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翻译10篇

管晏列传翻译篇1

管仲日:“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敌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雏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子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责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今修召公之***;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即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表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鲍。宴子然,摄农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鲍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螺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螺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足,身相齐国,名显诸候。令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赏析】

本文是管仲、晏婴两位大***治家的合传。作者通过鲍叔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突出了管仲的才干超群和贵有自知之明:通过晏子赎贤、荐贤,及身居相位“食不重肉,委不衣帛”的描写,展现了晏子高尚的品格和朴素的作风。

文章叙事,不拘一格,时总时分。作者善于用特定人物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石父虽贤。不幸而为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骖把他赎出,载回家去,只因“弗谢,入闺。久之”就被石父深责并要求绝交。行文到此,作者写道:“晏子惺然,摄衣冠谢日:‘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晏子于是延人为上客。”首句写出晏子心灵深处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形于外在的惶惑之色:二句补写了由震撼而引发出的严肃、敬畏、谦虚、惶惑的表情;晏子的问话又以谦虚的口吻写出他由解骖赎人的壮举而引发的自矜心理:末句晏子的转变也正是心理转变的结果。廖廖三十余字,把晏子由求贤到礼贤的整个过程和心灵深处的变化,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通过典型细节,以借宾形主的手法刻画人物。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间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从瞬间的窥视到提出离婚,御妻的神色、姿态、心理已然活现,不仅闪烁着个性的光芒,也表现了她的心计、意念和独特的看人标准。然而写石父、写御妻、写御者,又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了。

【练习】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尝三战三走 走:逃跑

B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死:为……而死

C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去:离开

D 齐人不以为侈 侈:过分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今以实校之

B 何子求绝之速也 其间旦暮闻何物

C 乃为人仆御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 其夫为相御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鲍叔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突出了管仲的才干超群和贵有自知之明。

B 文章通过晏子赎贤、荐贤,及身居相位“食不重肉,委不衣帛”的描写,展现了晏子高尚的品格和朴素的作风。

C 作者行文言简意丰,篇幅虽然短小,却概括了许多传闻逸事,人物性格突出,形象生动,流露出作者对管、晏二人的敬仰、赞美和肯定的思想感情。

D 文章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对话,通篇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形象鲜明地展示了人物风采,突出了主题。

4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③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参考答案】

1 C(废除)

2 D(代词,他的;A介词,表原因,介词,表依据;B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c副词,才,副词,表判断,是)

3 D(并非“通篇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

4 ①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注意“多…‘而”的翻译)

管晏列传翻译篇2

2.犹太教生态伦理思想启示李春华,LIChun-hua

3.战后西方家庭***策研究综述吕亚***,LVYa-jun

4.新时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李晓燕,LIXiao-yan

5.唐山市人口数值预测武志勇,霍晓姝,刘家顺,WUZhi-yong,HUOXiao-shu,LIUJia-shun

6.行***文化转型之多维路径徐钝,XUDun

7.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实践李跃,LIYue

8.限制公职人员隐私权是反腐倡廉的迫切需要李新刚,LIXin-gang

9.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王国华,WANGGuo-hua

10.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思想王文君,WANGWen-jun

11.唐山区域范围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及营建策略何小凤,张雪莲,董焕新,HEXiao-feng,ZHANGXue-lian,DONGHuan-xin

12.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物流绩效管理贾红梅,曹会云,王彬,JIAHong-mei,CAOHui-yun,WANGBin

13.细论用PDCA实施方针管理刘宗祥,杨志刚,LIUZong-xiang,YANGZhi-gang

14.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设计姚远,刘家顺,YAOYuan,LIUJia-shun

15.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杜丽娟,曹玉梅,DULi-juan,CAOYu-mei

16.私营企业按贡献率分配模式刘小凤,LIUXiao-feng

17.中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李静,刘家顺,LIJing,LIUJia-shun

18.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服装产业升级路径冯建敏,张春河,FENGJian-min,ZHANGChun-he

19.我国国营贸易企业的制度完善何辉利,刘俊敏,HEHui-li,LIUJun-min

20.唐山市饮品市场渠道问题及对策魏文斌,张春河,毕作枝,WEIWen-bin,ZHANGChun-he,BIZuo-zhi

21.关于物理与和谐文化的思考徐丽丽,马力平,XULi-li,MALi-ping

22.***书馆的问题读者与管理路向陈冬梅,王立东,赵鸿雁,CHENDong-mei,WANGLi-dong,ZHAOHong-yan

23.从近5年引文分析看高校***书馆藏书建设——以河北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教师所***文为例吴卫华,WUWei-hua

24.唐山市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实现途径与对策孙会清,SUNHui-qing

25.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王长恒,WANGChang-heng

26.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高思超,GAOSi-chao

27.离散数学中等价关系的教学导入与导出王新春,李晓颖,马俊红,WANGXin-chun,LIXiao-ying,MAJun-hong

28."任务导向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杜理明,DULi-ming

29.双语教学在国际环境法课程中的应用王超锋,WANGChao-feng

30.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启示张凤琴,ZANGFeng-qin

31.知识分子视角下当代大学生思想内涵应然状态郑建辉,董康成,于守武,ZHENGJian-hui,DONGKang-cheng,YUShou-wu

32.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落地生根"的几点思考任飞虹,RENFei-hong

33."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对高校网络思想***治教育的新要求刘燕,LIUYan

34.本土化诊所法律教育之价值导向向东,XIANGDong

35."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王丰,WANGFeng

36.Leech礼貌原则的适用性王娴贤,WANGXian-xian

37.《本草纲目》所见双字格中药名称的构词法晏颖,薛欢,黄文学,YANYing,XUEHuan,HUANGWen-xue

38.双语词典中语用信息的取舍康慧,KANGHui

39.汉语词汇"青春"的隐喻认知系统王寻,WANGXun

40.委婉语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的认知语用阐释唐建福,TANGJian-fu

41.法律词语的理据袁世旭,YUANShi-xu

42.英语语音中的同化孙仲娜,SUNZhong-na

43.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李晓红,聂永枝,LIXiao-hong,NIEYong-zhi

44.句法象似性原则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董小玲,DONGXiao-ling

45.元认知策略在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的使用情况卢建梅,LUJian-mei

46.英语体育新闻中的模糊修辞秦婷婷,QINTing-ting

47.译者主体性及其翻译策略张晓静,王治江,ZHANGXiao-jing,WANGZhi-jiang

48.从功能主义目的论角度看张译本《德伯家的苔丝》孙演玉,SUNYan-yu

49.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标词翻译庞彦杰,PANGYan-jie

50.《浮生六记》译本中女性形象的塑造高巍,李志旺,孙法鹏,GAOWei,LIZhi-wang,SUNFa-peng

51.哲学诠释学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京华烟云》两个汉译本的对比刘树英,任晓霏,LIUShu-ying,RENXiao-fei

52.***府网站英文版误译分析——以杭州市***府网站旅游翻译为例朱盼盼,ZHUPan-pan

53.意识形态与翻译——从郭沫若翻译《西风颂》谈起边立红,熊艳,BIANLi-hong,XIONGYan

54.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模式和翻译人才培养王英鹏,WANGYing-peng

55.大学生英语石化现象及其对策肖显宝,XIAOXian-bao

56.基于ICM理论的听力省略语篇解读杨志尚,YANGZhi-shang

57.视角聚焦与语用选择谭锦文,TANJin-wen

58.合作学习法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韩远飞,HANYuan-fei

59.二语听力加工过程中的工作记忆效应初彤,CHUTong

60.基于关联理论听力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周雪,ZHOUXue

61.《玩偶之家》:关于权力话语的言说张能泉,潘利锋,ZHANGNeng-quan,PanLi-feng

62.卡塔西斯的美学底蕴王中原,WANGZhong-yuan

63.从狂欢理论的角度解读电影《追影》凌文燕,LINGWen-yan

64.波特墨西哥短篇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王喆,WANGZhe

65.东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大***——《人的命运》、《蚀》比较研究毛红丽,MAOHong-li

66.由《卡拉马佐夫兄弟》看陀氏的信仰观李少卿,LIShao-qing

67.环境陶艺在唐山公共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程红璞,陈景风,徐玉玲,CHENGHong-pu,CHENJing-feng,XUYu-ling

68.玉田泥塑艺术保护对策徐玉玲,张兰芝,程红璞,XUYu-ling,ZHANGLan-zhi,CHENGHong-pu

69.元朝忽必烈对日本的战争黄飞,HUANGFei

2.自由主义的困境与超越——以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为视角陈华森,CHENHua-sen

3.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困境与对策张磊,ZHANGLei

4.中共早期组织的生命系统——一种生态学的解读郑伟,张安,ZHENGWei,ZHANGAn

5.科学发展观对***人学思想的丰富与发展艾***文,AIZheng-wen

6.科学推进***内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王运春,WANGYun-Chun

7.当前农村干群关系的博弈姜羽,JIANGYu

8.春秋时期的战争法——基于《左传》的案例研究张锋,ZHANGFeng

9.和谐语境下的诉权滥用张云玲,ZHANGYun-ling

10.曹妃甸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思考安楠,杜丽娟,魏文斌

11.新产品进入市场最重要的环节-现场刘宗祥,杨志刚,LIUZong-xiang,YANGZhi-gang

12.企业提升品牌价值策略苏鹏,杜丽娟,SUPeng,DULi-juan

13.基于时间序列的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高艳,万星火,李冬梅,GAOYan,WANXing-huo,LIDong-mei

14.我国农业信息化测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黄烨,HUANGYe

15.城乡一体化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趋势左武,穆瑞田,ZUOWu,MURui-tian

16.重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孙玉娟,葛伟,张素媛,SUNYu-juan,GEWei,ZHANGSu-yuan

17.20世纪90年代的美日信息产业对中国的启示刘永丽,李忠伟,LIUYong-li,LIZhong-wei

18.钢铁行业中委托问题周东升,穆瑞田,ZHOUDong-sheng,MURui-tian

19.我国股票市场通信板块与其相近板块相关性的统计研究张立华,穆瑞田,ZHANGLi-hua,MURui-tian

20.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盈利情况方芳,FANGFang

21.浅议中西文化差异杜艳如,王晓玲,DUYan-ru,WANGXiao-ling

22.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赵建炜,王晓玲,ZHAOJian-wei,WANGXiao-ling

23.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策略张玲潇,王晓阳,刘毅,ZHANGLing-xiao,WANGXiao-yang,LIUyi

24.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刘占心,徐静珍,LIUZhan-xin,XUJing-zhen

25.唐山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王晓阳,张玲潇,刘宝成,WANGXiao-yang,ZHANGLing-xiao,LIUBao-cheng

26.英文编辑业务素质的自我培养张煜,冯华,ZHANGYu,FENGHua

27.我国网络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及对策蒋建安,张春河,JIANGJian-an,ZHANGChun-he

28.医学期刊编辑如何把好论文的学术质量关李霞,张印明,LIXia,ZHANGYin-peng

29.中文科技核心期刊高被引频次论文的统计分析李亚君,LIYa-jun

30.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王梅,WANGMei

31.高校助学金发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赵冬梅,ZHAODong-mei

32."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张希,ZHANGXi

33.加强大学生常用文书写作能力的教学训练任遂虎,RENSui-hu

34.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探索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赵晶,ZHAOJing

35.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李佳源,LIJia-yuan

36.核苷酸合成代谢学习中奇幻联想法的应用贾长虹,常丽新,刘海燕,李玥,杨永强,JIAChang-hong,CHANGLi-xin,LIUHai-yan,LI-yue,YANGYong-qiang

37.规范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张云鹏,甘德清,张爱霞,ZHANGYun-peng,GANDe-qing,ZHANGAi-xia

38.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河北省群众体育发展的影响许晓峰,陈静飞,王磊,XUXiao-feng,CHENJing-fei,WANGLei

39.元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词汇自主学习董岩,张雪珠,DONGYan,ZHANGXue-zhu

40.从语言学角度透析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苏君,SUJun

41.历史渊源下的英语习语董海琳,DONGHai-lin

42.《傲慢与偏见》译本中"manner"的翻译尺度仪爱松,姜德成,YIAi-song,JIANGDe-cheng

43.从质量准则违反看隐喻的认知理解旷战,KUANGZhan

44.《红楼梦》死亡委婉语及其英译李坤,LIKun

45.英汉"喜悦"隐喻认知对比张林影,邱智晶,张艳臣,孙赫强,荣楠楠,ZHANGLin-ying,QIUZhi-jing,ZHANGYan-chen,SUNHe-qiang,RONGNan-nan

46.英语商标的特征及其汉译余荣琦,YURong-qi

47.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商标词翻译张春敏,ZHANGChun-min

48.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再现——海明威《大二心河》两种译文比较周弘,ZHOUHong

49.从等效理论看英语广告中押韵修辞的翻译钟建玲,ZHONGJian-Ling

50.英汉翻译背景下的家常话语翻译——从的"不折腾"的英文翻译说起王金玲,WANGJing-ling

51.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陈钰,CHENYu

52.任务型教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选择董瑞婷,DONGRui-ting

53.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陶全胜,TAOQuan-sheng

54.合作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肖永贺,李红梅,XIAOYong-he,LIHong-mei

55.从Vygotsky的"脚手架"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作用刘小庆,LIUXiao-qing

56.内隐学习与英语语法自动性习得杜小红,DUXiao-hong

57.加强文化教学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向琼,梁朝辉,XIANGQiong,HEXing-zhi

58.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丁琼,DINGQiong

59.大学英语中诗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刘艳娥,LIUYan-e

60.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刘彬,LIUBin

61.综合英语课堂教师反馈用语的语境顺应性程艳,CHENGYan

62.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英语水平参差班的学习动机激发策略高文晏,GAOWen-yan

63.英语复习教学的"归纳+演绎"模式季丽春,JILi-chun

64.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英美文学教学孟德燕,MENGDe-yan

管晏列传翻译篇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文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会解释重点词语。对初中1册到6册文言文课文的学习,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文: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画线部分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同意。

画线部分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比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侯可传》)

句中的“可”“晨”“驰”“发”“椟”“出”“券”“归”“主”须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例题透视

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题时先要弄懂文句的大意,明白其结构上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然后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要特别注意:“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劳累”。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经受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劳累。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200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岳阳楼记》,考查点涉及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的语气等。解题时要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突破考查点:“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南”;“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译为“多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

答案:虽然如此,那么(这儿)往北可通巫峡,往南可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都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失分会诊

从平时的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来看,翻译文言文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画线部分误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

2.误译文言虚词。

例: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冯道传》)

误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因为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因”,介词,表凭借,意为“通过”。

应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误用现代词语。

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阳城传》)

误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工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应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4.不辨感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皇甫谧传》)

误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贬义词。

应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5.误译原句语气。

例: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将***岂有意乎?(《隆中对》)

画线部分误译为:你难道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吗?

根据上文“此殆天所以资将***”,下文应该是推测的语气,这里译为反问语气是错误的。

应译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辞。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画线部分误译为:一旦山陵倒塌,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应译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驾了,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专项训练

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④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答案:

①温习旧知识就能够领悟到新的知识,(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②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它,(发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克服它。

③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也就死掉了。

④宾客们无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袖露臂,两腿打颤,差点儿要抢先逃命!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答案:①西洋人擅长***炮而不善于武术短打。

②情愿为此去买鞍马,从这以后(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

③顺着潭向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①是非若所知也。

②若之何去夫猫也?

答案:①这不是你所知道的。②为什么要把它赶走呢?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公事迹》)

①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答案:①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②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管晏列传翻译篇4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技巧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文言文翻译,令多少学子既痛又爱的板块。爱您作为母语的博大精深,高深莫测,是我们文化翘首世界的一大骄傲;恨您的无情无义,连您的炎黄子孙都不认识了解了。其实我知道,前者是对您的正确肯定,后者,绝对是对您的误判加屈打成招。文言文翻译,如何让孩子们对您没有恨意并且是爱爱爱不完呢,如何让您成为孩子们在过千***万马的独木桥的时候的有利翅膀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文言文翻译好,就得先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二、方法与努力同等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为我们的学子们浅析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一)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以及掌握古人的语言习惯即文言固定句式。

1.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注:“故”即“因而”,“戮”即“惩罚”,此中“以为”当按固定格式释作“用……做……”或“把……作为……”

2.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1)“幸”(《汉语大词典》缩印本2835页,以下引自此书者只注页码),“正好、恰好”或“本来、原来”之意。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2)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湖南卷)

[参考答案]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感到苦恼。

命题者译“且又”为“并且又”,当是将“且又”看作“且”和“又”二词连用的;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且又”因同义连文就已凝固成复音虚词,这有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第1版,428页)、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317页)、李靖之等《文言虚词诠释》(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331页)、段德森《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13页)等多部辞书为证,若用辞书释义--“连词,连接分句,表示进层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等”(社科院本),验之于“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这一语境,显然非常妥帖。

3.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湖北卷)

[参考答案]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注:石华、象溪地名。

4.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性,不译)

5.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1)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以为(以……为)”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常见的固定结构,先秦典籍中多有所见(恕不举例,可参阅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420~426页,但此处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2)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6.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3)“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7.常见的固定用法,用理科思维解决文学问题,掌握古人的语言习惯。下面列举高中阶段常见的例子做简要说明。

(1)表示疑问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如太行王屋何?”

孰与……?(与……相比,哪个……?)如:“事孰与城北徐公美?”

(2)表示反问

何……哉(也)?(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为?(……干什么呢?)如:“何辞为?”

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

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不亦……乎?(不是……吗?)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顾……哉?(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表示感叹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示揣度

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求,无乃尔是过欤?“

得无(微)……乎?(该不是……吗?)(兼表反问)如:”若辈得无苦贫乎?“

……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如:”其可怪也欤?“

……庶几……欤?(……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其……,其……也?(是……呢,还是……呢?)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二)意译的翻译方法――含有修辞的文言句式如何翻译,下面就常用得几种修辞进行剖析。

1.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得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是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平民,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在翻译时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

2.互文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如《木兰诗》中”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使用了”互文“修辞格。两句话的陈述对象都是”将***“和”壮士“,因而,或”百战死“,或”十年归“,既是指将***们,也是指众壮士。看不出这一修辞特点,或不懂得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在句意理解上就会产生偏颇。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3.委婉

在语言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八十万众,方与将***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会猎“就是”打仗“的意思。对这类句子的翻译也应注意。

4.讳饰

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壑“,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5.铺排

有些铺排的句子,翻译时还可以进行浓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原句为增势壮气,故意用了繁笔,为精练建议删略。

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方法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如同人身上的华丽外衣,如想华服与气质水火相容,则需要千锤百炼。文言文,如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历史的长河边上钓鱼,如果你喜欢文言文,你了解文言文,你懂得文言文,那么他将化身为姜太公,为你出谋划策,激扬文字,大展宏***。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源远流长的历史,先秦诸子的散文,汉代的赋,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无一不是先贤留下的智慧。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让高中生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对于传统国学的教育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少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已经开设国学课,全国上下都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我们祖国古代的灿烂文化的重要性。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内容达到与现代文持平不说,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目更是达到所有背诵篇目的70%左右。所以高中生要学好文言文不仅是教育对他们的要求,更是整个社会对他们的一种期望。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远离时代的语言形式,很多字词在音、形、意方面都和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一定要用会翻译,能翻译,把深奥的文言文变成我们熟悉的白话文,拉近古人和我们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835页

[2]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420~426页

[3]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第1版428页

[4]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317页

管晏列传翻译篇5

对外汉语的语用修辞教学陈光磊(6)

呵护语言的家园——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评议陈前瑞(11)

语言和谐论冯广艺(14)

楼盘洋化名称的消极影响郑献芹(18)

“小姐”一词的语义流变张昀(20)

说“负翁”王振顶(17)

流行词“PK”分析刘国柱(54)

从“N”看汉语里的另一种字母词李敏(58)

浅议“粉丝”徐福坤(74)

语体跨类组合语篇及其语篇特征探析郑庆君(23)

独白语篇的对话性张雪(28)

话语凝缩:一种独具特色的汉语语用现象吴思聪(68)

“如果”句中的对比手法高再兰(31)

《修辞学新视野》出版永欣(34)

《擦亮你的语言》(陈林森著)出版田淼(41)

《词汇的文化蕴涵》(周一农著)出版宇文(79)

专名“借代”辨析李国南(35)

论汉语典型同语格的成因与理解潘国英(76)

对《对〈标点符号用法〉的一些意见》的意见——与顾金元先生商榷岳方遂(38)

语境概念需要不断超越——兼评《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吴剑锋(42)

也谈贺敬之《回延安》的语音缺憾——兼与姚殿芳、潘兆明先生商榷邱洪瑞(48)

谈“目眦尽裂”中“裂”之字义晏鸿鸣(52)

从修辞手法看网络词语蕴含的价值取向连晓霞(44)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李铁范 张秋杭(60)

网络词语构词探析惠天罡(71)

《三国演义》毛评中的互文批评举隅——以景物描写的评点为例刘海燕 马春玲(49)

新闻评论的篇名研究董育宁(56)

由“许传玺事件”看语用价值在翻译中的处理原则庄黎(64)

杭州方言儿缀的修辞功能徐越(65)

沉痛悼念沈谦先生(70)

送两岸修辞学友好使者沈谦教授远行宗廷虎(80)

规范词语、社区词语、方言词语田小琳(1)

视角转换与语篇衔接语邢欣(5)

修辞化:词语意义锤炼的总体趋向崔应贤(12)

第三届对外汉语修辞学术研讨会纪要李伯令 曹萌(11)

第二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17)

上海语文学会集会庆祝成立50周年并选出新一届领导(54)

“纪念《修辞学习》创刊2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华东修辞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通知(61)

隐喻:生成语言学术语的孵化器谭晓平(18)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缪俊(21)

nigger、chink、round - eye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恶称及其演化潘吉[美](24)

现场促销言语行为的社会交际功能张黎(27)

草根品名的文化属性周一农(31)

论汉语动词重叠的主观性表达潘国英(34)

从限制动作范围到凸现言者主语李湘(37)

英汉广告语篇中人称指代的语用功能柏桦(41)

论“连”字句的梯级逻辑罗晖(79)

汉语语音修辞:选择、组配、谐拟段曹林(43)

汉族姓名语音修辞考察郑燕萍(47)

孔颖达的互文修辞观发微乔东义(51)

朱熹论修辞本质的实践意义李士金(55)

《***词话》词语语用的吴越地方色彩(二)——兼与崇本及校记的若干商榷谭兰芳(58)

演艺圈里的“替”族词曾毅平(62)

流行词“恶搞”分析肖灵(64)

从语段修改探索语段运用的原则柴俊星(66)

浅论汉语修辞学的内外关系刘凤玲(70)

词序颠倒 语意大变王一鸣(74)

文艺语体词的审美属性张礼(75)

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张伯江(1)

语法研究的修辞性:中国现代语法学史的另一种考察胡范铸(10)

《中文变迁在澳门》出版范畴(9)

吴士文研究会在丹东成立(32)

《沈谦先生纪念文集》出版范畴(64)

《现代汉语修辞学》出版一石(64)

语境是一种语义氛围刘焕辉(15)

元话语标记与语体特征分析李秀明(20)

误解的语用修辞分析张少云(25)

篇章语法:句法与修辞之间——复旦大学第五届修辞学沙龙研讨综述田英华 黄友(28)

探索:中国社会语言学的问题、理论与方法——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唐师瑶 樊小玲(33)

修辞理论·修辞现象·修辞教学——修辞学研究与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曾毅平(34)

修辞批评的戏剧主义范式略论邓志勇(36)

美国文化中的禁忌词梁超群(41)

立法语篇文化语境权力意志剖析杨敏(45)

西北回族话中词语的“转用”现象李生信(49)

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20年述评刘颖(51)

语素猜词的语言理解策略及其价值宋春阳(54)

“界”、“坛”词缀化辨乔刚(58)

鲁迅小说中的冷、热词语杨晓黎(60)

互文式成语的类型与特点龙青然 胡玲(62)

《中国修辞史》序郑子瑜(65)

“以气为主”:韩愈散文的句法修辞杨国安(67)

认知视野中比喻的相似性李艳(70)

互文修辞在古典文献研究中的价值丁进(73)

互文——文本遭际中的解释与颠覆雷淑娟(75)

“***”新用法谢***伟(79)

汉语篇章语法的新探索——读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汉译本尹世超 李龙(77)

钱钟书修辞学思想的系统“演绎”——评高万云《钱钟书修辞学思想演绎》郑心灵(80)

一位海外学者汉语研究的新成果——评林万菁《汉语研究与华文教学论集》徐国珍(F0003)

语法与修辞之间(上)——“同义异形”的篇章语法学意义屈承熹(1)

预设与否定赵宏(15)

近似商标的认知解释及近似度赵微(23)

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二款第一项第一目的翻译问题刘大生(29)

立法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刍议田荔枝(33)

《模糊语义学导论》出版陈光磊(32)

告读者(32)

连续新闻报道和系列新闻报道的语篇联结方式娄开阳(36)

网络新闻标题中焦点位置的信息突显功能杨娟 段业辉(40)

影视剧名辞格的创造性运用王苹 曾莉(42)

《元曲选》“好数量N(P)也”的修辞功能王进(45)

略论杜诗的飞动之美胡绍文(48)

《孟子》中排比问的修辞效用张春泉(51)

基于教育范式转换的中学言语交际课程建构朱旗(53)

字母词概念的重新界定陈佳璇(58)

从语言系统本身看网络语言的规范邹立志(61)

口语中程度副词使用的性别差异曾炜(65)

谜语:关联与间离王燕(71)

器官名词作临时名量词的认知分析刘晨红(74)

汉语“死亡”异辞多样性之社会成因浅析马慧茹(78)

求实、创新、管用——简评黎运汉、盛永生主编的《汉语修辞学》濮侃(F0003)

从语体到言语体裁张会森(1)

修辞学的哲学灵光——维特根斯坦“哲学语法”的修辞学价值解读高长江(6)

城市农民工语言学习研究夏历 力量(12)

社会语言学视角中定襄话的“人名+子”现象王国珍(15)

中国修辞学会2007年夏季学术研讨会召开(14)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征文通告(30)

《会话分析概要》出版余言(47)

当代西方修辞受众研究温科学(18)

对比修辞研究发展四十年综述穆从***(21)

西方修辞与西方的中国形象塑造汪建峰(26)

认知凸显性和带“有”的相关格式杨玉玲(31)

试论修辞方法对当代汉语新造词语的作用苏向红(35)

“一MM”和“一M—M”的语义语用差异宗守云(39)

语篇变模修辞许钟宁(43)

论“喂”的音义分化方清明(48)

汉语韵律中的内韵吴先文(50)

公文语体语言中的修辞格探析郭其智 袁晖(53)

合典:典故使用的复杂形式郭辉 李景新(58)

现代汉语修辞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刁晏斌(61)

钱钟书双关论的修辞史研究方***意义王哲 胡胜(63)

管晏列传翻译篇6

西蜀诗会·回望5.12

(1)望乡台(组诗) 祭鸿

(3)北川,永远的感恩情节(组诗) 许星

(5)春天的汶川(外一首) 张世元

青春写作

(6)2o12(中篇小说) 吴瑕

(27)我真的不想长大(外一题) 高玉珍

(29)独守那份宁静 宫雪

绵阳论坛

(30)穿越天难的精魂——读长篇小说《山高天远》 梁中杰

(33)黑色火焰——谈林山的绘画 马俊子

(36)冷到别致——刘玉明长篇小说《风雨大清河》映象 杨启云

文学评论

(38)恨是女儿身——浅析《生死场》的女性婚恋悲剧 张亮

(40)试析《大浴女》中的母性神话 陈晔

(41)绿妖《北京小兽》中的城市想象 冯雯

(42)论《伊豆的》中所蕴含的淡雅哀愁的诗意 张佼

(44)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悲剧性——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张欢

(45)《向苍天呼吁》中主人公约翰的同性恋探析 王娟

(46)《水浒传》的民族审美风格与市民情怀 段闪闪

(48)论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中的文学生活 陈彬彬

(50)当《西厢记》遇上《雨霖铃》——论感伤的离别之美 王磊斌 甘来冬

(51)玫瑰之歌——试析《玻璃动物园》里的母与女 赵卉卉

(52)读《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有感 王忠涌

(53)苦难与承受苦难的无问轮回——分析余华《活着》中的存在主义因素 房存 王磊斌

(54)试论大江健三郎《饲育》中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 白月

(55)“枷锁”下的英雄主义爱情——论《红与黑》中两位女主角 杨媛 ***

(56)浅析《再别康桥》的三美特色 李琦

(57)简析费尔巴哈的幸福论 利、玲

(58)一首外柔内刚的女性清曲——读王安忆《天香》有感 孙雯

(59)走出历史时空寻找自我人格——潘***《重瞳》文体话语转化 王娟荣

(60)日神、酒神精神在《俄狄浦斯王》中的体现 何小丽

(62)《毛猿》中杨克走向悲剧的心路历程 王秀

(63)《红林檎近》两首结构试析 朱芊

(64)从钗黛合一看曹雪芹的理想人生 李蕊馨

(65)论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亓晓庆

(66)此情无计可消除——论诗经《卷耳》与杜甫《月夜》间的延续

都刘平

(67)《包法利夫人》爱情观解读 张雨

(68)析《边城》中翠翠的成长心理 段小***

(69)玛琳:女性身份危机导致的悲剧 秦颖

(70)《陈宏谋家书》体现的家庭教育观及其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陈琪

(71)性格在矛盾中的完美呈现——《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分析 徐娜

(72)浅谈《圣贤与圣徒》 郑白冰

(73)从川嫦恋爱中的三个瞬间解读《花凋》 张朝晖

(74)论《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形象 闫博文 李艳红

(75)《激情》中维拉内拉的心理分析 张魏曼童

(76)绝对的孤独——《百年孤独》中的死亡观 刘怡之

(77)探析《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形象 孔慧

(78)析《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哈里对重生的渴望 和思妤

(79)《基督山伯爵》和《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比较 李书龙

(80)“民主”的另一面——从翠姨之死看萧红对的再审视 霍玮静

(81)割裂的文本,多元的意义——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 苏洲

(82)跨文化解读任碧莲《梦娜在希望之乡》:中美家庭价值观异同 覃靖

(8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解读海明威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宋韦

(84)沈从文《边城》中的“端午情结”分析 刘玉芳

文史研究

(85)焦循《论语》学中的现实关怀 万苗旺

(87)“后新诗潮”的代表诗人 徐艳霞

(88)试论《钟生》中儒释道文化心理的融合及其作用 王小梅 许梦飞

(90)老舍思考中国现代社会的视角 姜翼飞

(91)浅析河南会馆碑刻的经济价值 陈瑞

(92)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再体悟 李东瑶

(93)浅析霍小玉与杜十娘形象不同的原因 江吉俊

(94)知识分子与近代西北社会变迁 闫超

(95)西部蒙古土尔扈特部的早期研究 潘海莉

(96)浅谈浪漫派英诗汉译中形蕴的再现——以“she walks in beauty”两译本为例 刘会芳

(97)唐代妇女的头饰 李腾

(98)谈中国女性始祖 张岩

(99)试析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动因 冯蕾

(100)“一字千金”典故源流研究 余丹

(102)《论语》解读(一):“学”是儒家的立世之本 黎峰

(104)盎格鲁-撒克逊对英国民主的贡献 王志永

(105)浅析苏轼的题画诗 王亚娟

(106)浅析包头在曲折中发展的主要表现(1923-1949年) 朱箫

(107)欧·亨利式结尾——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陈红平 赵英娲

(108)喜听虫鸣——日本的鸣虫文化 王佳美

(109)“杯弓蛇影”典故特点及内涵研究 周妍

(110)郁达夫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浅析 于海娇

(111)视觉里的美丽中国 陈思萌

(112)欧洲地区鹤的文化意蕴 武红霞

(113)对康德先验理性论的理解 杨重

(114)辨析冯延巳、晏殊词的艺术手法 薛瑞瑞

(115)论明代思州思南土司制度消亡的原因及影响 李懋君

(117)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爱情 彭辉丽

(118)唐诗中的团扇意象及其文化探析(一) 张成辰

(119)论宗教意识对许地山早期小说中人物刻画的影响 莫凡

(120)批判性解读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马炯

(121)林海音乡愁情感的空间表达 娄菲

(122)中国古代审美体验批评论析 熊斌

(123)主体的历史概述 郭广新

(125)矛盾吴光祖神话资源的文学创作阐释 亓晓庆

(126)从杂文看鲁迅 周晶晶

(128)关于“子见南子”的历史真相 宋庄泽

(129)尼采对悲剧人生的审美观照 刘婧

(130)谢逸别集版本源流考 马津

(131)浅析王羲之行书中的美学思想 侯西旺

(132)从汉字看古代妇女地位的尊卑演变 陈海娟

(133)阜南嗨子戏的兴盛与衰落 柏雪

(134)今古“鬼”形象论比——以云南法基与唐代小说为论比视角 胡玉平

(135)平遥——中土之上的凡间仙卷 张婕

(136)敦煌曲子词的联章 蔡婉娥

(137)比较四种文学史对话本小说的研究 马高丽

(138)小议法日自然主义文学比较研究 佟珊珊

(139)李觏的富民思想 孙小燕

(140)西汉时期的黄肠题凑、金缕玉衣 赵林

(141)中国古典美学——宇宙观特点的美学 付秋思

(142)地方客家文化传播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宁化石壁客家文化为例 张慧文

(143)十年踪迹百年心——浅谈兰州刻葫芦文化 侯永钦

(144)从《诗经》婚恋诗看其婚姻形态 迟善润

(145)中德文化比较 赵越

(146)论自先勇笔下的上海 柳眉

&

nbsp; (147)《史记·五帝本纪》小?? 文若暄

(148)“美狄亚”,从希腊到俄罗斯之升华 曹雪英

(149)班婕妤诗之流变——以《怨歌行》为例分析宫怨诗之变迁 孙思尧

(150)“小姐”一词的多舛命运 张静

(15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陈宏谋家书》中的历史意义 向光金

(152)浅析唐人小说中的“李杨之恋” 王文坤

(153)“意象”一词在中西诗学中的发展、变化和比较 范潇兮

(155)简姨散文中“雌雄同体”的重构 王雨萌

(156)浅谈涂尔干和韦伯宗教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冯江涛

艺术之窗

(157)形式美法则在拉丁团体舞编排中的应用 郑仲凡 周维琼

(158)电影文学的传播效果初探——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为例 王楠 刘洋

(159)东西方龙纹饰审美的现代分析 郑大龙

(160)浅析陕西文化艺术瑰宝——老腔 路璐

(162)2d转3d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 赵婷

(163)浅谈水印木刻版画的表现技法 魏泉

(164)浅谈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崔青青 刘倩 梁晓佳

(165)体育舞蹈团体舞队形变化的艺术性分析及创编策略的研究 周维琼 郑仲凡

(166)论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悲剧命运和艺术造诣 赵雅轩

(167)浅析儿童***画的色彩结构 朱柳颖

(168)视觉符号与平面广告设计的“商品氛围” 宁汇

(169)当代艺术呼唤“真价值”的回归 黄常春

(170)《蓝丝绒》: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范本 白丽娜

(171)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历史——从《王的盛宴》解读历史如何被“制造” 仪梦

(172)动画色彩的美与情 杨萍萍

(173)浅析标志设计中的地域影响 蔡媛媛

(174)从电影《大武生》谈“时尚”与“国粹” 孙瑞瑞

(175)浅析中国文艺美学学科产生的民族性因素 吴昊廓

(176)女性的凝视——《钢琴课》 彭洋捷

(177)云南建水紫陶的文人书画装饰艺术 段瑜

(178)动画的创作与灵魂 章进

(180)也谈摆手舞的文化传承 李夏阳

(181)浅谈数字媒体艺术 黄秀渝

(182)论中国电影艺术中的民族风格 赵魁林

(183)中国早期电影导演在艺术创作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郭森蓼

(184)服装设计语言透视之面料的表达运用 张泽

(185)情感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陈元媛

&

nbsp; (186)论中国古典舞作品动作语言的风格特征 张执龙

(187)论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马红波

人文***治

(18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唯物的还是实践的 赵萌

(189)美国“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体制的特点及启示 余旎

(190)从3.14到7.5看中国的民族***策 汤雁

(191)妇联影响***府决策的途径及对策 王娜

(192)浅析如何加强***府机关效能建设 王璨

(193)论我国公民参与行***决策的困境与对策 乔妮

(194)浅析中国社会救助中公正问题 蒋琼华

(195)浅析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团体影响***府决策的途径——以我国的工会、青年组织、妇联为例 李多

(196)同学科背景下大学生***治参与比较——以金华市第八届区人大代表选举为例 何春燕

(198)***报微博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力探究 史艳香

(199)高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路径思考 曾

(20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建工作研究 杨振伟

(20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策分析 周颖

(202)着力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切实提高决策民主科学化水平 谭凌

(203)论少数民族地区的***协文化建设 房亚杰 蒋明柳

(204)十与美丽天津——新时期天津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与探究 唐森

(205)***府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不确定性研究 刘屹

(207)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断指引青年思想***治教育 周伟

(208)甘肃民族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晓佳 百彦虎

(209)从公共***策视角分析我国***府治理的新趋势 郭岩升

语言研究

(210)综述梅肖尼克的“翻译诗学”观 刘菲菲

(211)《大学》、《中庸》中的语气词简论 鲁文莉

(212)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补偿方法 李跃华

(213)试从词汇层面分析日语感情表达 曲爽

(214)试析复音词与复音化的区别及联系 王小飞

(215)《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 刘宇宁

(217)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的选择 王利娟

(218)小议汉字形训 陈挥地

(219)由贱到贵,华丽转身的“御” 黄海影

(220)语言的任意性原则不可动摇——也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叶嘉馨

(221)从逻辑推理看会话幽默 曹颖然

(223)语用学合作原则在中英文广告中的“不合作”现象 周文静

(224)试论广告中的

汉英语码转换 褚艳蕊 刘成

(225)文化与精神的“丝绸之路”——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和归因分析 赵大艳

(226)关系视角下的日语比喻修辞探析 王建华

(227)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奥巴马伊拉克撤***演讲 王旭凯

(228)从豫北地区日常招呼用语“吃了有”的演变浅谈现代性 朱瑞华

(229)锦州市店名命名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 马群

(230)从修辞学角度解读《韩非子》的语言魅力 韩婷婷

(231)小议汉语动词+复合趋向补语结构中宾语的移位问题 连探

(232)上古喉牙音研究述评 朱莉

(233)浅谈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 许江英

(234)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汉颜色词互译 汪海鹰

(235)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陶弘扬

(236)从奈达符号学翻译观看汉语网络热词的可译与不可译现象 李昕揆

(237)浅析《香港行***法》中范畴词“情况”的翻译技巧 肖铬嵘

(238)浅析“信、达、雅” 王媛媛

(239)论语中“论”的读音 王敬婷

(240)藏族学生英语元音习得实证研究 王建美

(242)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浅谈电影片名的翻译 田蔷薇

(243)西安方言中“t s、ts^h、s”变为“pf、pf^h、f”的分析 郑晨

(244)从深层修辞角度看林夕歌词词语锤炼 史音

(245)兰州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 车瑞

(246)论新闻语言的时代性 张亚刚

(247)评价理论及其运用研究 刘丹 吴虹

(249)不可狭义译“侠义”——金庸武侠小说中“侠义”翻译的情景语境解读 张汨

(250)“公诸于众”与语言的叠架形式 冯桂容

(251)两种假借,两种诠释 王倩

(252)浅谈“大”与“小”的不对称性及其成因 罗晨

(253)韩国学生汉语习得的语音偏误分析与研究 史迪

(254)二语阅读中生词密度对附带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王光华

(255)浅谈大连方言的语言特色 郑晶晶

(256)论“存真”原则对梁实秋翻译的影响 邵玲玲

(258)论社会发展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司玮

(259)现代壮语“ki^3”的研究 伍树燕 黄平文

(260)浅谈网络流行语“xx体”现象 董肖翊

(261)“咖啡趣”引发的思考 叶飞飞

(262)商务英语中常规文书写作的及物性分析 田敏

(f0002)“道融民舟杯”《剑南文学》年度好作品奖征稿启事 无

人文教育

(26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

传播策略 李萍

(265)与阅读共舞,伴着书香成长 张红侠

(266)激发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几点尝试 李廷娥

(267)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刘亚韬

(268)音乐学院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型 韩旭

(269)关于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若干思考 何梦涵 王书圻

(270)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对策 赵薇

(271)加强新媒介生态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许莹莹

(272)浅谈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韦坚

(27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饶智玲

(274)浅析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 张文利

(275)语体学的学科特征 妥彦平

(277)也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赫瑞瑞

(278)浅谈如何通过日语阅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李倩

(279)以广河县为例谈西北农村回族女性受教育水平 王丽丽 马小*** 马瑞丰 张明月

(280)新课标背景下初级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初探 崔宏超 邓韵

(281)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晏杨春

(282)浅谈大学生宿舍思想***治教育工作 海一帆 赵青梅

(283)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 樊建武

(284)自主命题以来山东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分析 徐艳波

(286)小议外汉语教学的侧重点 石栋

(287)浅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赵静

(288)兰州市淑德幼儿园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状况简述 王兴恺

(289)浅谈反思性教学法 周明真

(290)浅谈大学语文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 蕃广容

(291)高校外籍教师聘请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与问题 朱虹

(292)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点建议 刘凯

(293)多模态ppt演示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邹莉

(294)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宋丹峰

(295)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朱瑞萍

(296)幼儿素质培养 吴曙环

(297)论游戏式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的应用 孙晓飞

(298)初中语文古诗文字词的教学策略研究 李杰

(299)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学教师角色定位——大学课堂教学刍议 和湍

(301)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研究 卞燕

(302)论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建设性作用 吴虹 刘丹

(304)论老教师的“不会教书” 赵光源

(305)浅谈动画角色设计教学 徐腾

(306)激发小学生的言语潜能从造句开始 张晓莺

&

(307)浅谈优化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做法 曾彬

(308)论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的意义 张孟晗

(309)试析作文评语的激发作用——关于作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徐良

(310)论智慧教育在营造健康课堂中的作用 何玉梅

(311)小学“先放后收”写作教学研究 来云

(312)浅析网络影响下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陆洋

(313)写作教学应回归生活 刘丽

(314)施特劳斯与自由教育 张佰建

(315)论作为“公共教育”的小学教育——康德教育学话语的现代启示 李桂云

(316)浅谈新课程下体育课堂的教与学 黄鸽

(317)思***课——如何让学生喜闻乐见 韩玉霞 郑永奇

(318)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句子教学 葛莲花

(319)谈谈如何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体会 赵文能

(320)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困惑及思考 陆乃勤

(321)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 粱日贤

(322)构建高效课堂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李伟才

(323)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 张文生

(324)新课标——以学生为本,以健康为主旨 汪静宁

(325)常微分方程在数学模型中的应用 薛晓峰

(326)浅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康虞佳

(327)?a href="" target="_blank">陈坌в镂氖蹲纸萄?李爱芳

人文法制

(328)关于预防乡镇干部职务犯罪的思考 王世民 巴桑 牛艳玲

(329)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若干法律思考 喻露奇

(330)论公司股份回购的法律问题研究 张倩

(331)论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付林

(332)我国司法押解工作之初探 胡桢 刘畅

(333)能耗效率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李宁

(334)?a href="" target="_blank">陈凵谭ㄖ械耐夤壑饕?张瑞

(335)《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杨明均 曹英

(336)劳务派遣的规制 马为

(337)关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调研报告 王世民 巴桑 牛艳玲

(338)?a href="" target="_blank">陈奂觳旎?刂捶ü?帕?陈凤敏

(340)美国反托拉斯法企业拆分制度之现谈 张舵

(341)预告登记制度之探析 宋启娟 许文聪

(342)论环境保护与公民责任 张玉

(343)关于清末“礼法之争”的思考 闫岳

&n

bsp; (344)论视听作品中的“主要表演者” 肖萍

(345)青少年犯罪认知初探 王清金

(348)著作权延伸管理制度的问题探讨 许敏会

学术探讨

(349)简析藏医外治的基本方法与特点 达杰加措

(350)公共治理的环境 刘思博

(351)浅谈动物传染病的防***措施 刘建华

(352)胜利油田企业文化之我观 毕永丽

(353)试析新闻传媒何以具有意识形态操纵功能 冯娜

(354)911事件之后的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关系 谢静

(355)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 董松华

(356)论我国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 刘艳丽

(357)中国式媒治引论 袁翔 陈勤

(359)浅析设计师素质与品牌风格传承问题——以dior为例 贺琼萱

(360)新闻客户端研究 李婧

(361)衡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荆婵

(362)影响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因素分析 部洪超

(363)略谈我国民办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 杨浩淼 包伟柯

(364)探析足球运动中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蒋艺

(365)狂欢节的语义场下,创造《非诚勿扰》的真实与真诚 张天生

(366)多元文化条件下中国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变化 杨晗之

(367)论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高校思想***治教育的融合——以湖南长沙为例 郑楚婕 林识音

(368)浅议文学评论写作的意义及提升方法 姚卫

(369)中国动画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徐腾

(370)新文化报对老年人报道的内容分析 焦一玻

(371)设计师的价值观对合理性的影响 杨丹

(372)iphone的设计思维 孙言

(373)浅谈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方式研究现状 李冰冰

(374)从温网比赛看网球服饰转变 周露露 李瑞洗

(375)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油田企业建设中的作用 田***

(376)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利用和保护状况——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姜馥蓉

(377)新时期高校校报发展策略研究 王轩

(378)朝花夕拾 相艳艳

(379)派遣中国空***对日进行“纸片轰炸”的原因 狄攀博

(380)权利受侵害之法理分析 者荣娜

(382)浅谈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理解 赤f联捷

(383)浅议微博和手机报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的互补式报道 熊莺

(384)浅析网球击球节奏的重要性及其训练方法 桂姗姗 伍飞鸽 王振

(385)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高建

(386)重庆市职高学生现阶段体育需求现状的研究 杨艳琼

(387)黄淮学院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现状调查 张金辉 刘秋艳

(388)议高职数字***书馆参考咨询服务 杨蓉蓉

(389)立足岗位,做好***书馆办公室工作 祁冰

(390)议高职***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创新 赵晓辉

(391)我国排球运动选材研究综述 赵媛媛

(392)网络传播话语空间的几重悖论 何静

(393)大学生人才培养与心理素质 何坤

(394)竞技体育内涵认识之研究 车新新 李瑞洗

管晏列传翻译篇7

萧何追韩信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注]。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节)

[注]连敖:接待来客的小官。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策干项羽(多次、屡次)

B.坐法当斩(犯法)

C.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死亡)

D.追信,诈也(欺骗、撒谎)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羽以为郎中/未得知名,为连敖

B.汉王之入蜀/上未之奇也

C.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

D.言于上 /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间接、侧面地表现韩信有才华的一项是( )

①数以策干项羽②未得知名,为连敖③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④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⑤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⑥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最开头原是项梁的部下,后来又是项羽的部下,均得不到重用,最后才归属了刘邦,做了刘邦的部下。

B.韩信是一个奇才,他既能忍受胯下之辱,又能长期地甘心于默默无闻,他总是用逃走来证明自己的才能。

C.对于韩信的才能,滕公觉察出来了,萧何也觉察出来了,但是君王们却往往没有觉察出来。

D.刘邦的确是一个能够用人的人,他不仅重用萧何,更是对萧何的意见言听计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译文:

(2)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译文:

(3)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之。”

居之有间,樊将***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刎而死。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节)

1.下列各句中的黑体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太子丹质于秦(做人质)

B.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到……去)

C.光与子相善(善良)

D.愿足下急过太子(拜访)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B.太子跪而逢迎/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C.愿足下过太子于宫/以其无礼于晋

D.欲自杀以激荆轲/樊将***以穷困来归丹

3.下列各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 )

A.①太子丹患之 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B.①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②遂自刎而死

C.①太子避席而请曰 ②偻行见荆轲

D.①太子送之至门 ②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本文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D.田光自杀是因为他想激励荆轲并以此表明自己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译文:

(2)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译文:

(3)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1.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于城父(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痛苦)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今君乃亡赵走燕

C.赐,而志不远矣/某所,而母立于兹

D.人之不我信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予一以贯之

B.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行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译文:

6.默写。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不悱不发。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管晏列传翻译篇8

关键词: 课外文言阅读 教学现状 复习策略

综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课外的文言阅读已成为一大趋势,苏州地区2011年也将课外文言纳入考试内容中,考查的形式是两句句子的翻译,分值为四分。尽管每一年在中考复习中,我们都会接触大量的课外文言阅读,但面对考题时,许多考生不知从何入手。

一、教学现状

1.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归纳

在教授课内文言文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往往只注重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而忽视了对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作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致使学生对同一个词语,在这一句中知道它的意思和用法,而在另一句中又不知道了。

例如,初中阶段常用的虚词“以”,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相当于“拿”“把”“用”。屠惧,投以骨。(《狼》)(2)相当于“凭”“靠”。何以战?(《曹刿论战》)(3)相当于“由于”“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4)连词,相当于“而”。起连接作用。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5)副词,通“已”,可译为“已”“已经”。卒买鱼,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6)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前提、标准等,可译为“按照”“比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9)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因此”。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嗟来之食》)(10)连词,用于连动短语或复句中,可译为“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动词,有“认为,使用”等意思。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学生系统地掌握了这些用法,那么对“以”字的翻译,无论是在课内的文言阅读中还是在课外的文言阅读中,都能以不变应万变。

2.缺少知识间的迁移拓展

大部分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精讲细讲,设计练习也是殚精竭虑,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但这也往往造成“就事论事”,而忽视了同一个知识点在课文与课文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拓展迁移。

例如,在讲解《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句时,我们可以马上联系到《曹刿论战》一文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两个“加”字的用法不同。

3.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下文言文教学是以教师“满堂灌”的方式为主,教师在上面拼命地讲,学生在下面拼命地记,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只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被完全剥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失去了兴趣,培养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复习策略

以上几个方面正是当下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病,许多教师尽管在文言文的教学上花费了大量的工夫,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进行课外文言文的复习呢?是否要淡化课内的文言知识呢?其实不然。我认为,近几年各地中考卷中课外文言语段里所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源于教材选文之中,所以只有“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

1.以内养外

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除了直接以教材选文为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外,许多以课外文言文为载体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试卷,其考点也和教材选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课外文言文中考查的实词都出于课内选文之中。

例如,2011年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第二部分第10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曰:“食菱须去壳。”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第一句中的“或”与《陈涉世家》中“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或”字的用法相同,第二句中考查的“坐”字在《晏子使楚》中“何坐?坐盗”一句中出现过。

(2)课外文言文中考查的虚词都出于课内选文之中。

例如,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第10题(短文选自《厚德录》)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D.以塞忠谏之路

例句中的“以”应解释为“把”,而这一用法在课内的多篇文言文中均有出现,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等等。

因此只有致力于课内,才能更好地实践于课外――以内养外。要牢固地掌握课内已学的文言知识,对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归纳,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点间的迁移拓展,培养学生在阅读文言时能举一反三的好习惯。

2.由点到面

即使是那些选择了课外文本作为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载体的试卷,它所选择的课外文本也与课内的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2010年常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语文考试试卷所选两个片段: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难。”每调***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

两文都是关于“战争”,都是讲了人物在战争中的***事才能和组织领导才能。

又如2010年威海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无论是其主要人物诸葛亮,还是其主要内容,都与课文《出师表》有着诸多关联。

因此,我们在针对课外的文言进行复习的时候,大可不必搞题海战术,而应从课内选文出发,搜集一些在内容上和课内的文言有着紧密联系的语段,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训练学生迁移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如在复习《出师表》时,可以延伸到《隆中对》、《后出师表》等文段,由点到面,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以“猜”待“译”

所谓“猜译”,就是对于文中的一些尚存疑义或自己把握不准的字词,根据文言文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语境,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先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思,然后对照几种理解展开小组讨论和探究,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字词,进而全面到位地把握全句、理解全文的意思。常态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是采用“教师译―学生记”的模式,使学生完全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猜译”的过程就是调动学生一切知识储备,将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

例如,“亮躬耕陇亩,好为《粱父吟》。”中“为”的翻译,先让学生来“猜译”,这时学生必然会联系曾经学过的文言知识,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然后用旧知来探求新知。关于“为”字的用法主要有:(1)介词,介绍出原因或目的,相当于“由于”“因为”“因此”。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所向,可译为“对”“向”。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3)“为”做判断词,可译为“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4)动词,修筑。为坛而盟。(《陈涉世家》)学生在猜译的过程中发现以往教材中出现过的几种用法放到这一句中均不适用,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它的含义,结果发现《梁父吟》是古歌曲名,因此这里的“为”字应解释“唱”。这一过程不但能使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训练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要有用得多。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对文言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由“鱼”而“渔”,而这一切都要立足于课内,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于复习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波.猜译与朗读处理.中学语文教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3.

管晏列传翻译篇9

关键词:乡村建设运动/研究阶段/主要成果/研究热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曾经兴起过一场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大规模的乡村社会建设运动。但由于种种社会或***治原因,这一持续十余年之久,波及中国中东部广大地区,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建国后很长时期里鲜有系统客观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关注这场运动的主要发起和领导者梁漱溟和晏阳初及他们在山东邹平和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近年来,学术界对整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本文试***对近二十年来学界在乡村建设运动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一、研究阶段

第一个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对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编辑出版。

随着我国社会科学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恢复和重建,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也重新进入国内研究人员和相关机构的视线。1984年,邹平县***协文史工作者开始重点征集梁漱溟先生当年的乡村建设活动的有关资料。1987年,山东省***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在邹平召开了“梁漱溟乡村建设资料征集协作会”,就有关抢救资料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安排。邹平县***协在会上被指定为重点征集和抢救这些资料的单位之一,并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征集工作,走访了梁漱溟等健在的近百名乡建老人,搜集抢救了大批珍贵资料。1991年,邹平县***协与山东省***协合编了《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一书。该书汇集了四十多位当年参与乡建活动老人的回忆资料,从不同角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乡村建设的情况,为史学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素材。1989年到199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了由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辑的《梁漱溟全集》第1~8卷。1992年,湖南出版社出版了由郑大华等翻译的、美国艾恺著的《梁漱溟传》。80年代中后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有关成员组成了晏阳初全集编委会,在国内外广泛搜集整理资料,编辑了《晏阳初全集》第1~3卷,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晏阳初全集》全面而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晏阳初先生七十余年有关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方面的论文、演讲以及其他著作,其中不少是未曾公布的手稿、记录、信函等原始文件。此外,199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袁振国、张癸编著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田正平、李笑贤编的《黄炎培教育论著选》,等等。这些资料搜集和编撰工作,为后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第二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较为宏观的初步研究。

1987年10月,邹平***协与山东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山东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发起并在邹平召开了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学者六十多名,来自全国26个单位。这次学术讨论会,围绕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对乡村建设运动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形成了一些共识,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梁漱溟整个思想体系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关系,乡村建设运动在梁漱溟学术生涯以及社会活动中的地位,邹平的乡村建设与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关系,邹平乡村建设与当时中国***治的关系,等等。此后,又多次召开了有关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更多学者关注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这为后来从更深层次上探讨其思想理论及其乡村建设实验对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时期产生了一系列从宏观上对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及整个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宋恩荣编的《教育与社会发展——晏阳初思想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马勇的《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和《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宋恩荣、熊贤君的《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詹一之、李国音的《一项为和平与发展的奠基工程——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评介》(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李善峰的《梁漱溟社会改造构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朱汉国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郭齐勇、龚建平的《梁漱溟哲学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雷洁琼作序的《晏阳初纪念文集》(重庆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

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今,多角度、多学科地深入探讨和研究。

90年代末以来,有关乡村建设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学术研究从宏观转向了微观,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视角去探索、审视乡村建设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性质、历史地位、具体实践及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等。这一阶段涌现了大批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和专著,如陈宪光的《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华侨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四川师范学院***法系王安平的《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述论》和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重来的《中国近代西部“乡村城市化”的成功尝试——论卢作孚创建北碚城的思想与实践》(载《卢作孚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郑黔玉的《试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基础》(《贵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马瑞的《梁漱溟儒家***治人格及其乡村建设实践》(《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熊吕茂的《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郑大华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季芳桐的《农村***与乡村建设之比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于建嵘的《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治结构的影响——对湖南省衡山县的实证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王宪***的《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光明日报2002年3月23日),李国忠的《苏维埃运动、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比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李在全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探析》(《***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郭蒸晨的《梁漱溟在山东》(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出版),鄢烈山的《超越怜悯: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实践及其精义》(南方周末2003年7月24日),李文珊的《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史振厚的《晏阳初乡村改造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王国宁的《论晏阳初乡建思想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特征》(《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创刊号)等。这些学术论文和著作的发表和出版,把对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等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实验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一)再现和重审乡村建设运动

这类研究主要通过对梁漱溟、晏阳初等代表人物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活动的重现,来重新审视乡村建设活动的思想理论及成效。朱汉国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马勇的《梁漱溟评传》、宋恩荣等的《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詹一之等的《一项为和平与发展奠基工程——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评价》、屠茂芹的《梁漱溟在山东做的实验》以及杨雅彬在《近代中国社会学》一书中的相关章节对梁漱溟开展乡村建设旨趣、思想基础、具体方案及乡村建设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再现和评论。旅美华人、历史学家吴湘湘著的《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一书,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史笔,勾画了晏阳初60年间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伟大实践。吴洪成的《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一文也再现了晏阳初在定县乡村开展平民教育实验的史实,并对其进行了历史的评价及理论反思。此外,陈晓华的《卢作孚的乡村教育思想》,王安平的《卢作孚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述论》,刘重来的《中国近代西部“乡村城市化”的成功尝试——论卢作孚创建北碚城的思想与实践》等文章分别对卢作孚的乡村教育思想、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论。而郑大华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一书研究了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过程和两种乡村建设思想,具体考察了定县、邹平、无锡和徐公桥、乌江、镇平及江宁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并围绕乡村建设运动的性质、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和乡村建设运动的成败得失等问题发表了意见。李得全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探析》则以福建乡村建设的史实为基础,探讨了福建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农村经济衰落的基本原因。这些研究成果为学术界全面认识和了解整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学术界对乡村建设理论和实验成效的评价来看,绝大多数学者都是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他们对乡村建设的肯定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大肯定,小否定”。这部分学者所持的基本观点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立足于民族的苦难与危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所作的一种选择与探索。虽然乡村建设运动存在诸多缺陷,不可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甚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起到了维护******阀***府的作用,延缓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但乡村建设实验的许多经验可以为我们采用,有些甚至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借鉴、启迪作用。因此,重新对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如熊吕茂认为,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重新考察和审视这一由知识分子自觉发动的民族自救运动,除了指出其缺点和错误之外,还应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它的积极作用[1](PP215~219)。鄢烈山认为,晏阳初的思想与实践至今仍有显著的启迪价值:“一是要真诚地信赖平民,致力于开发民智与民力的基本建设。”“二是退一步讲,从***治技术层面,只有走民主的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三是精英阶层与强势集团要有远见,舍得抛弃既得利益的包袱,才能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共存共荣。”“今日审视晏阳初的实践,相信可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2]

第二类是“大否定,小肯定”。这部分学者所持的基本立场是:在宏观上对乡建理论体系及实践活动基本否定,但在微观上,对乡建运动所采取的某些措施给予肯定。如郭蒸晨在其《对邹平乡村建设实验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所说:“乡村建设运动不但不能根本救国反而会阻碍和延缓***的发展。”然而,“尽管我们说乡村建设的路是一条在中国走不通的路,一条失败的路,一条不能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路,但从微观上,从他们的某些具体做法上,仍不失其进步的积极的意义”。梁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些具体的思想和主张,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继承”[3](pp310~323)。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如张卫***[4]、张国强、钟飞辰[5]等。

第三类是“成败不定”。对乡村建设的成效评价除上述两种立场外,还有少数学者认为,乡村建设运动不能说是失败的,也不能说是成功的。温铁***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举办的“中国大陆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中国大陆的乡村建设“不能说失败,但也不能说成功”。“我们不能说它失败了,因为它的条件变化了”。但“为什么它不起作用呢?因为土地***战争胜利以后,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了,土地平均分配了,***权民主化了,所有这些目标都实现了,为什么还要搞乡村建设运动,没必要了。晏阳初的那个乡村建设学院就挪到菲律宾去了,其他没有搞土地***的一些国家要继续接受训练。这些说明,中国的乡村建设问题始终是一个长期的问题”[6]。

(二)对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派别模式及思想理论的比较研究

学术界根据背景和动机的差异,从庞杂的乡村建设运动的队伍中归纳概括出了许多乡建模式或派别,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鸿一的“村治派”、米迪刚的“中华报派”、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派”、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派”、陶行知的“教育改进派”、梁漱溟的“乡建派”和卢作孚“经济建设派”等等,同时,对他们的乡建模式形成的文化理论背景、目标及所依赖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他们认为,村治派是中华报派改“头”换“面”而来的。所谓改“头”,是指在新的***治环境下村治派对中华报派的***治主张进行了新的包装;所谓换“面”,是指村治派除原中华报派主要成员外,又增加了不少新面孔,其中梁漱溟、吕振羽最引人注目。而在这众多的乡建模式中有明确的乡建方案、长期坚持实践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当数晏阳初“平民教育派”的定县模式和梁漱溟“乡建派”的邹平模式。此外,近年来学术界又提出了卢作孚的北碚模式。

学界认为,梁漱溟曾是民国时期宪***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宪***问题的不懈探索者和实践者。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宪***运动的失败等原因,致使他对从前的***治主张逐渐产生了怀疑,他是“抱着‘能替中华民族在***治上经济上开出一条路来’的志向,开始研究和从事乡村建设救国运动的”。“他的乡村建设运动思想和主张,源于他的哲学思想和对中国的特殊认识”[3](p304)。对于梁漱溟这一思想的转变过程,李德芳在《试论南京国民***府初期的村治派》一文中也有较详细的叙述[7]。熊吕茂等进一步指出,“梁漱溟从中国文化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充分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之‘民族精神’的体认与自信”[8](P219)。在梁漱溟看来,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也不能走苏联的路,只能走乡村建设之路,即“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使中西文化得以融通,开创民族复兴之路”[9]。“其目的是希望在保持现有社会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以儒家理论为核心的社会改良来振兴中国农村,刷新中国文化、经济和***治,进而实现中国现代化。这是梁漱溟文化建国的理想尝试,是他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设计的既有别于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又不同于苏俄***的‘儒家社会主义’之路”[10]。熊吕茂认为,梁漱溟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社会主义[8](P169)。郭蒸晨更明确地指出,梁漱溟“理想的通过乡村建设成的未来社会,是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3](PP307~308)。

而影响晏阳初一生的中国儒家“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是平民教育实验的出发点,基督教的博爱、平等思想以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是其平民教育实验的精神动力,而实用教育理论是平民教育实验的方***,对农村问题思想认识上的深化是平民教育实验的思想根源。“正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之下,建立起他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蓝***”[11]。如果把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建思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思想出发点上虽然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点,然而在从事乡村建设的出发点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晏阳初从事乡村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其现代民本***治观。晏阳初继承了传统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并在内涵和精神方面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而形成了其现代民本***治观,作为他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论核心。晏阳初从事乡村改造的核心目标是救治“愚”、“穷”、“弱”、“私”,因此,他开展了对应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等四大教育,并采取了以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大方式连环推行的基本措施[12]。而晏阳初平教运动的宗旨则是“除文盲,做新民”[4]。

近年来,学界还注重研究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模式。有学者指出,米迪刚、王鸿一、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等人的乡建村治模式及实验虽然各有特色,但就对中国农村问题的总的把握及所提出的解决途径看,他们有一个相同的核心,那就是梁漱溟所概括的:中国农村问题源于“文化破坏”、“教育不兴”,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最要紧的法子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总之,“这一批知识分子的乡建村治模式及实验实际上是由梁漱溟倡导的‘文化教育一乡村社会改造’模式集其大成的”。“而真正与梁漱溟这批知识分子有着共同‘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目标、但却采用截然不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乡建路径并且取得较大实践成就和具有特殊价值的乡建模式就是卢作孚在四川北碚所实验的‘实业民生一乡村现代化’模式”。“而从经济入手,还是从教育入手,正是民国初期两大乡建模式的基本分野所在”。虽然具有不同的价值,卢作孚和梁漱溟一样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具有模式意义的代表人物[13]。

(三)对乡村建设运动性质的评价

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运动。“它希望用和平的、非暴力的手段建设乡村,刷新中国***治,复兴中国文化。这是与中国***领导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权的运动相对立的,但它也不同于******府所推行的社会改良***策。在***治倾向上,乡建派是处于***与***之间的‘中间派’,代表着一部分爱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选择与探索”[3](P67]。宋恩荣在论及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影响时也说,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实质上是一批怀着赤子之心的爱国知识分子为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愚昧,为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企***使中国农村汇入现代文明洪流,努力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次可贵尝试”[14](p23)。王安平在论及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时也认为,“他的乡村建设主张带有明显的改良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15](p349)。

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性质的评价争论较大。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认为,梁漱溟乡村建设,是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现代化”,既保存先贤的“无价之宝”和“真实人性的发现”,又足以使人民“获致富强”,还可以免得在道德上沦为西方的社会悲剧。然而,他的理论和实践充满难以解决的矛盾,所以,梁漱溟终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答案[16](PP291~193)。马东玉认为,梁漱溟“追求的文化实质上是‘唯一真正人的文化’,所以说他是改良主义者,也仅仅是从他当时所搞的乡村建设,比照‘***’的道路,就中国的暂时框架而言的”。“他的思想跨越了时代,但实际上又无法跨越时代,他总要从中国的实际入手去一步一步地做,他在起步行动时没有真实地把握中国的阶级矛盾的现实,毕竟是依靠了中国的现有国家和***府,从而堕入‘文化至上’、‘行动改良’的窠臼之中。更加可悲的是,既依靠了***阀,便把当时中国***人选择的阶级斗争的道路,把***等无产阶级***家创造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尤其把无产阶级领导和发动农民进行暴力***,视为‘社会***’、‘杀人放火’”,“使他的立场最终站到了与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对立面”[17](p99)。

郑大华在分析乡建团体的复杂性和乡建模式的多样性后提出,当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尽管参加的很复杂,模式也具有多样性,但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它是一场社会改良运动,即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当然各实验区的则重点不完全相同),复兴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晏阳初语)或‘民族自救’(梁漱溟语)”[18](p473)。

(四)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随着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把研究视角从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转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方面,与乡村建设运动密切相关的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府与乡村建设派合作推行的县***建设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乡村社会的变迁也开始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学术界认为,晏阳初在定县实施的以一个县为实验研究单位的乡村教育模式,不仅对中国当时其他地方的乡村建设实验有很多启发和影响,而且对南京国民***府的决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在内忧外患、******权的统治基础岌岌可危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应对统治危机,加强对乡村的控制,******府开始关注当时已渐成气候、影响日益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的定县实验从1924年到1932年期间,所作的努力是自下而上的***的、学术性的研究工作,没与***府发生任何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他逐渐醒悟到,当初没有注意到***治改革的重要性是自己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不足,并因此开始注意学术与***治的关系,把目光转向“平民教育运动范围以外”的***治改革问题。1932年,他开始尝试自上而下的县***改革,并积极谋求与国民***府合作[19]。于是,国民***府采用了定县的成果,于1932年在南京举行第二次内***会议,通过了各省设立县***建设研究院及实验县的计划。因此,乡村建设运动以晏阳初所提倡的“***教合一”的原则进入到了第二阶段,即县***建设运动阶段。对于县***建设运动,郑大华、李汝东、李志惠、马东玉等在有关专著中都有所论述。

近年来,有关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基层社会的影响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于建嵘通过对湖南省衡山县的乡村建设实验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下述结论:自乡村建设运动之后,国家行***权力下沉到乡镇,乡镇实现了行***官僚化;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保甲体制的控制,“保”出现了半行***化趋向;传统绅权出现了与基层***权合二为一的趋势;宗族组织开始往经济合作组织方向发展[20](PP158~203)。王先明、李伟中选择了五个县作为县***建设实验基本分析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从县***建设形成的历史过程、时代特征,以及由县***建设而引发的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鉴训等整个运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对由县***建设运动引发的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影响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他们认为,县***建设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规模比较大的一次乡村现代化实验,其运作模式、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都为中国乡村现代化留下了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21]。而李国忠把乡村建设运动、苏维埃运动与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这两种社会运动体现了人类有目的的促进社会变迁的努力;它们所涉及的社会变迁的范围在许多方面是交叉的,从社会变迁的类型来看,它们都是进步的社会变迁,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们在推进农业生产,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起了比较大的作用,这相对于本地区以前的情况和中国农村的其他地区而言,都是一种进步的社会变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曾对乡村建设运动表示过部分的肯定。但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变迁仍是极为有限的[22]。

参考文献:

[1]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鄢烈山:《超越怜悯: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实践及其精义》,载《南方周末》2003年7月24日。

[3] 郭蒸晨:《梁漱溟在山东》,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4] 张卫***:《评晏阳初平教会乡村建设的实践和理论》,载《济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5] 张国强、钟飞辰:《试论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6] 温铁***、熊景明、黄平、于建嵘:《中国大陆乡村建设运动》,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

[7] 李德芳:《试论南京国民***府初期的村治派》,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8期。

[8]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 陈宪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载《华侨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0] 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载《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1] 吴洪成:《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载乡村教育网2005年3月2日。

[12] 李文珊:《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载《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13] 郭剑鸣:《试论卢作孚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兼谈民国两类乡建模式的比较》,载《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4]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序言》,《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5] 王安平:《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述论》,载《卢作孚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 罗义俊:《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7]马东玉:《梁漱溟传》,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8] 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9] 张海英:《“县***改革”与乡村建设运动的演进》,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0] 于建嵘:《岳村***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管晏列传翻译篇10

晚清文学***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梁启超的贡献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散文的***

甲午战争以后,新派学者竞相著述,一般地说,他们使用的都不是原来意义的古文。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都以自己的实践,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古文的风貌。至少也使古文由无用变为有用,由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变为宣传维新,鼓动***的工具,由束缚思想的枷锁变为传播新思想的利器,为文体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就连以古文家自居的林纾,实际上也打破了桐城派的樊篱。但比较起来,坚持文体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当首推梁启超。他的学生吴其昌在《梁启超》一书中说:“当时一班青年文豪,各自推行着各自的文体改革运动.如寒风凛冽中,红梅、腊梅、苍松、翠竹、山茶、水仙,虽各有各的芬芳冷艳,但在我们今日立于客观地位平心论之;谭嗣同之文,学龚定庵,壮丽顽艳,而难通俗。夏曾佑之文,更杂以《庄子》及佛语,更难问世。章炳麟之文,学王充《论衡》,高古淹雅,亦难通俗。严复之文,学汉魏诸子,精深邃密,而无巨大气魄。林纾之文,宗绪柳州而恬逸条畅,但只适小品。陈三立、马其昶之文,祧祢桐城而格局不宏。章士钊之文,后起活泼,忽固执桐城,作茧自缚。至于雷鸣潮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一文如此耳!”这里对各家的评论未必尽是,但从整体上看,我以为这个比较是恰当的,符合实际的。

梁启超的散文所以能吸引当时的读者,首先是因为它有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内容。从《时务报》起,他就选取国人所密切关心的题材,为救亡***强、变法维新而锥心泣血,奔走呼号。一部《变法通议》,在今天看来简直平庸极了,三尺童子亦知其必难成功。但当时人却认为“于中国贫弱窳败之故,洞究原本,俾圜颅方趾之伦,昭然发其蒙蓓,微管之望,中外翘仰”。[1]报上所论,国人目为“新说”,因此“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分,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趣之,如饮狂泉”。[2]

戊戌***变以后,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等,不仅“明目张胆以攻击***府”,而且以“救国”、“新民”为己任,以饱含情感之笔,写大有魔力之文。在他公开与***派论战之前,他的散文到处洋溢着“爱国爱群爱真理”的信念和热情,讨论国人关注的时***问题,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知识。他把他的全部感情集中于笔端,或为祖国的危难而呼号,或为清廷的腐败而切齿,或为社会的黑暗而愤惋,或为民气之不振而痛心……在他的认识范围之内,他对旧事物的抨击不遗余力,对新思想的追求热烈执著。他反对那种悲观丧气和无所作为的论调,主张“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反对不负责任的旁观态度,宣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深信中国不仅不会亡国,而且将经由“过渡时代”,由“老大帝国”而变为“少年中国”。他号召人们为争取这个美好的前途而英勇奋斗。凡此种种,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那个时代的时代潮流,有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受到爱国人士,特别是有志青年的热烈欢迎,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02年黄遵宪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赞扬他的文章可以“震惊一世,鼓动群伦”,真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这里虽不乏同道之间的标榜之意,但也并非无中生有的阿谀之辞。后来严复在给熊纯如的信中说:“往者杭州蒋观云尝谓梁任公笔下大有魇力,而实有左右社会之能。故言破坏,则人人以破坏为天经,倡暗杀,则******以暗杀为地义。”这里虽有为攻击而夸大之嫌,但也并非捕风捉影的诬妄之语。直至30年代以后,郭沫若云:”20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3]郑振铎云:“许多的学者们、文艺家们,其影“同与势力往往是狭窄的,限于一部分的人,一方面的社会,或某一个地方的,然而梁任公先生的影响与势力,却是普遍的,无远小届的,无地不深入的,无人不受到的——虽然有人未免要讳言之。”[4]缪凤林亦云:“其生平与著作关系最密……凡所著述,大抵气盛而文富,意诚而词达,加以‘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故一文之出,全国争诵,老师宿儒.犹深翘仰。清末士气之奋发,思想之***,梁氏之宣传,实与有大力焉。虽其主张开明专制、拥护清帝,言立宪而不言民主’,言***治***而不言种族***,与***为***敌,其言论之攻击***者,无所不用其极;然《时务》、《清议》、《新民》诸报之出世,皆在《苏报》、《民报》之先,梁氏固不愧为新思想界之陈涉。即后此民族民权之说风靡全国,亦以梁氏温和之理论与夫暴露满廷之失***及维新之绝望,为间接之动力。至与梁氏***见相反之人,其初实多赖梁氏文章而启发志气,更不待论。”[5]以上诸论,非臆想之说,泛泛之言,论者皆亲历其境,我们当作文献及证词读之可也。试一翻检中国历代文学史,在梁启超之前,可曾有过某个作家的文章包含如此广博的内容、新颖的思想,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

梁启超的散文所以能吸引当时的读者,还在于他创立了“新文体”这种雅俗共赏的、能够适应内容需要的新形式。就文学本身的变革和发展来说,这一点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由于梁氏薪文体的推广和普及,影响和改变了整整一代文风。陈子展在《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中说:“那时海外的华侨、留学生,国内学堂里的教师、学生,尤其是报馆里的记者,都好读他的文章,好作他这派文章。他们用这种文章向当道上书,向报馆投稿,来谈洋务,谈***治。”李剑农在《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治史》中说:“到辛丑年科举程式改变,废弃八股,改用策论后,一班应考的秀才童生们,骤然失了向来的揣摩工具,《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就变成了他们的‘小题文府’、‘三山合稿’了;***府尽管禁止,国内却是畅销无滞;千千万万的士君子,从前骂康梁为离经叛道的,至此却不知不觉都受梁的笔锋驱策,作他的学舌鹦鹉了。”郑振铎更说:梁启超的散文,“最大的价值,在于他能以他的‘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作风,打倒了所谓恹恹无生气的桐城派的古文、六朝体的古文,使一般的少年们都能肆笔自如,畅所欲言,而不再受已僵死的散文套式与格调的拘束;可以说是前几年文体改革的先导。”吴其昌亦说:“就文体改革的功绩论,经梁氏等十六年来的洗涤与扫荡,新文体(或名报章体)的体制、风格,乃完全确立,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而收到神州文字***成功之果了。”

二、诗歌的革新

近代诗歌的革新肇始于龚自珍,张大于黄遵宪,定鼎于梁启超。早在1868年黄遵宪就喊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他要求打破旧传统的桎梏,反对摹拟古人,主张要写出“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而又“不失乎为我之诗”的作品。这已经带有资产阶级文学改革的意味了。但那时候,黄遵宪还是孤***奋战,未能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新派诗运动。

“诗界***”作为一个运动,策源于北京菜市口附近相邻的三条小胡同——1895年秋冬间,夏曾佑住在贾家胡同,梁启超住粉房琉璃街新会馆,谭嗣同来京住北半截胡同浏阳馆,衡宇望尺咫,他们几乎天天见面。在一起谈新学,作新诗。不过起初的所谓新诗,只是“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非常在一块的人不懂”。直至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对这一段活动进行了总结,提出“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的新主张,诗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他在《清议报》上开辟《诗文辞随录》,发表新派诗,后来又在《新民丛报》上连载《饮冰室诗话》,标榜新派诗人,把诗界***推向新的高潮。特别是《饮冰室诗话》,宣扬“诗歌首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提倡用诗歌“改造国民之品质”,主张***首先当革其精神。引进《诗话》的作品,或者宣扬资产阶级的***治思想,或者反映时事、攻击时弊,或者表彰爱国御悔的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为国牺牲的壮志,或者表现崇高的人格、雄伟的气魄,或者表述进化论的哲学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生活中的新事物。这些都是旧文学中没有或罕见的,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武库中的东西。在总的倾向上表现了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风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加上梁启超的推荐评许,形成了——至少是推进了——包括南社在内的“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的诗歌新潮流。在形式革新方面,梁启超提倡“新语句”,甚至以“日本译西书之语句”人诗,提倡通俗化,“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人诗”,提倡史诗式的磅礴气势和宏伟规模,主张“诗不一体”,“惟作者所欲,极自由之乐”,提倡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等等,对近代诗风的转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格律诗向自由诗的过渡作了精神上的准备。正如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所说:这个诗界***,“在观念上,不在方法上”,“对于民七的新诗运动”“给予很大的影响”。

梁启超本人不以诗名,诗词作品也不算多,但他早期的诗自有一种踔厉风发、清新郁勃之气,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有强烈的时代感,在近代诗坛上亦可自成一家,诗如《去国行》、《雷庵行》、《读陆放翁集》、《壮别二十六首》、《纪事二十四首》、《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刘荆州》、《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留别澳洲诸同志六首)、《自励》、《志未酬》、《举国皆我敌》、《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拆屋行》、《赠台湾逸民林献堂兼简其从子幼春》等;词如《水调歌头》(拍碎双玉斗)、《贺新郎》(昨夜东风里),《十五小豪杰题词》等,放到祖国诗词之林里,亦不失为佳品。特别是这些作品中表现的火山喷发似的激情,曾给当时的有志青年以很大的激励,致使他们在多少年之后还记忆犹新。例如他的《自励》二首,作于1901年,直到1919年左右***同志留学日本期间还把其中的一首(“献身甘作万矢的”)抄赠给同学王朴山先生。[6]***同志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诗,在命意和遣词上也颇受梁启超《去国行》等诗的影响。又如李墨卿(翰章)的《墨园随笔》中有两段话亦能说明问题。《乙卯归国日记》:“晚十钟抵市门,是晚停泊此处,予只身于舱上散步,夜中明月皎洁,风平浪静,因忆梁任公先生渡太平洋歌,再三朗诵,气为之壮。” 《墨园随笔序》(署民国二十一年):“最后借几句成语说明我的主张与国***前途之感想:(1)主张:十年以后须思我,举国若狂欲语谁!……”这都足以证明梁启超的某些诗篇人人之深、生命之强。

他的诗词在风格和形式上也纵横恣肆,波澜起伏,雄健豪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时直接以散文句法入诗,说理同抒情相结合。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说他“才气横厉,不屑拘拘绳尺问”。郑振铎说:“他的诗也自具有一种矫俊不屈之姿,也具有一种奔放浩莽,波涛翻涌的气势,与他的散文有同调。”都可为的评。郭沫若更说:“他的许多很奔放的文字,很奔放的诗作,虽然未脱旧时的格调,然已不尽是旧时的文言。在他所受的时代的限制和社会的条件之下,他是充分发挥了他的个性,他的自由的。”[7]

三、小说的崛起和戏剧的改良

小说的崛起是近代文学发展到高潮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晚清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中国的小说虽起源甚早,代有发展,且有许多古典名著,足为祖国文学争辉,但在文学观念上却少有人视其为文学正宗,在社会观念上则普遍视之为“闲书”,如果说谁嗜读小说,无异于说他玩物丧志。迨梁启超之小说界***论出,人们看小说才另换了一副眼光。

梁启超从小说最善于反映社会人生,最能满足人类认识社会的需要的角度,肯定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又从小说有燻,浸、刺、提四种力,最能吸引人,感动人的角度,肯定了小说的文学价值,从而给小说以“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他还号召有志于改造社会的***治家以至魁儒硕学,都来关心以至从事小说的革新.和新小说的创作。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鄙薄小说的传统观念,而且鼓舞了一大批作者自觉地去从事创作和译作,从而促成了晚清小说的空前繁荣和普及,正如吴趼人在《月月小说发刊词》中所说:“吾感夫饮冰子《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之说出,提倡改良小说,不数年而吾国之新著新译之小说,几于汗万牛,充万栋,犹复日出不已,而未有穷期也。”小说创作的大量涌现和小说家队伍的飞速壮大,也改变了长期以来诗文宗主文坛的文学结构。今天,在卓立如林的文艺之邦里,小说已经蔚为超级大国,短中长篇小说,无论数量上、质量上、艺术上以及反映社会、抒写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有领袖文坛的气象,在各种文艺形式中,比较起来,小说也最受读者欢迎。汉的文坛是赋的天下,唐的文坛是诗的天下,宋的文坛是词的天下,元的文坛是曲的天下,明清时代小说虽然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并未取得统治文坛的地位,晚清迄今的文坛才是小说的天下。这虽然是由时代的变迁和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所造成,但梁启超辈的首倡之功,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

梁启超的小说界***论,强调小说与社会***治的关系,实际上提出了文艺为资产阶级***治服务的主张。在当时,这是一种崭新的、带有***性的观点,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并且促成了一批揭露社会积弊,宣传维新和***思想的作品的产生。这一观点对当时激进的青年文学家亦有影响,例如鲁迅主张“欲救中国必须从文学开始”,不能不说多少带点梁启超的影子。

梁启超对小说的社会作用和艺术魅力进行正面的概括的论述,也改变了以序跋、评点、笔记等为主要体裁的传统小说理论形式,带有一定的开创性。稍后出现的《小说原理》、《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等一系列小说理论文章,或直接承袭梁氏之论点,或受梁氏启迪而有以引申。这类小说理论文章的涌现,体现了我国小说研究的新发展,标志着我国小说理论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即有一定学术体系的较系统的***的研究阶段。它们既是我国古代小说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又是从古代小说理论到现代小说理论之间的一个过渡桥梁。

在小说创作方面,梁启超算不上有什么成就,但他的《新中国未来记》是我国的第一部***治小说,是他关于小说界***理论的一个试验品。且不说该书前四回洋溢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反帝和排满情绪,即使从小说发展史本身来说,尽管在写作技巧上存在着概念化的倾向,但作者试***采用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当时称为理想派和写实派)相结合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抒写美好理想,塑造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物类型,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稍后出现的《黄绣球》、《狮子吼》、《玫瑰花》、《东欧女豪杰》等,同《新中国未来记》属于同一种类型。这类小说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塑造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不管塑造得是否成功,都可以作为旧民主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一个标志,因此在小说发展史上不能不给以特殊的地位。

当时人还把戏剧视同于小说,因此,梁启超的小说界***论中也包含着对戏剧***的呼唤。在《小说丛话》、《饮冰室诗话》等著作中,他又专门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肯定了戏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指出小说、戏曲的发展是祖国文学的一大进化,戏曲为文学中之“大国”,韵文中之“巨擘”,其代表作家足与世界文豪相颉颃;他还从戏曲本身的特点肯定了戏曲的文学价值,指出曲本体裁较为自由,能够根据作者的意***,“淋漓尽致”地描写环境、表达感情,“各尽其情”地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总而言之,较易于表现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他还分析了中国乐学退化的原因,呼吁对雅乐和俗剧进行改良,介绍了戏曲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改良中国戏曲的设想;他用新观点评价古典戏曲名著(主要是《桃花扇》),也有开辟风气的意义。

在戏剧创作方面,梁启超的贡献同在小说方面一样,主要在于开新,而不在于有成。特别是他的《新罗马传奇》的前六出,作者在其中满腔义愤、痛快淋漓地揭露了独裁者的罪恶、***者的丑行,满怀激情、笔酣墨饱地表现了***者的崇高思想、壮烈情怀。作品中描述的几个正面人物,包括无名的烧炭***男女二首领在内,同黄克强、李去病、狄必攘、黄绣球、苏菲亚、晏德烈、陈千秋等一样,是我国创作文学中首批出现的资产阶级***家或民间志士的形象,在文学史上应有划时代的意义。《新罗马传奇》还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部以西方资产阶级***史为题材的传奇剧本,在本世纪初的传奇杂剧创作中起着转捩风气的关键作用。在旧剧没落的沉闷气氛中,它异***突起,独树一帜,为传奇杂剧创作输入了新血液;它的新颖的题材、新鲜的思想,奔腾的激情,不为音律所拘的词藻,也成为挣脱格律枷锁的有力榜样,为传奇杂剧创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在1905年创作的广东戏本《班定远平西域》,不仅同样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在形式上有了更大的突破。该剧大量使用民间曲调,更通俗,更具地方色彩,并且在对白中夹杂外语,让剧中人着西装登场,甚至让大同学校师生手执标语彩旗登场,欢迎班定远凯旋归来,带点后世活报剧的性质。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手法运用得是否成功姑且不论,套用一句梁启超的话说,在那个思想闭塞的时代,非用这种鲁莽疏阔的手段不足以烈山泽以辟新局,其意义正在于此。这种手法的运用,同文明戏和早期话剧的兴起是步调一致的。阿英认为,这类班本“对于后来的戏曲改革运动,有很大的影响。”[8]所言极是。 四、翻译的勃兴

数晚清之翻译家,人必推严、林,此固不谬,但是不应忘记,于晚清翻译之勃兴有大贡献者尚有梁启超。

梁启超的贡献首先在理论鼓吹上。早在1896年,他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论及报刊体例,首推“广译五洲近事”,认为如此“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眢井以议天地”。以后他又陆续发表了《西学书目表序例》、《论译书》、《大同译书局叙例》、《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续译列国岁计***要叙》、《西***丛书叙》、《译印***治小说序》、《论学日本文之益》等一系列文章,论证之透辟,规划之精详,当时诸家实无出其右者。梁启超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他一方面尖锐批评了自江南制造局起以迄当时译书的种种弊病,一方面提出“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三条主张,其中许多具体意见,汇各家之说,至今仍不失其学术理论价值。他反对“徇华文而失西义”和“徇西文而梗华读”这两种倾向,主张“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三者之中,又以通学为上,而通文乃其次也。”[9]这种见解,至今仍有实际意义。毫无疑问,梁启超的翻译理论对晚清翻译事业的勃兴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梁启超还非常重视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例如他在《夏威夷游记》中表示,他“将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以供来者之诗料”。在《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总批》中,他主张“取索士比亚、弥尔顿、摆伦诸杰构,以曲本体裁译之”,以为“必取泰西文豪之意境、之风格,熔铸之以入我诗,然后可为此道开~新天地”。在《饮冰室诗话》中,他讴歌荷马、莎士比亚、弥儿敦,田尼逊,谓“其诗动亦数方言,伟哉!勿论文藻,即其气魄固已夺人矣”。希望有志青年能为索士比亚、弥尔顿,以报国民之恩。这种自觉地主动地试***从外国文学汲取营养,以丰富和改造中国文学的主张的提出,在当时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这一点更有意义。至于他的《译印***治小说序》、正如阿英先生所说:它“是阐明翻译小说重要性最初的理论文章”、“从‘有关世道人心’,到可以作为***治及社会改造的武器,这是对小说理解的长足的进步。因此,大家便注意于小说的翻译,而范围也依次渐广,形成极繁荣的局面。同样的,由于国人对翻译小说的注意,在写作上也受了很大影响。”[10]

梁启超自己也从事翻译。在晚清翻译极端繁荣的情况下,翻译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直译派,可以周氏兄弟为代表;有意译派,可以严、林为代表;有改译派,如苏曼殊之《惨世界》;有译述派,则当以梁启超为代表。梁启超也有以意译为主的作品,例如《佳人奇遇》、《十五小豪杰》等,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但他的主要贡献却在译述。梁启超主张将西方的学术思想作无限制的尽量输入,于是便更多地采取了较为便当、较易被读者理解的译述方法。他所做的多种泰西学案、《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岁兰夫人传》,以及《饮冰室自由书》的某些章节,其实大多是自日人的翻译中转述过来的。

就翻译本身来说,自然以直译和意译为正宗。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译述对传播新思想和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起过更普遍的作用。梁启超自己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壬寅癸卯间,译述之业特盛,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然皆所谓“梁启超式”的输入,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而社会亦欢迎之。盖如久处灾区之民,草根木皮、冻雀腐鼠,罔不甘之,朵颐大嚼,其能消化与否不问,能无召病与否更不问也,而亦实无卫生良品足以为代。”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郑振铎在《梁任公先生》一文中说:梁启超介绍西方的哲学、经济学等学说,“他的根据当然不是原著,而是日本人重述、节述或译文。然而因了他的文笔的流畅明达,国内大多数人之略略能够知道培根、笛卡儿、孟德斯***、卢梭诸人的学说一脔的,却不是由于严复几个翻译原作者,而是由于再三重译或重述的梁任公先生”。王哲甫在《新文学运动史》中也说:“至于个人方面介绍西洋学术文化,当推梁启超为最有功绩之人。梁氏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即逃避日本,蛰居饮冰室中,专心著作,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自然主义,培根的经验哲学,笛卡儿派的推理哲学,罗兰夫人的***事迹,以及平等自由等等新思潮,均由梁氏由日本转介绍于中国。他的《饮冰室文集》,现在虽然不像以前为青年人所爱读,但在那时候却是最新颖的学术,而发生极大的影响。”

五、报刊的发展和新文学队伍的联络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最有影响的新闻理论家。他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农会报序》、《萃报叙》、《蒙学报演义报合叙》、《知新报叙例》、《清议报叙例》、《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等,集早期资产阶级新闻理论之大成,开后起资产阶级报刊之新风,实为我国新闻学史之重要文献。

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在外患日急,内***腐败,经济凋敝,思想闭塞的情况下登上***治舞台的,他们又无权无势,无拳无勇,所靠只有一个名存实亡的光绪皇帝,所以他们的事业只能从扩大宣传、争取群众人手。因此,维新派的领袖们无不重视报刊及学会,梁启超对此尤屡屡言之,所谓“度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11]所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12]所谓“发端经始,在开广风气,维新耳目,译书印报,实为权舆。”[13]至于他对报刊作用的强调,对报刊内容的规划,前已略及,兹不赘述。不过有一点还需要特别提一下,即他指出“有一人之报,有一***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并且公开承认他主办的《时务报》以及《知新报》为“一***之报”,而,《清议报》则“在***报与国报之间”。[14]承认报刊的***派性,也就承认了报刊的阶级性(尽管他并未使用“阶级”这个词),这证明了刚刚登上***治舞台的新兴资产阶级对自己的力量和事业的正义性的自信,比20年代以后的资产阶级报刊用“公正”、“客观”等字样掩盖其阶级实质,所胜多多。这个认识决定了报刊宣传的***治倾向,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报刊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斗争的重要工具,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借报刊推行的文学***的阶级性,说明这时的近代文学确已进入资产阶级文学的新阶段。

梁启超的资产阶级新闻学理论之所以有力量、有影响,还程于他有丰富的办报实践作后盾。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份机关报《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和第一份面向社会的正规报刊《时务报》的主笔。这是百日维新以前国内最有影响的报刊,戊戌***变后,他又第一个创办了《清议报》,以后又办《新民丛报》,开辟了海外宣传阵地。他还创办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份专刊小说的杂志《新小说》,并在上面开辟了史无前例的《小说丛话》专栏。在同类报刊中,因为它们创办最早,规划最完善,持论最新颖,实际上起了样板的作用,继起者多以为轨范。例如他自己说:“《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时务报》后,澳门《知新报》继之。尔后一年间,沿海各都会继轨而作者,风起云涌,骤十余家,大率面目体裁悉仿《时务》,若惟恐不肖者然。”[15]又如黄遵宪说:《新民丛报》发行后,“此半年中中国四五十家之报,无一非助公之舌战,拾公之牙慧者,乃至新译之名词,杜撰之语言,大吏之奏折,试官之题目,亦剿袭而用之。”[16]阿英说:《新小说》杂志出版后,“新的小说刊物,至此始具完整规模。以后,《月月小说》、《绣像小说》,及《小说林》,才相继而起。”[17]总之,梁启超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

当然,梁启超所办早期报刊于社会贡献最大者在其***治思想宣传。对此,建国后的某些评论过多地强调了它的消极方面,而对其在当时条件下所起的巨大作用相对地重视不够,比较起来,一些亲身感受到梁启超影响的人的评价倒还较为客观。本文前引郭沫若、缪凤林等关于梁启超影响于当时青年的话不必说了,素痴(张荫麟)论《新民丛报》等影响于辛亥***,亦颇有说服力,兹录如下:“自维新派与******为***敌。***成而维新派被目为罪魁,而不知二者表相反里实相成也。‘国民***’运动实行先于言论,***人最著名之机关报日《苏报》、日《民报》,然《苏报》始于癸卯,旋被封禁,上距《时务报》之创办已七年矣,《民报》始于乙巳,上距《清议报》创办已六年矣,视《新民丛报》之发刊亦后四年矣。《苏报》《民报》以前,***人盖未尝明目张胆以言论学说昭示国人,国人之于******,不过视为洪杨之继起者而已。自乙未至乙巳十年间,肩我国思想***之任者,实惟康粱。虽其***之程度不如***人,然***学说之所以能不旋踵而风靡全国者,实因维新派先解去第一重束缚,故解第二重束缚自易易也。且梁任公自逃亡日本后,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中掊诋满洲执***者不留丝毫余地,清室之失去国人信用,梁任公之笔墨实与有力焉。清室既失去国人信用,而朝廷上又无改革希望,故***势力日增也,此梁任公无意中间接帮助***之一端也。”[18]

报刊的发展对近代文学的影响亦至巨。除了思想***带来的全面影响以及借报刊发表新的文艺理论和新的文学作品以外,还借报刊联络和培养了新的文学创作队伍。据笔者的粗略统计,《饮冰室诗话》中涉及的有作品的诗人约90名,《清议报诗界潮音集》上的署名作者近140名(据《清议报全编》第四集统计其间肯定有一人多名者),这样众多的作者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现在一报一栏上,足以证明当时的新文学已经有了一个相当广大的创作队伍。这些作者中不仅有老师宿儒、社会名流,而且有初生之犊,后起之秀。这些人的***治观点和艺术风格并不一致,但在“新意境”、“新语句”这方面却是大体相同的,梁启超通过报刊形式把他们联络在一起,对推进晚清文学***运动,显然有着极大的意义。

总之,梁启超于近代报刊的发展有大贡献,近代报刊的发展又于近代文学的发展有大关系。郑振铎云:梁启超“在文艺上,鼓荡了一支像生力***似的散文作家,将所谓恹恹无生气的桐城文坛打得个粉碎。他在***治上,也造成了一种风气,引导了一大群的人同走。他在学问上,也有了很大的劳绩;他的劳绩未必由于深湛的研究,却是因为他的将学问通俗化了,普遍化了。他在新闻界上也创造了不少的模式;至少他还是中国近代最好的、最伟大的一位新闻记者。”可以说,梁启超的这些劳绩,大多是通过报刊实现的。

注释:

[1]孙贻让与梁氏书。转引自缪凤林:《悼梁卓如先生》,《学衡》第67期。

[2]《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

[3]《我的童年》。

[4]《梁任公先生》。本书引郑氏言均见此文,以下不另注。

[5]《悼梁卓如先生》,《学衡》第67期。

[6]事见1979年3月7日《光明日报》第3版。

[7]《文学***之回顾》,见《文艺论集续集》,第83页。

[8]《晚清文学期刊述略》。

[9]《变法通议论译书》。

[10]《晚清小说史》第十四章。

[11]《与汪穰卿足下书》,见《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0页。

[12]《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13]《农会报序》。

[14]《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

[15]同上。

[16]《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06页。

管晏列传翻译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管晏列传翻译10篇

学习

金融市场营销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市场营销论文,内容包括金融营销的技巧论文,金融产品营销论文总结。一、市场经济下发挥财***与金融***策调控作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府采用财***和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

学习

村官述职报告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村官述职报告,内容包括村官述职报告范文简短10篇怎么写,大学生村官述职报告。一、坚定不移树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助村委工作自从上任的第一天起,我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吃苦受累,一心为百姓

学习

高中写人作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写人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写人作文,小升初必背十篇作文。4、每逢过年和什么节日,她总是招呼亲友来家里吃酒,摆的菜是这年里最丰盛的。她也是养动物的,记得她养的那只小黑母鸡是最会下蛋的,她将那些新鲜个大的鸡蛋留给家人,

学习

饮食安全常识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饮食安全常识10篇,内容包括饮食安全知识常识通用11篇,高温天饮食安全实用常识。每个学期,学校领导多次组织召开食堂工作人员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跟服务一线的职工讲清道理,知晓服务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食品卫生安

学习

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五年级英语上学期工作总结,英语教研组工作总结精选范文。五年级童话故事小学五年级谚语及答案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知识点五年级美文欣赏范文5篇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工

学习

元宵节贺卡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节贺卡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贺卡推荐,元宵节贺卡。3、喜迎元宵送你“三大元”:一送你,团圆的“圆”,愿你虎年美事圆圆;二送你,财源的“源”,愿你四季有财源;三送你,缘分的“缘”,愿你新年逢佳缘。4、卖汤圆啦……幸福的汤圆,快乐的

学习

被囚禁的公主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被囚禁的公主10篇,内容包括公主被囚禁逃亡的小说,公主被囚禁的电视剧。女主是一个街头妓女,被男主从她的皮条客的辱骂和殴打中救了出来,结果被男主下药迷晕,绑住手脚囚禁在他的乡村公寓。这一切看上去没有任何理由,其实是男主深

学习

拖把池龙头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拖把池龙头10篇,内容包括拖把池龙头推荐,拖把池龙头排名前十名的牌子。今天,我们班要来一次大扫除,我是负责拖地的。我先来到水龙头边,把拖把放到水池里,我拧开水龙头,水流出来了,像瀑布一样,水渐的我一脸,我哭笑不得。我在水池里右

学习

谢谢你我的爱人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谢谢你我的爱人10篇,内容包括谢谢你我的爱人原唱,我的爱人谢谢你原版。却在爱的生死别留恋当我们面对面站着,你却一句话也不说,我知道你的心里满是伤痕.我不该伤害无缘的你,而我做不到一声声的问候,却给不了你多少安慰你的

学习

保尔的精神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保尔的精神10篇,内容包括保尔精神永葆青春,保尔精神的详细例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关于英雄的颂歌。本书所描写的是在俄国

学习

孟子典故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孟子典故10篇,内容包括关于孟子的典故和故事,孟子的典故故事有什么。人们走出享殿院西行五十米,有一个高高隆起的大土丘,便是孟母墓。墓高9米有余,底圆长达二十多米。墓前排列着元、明两代祭祀孟母而立的御碑及石桌、石鼎、石

学习

六年级记叙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记叙文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记叙文阅读十篇,六年级记叙文。一、了解文体阅读要求,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知识性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记叙文一直占主导地位且所占分值较多,但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

学习

幼儿教学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教学论文,内容包括幼儿教育论文完整范文,幼儿一日学习活动论文。2.教师专业上的局限性对于幼师的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从事教学的老师大多数为语文学科的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中文专业毕业,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极为擅长,但

学习

消费支出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消费支出论文,内容包括关于消费的论文题目,消费支出结构论文题目。2.国内学者的研究。我国学者对***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的研究始于1998年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实施积极的财******策、扩大内需以后。国内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结

学习

高中文言文翻译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文言文翻译10篇,内容包括高中文言文翻译100例,高中文言文翻译解题技巧。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这里结合往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将其归纳如下。一、把握翻译标准和翻译的原则。1、翻译三标准——“信、达、雅”(1)信:

学习

汉语翻译英文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翻译英文10篇,内容包括汉语翻译英文的软件,汉文翻译英语有道词典。WashingtonsaiditopposesTaiwanindependence.Butithaseatenitswordswhileofferingmilitarysupporttotheisland.Washi

学习

英文简历翻译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英文简历翻译10篇,内容包括怎样翻译中英文简历,个人简历英文范文100个单词。Name:***Sex:FemaleDateofbirth:1986-10-22Ethnicgroup:thehighestdegreeoftheHannationalityCurrentresidence:

学习

英语谚语带翻译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谚语带翻译10篇,内容包括英语谚语十句带翻译,英语的谚语带翻译20个。Drinkalotofcoldandwhitewater,healthcomesnaturally.2、丈夫有泪尽情弹,英雄流血也流泪。Thehusbandhastearstoplayheartily,theher

学习

简介翻译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简介翻译10篇,内容包括医院简介翻译,部门简介翻译。一、引言“简介”是以简明的文字向公众介绍有关人物或事物的基本情况和特征的应用文体,主要包括人物、单位、产品、旅游景观和影视作品等的简介。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简

学习

英语谚语翻译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谚语翻译10篇,内容包括英语的谚语带翻译20个,英语俗语100句及翻译。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一、引言

学习

公司简介翻译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简介翻译10篇,内容包括公司简介的语言特征及翻译,一百字左右的翻译公司简介范文。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里,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企业在寻求发展机会时,并不会把目标市场集中在国内,跨国战略已成为

学习

翻译的英语10篇

阅读(85)

本文为您介绍翻译的英语10篇,内容包括大一必备英语翻译100篇,翻译英语短文1篇。翻译工作中的基础是要以原文为支撑,并进行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掌握,达到“信、雅、达”的翻译水平,这对于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都有一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