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瓢虫篇1
有一天,小瓢虫起得特别早,它决定今天要多锻炼一点,于是爬上了草叶。草叶宽宽的,小瓢虫爬上去时一点也不费劲。突然,小瓢虫看到了一颗圆圆的东西,在草叶上滚动着。清晨的阳光温柔地透过它,好看极了。小瓢虫觉得这是自己的宝贝。小瓢虫小心翼翼靠近它。透过这个宝贝,小瓢虫看到了和以前见过的不一样的世界。原来大树笔直的树干变得歪歪扭扭了,大树好像在跳舞;小鸟的窝也变大了。小瓢虫用嘴舔了舔这个宝贝,有一点淡淡的甜味。小瓢虫开心极了,说:“啊哈!这真是一个宝贝!”小瓢虫绕着自己发现的宝贝走啊走,透过这个宝贝看啊看……终于,累得睡着了。
等小瓢虫醒过来,太阳已高高地挂在天空了。“哎呀,宝贝不见了!”小瓢虫大叫起来。它在草叶上找啊找,可就是找不到。
小瓢虫到地上的枯叶堆里找。“哎呀,你踩到我啦!”突然,从枯叶堆里发出一声喊叫,可把小瓢虫吓着了。一只飞蛾从枯叶中扑扇起了翅膀,这翅膀简直和枯叶一模一样。“小飞蛾,对不起,对不起!我可是一点都没看见你呢!请问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宝贝?可漂亮了。”小瓢虫着急地说。小飞蛾笑了笑,骄傲地撑大了翅膀,“喏,这就是宝贝!它让我藏在枯叶中一点也不会被发现,上面还有很多漂亮的花纹呢!”小瓢虫摇摇头:“这不是我的宝贝。”
小瓢虫看到了树蚁在树干上照顾它的宝宝,就过去轻轻地问:“树蚁妈妈,有没有看到我的宝贝?圆圆的!”树蚁看了看自己的卵宝宝,说:“这就是啊,圆圆的,我的卵就是宝贝。”小瓢虫摇摇头:“这不是我的宝贝。”
路过一朵花,小瓢虫看见蜜蜂撅着屁股在花朵里采蜜。“蜜蜂兄弟,有没有看见我的宝贝,味道好像有点甜的!”小瓢虫问道。蜜蜂想了想,“噢!不就是我的蜂蜜吗,甜甜的蜂蜜就是宝贝!”小瓢虫舔了舔蜂蜜,比自己的宝贝是甜多了。“这不是我的宝贝。”小瓢虫对自己说。
天渐渐黑了,空气里湿漉漉的。
小瓢虫篇2
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呀,就是一只淘气的小瓢虫。
我很小,身上有一些漂亮的小花纹,你们猜我的身上有几个花纹呢?告诉你们吧,我身上有六个黄色的小花纹和一个黄色的大花纹,飞起来的时候,翅膀就像两片小花瓣,美丽极了。我的触角一碰到你们的脖子、手心、脚心就会哈哈大笑。
我每天都和小蜻蜓、小蝴蝶一起玩捉迷藏和荡秋千,有时候也给爸爸妈妈添乱。嘿嘿,有一次,我故意躲在树叶下面,想跟爸爸妈妈开个玩笑,爸爸妈妈一回头看见我没了,就四处寻找我,这时候,我忽然看见爸爸妈妈在我躲的树叶前面,我心里想:坏了,于是,我就飞了出来,爸爸妈妈正在寻找我呢,没有注意到我从树叶后面飞了出来,我轻轻地拍了拍妈妈的肩膀,妈妈回头一看,没等她回过神来我已经站在妈妈的旁边了,爸爸也惊呆了,说:“你这孩子跑哪儿去了,把爸爸妈妈急坏了。”我说:“我只是跟你们开个玩笑而已,嘿嘿。”
小朋友,你们说我淘气吗?
小瓢虫篇3
福建省永泰县实验小学四年级(1)班赵伯罕
邮编:350700
大自然千变万化,每天都闪烁着神秘的美。一天,一只小瓢虫在外散步,忽然看见一群小孩正欢快地嬉戏着,嘴里还不时唱道:
小瓢虫,真美丽
身上穿件花花衣,
数数它有几颗星?
一二三四五六七……
小瓢虫一听,自豪极了,想道:“我背上的星星这么漂亮,一定得好好瞧瞧。”于是,他一路小跑,来到了甲虫大叔的食杂店,店门口竖着一面又大又亮的镜子,小瓢虫快步上前,侧过身子一照,“一、二、三、四、五、六!咦!怎么才六颗?怎……怎么,不——怎么会这样!”这犹好一阵晴天霹雳,把他炸愣了。小瓢虫神采奕奕的目光顿时暗淡下来,茫然、失落地离开了食杂店。望着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一个个虽忙碌,脸上却挂满充实而满足的喜悦。小瓢虫好伤心,一个念头在他心底油然而生:“赶紧找到一颗和他背上一模一样的星星!”
他回到小树林,来到萤火虫的家里,小心翼翼地问:“萤火虫兄弟,我好想找颗星星,你那灯笼挺不错,能借我用用吗?”萤火虫听了,摇摇头,“瓢兄,这就让我为难了,你有所不知,我们荧火虫夜间出行,全靠它了,没了它,撞伤了,咋办?”小瓢虫沮丧地离开了,又继续寻找目标,可半天过去了,还是一无所获。他正要回家,路过独角仙的饰品店时,却惊奇地发现,里边挂着一颗精美的星星,便三步并作两步地冲了进去,语无伦次地问:“这……这东西多少钱?”就是……就是那个星星。”“这个呀,十个虫虫币就够了。”这么便宜?成交。”他掏出钱,买了下来,并让独角仙为他安上,“嗯,挺牢固的。” 小瓢虫满意地点点头。
小瓢虫有了第七颗星,甭提多高兴了,他蹦蹦跳跳地哼着曲 子,心想:“今天是个好日子,得庆祝庆祝。”忽然,前方飘来阵阵嫩茎的清香,他喜出望外,走过去,大口吃起来;植物感到 一阵剧痛,发现吃自已的竟是七星瓢虫,惊讶万分,但也顾不得多想,使劲将他甩了出去。小瓢虫一头雾水,“我都是七星瓢虫了,怎么样她还是不喜欢我?也许是她今天心情不好吧,要不,我再试试。”这时,一块棉田正闹蚜灾呢!棉花姑娘见了迎面而来的瓢虫,像见了救星,大声喊道:“瓢虫先生,快来,给这些讨厌的蚜虫来点厉害!”可小瓢虫非但不理会棉花姑娘的叫喊,还帮着蚜虫伤害她,疼得棉花姑娘直呼救命,大家围攻了上来,叽叽喳喳地议论纷纷,螳螂警卫走上前,定眼一看,瓢虫背上的一颗星竟与其他星稍有不同,是假冒的!于是,他挥起警刀,赶走了瓢虫。
小瓢虫含着泪,走在路上,突然,他看见几只真正的七星瓢虫正不知疲倦地除着害虫,他明白了,真正的七星瓢虫就是这样当的,真正的七星瓢虫就是这样靠辛勤的工作赢来人们的信任的,他明白了、真正地明白了……他开始起早贪黑地“为民除害”了,看着一株株挺起的棉花,小瓢虫高兴极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瓢虫背上的那颗假星掉了,可大家还是亲切地称他“七星瓢虫”。有一天,小瓢虫无意对着镜子一照,惊奇地发现,他的背上真的多了一颗真正的星,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他笑了,甜甜地笑了,小瓢虫耳边又传入那熟悉、嘹亮的歌声:
小瓢虫,真卖力,
一飞飞到棉田里,
专抓蚜虫当点心,
小瓢虫篇4
关键词:麦蚜;天敌;种群;调查
麦蚜的天敌资源比较丰富,据报道大约有50多种。而清水县麦蚜天敌的主要种类有多少,在麦田中活动规律及作用如何,没有详细的调查资料。为了弄清清水县麦蚜主要天敌种类与蚜虫的消长关系,提出适合清水县县情的麦蚜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尽可能的利用保护天敌,控制蚜虫危害。笔者对清水县麦蚜主要天敌的种类、活动特点及与麦蚜消长关系做了初步的调查,现总结分析如下:
1调查方法
在麦蚜发生的小麦各个生育期,结合麦蚜消长的调查,定点调查天敌种类及活动规律,优势种群。在调查田块里,随机选株,记载蚜虫数量、天敌数量、种类,并折算出百茎天敌量(捕食性天敌均指有效虫态)。
2调查结果分析
2.1天敌种类及主要天敌发生特点
根据我县不同区域小麦不同生育期蚜及麦蚜天敌种类的调查表明,我县麦蚜主要有麦长管蚜、二叉蚜和禾缢管蚜三种。天敌以捕食性天敌瓢虫、蜘蛛、草蛉、食蚜蝇为主,后期有寄生性天敌蚜茧蜂。天敌对麦蚜控制作用除与天敌种类、虫态以及取食量有关外,还与麦蚜密度有关,当麦蚜密度过低时,天敌需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寻找猎物,使其单位时间的食蚜量下降。
2.1.1瓢虫类:瓢虫在麦田发生数量较大,捕食功能较强。瓢虫在田间持续时间较长,其中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覆盖了麦蚜整个生育期,尤其七星瓢虫数量最大。4月中旬为七星瓢虫成虫活动的一个小高峰期,4月底见瓢虫产卵,5月上旬孵化,6月上旬为3~4龄幼虫活动高峰期。
2.1.2蜘蛛类:种类多、数量大。从小麦返青至成熟,不同蜘蛛一直活动,其中发生数量大的种类有:草间小黑珠、突花蛛、黄褐新圆蛛等。
2.1.3草蛉类:以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为主,4月中旬成虫活动数量较长,5月中旬为成虫活动高峰期,5月底为草蛉产卵高峰期。
2.1.4食蚜蝇类:以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斜斑鼓额食蚜蝇为主。对小麦后期长管蚜的严重发生速度上升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在5月中旬始见成虫在田间活动,5月20日左右幼虫开始活动,6月10日左右为有效虫源幼虫的活动高峰期。
2.1.5蚜茧峰类:在小麦后期寄生于麦蚜的数量较多。
2.2不同生育期麦蚜天敌种群结构的演变
由于天敌对环境的适应不同,因而在小麦的各个生育期发生的数量和结构也不同。
2.2.1小麦秋苗期害虫和天敌数量都较少,天敌只有小量蜘蛛和瓢虫。翌年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害虫和天敌相继发生,天敌亦陆续繁殖,数量开始增多。百株天敌0.13头至2.30头,平均0.90头左右,主要是蜘蛛,其次是瓢虫和草蛉等。蜘蛛占天敌总数的53.30%,瓢虫占26.70%,草蛉占20%。4月13日在永清镇东关调查,700株小麦有天敌5头,其中蜘蛛3头,瓢虫1头,草蛉1头,各占60%、20%和20%。
2.2.2小麦孕穗至抽穗期:由于田间温度升高,蚜虫密度上升,天敌进一步增加,数量增大,但增长速度不大。百株天敌数1.10~2.80头,平均为1.80头。主要是蜘蛛和草蛉,其次是瓢虫。蜘蛛占天敌数量的33.30%,瓢虫占16.70%,草蛉占45%,其它天敌5%。
2.2.3小麦扬花至灌浆期:以瓢虫为优势种类的天敌进入盛发期。百株天敌数为2.40~12头,平均4.90头,以瓢虫为主,其次为食蚜蝇和蜘蛛,草蛉最小。瓢虫占天敌总数的58.80%,食蚜蝇幼虫占天敌总数的20%,蜘蛛15.40%,草蛉5.80%。6月7日在永清镇调查百株小麦中有天敌12头,其中瓢虫8头,占66.70%,食蚜蝇幼虫3头,占25%,蜘蛛1头,占8.30%。
2.2.4***熟期:由于蚜虫数量开始急剧下降,天敌缺乏食料,加上小麦株叶开始干枯,生态条件改变,天敌开始向附近春播作物田块转移,麦田天敌大幅度下降。据***熟后期(6月18日)调查,百株小麦有天敌2头,其中瓢虫和食蚜蝇幼虫各1头,各占50%。
2.3小麦不同时期蚜量与天敌的比值随着小麦生长发育的推进,天敌与麦蚜的百株虫量都在增长,但敌蚜比值显著下降。(见下表)
2.3.1随着小麦生育时期的延续直到***熟期,蚜虫密度以不同增长幅度不断上升。
2.3.2天敌密度随百株蚜量的增大,从整体看也在不断上升。但不同生育期繁殖和上升的幅度不同在返青至拔节期,由于天敌相对数量大,敌蚜比较大,蚜虫密度上升慢,百株蚜量少,绝对数量小,天敌食料缺乏,致使天敌密度下降。从小孕穗开始,由于天敌密度的下降,蚜虫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的增长,随着蚜虫密度的增长天敌也随之上升,至扬花灌浆期达到高峰。但敌蚜比迅速降低,天敌已不能控制蚜虫。
2.3.3以蚜虫和天敌比较,尽管扬花灌浆期天敌达到活动高峰,但天敌已难控制蚜虫的繁殖为害。已大大地超过了天敌与蚜虫比(1:200)的指标,此时为蚜虫造成危害损失的关键时期。
3蚜虫化学防治标准及适期
小瓢虫篇5
步骤:
1、先画出七星瓢虫的身体,头部,眼睛触须,七个斑点和脚;
2、再进行上色。
同学们学会了七星瓢虫的画法了吗?是不是自己很想有一只七星瓢虫呀?那你们知道在哪里可以抓住吗?七星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
小瓢虫篇6
2、自卫能力。有较强的自卫能力,当遇到敌害侵袭时,它的脚关节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使敌人因受不了 而仓皇退却、逃走。它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把3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装死躺下,瞒过敌人而求生。
3、互不干扰。益虫和害虫之间界限分明,互不干扰,互不通婚,各自保持着传统习惯,因而不论传下多少代,不会产生“混血儿”,也不会改变各自的传统习性。
4、活动场所。冬天,七星瓢虫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的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过冬。春天,一旦气温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在麦类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和食物增多,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和蚧虫寄生的植物上都能找到七星瓢虫,有时甚至出现大批七星瓢虫聚集的景象。秋天,田间七星瓢虫的数量减少,它常在玉米、萝卜和白菜等处产卵。
小瓢虫篇7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该次实验中的所有幼虫、雌成虫均喂食麦蚜进行室内培养。所有茶蚜均在同一片茶园获得并在室内茶树上进行后期繁殖。
1.2实验方法
1.2.1不同虫态七星瓢虫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选用同样的5个玻璃培养皿,分别放入1~4龄的七星瓢虫幼虫和雌成虫,所有七星瓢虫均饥饿处理24h。用脱脂棉浸湿茶树新梢[2],并放入培养皿,每个培养皿放3个,随后在每个培养皿中均放入250头蚜虫。最后将培养皿用纱布遮挡固定,放入同一人工气候箱内,调节到适宜的湿度、温度和光照。另选同一虫态的瓢虫,分别放入不同茶蚜密度的培养皿中。均经24h后,记录各培养皿中的七星瓢虫捕食量。
1.2.2不同植物性生物农药对七星瓢虫的安全性评价选取0.3%的苦参碱水剂、0.2%的苦皮藤素水剂、0.6%的氧苦•内酯水剂以及1.8%的除虫菊素水***剂4种植物性农药,每种药剂设置4种浓度,另外增加清水作对比,共17组。将含有茶蚜的茶树放入各个药剂中进行浸泡,10s后取出,随后将茶蚜身上的药液处理干净,放入培养皿。在每个培养皿中放入饥饿24h处理后的七星瓢虫雌成虫20头。经过24h后记录各培养皿中瓢虫的死亡率。
1.3观察指标若培养皿中七星瓢虫雌成虫不能正常爬动即判定为死亡。清水中的死亡率即为自然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死亡率-自然死亡率。使用安全系数来评定植物性生物农药对七星瓢虫的使用安全性。其中安全系数大于5表示安全性高;0.5~5表示安全性一般;小于0.5表示极不安全。安全系数=七星瓢虫的致死中浓度/田间推荐使用浓度。
2结果
2.1不同虫态七星瓢虫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本次实验中,对不同的瓢虫形态给予相同的茶蚜量,经过24h,瓢虫幼虫岁虫龄的增长其捕食量不断增加,但雌成虫的捕食量反而会减少,不同虫态中4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表1)。同种虫态下,随着茶蚜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明显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增长变缓。
2.24种生物农药对七星瓢虫成虫的安全性评价经过实验,同种植物性生物农药随着浓度的升高,其校正死亡率会逐渐升高,其中1.8%除虫菊素水***剂对瓢虫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其次分别为0.2%苦皮藤素水剂和0.3%苦参碱水剂,0.6%氧苦•内酯水剂的校正死亡率最低;计算4种植物性农药的安全系数,结果显示安全系数均在0.5~5分之间,安全性一般,其安全性从高到低依次为:0.6%氧苦•内酯水剂、0.2%苦皮藤素水剂、0.3%苦参碱水剂、1.8%除虫菊素水***剂。
3讨论
昆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直接反应了其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和捕食能力。该次实验中七星瓢虫虫龄的增长会使捕食量不断增加,但4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同种虫态下,随着茶蚜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明显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增长变缓,因此,其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
小瓢虫篇8
1、七星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冬天,七星瓢虫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的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过冬。春天,一旦气温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在麦类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
2、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和食物增多,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和蚧虫寄生的植物,如棉花、柳树、槐树、榆树、豆类等植株上,都能找到七星瓢虫,有时甚至出现大批七星瓢虫聚集的景象。
3、秋天,田间七星瓢虫的数量减少,它常在玉米、萝卜和白菜等处产卵,这时候,早晚的气温较低,七星瓢虫往往隐蔽起来,不易发现,需在上午7点钟以后至太阳下山之前采集。
(来源:文章屋网 )
小瓢虫篇9
我救了一条小生命
今天阳光明媚,天空非常明朗。
我去世纪广场后面的小湖边玩耍。我在看湖里的小鱼嬉戏,一眨眼间我看见一只小瓢虫在水里不停的挣扎。我想:它一定是在飞的时候太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不小心就掉入了湖里。我急急忙忙的找来一根稍长一点的小木棍,再找来一片小树叶穿在木棍上,我又急忙的把小木棍伸向小瓢虫那个方向。我的胳膊短在加上这个小木棍也挺短的我无能为力,但是我不认输我去那边的小花丛里又找来一根在长一点的小木棍我急急忙忙的跑到小瓢虫面前,说:“小瓢虫我来啦(*^__^*)”我把那根木棍伸向小瓢虫面前,小瓢虫像是看到救命稻草似的,一把抓住小木棍,我把它救了上来。小瓢虫非常激动地说:“真是谢谢你了,徐铭欣。”我非常高兴地说:“不用谢。”
我今天非常高兴(*^__^*),因为我救了一条小生命。
小瓢虫篇10
这是部来自邻邦日本的科学DV作品,开始便以精彩的画面吸引了观众:在颤颤巍巍的植物茎叶顶端一只美丽的七星瓢虫悠闲地攀附着还展开甲壳舒展着薄薄的双翼。旁白响起:“关于瓢虫的一些发现让我喜欢上了昆虫,”草地里,菜叶上,空中,到处都有瓢虫的身影甚至还有“傻大胆”瓢虫飞来落在小作者的手背上背上的。“七星”赋予它们响当当的名号――七星瓢虫。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然而我们对七星瓢虫究竟了解多少呢?当看到DV作品的题目――瓢虫的七个变化时,相信观众们都被勾起极大的兴趣迫切想要知道瓢虫的变化到底是怎样的。
3月28日,阳光明媚和煦的微风拂弄着小草人与自然相处得十分惬意。小原小朋友和另一个小伙伴扛着摄像机在草地上寻找着七星瓢虫的踪影,他非常专业地调试着DV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令人赞赏。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只七星瓢虫同时也发现了不远处的一只幼虫,只是成年瓢虫与幼虫的。“相貌”相去甚远,令他们十分惊奇,小原兴高采烈地奔向爷爷奶奶炫耀那只在自己手臂上匆匆爬行的幼虫。但两位小朋友可不想破坏瓢虫“童年时代”的幸福生活也懂得尊重大自然的道理,于是就把幼虫放回了草坪,之后小研究者们个携带着成年七星瓢虫骑上了脚踏车另一个略显费劲地抱着摄像机。没有家长代劳,没有老师帮助他们是完全***自主的研究者。
资料显示温度对七星瓢虫有重要影响当温度超过15℃时它才开始活动。孩子们非常投入很快就制作出了一幅形象直观的“3月份气温变化***”。该***表明从3月10日起,气温升至15摄氏度以上,七星瓢虫开始活动。3月30日,一个惊人的发现产生了,七星瓢虫在昆虫盒子里开始产卵。孩子们粒一粒地清点共有37个晶莹光洁的虫卵。在DV作品里孩子们以10倍速度快放了七星瓢虫的产卵过程。科学Dv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在场的人更让观众们为之激动不已。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伟大的大自然。我们应当亲近自然,与生灵为友,与环境为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大自然的真正魅力。
小科学家们等待着虫卵发生变化。闲暇时刻,七星瓢虫在跷跷板上玩得不亦乐乎,两位小朋友也开怀大笑,一改先前严肃认真的科学家形象。其实,小朋友们逗弄七星瓢虫也是为了科学研究,跷跷板实验证实了一个科学论断――七星瓢虫有向上飞的习性。虫卵产出后一周终于有了重大变化――幼虫孵化出来了长长的须不停地舞动着宣告它们是这世界的新生儿。但是出生的幼虫看上去与成年瓢虫丝毫没有血缘关系它们长得实在太不像它们的妈妈了。
第二天,太阳还没有升起这些幼虫就变成了黑色而且极不安分地爬来爬去。幼虫在快速成长,它们需要进食蚜虫的幼虫正好可以做它们的美餐。等啊等啊幼虫第一次蜕皮了,身体变成绿色而且逐渐变圆最后“隐居”,以便安静地变化成蛹。又经过两次蜕变它们终于修成正果成了真正的七星瓢虫。两位研究者也圆满地完成了观察任务他们亲眼目睹了七星瓢虫的整个成长过程。两个月的观察经历,其间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但更多的是漫长地眼巴巴地等待。这两位日本小科学家深知耐心与坚持也是科学家必备的重要素质。
在科学研究中要做个有心人,随时记录下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以便集中分析。这两位小朋友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且在旁边标注上很多有用的信息按照瓢虫的成长历程妥当编排看上去一目了然。Dv作品的最后解说者道出了两位小朋友的心声:“这让我非常感动!”研究者的感动来源于他们发现的瓢虫神奇的7个变化。通过这部出色的DV作品,观众不仅与研究者一同领略了“变化”的精彩,而且被他们在科学探究表现出来精神所感动。
《背着房子的旅行者一蜗牛》
蜗牛不是牛可是在动物界它真地非常“牛”,牛只是住在简陋的牛棚里,蜗牛却有属于自己的坚固而舒适的房子。有了房子的庇护蜗牛可以悠闲自得地四处旅行而不必担心风吹雨打,这个小不点儿总是有意避开人们的视线。它驮着自己的外壳慢吞吞地挪动着身躯背后留下一条白白的印迹。尽管蜗牛总是默默无闻小研究者洪杨还是发现了它。
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小洪杨拿着DV机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蜗牛,生怕惊扰了这位举止优雅的有房绅士,一张蜗牛身体构造示意***让我们对小小旅行家的身体特征一目了然同时燃起了大家亲自观察蜗牛的热情,DV作品展示了蜗牛爬行时的状态,画面纤毫毕现――蜗牛像吸盘一样紧贴在物体表面腹部的肌肉如同大海的波浪层层向前“荡漾”。小作者洪杨抓拍下了这些宝贵的瞬间,用形象感强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难以觉察的细节充分发挥了DV技术的优长,蜗牛的确具有老黄牛的品质它也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活着,你瞧,它走过的路上清晰地印着足迹。小洪杨不禁要问:这印迹是怎么回事?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蜗牛的腹部始终有粘粘的液体,这些粘液留在它爬行的路径上形成了清晰可见的痕迹,观察与思索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两翼,既然看到了蜗牛腹部的粘液和爬行后留下的痕迹,那就应当对此深入思考,然而又当如何思考呢?这就必须针对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科学思考方法。“腹部上的粘液”,“留在物体表面上的粘液”“爬行”,这三者之间应当存在某种联系,经过分析,小作者认为蜗牛一定是不断分泌粘液,否则不会在爬行时始终留下印迹,而且粘液可以起到作用,减少腹部肌肉与物体表面的直接摩擦从而避免划伤,由此可见,在探究活动中需要仔细观察各种现象,在众多纷扰芜杂的现象中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尔后反复分析所归纳出的联系,最终才能拨云见日,小作者从蜗牛爬行留下的印迹人手,顺藤摸瓜地发现了它的爬行秘密,为我们树立了科学探究的典范。
通常的科学探究常常以既有的科学知识为依托,但是,想要做一名具备开拓精神的研究者,还应该具有怀疑精神小作者就得益于此,有人把蜗牛触角比喻成盲人的拐杖,这种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蜗牛触角的某种作用,但是蜗牛真是“盲人”。吗?难道它的触角仅仅起到。“接触”作用吗?洪杨小同学获知也有人将蜗牛的触角比作。“手电筒”。因为蜗牛那对大触角顶端还长着它的眼睛,究竟是“拐杖”还是“手电筒”呢?这就真伪难辨了,只好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小作者在不同颜色的纸板上放置蜗牛喜爱吃的食物,结果,几只蜗牛们并未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好,所以,她推测蜗牛并不能识别不同颜色,由于条件所限,洪杨小同学的实验结果没有严格的统计学意义,因此并不能她在资料上读到的理论――蜗牛的眼睛可以感觉到颜色,但即使如此,小作者勇于尝试的劲头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经历本身培养了自主探究的意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作为科学DV作品其视听效果也是不得忽略的,这一作品配乐得当,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儿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愉悦与满足的心情。
《蝈蝈之谜》
蝈蝈是生活在草丛中的当之无愧的“歌唱家”,它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那么蝈蝈的发声部位在哪里?它是如何发声的?王立新小朋友对此非常好奇,便开始对蝈蝈进行观察研究,同时利用手中的DV记录下了这 一科学探究活动。
小小的蝈蝈虽然不起眼,但是它身上也体现出大自然的神奇和奥妙。王立新小朋友和辅导老师起从田野里抓来了几只可爱的小蝈蝈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心设计的实验,依次探究了“鸣叫之谜”爬行之谜呼吸之谜食性之谜,四个“谜”,四种好奇心,四个可贵的问题意识构成了《蝈蝈之谜》的创作动因,也是这次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蝈蝈之谜》始于。“产生谜团”,整个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可以看作一种。“解谜”过程其中始终贯穿的是“兴趣”和“热情”,当然也缺少不了刻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蝈蝈的发声器官是什么?小作者注意到,在发声的同时它的翅膀呈有规则的摩擦状态,于是,作者猜想蝈蝈的发声与其翅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正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步骤――大胆猜想!正如牛顿对大家习以为常的苹果落地展开思索,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破天荒地猜想存在着“地球引力”,小作者把研究蝈蝈的翅膀作为破解“鸣叫之谜”的突破口,假设它的鸣叫源自于其翅膀,当然,猜想必须经过科学实验的证明才得以成立。起初,小作者把目光聚焦在蝈蝈右翅上的薄膜,认为它就是自己正在寻找的发声器官。为了求证,王立新同学小心翼翼地捅破该薄膜,结果第二天蝈蝈依然歌声嘹亮,宣告他的猜想错误,但是,猜想错误绝不意味着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之路上的有益尝试,无异于爱迪生手中不甚理想的灯丝材料,科学需要不断地“证伪”小作者并未气馁他确信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有错误随即利用死去的蝈蝈进行模拟实验人为操控翅膀使之摩擦奏出令人兴奋的凯歌!
大家对昆虫的爬行司空见惯,似乎无须特别考察,但是小作者看到蝈蝈在光滑的玻璃上也能自如地爬行敏锐的问题意识使他产生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蝈蝈不会从玻璃上滑落?这将小科学家的关注焦点又引向蝈蝈长长的足部,足部的小钩子不足以使蝈蝈稳稳地附着在光滑物体的表面,据此可以推断蝈蝈足部还有其他秘密。透过透明玻璃,小作者发现蝈蝈足部长有若干液泡,而且这些液泡会有规律地收缩膨胀,借此一张一缩的“压力”完成。“难以失足”的爬行,至此,谜底揭晓,美中不足的是液泡看得不太清楚如果条件允许,小作者可以借助显微镜放大蝈蝈足部的液泡以便更清楚地观察,还有一件遗憾的事情那就是一只参与实验的蝈蝈死去了,这提醒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避免伤害被研究对象培养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情感。
科学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拒绝不经证明的“想当然”。王立新小同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他想到人类用鼻子和嘴巴呼吸鱼类用鳃呼吸由此归纳出不同物种可能存在不同的呼吸方式,因此他把。“蝈蝈的呼吸”。作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实践证明,蝈蝈的呼吸方式是很独特的,它的呼吸器官是散布在胸腹上的气孔,这样,运用科学思维小作者发现了一个常人难以觉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