认真对待;又要做到“大题小做”,对最后的综合题要能分解成若干小题,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决不要放弃。保证会做的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能在一个钟头内顺利完成,把这些分数稳稳地拿到手,以便有充分的时间完成需要努力的试题,尽量多得分。
第二阶段,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复习,强化能力数学的方法。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要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解决应用问题,一般要求全面理解题意,能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结论,尤其要发现和挖掘比较隐蔽的条件,必要时,可准确地作出示意***,以探求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依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函数关系式,表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后列出方程或函数关系式,表述解题的过程中要简捷明了,层次分明,严谨规范。预计考试当年考查应用能力的试题,结合当年的热点问题来设计,突出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创设一些新的情景,科学地设置开放性试题、动态探究性试题、阅读理解题等新题型,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数学活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考查,在技巧、方法的要求上不要过高,不要人为地将问题复杂化。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培养简化题型创设情景、挖掘知识内涵、理顺解题环节等能力。多参考各地中考数学试题涌现出了大量的形式活跃、趣味有益、启迪智慧的好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热点题型认真复习,专项突破。建议每个学生有一本本市中考试题汇编资料,要了解本市考题中经常出现的精彩题型,这是中考命题的导向。
中考数学篇8
【关键词】中学数学 函数教学 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主人,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通过情景创设、,例证辨析,主动质疑等课堂环节让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运用函数的概念理解和解决其他数学问题。
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情况和自己的反思,淡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中学数学中函数概念教学的原则
概念是一种数学知识。任何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认知习惯等。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我们应按规律办事,不能逆原则来指导学生的学法。一般来说,函数概念的形成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在体验函数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的原则;在挖掘函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的原则;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的原则;在运用函数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的原则。
二、教学中注重函数概念的实际应用
抽象的函数概念必须经过具体的应用才能得到深刻理解,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而解决的。因此,在函数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函数性质比较大小,求解方程、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等活动加强理解,同时引入具体的函数生活实例,如:列出银行的利率表、数学用表、股市走势***;让学生记录一周的天气预报,列出最高气温与日期的函数关系……这样,学生既受到思想方法的训练,又对函数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使他们相应的数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事需要加强数形方面的结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中学所研究的函数主要是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对每一类函数都是利用其***象来研究其性质的,作***在教学中显得无比重要。我认为,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做到学生心中有形,函数***象就相当于佛教教徒心中各种各样的佛像,只要心中有形,函数性质就比较直观,处理问题时就会得心应手。函数观念和数形结合在数列及平面几何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函数y=log0.5|x2-x-12|单调区间,令t=|x2-x-12|=|(x-?)2-12.25|,t=0时,x=-3或x=4,知t函数的***象是变形后的抛物线,其对称轴为x=?与x轴的交点是x=-3或x=4并开口向上,其x∈(-3,4)的部分由x轴下方翻转到x轴上方,再考虑对数函数性质即可。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和使用例子
教师在例子的使用上要做到匠心独运。例如:教学函数概念时,我根据教材编写意***以及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举例后,及时补充了两个例子——“2009年2月20日自上午9:30至下午3:00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指***”、“某射击运动员打靶的序数与环数对应表”。一个好的例子胜过一千次空洞说教,课堂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例如:用上述“股指***”,通过讨论得到“从9:30至15:00,每一时刻都有唯一的一个股票指数”,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如何根据概念作判断:先思考“谁跟着谁变化”而找到“自变量”,再看是否有唯一的数与之对应;通过射击的序数与环数的对应表,让学生知道了表格表示的函数,同时通过对“如果第三次射击时脱靶了,还是函数吗”的讨论,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了函数概念的核心──“对应关系”的本质。这样,就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思考和用概念解释问题建立了一个“参照系”,学生对抽象的函数概念特别是对应关系的理解就变得具体有形了。
五、在教学中要强调启发式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数学教学方式要强调综合性,该让学生活动的地方教师决不代替,而且要把实质性的概括机会留给学生。例如:具体实例共同特征的概括,就应该让学生完成。但要注意:不讲≠放羊,不是教师无所作为,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教师通过问题启发、激疑、激思,使学生进入***思考阶段;同样,讲授≠注入,不是教师胡乱作为,而是启发式讲解,是答疑解惑,而且该讲解的地方要讲准、讲透。例如:函数的定义就应当在学生对具体实例共同特征的概括后,由教师讲解而不必让学生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用概念解释数学对象的能力与习惯。这是促使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教学的有力举措,体现了思维教学的真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六、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对概念的学习
数学学习是一个从概念、公理、定理、推论入手,逐步形成数学知识体系,最终运用它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如果轻视概念的学习,数学的学习就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要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概念的学习。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学法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函数概念入手,以问题串的形式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注重函数概念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结合
进入高中的学生思维较为单一,认识比较具体,注意不够持久,并且高中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普遍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些知识情境,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需求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适时使用,并且运用要适度,要掌握分寸。函数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形计算器等现代教学工具辅助教学,鼓励学生上机操作,观察函数***象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函数。
总之,函数的学习是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充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来达到掌握目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探究、大胆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我们教师认真地研究教法和学法,才能转变我们的教法,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成效。
【参考文献】
中考数学篇9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首先是简单模仿,这一阶段通常是一些简单的计算、公式的基本运用.对学生解题而言,更重要的是跨越模仿和练习而产生的高层次的领悟,即理解领会,这是学生自己去体会解题思路的探求,解题策略的形成,获得能力的增长的最好途径.但教学实际中很多学生都只会停留在模仿与练习上,很难形成自己的领悟,为了克服这些,解题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学生自觉分析,对解题过程进行自觉地反思,使理解进入到深层结构.
这也是一个通过已知学未知、通过分析怎样解题而领悟怎样“学会”解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的创新阶段.学生完成(1)题证明全等容易进行:根据已知平行条件找到内错角相等,据中点得出AB=2EF,进一步得出EF=CD,找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角角边.第(2)题三角函数值的求解需要转化的思想,即∠OEF=∠CAB的转化.这两个题目的求解对于一般学生通过简单模仿和变式练习应该能够顺利地完成.但第(3)题可能就没那么通畅了,需要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和主动求知的欲望.第(3)题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解题的探索领悟,通过(1)的结论得出OE=OC,需要解题教学中强调适当选取条件和相应的结论,主动探索之后。
二、解题教学应注重分析问题内在的数学联系,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教学中要注重分析思路的探索过程,分析题目内在的数学联系,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解题的思想方法上做必要的概括,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化归、建模、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猜想假设等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
中考数学篇10
一、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研读教师用书发现本节课放在这个单元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小学六年的数学思考方法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与复习,所以教师的开课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重温以前所学过的数学问题和方法,接着以微课的形式将六年以来所学的数学思考方法进行梳理,罗列出许多数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能帮我们快速、简捷地解决问题。然后以击掌游戏引入,通过师生击掌,让学生理解两两击掌的意思。两个人、三个人……在此基础上,引出话题“如果四名同学都要和老师击掌呢?”让学生猜测、验证并得出答案。再引申“全班67名学生都要和老师两两击掌呢?一共要击多少次?”以这个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接下来是带领学生分析“难”在什么地方,学生认为难在人数太多。提示学生:“能不能先找到规律呢?”抛出问题:“用几个人探究出其中的规律?”这样,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68个人转化为2个人进行探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二、渗透数学思想,开放思维的“碰撞”
追问学生为何不从1个人开始探究。如果把两个人看作2个点,击掌看作连线,那么,2个点能连几条线段?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三个点的时候我让学生上台随意点出这个点,并画出线段,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点数增加,线段的总条数也随着增加。初步理解“为什么增加了一个点却增加了两条线段?”以及“现***段的总条数是用原来点的总条数加增加的条数”得来的。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主探究四个点时线段的条数,通过“刚才两个点的时候,增加了一个点,增加了两条线段,现在变为4个点了,还是增加了一个点,为什么增加了三条线段?”这个问题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增加的条数是新增的点和原来所有的点连成的新的线段,再让学生深入了解总条数的算法。接着让他们用这种方法连五个点,六个点,七个点,逐步经历连线过程并完成表格。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无序到有序进行思考,从杂乱中找到规律。让学生对“数学思考”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这样体现了教师的灵活机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又为渗透“有序思考”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埋下了伏笔。
然后让学生找出规律,并通过8个点验证这个规律的正确性,接着用找出的规律和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12个点,20个点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n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让学生感悟线段总条数=1+2+3+……+(n-1)中的n可以是哪些数?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这里的n可以是除去1以外的所有正整数,此时,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接着照应到开课时的“68人两两击掌,一共要击多少次”,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并且让学生“利用直观”进行思考,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运用数学思考,自由空间的“表露”
此环节以闯关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环节的习题是逐层深入,先出示一个和教学内容相近的习题让学生再次进行巩固,接下来的习题看似和教学内容无关,但其实它是利用了我们本堂课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发现的规律。纵观全课,我认为学生的探究是有目标的,学生的思考是有深度的,学生对数学思考的认识也更深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确有提高。
这堂课让我收获颇多,它引发了我进行许多深层次的思考。我相信,有思考,就有价值;有思考,就有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