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精神篇1
2、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陈陶《长竹》
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4、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吴昌硕《咏竹》
竹子的精神篇2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讲起竹子:古代文人最爱竹,它有着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清华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脱俗、虚怀若谷,不作媚世之态之精神……我似懂非懂地听着,对竹子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也更喜爱起我的天堂——屋后的那片竹园。
往后,只要一有空,我就往竹园里跑,有时是带着几个小伙伴;有时是独自一人;有时要拉上母亲一起,名曰一起去挖竹笋。有时玩累了,闹够了,就呆呆地坐在金黄色的“地毯”上,凝望着竹子,想着老师赞美竹子的情神,不免疑惑起来——普普通通的竹子,哪来的那么多“精神”?面前的竹子,只不过有高有矮,有大有小;竹子的外表各不相同,有黄,有蓝,有青,有绿;竹子的叶子有长有短,颜色有异;竹笋也一样,长得有早有晚,有大有小……
带着满腹的狐疑,我跑到正在挖竹笋的母亲身边,先向母亲讲述了老师在学校对竹子的赞美劲儿,接着问:“竹子真的有那么多的可贵精神吗,我怎么就没发现呢?”
母亲被我问得一头雾水,疑惑了一下,接着说:“书本上的理儿我也不懂,你自己好好想,将来会明白的。不过,竹子的确与树呀,花呀,草呀不同,你只要把书念好,一定会懂的。”母亲的话虽然没有解答我的问题,但的确是一种鼓励,我开始认真地观察起花草树木来,而且读书也更认真了。
江南夏秋时节,台风暴雨多。一天夜里,台风暴雨随期而至。风雨过后,母亲邀我一起去竹园里看看,说是一定有许多竹鞭笋可挖。来到竹园,只见竹园满目疮痍,竹叶撒了一地,许多竹子东倒西歪,惨不忍睹……竹子的形象在我心中一落千丈;竹子的精神在我脑海里一扫而光。我开始认为老师是无稽之谈,是在骗人。
待母亲挖了一大把的竹鞭笋后,我还呆呆地站在那里胡思乱想。“来,儿子,我们去山上看看!”听到母亲的呼唤,我才回到现实,跟着母亲上了山。
来到山上,那些树木的形象更令我失望:大小树木不仅是东倒西歪,连那些我抱不过来的大树也都被拦腰折断,横七竖八树木,比起竹园来,那才叫真正的满目疮痍。竹园里的竹子是没有一根被拦腰折断的,只是弯了,斜了,至多也只是破了,裂了,没有一株倒在地上。
我为竹子感到幸运,不,我为竹子感到自豪;我真正认识到了竹子的坚强无畏、顶天立地。
竹子的精神篇3
1、竹的色彩是绿色的,但却不显单调,给人以生机。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的正是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
2、时间飞逝,转眼夏天到了。此时,那翠绿的“小娃娃们”已长大了,它们成为了一个集体,成为了有无数棵亭亭玉立的竹子围成的一片竹林。他们为人类遮挡了这炎热的太阳,人们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凉爽的世界”。阵阵‘叮咚’的溪水声伴随着风吹竹叶‘沙沙’的声音,奏出了一曲美妙而动听的歌曲,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
3、到了夏天,竹子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竹叶青翠欲滴,远远望去好像绿色的海洋,使人觉得非常舒服。近看,就能看清竹节上长有许多的枝条,要是把它折断来打人是很痛的。一阵风吹过,竹叶发出一阵阵“沙沙”的响声,好像轻轻弹琴的声音。
4、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高风亮节,高尚不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它有许许多多的优点,然而,我最欣赏它的坚贞不屈。它那“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的美好品质。它偃而犹起、柔中有刚的高尚品德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5、春雨刚过,竹笋破土而出。竹子生命是很坚强的,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什么环境下都能生长出来,就算是石头压住,也能钻出来。竹笋在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甘露,不断的生长。
6、春天到了,地上长出了一个个小竹笋。这些竹笋一天天长大。到了夏天,竹子越长越高,越长越密,最后便长得密密麻麻的。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小刀片挂在枝条上。秋天到了,虽然有一些叶子已经变得枯黄,但大部分都是碧绿色的。冬天到了,虽然天很冷,但是竹子依然很挺拔、碧绿;不像其它普通的树,早就变得弯曲了,而且叶子也已经落光了。
7、竹枝杆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人们喜爱。清丽俊逸,又不失顽强拼搏,敢于面对挫折的品质。风雨中,花儿草儿被风刮倒了,被雨点溅倒了,然而,竹子却勇敢地屹立于暴风雨之中,无一丝畏惧的神色,那样潇洒,那样自然。雨过天晴,风中透着一股泥土的清新,再看那一棵棵竹子,仍然立在那片属于它的土地上,如一位位窈窕的少女,依旧是挺拔的,亭亭玉立的,给人一种坚强的、无所畏惧的美。
8、竹,在别人眼中,是一株清翠,但永远都无法蓬荜生辉的“朽木”,独自在变化万千的尘世中摇曳着自己那翠生生的光景,独舞在天光血日之下,挺着油绿的身板俯首眺望。
9、我已不大清楚,我是什么时候认识并喜爱上竹子的了。但是,我知道,在集邮本里不知有多少张竹子的邮票,也不知有多少张墨竹的画作。我喜欢墨竹画,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便能把竹的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宣纸上。这,是一种朴素的美。
10、竹子就是这样,清高又纯朴的气质,清丽又脱俗的风韵,清幽又雅致的意境,清新又自在的悠闲,我爱竹,更爱竹那不畏世俗的颠覆,不为尘世所打扰,自净自清,自善自美的精神,学习它节节高的品质和***清高的气势。试问天下文人墨客、达理书生,你们赞竹,可你们有没有真正地爱竹,敬竹?
11、竹子的品种也很多,有龟背竹、紫竹、斑竹、楠竹……有的生长在土里;有的还可以在清水中生长。我家有一盘开运竹,就“栽”在清水中。
12、竹子除了带给我们心旷神怡的作用,在观赏之余,我们还要学习竹子那些精神。作为一名侨乡人也应该具备像竹子一样的精神。像许多赞美的诗句: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赞美竹子的诗都有很多含义像主写竹子美的、赞美竹子精神的。
13、竹子长得很高,是普通树的几倍。它的杆子是一节一节的,像一个什么似的。杆子上长着许多细长的枝条,要是把它折断来打人,那是很痛的。细长的枝条上长着许多刀片一样的叶子,它还是一个巧夺天工的乐器呢!只要你把叶子放在嘴唇上一吹,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14、竹子,四君子之一,是君子之花,有着超凡不俗的品格。“岁寒三友”,竹子又在其中。()每当秋风拂去,寒冬将至时,竹子,依然青翠不惊寒。这,是一种朴素的美。
15、竹子的生命力很强。山岩上、乱石旁,都有它的身影。即使在凛冽的寒冬,竹子都生机勃勃、翠色欲滴。所以,它和松树、腊梅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
16、渐渐地,竹笋长大了变成了苍劲挺拔的竹子。竹子一节一节的,仿佛是一根根藕连接起来的。竹子的叶子小小的宛如小雨滴,绿绿的又像一片片晶营剔透的绿色翡翠片。在阳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的,十分美丽。
17、竹子的叶子和茎都是翠绿色的,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形状像小船,那清新的空气,令人神往。美丽的竹林,它既是一幅绿色的画,也是一首抒情的诗。
18、竹子,一直都有无私奉献、团结、坚强的一种精神,而我们连竹子都不如的么?这竹子的精神,也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这是我们必定所需要的,可是这简简单单的事,多少人才能做到?哪怕只是一件,也显示竹子的精神,也希望每个人都像竹子一样,节节高声。
竹子的精神篇4
竹子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杆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往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息”字的解释有:
(1)呼吸时进出的气;(2)停止;(3)消息;(4)利息。
文中“息息相关”的“息”应属于_______________种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属第___________种解释。
2.这段短文写了竹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写了竹子“全身是宝”。
4.“岁寒三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画出表现竹子强大生命力的语句;用“( )”画出作者由竹子引起的联想。
6.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这是_______________句。竹子最突出的品格是______________
7.写出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竹子》答案
1.(1) (2)
2.用途 生命力 顽强生命力
3.建筑材料 造纸原料 编织竹器 药用 竹笋可食
4.松竹梅
5.“春风一过,它就像……强大生命力。”(我想……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竹子的精神篇5
1、竹,一见普普通通的植物,竹筒,毛笔写出了中国的艺术,竹萧,竹笛唱出中国的风采。竹筏、竹椅、竹床、竹帘……这些都是一些卑微的不起眼的东西,但就是这样,它的质朴,朴素的精神体验了出来。
2、外婆家门前就有一片小竹林,清秀挺拔、郁郁苍苍。竹笋一头尖,一头圆,穿着好多件棕色的衣裳,真像一枚小火箭。我给它脱去十七件衣裳,它才露出嫩黄色的肉。这时,它多像一座小宝塔啊!我用银光闪闪的刀把竹笋切成两半,它的身体里面是一格一格的。如果把它们横放,就像河面上的两条小船;假如把它们竖放,就像两架消防梯子。
3、竹扎根深。郑板桥在《竹石》一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干事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发扬竹的坚劲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4、一生清高简朴的竹,不为世俗感染,而在世界的终点处又献上一点精彩。他的一生平淡而充足,平凡的他不奢望成为牡丹,兰花,只愿快乐的活着……
5、也许,只是翠绿一时;也许,只是挺拔于深山泥泞之中;再也许,只是被农家用火烧尽……但是,他,依旧挺拔,依旧珍惜每一个春天,依旧仰望蓝田,幸福的微笑。他——就是竹。
6、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竹笋宝宝被春姑娘唤醒了。春雨一下,它们就破土而出。春风拂去层层笋衣,换上了一身嫩绿的新装,像天真活泼的少女,亭亭玉立在一片春光里。
7、葱翠 青翠 俊秀 修长 颀长 细长 傲骨 清高 岁寒三友 修竹成林 茂林修竹 青松翠竹 苍翠欲滴 亭亭玉立 直插云霄 冰清玉洁
8、竹子的外型非常漂亮。一个一个的竹节,细细长长的竹叶,一年四季常绿,充满了勃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所以,竹子是很多画家的笔下之物。
9、竹子,一个全身绿色的植物,有着笔直的身材,结实的竹节,尖尖的叶子。像一个威武的战士,不畏寒冷不畏艰难。
10、到了夏天,竹子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竹叶青翠欲滴,远远望去好像绿色的海洋,使人觉得非常舒服。()近看,就能看清竹节上长有许多的枝条,要是把它折断来打人是很痛的。一阵风吹过,竹叶发出一阵阵“沙沙”的响声,好像轻轻弹琴的声音。
12、青青翠竹,亭亭玉立,它有着修长的身躯,好似苗条的妙龄少女;又有着挺拔的姿态,好似威武的坚强战士。
13、秋天,当秋天来临时,花草树木全都零落,枯萎。而竹子却没有,他依然是那么碧青、那么威武、那么铿锵有力。又像一个君子,不论高低不论粗细,都是那坚强。
14、冬天,虽然竹子倒下了,但他的精神绝没倒下,他还是那么严肃,那么朴素、那么有君子之风。
15、他撑起绿色的叶,他的理想实现了!他看见了蓝天,脚踩一片土地,与他的伙伴共同享受着!他并不是孤独的站在这儿,或许看起来,他们彼此分开,但他们的根却紧紧地抱在一起,为彼此鼓励,为彼此分忧。他们是一个充满团结力量的集体!
16、高风亮节 顶天立地 胸怀坦荡 清雅脱俗 坚贞不屈 与世无争 虚怀若谷
18、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
19、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20、竹,自古以来就一直被作家和诗人所赞颂。苏东坡的一句话令我欣赏,“宁可食而无肉,不可居而无竹。”我想正是竹子那令人称道的品格,给予了我们大诗人那无数令人赞不绝口的诗吧!“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痴迷于竹,将竹在纸上淋漓潇洒地展现出来,几滴笔墨竹的枝,叶,干,便无不展现出那坚强不屈,不被风雨所折服的精神。
21、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具,应有尽有。
22、竹子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所起到的作用真是多不胜数,但是,真正让我敬佩的,是它的品格与精神。也许只需要一丝阳光,只需要一阵雨露,它就能发芽、生长。而它奉献给人们的何止是一丝阳光,一阵雨露?那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啊!
竹子的精神篇6
竹子的叶子是细长细长的,一丛一丛的竹子给人宁静安逸的感受,竹子无论是在什么环境里都能生长。
竹子的用处更是多的数不清——竹干不但是建筑的材料,而且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又可以编制成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以药用,竹笋可以食用,真是全身都是宝啊!
我喜爱竹子不但是因为喜欢竹子的外形,也不是喜欢竹的有广泛的用处,我喜欢的只是竹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迎风斗雪的品格。
竹子的精神篇7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据《蚕丛氏的故乡》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青神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据史料记载,到了唐文宗太和年间(827年-835年),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用竹编篓填石修建青神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
相传苏轼与青神才女王弗在中岩相恋后,王弗见苏轼在中岩山上读书,常被山上的蚊子咬得一身包块,十分心疼,于是回家请篾匠教她编了一把很精美的竹扇,送给苏轼,作为“定情物”。这把扇子被称为“东坡宫扇”。此后篾工巧匠们就开始学编宫扇,青神扇子从此出名。
明代,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制而成,现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
“电影《天安门》中诉说了一段令人骄傲的历史,***大典时那八个悬挂于天安门城楼的大红灯笼就是用青神的单竹制作的骨架。”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传承人***华说。
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挑、压、破、拼,***华气定神闲,选择竹丝编织书画作品。
1984年,***华改坐标编织为看***编织,把名人书画引入平面编织中,从此开创了青神竹编的新境界。平面竹编字画作为青神竹编最有特色的产品,其编织、材料、工艺、制作十分考究。“我们选用的是优质慈竹,经过刮青、启篾、分层、煮染、清洗、烘烤、分色、去毛等20多道工序,最后制作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灿若云锦、不腐不蛀、永不褪色的竹丝,然后通过临摹名家字画或其他***案编织作品。”***华说。
一经一纬,或分或并,一幅书画作品,竹编大师往往经过数十天甚至数年才能精编完成,既体现了书法艺术和国画的神韵,又显示出竹编艺术的绝妙,具有较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择云霞以入画,拈丝弦以流韵,神采飞扬,心血沁润。技艺一体,艺为上品。”(段绍安《中国竹艺城赋》)
以《中国百帝***》《清明上河***》《老北京》为代表的平面竹编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其中,《清明上河***》(长卷)是竹编艺术精品中的极品,仅编织五幅,第一幅于1993年被日本商人收藏,第二幅由宜宾长宁蜀南竹海博物馆收藏,第三幅由香港财团董事长收藏,第四幅由台湾星光三越董事长以106万元人民币收藏,第五幅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
多年来,青神县产生了胡自海、吴德全、殷超、***华、宋美湖、张德明、李建华、罗华灿等一大批竹编大师,在他们的坚守和创新中,青神竹编以新、奇、特、绝的神韵“艺甲天下”。1996年和2000年,青神县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1999年,青神县成为“国际竹藤组织中国竹艺城培训基地”。2008年,青神县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2008年,青神竹编被列入部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13年3月28日,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费翰斯考察了中国竹编博物馆后,欣然为***华题词:“您拥有一系列美妙的藏品,展示了人们可以用竹子做出的各种产品!”
竹子的精神篇8
一、中国竹文化的内容
中国人生活中的竹,既普泛及人类生活诸领域,又内化到以价值观念为轴心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中华民族生活中的竹为中国竹文化。中国竹文化的内容包括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符号。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竹文化景观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竹”作为竹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是物质的,但它所展示的效果却是精神氛围性的,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
食笋、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竹制生产工具、竹建筑、竹制交通设施和工具、竹制书写用具、竹制工艺品、竹制乐器为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
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即指称、象征或表现所指的能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和历史活动、社会的人际关系及历史事件都伴随着符号,符号把人们内心的情感、观念与外部世界的特定事象联结起来。竹在中华文化中被赋予现正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国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也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
天师道把竹视为一种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把竹这种植物“圆虚内鲜,重阴含素”的形象特征与道教“北机上精”、“玄轩之宿”等宗教理论相联系,用竹宗教符号能指的“植根敷实、结繁众多”象征“天感机神,大致继嗣,孕既保全,诞亦寿考”的所指意义。通过神秘的交互感应,在“交感巫术”(sympathetic magic)的心理作用下赋予竹以送子和延寿的神秘力量,使竹成为宗教符号。
“竹宗教符号”、“竹文学符号”、“竹绘画符号”、“竹人格符号”组成了竹文化符号构成部分。
二、中国竹文化的艺术特征
“竹”的许多特质,使得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柔美,坚韧,文化内涵,人格魅力,这些艺术特征在众多的诗篇和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清·郑板桥《题墨竹***》;“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朱元璋 《咏雪竹》。
从这些诗篇和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竹”在很多时候被古代文人借以表达自己的人格魅力,或者思想境界。恰恰是这种借物喻己的文学方式,赋予了“竹”高尚气节的人文情操。而这种人文情操是其他物质文化很少有的。
“竹”在中华文明发展中,曾经是记载文化内容的载体——“竹简”。因为这个特殊的特征,以致于在现代设计中,“竹简”的形式成为了表现中国古代文明和古代内容纪录的一个手段。
艺术来源于生活,“竹”文化的艺术性不单单表现在文学作品方面,还更多的体现在他在人民生活中作为生活材料的使用。
竹材色泽清新天然,其表面具有特殊的纹理、打磨后手感舒适,竹身散发着一种亲和、幽静柔美之力,这也是其他非天然材料所无法比拟的。竹材韧性好,易弯不易断,刚柔并济,竹节呈规律排列,具备一种特有的形态美。竹子体轻质坚,耐磨而又富有弹性,皮厚中空,抗弯拉力强,竹材的这些特质,使其具有了极强的设计表现力。容器、茶具、床、文具、家具、厨具、手杖这些都是竹子完美表现自己是非凡材料的证明。
三、中国竹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竹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珍品。随着现代城市文化的进程,中国竹文化紧随时代的步伐,渗透到现代产品设计领域中,给人们生活品质造成非凡的影响。研究中国竹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承与延续的问题。
在2012年米兰国际设计周上,题为“FROM 余杭”的设计展让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面貌,其中就基于竹的材料进行设计,用现代思维重新演绎自然材质。其中作品“泉”则是竹丝的表现,由余杭竹匠劈制而成,风干后为金黄色。顺应竹丝的自然形态,用最少的设计,放大材料本身的特质。作品 “凝”则是用极致的竹丝,陶瓷粉,环氧树脂,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结合,传统工艺与当下设计的碰撞,遵循竹子本身的特质进行设计,将竹丝不一样的瞬间凝结。这种极致的竹丝造型,将材质的特性做了极大的放大和夸张,让人感受到现代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韧性力量。
作品 “打酒灯”,中国古代传统的打酒的方法是使用天然竹筒做成的提子,用竹筒刮削而成,在把手末端弯曲,可以随意悬挂在方便的地方。这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考产品的智慧:利用天然的竹子材料,并且使用中可以随意放置,环保方便。打酒灯来源于打酒提子,希望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再设计,改变我们现在对光的态度。光也可以随意移动,随意悬挂在任何地方。
作品“无”是在竹制框架基础上随意制作灯罩,外观提炼了中国传统灯具的轻韧框架与纸质外包的做法。选用了竹签制作框架“骨”,传统宣纸制作外部蒙皮(皮肤)的做法,将让框架与遮罩达到最佳的效果,灯具透露出天然的光线。“有”和”无”是老子理论中的辩证的主题,无形能塑造出有形,有形能化为无形。竹和其他材质的混合搭配也是开创视觉新元素的一种表现手法,不仅丰盈了视觉质感,也使设计表达有了更丰富的阐述,格物而致知。
竹子的精神篇9
竹笋的生长,常常要顶开坚硬岩石,在我们看来是小事一桩,可是竹笋却似顶开一座
大山一般,因为它们的身躯与我们人类相比较,是多么遥不可及。你只是看到竹笋被石头压迫,而无法生长,可你有没有看到竹笋把坚硬的岩石顶开,你有没有惊讶竹笋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场春雨滋润的大地,植物开始生长。
一块巨大的岩石正在晒太阳。突然,他觉得脚下有些痒,便大声孔道:“是那个无礼的家伙在地下搞鬼!快滚出来!”
接着,一个弱小的声音从他脚下传来;“对不起,我是棵竹笋。请你让各地方好吗,我还要生长呢!我害怕把你顶痛了!”
岩石大笑起来;“凭你这个小身子骨还想把我顶开》我偏不让开,我倒要看看你怎么把我顶开!”
从这天开始,小竹笋和大岩石较上劲了。小竹笋吸收水分,养料,梦想早日看到阳光,见到他们的姐妹们,他想知道地上的一切,外面对它的吸引力大于一切!
当小竹笋在吸收养料和水分的时候,大石头在干什么呢?它仍旧每天懒洋洋地晒太阳,丝毫不理会小竹笋,只是觉得它的体形如此巨大,小竹笋要想顶开它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过不了几天,小竹笋就得到别处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大岩石突然觉得身子一斜,于是便大骂起来。小竹笋又在岩石下面说:“岩石先生,请你让开。否则,我可要将你顶开了!”小竹笋的声音粗壮有力。
岩石有些害怕了,可嘴上仍不服输:“如诺你真有本事,便将我顶开。谁怕谁呀!”
自此之后,大岩石便将全身的重量都压在小竹笋生长的地方,企***压制住小竹笋。
又是一场春雨,滋润了小竹笋,他锍足劲向上生长,大岩石只觉的身子一滚,便被小竹笋了。
这是,小竹笋,不,应该是翠竹见到地面上的一切,他快乐极了,努力向上生长。终于有一天,他成长为竹林中最高的翠竹,小鸟在她耳边歌唱,阳光照射在他身上,金灿灿的。而岩石正沉默得躲在一旁,他为自己霸道和骄傲付出了代价。
这个故事,使我懂得:做人要像翠竹那样,顽强不屈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还有,我们也要学习竹子的自我奉献的伟大精神。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菇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还可以助消化,防便秘……。翠竹不愧是“绿色的宝矿”啊!
自古至今,竹与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呤,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我自小,便梦想住在一片竹林中,隐居于世外,与书为友,与竹为呤。
署往冬来,迎风斗雪,经霜雪而不调,历四时而常青,充分体现了翠竹不畏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的象征。
竹子的精神篇10
莫干山中心学校地处举世闻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北麓,茂竹修林,绿树成荫。学校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竹文化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进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有“七德”,即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和担当。可见,竹文化蕴涵着厚实的民族精神。在竹文化的熏陶中,莫干山中心学校的学生感受和理解着竹蕴涵的情感、思想和品行,学习和体会着竹之精神的表现手法,丰富了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全面协调发展。
一、一则校训,蕴育学校“竹文化”之根
莫干山中心学校历史源远流长,1932年6月1日(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一日),私立莫干小学建校,12月教学楼落成。黄郛先生创立学校时提出了“勤、俭、忠、慎”的校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得到较好的结合。
学校与时俱进,赋予校训新的内涵,倡导“勤奋”“节俭”“忠诚”“慎行”。同时依托地处“竹海之乡”的独特乡土资源,积极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提出了“亮节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号召莘莘学子以简朴的生活磨炼自己,宽容厚重,慎思笃行。激励广大师生像翠竹一样,高风亮节、坚忍不拔,奋发向上,让“亮节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深深扎根于师生的心灵,并茁壮成长。
二、两个元素,构建学校“竹文化”之干
莫干山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学校搭建了一个天然的舞台。学校依托地处“竹海之乡”得天独厚的地域乡土资源,充分挖掘竹所具有的外形及内涵之元素特点,美化、亮化和诗化学校环境,扎实地推进竹文化建设。
1. 竹形元素,扮靓校园
为了能让每位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我校围绕竹文化特色精心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处处体现竹子的特色和精神。走进莫干山中心学校,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自然清新的竹文化气息:竹文化大厅,体现出“亮节向上”的校园精神追求;古朴典雅的莫干山文化长廊,行走其中,既能领略莫干山的风采,又能感受到竹文化的魅力;匠心独具的“校园微型竹博园”,徜徉其中,增长新知;精致的“竹制品工艺室”彰显了竹之神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2. 竹德元素,净化心灵
竹有“七德”,即“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和担当”。学校将此“七德”镌刻在大理石上布置于校园中,形成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构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进而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外显的校园景观必将内化为学生对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诗化的校园必将带给学生文明的体验与追求。在校园里,跃动着的绿色意象和生命韵律,随处可观、可感。师生只要踏进校门,就时时与竹为邻,处处与竹相伴,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学习,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三、三项载体,培育学校“竹文化”之林
学校围绕竹文化,构建以学做人教育为核心,以创造教育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性教育体系,让全体师生参与各种各样“竹文化”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接受“竹文化”的熏染,并将其渗透于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及做事之中,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1.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竹文化”品位
为深化竹文化的建设,传承前期竹文化的教育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对竹文化教育功能的认识,学校借鉴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申报了市级课题“依托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以期对本土教育资源的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建设等方面产生更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进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2. 以教材开发为载体,打造“竹文化”体系
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资源的原则,在分析学校外内部具体情境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有的设施、教师的专业水平,注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统一,基础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统一。为了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家乡的竹子,熟知家乡的人文风俗,学校组织编写了《我的家乡莫干山》《学生竹艺制作》《竹之韵》等系列校本教材。既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了教学手段,带动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3. 以活动展开为载体,丰富“竹文化”校园生活
竹文化既是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学校精神的一种传承。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文化,不断引领学生感受竹之精神品质,从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出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知我莫干行
学校结合湖州市南太湖小导游活动,深入挖掘名山文化,以“知我莫干、爱我莫干、护我莫干、兴我莫干”为活动理念,开展访名山古屋、探名人踪迹、唱名优特产和颂民俗民风活动,使学生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
(2)我的竹校园
学校通过“竹文化”长廊、校园微型竹博园和体育文化长廊等布景,让学生了解竹子的基本知识、历史神韵和资源概况,引导学生认识到竹子是学校精神的象征,要求每个学生学习翠竹品质,并自觉内化成道德的力量、学习的动力,不断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3)悦动竹竿舞
为了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结合阳光体育活动,我们还自编自创了一套竹竿舞。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敏捷地进退跳跃,在竹竿开合的瞬间,潇洒自然地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现在,竹竿舞已成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调动了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团队精神,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综合的发展。
(4)竹在课堂
学校以竹文化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课程:在科学学科中认识竹子的种类及生长特性;在语文学科中抒写竹之精神,感悟竹之品格;在美术学科中描绘竹子,领悟竹之魅力;在音乐学科中轻吟浅唱竹之歌,陶冶情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竹艺小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们在识竹、写竹、画竹、咏竹和竹艺作品的制作中品味到竹之清雅高洁、生机盎然的外在魅力,以及清俊不阿、刚正挺直的丰富意蕴,最终,竹子那“立根、坚韧和虚心”的品性深深根植于学生们的心中。
(5)竹艺初体验
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学校先后开设了竹编兴趣组、竹刻兴趣组、竹烙画兴趣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掌握一些竹编、竹刻和竹烙的技巧,并能制作多种竹编器具和竹刻玩具,例如竹快板、竹笔筒等。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竹制工艺品“三个和尚”还获得了县中学生科技小制作的一等奖。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全体学生得到了锻炼,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各方面的素养,学校营造出了浓郁的育人文化氛围。在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中,学生用行动展示了“亮节向上”的人文追求,并为“亮节向上”的学校文化不断增添着新的内涵。
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全体师生参与进来,亲自动手,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文化;让师生在体验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原动力作用,营造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启迪了学生的心智,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