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应用题篇1
1.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让他们感觉到跟你学习解应用题一定能学会,使他们信任你,这对后面的教学是很重要的。
2.一个科目的入门很重要,往往能决定今后学习的成败。所以,无论是例题还是作业都要精心挑选,由易到难,开始时要让80%左右的学生会做,一旦学生有了自信,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入门问题就解决了。
3.学生入门之后,老师要做的就是不要让他们学的内容太乱,要清晰,就像超市的商品摆放一样,分门别类,便于顾客挑选。数学应用题的学习也是一样的,要分类型教给学生,并用每一种类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和相应的解决办法,再教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路,突破解应用题这个所谓的“难点”。
在教初一数学应用题时,我把初一数学应用题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一、和倍差倍型问题
这是最先教给学生的,因为它是学习其他类型的基础,又是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的知识,学生有基础,学起来就容易,就更有信心。在教学生学习这一类型时我采取的是从例题入手,以一题多变的方式,把例题进行变式,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例: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长与宽相等,求长方形的长和宽。我们在学习这个例题的同时,教给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解应用题的步骤是:1.审;2.设;3.列;4.解;5.答。
学生往往不注重审题,其实审题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并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①题目中24cm是长方形的周长。
②长与宽相等说明长方形是正方形。
③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题意写出相等关系。
再根据例题进行变式,效果会更好,不但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头脑清醒,认为应用题也不过如此。
变式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宽比长短2cm,那么长方形的长与宽各为多少?
变式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长是宽的2倍,那么长方形的长与宽各为多少?
变式3: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宽:长为1∶2,求长方形的长与宽各为多少?
二、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又分为:一般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航行问题四大题型。
一是一般行程问题。例题: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沿同方向行驶,客车的速度是70km/h,卡车的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h到达B地。求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我教给学生解决的办法是:行程问题就存在三个量,已知速度,求的是路程,那么第三个量时间就是我们要找的相等关系,在题目中你能找出关于时间的语句吗?谁用的时间多?用文字写出的相等关系是:卡车所用的时间=客车所用的时间+1。
二是相遇问题。一个是同时出发,两段路程的和等于总路程;另一个是先后出发,三段路程的和等于总路程。
三是追及问题。相等关系是追及者的路程=被追及者先行的路程+被追及者后行的路程。
四是航行问题。在初一主要掌握两个关键: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相等关系是隐藏
的,即:顺水路程=逆水路程。
学习行程问题前我给学生一课时的时间,让他们在课本中找到关于行程的例题、练习题及解决的方法。学生找到题目后,都喊好难呀,我让他们分类之后,学生都笑了,说:挺好学的,不难。学生在学完基本题型后,我还要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我经常跟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应用题是万变不离其宗,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在学航行问题时,我讲了这样一道例题: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返回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学生掌握得很好,过了两天,我还是把这道题拿出来给同学们做,改成了求两码头之间的距离。学生又出现了问题,我就顺势教给学生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先求静水速度,然后再代入求路程,这样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知道如何处理了。
初一数学应用题篇2
一桶油连桶重16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重9千克,桶重多少千克?
解题思路:
由已知条件可知,16千克和9千克的差正好是半桶油的重量。9千克是半桶油和桶的重量,去掉半桶油的重量就是桶的重量。
答题:
初一数学应用题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作为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学生数学成绩很难提高的关键。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应用题教学对于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要遵循活动性原则
与小学数学知识相比,初中的数学知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进行思维转换,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才能实现应用题的解答。初中数学数学应用题更加接近于社会实际生活,更加开放和更具有时代性,初中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提炼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问题,开展有效的数学应用题探索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对应用题的害怕心理,提高学生参与应用题的积极性。
2.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要遵循反思性原则
数学应用题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总结应用题的解答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不满足答案的思想,在解答完成之后积极反思解题的思路、技巧,多观察、思考和对比应用题的特征,认真总结应用题的解题技巧,不断完善应用题解题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最后,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要遵循模型化原则。数学应用题是来源于生活原型的,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但是数学应用题毕竟与实际生活是不一样的,它有着形式化的数学语言、结构,关系也是用数学的逻辑关系来体现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数学语言和思维进行巧妙转换,避免被表面的信息所误导,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模型中顺利解决问题。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效性策略
1.建模解题法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有限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不是很强,这十分影响应用题教学有效性。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采用建模解题法,引导学生在关注解题正确与否的同时也关注数学建模,侧重对解题过程的分析和理解,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面对哪一种商场打折方式最划算的应用题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学会读懂题意,分析各种打折方式的具体方法,列出各种关系表达式,然后再导入具体的数值进行计算,只有这样,学生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才会举一反三。
2.生活解题法
初中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不仅与他们的知识能力有限,还与他们的社会生活背景有关,教师要积极拓宽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从而更顺利地解决数学应用题。例如,在学习银行存贷款利率、商场利润等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将生活场景导入课堂中来,引导学生将其融会贯通,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3.***解分析法
初中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在遇到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很难认真分析和正确解答,教师要发挥好***解分析法的作用,利用其直观性、针对性的特点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起来,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理清理顺,从而顺利地完成应用题的解答。例如,在遇到工程问题、速度问题、调配问题、追及问题等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作***讲解,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示意***面前理清各种数量关系,从而设出未知数、列出关系式,最终完成应用题解答。
此外,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如,直观分析法、阅读理解法、情境理解法等,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总结,促进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效性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初一数学应用题篇4
关键词:高初结合;高等数学;初等数学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对于数学教育科学而言,提高学生素质和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数学教师的素质。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大量的事实表明,通过高初结合可以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深度,了解数学问题的背景和实质,能够从更高的角度俯瞰初等数学及其教学,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解题能力,更好地把握初等数学教学。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必须要研究且明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之间在数学教学中究竟有哪些内在的联系?应当采取哪些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能够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做到高初结合?
二、高初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几个应用
高等数学是在初等数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者是后者的延续和补充,如《高等几何》、《高等代数》就分别是在《初等几何》、《初等代数》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数学活动中,有的人往往错误的认为它们是各自孤立的学科,因而难于综合运用各门知识,可以说,这样的执教思想将遗憾终身,甚者对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数学观念。
1、通过高初结合,可以用高观点指导初等数学教学
许多教育家提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把数学科学理解为一个巨大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应该说是:“数学观念的核心”。而对于教师来说,应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那样对高等或初等数学问题就能“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了。理由是,观点越高,事物越显得简单。比如,高等数学中的集合、映射观点可以进一步提高初等数学中对函数的认识。运用极限的方法,利用微分学和级数中初等函数的Taylor展式,更加深了对初等函数的性质及运算的认识。
从这个例子可以验证初等数学中的指数运算法则ex.ey=ex+y。因此说,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能将中学数学中不能或很难彻底解决的基本理论加以严格地证明。再比如例2:在初等数学教材中,对数的定义是:如果a^n=b,则log(a){b}=n ,那么n叫做以a为底的 b的对数。这个定义本身没有回答这样一个问题,b是否存在?若存在是否唯一?这个问题是初等数学本身回答不了的。掌握了高等数学的知识就可以很快的得到解决: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运算,在一定条件下,运算结果的条件性和唯一性是由对数存在定理保证的,即:如果正实数a不等于1,那么就对于任意给定的正实数N,有唯一的实数,使a的次幂等于N。所以,笔者认为,作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只有学好高等数学,才能用高等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初等数学的教学和研究,通过高初结合,运用高观点指导初等数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经“高初结合”的思维启迪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掌握坚实的初等数学基础理论。因此,教师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引导学生安全度过艰难险阻。
2、通过高初结合,可以对初等数学问题进行多题一解
多题一解的数学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感到一切都是通过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来达到解决新问题的目的。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教师和教研单位特别注重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重视数学问题的一题多解固然值得提倡,但事实上,重视数学问题的多题一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解决初等数学问题时,我们只要找到初等数学问题与高等数学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找到高等数学的背景,就可以类比法解决一类数学问题。例如:在初中涉及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为一名教师应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对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在什么情况下有唯一解,无解或有无穷解,并能阐明产生上述三种情况的原因。而只有学习了高等数学中的线性方程组解的理论,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本质的认识,把教材内容讲清楚。
3、通过高初结合,探讨高等数学问题的初等解法
初等数学研究的是常量,高等数学研究的是变量。从初等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高等数学中的问题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非常重要。这种思维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同时,可使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同时,也可以看出打好初等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例如:高等数学的“求最值问题”,目标函数m=xy+yz+zx,约束条件
x2+y2+z2=1,我们可以用初等数学的办法解题:由xy+yz+zx≤x2+y2+z2=1得知,当x=y=z时,xy+yz+zx= x2+y2+z2=1,m取得最大值为1.
用初等方法还可求得m的最小值:由题意可得:m=1/2[(x+y)2+(y+z)2+(z+x)2-2]≥-1,若m取得-1,则 ,但此方程组没有非零解,由初等公式可得m= xy+yz+zx=1/2[(x+y+z)2-( x2+y2+z2)]=1/2[((x+y+z)2-1],当x+y+z=0时,m取得最小值-(1/2),且 。由此该目标函数不但有解,而且有无数组解。
类似上面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这不用一一列举。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运用“联系的观念”去联想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知识系统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容易得到一个共识:一方面在讲授高等数学新知识时应当尽量联系初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作基础,灵活运用类比法去讲授高等数学新概念及新结论,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数学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改革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主题。对此,加快数学教育改革的进程,就要适当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育制度,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的潜力。笔者认为,当前迫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探讨适应改革创新的社会潮流,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教学相长的模式。在高师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走有意识地加强高初结合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一条新路。
1、加强高初结合的专题研究,充分认识高初结合的重要性
用数学的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应是每一个公民都具备的素质。长期以来,高等数学课程与初等数学课程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十分不利,因此加强“高初结合”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使广大师生充分了解高初结合的意义,自觉地加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之间的研究,从而对“高初结合”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同时,通过研究,充分挖掘高初结合的内在联系,自觉地从理论观点上予以提高和加深。
总之,要搞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衔接和整合,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
2、规范数学教育评价的环节
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长远的眼光,切实关心“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学生素质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公平的评价体系中,在数学评价过程中,我认为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数学教育评价与数学教育目标的关系是循环促进关系。第二,数学教育评价是联系的,动态的过程。第三,数学教育评价更多地是依据实际情况的协调而不是专家的鉴定。第四,在数学教与学的评价实践中要注意评价信息收集,在评价方式、评价角度、评价结果等方面做好改进。
3、积极探索高初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课,应用性很强,我们应当努力把握其特点,寻找高初结合的切入点,从而既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居高临下”的能力。此外,在有关初等数学课程中应用高观点分析、研究问题,使高初结合落到实处。例如,在《初等数学研究》课程中,注重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结合,不要只顾单纯的解题。只有让学生从观点上把握知识的深度,才能从更高的角度俯瞰中学数学及其教学;在《数学竞赛研究》课程中,寻找竞赛题的高等数学背景以实现高初结合。
同时,教师在课内外更多的进行有关的课题研究,通过对高初结合的探索,我们可以得出包括如何用高等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去联系、分析和解决初等数学中的某些内容的专题,并通过数学的教学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高初结合能力,使之不但学会应用所学的高等数学去深入理解中学数学,还能具有提出、研究和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灵魂与基础。******曾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在探索研究数学技术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掘小题材,自己寻找高初结合途径进行解决问题。导师提出问题,尤其是系统地介绍并探讨进行高初结合研究的方法与途径,提出高初结合的一些问题与课题,并适时地作一些启发,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摸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高初结合问题的探讨,以培养他们运用高初结合研究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为了加强高初结合,可以组织高等数学或初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小组,学生可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使学生具有初步创新研究意识,从而具备***、自觉地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等数学中的一些思想方法至今仍在高等数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初等数学的研究对高等数学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高初结合是高师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高初结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应根据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机地进行高初结合的研究,大量搜集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有机结合的实例。通过高初结合的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使学生能够居高临下,全面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元希,田万海,王宏德编著.初等代数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初一数学应用题篇5
关键词:微分学;解题应用;初等数学
中***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89-1
初等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二者有着本质的联系。将高等数学中的微分理论应用于初等数学,使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得以体现,进而去指导初等数学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作为中学教师,除掌握初等数学各种类型题的已熟知的初等方法外,还应善于用高等数学方法解决初等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用初等数学方法难以解决或虽能解决但显得难、繁,而用高等数学方法则易于解决的初等数学问题,从而拓广解题思路和技巧,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初等数学教学。
一、方程根的讨论
中学数学解方程根的问题一般应用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进行讨论;借助二次函数的***象进行实根分布的讨论,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实根分布等价转化为不等式(组)的求解问题,体现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但是如果用连续函数介值性定理解决此例问题,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由连续函数介值定理知有方程h(x)=0在区间(3,103),(103,4)内分别有惟一实数根,而在区间(0,3),(4,+∞)内没有实数根,所以存在惟一的自然数m=3,使得方程f(x)+37x=0在区间(m,m+1)内有且只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二、求函数的切线、单调区间、极值、最值等问题
由导数的几何意义,可以很容易地求得曲线的切线,也可方便地求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极值、最值.
本题融导数、切线、极值于一体,考查导数、切线、极值等知识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较强,但解题思路较明显。
初一数学应用题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都发挥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针对数学问题,通过一定时间的交流与讨论,进一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方式,有利于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对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数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助精神的培养,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初中数学教学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实现了将学生个体的学习,转化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团体意识转化,为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奠定了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对合理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可以在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现学习数学的目标。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师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组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小组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是其中相对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引导各组成员在准备下次课堂所需要的相关学习材料的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数学问题的答案。其次,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积极的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努力,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竞争学习模式的实施
在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竞争学习模式的实施,也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竞争学习模式的实施,主要是指数学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问题展示给各个小组,并引导各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方式,提高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竞争学习模式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课外学习模式的实施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过程中,课外学习模式的实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课外学习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数学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研究。通过课外学习模式的实施,数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具体状况,适当的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并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学习方式,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重视课外学习模式的实施也非常的重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作学习的内容与目标,需要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密切的配合。其次,数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更加啊有利于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更好的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任乐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未来英才,2015,(12):7-7.
[2]何建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2):108-108.
初一数学应用题篇7
一、中学数学情境作业设计的涵义
情境化数学作业的内容设置是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根据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全面借助各种不同先进的教学策略,以初中生作为主体,用形象有趣的情境来对初中数学作业进行设置,体现初中数学作业的趣味性、生活性与科学性等,让初中生更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增强数学作业的时效性与初中生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对作业进行设置的活动中,结合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创新化地设置有关的数学问题情境当作作业,为初中生提供出更多的观察与实践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初中生处在一个认知氛围以及情感氛围下,习得完成数学作业的手段与思路,同时让初中生的视野得以拓宽,使初中生的认知情感得以升华。
二、中学数学情境化设计的有效途径
1.设计融入生活情境的数学作业
部分初中生对于数学课程作业并不感兴趣,其起因就在于初中生长期处在一个反复性、机械式的做题活动中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初中生通常以为初中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作用较小,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已经足够应对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了,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仅仅是为备考而学。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大家可在实际生活当中寻找非常多的例子。比如,去银行里存款的时候,需要掌握利息的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了解各种不同存款的方式,仔细计算如何才能够得到最多的利息;以及工厂中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方式等的许多问题都和数学知识直接的关系。很多教师都讲道,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与生活相结合,那么初中数学课程作业的设计也一样的需要与生活相结合。譬如,数学老师在对函数的内容教学完之后,当作业布置的时候不应该仅仅从教材里边选择习题,教师可利用生活情境来设置习题,比如教师可以提供本班初中生的身高与体重的相关数据,使初中生去探索两数集间存在的关系等。由于数据起源于初中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人,是看得见且摸得着的,这样一来就添加了些许生活乐趣,挖掘了初中生完成数学课程作业的动力,进而使初中生从深层次上去感知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所习得的数学知识。
2.设计趣味性数学作业
在《教育心理学》中明确的提到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可以使初中生迅速地建立起“鸡蛋记忆”,同时记忆在脑海里维持的时间也会更加的长久。实际上,喜爱趣味性的问题不只是小学生的专利,初中生也是同样的。所以,初中阶段数学课程作业的创设也应该让初中生体验到浓烈的趣味性与挑战性。所谓的趣味性数学作业不一定要非常方难,其可从其他的视角,还可以到一种特定情境当中去阐述数学问题。比如,在对《等比数列》以及《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设置以下的情境习题:李爷爷卖柿子,第一位顾客买走了箩筐中柿子的一半,第二位顾客买走了箩筐里剩下柿子的一半,第三位顾客买走了箩筐里剩下的柿子的一半,此时箩筐中还剩下2个柿子,请问李爷爷原来箩筐中有多少个柿子呢?显然大家可先设李爷爷的箩筐中原来一共有X个柿子,经过思考初中生能够得出以下的方程公式:x+×(x)+××x+2=x,但是高中生却可以借助等比数列之性质或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来给予解决,得出方程公式:x=+2,两个式子均解得:x=16。此习题利用了李爷爷卖柿子的情境,具体且形象,使初中生能够充满兴趣地去探索题目的涵义。习题看起来好像简单实际上却设置地非常富有趣味性,每一次每一位顾客买的柿子都是剩下柿子的一半,那么每一次的一半均为相同吗?这种趣味性的习题不但可以顺利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同时容易引领初中生进行思考,使初中生在思考当中成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初中生完成数学课程作业的积极性。
3.设计实践、开放的数学情境作业
以往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让大部分的初中生只懂得埋头苦干做数学习题,但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却非常的弱。现今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作业的设置应该注重对初中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初中生将课文中的相关知识转变成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对“圆柱的体积公式V=πr2h”学习了之后,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初中生自己去设置一个圆柱体(老师可设置具体体积数据,同时让初中生先预备好相关的工具与材料)。如此便给初中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动手探索的机会,引导初中生借助数学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全面地运用到具体情景中去,使初中生在实践中借助交流来完成数学课程作业。
三、中学数学情境化作业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情境化的数学课程作业设置当中,数学老师应该注意下面几点:第一,布置的作业必须提出鲜明而具体的要求,并且所提出的要求难度要适中。第二,对初中生的数学作业一定得给出及时且清晰的反馈。这里提到的“及时”可以预防初中生将不对的数学解题法当作为正确的来使用,使初中生及时地改正认识;而这里指的“清楚”可以促进初中生建立起完善的数学知识系统。第三,数学老师要及时地表扬与激励初中生,使初中生正确地认识到这个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努力了,便会有表现自我的大舞台,促使初中生更为积极地去完成数学课程作业,到情境当中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魅力、趣味魅力及历史魅力等。
总的来说,初中情境化数学课程作业设置不但能够帮助初中生巩固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增强初中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关键在于它能够培养初中生主动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初中数学课程作业设置的手段也应是丰富而多彩的,而情境化数学课程作业的设置就很好的克服了以往传统数学课程作业中偏难且机械化做题等的弊端,降低了初中生完成数学课程作业之压力,同时还注重培养初中生的情感价值观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可以到在情境当中去探究数学知识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增强初中生完成数学课程作业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满盈.数学作业设计要形式多样[J].教育教学论坛. 2011(04)
[2]王美亚.创新数学作业.提高数学素养[J].基础教育参考.2010(04)
[3]陈玉生.提高数学作业有效性的思考[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07)
初一数学应用题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方式
初中的数学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存在差异性,其不但要教会初中学生学会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应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并且帮助他们构成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观念。同时,因为初中数学教学并不容易,所以初中数学及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逐步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案可以有效达到这一目标,以此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的意义
其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初中数学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不但要全面了解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可以正确应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育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正确应用问题导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学习者,有责任、有义务整改数学课堂教学,其要求教师不但要全面分析好研究教学案例,还要全面分析教学课堂内容,突破传统意义上“灌溉式”教学方案的影响,展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拓展数学学习范围。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就可以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入,促使学生可以全面认识问题在情境中的应用,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分析,在问题研究和分析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性,增加学生的知识印象,促使学生可以获取成功的喜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数学教W工作中[1]。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方案分析
(一)针对性导入问题
问题导学法就是在教学工作中提出问题,这是展现出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案,由此数学教师需要关注有关问题导学,确保问题的目标性,也可以对问题的提问分析现阶段的数学教学问题,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基础知识提出相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提出过于高深的问题,不然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难以获取问题导学教学方案的质量。并且,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展现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加学习音响。如在学习“***形平移”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需要从基础知识点出发,询问学生有关***形平移理念和符合***形平移的重要条件,进行启发式的询问,从而指导学生询问和分析。在这一提问中,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对理念和需求条件实施全面的分析和理解,促使学生掌控的知识更为牢固[2]。
(二)设计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不能过于更多的提出问题,而是要结合整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可以自主融入其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展现自身学习的自主性,与同班学生一起沟通和交流,设计和谐的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关系,促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始终怀有热情和动力,从而更好的深入到问题分析中,有效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基本平面***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平面***形的构建和对这些***形的整体认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多媒体实施平面***形的***片演示,促使学生可以对平面***形有深刻的了解,促使学生对平面***形进行分组介绍,提问其中存在的差异性,这样设计的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设计问题情境
在正式上课之前,数学教师需要规定学生课前预习,保障学生对自身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保障上课过程中不会出现听不懂等问题,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一下几点问题:第一,提问一定要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只有提出具备目标性的问题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可以掌控所学的知识点。第二,提问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所提问题一定要具备思维价值。第四,提问内容一定要保障准确性。第五,提问形式要多变,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转变。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步行时间和步行路程之间的关系,设计出相关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提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内容。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虽然应用问题导学可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但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方案都不能应用这种方案。由此可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设计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管理好问题的数量。提问过少难以展现出问题导学的优势,提问的过多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由此,应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适度性。第三,在设计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问题时,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由浅入深,预防提问过程中出现参差不齐的问题。第四,在设计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坚持避免出现以往教学方案出现问题,预防教师再一次陷入到传统教学问题中[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方案,不但可以调节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保障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数学学习中,深入落实“以生为本”的原则,还可以灵活调节数学课堂环境,以此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方案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问题导学的特点来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案和教学重难点,只有将问题导学方法与教学素材相符的教学方案相结合,才能获取更好的教学效率,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吕德权.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17,(04):29-30.
初一数学应用题篇9
关键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一个数学学科独有的教学方法,其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学概念,这些抽象概念的直接教学对教师的讲解能力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是一个考验,借助***形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象的***形结合起来能够有效解决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数学知识交互问题,所以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养成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自身特点是极为明显的,那就是学生因为年龄和思维方式的限制自身的抽象分析能力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而具象信息的分析能力处于一个相对活跃的时期。针对初中学生在分析能力上的这一特点,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将数字与***形结合起来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极为妥当的。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日常经验起到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并将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结合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保证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具备一定的***形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抓住初中学生展现出的这两个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例1:小明的父母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后到达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母亲随即按原路以原速度返回,父亲在看了10分钟报纸后,用了15分钟返回家,你能在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表示父亲和母亲离家的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么?
***1
这一问题乍一看显得十分复杂,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在题目中向学生提供了太多的已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导致问题如果从数学概念来理解的话学生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形方式,可以将问题中的已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细化整体出来,学生依据父亲回家的时间或者距离、母亲回家的时间或者距离就能够将题目中的数学关系理清,由此可见***形的应用极大降低了复杂数学问题的难度,提高了数学问题解决的效率。
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进行渗透培养,强化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用具象的***形细化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用抽象的数学概念概括解决***形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和***形本身是两个差别较大的概念,要想在具体的数学问题解决活动中实现二者的结合,利用二者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要解决结合点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对象的属性,将数与形巧妙结合在一起,实现数形之间有效的互相转化,这是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形结合特殊性的认识和总结,让学生从数形结合的特殊性应用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数形结合原理和经验,并应用这些原理和经验在具体的数学问题解决活动中发挥数形结合的实效。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还没有学习等比数列,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困难较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初中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其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复杂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效率,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本文从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养成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两个角度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应用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孔令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与解题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2.
初一数学应用题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还能使教学方式和质量得到提升。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意义
应用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开展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相关的内容与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理解与阅读能力,促使他们懂得如何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判断和分析问题。因此,教师要把应用题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正确引导学生把数学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研究
1.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无心理负担地去学习;其次,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把生活中的场景作为教学背景,最后,加强课堂中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更加牢固地记忆数学知识。
2.重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看重结果,否则根本体现不出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不到突出的效果,而更应当重视解题分析的过程,要不断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探索分析,让他们形成***思维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将应用题文字更加形象、具体地表达,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能够更直接有效地找出应用题中各条件存在的关联。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初一数学应用题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