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启示10篇

孙权劝学的启示篇1

【关键词】《孙权劝学》;创新;教学设计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关键字词,积累并运用成语,顺畅翻译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抓住具体的描法,揣摩人物生动的形象,在自主质疑和合作探究中分析文章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文章中小故事蕴含的深刻大道理,从中受到教育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以及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形象;难点是鉴赏详略得当、侧面衬托以及即事说理的艺术特色。

二、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注重以对话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范本。文章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进长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即事说理,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读书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引导意义。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常常认识问题还不够全面,又侧重于感性认识。所以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好课文,并通过朗读、质疑探究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与心理,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以培养认知感悟和理解鉴赏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趣感知

师: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这样评价过一个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曹操也曾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那你们知道这位备受众人称赞的人是谁吗?――对,他就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可能,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作为帝王霸气的一面,那么他在生活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

(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成诵,文从字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并板书文中认为难读的字音,大家齐动手解决。

学生板书: 卿(qīng) 岂(qǐ) 邪(yé)

遂(suì) 孰(shú)

(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预习课文时应养成查找工具书和看课文注释的习惯。)

2.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师生齐读。

3.落实翻译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的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先把自己认为不好翻译的词句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请做好记录,一会儿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生合作解疑)

(幻灯片明确)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注意通假字。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注意一词多义。

邪:通“耶”,反问语气词表示“吗”――注意语气助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注意成语的解释。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借助注释第一招,古今词义需比较;一词多义细选择,语境推断最重要。(生齐读,强化记忆,掌握方法)

(三)质疑解惑,理解课文

假设你把同学们当作北宋***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你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教一下他们。

生:(1)司马光先生,您写的是孙权劝学,为什么还要写鲁肃赞学呢?

明确:(抓住文章主题,重在一个“劝”字。孙权劝学的描写详细具体,看似鲁肃赞学多余。其实写鲁肃的赞学,有着多重作用。一方面,文章如只到“蒙乃始就学”,何以见吕蒙的长进,进而体现吕蒙的善学以及孙权的善劝呢?这是侧面衬托的作用。另一方面,鲁肃赞学还使得文章故事更加完整,摇曳生姿,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给人启迪。)

(2)您为什么不具体地写吕蒙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呢?

明确:(写鲁肃赞学已经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如果还要写吕蒙是何等的勤奋好学,未免重复多余,而且使得故事流于俗套,没有趣味性。只寥寥一笔,不仅承上启下,更显得详略得当,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3)您为什么结尾又写了鲁肃拜见蒙母并与吕蒙结友呢?

明确:(写鲁肃拜见蒙母,不仅体现吕蒙因为读书变化很大,说明孙权劝学的成功,还能表现出鲁肃的敬才和爱才的美好品德。具有教育启迪意义:读书可以改变自己,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敬重。)

……

(四)情景再现,分析形象

1.设计独白,情景再现

再次深入文本,仔细琢磨人物见面时的神态、动作,为人物内心独白设计画外音,即兴表演,再现故事情景。

(1)分小组讨论。

(2)师点拨指导。

读出语气和感情: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既关心又严厉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惊讶又赞叹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得

……

(3)小组代表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师:你们表演得真精彩,给自己点掌声吧。可见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作者描法多样化运用的结果。

2.隔空送话,分析形象

师:之前问了司马光那么多的问题,文中的人物该生气了,我们也来说说他们吧,结合文中他们的对话,我们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他们。

生:(1)孙权你真是一个好学,爱才的好君主。

(2)吕蒙你真是个勤学、虚心的好青年。

(3)鲁肃你真是个爱才、敬才的好将领。

……

(师相机板书关键词语)

(五)小结全文,感悟启迪

师:吕蒙由开始的“吴下阿蒙”到后来鲁肃对他的“刮目相待”这一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吕蒙一样,做到“好读书”“读好书”,有一天让别人也都对你“刮目相待”。这是司马光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联系《伤仲永》一文,对比阅读,你有什么感悟呢?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孙权劝学的启示篇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选取学生真实遇到的劝说情况,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活动,评价以下劝说是否得当,总结出得失。

(1)一位老人要往河里倾倒污水,一位中学生看到后劝说老人:“老大爷啊,您好,您这桶污水我来给您倒吧,我把它倒到附近的污水池里,不让它来污染我们这条美丽的河。”老人微笑着说:“我们一起去吧!”

(2)背景:王某和孙某是同学,又是多年的好朋友。但这天却因争当班长职位闹得不可开交,眼看着多年的友谊就要破裂。同学甲和同学乙都对他们进行劝说。

同学甲:“孙某,我觉得你不做班长是件好事。如果你争得班长,却失去友谊,值吗?

孙 某:(呢喃)值……不值?

同学甲:想想你俩多年的交情,容易吗?你们曾经互助互爱,多让人羡慕呀。但如今为了一个职位,却要失去这份真情,那多可惜呀。

同学乙:王某,你都做这么久班长了,就让孙某嘛。

王 某:(白了他一眼)做班长要靠实力,我凭啥让人呀!

孙 某:(生气)我又不是没有能力竞选班长,我凭啥要人让啊!

例(1)里劝说的对象是一位长者,所以言语表达要礼貌、婉转、简明。中学生称呼对方“老大爷”十分得体,话语也没有直接批评对方“乱倒污水,破坏河流”,而是婉转地劝说“污水要倒在污水池里,不要污染河流”。该劝说语遵守了得体原则,首先劝说符合爱护环境的价值准则,其次采用委婉的劝说语与主体和语境相适应,并取得良好的劝说效果。例(2)中同学甲和同学乙都遵守了价值准则,但同学乙的话语不得体,他没有根据对象特征找到劝说的关键点,而是围绕“让”字,如果孙某答应“让”王某,说明王某十分霸道,如果孙某接受王某的“让”,那么孙某的当选没有信服力,所以加剧了王和孙的纷争,没有取得良好的劝说语效。同学甲在“情”字上下工夫,强调友谊贵于名利,劝说语非常得体,让人很受用。通过以上例子,学生可以总结出劝说的基本点――称呼、内容、语气。

二、列举例子 归纳技巧

列举尽可能多的劝说例子,古今中外都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总结劝说技巧。

(3)柳公权有意劝唐宪宗秉公治国,但又不敢直说。一次,唐宪宗问:“书何能如是之善?”柳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司马光《资治通鉴》)

(4)A.别抽烟了!

B.别抽烟了好不好?

C.少抽点烟吧!

D.烟雾太浓了,孩子都咳嗽了!(语料来自观察)

(5)赵小蝶决定在上海投资办化妆品厂。有朋友劝她:“小蝶,你经销紫砂工艺品已十分成功。而化妆品市场竞争激烈,何必再去冒风险呢?”(《钟情于事业女性》)

例(3)使用了双关,是用一个词或句子表达双重意思:一个是字面上的意思,一个是隐含的意义,其中隐含的意思通常是重点。柳公权名义上在讲书法,实则是劝说皇帝秉公治国。在规劝别人时,出于某种原因或为了达要到某种效果,可以采用双关语,它可以加深语言的余味,启发对方思考。

例(4)A到D的委婉程度不同,A句是直言,BCD比较委婉。BCD利用潜在的语义来规劝对方停止吸烟行为。直言不讳刺激性大,容易伤到对方的面子,造成矛盾;委婉的话比较得体,听了让人轻松舒畅。不过,话不能说绝对,具体应根据对象和场合,恰当使用直言或是婉言来劝说。

例(5)中劝说者先称赞对方在经销紫砂方面的成功,使对方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为提出劝说营造良好的氛围。接着,提出劝说的理由――化妆品市场竞争激烈,再用疑问句“何必再去冒险呢?”间接劝说对方不要冒险,不要投资办化妆品厂。该劝说语利用先扬后劝的策略,使劝说能够比较顺利的进行,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常用的技巧有:正面劝说,引经据典,委婉相劝,巧用“激将”(“请君入瓮”),迂回劝说,适度褒扬,激励说服等。劝说的技巧、策略,很难全部归纳出来,只要能要根据语境灵活、得体的运用,达到劝说的目的就成功了。

三、实战练习 提高能力

孙权劝学的启示篇3

一、前后联系,优化文言教学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甚至在现代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文言积累活学活用,这将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其一,前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句。如《两小儿辨日》中有“日中”一词,我便提问:我们还在哪篇课文中学过“日中”一词,能否背背相关句子,并解释这一词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回答《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过,也明白了“日中”在古代汉语里通常解释为“正午”。其二,前后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课文的理解。如在《绿色蝈蝈》中有一个成语:“庞然大物”。在教学时,我有意让学生回忆在哪篇课文中学过,并让学生背一背相关语句,学生通过回忆,不但复习了《童趣》一文,而且明白了这一成语的用法。其三,前后联系可以让学生自主突破阅读中的难点。

二、古今打通,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要达到让学生对文言知识融会贯通、接受文化熏陶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当调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力求透彻理解,充分领悟。但是,由于文言文词性的变化、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透彻理解并非易事。而且,从各篇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须通过相互对照,彼此应证,才有可能形成必要的知识体系。

1.文言文教学应考虑到白话和文言的关系。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的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迅速而扎实地学好文言文,收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2.成语、典故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所有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自然纽带。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能力,通过文言字词的教学,指导学生探讨字词的延伸,寻找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吕叔湘先生曾经说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其中有一种提法就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通,许多词语的语用、语义是相通的,学生生活中就经常接触许多熟悉的成语、名句,所以,我不仅让学生了解文言字词在课文中的意义,而且让学生活学活用,进行积累成语的训练,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大大消除。如:文言词语“期”在《陈太丘与友期》中为“约定”的意思,那么,还有没有含“期”为“约定”的成语呢?通过引导,学生就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库,回忆有关的成语,如“不期而遇”。又如:“太丘舍去”中的“舍”是“放弃”之意,与之相关的成语有:舍本求末、舍己利人、舍近求远等。再如成语与词类活用的:《口技》“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与之相关的成语如“莫名其妙”。

利用成语进行文言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又能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的目的。

有些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文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能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古今打通”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

三、古为今用,丰富文言内涵

教学文言文,一定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主旨,从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谈谈学习了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或现代人或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让学生分析完主旨,即作者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有礼貌时,我顺势提问:是啊!中国古人是很重视为人的,那么,“诚信”、“礼貌”对我们今天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可以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或对你有什么启示。有的学生认为和同学相处要讲礼貌、讲诚信。有的学生认为,对待学习同样要讲诚信,要对自己负责,不能欺骗老师,蒙混过关。有的学生认为在考试时要诚信、诚实……这样,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即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收获或启发,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既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拓展了文章的主题,达到了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

四、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最鲜明的特征。在课题实验中,我深切地感到,选择出最佳教学突破口,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的导火线。突破口选准了,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就水到渠成,也就为全课的成功开辟了道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的教也就是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教师必然要审视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从而使学生顺畅地学好课文。

例如《孙权劝学》这篇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讲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就学的,但是,这样的教学往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于是,我另辟蹊径,以吕蒙为突破口,这样,学生就容易成为主动权的持有者。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你们了解三国时期吕蒙的故事吗?学生讲述预习时了解的关于吕蒙的故事。接着我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这个故事,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同时出示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对吕蒙的一段评价(学生自读)。

孙权劝学的启示篇4

 

为何明代没有后妃干***

 

儒家理论强调男女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不能干***。《尚书·牧誓》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贤德妇女,对这一原则自觉认同并遵守,被称为“贤后”的唐太宗长孙皇后就如此。史载,唐太宗时常向长孙后谈及赏罚的事情,对此,长孙皇后回答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事?”在太宗坚持与她谈论时,她竟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态度。

 

而一些干***乱国的后妃,则被冠以了“女祸”之名,唐中宗的韦皇后,就是臭名昭著的“女祸”之一。韦后在唐中宗李显坎坷的***治命运中,与他结下了深厚感情。李显在父皇高宗病逝后,按遗诏即了皇帝位,韦氏也被册为皇后,但那时的朝***,实掌握在中宗的母亲、太后武则天手中。中宗在位仅一年,就因顶撞母后,而被废为庐陵王,韦后也随之结束了短暂的皇后生涯,他们双双被发配到了房州(今湖北房县),在此度过了漫长的十四年。在这十四年中,韦氏成为了丈夫的精神支柱。在房州时,李显时刻处于惊惧之中,每当听到有皇帝的使臣到来,就惶恐地要自杀,这时,韦氏总是耐心地予以劝解。如此相依为命、艰难备尝地走过了十四年,这也使得李显和韦氏的感情十分深厚。李显在房州时,就常对韦氏说:“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因为有了这份生死感情,并且中宗的性格又十分软弱——唐人称中宗为“和事天子”,所以,长安四年(704),张柬之等人策动“神龙***变”,中宗再次登上皇位后,他确实兑现了自己当年许下的诺言——“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在中宗的纵容下,韦后堂而皇之地垂帘听***了。在她把持朝***期间,先是因为与她有暧昧关系的武三思,而处死了拥立中宗上台的张柬之等“五王”;继而又因与太子重俊的矛盾,引发了重俊与李多祚等人的***变;最后,韦后不满足于做皇后了,她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夫皇中宗,准备效法武则天,实现女皇梦。但这一美梦被李隆基粉碎,韦后最终被杀,并被追贬为庶人,最终都未能入葬中宗的定陵。

 

有鉴于历史上的“女祸”教训,一些明智的皇帝和官员,则会严防内人的干***或私欲膨胀。如马皇后曾问明太祖朱元璋:“今天下民安乎?”明太祖回答说:“此非尔所宜问也。”明太祖具有强烈的“女祸”危机意识,除了这次对话,他还采取多种措施,严防后妃干***。他曾说:“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事。”他还曾造专门制作一个铁牌,镌刻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以警示后妃行事的分寸和范围。明太祖的这些举措也颇有成效,明代既未出现汉唐那样的后妃乱***现象,也未有宋代太后垂帘听***频出的现象,绝大多数的明代后妃,都对***治保持疏远的态度。

 

除了皇帝,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官员,也对妻子的干***十分警觉。如唐太宗时做到宰相的宇文士及,他的妻子经常问他,皇帝使臣召他有何事,对此,宇文士及从不回答。而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日知,不但严防妻子对自己***治生涯的干预,还教育她要控制私欲。史载,李日知向皇帝奏请辞去宰相之职,而事前并未与妻子商量,辞职回家后,才告知她将搬到乡间去。李妻非常吃惊,对他说:“家里的生活费经常不够用,儿孙们也都还没有进入仕途,为什么就辞职呢?”李日知回答说:“书生能至此,已超过自己的能力,人心都是贪得无厌的,如果任由其心,则永无满足。”

 

妻子如何影响丈夫的命运

 

虽然皇帝、士大夫强调妇人不干***,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后妃及各级官员之妻,是不可能完全被隔绝于丈夫***治生涯之外的,而她们对夫君执***的规劝辅正,实际也是不被禁止的,并且还经常受到表扬。

 

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曾屡次规谏明帝。当时,冤狱连年不断,囚犯们相互牵连,受到法律惩罚的人非常多。马皇后担心用刑过多过滥,便找机会向明帝提起这件事,言辞恳切,思考周到,汉明帝也感到此事严重,并对那些遭受冤狱的人动了恻隐之心。他采纳了马皇后的建议,最终有许多被冤枉或犯罪较轻的人得到了赦免。

 

明太祖马皇后不但多次劝阻了朱元璋的任意决杀,还为明太祖的统治增添了若干人性化色彩。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以“猛”著称,而在朱元璋未定天下时,马氏就“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朱元璋即位后,“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宋濂是明朝***元勋,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曾礼聘他为五经老师,后来宋濂因受孙子的株连,按当时的法律应被处死。对此,马皇后对朱元璋说:“老百姓家为儿孙延请老师,还知道一生礼待老师,何况天子呢?况且宋濂已因老返乡了,肯定不知道他孙子的事情。”明太祖不听,坚持处死宋濂。马皇后与明太祖共膳时,既不饮酒,也不吃肉,明太祖很奇怪,问她原因。马皇后回答说:“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明太祖听后,恻隐之心油然而起,第二天就赦免了宋濂的死刑。朱元璋建明之初,统治人才匮乏,马皇后就以自己的贴心关怀,来对当时的士人进行笼络。一次,奏事官员散朝后,在朝廷共餐,马皇后命宦官取来他们的餐饮,亲自品尝,尝后,认为味道欠佳,于是启奏皇帝:“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明太祖因而诫饬相关部门予以改正。再有,明太祖曾视察中央所属的最高学府太学,马皇后在得知太学生员有数千人之多后,想到了生员的妻子如何生活,明太祖因此设立了红板仓,以所积存的粮米赐给太学生家属。

 

除了贤后,一些官员的贤妻,也会对会夫君进行正面的劝导。如周朝时,答子在陶地做官三年,***绩不突出,但家庭财产却增加了三倍,他的妻子多次劝说无果。做官五年后,答子车马光鲜地退休返乡了,乡人都为之庆祝,而答子妻却抱儿痛哭,她说:“能力小而官位高,必然遭遇祸害;无功绩而小家富,必然积累灾殃。……丈夫治理陶地,家富而国穷,君主不敬重,人民不拥戴,败亡的征兆已经出现。”她的这些话令答子的母亲大怒,将她赶出家门。一年后,果然答子因为贪污财物而致全家抄斩,只有答子的母亲因为年老而被赦免。

 

春秋时期,曹国大夫僖负羁之妻曹僖氏也是有名的贤妻。晋公子重耳在逃亡途中经过曹国,曹恭公不加礼遇,而曹僖氏则对丈夫说:“我发现晋公子的三个随从都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从他们看,晋公子一定会得到晋国的君位,如此,他必然在诸侯中称霸,并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那时曹国肯定首当其冲,而你也难逃其咎。你何不早一点向他致意呢?而且我听说,不了解儿子可以观察他父亲,不了解君主可以观察他的手下。”听到此话后,僖负羁马上给重耳送饭、赠玉璧。而公子重耳在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后,确实马上攻打曹国,但在里巷门口刻石表彰僖负羁,并不准兵士入内骚扰,曹国官民扶老携幼,纷纷到那里避乱。对于羁负羁妻的***治远见,古人也多予以称赞。

 

“贤后”必备品质:约束外戚,教育子女,倡导勤俭

 

严格要求外戚,是中国历史上贤后的重要品质。长孙皇后之兄长孙无忌是唐朝的***功臣,并参预了玄武门之变,帮助唐太宗夺得帝位。唐太宗对这位国舅非常信任,“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并想任命他为宰相,对此,长孙皇后坚决反对。长孙皇后认为西汉高祖吕后、宣帝霍皇后外戚的专权和覆亡,都是应该汲取的切骨教训。临终前,长孙后对这件事依然惦念于心,对太宗请求说:“我的本宗之所以腾达,原因是有幸成了皇帝的姻亲,他们既然并不是因为德性被推举出来的,所以就容易出现危机,为了使他们的子孙永保平安,一定不要让他们担当权要之职,只以外戚的身份得到奉养就足够了。”或许受到长孙皇后对外戚当***戒惧思想的影响,她的家人也都能够谨慎行事。相比之下,杨贵妃则缺乏约束外家的智慧,这不但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而且她自己也死于非命。从史书上看,杨贵妃对***治并不感兴趣,参***也少之又少,但她的堂兄杨国忠不但官至宰相,且兼领四十余使。不仅如此,她的兄姊们还都奢靡无度,如《明皇杂录》记载:“上将幸华清宫,贵妃姊妺竞车服,为一犊车,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下数十万贯。”所以唐宋时人认为,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姊虢国夫人,都是导致大唐衰败的罪魁祸首。

 

母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妇德之一,而严格要求子女又是母教的重要内容,司马光《温公家范》就强调“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贤后”长孙氏和明太祖马皇后,都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太子承乾的***母遂安夫人,经常向长孙皇后诉苦,说太子东宫缺少用器,希望奏请一些。长孙皇后不同意她的请求,并教育她说:“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马皇后则以元世祖忽必烈的察必皇后事迹,来教育王妃、公主。据史书记载,察必皇后曾到国库支取丝绸的衣里、衣面各一件,元世祖知道后,对察必皇后说:“这是国家的东西,不是自己家的,皇后你怎么可以随便支取呢?”此后,察必皇后便亲自率领后宫纺线织布,并煮旧弓弦为布,取官府不用的羊皮缝为地毯。马皇后听了察必皇后的事迹,也命人取来生丝帛织成卧具,赐给孤寡老人,剩下的材料则做成衣裳,赐给王妃、公主,让她们知道女工的艰难。

 

另外,历史上的“贤后”多崇尚节俭。汉明帝马皇后生性节俭,她经常穿的是没有花色的白练之衣。再有,唐太宗长孙皇后在生前,衣装、用具仅够用即可;临终前,则非常诚恳地辞去了度人入道、以求福报的铺张作法,并请太宗在她死后一定薄葬。明太祖马皇后来自下层,平时穿的是粗丝织成、洗过多次的衣服,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仍然舍不得换掉。在她临终前,群臣请以祈祷祭祀、寻找良医的办法来挽救她的生命,都被她拒绝了。而杨贵妃虽然并未过多干***,但她的骄奢生活,也是使她被称为“女祸”的重要原因。据记载,宫中侍奉杨贵妃的绣工多达七百人。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就动用大量人力,为她从南方送荔枝。对于杨贵妃这样的生活,一些宋朝学者将它归于了唐玄宗对家人、国***的管理不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治范畴下的“内人”问题,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看到,作为皇帝或官员的“夫人”,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当好丈夫的贤内助,虽然并不要求自己不涉***,但绝不能干***;而作为皇帝和官员,则应对“夫人”有所约束,明白“干***”与“涉***”的界限,时刻警觉因裙带关系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或作用。不仅如此,后妃、臣妻还应对自己和子女严格要求,这样,大者可使国家规避衰亡的危险,小者也可使夫君免于背上治家无方的恶名,还可使子女成材。

孙权劝学的启示篇5

论文摘要: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目前的状况令人担忧,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本文认为开展文言文教学应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草重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是几千年大浪淘沙的文化精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作为一种定型化书面语言,毋庸置疑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经典的材料。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借古典文化熏陶渲染,使学生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砒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一、文言文教学走进怪圈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要么是有“言”无“文”,要么是有“文”无“言”,把“言”和“文”剥离开来,变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两张皮,使文言文教学陷人了尴尬的境地,无法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1.有“言”无“文”。即教学只注重文言字词教学,串讲,句句翻译,字字落实,毫无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学生学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学讲得天花乱缀,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执教《童趣》,有的教师认为这时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把教学重点落在字词和疑难句式的翻译,过分强调“字字落实,个个对号”,这篇文章的“趣”味荡然无存,培养学生时文言文的兴趣从何谈起?

    2.有“文”无“言”。即教师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和文章结构分析,架空文本语言和脱离学生接受能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如执教《伤仲永》,有的教师不断讲述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上成一堂语文综合课,而文言的基础知识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根本无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突围之路

    “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词句,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没有“言”的基石,学生学习文言文便会寸步难行,汲取文言文中的文化营养便成一句空话。“文”,是文化,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把言和文相结合,才能形成合力,突围文言文教学的怪圈,走向文言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提升,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受到震动。突围之路有四条:

    1.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

    语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上,“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的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字词教学,特别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我们必须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我们不能把汉字简单地看成一种符号,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仓领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甩天接地”的灵性之物。但随着文字数千年的演义,它的“灵性”渐渐失落而成为死板无味的符号,它的生命的根性丧失殆尽。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方块字”全然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与生命,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面对经典名著就像面对一具千年僵尸。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的灵性与生命意象是古人参语大化、明心思维的“心象”所指。我们教学应该让汉字的“魂会归来”,不要再让学生面对一具具僵尸,而要让学生看到书本中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渗透文化信息,让学生乐学、易记,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如某位教师执教《孙权劝学》一课,当讲解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的“孤”字时,并不是一味让学生记住课文下面的注释(孤,古时王侯的自称),而是宕开一笔,介绍了“孤”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听得有味,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同时整堂课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2.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

    文言即文章的语言,是文学经典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千百年来锤炼升华而成的优美、简洁、精确的语言。如《孙权劝学》一文,语言简炼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意和心理,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教学此文,我们不能一味地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多读,用有声的语言来表现孙权善于劝学的本领,再现鲁肃的惊讶之情,凸显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以及他诙谐的自嘲之态。

    杨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诵读到“口舌生疮”。从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学者的事例中可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的重视。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文言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佳作。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一些精美的篇章,对深人理解作品,掌握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颇有益处。

    如某位教师执教《<论语>十则》,第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第二,范读,听读,体味。第三,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第四,学生表演读,诵读。第五,全班朗读,学生当堂背诵。就这样,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多形式地读,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了“古”味,读出了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感知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初中学生往往因为文言文所涉及的内容离自己的时代和生活太过遥远,不太可能对文本产生阅读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有声有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教学《观沧海》制作多媒体***画,显示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教师播放的音像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刺激,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高品质的配乐朗诵的欣赏可以使学生迅速走近作品,与读者对话。

   朱光潜先生在论古诗词的鉴赏时说过,读者要学会“知人论世”,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进而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同喜同悲,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人的了解之后,学生才可以更深人地感动于作品的情感之美,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作产生向往的心态。

    如教学《岳阳楼记》,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把关于范仲淹与背景资料的多种版本、多种释义和相关的赏析文章、补充资料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声色并茂中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

    4.尊蔺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中不少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阅读这些文言文,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为人处世的良好原则,能够唤起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阅读文言文还有助于加强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文言文在道德教育方面优势很大,初中文言文中的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以冷静却冷模的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感受和领悟,不能用教参中干巴巴的条块理解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而压抑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文言文教学,应根据文言文特点,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合乎人文精神的范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灵性和热情,积极主动地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汲取文化营养,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邀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自然生动,笔法摇曳多姿,真是百读不厌,美不胜收。在教学本文时,我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多方位、立体式地尽情触摸文本语言,徜徉于文本之中,当我轻轻地问:同学们,学了这首词,你最喜欢或感触最深的诗句是什么?顿时学生的情感之门被打开,思维源水滚滚而来。

    有的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写得太好了。“不应有恨”,其实正是恨在其中,心头充满了离愁别绪;特别是那个“长”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抱怨情绪,从而反衬出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恋之情。我是住校生,远离家乡,告别家人只身在外求学,它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有的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富有人生哲理,我特喜欢,它写出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有的说:我最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句,它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愿把这句诗送给全班同学。此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孙权劝学的启示篇6

关键词:陆机;出处观念;东吴文化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2-0093-04

一、“仕”与“隐”:“角声”・“鹤唳”

由吴入晋的陆机历经宦海浮沉之后兵败被杀,临刑之际触发“华亭鹤唳”之叹,这一历史故事载于多种史籍,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载: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然而另有一种“华亭鹤唳”的故事版本,其叙述语境向来不被人们重视。此条见于晋人裴启《语林》,其史实可信度已难考定,但其历史意蕴却耐人寻味,透露的思想观念也值得关注。《世说新语・尤悔篇》刘孝标注引裴启《语林》曰日:

(陆)机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曰: “闻此不如华亭鹤唳。”故临刑而有此叹。《北堂书钞》一二一所引《语林》略同,文争哨有出入:陆士衡为河北都督,已被间构,内怀忧懑,闻众车警角,谓其司马孙掾(丞)曰:“我今闻此,不如华亭鹤鸣也。”

陆机听闻警角之声有其具体的史实背景。太安初,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起兵讨伐长沙王义,陆机被司马颖授命为后将***、河北大都督。对于心怀鸿志的陆机来说,尽管在人洛之后一度得到张华等人的赏识,但其仕进之途却不免落拓失意,后来又受到赵王伦的牵连险遭不测,幸有司马颖出手相助,使之脱难并加以宠任,所以说,司马颖对于陆机本有再造之恩。然而,当恩公委以重任之时,陆机却心存犹疑。这种心态在上述故事中有所反映:一方面,陆机先后得罪于成都王司马颖长史卢志、宦者孟玖等人,他们屡屡向司马颖进献构隙之言,使得成都王对陆机不能充分信任;另一方面陆氏家族已经“三世为将”,这是秦汉以来“道家所忌”(《晋书》本传),陆机父祖均为东吴名将,他唯恐自己出兵不利而辱没家声。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与个人心境之下,用以激励将士奋勇立勋的“警角之声”不再令陆机斗志昂扬,多年之前华亭故居的“鹤唳之声”却如在耳畔,令他神往,陆机“仕”与“隐”(“出”与“处”)的矛盾观念由此集中显现出来。

二、“退”与“进”:“隐居”・“入洛”

陆机出生于江东陆氏家族,在吴地的土著世族中,陆机《吴趋行》谓:“四姓实名家”,吴郡四姓中就有陆氏,《吴录士林》云:“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三国问,四姓盛焉。”(《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据《世说新语・规箴篇》,“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日:‘二相、五侯、将***十余人。’”陆氏家族在东吴之强盛由此可以想见。陆机的祖父逊、父抗均为名播海内的东吴功臣,因之陆机的家族自豪感与优越感异常强烈,家族的尊严容不得一丝半点的不敬,由此可以理解当卢志调问陆机“陆逊、陆抗是君何物?”(《世说新语・方正篇》)时他的反应为何如此激烈。

陆氏家族的衰落始于晋***伐吴之时,据《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凤皇三年)秋遂卒,子晏嗣。晏及弟景、玄、机、云分领抗兵。晏为裨将***、夷道监。天纪四年,晋***伐吴。……二月壬戌,晏为王别***所杀。癸亥,景亦遇害,时年三十一。”在孙吴败亡的过程中,陆氏家族成员屡遭摧残,陆机长兄晏、次兄景相继战殁。家破国亡之后,“亡国之余”、“敌国之臣”的身份成为陆机的苦涩心曲。后来陆机由吴入洛,他在心理上、思想上基本上认同了西晋王朝,但他多次提到“臣本吴人,靖居海隅”(《诣吴王表》),“臣本吴人,出自敌国”(《谢平原内史表》),可见其东吴故臣的角色意识仍然十分强烈。

陆氏家族随着东吴的败亡而衰落,随后的十余年间,陆机与乃弟陆云隐居读书,臧荣绪《晋书》云:“(机)年二十而吴灭,退临旧里,与弟云闭门勤学,积十一年。”(《文选・文赋》注引)陆氏兄弟隐居之地为华亭旧里,据东晋卢《晋八王故事》:“华亭,吴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陆机兄弟共游于此十余年。”(《世说新语・尤悔篇》注引)陆氏家族自后汉时避袁术怨隙才徙至华亭谷,据唐陆广微《吴地记》,“汉庐江太守陆康与袁术有隙,使侄逊与其子绩率宗族避难,居于是谷。”后来陆逊破蜀有功,因地封为华亭侯,始则举家居此,顾野王《舆地志》云:“吴大帝以汉建安中封陆逊为华亭侯,即以其所居为封。”因此,华亭谷当为二陆兄弟的籍里,《吴地记》“二陆宅”云:“宅在长谷,谷在吴县东北二百里,谷周回二十余里,谷名华亭,陆机叹鹤唳处。”亭谷不但周回广袤,而且物产丰饶,环境清幽,《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谷出佳鱼莼菜,又多白鹤清唳,故陆机叹日:‘华亭鹤唳,不可复闻’。”自父辈起即定居此地,陆机生于斯,长于斯,出仕之后又归乡隐居勤学十余年,“华亭”成为一种故土情结,也是陆机入洛之后“乡曲之思”(裴启《语林》陆机语)的心系所在。

然而,以“亡国之余”的身份终老乡里并非陆机的本心所愿,建功立业、重振家声才是陆机心中的至高梦想。父祖昔日的功业作为一种无比荣耀的家族记忆萦绕陆机心间,“功勋之后”的荣耀感成为一种强烈的驱动力,促使他心存风云之气。陆机诗文中强烈的功名观念溢于言表,如《秋胡行》:“生亦何惜,功名所勤”;《长歌行》:“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豪士赋》序:“游子徇高位于生前,志士思垂名于身后,受生之分,唯此而已。”所以说,陆机人洛既是***治情势之必然,也是其个人性格之必然。

西晋统一全国之后,与蜀地之间的***治隔阂不甚明显,但与最后归附的东吴之间关系却颇为紧张,三国***治上的对峙造成了南北双方心理上的隔阂。陆机入洛之后,无论在学术风气还是风土人情方面,都承受着来自中原士人的对立感与孤立感。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注》记有一段陆机故事,发生在入洛途中:

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陇焉,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袁氏《王陆诗叙》:机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有民居者因住逗宿,见一少年,姿神端远,与机言玄,机服其能,而无以酬折,前致一辩,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此少年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日:君何宿而来?自东数十里无村落,止有山阳王家墓。机乃怪怅,还睇昨路。空野昏霾,云攒蔽日,知所遇者,审王弼也。

本则故事或属附会之言,但故事的叙述语境中陆机面临的学风隔膜却有本可原。魏晋之际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盛行玄学风气,王弼谈玄即是学术新风

的典型代表,东吴学术则相对保守,仍以儒术为主,陆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正是汉代以来传统学风的体现。陆机人洛之后为了参预学术潮流,势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又据《世说新语・简傲篇》:

陆士衡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礼毕,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

刘道真初见“江东二俊”,不为之礼,且不问江东人杰英髦,但问风土物种,漫不经心的言语中流露出对东吴士人的轻视与怠慢。又《世说新语・言语篇》: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中原士人对江东风物的调侃,同样是有意以“异域”的眼光审视吴地,孤立吴人,陆机的从容应答则是对自身“吴人”身份的再度确认。风土物种的调侃尚无伤大雅,陆机向来引以自豪的显赫家世却也曾遭到恶意的轻辱,《世说新语・方正篇》:

卢志玉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埏。”士龙失色,云别见,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

陆机遭受中原士人孤立的同时,他也亲历了西晋***权内部的明争暗斗。陆机入仕之初便险遭杨骏与贾氏权力之争的牵连,随后又目睹了愍怀太子被害、贾氏失势、张华等人罹难,并卷入了赵王伦的篡位,险些遭受刑狱之灾。尽管他一次次幸免于难,然而宦海的险恶无疑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时,故乡吴地作为灵魂的栖息之地,就要在陆机心间情牵梦绕了。晋人裴启《语林》:

陆士衡在洛,夏月陆忽思竹饮,语刘实曰:“吾乡曲之思转深,今欲东归,恐无复相见理。”

陆机在洛阳的创作也时时表露“乡曲之思”,如《怀土赋》序云:“余去家渐久,怀土弥笃。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曲街委巷,罔不兴咏;水泉草木,咸足悲焉。故述斯赋。”又《思归赋》序云:“余牵役京室,去家四载,以元康六年冬取急归。而羌虏作乱,王师外征,职典中兵,与闻******。惧兵革未息,宿愿有违,怀归之思,愤而成篇。”然而,陆机无论如何“怀土”,如何“怀归”,但终究没有归隐乡里的行动,即使东吴友人善意相劝他也未能接受,《晋书》本传谓:“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这是因为出处仕隐如何抉择,陆机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

三、“出”与“处”:“功业”・“道德”

陆机对功名的热衷在入洛的东吴士人中显得较为突出。东吴***权后期,由于孙皓暴虐无道,有识之士大多高蹈出世,这一全身之策在后来人洛的吴地士人群体中延续下来。如张骘《文士传》:

(张)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久矣。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捉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尔!”翰以疾归,府以辄去除吏名。(《世说新语・识鉴篇》注引)

张翰的退隐山林之思引发了顾荣的共鸣,后来张翰乘“秋风鲈脍”之兴毅然归乡,终于逃离宦海风波,顾荣则无所作为,优游于晋廷,也得以全身而退。陆机却没有听取顾荣、戴若思等人的奉劝,最终在功名仕途上以身相殉。

陆机的功名进取观念主要来自陆氏家风。江东士人本有厉俗明教的道德传统,至东吴后期士风发生了转变,士人功名进取之心逐渐增强,但德行节操的基本理念并未改变。陆氏家风在士风转变中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据《晋书》卷五七《吾彦传》,吴郡吾彦仕晋之后,武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吾彦此说揭示了陆氏家风的复杂性,按照儒家的人格理想,立功立事与道德名望本应合二而一,吾彦却认为抗、喜二人各有偏长,这暗示了陆氏家风中存在着多元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陆机所接纳的无疑是乃父陆抗“立功立事”的价值观念。人洛之后,陆机的功名观念又与西晋士人“乘时借势”的躁进风气相融汇,家风与世风得到了强有力的结合。在这种情形之下,陆机有进无退,难以抽身,尽管怀有强烈的归吴之念,然而由于匡世功业未成,他始终不肯归隐华亭故里。

大致而言,陆机之前的士人往往将“仕”(“出”)与“隐”(“处”)看成对立的范畴,进退之间可选其一,或进取功名,或退隐山林。与之相应的,招隐诗的写作模式也无外乎两种:或劝隐士出山,或劝官僚退隐。陆机的出处观念却颇有新意,这可以从其《招隐诗》中窥其端倪:

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踯躅,踯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朝采南涧藻,夕息西山足。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山溜何泠泠,飞泉漱呜玉。哀音附灵波,颓响赴曾曲。至乐非有假,安事浇淳朴。富贵苟难***,税驾从所欲。(《文选》卷二二)

陆机在诗中大段描写“幽人”即隐士的生活环境,其中或许带有陆机青年时代华亭隐居读书时的个人记忆。然而陆诗的主题既非将隐士召出山林,也不主张反其道而行之,他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无须坚守某种选择,而是应该安排好选择的顺序:出仕并获取富贵为首选,不得已而求其次,届时隐居也可以考虑。

陆机的出处观念与东吴文化密切相关,无论是“江东名胄”的家族记忆,还是“亡国之余”的角色认同,都与吴地的***治文化息息相关。在陆氏家族“立功立事”与“道德名望”的价值分流中,陆机试***构筑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从传统的“仕”、“隐”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他以先“仕”后“隐”的价值次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然而,当陆机临刑之际最终醒悟,意识到“富贵实难***”,但已无法“税驾从所欲”,他不仅受制于他人,还受制于一直以来投身其间的权力体系,从而失去了退隐山林的备选权利,陆机原先设计的理想人生最终因为没有预留退路而告失败。因此,当洛阳仕进的“警角之声”无法催其前进时,华亭故居的“鹤唳之声”成为陆机最为留恋的人生光影。

注释:

①另如卢琳《晋八王故事》、《晋书》卷五四陆机本传。本文所引陆机诗文据刘运好校注《陆士衡文集校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②陆机《招隐诗》之解受教于顾农先生《(文选)里的陆机》,载《与中国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南京2011年,第144-147页。

参考文献:

[1]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M],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897.

[2]虞世南,北堂书钞[Z],北京:中国书店,1989.462.

[3]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79.

[4]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1354-1360.

[5]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61.

[6]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916.

[7]李防,太平御览[Z],北京:中华书局,1960.1916.

[8]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A],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9-50.

[9]郦道元,水经注疏[M],杨守敬,熊会贞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49-50.

孙权劝学的启示篇7

【摘 要 题】戊戌变法

【关 键 词】传教士/广学会/戊戌变法

【正 文】

对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教育文化方面的影响,很少涉及他们参与中国***治改革层面的研究,且评价也有欠公允。事实上从洋务运动开始,西方传教士就在舆论工具和私人关系两个层面上参与到中国的改革当中。作为旧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传教士的活动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试***以戊戌变法为切入点,探讨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治改革的参与及影响,并对其活动作一客观的评价。

一、广学会和西学的传播

早在戊戌变法前,传教士就开展了西学的宣传,广学会是当时传教士传播西学的重要机构。它于1887年11月在上海成立,初名同文书会,1892年改称广学会,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实为该会发起创办之第一人。广学会的创立有其特定的目的:会中本旨,期取各国至善之法,以及国势盛衰之所系,著书立说,明告中国官吏绅士:“特别注意感劝一般有学有位的人,早行改革,而谋维新。”[1](P235)

1890年,韦廉臣死后,英人赫德推举本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任督办,掌管整个会务。此后李一直担任此职,直到1916年辞职,长达25年之久。

广学会在李提摩太的主持下,翻译出版了很多西学书籍,具体来说分为如下几类:[2](P452—453)

1.史志,有艾约瑟:《欧洲史略》、《希腊志略》、《罗马志略》;慕维廉:《大英国志》;林乐知:《中东战纪本末》、《东方交涉志》、《列国岁计***要》;裨治文:《联邦志略》;李提摩太:《泰西新史揽要》、《天下五洲各大国志要》、《列国变通兴盛记》、《欧洲八大帝王传》等。

2.学校,有花之安:《西国学校》;林乐知:《文学兴国策》、《七国兴学备要》等。

3.法律,有丁韪良:《万国公法》等。

4.农***,有李提摩太:《农***新法》等。

5.矿***,有傅芝雅:《开煤新法》、《冶金录》等。

6.商***,有丁韪良:《富国策》;艾约瑟:《富国养民策》等。

7.报章,有《中西教会报》、《万国公报》、《中西闻见录》、《西国近事汇编》等。

8.西人议论之书,有花之安:《自西徂来》;韦廉臣:《治国要务》;李提摩太:《新***策》等。

其中影响较大的书籍有2本,即《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前者“述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西史中最佳之书也”。[2](P455) 后者“命意所在实欲中国之行新法,学西学以克自振拔,为自强而借日本以自镜”,“其有益于中国非浅矣”。[3](P398—399)

广学会的书籍在当时很受中国开明绅士和官员及一般知识分子的欢迎。一个自称为古吴居士的人对传教士的书大为赞扬,说:“中国之为***者读之,可晓然于治国临民之本,以宏其帝德王道之新模;中国之为师者读之,可恍然于辅世育德之源,以扩其守先待后之新学;中国之为士者读之,可穆然于尽人合天之诣,以求其黜伪崇真之新道;中国之为民者读之,可洞然于经营制造之端,以得其农工商贾之新法,其裨益于吾华之国计民生者,岂浅鲜哉?”[4](P215) 有资料显示其书销售额:1893年收书价洋银800余圆;1895年收书价洋银2000余圆;1896年收书价洋银5000余圆;1897年收书价洋银12000余圆;1898年收书价洋银18000余圆。[1](P217) 短短的5年,售书之收入增加近23倍左右,其书籍影响之深和中国追求改革人数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甲午战后,盗印传教士编译的书籍之风愈演愈烈,虽经清***府干预禁止,也无济于事,几乎“每一本有价值的书现在都在被人非法翻印”。[5](P632) 前文提及的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和林乐知的《中华战纪本末》尤为突出。据记载:本会(广学会)各书屡遭书贾之翻刻,他省不及察,所察而知者,四川一省翻版至十有九种,虽属大干功令,而人多喜阅,实为信而有徵。[1](P217) 盗印之风的盛行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广学会的书籍深受国人喜爱。

为了扩大西学的传播,传教士还进行了大量的无偿赠书活动。赠书一般选择于科举考试之时,在考场外分发。书中内容大多接近于考试的时务策论,偶尔也会带有宗教宣传品。

对于***府官员,“广学会不时赠送书刊给他们,部分高级官员如李鸿章、张之洞,及总署大臣等均常收到广学会出版的名著……总署并以之《进呈御览》”;“甚至华亭知县葛培义,亦曾接到西士步君赠送李提摩太的《西铎》”。[6](P113)

据统计,戊戌变法前后赠书大致情况如下表:[3](P404)

年份 书报册数 小册子和单张册数

1988 2000

10000

1889 2204

10000

1892 5000

1000

1893 62000

不详

1894 3000

20000

1897 121950

不详

1899 30847

不详

广学会的这种工作得到了清***府部分官员的支持,如1894年张之洞捐助1600元,山东的聂道台也捐助银两,招商轮船局的职员,购去泰西新史揽要百部,分赠他的朋友。[1](P236) 1895年张之洞曾赠银1000两请广学会译一部西国通史。成书后,又赠银两3000两为印刷之费用。[1](P237)

广学会还主办了不少报刊:如《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大同报》和《女铎报》等。其中《万国公报》影响最大。《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闻》,1868年9月在上海创刊,1874年改称《万国公报》,1883年因故停刊,1889年作为广学会的机关报再次复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担任主编。它起初只印1000份,直到1894年因刊载甲午战争的消息和评论才引起士大夫们和上层官吏的重视,销售量陡增至4000份,1897年发行量增至5000份。到1898年维新运动高涨时激增至38400份,达到空前高峰。[7](P161) “当时光绪帝也阅读《万国公报》,还向广学会订购了八十九种书籍(书目刊载在一八九八年《广学会年报》附录内),可见广学会在当时的名声和影响之广了。[7](P162)

传教士在出版物上宣传普及西学,客观上培养了有利于改革的气氛。尤其是《万国公报》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媒工具,“销行最广,感力伟大,中国维新份子受这报的鼓动者,不在少数”。[1](P235) 它大大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变法阶层的崛起。范文澜先生指出:“变法成为一个运动,《万国公报》是有力的推动者。”[8](P296)

二、鼓吹变法,结交权贵和维新派

戊戌变法前后,传教士提出了许多改革中国的主张。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新***策》中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中国有四事焉,皆应亟行改革者:一日教民之法,二曰养民之法,三曰安民之法,四曰新民之法。具体而言,养民之法分为立报馆、译西书、建医院、增科目;养民之法有十:通道路、捷信音、开矿产、垦荒田、劝工作、造机器、开银行、铸银元、保商贾、刻报单;安民之法包括和外即通好立和约、建立万国太平会、联交。保内即化偏私、筹款项、修武备、劝新法:新民之法有多见西人,素谙洋务之员、阅已译之西书、阅日报、派学生出洋、派使臣、给京师同文馆增添专精学科。[4](P233—239)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的《上中朝***府书》中认为:一曰养民有要,二曰教民知本,三曰和睦有序,四曰武备亟讲,五曰养民教民和睦武备诸大端各宜变通新法。养民有要即讲农***、尚工艺、通商贾;教民知本即畏天命、正人心、端学术:和睦有序即和上下、睦邻封;武备亟讲即有备无患之意。[4](P249—250) 另外他在《改***急便条议》中提出:一曰重农以奠民食;二曰建学以储人才;三曰取人才以获实用;四曰专任以定趋向;五曰制禄以劝官吏;六曰设法以励操守;七曰举善法以公仕路;八曰经武以备不虞。[4](P252—254) 在用人方面,李佳白认为“宜用西国大有声名中外推服之人、专家之学、通达之士、正直之人、诚挚之人。”[4](P257—258)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其著作《文学兴国策》中提出五条建议:一曰内外***事,决于公论;二曰上下一心,以谋富强;三曰文武并重,各遂其志;四曰一洗旧习,而归正道;五曰广求智慧,不分中外。[4](P261)

传教士除了间接地发表言论,鼓吹变法外,还直接结交朝中权贵,劝说变法。早在1876年,李提摩太在山东赈灾时,他就向巡抚丁宝桢提议:“由朝鲜、日本及满洲运粮赈济,同时劝他建铁路、开矿、以养民富国。”[6](P27) 1882年,张之洞出任山西抚巡,曾要求李提摩太放弃传教工作,参与清***府改革事业,遭其拒绝。1880、1886年李提摩太两次会见李鸿章,建议***府出资100万元进行试验教育改革。1884年,李提摩太在上山西按察使的一文《富晋新规》中提出,改革应先从统治者着手,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6](P29) 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败迹之象渐露,他曾向张之洞和李鸿章等人游说,速和日本,早行变法。

1895年帝师翁同龢邀请李提摩太面会,李陈述了中国改革的条陈,“中国急需的改革,有四大要端,一曰教育维新,二曰经济改良,三曰平息内乱并辑睦邦交,四曰道德复兴”。同时提出七点具体建议:(一)朝廷当聘两位西人为顾问;(二)设议***部,满汉人员四位,另聘四位西人,熟于***治学识者为陪员;(三)币制改良,有确实的金位,不滥发纸币,使经济破产;(四)筑路开矿举办实业;(五)改良教育,多设各级大中学校,仿行西法;(六)扩充新闻报纸,以开民智,聘西人辅助,中人为主撰;(七)整顿海***陆***,使收实用,可以平内乱而御外侮。[1](P232) 翁极力推崇,并转奏光绪帝。翁同龢在日记中这样评价李提摩太:“豪杰也,说客也。”[2](P513) 1896年,李提摩太离华回国前,翁同龢亲自到其寓所送行,李特别感动,“没想到首相是亲来送行,已到大门之外。这是特别致敬的大礼,从来不曾有一次首相亲为教士送行的。谈一点多钟,多论及宗教当任人自由信仰,***治当及时改革”。[1](P232) 由此可知,翁李二人交情超乎寻常。

李提摩太与孙家鼐也有很深的交往。一次,李提摩太拜访孙家鼐,孙告诉李说:他曾把李翻译的马垦西著的《泰西新史揽要》每天同皇帝阅读,已经有两个月了”。这次交往,李对孙的印象特别好,把他看作是“中国官吏中文化最高,并且最温和的一个人。”[4](P557) 强学会被封后,改为官书局,孙家鼐奉旨管理。当时李离京返沪,即将回国,孙家鼐“传电上海黄道台,敦聘先生(李提摩太)入都襄办局事,如必欲回国,请开示章程。先生即得电音,穷日夜之力,酌拟草稿……酌改大定,至香港而再缮发。”[4](P387)

多年后李对他这份与清廷要员的情谊还津津乐道:“他(翁同龢)告别不久就送来四片绸缎,八盒点心,给我送行,这些连同孙家鼐的瓶子,我很珍贵它,因为这表示了他们的友谊。”[4](P559)

另外李提摩太还会见了张荫桓等人,甚至连顽固派重要人物刚毅,李也去游说。在与刚毅的会见中,刚毅急于想让李提摩太知道:“阻碍分子是汉人官吏,而不是满洲人,汉人是怙恶不悛地排斥外国。”[4](P558) 李事后回忆:“虽然他(刚毅)有反对外人的感情,刚毅的友好态度和其他满洲人行为,是显然相反的。”[4](P558) 由此李乐观地认为顽固派所注重的只是手中的权力而已,并不反对变法。

李提摩太在京游说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他“日以新学之益,遍告达官贵人,诸君皆乐与之游,聆其议论,靡不倾到。而京师名下士,及外僚之入觐者,如王爵棠方伯之春,程从周***门文炳,龙觐臣***门殿扬诸公,簪裾盛会,无虑百数。”[4](P386) 作为一个外国传教士,来中国不辞辛劳地宣传变法,并取得了显著绩效,应当给予正面的肯定。

传教士在结交朝中显贵的同时,也加强了与维新派的联系。1895年7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强学会,李提摩太和李佳白等传教士加入此会,“中国士大夫与西人通,自此会始也”。[4](P134) 为了增强彼此间的感情,维新派人士常邀请他们吃饭,传教士也回请维新派。在每次宴会上,他们互相讨论如何改革中国,并请传教士指导他们的工作。当时李提摩太在京要聘一位临时的中文秘书,梁启超自愿前去服务,大受李的欢迎。1895年10月,康有为遭守旧派攻击,被迫离京南下。康在离京前,拜访李提摩太,李后来回忆:“在客厅里我看到这位著名学者穿着黄色丝制的袍子,他在明天离此回南之前,带着一本自己的著作送给我。他告诉我,他相信我们出版物里所说的上帝的慈爱及国家间的友爱,并且他希望与我们合作来改造中国。”[4](P554) 通过这次会面,李惊奇地发现:“几乎我以前所作的种种建议,全都概括和凝聚在他那份具体而微的计划中了。无怪乎他来访问我时,我们有那么多共同之处。”[7](P180) 随着变法的进展,康有为对传教士越来越来信任,以至于后来,康有为打算请李提摩太去做皇帝的顾问。[4](P563) 因后来***变发生,计划未能成功。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变时,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紧急会见李提摩太,商讨营救光绪帝的办法。“我们决定了容闳去见美国公使,因为他是美国籍民,梁启超去见日本公使,而我(李提摩太)自己去见英国公使,使他们立刻设法去保护皇帝。但是不幸得很,美国公使已去西山,而英国公使在北戴河。”[4](P565) 故营救计划无法实施而告终。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传教士鼓吹变法,四处游说,其宣传的重点已不再是以前的普通民众,而是上层同情变法的高级官吏和立志改革中国的维新人士。这种方式的转变,再加上传教士的孜孜努力,对戊戌变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变法的迅速开展。

三、怎样看待和评价传教士的作用

传教士的活动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把传教士参与戊戌变法看作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种表现,片面地夸大了其消极作用,忽视了积极的一面,值得商榷。

我们知道,思想的启蒙是变法兴起的前提条件,戊戌变法自然也不例外。当时的清***府虽然早在鸦片战争后就被迫打***门,但中国主流阶层的思想仍徘徊于传统儒学的怪圈内。全国上下,西学知识普遍缺乏,甚至视西学为“奇技***巧”,不屑一顾。在甲午战争中,清***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竟然不能敌蕞尔小国日本,再加上战后巨额的赔款及割地,深深地刺激了国内士大夫阶层。中国人逐渐苏醒过来,寻求变革之心日益高涨。如何变革,怎样变革,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富强之路必将跨越以前设定的门槛,由器的层面转化到道的层面。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中国人对西学不明其真谛。而传教士的出现,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首先,英美传教士有较高的学历,适合于传播西学;其次,传教士来华经过差会的严格遴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任何缺乏责任心或有过其品德受到怀疑纪录的人都是不合格的。如果他们参与传教活动,将是传教事业的耻辱。他的名声必须达到如下程度:当他被选为传教士的时候,所有与他相识的人都会一致认为他是最适合的人选。[3](P14) 因而英美传教士如李提摩太、林乐知和李佳白等人“其在华也,久则四五十年,少亦一二十年,不独通晓中国语言文字,且能洞悉中国***教之本末,风俗之纯疵,民间之利弊,其殷殷为中国求益之心,有求华人之所不能求者,其劝劝为中国剔弊之意,有剔华人之所不能剔者。”[4](P215) 从这种意义上说,在中国维新思想兴起的早期过程中,英美传教士扮演了思想启蒙者的角色,是毫不夸张的。当然这种启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传教士向中国兜售宗教救国论,试***改变中国人的信仰,用基督教作为中国改革的精神动力等等。这与传教士自身的特殊身份有很大的关系,不能一概加以文化侵略的罪名,从而抹杀英美传教士对戊戌变法的贡献。

总体而言,传教士在戊戌变法中的积极作用可归纳为:传播西学,批评时***,诱发了中国人寻求变革的意识,即“基督教传教士在最初唤醒中国人使之感到需要变法这一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据说康有为在1898年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和林乐知的著作);此外,他们还帮助形成了改革派的自己的方法、思想和甚至世界观”。[5](P632—633) 最后英美传教士如李提摩太、林乐知、李佳白等人间接或直接地卷入了戊戌变法,提出了种种主张和建议,不但推动了维新变法的进展,而且为维新派的改革蓝***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参照模式。

费正清先生对传教士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十九世纪时,商人们来中国谋求利益。外交官和***人来到中国则谋求特权和让步。外国人中间唯有基督教传教士到中国来不是为了获得利益,而是要给予利益;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至少在表面上是为中国人的利益效劳。”[5](P584) 这样评价传教士,虽然也带有一些溢美成份,但也算较为公允之辞。

综上所述,西方传教士成立广学会传播西学,鼓吹变法,结交权贵和维新派,一方面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兴起,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变法的深入。他们的努力是值得肯定赞扬的。在肯定英美教士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对其消极作用的批评。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3]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导言)[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三)[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5]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895.

[6] 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M].上海:上海书店,1998.

[7]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孙权劝学的启示篇8

甘蔗棍放置在孔府前部的二进院内,也是孔府的大堂。公堂两侧陈列着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仪仗等。历代衍圣公就在这里处理府内较大公务,包括对孔氏族人申布家法族规等。这也正应了堂之正中上方悬挂的清顺治之年***大匾“统摄宗姓”四个大字。

北面靠墙的那些红底金字牌子,是封爵和特权的象征,俗称“十八块云牌銮架”。历代衍圣公持着这些牌子进京,可以畅行无阻。右侧的刑具架子上,就是这个颜色棕黑,形如甘蔗的“甘蔗棍”。

甘蔗棍是实施家规的一种刑具,粗看很像根甘蔗,拿在手中细细端详,方知是一根作成甘蔗状的木偶。据说,对违规家人实施家法的时候,被罚人不能喊痛,要喊“好甜,好甜”,才能得以饶恕。

孔府的甘蔗棍打在屁股上虽然痛,但却是为了加深对错误和不良行为的认识,改正自己的缺点,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提高,所以,被罚时痛在身上,甜在心中。

寻思过去,将体罚的刑具饰以人皆喜爱的甘蔗,确是用心良苦而又蕴理深远。这视甜思苦的预警与受苦思甜的后示,深刻地从这一根简单的棍子上揭示出了孔府家教的哲理逻辑。

虽然说这是一个孔府传说中

个故事,但是却能给人们很深刻的启示。从众多的刑具看出,孔府的家法森严,而这根“甘蔗棍”却别具特色。这恐怕是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没有的刑具吧!同时这也是孔圣人的圣明之处!

《论语》:仁孝篇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释义]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讲的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对而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释义]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道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释义]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孙权劝学的启示篇9

关键词:***需公债;南京临时***府;内国公债;发行;最早

***需公债是南京临时***府发行的唯一一次、也是中华民国中央***府发行的第一次内国公债。虽然***需公债发行没有从根本上使临时***府财***转危为安,但公债发行所得对于维持岌岌可危的新生******权仍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需公债是我国中央***府有内国公债发行以来最早正式实施还本付息的内国公债,具有开篇的意义。关于此项内国公债,目前我国尚无专文探讨,笔者不揣浅陋,撰写此文,祈请识者雅正。

一、南京临时***府的财***危机及***需公债出炉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府宣告成立。但新生的资产阶级******权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严重的财***危机之中。作为临时***府首都的南京“库藏如洗”,各省也无“分文报解”。地方各省不但“无一钱供给”,反而电“催拨款,就连湖北这样的首义省份,在财***上也要求中央极力维持”。新的税收无从建立,原有的海关税收又被外国公使团以防止内乱无法偿还债务为名,全部“置于总税务司的控制之下”,“各关所收税款,每星期汇交上海,分存汇丰、清华、道胜三行,为归还洋债赔款之用”,临时***府不能支取分文。财源虽无,但用项却巨。***队饷需就较***前增加几十倍,“每日到陆***部取饷者数十起”,前敌之***,“就时有哗溃之势”。有的***官扬言:“***队乏饷即溃,到那时只好自由行动,莫怪对不住地方”,陆***总长黄兴为此“寝食俱废”,“至于吐血”。除***费浩繁外,***府的行***费用、难民的救济金、***子女的抚恤金等,亦属刻不容缓,但都无从支付。临时***府面临的财***困难的确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中央财***匮乏已极”。

面对如此困难的财***状况,南京临时***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发动国民募捐、缩减行***经费、发行***用钞票等等。其中,举借内外债是临时***府作为救急的最主要手段。武昌起义后,远在海外的孙中山就把能否获得外国贷款看作是***成败的关键,从美国到英国,从英国到法国,远涉重洋,风尘仆仆,不懈呼吁,到处交涉,力***从各帝国主义国家取得贷款。在南京临时***府成立之时,孙中山也从有利于取得外国借款的角度出发,慎重财***总长的遴选,最后以“借款于国际有信用”的陈***任之。陈***一出任财***总长,孙中山就派他去上海筹借外债。但孙中山的借款计划处处受挫,未能成功,发出的借款电文,一直“杳无回音”。外债举借无果,发行巨额内债就成为挽救临时***府财***危机的另一个重要举措。***需公债由此产生。

1月8日,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财***总长陈***联名签署发行中华民国元年八厘***需公债(简称***需公债)。在公债发行弁言中,临时***府指出,民国成立之初,“饷糈筹拨,固难缓手须臾,***费繁兴,又日见其推广”,财***异常困难,并且“***事倥偬,倘乏整顿经营之余力”,“全恃募捐微末,亦无永久继续之功能”,而“公债募集,为文明各国之通例,特吾国未经仿行,又以旧时***府,其信用不孚于国民,故国民亦不知公债之利益。今则民国方兴,与民更始,昭示大信,中外咸知,筹办者无侵吞销耗之可虞,受买者有利息报酬之可冀。而且分期缴纳,定限归还,少数固无细流土壤之嫌,多数更有名誉奖励之法。定章具在,取法至良”。因此,决定发行***需公债。

为发行***需公债,南京临时***府制定并公布了《中华民国***需公债章程》32条。章程规定,此项公债专充临时***需及保卫治安之用,定额为1亿元。债票不记名,持有者即为债主。票面分5元、10元、100元、1000元四种。债票正面用华文,背面用英文。公债由***发行,分派各省财***司劝募。各省财***司所设公债处及其他处作为发行及经理公债之机构。此项债票于1912年1月28日先由上海发出预约收据,并陆续寄往各省各埠,俟认款交足后再换给正式发票。购票之人须于一星期内缴付认定总数的1/4,由本地公债处发给收据,其余3/4限3个月内缴清,债款缴清后由***换给正式债票。外国人也可购买公债。以金镑买本公债者,每百元债票值9金镑。凡用金镑购买者均须在购买收据及债票上加盖***章并注明将来还本付息亦用金镑。凡热心应募或劝募公债者由各省公债处禀请***照奖励章程给奖。公债年息8厘,以每年2月2日及8月2日为发息之期。每张债票上附有息票12张,到期息票须于6个月内兑现或作纳税及钱粮之用,过期作废。偿还期限为6年,前一年付息不还本,后五年由***执行抽签法,每年偿还本金1/5。凡抽中之票可在各公债处或其他处兑现或将该票作为纳税及钱粮之用。公债期满可展限两年。中签债票须于两年内由持票人向经理债本机关兑现或将该票作为纳税及钱粮之用,过期作废。公债偿还以国家所收钱粮作抵,将来免厘加税实行时则改以所加之税作抵。

二、南京临时***府力促公债发行的措施

在“北虏未摧,南服多事”之时,***需公债发行意义至关重大。能否通过发行公债筹集巨额款项,直接关系到南方******府能否战胜北方守旧势力的问题。正如南京临时***府在颁布公债章程时所强调的“两方胜负之所判,实只财***丰啬之攸关”,“不世之奇勋,争手腕不争喉舌,最终之胜利,在铁血尤在金钱”。因此,临时***府要求国民“同矢匈奴未灭之心,共扬卜式输财之谊”,“联十四省财赋之区,毋分畛域”,积极购买公债。

为了尽快筹得所需款项,在***需公债发行中,南京临时***府采取了三项重要措施:

第一,由各省都督承领债票,分任募集。***计定公债之数,分内借、外借。在本国募集者为内借,在外洋募集者为外借。内借之额酌定数目,由各省都督分任劝募。各省都督与该省***长酌量各府之贫富,分定债额之多寡,令各处分府委任各该处公正绅商募集。其劝募之法,由各地商董劝各业中及各行店并工商等分任购买。各地设立公债处,作为发行及经理此项公债之机关。各公债处收到债款数至百元以上者,由该公债处即日将一半解本省都督暂为存管,待中央***与陆***、民***等部酌定该省之***用及保卫治安费用多寡之后,指拨动用;其余一半亦即日汇解上海三马路中国银行存备中央***府之用。因“当此饷糈待济”,公债“自应急起筹办”,所以临时***府***于2月27日通电各省都督与***长“酌度各府、县情形,尽数认定额若干,先行电知”,要求各省都督委任各分府立即设立公债处作为发行及经理公债票机关,会同本处公正绅商切实劝募,重申公债募集“以速为贵”,“益多益善”。3月,又通令各官绅办理公债时,应“多方劝导,善予筹募”,而“毋稍示苛勒,致拂众情”。由于***饷奇绌,在由各省都督分任募集的同时,各处***队纷纷以购械为由,径至***领取债票。2月25日,陆***部就为各***队搭发公债事咨***请发给债票10万元。为“慎重债务起见”,3月1日,孙中山电令陆***部及各省都督,“毋许***队径直来部请领公债票或预约券”,力***维持公债募集秩序。

第二,派员赴日本、南洋劝募公债。为了尽快筹得所需款项,在国内由各省都督承领债票、分任募集的同时,南京临时***府还派员赴日本、南洋各埠向该处华侨进行劝募。2月15日,大总统派交通总长汤寿潜担任南洋劝募公债***,并刊发“南洋劝募公债***之关防”一颗,以资信守。2月24日,又委任林文庆为劝募南洋公债副理,与汤寿潜一同前往南洋。3月5日添派陈同纪为驻日募集公债会办,协同先前派出的何永亨、严汝麟赴日本向旅日华侨劝募公债。因陈同纪被任为***库务司司长,3月24日改派陈经前往会办驻日募债事宜。

第三,统一财***,限制各省自办公债。在民国成立之初,各省财***均告匮乏,不得不靠借贷渡过难关。在***需公债发行之前,就有省份以地方名义自行募集公债。湖北******府于1911年10月《募集***事公债简章》12条,定名为“中华民国***府***事公债”,预计募集2000万元。江苏省临时议会于1911年10月议决《江苏第一次短期公债章程案》9条,决定先行募集100万元(即本省通用银元),以后分期募集,其总额以500万元为限。上海沪***都督府在1911年11月6日成立后,立即着手成立银行发行公债券,11月20日沪***都督府***长公布《中华民国公债票章程》10条。***需公债发行后,又有“以***需不济为词,一再来部请领债票,漫无限制者”,并且各省仍有以地方名义募集公债的情况。浙江省******府都督就在1912年2月颁布《维持市面公债简章》,发行债票100万元。为统一财***、整顿这种混乱状况,孙中山先后饬令鄂******府、沪******府等停止发行公债票。3月17日,孙中山又颁发《统一财***限制各省办理公债》的通令,“将各省所发之债票,一律停止”,并指出“行***以统一为先,理财以核实为要”,公债发行“在吾国为未有之创举,既关民国信用,又系外人观听,一纸无异现银,偿还即在转瞬,因不宜自为风气,尤不可稍涉虚糜”,令各省“嗣后不得借口饷械短绌,径自来部请领债票”。由于此后上海仍在报上刊载发行公债的广告,孙中山再次《命沪***都督停止发行公债令》,指出“为免分歧而昭信用起见,中央公债票既经发行,上海公债票应即停止,自是正办。为此令仰该都督,即行转饬上海财***司,将上海公债票即日停止发行。并查照***前咨,将已售之债票,查明号码数目,详细列册,克日报部。一面到***续领中央债票,继续办理,俾昭划一。”

颁布公债章程之后,临时***府还制定、公布了《公债执行简章》14条以及《***咨各省发行公债办法》12条,以明确各地公债处的工作程序和规范公债的实际发行。

三、***需公债发行受挫及南京临时***府终结

***需公债的发行得到国外华侨的积极支持,澳洲、美洲、南洋等处华侨应募颇形踊跃,以致南京临时***府所接“各埠华侨函电定购公债票者日有十数起”。但由于当时全国并未统一,临时***府控制范围有限,国内民众对这一新生***府所发行的公债却持观望态度。“其时民国基础未固,人民应募,不免有所观望。”由各省都督预先领去的债票,或以抵发***饷,或以贱价出售,而以贱价出售的情况尤为严重。如贵州省所领债票10万元,派陈毓善、李桢、余衡钟等在沪销售,由陈毓善、李桢经售的8万元,“以对折售与和兰银行”。安徽所领债票50万元,“大半在沪销售,约以七八折计价”。就是黄兴留守府所领622万余元债票中,由黄兴亲自经手“在各洋行各银行抵押支票”,也有“大半按照票面七八折之间作价”。而陕西所领的30万元债票,由于右任经手,却因“公债价落”,而“不忍出售蚍。

***需公债章程规定发行总额为1亿元,若果能筹得此数,南京临时***府的财***状况将大为改观,这一新生******权的命运也许将是另外一番景象。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据《南京临时***府收支报告书》所载:在南京临时***府时期,除***事机关和各省都督领取公债330万元外,实际售出公债只有20余万元,即所有实际募得之款不过350万元。另根据王宗培《逐年债券发行数明细表》所载,***需公债1912年1月发行4637630元。关于南京临时***府发行***需公债所得款项数额,还有其他不同说法,如千家驹认为:实际募得之款“不过500万元”;胡文柄认为:“据《支那年鉴》所载,实收之数,只有6367640元”;李荣昌经过考订之后,认为***需公债“最多发行额为173万元”。依此看来,似乎临时***府***需公债发行数目难以确定,但经仔细辨别,还是可以得出确切数字的。***需公债发行并非到此结束,此后仍有陆续发行。根据王宗培的《逐年债券发行数明细表》记载,***需公债历年发行数为:1912年1月发行4637630元,1913年8月发行1720880元,1914年2月发行9130元,1915年2月和8月共发行3510元,1916年8月发行1000000元,依此计算,至1916年8月发行结束时,***需公债总共发行7371150元。这与1929年交通银行国库股统计所得结果相同,而其他各家所举数额却难以与此相吻合,所以,笔者认为王宗培的1912年1月***需公债发行4637630元之说较为可信。南京临时***府***需公债发行所得也就是1912年1月开始发行的***需公债所筹措的款项总额。千家驹的南京临时***府***需公债发行实际募得之款“不过500万元”之说,实为募得之款不过4637630元的笼统概括。因为***需公债发行结果远不及定额,其所收款数甚至不敌晚清爱国公债,南京临时***府财***困窘状况依旧没有得到改变。

公债发行未取得如意效果,迫使南京临时***府又只有积极寻求其他解决办法,但均无法根本解决财***危机,相反引发了一系列的***治危机。如发行不能立即兑现的***用票、接受苛刻条件举借外债等严重损害了******府的形象。金融恐慌、市面混乱,影响了***府的威信和******权的巩固。财***危机同时导致***心浮动、一些重大决策无法贯彻和执行。其中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迫使孙中山等资产阶级******人在***治上步步妥协。对于南北和谈,孙中山“本不赞成”,回国后曾表示:“***目的不达到,无和议之可言也。”但严重的财***困难使得南京临时***府寸步难行,在******人的迅速退却以及立宪派、旧官僚的压力下,“内心大有难言的苦衷”的孙中山不得不于1月15日向袁世凯发电表示:“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正是因为公债发行效果欠佳、无法挽救财***万般拮据状况等等原因,******府难以维持,孙中山最终同意了南北议定的大清皇帝退位优待条件最后修正案,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孙本人也于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了辞职咨文,甚至关于民国定都南京、新总统南下就任等重大***治原则最后也被迫放弃,袁世凯的篡权活动一步步得到了实现。4月1日,孙中山至临时参议院行解职礼,交出大总统印信,南京临时***府宣告终结。

在南京临时***府存在的3个月中,它的财***收入主要有以下几项:1、对外借款850万元;2、发行***需公债463万余元;3、盐税110万元;4、发行***用钞票100万元;5、私人借款104万元;6、各界捐款21.5万元。从单项收入来看,***需公债收入仅次于对外借款收入;从总体收入来看,***需公债所得约占全部收入的28%。所以,***需公债发行虽然没有使***府财***转危为安,但必须指出的是,***需公债发行所筹款项在临时***府财***收入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对于维持岌岌可危的临时***府财***仍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没有***需公债发行,临时***府的财***状况将更为糟糕。

四、***需公债后续发行及其偿本付息的实施

南京临时***府宣告结束后,袁世凯***府曾一度作出停办***需公债的决定。袁世凯***府称:***需公债“发行之时,和议未成,是以定名***需公债。且其时民国基础未固,人民应募,不免有所观望,故定期六年,给息八厘,稍从优厚。”南北统一以后已经“情形不同”,所以对该项公债予以停办。5月27日,由***致电武昌黎元洪、南京黄兴以及各都督、省财***司,“除已募集者,照章还本付息循旧办法外,所有此项未售之票,自应停止发行,俾符名实”。同时,“另筹国民公债办法,俟拟具章程交院议决后,再行一律知照办理”。12月14日,袁世凯***府再次对国外发售的***需债票予以取缔。1913年7月18日,袁世凯***府***又《关于销毁上海中国银行库存八厘***需公债票令》,将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所有库存1500余万元债票,除照拨中国银行总行500万元,另行酌留500万元外,其余各票“一律提出,详细点验”,“悉数销毁”。但此后***需公债仍在发行,包括1912年1月8日在内,***需公债前后共发行六次。时间分别为1912年1月8日、1913年8月2日,''''1914年2月8日、1915年2月2日、1915年8月2日、1916年8月2日。据王宗培《逐年债券发行数明细表》记载,其中1912年发行4637630元,1913年发行1720880元,1914年发行9130元,1915年发行3510元,1916年发行1000000元。1929年交通银行国库股统计得出同样结果,至1916年8月,***需公债总共发行了7371150元。

在***需公债的后续发行过程中,袁世凯***府采取了一些维持公债信用的措施。由于公债贱价出售“不独国家个人两受亏损,而使全国人民负担此不正当之偿还义务,于理实所未安”,所以袁世凯***府于1912年8月14日发出《***为上海各洋行贱价收买***需公债制定制止办法》电稿,要求上海“将所存未售及议售未得价等票数目,速电报部”,由***与各洋行议定价值后,再“派员解送来京交割”。同时,北洋***府对在沪各省所领***需债票情形进行了调查。征信股科员李光启认为内债信用与外债的募集关系至为密切,内债价格过于低落,则外债折扣势必加甚,所以在调查结果中提出“愿欲利用外资,必自维持***府之信用始,而欲维持***府之信用,尤必自整顿内债之现状始”,故***需公债“不能任其折扣出售”。

***需公债还本付息机构为京、沪中国银行。由***在兑付前数日拨款若干分存京、沪中国银行,到期支付不足由中国银行筹垫;其各埠华侨所持中签债票在新加坡、巴达维亚、菲律宾三处由汇丰银行代付,再由汇丰银行凭票向上海中国银行支取现款;其余如古巴、横滨两处应领本息各款由上海中国银行先期汇交古巴中华会馆、横滨总领事署照付;闽赣经售该项公债中签者则由上海中国银行汇寄赣省民国银行、福建中华银号经付;北京交通银行经售债票系由北京中国银行经付。***需公债利息支付,尚能依定章执行。每期息款拨存办法,由***先拨若干分存中国银行京、沪两行,到期支付或由***商明中国银行先行代垫以后,陆续拨款归还。其按期付息之票,以民国元年经北洋***府***接办核准有效,并将号码登载***府公报者为准。至于付息地点,以发行机关为区别,惟所付均为现洋。由于外商方面常有未经报部核准之票,1920年北洋***府颁布《新订八厘公债付息办法》九条,对第十七次付息事宜作了规定:此次付息皆以曾经***核准在先,并将号码登载***府公报予以公布。应付息银之债票,其第一至第十六期付息所有核准之债票号码(除去前三次还本已抽中各债票号码),现另编债票号码表,与第二次加给息票号码表,一并登入***府公报,由经理付息各机关照此付息。息银付出后,各经理付息机关即将第十七期息票裁下汇寄***,并造具决算清册报部查核。其未经***核准之票以及前三次还本已抽中各债票,概不发付利息。所有第一至第十六期息票,期限已过,均归无效,概不补付。

***需公债的实际付息情况,除第一期利息由买票时预先给付外,从1913年至1924年每年2月、8月付给一期利息。第二、三期每期付给185505.20元;第四、五、六期每期付给254340.40元;第七期付给208818元;第八期付给208846元;第九期付给138846元;第十、十一期每期付给202846元;第十二至十九期每期付给134846元;第二十、二十一期每期付给102846元;第二十二至二十四期每期付给70846元;第二十五至二十七期每期付给38846元。此间1922年11月加息16000元、1924年5月加息17000元,截至1925年8月共付27期利息3737500元。

孙权劝学的启示篇10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至四十四回里,也即赤壁之战发生前夕的“三国运动会”上,孙权跳了“平衡木”,让曹操着实很抓狂。小说叙述的是战争,而我宁愿理解为官场的某种元素,因为不管王朝如何更迭,青史怎么繁琐,他们之间的纷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主导,且越来越发挥深刻的存在意义。

挥剑斩桌角,玩的就是胆略

孙权,字仲谋,也就是历史上的吴大帝,15岁被举为孝廉,任阳羡(今宜兴)令,代行奉义校尉。半大的小伙子,初中恐怕还没毕业就当县长了,据说***绩还不赖,是个厉害角色。公元208年,其兄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不久去世,孙权其时也才18岁,就接管了吴国江山。

孙策临死前有一段话颇意味深长:“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与其说这是一句固其心、坚其志的话,倒不如理解为是一个合理化建议:“兄弟,玩足球,我行你不行;玩平衡木,你行我不行。”

知弟莫如兄,孙权果然做了一位“平衡木”运动员,一辈子的运动生涯,主要就干了一件事,既不让魏太猖狂,也不让蜀太舒服。这木上的平衡,他是把得相当准的。

曹操大兵压境,东吴举国惶然。

鲁肃提出:“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士民殷富。吾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刘备新败,肃请奉命往江夏吊丧,因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备若喜而从命,则大事可定矣。”孙权立马“喜从其言,即遣鲁肃赍礼往江夏吊丧”。在诸葛亮舌战群儒、周瑜陈说利害之后,孙权果断拍板了,他挥剑斩下桌角说:“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

这份胆略显现孙权的确具有一个优秀选手的素质。

要知道,国内战和降的言论并未消停,尽管鲁肃和周瑜都说能打,但5万对80万,就好比一个初次参加世界大赛的选手去PK奥运会冠***,搁谁心里都没底。可孙权还是决定参加了,且踌躇满志。

调匀一口气,舞蹈更精彩

孙权的功夫底子极佳,上了“平衡木”,瞧他不急不忙、不紧不慢、从容自如、翻滚舞蹈的样儿,不能不让人竖起大拇指。这种“柔劲儿”也叫处事不惊,固然心中有谱,也得把所有的意见都听完了再做决定。

在舌战群儒的桥段里,诸葛亮的一番说辞,孙权肯定是听进去了,但他不表态,孔明急而不外露,鲁肃急而直截了当,他对孙权说:“您别听张昭等人的投降言论,他们投降了,还能继续做官,您若投降了,恐怕脑袋难保。”然而孙权还是没态度。

最终,吴国太的一句话,让孙权进入比赛的高潮。却说吴国太见孙权疑惑不决,乃谓之曰:“先姊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何不请公瑾问之?”权大喜,即遣使往鄱阳请周瑜议事。无疑,孙权的这个特点,是令人佩服的。

好比练书法,欲速则不达,先把一口气调匀了,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功夫到了,字也就写得好看了。平衡木运动员也是如此,需要在一根横木上做出一连串的舞蹈与翻腾动作,若过于急躁,轻于呼吸,能不能赛到最后,是个问题。

何意百炼钢,化做绕指柔。

小说里的孙权,历史上的孙权,都有一股子“柔劲儿”,基本没有因为偏激而误事的例子。

争取无价值时间,不怕脸皮厚

什么叫无价值时间?这是个体育术语,百度介绍说,“当(平衡木)选手在完成动作时掉下器械,会有10秒的无价值时间”。若选手在这个时间内重新回到器械上,可继续完成成套动作,反之,视为动作结束。

孙权听从鲁肃“联刘抗曹”的建议,赢得赤壁之战的最后胜利,就是在争取无价值时间。本来嘛,曹操刘备何曾把他当个人物看?你孙权摔下来,我们乐得吹哨子扣你的分,终止你的比赛资格,哪儿凉快你小子去哪儿呆着!但孙权偏不,他又在规定时间里上来了。三足鼎立局面由此乃成。

运动场如同战场,在战争时代,做不到兵不厌诈,恐只能学项羽抹脖子了。有道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孙权堪称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他也脸皮厚,跟朋友翻脸就跟翻书差不多。

你看,赤壁之战前后,他跟刘备多好啊!不但将所据荆州部分的南郡暂与刘备,还将仅有的一个妹子嫁给刘备做老婆。我想此时的刘备心里蛮得意的:臭小子休想算计我,以前见面,你得叫我叔,如今我得喊你大舅子,看在地盘和美女的份上,暂不与你计较。

果然没过几年,孙权翻脸了。

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两面作战的威胁,遂与孙权议和,归还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孙权此时也需要刘备一起对抗曹操,荆州要不回来且拉倒,暂时不会跟你刘备撕破脸皮。反正为了吴国的利益,他是随时在争取无价值时间,随时准备让脸皮一厚再厚的。

在赤壁时能拔剑斩断桌角,“吾与曹贼势不两立”,并写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可在曹丕称帝后,他却又厚着脸皮上书跟曹丕要个王当当。待看到蜀国顺风顺水时,他又在背后狠狠地捅一刀子,将荆州夺回,把关羽干掉了。

孙权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三国演义》,孙权的“平衡木”玩得倍儿棒。

哪里有场子,哪里必有他的影子,从不落过一场。不像袁绍,曹操打刘备,谋士劝他赶场子打曹操,他却以儿子生病为借口不捞这便宜。也不像曹操,明明拿下汉中后,可以一举进***拿下蜀地,可曹操愣是不爱赶场子,还批评别人“得陇望蜀”,错失一统巴蜀的良机。脸皮不够厚,让无价值时间白白浪费,这对于运动员、官员、乃至一个普通人,都徒增事业之损失、未来的坎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孙权劝学的启示10篇

学习

特色婚礼策划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特色婚礼策划10篇,内容包括特色婚礼策划方案及流程,高端婚礼策划机构。在选择婚礼策划中心的时候,对于“坑爹”的皮包公司可要绕道而行,首先要考察该公司是否具备合法齐全的手续,从一家公司的内部环境大致也能看出公司的风格,或

学习

生活哲理文章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哲理文章10篇,内容包括生活哲理句子经典,生活哲理精辟段子。“用火烧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是会长出来。”“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但是,石灰过期,杂草又会生出来。”“斩草除根可行,但是草非常容易存活,草的种子很

学习

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10篇

阅读(18)

1.风韵犹存的,在虐恋中沉浮。(《私蜜》,2010年第1期)2.她就像一位风韵犹存的,散发着周身的芳香。(搜狐网,2010年1月30日)3.老板娘是青木美野里女士,60多岁,身材瘦小但风韵犹存。(《环球时报》,2012年8月7日)4.珍娜·露露布丽姬妲今年已年近80...

学习

星期天真好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星期天真好10篇,内容包括星期天真好的句子,星期天真好插曲。3、寄一份真情的问候,字字句句都是福祉欢愉,送一串深深的祝福,分分秒秒都是平安吉利,传一份浓浓的心意,点点滴滴都是平安若意。周一欢愉!4、天朗气清风和畅,周一到来云飘

学习

六一儿童节板报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六一儿童节板报10篇,内容包括六一儿童节板报画,六一儿童节板报简单又漂亮。长大了你就可以去远方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路踏遍万水千山那时候,我就盼呀盼……盼望自己快快长大长大了就可以像大人一样去远方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路

学习

民族经济学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民族经济学论文,内容包括民族经济论文,民族经济专题研究论文。(一)历史必然性。把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来分析,解析法律现象的社会经济根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德斯***研究了法的精神和古罗马民族

学习

期末考试动员班会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期末考试动员班会10篇,内容包括期末考试动员班会主题该怎么写,迎接期末考试主题班会。0前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起,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招生规模的扩大不仅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学生群体的成

学习

物流专业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专业论文,内容包括物流专业论文题目大全,物流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

学习

老人引杨氏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老人引杨氏10篇,内容包括老人引杨氏入山文言文注释,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全文翻译。品牌之路,品质是照明灯“黄氏乐燕”的招牌,取自杨乐燕及其丈夫黄文彪的姓名。1993年,二人在温州以一间17平方米的小杂货铺起家,主营日用品,日销

学习

女人冬季养生汤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女人冬季养生汤10篇,内容包括10款适合冬季养生汤,女人冬天滋补养生汤。中医讲“食”之有道,“补”也是有学问的,补不好可能非但不养生,可能还致病。下面我刊请几位资深中医专家讲讲怎样合理进补。养生经验35岁美女的美颇养生经

学习

爸爸你别走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爸爸你别走10篇,内容包括《爸爸别走》,爸爸你别走完整版。孩子,你别走爸爸不再逼你去奥数班,我已把电脑的钥匙放在你手上,让你在网上玩个够孩子,你别走上川大是你的梦想,下月就要中考,爸爸期待你来结束我们世代没有大学生的那个时

学习

人物性格描述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人物性格描述10篇,内容包括描述人物性格的词汇,描述人物性格的单词。领域本体描述是一切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工程活动的前提,提高领域本体描述的形式化与规范化程度、语义表达能力和本体知识推理能力就成为领域本体描述所一直

学习

我的信念教案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信念教案10篇,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案,小学理想信念教案20篇。一、关于企业档案教学学教育观念的回顾与分析回顾与分析我国历来关于企业档案教学学教育的观念及其对企业档案教学人才培养的影响,是研究当今企业档案教学学

学习

端午节祝福短信大全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祝福短信大全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发给领导的祝福短信,端午节祝福儿童的短信。3.一人之乐,自个乐。大家之乐,长相乐。端午节与你同乐!愿你人生之路春风得意,闯关夺隘!事业腾达!爱情甜蜜!平安健康!幸福无疆!合家欢乐!4.端

学习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从罗丹得到的启示10篇,内容包括从罗丹得到启示心得,罗丹得到的启示有哪些。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

学习

荀子劝学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荀子劝学篇10篇,内容包括荀子劝学篇经典语录,荀子劝学篇节选。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7、公生明,偏生暗。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学习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钓鱼的启示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钓鱼的启示小学生读后感10篇,钓鱼的启示读后感。作者讲到:“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让我感同身受,不由地想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上

学习

蚂蚁的启示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蚂蚁的启示10篇,内容包括蚂蚁的启示作文,蚂蚁的启示和感悟。有一天,我与父母一起去奶奶家玩,弟弟与姑姑、姑父也去了。正当我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现山楂树下有几个蚂蚁洞。好奇心促使着我继续观察下去。于是,***脆拿来一包零食,坐

学习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100个字,一句格言给我的启示作文。我记得有一次,比我小五岁地妹妹要和我玩成语接龙,我心想:竟然这么不自量力,竟敢和我比?你肯定输定了!比赛完了的时候,简直就是让我出乎预料,我

学习

我得到了启示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我得到了启示10篇,内容包括从故事中得到启示,什么的启示作文10篇。

学习

动物的启示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动物的启示作文10篇,内容包括动物给我们的启示作文,寻动物启示怎么写。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

学习

启示作文10篇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启示作文10篇,内容包括启示类作文,生活启示作文精选10篇。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去万松山爬山,刚爬到一半,一束新绿使我眼前一亮,是一束挺拔的小草耶!我情不自禁地向那束小草走去。“啊?!”,我惊讶地叫起来,“不会吧,怎么有毛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