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知道答案观后感篇1
水明白答案,人是水做的,地球是“水球”,微笑去应对世界,世界也必须会微笑着对待你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微笑对待别人,同样的别人也会微笑的对你。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水知道答案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水知道答案观后心得1水能读,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你相信吗?
一个月之前,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不信!这怎么可能?
现在想想,很难解释,我为何会回答的如此肯定,如此自信,如此无畏。惟一可能的原因是,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如同在年少轻狂的岁月里,曾经对很多自以为凭常识就可判断的问题上,所作出的断然否定一样,比如,宗教。一直以来,惯于以一个无神论者的优越感无视父母对于信仰的虔诚,却没想到,自已到最后,也会需要走上这条路,来寻求内心的宁静。
站在现在这个时点,我已没有当初的勇气,可以断然地一如继往地回答这个问题。导致这种转变的个中原因,很复杂。但如果一定要把这个过程简单化处理的话,也就两点:
一.我与这本书结缘的过程,让我相信,这本书绝非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最初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朋友推荐的一套公益节目《和谐拯救危机》里。从作为节目嘉宾的净空老法师口中,我第一次听到了江本胜和《水知道答案》。净空法师曾经亲自访问过作者江本胜博士,并与之有过深入交流。作为当今世上佛教净宗的一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不远千里,专程前往日本,拜访一位选择医学博士,绝非是冲着江本胜先生的医术而去的。事实上,当时净空法师所感兴趣的,是因为江本胜先生的实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肉眼可见的方式,印证了佛祖的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切众生,就包括了水。
二.在以少有的仔细通读过这本书之后,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我的感受:震憾!这种感受,绝非一本普通学术著作所能提供的。而我所震憾的,并不只是书中随附的 122幅水结晶的照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江本胜博士建立于水结晶研究之上的宏大想象和推理所带来的心理冲击。通过水结晶,不,准确的说,是通过水,众多的学科如同万江奔流,得以最终归于大海,并和谐共存。其中包括,光学,量子力学,天文学,宗教学,,心理学,医学,音乐,文学,海洋学,哲学,星象学等等。正如作者所言:水为我们打开的是通往另一空间的入口。
这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看完它也许只需要三个小时。但我并不想在这里试***去说服谁付出这三个小时。以前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守,是需要缘份的(至于缘份是什么,于我来说,是个随着年龄含义不断变化的玩意,说来颇费辞章,俺还是能省就省吧,免提了)。现在我相信,人与书之间,甚至乎人与周围的环境之间,都是需要缘份的,有人或许在我之前,已经读过这本书,而有人或许会因为我的这些话,而开始考虑去读它。而更多的人,或许会选择一笑而过。所幸的是,错过这本书,太阳仍然会照常升起,季节也仍然会继续更替。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损失的话,我最多也只能说:你体内的水,失去了一次洁净的机会。毕竟,人体之中,70%的成分是水。从物质的角度来说,人,就是水!
水知道答案观后心得2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水知道答案》。
这部纪录片我一开始看得津津有味,可到后来对它却有了一丝不屑。
没错,作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是想要呼吁人们多些关心多些爱。但是,他的说法太过于绝对,古人留下的的确是精华,只是历史不可能重演,有些东西不能一味的去模仿,这样下去,只会想袁世凯的“祭孔”丑剧般。时代在进步,我们需要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一味地追寻所谓的修身养性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都不相信“念经”能拯救世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类是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接触与沟通的。自然而然,肯定就会有一些摩擦,竞争以及其他的一些碰撞。既然这样,那么谁又敢保证自己百分百不犯错呢?我们是需要去学习古人的智慧,但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世外桃源是不可取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绝对的正与负。就像死并非生的对立面。对与错都作为对方的一部分生存着,我们不可能完全扼杀两者即便是之一。
这也跟看事情的角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认为孟子的话很有哲理,对他的信仰也流露于整部片中。他声称在古代优美环境的熏陶下,冰晶会变得晶莹剔透,他也过度地追求那个完美的世界。可我认为,他是在刻意刻画过去的美好以及在宣扬信仰能改变一切,这让人有一种在看某些教派的宣传片。况且,在古代也不是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美好,也有一些封建恶习。作者同时也一直在强调现世的肮脏,在贬低着大都市的车水马龙,而我认为,他只看到了现世不好的一面,却未曾看到时代进步给人们带来便利的一面。
还有作者提到的金属摇滚乐,个人认为那只是审美观的问题。如果说,人们一听那类音乐血管就会扭曲,那岂不是意味着那类音乐的听众都在自寻死路?
虽然说这部纪录片有很多违背科学的道理,但他的出发点还是好的。
它教会我们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你付出了,就会有一些回报,即使回报并非对等;它教会我们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世界,因为世界其实很美好;它教会我们要学会爱,爱人、爱物、爱生活……
只是,它不应该以这种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些观点太过偏激,有些结果也有违科学依据,这很容易扭曲一些未成年人的思想以及给他们灌输一些不正确的知识。它应该换成另一种更柔和的姿态,告诉我们如何学会爱与奉献,让它们一泓一泓汩汩淌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水知道答案观后心得3初看《水知道答案》,是在今年的三四月份左右。这套书共有三本,里面大部分是由***片组成。作者把水结晶遇到的文字后或是一些情形后所形成的文字,用***片的方式保存下来,向这个世界分享。
初初略翻,感觉很平淡:不过是一些***而已嘛,有什么好奇怪的。再翻,却是另一翻滋味。你不会想到,水的世界是那么的丰富,你不会想到,水也是那么的有灵性,形状和感受都是那么的精彩。
我们的人体,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就是水分,那是,是不是可以说,书里的原理,也是可以应用到我们的身体里的水分上?虽然这有点异想天开,但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怀着感恩的心,带着爱去面对这个世界,那么那个人一定很从容,很自在,而且他一定很美。
看完这本书的我,傻傻的做了一些形式而不实际的东西。我把我平时喝水的水杯(是一透明的塑料杯子),在它的底座贴上“爱、感谢”的标签。我满心以为这样子做,我杯子里的水,里面的水结晶,遇到这几个字,应该就会变得很漂亮,很有灵性。那么我喝了这个水,我应该也会很感恩,也会有所改变。当时不知道怎么的,内心就是笃定会有改变会发生。可是,喝了两三个月的“爱、感谢”的水以后,我还是什么变化也是没有。
到后来,再看《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我也是看过几次了,每次看都会觉得有不同的收益。开始对“家庭排列系统”这个名词关注,开始搜索这方面的资料。再到后来,遇到了网络家排,遇到了单老师,做了网络排列。再再后来,进行了网络辟谷,再然后还去到了嵩山少林寺辟谷,还自己亲身排列了两次,一次是别人的个案,一次是自己的个案。到此,我终于,觉得把自己整合了。
如果说,以前我所做的感恩,我所要自己去接受的爱,总有一些***的因子存在,总有一些不知道的原因的因素令自己感觉并不由衷。那么,现在的我,随时所发的感恩,不时的涌现着内心的平静的感觉,这些,都令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爱、感谢”这两个字的存在。
我现在已经没有再在杯子座底贴标签了,但是我把这两个词带到了心里面,存在了心上。
从最初的形式主义,到现在亲身亲心实行,整合自己,中间的过程,我体会到很多。如果当初我没有那么样的想要获得“爱、感谢“的信念,如果当初我没有各种各样的行动去让自己拥有这样的体验,比如贴标签,比如网上找资料,那么我也不会有今天内心的真正的丰足,真正的宁静。
那是因为我遇到了,然后,我去想了,再然后,我跟着我的思绪去做了。所以,我得到了。如果中间我少了哪一步:没有遇到;或是遇到了没去思考,没去憧憬;再或是也遇到了,也去憧憬了,但没有去做。那么都没有今天的我。
一路的前行,一路的变化,我现在回想,都感觉到很幸运。因着内心爱的指引,所以我找到了内在的自己,我获得了内心宁静的力量,我赎回了自己勇敢而丰足的心。谢谢这些际遇,谢谢我这一路遇到的每一个人,谢谢给我最多指引的单老师,谢谢勇敢追着自己的心跑的自己。
其实,不仅仅,《水知道答案》,你自己,也知道答案。
水知道答案观后心得4《水知道答案》是一位日本叫做江本胜的科学家利用几年的时间,通过无数次的试验,通过水晶体来诠释水的情感的一本试验著作。起初对这本书不是很感兴趣,后经朋友的推荐,正好家里有两本,就随意的翻阅几章。
水知道答案?水能知道什么答案?这本书中文字描述部分很是精炼,最精彩的是彩色插***,作为学前班的幼儿老师,对插***是比较感兴趣的。插***中有各种各样的“水晶花”,通过***片下面的文字说明,我才知道这些“水晶花”就是水的结晶,《水知道答案》描述的竟然是水可以听不同的声音和看不同的文字而形成不同的晶体形态,本书的关键点就在这里产生诱惑,所以我迫不及待将它读完。书中一共有122张不同情感的水结晶***片,有漂亮的六边形,有杂乱的结晶,给人的感觉便是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
水能看:当水看到“爱和感谢”的文字时,水结晶的形状非常漂亮,而恶意的文字如“混蛋”时,水结晶的形状则显得丑陋。
水能听:当水听到不同的音乐时,水的结晶形状也会不同,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水结晶显现出非常浪漫的样子,感觉有安抚人心,解除疲劳的无形力量;肖邦《离别曲》的水,水结晶显现出形成分散的颗粒,它似乎听出了离别的伤感。另外,江本胜先生还做了一个对比实验:让小孩在水结晶时对它说话。当水听到孩子的赞美声音—“好可爱啊”,形成的结晶就非常可爱,显得腼腆而又害羞;当听到“混蛋”的责骂时,它的结晶分子互相挤压,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形状。这些试验结果好像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有一份感恩之心,积极创造美好世界,这个世界需要爱的拥护。
水知道生命的答案:因为人的身体70%是水,每个人持有不同心态的生活,均会改变人体,并通过不同的形态中表现出来。所以拥有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灵,人的体格就相对健康,也就是说健康的心态决定了健康的身体。
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当读完《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自己简直就是影响水形成结晶的因素,而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就是有灵性的水。在学校,我们教师就是影响学生的因素;在家里,家长就是影响学生的因素;怎样去引导孩子健康生长,均与教师与家长两个主要因素密不可分,如何才能让这些纯净的水(孩子)都能形成美丽的水结晶呢?我觉得应该从孩子的心灵教育抓起,要让孩子养成一颗纯洁的心、博爱的心。一位合格的教师底线是她是否对孩子付出爱心,而不是只有一定学历和能力。爱孩子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在行为上要鼓励孩子,在生活上帮助孩子,在学习上要教育孩子。要举一反三,学会“海豚”样的奖励方式,适时奖励对学前期的孩子来说,效果最为明显。孩子固定行为的养成将决定今后个人发展性格,通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可以了解孩子(水)善恶的形成,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所以我们教育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靠“爱”去感动孩子们,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爱,懂的去爱。
回想,有幸读到《水知道答案》这本书,感觉无比幸运,健康的心灵产生健康的身体;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心态去工作,去与孩子沟通,去引导孩子。我建议:所有的老师和家长们如有机会都要阅读这本书,水结晶会告诉我们,赞美和鼓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基本。
水知道答案观后心得5也许你没有办法想象,水,其实是能够随着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改变的。
日本的江本胜教授拍摄的122张水结晶照片提出水不仅仅自我有喜怒哀乐,而且还能感知人类的感情。所有的这些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照片都是在零下5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而成。在最初的观察中,研究员发现城市中被漂白的自来水几乎无法构成结晶;而只要是天然水,无论出自何处,他们所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当研究员在实验水两边放上音箱,让水“听”音乐。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美丽工整,而听了莫扎特《第40号命运交响曲》的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听了作者不喜欢的摇滚乐时,结晶就显得丑陋。研究员进而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一样的字或照片让水“看”,结果不管是哪种语言,看到“谢谢”的水结晶十分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混蛋”或者“烦死了”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简而言之,作者认为只要水感受到了完美与善良的感情时,水结晶就显得十分美丽;当感受到丑恶与负面的情感时,水结晶就显得不规则且丑陋。
还引用了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琼安·戴维斯女士的观点。从事河水研究的她认为,水结晶的实验证明,“水其实对许多十分纤细而敏感的物质都能产生必须的反应,因此我们透过更进一步的对水结晶的研究,能够告知科学家或有关单位,我们现有的水资源并未得到相应的保护。”同时,她还从水结晶出发号召“找回对水的崇敬之心”。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篇2
形式一:通过语言运用题进行考查
[例]18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2008年四川卷)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能为北京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将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据调查,有74%的游客考虑在观看完北京奥运会后去日本、新加坡、泰国和中国香港旅游。
这是一道语言运用题,这道题就是考查同学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参考答案是:北京奥运会将惠及亚洲的旅游业。
形式二:是通过阅读题进行考查
[例2]18 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008年浙江卷)
(1)
(2)
通过阅读进行概括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常见,例2就是此类。2008年四川卷、江苏卷、浙江卷、湖南卷都出现了这种题型。此题答案为:坚忍(执着)(2)乐观。
概括题解答一向是阅读题中的一个难点。此题的解答有两个基本原则①不可照搬原句,②语言要精炼。我们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此题解答的五大方案,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灵活运用这五大方案,将会极大地提高概括题的得分率。
方案一、提取原词
[例3]20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2008年湖南卷)
这道题,明确要求从原文三个部分中分别找出一个原词来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这种概括的方法就是提取原词概括法。根据对文本的解读,此题答案为,感受、静趣、裨益。
方案二、原词重组
[例4]夏天,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深了,堤边水位低了,水寥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15 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夏、秋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2008年四川卷)
原词重组法,是指从原文中提取出解答问题的关键词,然后将这些关键词进行有机组合,形成答题的要点。这题的答案为:①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②秋意渐深,秋荷摇曳。答案中的“夏天”、“明媚”、“夕阳”、“辉煌”、“秋意”、“渐”、“深”、“秋荷”、“摇曳”都是原词,答题的时候,把它们分别提取出来再重新组合,就得出了此题的完美的概括。
方案三、原句改装
[例5]
梅兰芳的艺术之美
92岁的谭门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原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王琴生先生深情地追忆1946年至1958年与梅兰芳大师同台献艺的12年,他畅谈了梅派艺术之美
王琴生认为,梅大师的舞台形象是美的化身。他的每一个动作、指法、眼神、表情,都是严格按照戏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感情需要而精心设计的,完全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合乎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因而能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同时他的唱腔、念白、舞蹈、眼神、手势,都能恰如其分地把他内心情感传递给同台角色和乐队,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动作的共振效应。因此,梅派神韵是内涵艺术之美。其次,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能从艺术美学的高度进行缜密的构思,展现其美的形象,梅派名剧《贵妃醉酒》是梅大师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悉心研究、大胆创新的硕果之一。他摒弃了剧中“诲***”的糟粕,而着力表现杨玉环愁肠百结的宫怨之情,留给观众无限回味的余地。(苏北四市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3 文章以“梅兰芳的艺术之美”为题,请概括梅兰芳“艺术之美”的表现。(6分)
原句改装,就是指答题的时候,在确定答题要点相关原句的基础上,对原句根据问题解答的需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形成解答方案。此题答题要点对应的原句为“王琴生认为,梅大师的舞台形象是美的化身。”此句两小句,第一句要删去,第二句从答题连贯要求考虑,要作适当的调整。答案可这样表述:优美的舞台形象。
方案四、以类作答。
[例6]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文互证,相得益彰。
19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2008年江苏卷)
题干中使用的是“概括”一词,而不是“归纳”、“总结”,说明命题人不仅要求考生归纳、总结出本段中“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等词语和句子,而且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从类的角度,分析上述内容分别属于哪一类的内容,分类作意义上的概括――治学方法得当,最后再作相应的阐释。此题可作答如下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不盲从。
方案五、由表及里。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旱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节选自《我与地坛》)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篇3
孙建龙 北京
毫无疑问,教师的知识观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让我们从教学案例谈起,它或许反映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某些普遍性问题,进而我想就片断中教师所表现出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层分析,即教师的知识观是在怎样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案例呈现
以下是我在北京市某小学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记录下的一个教学过程,课题是一年级第二册中的《美丽的小山村》。
……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小山村美不美呀?
生:(异口同声)美!
师:你们信吗,如果有水的话,这个小山村就会更美了。下面大家先默读一下第四自然段,然后抬头读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村前有一条小河,在水面上,游着鸭群。
村前有一条小河,在绿绿的水面上,游着白白的鸭群。
师:说说,你们觉得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第一句好,因为第一句简单。
师:第一句好?(教师走到这个学生跟前,摸了摸他的小脑瓜)来,你坐下再读一读,考虑考虑,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学生乙:我觉得第二句好,因为第二句字多。
师:嗯,不错,第二句字多了,再仔细看看多了哪几个字呢?
学生丙: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看法,第二句写了“绿绿的”水面和“白白的”鸭群,多了“绿绿的”和“白白的”这几个字,所以好。
师:说的不错,多了这几个字,第二句就变得——更具体、更形象了。来,让我们一起说一遍:更具体、更形象。开始——
学生(全体):更具体、更形象。
……
二、思考与讨论
现在,让我们对如上片断中的某些教学行为做进一步思考:
1.如何看待学生甲的回答?教师为什么叫学生甲坐下再考虑考虑?
2.如何看待学生乙的回答?教师对学生乙的回答为什么抓住不放?
3.如何看待学生丙的回答?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回答有实质上的变化吗?
4.从这个片断来看,这位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目是什么?如何看待教师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作出的努力?
5.学生如上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以上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显然,如果单就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两个句子而言,学生甲的回答本无可厚非,因为简洁不失为一种美。但语言的意义及其表现方式要在语境中审视,如结合课文的语境看,自然,这个回答则就有些问题。对这个回答,教师的行为是叫他坐下来再思考,思考什么?是想叫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悟出我们如上的分析吗?显然不是,听课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教师此时的内心状态——期盼与稍许的焦急。他所叫学生思考的很显然指向的是某一“正确答案”。由于这种心理,教师未能对学生甲的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引导。
2.再看学生乙的回答。乙的回答使教师焦虑的心理状态有了些许缓解。因为他意识到这个回答是通向那一“正确答案”的可能途径,这也正是教师要做进一步追问的原因。果然,学生丙就顺着教师的“诱导”去顺藤摸“瓜”了。但他自己没有真正摸到,关键时刻,还是教师将“瓜”(即“更具体、更形象”)摆到桌面上,并叫学生一起吃下(齐说一遍)。
3.其实甲乙的回答在根本上并无质的不同,只不过一个看到了字多,另一个看到了字少,而丙的回答只不过指出了多出的是哪几个字而已,但三个同学所受到的“待遇”则不同。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老师(或教参)已经预设了一个权威的结果(即标准答案),而师生所进行教学行为的目的也正是要指向这个“标准答案”。
4.这样看来,教师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使学生知道,由于多了“绿绿的”和“白白的”这几个字,句子就会变得“更具体”了,这一事实性知识本身。知道了这一点,在以后的阅读和考试中再遇到类似的句子时就能知道如何作答。所以在这个片断中,教与学的行为完全围绕着固定的“结果”顺着既定的“路线”而进行的,并未真正关注到学生个体对语言的真实感受与体验。需要反思的是,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个体发展而言,记住这个事实性知识本身与切实感受到语言美,两者哪个更有切实意义呢?
5.看来,学生获得的只不过是牢记了“字多就具体形象”这一并不能经得起检验的语言(或方法上的)知识。失去的则是对语言的体验、感悟,思维的想像力、创造力,以及语言学习的兴趣。显然,这样的语言教学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而这样的教学行为之所以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教师陈旧的知识观在作怪。
三、再思考:知识接受是复制的还是内化与建构的
传统的课程知识观视知识为客观的对象物,它在课程中以“客体化”的方式存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以这些既定的、外在的、客体化的知识去武装学生,学生则要被动的接受、积累、运用这些知识,最终使自己成为“知识人”。于是师生共同臣服于知识的脚下,在权威面前失去了个性与自由。语言教学本应具有广阔而充满生机的想像、体验与解释的空间,而在这个片断中,这个空间被压成了一条线,固定化了的语言知识、剥夺了师生个性思考与自由想像的权利,个性淹没于共性,人性臣服于知识。那么,知识在发展人还是在异化人?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篇4
一、科学实验课中实施情感教学的意义
1.情感教学是贯彻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自从实施新课程,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由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改为多元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学科学课要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并围绕三维目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推动他们积极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诱发他们对待科学事物的积极态度,培养他们区分真理与谬误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探索、献身等科学精神。
2.情感教学有利于科学探究的深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某些学生因为缺乏兴趣和毅力,消极被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如果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容易半途而废。而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兴趣,创设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同学关系,营造积极、富有激情的教学情感氛围,能使学生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勇于克服困难,将探究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3.情感教学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掌握
情感本身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特性。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才能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真正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二、科学实验课中情感教学的优化
现阶段提倡科学探究式教学,它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信息、得出结论、总结评价。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教学贯穿课堂探究的全过程,实现相互融合,将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对成功与挫折的体验,有利于悉心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数据分析中激感
科学实验教学离不开数据,赋予枯燥数据以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在一串串、一排排、一列列数据中获得情感体验,就能充分体现知识教育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水》时,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水球,然后利用扇形***展示数据一: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分布。学生通过数据分析知道,陆地上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淡水总量的0.3%,懂得淡水资源的严重稀少与珍贵。教师利用表格展示数据二:各大洲人均水资源情况。学生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排出各大洲水资源的总量顺序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顺序,懂得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分布特点与人口数量密切相关。教师利用***片展示数据三:日常生活生产的需水量。学生知道洗一次衣服、洗一次澡、冲一次抽水马桶,生产一吨纸、收获一吨稻谷等需要多少水,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排放量有多少。教师利用柱状***展示数据四: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淡水资源缺乏是全球性难题,但有些生活细节容易被人忽视,如水龙头不拧紧会滴水。假设一只水龙头每秒钟落下两滴,每滴水约0.05ml。照此,一只水龙头滴水一个月(按30天计)会流失多少千克水?这些水可满足一位健康成年人几天生活用水(每天需水2.5升)?整节课教师运用数据进行教学,枯燥的数据在活生生的背景下显得很有生机。学生从一串串数据中激感,懂得道理,由多水的世界―缺水的现实―节水的重要―护水的责任,立志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承担起护水的社会责任感。
2.在情境创设中激感
创设适当的情境,把科学知识融入生活、生产之中,体现知识的教育价值和人文价值。如汶川地震发生几天后讲授《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强烈地震吞没了地震灾区数以万计人的生命,全国各地以各种方式支援灾区,人们在废墟上争分夺秒地奋力抢救生命。面对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情景,笔者建议,全体起立为死难同胞默哀三分钟。短短三分钟,激发了师生与灾区人民血浓与水的情感,激发了学生了解地震知识的渴望。整节课,笔者以汶川地震为背景,运用大量***片,讲解地震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预报的困难等,并用模拟实验***片讲解地震发生时的各种救助措施。课虽结束了,但学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家再次为灾区人民捐出零花钱。这节课,学生不仅学到了地震知识,而且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净化,使知识教学和心灵净化有机结合,使科学精神内化成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
3.在合作学习中激感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职责分工的互助学习”。它让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在合作交往中激感,发展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确定学生在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学习目标,合理搭配合作小组成员,明确成员分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检查员、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如何研究和安装楼梯灯》时,可采用如下方法:(1)明确安装楼梯灯的目的:用两个不同地点的双连开关控制一盏灯;(2)每位学生设计电路***,通过小组交流,推荐出更安全、美观、合理的电路***;(3)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分别负责安装开关、安装灯头、布设电线等;(4)元件布局,合作组装;(5)检查线路,保证安全;(6)全班交流,相互评价。这种有序的小组合作学习和操作,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1)积极互助。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对同伴的学习负责;(2)相互促进。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承担责任。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成所分配的任务;(4)掌握技能。学生必须学会一定的社交技能,开展高质量的合作;(5)交流自评。学生定期评价合作学习情况,检查合作学习方法与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的交往和合作,激发合作带来的情感和责任,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4.在问题设计中激感
“提问”是实验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问题设计在具体的情景之中,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相联系,使学生更积极地回答或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问题设计得好,能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深入挖掘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兴奋点,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讲授《大气压强》时,笔者通过实验演示:把一张硬纸片覆盖在灌满水的玻璃杯上,而后倒置。学生惊奇地发现,纸片没有落下,杯内的水也没有流出。是谁把杯中的水与纸片托住的呢?与生活经验相悖的现象在学生脑海中产生一个个极大的问号,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进行讲解,效果良好。在介绍大气压强概念后进一步提问:“能否设计其他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这种提问,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科学的情怀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学生通过群体之间的讨论交流找到答案,甚至自己提出问题,难能可贵。学生可以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和不断解决,获得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乐,提高学习能力,使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
5.在知识反馈中激感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篇5
探究题虽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但实际上在以往的一些试卷中,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与之相关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比如就文中的关键词语、主要语句、某一手法或亮点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的评价、赏析,其实就是探究题。本文就从考点、试题特点、命题原则及特点和应答策略等方面对探究性试题进行阐述。
考点阐释: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试题特点:
“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意思。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探究”有关题型有“探究性扩展试题”、“鉴赏文本技巧”、“评述思想感情”、“点评类试题”、“理论性赏析短文”、“扩写改写缩写”等题型。其特点如下:
第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要懂得哲学,才能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要懂得审美理论,才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究;要了解时代和社会,才能联系背景进行探究……否则,就文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艺术风格。
第二,从理论上来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联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性试题命题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适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探讨研究,而不是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风”。
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依据上述特点,探究性试题一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应对:
1.按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
2011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试题解读:解答此题,应该依据题干规定的角度思考,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情节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这道题,追求答全即可。
参考答案:“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2.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2009年辽宁卷第十一题第(3)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试题解读:解答这一题,需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遗璞”这个意象指什么进行解答。当然,对于“遗璞”的象征可以指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也可以指传统宝物。如是前一种理解,可以联系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分析年轻人炸掉遗璞的象征意义;如是后一种理解,可以从合理开发、生活情理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念。
3.对题干中的关键词、疑问点进行探究
2009年宁夏卷第十一题(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试题解读:抓“十分努力地描画”关键词探究:“十分努力”是说“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和尊重。抓疑问点:为什么不识字的孕妇描写石碑上的字呢?她的做法有什么深刻含义?假如是你,你会这样做吗?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根据疑问点,整理答案。
参考答案: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4.要对文本深层含义进行探究
2009年江苏卷第十四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解读试题:这是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探究。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在文中“上善若水”中的“上善”指什么?是什么事?什么人?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李冰等人是上善之人。
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人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篇6
中考对古诗词阅读的考在理解感悟,着重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试题材料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题型一般包括主观问答和客观选择两种。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诗意,现意境。
诗意理解,首先要正确理解诗词中的词句意思,这是欣赏诗歌的基础。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艺术境界,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体现意境,需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赏析语言,品炼字。
古诗词语言含蓄,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这种题型要求品析诗词中炼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品析写法,辨技巧。
表达技巧既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也包括渲染、衬托、用典、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各种表现技法。解答这类试题应该先指明其写作特点,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4.探求主旨,品情感。
诗言志。读一首诗,需把握诗歌的主旨思想。要在了解诗意、把握意境的基础上联系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的主旨。有些诗歌直抒胸臆,主旨鲜明;有些则是融情于景,含蓄流露,需要认真体会。
题型扫描:
一、考查诗意和意境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问题】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解题指津】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描述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诗人渗透在景物中的情感。
【参考答案】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二、考查语言和炼字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答题。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问题】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解题指津】
可以从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等方面来品析这首词用语的精妙。这首词描写的是春日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结合语句体会“迸”字的表现力和“偎”字在修辞等方面的妙处即可。
【参考答案】
“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偎”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
三、考查写法和技巧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题】
诗中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
【解题指津】
首先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技法等角度入手去辨析,然后结合整首诗的诗意具体分析其内容及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风飘絮”比喻国势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来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状态,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境遇。
四、考查主旨和情感
例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
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津】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了解所写内容,透过意境体会作者创设的氛围,同时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怀。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将多种景物构成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而结尾处的直抒胸臆更是将游子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参考答案】
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读读想想: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
想象诗中画横线的句子所描写的景象,并把这一画面描述出来。
【解析】
考生如果不纵观全诗,把这两句游离于整首诗之外,仅逐字逐句翻译一下,那么就有可能描述偏颇。比如有考生这样回答:潮水平平,两岸宽阔,风顺帆悬。因为没有对全诗意境的整体把握,所以没有描画出初春时节江水涨涌这一景物特征。
【参考答案】
潮水漫无边际上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题】
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其中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解析及参考答案】
这是一道客观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诗歌的各个方面,考查内容比较全面。我们采用筛选淘汰法,可以通过辨析、甄别,在四个选项中顺利地选出错误项。这道题的错点是C项,考查的是对诗歌创作手法的掌握,如果考生仅限于对手法的辨析,却不了解手法的作用,就可能错过准确选择的机会。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实现杀敌报国的愿望。
3.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题】
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解析】
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需要联系词人的身世并借助于作者融情于景的描写,进而体会词人的情感。前一首词创作于南渡前,生活闲适安逸;而后一首词创作于南渡后,后期作品多抒发身世之感,感情凄苦低沉。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篇7
(一)概念意识――记
我们看一看南通市调研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朋友》中的一道题目。
例1.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的结尾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小说结尾揭示雷是个精神病患者,这出乎意料(2分);但正常人不会跟亚当聊天,又在情理之中(2分);这让对未来燃起希望之火的亚当再度跌入冰冷的现实,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冷漠(2分)。
此题满分6分,平均得分只有1.3分。失分原因,竟然是不知道“欧・亨利式结尾”这个术语!题目很简单,如果知道此术语和含义,应该能拿到大部分分数。由此追问一下,你知不知道小说结尾的其他几种形式?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作用: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②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小说《药》。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作用:①从表达效果看,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了假恶丑,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戏曲《西厢记》。
戛然而止的结尾作用: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如微型小说《书法家》。
明确小说结尾的几种形式及作用,对回答此类题很有帮助。再次追问一下,你清不清楚其他一些表达技巧?
此类题有四个常见的切入角度: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
(2)表达方式:①叙述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技巧,如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3)表现手法:象征、渲染、白描、铺垫等。还包括人称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文章章法:句段作用有总领全文、呼应前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头尾作用有开门见山、欲扬先抑、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提醒一:“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题的第一步是“明确概念”,为此:①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象征、反衬等等;②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二)文体意识――辨
目前高考现代文中常见种类有: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论述类文本(论文、杂文、驳论等);实用类文本(新闻报道、人物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文体限制了作者反映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言说方式,文体制约着主题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文体规定着写作的语体,所以不同的文体考查的知识能力点往往不同,就算是考察同一知识能力点的试题,回答时也应根据文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文学类作品(小说、散文)为例,两种作品中都会出现“描写”这样一种表达方式,那么各自的考查侧重点有没有不同?
朋友(文本略)
[美]斯考特・奥洛斯基
例2.小说开篇借主人公之代天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今天晚上出来有点儿冷。”亚当・塞巴斯坦对自己咕哝着。
参考答案:(4分)①交代自然环境的寒冷,暗写社会环境的冷漠;②烘托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凄凉;③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④奠定了全篇悲凉的感情基调。
邮差先生(文本略) 师陀
例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参考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明确:小说中的描写主要关注其在环境及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的作用。
溜索 阿城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例4.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哀枫树 梁实秋
①我每至西雅***……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立,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士相距约有十尺,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担偎如为一体。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过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
例5.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第①段画线文字进行赏析。(6分)(广西梧州市2012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相依相偎如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棵树的心心相印,互为依存。②巧妙使用动词,“横射”、“筛”赋予了阳光动感,“筛”极形象地写出了树影的婆娑斑斓。③长短句、整散句相结合,使表达错落,有情趣。(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明确:散文特别是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描写更注重对其写景手法的赏析。
提醒二:“辨”。要强化“文体意识”,在训练中形成不同文体表达技巧类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三)审题意识――细
每一题的命题都有鲜明的指向性,通过反观每一题的参考答案,我们会发现这些指向往往都包含在题目之中。为此审题时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弄清命题角度。是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象的方法;是从小的角度考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还是从大的角度考写作技巧;是要求摘抄(找出)、概括还是简要分析;是一个角度还是几个角度,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混答。②注意限制要求。就是要注意题目中有没有有关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字数、格式等方面的规定性限制和要求。③看清题目赋分。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个数。以2009年高考江苏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上善若水》为例:
例6.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考生1答案:①采用虚实结合,将文化与都江堰联系起来;②采用对比论证,将仍存的都江堰与消失的郑国渠相对比,表现都江堰的生命力之强。
考生2答案:运用抒情议论的方式,赞美讴歌都江堰,来表现它的上善若水。
考生3答案:反问、设问,突出强调了都江堰的原生态是生命之泉。
错误答案分析:考生1答案未看清题目提示“不以描写见长”,因而本文主要采用的手法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考生2答案不符合题目要求“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考生3答案侧重于修辞手法。而修辞手法是从具体的语句而言。题目考查的范围是全文,答案却是局部,从思维角度来说就不对。
提醒三:“细”。“审题”之“审”就是“仔细”之意。在动笔答题前先要审清题意,弄清命题要求。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用的信息,审题时要一字不漏,必要时可以动笔作标记。
(四)完整意识――全
现代文表达技巧类鉴赏题作为分值较高的题型,答案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术语。出题者往往会深入追问该手法的具体含义与效果,从而了解考生的真实理解力。以2013年高考山东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活着》(余华)为例:
例7.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孩子似的。(2分)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明确概念)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具体解释)形象生动地体现老人对亲人的渴望。(简述好处)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参考答案:细节描写,(明确概念)通过“脚上都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着身体”等细节,(具体解释)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简述好处)
提醒四:“全”。解答此类题型应步骤完整。第一步:表现手法的判断。要明确指明文章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明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要结合文章分析清楚这种手法,比如是比喻的修辞,就要阐述清楚是将什么比作什么。第三步:结合文章,分析运用该种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如果有多种手法,每一种手法都按照这样的步骤来回答就可以了。
【附常见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
[命题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最后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表现手法
[命题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表达方式
[命题方式]本文在记叙(描写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何在?
[答题模式]表达方式的确认+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五)文本意识――实
鉴赏艺术技巧应该与内容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否则就会因辞害意。在鉴赏表达技巧时,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l生。不能离开了作品的内容孤立地鉴赏技巧。以2008年高考天津卷为例:
敦煌
……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窒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羞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例8.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中画线的文字。(6分)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飞天的衣袖比作鱼鳝,比作河流,比作波浪线,比作风,使静态画面赋予了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考生答案:这段画线文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飞天的衣袖比作鱼鳝,比作河流,比作波浪线,比作风,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气势,节奏鲜明。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篇8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尊重学生;研究者;引导学生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在备课时意想不到的答案。例如下面的两则教学案例:
在引导学生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当问及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一时课堂气氛活跃,几乎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可作为主人公,都能言之有理有据。
面对学生的奇思异想,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答案呢?下课后我走进了资料室,陷入了沉思: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内容。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人的素质素养的养成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求整齐划一,提倡学生探究性阅读。教师在实践中应如何做呢?
一、在思想上要尊重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民主的宽容意识,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灵性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者预设一个个圈套(问题)把学生硬牵着往里钻。应认识到现在的学生是生活在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极其丰富的世界里,他们已或多或少形成了一定观察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活跃,接受事物的能力强,对事物的认识有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教师绝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遏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课前备课是件好事,但并不意味着上课时可以照本宣科,一劳永逸,这对教师来说是轻松的,省心又省力。可学生长此下去,日复一日,将渐渐变得麻木,最后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丧失思考能力和习惯的懒虫。然而经验告诉他们,老师的话是真理,记住就行了。这就与“阅读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俄国作家鲁巴金)相违背,更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因此,当学生的思想、做法有些幼稚、肤浅、片面时,甚至与教师的观点、想法相悖时,教师切忌“一棒子”打下去,有宽容的胸怀,为学生的想法而高兴,用心呵护刚刚点燃的思想火苗,并且热情地鼓励他们创新。
二、在学术上把学生当作研究者
素质教育提倡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能再以授道者的身份出现,而应从“独奏者”过渡为“伴奏者”。从此不再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仅仅是塑造他们。今天的学生绝不是一张白纸,任由驱使摆布。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他们在阅读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再创造。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当然也不可能要求强迫学生一定得遵从自己。多维阅读理解,正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本就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有据可依就行。例如,对于“苦难”一词的理解,成年人总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说他们那个年代短衣缺食,过着苦难的生活。而现在的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就变着法子让孩子去忆苦思甜,其结果却弄巧成拙,孩子从偶然一次劳动或窝窝头、野菜饭中体会到的是新鲜和刺激,而被强迫着坐在教室里学习考试才叫苦难。因此,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与传统相悖的尖锐观点,教师不妨把学生当作研究者,与学生一起研究,尊重他们的生活思维习惯,了解他们,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一起成长。
三、从客观上引导学生
教师要能够放下架子,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意见,例如,有位数学老师曾对下面问题的答案表示困惑,“0表示什么?”标准答案是“没有”。可有学生答“月亮”,有学生答“团圆”。还有一则试卷上问“冰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可有学生回答是“春天”。后面的答案是多么富有诗意和新意。这时如果教师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包容一下,那该多好。因为生活就是多棱镜,一滴水里看世界。例如,有些文章的主题,不要说语文老师搞不清,有的连专家学者也分成几派争论不休,有的甚至连作者本人也闹不明。曹禺就承认不知道《雷雨》的主题是什么。巴金的《灯》有人曾写信问“我对山那边笑了”是不是如教参上所说是“***区”或“中国***领导下的抗日***民”。巴金说当时没想这么多,只知道住处当时确有一座山。因此,教学时首先要兼容并收,不怕反驳,然后帮助学生一起结合课文分析,弄清阅读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正如对“学问”二字的理解,不是仅学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着问问题的方法。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篇9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0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或数据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访谈法
2.研究学生心理时,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这一研究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实事求是原则
3.皮亚杰划分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是
A.年龄 B.运演水平
C.心理发展水平 D.生理发育水平
4.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叶公好龙
5.根据来源,学习动机可划分为
A.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B.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与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6.“角”这一概念的掌握,有助于“钝角”、“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该迁移属于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的迁移 D.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7.围棋高手能够将对弈的整个棋局复盘,几乎无误,一个围棋新手只能复几个子。这表明组块能力依赖于
A.性格 B.知识经验
C.认知风格 D.成熟度
8.“相同要素说”这一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贾德 B.苛勒
C.武德沃斯 D.沃尔夫
9.韦纳把归因因素分为三个维度,即原因源、稳定性和
A.可控性 B.内外性
C.主动性 D.反复性
10.伊索寓言中的“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心理使用了下列哪种防御机制?
A.否认 B.转移
C.合理化 D.认同
11.学生将课文中重点的词汇、段落勾画出来,以便理解和记忆,他使用了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2.提出顿悟说的心理学家是
A.苛勒 B.华生
C.华莱士 D.桑代克
13.伴随着道德认知而出现的内心体验是
A.品德 B.道德行为
C.道德感 D.道德意志
14.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判断事件的合理性时主张公道,此时儿童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 B.阶段
C.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 D.公正阶段
15.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某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能够满足本人需要的行为,则该儿童处于
A.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阶段
C.“好孩子”定向阶段 D.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16.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叫做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认同
17.班级核心吸引力和号召力增强,全班同学对群体的认同感增强,集体荣誉感产生,此时班集体形成处于
A.形成期 B.同化期
C.凝聚期 D.松散期
18.小学生接受纪律的发展过程基本处于
A.强制阶段 B.强化和遵从集体阶段
C.服从法律和阶段 D.民主平等阶段
19.研究和处理个体从出生开始的各成长阶段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个体健康成长、愉快地生活与工作,这属于心理卫生工作的
A.一级水平 B.二级水平
C.三级水平 D.四级水平
20.学生受到老师批评,愤愤不平,转而欺负其他同学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A.否认 B.转移
C.抵消 D.合理化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定势
22.从众
23.品德
24.功能固着
25.技能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遗忘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27.奥苏伯尔认为概念同化的模式有哪些?
28.群体规范的心理功能主要有哪些?
29.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30.加里培林把认知技能的学习分为哪几个阶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31.举例说明影响小学生学习策略掌握的因素。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篇10
教育学部分
1.主要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并著有《教育诗》等论著的教育家是()
A.加里宁
B.克鲁普斯卡娅
C.凯洛夫
D.马卡连柯
答案:D
2.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C
3.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包括“三科”“四学”,其中“三科”是指()A.文法、算术、天文
B.文法、修辞、辩证法
C.哲学、算术、音乐
D.辩证法、几何、音乐
答案:B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增强学生体质
B.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C.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D.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答案:A
5.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
A.学校的领导和办学体制
B.学校的规章制度
C.国家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D.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答案:D
6.***《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规定,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是()
A.扫除青壮年文盲和职业人才培训
B.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C.加强农业知识的教育和实用技术的培训
D.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
答案:B
7.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倡导过“产婆术”,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
B.讲授法
C.练习法
D.情境教学法
答案:A
8.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教师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合作教学
B.复式教学
C.设计教学
D.分组教学
答案:B
9.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B.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C.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答案:A
10.教学中,在每节课或学习单元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这种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
B.参照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C
11.某新学期开始,一个外地来的新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北京大学校园。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这位新生走上去说:“我来办报到手续,行李太多,您能不能帮我照看一下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新生办完手续回来,看到老人还站在那里看护着自己的行李。几天后,在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十分惊讶地发现,***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竟是那天替自己照看行李的老人。这位新生受到了强烈震撼。这则故事中季羡林先生的做法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环境陶冶法
答案:B
12.西方学者罗森塔尔证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期望,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师生关系类型是()
A.教育关系
B.组织关系
C.心理关系
D.社会关系
答案:C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答案:错误。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规律表明,教育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尤其受社会***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发展虽有作用,但只能在社会***治、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对社会发展仅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它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否则,将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14.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教材。
答案:错误(或不全面)。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之一,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还应包括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6.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是什么?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答案: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
17.简述“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德育原则的基本含义及贯彻要求。
答案:(1)在德育工作中要面向学生集体进行教育,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要进行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努力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集体;②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加强个别教育。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在近代教育,曾出现过教学应“以书本为中心”与“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之争。试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加以分析论述。
答案:(1)“以书本为中心”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2)一方面,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这些经验是经过前人长期实践概括而来的。学生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学生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
(3)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则忽视了学生对间接经验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健康人为对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理论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认知心理学
D.人本主义
答案:D
20.知觉与感觉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觉是()
A.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B.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C.对事物概括间接的反映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