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篇1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之本质特征
从词源来看,历史(history)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二是指历史学。作为本体,历史指的是人类的经历及其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不变的;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说:“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历史学家跟他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和其他任何研究一样,历史研究也含有两个层次,一是以创建或生产人类文明史上新的精神产品为目的,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二是对已有的历史研究结论进行验证为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历史研究的流程大致包括:选择一个问题或假设;研究者根据问题或假设收集证据;对证据进行解释,排除边缘证据;根据解释表述观点。从心理过程看,是对历史未知对象的探试、确立及其意义的判断以及对已知对象的真实性、正确性进行解释、确立或否定的过程。
但是,研究性学习与历史研究毕竟不是一回事,两者的研究过程和最终追求价值是不同的,前者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强调对他人的有用性,而后者强调其教育价值,主要是对学习者的有教育性。所以,从实际需要看,在学校教育情境下,完全严格地依照史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没有必要,更不具有现实性。在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中,有人根据学生探究的自主程度和教师指导的程度不同,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分为:开放的研究性学习和有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开放的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纯粹的科学研究,一般不值得提倡;而“有指导性”因反映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特征,而普遍受到欢迎。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方法问题
科学方法是一切研究的根本。从方***上看,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诸如,唯物辩证法、存在决定意识、分析经济方法、分析社会结构方法、分析阶级方法等,这是我们研究一切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普遍方法。但是,普遍方法不能解决历史研究的具体问题,还需对历史具体问题的具体的带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方法。一般方法,这是适用一切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它又可以分为分析方法(如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历史比较方法、历史系统方法、历史计量分析方法、历史心理方法),实证方法(如考证方法、辩伪、校勘、训诂、假设与证明方法),叙述方法(如纪事本末方法、记传方法、编年方法、实录方法)。特殊方法,是适用于各门专门史的个别方法,可分为研究思想史的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研究历史地理的测量方法、研究经济史的统计方法、研究科技史的模拟方法、研究考古学的年代测量方法等。
这些方法,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一一掌握,即使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也只能略知一二。因此,我们应当在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同时,有选择地将历史研究中的常见方法渗透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之中。作为重点,平常在历史研究学习中应当掌握的方法主要为分析和实证方法。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分析方法运用的最多,探讨的也最多,而比较忽视历史实证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提高历史实证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要重视史料。史料即构成历史的材料,举凡人类活动的遗迹、遗存,都可称为史料,它是借以研究与反思人类活动的前提和根据,包括文字记录与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以及口碑等三类。对中学生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难以搜集直接史料,但间接史料还是需要的,特别要培养学习者的史料意识,形成有理有据,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这在西方国家历史教育中很受重视,而这正是我们急需改进和提倡的。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历史研究性学习虽然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它发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因此必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否则很难保证有多大的生命力。目前,人们习惯采取课题研究、活动设计等开放的形式,但如下方式似乎更值得尝试。
1.开放式习题
所谓“开放性习题”是相对封闭性习题而言。封闭性习题往往简单明了、条件完备、答案固定、解题思路和表达形式模式化,是以复习知识为目的的检查性习题。开放式习题则条件不完备、结果不确定、思路开放、表达形式多样化,多以培养能力、训练思维为目的的认知类习题。学习者不可能在教科书中找到现有的答案,必须通过自己努力,查找资料,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表达观点。既然是习题,一般来说它出现在一段教学之后,依附于一定的知识。所以,教师也应当对学习主题进行研究,了解学习者的动机,研究学术的有关发展,才能设置比较合理的习题。开放式习题当然可以引进目前史学界争鸣的问题,以促进学习者的研究。例如,对科举的一点思考;太平天国是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等。学习者发现自己参与到史学研究的前沿,更会促使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很显然,开放式习题也要注意题目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学习者,要设计一些情境化的问题。
2.教材研究
在教师的合理分工和指导下,对某段学习材料进行研究是值得的。对学生来说,就一段历史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学习材料供大家共同阅读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也极具有吸引力。其过程可分为:教师和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精选一段教材内容作为对象,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一段,并提出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和开发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参考资料,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历史与编写样式,编写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研究成果,共同汇编成册,以供大家阅读评判。或者,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及方案等皆可。以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一课为例,笔者曾设计过一次关于教材研究的课题。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原教材所提供的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分别寻找资料,编写教材作为对原教材的补充,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不少收获,最重要的是学生们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原来认为是圣经般的课本,自信心和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3.知识论课程
知识论课程是带有一种学术、思辨性的研究型课程,其理论性较强,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创设这种课程的目的不是接受某些知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而是为研究性学习做必要准备。它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促使学习者对学校内外获得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鼓励学习者通过概念、论点及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他人的知识、经验及判断有一种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性反思,也包括一种跨文化反思,使学习者意识到所属的局限和偏见。知识论课程在国外比较广泛开设,在我国也开始出现。就历史学科而言,批判性的知识论课程主要包括: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历史是科学吗?历史有规律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历史观吗?等等。知识论课程虽然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但是,由于它对以往知识、经验进行批判和反思,从而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背景式预习、共创式课堂
课堂教学是目前班级授课制下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如何使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是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点和目前研究的重点。背景式预习、共创式课堂是个重要的尝试。
历史研究性学习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读史使人明智,即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可以丰富人们的思想,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增添人们以古揽今,鉴往知来,认识现实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历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学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
然而,历史教育的成效如何?据2001年2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通过对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若干重点城市14~28岁的“中国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了解历史知识呈“两高一低”状况,即高兴趣度、高重视度、低认知度现象较为普遍。调查问卷以初中历史课本为基本知识范围,但仅有1.5%的青少年及格。
究其原因在于: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看成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教师较多的是将现成的结论“喂”给学生,而不要求知道是如何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也不要求学生了解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信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和观点。检查考试中也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没有提供足够的让学生动脑思维的空间,学生当然考完就忘。
“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就无所收获。历史教育要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研究(探究)性学习。
研究(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这种被称为“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已先在上海高中阶段实验的“研究型课程”中进行。在此基础上,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方案正式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探究型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构想。“研究(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应在研究(探究)型课程中采用,而且应引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那么,如何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目前还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课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依据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研究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
1.从现代教学论看。
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熟知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论证才得到的,教学有必要将这一过程告知学生,而不仅是教给他们孤立的知识。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主张的:“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它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才符合现代教学论。
2.从初中生的特点看。
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同时,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新课程方案的设想》也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敢于质疑,有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景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
3.从历史学科特点看。
历史知识是综合的、多样性的。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贯穿古代、近代、现代;从空间上看,纵横五洲四海,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涵盖了***治、经济、***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历史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
历史意味着过去,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表明,要认识历史,只能凭借前人以各种方式遗留下来的史料,如:历史遗址、文物古迹和文字材料等。这些反映和记录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丰富史料,为历史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独特的优势条件。所谓“论从史出”指的就是历史学必须依据史料收集、鉴别和解释才有可能进行。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等,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
三、学习内容的选择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选择内容,如:《人类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了解学生的兴趣与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和依据。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历史的一些初步认识。因为新知识的获得需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作基础。在当今社会,学生每天会接触大量信息,而历史又与社会、自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由破译人类基因的密码,探究人类的起源;研究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等等。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已经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以此来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2.体现历史学科二期课改要求。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2010年)》是把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到历史课程的设计蓝***。它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上的主要突破是:改革以往教学内容注重社会***治结构的变更,构筑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的文明史框架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推动历史前进最根本的力量是生产力。其中,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能动要素;生产工具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起点就是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发明。因此,通过对现行初一年级教材中有关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内容的整合,形成《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专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提前渗透和体现历史学科二期课改的要求,使学生更全面地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3.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即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历史知识不仅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它还包含人们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这是因为人类历史在永不停息地发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处于同一条不间断的历史长河中,是无论如何也割不断的,过去了的东西总是或多或少,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浓缩在现实之中。昨天是今天的基础,今天是昨天的发展,其间含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例如: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连接点,探究其间中西文化的交流及中断的原因,对学生如何看待外来文化,认识对外开放具有现实意义。选择此类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以古鉴今、认识现实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的认识。
四、实施与评价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样,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则是参与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轨迹,而不仅仅是结果。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及其能力要求,应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过程及其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任务。学生根据学习内容:
A.自选一个课题。要求:设计研究方案。内容包括:
──对他人所作的类似课题的了解;
──实施研究的步骤;
──课题成果的形式。
B.组织、主持一项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计划日程表,使其:
──符合活动的目标;
──具有逻辑性和可行性;
──表达清晰,以利大家操作。
用定性法和(或)定量法来评价活动的成功性。
(2)收集和处理信息。收集信息资料,帮助完成任务,要求学生:
──会使用***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因特网等信息来源;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
──引用信息资料时,要注明出处。
(3)互相交流。
A.向大家做课题方案或计划或成果的口头陈述,要求学生:
──有逻辑地、合乎主题地组织好陈述;
──口齿清楚,镇定自若;
──对听众的问题作出合适的回答。
B.用文字、***像和(或)声音,进行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
──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手段;
──熟练使用选定的媒体手段。
(4)与他人合作学习。
学生参加一个小组;
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和分担的责任,并确立目标和安排时间;
检查进展情况并做必要调整。
五、实施效果
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写的学后感、小论文,编辑的历史小报、制作的多媒体演示文稿等作业看,学生收获很大。
1.具有了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历史学习而言,收集资料是学科能力中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首先,教师为学生指出较为明确的方向,例如:开出参考书目、列出相关***等。让学生学会使用***书馆和应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同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小论文所注明的资料来源和为评价探究成效而设计的问卷,能够显示出学生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2.初步培养了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历史小论文,这为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空间。因为,能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提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需要较高水准的思维;而写作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较深刻的思维和较强的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的。在学习《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后,学生们自选课题撰写小论文,题目有《活字印刷术回传之启迪》、《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从徐光启身上得到的启示》、《交流港口的独特文化》、《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外来侵略者之比较》、《漫谈闭关锁国》等,显示了学生初步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知识性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历史的情感体验,并从历史中吸取今天所需的养分,使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3.初步形成了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历史学科跨越古今,综合特征明显。历史知识结构既包括纵向时间及因果关系的链条式结构,又包括民族、国家、地区等横向空间及***治、经济、文化等各个侧面的网状结构。学生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自然地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联系起来,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于学习中。例如:学生在《中日甲午战争》的主题发言中,联系文学作品,引用屈原的《国殇》和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甲午战争期间创作的诗歌《哀旅顺》,创设历史情景;联系地理知识,从《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与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不同,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深入;联系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从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发展步伐,比较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显示了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精神。
学会交流与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创设交流的机会。例如,让学生交流各自制作的历史小报、论文选题等。再如,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材中的一节,上台作主题发言。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有的为检测讲课效果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显示了学生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精神。
六、几点思考
1. 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有勇于接受挑战的教师。
教师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必须具备:
(1)新的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历史教师要认识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启迪。
(2)知识更新的能力。
在当今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更新的时代,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已有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具有绝对优势,需要自觉地去学习、扩充,掌握新的知识信息,不断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适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
(3)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能够对学生从选题,设计方案,收集、处理、运用资料,到撰写小论文或主持主题发言等,每一个环节进行指导。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发表不同见解,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宽松环境。
2.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
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还局限于校内***书馆和因特网。尽管***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很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而对实物史料则接触较少。因此,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3.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1)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
如前所述,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轨迹而不仅仅是结果。因而,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这将与探究成果一起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依据。
(2)对历史学业的评价,要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在历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与有意义的接受式的学习并存的。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在整个历史学业的评价中,应作导向性的调整,即加大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评价的比重。即使是接受式学习评价,也应减少单纯的记忆性试题,增加思维能力题,或者尝试采用开放性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
(3)对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
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即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历史知识亟待加强》。《人民日报》,2001年2月27日。
[2]《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 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施和金、朱昌颐:《历史教育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4]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章淳立等关于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文章。《上海教学研究》,2000年7-9期。
历史研究性学习篇3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应用
研究性学习首次被纳入我国基础教育中是在2001年,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社会自然生活中的专题来进行相应的研究,从研究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应的知识来解决所发现问题的一项学习活动。这是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其宗旨是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亲自投入到生活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探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自主发展和研究。将研究性学习带入高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教学上的改革,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要素,不但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创新,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不是学生能独自完成的,也不是老师单个能完成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需要老师从实际出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选择研究选题,一般来说,选题的选择必须遵循三个原则。1.选题的科学性:选择研究的课题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事物的科学性和客观存在性,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科学依据,杜绝凭空想象;2.选题的可行性:选题除了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之外,还要注意考虑选题是否可以实际实施。一般来说,选题不要太大,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研究能力,要量力而行,针对不同的研究小组选择不同的难易度,依据充足,内容和目的明确,同时考虑学校的设施能否支持和完成;3.选题的创新性:老师指导学生选择选题时,要对学生对选题的实际了解和认知程度有一定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达到选题研究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于问题的提出,只有提出了问题或者问题出现,才会引起人们思考的欲望。所以,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当然,老师在课堂上也应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摸索,给予一定的提示,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要对他们给予肯定,也许这些问题很幼稚,没有什么创意和价值,但是学生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老师要一步一步地慢慢引导,提高他们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制造一些问题矛盾,启发诱导学生探究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对研究探讨的问题印象更深刻。
三、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应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乐最重要。只有愉快地学习和研究,并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必须得有一个开放的课堂,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思考、研究和阅读。学生对于探索研究出来的知识,一定能牢记在心,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会很珍惜,这样学生的收获就不只是课堂上的,而且会在今后的人生中得到很大的帮助。比如,历史地***是用地***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时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往往只注意到地***语言的直观形式,即各种地***符号,但对地***语言的历史内涵却熟视无睹,这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地***的作用。鉴于此,可在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时,专门开辟“***说历史风云”等类似的专题。在简单的示例指导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教材和地***册中***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向学生介绍教师的发现与感悟。学生会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足以让教师惊讶的能力。
四、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学生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给予肯定,但是老师也要发挥自己的主导性。教师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习内容,所使用的解决方法和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也许有很多种方法,但是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除了教和学的关系,还是一种相互合作的辩证关系,学,离不开教;教,是为了学。老师教学历史知识,是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得以顺利展开,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必需的历史知识,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才能展开,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有利于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组织《洋务运动》教学时,可先向学生介绍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启发学生分析其实质。然后,让学生自主归纳分析洋务派的基本主张和洋务运动的内容、地位等,这无疑会使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二是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比如,在学习与国民***府前期统治相关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国民***府统治的建立、全国形式的统一和国民***府的内外***策三个方面来梳理教材,突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三是适当充实辅助材料。要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视角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譬如,从关贸总协定的缔结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可联系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真正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的历史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历史研究性学习篇4
关键词:历史 改革 研究性
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
一、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选题。选题也必须从实际出发,重点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选定的课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空想象。二是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要量力而行,从主客观条件(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物质条件等)方面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选题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选题提出的依据要充足,内容要明确,还要考虑学校或社区是否能提供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三是创新性原则。指导学生选题时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原有的实际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力求所选课题新颖独特,要敢于选择别人没有思考或正在思考而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够好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探求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鼓励学生***思考,批判创造,不唯书本,不唯教师,不唯权威,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学生提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价值,也要对他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其质疑意识,然后再分析问题的价值,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钻研,使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比如,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教师回避不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问题。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大多数新王朝的建立者,能够从前代的覆辙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策,放宽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当时的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教材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是应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置疑,转而去看“治世”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调整***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维护其“家天下”的封建统治,看清楚封建时代的“治世”是建立在奴役人民的基础上,近而明白封建制度下的“治世”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比教师简单地传授和讲解要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过程中培养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是终生受用的东西。例如,历史地***是用地***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的综合分析,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治、经济、***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往往只注意到地***语言的直观形式,即各种地***符号,但对地***语言的历史内涵却熟视无睹,这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地***的作用。有鉴于此,可在高三专题史复习时,专门开辟“***说历史风云”等类似的专题。在简单的示例指导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教材和地***册中***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向学生介绍教师的发现与感悟。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足以让教师惊讶的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篇5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改变传统的“灌输”、“死记”、“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为宗旨。它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予每个学生提供主体性发展的广阔空间。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提倡学生在实践、实验中学习,提倡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包括***书馆互联网等进行学习,通过调查了解自然、社会,并通过实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来自社会生活各领域和各学科,研究目标也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它涵盖能力、方法、意志品质、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研究的观点也突破答案唯一性的限制,视角不同、切入点不同、对史料的理解不同,即可存在不同的观点。在评价标准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智力标准,而向开放式的多元化的标准转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和结论进行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2.主体性。历史“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真正把学生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和确定课题,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及内容、方式、结果,都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获得体验,会逐渐形成一种喜欢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进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情境性。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逐步深化、迁移,在这个情境中培养其细致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同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情境,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并指导学生学会寻求相关途径、方法去获取、利用史料来解决问题,使问题产生于“情境”,又解决于“情境”。
4.论证性。历史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性,它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尤为强调史据的真实性、逻辑推理的缜密性、论述的有力性、论证的严谨性和理论的思辨性。所以,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特别重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求史观、史据的统一和理论论证的完整。
三、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历史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永远吸引着人们去发掘、探究。“研究”是历史教育与历史学习的特征。历史教育分三种类型:叙述过去;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因此,历史教育的功能是:了解过去的事情;认识今天的现实;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不管“叙述”、“追述”还是探索,均使历史教育烙上了探究的印记。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推出,不仅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教育本性――探究性、人文性、求真性、求实性的回归。
2.研究性学习使历史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长期以来,由于课程内容、教学时间和应试导向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习惯了“接受-理解-巩固”的学习方式,甚至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受制于“繁、难、偏、旧”的教材体系,缺乏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以及规范单一的标准答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是时代的发展对历史课程提出的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学中要引入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资料,让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识别历史的科学方法。
3.研究性学习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通过学生亲自去做,亲身体验,体会乐趣,体会成功,也体会失败。通过这种学习,得到如何获得知识的体验,促使各项技能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去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为今后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以往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而做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历史研究性学习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偏离教材和课堂主渠道
既是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那就必须依托历史学科课程载体,立足于历史教材和课堂,从学科特点出发,去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技能,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历史课堂教学分离开来。课堂教学灌输知识,“培养能力”,课外时间完成若干问题,“实施研究性学习”;或把正常的课堂教学作为主业,把研究性学习进行课外补充。历史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自然也在课堂,二者不是并行或补充关系,而应是有机地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若能立足课堂主渠道,从课文出发进行深入挖掘研究,一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历史知识的理解,二是有利于从研究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当然,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教学,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又有别于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应特别注意既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既打好学科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
二、注重优等生,舍弃后进生
目前不少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很高的学习形式,只有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很高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而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的结果有二:一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其范围、对象仅限于少数优秀学生;二是目标直接定位在出“研究成果”上,以发表文章和获奖情况作为评价研究性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其实,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还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性,都决定了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决不是也不应该是优等生的专利,历史学科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有权利,或许更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研究性学习同样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尽管学生层次不同,水平各异,但不能因此就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优等生的专利,而把多数学生拒之门外。如果仅限于少数历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那么,研究性学习实质上就走向了“精英化”,而大部分学生就只能成为“陪读”,这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就不相吻合了,与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背道而驰。
三、选题难度高,操作中随意性突出
不少学校和教师热衷于让学生从历史学科学术领域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中选择课题,学术化、高难度倾向十分明显。如有的教师选择《国有企业的利与弊》、《禁毒在中国》、《西部开发与生态保护》、《义和团运动的功过》等研究性学习课题,就是十分典型。这样的课题又大又难,无论从资料,要求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来看,均不是高中生所能完成的。然而,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操作中的随意性突出,缺乏周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随心所欲。课题的选择,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发现和选择,而是教师包办代替,列出一个或几个课题要求学生实施研究,这样就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水同层次。如此下去,研究性学习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反而将窒息学生的个性。
四、片面追求结果,使研究走向异端
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结果评价的标准,在我们历史教师眼中无非有两种:一是以教师、学生发章的数量和获奖情况来衡量研究的结果。其实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不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是作为一种具体方式,都不能着眼于直接的“研究成果”,而是重在通过全新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片面追求“研究成果”势必使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走向异端。二是重视知识获得功能,忽视研究性学习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出现灌输式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现象。这种脱离实际的探究活动,仅仅将学习方法和研究技能抽取出来进行“指导”的做法,实际上仍是知识的传授,只不过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面对当前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种种误区,我们如何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立足课堂,精心提炼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选择课题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研究性学习起步阶段的难点之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既有研究价值,又具备研究条件,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课题。实际上,历史教
[1] [2]
材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就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特别是起步阶段,从课文和课堂教学中选择和提炼课题,一则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实施研究;二则把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与历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提炼课题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把课后练习转化为课题;二是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三是由研究的课题引出新的课题。例如:从《洋务运动》一文中,我们可以从原因、过程和失败原因推出以下几个课题:、评“中体西用”;、如何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导?、如何理解“只布新而不除旧”?这样选择课题,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又与历史教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何乐而不为?
(二)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研究水平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差异,强调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老师的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提高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反映形式。老师的指导应该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老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难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老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切忌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老师指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重视体验,发展学生个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研究”二字上,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躬身实践,亲历探究的体验过程。这个体验过程就要求我们应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盲目随意的态度。从学习目标上看,历史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姿态,放开手脚***地从事研究学习活动,全程参与、亲历亲为,加强和促进实践活动的内化,扩大和加深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和巩固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情感体验。从学习内容上看,要求学生处身于文本之中,从体验入手,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维心理去分析和反思,去理解和感悟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从而与历史对象产生思想的撞击和情感的共鸣。从学习方式上看,历史研究性学习将“质疑—直觉—领悟”作为体验过程的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以质疑为思之始、学之端,刺激学习情绪,振奋学习精神,诱发积极求新知的欲望。接着由疑而问,借助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促成知情合一、身心合一、理解和观点合一,得出正确的判断。最后让学生在研究中感知,在研究中领悟,当然这“悟”不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长期耐心的研究之后突然诞生的概括,使我茅塞顿开”的大彻大悟。
历史研究性学习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是指没有思维则没有收获,历史教学主要是开启学生的智慧,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变成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的做法,改变过去重灌输、轻思维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研究性学习,并使其成为这一学科的教学风格。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要做好以下几点:(1)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并不是记住几个历史知识,主要是通过历史学习掌握相关的常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加以了解,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使学生对历史上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认识。(2)明白我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产生于问题与惊讶。所有的发明、发现与创造都源于学生的好奇心,所有的创造力要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有所作为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中学历史的研究性学习中要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为目的。
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但掌握了系统的知识,还对知识有了储备,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与发展,并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是有利的,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也非常有利,为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对探究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要以适当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在对初中历史进行探究性学习中,要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也就是以教材的内容为探究的基础。比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与《改革开放》时主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还可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一些小型的研究专题。比如,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建国以来***对“三农”问题的***策》进行整合等。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2.教师要敢于接受挑战
对于教师来说,要习惯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所以,教师要敢于接受挑战,让学生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更新已有的知识,并积极主动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历史探究性学习开展,要借助开放的外部空间
初中历史教学要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初中历史的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做到面向不同的学生,使学生对整个世界加以关注,并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给予关注,了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为学生确定研究的内容、研究过程、研究的方法等,使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满足,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利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许多历史知识的获得,不能完全依赖于课堂,还有许多知识的获得要靠课外学习获得。
所以,在历史课的教学中,要充实历史活动课就要多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足够开放的外部空间,让学生放开手脚,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
截至目前,历史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获取资料信息为主,这种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校内***书馆与因特网来实现的。虽然***书资料与因特网信息量足够多,但也只是些纸上的、文字的内容,学生与实物史料的接触太少。所以,我们要发动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走出学校,走向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地,通过阅读历史,在对历史的感受与探究中,使自己的视野得以拓宽,使自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逐步增强。
2.开展探究性学习,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在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还要对探究过程做好资料的积累。(1)做好对历史学业的相关评价,使其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更有利。(2)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加强探究的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及指导者,要在探究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探究,学生就不会提高,也不会有所发展。所以,只有具备了探究品质的学生,才会如俗语所说:“不用扬鞭自奋蹄”。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获取知识与信息,使学生学会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历史研究性学习篇8
一、选好课题,合理切入
选择和确定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事关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一般来说,选题途径主要有:上级提供参考题目,指导教师命题,集体研讨选题,学生自主选题等。无论选题来自哪种途径,都要引导学生考虑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水平、时间、信息资料等主客观制约因素,选取素材来源广,指向明确,便于操作的内容。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本土历史文化入手选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积极性。例如,引导学生以本地历史名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平、业绩以及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能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二是注重结合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情感。例如,针对当前南海局势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对以上地区拥有无可辩驳的。引导学生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的变化”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三是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评价,进而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如提出“近代历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式的特点”、“第三次科技***的特点和影响”、“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我国古代史上著名***治家的评价”等课题,与教材结合紧密,适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自主研究,注重过程
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在研究中有新发现、新成果,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研究性学习追求的不是研究结果而是过程本身。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和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和过程性,可在教学实践中做以下尝试:一是制定计划,分组实施。采取自愿合作的方式将选择相同课题的同学分成一组,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课题研究的计划、组织、实施、总结以及沟通等工作。分好组后,要求各小组根据选题的内容、资料来源、同学具备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商讨制定本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课题、目标、方法、分工、成果形式等,让学生学有目标、研有任务。二是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充分利用***书馆、互联网、档案等资源,查找相关信息资料,鼓励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认真筛选整理。学生在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时,容易出现拷贝现成研究论文的现象,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防止助长抄袭习惯。三是自主学习,开展研究。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全程参与,每位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及时做好记录,积累每一个环节的资料。小组内学生应及时沟通交流,加强合作,共享成果。在遇到困难时,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对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还应及时调整。四是撰写论文、巩固成果。论文或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撰写论文或报告是对研究性学习综合、升华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格式、结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论文或报告形成后,教师要认真评点论文,尽量给予其积极评价,并将优秀论文装订成册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引导,确保实效
历史研究性学习篇9
话题的现实性原则 对于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觉,以为研究中国史必要讲皇帝,研究世界史必要讲两次世界大战。这虽然与高中历史教材编排有关,,但关键还在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缺乏指导。其实,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很多,不一定非要教材十分强调的东西。我们主张的“现实性”包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完全可以遵循这样一种思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这种事物或现象的历史、出现的原因及演变”――“这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态势”。我们完全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贴近自身生活的研究课题,如《对巴以冲突的思考》。这不管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还是落实教育学宗旨都是有益的。《历史教学大纲》也认为“高中历史教学还应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当然,我们主张的“现实性”,并不是要研究一些在***治上容易产生误导和副作用的问题,中学生毕竟年龄还小。我们也并不是要他们去参加“十六大理论”研究或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并不提倡过多的***治性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观点的新颖性原则 一个课题,观点是灵魂。老调重弹的东西总是惹人厌烦,观点要“新颖”。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观点本身而言是新颖的。(至少在教师们看来是挺有新意的)。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往往是教师意想不到的,学生观点本身有很多是非常有创意的,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创造性。第二种情况是,就话题本身而言可能是老的,但完全可以以新的角度来研究。例如:《战国中后期的“合纵”“连横”与中国的统一》,这样的课题很明显是老话题。但是假若变成这样《“连横”与中国的统一》,并且分别从“连横”作为一种外交思想、“连横”作为一种外交***策、“连横”作为一种外交格局,三个角度来研究。这样就推陈出新。换个角度看问题,自然妙不可言。
内容的地方性原则 这一点很关键。尽管我们并不是非提倡地方性不可,但是或许地方性研究更容易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下,学生是可以真正学习历史的。他们一边看,一边会像考古学家一样地探索,提出各种假设,“现场”寻找自己的证据,探讨分析的逻辑,如《河阳古民居研究》。研究的地方性趋势明显在加强。地方性的研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而且可以方便学生实地考察、询问,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从而也节省了时间,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而我们的乡土教育在无形之中也得到贯彻,让学生自己发掘家乡的文化内涵,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切入点的适度性原则 研究性课题切入点首先要防止过大。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最初所提出的研究课题的切入点普遍都是大的。比如有这样一个课题:《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隋》由于初中教材讲隋朝承上启下作用是从***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来讲的,因此学生也容易形成简单的思维定势。假如真的如教科书那样立意,可以说,研究很明显便失去价值。但假如仅从***治、经济、文化某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承上启下”性,那是有意义的。避免了“全面出击,全而不实”的现象。当然也要防止另外一种极端。切入点过小。如上例子,若选文化当中的文学,甚至是文学某一方面的诗歌发展这一角度来看隋朝的“继往开来”。这对于中学生是太难了。毕竟文学素养是一个问题,而且资料搜集也犹如登天之难。这样出现了矛盾:切入点大,容易导致泛泛而谈;切入点太小,则资料无法搜集,学生本身是无法把握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和课题的具体情况来帮助学生选择。
操作的可行性原则 在选择课题时,研究性课题引导探究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探究的深层次问题原样地端给中学生,这样就使他们望而却步,倒了他们的胃口。教师为了片面追求“高、精、新”忽视了学生个人的阅历和经验与课题的联系。教师帮助选定的课题,或许具有现实性,体现了时代特色,非常新颖,但是不是学生所感兴趣的。相关的资料是不是容易寻找、理论研究的程度是高是低等问题都是影响到研究性课题能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操作,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参与指导的角色。在研究中,特别是选题时,由于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不同,师生冲突是难免的。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相信学生,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地去做。因为学生是操作的主体。教师的过多参与,势必造成学生的被动态势,往往出于对教师的信任不敢越雷池一步,研究性课题完全变了味,教师反客为主成为研究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为了搜集资料的工具,从根本上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真正在过程中得到贯彻,而不应成为一句口号。
总之,历史研究性课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且这种指导必须是科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取得在课堂上不可能得到的经验,才能学到如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史学境界。 (上接第233页)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打断了中国社会***缓慢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3)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是在清***府镇压太平天国和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过程中出现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结果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就是证明。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研究性学习篇10
关键词:历史 研究性学习 《我的祖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办公室听歌曲《我的祖国》,发现几个学生在门口倾听,并且告诉我说很好听。面对流行歌曲横扫校园的今天,我忽然觉得应该做点什么。随后,我找来班级各学科兴趣小组的组长,讨论商量后,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结合历史知识的内容,给各小组布置了相关任务,于是这次特殊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就开展起来了。
一、各小组分散活动,并且为集中活动交流作准备
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对活动进行了分工,并且按照分工的内容先各小组开展活动。具体分工如下: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负责介绍相关的地理知识;文学兴趣小组热爱朗诵的学生负责朗诵《我的祖国》的歌词;音乐兴趣小组的学生负责解说歌曲风格并且发动班级全体成员学唱。
二、集中活动交流与展示
1.欣赏歌曲《我的祖国》伴有电影原画面的MTV。(音乐兴趣小组负责)
2.问题讨论:画面中大家看到的所熟悉的英雄人物是谁?反映的是那次历史重大事件?这首歌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历史兴趣小组负责)
经过初步了解和活动实践证明,大多学生从画面中英勇献身的镜头,判断推理出是发生在抗美援朝发生的历史事件,而直接通过对《上甘岭》电影及相关战役的了解来推断问题的学生不多,因此,接下来由班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对上甘岭战役作了介绍。
3.学生介绍《上甘岭》剧情。(历史兴趣小组负责)
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夺取上甘岭阵地,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在10月19日那个弹雨纷飞的夜晚,跟随营参谋长指挥六连在上甘岭进行反击。当时,营参谋长和连长、指导员焦急万分,如果天亮前攻不下敌阵地,一夜的战果将付诸东流。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与连里两名通讯员一起请战。不久,两名战友相继中弹倒下,也负了伤。当他爬到离敌人中心火力点十余米时,用力扔出了最后一颗手雷,只炸塌了半个地堡,敌人的机***仍在喷出火舌。此刻身上已没有任何武器,仍然向前爬去。趴在后面的战友们,借着照明弹的亮光,突然看到了气壮山河的一幕:摇晃着站起身,张开双臂,向敌机***射孔扑去,毅然用自己的血肉身躯堵住了敌人***眼,也用自己年仅22岁的青春奏响了一曲惊天动地的***英雄主义赞歌。最终中朝***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4.展示歌词。(文学兴趣小组负责)
由文学兴趣小组的学生负责朗诵,一边播放《我的祖国》的音乐伴奏曲作为背景音乐。
5.分析歌词(《我的祖国》歌词略):
⑴你认为“一条大河”和“我家”可能在哪里?设想如果你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志愿***战士的一员,请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乡美丽在哪儿?(地理兴趣小组负责)
本题并不拘泥于固定答案,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历史发散思维能力,“一条大河”可以指代中国境内的许多河流,但不是指朝鲜境内的河流,当然从后一句“风吹稻花香两岸”应该河流流域是产水稻的,大家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考虑。“我家”从字面上考虑就在河岸上,从广义上理解我家也可指代祖国,歌词用志愿***战士对家乡的怀念来表达对祖国的怀念。活动中用移情换位手法让学生结合各地的人文地理知识举例家乡(并不特指哪里,不同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不同地方的人来介绍自己的家)美丽在哪里,领会出各个不同的家乡构成一个统一的祖国,祖国是大家共同的家,从而深刻理解爱家乡与爱祖国的关系,实现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的升华。
⑵歌词中“朋友”当时指代谁,“豺狼”当时又指代谁?当时“朋友”为我们做了什么事,“豺狼”对我们做了什么事?(历史兴趣小组负责)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当时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的朋友,同时明白当时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豺狼”。教师可以进一步说明现在我们的朋友所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
⑶讨论题:很明显歌词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各部分歌词的中心词,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联系历史讨论各部分歌词的含义。(文学兴趣小组负责)
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历史知识来全面解析材料的能力,在此讨论中注重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情感的交流。随后教师启发与小结说明:
歌曲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最真挚深沉的情感,加之优美动听的旋律,这首歌是中华儿女歌颂自己“美丽、英雄、强大”祖国的真实心声。
第一部分,歌词带有沉思的意境,通过描写作者家乡的风光,来表现志愿***战士对祖国和故乡的怀念,从而实现从爱家乡到爱祖国感情的升华。以自己家乡的美丽衬托出歌词中的中心词“美丽的祖国”。
第二部分,表现战士们在回忆,歌词仍然充满幸福感,并带有浪漫色彩,显示出英雄的中华儿女在建立新中国过程中具有的开天辟地的力量,为下一部分保卫新中国作铺垫,衬托出歌词中的中心词“英雄的祖国”。如果你是志愿***战士你会想起哪些英雄儿女,谈谈你的感想。让学生举例说明近代以来英雄志士为了救国救民奋斗的事迹,通过移情,角色转换,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第三部分,从回忆联系到现实,用比喻的手法,把志愿***战士热爱祖国和保卫和平的意愿,十分强烈地表达了出来。从歌词中体会出中华儿女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力量,衬托出歌词中的中心词“强大的祖国”。让学生举例说明当时和如今的祖国强大在哪里,使学生感到以生在祖国而自豪,号召学生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而努力学习。
6.歌曲风格介绍(音乐兴趣小组负责)。
通过对歌曲风格的介绍拓宽全体学生知识面,理解歌曲创作者是怎样用音乐来抒发历史情感的,为下一环节演唱做准备。
7.领唱与合唱(全体参与)
两位学生和教师共同领唱歌曲三部分的前半段,各部分后半段副歌部分由大家合唱。在师生互动的歌声中,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感情全面升华。歌声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历史研究性学习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