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篇1
“天神”再度对接
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我国第5次成功实现空间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介绍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任务包括工程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着陆场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交会对接任务的完成,需要系统密切配合和协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两个航天器在空间的交会对接,对各大系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天神”完美展现“太空之吻”的背后,是更为令人惊叹的技术支撑。
自主相对测量技术决定交会对接成败
自主相对测量技术是决定交会对接任务成败的关键之一。其相关设备需满足精度高、作用距离和视场范围大等要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交会对接自主程度和技术水平。
周建平介绍,交会对接相对测量敏感器通常分为远场和近场敏感器两类。
远场敏感器一般作用距离为几十或上百千米到百米量级,目的是测量目标飞行器相对追踪飞行器的位置和速度,用于交会对接“寻找目的段”和“接近段”。近场敏感器一般作用距离为几百米到对接,用于交会对接的近距离接近段和平移靠拢段,除了速度、距离等信息外,它还要对两个飞行器的相对姿态进行测量。在我国数次空间对接任务中,航天科工研制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发挥了精确引导作用,力助“天神”完成“太空之吻”。
自控、手动对接技术同时掌握提高成功率
实施空间交会对接的另一关键问题,是在综合考虑燃料、效能和安全性的条件下,设计稳定、可靠、容差容错能力强、自主功能强、优化高效的控制方法。这就关系到制导导航和控制技术。
载人航天交会对接的控制手段包括自动控制与人工控制,周建平表示,这两者均需具备。
目前,我国已成功实施五次空间交会对接,其中包括四次自动对接和一次手控对接。“神十”任务期间,航天员还将继续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对接机构是我国自主研制最复杂的空间机电设备
对接机构是实现两个航天器捕获和刚性密封连接的关键设备之一,具有捕获、锁紧、密封、分离等功能。
“这是一套十分复杂、精细的机电设备。”周建平介绍说,例如“锥-杆”和“周边”式对接机构,均由主动、被动两部分组成。被动的一端安装在目标飞行器上,主动的一端则安装在追踪飞行器上,两个飞行器进入对接走廊后利用其相对接近速度实现捕获,然后由对接机构完成锁紧等操作。对接完成后,对接机构处的舱门开启,形成追踪和目标飞行器问供人员和货物通行的通道。此外,对接机构上还配置了气、液、电对接接口,能够为目标飞行器补给推进剂和气体,并实现供电和信息并网。
交会对接对地面测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交会对接飞行中,地面要同时对两个飞行器进行测控,并在两三天内完成对追踪飞行器的多次精确轨道控制和预报。周建平表示,由于每次机动前的测控弧段相对更短,精度和实时性要求更高,这都对地面测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地面测控系统包括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东风发射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东风测控站、发射首区各光学站、山西太原站、陕西渭南站、福建厦门站、山东青岛站、***喀什站、和田站、卡拉奇站、纳米比亚和马林迪站等境内外测控站,以及位于三大洋的“远望”系列测量船等。
神奇的太空课堂
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这是一个神奇的课堂,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课堂!毋庸置疑,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是成功的、圆满的。那么,本次太空课堂到底都有哪些看点呢?
展现了神奇奥秘的太空世界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首先是聂海胜悬空打坐、王亚平弹指秀“大力神功”。之后,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等一个个演示实验因为“失重”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中国的航天员们给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上了一堂生动漂亮的“太空课”。无论是对于中国成年人来说,还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太空课堂中的五个实验都是新奇的,它让人们切切实实感受和领略到了神奇奥妙的太空世界和多姿多彩的太空生活。
锻炼了航天员协调配合能力
在本次“太空课堂”中,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三位航天员分工非常明确:一个主讲,一个协助,一个负责拍摄。镜头里,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航天员们在课堂上表现得是那么的轻松自如、一丝不苟。
据一位授课专家组成员表示,和美国人芭芭拉·摩根2007年8月14日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此外,太空授课计划在一年前的神舟九号时就在筹备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航天员们在太空中唱做念犹如闲庭信步,那可是货真价实的真功夫啊!一堂短短的“太空课”,不仅考验每个航天员适应太空生活的能力,更考验和锻炼了航天员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力。
激发了孩子们探寻太空的激情和好奇心
在太空课堂上,学生问航天员的问题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我们在地球上,如果想要吃一碗热腾腾的面很简单,那如果在外太空想要吃热腾腾的面,可以吗?”
“眼泪是往下流的,还是往上流的?”
“你们在太空中能见到变形金刚吗?”
“如果看到外星人的话,会拍照片给我吗?”
用“前无古人”来形容这次太空课堂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堂课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探寻太空的激情和好奇心。本人坚信,在这个特殊课堂的启迪和影响下,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大地上一定会诞生成百上千个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
显露了中国成熟的航技术
神舟十号飞船是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发射升空的。主要有四大任务:任务一,提供天地往返运输服务;任务二,进一步考核航天员各种能力;任务三,首次航天员“太空授课”;任务四,进一步考核各系统协作。
时至今日,中国航天员已经打破了自己的纪录,在太空中生活了十多天;而太空课堂上,每个演示实验都非常成功。最重要的是,尽管在太空生活已经十多天了,但航天员们个个精神抖擞,仿佛在陆地上生活一般,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是可靠的、成熟的。
虽然本次是世界第二堂、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但全国有8万余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收听收看,这无疑是一个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对话“神舟十号”乘组:太空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7月11日,圆满完成“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结束医学隔离,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与媒体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请看《科学启蒙》小记者从北京发回的报道。
谈感受——
乘组生活充实愉快,太空之美无与伦比
记者:两次飞天,您的从容和自信令人印象深刻,这次有哪些新感受?
聂海胜:与其说是我个人,不如说是整个航天战线的从容与自信。
具体到这次任务,我们“神十”乘组过得很充实,也很愉快。与“神六”不同的是,我们学习和参与两个飞行器的控制和管理,新增加了交会对接、组合体在轨维修实验、空间医学实验等大量的控制和实验任务。同时,我作为飞行乘组指令长,除了团队管理外,还要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责任大,压力也大。最终,我们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记者:对两位第一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来说,太空和自己想象的一样吗?
张晓光:在太空我们记录了许多美好的瞬间,那种无与伦比的美,是无法想象的。
王亚平:做任何事情都会和想象的有所不同,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一样。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惊喜而非惊险的旅程,在太空中自由翱翔的体验比想象中更加美妙,窗外的景色美到令人震撼。我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去描述那样的颜色、那样的轮廓,因为这些在我生命中都是第一次出现。
记者:在太空有没有遇到有风险的事情?
张晓光:在训练中我们开展了许多安全预想,在心理上、技术上做好了特殊情况处置准备。这次飞行我们没有遇到,非常感谢所有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王亚平:工程总体和训练团队预估了任务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地面组织我们开展了针对性训练,制定了在轨医学防护措施,因此我们很快适应了太空环境,身体状态也一直很好。
谈梦想——
飞天梦永不停歇,期待能够走得更远
记者:15年坚守梦想,15天飞天圆梦。圆梦后您怎么看待梦想?
张晓光:飞天梦想实现的一刻,我非常淡定从容。都说风雨过后是彩虹的美,但经历过的那些风雨才是我最值得珍惜的生命历程,我的飞天梦将永不停歇。
记者:王亚平老师您好,中国最“高”讲台上的授课,感觉如何?您的下一个梦想是什么?
王亚平:在距离地球300多千米的轨道上,我们与地面的教师和同学共同度过了难忘的40分钟。对我来说,那是我第一次与同学们进行直接交流,第一次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提出的问题,让我感到既激动又幸福,他们稚嫩认真的声音里传递着对太空的无限好奇和向往,我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
我已经找到了一条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道路,我的梦想就是希望做得更多,走得更远。
谈未来——
中国航天员完全适应中长期太空生活
记者:从“神五”到“神十”,中国已有10名航天员成功访问太空,您作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位中国航天员,是否认为中国航天员已经做好了未来在空间站长期驻留的准备?
聂海胜: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分“三步走”,下一步就是要开始筹备建立我国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航天员将长期在太空工作和生活。从“神五”到“神十”,我们都是在为中长期飞行打基础、积累经验。
从我执行两次飞行任务的经历看,中国航天员完全能够适应中长期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篇2
在经历了15天太空飞行,绕地球飞行233圈行程近千万公里之后,神舟十号飞船于2013年6月26日8时7分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预定区域。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顺利出舱,任务圆满完成。
15天太空生活,3名航天员共开展了数十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并进行了天宫一号地板更换、密封圈更换等在轨维修操作,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新纪录。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还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全国8万所学校6000万名学生参加了这次太空授课。神十飞行过程中,还执行了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即飞船围绕天宫一号进行飞行。
作为人类开展空间探索的最佳平台,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最高目标。6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透露,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意味着在太空建立中国空间站的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我国因此将进入空间站时代。
参研参试国企:精益求精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系统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高度密集,全国10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数十万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其中国有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14年来,参与历次载人航天活动的国有企业不断自我加压,随时改进,使10次载人航天活动取得了堪称完美的成绩。
神舟十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首次执行应用性飞行任务的飞船,在轨飞行时间长,飞行难度大。“所谓应用性飞行任务,是相对此前的实验性飞行任务而言的。”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为民表示,神舟十号由实验型向应用型进一步验证,相当于我们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要进入定型阶段,把它整个状态固化下来,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空间实验室的研究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一个天地往返的运输系统。
在载人航天工程系统中,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和空间实验室是三大核心关键系统。承担着这三大系统抓总研制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
《国企》杂志了解到,神舟十号飞船和神舟八号、神舟九号是同一批次交付的产品,产品性能差别不大。但航天人并没有因为神十是批次产品而放松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发射前为了交付更高质量的产品,队伍上下从产品设计到产品性能,把整个研制过程重新梳理了一遍,对神十状态重新确认。
把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送上太空的火箭是长二F火箭,被业界誉为“神箭”。据长二F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介绍,1999年11月20日,长二F火箭将神舟一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起,长二F火箭就没有停下自我超越的步伐。发射“神舟三号”的时候,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载人飞行任务,长二F火箭安装了逃逸系统;到了2011年,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对火箭的运载能力及飞船的入轨精度指标有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系统对即将用于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船的两枚火箭进行了180多项改进……
作为重要的技术配套和保障单位,中国航天科工所属21家单位共为神十发射提供66台套单机产品、大量工业基础件、电子元器件产品及软件测评服务。航天科工专家介绍说,如果把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入轨过程比作一个新生命诞生过程的话,那么软件测评工作就相当于“孕期产检”:发射前,对火箭各系统进行全面的自动化测试,保证了运载火箭的正常发射;置于发射场前端的故障监测处理测控设备用来检测火箭的重要参数,判断火箭故障,发射前出现故障时向有关系统发出逃逸指令和中止飞行指令;当火箭在抛弃整流罩前发生重大危险而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时,逃逸系统测控装备能使航天员脱离危险区。
之后的在轨运行阶段,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制的微波雷达延续神八、神九的优异表现,用精准安全助力交会对接,“太空医院”、“太空空调”、“太空厨房”这三大件带给航天员太空生活新体验;在飞船返回阶段,连接分离机构、“回收一号”雷达、γ高度控制装置继续担当起安全护送航天员回家的重任等将是值得期待的关注点。
在本次神舟十号发射和对接任务中,作为全国最大的***需品集成供应商,新兴际华集团主要承担航天员出征靴和交会对接靴的研制生产任务。
据新兴际华集团首席设计师,也是载人航天鞋靴任务的项目负责人吴***节介绍,本次研制的神十系列鞋靴相较于以往的历次发射研制的鞋靴,采用“实体测量+膏模塑形”取值法使楦体设计“一对一”无限贴近航天员脚型;根据技战术指标要求和航天特需,科研人员在外型标准化的前提下,对鞋靴的内部形态从造型、材料做了新的调整,达到防静电效能更高,舒适性更强,体感更好,运动状态(跑、跃、行、跳)下的穿用实效更趋于便捷合体。吴***节透露,神十航天员对航天鞋靴的穿着效果十分满意。
“三步走”的中国航天梦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到2013年首次载人应用性航天任务完成,神舟十度飞天,每发射一次就前进一步,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活动到出舱行走、从自动对接到手控对接中国载人航天“飞”出了一道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发展轨迹。
这样的发展轨迹,源于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规划。
1992年9月21日上午,***在***怀仁堂主持会议,审议我国发展载人航天问题。此次会议形成了载人航天工程要分“三步走”的规划:第一步,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神十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作’。我们的目标是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说。
按照第三步的详细规划,2016年前,中国将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篇3
10月16日0时23分许,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托举载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见证历史一刻!
神舟十三号的主要任务
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神舟十二号才回来不久,为何本月又发一个?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才刚平安着陆于东风着陆场。可能很多人有这个疑问,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的再次执行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原因是,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离开后,“天宫”空间站目前正处于调试阶段,有一系列技术需要验证。虽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有人提出过为了减少空间站的运行成本,可以采取短期有人长期无人的运行模式。但在地球400公里左右的地球轨道上孤零零的驻守着,它面临着空间辐射、失重和温度剧烈变化等“困境”,目前还是不能太久“无人值守”为好。
神舟十三号即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太空中,由于失重的影响会容易引起航天员很多身体问题——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视力受损等。这也是为什么每次航天员着陆地球后都要被抬着走的原因之一。在太空中上百天的留守,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和考验巨大,因此,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要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的长度。
但由于我国未来的空间站计划是半年一轮换飞行乘组,保持空间站中一直有航天员驻守。因此,不得不从此次的神舟十三号任务就开始验证我国目前所采取的抵抗措施是否有效。
除了与人类的生理、心里问题对抗以外,神舟十三号的技术任务也即将面临多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神舟十三号将采用难度极大的径向交会对接的方式停靠空间站。因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设置了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径向交会对接是迟早都要克服的难点。
径向交会对接是神舟飞船以垂直的方式、径向的方式,垂直向上,从下面和组合体来进行交会对接。这项技术的难度非常大,此前,没有在太空当中验证过。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表示:
径向交会对接和我们之前采用的后向对接和前向对接,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它是从核心舱的下方来接近,实际上飞船和核心舱在轨道高度上就有一个偏差,前向和后向对接是在轨道同样的水平面上的,所以它的运动是比较稳定的。由于轨道高度的偏差,不同高度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就需要在这个径向对接的接近过程中,除了在径向方向有速度的位置的改变以外,还要去控制它在速度方向的角度。所以这样的整个对接过程它是高动态的,是控制系统要实时的去敏感核心舱的位置,并且实时进行控制。
挑战即自动交会对接和手动交会对接外的,
第三种交会对接方式——
遥操作交会对接。
机械臂将10吨量级的天舟二号进行水平转位
航天员在轨时长最长计划
这是我国首次由女航天员入驻空间站并执行出舱任务,王亚平也即将开授“太空第二课”
综上,神舟十三号任务的
难度、挑战性
都可谓比十二号“更上一层楼”。
女性上太空,有何优劣点?
女性的体力确有劣势,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尤其是上半身的体力仅为男性的50%。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也有许多体力劳动,特别是太空行走,需要上半身大量的体力劳动。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这些工作都需要用上肢和手来完成。有些工作如果让女航天员来完成可能就有一定困难。
但是,女航天员在生理构造和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失重等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强,心理素质稳定。
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男性体内铁的含量可能会升高到中毒水平。 另一方面,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罗威廉教授研究发现,在 30 岁至 40 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载人航天可能进一步增加这种风险。 反之女性由于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不易患冠心病。 大量数据表明,在航天中男航天员比女航天员容易发生室性心律不齐,而且长期飞行比短期飞行更容易患这种疾病。还有,女性体重比男性轻,需要的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也比较少,因此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
中国航天,未来可期!
在14日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后,将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半年后返回东风着陆场。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空间站便将正式开始建造阶段。而后,第四位“快递小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即将为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运送物资,带神舟十四号的客人们到达后,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将会相继发射,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最终,2022年内将完成空间站的建造任务。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篇4
6月1日,***会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统卡莫纳时表示:“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在记者会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主持记者会的特多官员在记者会结束之时致歉说,当天应该由东道主特多***先发言,然后才是来自中国的贵宾讲话,但事实上这个顺序被弄颠倒了。这位官员不好意思地对大家说,这是特方犯的“很严重的外交错误”,他还说:“大家想怎么惩罚我,都可以。”微笑着表示理解,让这个小小的尴尬顷刻间消除。
出访时引用中国古语,既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也传达出中国与特多的深厚友谊。“小插曲”的出现,更是让此次出访充满了温馨的色彩。一边是东道主坦诚认错,诚意致歉,不文过饰非,不掩盖不逃避,特多领导人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是风度;一边是宾客微笑,毫不介怀,包容大度,中国领导人善解人意是气度。
解读:特多官员犯下小错误时,用微笑以示谅解,化解尴尬,这微笑就像一股暖流,滋润、温暖着特多人民的心,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个大国领袖的大度和宽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外交上,我国一直遵循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展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彰显了一个沉稳大度、宽容自信的大国气度。
神十航天员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6月11日17时38分许,长征二号F遥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顺利点火起飞,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5次载人飞行,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7次航天发射。
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出征太空,开展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6月20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成功举行,神十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此次太空授课由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指令长聂海胜辅助授课,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师。6月20日10时04分,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地面课堂开始上课,师生们一同观看了讲述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
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航天员给师生们讲解了各项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有关专家说,太空授课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这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解读:神十升天,并在太空上进行授课,让人们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了太空。宇宙浩瀚苍茫,唯有科技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才能进一步解开太空的奥秘,开发太空资源。神十的成功发射与太空授课的圆满完成,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的进步与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航天事业有着巨大的潜力,为此,广大青少年应勇往直前,开拓进取,开创祖国更辉煌的明天。
10岁小妞李馨巧获最年轻“影后” 上影节进入“00”时代
6月20日,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10年未得“金爵奖”的中国电影再度无缘最高奖。汤姆・霍伯领衔的7人评审团还是给了大家惊喜,他们将“最佳女演员奖”授予中国影片《激战》中的10岁小演员李馨巧。这位马来西亚的小童星成为上影节有史以来年纪最小的“影后”。《激战》男主角张家辉将上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收入囊中。张家辉直言“没想到”:“在这里拿到这个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竞争这个奖的已经不只是华语片,竞争实在激烈。”最令张家辉感到意外的是,年仅10岁的李馨巧成为最佳女演员,而《激战》不过是她主演的第三部电影。张家辉感慨道:“她那么小已是‘影后’了,以后可怎么办啊!”
“影后”李馨巧首先发表获奖感言,面对媒体她十分“老练”,不仅保持着灿烂的笑容,而且回答问题也滴水不漏,落落大方。她年纪虽小,却多才多艺。除了精通演技和歌艺,擅长钢琴和小提琴外,她在学校的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李馨巧能说多种语言,如英语、马来西亚语、华语和日语等。光环背后的李馨巧是个勤奋谦虚、活泼机灵、乖巧懂礼貌的小女孩,深受人们的喜爱。据悉,因为拍戏需要,这个10岁的小女孩曾泡在海水中7个小时,敬业精神更是令人啧啧称赞。
解读:年仅10岁的李馨巧凭借自己的实力,夺得“影后”之衔,这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更是一种突破。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没有付出汗水与努力,就没有进步与成功,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争取,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得到他人的认可。这就是10岁的“影后”李馨巧教会我们的道理。
老师坐轮椅送考 考生献花致敬
左手吊着绷带,腿脚上全是伤疤,坐在轮椅上的他却一脸笑意,朝着即将走进考场的学生们竖起大拇指:“加油!”一位女生激动地走上前,将一捧百合花献给他。6月20日早,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考点门口上演了这感人的一幕。
坐在轮椅上的是武汉十一崇仁初中初三化学老师吴会平,就在中考前两天,他还坐着轮椅为初三年级三个班近160名学生上了最后一堂化学课。
今年5月的一天,吴会平骑着电动车赶往学校时,被一辆小轿车撞倒,当场昏迷。救护车赶来时,他苏醒了,挣扎着要下担架赶到学校上课,被救护人员制止。他立即摸出手机,请同事代他上一节课,说自己马上就回学校。肇事车主十分感动,连连称赞吴会平“好敬业”。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篇5
关键词 网络媒体;科技传播;神十报道
中***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044-02
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离不开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如今,新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2013年最新的《深圳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前四个主要渠道中,网络占80.86%,书籍占63.69%,与人交谈占54.1%,电视传媒占52.7%。显然,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公众最主要的科技信息获取渠道。
以此为背景,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媒体如何更好地向受众传递科学技术信息、普及科学知识。
1 我国科技传播新媒体的分类
目前,我国有关科技传播的网站纷纷崛起。据业内专家称,目前商业门户网站、频道以及包括栏目在内的科普网约有400多家。我国的科技传播新媒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各大门户网站中的科技频道,例如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等均辟有科技频道。
二是专业的科技传播网站,例如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北京科普之窗等等。
三是自由团体组织建立的科技传播网站,例如果壳网、科学松鼠会等。
另外,以上这些网站或版块都很注意与移动媒体公共平台的关联,纷纷设立了微博、微信等公众账号,通过推送信息、定制阅读等方式吸引受众。
2 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表现出的特点
2.1追踪重大科技新闻热点,开设集中全面的专题报道
新媒体善于利用近期出现科技新闻热点的机遇,持续追踪,形成同步式、跟进式报道,有些还会开设新闻专题,以求专业性与互动性的充分发挥。
2013年6月11日――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顺利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各项任务。各网站纷纷开设专题报道:人民网科技频道“神十来了”、新浪网“太空的中国力量――神十交会天宫 新浪特别报道”、中国新闻网“神十飞天――神舟十号载人航天任务全景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专题”等。每个专题的所有版块合作组成了一次规模宏大、细致深入的科技传播活动,完成了向受众传递科技知识的作用。
2.2格外注重与传统媒体和受众的联动
新媒体采用的新闻稿件、视频大多来自于有经验的传统媒体。在神十报道上,多数媒体还是保持新华社在“神五”发射时所形成的传统报道范式;《我的太空梦》系列网络互动节目也是由中央电视台推出。
新媒体提供的信息反馈手段使得新媒体必须充分重视受众。2013年6月12日,网络爆发了“女宇航员王亚平被爆年龄造假”的传言,并且光是@作家-天佑一条“佐证”微博的转发量就达到5000条以上。新华社立即采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3日获得***回应,当即在网络上向广大网友澄清。这样,辟谣信息在网络上占据主导地位,维护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2.3专业性与平民化兼容,传播主流价值观
科技传播内容和题材贴近受众,这是决定科技新闻生命力的根本因素。人民网《“太空之吻”背后的“支撑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解读》,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称为“太空之吻”。新闻内容将趣味性寓于科技传播中,但同时又不失语言的准确度和确切度。
这种平民化的传播方式并未抹杀科技新闻的专业性,反而更好地传播了主流价值观。《从太空授课,说到中国梦的实现》、《张洪泉:“太空授课”让中国梦飞》、《“太空授课”将中国梦写在了外太空》、《关注太空授课,点亮“中国梦”》等都是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例证。
2.4利用移动媒体平台丰富内容、拓展角度
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在科技传播中最通常的做法是在新闻末尾附链接到专题特别报道,网民可以直接打开专题网站。这样就能弥补字数限制,让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受众可以进一步详细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同时也充分利用互联网良好的交互性与传播媒体的多样性。
3 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3.1临时作用明显,缺乏长效平台
我国的科技传播平台主要还是依赖门户网站科技频道,新媒体传播科技信息往往是一阵风,这说明我国还缺乏长效权威的科技传播平台,导致余温消减得也很快,这样势必影响公众科技意识的形成。因此,必须加快构筑科技传播权威网站,及时各类科普常识,满足不同类型受众需求;加强微博的传播机制研究,鼓励专家和专业机构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和互动,充分发挥微博服务科技传播的作用。
3.2跟风明显,重复性大,科技传播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网络科技类文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新媒体要学会别出心裁,做好原创科技新闻中有特色的内容,避免趋同,否则容易失去受众关注的目光。另一方面,健全成熟的科技传播市场运营机制仍未建立,应当要及时探索共赢的商业模式,形成和谐良性的循环态势,真正带动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
3.3媒介从业人员科学知识和素养欠缺,科学界与传媒界交流合作较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琦认为,科学传播者必须自己懂科学,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和广博的科学知识。
新媒体仍要提高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质量和信息产品标准,加强媒介传播者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界与传媒界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机制。树立共同承担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的意识,最大限度地防止科学在传播过程中被歪曲或误读。
3.4微博等公共平台的高效互动有待加强
在科技传播中,评论与转发失衡的现象随处可见。原因是评论需要互动者构思和重新组织语言,而转发只需举手之劳,但是只有评论才使得互动更具深度。在新浪微博“央视新闻”的21条关于“太空授课”的原创微博中,有18条的“转发”与“评论”比在2:1以上,二者比例最高时可达6:1。由此可见,微博的高效互动有待加强。
4结论
新媒介环境下,人人都是科技的传播者,也都是科技的受益者。新媒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还要适应新要求,积极关心受众、主动回应受众,彰显主流,凝聚力量,最终唱响主旋律。毕竟,新媒体科技传播的主要目的还是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推进科学进一步发展,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秀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7(1):10.
[2]王少磊著.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华出版社,2006,4.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篇6
6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中国科技馆新馆,在一号报告厅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航天科普大讲堂”活动,航天英雄杨利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和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罗旭对谈,为现场来自和平里小学、八一中学等8所学校的师生带来了生动的航天科普第一课。而这次活动也作为BTV青年频道《***情解码》的特别节目于6月22日晚播出。
“神十”发射,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引发了“航天热”,引发了广大青少年探索太空的热情。在2013四季沐歌“航天科普大讲堂”的第一课上,杨利伟和戚发轫从“神十”任务和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新亮点、载人航天工程历程和航天员选拔、太空授课内容原理和航天技术应用案例、人类未来的太空生活展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授课,科普专家金声针对6月20日我国首次“太空授课”的内容进行了解读,极大地激发了现场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纷纷举手提问。有人问“如果在飞船上掉了一支笔,会不会破坏仪表仪器”,有人问“如果遇到意外干扰,宇航员能不能自主驾驶飞船返回地面”,还有一位小同学问杨利伟:“听说到了太空会长高几厘米,是真的吗?”而杨利伟风趣地回答:“是真的,不过回到地面身高还会恢复。”一个半小时的科普课让现场的每个人都意犹未尽。下课后。同学们还舍不得离开,围着主持人罗旭交流听课心得。被聘为“航天科普大讲堂讲师团”首批成员的杨利伟表示,每一次的航天发射都是一次普及航天知识的绝佳时机,此次全国范围的科普活动会让青少年对太空、对科技有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记者采访了《***情解码》制片人张苏,他告诉记者,此次特别节目的录制是栏目走出去的一次很好实践,“经过和活动主办方中国航天报社的沟通,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向青少年普及航天知识的好活动,符合我们频道和栏目的定位。为了做好这次特别节目,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还第一次使用了转播车。今后我们会多尝试这种形式,给观众带来更丰富、更生动的节目。”而第一次采访杨利伟的罗旭则被他的亲和力所感染,“能采访戚院士、杨利伟是很难得的机会,和他们聊天也加深了我对航天知识的了解。杨利伟非常有亲和力,很开朗。录节目前我向他介绍《***情解码》并邀请他参加,他说看过我们节目,并答应有机会一定合作。”罗旭还向记者透露了一点小遗憾,“我认识一位航天员,一家三代都献身我国的航天国防事业。他为航天人写了一首歌词,我本来想在今天的科普课上念给大家听,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念。歌词的第—段是:航天人是特殊的兵,奉献不***名,为国强大攀高峰,***自主精益求精,精兵强将作风好,让青春和幸福伴随着祖国的强盛……我觉得写出了航天人的心声。”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篇7
随着我国科技日益发达,许多曾经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王亚平讲了个笑话:“如果诗仙李白住在天宫里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了。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初二:邹澜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篇8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航天事业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感悟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1航天员们以筑梦太空的实际行动,挺民族脊梁,壮国威***威,成为强国强***伟大征程中民族的骄傲、时代的标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书记纪多说,要向航天员学习,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当起***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的报告提出建设航天强国,为新时代航天事业发展描绘了新蓝***。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研人员在学习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后表示,要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征途上勇攀高峰、不断前行,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市第五中学师生代表,与航天员景海鹏、王亚平、陈冬座谈交流后说,梦想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
航天员群体时刻准备为使命而战、为荣誉而战、为祖国而战的“满格状态”,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官兵。******驻晋部队某基地官兵表示,向航天员群体学习,就要扛起亮剑制敌、敢于胜利的使命,努力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践创造,发射更多“争光星”,不断刷新进***太空的中国高度。******航天工程大学组织师生座谈交流,大家纷纷表示,航天员群体用***人的无畏和血性搭起筑梦天梯,用***人的果敢和睿智不断刷新进***太空的中国高度,为广大青年立起了新时代的“价值标杆”。
航天员群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崇高境界,感动了数以万计的网民。许多网民表示,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民族,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高地。尽管航天员们少了些儿女情长,少了些安逸舒适,但因为有了大格局、大情怀,也就有了对忠与孝、苦与乐的独到诠释,对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的独特理解,向英雄航天员群体致敬。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2航天精神就是爱国精神!弘扬航天精神首先要树立报国之志。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兴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颗爱国之心,把爱国作为做人之灵魂,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而锻炼身体、而努力奋斗、而团结拼搏、而不断创新、而竭诚奉献;要发扬爱国传统,像中国历史上的岳飞、陆游、文天祥、戚继光那样“精忠报国”、“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便是中国精神、中国气概和中国力量,这就是民族气节、胜利信心和前进方向。
航天精神就是钻研精神!我们要学习、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就是要发扬航天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懈钻研的精神。不学习、不吃苦、不实践、不探索、不积累,何来成绩、何来发现、何来成功、何来创新?在一次次勇攀科技高峰、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一次次彰显中国力量的艰难征途上,正是经过了以航天员杨利伟为代表的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艰苦创业和顽强拼搏,我国航天事业才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航天精神就是求实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说的“面向未来,我们要瞄准前沿和颠覆性技术,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就是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的科学精神以及求是精神、认真精神、精细精神、精致精神、精准精神、精确精神,也是我们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都需要的精神。只有求真务实、科学严谨才能有真作为、出真成绩、见真效果。例如日前***拟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严严重者给予开除或解聘就是弘扬航天精神的典范,是促进风清气正的良好开端和福音。
航天精神就是奉献精神!作奉献和牺牲,奉献于航天事业、奉献于脱贫攻坚、奉献于农业发展、奉献于生态产业、奉献于旅游开发、奉献于环境保护、奉献于教育文化、奉献于集镇建设等等,顾全大局、勇挑重担、恪尽职守、身先士卒、公而忘私、廉洁自律、勤俭节约、服从安排、迎难而上、服务群众,不斤斤计较、不拈轻怕重、不推三阻四、不逃避责任,这就是在当今实施“四个全面”战略的时代各阶层、各行业、各地方都需要的正确的认识、作风和态度,就是甘于奉献的航天精神。
当然,“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和爱国主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自强不息精神,“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钻研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都是航天精神另外的表现形式,是延续和补充。
由是观之,树立报国之志,弘扬航天精神,当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神圣的、永远的、光荣的职责也。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32011年11月3日01:40左右,神州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顺利对接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第一次是东方红卫星上天,标志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问天成功,那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发射自己的卫星了。第二次是杨利伟乘坐神五顺利升天并安全返回,这标志着中国人实现了载人航天梦想。神州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的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探索外太空以及登月的成功为期不远了。
神八天宫对接成功激励中国人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激励着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为什么有些同学的成绩差,有些同学的成绩好呢?那可能是因为有些同学太懒,不好好学习;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成绩老是不能提高。我们可以借助航天员刻苦勤劳、细心钻研的精神,在学习方面:平时,要刻苦学习,上课要认真听讲;考试前要认真的、反复的复习;写完试卷,要细心的检查。这样,成绩肯定会提高上去的。中国的航天人通过辉煌的航天成绩,给全体中国人打了一针强心剂:要相信自己,发展主要依靠自己,学习外人的同时一定不能失去自我造血能力。
中国人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也只有依靠自力更生创造出的成绩,才是真正的值得自豪的成绩。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中国航天人的自力更生精神,都应该有航天人的底气和勇气,把所有的行业都做成航天事业一样的地步,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所在。祖国真伟大!向中国的全体航天英雄们致敬!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42014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腾空,并将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开启新征程,为实现航天梦谱写新的篇章,中国人航天梦的不断美梦成真,让未来的中国梦演绎的更加精彩。
从1992年开始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建立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我国经历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再到“神舟十号”的艰苦探索阶段,目前正处在由第二步向第三步迈进的关键阶段,神舟十号飞行任务顺利进入应用飞行阶段。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航天技术应用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航天科技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让人在太空长期健康生活、有效工作,充分发挥人在太空中的作用,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如今三名航天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团结人民为国家富强而奋,让中国梦更加精彩!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5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遨游太空15天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顺利完成我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后,其返回舱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
至此,中国十艘神舟飞船、一个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飞行全部取得成功。中国人朝着建设空间站的梦想,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如同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一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组织、实施,牵动着***中央、***、中央***,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
情牵神舟,梦圆太空。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天地对话到太空授课??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中央的殷切期望,都响彻着我们国家追求科技进步的时代强音。
***中央科学决策,引领中华民族筑梦太空
2013年6月11日,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新使命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对巩固和完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推动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是最早诞生飞天梦想的民族。新中国的成立,让人们看到了梦想变为现实的曙光。
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中央的一系列决策推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步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用短短21年时间,一举跨越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面向未来,***中央以长远的眼光超前谋划,相继对新一代航天员选拔、大型运载火箭研制、深空探测等作出部署。
在太空,中国人的脚步将走得更快、更远??
***中央深情关怀,激励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你们进入太空工作生活已经有13天了,我们大家都很牵挂。你们现在总的情况怎么样?身体状况如何?工作进展如何?”
“感谢***的关怀!我和晓光、亚平的身体状况都非常好,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贡献力量,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指令长聂海胜回答。
飞船发射之前,他专门指示有关方面,一定要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粽子,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
鼓舞激发斗志,关怀催生力量。
作为一个承载着责任、使命和荣誉的特殊群体,中国航天员队伍成长发展的每一步,无不凝聚着***中央的深切关怀。
何止是航天员队伍,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那一天起,每一位航天人都能够亲身感受到来自***的暖流。
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进程中,***中央始终关注着工程的进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工程进展汇报,到研制和发射现场看望科技人员,鼓励他们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奋起直追。
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之后,***中央、***和中央***都褒奖参试人员;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中央领导同志都亲自登门看望航天工作者或邀请他们参加联谊活动;每次召开有关会议,都征求航天老专家的意见;国家设立专门的航天人才特殊津贴,鼓励年青一代早日成才??
在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许多重要时刻,中央领导同志或亲临发射现场慰问科技人员,或深入科研一线解决实际困难??把来自***的关怀和激励送到广大航天人心头。***中央的深情关怀,化作了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巨大动力,我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中央大力倡导,载人航天精神助推航天事业不断跨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中国梦牵引航天梦,航天梦助推中国梦。
就在这次通话中,勉励3名航天员说:“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你们身上体现出了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这种宝贵的意志品质对全国人民都是启示和鼓舞。”在梦圆九天的壮丽航程中,中国不仅取得了技术上的跨越和进步,而且培育形成以“四个特别”为主要内涵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全***和全国人民学习。”
从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到2013年神舟十号胜利归来,在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成功将十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支撑起这“十全十美”辉煌战绩的巨大动力,正是***中央大力培育和倡导的载人航天精神。
十全十美,靠的是科学求实搭就的登天之梯——
载人航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重于泰山。***中央坚持把质量第一作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根本要求,强调指出要“严而更严、慎而更慎、细而更细、实而更实”,要“一丝不苟,分秒不差”。
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中国航天人把质量当作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命,把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研制、试验的最高原则,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作风,使每次发射试验都真正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正是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归零”,成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成功飞行。
十全十美,靠的是团结协作凝聚的飞天合力——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工程,直接承担工程任务的科研院所有100多家,如果算上协作单位,共有十几万人参与到工程之中。
工程实施以来,在***中央直接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努力实现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依靠团结协作、万众一心,依靠现代化的交通,在西安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在天津制造的飞船太阳帆板,在上海制造的推进器,在四川制造的元器件,在哈尔滨制造的控制器??最终组装成完美的船箭组合体。
十全十美,靠的是爱国奉献奏响的动人旋律——
2004年2月20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动情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同祖国、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大有作为。”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的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这,就是中国航天人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根本原因。
与精神铸就同样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
中国航天人在用心血和汗水铸就载人航天精神的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支事业持续发展的人才方阵——今天的中国航天人,比世界同行平均年轻15岁,工程各系统总设计师大多在40至50岁之间,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工程科研人员的80%。
神舟翱翔,青春作桨。60后唱主角,70后挑大梁,80后当中坚,他们因伟大的事业而出彩,伟大的事业以他们为骄傲。坚守理想、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年轻一代航天人,正在为实现中国载人航天新的突破积蓄强大力量??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篇9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已于北京时间8月4日17点26分由德尔塔2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开始了长达9个月的太空飞行。预计于2008年5月25日登陆火星北极。“凤凰号”此行的任务是寻找水和其它支持生命所需化学物质的证据。
美国宇航局推进技术实验室(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研究员、此次火星项目的负责人巴里・戈德斯坦(Barry Goldstein)日前表示,“我们为之已经工作了长达4年,时至发射当日我们感到非常兴奋!我们将集中注意所预定的着陆点,直至明年5月25日“凤凰号”顺利着陆。
据悉,不同于以往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凤凰号”将首次采用火箭推进器而不是气囊进行安全着陆火星。如果一切按计划顺利进行,这将是自从1976年“海盗号”在火星表面成功软着陆之后,首次采用这种通过自身的发动机系统来实现缓慢登陆。
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升空并返回
美宇航局“奋进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18点36分(北京时间8月9日6点36分),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发射升空。此次太空任务是:STS-118任务,对国际空间站进行建设,具体工作包括:安装S5桁架、更换力矩陀螺仪、运送科学仪器装置和物资补给。
“奋进”号上次飞返太空的时间是2002年11月,在战友“哥伦比亚”号悲剧性失事后停飞,如今终于重新批挂上阵。此次搭载7名宇航员,其中美国女教师摩根随乘“奋进号”航天飞机前往国际空间站,她已在太空向地面学生现场授课。摩根还参与一次与地球上学生互动式的视频广播,并为孩子们录制一系列有关太空奇妙景象的节目。在完成任务后于16日返回地球。
08年NASA发射卫星“撞月探水”
美国宇航局06年公布了一项撞击月球南极的计划,宇航局官员希望通过这一项目成功找到月球存在水的证据,以利未来宇航员登陆月球并建立长期基地。美宇航局副局长霍洛维茨当天在公布计划时说,撞击月球是为了了解月球上有多少资源可以为未来的宇航员登陆项目服务,他把这一项目称为“积极接触月球表面”。位于加利福尼亚中部的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将承担这一项目。
项目主管安德鲁斯解释说,这一项目将利用美宇航局定于2008年10月发射的“月球环形山观测与感知卫星”(“LCROSS”)来撞击月球。
中国预计08年发射神舟7号运载火箭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消息称,承担“神舟7号”飞船按预定计划将在2008年发射。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发射“神舟7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6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矗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
从“神舟7号”开始,中国进入载人航天2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2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2F”火箭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介绍称,十一五期间,要把载人航天2期工作基本完成。
俄研制国际空间站新组件预计09年发射
据国外媒体报道,俄罗斯Khrunichev国家宇宙科学生产中心负责人弗拉迪米尔・纳斯特沃夫(音)日前称他们目前正在筹措资金用于生产国际空间站的实验舱,但这个实验舱可能要等到2009年才能发射升空。
纳斯特沃夫介绍称,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已经完成了国际空间站实验舱60%到70%的装配工作。研制这个实验舱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际空间站的分析研究能力,同时实验舱也可以配合国际空间站内的其它一些设施进行工作,完善国际空间站的功能。这个实验舱有望于2009年由俄罗斯“质子”运载火箭发射。
在谈到Khrunichev国家宇宙科学生产中心的计划时,纳斯特沃夫表示,俄罗斯将在2010年对新一代的轻型运载火箭“安加拉”进行试飞,新一代的重型运载火箭的试飞工作将等到2011年进行。
印度计划在2009年发射“GSLV Mark-III” 火箭
印度计划在在2009年发射“GSLV Mark-III”火箭,这是该国争取获得数十亿美元全球卫星发射市场份额的重大举措。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奈尔称,“GSLV Mark-III”火箭研制进展良好,希望能于2009年进行首度发射。“GSLVMark-III”是全新的3级段火箭,并非衍生自PSLV或GSLV Mark-I或 “GSLV Mark-II”系列。研制了“GSLVMark-III”火箭,印度就可以发射重型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SLVMark-III”是“GSLVMark-II”技术发展的结果。
奈尔透露,印度正计划在未来20~25年建造一种太空平台。这种太空平台能帮助太空舱安全返回地面。正常情况下,太空舱不是受损就是被破坏。安全回收后,这个太空舱能被重新使用。奈尔称,这个平台还能运送
射程100~150千米的火箭。日本08年发射“H2B”火箭
据新华社电 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将于2008年在位于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H2B火箭。H2B火箭之前被称为“强力型H2A火箭”,为了便于区别和记忆而改名为H2B火箭。和H2A火箭相比,H2B火箭的第一级直径粗了1米,引擎从1个增到2个,捆绑有4个大型固体燃料助推器。
现在,日本正在开发国际空间站货运飞船“HTV”,H2B火箭发射成功后,国际空间站的物资补给将不再单独依赖美国的航天飞机。预定2008年H2B第2次发射时将搭载国际空间站货运飞船“HTV”。
H2B火箭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三菱重工业公司于2004年开始联合开发的,开发费用为200亿日元,2006年***府将另外划拨38亿日元投入其建设研制。
日本计划2010年发射自制先进侦察卫星
据国日报网站报道,日本***府已经决定开始研制先进侦察卫星并于2010年发射。***府消息称,这种新型卫星对地观测的分辨率为50厘米。此外,这种卫星能够在地球上空沿南北轨道以29000千米/小时的速度运行,使得日本***府能够每天获得1次序列照片,而目前的卫星系统两天才能提供1次照片。共同社说,该计划旨在观测朝鲜的导弹与核设施。
2003年日本部署了两颗侦察卫星,但是在2003年11月由于发射失败损失了另外两颗卫星。2010年新型侦察卫星发射前,日本计划在未来的3年中继续发射现有侦察卫星的改进型卫星。
西班牙计划2010年发射自主开发卫星
据新华社马德里的消息说,西班牙工业、商业和旅游大臣何塞蒙蒂利亚说,该国将于2010年发射首颗自主开发的人造地球卫星。
蒙蒂利亚透露,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计耗资1.9亿欧元。卫星主要用于航天测绘、国防和环境监测。此外,这项计划还将为西班牙航天业增加70%的收入,600个直接工作岗位和1000个间接工作岗位。蒙蒂利亚还表示,西班牙一贯积极支持欧盟航天事业的发展,按照交纳会费的数额,西班牙已成为仅次于上述4国的第5大会员国。2005年,西班牙向欧洲航天局交纳的会费比上一年增加了17%,达到1.53亿欧元,2006年还将增加12.5%,达到1.65亿欧元。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篇10
中国梦,我的梦
所谓梦想,其实就是志向的基础。花儿的梦想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树的梦想是长出粗壮的枝干,鸟儿的梦想是在浩瀚的天空中飞翔……
上下五千年,多少个中国人的梦想。我,也不例外。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到未来去探索,去发现宇宙中许许多多的物种……前几天,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号”取得圆满成功时三名航天员和“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时,刘亚平阿姨在太空中授课……我从小就对“宇宙这个词特别感兴趣,憧憬着未来像杨利伟那样飞入太空,在太空中翱翔几年过去了,我对太空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越来越感兴趣爸爸给我买了几套关于科学的从书一回家,我迫不及待地找出来几本关于宇宙、火箭、卫星的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虽然我现在懂得是一些皮毛杂碎,,真真正正的骨肉得长得才能学到。从小时候起,有人说,梦想是立志的基础,一个人没有梦想,没有志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
花儿的梦想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树的梦想是长出粗壮的枝干,鸟儿的梦想是在浩瀚的天空中飞翔……让我们自己,为了未来的中国去进自己最大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