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的精神篇1
关键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爱国主义
一、前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关于英雄的颂歌。本书所描写的是在俄国十月***为背景下的一个传奇人物——保尔的故事。保尔十八岁时成了一级残疾,虽然身体残缺,但他依然坚强地同病魔作斗争,在休息期间他并没有真正地休息,而是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经过不懈的努力,生命的枷锁真的被保尔打破了,他又精神抖擞地拿起了崭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坚强不屈,为国家而奋斗是保尔精神的内涵。从保尔身上我们能看到一股浓厚的激励精神。
二、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一名布尔什维克战士成长历程和揭示其优秀品质的小说。故事主人公保尔出生在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欺凌和侮辱。他十分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更是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十月***”爆发后,帝国主义和***派妄***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夫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摧残。红******了谢别托夫号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尔家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可以说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道路的最初引路人。
保尔参***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干将,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治宣传员。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却第四次战胜死亡,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且入了***。
由于种种伤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差,丧失了工作能力,***组织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在海滨疗养时,他认识了达雅并与她相爱。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1927年,保尔已经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从保尔·柯察金的故事看现代体育竞技精神的培养
保尔的精神对我们起到的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一位英国记者问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确实,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作者没有完全囿于自己的个人经历,他运用虚构填充了许多的内容,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站在我们面前的保尔是一个为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为着苏维埃***权的建立和发展而忘我地工作的“大写的人”。无论是被捕入狱还是参加战争,他都英勇无畏地奋战。在战后苏维埃***权初建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也能忍受一切难以忍受的痛苦,饥饿、严寒、疾病都没能阻止他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决心,反而更加磨练了他的意志和心灵。即使最后因病致残,永远倒在病床上,他也没有消沉下去,而是拿起笔进行创作。保尔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忘我,他从不考虑个人得到了什么。为了***的事业,他不怕得罪人,坚持原则,敢与损害***的事业的人作面对面的斗争。他的爱情经历也反映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情操,不为自己所失去的一切冥思苦想,而处处为他人考虑。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正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的最大成就。保尔的经历就是对书名所提问题的最好回答。
毋庸置疑,保尔是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他的心中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执着。正是这样一股强大力量的支撑,保尔·柯察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病魔,战胜了痛苦,最终成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而他的精神正是现代体育竞技所迫切需要的,即隐忍、坚强,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
回顾中国竞技体育几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就是时刻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国争光的信念,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力攀高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发扬爱国主义,坚持祖国利益至上,为国争光是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无数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与训练中努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国争光的思想,刻苦锻炼,不计名利,登上了世界体育的一个又一个高峰。两次荣膺世界速滑短距离全能冠***,1992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叶乔波,十几个春秋寒暑痴心不改,心系祖国荣誉,为中国实现了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中国体育的“先进集体”——乒乓球队,长期以来以祖国的荣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精神支柱,在世界体坛上创造了辉煌的成绩。时至今日,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言壮语仍回响在人们的耳边,激荡在人们的心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以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实现了“五连冠”,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篇章。谁都不会忘记,当时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庆祝会上,那一声从中华民族心中喊出的“从我做起,振兴中华”的感人口号。可以见得,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现代体育竞技活动必须关注的话题。
总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一个勇敢坚强的保尔形象,他的青春是闪光的,他的奋斗故事激励了涌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青春热血。也给了那些立志为中国体育竞技事业奋斗的运动员极大的鼓舞。为国而战,为荣誉而战,这正是保尔·柯察金精神和现代体育竞技精神不谋而合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保尔的精神篇2
小说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保尔既是一名***斗士,又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青年人。保尔是苏联第一代共青团员的缩影。他的个人命运与十月***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保尔精神的主要之点在于他对***理想的无限忠诚、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也做过傻事`错事,犯过***纪,在生活中、爱情上也有过失望和悔恨,在陷入绝境的时候,他也曾一度动摇绝望。但正如保尔自己所说,“这都是由于缺乏经验,由于年轻,然而多半是由于无知造成的。”保尔。柯察金这一形象可敬而尤可亲。他既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又是一个超越时空局限的人性英雄,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永恒强者。保尔。柯察金关于人生意义的许多哲理性思想已成为我的人生箴言,特别是他那段关于“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以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全部经历,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的名句将成为我的座右铭和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坐标。
虽然,光阴荏苒,保尔所处的那个烽火年代已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而保尔精神仍被一代代地传承。保尔。柯察金那种反对压迫、反对以强凌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假公济私,见义勇为、知难而上、不怕艰苦,忠于职守、为公众的利益勇于献身而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依然光彩照人。这种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种新的时代要求,那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谈物质多了,谈精神少了,而一个人文精神失落的社会,它是不健全的,甚至是危险的。
也许有人认为保尔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并不存在。那就错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虽然不是传记作品。但他所反映的基本上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思考与总结。
这篇小说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最值得学习的是保尔那钢铁般的意志。他那在困难之中百折不挠的精神。现在我们物质文明在飞速发展,但这种精神却在慢慢丧失。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在保尔精神的激励下,树立起人生的目标,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向目标前进。
初一:a20001227a
保尔的精神篇3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我带着此起彼伏的心情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坚定的***性,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使我深受启发。
本文主要写了保尔在地下***员朱赫来的帮助下,逐渐走向了***道路。他上前线后奋勇作战,数次立功、数次受伤,不得不因右眼失明而离开前线。在天寒地冻的筑路工地上,保尔发高烧仍不下火线,直到昏倒在工地上差点不治身亡。在遭受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沉重打击后,保尔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如何尽快重返战斗岗位。他终于找到了以笔代刀的战斗途径,重新归队。这正是精神战胜肉体的生动写照。
“保尔凭着一股永无止境的强烈欲望如饥似渴地学习,忘却了不断袭击全身的剧痛,忘却了双目火烧火燎的肿痛,忘却了生活对他的残酷无情。”我想:保尔竟然在病魔的阻挡下,顽强地以钢铁般的意志继续学习,他是我们道德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保尔的精神篇4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总免不了要磕磕碰碰,遇到一些困难。大多数的人总是在抱怨着什么,害怕去面对,从而选择逃避,背对着挫折。然而只有极少数人像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一样勇敢的正视困难,克服困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位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主人公保尔的生活经历就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的真实写照。保尔出生在一个普通而又贫穷的人家里,他从小就做了童工,十七岁时加入红***,备尝了饥寒之苦的人格的屈辱。艰难的时世,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孕育了对权贵和剥削压迫者的憎恨,从小就形成了桀骜不驯的反叛性格。保尔即是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永恒的强者。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保尔所处的那个烽火年代已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而保尔精神仍被一代一代的传承着。今天,当我们再次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品读这本书,我们仍在怀念保尔那种反对压迫、反对以强欺弱、反对、反对假公济私,见义勇为,知难而上,不怕艰苦,忠于职守,为公众的利益勇于献身而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
试问在当今这个社会还有多少有保尔精神的人?正因为有了保尔精神,才支撑和鼓舞了***老前辈为了人民利益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也正因为有了保尔精神,支撑和鼓舞了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自己的美好的未来而信心百倍地忘我的劳动。这正是我们应该珍惜和发扬的。
保尔的精神篇5
本文作者:旺楚格工作单位:鄂尔多斯文化局
鄂尔多斯各地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包括传统民间歌舞文化、祭祀文化、婚俗文化、苏勒德文化、圣火文化、敖包文化、马文化、骆驼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漫瀚调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等。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扎根于这块神奇的土地,形成独具特色、珍贵的文化遗产。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成吉思汗祭典为代表的鄂尔多斯祭祀文化。成吉思汗传统祭典,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鄂尔多斯祭祀文化的经典。包括成吉思汗祭典在内的鄂尔多斯传统祭祀,显示着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和祭祀传承的唯一性特点。鄂尔多斯祭祀包括长生天祭祀、圣主成吉思汗祭祀、苏勒德祭祀、圣火祭祀、山水神灵祭祀;在祭祀形式上集中体现了古老的奶祭、火祭、牲祭、酒祭、歌祭;在祭祀仪式上,保持了蒙古王朝时期的宫廷祭祀礼仪,成为举世瞩目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经典。2.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民俗礼仪文化。鄂尔多斯婚礼,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集民俗礼仪、民间歌舞、传统祝颂、民族服饰、特色饮食为一体的民俗礼仪活动,成为民间艺术的殿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包括鄂尔多斯婚礼在内的鄂尔多斯民俗礼仪礼俗渗透到民族民间文化和生产生活当中,使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形成独特的特点。鄂尔多斯祭祀礼俗,外迎(路途迎送)、内迎(门前迎宾)等迎宾礼俗以及问候礼俗、待客礼俗、敬酒礼俗、献全羊礼俗、宰畜礼俗、节庆礼俗、丧葬礼俗等多种多样,显示出鄂尔多斯蒙古民族民俗文化的魅力。3.以宫廷“古如歌”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音乐文化。古如歌,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如歌,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十三世纪传承的蒙古王朝宫廷“礼仪国歌”,在盛大庆典开始时所唱的长调歌曲,它与普通的长调民歌截然不同,可谓世界唯一。包括古如歌在内的鄂尔多斯民歌,有几千首,从韵律上分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悠扬、舒展、豪放;短调民歌欢快、热情、奔放。鄂尔多斯民歌内容丰富,包括赞颂、思念、诉说、讽刺等多方面,曲调优美、语言流长、幽默,流传面广。《圣主的两匹骏马》、《森吉德玛》、《敬酒歌》、《送亲歌》等诸多歌曲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4.以民间《筷子舞》为代表的民间舞蹈艺术。鄂尔多斯民间舞蹈,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筷子舞》,鄂尔多斯人几乎无人不会跳。民间《筷子舞》,一般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兴高采烈的人们拿起筷子、酒盅等,随着欢快的鄂尔多斯民歌,进行舞蹈。《筷子舞》、《盅子舞》、《盘子舞》、《珠岚舞》、《顶碗舞》等鄂尔多斯民间舞,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鄂尔多斯民间文化之精华,蒙古族民间舞蹈之经典,社会上产生深刻影响。5.以民间祝赞词为代表的鄂尔多斯礼俗文化。鄂尔多斯祝赞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传统祝赞词非常丰富,其曲调、韵律、语言等保留着蒙古民族古老文化特点,以口头文学形式世代相传。鄂尔多斯传统祝赞词有数百部,包括成吉思汗祭奠祭词、神灵祭奠祭词、婚礼祝赞词、祝福词、招福词、祝祷词、人物赞、物体颂、骏马赞、五畜赞等多种多样。其中成吉思汗祭奠祭词就有50多部,5000多行;婚礼祝赞词就有20多部。这些祝赞词,都是通过民间艺人“洪晋”来展现。除此之外,鄂尔多斯有丰富的民间故事、民间诗词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6.以“珠拉格”为代表的鄂尔多斯节庆文化。珠拉格,亦称马奶节。是鄂尔多斯草原牧人庆贺丰收,祈求长生天的盛会。当年,成吉思汗在客鲁伦河畔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骒马鲜***献祭长生天,举行“查干苏鲁克大典”,祈求草原人畜兴旺,大地平安。这一庆典活动,在成吉思汗陵以“查干苏鲁克大典”世代传承,鄂尔多斯各地以“珠拉格”(马奶节)形式一直在传承。每逢盛夏季节,草原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牛羊肥壮,鲜奶像湖水一样丰溢,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经过一年辛勤劳动的牧人,在这丰收的季节里,聚集在一起,举办“珠拉格乃日”(马奶节)。珠拉格举办那天,牧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带驹的骒马,系在草滩上准备好的练绳上。祝颂人捧起吉祥的哈达,念诵《马驹赞》,用鲜奶抹画马驹,并举行选好马仪式。一群男性牧马人提着奶桶挤马奶,然后将马奶洒祭苍天和大地,这时祝颂人念诵祝赞词。仪式之后,聚集在草原上的牧人痛饮酸马奶,庆贺牧业丰收。接着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好汉三项那达慕”,使草原充满欢乐……珠拉格,是鄂尔多斯那达慕大会的原型,鄂尔多斯各地除珠拉格外,还有敖包盛会、庙会、骆驼圣火祭典等诸多群众性传统节庆活动,显示着草原原始文化特点。7.以宫廷“珠玛宴”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饮食文化。宫廷“珠玛宴”,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元时期的“内廷大宴”,是最为隆重的宫廷宴会,融宴饮、歌舞、游戏和竞技于一体的贵族庆典娱乐活动。鄂尔多斯蒙古族传承的珠玛宴,集古老传统的礼仪、风俗、歌舞、祝颂以及传统服饰、特色饮食为一体,展现蒙古族宫廷礼仪文化、饮食文化风采。鄂尔多斯特色饮食非常丰富,分白食(奶食)、红食(肉食)等几大类。其中敬献“秀斯”(全羊)就有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全羊宴”、“羊背子”、“半羊宴”(包括“哈嘎斯秀斯”“、呼古斯秀斯”、“斡热勒秀斯”)“羊头宴”、“肩胛宴”、“胸叉宴”等等,显示出蒙古族古老宫廷饮食习俗。鄂尔多斯,是一块引人瞩目的古老的土地。这里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鄂尔多斯,历史的变迁中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廷部落鄂尔多斯人的故乡,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供奉之地,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地方。8.以妇女头饰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服饰文化。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制作工艺等,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以金银、玛瑙、珊瑚组成,每个头饰约十多斤重,保留了蒙古族古代的装饰传统,制作工艺精湛,显示出高雅、庄重、华丽的特点。包括妇女头饰在内的鄂尔多斯服饰,如蒙古袍、帽子、坎肩、皮靴、玛海、腰带、鼻烟壶袋、银碗袋、针扎袋、火镰、蒙古刀、耳饰等,色彩斑斓、做工精细,具有蒙古族宫廷服饰特点。特别是鄂尔多斯贵族服饰,更具有特点,成为蒙古族服饰文化之经典。9.以漫瀚调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民族和谐文化。鄂尔多斯东部盛行的漫瀚调,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主要流行地准格尔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鄂尔多斯是蒙汉民族交融的地区。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蒙汉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蒙汉交融文化。漫瀚调是蒙汉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创造的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以汉族唱法为风格,精妙地揉合而成的一个独特的鄂尔多斯民歌歌种。是蒙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象征,是共同创造的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财富。这种文化形式,渗透到民族歌舞、服饰、饮食、习俗、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娱乐性,形成民族和谐交融文化。
鄂尔多斯传统文化固有的价值,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为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显现出自己特有的价值。现代化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鄂尔多斯传统文化面临新的课题。如果不寻求新的途径体现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一珍贵的资源也会枯竭,它固有的价值也会消失。鄂尔多斯,是一块引人瞩目的古老的土地。这里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鄂尔多斯,历史的变迁中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廷部落鄂尔多斯人的故乡,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供奉之地,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地方。鄂尔多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现出杰出的历史价值,成为鄂尔多斯人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神价值内涵。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动力。传统文化,包涵形式、内容、理念、意识等多方面。对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民,长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共同的意志、共同的精神,进而生成强有力的自信心和维护地区利益的精神动力;二是历史价值内涵。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应有的价值。传统文化始终是一个民族精神生命和群体人格得以发育、生长的根源,也是这种精神生命和群体人格能够绵延不断、演变发展的取之不竭的资源;三是艺术价值内涵。丰富多彩的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如,早期的鄂尔多斯青铜器,除了历史价值以外,更有艺术价值。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中,蒙古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影响更为突出,它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影响很深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的锤炼成为给人们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体现出自身特有的价值;四是经济价值内涵。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资源,与矿产资源一样具有经济价值。传统文化可衍生为表演艺术价值、音像制品价值、旅游观光价值,进而又带动包括娱乐、餐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出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
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大力繁荣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社会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鄂尔多斯传统文化,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保护和发展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历史使命。对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保护,一是***府主导,出台保护、传承的***策,建立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二是创造整体性社会保护的环境,形成有效的保护形式与保护生态。只有这样,诸多传统文化才会在相互的影响中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三是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形成社会公众主动参与保护和承担保护职责的文化自觉,特别是重视发挥好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作用;四是提升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成为公共文化内容,形成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公众文化享受,使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对接,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供给。传统文化真正体现出社会价值,而且这一价值不是它固有的价值,而且是提升了的价值,它将形成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成为保护与发展鄂尔多斯传统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径。四、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应是静止的、凝固的保护,而是要体现保护中的发展,发展中的保护。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是文化量的增长,而应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文化质的提升与突破,使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样式不断推陈出新,文化传播更加深入人心。而传统文化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文化的创新,事实上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原封不动地保护下来,显然不现实。如果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促进新的发展,就得创新。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还可以维系对传统文化本身的传承,在新形势下真正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说,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事实上就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价值的有益途径。我们要开发利用鄂尔多斯独特、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我们要充分认识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使鄂尔多斯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手段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创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提升价值提供新的机遇和创造新的社会环境。鄂尔多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传统文化以现代新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充分体现现代价值。实践告诉我们,把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要以民族特色文化为基础。比如,鄂尔多斯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活动,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把民间具有深厚基础的传统那达慕、马奶节、敖包盛会、赛马节、骆驼文化节、民歌坐唱、民间歌舞赛、农牧民诗歌赛、故事会等丰富的内容,变成公共文化活动内容。鄂尔多斯农牧区具有广泛基础的祭祀活动,如成吉思汗祭祀、苏勒德祭祀、圣火祭祀、山水树木祭祀等民俗文化活动,可融入公共文化活动。在举办形式上,充分发挥全市公共文化网络作用,打造各自的文化品牌,举办不同规模的文化活动。鄂尔多斯市定期举办“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鄂尔多斯国际民歌节”、“农牧民社区文艺会演”;各旗区固定举办“伊金霍洛•成吉思汗文化节”、“东胜•万家乐文化节”、“乌审•萨拉乌苏民间文化节”、“鄂托克•阿尔寨民间文化节”、“鄂前旗•上海庙赛马节”、“杭锦•千峰骆驼节”、“准格尔•漫瀚调艺术节”、“达拉特•黄河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文化艺术节;全市各文化站和文化室利用当地节庆活动和民俗活动,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扶持农牧区民间文化组织和民间文艺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鼓励和扶持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那达慕、珠拉格(马奶节)、马文化节、骆驼文化节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扩大民俗文化活动范围,使民俗文化活动延伸到农牧民家庭,覆盖全市农村牧区;建立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公共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为鄂尔多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更多的内涵,使鄂尔多斯民族特色文化贯穿于整个公共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极大地活跃农村牧区群众文化生活。
保尔的精神篇6
林雯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英雄的颂歌。本书所描写的是以俄国十月***为背景的一个传奇人物——保尔·柯察金。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战斗走向自觉战斗的。在战斗中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在积极投身保卫苏维埃***权的伟大斗争中,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他曾说:“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集体的事业相比的***者。”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保尔的精神篇7
[论文摘要]:托马斯·莫尔的宗教思想在当时表现出极端的开明进步倾向和一定程度上似乎同样极端的保守主义倾向,但这种矛盾是表面的,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讲,莫尔都不是中世纪宗教的继承者,而恰是中世纪宗教精神的批判者。他思想的本质是统一的,即统一于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近代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之初,在思想材料方面很多取自原始基督教共产主义,因而都多少带有宗教形式的影响。但是,近代社会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神学有着质的区别,它体现出的是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乌托邦》一书的发表,为托马斯·莫尔带来了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广泛赞誉,而《乌托邦》则被视为一部人道主义的批判现实巨著,同时也被视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开山之作,托马斯·莫尔因作此书被奉为社会主义学说的鼻祖。然而自本世纪30年代起,西方部分学者开始对《乌托邦》的传统评价提出异议。较为典型的看法,认为《乌托邦》是一部赞美中世纪修道院禁欲主义的著作,《乌托邦》并不是代表文艺复兴的作品,而是充斥着浓厚中世纪色彩的著作。这些异议很大程度针对在《乌托邦》精神与中世纪宗教精神的关系上,即《乌托邦》主要是对中世纪精神的继承,不是对中世纪精神的批判。而最能体现二者关系的地方,正是乌托邦的宗教,可以说对乌托邦宗教思想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乌托邦》整体思想性质的理解。本文欲对乌托邦宗教作一粗浅分析,以论证它不同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精神:它崇尚理性、追求人的幸福、奉行宗教宽容,它体现莫尔对现实世界的强烈批判和对理想中的平等、公正、精神自由社会的憧憬,充满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莫尔的理想世界确实也同时具有较为明显的禁欲倾向,而莫尔本人在现实 ***治 中也表现出相当的宗教保守主义倾向。这是否意味着莫尔思想本身就蕴含着与旧的传统宗教精神有着实质上的相通呢?或者换句话说,他的思想实质是否是赞美中世纪精神而反对近代人文主义的呢?全面分析莫尔的相关思想,笔者认为,看似矛盾的思想和行为,在莫尔思想中存在内在的一致和统一,它并非统一于中世纪的宗教精神,而是统一于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一
乌托邦的宗教,迥异于中世纪宗教传统,体现出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精神。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同于中世纪宗教尊奉神启并力行绝对信仰,乌托邦的宗教以理性为基础。
在乌托邦并不存在统一的宗教,乌托邦人在信仰上并不一致,但他们在一点上有着共识:只有一个至高的神,不管这个最高的神氏名称怎样不同,他都是 自然 本身}1(第103 - 104页)。神(上帝)就是自然,服从神,就是服从自然,上帝创造人就是为了使它符合自然地生活(第73页)。同时,乌托邦人认为,遵循自然的指导,就是服从理性的吩咐,自然与理性是一致的。上帝是自然,而自然的意志就是理性的意志。可见,乌托邦的上帝必然与理性相一致。
乌托邦人的上帝也确实体现出较为彻底的理性精神。上帝接受探索自然和在探索中赞美自然作为礼拜他的一种形式(第108页),他引导乌托邦人的理性并排斥一切迷信,包括在宗教上的迷信和偏执。在向上帝祈福的祷文中乌托邦人请求上帝帮助他们,如果有比他们的国家制度和更美好的,就让他们了解和认识它们(第111页)
乌托邦人最小心翼翼,不肯轻易作出武断结论的莫过于有关宗教的问题(第109页).乌托邦的创始人乌托普认为,不能肯定上帝喜欢什么样的信仰方式,所以他把关于宗教的全部问题作为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容许每个人选择自己的信仰、’火第105一106页)。这种对待宗教的态度,我们只能认为是较为彻底的信奉理性的态度。当然,乌托邦人并没完全摆脱宗教神启和神迹的影响’·(第108页),这与莫尔所受欧洲宗教文化传统影响紧密相关。但考虑到莫尔身后的2一3个世纪,当 科学 终于代替宗教成为时代的主要精神时,仍有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相信神启和神迹,我们以乌托邦人宗教中所表现出的极少的非理性来苛求莫尔就不公平了。重要的是莫尔将理性作为宗教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其次,与中世纪宗教的狭隘偏执和异教迫害相反,乌托邦宗教体现了当时欧洲罕见的高度自由与宽容,这正是近代人文思想的核心。
这种高度自由与宽容精神首先表现在乌托邦公民可以自由信仰自己所喜爱的宗教。莫尔所处时代的欧洲,天主教教会传统强调教徒在上的绝对一致性—无论是在信仰内容还是在信仰形式上。完全不同于中世纪欧洲宗教传统,乌托邦人在信仰问题上崇尚信仰者的个体体验,全岛有各种宗教,在每个城市也同样如此(第103页)。宗教仪式上也充分自由,可以在教堂也可以在各人家中举行礼拜。教堂中没有神像,信仰不同的人们聚集在那里,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去体会神的形象’第112页)。乌托邦的信仰自由有着 法律 的保护。乌托普立法之初,就规定每人信从自己所选择的宗教是法律认可的。一个人可以向别人宣传自己的宗教,但不能抵毁其它宗教,不能使用暴力和辱骂,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强迫和威胁别人接受自己心目中的真理,既蛮横又愚蠢(第105页)。这是乌托邦宗教的一个原则,也是它社会的一个原则。
在当时莫尔所处的欧洲,基督教为天主教会把持。教会教条中不仅包含对上帝的崇拜,事实上也包含着对宗教仪式的强制崇拜。宗教改革运动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僵死的宗教形式。在这方而莫尔推崇对上帝神性的个体体验,并对固定礼拜形式表示蔑视,这与改革运动在思想上是一致的。而乌托邦的宗教自由与宽容,则更与当时天主教会在神学问题上的专断偏执和对待异端的残酷迫害形成鲜明对照。乌托邦宗教的高度自由与宽容,在总体上远远超越了莫尔的时代,体现了近代的宽容精神,而其宽容的程度,即使在今天也远未过时。
谈到乌托邦宗教的宽容,不能不涉及莫尔对待无神论的严厉态度问题:乌托邦人严禁不相信灵魂不死的思想,认为持此观点的人不信神,因而情操低下甚而不配作人这类人被取消一切荣誉,不给官职,被公众看作下流汉而且被禁止在一般国民面前为已的观点辩护(第l06页)许多学者认为乌托邦存在异教迫害的观点主要以此为根据,但全面分析乌托邦的相关思想,此种观点证据并不充分。
乌托邦社会强调相信神和相信灵魂不灭,这与它的社会道德基础相联系,即认为人死后灵魂因恶得罚因善获赏,善恶有报,上帝是裁判者。他们认为不相信神和灵魂不灭的无神论将动摇社会道德基础。他们相信无神论者没有信仰,因而就没有道德,所以他们除了 法律 什么也不怕。因此为了个人私欲,必然会回避国家法律或力***破坏法律’〕(第106页)。如同狂热的宗教宣传会受到处罚一样,乌托邦人禁止宣传不信灵魂不灭的思想,主要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是反宗教的,而是因为它是的。同时,在对待无神论者问题上,除了禁止无神论观点的公开宣传,乌托邦人并不处罚无神论者,也不强迫或威胁他掩盖自己的观点。相反鼓励他同教士或重要人物交谈,深信荒谬终会让位于理性’(第106一107页)。
因此对无神论问题较为公正的评价应该是:乌托邦对无神论者的态度不是宗教异端迫害,而是对倾向的压制,这种压制主要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而是社会 ***治 上的。
再次,乌托邦的近代精神表现在它追求理性基础上的世俗幸福,其精神本质是反宗教禁欲主义的。在乌托邦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确实有着禁欲主义的倾向,但是这种禁欲不是对中世纪宗教禁欲精神的继承,而主要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批判。
乌托邦精神本质上追求理性基础上的世俗幸福,乌托邦的上帝和宗教支持着这种追求。乌托邦人“过分倾向”认为构成人类全部或主要幸福的是快乐,而且他们援用宗教为此学说辩护 (第72页)。他们认为,除了不违背死后的赏善罚恶原则,一个人如果不千方百计追求快乐,便是愚笨的 (第73页)。
乌托邦人的所谓快乐,是指人 自然 而然喜爱的身心活动及状态:(第75页)。快乐,分精神的和肉体的。精神的快乐,有默察真理所得到的喜悦等等。身体的快乐,有感官的愉快和身体的健康和谐等等。乌托邦人每逢晚餐,都伴有 音乐 ,餐后甜点极为可口,他们燃香、喷洒香水,尽力使每个人心情愉快(第65页),他们认为一切无害的享乐都不应禁止:舒适快乐的生活是自然的指示,是人们全部行为的目标(第74页)。
莫尔把幸福规定为正当、高尚的快乐,同时力求不贪***小快乐而妨碍大快乐,不贪***招致痛苦后果的快乐。而这也就是遵从了理性:理性劝告人们过尽量免除优虑和尽量充满快乐的生活(第73页)。这种思想与其后的诸多近代思想家的理性的功利主义幸福观基本一致,本质上绝不是禁欲主义的。
但乌托邦也确实有着禁欲的倾向:乌托邦人一套工作服可以连续用七年,一件外套可用上两年,他们极端蔑视华服盛装和金银珠宝,而且乌托邦人所有人外套颜色一致,服装几百年式样不变……(第59一60页)。
将以上作为根据,批评莫尔推崇中世纪修道院禁欲主义也有失公允。因为首先,乌托邦反对非理性的禁欲修行:“鄙视美观,损害矫健的体力,……期望由于这样的牺牲,上帝会给他更大的快乐。……乌托邦人认为这种态度是极度疯狂,是对自己残忍而对自然忘恩负义” (第81页)。这段话可以直接看作是莫尔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批判。乌托邦的禁欲不是中世纪精神的继承,认为它是一种舒适前提下较为质朴的生活方式更为贴近事实。其次,如果我们 历史 地考察莫尔及乌托邦,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将其禁欲倾向—朴素的房舍和衣着,将金子用作溺器和打造成犯人的镣铐,将衣着华丽珠光宝气的国外来访高官贵人误认作卑贱的仆从等等,理解为对现实统治者华而不实、侈糜与拜金的调侃、抨击,会更加符合莫尔的旨趣。
二
莫尔的宗教理想与他在现实中所表现出的宗教保守主义极为矛盾,从表面看来,似乎他是在现实中反对了自己思想所信奉的东西。对这个矛盾,用“维护自身阶级利益妨害了遵从理想”、“是理想对现实的妥协”来解释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因为任何“利益”不会超越生存利益:莫尔为自己反宗教改革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莫尔在现实中的***治行为必定与他的思想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对莫尔现实中的“宗教保守主义”的理解只能从对他思想的理解入手。
那么这个矛盾是否是由于在生命的后期,他在思想上已违背了自己曾在乌托邦中表述出的思想原则呢?纵观莫尔一生,问题并非如此。他一直是一个信仰理性的人文主义者。事实上,虽然初看起来很矛盾,但他在反宗教运动中看似保守的行为很多方面仍完全遵从了他在《乌托邦》中所阐述的原则。
首先,莫尔坚持人对上帝的信仰是因为遵从理性,他也坚持在信仰中人的自由意志,坚持人对自己的现实行为负有道德责任,这也是社会的道德基础,人生前的善行恶为决定他死后灵魂是否被拯救。而宗教改革运动在这些方面与莫尔所持思想完全不同,它主张“预定说”,认为 人的行为对其自身灵魂是否被拯救毫不和干,上帝对一部分灵魂的拯救和对另一部分灵魂的抛弃完全是预定了的。路德也强烈反对信仰中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认为这是人出于无知的狂妄表现。这在莫尔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他对改革运动的抨击部分地也应该是基于这个原因。虽然改革运动在实践中强烈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宗教专制权力。并力争教徒对神性的个体体验,从而在宗教问题上争得一定的自由,但仅就以上思想而言,大部分 现代 人应该会更倾向于认为莫尔的思想更人道、更具有近代精神。
其次,莫尔反对宗教改革运动,从一定意义上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他实践着自己在乌托邦中关于宗教的另一个原则,即宗教以社会利益为归宿。可以允许不同信仰的存在,但绝不允许可能导致社会解体的宗教纷争。莫尔反对改革运动,或可理解为他反感路德他们在宣传新教教义时的狂热宗教情绪,同时他反对改革运动从思想运动转变为***治运动,从而形成欧洲社会的动荡和***。
保尔的精神篇8
论文摘要:黑格尔法伦理思想的特征是精神与效用的特殊存在,在理论与实践上表现为自我与其对象之间的自我否定。黑格尔通过所有权、契约、不法三个纬度在其思辨逻辑中处理法律理性所不能左右的意志自由性。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是出于伦理实体的三个环节,其中家庭是精神的直接实体性,国家是伦理性的实体,市民社会是以普遍的现实为基础的,三者完成了作为精神与效用的自我意识。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言道:法是一般神圣的东西,这单单因为它是绝对概念的定在,自我意识着的自由的定在之故。通过对法哲学的研究和批判,黑格尔认识了伦理和道德的差异性。他以自为存在的方式,回答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有关精神和效用的问题,并明确提出了作为“真实的精神”的伦理概念的界定。他强调了伦理行为中的对立,他认为:自我意识按伦理规定性而言,本是对直接真理性的单纯确定性,而由于它的所作所为的缘故它就放弃了它这一伦理规定性,而把它本身***为能动的自我和与之相对立的否定性的现实。作为法权状态下的个体性和伦理实体,就其真实性而言,在于它们认识到精神必须在其中得到实现和表达。客观伦理限制了效用,按照黑格尔的推演,效用是意识进人内在事物中实现它自身,伦理则是精神回复到自身内部,作为伦理肯定价值的自由。这就是说,效用的形式是关乎真理性外显的精神对它本身的内部关系。
就普遍的法来说,与伦理的概念一样,它“并不是悬在空中”,法的概念决定了与它相一致的是主观任性的自由与抽象的平等。黑格尔从意志提升关系的不同方面给了法以特定的含义,他认为法一般来说是实定的,并从实定要素的三个特点进一步说明:(1)一国人民的特殊民族性;(2)一个法律体系在适用上的必然性;(3)实际裁判所需要的各种最后规定。按照黑格尔的体系分析,法是人作为精神的意志规定,是效用规定的精神形态。而“黑格尔的法权哲学是西方法文化的产物,它的根基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理性主义。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则正是西方民族文化实体精神的反映。
在黑格尔那里,伦理同样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1)它是一种善,在自我意识中这种善有自由意志,并通过精神世界达到现实世界;(2)伦理形式具有认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需要,对主体来说法律和权力同样存在;(3)伦理学中的义务论对于法律与权力这样的规定,同样是作为伦理世界的实体来对待。在黑格尔看来,法与伦理都是经过抽象性的、必然的、现实的发展,在自我意识的无限形式中认识自己,即法和伦理都具有约束力,并同时在反思中存在。倘若法的概念只是片面的精神存在,它必定要被效用所补充纠正。如果它采取精神的形式,在各个不同方面与伦理相一致,作为人特有的特殊物,它就有自由前进的涵义;如果它缺少效用所限制的自由,它必然被伦理所否定。这就是说,法只是一种主观性,它必须在客观上具有与伦理相适应的普遍物。
由此观之,黑格尔的法伦理思想是向着精神白由的效用延伸,即法在自我意识偶然性的发生之初,在理论与实践上表现为自我与其对象之间的自我否定。黑格尔把这种处于最初阶段的法权意识称为“单纯的概念”,但随着意识自身的主观性活动,法愈来愈表现为更为详细的规定,其认识对象也愈来愈表现为在证明中的需要。无论是纯历史研究还是哲学研究,法作为认识者的自在自为,当其完完全全地脱离伦理之时,个体与实体之间的对立,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存在与规定之间的对立,也就直接地产生出来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其全部内容就是从对立的观点出发,探讨法、***治、社会、伦理和道德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精神如何向效用的过渡与活动,并使双方融合为一的过程探讨。黑格尔的法伦理思想,只有通过对整个体系的陈述才能得到理解,他所描述的法伦理的经验发展过程,开始于“精神的东西”,在自由与意志的同一语境下,伦理的精神气质构成法的实体和规定性。也就是说,当自由处于意识的合适阶段时,由于实体性的存在,法的自身活动由感性指导阶段就容易发展到现实改造阶段,这时自由的对象就能表明自己“是什么”或“为什么”,并能表明自己表面的、初步的真理在伦理环节中更真实、更丰富。
一、作为精神与效用的法伦理
在抽象法中伦理的出现使作为纯粹概念的精神摆脱效用而有了主观性,正是伦理的出现,才有了作为法律与作为活的善的伦理的对立。精神的存在是伦理的前提,“从法律方面,一个人可能从卑鄙的或者至少从纯粹自私的动机出发行动,然而却履行了他的义务”。所以,黑格尔强调动机的观点,把伦理规定为精神这些规定。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的伦理规定是自由的概念,即当我们进人伦理领域时,个人生活的力量不仅仅在物理学意义上存在,而且能够成为认识现实世界的自我意识。正是伦理性的实体和个人,黑格尔在法哲学领域首先强调了法律和权力这些实体性的规定拘束了个人意志。但是,“我们绝不会忘记,黑格尔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精神高于物质和人类的基本尊严”。有了具有主观精神能力的个人,在黑格尔看来,在法律领域就出现了对于具有确定地位精神性的东西,这对于除去个人利益与个人权利普遍性的追求,可能隐含值得特别重视的内容。
具体说来,黑格尔在其思辨逻辑中通过意志、自由和法的概念揭示,纯粹的法的概念是抽象的,它只有作为效用的意志,这个法的概念才可能是适当的。而伦理的存在及其活动总是以精神为直接承负者,对个人、个体、个性等人类文明发展精神成果的普遍认可,使个体成为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存在等等,这些都为进一步揭示法律与伦理的内在矛盾奠定了基础。在黑格尔的表述中,隐藏着法律与伦理对立的一般内容:其一,伦理领域是精神的领域,法律向伦理的过渡,作为法律来说,这种过渡必须以效用的扬弃为条件。黑格尔这样理解的意义在于将法律揭示为意志发展的形态,将特殊个体作为法律实施的前提,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把伦理活动作为导向的直接承负者。其二,整个伦理既有客观环节,又有主观环节,作为“伦理性的实体”,它的法律权利与作为主体存在的个人相互存在时,未必有效用的能力。这样,伦理的内容就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因为任何一种法律现象,比如执行死刑、处决抢劫犯,只有成为效用的冲动,法律的执行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
当然,所谓法律的意志并非伦理所不能过问,“伦理实体性就这样地达到了它的法,法也获得了它的实效,这就是说,个人的自我意志和他白身的良心在伦理实体性中消失了,这种良心曾经自为地存在,也曾与伦理实体性相抗衡”。任何外在法律的效用都不能左右精神的内在白由性,伦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其直接立足点刚好也是个体的现实性,当我们能够从法律转为伦理时,我们所讲的自由权利就要以个体精神为直接研究对象。这正是黑格尔强调伦理实体性作为普遍意志是权利与义务合一的缘由,这种伦理实体性存在又意味着法律与伦理合一的可能,意味着对于效用消融之可能。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法律以来,对法律的伦理质疑就没有停止过。然而耐人回味的是,所有批判法律强制执行的哲学思维,无不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我们认为,从黑格尔法伦理思想对特有的世界观和特殊信念质疑的视界出发,可以探索黑格尔法哲学的思想智慧和哲学旨趣。从构筑依据来看,黑格尔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把握了法的本质,把“法”的东西按知性的思维与伦理互相消融。那么,否定就成了辩证的否定、否定的否定,不再只是单纯的否定,只有这种做,伦理每一次都会给法律执行的特殊处境带来效用。与单纯的诡辩不同的是,在黑格尔看来,之所以要从法哲学的视角来分析法律在伦理预设上遭遇到的困境,是因为他认为法的辩证发展,由法到最后正义的伸张,是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就是由“法”过渡到“道德”的阶段。
二、所有权、契约、不法三个纬度的考察
黑格尔的所有权理论是以人的意识的实体化为基础的,这是人类认识以主体为中心的主观性根源。黑格尔论述所有权时言道:所有权合乎理性不在于满足需要,而在于扬弃人格的主观性。人唯有在所有权中才是作为理性而存在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所有权理论来自对人类“自然的实存”冲动的解释,即在认知过程中,人无意识地以精神为中心,这是经常发生但以效用形式存在的,它是思维本身伦理冲突的一种解决形式。它以外在的东西—效用来反映精神本身的要求,在伦理世界中为所有权的存在和集中找到基础,并谨慎地与据为己有的理想主义冲动斗争,在冲动存在时用合理的精神去遏制它。
黑格尔在论述所有权时,指出人与动物是相互区别的,动物没有精神,它只是灵魂占有身体,但其对生命是没有权利的。黑格尔认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灵魂作为物理的有机的形式,乃是实体。在这一点上,黑格尔描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精神化过程,当人的实存进人思维背后以理性形式呈现现实的规律时,它就将为取得所有权达到“人格的定在”,这涉及到将伦理的因素投射到居于所有权内部的领域,这个领域就是人的精神对效用的关系之所在,是作为肯定的东西被意识所发现的。在这里,我们看到所有权在希求中把伦理确定为绝对精神,它实际上是把那个反映在伦理中的效用和精神调和起来,即通过所有权从支配着物的发展变化,把形式复归其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它把所有权用力的关系来替代现实客体的内在力量,将它们部分或整体的使用理性转换到我们身处其中的伦理世界领域,由这些领域来发挥反作用于所有权整体。
按照契约专门制定和执行的法律部门,它们实际上与社会伦理的情境拥有相同的现实作用,就是每一方都同意的效用过程。这些过程一旦被双方当事人设定为具体的有形的“个别外在物”,也就成了实在的历史的一部分,与其伦理境遇混合在一起,继续推进契约的实践。就契约一旦产生且同时成为认真履行的现实力量而言,这与伦理的逻辑基础并没什么差别。黑格尔认为契约过程是当事人双方精神自在的同一的过程,当事人每一方都是契约直接的执行者,在契约中我们看到达成意志一致交换所有权,各自按照约定的形式放弃原有所有权获得新的效用。
在契约中订立的内容显现了伦理王国里取得精神与效用的现实规定。作为契约的内容其普遍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与单纯的诺言相比,前者是自我意志决定的存在,一旦有了契约,就表明我决定让出的权利将不再为我所有,而单纯的诺言是将权利让出的“未来之事”,只能是效用的规定。这里所表达的伦理意蕴在于前者是放弃自为存在的精神,而后者则是完全按照伦理的规律行事,在两者之间存在互不相同的内容。其二,黑格尔所讲的契约是当事双方共同意志表达的效用,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中,契约本身仍然是法律规定的一种抽象的需要承担的效用,这种效用必须采取象征形式的精神来转为未来现实性,正是在这种象征形式的精神中达到当事双方期求的共同效用。
当契约陷人任性的阶段时就不免返回于“不法”,在“不法”的现象中自在的法所表现的自由意志转为表面假想。由于“不法”不会遵照伦理的规律,就表明它会放弃普遍的合乎逻辑的人的规律,违反真实的历史现实去探寻发展的假象,虽然最终“不法”被主体化为乌有,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已将伦理本质***为两种规律:遵守的规律和欺骗的规律。
三、家庭与国家:精神存在的必然性
在黑格尔伦理思想链条中,家庭和国家是处于精神实体的理想意义和真正意义的两个环节。黑格尔认为,家庭作为爱的特殊领域,它维护自身与别人的统一,意识到自己并非一人单独存在并维护自己与他人具体的、特殊的精神,用这种统一的精神而非原则去弥补“爱”之不足,使统一的需要获得真止的满足,从而使家庭的目的性、主观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国家则不然,国家在彰显了它的自然理性的同时,却又成了一切人最高权力的场所,这包含着合乎精神的意志理念,包含着伦理精神的现实体现。虽然家庭与国家在黑格尔的“伦理实体”环节上有所差异,但是它们都代表着最兴盛的伦理精神生活,并克服感觉中体现的伦理等等,使法律在精神领域得到了统一。在黑格尔那里,这种精神的统一在家庭和国家那里都得到了体现。 首先,家庭成了“爱”的感觉,被塑成了“善”的化身。在黑格尔那里,由于伦理关系体现为实体性的关系,婚姻实际上是伦理关系,黑格尔也因此把婚姻精确规定为法和伦理意义的爱,并认为这样可以消除婚姻当中飘忽无常的特殊人格,从而确保婚姻的稳定性。黑格尔的目的是要提升婚姻当中法律人格的理想性而成为单一性的***精神,为特殊性而扬弃了婚姻中纯洁的爱。为了证明这一点,黑格尔指出了婚姻与蓄妾的不同,蓄妾只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然冲动,有时会为当事双方的激情所破坏,而婚姻可以视为一种契约关系,甚至婚姻可以视为当事双方不能离异的。从法理上来说,我们认为要用法律来保证这种离异不能实现,因而维持合乎伦理的法。
对于家庭的财产和地产而言,作为法律人格的家庭,若要拥有那种长期的和持续的所有权,必然产生对家庭的财产和地产的需要。黑格尔认为家庭的财产和地产是婚姻保障性的措施,他的这种说法不能代表并反映资产阶级保守派普遍的利益,因此,家庭的财产和地产在伦理阶段上存在着欠缺与不足。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黑格尔认为这是父母要求为子女服务的法律权利,一旦父母成功实现了为子女服务的法律权利,则子女必然脱离原来任性的“自然直接性”,从而具有***与自由的法律意义上的精神。相反,父母不能实现为子女服务的法律权利,则可能会使子女不满整个精神世界的实体性。正如黑格尔所说:“理念……它对自身是外在的,那么自然就并非仅相对于这种理念(和这种理念的主观存在,即精神)才是外在的”。
其次,黑格尔对国家理念的界定是从自由的现实化开始,自在自为的国家就是伦理性的实体。国家的理念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的现实性、推移个别国家到其他国家即国际法、对抗其他个别国家的普遍理念。这三个方面在个人的特殊精神中,都没有***而特殊的基础,它们最后的根源是在具体自由的现实当中,普遍理念犹如人的个体差异一样,国家把对抗其他个别国家的普遍理念纳人自身而成为一个整体,显现出完全统一发展的精神。
此外,黑格尔认为国家在法律上拥有外在必然性和最高权力,国家的全部利益都从属于这个权力并依存这个权力,黑格尔把国家精神看作同任何其他精神一样,这反映出他轻视公民与群众的统一法律人格力量的思想,臆想通过把国家的目的作为否定之否定的东西并与之实现。
但是,黑格尔承认权利与义务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一方面在形式上是同一的,另一方面在内容上是不同的。在私法领域,权利与义务是绝对同一的,但是在国家这种特殊的法律人格上,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它最终显现为国家的意志。
四、从市民社会伦理看法的效用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思维模式下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它是在第一次使效用的一切规定各得其所的现代世界中形成的。黑格尔指出,市民社会虽然形成得比国家晚,但它是处于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差别阶段。市民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各白***而又彼此相互依赖的特殊人,作为市民社会普遍伦理本质中的个别意识都是以普遍的效用为基础的。在市民社会中,“人们进行生产的一定条件是同他们的现实的局限状态,同他们的片面存在相适应的,这种存在的片面性只是在矛盾产生的时候才表现出来,因而只是对于后代才存在”。因此,个体的伦理行为是基于个体的市民社会的内容和权利的现实问题。如果个体从各自无序的效用原则出发,按其自然欲望和意志行事,伦理制度就会消失在市民社会的法治秩序和个体的私欲追逐中。
对于市民社会来说,个别的人也就是私人的一切法律效用的获得都离不开从事立法活动的统治集团的需要,预设一定立法程序的规范创制过程,对法律的修改和废除,在广义上也包含在市民社会应当的普遍行为方式中。并且,个人守法的成本与市民社会的法制成本不同,个人守法的成本产生在本身的利益之后,而市民社会的法制成本主要是国家稳定的调节器,是保障法制实现的必要支付,是保持市民社会整体的足够力量,是调和特殊性与伦理性的参与投人。
在市民社会中人是市民。动物可以按照本能用特殊的手段达到效用的满足,而人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抑制情欲的需要,他的理智精神是有限度的、是不能越出的。“精神的本质在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本质在于理性、生命和思维。而市民社会的效用体系或是通过更温和的手段获得要求的效果,或是通过法的干预调控不利后果所造成的损害。情况有所差异的是,对效用体系来说,即使法将其规定为犯罪,并且处以制裁,有时也不能达到市民社会所要求之效果。可替代的其他社会手段,例如伦理教化等也足以预防需要的体系扩张的危害行为。如果法律超过适当的评断,法律就会制造市民社会更大的任性而不是防止任性,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之所以重视“道德教育”,并从“道德教育”上把握各种各样的知识与观念,只是从客观活动的需要和普遍有效的习惯这个意义上,把效用的体系保持在必要的限度之内。
保尔的精神篇9
关键词:自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别尔嘉耶夫
在《论人的使命》的前言中,别尔嘉耶夫曾这样写到:“我把自由当作自己事业的基础”。他自己也被称为“自由的哲学家”,自称为“自由之子”。可以说,自由在别尔嘉耶夫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对自由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观点。《文化的哲学》译自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二卷,收录了他关于文化、文艺创作与艺术方面的文章,大部分是e尔嘉耶夫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与作品,侧重挖掘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所体现的世界观问题和关于人的启示的问题。本文将从“自由观”入手,挖掘别尔嘉耶夫的自由哲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由观。因为“自由处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的最中心”。
一、两种自由
对于自由的定义繁多复杂,在哲学范畴内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于自由的认识不尽相同。中国古代名篇《逍遥游》就是庄子对于自由这一思想的论述。“自由”在中国古文里更多地是用“自在”二字来表达的,主要是有不受拘束之意。在古拉丁语中,“自由”( Liberta )一词的含义是从束缚中***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与“***”同义。英语中的“Liberty”源自拉丁文,出现于14世纪,而“Freedom”一词则在12世纪之前形成,同样包含着不受任何羁束地自然生活和获得***等意思。在西方,最初意义上的自由,主要是指自主、自立、摆脱强制,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
奥古斯丁曾把自由分为了两种:最小的自由(libertas minor)和最大的自由(libertas major)。他认为最低级的自由是初始的,是会引发罪恶的自由;最高等的自由则是最终的――上帝的、善的自由。第二种自由也是走向真理的自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的人物,这些人物都在经受着自由的考验。
从社会学说,自由是不要侵害别人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为。对于与他人无关的事情,是人自己的事情,那么人有权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与他人发生关系的事情,就必须服从不侵害的原则。否则,这个行为必然受到反击,至少是思想上的厌恶和不满。没有侵害他人的行为就是善行,就是自由的行为,而侵害他人的行为就是恶行,就是不自由的行为。正常的社会是鼓励善行,惩罚恶行的,并通过赏罚归正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相互侵害的发生,保护人们行善的自由。佛法中说:“一念不生即自由,心头无物乃仙佛”,不想不念即为自由,人才能无拘无束。
而别尔嘉耶夫的自由观都不在以上这些范畴之内。他所理解的自由不是理性主义哲学范畴内的,不是社会学或心理学所定义的,也不是传统基督教神学所指的意志自由。别尔嘉耶夫的哲学宗教思想围绕着“神”和“人”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只有通过自由、精神与个性的结合才能使“神”“人”合一,达到统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在人的本性的***和两极化的过程中,深入到了人的精神的最深处、最底层的悲剧之中,以此来解释人内心的“神人”和“人神”,基督与反基督。而这些形象本身又是模糊不清的,以此别尔嘉耶夫还调侃梅列日科夫斯基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文学批评著作中也未曾阐释清楚这二者――“经常陷入暗中易位的境地”。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自由到罪恶
“世界历史上似乎还没有一个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对待人。即使最底层的人,即使在人最可怕的堕落中,也保留着神的形像”。――这是别尔嘉耶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总结。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里,人意识的中心就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人。自由最大化的人的道路就是受难的道路。因此,在他的哲学中开始了“自由”与“恶”的思辨。而别尔嘉耶夫的自由论是从哲学与宗教的角度来论断的,在阐释“自由”之前,他先厘清“精神”的定义,别尔嘉耶夫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较早的朴素的自然主义相比虽然他把“思维范畴实体化了而没有大道精神真正的具体性,即使他试***这样做”,别尔嘉耶夫认为德国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与康德前哲学的自然主义相比,是动态的,这也正是德国唯心主义的进步之一。同时他也肯定了二者的贡献,德国唯心主义赋予了自然与精神的任务,而自然主义则赋予了其宗教认识和神学体系。然而别尔嘉耶夫并不认同自然主义世界观中将神学体系的前提认定为朴素―实在论这一学说,他认为神不可以在自然范畴内来认识,而应该在精神范畴内来认识。“神是精神”。而“精神是自由”。别尔嘉耶夫认为真正的“神”不是一种“超自然“的主体,因为“神”本来和“自然的”、“超自然的”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神”本身不在自然主义形而上学的控制之下。就这样别尔嘉耶夫将“神”置于了一个更高的位置。所以,对于“神”的认知应该建立在精神范畴之中,而不是自然范畴。那么,如此就可以直接将精神与自然对立起来吗?“精神根本不是实在,不是像把自然承认为实在和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存在。这样,自然主义把创造者与被造物、超自然与自然的极端二元论与对实在与存在理解上的极端一元论统一了起来。超自然原来与自然处于同一条上升的路线上,它同样是自然,但是是在高级阶段,是在无与伦比的高度上。同时,别尔嘉耶夫也否定将精神与肉体的对立关系:“精神根本不与肉体对立,肉体是精神的体现与象征。精神生活是历史生活,因为历史生活是具体的生活。但外在历史现实只是精神生活在时间中在分隔中的反映。所有外在的只是内在的标志。物质本身只是精神世界内在状态、它的敌意与分隔的象征化,而不是存在于自身中的实体。我们主张的不是唯灵论,不是抽象的精神性,而是象征主义、具体的精神性”。在这里,别尔嘉耶夫强调精神是高于肉体的存在,它可以支配肉体,肉体则是精神的体现,二者并不是对立存在的。基督教是精神宗教,但是它并不是脱离肉体世界而存在的,“神只是最高与最完善的实体,亦即自然的投射”。别尔嘉耶夫从未否定过神的存在,他的所有观点中神是肯定存在的,但是他却从未试***去像其他宗教哲学家,比如莱布尼茨等,去证明神的正义,他认为无神论是由于人们关于神的错误观念导致的。因此,必须净化人关于神的观念。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承认的不是非神即人的单一本性,而是亦神亦人的二重性。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自己主人公的命运展示了自由的这一悲剧命运:当自由变成为所欲为,变成人的叛逆的自我肯定,那么自由就变成了盲目的、空洞的,自由将人毁灭。所以才有《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那令人胆寒的理论:“根据自然法则,人一般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低等人,也就是,可以说吧,只是一种繁殖同类的材料,一类是名符其实的人,即具有在他们自己的环境里说出新见解的才能或者禀赋的人。第一类……他们在顺从中生活,而且乐于做顺民。在我看来,他们也应该做顺民,因为这是他们的本分,对他们来说,这里完全没有什么屈辱,第二类人全都犯法,……如果这种人,为了实现他的思想,需要跨过一具尸体,或者涉过血泊,那么,我想,他会在内心中,在良心上,允许自己涉过血泊的。…… 第一类人永远是现在的主人,第二类人则是未来的主人。第一类人保存世界,在数量上增殖世界;第二类人推动世界,带领世界走向目的地。两类人都有绝对平等的生存权利”。可是,这也成了他关于自由的悖谬理论,他用他的杀人行为否定了生命的自由,如此意义上,自由变成了他的叛逆行为,让他毁灭了自己――杀死了老太婆就是杀死了他自己。
三、别尔嘉耶夫――精神的自由
别尔嘉耶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哲学观的阐述并不是单一存在的,他对“自由”这一哲学范畴内的解读是自始至终在进行的。要完全理解别尔嘉耶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观的前提就是厘清其对自由本身的看法。
“精神中的一切是由内在、由深度所决定的。自然世界的必然性对于精神而言只是它内在进程的反映。… 获得真正的自由意味着进入精神世界。自由是精神的自由,仅仅在自然世界中寻找自由是虚幻不实的”。别尔嘉耶夫明确了自由的范畴――自由不是自然世界的,自然世界也只是精神的反映而已,包括自然世界的必然性,自然是决定论。所以,想要在自然世界去找寻自由是绝对不可能的,自由只能在精神生活、精神经验中发现或者显示。别尔嘉耶夫规定了自由的范畴――“自由是精神-宗教范畴,而非自然-形而上学范畴”。自由也是在自然之上的,自由先于存在。那么,按照别尔嘉耶夫的逻辑来看,自由就不属于自然世界中的人,而是属于精神世界的神,人只有有精神,或者神化之后才能发现精神生活或者是精神经验中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自由问题就不可能离开“神”的问题,人需要上帝,需要“神”,“神”是真理和意义。
黑格尔这样定义自由:自由是在自身中成为自己。别尔嘉耶夫认为这样的定义是不完整的,不能对自由的奥秘进行肯定的理解。但同时他同意这种逻辑是将自由看作是由内在的个人精神生活所决定,而非通过外在的本性所决定。别尔嘉耶夫强调:“自由的观念在基督教之中是中心的。没有自由就不能理解创世、堕落、救赎。没有自由就不能理解信仰现象。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神义论。没有自由就没有世界进程的意义。无限自由精神散布在福音书和使徒书信之中。自由不应该仅仅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我们应该在研究自由中发现精神自由,我们应该在自由的精神氛围中提出自由的问题”。换言之,在基督教中,自由的观念不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名词,自由是基督教的前提,基督教就是精神的自由和自由的精神的结合体。这就是别尔嘉耶夫给自由下的定义。
按照别尔嘉耶夫的逻辑,“自由先于存在”,那么在存在之前的又是什么?“人自由的根源不可能在自然人本身之中,因为人不是本身之中具有生命根源之自足的、绝对的存在。任何一个生命根源都发端于存在之原初根源,发端于神。通过何种途径得出这一结论,在神之中有人自由的根源。人从何处吸取自己的自由,就从何处获得自己的全部生命。离开神,亦即离开生命的原处根源,人就丧失了自己的自由。但如果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进一步思考自由,那我们就会走向一性论,走向承认神的自由而否定人的自由。人从神获得自由,但他不具经由他应该面向神的自由”。
在《文化的哲学》中,别尔嘉耶夫将“先于存在”的精神自由与上帝的形象联结到了一起:“只有具有非凡的精神自由、自由信仰的献身精神,自由地表现‘不可见的东西’,才能透过基督的奴隶形象看到自己的上帝”。自由精神是体现在受难的耶稣身上,人是通^耶稣的形象来感知上帝――“神”的存在,这种精神自由也正是基督教的奥秘所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笃定的信奉上帝的信徒,他坚信追求自我拯救的人应该首先找到自我的自由,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真正的自由所在,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超越人性的界限,进而产生不自由的意识。在老卡拉马佐夫身上,这一点就很明显,他的人格都已经泯灭,更不用提精神的自由了。
四、从虚无到自由,从自由到毁灭
前文已经提及,别尔嘉耶夫的自由哲学是他基督教哲学的基础,一切关于自由的问题都会归于“神”的问题,在《论人的使命》中,别尔嘉耶夫这样写道:“圣三位一体和造物主神都是从神的虚无,从原始神和深渊中产生的。造物主-神创造世界已经是次要的行为了。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认为,自由不是造物主-神创造的,自由根植于虚无,根植于深渊,它是第一性的和无始原的。自由不是由造物主-神决定的,因为它在神用来创造世界的那个虚无之中。造物主-神和虚无的自由之间的区别已经是次要的了,因为在原初的秘密中,在神的虚无中,这个区别将被取消,因为神是从深渊中被显现的,自由也是从它那里被显现的”。于是,在《自由精神哲学》中别尔嘉耶夫没有阐释清楚的问题在这里变得清晰了,自由的根源不在造物主-神那里,不是他创造的,因为自由要先于存在――这也是别尔嘉耶夫反复强调的一点――自由也不是由造物主-神决定的,自由和神都是从深渊中被显现的,它的根源就在虚无之中。
别尔嘉耶夫为自由找到了根源,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由找到了出路,并界定了自由的界限。
拉斯科尔尼科夫试***超越人的本性的界限,人可以如此自由吗?可以这样无所不能吗?在拉尔科尔尼科夫的自由之中潜伏着不自由的种子。斯塔夫罗金的“自由”是他人格衰落的开始――“人神之路毁灭人的自由,也毁灭了人――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本主题”。超越人性的自由毁灭了人本身。以这个逻辑,自由于是又和“恶”联系到了一起,放纵的自由会导致“恶”,“恶”的存在又是论证上帝存在的一种方式,由此,别尔嘉耶夫通过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哲学的脉络,总结出了:“之所以有上帝,是因为有恶;之所以有上帝,是因为有自由”,进而完成了其神正论的论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自由的论述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他的作品中动态地论述这个主题,在辩证论证的同时,从自由的角度解释内在的矛盾,从他的论述中,很难得到确定的答案,自由是处在存在最中心的奥秘。
注释:
别尔嘉耶夫. 论人的使命,张百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3页。
别尔嘉耶夫. 文化的哲学,于培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文化的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同上,第34页。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 自由精神哲学――基督教难题及其辩护,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3页。
同上,第4页。
同上。
同上,第16页。
同上,第19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257-258页。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 自由精神哲学――基督教难题及其辩护,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86页。
同上,第87页。
同上,第88页。
同上,第100页。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文化的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别尔嘉耶夫. 论人的的使命,张百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文化的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同上,第47页。
参考文献:
[1]Бердяев Н.А.Самопознание[M].1991.
[2]别尔嘉耶夫.张百春译.论人的使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别尔嘉耶夫.自由精神哲学――基督教难题及其辩护[M].上海三联书店,2009.
[4]别尔嘉耶夫.文化的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保尔的精神篇1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讲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饱尝了生活的苦难,炼就了***精神和反抗性格。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识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道路。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生活教科书,保尔是鼓舞人们战胜困难、不断***的“良师益友”,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3、保尔救出了朱赫来后,被贵族的儿子维克托出卖,被白匪关押起来。
4、红***攻下了小城谢佩托夫卡,保尔的好朋友谢廖沙参***了,当了团区委书记。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6、保尔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原则: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这是保尔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乐观主义的深刻概括。
7、保尔最爱读英国小说《牛虻》,敬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
8、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和人民工作。
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保尔·柯察金,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9、保尔因在神父家补课时,把一撮烟末撒在神父家的做复活节糕用的面团上而被校长开除。
10、保尔最后的著作是《暴风雨所诞生的》。
11、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题目的含义吗?
“钢铁”是信念、意志、毅力的象征,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并学会了在生活中不灰心丧气。”
12、用一句话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苏联十月***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小说。
13、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保尔身上体现出他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保尔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及明确的人生目标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钢铁,是坚不可摧的,是宁折不弯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就是这么有着钢铁般意念和信念的战士。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一部名著,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保尔因为搞了一个恶作剧,被学校开除,为了减轻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先后去了小卖部打杂,当电工。二战爆发后,他进入了共青团,当了红***。但因为在前线受了伤,最终瘫痪了。但他并没有向病魔屈服,他拿起了最犀利的武器——笔,写出了一本巨著《暴风雨所诞生的》。
其中保尔去小卖部打杂工这一段令我深有感触。一个只有12岁的孩子去打工,受尽了屈辱和欺凌,工作没干好还要挨耳光,这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是多大的煎熬啊!但保尔坚持了下来,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无价之宝”,个个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个个都是娇生惯养,更不用说像保尔一样小小年纪就去外面打工赚钱,不用说打工,就连干普通的家务,好多孩子都不肯干,不会干。比起保尔,我的确自愧不如,每次妈妈让***家务,我都不愿意干,就算干了呢,也是虎头蛇尾,叫苦不迭,想想真是惭愧。看完这本书,我决定向保尔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父母多分担一些事情,以后做一个有担当和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而最令我佩服的还是保尔有一颗向往***向往光明的心。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他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他对待***工作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流弹、肺炎、瘫痪,没有一样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他已经随时准备为了***工作,为了苏维埃,为新苏联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每一次负伤后都能继续坚持***工作?那是因为他有着钢铁一般的毅力。保尔在得知自己右眼瞎了时说了一句话:“如果是我的左眼瞎那就好了,右眼瞎了,让我怎么瞄准呢?”看完这句话时,我心中就像平静的水面中扔进了一块大石头,久久不能平静。我每次听说要运动时,我就会找借口逃避,因为我不想努力,不想进步,只想安逸和快活。为什么我和英雄保尔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是因为自己缺乏毅力,没有目标。我认为能决定两人之间差距的不是天资,应该是毅力。有毅力的人力争上游,自强不息,最终会取得成功;而没有毅力的人则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最终泯然于众人矣。可见毅力对于一个人来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