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概论论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课程构架 专业理论课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1-02
1. 绿色建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
1.1 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在国内,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熟悉,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也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把绿色建筑产业纳入地方***府***绩考核重点,建设工程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到2015年必须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就大量增加了社会特别是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专业人员的需求,给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绿色建筑思潮对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影响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要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了解与熟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更能够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性方法,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贯彻绿色建筑的指导方针,身体力行地实践绿色建筑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将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站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角度对此展开的探讨与分析。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调整与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概念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其涉及的学科较传统建筑学更加广泛。其研究内容及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的改革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专业理论课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进行策略推导。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1】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除了对传统课程大纲的修订与调整之外,还可以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学习。【***2】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绿色人才的培养,是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建筑设计课程原有教学框架的基础之上,应时代需求而开展的教案研究与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体系化、进阶式和强调实践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改革引发了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对绿色建筑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思考,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将由原来个体自发的实验转向系统化、整体性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一个传统深厚的学科面对当下全球关切的发展活力,孕育着我国高校建筑教育发展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建筑节能概论论文第2篇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二、总结
建筑节能概论论文第3篇
一、建筑学的一般概念:
1、名称的来源:Architecture、Architektur、L‘architetura、 Apxutektypa.(均来自古希腊)
本身具有艺术的含义,故又称建筑艺术
2、建筑学的含义:建筑学是设计与建造房屋的科学与艺术,即通过建筑的群体组合、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结构、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与技术。同时,建筑的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3、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最大区别:艺术性和历史感是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最大区别。
基本概念辨析
广义建筑学和狭义建筑学围绕建筑学的中心议题是“人”
杨·盖尔的话,“如果能通过对城市及住宅区进行明智的规划设计,为户外生活创造适宜的条件,就不必为了使建筑物更加迷人和丰富而去刻意追求那些耗资巨大而又生硬、牵强的戏剧性建筑效果。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户外生活要比任何形形色色扭捏作态的建筑形式组合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引人入胜。
广义建筑学的本质是无所不包的环境,大到区域和城市规划,小到室内和家具设计,贯穿宏观和微观世界。广义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有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
4、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终极目的:我们的建筑师应该以最优的设计服务于社会大众为目标,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结果,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只要符合这个目的,那管它洋、中、传统抑或是现代基本概念辨析
建筑学的特点:
(1)建筑学反映时代精神。(社会性、艺术性)
(2)建筑学反映地域性的风土人文(全球化中的地域文化概念)
(3)建筑学反映社会现象(大众参与设计,增加对建筑环景社区或者公共空间的认同感)
5、建筑设计的概念建筑设计是把想象的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重合过程,涉及到技术经济、美观等多方面综合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建筑观念中,地位和所占比例是不同的。
基本概念辨析
6、建筑师的职责(建筑学和其他专业的结合问题、建筑设计类课程的重要性)
建筑师主要和真正的职责,是把各种不同因素都表现出来,并且协调各种专业,共同建成现代化的建筑。为了能够进行这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又能在各种专业人员的不同要求之间进行必要的调节,建筑师不必对一切细节都具有专业知识,但他对建筑工业的的每一部门都应该具有清晰的一般概念,这正如同一个优秀的交响乐队指挥一样,他必须懂得每一乐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意) P.L.奈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
基本概念辨析
二、城市空间设计的三大基础理论
1、***底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或称***形、背景分析;实空分析(mass-void approach)。
***底理论研究作为建筑实体的***和作为开敞空间的底的相互(比例)关系。
室外空间也应该是积极空间(positive space)而不应是消极空间(negative space)
室外空间也有动静之分,内外之分,也有空间私密性上的差别。
基本概念辨析
2、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或称关联-耦合理论(connecting-coupling theory)
联系理论致力于分析联系各个元素的线路,这一理论强调的是交通***解。它研究各部分线的组织,以及由这些线把建筑和空间联系起来的空间基线设计,空间基线可以是场地线、运动的导向线、组织轴线或建筑边缘。
转贴于 基本概念辨析
3、场所理论(place theory)
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以场所的概念代替传统的空间概念,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飞跃。
场所涵指一种具体空间,与人们的活动或认识有联系,它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因此包含了特定的意义,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它不同于抽象的数学或几何空间,而具备确定的品格气氛,染有某种感情色彩。
场所的内涵特征就是创造人们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基本概念辨析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特定部分。场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
a、场所的占有性,即人对场所的占有。
b、场所的非空间性:场所研究的是人的活动与事件的环境的关系,不涉及固定的空间几何形态,具有非空间性
c、场所的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物对场所的占有,从而使同一地点的场所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基本概念辨析推荐阅读、讨论文章
1、教建筑、学建筑作者:Peter Zumthor文章来源:世界建筑2003\03
2、 思考题:建筑与水技术、历史沿革
一、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空间组合论24、25、26、35、43、44、45、46、47)
1、古希腊、古埃及。
建筑材料 力学性质 建筑外观(条形)
2、古罗马推力屋盖(单拱、十字拱、球拱),水平力的平衡问题 内部空间 浴场万神庙很厚的墙和拱技术、历史沿革
3、哥特建筑理性和浪漫的交织、无情的技术与奔放的热情的融合
4、近代建筑19世纪中叶以后,靠直观感觉(以经验和直观为决断基础)的经验主义时代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性(数学、力学以及材料科学)的技术时代。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开始分工。
1889年巴黎机械馆是第一批严格按照力学和结构逻辑建造的大跨度建筑之一。结构形式是三铰桁架。
技术、历史沿革
5、近代以后的三次技术***(覃力—深圳大学)
自从19世纪工业***以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第一次是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工业***、钢、玻璃、混凝土建筑物在跨度和高度上和空间组织的灵活性上得到了***。
第二次是设备技术的***。
电梯、自动扶梯、人工照明、空调等,使得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的构成模式发生变化。设备造价超过总造价的30%第三次是信息技术的***。
计算机技术、节能技术,楼宇自动化。体现了智能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方向。
6、三次技术***的后果
技术、历史沿革
三次技术***彻底改变了,建筑造型的形象了和人们的建筑观,第一次,改变了建筑造型;第二次:建筑不再受交通、朝向、采光、通风等影响,可以采用人工处理得来。第三次:改变的是建筑的管理中枢等,还在演变过程。
总之,技术手段的变革,会超越风格流派等文化因素,对建筑造型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使得建筑创作观念和设计方法随之发生变化。
技术、历史沿革7、后工业社会的技术科学技术的强劲发展迫使人文学者批评的反思这种发展的社会后果。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可以看成是人文思潮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在建筑领域内的一种反映。
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两个基础—现代艺术和机器美学受到挑战,体现在下面的两个方面:技术、历史沿革
(1)、寻找传统技艺的再现和体现
(2)、以更高的工艺水平来设计和“制造”建筑,尤其以精致的节点和精细的加工来体现高超的技艺,体现在Hi—tech建筑中。
建筑节能概论论文第4篇
关键词:细节 概念 细节设计
中***分类号:TU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07-02
1引言
建筑装饰设计归根结底是一门实用艺术,它和其他所有艺术门类一样风格多样、流派众多。建筑装饰的研究在宏观的概念设计的同时,必须对细节设计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投入,设计理想的实现和传达需要通过合理的、同时也是充分的细节设计来帮助实现,而没有细节的建筑是“有缺陷的建筑”,细节是人与建筑交流的通道,同时正是细节才会“让人感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的中国,大量毫无个性和性格魅力的建筑作品的涌现,时刻在描绘着细节缺失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提醒我们的设计师细节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伴随着人本主义的思潮的深入人心,细节设计势必会在建筑装饰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何为细节
何谓细节?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它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于细微处折射伟大。所谓“一花一天堂,一土一如来,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
细节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无非是我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充斥在我们几乎全部的生活场景中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但正是这些细节往往也是最具人文关怀的部分,于无声处安静从容地展示它的无微不至。日本东京国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六角鬼丈先生说:“细部设计是解读建筑的基因密码”。细节设计作为概念设计最亲密的孪生姊妹,几乎所有的概念设计最终都要通过细节来加以实施。对于建筑装饰设计来说,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引人入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件建筑装饰作品,包括室内设计作品,无论它的空间如何划分,界面如何处理,也无论它的风格、造型、材质、色彩、照明还是陈设和家具,所有这些都是要通过一个个的细节来展现出来,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建筑装饰设计实际上是通过细节设计来完成表达的,人们是通过对细节的品味来感知整个空间的装饰效果、触摸设计师的设计灵魂的。事实上,正是细节把建筑区分出来,为了创作一栋不同寻常的建筑,如何将细节组织起来加强整个的概念,是设计中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好的细节设计,可以使建筑装饰的效果更加完整和统一,同时更加有血有肉。所以要想让我们的建筑装饰的表现具有张力,一定要充分利用细节设计这个手段。
1.2细节设计
细节一词十分容易误导人,让我们觉得细节必须很细小,其实细节可以很大,关键是形成的方式。细节是伴随概念同步生成的,不是挖空心思通过主观臆想捏造出来的。在设计一个概念的同时,我们马上应该对支持和表达这个概念的细部表现进行充分的构思,因为我们需要通过细节的表现把设计理念,或者说是概念,传达给受众。当我们懂得了概念需要细节来实现和润色的这个道理,就再也不会为细节发愁了。建筑装饰也是一样,细节会出现在每一个环节的方方面面,即便是最强调简洁的简约风格甚至是极简主义的装饰作品的实现,也有细节的参与,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建筑装饰的最终表现。
细节包含了建筑空间装饰的方方面面,它可以是一砖一瓦、一花一草,也可以是一个构件、一个造型;可以是一条瘦窗、一扇窄门,也可以是一种质感、一抹色彩;可以是一张地毯、一幅窗帘,也可以是一幅油画或者一盏烛台……细节渗透在建筑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是能想到的层面都是由细节支撑起来的,甚至是生理感觉和心理暗示层面的。要完整地分析细节的涵概范围完全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只能就几个跟建筑空间装饰直接关联的层面,尝试简单讨论一下细节设计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1.2.1 建筑结构层面
从宏观的角度看,建筑本身就是城市的细节,正是建筑展现了城市的性格。我们感受建筑,首先是对它的气势、形态等大视角粗线条的感悟,这时我们的感觉可以是强烈的,但非常笼统,细致精确的结论一定要借助于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来完成,对于建筑的审美满足需要细节的参与和催化,视觉的饕餮需要眼睛对建筑细节的细致抚摸,那么建筑细节的细腻与否,除了反映建筑师的功力,也直接决定建筑最终给人的感觉是否成功。譬如建筑本身细节(如构件等)的装饰作用,每一个建筑细节,都是千锤百炼后的完美呈现,都是经得起深度拷问与品鉴的大成之作,这正是的建筑美学演绎。
1.2.2空间界面层面
“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所有的建筑装饰都是围绕“空间”这个主体展开的,室内空间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 “界面”是围合空间的素材,一切设计理念的完成都是通过各种造型手段和形式要素在“界面”上来实现的。
建筑装饰实际上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那么空间实际上是虚无的,要有界面的围合才存在,单纯地讨论空间是没有意义和“小布尔乔亚”的。所以我们对建筑空间的装饰实际上是对空间界面进行细节设计的过程。
1.2.3色彩与材质层面
色彩与材质是空间界面的皮肤,没有二者的参与,空间界面将无法为我们所感知。色彩与材质的选择有助于塑造建筑空间的性格、使用性质等特性,同时,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为生动、最为活跃的因素。色彩往往给人们留下空间环境的第一印象,色彩最具表现力,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类似物理的效应,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
1.2.4采光与照明层面
光线决定了我们超过85%的感知世界,很难想象,在没有光线的漆黑不见五指的世界里,美将从何谈起。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里,光赋予我们五彩缤纷的知觉世界,我们的绝大部分的审美满足,都仰仗光的存在。我们看到的空间环境,严格地说只是在某种特定的光照下的空间环境,好的照明设计,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情节大师,醉心于呈现视觉上不可思议的神奇。
那么照明设计乃至提供照明的灯具本身的装饰作用,是建筑空间装饰设计必须要高度重视的细节之一,不同形式的照明会左右物体或空间的形象、色调以及它们给人留下的的印象。照明既能营造也能破坏室内环境的气氛。
1.2.5 陈设与家具层面
在国内目前的部分装修公司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名词,叫做“纯装修”,潜台词是只做硬装饰,也就是只对空间界面进行所谓的装饰处理,而对家具、设备、织物、陈设摆设、照明灯具、绿化、日用器皿及艺术品等细节抱着完全不屑一顾的态度,可以想见空间装饰的最终效果是很难达到统一和丰富的理想。
陈设艺术设计部分,主要是对家具、设备、织物、陈设摆设、照明灯具、绿化、日用器皿及艺术品等方面进行设计、处理和权衡,关系到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
3细节和概念的辨证关系
建筑装饰设计的概念和细节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辨证关系。没有概念,细节将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捏造;没有细节,概念将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可谓“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随着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概念炒作几乎成了开发商的必杀绝技,但这样的概念只能是纸上谈兵,缺少必要的支撑。另一个方面,建筑装饰队伍的不断壮大,势必使得装饰设计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于是乎一些想当然的设计概念、毫无关联“假细节”大行其道。之所以出现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状况,究其根源是因为对细节和概念的辨证关系没有很好的领悟和把握。如此,即使有追求细节尽善尽美的良好愿望,也往往由于功力不够而矫枉过正,以至于画虎不成,反类其犬了。
4小结
细节设计的研究,离不开对建筑空间装饰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深入的了解和研讨。有了上面的知识作为理论依据,目标明确了,就能正常有序的发挥各细节的功能,整合所有的造型手段和形式要素,达到最佳的装饰效果。
细节是一个机会,错过了细节,也就错过了通往更高境界的机会。所以,了解这些,也将有助于以理论指导我们今后的创作实践,让我们有可能创造出更具有特色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徐芬兰.高迪的房子 [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 [美]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3] [英]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建筑节能概论论文第5篇
我们在查阅前人的学术劳动成果时可以获得他们的研究结果,同时也可以学习前人的方法和提供的相关信息,这是我们撰写参考文献信息的最大来源。以下是千里马网站整理的关于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孙礼***等,建筑的基本知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8
[2]刘先觉等著,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冉茂宇,刘煜.生态建筑[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4]张俊.谈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以湖南(夏热冬冷)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08(2).
[5]林宪德.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开彦,王涌彬.绿色住区模式——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2
[7]姚润明,李百战等.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2006.36(11):27~32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洪雯.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对亚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88.11
[3]万蓉,刘加平等.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4.33(2):150
[4]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金融信息参考.2005.4
[5]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邹晓周,曲菲.绿色节能主义之低碳建筑[J].建筑节能,2009.4
[7]龙惟定,白玮,梁浩,范蕊等.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节能经济.2010(2):38~40
[8]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俞允凯.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现状、趋势与节能对策建议[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11~14
[10]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2:41~43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陈通,姚德利.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建筑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1.34:85~87
[2]张陶新,周跃云等.中国城市低碳建筑的内涵与碳排放量的估算模型.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1.25(1):77~80
[3]气候组织***策简报.2011年第2期.
[4]柳云状.中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0
[5]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组织.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颜廷珊,李春雷.建筑经济角度的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2(01):257.
建筑节能概论论文第6篇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中十分独特的一种,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真正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做”相结合。而中职的建筑概论恰恰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如果我们能够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实际的建筑概论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中职?建筑概论?教学方法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其中包括学生的学***验、学习动机、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师能力水平、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我们常说:“合适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项目教学法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筑概论是中职较难的课程,如何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说它是古老的,是因为广义上的项目教学法18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欧洲的工读教育就是项目教学法的前身。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美国大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将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说项目教学法是年轻的,是说它的真正成熟是在20世纪中后期。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具体来说,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单独完成一个项目的完整过程,其中包括项目任务的确定、计划的制定、具体的实施、结果的评估、归纳整理等环节。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完整地了解项目实施的步骤。就整个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来看,它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符合新课标下对教学的要求,而且强调“学”和“做”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项目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传统的教学主要以课文为依据,教学过程主要依据教科书的编排展开。项目教学法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提升知识的系统性,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位置设定是项目教学法的另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符合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的,学生的地位逐渐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关注“教的过程”,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学会。项目教学法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地位,重视教育结果。
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之一。以前评判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好坏,现在动手实践成为检验学生能力的标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法正好满足这一现实需要。
四是项目教学法还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现在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还是分科教学,但项目教学法与之不同,它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能力集中在一个项目中,使得知识的框架性更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会因此更加紧密。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于建筑的相关知识也是很多专业必须学习的内容,建筑概论是其中比较难于学习的科目之一,它包含了什么是建筑、建筑的属性、建筑的功用、建筑的分类、建筑史等众多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有建筑的过程、实施中的问题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知识。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将项目教学法很好地运用到建筑概论的教学中,一定能够提升建筑概论的现有教学水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在建筑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呢?我们将从项目设计与提出、项目的实施、评价总结三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1.项目设计与提出
项目的设计与提出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影响整个项目是否能顺利实施并取得理想结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既要结合建筑概论的理论知识部分,又要考虑到项目教学法动手操作的部分。举例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提出下面的教学项目:教师出示一些建筑的照片,让学生指出建筑物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或者让学生结合自家住宅,指出其中的构造名称,并分别说明这些部件在各自建筑物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这样的项目教学,考查学生对建筑构造部分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果能够将类似这样的项目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学们的能力也会得到突飞猛进。
2.项目的实施
项目实施的环节是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点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自主完成。我们在项目教学法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强调学生的作用,而忽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就建筑概论课程来说,如果整个项目由学生完全***完成,结果可能会与我们预期的效果产生较大偏差。学生一般没有实际的建筑施工经验,所以老师要在适当时间给予一定指导,教师可以预先讲解相关知识,然后再开展项目。例如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安全生产的问题,首先要确保学生已经对安全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再让学生尝试讨论安全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落实。再比如“门窗的细部构造”相关内容学习时,首先要讲解门窗构件有哪些分类、作用,然后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教学楼所有的门窗类型和构造做法。
3.评价总结
评价总结是整个项目完成环节,好的总结才能使学生的成长经历从量到质的飞跃。评价总结分为两个部分: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项目完成之后,学生展示小组的项目成果,并进行答辩。老师针对学生项目成果和答辩情况综合评价学生,要注意评价学生在项目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不能只看项目完成结果。对过程和结果的分数分配问题要尽量合理,基本遵循平时成绩大于笔试成绩的原则,平时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70%或60%,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40%。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概论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概论课程教学应用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是否具有相对***完成项目的能力。
第二,学生在项目实施中是否绝对安全,例如学生在进行建筑构造的实际考察时是否存在安全问题等。
第三,不能忽略教师在项目开展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确保学生开展项目前已经了解了建筑概论相关知识。
四、小结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项目教学法改变了这一现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建筑概论教学中会使建筑概论成为一门受到更多学生欢迎、更加有趣的课程。学生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龚洪浪,丁争柱.职业院校项目教学法探讨[J].科技信息,2007(14).
[2]张***省.论职校教师在项目教学法中的角色[J].科教文汇,2006(9).
建筑节能概论论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in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Zhou Qing, Bao Hua, Yu Changrong, Liu Yunping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has characteristics which the theory is difficult and the range of practice content is wid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links have been explored and practiced.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s.
Key words: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teaching; practice links; 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s
地震是地球上最为严重,也是人类无法控制和阻止的一种自然灾害,地震同时是引起建筑物变形或倒塌的最重要原因。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已成为土木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建筑抗震性能已经成为建筑物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广泛、知识体系庞大,具有明确的专业技术规范背景,其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均很强。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其教学时数基本保持在32学时,教学目的为: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地震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掌握抗震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抗震设计的原理及结构类别进行结构布置和选型,掌握常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法。
相比其他专业课,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具有理论内容难学而且实践内容广泛的特点,其现状如下:(1)学时少,教学内容多。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涵盖面广,涉及的课程有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钢结构等,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抗震课程的教学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2)课程实践性强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之间存在矛盾。学生不能深刻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导致工程实践举步维艰。将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工程实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也是本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
2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1 精选教学内容,采用适应性强的科学教学模式
2.1.1 提炼教学核心内容,增强学习效果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在教学时需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把握难点和重点,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弥补课时的不足。课程教学划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两个部分[1]。理论篇主要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应用篇主要为常用工业与民用房屋的抗震设计。理论篇讲述中引导学生复习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点,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关键理论,其余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积极思考、主动发挥的空间,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用篇按照概念设计、结构计算和构造措施这条主线组织教学,密切结合国家现行结构设计相关规范,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注重实际结构震害的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无论是完全依赖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还是完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课程教学以多媒体技术为主导,在完成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补充国内外各结构类型的建筑震害实例***片、典型大地震震害录像以及地震动画演示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重要的基础性理论分析和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则主要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抗震构造措施的讲解,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施工现场,通过对实际工程的调研,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融合,增加了教师的讲课信息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学习空间,使原本枯燥、平面的教学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2 加强建筑抗震设计在实践性环节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抗震设计没有安排***的实践环节,其综合训练放在毕业设计中。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上,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分为建筑设计类、施工类及科研论文类,学生可从中自由选择。以建筑设计类课题(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为例说明抗震设计在毕业设计中的地位。该课题要求学生完成常用民用建筑全套建筑和结构***纸,同时要求手算整体结构中的一榀框架,计算机建模进行结构分析[2]。
抗震设计贯穿整个毕业设计环节,指导教师根据设计的不同阶段给学生做专题指导。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震规范)[3]概念设计的相关内容,要求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从而保证建筑物达到较好的抗震性能。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建筑方案避免设计为单跨框架结构形式。在结构方案设计阶段,要求结构体系应具有整体性和抗震设防多道防线,并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对于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尚应考虑防震缝的设置。在一榀框架的手算阶段,对需要做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学生,在框架内力计算阶段,要重视突出屋面的电梯间、楼梯间等产生的鞭端效应。在框架内力组合和在梁、柱配筋计算阶段,需对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做相应的计算。在框架梁、框架柱选配钢筋阶段,除了需满足计算要求外,还需要满足抗震规范要求的框架结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选筋阶段,学生很容易忽视抗震构造措施,指导设计时需重点强调。在计算机建模进行结构分析阶段,补充讲解平法施工***需表达的内容,指导学生读懂读透平法施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抗震知识,解读抗震构造措施在毕业设计中的运用。
2.3 案例教学法强化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呈现出难以把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很难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受地震的特性和参数。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对地震作用及结构性能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其分析结果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4]。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简称“概念设计”)是以工程概念为依据,根据实际的经验或试验研究所得到的非常重要的定性设计原则或工程判断进行设计,从有利于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概念上,对所设计的对象作宏观控制。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概念设计对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抗震计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抗震定性分析、概念设计能力严重不足,主要是由于概念设计要求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与讨论,强化结构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在多道抗震防线教学中重点讲述由林同炎设计的马拉瓜美洲银行的经典案例[5]。马拉瓜美洲银行的概念设计思想是由4个等边的L形柔性筒,通过每层的连梁组成一个正方形核心筒作为主要的抗震结构。在连梁的中部开了较大的孔洞,有意识地形成该结构总体系(第一道防线)中的预定薄弱环节;在遭遇强烈地震时,预计在连梁开洞处开裂,从而变成具有延性和耗能能力的结构体系(第二道防线),即各分体系作为***的抗震单元。由于马拉瓜美洲银行的上述设计特点,在经历了1972年罕遇的强烈地震作用下未倒坍,甚至未严重破坏,震后的调查正如林同炎所预料的那样,该建筑核心筒的连梁剪切破坏。通过讲述马拉瓜美洲银行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刚柔结合、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思想。
在讲述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时,以央视新大楼为例,组织学生讨论该建筑的特点,主要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建筑物整体偏心,对抗震不利;曲角悬空挑战地基基础的抗倾覆性能;建筑为严重不规则结构,用钢量巨大,造价惊世骇俗;建筑极端强调建筑造型和视觉效果,忽视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导致需要加倍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保证抗震、抗风等结构安全问题,极大地浪费了公共资源。根据抗震规范[3]强制性条文,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我们鼓励学生做调研工作,引导学生在畅言网上参与“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增加课堂讨论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用概念设计的指导思想从建筑形体和布置方面分析建筑的抗震性能。
3 结束语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具有明确的专业技术规范背景,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均很强,教学安排又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和自我专业素养的发展。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需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知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态度;引导他们从孤立地认识事物到全面地、正反面去认识和解释事物,能综合多种因素寻求最佳方案,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小璞.注册结构工程师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及其综合能力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65-68.
[2] 周清,黄岚,赵玉新.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137-13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