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模板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例1

(一)忽视高职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对信息技术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同于信息技术课程,甚至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实际上,这两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并不等同,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内容。此外,随着部分院校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课时已有减少的趋势,然而,针对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忽视高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统一性

一些院校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还停留在计算机操作和应用层次,专业层面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信息技术培养目标,更没有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信息技术能力框架,造成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相对孤立,课程各自为***、培养目标分散。

(三)忽视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离散、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分离。在设置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时,没有很好地结合不同专业工作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造成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工作岗位关联性不大。

(四)忽视高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研究,对信息技术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整体设计。导致开设课程单一、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忽视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3]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服务的培养目标,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的宗旨,需要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专业化转型,以形成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要使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的整体知识结构相交叉、相融合,使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本专业的需求,进行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运用相关信息知识解决各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的一般路径

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高职学生信息技术专业运用能力的需要。所谓专业化转型,就是结合相关专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重新构建一个融合高职、信息技术、专业职业特色的三年不断线的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通过分析认为,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应本着“三•三”的课程设置理念,其相互关系如***2所示。第一个“三”为“三个层面”,即:信息技术总体培养目标、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总体目标,从专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中梳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从专业总体的课程体系中考察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第二个“三”是指在不同时期影响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和课程安排的三个因素,即:实际工作需求、信息技术基础、现有教学条件。(1)实际工作需求。在制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实际工作需求,要从企业工作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出发,制定适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信息技术培养目标;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职业发展的需求,对人才未来的职业走向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在制定时,应充分结合职业岗位群对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4](2)信息技术基础。在选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同类型、地区生源的基础存在差异,比如,职高生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就明显比普高生熟练。(3)现有教学条件。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时,必须考虑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基于“三•三”的课程设置理念,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立足于当前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充分考虑职业的未来发展需求,制定专业的信息技术总体培养目标。然后,根据总体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信息技术基础,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学校现有教学条件,统筹规划、设置和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化转型。

三、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的初步探索

本文将结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情况,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化转型。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营销策划、营销业务开拓、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管理等工作,精操作、善推销、会服务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市场营销人才。该专业分为连锁经营和网络营销两个工作岗位方向,以下将结合连锁经营方向开展讨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信息技术总体目标是:培养掌握营销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处理营销信息能力,具有甄别、合理利用信息能力,同时,兼具良好信息道德的市场营销人才。

(一)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重构

在信息技术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了市场营销专业工作任务中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如表1所示。同时,梳理了市场营销专业信息技术相关教学内容的情况,以及市场营销专业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如表2所示。重构了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的市场营销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如***3所示,并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的课程设置建议。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三类:(1)I类是培养学生常见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使用能力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等;(2)II类是面向具体专业、与企业工作岗位高度吻合的课程,这类课程应充分体现专业自身特色,如网络营销和专业信息技术等;(3)III类是贯穿整个大学的隐性信息技术课程,在这些课程中,信息技术内容与具体课程高度整合,渗透到课程内容,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三年不断线,如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管理、连锁企业物流管理等。I类、II类、III类课程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学校条件合理设置课程,为专业信息技术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例2

中***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13-03

1 引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基础是技术素养的培养,就是培养计算机操作技能。加涅指出,动作技能指习得的、有意识地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因此,技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自己上机练习、动手实践,才能将这种操作技能内化成自身的能力。这部分的教学应该结合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进行,动作技能教学策略即在动作技能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程序、方法、组织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笔者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必要性,提出动作技能教学设计模型。

2 从课程标准看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在全国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课程重视计算机知识,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甚至现在人们提倡的培养计算思维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正在以很好的势头发展。很多学校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配备了很好的硬件设备,但是也存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现象,新课标强调将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辅工具,引导学生有效地将计算器、计算机用于学习中。

到目前为止,中小学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依然在沿用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2003年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评价和运用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根据课程标准,笔者得到***1所示信息素养结构***。

***1中,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技术素养,即计算机操作技能,只有熟练掌握技能,才能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内化。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对于技术素养的培养,最好的教学策略即动作技能教学策略,以学生练习为中心、讲解为辅助。只说不练,只能让学生对课堂失去耐心;只练不说,更是让学生没有目标地练习,此两者都无法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同样,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也需要学生亲身实践,这部分的知识应该结合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技能,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信息技术思维。

3 动作技能教学设计过程和例子

动作技能教学设计过程 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步骤通常是讲解、示范、练习。讲解即针对某一个操作技能点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解释,讲明白是什么、怎么做,启发学生思考,如教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时要说明其概念及如何使用。对于“怎么做”,可以向学生进行示范,启发学生将脑海中的原理与示范操作进行结合、内化,最后实际操作,反复练习,评价反馈。只有这样,学生所得的技能才是真正自己习得的技能,才能在这些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鉴于此,笔者提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建议,***2是使用该策略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当教师面对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时,可以采用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这种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而且当学生完成一个个任务时,会大大提高其自信心,帮助其树立自信。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和教学的重难点,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要清晰地知道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判断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2中,在核心环节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理论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的先后顺序,决定是让学生自学还是讲解,决定是由学生讲还是教师讲;如果让学生讲,需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

案例 笔者以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中“学会在Word2003中插入表格”中的自动制表为例,采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不包括引入和总结)的设计。

1)讲解基本知识,认识表格。教师以班级的座位为例,讲解行的概念和列的概念,并向学生展示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有几行几列,之后可根据情况再展示两个表格让学生分析。展示的表格如***3所示。

如果学生分析对了,教师继续下一步:重新向学生展示一个具体用表格做出的电子板报实例,让他们分析该例子中的行和列。(用讲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表格。)如果分析对了,开始插入表格方法的讲解;如果错误,再次讲解、引导。

2)表格的“自动制表”插入方法。

①教师讲解步骤:在Word中依次点击“表格”“插入”,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行和列的值(几行几列)。基础知识可让学生自学或学生之间协作学习,也可让学生或教师讲解。

②教师请学生示范。教师将三步骤写在黑板上,并请学生上台按步骤操作示范,教师在旁边指导。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或教师示范。

③练习。学生操作完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先回忆刚才的步骤,回忆同学在台上是如何操作的。输入行和列的时候,想想刚才讲的行和列的概念。接着给学生展示一个表格,让学生分析有几行几列,并插入到Word2003中。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看看学生掌握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布置任务。

④评价: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将刚才巡视过程发现的情况进行点评。如某学生做得很好,可以重新给个任务,让他上台为大家演示,加深记忆。在这个环节,可结合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进行全面评价。

4 总结

动作技能教学策略即在动作技能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学程序、方法和组织形式及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操作性的知识需要让学生上机操作。在本文中,笔者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结合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技能素养得到提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自身本科时教育实习的经历,提出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模型,并以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学会在Word2003中插入表格”的核心环节教学设计为例,讲解了该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笔者希望本文能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岳***,王明芳.高职教育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5):58-60.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例3

[中***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甄宗武(1975— ),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新课改的必修课程之一,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和“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1]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和“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任意两个模块,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修满信息技术课程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有兴趣或者理、工科取向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个学分,可以作为就业或高校招生的参考。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

(一)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信息技术作品,全面考查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时应多采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2]

(二)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与各评价主体充分交流,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归纳评价结果,并尽快反馈给学生和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

(三)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高中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体差异。同时,高中学生个性特征分化更为明显,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三、多元化的信息技术评价方案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新课改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实践操作性很强,所以不能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也要注重总结性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3]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案例评价法、量规评价法和档案袋评价法等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1. 案例评价

案例评价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给出解决该类问题的典型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这些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4]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析典型的范例,分析这些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成功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分析一些典型的不成功的例子,分析这些例子中不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范例可以是教师或其他人完成的,也可以是以前学生的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照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进行小组内成员之间互评和小组之间互评。

2. 量规评价

量规评价是指教师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设计一套评价用的指标体系供学习者对照检查的评价方法。这种供评价用的指标体系称为量规,学习者通过使用量规,可以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量规的制定应简单、明确,便于操作。[5]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制定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量规。情感方面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如自尊心、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可以通过学生对待该课程的态度如出勤情况、课堂学习情况、是否有违规现象或者参加比赛获奖等情况给予评定。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必须容易操作,且起到约束与鼓励的作用,约束学生维持课堂的良好秩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发展个性、努力创新。例如恶意破坏系统数据或在课堂上沉溺游戏均扣10分,而如果善于创新、或参加竞赛获奖则加10分。奖罚分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表1为情感态度评价量规,可供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制定评价量规时参考。该评价量规学生人手一份用于自查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每个小组一份用于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在填写量规时,对部分有该项表现的同学根据其表现程度,由小组内成员讨论决定给予相应加分或减分。

其次,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为完成某一主题或某一作品,学生需要进行协作学习的情况,为了保证学生协作学习的质量,教师需要制作协作学习过程评价量规。量规中必须说明学生承担的角色及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表2为协作学习过程评价量规,供教师制定评价量规时参考。该评价量规学生人手一份,用于对自己的角色自查反思;小组的评价量规用于小组对组内每个成员进行评价。

表1 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评价量规

最后,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完成对主题的探究或完成电子作品后,每个小组必须对成果进行展示。为了保证学习成果的质量,教师需要编制学习成果评价量规,量规必须明确说明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成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小组的评价量规用于小组自查自己的作品或成果,而教师的评价量规用于对每个小组的作品或成果给予最终的评价。表3是一份学习成果评价量规,供教师制定评价量规时参考。

3. 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法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有关学习的资料都放在一个文件夹或档案袋中的评价方法。在文件夹或档案袋中可以包括学习笔记、作业、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自己的电子作品、学习成果等。[6]通过该文件夹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有利于作出公正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或者学生围绕某些操作技能而进行的制作电子作品的学习活动。在进行这些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纸质档案袋并建立一个电子文件夹,把学习过程中的资料如学习笔记、作业、小组协作学习的分组名单及分工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作的电子作品、撰写的研究报告等分门别类地放入纸质档案袋和电子文件夹,以便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省、市级信息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得奖励的优秀的电子作品或研究报告的研究过程资料可以单独整理放入一个纸质档案袋和电子文件夹,并装入学生高校招生录取档案中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方案设计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作出评定。[7]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实现的。评价方案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笔者在对各省市信息技术课程考试方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方案。

1. 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现状分析

通过对各省区信息技术课程考试评价方案的对比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并作为高校录取招生时的参考依据

大多数省市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采用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例如山东、安徽、天津等省市。[8]

这种评价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虽然进行了评价,但由于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没作统一的限定,只作为参考依据。在“以高考成败论英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把信息技术课程当作“副科”来对待,只要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合格,不影响高考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评价方式势必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影响,教师不会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教材,学生也不会花大量时间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而把大量时间花在数学、英语、语文等高考必考课程上,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只能是空谈。长期以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

(2)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并将成绩进行折算计入高考总分

海南省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作为各类考生四门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并将会考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9]

这种评价方式虽然采用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但由于要将考试成绩折算计入高考总分,直接影响到高校招生和录取。所以,采用这种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都会对课程重视,教师会认真研究教材和考试内容,学生会花较多时间去学习相关内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不再是空谈。

(3)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之一,并对成绩进行限定

江苏省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作为七门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之一,并规定学业水平测试七科中有六科成绩为A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10]

这种评价方式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成绩进行了限定,并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有一定的优惠体现,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成绩没有直接体现在高校招生录取考试中,所以效果没有采用方式二直接和影响大。

(4)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考科目之一

浙江省对于技术类考生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考科目之一,成绩直接计入高考总分。[11]这种方式由于考试成绩直接在高考中进行体现,所以教师和学生会很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教师不会把课程作为“副科”来教,学生也不会把课程当作“副科”来学。

2.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方案设计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和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现状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方案。

(1)模块结业评价

模块结业评价可以安排在学生修完必修或选修模块后进行,评价方式采用纸笔考试或上机考试与学生作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高中各学校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是否重修该模块的依据。在学生修完每个模块后,由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组成命题小组进行命题,或从学校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对学生进行纸笔考试或上机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所修模块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同时,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制作的作品以及创新成果等,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电子文件夹和纸质档案袋,将学生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制作的电子作品以及创新成果装入电子文件夹或纸质档案袋,作为学生模块结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优秀的电子作品,将制作过程资料和电子作品单独整理放入一个纸质档案袋和电子文件夹,并装入学生高校招生录取档案中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在对学生进行模块结业评价时,考试成绩和学生的作品要各占一定的比例(如考试成绩占70%,作品成绩占30%),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等五个等级,主要用于对学生所修模块的终结性评价。

(2)学业水平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主要用于对信息技术课程整体掌握程度的测试,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和实施,考试内容可根据各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开设的模块的具体情况进行命题,试题内容可分为若干层次,其中一级的考试范围为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加任一选修模块;二级的考试范围在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一级不重复的另外一个选修模块;以此类推,三级、四级、五级的考试范围分别在上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上一级不重复的另一个选修模块。考试方式采用纸笔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每学年组织两次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的等级由学生根据自己所修模块自主选择。考试的成绩每个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等五个层次,作为学生毕业和高等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例如,如果学生要取得高中毕业证,则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至少应达到一级合格以上;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若达到二级合格以上水平,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如通信、电子、网络、信息科学、自动控制、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进行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或将考试成绩进行折算并计入高考成绩。像甘肃、青海、贵州等经济欠发达省份由于教学软硬件条件较薄弱,选修模块开设得不全,而且农村和城市高中教学条件差异较大,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考试中采用学业水平考试方式,在高校招生录取时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限定;而对于经济发达省份如广东、江苏、山东等,由于教学条件较好,选修模块开设得较全,农村和城市高中教学条件差异较小,则可采用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折算并计入高考成绩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评价。

(3)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信息技术作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内容,其组织和实施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① 作为高考综合科考试内容

无论高考方案是中小综合(理科基础和文科基础)还是大综合,信息技术均列入综合类考试(笔试),信息技术学科分数占综合科总分的10%左右,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各占50%,其中选修模块的命题要覆盖所有模块,但考生只需选择其中与自己选修模块相关的考题进行作答。

② 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内容

把信息技术作为选考科目内容进行考试。凡是涉及通信、电子、网络、信息科学、自动控制、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选考信息技术。考试内容为一个必修模块加2~3个选修模块。考试可采用笔试加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实现无纸化考试。在计算机网络上自动实现改卷、评分和排名。

将信息技术作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内容,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在经济发达、教学软硬件比较好的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进行。可以借鉴浙江省的实施方案,将考生进行比较详细的分类,比如将考生分为理工类、艺术类、文史类、体育类、技术类等,而理工类和技术类考生可选考信息技术课程。

总之,合理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在模块结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和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使教师真正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2]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42.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例4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情境设计

1.借助信息技术设计恰当的情境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设计恰当的情境,从而提高情境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分类计数原理教学时,老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相应的情境,例如,在A栋教学楼一共有3个楼梯口,B栋教学楼一共有4个楼梯口,那么从A栋教学楼二楼走到B栋教学楼二楼一共有多少种走法。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老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这个问题,然后再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示意***展示出来,这样就方便学生理解和计算。

2.借助信息技术来详细地展现情境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可以将相关的情境详细地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比如,在上文的走楼梯的例子中,老师就可以借助一些动画软件来将具体的过程展示出来。例如,老师可以借助Flas软件来制作动画,将学生从A栋教学楼二楼到B栋教学楼二楼的过程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然后学生通过观看该动画,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问题设计

1.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由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可以将情境的过程生动全面地展示出来,所以,在提问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老师就可以根据情境不同的过程来提问不同的问题,从而养成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分步计数原理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在不同过程中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在第X步中一共有多少种可能?通过在不同环节中提问问题,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2.总结规律

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示多个情境,然后学生就可以从多个情境中总结相关的数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在组合计算学习中,老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展示多个关于组合的例子,然后再对这些例子进行一一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从而总结出关于组合计算的规律。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例5

中***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传统教学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刺激--反应,灌输式的教学,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一个外部刺激作用,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内在心理反应,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适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叶圣陶曾经讲过:“受教育不是像张开了个空袋子,等人家把东西倒进来,装满它。受教育含有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学习。朱子注:‘学而时习之’道,‘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这个说法极好。小鸟的屡次屡次的飞,用的是它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知识内容和学科特点以及现有教学设施进行教学设计。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这种主张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相同的,同时也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模式的前提和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21世纪是是信息的世界,是网络化的世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学会学习,掊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信息应用的能力,是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二、网络环境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科特点,笔者对网络环境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下面结合课例《flash 文字特效动画》进行说明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构成和实施。

(一)、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总体结构

说明:(1)教学课件是基于WEB的网页课件;(2)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性测试练习约占上课时间的70%(约28分钟),课堂练习占上课时间的15%(约6分钟),归纳总结、优秀作品展示、小结用上课时间的15%(约占6分钟),学习提高部分是为基础比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3)设置了学习论坛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遇到的问题,供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也供学习优秀的学生将学***验发表,供同学们参考。

(二)、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上面是课例《flash 文字特效动画》的基本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任务驱动,引入课题

通过演示三个文字特效动画:文字的探照灯扫描效果动画、彩色文字出现效果动画、文字变形动画,引入新课题:文字特效动画的制作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简介文字特效动画的制作原理,扫除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

引入课题后,介绍蒙板层的概念和作用、应用蒙板层制作特效动画的原理、变形动画制作的原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扫除障碍。

(3)引导学生浏览教学网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IE游览器,游览《flash 文字特效动画》教学网页,该网页由:知识要点、文字特效动画范例、三种文字特效动画的制作方法、作业上传、优秀作品展示、学习交流论坛、动画资源、电子教材等部分组成,指导学生通过文字特效动画范例的游览和文字特效动画制作方法的学习,边学边练,掌握三种文字特效动画的制作方法。

(4)归纳总结,指出关键

归纳总结这三种文字特效动画制作的关键点和难点所在,指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方法。

(5)课堂练习

在教师总结后,要求学生继续完成课堂练习:(1)制作一个以“第十二届艺术节”为内容,实现彩色文字出现效果的动画;(2)制作文字循环变化的动画,由“乌”变为“尊”变为“中”变为“学”再变为“乌”循环变化。练习完成后上交到服务器。

(6) 优秀作品展示

浏览学生上交的作品,展示优秀作品,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小结教学内容

小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应用蒙板制作文字特效动画,和文字变形动画的制作方法。指出要注意的问题:使用蒙板技术可以制作彩色文字动画和文字探照灯效果动画等特效动画,文字变形动画必须先将输入的文字分解组件,变成一般***形来处理。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例6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信息技术课上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没有较大联系,加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学生感觉学会学不会对自己没有太大影响。2.计算机软件、硬件故障问题: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运行通常是不稳定的,几乎每次上课都会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出现。3.教学方法不当:技术科类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科目,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至于怎样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通常每位教师根据经验安排教学,难免会出现不妥之处。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比较熟练的学生做完后无事可做;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做不出来。5.课程地位问题: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来放松的,作业完全凭兴趣来做。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

二、信息技术课堂难管理的原因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出现诸多问题,原因很多,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原因,也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个人能力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考指挥棒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处于次要地位

国家近年来很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陕西省将信息技术纳入了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但由于高考等评价机制的影响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该学科依然被认为是小科目,在一些家长和学生眼里处于次要地位,用一些学生的话来说,上信息技术课就是用来放松的。同时,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成绩不参与总分的计算,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2.信息技术课程授课环境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术课”,其授课多在计算机房进行。机房学习环境不同于教室,机房里的各种设备,计算机与互联网连接等因素使学生易于联想到网吧、互联网。另外,信息技术课一般是一周一节课,学生在新的环境需要适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3.教材内容设置问题

新课改后,高一的信息技术重点是强调基础,但不再罗列软件的操作和功能的介绍,而是要求学生综合利用软件工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这里的“实际”问题往往因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过时了。这样的教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4.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相比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教学以外的工作占了很大比例,有的甚至以教学以外的工作为主,这样造成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以及教学管理能力不足。面对自身教学管理能力的不足,教师不能专注于课堂教学,不能静下心来进行学习和总结。长此下去,也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水平的方法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计算机软件、硬件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现有的软件、硬件环境,尽最大可能发挥机器的作用。上课前及时维护计算机,确保软件、硬件环境的正常、稳定运行。如果确实因为条件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上机,建议采用轮流上机的制度。安装电子教学软件,以方便学生广播、监控及发送文件等。

2.精心设计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内容相对固定,往往能适合较多地区的教学情况,又往往不能适合一些地区的教学情况。如何把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如何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例7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涵盖两部分内容,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在设计程序时,要掌握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则是在进行网站设计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总结经验,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时候,选择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掌握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在这个阶段,教学模式与内容主要由教师来设计与控制。

当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就可以学习如何利用信息知识解决问题。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问题,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主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选择,然后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阶段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相对开放的环境里,让学生逐渐走入社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策略的设计

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进行分析,并进行策略设计,其设计主要分为五部分,包括对课堂组织进行设计、设计情境引导、设计探究问题、设计探究过程和知识拓展。

(一)对课堂组织进行设计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身份则是引导者。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三种,围绕研究课题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个人探究、小组探究和集体交流三种,针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与任务,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单独的探究,再组织集体讨论交流;若教学任务比较复杂,则组织小组进行探究或者集体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对于同一个问题,有的能够单独完成任务,有的不能,此时就要进行小组合作。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信息集成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组织形式,结合每个人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组织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情境引导进行设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形成学习动机。在创设情境时,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情境,这样学生才有探究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例如创设假日与家人一起旅游的情境,对这次旅游进行设计,这个案例非常生活化,要对旅程进行规划,就必须了解旅行地的天气、景点门票、路线等具体情况。创设合适的情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三)对探究问题进行设计

探究式教学与问题引导息息相关,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设计一个好的探究问题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可以为学生节约时间,防止学生走弯路。如果没有问题进行引导,学生的探究就可能会偏离教学主题,在进行问题探究时容易失去方向。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在探究时对过程记录进行设计

学生探究的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主进行探索,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把探究的具体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在完成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可以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反思,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

(五)对知识拓展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例8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1、信息技术的定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1]

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2]

3)、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3]

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4]

5)、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5]

6)、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6]

7)、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7]

8)、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8]

9)、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9]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信息技术的分类

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如显微镜、望远镜、气象卫星、温度计、钟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术等。信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等的技术。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已有两次突破:从人脑信息加工到使用机械设备(如算盘,标尺等)进行信息加工,再发展为使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信息加工。信息标准化技术是指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各环节有机衔接,与提高信息交换共享能力的技术。如信息管理标准、字符编码标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等。

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4)、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工农业生产、社会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3、信息技术的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与目标体系

1、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的理解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2)、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两个方面。这里明确指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两种教学形式(专门课程式与学科渗透式)。我们不但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与模式有多种。除采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外,还可采用课外活动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其中,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模式能较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的结合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2、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涵义有二:一是作为总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又称为总目标或目的。二是指对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详细的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什么要求(具有哪些效果)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的总目标与分目标,课程目标与知识点目标,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意目标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整合与系统化。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具有三重功能:一是定向功能,它是编写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教材、控制教学过程的行动指南。二是激励功能,它能激发教与学的紧迫感与内驱力。三是评价功能,它提供了教学效果的评价尺度和教学设计的参考标准。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编写,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时代性(先进性)。要紧扣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脉搏,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基本需要。二是科学性。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起点、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注重因材施教。同时,目标编写中应注意运用教育心理研究的新成果,将外显行为目标与内部心理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具体性。表述中尽量避免含混和不切实际的语词,应明确、详细,可以观察和测量。四是递进性(层次性)。如,总目标、课程目标、章节(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知识点目标的关系,是一种学习内容方面的递进关系;认知领域中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创见,是一种学习结果方面的递进关系。五是系统性。应列出全部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搭配合理,能起到相互促进、总体优化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分类模式,有四种。

(1)、从年龄阶段来看,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梳状目标体系,见***1。

***1、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2)、从内容层次来看,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树状目标体系,见***2。

***2、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2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同***1,它以一系列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期望达到的具体目标。课程目标又由一系列的章节(单元)目标组成,章节(单元)以各课时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课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课时目标与知识点目标的编写中,要求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教育对象、行为(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条件(什么条件下产生上述行为)、标准(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

(3)、从心理变化来看,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辐射式目标体系,见***3。

***3、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吸收了布卢姆(B.S.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克拉斯伍(D.R.Krathwohl)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和我国教育科研的有关成果。***中,沿认知维、操作维、情感维各轴箭头方向,学习目标的难度越来越高,体现了不同难度目标的梯级渐进过程。

(4)、从教育发展来看,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立体目标体系,见***4。

***4、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吸收了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信息素质”总目标是“知识”维、“能力”维、“情意”维分目标之积。***中,将信息技术知识分为计算机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其它信息技术知识三大板块。阅读书刊、访问、讨论、参观、实验、电话交谈、看电影电视等“其它信息技术”,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基本信息能力概括为四种: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情意”维包括信息情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三个层次。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国家***基础教育司2000年1月9日制订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已就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要求、内容、教材等方面的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育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求,既要符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时代特征。”

下面,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10]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

(2)、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

(3)、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

(4)、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5)、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

(6)、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

(7)、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

(8)、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9)、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者的区别: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一新型的教育活动,而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教育事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与努力方向,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除了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外,还要求教育的管理、评估、环境、模式、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向“信息化”过渡。因此,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整个教育的现代化,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2、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

有人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都要学计算机和用计算机学习,是一回事。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有如下九个方面的主要区别。见表1。

表1、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与科技教育之比较

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育

科技教育

在中小学

的定位

是中小学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在中小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英国将科技课与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我国在中小学已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教育目标

以培养信息素质和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计算机知识与使用技能为核心。

以培养科技素质为核心。

教育内容

信息工具的认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用计算机打字、画***、制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百科基础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知识的应用技巧。

教学媒体

包括计算机、网络、印刷品、音像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媒体,在学校、家庭、社会均可进行。

计算机、网络为主,多在专用计算机教室进行。

除计算机网络、音像媒体外,还可采用大自然中的实物与实验器材。

教学模式

项目活动式──以项目主题为中心,融合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演示式──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自主建构式──采用“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模式,自主完成意义与技能建构。

讲授式──讲授知识。

操练式──形成技能。

编程式──学会编程。

探究式──形成科研能力。

讲授式──掌握科学知识。

实验式──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课程教材

课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按城市、县(市)、农村不同地区,实行多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不少于68、不少于68、70~148。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课程以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为主。教材分阶段按地区实行一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容许初高中内容交叉重复。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60以内、60、60以上。建议在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开设。

英国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天文学、信息技术、微电子学、环境科学、卫生教育等内容综合成“科学调查”、“生命”、“材料”、“物理”4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又分为10级。其中,5~7岁学1~3级(第一阶段),7~11岁学2~5级(第二阶段),11~14岁学3~7级(第三阶段),14~16岁学4~10级(第四阶段)。我国则采取分科教学的形式。

教学条件

有多媒体计算机,并与校园网或Internet相连,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要求。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有低、中档的微机即可满足基本要求。强调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要求通过岗前、岗中培训,使专任教师达到相应的学历标准。

有基本的实验器材和科学基地,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的科学知识。

教学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电子作品与平时表现。考试工具多采用计算机。电子作品制作考试时可以相互交流,但必须***完成,且不应与他人雷同。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主要对认知领域和操作领域进行评价。书面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考试时不准讨论。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科学知识、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技能的学习评价多以书面方式进行。要求***作答,常采用百分记分制。

与其它学

科教育的

关系

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渗透信息意识,注重信息技能的培养。这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

计算机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多起辅助作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尚不够。

可渗透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但常以理科课程形式,对科技知识与技能进行专门培养。

结论:(1)、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编程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学习、课件辅助学习等阶段,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价格的降低、应用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全球风靡,在中小学再单纯强调计算机知识学习而轻视计算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用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已落后于信息时代的要求,必须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化。(2)、科技教育始终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信息技术教育与科技教育不是对立关系,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科技教育,而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包括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内容。看得更远些,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将更多地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单独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门课程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少。就象现在的中小学没有必要专门开设收录机、电视机的操作使用课程一样。

3、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2)、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实践表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推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能实现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

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例9

信息技术所需要的任务教学法与现代新课改理念不谋而合,两者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同时,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正好迎合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便于学生逐步地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这让学生不断进行学习,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探索的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习任务的完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进行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的设计要确定明确的目标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设计教学目标是为了有的放矢。其目的在于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教学。对于学习目标的设计,我们在章节设计中要有总的目标,再把总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目标模块,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实现这些小的教学目标,当一个个小的教学目标实现之后,我们再通过实践操作把小的目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求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其过程一般会经历知道、了解、熟练三个阶段,教师要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处在什么样的阶段,然后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学,从而达到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课“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更有效果。在课堂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边学边操作、动手实践。

三、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任务”

第一,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因此,教师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的层次不同,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依据判断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同时我们的教学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新生学科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只有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才能让学生轻松地接受知识。当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正向健康的结合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会被激发,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显现出来,学生就会有成就感,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文字输入和保存时,可以先让学生输入自己想输入的内容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可强调自己想输入的内容,让学生与学习内容建立联系。

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个任务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不要过多,多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并且前后之间最好能有一定的联系。在信息课的任务中,我们应该注意由点到面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通过了解、动手实践形成知识的积累,然后有章节性地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从多个方面体现自主学习和循序渐进原则。

第三,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开展概念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为依据,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的自身能力相结合。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学生的具体能力出发,以学生为本。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懂得选择信息、处理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终身学习,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例10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1、信息技术的定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1]

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2]

3)、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3]

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4]

5)、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5]

6)、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6]

7)、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7]

8)、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8]

9)、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9]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信息技术的分类

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如显微镜、望远镜、气象卫星、温度计、钟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术等。信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等的技术。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已有两次突破:从人脑信息加工到使用机械设备(如算盘,标尺等)进行信息加工,再发展为使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信息加工。信息标准化技术是指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各环节有机衔接,与提高信息交换共享能力的技术。如信息管理标准、字符编码标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等。

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4)、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工农业生产、社会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3、信息技术的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与目标体系

1、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的理解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2)、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两个方面。这里明确指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两种教学形式(专门课程式与学科渗透式)。我们不但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与模式有多种。除采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外,还可采用课外活动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其中,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模式能较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的结合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2、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涵义有二:一是作为总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又称为总目标或目的。二是指对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详细的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什么要求(具有哪些效果)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的总目标与分目标,课程目标与知识点目标,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意目标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整合与系统化。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具有三重功能:一是定向功能,它是编写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教材、控制教学过程的行动指南。二是激励功能,它能激发教与学的紧迫感与内驱力。三是评价功能,它提供了教学效果的评价尺度和教学设计的参考标准。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编写,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时代性(先进性)。要紧扣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脉搏,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基本需要。二是科学性。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起点、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注重因材施教。同时,目标编写中应注意运用教育心理研究的新成果,将外显行为目标与内部心理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具体性。表述中尽量避免含混和不切实际的语词,应明确、详细,可以观察和测量。四是递进性(层次性)。如,总目标、课程目标、章节(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知识点目标的关系,是一种学习内容方面的递进关系;认知领域中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创见,是一种学习结果方面的递进关系。五是系统性。应列出全部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搭配合理,能起到相互促进、总体优化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分类模式,有四种。

(1)、从年龄阶段来看,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梳状目标体系,见***1。

***1、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2)、从内容层次来看,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树状目标体系,见***2。

***2、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2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同***1,它以一系列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期望达到的具体目标。课程目标又由一系列的章节(单元)目标组成,章节(单元)以各课时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课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课时目标与知识点目标的编写中,要求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教育对象、行为(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条件(什么条件下产生上述行为)、标准(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

(3)、从心理变化来看,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辐射式目标体系,见***3。

***3、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吸收了布卢姆(B.S.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克拉斯伍(D.R.Krathwohl)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和我国教育科研的有关成果。***中,沿认知维、操作维、情感维各轴箭头方向,学习目标的难度越来越高,体现了不同难度目标的梯级渐进过程。

(4)、从教育发展来看,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立体目标体系,见***4。

***4、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吸收了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信息素质”总目标是“知识”维、“能力”维、“情意”维分目标之积。***中,将信息技术知识分为计算机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其它信息技术知识三大板块。阅读书刊、访问、讨论、参观、实验、电话交谈、看电影电视等“其它信息技术”,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基本信息能力概括为四种: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情意”维包括信息情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三个层次。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国家***基础教育司2000年1月9日制订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已就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要求、内容、教材等方面的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育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求,既要符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时代特征。”

下面,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10]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

(2)、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

(3)、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

(4)、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5)、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

(6)、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

(7)、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

(8)、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9)、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者的区别: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一新型的教育活动,而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教育事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与努力方向,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除了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外,还要求教育的管理、评估、环境、模式、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向“信息化”过渡。因此,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整个教育的现代化,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2、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

有人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都要学计算机和用计算机学习,是一回事。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有如下九个方面的主要区别。见表1。

表1、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与科技教育之比较

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育

科技教育

在中小学

的定位

是中小学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在中小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英国将科技课与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我国在中小学已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教育目标

以培养信息素质和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计算机知识与使用技能为核心。

以培养科技素质为核心。

教育内容

信息工具的认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用计算机打字、画***、制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百科基础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知识的应用技巧。

教学媒体

包括计算机、网络、印刷品、音像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媒体,在学校、家庭、社会均可进行。

计算机、网络为主,多在专用计算机教室进行。

除计算机网络、音像媒体外,还可采用大自然中的实物与实验器材。

教学模式

项目活动式──以项目主题为中心,融合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演示式──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自主建构式──采用“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模式,自主完成意义与技能建构。

讲授式──讲授知识。

操练式──形成技能。

编程式──学会编程。

探究式──形成科研能力。

讲授式──掌握科学知识。

实验式──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课程教材

课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按城市、县(市)、农村不同地区,实行多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不少于68、不少于68、70~148。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课程以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为主。教材分阶段按地区实行一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容许初高中内容交叉重复。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60以内、60、60以上。建议在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开设。

英国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天文学、信息技术、微电子学、环境科学、卫生教育等内容综合成“科学调查”、“生命”、“材料”、“物理”4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又分为10级。其中,5~7岁学1~3级(第一阶段),7~11岁学2~5级(第二阶段),11~14岁学3~7级(第三阶段),14~16岁学4~10级(第四阶段)。我国则采取分科教学的形式。

教学条件

有多媒体计算机,并与校园网或Internet相连,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要求。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有低、中档的微机即可满足基本要求。强调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要求通过岗前、岗中培训,使专任教师达到相应的学历标准。

有基本的实验器材和科学基地,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的科学知识。

教学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电子作品与平时表现。考试工具多采用计算机。电子作品制作考试时可以相互交流,但必须***完成,且不应与他人雷同。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主要对认知领域和操作领域进行评价。书面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考试时不准讨论。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科学知识、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技能的学习评价多以书面方式进行。要求***作答,常采用百分记分制。

与其它学

科教育的

关系

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渗透信息意识,注重信息技能的培养。这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

计算机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多起辅助作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尚不够。

可渗透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但常以理科课程形式,对科技知识与技能进行专门培养。

结论:(1)、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编程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学习、课件辅助学习等阶段,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价格的降低、应用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全球风靡,在中小学再单纯强调计算机知识学习而轻视计算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用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已落后于信息时代的要求,必须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化。(2)、科技教育始终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信息技术教育与科技教育不是对立关系,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科技教育,而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包括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内容。看得更远些,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将更多地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单独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门课程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少。就象现在的中小学没有必要专门开设收录机、电视机的操作使用课程一样。

3、 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2)、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中共中央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实践表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推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能实现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

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模板

学习

写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写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写论文100个字,写论文过程日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2)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

学习

书山有路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书山有路10篇,内容包括书山有路勤为径全篇,书山有路荐书寄语。门派兼收,不可拘囿我发现,几乎每个人,甚至有些专家,都在“小圈子”里读书。不信,你看看你自己的书柜里的藏书,大都是你自己最喜好的书。其实这些书差不多都属于一个“

学习

排列与组合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排列与组合10篇,内容包括数学组合和排列,排列与组合知识讲解题目。关键词排列组合;教学;原理;方法;两步骤法排列与组合这部分内容,具有内容独特,比较抽象的特点。我们在给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基础概念

学习

懵懂无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懵懂无知10篇,内容包括十岁懵懂无知,懵懂无知***。

学习

表白的话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表白的话10篇,内容包括表白的话50个字以上,表白的长篇的话。3、我曾在佛前求了五百年,为在你必经的路边一朵尽情绽放的花。这花,开为你开,败为你败。4、女孩要远行,男孩勿哭泣。等到春意盎然时,便是女孩回家时。男孩要保重,女孩会

学习

学校安全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安全10篇,内容包括学校安全问题汇总,学校安全教案大学。2)安全的意义在于行动,把安全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安全之灯,照亮和谐。4)重娱乐轻安全无穷后患,抓教育保平安福地洞天。5)校园是我们与老师的家,

学习

李鸿章传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李鸿章传10篇,内容包括李鸿章传第十篇,李鸿章传摘录及感悟。此书在伦敦家中的书架上一躺就是十来年。前几年,吴晓波送我他的新书《跌荡一百年》。十多年不见,他已是国内很出名的财经作家,一位中国近代企业史以及洋务运动的研究

学习

莎士比亚戏剧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莎士比亚戏剧10篇,内容包括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十篇,莎士比亚戏剧精美摘抄。然而,就在威廉・莎士比亚去世第二年,即1616年4月,经最终在印度确立起英国统治的蒙古国王杰汗格尔许可,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印度经商权。英国人在加尔各

学习

夏天英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夏天英文10篇,内容包括夏天的英文单词和句子,夏天英文怎么读。七月到来之际,是整个夏天最热的时候。我很多朋友都选择去凉爽的地方旅行,顺便躲避闷热的空气。对于我来说,我不喜欢在这种炎热的天气旅行,我只想呆在家里,享受安静的

学习

论毅力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论毅力10篇,内容包括论毅力文章重要句式,论毅力文章主旨。“努力,努力,再努力直至成功”,这句俗语说明了毅力的重要性。我通过经验发现只有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许多人在工作或学习中失败了,恰好是因为他们缺乏毅力。总

学习

预防技术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预防技术论文,内容包括预防医学毕业论文大全集,预防医学论文范文大全。一、防汛抗旱工作中水文情报预报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水文工作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水文情报预报技术工作是水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汛抗旱的重要耳目和做

学习

科比名言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科比名言10篇,内容包括科比名言十句经典,科比名言十个字。3、谁也不是佐敦,我只做我自己4、也许有天我会停下脚步休息,在一曲华丽的挽歌声中,躺在我的墓碑下,那将会成为全世界篮球迷心中的一座丰碑。5、我就是我"我不是一个伟大

学习

边城电影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边城电影10篇,内容包括边城电影影评1000字,边城电影解说完整版。总体说来,凌子风在导演电影《边城》时采取的是“原著”为主“我”为辅的改编策略。其不变之处表现在:电影保留了原作中的人物及相互关系,采用了小说的基本故事情

学习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部编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

学习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模板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怎么写。一、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也是计算机应用非常重要的课程,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计

学习

护士长管理汇报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护士长管理汇报模板,内容包括护士长每周工作汇报模板,护士长如何向领导汇报工作。6、对重点员工的管理,如实习护士、轮转护士及新入科护士等,对她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明确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指

学习

大班礼仪教案模板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大班礼仪教案模板,内容包括礼仪教案大班爱惜文具,大班礼仪垃圾分类教案。2.让幼儿了解春节、三八、五一、儿童节、中秋节、重阳节、世界环境日等礼仪。3.教师编写适合大班幼儿的园本礼仪教材。【实施过程】一、与家长沟通,达

学习

学生心得体会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心得体会模板,内容包括学生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学生微课学习的心得体会。当然,只是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得有做干事时的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样还应该有洞察全局和把握全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怎么来的,就是我们在做基

学习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荷叶圆圆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何捷荷叶圆圆教学设计,荷叶圆圆教学设计点评。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的欢乐。3、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

学习

岗位工作任务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岗位工作任务模板,内容包括工作任务清单及完成进度表模板,岗位工作任务清单怎么写。2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岗位职责2.1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岗位职责经过笔者的调研总结出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就业后可能从事的岗位包

学习

国企上半年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国企上半年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国企上半年工作总结怎么写,国企工作总结精选15篇。1.以业务为先导,狠抓业务落地。为扭转公司亏损局面,促进公司生存,积极拓展业务,上半年签订合同总额约*万元,其中***项目*个,合同额***万元,****合

学习

电算化审计论文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电算化审计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计算机审计论文范文,电算化审计论文。1.电算化审计是经济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我国加入WTO后,电子商务技术在经济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要求电子商务的监管和审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