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一大总结10篇

三重一大总结篇1

一、项目建设整体进展情况

(一)项目建设整体顺利,成绩斐然。

134项三重一大项目(其中“百日会战”项目125个,“百日会战”前已完工项目9个)中,其中华丰铝板带技改、红日光伏发电、立澜光伏发电、东方运销洗煤、汉润环锭纺一期、江龙碳材石墨压型、欧凯氟密封件、鹏宇环锭纺、萧何路综合改造、正阳路北延景观工程、东环路下穿孔庄矿铁路专用线、西环路及郑路修复、杨屯镇水产科技园、龙固镇猕猴桃种植园、朱寨镇天瑞肉羊养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工程等69个项目已完工或部分完工;中宇黑硅电池片扩建、天安干熄焦及余热发电、天旭煤焦油及粗苯加氢、开发区科技创业园、鑫强炼钢、鼓楼国际广场、华宇商业步行街、徐快速通道段、汉源大道改造、汉城南路改造、龙城输变电工程、张庄镇中意生态肉鸭健康养殖、鹿楼镇沙河桥家庭农场、下级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完善等60个项目预计可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仅有苏新光伏发电、中材联建光伏发电、梅亿电动车、诚强机电产业园、国运矿山机械配件等5个预计无法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项目推进措施得力,成效凸显。

一是责任单位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各责任单位认真对照三重一大项目计划表,强化责任意识,对工作任务逐项研究、逐个细化,把三重一大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每个项目都有1名班子成员负责,跟踪服务人员不少于2人,做到了一个重大项目、一名包挂领导、一家主要责任单位、一套跟踪服务班子、一项有效推进措施,项目责任领导亲自坐镇指挥协调,亲临一线解决问题,排除各种困难干扰,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推进重点项目,有力地推进了三重一大项目实施。二是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显著提升。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帮办、代办职责,积极主动地为三重一大项目搞好服务。县三重一大办公室分解明确工作任务,综合协调任务分工;项目各相关单位也建立了服务三重一大暨百日会战工作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帮办人员,全县形成自上而下、一抓到底的领导责任体系,确保了把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县***、目标办、住建局、规划局等单位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发挥好三重一大项目牵头指导作用,协调解决工作中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县国土、环保、供电等单位,围绕三重一大项目出主意、想办法,有效破解了土地、供电等难题,凸显了职能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服务联动效应。三是舆论宣传氛围更加浓厚。宣传部门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开辟了三重一大专栏专题,及时深度报道三重一大和百日会战项目推进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县广电台在《新闻》开设三重一大专栏,深入三重一大暨百日会战一线采访报道,坚持播出有关三重一大项目进展、典型事迹、经验措施、建设成效等稿件。

(三)项目推进机制完善,保障有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三重一大”领导小组,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负责研究确定年度“三重一大”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定年度表彰奖励方案。二是实行三级推动制度。分别由县包挂领导日常推动、分管领导调度推动、主要领导会商会办推动。三重一大办公室对一线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及时上报包挂领导或主要领导。县领导通过会商会办会、调度会、现场办公会和专题会等方式,有效解决了一批制约项目建设的难题,推动了三重一大项目的顺利建设。三是实行集中办公制度。从***、目标办、农委、规划局等部门,抽调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和年轻后备干部充实到三重一大办公室集中办公,提高服务项目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四是实行部门挂钩帮扶制度。对列入本年度三重一大计划的项目,投资额5亿元以上和5亿元以下的项目分别由“三重一大”办公室和县直部门负责挂钩帮扶。排出11家县直部门分别挂钩帮扶70项重大产业项目,每个县直挂钩帮扶部门要确定1名分管领导、2-3名工作人员进行全程帮扶。五是实行分类督查制度。三重一大办公室三个项目建设督查组组每月下旬深入项目建设一线进行督查。重点督查投资和形象进度完成情况;对挂钩服务部门重点督查服务态度、服务次数和服务成效;对镇区等责任单位重点督查跟踪服务和推进速度;对投资方重点督查是否按合同约定开工建设、如期建成、达产达效;对职能部门重点督查领导安排事项的办理结果。督查情况次月初以简报形式分别报县四套班子领导和责任单位。六是实行考核奖惩制度。三重一大办公室对列入年度三重一大项目计划的重大工业和服务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建项目、农业农村重点项目、为民实事工程,每月下旬对项目进行现场督查考评,次月通报上月进展情况,每季度末通报项目的分级排名情况。项目最终得分按日常考评得分加权平均计算,其中二季度得分占20%,三季度得分占30%,四季度得分占50%;年终对职能部门服务情况和县领导包挂情况进行考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资信心不足。受宏观经济下行、内外需求萎缩及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企业家投资意愿趋弱,华润天能城矿技改、中润东方广场、顺泰纺织等投资积极性不高的项目已不再列入百日会战。二是创新能力不强。我县三重一大项目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的企业相对较少,大部分的规模企业处于分散经营,缺乏上下游配套合作的生产方式,产品附加值低,扩大再生产动力略显不足,致使汉铝铝型材、嘉寓门窗玻璃幕墙等部分项目推进缓慢。三是企业融资困难。受***策、市场等影响,部分企业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较突出。汉源大市场、绿能变频器及电动汽车发电机、朱寨镇玉盛种植家庭农场设施农业扩建等项目,因投资方资金问题,进展较慢,也没列入百日会战。四是项目用地落实进度不快。梅亿电动车、厵馫奶制品等项目土地手续办理缓慢;苏新光伏二期、鑫福纤维二期、万润纺织等项目用地协调难度较大,推进速度不快。五是个别服务业项目不符合消防新规。雨润城市综合体、新城商务东区商业B区等项目不符合消防新规,需调整规划设计,进展缓慢;鼓楼国际广场也因调整消防规划影响了进度。五是部分项目因拆迁问题影响工程进展。徐快速通道段工程强弱杆线未迁移;汉源大道、汉城南路改造工程和实验小学新建工程拆迁进展慢;城区主干道外立面改造工程沿街部分违建拆除有难度。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深刻剖析,攻坚克难,循序渐进,逐一解决。

三、下步推进措施

(一)对标比差,加力加压,再掀百日会战热潮。

百日会战已进入最后从此阶段,项目建设的有效时间已为数不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压力较大。包挂领导要继续深入项目一线,认真调度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建设任务一抓到底。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班子成员要齐心协力,把主要精力转向“百日会战”活动,抓住目前天气晴好、还不太冷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集中人力、集中物力,再掀项目建设新高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年度任务。

(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加快后续项目推进。

一要集中精力,主动出击,切实加大招商力度。2016年三重一大项目编排工作已全面启动,从目前情况看,我县投资规模大、支撑作用强的大项目依然不足,招商引资工作要与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同步推进。这一段时间也恰恰是企业谋划来年发展,确定投资布局的关键时期,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招商组织,理清路子、有的放矢、迅速出击,争取取得招商实效。要坚持锁定重点区域,选准主攻方向,瞄准重点企业,积极走出去招商,继续把北上广、长三角、珠三角作为招商主攻区域;在产业选择上,既根据我县煤化工、铝加工产业的发展实际,往产业链的深度去招引关联企业,也要突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招商;在项目甄别上,既做到招大引强,紧紧围绕央企、百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投资大的项目,也要抓住一些环境效益好、能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的配套项目。同时,对招商会战中获取的项目信息进行排查摸底,组织专业招商小分队与项目投资方加强联络和拜访,强化对投资意向明显项目的跟踪。要坚持快字当头,做到意向项目抓对接、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落地。要创新招商工作方法,注意研究宏观***策和产业导向,了解掌握产业转移动向和企业的投资需求,结合我县交通、资源、产业、人才及配套设施实际情况,找准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联系对接,组织精干团队合力攻坚,尽量避免无效招商,进一步提高招商成功率。二要千方百计破解审批、资金、用地等项目建设难题,为项目落地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抓住行***审批制度改革机遇,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对未列入审批目录的事项一律取消,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审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制定新审批流程***;进一步扩大集中办理并联审批事项,明确每个审批环节的前后置条件、办理时限、责任处室等,并向社会公示。对涉及水、电、气等资源要素问题,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服务,合力保障重大项目有力、有序推进。

三重一大总结篇2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2003-2013年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加值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三大产业年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较为接近,大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至2013年间,第二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87%,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69%,而第一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6%。由此可见,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而且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也在逐渐提升,由2003年的41.23%增加至2013年的46.09%。我国产业结构正在进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合理化。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显示,2003-2013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呈现整体上升趋势。除2009年外,其它年份对外贸易额都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我国对外贸易额由2003年的8760.8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43165.4亿美元,同比发展速度为490%,而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22%。对外贸易及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呈现同向变动关系。

二、模型建立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建立

理论上讲,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技术进出口发展、技术的进步及重要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作用于国内的产业结构。基于理论知识及研究目的,建立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回归模型,以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为自变量,以产业结构为因变量。为了减少差异性在建立模型的时候将对外贸易总额取自然对数,模型如下:IS=c0+c1LnIT+c2OP+c3MP+u(1)其中,u为误差项,IS表示产业结构,LnIT表示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OP表示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表示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c0、c1、c2、c3为回归系数。

(二)数据说明

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工业制成品贸易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1、2、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权重,由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三产业所占地位不断突出,所以三大产业的权重中第三产业最高。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经检验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产业结构等具有平稳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拟合度较高。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以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三个变量对产业结构影响较为显著。而且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动、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以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变动能够解释93%以上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得到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之间的关系公式(3)之后,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2显示,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IS是对外贸易总额LnIT、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OP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的格兰杰原因,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对对外贸易的发展、一般贸易及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的变动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外贸易总额LnIT、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OP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三个因素也都是产业结构IS的格兰杰原因,意味着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动、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的变动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的变动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实证结果分析

实证分析显示,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显著影响因素,都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格兰杰原因。这三个影响因素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而且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和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度远大于对外贸易总额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度。从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第一,对外贸易总额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070330%,即随着对外贸易总额的增加,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将会提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必会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会优化调整进出口结构,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就需进行技术革新,而国内产业也需进行优化调整。第二,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632720%,即在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的发展会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而言,一般贸易能够产生更加有效的产业发展引致效应。一般贸易的发展能够带动第二产业中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并且一般贸易的快速发展对运输物流、通信、银行等服务业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985959%,即工业制成品生产和进出口的发展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这是因为相对于初级产品而言,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对于技术和资本的要求更高。通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加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竞争力及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促进第二产业内部优化调整。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引进国内急需技术或机器设备,进而为国内第二产业内部行业升级提供硬件条件,并且通过与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促使本国工业生产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四、结论及建议

三重一大总结篇3

一、深刻把握《文选》所包含的重大科学内涵,要以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视角,全面审视中国***人怎样领导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地走过这极不平凡的辉煌十三年,进而科学认识这十三年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从1989年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的十六大,是我们***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三年。十三年来,我们***面临着外有压力、内有困难、考验不断的复杂局面。十三年来,我们***经受了一系列重大考验,领导人民成功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确实来之不易。我们学习《文选》,一定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深刻理解和把握每篇文献的实践背景及其蕴藏的重大历史意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稍微不慎就会出现巨大的社会震荡甚至灾难,而中国***人从来都善于在复杂条件下开创新局面。但是,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文选》第一卷第212页),其变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前所未有,的确是一场***。更要看到的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科学地结合起来既前无古人,毫无历史经验可资借鉴,又遭到了国际社会出于这样那样目的的质疑、阻挠甚至破坏。《文选》忠实地记录了不怕鬼、不信邪的中国***人怎样在风雨中前进的。特别可贵的是,十三年来经历着社会大变革洗礼的中国,在中国***领导下,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而社会总体上始终保持着稳定且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得到稳步提高,影响日益扩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再回过头来看我们整体上迈向小康水平的关键十三年间所走过的步伐,其意义非同寻常,有着太多需要我们仔细珍惜和回味的东西。

二、深刻把握《文选》所包含的重大科学内涵,要以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视角,深刻认识十三年来***和国家各项工作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进而更好地在未来的实践中运用好这些历史经验,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得以更快更好地进行

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进行***、建设和改革,面对的课题都是全新的。在挫折中成长壮大的中国***从来都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领导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领导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领导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遵照***同志关于搞改革开放,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的要继续坚持,失误的要纠正,不对的赶快改,不足的要加点劲等谆谆教诲,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及其提出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同志领导我们***奋力开拓、锐意进取,在破解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中,留下了一系列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此,《文选》有着很多鲜活、充分的记录。从某种意义上讲,《文选》的每篇文献都是总结经验的结晶,有些篇目就是以总结经验为题目的。其中,既有从整体上进行系统总结的,像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通报中央***治局***“三讲”情况的讲话、在庆祝中国***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庆祝***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等重要篇章,也有分别关于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国际形势和对外交往、祖国统一、统一战线、***的建设等专题性的总结。纵观三卷《文选》,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社会进步基本轨迹的总结,有关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后中国找准自己战略方位的历史经验的论述,有关于认真总结和吸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系列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有关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及***的自身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有关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当然,这些经验的总结,主题是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进***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所有这些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进一步升华为科学理论,构成了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的进一步科学回答,构成了我们***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怎样建设***这一关键问题的创造性回答。

三重一大总结篇4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海南

[中***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94-04

一、引言

海南是我国海洋大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主张,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南海已经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开发的重点领域,海洋经济亦已成为海南名副其实的增长点。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向社会公布海洋生产总值数据,从统计数据看,2007-201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89%;2006―201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2791%,而全国数据为1109%。随着国际旅游建设的深入开展,海南省委、省***府更加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海洋产业在海南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显著。

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颇丰。近期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海洋产业贡献度,探讨海洋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狄乾斌等,2014);海洋产业的集群和集聚效应,探索海洋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傅远佳,2011;纪玉俊等,2013);海洋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及对海洋产业就业驱动机理(崔旺来等,2011);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王玲玲等,2013);海陆产业的协同,探究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协同和演进趋势及空间差异(李福桂等,2012)。对海南海洋产业研究的文献不多,较有代表性的如叶波等(2011)从静态、动态的层面对海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总结了海南海洋产业发展的特点。这些研究为探讨海南海洋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重点关注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实施后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基于两个层面,一是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二是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增长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2006-2014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对海南海洋产业与经济增长两个层面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海洋产业的***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

由于国民经济由海洋产业和非海洋产业构成,将地区生产总值用Y表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和非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分别用Yocean和Yothers表示,则有以下函数成立,

式(5)即可用于测度海洋产业总产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也可用于分三次产业分别测度海洋各产业产值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的贡献。本文将在接下来的部分,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海南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

根据式(5),我们使用2006-2014年***统计数据计算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如表1所示。

2在计算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时,均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值。

表1展示了2007-2014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年度看,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2013年后有下降趋势,但平均来看,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2%,贡献率最高的2012年达到578%。相比较而言,海南同期三次产业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5%、303%和542%。海洋产业对海南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远超第一产业并高于第二产业,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二)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

为进一步分析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变动的原因,我们按照《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对海洋一产、二产、三产的分类,并将国民经济同样按照三次产业分类,使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计算2007-2014年海洋各产业产值对海南各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结果如表2所示。

2增长率均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值

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到,平均来看,2007-2014年 ,海洋三次产业对海南对应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75%、243%和274%,说明从对应产业的贡献率来看,说明海洋各产业对海南各产业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出,2013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海洋第三产业增长率下降所致。同时也说明了第三产业在海南经济增长中的支柱作用。

海洋第一产业贡献率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渔业产出的增长。渔业是海南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海洋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同时,由于海南渔业以海水捕捞水产品为主,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行情变动的双重影响,因此年均产值不够稳定,虽然总体上产值持续增长,但不同年份增长的差异较大。

海洋第二产业平均增长率相对较低而对海南第二产业贡献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海南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增长率总体下降;另一方面海洋第二产业覆盖范围广,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渔业工业建筑业、海洋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是海南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的各类工业成为海南第二产业的主要推动力。

海洋第三产业贡献率较好反映了海南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由于海南海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教育、海洋批发零售业、海洋渔业服务业以及游艇、会展等其它海洋服务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游艇、会展等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第三产业发展。

(三)海洋、非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对海南总产值增长的贡献

本文将海洋三次产业和非海洋三次产业放在一起,使用计量分析方法考察各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将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用X1、X2、X3表示,非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用X4、X5、X6表示,则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可用下式表示。

调整后的R2为1,说明方程拟合良好。从回归结果看,海洋第一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海洋第一产业以海洋渔业为主,海洋渔业产值的变动基本反映了海南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情况,然而海南当前海洋渔业的生产规模还不大,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有限。海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每增长1%可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29%,影响程度已接近非海洋第三产业的031%。海洋第二产业每增长1%可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08%,影响程度是非海洋第二产业的一半。结合前文分析,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362%,这主要来自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的增长,特别是海洋第三产业,与非海洋第三产业共同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回归结果与前面的实证分析结论恰好相互印证。从整体上看,海洋产业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362%。而海洋产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主要来自于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接近非海洋第三产业,二者之和的弹性系数达到06,意味着海南第三产业每增长1%可以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6%。海洋第一产业发展对海南第一产业发展贡献率超过其他两类产业,然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海洋渔业应是海南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这既关乎海南海洋强省建设中海洋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关系到海南第一产业自身的发展,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迫在眉睫。海洋第二产业在海南第二产业中的优势并不显著,其对海南第二产业的贡献小于其他两个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也远小于海洋第三产业,且远小于海南第三产业,这与海南工业基础薄弱有关,第二产业并不是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四、结论和***策建议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三个层面分别检验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海洋三次产业对对应海南三次产业的贡献,以及海洋和非海洋三次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的主要发现是:第一,海洋产业是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海南经济增长1/3以上的贡献来自海洋产业;第二,海洋第一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海南第一产业增长,但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这与海南第一产业和海洋渔业发展缓慢有关,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是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和第一产业增长的关键环节,对海南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第三,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促进了海南第二产业产值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但在贡献程度上远小于第三产业;第四,在海南经济增长过程中,海洋第三产业的地位与非海洋第三产业的地位同等重要,海洋第三产业既是海南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又是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第五,海南经济结构中虽然第二产业比重小于第一产业,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第一产业,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海南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本文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启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策建议:第一,大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二,为加快海南海洋强省建设目标,当前的重点是推动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新技术引进和原有技术升级,形成海洋第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有重点的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如制盐化工业和海洋油气开采加工业等海南优势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第二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四,着力促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注重海洋产业与非海洋产业

的融合,特别是与旅游业的融合,有力推动以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海南旅游业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狄乾斌,刘欣欣,王萌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0).

[2]傅远佳海洋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1(9).

[3]纪玉俊,刘琳婧海洋产业集群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关系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3).

[4]崔旺来,周达***,刘洁等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8).

[5]王玲玲,殷克|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6).

三重一大总结篇5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计量回归方程

[中***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97-03

钱纳里和麦迪森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了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更快增长。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唯一直辖市,是我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一,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渐成为西南综合交通枢纽中心、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通过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 模型和数据处理

1.1 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现成为学术界用于区域差距分析的普遍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该分析法原理为:将区域目标(本文为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与参照区域(本文为全国)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也称区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目标区域经济增长率为该区域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然而不同产业部门具有不同技术特征、供求弹性和生产率增长速度,所以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率具有差异性。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是以快速增长的部门为主,则会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并使该区域的经济增长率快于全国(省)平均水平,称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为“有利于增长的结构”。反之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在区位因素影响方面,一个地区的区位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要素投入的生产率,一个拥有区位优势的地区其要素生产率高于那些处于区位劣势地区的要素生产率。

该方法关键在于把目标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和参照区域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找出优点和不足,得出相应的系数,经比较分析确定未来产业结构。

1.2 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构建

根据该方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分为3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用关系式可表示为:目标区域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区位份额

(1)地区增长份额

2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特征

从1978年重庆市生产总值由67.3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122.51亿元,30年重庆市生产总值增长了61.2倍,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从三次产业对重庆市生产总值贡献率的角度来看,1990年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4.7%、49.4%和15.9%,截至2007年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6.8%、57.3%和35.9%。在这18年除个别年份略有小幅反弹变动之外,三次产业贡献率呈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贡献。

从就业结构变化来看,从1996到2007年的12年时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001.89万人骤降到78.07万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由320.31万人下降到226.30万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由397.23万人减少到359.28万人,就业人数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这与威廉•配第―卡拉克定律高度符合。此外,第三产业的部分二级行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教育等就业人数所占比例较大,变化幅度较小。

3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份额―偏离分析评价

按照重庆市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偏离份额理论,利用重庆市1995―2008年GDP和1995―2008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出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实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以期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准确的评价依据。

由表1可以看出,重庆市第二、第三产业增长率与参照区域(全国)增长率之差均大于零,表明重庆市第二、第三产业均为扩张型产业。但是,重庆市199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1.56∶1.29,同年全国三次产业比重为1∶2.36∶1.65。说明1995年重庆市产业结构处于低度化层次。到了2008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4.23∶3.63,同年全国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4.30∶3.54,说明重庆市经过14年的调整和发展,从整体上看第二、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的比重提高,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

从表2可以看出,2000―2004年,重庆市实际经济增长速度(67.97%)快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61.14%),相应重庆市实际增长额(1089.66亿元)大于全国增长额(980.23亿元)。总偏离为109.43亿元,增长率为12.97%。2005―2008年,重庆市实际经济增长速度(65.99%)快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64.11%),相应重庆市实际增长额(2026.17亿元)大于全国增长额(1968.36亿元)。总偏离为57.81亿元,增长率为1.88%。在这两个阶段,由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增长量分别为-5.08亿元和-17.56亿元,增长率分别为-0.31%和-0.58%,而由区位分量带来的增长量分别为114.51亿元和75.37亿元,增长率分别为7.14%和2.46%,因此重庆市实际经济增长额大于全国增长额的这两阶段都是由于区位分量(竞争力分量)增长的贡献。产业结构分量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值,分别为-5.08亿元和-17.56亿元,相应的增长率为负值,分别为-0.31%和-0.58%。1995―1999年,重庆市实际经济增长速度(46.81%)低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47.51%),相应实际增长额(475.74亿元)小于全国增长额(482.84亿元)。总偏离为-7.1亿元,增长率为-0.7%。

总体来看,重庆市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因素并不起主导作用,主要是由区位因素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向作用的结果。重庆市产业结构经过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是区位因素。下面运用计量模型具体分析每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1 模型设定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既定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产业结构不同则经济增长效率不同,用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TF(K,L),其中,Y为产量,T为技术,K为资本,L为劳动力,本文采用下列模型作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模型。

logY=β0+β1logX1+β2logX2+…+βKlogXK+U(Xi作为第i产业的产出,其中i=1,2,3,…,K)

3.2 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2009年重庆统计年鉴作为数据来源,研究对象为1995―2008年重庆市三大产业的产值状况,X1为第一产业产值,X2为第二产业产值,X3为第三产业产值,Xd21为第二产业中工业产值,X22为第二产业中建筑业产值,X31为第三产业中邮***业产值。运用计量经济学Eviews软件,可得到以下计量回归方程:

logY=1.1797+0.1262logX1+0.5145logX2+0.3328logX3

(36.620)(12.335) (52.028) (46.864)

R2=0.999981 F=174819.8 D.W=1.655116

从回归结果来看,R2=0.999981说明模型拟合优度很高,解释变量X1、X2、X3对被解释变量Y有很好的解释意义。F统计量为174819.8,远远超过自由度为3和10的F分布(显著水平为1%)的临界值,说明三大产业联合起来对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影响显著。

为了细分各产业对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本文用X1、X21、X22、X31作为自变量运用Eviews软件建立回归方程如下:

logY=2.3319+0.0858logX1+0.4806logX21+0.3193logX22+0.0152logX31

(16.133) (1.703) (12.527)(5.238) (0.643)

R2=0.9996 F=5641.163 D.W=1.8194

从回归模型来看,X31没有通过t检验,其原因可能是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明显,因此将X31从原回归模型中删去,重新做回归得到回归模型方程为:

logY=2.3221+0.0745logX1+0.4749logX21+0.3558logX22

(16.650) (1.627) (13.118) (16.338)

R2=0.9996 F=7990.181 D.W=1.7079

回归结果显示,方程各个系数均通过统计检验,回归方程显著,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不存在一阶线性自相关。第一产业每增加1%,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0.0745%,工业每增加1%,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0.4749%,建筑业每增加1%,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0.3558%。从经济意义看,14年来重庆市的工业对其生产总值有较大的贡献,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对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小,符合重庆市目前的实际状况。第一产业产值、工业产值和建筑业产值在重庆市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分别为17.39%、34.15%和6.95%。第一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值,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0.43个单位的产值,工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值,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1.39个单位产值,建筑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值,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5.12个单位产值。由于建筑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会有持续不断的增长,而工业的发展后劲很大,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3 重庆市支柱产业的选择

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收入弹性大、生产率上升快、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小概率事件原理,参照曾国平《关于重庆市支柱产业选择的新思路》一文,最终确定支柱产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工医药和金属冶炼加工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为国民经济作出较大贡献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将是今后重点发展和扶植的产业之一。

3.4 重庆市支柱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工医药和金属冶炼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对重庆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大多数支柱产业的企业呈现出“老、散、少”的痼疾。要打破这种格局,需要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首先,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其实力。鼓励支柱行业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所、研究院联合开发新产品,将研究成果尽快投入到生产。其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机械、冶炼、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力度,加速产业升级。最后,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三重一大总结篇6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是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体现在初次分配中,还体现在再次分配中。由于要素间收入差距的提高会显著恶化人际收入分配格局(DaudeyandGarcia-Penalosa,2007),所以初次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最终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李稻葵等,2009)。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和资本要素分配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学者们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劳动收入份额上。罗长远等(2009)认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远低于世界多数国家55%—65%的水平,李稻葵等(2009)指出GDP中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我国较低的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担忧。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中国消费低迷的原因,而且以投资和出口为动力的经济增长可能因消费需求不足而难以持续(Kuijis,2006),还可能动摇***局的稳定,是中国目前应注意的一大问题(Subramanian,2008)。所以,收入优先增长应该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范从来,2011),而且还应该体现在初次分配稳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上。劳动收入份额的稳步提升应当平抑波动,这需要密切关注劳动收入份额的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本文将基于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提供的数据从产业和部门的视角来研究劳动收入份额稳步提升中的结构优化问题。

二、劳动收入份额的构成与波动

1.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从我国统计部门提供的可利用数据看,研究劳动收入份额及其相关问题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投入产出表,不是连续时序数据,应用较少。二是实物部分的资金流量表,是研究***府、企业和住户要素收入分配变化的重要依据,应用广泛。三是按收入法计算的省际国内生产总值,1952—1995年、1952—2004年和1996—2002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以及《中国统计年鉴》关于各省按收入法计算的相同口径的GDP数据,是研究初次收入分配的基础素材。在研究劳动收入份额及相关问题时,我国学者按照自己理解和研究需要大多对上述来源数据进行了某种方式的处理,其调整方法不尽相同,结果差别也较大。学者们之所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统计数据进行调整以及对2003年之后因统计因素造成的差异进行回调,应有三个原因。一是可得数据的限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是基于学理理解上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三是借鉴并引用国外学者曾经使用过的调整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立场来看待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呢?①应该肯定国家统计部门提供数据的相对权威性,因为学者们进行数据调整时也指出了调整方法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②相对于2004年以前,2003年以后经调整的统计方法已经被国家统计部门持续采用6年了,分析现行统计数据的经济含义更有意义;③本文研究目的不在于探究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走势、大小和影响因素,而是关注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中的结构优化问题。所以,本文将基本尊重统计部门提供的原有数据,不进行某种方式的调整。

2.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构成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可以看做不同行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加权平均,其权重就是该行业(部门)增加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基于此,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是由不同行业(部门)内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和不同行业(部门)增加值比重的变动共同作用的。假设用i表示行业(部门),t表示年份,LISit表示i行业(部门)在第t年的劳动收入份额,AVPit表示该行业(部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那么,第t年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可表示为:LISt=ki=1ΣAVPit×LISit(1)根据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我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见***1,其中按收入法GDP可获得数据的年限为1978—2009年(缺2008年数据,用2007年和2009年平均数代替),按资金流量表可获得数据的年限为1992—2008年。按收入法GDP计算的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见***2,不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见***3。按资金流量表计算的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见***4。从***1中收入法GDP核算的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看,其运行趋势自改革以来在整体上趋于下降,但在不同时期的运行状态有较大的差别。在1990年前,劳动收入份额在略带上升的波动中保持着基本稳定;在1991—2004年间,劳动收入份额以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后逐步形成了持续平稳下降的趋势;2004年快速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此后较为平稳,近两年却有明显回升趋势。从***1中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看,在1992—2008年间总体上保持着平稳持续下降的运行态势,从1992年较高的62.77%下降到2008年较低的47.46%。其中,2004年骤然下降了4个百分点,2005年明显回升后继续保持着整体下行的趋势。综上所述,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在同期具有非常显著的一致性,二者在1992—2008年间整体上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明显大于收入法GDP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从***2能看出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三个特征。①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与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规律不完全相同。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并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第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在1998年之前呈逐步上升,1999年之后则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运行最为平稳,集中在43%—45%之间,波动甚微。②由于统计原因,2004年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剧烈,第一产业上升7.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下降了5.5个百分点和7.2个百分点。③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大小有别。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其年均值分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2.32倍和1.95倍。由式(1)可知,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不但与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有关,而且与不同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紧密相关。从***3不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从1980年较高的48.22%下降到1990年较低的41.34%,随后又渐进回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在改革之初的略微提高后逐年稳步下降,从1982年最高的33.39%下降到2003年最低的12.80%;与第一产业变动趋势几乎完全相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稳步上升,从1980年最低的21.60%上升到2002年最高的41.46%。为整体考察实体经济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状况,将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进行合并,统称企业部门;从而能方便地考察资金流量表中企业、***府和住户三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状况。从***4可得,①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与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不同。***府和住户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运行轨迹,均有较大的起伏波动;而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除较小波动外在总体上呈现稳定的下行走势,且降幅达到了14个百分点。②2004年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波动剧烈,***府和住户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分别下降了2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而企业部门变动较小。③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大小有别。***府和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整体上大小相当,企业部门主要维持在35%—45%的水平;而且,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在1996年之前较高也较平稳,意味着“工资侵蚀利润”现象的存在;在1995年之后具有快速下降的趋势,这可能就是“要素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的结果。根据式(1),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不仅与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有关,还与不同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有关。从部门增加值占GDP比重看,***府部门所占比重较小,年均值为9.26%;企业部门所占比重最高,年均值为62.03%,住户部门所占比重较高,年均值为27.17%;此外,企业和住户部门占比波动较为剧烈,在整体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由此可见,不仅收入法GDP核算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没有形成稳定性特征,而且资金流量表核算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也不具有稳定性;进一步看,不仅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不是稳定的,而且收入法GDP计算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和资金流量表计算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也同样展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

3.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

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可以通过测度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来描述。Solow就“卡尔多事实”提出了衡量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的两种方法。一是绝对稳定性,用标准差来表示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变动程度的大小,这种方法对稳定性判断标准比较模糊。二是相对稳定性,它要求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标准差要小于不同行业或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标准差。表1是根据收入法GDP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从绝对稳定性看,1978—2009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是0.0404;分期看,1978—2003年是0.0192,2004—2009年是0.0245。可见,时期的长短对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的影响较大。2003年之后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0.0245)明显大于2004年之前的标准差(0.0192),说明2004年统计方法的调整加剧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性。此外,2003年之后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状况具有一致性。从相对稳定性看,不同时段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是有差别的,1978—2004年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分别大于1992—2004年不同产业相应的标准差;但1992—2004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0.0271)却大于1978—2004年的标准差(0.0262)。因此,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的影响是相对的,不能忽略不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如1978—2004年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大于第一、三产业却小于第二产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部分满足相对稳定性;而在1992—2004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大于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完全不满足相对稳定性。表2是根据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从绝对稳定性看,1992—2008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是0.0471;分期看,1992—2003年是0.0341,2004—2008年是0.0121。可见,时期长短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的重要因素。2004年之前和2003年之后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相差较大,表明2004年统计方法的调整确实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程度。此外,2003年之后劳动收入份额运行具有一致性。从相对稳定性看,不同时段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有一定差别。1992—2008年企业和***府部门劳动份额标准差均小于1992—2004年相应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标准差,而同期的住户部门却是相反的;同时,1992—2008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0.0471)却大于1992—2004年的标准差(0.0412)。所以,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影响是相对的,还要充分考察不同部门增加值占比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不同时段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具有一致性,1992—2004年和1992—2008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均小于企业、***府和住户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表明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完全满足相对稳定性要求,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上分析知,收入法GDP核算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在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同的表现,展示了不同的波动特征。要全面认识这种波动性还必须结合不同产业或不同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来进行全面的考察,这可通过对式(1)差分进行劳动收入份额的结构分解来实现。

三、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结构分解

国外学者较早地研究了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结构分解。Solow(1958)、Gujarati(1969)、CloseandShulenburger(1971)等学者考察了美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Ruiz(2005)和Young(2006)进一步将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分解为内部效应、结构效应和协方差效应。我国学者白重恩等(2009)、罗长远等(2009)以及肖文等(2010)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这些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1.分解方法

如果深入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素分配份额的波动,从产业的角度需要先计算不同产业内部要素分配份额和不同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再计算这些产业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和相应产业的结构变动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从部门的角度则需要先计算不同部门内部要素分配份额和不同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再计算这些部门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和相应部门的结构变动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

2.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产业结构分解

根据式(2),利用***1、***2和***3的数据,能对1979—2004年收入法GDP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性进行产业结构分解,分别测算出产业内部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协方差效应(***5)。在影响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的三种效应中,协方差效应绝对值大多小于0.001,在此将其忽略。产业内部效应主要和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差距相关,如果产业结构转型发生在劳动收入份额相差较大的产业之间就能引起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发生显著的变动。产业结构效应主要与不同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相关,所占比重发生变化越大的产业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较小。从***5看,从1979—1992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保持在50%以上,相对于整个考察期波动幅度较小,标准差为0.0114;同期,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没有形成明显的下行趋势,两者相关系数为0.2443。1993年劳动收入份额开始低于50%,此后下降趋势逐渐明朗,波动程度相对于前一时期和整个考察期都较大,标准差为0.0271;这一时期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逐步形成明显的下降走势,相关系数有所减小(0.1832)。可见,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共同决定着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不同组合的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同从而引发劳动收入份额不同的波动程度和发展态势。此外,收入法GDP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相关系数是正数,二者在整体上呈同方向变动,这强化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程度,从而降低了相对稳定性,所以收入法GDP核算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不满足相对稳定性要求。

3.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部门结构分解

按照式(2),能对1993—2008年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性进行部门结构分解,分别测算出部门内部效应、部门结构效应和协方差效应(***6)。在影响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三种效应中,协方差效应很小,在此将其忽略。部门内部效应主要和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差距相关,如果某种制度安排导致部门之间劳动收入份额发生较大变化时就会引起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发生显著的变动。部门结构效应主要和不同部门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有关,所占比重发生变化越大的部门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较小。从***6看,从1993—2003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保持在50%以上,相对于整个考察期波动幅度较小,标准差是0.0341;同期,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振幅越来越小,有趋近于0的迹象,二者相关系数是-0.5561。2004年劳动收入份额开始低于50%,此后下降明显,但波动幅度相对于前期和整个考察期都较小,标准差为0.0121;这一时期的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迅速变小并于2008年基本收敛于0,二者相关系数是-0.9828。所以,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共同决定着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不同组合的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同从而导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形成不同波动的程度和发展态势。此外,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的相关系数为负数,二者在整体上呈反方向变动,这有助于降低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程度,从而提高了相对稳定性,这就是资金流量表核算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完全符合相对稳定性要求的原因。

综上所述,从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的结构分解可知,协方差效应因作用甚微可以忽略,产业(部门)内部效应和产业(部门)结构效应的影响大。内部效应体现了劳动收入份额自身(产业劳动份额和部门劳动份额)变动的作用,结构效应反应了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动的影响。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共同决定着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不同组合的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同从而引发劳动收入份额不同的波动程度和发展态势;二者不同的相关关系对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上述关于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结构分解的研究结论应该运用到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过程中,通过结构优化达到稳步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效果,从而实现我国的收入优先增长。

四、劳动收入份额稳步提升中的结构优化

在经济发展中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应避免过度波动,从而实现稳步增长,这需要在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中密切关注结构优化。通过合理的经济结构转型以充分利用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来稳步提升收入法GDP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调节以有效运用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来稳步提升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以及通过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合理搭配以有效地促进两种效应发挥作用的一致性从而共同推动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稳步提升。这需要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特征和收入分配***策来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研究。表3报告了1979—2003年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分四阶段按产业结构分解的情况。1979—1984年,产业总效应为正,这有助于提高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事实上这一时段的劳动收入份额是逐年稳步上升的;具体地,产业内部效应的相对贡献较小,为40.65%,产业结构效应的相对贡献较大,为59.35%。进一步看,虽然产业内部效应相对较弱,但是第一、二、三产业内部效应是正向的,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均有促进作用;说明在保持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时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分配是相对合理的。虽然产业结构效应的相对贡献更大,是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主要力量,但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效应是不均衡的,第一产业对增加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很大,相对贡献为90.51%,第三产业贡献较小,相对比是10.3%,而第二产业却形成了降低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结构效应,相对贡献为-41.73%。出现这种失衡的正负结构效应是由不同产业增加值占比变动程度不同引起的;在此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稳步增加,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略有提高,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却显著下降;说明在维持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稳定时仍然需要重视产业结构优化,注重不同产业增加值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对作用。所以,在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过程中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结构优化,一是在保持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时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内部结构优化;二是在维持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提高不同产业增加值的产业结构优化。按照上述思路可以进一步分析1985—1989年、1990—1995年、1996—2003年这三个时段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正向或负向作用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贡献,从而明确如何优化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内部结构和提高不同产业增加值的产业结构。

通过对比四个时段劳动收入份额产业结构分解及其效应,我们发现,1978—1984年和1990—1995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在增加过程中的发展态势和提升水平不同,其产业总效应的大小是不同的;不仅如此,在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提升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效应也是不同的,而且产业效应的相对贡献也在发生转移。相比1978—1984年而言,在1990—1995年间虽然产业总效应为正,但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起主导作用的效应已经从产业结构效应转移到产业内部效应。在产业内部效应中,不同产业内部效应的相对贡献也在发生转变,相对于1978—1984年间不同产业相对均衡的内部效应来看,在1990—1995年间已经转变为不同产业相对贡献均有提高的同时第二、三产业相对贡献提高水平更加显著的特征。这表明在保持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时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发生了积极变化,其中第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逐年明显提高,比重很高的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和比重较低的第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均略有提高。由于这种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的结构优化,所以产业内部效应(0.0397)在克服产业结构效应(-0.0209)阻碍劳动收入份额提高的条件下还以正效应(0.0188)促进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更直观的看,在1978—1984年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对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在1990—1995年产业内部效应大大增强(0.0397>0.0150),但产业结构效应却由正变负(0.0218-0.0209);所以,在保持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时优化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结构以及在维持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优化不同产业增加值的产业结构,还必须重视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协同以发挥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最大产业效应。

在1985—1989年和1996—2003年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两个时段产业总效应均为负数(-0.0431,-0.0478),而且这两个时期的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均为负数。显然,能否提高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是由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共同决定的。进一步看,产业内部效应主要发生在第二、三产业之间,产业结构效应主要发生在第一、二产业之间;这说明在保持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时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程度较高的是第二、三产业,在维持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产业增加值占比起伏较大的是第一、二产业;基于此,在优化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结构时稳定或适当提高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在提高产业增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时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提升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至关重要。以类似于按产业结构分解进行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从表4能得到如下结论:在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中,一方面在保持部门结构相对稳定时要重视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中的内部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在维持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要关注不同部门增加值提高过程中的部门结构优化;同时,还要重视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的协同以发挥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综合效应;而且,在优化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内部结构时稳定或适当提高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在提高部门增加值优化部门结构时努力提高住户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策建议

基于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数据,本文在探讨劳动收入份额构成、波动性和结构分解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稳步提升中的结构优化,得到以下重要结论。在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过程中,在保持产业(部门)结构相对稳定时要重视产业(部门)内部劳动收入份额的结构优化,在维持产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要重视不同产业(部门)增加值提高过程中的产业(部门)结构优化;同时,还要重视产业(部门)内部效应和产业(部门)结构效应的协同对稳步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综合效应;在优化结构时稳定维持第一产业(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和努力增加第三产业(住户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稳步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具有重要作用。上述结论在稳步提升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收入优先增长中对制定产业发展***策和部门分配***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部门视角类似于产业视角,本文仅从产业视角进行具体分析。

三重一大总结篇7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回归模型;四川

中***分类号:F1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64-02

引言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关系密切,经济增长能否带来就业的同步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的产业结构形式,将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间接地影响到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中国进入“十二五”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明晰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找出不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劳动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人口大省,其经济发展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基于四川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借助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四川省经济增长与人口就业做出统计分析,以期对加快四川省产业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有借鉴意义。

一、分产业的四川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本文引入劳动力资源总数这一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把就业和地区生产总值按照第一、二、三产业分开作为变量,基于《四川统计年鉴2011》中1990—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产业就业和分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之间计量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

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EP1为因变量, 以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及三次产业生产总值GDP1、GDP2、GDP3 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做参数统计检验。因劳动力资源总数作为一个变量引入,在模型中就不引入常数项,模型如下:

LnEP1=α*LnLFR+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μ

(符号说明:GDP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GDP1代表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GDP2代表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GDP3代表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EP代表总体就业人口(万人),EP1代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EP2代表第二产业就业人口,EP3代表第三产业就业人口,LFR代表劳动力资源总数,μ代表随机误差。符号在后文中出现不再重复说明。)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1=1.164634 LnLFR-0.321820 LnGDP1

t=(89.97170) (-19.62997)

R2=0.912729 AdjustedR2=0.97881 F-statistic=188.2546

上式显示模型拟合的效果很好,但是经对数处理后的系数不能直观反映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总数之间的关系,故用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在EVIEWS中回归后变量中劳动力资源总数LFR的系数为0.685403,即每10万经济活动人口约有6.8 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符合经济意义。四川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劳动人口众多。从模型中显示第一产业GDP与第一产业就业关系的结果看,第一产业GDP的系数为-1.723037,系数为负说明第一产业农业对劳动力不具吸纳作用而是产生就业的挤出效应。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民劳动积极性提高是原因之一;农业现代化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是原因之一;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策的实施,也可能促进第一产业的就业饱和并排挤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

(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

借鉴第一产业就业模型,以第二产业就业人口EP2为因变量,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和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自变量。建立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2=α*LnLFR+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μ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2=0.632199LnLFR+0.170181LnGDP2

t=(89.72048) (20.49607)

R2=0.975924 AdjustedR2=0.94586 F-statistic=729.6217

第二产业具有GDP 高产出的显著特征,GDP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该产业GDP的增长与其就业人口增长呈现一致变动的关系;目前,四川省第二产业GDP发展吸收就业的能力仍然很强。

(三)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

如上,以第三产业就业人口EP3为因变量,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和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自变量。建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3=α*LnLFR+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μ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3=0.580312LnLFR-0.281684LnGDP2+0.554490LnGDP3

t=(82.97539) (-5.302039) (10.80001)

R2=0.991395 AdjustedR2=0.990383 F-statistic=979.3299

比较第三产业模型与前两次产业模型在劳动力资源总数上的系数可以看出,第三次产业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吸纳就业的能力还很有限。式中,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影响为负数,说明二次产业的增长吸纳了更多就业人口,致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相对减少。

从上可看出,因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众消费水平低较低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

(四)总体就业与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回归分析

因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对就业人口影响较大,对各产业的就业影响也各不相同,故根据以上分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以总体就业人口EP为因变量,以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及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EP=α*LFR+β1*GDP1+β2*GDP2+β3*GDP3+μ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总体就业人口模型:

EP=0.846424 LFR+0.191139 GDP2-0.353723 GDP3

t=(395.6410) (8.563305) (-12.46845)

R2=0.947600 Adjusted R2=0.941436 F-statistic=153.7145

总体就业人口模型中变量LFR(劳动力资源总数)的系数为0.846424,其值的范围在0和1之间,符合经济意义:四川省经济在排除三次产业经济发展及其他因素影响下,可保证84.64%的劳动力就业。而三次产业的结构和经济发展对总体就业产生了不同影响。

二、结论

三次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各不相同。其中,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达到饱和,出现劳动力挤出效应;第二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快,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其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能够提供大量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很有限,还不能发挥其对就业增加的拉动作用。因此,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如要充分扩大就业,切实缓解就业压力,还应当从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出考虑。

三、对策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四川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大省,就业压力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强,对促进就业具有直接作用,而第三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故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重一大总结篇8

关键词:历史资料;产业结构;历史演进;生产方式

1 引言

建国之初,新中国几乎是个纯农业国,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所占比例约为58.5:25.9:15.6。这样的比例结构,甚至低于库兹涅茨所描述的“标准结构”中最贫困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时期,国家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恢复生产、增加供给、稳定市场、调节供求,为下一阶段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打好基础。通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前的最高水平,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一些供给严重短缺的产业得到了加强。虽然从总体上看,旧中国留下的产业结构并未得到较大的改观,但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却是趋于优化的,并具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和时代的特点。

随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全面建立起来。1953-1978年期间,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得到了强化,产业结构总体上在失衡中演进。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演进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经济调整”、“”和“洋跃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2 封闭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探析:1953-1978

“一五”计划(1953年至1957年)期间,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这个中心任务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45.87%下降到1957年的40.26%,第二产业由23.36%上升到29.68%,第三产业由30.76%下降为30.06%。产业结构的这种演进是符合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当然,这种演进主要是由“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所要求的,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所要求的。可以看出“一五”时期的产业结构是趋于优化的。其决定因素主要在于:第一,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成功,在改造的同时实现了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第二,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渐建立了起来,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势也便发挥了出来,这使得该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第三,“一五”后期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运动方式,并以生产为中心进行,虽然时间不是很长,影响也不是很大,但这为所有产业奠定了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第四,“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中国***府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各次产业发展的措施。在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同时,也注重发展轻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次产业;重视从苏联、东欧以及其他国家引进人才、资本、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国外资源;在重点建设重工业的同时,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等。

在1958年至1978年间,曾经出现过两次以行***性分权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变动,其结果并没有触动以行***指令为主要手段的计划经济体制,反而使它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总体上是趋于严重失衡的。从1958年开始的连续3年的“”,结果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1960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7年的40.3%猛跌至23.4%,第二产业由29.7%猛升至44.5%,第三产业由30.1%上升到32.1%。这些数据表明:第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发展过快,第三产业上升过于缓慢。总之,产业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但从1961年开始,持续进行了5年的经济调整,到1965年,第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又依次转变为37.9%、35.1%和27.0%。显然,以往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状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并大体趋于协调。

1966年至1978年,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以及两次经济过热,结果造成这段时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纱窝现厥Ш猓而且又未得到及时调整,结果导致1978年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65年37.9%下降为28.2%,第二产业也由35.1%上升到47.9%,第三产业由27.0%进一步下降到23.9%。该数据表明:产业结构失衡已经演变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1958年至1978年间,在社会生产力以及其他相关条件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条件下,尤其是宏观经济***策受到“左”的思潮支配下,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指令性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点,因而这成为了产业结构失衡最基本的体制根源。第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或许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重要战略,但这一关系到经济全局的战略却被盲目地、片面地、长期地延续下来,使其本该具有的积极作用走向了其反面,这成为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重要根源。第三,在1966-1976年期间,长达10年的“”导致***治运动取代了生产,这种状况导致了各次产业失去了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宏观环境,而且也成为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第四,由于国内外因素特别是国际因素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地区实行了闭关锁国***策,结果造成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当然也难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第五,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能创造价值,而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均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价值。因而,当时严重存在着“轻非物质生产部门、重物质生产部门”的***策偏好。上述因素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造成这段时间的产业结构趋于失衡。当然,这是就该期间总的趋势而言的,并不否定这期间产业结构有趋于改善的情况。

3 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探析:1979-2011

3.1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

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工商业体制改革都是从农村开始着手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大***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业改革的同时,农村的乡镇出现了大量的个体手工业、商业和乡镇企业,随后慢慢形成了中国的民营企业。期间,特区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978-1992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恢停基本实现了工农业产品相对富足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第一产业由1027.53亿元增长到5866.6亿元,增长了5倍多,第二产业由1745.2亿元增长到11699.5亿元,增长了近7倍,第三产业由872.48亿元增长到9357.38亿元,增长高达11倍,三次产业之比由28.1:47.9:24.0转化为21.8:43.5:34.8。但这一时期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产业结构比例都是不稳定的,尤其是经济增长波动性极大,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经济转型与经济***策引起的。具体原因有:一是受左、右思潮的干扰;二是农业受气候的影响;三是没有先例可循,缺乏经验,在试错中前进。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时期的产业结构

1997年到2002年这段时间为国有企业改革、调整时期。经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方面使原有大型国有企业增强了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拓展了国际市场,进而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增长,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经历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考验之后,2003年,国民经济增速为10%,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8:46.0:41.2,显然这一比例比1993年的19.7:46.6:33.7更加趋于合理,即农业比例大幅度下降,工业比重基本平稳,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

2005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连续三年再次发生经济过热,经济增速依次达到11.4%、12.8%和14.3%。因此,中国***府从2008年开始对经济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但这次调整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与以往相比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国内经济周期从1999至2007年连续9年的上行阶段很快进入了下行阶段,而且来势非常迅猛;2008年国内自然灾害严重,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2007年第三季度遭遇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结果造成2008年、2009年经济增速迅速下降为9.6%和9.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10.8%下降到2009年的10.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47.3%下降到2009年的46.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41.9%上升到2009年的43.5%。显然,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2010年与2011年为“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的转换时期,在“调结构、稳物价、保增长、促和谐”的目标下,实现了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从2008年底全球共同以超常规刺激***策应对金融危机到2009年底已经一年多的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基本上恢复到雷曼兄弟倒闭之前的水平,全球经济进入所谓“后金融危机时期”。该时期实施积极的财******策与稳健的货币***策。尽管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和以棉花等农产品为代表的消费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央接连出招稳定消费价格,打出了给力的***策“组合拳”,不仅实现了物价的理性回归,而且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和2011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0.4%和9.2%。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10.7%下降为2010年的10.1%,第二产业由2008年的47.4%下降为2010年的46.8%,第三产业由2008年的41.8%上升到2010年的43.1%。然而,中国2011年的产业结构与2010年相比,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五”(1953-1957年)计划的指导下,中国加大了对工业的投资,尤其是重点发展了重工业,这为我国建立相对***和完整的产业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期(1958-1960年)重工业发展过猛、过急,产业结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二次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而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结果造成了“”时期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但经过1961-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国的经济得以全面的恢复,产业结构又重新变得相对协调了。“”及结束后两年(1966-1978年)的这一时期中,中国在经济发展上主要是执行以备战为中心的建设指导方针,因而该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显示出了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但“”结束后的两年,我国经济上执行的基本***策仍延续了“”的做法,结果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并没有改变。显然,1953-197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是农业增长缓慢,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超前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一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一种依靠指令性计划推动的重工业主导型结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向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了以往优先重工业的战略,确立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的调整方针,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任务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由比例失衡逐步得到了优化。

参考文献

[1] 姜建华,邓强. 新中国产业结构研究思想演进路径分析[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2] 段文博. 资源约束下的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三重一大总结篇9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分类号]F2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51-02

一、问题提出

对一国经济增长问题,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的积累,它忽略了技术进步、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采用索洛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重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比之前的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这些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经济各部门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不会使总产出增加,不存在结构效应。因此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没有考虑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不同产业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是否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产业结构是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变化通常伴随经济总量的变化,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针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已有几十年时间。库兹涅茨(1985)发现,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当中,总量增长引起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从而使各产业需求发生变动,导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变动。罗斯托(2001)却认为经济增长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首先是某些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然后影响其他部门,最后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基于创新的主导部门通过其扩散效应带动产业结构转换是关键内容。而以钱纳里(1989)为代表的学者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经研究发现,一国经济增长过程是国民经济结构一系列变化的非均衡增长,这种增长伴随着生产要素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流动产生的结构效应。帕西内蒂(1981)提出,只要产业结构的变化能够适应需求变化,更有效利用技术,劳动和资本能够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那么产业结构变动将使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对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周振华(1995)通过分析经济结构的变化来说明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同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郭克莎(2001)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产业间资源流动和结构变化对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要创造一个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和结构关系比较协调的经济环境,以确保经济的良性增长。朱慧明、韩玉启(2003)利用1978—200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证明了扩大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我国经济的良性增长。孙皓、石柱鲜(2011)的研究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性、稳定性和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密切相关,其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单向格兰杰影响。

根据以上文献研究,国内外学者均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很少有文献研究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间的因果联系及它们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主次关系。因此,本文尝试对我国三次产业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三次产业各自间的因果联系及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主次关系,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样本数据为1978—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记为LNGDP、LNGDP1、LNGDP2、LNGDP3。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量采用Eviews6.0软件。

(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根据样本数据,1978—2009年,我国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三次产业各自的生产总值都实现了稳步快速增长。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方面,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一产业占比从1978年的28.19%降为2009年底的10.35%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47.88%开始呈小幅下降趋势,到1990年底降到41.34%,而后开始反弹,随后的20年间该比重围绕47%波动,到2009年底第二产业比重为46.30%,1978—2009年间第二产业的比重总体平均维持在45.5%;第三产业的比重自1978年以来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2009年底该比重已从1978年的23.94%上升到43.36%,上升幅度为81.16%。

(三)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由于时间序列的非平稳而造成的“伪回归”问题,在进行协整分析前,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对LNGDP、LNGDP1、LNGDP2、LNGDP3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时采用AIC最小准则确定滞后阶数。

采用Eviews6.0软件对LNGDP、LNGDP1、LNGDP2、LNGDP3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根据检验结果,在5%置信水平下,LNGDP、LNGDP1、LNGDP2、LNGDP3序列均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均为I(1)过程,故可对其原始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四)协整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可验证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之间就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前面的平稳性检验可知,LNGDP、LNGDP1、LNGDP2、LNGDP3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由协整检验考察它们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结果见表2),观测序列无线性确定性趋势并且协整方程(CE)仅有截距。

从协整检验结果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仅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说明协整关系存在,LNGDP、LNGDP1、LNGDP2、LNGDP3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取标准化的协整向量,得到标准化协整方程为:

LNGDP=0.022662×LNGDP1+0.659052×LNGDP2+0.281467×LNGDP3+0.548243

由上式可知,当第一产业的GDP增加1%时,GDP总量将增加0.0227%;当第二产业的GDP增加1%时,GDP总量将增加0.6591%;当第三产业的GDP增加1%时,GDP总量将增加0.2815%。

(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四个变量之间的深层关系(结果见表3)。

由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我国GDP总量是第一产业GDP的格兰杰因,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能够促进第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我国GDP总量与第二产业GDP互为格兰杰因,即我国GDP总量的增长将带动第二产业GDP的增长,同时第二产业GDP的增长也会促进GDP总量的增长;我国GDP总量的变动与第三产业的GDP没有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GDP均构成第一产业GDP的格兰杰因;第三产业GDP是第二产业GDP的格兰杰因。

三、结论

首先,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国三次产业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根据协整检验结果,三次产业产值均与GDP总量之间存在正向的变动关系。其中,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对GDP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说明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二产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推动效应较其他两个产业更为明显,同时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常年保持在45.5%左右,到2009年底仍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最高,可见第二产业是三次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产业,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重视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国GDP总量是第一和第二产业GDP的格兰杰因,意味着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能够提升第一、第二产业产品需求,带动产业发展,为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产品。同时,第二产业GDP也是我国GDP总量和第一产业GDP的格兰杰因,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以及所起的带动作用最大,所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第二产业发展能够带动第一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与GDP总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第三产业均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格兰杰因,说明单靠第三产业这种服务性产业的发展,而没有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带动整体经济稳定增长,但第三产业通过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提供所需的服务产品,能够促进其发展,进而使得整体经济增长。因此,要保证经济合理稳定增长,必须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辅助,同时不能忽视第一产业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2]L.L.Pasinetti.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5]孙皓,石柱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行业劳动力比率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2).

[6]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74-190、309-320.

三重一大总结篇10

关键词: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第三产业产值;VAR方程;产业结构合理化

中***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3-0084-03

一、引言

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1.02%上升的到2011年的34.61%。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河北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直停滞在34%左右,表明我省在产业高级化过程中遇到了阻力。河北省的这种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发现其内在原因。

目前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全国层面。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国内学者做了较多研究。刘伟和李绍荣(2002)通过运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和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效率的关系模型得出结论:对中国经济规模产生正效应的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产生的却是负效应。刘伟和张辉(2008)使用“转换份额”(Shift-Share Analysis)的方法测算了1978―2006年产业结构迁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小。干春晖、正若谷和余典范(2011)表示我们不应该一味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远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就业方面,金素(2011)运用钱纳里的结构方程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表明第三产业能有效地吸收剩余劳动力。

这些学者的研究给我们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但目前的研究还鲜有基于省级角度综合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及劳动就业的关系。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VAR模型综合分析这三方面的相互影响,研究河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遇到问题。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GDP、就业总人数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简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及就业人数比重之间的关系,意在说明河北省在当前经济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及就业总人数之间的相互关系。GDP反映出河北省地区的总产值,记为gdp;就业总人数用l表示;用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表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记为x1;x2代表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数据来源于2012年的《河北统计年鉴》,样本的抽取时间为1985―2011年。为了确保文章所使用的数据不存在异方差现象,将四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gdp、lnl、lnx1、lnx2,构建VAR方程。

三、实证分析与结论

(一)检验变量的平稳性

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检测变量lngdp、lnl、lnx1和lnx2的平稳性。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lngdp为非平稳变量,但其一阶差分dlngdp是零阶单整,为平稳变量。因此,lngdp为一阶单整的非平稳变量。下面将对dlngdp、lnl、lnx1和lnx2四个平稳变量建立时间序列VAR模型。

(二)建立VAR模型

在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时,需要综合考虑滞后项和自由度的影响要素,合理的滞后项和自由度能够使方程简洁而有意义。逐步增加方程的滞后阶数,并计算LR、FPE、AIC、SC和HQ五个准则认可的P值,当滞后阶数能通过多数准则的检测时,该滞后阶数即为方程的最佳滞后阶数。利用Eviews6.0软件计算,当方程的滞后阶数增加到3时可以通过4个准则的检测,因此确定建立VAR(3)模型。

如***1所示,在VAR(3)中,进行模型的平稳性检验.通过单位根检验模型中的所有单位根都落在单位圆内,表明VAR(3)方程组中的单个方程都具有收敛性。同时进一步验证了对变量平稳性检验的正确性。

上述4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分别是:R2gdp=0.778,R2x1=0.817,R2l=0.996,R2x2=0.996.

从第一个方程看,dlnx1所有滞后三期的系数都为正,说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能够促进GDP的发展。但lnx2的滞后一期、三期的系数为正数,滞后二期的系数为负数,当lnx2(-1)、lnx2(-2)、lnx2(-3)相等时,它们的系数之和为负数。说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对GDP起反向作用。

第二个方程中dlngdp滞后三期的系数总体为负,说明GDP发展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起到反向作用。这与河北省近年来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相符。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对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就业总人员的增加也对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的增加起到正向作用,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提高不利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

分析第三个方程的系数,dlnx1滞后三期的系数都为负,表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不能带动总就业人数的增加。同时当lnx2(-1)、lnx2(-2)、lnx2(-3)相等时,它们的总系数为负。表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增加不能促进就业总人数的增加。从总体角度讲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还不能有效带动劳动就业。

对于第四个方程,GDP总体上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是有利的,而从方程系数上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对就业比重的提高是起反作用的。这种关系看上去有些矛盾,借鉴已有研究不难发现第三产业产值要想提高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的结构升级,就目前河北省情况来讲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就业人员比重提高的影响小于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减少的影响。

(三)检验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

(四)方差分解

上述VAR(3)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我们对GDP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方差分解曲线***进行分析。GDP对来自自身当期的偶然因素冲击的感应最为明显,第一年为100%,随后平稳地下降到65.52%。GDP对来自第三产业比重和就业总人数的偶然因素冲击感应几乎一样,最后都稳定在7%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偶然因素冲击对GDP的影响较大,前两年几乎没有反应,第三年上升到17.74%,最后稳定在20%左右的水平上。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来自自身和来自GDP的偶然因素冲击最为敏感,第一年分别为53.40%和46.60%,随后缓慢下降,到第五年为62.60%,随后稳定在62%的水平上。就业总人数偶然因素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冲击从第二年的3.65%开始,然后上升到第三年的10.64%,最后从第四年开始稳定在8%的水平上。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偶然因素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的冲击从第二年的6.37%开始,随后在第三年上升到7.53%,最后稳定在这个水平上。

四、结论及***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GDP的增长,但GDP增长的同时会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产生抑制作用。就河北省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近十年没有大的提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会自然地随着GDP发展而提高。因为我省目前的比较优势在以资源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很难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大的发展。所以河北省***府为了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应该出台***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产值在GDP的比重得到提高。

从VAR(3)方程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就业存在挤出效应。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这种挤出效应应该是由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我们在增加第三产业产值的同时应该关注提高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水平,否则单纯的优化产业结构很可能带来就业压力的增大,这样不利于第三产业的长期发展。

目前河北省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做大第三产业,力争“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十二五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发挥***策的引导作用,落实促进第三产业的***策。河北省目前的经济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为了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在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出台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策,同时加快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空间。

2. 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河北省发展第三产业需要在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重点促进生产业的发展,积极扩展新兴服务业,在遵循市场竞争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使传统服务业能够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

3. 协调好发展第三产业与吸收就业的问题。就本文的实证研究而言,单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可能会造成就业困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应该挖掘传统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生产业,并重点扶持新兴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中能够大量创造就业岗位的行业,从而缓解甚至消除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对就业的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1]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刘伟,张辉.经济研究[J].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2008,(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三重一大总结10篇

学习

包粽子比赛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包粽子比赛10篇,内容包括包粽子比赛的文案,包粽子比赛的作文。主题:迎端午、包粽子、弘扬民族精神,庆节日、品粽子、传承中华传统二、组织策划居委会干部负责动员、宣传及活动具体实施三、报名时间、对象时间:20XX年5月10日-20

学习

保护地球的广告语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保护地球的广告语10篇,内容包括保护地球的广告语简短,关于保护地球的广告语十条。地球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爱地球,爱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亦争空气更新鲜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就是对后代的珍爱背水一战

学习

关于美与丑的作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美与丑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美和丑的作文高一,关于美与丑为话题的作文。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去做前一种人,那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繁荣昌盛,人性会更加完美善良,文明礼貌人人都能做到!不要做那后者,后者会让人失去人与人之

学习

值周总结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值周总结,内容包括值周优缺点总结,不一样的值周总结。三、晚饭时间学校纪律。晚饭时间较短,学生都能及时吃饭然后回到教室学习,表现很好。四、上课、晚自习教室纪律。三个年级晚自习纪律较为安静,绝大部分同学都能专心投入的学

学习

读一本好书有感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读一本好书有感10篇,内容包括读一本好书一篇感悟范文,读一本好书有感怎么写500字。

学习

关于幸福的日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幸福的日志10篇,内容包括关于幸福的日志,每天的幸福日志。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逃离“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转投重庆,因为这里,听――幸福正在敲门!幸福引力:重庆是“中国的明日乐园”张章开始看房了,尽管刚刚入渝

学习

阳光励志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阳光励志10篇,内容包括阳光励志句子,阳光向上经典励志文章摘抄。错过的,就遗失在远方2.一生中,我们大抵会爱上两种人,一种治好了我们的病,一种让我们病入膏肓。3.一些事,闯进生活,高兴的,痛苦的,时间终将其消磨变淡,人生就是遗忘的过

学习

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读一本好书读后感优秀范文,阅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读到这本书的末尾我哭了,不禁为盛欣仪的遭遇而感到同情,对我们来说,过早失去父母,是人世间最残忍的事情,不过,生命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就如同四季的

学习

期末考试动员班会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期末考试动员班会10篇,内容包括期末考试动员班会主题该怎么写,迎接期末考试主题班会。0前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起,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招生规模的扩大不仅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学生群体的成

学习

民族经济学论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民族经济学论文,内容包括民族经济论文,民族经济专题研究论文。(一)历史必然性。把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来分析,解析法律现象的社会经济根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德斯***研究了法的精神和古罗马民族

学习

六一儿童节板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六一儿童节板报10篇,内容包括六一儿童节板报画,六一儿童节板报简单又漂亮。长大了你就可以去远方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路踏遍万水千山那时候,我就盼呀盼……盼望自己快快长大长大了就可以像大人一样去远方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路

学习

星期天真好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星期天真好10篇,内容包括星期天真好的句子,星期天真好插曲。3、寄一份真情的问候,字字句句都是福祉欢愉,送一串深深的祝福,分分秒秒都是平安吉利,传一份浓浓的心意,点点滴滴都是平安若意。周一欢愉!4、天朗气清风和畅,周一到来云飘

学习

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10篇

阅读(27)

1.风韵犹存的,在虐恋中沉浮。(《私蜜》,2010年第1期)2.她就像一位风韵犹存的,散发着周身的芳香。(搜狐网,2010年1月30日)3.老板娘是青木美野里女士,60多岁,身材瘦小但风韵犹存。(《环球时报》,2012年8月7日)4.珍娜·露露布丽姬妲今年已年近80...

学习

生活哲理文章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哲理文章10篇,内容包括生活哲理句子经典,生活哲理精辟段子。“用火烧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是会长出来。”“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但是,石灰过期,杂草又会生出来。”“斩草除根可行,但是草非常容易存活,草的种子很

学习

本一大学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本一大学10篇,内容包括一本大学排名完整版,一本大学简介加相片。(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中共“一大”会址考证

阅读(135)

本文为您介绍中共“一大”会址考证,内容包括参观一大会址有感简短,中共一大会址参观攻略。笔者考证中共“一大”会址,读者也许奇怪,中共“一大”会址不是很清楚了么?的确,它是上海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这是确定无疑的,但在文献论著中,这里

学习

北方冬春一大茬西葫芦高效立体栽培技术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北方冬春一大茬西葫芦高效立体栽培技术,内容包括香蕉西葫芦适合北方露地种植吗,西葫芦什么时候播种北方最合适。西葫芦别名茭瓜、美洲南瓜,葫芦科南瓜属,原产北美洲南部,现已广泛种植。由于西葫芦含有一种干扰素的诱生剂,具有抗

学习

美国第一大亨商战传奇

阅读(54)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蒸汽船成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范德比尔特最早就从这个行业崛起>>第一大亨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20世纪美国第一大案雅虎超越谷歌重回美国第一大网站日本反超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海外“债主”Vevo超MySpace成美国第一

学习

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内容包括纽约1900年城市照片,纽约是世界第一城市吗。纽约(NewYork)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位于纽约州东南的哈得逊河(HudsonRiver)河口,濒临大西洋。纽约只有大约三百来年的历史。1626年,荷

学习

《羊城暗哨》与“广州第一大案”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羊城暗哨》与“广州第一大案”,内容包括羊城第一大案,羊城暗哨在广州哪里。建国后,反特片作为故事片题材的一种形式,以其情节曲折、紧张、惊险、充满悬念,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1957年初,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决定筹拍反特故事片

学习

Mixi财富之路 日本第一大社交网站

阅读(28)

日前,《商业周刊》网站发表分析文章称,Mixi成最受日本用户欢迎的社交网站,在日本已将Face-book、MySpace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是日本社交网站当之无愧的霸主。在不久前的福布斯日本富豪榜上,Mixi创始人、31岁的笠原健司也成为日本最年轻的

学习

营销渠道多元化,化妆品销售的一大亮点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渠道多元化,化妆品销售的一大亮点,内容包括化妆品销售渠道怎样多样化,化妆品线下销售渠道策略。在化妆品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渠道作为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化妆品生产商的关注与重视。80年代,想要购买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