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爱情篇1
最早这个男人对待爱情很真诚
这个女人的喜怒哀乐就是男人的全部
男人爱女人爱的投入,爱的执着
女人喜欢无理取闹喜欢耍小性子
喜欢折磨男人的感情
因为爱,男人一切都包容
因为爱,男人还很享受这个过程
享受和女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男人很爱女人
女人很喜欢被男人爱着
因为男人的肩膀只为女人留着依靠
看起来一切都那么美好
五年后,他们都到了结婚的年龄
男人要娶这个他用心爱着的女人
女人却不想嫁得离父母好远的地方
因为女人不相信爱情会长久
父母永远是自己最坚实的依靠
男人也是个孝子
父母的催促,他对女人的爱
折磨的男人心里万分的无奈与憔悴
这一年冬天,他们都请假回了各自的老家
回到家的第三天
男人发短信给女人
你会嫁给我吗
女人回
我不想嫁到外地
再回到工作的地方
男人告诉女人
他订婚了,父母包办的
女人哭了
第一次,为了男人哭的好伤心
但男人还关心着女人
女人却不在稀罕
女人换了工作的地方,换了住址
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却不在伤心
因为一切都是女人选择的
后来女人回了家
经人介绍认识了N
刚开始N对女人很好
但不会像男人那么容忍女人
从心底的关心女人
女人虽然有些失落
却还是选择嫁给了N
因为N幽默,会讲话
女人被吸引了
把男人的一切好都忘了
结婚以后
女人把男人的一切痕迹都抹去了
专心在家相夫教子
男人有时候通过一切途径
想知道女人的消息
女人却感觉男人好烦
讨厌男人的婆婆妈妈
其实女人婚后生活也不如意
N是个花心的男人
油嘴滑舌的周旋在彩旗飘飘中
在女人的孩子四岁时
女人和N离婚了
男人想关心女人
女人却感觉你有家庭,整天自己不过好
缠着***嘛,更讨厌男人了
男人每次打电话,女人训男人
男人会识趣的过好久女人气消了再打
女人有时候因为生活的不如意
照顾孩子的辛酸而伤心难过时
男人的电话
给了女人心灵的踏实
女人会问一下男人的情况,关心一下
男人原来和第一个包办的老婆结婚一年就离了
第二个老婆也是老家的有一些感情
在孩子2岁时也分开了
男人给女人说完这些
女人百思不得其解
据女人对男人的了解
男人性格很好
对女人百依百顺
就算女人在无理取闹
男人也一定会把女人哄好
男人有气撒到任何地方
也不会对女人大声一句
怎么婚姻就不幸福呢
因为男人女人都单身,他们的联系多了起来
虽然相隔很远
男人每天都会给女人打电话
女人有什么烦心事,开心事也会向男人诉说
但他们都知道,一开始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女人家里有了孩子有了牵挂
男人家里也有了牵挂
而且经过两段婚姻的男人变了
变得不顾家,只有事业与玩乐
不喜欢被束缚
谈过的女朋友几个月就厌烦了
也不爱包容女朋友
更不喜欢女朋友无理取闹
这样的生活男人一直重复着
男人喜欢打篮球
感觉休息时和朋友打篮球也不愿陪女朋友看电视逛街
但对女人
男人却一点不敢怠慢
只从知道女人离婚后
男人每天一个电话
虽然相隔2000多公里
女人在男人跟前又恢复了以前的性格
爱跟男人耍小性子
爱对男人发火
男人却和刚认识女人一样
每次都很认真的哄着女人
从不让矛盾过夜
女人不开心男人心里会很难受
虽然不见面,打电话也很开心
男人真心的希望女人幸福
女人很感动又害怕自己这样误了男人
可是男人说
你找不到你的幸福我就不会找
等你找到了我在找也不急
就让我这样守护着你
经历的事情多了
女人知道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再有人这样宠着自己了
很感谢男人,感谢上天派你来守护我
但你不是女人的真爱
因为你们不会逾越一切在一起
一开始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理解爱情篇2
关键词: 林黛玉 贾宝玉 爱情悲剧 《红楼梦》
著名红学家李希凡说:“悲剧产生于贾府究竟选谁作宝玉的妻子和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究竟选谁的不一致。”[1]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宝黛的不幸结局而扼腕叹息,紧接着就把罪恶归结于贾家长辈的乱点鸳鸯谱、宝钗的别有用心和薛姨妈的暗中干涉。本文列举几个问题,就宝黛的爱情悲剧做重新理解。
一、宝黛终成眷属,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没有社会基础的婚姻是否可靠?
首先,从性灵角度来说,我非常喜欢林黛玉,她的爱情是一种为之可以生、为之可以死的情。她的人性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2]。《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见到秋雨淅淅,兼之雨滴竹梢,更沉凄凉,便赋《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她多愁善感,可以为秋雨痛哭流涕。而且她可以为一件小事而耿耿于怀,如《红楼梦》[4]第二十六回里“一次黛玉雨中造访怡红院未果,对柳伤悲”。所有这些说明黛玉的个性是自我的。随着《红楼梦》情节的发展,它逐渐走向叛逆。用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形容“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美丽而不实用。
再来看宝玉,他的性格是多情的。在第三十[4]“撕扇子公子追欢笑,拾麒麟侍儿论阴阳”一回中,宝玉为了晴雯能够欢笑,竟然和晴雯一起撕扇子,正如他对晴雯所说的“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怕袭人离自己而去,对袭人承诺“三条原则……”诸如此类无非说明他的多情,而这也是古往今来男性贵族缺乏的。其次,他的个性也有软弱的一面,在金钏儿被逐贾府之时,如果他能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也许金钏儿就不会跳井而死。如果在晴雯被逐出园之时,他敢于挺身而出,在王夫人面前说句“不”,或许晴雯就不会在外直脖而死。这些悲惨的故事情节伴随着两个字“软弱”。最后,宝玉任性,言不其实。他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仕途经济”,这种任性伴随着贾母的纵容益显峥嵘。他的言不其实最突出表现为对黛玉和袭人发着同样的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给人以纨绔子弟举止轻浮、言语花哨的感觉。
接着分析封建婚姻道德观念和礼教制度。封建婚姻道德观念要求女子遵循“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以后相夫教子。封建礼教制度要求男子最好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一务以科举制仕为重”,成为朝廷的忠臣、家庭的孝子。让我们把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底下看他们的结合是否幸福,黛玉孤高敏感的个性是她的眼泪和忧愁的根源,她的不幸来源于她对封建观念和礼教制度的种种不适。然而最重要的是她不以一种积极妥协的态度面对这样腐朽的社会,她选择逃避,选择哭泣,甚至选择反抗。逃避和哭泣只能加重自身不幸,只有宝玉和身边几个丫鬟才能理解她,反抗只会导致更大牺牲,《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可是有谁来抚平她心中的忧伤呢?我想只有宝玉一个人,尽管宝玉多情,可是他又是那么软弱和任性。连他自己也无法明哲保身,哪里能帮黛玉反抗代表封建正统力量的贾家族长的压迫?因此,黛玉和宝玉婚姻幸福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黛玉逐渐适应当时婚姻道德观念,泯灭和压抑自己的个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当时社会里的一个人,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是不存在的,作为个体的人和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黛玉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黛玉的死是在黛玉眼泪枯竭的那一天,“木石联盟”成立的条件是“木”必须炼化成“金”。宝玉也是对封建礼教制度反抗最强烈的一个,薛宝钗因多次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致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账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禄鬼之流”;并以此日益远离薛宝钗,心中好像多了一重膜。对贾***的殷殷期望他无动于衷,他从小就宣布“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引得贾***骂他是“色鬼”、“酒色之徒”,面对贾***的每次提问和督促,他都草草应付,而对“高峨博冠”的达官贵们,他又是不屑一顾的。试想,这样的人家子弟如何能担当起家庭的重担与寄托?而黛玉又能给他多少帮助?她未曾劝过宝玉“科举制仕”,而这也是宝玉敬重她的重要原因,让这样极富个性的青年男女结合在一起,在封建婚姻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制度下,他们的出路只有一条:走向更不幸的悲剧。我想,贾家族长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阻止他们结合在一块,也就是说他们的选择未必是错误的,他们做的只是按当时社会情况能做的最合理、最理智的选择。从这一点来说,宝黛的分离不是爱情悲剧。
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后代能否得到保证?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和贾宝玉的父亲是兄妹关系,他们的血缘关系相当紧密。根据现代生物学遗传学原理,三代以内的近亲结婚,生出来的后代质量通常得不到保证。要么身体虚弱,要么某部位有残缺,不是跟别人长得不同,就是少年夭折。无形中会给原本不幸的结合带来更大痛苦与忧伤,再加上向悲剧迷信的威吓,宝黛的婚姻肯定会走向悲剧的深渊。《红楼梦》中许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例子,很多夫妇的后代不到一年就与世长辞了,给家庭带来深重的苦难,兼之宝黛之间的性格缺陷,等待他们的是命运的嘲弄与侮辱,与其婚姻走向必然悲剧与不幸,不如早离好,从这一点来看,宝黛的未能结合也不是爱情悲剧。
三、薛宝钗和林黛玉的选择中,哪个更能适应当时的社会?
宝钗和黛玉两个人在内心里都是深爱着宝玉的。然而宝钗的爱是深沉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她尽量把自己对宝玉的爱控制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她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达不到的,这样的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是封建社会贤妻良媳的重要标准。黛玉敢爱敢恨,性情专一,敢于表露自己的悲欢情愁,她孤高气傲、多愁善感的个性在《红楼梦》中表露得相当极致。难怪宝玉日益觉得他和宝钗之间隔了一层膜,而黛玉则能倾心相对。对他来说,黛玉是他的最佳选择,可是在封建社会背景下,他没有自己择偶的权利,一切皆由父母做主,因此宝玉的愿望最后落空,黛玉只能望月兴叹、对风悲泣,“美中不足方相信,到底意难平!”很多人都抱着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爱情悲剧,只要大家冷静下来想一想,或许贾家父母的选择未必是错误的。正如王蒙所说的:“在文学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的性格,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2]。一个人只有适应当时社会,成为当时社会稳定和群体性的因素,才有可能过得美满幸福。叛逆或者对抗只能导致更多悲剧,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精神的胜利,但会给我们留下源源不断的哀叹与怜惜。因此,与其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一场悲剧,不如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与当时社会发生冲突导致的爱情悲剧。相反,我们来看薛宝钗,她容貌优雅、品格端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如《红楼梦》第十七回[4]“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她把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蜡”。在大观园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而且最重要的是她还有一些美好的性格,处事周到,办事公正,善于帮助和体贴别人。如《红楼梦》中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也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二更天”,“一来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等,所有这一切可以说明薛宝钗更能得到别人的青睐与赞叹,而这些正是宝二奶奶必须具备的素养。有的人说薛宝钗被封建社会毒害[3],她的思想含有许多腐朽的因素,说她性格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诚然,薛宝钗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她曾多次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所有这一切无非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然而大家只要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薛宝钗只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和融入社会,说明她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体验生活。她积极融入社会免不了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和牵制。如现代社会,一个整天封闭在自己房间里,总是抱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与不幸,以眼泪和忧愁回避当今社会的高失业率和残酷的竞争机制。跟一个积极面对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敢于挑战并提高自己,逐渐使自己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的人,哪一个人会过得更加幸福?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好比中国80年代初做出的改革开放决策,唯有适应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WTO),同各国积极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发展才有出路。闭关自守只会让中国更落后,事实也证明如此。确实,封建社会里有太多不合理的婚姻道德观念和礼教制度,不过那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谁也无法改变。在当时社会里,只有尊重并认可它才有可能获得幸福。反抗与逃避,如刘兰芝的下场只能赢得时人的几滴眼泪和几声哀叹。“适者生存”,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生物学普遍原则在封建社会里同样适用。因此,相对于林黛玉的叛逆与孤高敏感的个性,薛宝钗的忠诚与顺应环境的性格则很可能给她带来更多幸福。
总之,假使“木石联盟”成立,他们仍然逃脱不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婚姻道德观念的压迫,走向更悲惨的结局。从这方面来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相爱从头到尾就注定是一场悲剧,只要他们的个性与社会冲突仍然存在,不幸就会伴随他们两个。况且根据现代生物遗传学原理,他们后代质量得不到保证。相反,宝玉和宝钗的结合,在宝钗的劝说和悉心照顾下,宝玉可能重新振作起来,担负重振荣国府的重任,走上幸福美满的道路。不结婚是爱情悲剧,结婚更是爱情悲剧,让我们哀叹两个人命运的坎坷与不行,重新理解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让我们重新理解两个人与当时社会冲突的深刻性,更显其悲,更叹其哀。鲁迅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破给别人看。”两个人的品格才貌都是如此优秀,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注定是不幸的,他们既是时代的“新人”,又是时代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李希凡.《红楼梦》的前言.岳麓书社,1999.
[2]王蒙.《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中国化的一门[J].红楼梦学刊第2辑,1996.7.
理解爱情篇3
【关键词】马樱花开;哈尼族女作家;文学伦理学视角;爱情观新
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哈尼族作家文学(区别于民间文学的概念)仍然一片空白,直到70年代才有人拿起了文学的笔。8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作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批作家不断得到扩充,90年代有人开始称他们“哈尼族作家群”。[1]哈尼族男性作家为数不多,哈尼族女性作品只是寥若晨星。《马樱花开》作品集出版标志着第一批哈尼族女作家的诞生。
一、哈尼族女性独特的爱情解析
翻开书,一股清新的哈尼气息扑面而来,顿感身心愉悦。《马樱花开》的文字一如她们所书写的爱情般清新、干净、温暖。简单朴实的爱犹如古老的来自万籁俱寂山寨部落的民歌,飘落而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歌谣。从山村、大山、河流、梯田里走出的哈尼族女作家。正是大自然给了她们灵性,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马樱花开》随处可见这样的独特风格:“电筒在山那边亮了三次,唱情歌的女孩尽情歌唱吧,你的阿哥在芭蕉树下等你,种植爱情,用忠贞耕耘,在这片丰腴的土地上用心去经营……”(李松梅《十月年》)诗歌是诗人真情流露内心情感的意识过程。正因为这样,诗歌凝练了诗人纯真、质朴的真情实感,用简约的词句撞击读者的灵魂,由于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此专注、执着和排他,加上本民族极富生态性的民风习俗、歌谣传说、咒语更能够激发其情感的火花,调动其丰富想象,将爱情不露声色地藏在其中。正因为如此,她的文字常给人空灵、清新宛如隔世的感觉。
卢文静在一首诗中写道:
你说你要带我去放牛每天我们把牛儿赶上山岗上喂饱然后唱着自己的歌回家
在那座小毛屋底下
我会给你做一碟下酒的菜
好让你在晴朗的夜晚
带我出去看星星
(卢文静《爱情》)爱情诗为什么能如此深深地吸引读者,打动心灵,就是因为它充满着诗人的天才和智慧,诗感灵敏机巧触物成趣,激发人的情愫,触动人的心弦,读来真挚,一个对爱忠贞不渝守护,浓郁的民族风韵和乡土情怀已熔铸在她的血液里。她的爱情诗已与本民族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从语言来看,钱颍文字确有一股焖锅酒味,来自哈尼族自家酿制的好酒,没有任何添加剂,没有雕琢更无做作:“是你最早用红火火的热烈表示对春天的热恋吗?”(钱颍《马樱花》。你走了带着微风细雨留下雾般的谜我枕着山燃起篝火烤着潮湿的梦八月的风吹来摇曳空旷的枝头曾经轻轻抖落的悄悄又飞回(明珠《八月》),明珠的诗歌,写出了一个哈尼族女子对爱情的憧憬,还有些许的伤,诗人将心灵中真正最神圣的情感向世人表现出来,她的诗歌读起来扣人心弦,极富感染力,诗韵浓郁,意味深远。
车明追在散文《昨天的的日子》中写道:走不出你的心坎,走不出那揪心的牵挂,我只有选择进山,随明天的太阳进山。我并不想做成功男人后面如附属般的女人,我只想让那揪心的牵挂有一个平静的港湾;只想在分享你成功喜悦时,也想让你分享我的成功;只想让你晒了一天的太阳、走了一天的山路后,回到窝里能看到杯子里盛满了清凉的冷开水,锅里有冒着热气的清香;只想让你半夜归来,壶里有可以烫脚的开水,床头有可以更换的干净衣裤……车明追的语言自然淳朴,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和丝毫的虚情假意。表现出哈尼族女子自强、***的爱。表现出作家努力寻找文学自身价值特点的企***。这是她灵魂归依精神家园,是她驻足回眸或放飞理想的起点和归宿。
哈尼族女性的爱情本身就藏匿在村庄、梯田、芭蕉树、篝火等事物里,在淳朴的村庄中生成的爱情无法被财富功利左右。她们的作品却有惊人的共同点,那就是她们忠于内心的爱。犹如一株山茶花在园地里,独处一隅,毫不理会周围的喧嚣,悄悄独自地绽放。由于期盼、思恋、守候之情便成为她们精神上的最大慰藉,在她们的思想理念、精神个性中浸透了哈尼族文化。
二、反思和创造
仔细阅读明追写的《芭和她的情人》,小说也落入了丰富的伦理道德因素:
“你有孩子了,芭?”他低声问,听到了自己的心跳。芭点点头,那双清亮的眼睛含着甜蜜的温柔。“那你可以出嫁了。”阿波克确高兴地说。芭摇摇头,不说话,只是笑。“他是谁?不说出来族人会笑话的。”“我有男人。”芭仰着头认真地说。“你男人怎么还不让媒人提着鸡和酒到咱们家来认亲?”“他不知道。再说不晓得城里人兴不兴这个。”“什么,你是和那个……”阿波克确的嘴唇哆嗦起来,“芭,流走的水还会回来吗?”“你不信他,阿达(爸爸)?”“没有出嫁之前,按照习俗是不能生育的,不然族人会歧视你,把你视为罪人赶出龙巴门!”……
当寨子里的人们知道芭的秘密后,有人以为芭会迫不及待地和任何一个男子结婚,哪个男子只要对她开口,一定有求必应。没有想到芭让许多的求婚者都碰了钉子。……族长严厉地宣布,芭是不干净的女人,她不能把孩子生在村里。她被开除村籍。在一片叫喊声中芭被撵出了龙巴门。
女作家用心刻画了一位僾尼妇女勤劳、善良、质朴、美丽典范的芭对爱情的痴情和坚持,对传统生活的反叛,最终被开除村籍。小说描写了女性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苏醒,这段个体追求的心路旅程,可谓之转变观念的开端,通过人物的塑造体现哈尼族女子价值取向和道德抉择。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现实世界,女性对自己爱情的守护,不能只是保守,而应该具有创造性;相对于旧世界的爱情,女作家想创造一个更坚固的与时代相适应的精神家园有可能真正找到安全感。女性没有安全感,寻找爱情,依赖感情,将幸福寄托在男人身上。这其实是一种世界性的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女作家深刻在这里,她们不是一般化的热爱她们的民族和文化,不是单纯地为爱情而写爱情,而是看到它的现实意义,并且说出来。从这一角度来说,明追的小说不仅写作方式而且内容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女性如何把握爱情守护住,又不失去自我,这种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小说更具有价值。
传统的因素总是在人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大多数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包孕于具体形象之中,有些深意甚至连作家本人都未意识到,这些作品特别需要有意识地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才得以揭示。文学的根本属性在于审美,用具有审美意识的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本质特征,身为肩负讴歌社会进步伟大的哈尼族女作家,如何将本民族文化融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的平台之上,使之既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又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升华,同样可以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视角看哈尼族女作家爱情观
几千年古老的习俗,造就了哈尼族妇女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善良忠诚的民族性格。哈尼族女性长期以来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婚姻大都由父母做主。
哈尼传统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女性优秀品质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在宣扬一种道德观,及从伦理学角度认识她们对爱情的态度,六位女作家在关注哈尼族女子的生存与精神生活。她们并非沉迷在小爱卿卿我我里,她们试***在寻找一种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对接和谐的表达方式,《马樱花开》就成了本阶段哈尼族女作家艺术追求的尝试性实践。六位女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了文学的伦理道德功能。
文学同伦理道德结缘,爱情无论在哪一种族群里都是同一个爱情,女性在哪个年代都有些相同的地方,有区别的是对爱情的观点。如意的爱情或者不如意的爱情。什么是如意的,什么又是不如意的爱情?爱情非得以一方牺牲,乃或一方苦苦维系在记忆中吗?当剥去了附着在爱情上的一系列鲜花般的需求,对爱的期待仍然会保留在什么状态?女作家向往精神上的爱情,她认为美好的感情必须去等待、忠贞,必须建立在真实、真诚的基础上;在精神上给了她们莫大的鼓励。没有爱情会是什么样子呢,与其随便找一个遵守世俗的婚姻,不如宁缺毋滥,即使被开除村籍,例如小说《芭和她的情人》中的芭。这样的爱情观是永恒的,即使时代在变,但内心对真爱的执着永远也不会变。这种反传统写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女性,大胆地向传统的世俗挑战。
如果哈尼族女作家的创作放映出觉醒女子敢与传统男权势力挑战的大胆决心,那么《马樱花开》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张扬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哈尼族女作家认为爱情是无私的,忘我的永恒。在经历生活艰难后,人们对爱情的期待仍然会保留在最美好、最纯粹的状态。
哈尼族女作家的作品在关注人伦道德伦理,将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精神生活作为表现对象,挖掘出人们所固有的的理性或非理性思维、言语状态,并以一种独特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是从新的角度对哈尼族女性自身及其所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的反映。它给读者提供了观察女性的新视觉和新的透视方法。同时,还提倡了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即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意识活动所表现的情感和心灵意向的总体把握进行审美观照。
“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2]《马樱花开》的作者虽来自云南省不同的哈尼山寨,但是她们都有着在哈尼族地区生活的切身体验,有共同的家园情怀,她们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既有感受,又有思考。文学本身与社会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生活中,哈尼族女作家触摸和感知历史的机缘往往就在恋爱、婚姻和家庭这些与男人交往的过程中,激起的灵感。从哈尼族女性角度重新解读哈尼族的整个历史。
一个耀人眼目的“哈尼族女作家”,便如金光闪闪的群星,在哈尼族山寨上空,令人惊喜地升起,哈尼族女作家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影响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然,尽管哈尼族女作家的作品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哈尼族女作家作品自身的独特性却一直存在。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世界文学的长处,获得新质,同时又存在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于哈尼族女作家来说,要想使哈尼族文学的珍品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就必须积极融入世界,加强与其他民族的文学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保持和发扬自己民族的独特性,才能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晨宏.涌动的峰群——哈尼族作家文学漫评[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理解爱情篇4
余华写于1988年的《古典爱情》,被认为是揭开温情的背后是血淋淋的恶魔性现实。小说写了出生贫寒的柳生在昌盛之时上京赶考,在一座大宅的阁楼内邂逅惠,又留下了不管榜上有无功名,都请早去早回的诺言,最终柳生和惠生死两别、无缘再见的爱情故事,悲剧色彩浓重。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在80年代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先锋作家之一。他拒绝用传统的代码去处理生活,试***建构一种背离常规经验的认识方式。余华认为,真实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人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世界的无边无际。
(来源:文章屋网 .wzu)
理解爱情篇5
1.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
2.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爱情是什么”,了解爱情需要具备的主要元素。
3.指导学生正确面对早恋问题,懂得在合适的时间产生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教学对象】
初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制作PPT、心型卡片等,编排故事情境剧。
【教W过程】
一、借助歌曲,认识爱情
(播放歌曲《答案》,提醒学生要一边听一边认真看看歌词。
有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爱情/它是否是一种味道/还是引力/从我初恋那天起/先是甜蜜/然后紧接就会有风雨/
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无处躲避/总是让人始料不及/人就像重感冒/打着喷嚏/发烧要休息/冷热交替/欢喜犹豫/乐此不疲/叫人头晕的问题
什么叫爱情/它是那么的真实/又很可疑/研究过许多誓言/海枯石烂/发觉越想要解释越乱/所以说/永远多长/永远短暂/永远很遗憾/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体验)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轻声跟着唱,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听出这首歌寻找的是哪个问题的答案呢?
生:什么是爱情。
师:歌曲里面描述的爱情是什么样子呢?
(老师随机邀请几位举手的同学回答。学生们回答,歌曲里面描述了初恋的甜蜜;爱情有时候真实,有时候虚幻;爱情有磨合期;爱情需要时间的沉淀;爱情先是甜蜜,然后有风雨。)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首歌的名字叫《答案》,那这首歌的内容是不是对爱情有了一个最圆满的解释呢?有了上面的这些描述,是不是就会有真正的爱情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为爱情解码。请同学们把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用关键词或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写在卡片左侧。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对爱情的理解?
生:爱情是甜蜜的、相互保护的、相互包容的、互尊互爱的。
师:我想问一下,你如何理解甜蜜?
生: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就会感到很幸福。
师:这是她对爱情的理解。哪位同学再说说,你对爱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爱情是甜蜜、浪漫、虚幻的。
师:请这个同学说一下,你所指的虚幻是什么?是不是像歌曲中唱的时而真实,时而可疑呢?
生:爱情就像是一块纯黑的巧克力,有的时候很甜,但是有时候也有些苦涩。虽然说很苦涩,但是很多人喜欢吃它。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谈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理解我们就会有圆满的爱情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个绘本故事。
二、通过故事,认识爱情
(打开PPT,老师讲解绘本故事《两只蛋的爱情》片段一,老师边展示边讲述:
有两只蛋,他们相爱了。一只蛋问:我们算早恋吗?另一只蛋笑着回答:应该算是。他们无话不谈,一个想当天鹅,一个想当老鹰。他们一起沐浴阳光,幸福洋溢在彼此的脸上;他们一同躲避风雨,呵护着对方不要着凉;他们一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甚至想好了安家的地方。他们坚信,彼此会永远相爱。)
师:故事到此告一段落,请同学们思考:在这段故事中,你读到的爱是什么?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写在卡片右侧,并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组意见。)
师:哪个小组说说交流结果?
生:我们认为爱是保护、梦想、承诺,还有责任。
师:你说到责任这个词,那在爱情中如何做一个有责任的人呢?我举个例子,请你帮我分析一下。有两个同学,他们觉得彼此相爱了,女生对男生说:“我今天受气了,某某某说我了,你得替我出气。”你觉得男生要不要替女生出气?
生:要理性地处理。
师:怎样做才是理性?
生:克制情绪,心平气和地交流。
师:很好,爱一个人是要帮助他成长,而不是让他犯错误。
生:爱情是温暖,同舟共济,同甘共苦。
师:同甘共苦,你怎么样理解“苦”?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你帮我分析一下:有一个同学生病住院了,于是就对她的“爱人”同学说,我现在住院了,觉得特别孤单,需要你来陪。那么你觉得她的“爱人”同学应该怎么做?
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一些陪伴。
师:我听到一个词――时间允许,为什么要时间允许呢?
生:爱情不能耽误两个人的前途。
师:这个同学认为爱情不能影响个人的前途,说得很好。哪个小组还愿意敞开心扉说一说?
生:我们认为爱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走向未来。
师:哦!爱情还要有坚定的信念,那是不是有了坚定的信念,爱情就能持久呢?我们继续来看故事。
(教师出示PPT,讲解绘本故事《两只蛋的爱情》片段二,请两位学生根据绘本***片进行对话表演。
三个月后,他们破壳而出。一个是鳄鱼,一个是小鸟,但他们依然爱着对方。
可是,慢慢地,他们的生活出现了一些分歧:
鳄鱼:“咱们今天晚上吃什么?”
小鸟:“一只很肥美的虫子,你尝尝……”
鳄鱼:“唉!留着你自己吃吧!我们还是一起游泳吧!”
小鸟:“算了,你自己玩吧!”
他们越来越玩不到一起,也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了……
鳄鱼:“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吗?”
小鸟:“似乎是的。”
鳄鱼:“那么,祝你晴空万里!”
小鸟:“那么,祝你乘风破浪!
就这样,他去了他的未来,她去了她的未来。)
师:看到故事的结局,对于什么是爱情,你又有什么发现,请写在卡片右侧。
生:爱情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
师:什么基础?
生:有物质基础,也有精神基础。
师:你觉得什么是精神基础?什么是物质基础?
生:精神基础是相同的爱好,物质基础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师:当他们是两个蛋蛋的时候相处得很好,为什么后来就门不当户不对了呢?
生:出壳之后,他们发现他们并不是一个物种,爱好性格等也不相同。
师:当这些变化了,曾经的海誓山盟还能天长地久吗?
生:不能。
师:当他们注定要分手了,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成全和祝福。
师:对!不合适的时候要放手。失恋不失衡,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志。通过读故事,我们对爱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大家看看左边与右边的卡片,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与左边相比,右边的词汇更具体,更理性。
师:很好,这是你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而有专家是这样来解读爱情的: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稳定、专一的感情。看了专家的定义,你又想在卡片上加上哪些词语?
生:我想加上平淡、为别人着想、共同的人生理想、互相倾慕等。
三、呈现情境,辨析爱情
(老师先让学生们阅读一个小故事。
阿文和小米是同班同学,阿文帅气又阳光,小米活泼又漂亮。阿文每每听到小米开朗的笑声就忍不住多看她几眼。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阿文向小米写了一封信,表达了爱意。小米想了很久,终于答应了他。接下来的日子,小米过得异常甜蜜。早晨,阿文会给她买好早点;天冷了,他又会提醒她多穿衣服;下雨了,他会给她备好雨伞;放学后,阿文早早推了自行车送她回家……慢慢的,小米发现她的思绪经常在阿文身上游动。)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真正的爱情?
(小组讨论)
生:小米不想伤了阿文的心,所以才答应他,后来的那些甜蜜肯定也持久不了。
师:这让我想起一句诗人说的话:其实我不是爱上你,而是爱上恋爱的感觉,只不过那时候,你正好从我身边经过。
生:他们没有共同的人生理想,也没有物质基础。他们之间的感情虽然是纯真的,但是并不稳定。为什么不稳定呢?因为他们还小,没有负起责任的能力。不具备基本的条件和能力,所以不是爱情。
生:阿文觉得小米活泼又漂亮才爱上她,而小米对阿文是一种依恋。
生:对于阿文来说有一点爱情,对于小米来说没有爱情。
师:那“一点爱情”是什么?
生:是对小米的喜欢。
师:喜欢是爱情吗?其实喜欢只是爱情的一部分。真正的爱情除了喜欢,最后会变成亲情,成为一种更长远的感情。刚才,我们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发现你们对爱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如果爱情两个字摆在你面前,你想对它说什么?下面请同学们以“爱情,我想对你说”为开头,送给自己一段话。
生:别那么美好,别那么强烈,更别那么早来到我身边。
生:你让我开心,让我苦恼,让我伤心。你是我人生中的一条鲜花,也许只是一瞬,也许是一生。
……
师:这是同学们送给自己的话,在这里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句话:爱情不是刹那的心动,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长久的担当。上面故事里两只蛋的“爱情”为什么会失败呢?感情破裂不一定非有什么理由,可能只是因为――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叙事型主题班会课。现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我对自己长期以来坚持实践的叙事型主题班会做一个反思。
1.讲故事永远比讲道理更能打动人
早恋是初中教育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些过于直白的说服性教育往往会让班会课处于干涩无味的尴尬境地。本节课,我借用《两只蛋的爱情》这个绘本故事,激发出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意盎然,从而让原本干瘪的品德教育变得温润、细腻、生动活泼。这就体现了叙事班会与常规班会的不同之处:常规班会往往以讲道理为主,把空洞乏味的人生道理强硬灌输给受教育者;叙事型班会则是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人生哲理、生活道德传递给学生,通过故事的浸润实现“大教无痕”的境界。
2.故事是班会的根基而不是点缀
很多人在设计班会课时也会用到故事,比如在班会课开始前利用一个故事导入,在课堂中间利用一个故事来增加情趣,在班会课结束时利用一个故事来点睛提升等。这种把故事作为课堂设计调味品的班会课不是叙事型班会。以本节课为例,《两只蛋的爱情》是课堂设计的主素材、主背景、主基调,自始至终主导班会课实施的全过程,甚至整节课的结束语也是借用了故事的结束语。
3.故事的呈现方式应该丰富多彩
从文本上看,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这里的“讲”并不局限于讲述,更不是单纯的口头讲述。确切地说,叙事就是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故事。故事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形式,除了直接使用文字或语言讲述以外,还可以运用情景剧表演、微电影、绘本、话剧、戏曲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都应以帮助学生内化故事为主要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形式的新颖或独特。从本节课来看,故事的讲述既有教师的演示讲述,也有师生配合下的对话讲述。
回看整个教学过程,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中的故事呈现方式还可以更加丰富多彩,讲述故事的语言还可以更声情并茂等。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在叙事型主题班会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升。
【王维审,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
理解爱情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爱情教育;青春期;课堂;课外;沟通;教材
中职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渐趋成熟,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带来了心理上的成长改变,他们的情感变得丰富、复杂,对异性好奇,产生了朦胧的爱情意识,但对爱情的认识还处于较茫然的阶段。他们对渴望爱情的心理需求不能正确处理,常常出现早恋现象。对此现象,家长老师如果采取“围追堵截”的粗暴方式解决,容易导致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们反感,甚至反抗。作为中职语文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引入爱情教育,引导学生赏读爱情类文学作品。采取有效的方法,让中职生对爱情这一人类高尚美好的情感形成全新的认识,正确感受和理解爱的深刻涵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爱情观,才能让学生避免早恋带来的伤害,快乐度过青春期。
如何引导中职生认识爱情?针对中职生的生活阅历和心理特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开展爱情教育,并在课外引导和帮助学生,让学生自然走进“爱情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一、重视课前沟通与交流
中职生明白早恋是不被家长老师接受认可的行为,对于渴望爱情的心理羞于启齿,往往比较隐秘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在开展爱情教育之前,首先重视与学生课前沟通与交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与学生的单独或小组座谈交流,发放问卷调查等,从中职生的恋爱现状,恋爱心态,对恋爱未来的预期,对失恋的态度及承受力等方面设计问题,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爱情观及其对恋爱的自我评价。摸清学生真实想法,寻找到他们的爱情心理问题和倾向,为下一步教育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精心分析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1.深入分析,提炼作品主题
在中职教材中选取的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是从众多经典中遴选出来,可读性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通过对作品内容的解析,提炼出作品主题,借助主题,向学生传达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2.抓住细节,研读作品
精彩的作品总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抓住细节,研读文章,是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有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细节的挖掘,认识人性,教育学生认识爱情的本质而成为懂得情爱的人,明确爱情的责任和义务而成为有责任的人,坚持爱情的道德标准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3.以恰当的教学活动为载体,渗透爱情教育
提炼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效的教学活动作为载体,才能让学生领会作品主题,主动接受作品揭示的爱情观,提高人文素养。为唤起学生心中爱与美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加强课外延伸阅读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尽管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课堂的容量和时间都有限,所以想要加深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还需教师指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有针对性地阅读爱情文学作品,对课堂学习进行有效补充和完善。通常在教学爱情主题作品后,笔者都会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推荐学生阅读诗经中的《氓》、鲁迅的《伤逝》、张洁的《祖母绿》,文学名著《简爱》等以爱情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对比分析,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写下阅读后的心得体会,读后感。这样的延伸阅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爱情,认识人性,认识社会,明白爱情主题的多义性,明白爱情的基础是忠诚于奉献,但也必须建立在平等、保持个性与经济***之上。
四、爱情教育的升华
爱情是人类高尚而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激发了很多作家生活和创作的激情。实施爱情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理解和认识爱情的本质和涵义,更是要使学生从学习中提高人文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当爱情教育进行到一定阶段,教师就要对教育主题进行再次总结、提炼、升华。要使学生知道,爱情虽然美好,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能为单纯盲目的爱而忽略了别的人生要义,无论任何人,对事业理想的追求应该永远高于对爱情的追求,亲情、友情永远不能被爱情取代。对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上与课外的沟通交流,组织讨论、座谈、读书会等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爱情教育的层次和境界。
爱,不是糊涂的爱;教,更不是盲目的教。作为中职语文老师,用心关爱学生,体察学生对爱情的呼唤与渴求,用严谨的教学态度,合理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使他们成为感情丰富、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是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作为老师不可推卸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009年1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颁布
[2]刘丹.管窥爱情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10期
理解爱情篇7
一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尤其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不仅要尽快适应工作,更担负着教育教学的重担。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胡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的各项方针***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新课标。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重点内容用电脑打印出来,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每次,当我工作完的时候,脖子就已经感到十分僵硬而疼痛。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三、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为了了解学生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中午休息时和他们说说话,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了许多,了解了孩子的一切,我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怀他们。
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在爱的引导下,我和孩子们情同一家。
3、爱就是尊重。
理解爱情篇8
【关键词】婚姻自主;个性***;经济***;婚恋观
一、关于婚姻自由与经济***
涓生和子君狂热地追求个性***,憧憬婚姻自由,在完成了自由结合后在经济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软弱和无计可施。其原因是:子君只从表面意义上接受个性***,将奋斗目标局限于婚姻自主,局限于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破裂。生活流于平庸,思想流于空虚,以喂油鸡和养狗阿随来遮盖平庸,为油鸡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以填补空虚。平庸和空虚使爱情渐渐褪色,导致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漠,子君对涓生也失去了先前的体贴,甚至子君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狗,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子君为失去油鸡和狗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走向破裂。
子君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狭隘的个性***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冲击的,涓生虽然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自己,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过她的冷漠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鲁迅正是通过主人公经济困顿方面的原因,充分展示了狭隘个性***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狭隘个性***思想又使他们在经济压迫下离异而酿成了悲剧的原因。个性***和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影片从正面着力表现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获得了自主婚姻后的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物质矛盾导致自主婚姻破灭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指出了婚姻自由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只有经济的***才是婚姻自由***的根本。
二、关于经济权利与婚姻家庭
(一)经济的丧失改变了子君
子君是单纯的。为了能与涓生在一起,子君毅然走出家庭和亲人断绝关系,为了获得婚姻自主以牺牲亲情为代价,为了和涓生生活在一起,与家中没有了联系。但是与涓生同居后,她的生活空间变得非常的窄小,她唯一的倾诉对象只有涓生,为了这同居的婚爱,她表现出空前的无畏,虽然只要一出现在公共场所便会抢遭冷眼,然而她竟一无所视,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子君是狭隘的。子君和涓生同居之后就一直在家里,只做一些煮饭烧菜之类的家务事,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专职家庭主妇。她没有什么爱好,开始还会听涓生讲述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来则连这么一点热情也丧失了,更不用说去阅读书籍了。子君是盲目的。随着经济上的窘迫,子君长时间受压抑而丧失了求生的意志,她被涓生的变化困惑了,面对涓生她除了点头就是沉默,终于不得不离开涓生。子君是悲哀的。诚然,子君的沉默导致了悲剧,但这并不否定她身上的闪光点,她有着强烈地反抗意识,她对于爱情是忠心的,对于这个家她也是极为珍惜的。
(二)为争得物质生活的涓生
涓生对爱情的追求,在灰色的表层叙述背后,始终纠缠着对希望、绝望和虚妄三者关系的心灵搏斗。涓生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是热情的,表现出他在那个特定时代的敢作敢为,他藐视封建势力,大胆地热恋,大胆地同居,与种种迫害和压力抗争,在家庭遭遇挫折生存遇到障碍时,他敢于承担起责任而开始自己的挣扎。然而涓生的情感是复杂的,实现了婚姻自由与子君同居以后,他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厌倦,正当有些怯弱的子君向他寻求爱的支持时,他冷漠,他背叛了共同爱情,他对子君的离去又极度地自责,婚姻的死亡把涓生从希望与期待中抛入了寂静与空虚,让他感受到了无尽的悔恨和痛楚。影片的隐喻和象征呈现出人生追求和物质需求的二重结构,离开了物质需求,生命、爱情、觉醒,一切都在终极的意义上归于虚空,在现实面前呈现出不真实,而由这样的虚空唤起的自责和忏悔恰恰成为涓生探索新的人生路或作绝望的抗争的心理力。
三、关于躁动时代婚恋悲剧的原因
(一)封建伦理道德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涓生和子君的反抗只是希望得到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这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但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他们是不允许有叛逆者的,他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谁也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封建伦理道德,于是涓生和子君便是生活在了这样一种遭人白眼的孤立而孤寂的环境里,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封建势力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抑人的个性,涓生的失业说到底就是封建伦理纲常势力所导致。“雪花膏”添什么谣言,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的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和同居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子君的叔子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就是因为在他看来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时,就是因为违反了封建伦理纲常而被托词拒之门外的。走出了这一步,社会就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既然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最后只有被逼迫而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这是多么的可悲啊!社会流言似虎,涓生和子君的同居招来多少白眼,激起多少议论,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社会不给他们爱和婚姻的自由空间,他们只有抗争,否则就只有灭亡,企***得到永恒的自由,只有彻底一切沉滞腐朽制度,争得***的经济权利。
(二)缺损的爱情观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涓生和子君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目的,决定了他们面对生活变故时的不同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导致各自不同的归宿。浪漫使涓生随着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消失不无他意地体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的爱子君,是仗着她的逃出这寂静和空虚,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色彩,爱是生活的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这乃是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盖的一种不愿负责任的自私、怯弱与虚伪,是一种特有的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心态流露。面对生活的困境他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分离,同时冷酷地认为子君应该决然舍去,尽管他已经考虑到子君可能会因此而死去。由于社会环境对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不得不承受起社会和金钱的双重压迫,面对家庭物质生活的压力,在经受了一番艰难的折腾后,他终于明白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不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婚姻的自由***。
子君是的爱情观是现实的,现实的爱情观决定了子君对婚姻的态度。子君全力以赴地寻找自由爱情,寻找自由婚姻的归宿,为了实现目标她无畏,对子君而言,爱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附终身,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她看来仅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纯洁的,他们彼此依偎,互相鼓励,勇敢抛弃世俗的眼光决意逃脱那个沉滞的社会,一往情深地去追求共同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可悲的是他们同居之后,许多弱点在社会和物质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显露出来,由于生活的压力接踵而来,在生计面临断绝的困境中涓生自如的心情没有了,自私和虚伪的心理膨胀起来,爱情也在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淡。如果说爱情观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存在差异和隔膜而难以长久相爱的话,社会的压迫和金钱的困扰则更加剧了这种差异和隔膜,并导致了他们思想情感的分歧冲突,走向破裂,走向崩溃。他们从轰轰烈烈充满生机开始,以凄凄切切的悲剧结局。值得庆幸的是,在爱情理想的追求与生活所作的抗争中,涓生从浪漫走向了现实,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向着新的生活跨进。
(三)经济的困顿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人的生理生存的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希望在一生中要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解决生存的生理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归于空谈。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最起码的也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他们在任何时候的当务之急都必须解决物质需求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物质需要然后才有机会让爱情更加牢固,才能维持婚姻的存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有着很深的土壤,但是没有了物质基础,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终究也悄然凋落。
在除了社会根源和他们双方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原因之外,物质的缺乏使他们失去了斗志。当涓生被辞退的时候,子君原本的无畏变了颜色,涓生也只能忙碌于那求生的道路,先前的那些轻松没有了,由此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由于无端地陷入了经济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他们不能忘却经济在这个时候对他们来说是那么地重要。生活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一切,肚子问题,饥饿问题同样得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是难走了很多。
四、关于鲁迅婚恋观给我们的启示
理解爱情篇9
作者简介:姚思猛,男,现年40岁,中共***员,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四川省青川县竹园镇小学任教。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致着力于边远山区教学。并于1988年和2004年多次年度考核为优秀,并于2004荣获“师德标兵”称号。先后有教学论文20余篇,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上发表。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了解了孩子的一切,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怀他们。
2、爱就是关怀。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用爱心培育孩子对集体,对他人的爱,一旦这种爱升华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人格大树就矗立起来了。
4、爱就是责任。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理解爱情篇10
一、多――班主任工作的“催化剂”
学校教育是以班为单位的,而班主任则是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这就注定了班主任要担好身上的担子就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我个人的做法就是从“多”字着手。
1、多了解:是班主任工作的开始
班主任的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班主任要全面地、有效地开展各项教育工作,就必须从了解学生开始。既要了解学生集体,又要了解学生个体,切实、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比如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思想性格,健康情况和家庭环境等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多“查”:班主任在接一个新班的时,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先查阅学生的有关资料。例如,我首先通过开学初的学籍填写获得学生最基本的情况,从中找出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和他们中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观察和了解其是否适合担任班中的某种职务。而这将有利于尽快在班中建立起班干部队伍,使班级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地组织起来。同时,还应当了解其他的一些情况,如对那些有缺点、错误或是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受纪律处分的学生给予关注,但决不能因此抱成见,把学生看“死”了。而这些资料只是学生过去的基本情况,所以需要不厌其烦地通过不同的方式深入地进行调查了解,获得能如实反映学生情况的客观的第一手材料,这才是正真了解学生。例如:通过跟家长的交流,得知一位贾姓女学生到四年级才戴上红领巾,这对孩子的打击很大的,这也就让我明白过来每当见到老师时她为什么总是装着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情。通过多了解,掌握了她的兴趣爱好,且平时在学习上多给与指导,在生活上多给与关心,通过几次交流,她慢慢消除了戒备心理,后半学期她能认真听课也能主动走进办公室跟我交流。
其次,多“看”:即多观察,这是班主任随时随地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观察的能力是班主任能力中不可缺少的。观察要有目的,且必须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要深入、要反复、要广泛、多角度进行,如通过课堂学习、组织学生的活动中来观察,最大可能地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要善于从偶然的或个别的异常表现中看出必然、普遍的东西,既要看到普遍的东西,又要看到特殊的东西,从而得出学生的不同特征。比如,有个杨姓学生平时上课爱搞小动作,一点都不专心听讲,纪律性很差,多次教育后均无任何改观。通过运动会期间的观察发现他很喜欢体育运动,在体育场上似乎找到了前所未有的的自信。运动会后,让他协助文体委员管理大家跑操,没想到这一举动让同学们眼中的浪子的他一改往日的吊儿郎当,对班级事务更热心,对工作认真负责,上课也有了他听讲和做笔记的身影,对此,我感到很欣慰。
最后,多“谈”: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就必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深入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去,“谈话”就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常用的重要方法。谈话可以集体谈话或个别谈话,也可找科任或家长谈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同学生的个别交谈,这样方便我们直接地去了解学生思想变化的情况,从中了解学生的需求,以期达到及时地指导学生的生活或学习。同时我们也不能无视另一种有效了解学生的途径,那就是:家访。家访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交谈方式,在一些时候,通过学生家庭的了解,可以找出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这将有利于同学生进行交流,解决学生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随着寒冬的到来,我们实验中学要求班主任到租住民房的学生家里去家访并彻底了解其居住地的安全情况,利用这一机会我走访了几位学生的家,其中有位姚姓女孩表面给人很柔弱的感觉,但通过跟她深入交谈,了解到她的理想却是考入***校,从小喜欢的玩具却是***,这一改了解使得我和她之间有了更多的话题,从她的爱好着手,我鼓励她的爱好也激发她学习文化课的兴趣,之后,在班上可以经常看到她暖暖的笑容。
2、多积累:是班主任工作的深入
勤于积累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秘诀,班主任通过勤观察,多交谈,深入进行调查了解得到可靠材料。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贵资料,应及时记载、整理,作为综合研究分析学生情况的依据,也是因材施教必不可少的条件,更是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素材,有利于班主任工作技能的提高。
3、多总结:是班主任工作的延伸
总结有专题总结,也有全面总结。对哪方面工作经验的体会或取得突出成绩的哪一项经验都可进行专题总结;学期末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充分分析各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找出主要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全面总结。不管是专题总结还是全面总结,都要实事求是,用事实材料进行证明、论证,得出结论,既不夸大成绩,也不隐瞒缺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成绩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运用教育理论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把经验上升到理论,以便指导今后的工作。
4、多实践:是班主任工作的归宿
观察、积累、总结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作为班主任的工作,我们应当把理论的东西应用到实践当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同时,我们的理论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践来加以证实。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找出我们的理论中存在的缺陷;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得出科学的认识,进而科学的指导我们的工作。
二、爱――师生关系的“粘合剂”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力量,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爱不等于母爱,但高于母爱
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这种爱是体现在对学生的具体爱护之中的。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之一,她以其无私付出来爱护自己的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了母亲对其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师爱则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一颗热心来影响和教育孩子,使孩子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其以后为社会作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师爱不仅仅是师生个人之间的爱,而是通过爱学生体现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2、爱不等于偏爱,而是博爱
品学兼优,“听话”的学生,讨人喜欢;后进生,特别是那些各方面令人烦恼的学生,让人讨厌,这种“偏爱”现象,属人之常情。但作为教师,他的爱不是这么简单的偏爱,而是公正、无私的博爱。对于思想表现好,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爱护、鼓励他们,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是应该的,但注意不能偏爱。而对学习成绩差,后进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在家失去父母之爱的同学,给他们的爱更有必要,要平等对待,不能歧视,不要让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给予的温暖而失去教育的良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和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私公正的博爱之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我班主任工作中体会最深的一点。
3、爱不等于溺爱,而属挚爱
师爱是博大的,真挚的,但不等于什么都迁就学生,否则反而害了他们。现在的高中生个性鲜明,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特别对于他们切身感受到的事情,他们总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有部分学生的看法更多的只是考虑到自身的需要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这种情况下的出来的结论,往往带有片面性。对于这样的学生观点,应当同学生进行交流,特别是对于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看法,更应该及时地给予纠正,使其明确其错误的地方,并从中学得如何如何客观的看待各种问题,并提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观点。所以,爱学生应该是爱而不纵,爱而不溺,挚真挚爱,这才是真正的师爱。
三、严――要求学生的“防腐剂”
严和爱是一致的,教育要从爱出发,从严要求。教不严,师之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这是很有道理的。但不是越严越好,更不是冷冰冰的严厉,而是应该严而有“格”,严而有“方”,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
按照学校的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定出严明的纪律。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有纪律约束的。学生需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有保证。因此,我接班不久,通过了解班中的实际情况,先制订出细致适合本班的班规,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班主任是比较严格的,不同以往的班主任。在班会上详细讲解、宣读,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和修改。当有学生第一个违反了班规时,我就严格地按照班规的具体条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罚分明的处理。
如对于卫生值日的问题,我们班必须在早读之前完成公共地方的打扫,就在开学不久,有一个学生没有准时去打扫,那么,根据以前在班中共同制定的班规,对这个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后来了解到了这个学生是由于家里有特殊的情况才会出现在卫生值日没到位的情况,针对此情况,在一次班会课中,我首先做了检讨,这是我对我们同学的了解不够而造成的,是作为班主任的我工作不细致的结果,所以,在此向这位同学致以歉意,并且适时地对学生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希望大家应当通力合作来共同完成某件事,而且事先应当做好详细的调查,真正了解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好一件事。处理了这件事后,班上的其他学生就会有一种共同的认识:班主任说话算数,讲到做到,并且奖罚分明。而通过这件事,不仅使学生知道了班主任的“严”,也使学生懂得了一些处事的道理。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是为了促使他们在一定的规范中去学习,从而保证班级的正常教学活动和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