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85-02
1.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1.1 博大精深的文化。 梅州历史悠久,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自古为人文秀区,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造就了丘逢甲、黄遵宪、 宋湘、丁日昌、张弼士、李惠堂、、曾宪梓、林风眠等一大批中国著名人物;孕育了23名梅州籍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梅州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梅州是部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的客家围龙屋、客家山歌、广东汉剧、花环龙、埔寨火龙、席狮舞、五华提线木偶等一批国家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梅州市共申报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381项,其中部级6项,省级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4项;梅州市还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梅州市申报公布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1个,其中部级4人、省级29人、市级67人。此外,梅州还有千年古刹灵光寺、万福寺、神光山、千佛塔等著名的宗教文化圣地。
1.2 丰富多彩的客家菜和客家小吃。客家菜属于粤菜的三大流派之一。客家菜的特点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讲究鲜嫩;突出主料,原汁原味;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讲究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 梅州客家菜品种丰富,特色名菜有:客家盐h鸡、梅菜扣肉、客家酿豆腐 、酿苦瓜、客家盆菜、、开锅肉丸、客家娘酒鸡、客家咸菜焖猪肉、客家萝卜丸等;梅州客家特色小吃有:客家腌面、蕉岭三及第汤、清明{、、发{、味窖{、百侯薄饼、大埔算盘子、仙人{、笋{、丰顺捆{等。客家美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最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1.3 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 梅州历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客家传统民居类型多样、民间艺术和民间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客家传统民居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和中西混合的骑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著名的客家民居景点有:南华又庐、故居、长乐学宫、丘逢甲故居、花萼楼、承德楼、石寨土楼和花螺墩围屋等。代表性的客家民间艺术有: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木偶戏、平远船灯、兴宁杯花舞、鲤灯舞、丰顺埔寨火龙、花环龙、席狮舞、大埔广东汉乐等,其中,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在客家地区广为传唱。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元宵节"闹元宵"、正月二十"补天穿"、端午节挂葛藤、六月六敬公王、七月半"扛仙师"和年底入年挂等;现代节庆活动主要有:梅州客家山歌旅游节、梅县金柚节、平远脐橙节、丰顺温泉文化节、大埔汉乐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是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1.4 古村落资源丰富。 古村落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大量古建筑,古村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梅州历史悠久,古村落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梅州认定的省级古村落达46个,中国古村落5个。梅州古村落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已开发利用有:梅县南口镇的侨乡村、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和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等。
1.5 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梅州市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目前,梅州市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大埔县百侯镇和丰顺县八乡山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6个:大埔县百侯镇、大埔县茶阳镇、大埔县三河镇、梅县区松口镇、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和蕉岭县南w镇石寨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梅县水车镇茶山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梅县松口镇、大埔县茶阳镇、大埔县三河镇、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兴宁市石马镇刁田村等。这些名镇名村都富有较好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展示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的重要窗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
1.6 根据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题小镇。 最近,梅州市《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正式定稿。未来15年梅州将依托生态资源和客家文化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具有强大集聚能力、带动能力和文化感染力的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规划》中明确了重点项目的分布,根据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题小镇。五华横陂镇老楼村建设足球运动小镇、平远差干镇围绕五指石景区建设地质观光小镇、大埔高陂建设陶瓷文化小镇、梅县松口规划丝路文化小镇等。通过打造旅游主题小镇,使梅州乡村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提升和完善,形成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
2.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 开发形式单调,丰富度不够,还停留在浅层次开发阶段。 目前,梅州乡村旅游的开发形式主要有梯田、农家乐、休闲农庄(农场)、观光花果园等,缺乏高端乡村旅游俱乐部;缺乏富有文化内涵的农家乐;缺乏高端的乡村意境体验旅游产品,跟北京怀柔区"虹鳟鱼一条沟"的农家乐的创意还有很大差距。现在,梅州乡村旅游主要还是利用乡村自然美景吸引游客,对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还不够深入,各级***府还不够重视,对客家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挖掘、整合和宣传包装还远远不够,要搞好乡村旅游,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今后梅州乡村旅游应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还要重视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和布局。
2.2 缺乏整体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处于散点开发状态。 梅州乡村旅游点大多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形成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自觉行动还未全面形成,目前,梅州市大部分乡村旅游点还没有编制规划,更缺乏主题形象鲜明的乡村旅游策划,还没有形成片区状态。今后,从大的层面讲,梅州市应大力推进粤赣闽"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旅游合作品牌建设,打破行***区域界线,根据市场需要灵活组合多种旅游产品,精心设计客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把粤赣闽客家地区各镇(村)旅游点组合到一起进行旅游开发。从小的层面讲,梅州市各县(区)、各镇(村)应该做好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编制规划,还要做好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策划。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片区开发比较成功的有黄山乡村旅游、宏村、婺源和皖南乡村旅游等,梅州乡村旅游可以向上述这些乡村学习借鉴。
2.3 旅游产品趋于雷同,缺乏特色。 目前,梅州市各镇(村)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大同小异,旅游产品趋于雷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影响了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主要是城市,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旅游产品对城市居民最有吸引力,因此,应该寻求和开发具有浓郁地方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尽量做到"一村一特色",避免雷同,避免各镇(村)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2.4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与创意 目前,梅州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在创新与创意方面还远远不够。在创新方面梅州市可以向浙江省永康市中山村学习取经,永康市中山村,依托全市最高的五指岩,每年在重阳节举办农民艺术节,连续举办了18年,但是一直没有获得很好的旅游经济效益,直到2003年,中山村改变招数,请专业攀岩队伍表演攀岩,让游客体验攀岩,吸引了大量青年游客,这年重阳节门票收入增加了一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此外,梅州乡村旅游还要大力开发富有创意的旅游产品,例如,开心农场、瓜果花卉节、捕鱼节、采摘节等,让游客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
3.结语
梅州市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旅游业是梅州市重点打造的产业,梅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梅州广大乡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 ,但目前,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CCTV《致富经》栏目组.专家指点乡村文化旅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7.
[2] 谢小康.梅州旅游研究文集[C].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1.8.
[3] 庄伟光,邹开敏,符永寿.论广东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J].新经济时代,2012(5).
梅州文化论文第2篇
摘 要:梅州的民间信仰相当复杂,其中地方的水神、商业神祗信仰圈与外来的水神天后信仰圈互动,形成与沿海地区同中有异的天后信仰。近年来的田野考察实证,并参考地方文献,可以看出天后文化在粤东内陆山区已经俗化,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士绅在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互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起了重要作用。中***分类号:G127 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_4225(2004)02_0084_006 天后是粤东地区的民间信仰之一。随着天后信仰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天后文化"。比如凡天后宫所在地或是码头港口或是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商贸的交易场所。天后信仰不但在粤东沿海的潮汕平原颇有影响,而且在内陆山区的韩江上游主要码头、墟市也相继建庙奉祀。因此,研究粤东梅州山区的天后信仰,进一步挖掘历史上沿海与内陆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民俗学、宗教学等的宝贵资料为现代化服务是极有意义的。 本研究以梅州市为考察重点。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韩江上游之梅江流域。境内多山,有梅江、石窟河、松源河、宁江、琴江、潭江等,水路纵横交错。历史上的梅州在清嘉庆年间从潮州府分治升为嘉应州,下辖程乡县(即今梅县、梅江区)、兴宁县、长乐县(即今五华县)、平远县、镇平县(即今蕉岭县)。梅州的民间信仰相当复杂,其中地方的水神、商业神祗信仰圈与外来的水神天后信仰圈互动,形成与沿海地区同中有异的天后信仰。关于天后信仰在粤东梅州的形成与传播,请参考拙作《天后文化在梅州的形成和传播》,此不赘述。本文是作者在前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田野考察实证,就天后文化在粤东内陆山区俗化,及地方士绅在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互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作一描述性的分析。一孔之见,请方家教正。 一 梅州地区的水神崇拜考察 在传统梅州,俗民保留着极具初民***腾信仰遗俗的地方水神崇拜。崇拜的地方水神主要有:"仙人叔婆"、梅溪公王、龙王、水扛伯公等,庙宇或神坛遍布山区的村村寨寨,并以村社或宗族聚落群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与祭祀圈。关于梅溪公王崇信,学界已有专著介绍,此不赘述。下面介绍"仙人叔婆"等地方水神。 笔者1996年七八月间对梅州地区民俗考察时发现,在梅江两岸如蕉岭县的新铺镇、梅县的松口镇等社区,村落有"仙人叔婆"的信众。先是在新铺镇考察,当时得林清水先生帮助,考察其林氏宗祠(位于该镇上南村),但见该祠大门口左侧的墙上供奉有"仙人叔婆之神位",旋即访问林氏宗族老大。尔后在梅县松口镇考察时,亦在官坪村黄家大围屋炽昌堂发现同样的民俗现象。后来回到学校与学生谈起此事时,听兴宁县、平远县、五华县等地的学生反映,他们家乡也有类似的民间信仰。换言之,"仙人叔婆"信仰在梅州山区比较普遍。梅州旧时称从事航运行业的人为"船家"。船家敬奉的行业神是"仙人叔婆"。"仙人叔婆"的神坛多建在沿江河口或岸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凡行驶在同一条河流的船家,都要集体祭神"仙人叔婆"。此外,船家还往往把"仙人叔婆"请上船奉祀,其神位设在船仓的篷壁上,俗谓"船头伯公",每逢开航和到达之日以及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烧香敬拜。 新埔镇地处石窟河中游,聚居着陈、林、曾、邓等20余姓的本地商民,也有来自潮汕各县的商户与船家。旧时镇上有以行业分类的米商公会、商会、船员公会等,各业虽未见有统一的组织,但却有统一的祭祀活动,那就是崇拜"仙人叔婆"。 奉祀"仙人叔婆"的地方是"郭仙宫"。宫的建筑规模虽小,正堂内神龛无神像,仅一木质神牌,上书"法妙仙人之神位"。在该宫门外竖有两根石柱,两柱间竖起一根长长的旗杆。传说"郭仙宫"是新铺镇的风水文化中心,因为新铺墟市傍山沿河筑占,长长的像条木筏,传说就是靠这旗杆拴住,才不致被洪水冲散,而稳住旗杆者正是"仙人叔婆"。换言之,在俗民的心目中,是"仙人叔婆"保护了新铺墟的安全和兴旺。 商户船家初一、十五必进郭仙宫上香。而一般信民则主要参加每年正月半后"起福",十二月"完福",俗称到宫里"做好事"。凡做好事时,四乡群众亦前往凑热闹,并请和尚或尼姑念经助兴,开桌摆凳,共进午餐。据笔者综合考察资料分析,地方水神"仙人叔婆"神灵的原型是蛇。"仙人叔婆"信仰是南方原始***腾龙、青龙信仰的遗俗。传说郭仙宫附近居住着一户曾姓人家,其祖宗为两兄弟,以撑船为业。一次船行至潮州一带,做弟弟的忽然神智不正常,不想吃饭,口里"哥哥叔婆太""哥哥叔婆太"念个没完。当时船上出现一条蛇,做哥哥的见了着慌,对蛇说
梅州文化论文第3篇
摘 要:梅州的民间信仰相当复杂,其中地方的水神、商业神祗信仰圈与外来的水神天后信仰圈互动,形成与沿海地区同中有异的天后信仰。近年来的田野考察实证,并参考地方文献,可以看出天后文化在粤东内陆山区已经俗化,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士绅在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互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起了重要作用。中***分类号:G127 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_4225(2004)02_0084_006 天后是粤东地区的民间信仰之一。随着天后信仰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天后文化"。比如凡天后宫所在地或是码头港口或是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商贸的交易场所。天后信仰不但在粤东沿海的潮汕平原颇有影响,而且在内陆山区的韩江上游主要码头、墟市也相继建庙奉祀。因此,研究粤东梅州山区的天后信仰,进一步挖掘历史上沿海与内陆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民俗学、宗教学等的宝贵资料为现代化服务是极有意义的。 本研究以梅州市为考察重点。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韩江上游之梅江流域。境内多山,有梅江、石窟河、松源河、宁江、琴江、潭江等,水路纵横交错。历史上的梅州在清嘉庆年间从潮州府分治升为嘉应州,下辖程乡县(即今梅县、梅江区)、兴宁县、长乐县(即今五华县)、平远县、镇平县(即今蕉岭县)。梅州的民间信仰相当复杂,其中地方的水神、商业神祗信仰圈与外来的水神天后信仰圈互动,形成与沿海地区同中有异的天后信仰。关于天后信仰在粤东梅州的形成与传播,请参考拙作《天后文化在梅州的形成和传播》,此不赘述。本文是作者在前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田野考察实证,就天后文化在粤东内陆山区俗化,及地方士绅在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互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作一描述性的分析。一孔之见,请方家教正。 一 梅州地区的水神崇拜考察 在传统梅州,俗民保留着极具初民***腾信仰遗俗的地方水神崇拜。崇拜的地方水神主要有:"仙人叔婆"、梅溪公王、龙王、水扛伯公等,庙宇或神坛遍布山区的村村寨寨,并以村社或宗族聚落群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与祭祀圈。关于梅溪公王崇信,学界已有专著介绍,此不赘述。下面介绍"仙人叔婆"等地方水神。 笔者1996年七八月间对梅州地区民俗考察时发现,在梅江两岸如蕉岭县的新铺镇、梅县的松口镇等社区,村落有"仙人叔婆"的信众。先是在新铺镇考察,当时得林清水先生帮助,考察其林氏宗祠(位于该镇上南村),但见该祠大门口左侧的墙上供奉有"仙人叔婆之神位",旋即访问林氏宗族老大。尔后在梅县松口镇考察时,亦在官坪村黄家大围屋炽昌堂发现同样的民俗现象。后来回到学校与学生谈起此事时,听兴宁县、平远县、五华县等地的学生反映,他们家乡也有类似的民间信仰。换言之,"仙人叔婆"信仰在梅州山区比较普遍。梅州旧时称从事航运行业的人为"船家"。船家敬奉的行业神是"仙人叔婆"。"仙人叔婆"的神坛多建在沿江河口或岸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凡行驶在同一条河流的船家,都要集体祭神"仙人叔婆"。此外,船家还往往把"仙人叔婆"请上船奉祀,其神位设在船仓的篷壁上,俗谓"船头伯公",每逢开航和到达之日以及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烧香敬拜。 新埔镇地处石窟河中游,聚居着陈、林、曾、邓等20余姓的本地商民,也有来自潮汕各县的商户与船家。旧时镇上有以行业分类的米商公会、商会、船员公会等,各业虽未见有统一的组织,但却有统一的祭祀活动,那就是崇拜"仙人叔婆"。 奉祀"仙人叔婆"的地方是"郭仙宫"。宫的建筑规模虽小,正堂内神龛无神像,仅一木质神牌,上书"法妙仙人之神位"。在该宫门外竖有两根石柱,两柱间竖起一根长长的旗杆。传说"郭仙宫"是新铺镇的风水文化中心,因为新铺墟市傍山沿河筑占,长长的像条木筏,传说就是靠这旗杆拴住,才不致被洪水冲散,而稳住旗杆者正是"仙人叔婆"。换言之,在俗民的心目中,是"仙人叔婆"保护了新铺墟的安全和兴旺。 商户船家初一、十五必进郭仙宫上香。而一般信民则主要参加每年正月半后"起福",十二月"完福",俗称到宫里"做好事"。凡做好事时,四乡群众亦前往凑热闹,并请和尚或尼姑念经助兴,开桌摆凳,共进午餐。据笔者综合考察资料分析,地方水神"仙人叔婆"神灵的原型是蛇。"仙人叔婆"信仰是南方原始***腾龙、青龙信仰的遗俗。传说郭仙宫附近居住着一户曾姓人家,其祖宗为两兄弟,以撑船为业。一次船行至潮州一带,做弟弟的忽然神智不正常,不想吃饭,口里"哥哥叔婆太""哥哥叔婆太"念个没完。当时船上出现一条蛇,做哥哥的见了着慌,对蛇说
梅州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 跨越发展;后发优势;统筹发展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Meizhou and Guangdong Pearl River delta developed area there is a certain gap,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leapfrog development concept as a guide,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rner overtaking" become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Meizhou.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of Meizhou is to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overall development direction to realize productivity span and economic society.
【Key Words】 leapfrog development ;late dominant; overall development
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欠发达的山区实现科学发展是其中重要一环。山区科学发展之路何在?梅州市委、市***府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审时度势,从“四个梅州”到“绿色崛起”和“绿色的经济崛起”,把梅州后发劣势巧妙转化为后发优势,以比较优势加快实现着落后山区经济的跨越发展。
一、绿色的经济崛起,实现梅州生产力跨越战略
人类文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发展的程度也表现出来了异彩纷呈的现象,根据人类的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紧密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现阶段,当代历史已经为梅州创造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梅州也是紧紧把握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因地制宜的提出了“绿色的经济崛起”的战略,为梅州生产力的跨越铺平了道路。
1、“资源”到“资本”,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绿色崛起”是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深厚客家文化和良好生态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以发展新型经济为中心,把“梅州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产要素与发展资本,推动梅州在青山绿水中跨越发展、异***崛起”①。梅州作为一个落后的山区市,仍保留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十足的客家文化,梅州的跨越发展就要把这些优势资源通过不断地开发,转换成实实在在的发展资本,为梅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资本和生产要素,也只有实现了这种关键性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说是梅州的“崛起”。
“绿色崛起”就是要在珠三角等先发地区的文明发展模式之外,寻求一个能更快发挥自身优势的捷径,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争取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由发展相对落后,转变成为走到发展的前列。梅州市委、市***府把“绿色崛起”这么一个总体的思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策体系,在广东争当全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争取外部的更多的***策上的倾斜和制度安排的支持。绿色崛起就是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探索出的一条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2、突出绿色崛起的核心,以经济崛起带动全面崛起
“绿色的经济崛起”与“绿色崛起”在工作重点上更加明确。“绿色崛起”的战略涉及到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等主要领域,强调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是一个对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体系。而“绿色的经济崛起”突出了经济崛起是绿色崛起的“牛鼻子”,“经济崛起是‘绿色崛起’的核心和决定性因素,是梅州实现绿色崛起的薄弱环节。
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就是在“绿色崛起”的前提下,提出了梅州下一步发展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方向路径问题,另一个是提质增速问题。一方面经济必须率先崛起。梅州要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提高“双转移”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壮大。要借助***策优势,提高承接发展的能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工业支柱产业,发展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高的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梅州经济发展还要做到保持“绿色”,善于借鉴先发地区的发展经验,注重“提质”与“增速”的有机结合,既要“与别人不一样的’”、“突出的、巨大的变化”,也要保持梅州的良好生态环境,真正实现梅州“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跨越式发展。
3、挖掘特点、打造特色,变经济后发为特色先行
梅州生产力跨越关键是在“特”字上下文章,一是讲究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梅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薄弱的经济基础,造成了梅州在发展环境上很难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提并论,甚至就是和相邻的揭阳、潮汕都很难以比较。因此,“特色”就成为梅州要立足的根本,做好“山、水、人、文”的文章,擦亮“客都梅州”、“文化梅州”等品牌,积极打造诸如“最户外休闲城市”等新品牌;二是讲究发展思路的与众不同。梅州发展如果没有特色的思路、战略、理论和特殊的***策扶持,梅州就无法绿色崛起。努力挖掘梅州本地特色资源,以特别的发展思路,打造梅州自己的品牌,转变经济发展上的后发为特色领域内的先试先行。
二、统筹兼顾,实现梅州从局部跨越到整体跨越
现代跨越发展理论认为,跨越发展总是要从那些能够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领域率先突破,然后推广到其他领域。跨越发展内容中的生产力跨越发展,也必须要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领域先开始,然后带动整个生产力的跨越,跨越式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也是需要经历局部跨越到整体跨越的过程。起先导的作用的局部跨越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整体性的跨越,因此,必须把局部跨越与整体跨越统一起来,以局部跨越带动整体跨越,以整体跨越来促进局部跨越,这样跨越发展才能更有效地得以实现。
梅州经济发展总量较小,人均收入较全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整个社会推行跨越发展的实践中不能紧紧的实行单项突进,更需要采取统筹兼顾的策略,以某个产业、某个县域经济的率先崛起带动梅州整体经济的腾飞,把局部性的发展与整体性的跨越有机统一起来,特别处理好的局部发展与整体跨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
梅州的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在全省范围内的比重还很低,梅州的发展当务之急还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这就要求走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工业、精致高效农业等产业,只有不断巩固梅州的经济基础,不断丰富梅州的物质文明程度,才能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世界客都”创造出强有力的客观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同时又必须看到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治文明、精神文明它是一个有机整体,生产力的跨越不可能孤立进行的,必须要借助整个社会、整个文明形态的全面提升为其提供各方面强有力支持。梅州经济如果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矛盾的不到解决,各种利益关系缺乏一个平衡机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弱势群体得不到有效保护,社会公共领域不安全,那么经济的发展也会丧失后劲。梅州的全面崛起就要紧紧抓好经济社会统筹工作,是经济社会工作在互动和谐中全面崛起。
2、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跨越到城市农村的全面跨越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也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城市化为依托和载体,新型特色工业能得到快速发展,传统工业也能够实现在竞争中优化升级。所以,梅州现阶段要实现“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把城市发展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但重要也并不是全部,梅州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经济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的农业大市,农民是绿色的经济崛起的重要力量,“三农”问题仍然异常突出。如果农村得不到发展,甚至成为发展的“瓶颈”,梅州整体跨越发展的实现也是难以想象的。梅州要立足实际,乘借信息化的浪潮,以信息化带动梅州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梅州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和农村的联系,提高中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出“七星拱月”的格局。
3、统筹产业发展,实现“特色”跨越到三产业互动升级
“十一五”期间,梅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珠三角和其他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竞争力。要改变落后的境况,需紧紧依托资源优势,选好经济发展的切入点,规划实施新型特色工业、旅游先锋产业、精致高效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健康疗养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等产业。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旺带活梅州经济。着力打造生态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绿色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传统工业,加快发展精致农业,坚持走集聚化、品牌化、资本化、全球化的现代产业发展道路。争取在最快的时间里,能够实现某些优势特色产业冲出重围,实现特色发展,然后以特色产业为龙头,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基本建成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生态资源经济化与经济崛起绿色化相结合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梅州成功崛起为全国知名的绿色现代产业基地。
注释:
①刘日知在《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梅州继续***思想推动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牛文元、毛志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解析[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2]郭祥才.走出生存与发展关系的困惑--从发展形态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J].哲学研究2003年第7期
[3]郭祥才.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4]梅州市人民***府,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4
[5]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3
梅州文化论文第5篇
作为名城苏州早春第一节庆品牌的苏州太湖梅花节,也是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最具影响力及品牌效应的旅游节庆之一。今年的太湖梅花节以“传承梅花精神、弘扬太湖文化”为主题,注重将传统的“赏梅之旅”与“文化之旅”、“春季休闲之旅”融为一体。今年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继苏州太湖梅花节之后,还将有20余项节庆活动在兔年唱响,高水平打响“文化太湖、绿色太湖。健康太湖”品牌。据介绍,去年该度假区各类主要节庆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180多万人次。占全年接待游客总数的30%左右。
梅艳芳菲,太湖春早
中国历代文士对梅花情有独钟,用梅花来寄托傲世清高的思想情操,吟咏梅花的诗词数不胜数。白居易、林逋、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名家都写有脍炙人口的梅花诗。唐代名臣宋灏有“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于君子之节”赞语。宋朝卢梅坡有“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意境清新,把梅雪争春写活了。而***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梅是报春的使者,默默无闻地奉献人间。
梅花不畏严寒,傲雪而开,玉洁冰清,品格高尚,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梅花精神,象征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梅花五瓣,又是“五福”的象征。苏州环太湖地区植梅有二千多年历史,“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赏梅佳地,无数海内外游人醉倒梅丛中。
苏州太湖最著名的两大赏梅区是林屋梅海和光福香雪海。林屋梅海为中国最大赏梅基地,是中国梅文化活动中心,驾浮阁为赏梅最佳处。环绕林屋山,数千亩梅林连绵不断,面积之大,梅种之多,密度之高堪称全国之最。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至二月二十为赏梅的最佳时节。登临林屋山,放眼望去,山下近3000亩梅海,白浪翻滚,凝若积雪,蔚为壮观。
光福香雪海享有“香雪梅花甲天下”之誉,赏梅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最为深厚,乾隆皇帝曾六度赴香雪海赏梅踏春。香雪海梅花品种繁多,以千叶重瓣白梅为主,红梅、绿梅、紫梅、墨梅等相互映衬。花开时漫山遍野,回环数十里,花光映照,暗香浮动,仿佛身临香国仙境。另外还有三种稀世品种:开花早、花期长的“朱砂红”;相对其他品种多盛开10天的“送春梅”;花蕊特别多,在梅花怒放的时候,恰似满天繁星的“满天星”。
苏州太湖度假区还有多处赏梅地点,如西山缥缈峰、绿光休闲农场等。每年梅花盛开时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私家车常常排起长龙,游客们兴致盎然,“农家乐”则让当地农民喜上眉梢。
冰姿入画,太湖论梅
文人雅士崇尚梅花“遗世***”品格,提笔泼墨呤咏梅花释放情怀。今年,苏州太湖梅花节携手名人名家打造“文化盛宴”,注重从文化精神层面来解读梅花。
《碧螺堆雪》主题国画展上,张立辰、陈平、吴中培、顾逸等四位国画名家各具风格的梅花题材优秀作品,诠释了梅花的风姿和品性。张立辰“融气势磅礴与真情实感为一体”,陈平“简朴深沉、安宁淡泊”,吴中培“简劲古厚,意韵含蓄”,顾逸“诗意的轻灵”,他们以不同的人生阅历造就出不一样的爱梅意境。
昆曲《孤山梦》是本届梅花节的重头戏之一,《孤山梦》凝聚了国画大师陈平先生的爱梅情结,他借宋代诗人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展现了他多年访梅、探梅、寻梅的心路,以昆腔笛韵幻化出一场似真似梦,他在此“梦”中与林逋谈诗论艺,切磋古今。整个昆曲分“鱼模”、“皆来”、“齐微”、“先天”四折构成爱梅、赏梅、护梅、寻梅之情。王芳等苏州昆曲名家也观看了精彩演出。
梅州文化论文第6篇
一、课堂教学中巧借客家文化,学生兴趣浓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借梅州客家文化丰富语文教学,可有三种途径。
(一)课前引导。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创设出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结构清晰,语言严密而生动,是了解我国园林艺术的好教材。为此,我联想到了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共称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之一的梅州客家围龙屋。它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传统的屋式,有着奇特的结构和合理的布局。我利用多媒体,安排课前五分钟的艺术欣赏,播放《客家围龙屋》片段,让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了解、欣赏客家围龙屋。既有助于课堂气氛的酝酿,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苏州园林》的学习中来;又能通过对比,了解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以此丰富了学生们的建筑方面的文化知识,提高了艺术欣赏水平。
二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学生多讨论、多思考。古希腊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悉心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导航下体会到自由游弋的乐趣,并在这自主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和思想的升华。且我又常积极将课堂讨论与身边的客家文化联系起来,努力拓展讨论的空间,丰富讨论的内容,因而深受学生喜爱。如教学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按照教学要求,着重进行了古文朗读、字词句的学习、整体感悟后,转入理解文章的寓意。此时我引导学生把文章与陆游的《卜算子 ・ 咏梅》、的《卜算子 ・ 咏梅》、林逋的《山园小梅》比较欣赏,学生们讨论了起来,理解了作者以梅喻人、抨击时***、要求改革的主旨。此时同学们热情高涨,我因势利导,引发学生对“梅”的品质、情操的思考和讨论,并联系梅州市委市***府提出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中“梅花”的形象,谈谈自己的认识。学生们畅所欲言,从房前屋后的腊梅说到象梅花一样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的梅州人。
(三)语文活动课。新课标把“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往单一学科体系的课程形式,产生了学科课与活动课两大类型。但随着活动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又出现了新的课程类型――学科活动课。我在摆正语文活动课的位置的基础上,坚持走“内容特色”的路子,即活动内容与身边的优秀客家文化相结合。如举办“我为‘四个梅州’献一策”的口头作文赛;举办“我知道的梅州籍的中科院院士”的报告会;举办“我与客家风情”演讲活动;搞“家乡新气象”画、讲联赛;看风景、风俗片快速写解说词并朗诵……这些活动内容从生活中来,从发展中的文化中来,既锻炼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又很好地弘扬了优秀的梅州客家文化,因而学生兴趣浓厚。
二、课外活动中巧借客家文化,学生乐无穷
梅州客家文化是“俗民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课外活动扩展,向社会生活延伸,能使语文教学丰满起来、生动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机会和学习机会。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巧借梅州客家文化丰富语文教学,有两种途径。
(一)文学采风。梅州山灵水秀,是历史名城。在这群山绵延之间,走出过黄遵宪、宋湘、张资平等一批名士;也走出过丘逢甲、丁日昌、等叱咤风云的将***;也孕育了曾宪梓、田家炳等商业巨子……这片土地上,有他们光辉的足迹,值得我们去缅怀、去追寻。更兼有滔滔的梅江水,巍峨的阴那山,锦绣如画的茶田金柚……文学社的学子们参观、访问、调查、摄影,行走在山水之间,“借天地之灵气,抒胸中之块垒”。
文学采风本着开拓学生视野,贴近生活中文化,培养写作能力的目的。在采风过程中,仍然注重引导学生创新――写出客家文化的特色。一是内容上写出特色。生活、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多观察、多积累,勇于写出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二是思想上写出特色。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从“内容”特色中掘取思想的精华,表现心灵生机勃勃的一面,表现时代日新月异的气象,完成写作意义上真正的“创新”。
(二)课外主题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外主题赛体现了这一思想。所谓课外主题赛,是根据教学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与课时计划相辅相成的各项活动,如:手抄报、板报、画展、作文展评等。开展这些活动,首先注重“全民性”。要求全体学生每学期要自选二至三项内容,单独或组成小组,力求每个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其次重视课外主题的引导。也即在这一环节有意识地渗透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文化论文第7篇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部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府引导和***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