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篇1
在网络时代,有人炫房,有人炫车,有人炫钞票……大家似乎都见怪不怪了。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人“炫”书,而且还是90后的年轻人,值得我们关注。
如今,书籍品类丰富、阅读载体多样,为全民读书提供了条件,有两组数据是值得关注的。据权威机构调查,2012年全国出版***书高达37万种,创历史新高;2012年我国国民(18至70周岁)***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却比1999年下降6.5%,只有不到两成的国民满意个人阅读情况。
当今社会的浮躁、“时尚崇拜”,以及对流行文化的极力追求,使很多人过分注重物欲,而淡忘了读书。据报道,中国国民一年的阅读书量是0.7本,而韩国是7本,日本是40本;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联合国在世界500强企业家的读书调查中,日本企业家一年读50本,而中国企业家读0.5本。人们宁可花大钱吃大餐,而花大钱买书的现象,却不够多。
流行、时尚文化当然也有积极推动力,可如果将这种时尚化当作唯一的文化目标,总是喜欢用过分现代化的文化消费品武装自己,因此和厚重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断层、隔阂和疏远,也就容易养成一种审美浮躁、人格浮躁,干什么事情总喜欢用物化来衡量,缺乏应有的淡定和从容,更缺乏放眼未来、厚积薄发的“发展静气”。看看周围,很多学子为考证而奔忙,为考官而转战培训场,很多大老板成为“经济齿轮”而忽略了人格情趣、生活情趣。还有各种精神冷淡、亲情扭曲和新“读书无用”等,这种“现代化浮躁”,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全民阅读,从读一本好书做起,当然,读书也要防止功利化。不同的人,因读书目的不同,读书方法也会不同,古今中外,读书方法,千差万别,没有最好,只有较好,衡量方法就看读书效果。
阅读中国篇2
2011年5月,移动阅读应用网易云阅读正式上线运营。网易云阅读可以将iPhone/Android手机或者iPad,变成一个可以观看各类资讯和定制个性化杂志、***片、报纸、博客、社区、微博甚至网易公开课的移动阅读工具。
2012年6月,网易云阅读的用户量突破500万。2012年6月11日,基于网易云阅读500万用户量、9亿分钟的阅读时间、6亿次的阅读和220G的人类文字,网易云阅读了中国首份全样本移动阅读调查报告《2012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移动阅读用户全样本调查报告。本文根据该报告中的数据,分析由网易云阅读和网易云阅读用户互动形成的中国人移动阅读习惯,希望对研究和探讨中国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发展起到一点帮助。
网易云阅读发现中国人的移动阅读习惯
1.移动阅读的终端品牌选择
在移动阅读终端品牌选择上,中国人显然更青睐苹果公司。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远远超过了其他品牌,在所有11个品牌中占了49.7%。
2.安卓用户和苹果用户不是同一类人
在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上,Android和iOS平分秋色,Android为50.3%,iOS为49.7%。而两个操作系统的用户阅读兴趣点明显不同。Android用户对游戏、科技、文史比较感兴趣,而iOS用户的兴趣在汽车、时尚、名人上。不得不说,iOS用户中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比例略高一点。
3.移动阅读,性别导致的差异巨大
在性别分布上,中国男性无疑是移动阅读的主力,占到了83.8%,而女性只有16.2%,男性是女性的5倍!男女两性在读什么这点上,分歧也非常大。根据男女订阅源前10名分析,双方除了共同关注时***新闻之外,没有其他共同点。在女性阅读榜单上,除了时尚还是时尚,而男性除了不关注时尚外,其他的基本都关注。
4.“50后”最八卦 ,“90后”最爱文史
在移动阅读用户的年龄分布中,“80后”占据了大半用户,达到了57%,之后依次是“70后”和“90后”,分别为18%和17%。
对“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这五个年龄代系的订阅源前50名进行移动阅读兴趣分析,发现“90后”的阅读兴趣与其他年龄代系产生了很大差别:游戏、笑话、美女、体育、时尚等比例明显领先,显示了年轻的“90后”爱玩的特征。而在汽车和旅游这两个选项中,“90后”明显低于其他年龄代系,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还没有考虑这两项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50后”用户订阅“明星微博汇”等娱乐八卦信息的人数最多,是最八卦的群体。“八卦指数”随年龄代系的增长而急剧下降,“90后”反而是最不八卦的群体。
而与明星微博的关注曲线相反,对文史类、科技类订阅最多的是“90后”,“90后”最爱文史,这多少有点出乎意料。
5.移动阅读的时间分布
在工作日,起床、上班路上是中国人移动阅读的第一个高峰,时间出现在上午7点左右。而第二个高峰出现在入睡前的22点左右,这时人们选择在沙发和床上进行阅读。
在休息日,曲线发生了些变化,起床时仍是移动阅读的高峰,但时间比工作日推迟了一小时,出现在上午9点。从上面两个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睡前阅读是中国人的一个习惯,不论是在工作日还是休息日,睡前的22点都是移动阅读的高峰。
6.移动阅读的地域特征
中国不同地域用户的阅读偏爱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地区用户的订阅源前50名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移动阅读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上海用户对韩寒的博客的订阅数量高出其他地区13%;北京人对“果壳网”的“健康朝九晚五”等科普健康类信息的订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江苏用户的兴趣点在历史人文类,而浙江用户对NBA类订阅源感兴趣。
7.星座不同,兴趣迥异
名车类和时尚类的订阅源中,天蝎座订阅最多,是最爱享乐和打扮的“玩家星座”;科普类订阅源中双鱼座的用户最多,最爱科学;而有关iPhone类订阅源中摩羯座最高,是最真正的iPhone控,同时,摩羯座也是最不苟言笑的星座,没有一个幽默类的订阅源能进入他们的TOP50。
8.什么样的媒体最受移动阅读人群欢迎
根据阅读深度,我们对网易云阅读上所有的订阅源做了排名。(阅读深度:是根据订阅源的实际打开次数与订阅人数的比值得到的指数,以cnbeta新闻为100。入选的订阅源必须同时满足:总PV排名前100名,订阅人数排名前200名。)
在排名的前10中,科技资讯占了其中7项!原来,大家反复在看的,都是科技资讯。而一些报刊的成绩并不理想,同样以cnbeta新闻为100的话,《南方周末》为26,《三联生活周刊》为23,《新周刊》为13。这说明,很多著名的传统媒体,虽然移动阅读用户订阅了,但打开的频率偏低。
移动阅读媒体竞争的四个方向
阅读中国篇3
中国上世纪20年代的小说体现了鲜明的五四精神,“个性***”“人的***”成为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文学为人生服务的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反映时代的面貌。”与“为人生”的写实派小说相对峙的是20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浪漫抒情小说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者的情绪、感受、心态等。
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曲折起伏的社会事件,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善于描写社会环境、展现人物命运的小说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小说题材更加广阔,对时代风云的及时把握和对城乡生活的多方位展现显示出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丰富。由于30年代小说的触角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事件,堪称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教科书。
40年代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的小说,从内容和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抗战题材小说,直接反映抗战现实,富有战地实感,留下了时代剪影。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标志着作者对现实认识的深化。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是作者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的结晶,它把抗战时期高昂的民族激情,深化到了理性的层次。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主要表现知识分子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求索与追寻。
建国后“十七年”间的小说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在历史题材方面,小说以反映民主***为主。与历史题材相呼应,现实生活成为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另一个突出的题材,以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为主。问题小说把反映与解决生活问题作为创作的主要目的,立论的基础是文艺为现实***治服务,本质上把文艺当成了反映与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新时期小说以快速的发展变化,全新的审美面貌,复杂的文学现象,自由而频繁的文学争论和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成果,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风采,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内容。新时期小说包括伤痕小说、反思文学、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现代派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后现代派小说等。
二、现当代小说的阅读方法
了解了现当代小说的概况,我们就容易阅读。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作用。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所在。结合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把重要语句放入相应的时代背景下,这样我们在阅读时,就容易把握其外在含意和内在的深意,从内容、结构、情感上去理解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即分析小说的情节,理清作品的思路。把握情节的内在联系,理清小说的情感脉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旨,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因此,必须在把握情节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价值意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文章的中心。
3.分析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要了解小说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特点,了解塑造人物的一些艺术手法,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赏析小说的语言风格,比如:平实古朴、明白晓畅、简洁明快、典雅清丽、淡雅疏朗、寓庄于谐、犀利辛辣、含蓄深沉等。
4.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评价。这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只有把握好以上四点,才能高屋建瓴地从容应对小说阅读。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总览全篇,把握要旨。小说阅读一定要强调整体意识,千万不能只看情节,忽略其他方面。快速阅读全文后,要有个整体感知,明确小说的基本要素,了解是谁,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要学会找出关键词句,特别是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要重点勾画,这样不仅能增加对小说内容的整体印象,还能大体把握小说的中心和行文脉络,从而分析出文章线索,感悟作品主旨。
2.细读全文,深入理解。对小说的阅读,要结合小说的特点,在阅读中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将所了解的小说表现手法和技巧进行对照,体会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
3.审读题干,整合答题。小说阅读的题型设计,无非包括主题理解、结构分析、形象把握、环境作用、语句理解、艺术赏析等方面,在具体做题时,必须明确题型,分析题干要求和指向,寻求答题区域,整合要点,规范表达。这是答好主观题的常规性要求,对小说阅读也是一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要在平时多加训练,深入探索,不断总结,相信同学们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和应试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阅读训练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他经常外出,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鼻个儿不大的甜梨。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
儿子们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民。他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儿子们就都依了他。
他真是为了季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季民有一个习惯,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民送去。他给季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民的得意之笔。季民从不当众画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
叶三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有时季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他把季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
季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民坟上供一供。季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那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他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可叶三说:“不卖。”那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寿材里,埋了。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小说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全文的题目?
2.小说开头叙述叶三卖果子的经历,这些内容与“鉴赏家”有什么关系?
3.你觉得文中“鉴赏家”叶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汪曾祺曾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试举例说说这篇小说语言的特点。
5.小说结尾,读来似乎非常平淡。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阅读》
1.叶三虽然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但他对绘画是真心喜爱,因此被大画家季民视为真懂画的人;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的语言评述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明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的主旨,即对美的鉴赏。
2.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欢各处跑,就“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他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两者有密切的关联。
3.叶三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但到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画家坟上供一供;画家送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陪着他埋于黄土中。从叶三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
4.这篇小说语言准确、朴素,富有浓郁的乡风民俗。比如,“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让人联想到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这样的画面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更好地展现出故乡人平常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阅读中国篇4
阅读,不仅能追求知识和经验、真理和思想,它更能使人悟得智慧指导人生。比如,近期播出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受到很多年轻人的热捧。除了观看这部现实感和***治意义极强的电视剧,他们也热捧这部同名小说,这是一部贴近现实的反腐题材小说,尺度大、说真话,书中人物没被脸谱化,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揭示犯罪的过程,每一章节都在刷新读者对于“主旋律”的认知。
纵观中国青年人的阅读,无论是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式以及阅读的文化理念,深受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具有不同历史阶段的特色和特征,这种影响和特征就使中国青年的阅读带着时代的文化的、***治的、经济的和技术的色彩,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潮流都在阅读生活之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中国青年的阅读文化就是时代生活的精神镜像。
从“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可见,目前,中国青年的阅读已经从传统的“平”阅读时代,到“屏”阅读时代,再到“互联网+“阅读”时代;从“书报刊”出版物,到“网络作品”,再到“小而碎”的微内容微文本……中国青年阅读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能否认,现今的青年人因为热衷“屏”阅读时代、网络作品,在阅读中存在着纯文学、经典名著缺失的情况,而流于碎片化、技术化的阅读,致使专注与沉思的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下降。但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渴望更新的世界,新的文化模式不断涌现,衡量和评判一种文化现象、阅读现象的价值观念的尺度也在发生着变化。青年人的新的阅读方式需要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的互相冲突而且有时是互不相容的倾向和愿望中追求不易达到的平衡。
通过“阅读指数”中,“中国青年阅读需求指数”和“中国青年阅读供给指数”给出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青年阅读需求指数和中国青年阅读供给指数二者出现相互背离的态势:文学、自然科学及教育阅读域需求指数下降较多,但供给指数却大幅上升;艺术、历史及经济金融管理阅读域需求指数上升较快,但供给指数却大幅下降;工学、哲学及社会科学、生活相关阅读域需求及供给均有所下降……不过,文学方面的阅读需求下降而供给却大幅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青年的文学需求下降,譬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为许多年轻人所珍爱,只能说现在为年轻人喜爱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
4月17日中国新闻网文化频道报道数据显示,对于《未来简史》、《专注》等社科和励志类书籍,年轻人更有兴趣。从相关调研可以看出,年轻人的阅读选择让人吃惊,40%的人读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成长,另外41%的人阅读目的是关注文学文艺,而只有19%的人阅读目的为休闲娱乐,“年轻人的选择与其实际看的内容并不完全相符,但可以反映出其关注成长、关注更高层次内容的迫切心态。”
阅读中国篇5
关键词 女性阅读 阅读史 女性藏书家
分类号 G25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Women by Stages
Zhou Ying
Abstract From the staging point,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women reading in ancient China, focusing on the reading of the pre-Qin and Han women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women reading.
Keywords Women reading. Reading history. Female bibliophile.
1 中国古代女性阅读史分期问题
目前,对中国古代阅读史的分期并没有特别明确和权威的说法,我们只能从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中进行推测。曾祥芹主编的《古代阅读论》一书,选录自先秦至晚清两千五百余年来名人、学者有关阅读的种种论述,是我国古代阅读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其例言中写到:“本书把我国古代阅读学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先秦为开创期;秦汉至南北朝为发展期;隋唐至两宋为成熟期;元明清为高潮期。”而对这一分期,在该书的《引言》中,周振甫却认为先秦和秦可以合为一个时期,作为“中国阅读学的开创和限制时期”;从两汉到魏晋六朝,称为“阅读的复苏和发展期”;唐宋两代为“古代阅读理论的成熟时期”,又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明清两代称为“阅读的复古和丰富时期”。虽然,他们讨论的是“古代阅读学”的分期问题,但其与古代阅读基本是相通的。周振甫先生的提法中,就是“阅读”与“阅读学”相混的[1]。
关于我国古代阅读史的分期问题的论文,目前笔者所见到的也只有鲍盛华非常独特的划分:阅读的“神谕时代”(甲骨文时代);阅读的“圣人时代”(春秋战国);阅读的“史官时代”(汉朝);阅读的“诗人时代”(唐宋);阅读的“小说家时代”(明清)。作为阅读史研究中一种新的探索,鲍氏总结出明清以前从“神性”阅读主题到“人性”阅读主题的变迁[2]。
但当我们单独从女性阅读的角度去追寻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女性阅读的发展与占主流的男性阅读而言,是相对隐形且滞后的,需要对阅读史的分期或者发展历程的表述作调整。总的来说,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古代女性阅读的发展变化是不完全等同于上述历史分期叙述的。笔者认为,汉以前(先秦和秦)是女性阅读的萌芽时期;古代女性阅读正式确立开创于汉;唐宋得到发展;明清相对高潮。
2 中国古代女性阅读史述略
2.1 先秦及秦:女性阅读的萌芽阶段
我国古代最初的阅读应该可以推算到对甲骨文的阅读。在殷商甲骨文的时代,我国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已经从母系社会的高高在上开始向下跌落了,但是仍有不少贵族妇女在公私两个方面继续受到社会尊重。在对古代女性研究中,有学者提到妇等二十多名贵妇先后参加过用作卜辞刻字的龟甲兽骨的收集整治和作为重要文献保管的甲骨文、卜辞归档查阅工作[3]64,笔者认为这应该可以视作最初的女性阅读源头。关于这些情况的记载,更确定的来源是甲骨刻辞本身。根据对现有的甲骨刻辞的统计,有关“示屯”的刻辞共有198条,其中约有100条是女性所“示”,另98条是男性或性别不定。基本可以说,“示屯”之事主要由女性承担。关于“示屯”的含义,学术界虽还有细微争议,但大家都一致认为,是与龟甲相关的事务[4]。在殷商王室,无论是收集或验收或整理龟甲兽骨,都是一项重要的活动,而贵族女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管理职能。不知是否可以推测,在最初的阅读萌芽的时候,女性并没有被排除在文本之外,相反,距离文本还是相当近的。当然,由于文献数量的稀少以及意义的重大,当时无论男女,都是只有极少数高级贵族层面的人们才有机会接近文献,实现“阅读”。
但春秋战国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本载体形式的变革,这种文献和学术统于王官的局面被打破,孔子等代表人物陆续登场,私人讲学和私人藏书开始兴起,逐渐形成了“士”这一古代知识分子阶层,阅读也因此进入了“士”人生活。但对女性而言,阅读却并没有因此更好地开端和美好地发展。当时孔子开门办学,弟子三千,却没听说其中有女弟子,并且孔夫子一句名言“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从此流传千年。随着父(男)权制社会性别制度和观念的广泛传播,“牝鸡之晨”“妇无公事”的说教,女性已被排斥在公共领域话语权之外;统治阶级提出“妇人,伏于人也”“妇人有三从之义”的准则,逐步开始确立一整套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礼制,女性的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男性读书受教育是为了服务社会,而对女性则没有这样的要求,因而女性受到的教育也迥异与男性,阅读也不是被需要和被提倡的。推测应该也有极少数女性在阅读,其读物多半应该是一些儒家的的经典著作,尤其是礼教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礼记》中记载较多,尤其是《礼记・内则》篇,专门针对女性礼教罗列许多细则,成为后世层出不穷女教读物的源头。
秦代是我国阅读历史上一个黑暗的朝代。禁私学,焚书坑儒,让秦始皇“臭名昭著”,男性阅读也受到了挫折,女性的阅读也谈不上有进步。
上述情况,大多属于推测的“本体性”的女性阅读历史,而实际上,历史常常是“文本性”的,在这一时期,却非常缺乏文本性的对女性阅读研究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一阶段的女性阅读我们姑且称之为萌芽阶段。
2.2 汉代:中国古代女性阅读的确立和开端
汉代,中国文化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统治者采纳,从此确立了儒学各个方面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引领着国家的主流文化。在男女两性关系方面,董仲舒更进一步提出了夫为妻纲,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并列为“可求之于天”的“三纲”,“三纲五常”逐步成形。
这一时期的统治者重视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同层次的学校,同时,私学也十分发达,出现了“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盛况,男性教育更加向大众层次发展[5],女性教育亦进入一个新时期,虽然还没有专门的女子学校,但通过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女性阅读逐渐清楚地浮现出地表。一些史籍如《汉书》《后汉书》对汉代女性阅读情况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涉及到的人有班婕妤、明德马皇后、和熹邓皇后、班昭、顺帝梁皇后、蔡文姬等,涉及的读物(包括书名和篇名)有《诗》《窈窕》《德象》《女师》《易》《春秋》《楚辞》《周官》《董仲舒书》《论语》《韩诗》等[5-6]。
这一时期,对女性阅读来说,还有几个标志性的事实:一是女性著作的出现及女教读物的确立,二是女性藏书家的出现。
女性著作的出现反过来印证了女性阅读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因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据《历代妇女著作考》[7]记载,汉代是最早出现女性署名著作的朝代,共计有7位女性13部著作入选。其中班昭的《女诫》,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女教专著,教导妇女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正是中国古代典型女性读物的开端。班昭可以被视为汉代知识女性的代表,她的言行已经表露出妇女已心甘情愿地接受“第二性”。班昭在《女诫》中还提出“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艺也”,第一次将女子之“才”与“德”对立起来。当然,论及汉代女教专著,还不得不提到我国第一部女性传记集《列女传》,这部由男性撰写的女性传记,与《女诫》并列开创女教的先河,同时,也正式奠定了我国古代女性阅读的基调。这一时期虽有女性坚持自主阅读,但整个社会风气并不是普遍支持的,相反一般舆论还是比较排斥的。例如,东汉杰出的***治家和熹邓皇后“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亲对她这种破格超常的举动却十分不满,常责怪她:“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6]277
汉代还出现了我国第一位女性藏书家――一代才女蔡文姬[8]。她的父亲蔡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藏书数千卷的藏书家,膝下无子,将很多心血都用在培养自己的女儿身上,蔡文姬因此博闻强记并才气出众。蔡邕死后,他的藏书曾一度全归蔡文姬所有。这也看出私人藏书的发展为女性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女性阅读已经从宫廷到官宦向下延伸发展。当时社会,女性与藏书的接触并不容易,尤其是***藏书,基本是与女性无缘的,特别的例子是汉和帝召班昭入宫,让她阅览皇家藏书处“东观藏书阁”的***书,以使她继续完成其父其兄遗留下的《汉书》的编辑工作。女性与家庭藏书的接触虽然比较容易,但也得取决于家庭男性对女性阅读是否积极支持。接触藏书已属不易,能够以藏书家身份出现更是寥寥,由此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只有区区几个女性藏书家。
总结上述情况可以看到,汉代女性阅读虽然还只存在于社会上层,但确切存在,并小有影响。
2.3 唐宋:女性阅读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性相对***的时代,对女性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出现了不少女才子,还有女性举办学校,进行授课,甚至产生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一位女博士,并被请到官学中任教[9]。这样推测,魏晋时期应该是女子教育、女性阅读的一个小亮点时代,女性社会地位有了相应的提高。
接下来的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兴盛的时期,对古代女性而言,也是一个相对幸福的朝代。女性地位有所回升,整个社会对女性教育较为重视,女性阅读得到较大发展,参与阅读的人员层次从社会高层继续向社会下层扩展,阅读文献范围也越来越广阔。
唐朝时期,宫廷阅读和女教读物得到极大发展,经武则天亲自动手编写的教科书和读物就有6本之多,长孙太后也亲自作《女则》[3]265。后世盛行的女子教育教科书,如《女论语》《女孝经》都出现在此时,尤其是《女论语》成为唐以后影响最大的女子教育教科书。
除了女教以及儒家经典之外,女性阅读的书籍类型已经非常丰富,诗歌文学、佛道经典、历史艺术等几乎所有男性阅读的范围都有涉及。并且,随着女性地位提高,“不重生男重生女”,女性教育也开始向普通人群蔓延,除了宫廷女性、官宦女性,民间女性也不乏热爱阅读者,社会中下层、社会边缘人群也出现了不少才女,如鱼玄机、薛涛等。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诗歌阅读和创作的极大发达,据统计《全唐诗》录入诗人1895人,其中妇女作者多达124人,约占6.50%[10]。
到宋代,由于宋朝理学的推行,女性的地位比之唐朝有所下降,并且,对女性贞洁的要求也开始逐渐严厉起来。这些对女性的教育和阅读都有着不良的影响。但因为宋代文教发达,书籍流通普遍,为女性阅读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宋代的社会舆论也有支持女性阅读的,“宋代士人在墓志书写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赞美女性的阅读。”宋朝女性阅读的范围也如唐朝一样,非常多元化,同时随着宗教的普及,宗教方面的书籍阅读也占据了女性阅读的重要部分,有作者通过对宋代206例女性阅读者的墓志统计,得出各门类书籍的阅读人数比例,其中佛道经典占据第一位[11]。
说到宋朝女性阅读,我们还不能不提到一个个例――李清照。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词人,同时也因为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收藏的缘故,称得上又一个女性藏书家。她的《金石录后记》记述了夫妻俩的读书之乐、藏书之乐和校书之乐,保留了古代中国女性阅读活动的生动细节,非常难得。
2.4 明清:古代女性阅读的高潮阶段
元朝统治期间,推行汉化,并且在汉化过程中也接受并强化着儒家对女性的诸多规矩。这一时期还是有宫廷和皇族中的女性接受中原文化,阅读汉文文献。整个社会的教育还是以传授中原文化为主,官宦和儒士家族的女性阅读的还是比较多。当然,元代阅读状况地域性比较明显,汉族比例大的地方,传统阅读的力量依然强大。此外,对于其他层次的女性阅读,学者陈垣曾提到“元代全真道女冠盛极一时,女冠无不识丁者”,道教经典阅读应该是首当其冲,甚至“儒学无女学,道教有女学”[12]。此外,元朝也是元曲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不少女性喜爱的剧作,如《西厢记》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散曲女性作者,她们也是当然的女性阅读者,虽然这些女性的社会地位大都比较低微[13]。
明清时期是古代女性阅读的高潮期。这一时期,女性阅读的普及率达到新高。明清时期,我国的出版事业发展迅速,“据称,到公元18世纪中期,汉语出版的书籍比其他所有语言出版的书籍总和还要多。”[14]女教文献的编篡也达到顶峰,女教书籍的种数很多,如广为流行的合刻本《女四书》出现,同时更为通俗或***文并茂的女教书籍如《女三字经》《闺范》等也大量刊印,满足了各个层次尤其是普通女性的阅读需求,从而使女子读书越来越普及[15]。
明清时期的女性阅读活动发展到高潮的另外的表现是:阅读已经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家庭走向社会。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男性对女性读写活动的支持,大家族中的女性阅读很是普遍,尤其是江南一带,女性阅读有了小团体的意味,可以在一起交流学习。此外,男性文人如袁枚、陈文述等公开招收女学生,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超越家族的女性读书社团或诗社,女性读写的地点开始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空间。社会对女性阅读、女才子充满好感,家有数位才女的叶绍袁提出“丈夫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妇人亦有三焉,德,才,色也”[16],将女性之才与女性之德相提并论。
这一时期女性创作的数量也是空前的,《历代妇女著述考》中著录明代女性著述236部,清代女性著述3667部。能够著述的女性必然是大量阅读的女性,这也从另外一面证明明清时期女性阅读的普遍。当然,这些发展因为地域经济的不平衡,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如此,著述的女作者主要集中在江浙沿海经济发达地带。
明清时期,女性阅读的范围依然十分宽泛,阅读几无限制,什么内容都有,小说、戏曲尤其得到女性的喜爱,这一时期女子对《牡丹亭》的热爱十分有代表性,从单纯的阅读到阅读的点评,甚至有女性据说因痴读《牡丹亭》而付出生命代价。此外,清代弹词小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中女性所写的《再生缘》《笔生花》等也深受女性读者喜爱。
与此同时,明清却又是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点明确提出并盛行的时代,自宋以来对女性的礼教束缚也达到顶峰,反对女性读书的舆论也大量存在。像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明代天一阁,其创始人――大藏书家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订立了很严格的族规,有一条就是“女子不得上楼”。连楼都不能上,更何况与藏书亲近并阅读?
3 中国古代女性阅读的特点
首先,由于阅读目的不同,两性阅读内容的侧重点有不同。例如,同是重视经典,女性则有专门的女教读物。此外,男性由于经世致用,读书都是为了出仕,对文学,如诗歌词曲并不是特别重视,而女性阅读,由于没有“升学”和“就业”压力,大多出于休闲和爱好而读,容易寄托情感的文学类读物自然成为她们阅读的重点,诗词、戏曲、小说都深受女性喜爱。
就阅读的场所而言,由于古代女性不能走出家庭,没有走向社会,相应地女性阅读的场所一般都封闭,有人形象地将女性的阅读形容为“在围墙中阅读”[17]。这种封闭性,使得女性的阅读更多的是依赖父亲、兄长、丈夫等家庭男性,从而缺乏***性。
再就阅读的发展而言,女性阅读起步迟,发展速度低于男性,最后达到的高潮也远远逊于男性。据统计,19世纪末,30%到45%的中国男性识文断字;而20世纪初期,只有1%到10%的中国妇女识字,其具体情况视地域而定[18]。同时,女性阅读的发展还随某一时代女性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就阅读大环境而言,女性阅读一直在有社会的反对声中发展,而男性阅读任何时代都是被鼓励和支持的。
此外,在阅读研究方面,中国古代女性阅读与主流阅读的差距更大,特别缺乏关于女性自身阅读经验的总结和理论阐述。
当然,中国古代女性阅读与男性阅读毕竟都属于中华阅读文化范畴,放到世界范围与其他国家相比,他们之间自然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程焕文先生曾总结说中国***书在内容变化上的文化特征是“遵经重道”“经世重史”“轻器斥技”[19],基本上我国古代阅读无论男女,阅读的重点都相同,同样地重视经书,同样地重视史书,同样地轻视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 1 ] 曾祥芹.古代阅读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前言.
[ 2 ] 鲍盛华.从“神性”到“人性”:明清两代以前的中华阅读史研究纲要[J].***书馆学研究,2011(9):6-9.
[ 3 ]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 4 ] 白路.先秦女性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的考察与分析[D].天津:南开大学,2009:52.
[ 5 ]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2930.
[ 6 ]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271,277,291.
[ 7 ]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1-5.
[ 8 ] 徐凌志.中国历代藏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48.
[ 9 ] 雷良波,陈阳凤,熊贤***.中国女子教育史[M].武汉: 武汉出版社,1993:64.
[10] 张天健.唐代妇女诗人诗歌总体观照[J].社会科学研究,1991(1):84-89.
[11] 铁如花.宋代社会的女性阅读:以墓志为中心的考察[J].晋阳学刊,2005:75-78.
[12]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M].北京:中华书局, 1962:42
[13] 陈高华.元代女性的文化生活[J].济南史学,第五辑: 66-86.
[14] 费希尔.阅读的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3.
[15] 鲁***虎,李纯蛟.明清女教读物的普及和社会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6-99.
[16] 叶绍袁.午梦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1.
[17]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281.
[18] 费希尔.阅读的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1-102.
[19] 程焕文.中国***书文化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50-71.
阅读中国篇6
[关键词] 国内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调查研究
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中,其阅读能力是关键。英语阅读能力对于中职学生自身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英语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到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能否顺利、充分的运用英语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关乎到能否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调查相关问题介绍
为更好的获取第一手客观、详实资料,文章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法、网上问卷调查法对1000名中职学生开展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的调查;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汇总后,其中有效问卷960份。在调查问卷中,重点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的意识;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影响自己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方式;学生花在英语阅读理解的时间有多少;学生英语阅读的动机;学生英语阅读的速度;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和技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对改进中职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在课堂能提供哪些阅读帮助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收回的960份有效问卷中,有80.5%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英语阅读障碍,认为自己英语阅读能力还不能胜任基本的日常阅读需求,不能顺利读懂英语报等;有75.0%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对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学习和今后就业中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有50.5%的学生认为当前自己英语阅读能力不高与当前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关系、80.0%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能力与自己英语基础不扎实有着本质的关联;50.5%的学生认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坚持词汇学习、坚持日常阅读、有专门老师指导;90.5%的学生承认平时在英语阅读方面的强化训练不够,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偏少、甚至老师不要求就不阅读;有80.5%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仅仅有5%的学生认为开展英语阅读是处于自己英语学习需求、处于提升英语综合英语能力的目的;76.5%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没有养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自己成套的阅读技巧;在改进英语阅读能力建议方面,有66.5%的学生认为改革当前中职英语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最为迫切,89.5%的学生认为必须要从自己入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扎实的阅读基础,希望学校能够提供“讲授阅读技巧”、“指导课外阅读”、“提供推荐书目”等方面的帮助。
三、当前国内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在中职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确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国内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普遍存在偏低的现实问题。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80.5%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英语阅读障碍,认为自己英语阅读能力还不能胜任基本的日常阅读需求。
2、中职学生英语阅读意识、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动机、阅读时间保证方面存在偏差。在文章第二段的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很多中职学生对英语阅从思想读意识上不重视,认为英语阅读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英语阅读方式方法和技巧上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思路,每天阅读时间也难以保证,如果老师不做强制要求,很少有学生主动开展英语阅读。
3、当前现有的中职英语教学机制和英语考试方式不合理、不科学是造成当前中职学生讨厌阅读、消极对待阅读的重要外在客观因素。结果显示,有66.5%的学生认为改革当前中职英语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最为迫切。
4、在调动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积极性、提升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建议方面。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能够认识到自己努力的重要性,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讲授阅读技巧”、“指导课外阅读”、“提供推荐书目”等反面的帮助。由此可见,中职英语教师在平时尽可能多讲授阅读技巧、指导课外阅读、提供推荐书目对于提升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能力非常重要。
四、结语
提升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无论从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制度改革、从中职学生自身长远发展来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当前国内1000名中职学生开展调查、对96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以可以看出,当前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面还非常客观、现实的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吴小红. 提高认识,改进方法――浅析教师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J]. 电大教学, 2001(1).
[2]胡敏.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3]宋强勋. 谈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J].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4).
阅读中国篇7
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研究认为,尽管明年会有新的电子屏幕、彩色屏幕电子阅读器问世,但是受以下三方面影响,整体市场销售增速有所放缓。
第一,新闻出版总署仍会陆续进行数字出版相关牌照的发放,在对盗版网站没有惩罚措施、电子书标准出台之前,内容版权仍缺乏一定的保护机制,影响终端销量增加。
第二,终端利润逐渐摊薄,终端养内容的模式受到一定挑战,在用户付费模式没完全形成之前,内容平台运营成本加大,一部分中小终端厂商有可能在2011年被盘整出局。
第三,用户进行付费数字阅读的习惯仍在培养中,从用户层面,阅读量降低,阅读形式较为多样,手机阅读的普及填补了一部分浅度阅读用户的阅读需求。对于一部分深度阅读用户来讲,较为低廉的纸质***书也影响其对电子阅读器的需求没有被激发。
2011年对于电子阅读器市场发展较为关键,上游电子屏仍处于垄断,其他电子屏仍未量产,终端成本下降需要过程,于此同时价格战已经快速兴起,终端战的兴起加速了行业竞争。在整体版权环境仍未改善的前提下,电子阅读器市场正在经历一次盘整。
阅读中国篇8
2012年第2季度移动阅读用户数继续稳定增长,EnfoDesk易观智库分析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手机报业务的活跃用户数逐步萎缩,下滑幅度较大;
二、三大运营商业务在度过一季度的淡季之后,在二季度逐步扩大营销推介的投入,业务有所回缓;
三、其他wap类网站的用户数保持稳定的增长;
阅读中国篇9
一、美国分级阅读教育及其优越性
分级阅读教育是依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展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美国母语阅读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在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阶段,阅读均是教育学科下的一个专业,有针对性地为中小学培养师资力量,可见美国教育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2]。美国分级阅读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主要针对:音素认知、自然拼音法、流利程度、词汇和理解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3]。不同阶段的阅读课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征在这五种能力的培养上侧重点有所不同,而非将这五种能力完全分离,依次发展。
1.美国分级阅读教育的测试系统。为了准确评定儿童对于这五种阅读能力的掌握情况,美国采用了一个测评体系来衡量阅读的教育效果,该测评体系的测评手段形式多样,主要包括:适龄学生参加所在州的年度统考测试,较为随机灵活而没有过多量化标准的师生之间进行的非正式测试,阅读专家与学生一对一的跟踪性测试等。由阅读专家对学生的一对一测试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其中DRA2,QRIV是此类测试中较为权威的两个测试工具包[4]。美国的三个测试系统组成的测评体系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价儿童所处的阅读阶段,参照各年龄段儿童阅读水平常量可以识别出阅读能力发展较慢或存在阅读障碍的儿童,便于教师和家长为这些儿童的阅读能力提高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同时,如果在测试中没有达到适龄儿童阅读水平常量的儿童超过一定的比例,则说明学校阅读教育存在问题,便于教育工作者及早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免延误在校儿童的阅读能力发展。
2.美国阅读教育的分级读本体系。美国的分级阅读教育在儿童阅读教育方面有着很强的优越性。一方面,它有利于规范儿童***书市场,便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为儿童选择适合的读物。美国几大儿童书籍出版商分别推出的不同分级方式,如A-Z分级法和蓝思法,根据读懂书籍所需的认知水平、词汇水平、文章体裁和题材等因素形成了十分详尽的分级标准,***书分级细化程度很高。***书难度循序渐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分级读本有着规范而明确的级别,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参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儿童的阅读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读本,更有效地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分级阅读教育之中国适用性评估
分级阅读以其能够为培养儿童阅读能力提供科学的参照和与之相对应的读本而被许多国家引进其教育过程中。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分级阅读教育也发展得较为成熟。内地自200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提出引进“桥梁书”概念开始,分级阅读教育的实践和推广活动便拉开了帷幕。虽然分级阅读教育这一概念已经引进我国,但真正对于分级阅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仍然有限。
1.公益性定位不明确,宣传力度不足。从分级阅读教育引入我国内陆地区的主观条件来看,分级阅读体系的社会定位尚不明确,加之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分级阅读教育尚不能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由于缺少足够的前期宣传工作,多数人对于分级阅读依然感到陌生。而作为一种新型语言教育方式,分级阅读的模式和优势必须在得到家长、教育工作者、儿童文学作家等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基础上方能得以有效地推进。
2.缺少资金和***府***策支持。美国分级阅读标准的制定、测评体系的开发以及分级书库的建立主要是由***书出版商出资聘请专家配合完成的。***书出版商在开发分级方式过程中可能由于技术水平不足使其所开发的分级方式欠缺科学性。在很多国家,比如美国的卓越阅读计划,波兰的全国大声读计划都是***府主导的,而在国内,行***部门对阅读推广还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和投入。分级阅读教育没有由***府主导进行推动,主要靠个人和个别学术机构的热情支撑着。
3.技术支持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目前的分级标准还不能满足分级阅读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1)侧重分级标准的制定,忽视测评体系的开发。一套完整的分级阅读系统不仅包括较为严格的分级标准,还要具备科学的、多维度的测试系统,以根据对儿童的测评结果来选择与之阅读水平相对应的读物。而在我国目前的分级阅读体系借鉴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活动方面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对读物的分级活动中,对于测评体系的开发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但影响分级阅读教育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也会使分级阅读教育落于空谈。
(2)侧重课外阅读的培养理念,忽视基于课堂的阅读教学。西方国家的分级阅读标准和测评几乎覆盖了儿童课内课外的所有阅读领域,而在我国由于分级阅读尚未融入教学体制内,故将其重心放在课外读物上。短期来看,对于我国尚不成熟的分级阅读教育,课外阅读分级较容易驾驭。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定位上的局限性一方面限制了分级阅读教育功效的发挥、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局限于课外阅读的分级阅读教育模式也不利于测评系统的开发,从而影响分级阅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3)侧重义务教育阶段的分级及评价,忽视对幼教阶段的阅读能力培养。国外绝大多数分级标准都是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我国的分级阅读标准起点多为义务教育,对幼儿阅读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然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都是从幼儿阶段开始逐渐形成的。因此,应当提高对幼儿时期阅读能力的训练,使分级阅读更具科学性。
三、分级阅读教育之推广策略
1.建立负责推广、管理和监督工作的***府主管部门。由于我国内陆地区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社会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加之分级阅读教育在我国内陆地区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完全市场化的自由模式很难保证分级阅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相应的***府主管部门对分级阅读教育的推广和监管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府主管部门应利用其行***力有效组织社会相关方面为分级阅读教育的推广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分级标准、测评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并且使分级阅读教育的推广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配合。
2.提高学界重视,促进分级阅读本土化研究。作为先进教育理念引进和借鉴的先驱,学术界的科研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通过在中国知网的检索不难发现,对于分级阅读教育的研究严重欠缺。相关学术论文数量还不到20篇。因此,应该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合作,开发适合我国的儿童读物读本库,并在局部地区开辟课内分级阅读实验点,这样不但可以加速分级阅读的推广和课内阅读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充分展现分级阅读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增强学者对于分级阅读理论研究的动力。
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教育体系与儿童知识的丰富与人格培养休戚相关,因此为引进先进阅读教育方式构建分级阅读体系创造条件是非常必要的。而分级阅读教育体系的构建相对复杂,需要在***府的支持和监督下才能完成并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 魏宏聚.美国阅读教学改革所受质疑评析.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2] 孙南南.美国分级阅读教育体系探究.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学报,2011(3).
阅读中国篇10
第一阶段:拟写倡议书――第四单元学习建议
一、组建《三国演义》《红楼梦》兴趣小组。按作品分成两个大的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兴趣到课代表处报名,可重复报名。请各班课代表在本周三上午课间操时将名单送到办公室。
二、课代表把小组名单统计好,在班内公示。每个名著研究分课内研究小组和针对文本的拓展小组。课内研究小组研究成员不少于6人,其他同学负责课外拓展(内容自定)。同学们推选出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一人,负责本组人员的协调。组长工作包括:带领小组成员讨论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宝玉挨打》的学习目标,成员根据学习目标分工。课外拓展小组最好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
三、对课内文本研究小组的建议:
仔细研读文本,围绕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设计问题,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设计具体问题和答案,形成文字稿。文字稿提前和老师沟通。根据所设问题的层次,组长组织上课时的顺序。讲课人要提前熟悉发言内容,争取脱稿,并调动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要有课堂互动。每节课要完成学习目标,课堂要有总结,要达到全体同学都要有收获的目标,激发同学们阅读名著的热情。
对课外拓展小组的建议:可以参考资料,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同学能够查阅《三国志》《汉代风云人物》等。
四、本周大休,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利用假期查阅资料。
第二阶段:划分学习小组,形成文字材料。
这一阶段老师放手给学生,让他们有阅读的时间,在方法上也要给以指导,要求学生写出讲课时的具体步骤,这样做学生在读作品时就有方向感和任务,也就会做到精读。
第三阶段:教学展示
下面展示的是学生写得不错的教案:
(一)课题:诸葛亮的出场
教学目的:了解课文如何制造诸葛亮的出场
重点难点:作者安排人物出场的特点
小组成员:肖康,赵剑龙,张逸超,宋晓龙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屡出奇谋,用兵如神,是刘备的重要谋臣,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作者如何安排这位传奇人物出场。
背景:徐庶在走马荐诸葛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把自己比作奴马,把诸葛亮比作麒麟,把自己比作寒鸦,把诸葛亮比作鸾凤,把自己比作莹火虫,把他比作明月,又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那么请同学读古代小说101页第一段,找出司马徽是如何推荐诸葛亮的?
探究结果:司马徽又一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自己将他比作兴州八百年的姜子牙与王汉四百年的张良,这是第一次出场,是以第三者推荐与名人对比来安排他出场。可以总结为:未见其人先闻其人,作者借名人的口把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旷世奇才,也正是这些名气促使刘备拜访诸葛亮。
第二次出场是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途中,听到农夫唱诸葛亮写的歌,再次说明诸葛亮名声在外,所作之歌已在农夫之间广为流传,而且歌中隐隐透着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气概,他把天比作园盖,把陆地比作棋局,无不浸透着他的才气与胸襟,这些也必然增加了刘备请他请他出山的决心,第二次出场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正式出场是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第三次,作者先描写了诸葛亮的外貌,形容他有神仙之概,后来诸葛亮分析了曹操孙权的割据势力,并给刘备建议,诸葛亮身虽在茅庐,天下变化尽在他掌中,可见谋略之高,眼光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