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实务论文第1篇
19世纪以来,全球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几次金融危机,其共同特点都是危机爆发前相关国家经济在金融业支持下持续增长、对经济的看涨预期反过来又刺激金融创新,加上逐利性导致全球资本不断涌入国内使得国内金融市场的繁荣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当逐利的资本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美国这一轮金融危机的发生,关键原因就在于美国经济也出现了脱离实体化的倾向。从表1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五十多年,美国以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1.25%下降到18.07%,特别是制造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至11.2%。而以金融、保险服务业及房地产、租赁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其中金融业的比重更是接近20%。服务业和金融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国民经济过分的“避实就虚”严重损害了美国经济的平衡性,最终使得金融危机爆发。
在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中,德国经济快速复苏并在稳定欧洲经济方面发挥了根本作用,这一切都得益于德国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德国工业制造业占GDP的29%,是德国经济发展的“脊梁”。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家在德国。如果说德国最嘈杂的,是工厂机器发出的金属沙沙声;那么美国最喧闹的,则是证交所大声叫嚷的交易员。从深层次看,华尔街过度创新的“虚拟经济”,导致金融衍生品无限泛滥,从而酿成本轮金融危机,而德国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则是其保持强大的抗危机能力的根本保障。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等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要性,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全球范围内正在上演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体现了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
1、美国高调推行“制造业振兴计划”。金融危机过后,奥巴马***府先后制定了《重振美国制造业***策框架》、《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等一系列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加快创新、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2011年末,美国宣布创设隶属于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的白宫制造业***策办公室,旨在协调各***府部门之间的制造业产业***策制定和执行,并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和出口。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分析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明确提出了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的三大原则和五大目标。
2、欧盟经济体积极谋划“新工业***”。2011年1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项预计耗资800亿欧元的“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该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欧洲的基础研究水平,推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和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技术进步。2012年5月,欧盟委员会在其网站上为制订欧洲新工业化***策征求意见,欧盟委员会***巴罗佐认为,欧债危机的核心问题是一些成员国竞争力缺失,为此欧盟需要进行深度结构改革,开展有针对性的投资。欧洲需要维持一个强劲、多元化和拥有竞争力的工业基础,通过加速工业创新、支持向低碳经济转型、鼓励创业、扶持中小企业等措施,促进欧洲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一)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为经济服务,这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史证实为一个基本规律,也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经济对金融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金融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1969年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往往是金融高速发展的时期。卢卡斯(1995)也指出,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是跟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当实体经济有需求时,金融业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因此,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牢固,金融业的发展方可持久稳健;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业非理性扩张,可能会使金融业一时兴旺发达,但从长期来看则会贻害无穷。因此,金融业的发展需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始终应辅助或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能凌驾于实体经济发展之上。只有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应该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承担特殊使命、扮演中坚力量。
1、从理论角度看,国有资本的性质天然地要求银行应该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主动承担特殊使命。我国银行业在成立之初基本上是国有性质的,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后,银行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股权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国有资本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仍然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样的制度安排正是为了保持国家对金融体系的绝对控制力,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策的实施,这也是国家资本意志的体现。因此,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重任,增强***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主动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金融***策,积极投身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活动中来。
2、从实践角度看,我国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要求银行必须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扮演中坚力量。一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企业主要还是通过银行体系进行间接融资。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间接融资比例不断降低,但是2011年末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仍然达到54%,远高于美国和英国同期的27%和38%。另一方面,从资产结构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资产规模庞大,但是结构极其不平衡,根据中国银监会相关统计,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92%,保险业、证券业资产占比仅为8%。无论从社会融资总量占比还是金融资产占比来看,银行业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应该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主力***作用。
实体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融资难,多数中小企业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在目前我国表现得更为突出。根据***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10月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研究”显示,中国的银行贷款覆盖率,大型企业几乎实现了全覆盖,中型企业达80%以上,而规模以下的小型企业则最多只有20%。仅2010年,授信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占中国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还不超过5%。造成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既有客观方面原因也有主观方面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信贷供给回归常规,银行流动性显著收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末、2010年末和2011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依次为39.97万亿元、47.92万亿元和54.79万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31.74%、19.9%和15.8%。随着信货规模增速逐年降低,信贷规模日趋紧张,银行不得不提高门槛,将有限的信贷资源优先用于满足重点大中型客户的需求,从而挤压了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从主观方面来看,“轻资产”特点使得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贷款条件。中小企业普遍处于发展初期,资产有限,缺乏有效的抵押手段,无法为银行提供足够的风险缓释措施,导致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二)融资贵,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普遍。
随着近两年货币***策的持续收紧,企业的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融资贵问题也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即便取得银行授信融资,综合融资成本贷款平均利率也高达13%-18%,达到了基准利率的2-3倍,而民间的借贷利率则更高。众多坚持实体经济生存发展的小企业,资本利润率不超过5%,远低于其承担的贷款利率。一方面,在信贷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银行普遍提高了贷款定价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到2011年12月末,金融机构执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依次为7.02%和26.96%,比2011年初分别减少20.78和2.20个百分点;而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66.02%,比年初提高了22.98个百分点。由于国有企业与银行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银行对国有企业基本上是执行基准利率或略微上浮,而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则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30%,有的甚至高达50%。另一方面,名目繁多的融资费用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小企业融资涉及到担保、评估以及财产保险、公证等中介费用,据统计这部分费用基本上与企业支付的银行费用相当。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支付一部分贷款保证金。这些众多因素导致中小企业实际借款利率超过大企业的两倍以上。尽管银行贷款利率较高,但仍有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而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机构则往往利用资金供给紧张的格局,推高借贷利率水平。尤其是2011年,随着央行不断加息,资金链空前紧张,温州和东莞等城市的一些中小企业因难以承受高额的融资成本而纷纷倒闭。
(三)区域不平衡,县域及以下地区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县域经济的状况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但是,县域及以下地区金融供给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金融主体缺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规模收缩,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逐步撤出,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截止2009年底共撤销了约31000多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且现有网点主要是集中于县城,乡镇农村金融基本上被边缘化。二是信用担保功能不到位、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担保机构缺乏财***资金的有力支撑,商业性担保机构少。面对农业自然风险和***策性风险,“三农”贷款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导致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动力不足。三是资金大量外流现象非常突出,县域金融机构大多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没有审批权,留存网点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机构”,县域金融机构的大量存款资金流向城市地区。
(四)储蓄和投资结构严重失衡。
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储蓄率长期保持在50%以上,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见表4)。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2011年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而储蓄总额已经达到80万亿,这说明目前我国的整体资金供给并不短缺。而另一方面,在资金需求方来看,大量中、小、微企业、三农行业等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低成本融资。这种储蓄与投资结构的失衡问题,也成为制约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商业银行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推进战略转型
(一)客户战略:从偏重批发银行客户向批发银行客户与零售银行客户并重转变。
商业银行要紧密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与时俱进,调整信贷投向,改变当前信贷资源过分集中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府融资平台的问题。
1、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支持国家扩大内需***策的实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需求普遍衰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依赖的出口导向性发展战略受到重大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加大对国家扩大内需***策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住房信贷、信用卡消费等业务,为普通大众客户提供便捷化金融服务,增强其消费金融的可获得性。二是要积极配合国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启动内需***策的实施,支持国内企业开辟内销市场,缓解企业由于外需不足带来的压力。三是要做好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提供定制型私人银行服务,应对外资银行挑战。
2、批发业务要坚持国家产业***策导向,强化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因此,商业银行在制定信贷***策时,要主动对接贯彻国家产业***策导向。一是在信贷资源配置上,切实加大对三农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主动向这些行业倾斜。同时,严控“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的信贷投放,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二是在客户规模的选择上,要改变当前信贷资源过分向大中型国企和***府融资平台倾斜的不利局面,积极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经营管理比较规范、为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
(二)产品战略:从传统的单一产品销售向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转变。
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应摆脱过度依赖传统贷款为企业融资的发展方式,积极创新和拓展契合客户需求的信贷产品,大力发展表外、结算、理财等中间业务类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方案,通过产品战略转型改变当前过于依赖利差的收入模式,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1、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为着力点强化产品创新。一是积极进行担保方式创新,针对当前“三农”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客户普遍存在的经营规模较小、缺乏有效抵质押物品、信用评级较低的情况,积极进行担保方式创新,大力推广存货、应收账款、专利权等动产质押,盘活目前企业自有资产,探索采矿权、门票收费权、海域使用权等权益质押,积极创造量体裁衣式产品,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要。二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根据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所处地位的不同,在保证资金封闭循环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依托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为小企业进行信用增级,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积极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商业银行要打破传统的单一产品销售模式,通过资源整合积极为企业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一是在服务内容上,要在全面分析、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将银行的金融服务与企业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对接与整合,全面解决客户的融资、现金管理、投资理财、金融避险及个人业务需求;对于目前尚无法满足的客户需求,要积极通过产品创新进行解决。二是在服务手段上,要突破银行自身限制,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满足客户需求。既要通过银行信贷满足客户融资需求,也要注重通过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债、企业债、IPO等资本市场工具和融资租赁、委托贷款、同业合作等为客户提供多渠道融资。既要注重通过自身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投资理财服务,也要充分利用和银行同业、信托、基金、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3、重视利率市场化以后的产品创新。国际经验普遍证明,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显著降低。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商业银行要尽快适应这一趋势,通过产品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服务。一方面,通过产品创新扩大居民的投资范围,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对资金的有效利用,为更多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融资服务。通过打通居民储蓄资金与企业融资之间的通道,引导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然,这种创新必须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要求,注重传统业务与衍生业务的平衡,防范由于金融过度创新导致的偏离实经济需求带来的风险。
(三)渠道战略:从主要依赖物理网点向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并重转变。
渠道是银行产品和服务销售的载体,渠道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从而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科技进步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在很多发达国家,人们到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比例正在不断降低,通过电子平成的金融服务比例越来越高。方便、快捷、高效,是电子银行突出的特点,也是物理网点难以比拟的优势,商业银行要加强电子渠道建设。一是拓展更多的电子银行载体,提高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服务范围和服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二是积极推动传统银行服务与产品的电子化“再移植”,将更多的传统银行产品和服务通过电子渠道进行销售,减轻物理网点的压力,节约社会公众的时间成本。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发挥沟通买卖双方的渠道作用,通过对买卖双方信息流、资金流等交易记录的有效监控,降低实体经济的交易成本。四是加强电子渠道安全建设,网络平台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信息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银行要加大技术投入,增强电子银行渠道的安全性。
(四)区域战略:从偏重大中城市向大中城市与县域并重转变,从偏重国内市场向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重转变。
金融实务论文第2篇
1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
培养目标为依据设计项目目前市场上对理财人才的需求呈现两极化趋势。高端岗位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扎实雄厚的金融理论基础和较好的经济判断与分析能力,能够研发理财产品;而一线的零售岗位以及一般管理与业务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分析个体客户的财务状况及风险偏好,结合客户的理财目标或帮助客户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财目标,为客户制定理财规划,或是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挑选出适合客户实际需求的产品进行销售及后期维护。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从事的是一线工作,在对毕业生回访调研过程中及访问相关金融机构的行业专家后,对理财业务岗位群进行了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了项目开发的依据,即以银行助理理财规划师、理财经理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理财服务岗位为核心,以专业技能、应用写作、规划能力为基本职业能力,以沟通、分工合作、创新、管理这四种能力为职业拓展能力。同时,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考虑以下的因素:项目内容应包括教学计划中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项目要具备完整性,项目内部各个子项目要具备逻辑连贯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认知常理,从浅入深;项目多少、大小要与课时匹配。由此,确定了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整体项目———设计个人的理财方案,编写理财规划书。
2分解整体项目,提炼相关知识点
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由浅入深的,在学生对什么是理财、为什么理财、如何理财等基础知识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在学期初就让学生做整体项目显然是不现实的。鉴于此,将整体项目根据授课内容的递进性、授课计划及项目内在的逻辑性,将整体项目进行细化,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对简单的子任务,能够增强学习的信心,为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整体项目打下比较好的基础。根据理财工作的一般流程和工作内容,结合讲授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个人的理财方案,编写理财规划书。整体项目可以分解为“制定储蓄计划”“贷款与你的生活”“制作合理使用信用卡的小贴士”“在投资中生活,在生活中投资”“安居乐业———制定房地产规划”等子项目。学生在完成每个规划项目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点,又培养并锻炼了岗位能力。
3有效组织项目实施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作必要的知识铺垫及项目介绍。通过知识铺垫及项目介绍,学生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较好地了解项目的内容、目的以及为完成项目需要做的工作。例如,在完成“房地产规划”这个子项目上,先向学生讲解房地产的概念、类型、相关专业词汇、选择适合房产的原则、购房与租房的抉择等基础知识,然后向学生介绍房地产规划这个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即要求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一套目标房产,向大家介绍这套房产(如从面积,单价、户型、地段、周围配套、容积率、绿化率、物业公司资质、历史价格走势等方面),同时说明选择的理由及房款偿付计划。其次,项目的实施。在教师介绍基础知识之后,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堂下,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际情况分析、社会调研等方式,形成可视化成果,如Word或PPT形式的规划报告等。以“房地产规划”子项目为例,学生在完成规划的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容积率、历史价格走势等知识内容,这样能够锻炼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写作、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最后,展示工作成果。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并形成可视化成果后,需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或团队的工作成果,教师再对此进行必要的点评。这一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以便为后期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基础。
4采用多元化评价
方式为了客观评价学生对各个项目的参与及完成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平时不用学,考时背背书”的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在个人理财实务课程中,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采取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具体做法如下:将每个子项目均作为考核单元,即每个子项目完成情况良好与否均以一定比例影响到总评成绩,除此之外,对于结果性考核主要看整体项目的完成情况。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四维评价模式确定每个学生在每个子项目和最终整体项目的成绩。评定因素除了项目成果的展示效果外,还包括参与积极度、团队贡献度、其他成员的满意度等。
二教学效果评价
金融实务论文第3篇
金融经济的运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金融经济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活动的过程是不断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金融发展促进了闲散资本集中,通过货币资本的充分有效配置促使实体资源流向新兴产业部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实体经济走向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经济规模的过度膨胀会破坏实体经济发展。金融经济的运行无序混乱扭曲资源配置,降低市场运行效率,也会增加市场风险,导致经济泡沫的积累,并可能诱发泡沫经济,严重破坏实体经济发展。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的创伤就是例证。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路径
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又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问题,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和加剧,金融想要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就得根植于服务实体经济。
1、调整金融资源流向,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金融为实体经济所提供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决定整个经济体的综合发展水平和潜在增长能力。我国的金融资源主要流向大国企、大项目和地方融资平台,而目前大量国企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地方***府的债务也隐含风险,相反,中小微企业却很难享美羹。所以,我们的首要选择是把握好金融资源的流向。一是支持先进制造业。制造业创新空间无上限,扩容潜力巨大,吸纳就业多,最适合我国国情。欧债危机中德国也因为制造业的强大而一枝独秀。所以,作为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并且享有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更应该继续做强制造业,形成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条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这就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金融垂直供应链。就是金融不仅支持核心企业,也包括支持上下游企业。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对GDP贡献已达到60%以上,税收占比50%、承载了80%的就业,但同时又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从***府角度来讲,发挥***策性金融银行的支持力度,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还可以发展民营银行,例如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
2、发展债券市场,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效率
债券融资具有规模大、成本低、期限长,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特点,使得债券市场具有庞大的容纳量,并且能够有效发现价格,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绝非资金融通,而是风险的分散和分担,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的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远大于股票市场融资额,企业债券融资是股票融资的3-10倍。而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是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中又具有“股强债弱”的特点。间接融资方式加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所以,我们应该扩大直接融资方式,重点是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从制度层面放宽公司债券的准入条件,简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逐渐推进银行间债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
3、扩大消费金融,拉动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增长
消费金融就是促进民众生产生活水平为目标的金融发展模式。消费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消费金融具有小额、分散、普及面广的特点,发展消费金融旨在突破居民收入约束,借未来的钱来消费,它既可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也可以提高广大基层消费人群购买力,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群体的消费升级。目前房贷、车贷已经取得成效,可进一步拓展到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推广金融消费。当然,可以在结合网络技术,推网络金融产品的开发,助推网络消费的升级。新型城镇化是本届***府的施***重点,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说金融不仅要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中长期的资金支持,而且要关注以农民工为主体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多样性消费需求。
4、推进利率市场化,激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基础作用
金融改革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金,实现真正市场化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就是通过价格客观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同时,在发达的经济体中,利率通过对货币的供需、市场的总供需、物价水平的升降,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当然也可以迅速将货币***策通过利率传导给实体经济,利率市场化提高央行的***策操作水平。目前,国内银行的存贷利率不能反映资金的真实价格,致使资金的价格出现了“双轨制”,即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两种价格,所以需要推进利率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利率市场化。然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们已经在利率市场化做了一些工作,最近又放开了银行的贷款利率,随后的改革需要稳步、渐进式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5、预防金融风险,确保实体经济运行安全
金融实务论文第4篇
金融配套环境较为薄弱,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吸引力不足。金融征信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明确主体,建立信息采集和使用规范监管体系,目前全市金融业缺乏统一征信平台。金融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金融研究机构、信息分析机构和中介机构等高端服务缺乏,金融产业吸引力和城市金融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二、泉州金融业税收情况
(一)税收概况
全市金融业税收增长速度快,高于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和服务业GDP增长率。金融业2011~2013年税收占地税总税收分别为8.0%、9.3%、11.2%。2013年金融业缴纳国、地税税收42.2亿元,比增25.0%。按细分行业,银行业占71.1%,保险业占13.4%,证券业仅占5.7%。
(二)存在问题
1.地方可用财力偏低
财税体制规定,企业所得税中央分成60%,省级收入为40%(泉州商业银行和农商银行税收为市县级收入)。2012年全市金融业税收101771万元,地方实得财力17365万元,占32.2%。相比福州、厦门,泉州地方分成比例偏低,***府用于金融基础建设公共投入不足,客观上影响金融业发展。
2.金融业税收***策效用有限
(1)税收***策执行层面
企业享受减免税数量有限,税收引导作用受限。自2001年起,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截止2013年底,全省累计53户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享受免税***策,而同期泉州却很少有企业申请该优惠***策。
(2)税收立法层面
准金融机构未能享受与金融机构相同的税收优惠,税收扶持作用偏弱。贷款公司、典当行等机构计提的风险准备金不得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负担相对较重,不利于扶持民间金融发展。
(3)个别领域综合税负过重
不利于民间资金阳光化,造成税源流失。直接借款给企业,个人取得的利息收入需缴纳25.6%的税费,企业取得的利息收入需缴纳30.6%的税费。税费负担过重,不利于隐性税源显性化,企业往往迫于账务处理需要才开具税务发票,否则通过账外流转利息逃避税收,民间借贷真实状况税务部门难以监控;一定程度上也抑制投资欲望,不利于企业直接融资。
三、提高金融业灵活、效率和安全性,做大做强泉州金融业
(一)银行、证券等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引导、管理和服务作用
1.培育多层次市场结构和多样化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品质
(1)搭建多层次市场结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间接融资体系,逐步扩大非国有金融机构融资市场;直接融资体系,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并重。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争取泉州高新区尽快纳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扩大试点范围。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商标、专利、品牌、碳排放权、集体林权、海洋资源等产权交易。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争取泉州成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地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非金融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公司)债,推动中小微企业利用区域集优票据、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等融资。支持泉州法人银行机构发行小微企业贷款金融债、“三农”金融债,争取泉州成为福建省第三个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分中心。
(2)培育多样化金融产品
提高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和利用率。引进和丰富金融产品,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教育、旅游等信贷需求,助推消费升级。推广股权、债券、应收账款、仓单、保单等权利质押融资方式,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集体用地及房产可抵押贷款模式。创建网上“金融百货超市”,链接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举办金融产品创新评选大会,引进和推广金融产品。
(3)引导企业规范经营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泉州金融业粗放经营方式尚未根本性转变,应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履行资本中介、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角色。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的新型模式,提升企业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
2.完善金融运行机制,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1)向上争取一定的监管创新权力
赋予非银行金融机构同等待遇。以创建和深化金改为契机,积极向中央争取一定的监管自,适当放松***策约束,因地制宜创新监管措施。在体制机制上,赋予非银行金融机构同等待遇,如可以联网征信查询系统、共享信用等级评定信息等。
(2)构建资金投向引导机制
支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按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不同的指导基准利率,对扶持行业和项目予以优惠利率,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规范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应以高端制造、文化传媒、高新技术服务为主。
(3)规范金融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树立金融风险防范理念,对金融市场风险、产品风险和机构风险等进行有效识别、精确度量和严格控制,提前预测和采取措施,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维护区域经济金融安全。
(4)利用金融市场机制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市场化准入退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引导股权交易服务于资产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引进现代化产业项目与本地资本结合,畅通资本走出去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引导产业链兼并做大做强。
(二)***府健全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优化金融基础配套环境
1.优化金融主体结构,健全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1)吸引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
引进港澳台侨金融企业,增加金融供给,兼顾大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增强竞争力度,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降低金融投融资市场价格。
(2)支持成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推动泉州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准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地方金融机构,培育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设立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壮大资本实力。
(3)成立公益性非营利机构
注重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避免资本逐利只注重短期效应的负面性。设立***府主导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奖励机制,设立小微企业互助机构,促进企业团体内生性增信。市财***出资探索设立市级再担保公司,发挥增信和共担风险作用。
2.优化金融基础配套环境,提升金融产业层次。
(1)建章立制,完善金融管理地方体系
以市委市***府或金融工作局等名义,制定关于规范金融市场主体、市场行为、中介服务等制度体系,坚持公开透明、简化审批原则,推动金改进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阶段。
(2)加强人才建设,创建综合信用体系
支持、对外金融交流与人才培训合作,鼓励海外高级金融人才来泉工作,引进和培育具有战略发展方向的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创建综合信用体系,构建区域性民间借贷登记系统、企业信用管理系统、金融信息共享系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服务市场,推动征信产品应用,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加强信用市场监管。
(3)实行财***奖励***策
对总部设在泉州的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新户奖励、新增信贷投放奖励及购地、购房补贴,对特定高端人才按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给予一定比例奖励。设立专项基金,用作地方企业风险担保金和金融调控资金。
四、先行先试,发挥税收***策作为空间,提升征管服务空间
(一)实行差异性税收优惠***策,发挥税收***策作为空间
从税收优惠***策上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降低金融要素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困境。积极向上反映,争取中央赋予泉州金改试验区国家层面税收优惠***策。
1.金融业试点改革实践需要阶段性探索和深入,税收***策发挥效果具有滞后性,建议将现有税收优惠***策优惠期限延长一定年限。
2.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对县区及以下地区所有金融机构减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将享受减免税的小额贷款从限额5万元放宽至20万元。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在一定年限内贷款损失准备金准予按一定比例税前扣除。
3.打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通道。对个人通过股权方式投资金融机构减按10%征收股息红利所得个税;对个人通过债权方式购买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减按10%征收利息所得个税。对企业购买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取得利息收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总部设在泉州地区的金融机构除了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外,新成立的可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对投入公益性、非营利性的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的企业,参照创业投资企业享受投资额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优惠;授权泉州市***府民***、财税部门联合认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4.优化金融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新成立的征信业、信用担保、再担保公司,营业税三年免征和所得税“三免三减半”,营改增后律师、会计师等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增值税税负超过3%实行即征即退***策。
5.建议中央、省适当调增金融业税收地方分成比例,或对泉州市增加财***转移支付比例。
(二)创新征管服务举措,助力金融环境建设
1.树立“企业诚信纳税推定”理念,促进企业提供真实财务信息,扩大企业查账征收面,构建“查账征收为主、核定征收为辅”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2.用好用足现有税收优惠***策。汇编金融业财税***策,开辟“金改”税收***策网上专栏。完善税收***策执行情况反馈机制,动态跟踪执行效果,加强***策效应分析。
3.税务部门主动参与企业信用体系平台建设,提供量化信用评价,以纳税数据库帮助金融机构实现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审贷效率。
金融实务论文第5篇
摘要:随着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外资本不断进入了中国。近些年来,在金融服务业领域,FDI的数额更是逐年递增。相较于实体行业FDI和进出口呈现相互替代的作用机制,大量文献表明金融业FDI和金融服务贸易之间呈现相互互补的作用形式。本文通过建立FDI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实证模型,通过数据分析证明了随着FDI的增加,金融服务业进口额却不断增加。并且,FDI的不断增长可能导致了中国金融服务业逆差的不断加大。最后,本文提出些许建议,旨在利用好并引导好金融业FDI,让其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FDI;金融服务贸易;实证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活跃的领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且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比较重要部分,对一国的发展乃至经济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金融行业,它必然是国家经济体系的主线,也是国民经济中最敏感的部分,它能够超前和敏感地感受和反映其他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因而各国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都十分重视。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外的学者对服务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Helpman、Krugman(1985)等人发现金融部门FDI理论与金融服务贸易理论出现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Li(2003)等的研究表明,FDI对创造和生产金融服务发挥重要作用,FDI与金融服务贸易不是像传统贸易一样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国内研究FDI与金融服务贸易关系领域的不多,很多事集中在服务领域。姚站琪(2006)通过计量分析得出:金融服务贸易与金融服务投资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方慧、李建萍(2008)通过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得出,金融业FDI与我国金融服务的贸易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金融业FDI扩大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逆差。
基于以上成果,本文采用计量分析,论证我国金融业FDI与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的关系。
二、中国金融业FDI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收集和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了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所用软件为eviews3.0。利用软件对上述假设进行论证。
研究过程中采用4个变量,分别是:
(1)年度金融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FDI
(2)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YI
(3)金融服务贸易净进口额YM
(4)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YE
为了消除数据中的异方差,分别对这三类数据取对数,分别记作LFDI,LYI,LYM,LYE这并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二)模型建立及结果
本文利用eviews30软件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分析、协整分析以检验我国金融利用FDI量与金融进出口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得出相关模型。
此处设定模型如下:
1.FDI对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的影响:
2.FDI对金融服务贸易净进口额的影响:
3.FDI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影响:
1.单位根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有必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保证Granger检验和模型的可行性。
基于ADF(Augment Dickey-Fuller)方法对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为这三个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I(2)。
2.协整分析
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检验FDI和进口额之间的协整关系
对各变量之间进行协整回归可得到;
由表5可以看出YI方程的残差通过了单位根检验,表明其时间序列平稳,进而可以说明LYI与L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其次,同理可检验FDI和净进口额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如下。
LYM=37053+08432LFDI+μ
最后,同理检验FDI和出口额之间的协整关系
LYE=18116+07739LFDI+μ
三、结论
从上面实证分析可知,金融业FDI与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和进出口差额存在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联系却是不显著的,FDI增加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有长期的推动作用。从实证结论可以得出结论:金融业FDI与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具有协整关系,FDI增加1%,会引起金融服务进口贸易增加083%和出口贸易增加077%。并且金融业FDI与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差额也具有协整关系,FDI增加1%,会引起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差额增加084%。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金融业FDI对我国金融贸易的发展是具有促进作用的。然而,在引进金融业FDI时,也应该注意FDI加剧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逆差缺口。(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Helpman,E.Krugman,P.J.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MIT:Cambridge,MA.1985.
[2]Li,D,Moshirian F,Sim A.The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Trade in Insurance Services[J].Journal of Risk & Insurance,2003,70(2):269-287.
金融实务论文第6篇
关键词:海外并购 金融支持 金融所有权优势
在后金融危机中国企海外并购活动频繁时期,以往产业资本参与支持的海外并购已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金融资本的加入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完美结合能更好的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顺利完成。在当前跨国并购已逐步替代绿地投资成为中国海外投资最主要形式的背景下,对于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在理论上以微观企业分析和宏观金融支持相结合为视角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为海外并购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有关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研究较少,主要有Gary C.Hufbauer, Rita M. Rodriguez(2001)《21世纪的美国进出口银行―一条新途径?》收录了美国进出口银行成立65周年的相关研究文章,主要介绍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环境、对美国企业出口的支持作用及所面临的问题等。
国内学者对于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框架下,将***策性金融服务支持与商业性金融支持相结合宏观总体把握金融服务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严明(2005)在《海外投资金融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第一次全面的阐述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专著。其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研究对象比较广泛,其所研究的海外投资支持问题主要指“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包含了对出口、对外工程承包、绿地投资、海外并购等“走出去”内容的总体支持探讨;第一次建立了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此专著理论上沿着钱纳里“双缺口”理论分析思路,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框架下,建立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分析模型,其突出的理论贡献弥补了以往此研究领域的理论空白;对有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外投资及金融支持风险分析和手段分析,其涵盖内容全面深入;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客观全面,同时介绍了国外发展情况并予以中国借鉴,提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发展与战略选择等。
另一方面是单纯从***策性金融服务的角度讨论其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佟志广(1996)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实践探讨了***策性进出口金融支持功能。白钦先、徐爱田、欧建雄(2003)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进出口***策性金融机构及管理体制并予以比较。虞瑾(2006)从理论论证和最小二乘法实证论证外汇管制放松、国内金融深化、***策性金融支持等三大***策量化指标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影响力,并提出完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策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黄人杰(2007)认为***策性资金的运用应当以间接模式为主,通过以少量的***策性资金带动巨量社会资金的杠杆效应,改变商业性机构和社会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分布,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开发型金融和以市场化方式实现***策性目标的运营机制等问题。
以上文献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定性分析“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问题,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对外输出,即对外贸易和对外承包工程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还包括资本的对外输出,即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跨国合作经营开发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对于以跨国并购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还尚属空白。同时还发现,以往文献中定性研究居多,主要讨论***策性金融支持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形式的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视角主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和宏观***策层面。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自身而言,海外并购过程中何种形式的金融支持是其迫切需要的,如何针对企业金融支持诉求因地制宜地实施金融支持促成企业海外并购,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的应用分析
本文试***将微观企业金融实力融入宏观金融支持分析中,一方面在理论上将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中,论证***府与金融部门对企业海外并购支持需求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将企业自身金融优势置于OIL框架下作为企业所有权优势的一部分,将***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企业的支持通过企业财务金融实力表现出来,表明宏观金融支持有利于增强微观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以此研究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海外并购金融支持“双缺口”需求理论
本文借鉴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沿用“双缺口”理论的分析思路,对海外并购的金融支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支持需求。设在某一时点上,一国的资本数量为Ct。封闭条件下,一国资本供给来源于企业自我资本积累E、金融储蓄S和***府税收T之和。资本需求主要由企业自我资本积累的使用E、社会资本I和***府支出G组成。因此有:
Ct= E +S +T =E +I +GS +T =I +G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将外国资本(仅讨论跨国并购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流动考虑在内,用Ci表示外国资本流入,Cx表示跨国并购对外资本流出,有:
Ct= E+S+T+Ci=E +I +G+CxS+T+Ci =I +G+Cx(Cx-Ci)=(S-I)+(T-G)(1)
通过变形推导得出上式(1),等式左边代表一国跨国并购资本流动情况,等式右边(S-I)表示该国金融部门对企业资金支持(商业性金融支持),(T-G)表示该国***府部门财***支持(***府财***补贴资助及***策性金融支持)。等式(1)说明一国的国际资本(跨国并购)流动与该国国内的资金供应状况和国家财***情况有关,当一国出现资本跨国流动、本国的资本存量发生变动时,本国金融部门与***门也相应调整,最终达到国家经济均衡。
当一国跨国并购形式的资本输出大于资本流入(Cx-Ci)>0,金融部门的融资支持与***府部门的财***支持之和必大于零,说明如果出现因企业跨国并购引起的资本输出除了有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支持,必然会引起金融部门的外源性融资和***府部门的财***资助。
将外国资本流入移至等式右边,等式(1)变形:Cx=(S-I)+(T-G)+Ci(等式2)由于外国流入的资本Ci大多进入国民经济各个实体经济生产流通领域成为生产性资本或准生产性资本来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其以现金形式流入金融系统的量很少,转化为本国对外投资的资本(成为融资来源)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外国资本流入很难有效支持本国跨国并购,Ci趋向0,由此等式(2)可简化为:
Cx=(S-I)+(T-G)(等式3)
如等式(3),当本国进行海外并购的资本输出时,Cx>0,为保持等式平衡,相应的本国的金融支持和***府***策财***支持也增加,且跨国并购规模越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和财***金融支持需求也越大。跨国并购资本流动Cx规模受到金融部门融资支持(S-I)和***府部门财***支持(T-G)限制。当金融部门认为当时海外投资风险太大,不愿意承担融资支持而导致商业性金融支持不足时,出现“金融支持缺口”。此时为保持经济平衡,需要***门提供财******策性支持来填补此缺口。相反,如果***府因财***支持力度较弱出现“财***支持缺口”时,需借助民间金融储蓄的力量,调动社会中潜在的商业性金融资源支持跨国并购。若此支持来源因高风险而意愿不强,***府可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措施免除商业性金融支持的风险问题。
以上理论分析表明,企业海外并购有强烈的资金和***策支持诉求,其规模受限于金融部门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和***府部门的财***金融***策性支持。
(二)OIL框架下外部金融支持与企业自身实力结合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分析
海默(1960)在垄断优势论中提到跨国公司一方面自身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借助其在国际上良好的资信顺利获得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资,而邓宁在OIL框架下概括为企业的融资信用优势和融资成本优势(1983)、金融资产优势(1993)。Jens Forssb・ck, Lars Oxelheim(2008)则将金融要素纳入企业所有权优势中论证其对促成跨国并购的重要性,其将企业金融特有变量总结为企业股票价格销售率、海外上市、负债成本、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府补助、税收减让、自由现金流等。Oxelheim(2001)提出支撑所有权优势三大金融策略:获得并保持全球性成本和资本可获得性;获取财***补贴或税收减让以增加自由现金流;实施价值创造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项目。
由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企业情况加入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服务的***策性支持因素,形成基于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的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认为资金实力是海外并购企业的金融优势的中心,企业需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资本进行海外并购的同时使成本最小化,其中包括资信实力、融资来源和成本、相关***策支持三大要素。企业拥有良好经营业绩形成的资信实力并能获得低成本的外源融资和***府财税***策支持的优势就是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具体而言,资信实力体现在企业控制内部现金流能力(自由现金流)和反映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公司信用评级(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模型Z值)两方面;低成本外源融资表现在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资本性融资(市收率、海外上市)和债务性融资能力(负债成本);***府财税***策支持是使企业获得来自***府的财税支持(税收减让、***府补助)、融资便利及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的能力(融资担保与保险);通过内部经营和外部支持结合增强企业的金融实力形成所谓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
本文认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应盲目进行金融支持,应以企业自身实力为基础,提供针对性多形式多渠道支持,不仅可保证国家资产安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府***策支持力度加大使一些本身实力较弱、资信较差的企业逆向选择而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支持思路如***1,对企业自身实力测评基础上,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商业性融资和海外上市融资服务以填补金融支持缺口,***府针对性***策为实力和资信不同的企业提供相应的税收补贴支持和***策性融资支持填补财***支持缺口。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将国内有关海外金融支持理论与国外学者OIL框架下对企业金融因素的研究成果研究相结合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认为应在企业内部资信实力基础上提供商业性金融支持和***府财税金融支持来增强企业的金融所有权优势,从而促成海外并购。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在理论视角上为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提供分析框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海外投资金融服务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人杰.***策性金融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7,4
3.陈群.金融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探讨.福建金融,2006,6
4.白钦先,曲昭光.各国***策性金融机构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金融实务论文第7篇
[关健词]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 市场开放度 规模经济
一、引言
近年来,产业内贸易一直是贸易界的热门话题,它在两国经济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产品,它与产业间贸易有着显著的不同。产业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专门从事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并进行出口,用以交换它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其他商品或服务。
产业内贸易理论基于新贸易理论,换而言之,它的诞生基于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垄断竞争市场,而非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的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完全竞争市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统计现象的直观推断。20世纪年代中期以前,Vordoom对“比荷卢经济同盟”的集团内贸易格局变化的研究,Michaely对三十六个国家5大类商品的进出口差异指数的计算,Balassa对欧共体制成品贸易增长和Kojima对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格局的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与此同时,对二战后贸易新格局所进行的大量的理论研究推进了实证性研究的进展,并为产业内贸易步入第二阶段对统计现象的理论解释,提供了基础。70年代中期,Grubel和Lloyd 《产业内贸易》一书所作的开创性、系统性的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上升到第二阶段。随后,许多西方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现象做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这一理论日渐丰富。Krugman (1981) 提出的理论基于垄断竞争的情况,认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将现代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区分开的评判标准,他认为这两个因素是影响各国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Falvey(1981)、Falvey和Kierzkowski (1985)的研究基于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中的假想,分析了贸易伙伴国家的要素禀赋在产业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Leamer (1988)提出市场开放度在产业内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近的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Davis (1995)的研究基于不同国家的技术发展差异,以强调要素禀赋作为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作为理论基础。Harrigan(1994, 1996) 也同样强调了市场开放对贸易的贡献,以及市场开放对特定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增长做出的贡献。
基于新贸易理论和前人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本文将以下三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来检验这些因素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所造成的影响:(1)要素禀赋;(2)规模经济效应; (3)市场开放度。 下面的章节将对这三个要素建立模型并进行分析。
二、建立计量模型
1.因素的选择
(1)产业内贸易。Grubel和Lloyd(1975)创造了产业内贸易指数以衡量产业内贸易。Aquino (1978)、Tharakan (1983) 都通过Grubel和Lloyd(1975)的方法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数理分析。近年来,Vona (1991) 和Cooper等人(1993) 同样印证了Grubel和Lloyd指数的正确性。因此本文同样使用Grubel和Lloyd指数进行分析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在文中以IIT表示。
(2)要素禀赋。Falvey (1981) 、Falvey和Kierzkowski (1985),在其产业内贸易模型中都将贸易伙伴国家的要素禀赋作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Moshirian (1994b) 的实证研究显示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是一些国家在金融服务业取得比较优势的两大决定因素。Davis (1995)在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研究时折中了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在银行服务业这一领域,对各国比较优势和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最大的要素禀赋是人力资源,它反映为接受过高等教育培训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本文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将中国的教育发展程度用于评估人力资源对中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在文中以EDU表示。假设教育发展程度越高,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就越高。
(3)规模经济效应。Krugman (1981)认为在特定的某些国家中,垄断竞争条件下的规模经济效应无论对于贸易总量还是产业内贸易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Greenaway和Milner 也认为规模经济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Lee (1989), Hughes (1993) 和Somma(1991) 发现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有重大影响。在银行业领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有许多文献试***证明在美国的银行业中是否存在规模经济。Berger等人(1999) 的文章综述了那些试***评估银行效率,量化银行业规模经济的研究文献。他们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那些总资产高于100亿美元的银行中才存在规模经济。然而,在90年代,资产超过250亿美元的银行才体现出规模经济。本文选取中国所有银行的总资产来衡量规模经济效应对中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在文中以SCA表示。假设规模经济的存在对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有促进作用。
(4)市场开放度。在某些国家,由于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金融服务业的贸易壁垒已经消失了。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更促进了金融服务业的扩展,加速了金融服务业的产品多样化。尽管Leamer (1988) 和Harrigan(1994,1996)强调市场开放度是促进贸易量增加的重要因素,Hughes (1993), Greenaway 等人(1994) 和Bernhofen (1999) 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都没把市场开放度作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相对不高,但本文仍把市场开放度纳入考虑。本文以中国金融服务业的FDI来衡量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度。在文中以FDI表示。假设市场开放度越大,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
2.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将要素禀赋、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市场开放度三个影响因素与中国金融服务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文的数据样本区间选择1997到2004年。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网。计算要素禀赋、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开放度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计量分析。首先,我们对要素禀赋、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市场开放度三个因素与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建立模型:
IIT=eC1×EDUC2×SCAC3×FDIC4×eu
因为经济时间序列经常存在异方差,为了消除所选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得:
LnIIT=C1+C2×LnEDU+C3×LnSCA +C4×LnFDI +u
其中IIT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EDU表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SCA表示金融服务业的规模经济效应,FDI表示金融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C1代表常数项,C2是回归系数,代表要素禀赋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力度,C3是回归系数,代表规模经济效应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力度,C4是回归系数,代表市场开放度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力度;u表示干扰因素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1:
表1:中国金融服务业IIT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结果
该回归方程的各变量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拟合优度达到了88%,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系数也达到了79%,且不存在相关状况。
(2)实证结果分析。对要素禀赋的统计结果如预期的具备正显著性,表明要素禀赋与中国金融服务业的IIT指数存在着正相关,而且要素禀赋对产业内贸易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这一结果是符合Falvey、Falvey、Kierzkowski以及Walter等人的研究结果的。这是因为一些金融工程或者风险投资管理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例如为兼并、收购行为提供顾问, 房地产业顾问,公司财务管理等。风险资本融资、项目融资、房地产融资也都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来产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而金融产品的高度多样化则能促进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
对中国金融业规模经济效应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金融服务业的行业内贸易的确是与规模经济相关联的。实证结果显示那些规模较大、更便于向国内外客户提供服务的大型金融机构确实获益于规模经济,与小型的金融机构相比,这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在国外提供金融产品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同时这些金融机构也提供了更多品种的金融产品,有利于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增长。研究结果与Hughes 等人(2001) 的结论相一致:规模经济在金融服务业中存在,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而言。
对市场开放度的统计如假设的一样,具备正显著性。金融服务业市场的市场开放度越大,金融服务业的行业内贸易就越为发达。国外的研究成果均显示一个国家对国外贸易与投资的开放度越大,在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贸易壁垒和国家限制***策都将影响金融服务业的贸易量。这与Harrigan (1994, 1996) 的研究结果一致:市场开放度将增加贸易量,因此也会增加产业内贸易量。
三、总结
本文基于Helpman (1981) 、Markusen和Venables(1998,2000)及其他众人发展的现代贸易理论,对影响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假设,并建立了模型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要素禀赋、金融服务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度都促进了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促进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提高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度,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此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我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充分利用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日益兴旺的经济贸易,加快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与相互交流,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2)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经营,由此发挥金融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对外资向我国金融行业的进入做出相应的规定;制定相应的产业***策,对国内的金融服务业进行合理保护;规范扰乱金融服务业市场秩序的行为,培育有利于规模经济发展的市场结构。(3)重视教育事业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重视对金融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为金融服务业提供急需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Fariborz Moshirian,Donghui Li,Ah-Boon Sim.Intra-industry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5,(24).
[2]大卫・格林纳韦.国际前沿问题[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3]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4]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