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是谁写的篇1
纵观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都是寒窗苦读,付出毕生的心血,才换来荣誉与美名。
大家也许知道,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大学时成绩太差而被退学。如果换做我们,就一定会放弃学习,而托尔斯泰没有放弃,坚持学习,用了比别人多十倍的时间来学习,练就了所谓的“功夫”,成为著名的作家。
我国的大文学家也不逊色。汉代的司马迁就是在苦难中写了《史记》。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遗愿写一部史书,开始创作《史记》,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为向匈奴投降的李陵辩护,被汉武帝打入大牢,受以“腐刑”,司马迁曾想过自杀,可后来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依然活了下来,虽然痛苦到极点,但是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把《史记》完成。司马迁在狱中忍辱负重,历经13年,创作出著名的《史记》。
关于“功夫”,著名的还有编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他为了完成《本草纲目》亲自寻找各种草药,不管毒性大不大,都要尝试。他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历时29年编成了巨作《本草纲目》。
托尔斯泰、司马迁、李时珍都是付出了心血,才换来了成功。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什么职业都要下功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干什么,只要下工夫,用心去对待。就一定会成功。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篇2
【关键词】 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对策
一、写作的本质
Grabe和Kaplan(1996)将写作定义为“谁给谁写了什么,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何写[1]”即写作是作者和读者在一些问题上出于特定的目的而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写作过程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影响下,集认知过程、写作动机、阅读过程及写作者背景于一体的活动。Scarrella认为写作蕴含了四种能力:语法能力,即语法规则的应用,词法、语法、单词拼写和标点符号等。语法能力在学生的写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语言能力,是指使写作者根据写作目的、写作主题和写作对象的不同改变写作类型的能力;话语能力,指通过使用衔接手段协调连贯地组织写作文本的能力;写作策略的运用:如头脑风暴,撰写草稿。Scaralla(1992)认为,熟练的写作者应该精通以上列出的四种能力。
Badger和White(2000)指出了写作必不可少的四个构成部分:语言知识、写作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知识,特别是写作的目的和写作的技巧[2]。他们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挖掘写作者的潜能和对写作者大量的知识输入得到实现。
以上研究强调写作情境(听众和目的)、社会环境和写作者个人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写作是一个筛选、组织并用连贯的方式表达某人思想的过程。进行写作时,写作者首先要有意识的从大脑中调取自己对该话题的已有的知识,然后筛选相关联的内容,并进一步构建知识体系。
二、大学生的英语写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教学大纲(1999)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分成两个阶段,初级英语阶段(大一、大二),另一个则是高级英语阶段(大三、大四)。我们把初级阶段分成六级,即1-6级[3]。而本文提到的写作就是符合大学英语4级要求的写作标准。教学大纲中对四级写作的具体要求是指: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意思表达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然而全国大学生英语考试委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考试的平均分只有5-7(满分15分),远远低于写作及格水平。对此,笔者通过调研和自身学习体会相结合对学生写作能力较低的原因分析如下:
1、过分强调写作结果
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主要关注语言,写作被认为是简单模仿文本的过程。换句话说,英语教学大多只强调语法的正确、词汇和句型结构的丰富、标点及单词选择的恰当。尽管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弊端,但考虑到学生的确亟需英语语法指导,因此他们还是把英语语言使用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总之,由于写作教学过分重视最终的写作成品,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很少交流,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缓慢。
2、对写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中国的英语教学重阅读而忽略写作。学生很少接受写作技巧的培训,特别是文本层面的写作技巧。写作课通常是这样的:下课前几分钟,教师才匆匆布置写作任务,规定好作文上交时间。作文上交后,负责的教师会逐词逐句地修改作文中存在的语法或是单词拼写错误,不负责任的老师或许连批语都不会写,只是给个分数或写上日期便草草了事。而且,学生拿到教师批改的作文时,也不会仔细的去琢磨存在的问题或是改正错误,只是把它丢在一边不予理会。由于缺乏教师的写作指导,学生更害怕写作;教师也只责备学生写作水平差,双方很少深入剖析自身的原因,造成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3、缺乏写作的热情
长期以来,成果教学法一直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写作教学始终是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被迫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把写作当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是把它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缺乏写作热情,自然也就不会去研究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了。
4、过时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但它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科学。教师往往不使用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写作也只被视为家庭作业,学生自己写,教师负责批改。尽管有些教师会把写作和阅读联系起来,通过分析阅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衔接手段、篇章结构等写作技巧。但教师的关注点仍然在学生是否运用了新颖的句子结构,是否运用了恰当的词汇,有无语法错误等,仍没有引领学生理解写作的实质,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三、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信心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上课,还应该承担起教育的重任。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热情,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技能有一个质的提高。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激发其写作的自信心和热情,注重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写作创造性的发挥。
2、有效利用反馈
教师的反馈对于第二语言写作者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积极肯定的反馈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写作技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繁重的工作;然而,如果教师的反馈不负责任、草草了事,那将也会导致学生对写作的不重视,长此便会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的反馈方式也是多样的,例如,对学生的初稿和终稿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发现其进步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或者与学生共同讨论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感受和领悟,自主提高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进行写作专题讲座,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写作风格、写作内容、写作结构,进行不同的讨论,提出相应的建议。教师的反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之间的写作互评和反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也大有裨益,它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4]。同伴互评和反馈已经成为促进写作教学的一个有效方式,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彼此帮助,互相促进。
3、培养写作者的读者意识
写作是作者和读者进行交流的方式。显然,读者是写作者进行写作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功的写作的标准是可以反映和传达作者的想法和意见,并且符合大众的需求。在写作领域,读者被吸引的原因可能是作者与他们有着某种共同的主体利益,社会或***治信仰,兴趣爱好等。一旦写作者了解了他们的目标读者,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他们便会对自己的写作风格、写作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变,便会朝着读者喜欢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受众意识。受众意识就是一个写作者意识到他写出的东西谁会喜欢,并且尽力使自己的写作像这些人靠拢,真正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rabe,W.and Kaplan,R.(1996).Theory and Practice of Writing[M].Addison Wesley Longmen.
[2] Badger, R.&White, G "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in ELT Journal,Vo1.54,No.2.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 ***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 陈立平,李志雪.英语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66-69.
[5] 张在新等.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4. 43-50.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篇3
1.朗读课文,学时珍为了能够解除病人痛苦,不畏艰险,坚持实践,行医著书的高尚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诊费”“记载”“解除”“拜访”“流传”“救死扶伤”“疑难病症”“严寒酷暑”等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位历史人物的***片)教师边放边解说:同学们,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的事迹被广泛流传,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一位。(课件展示李时珍的***片。)
2、这是——李时珍(板书课题)。
3、你们对李时珍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说)
过度:同学们对李时珍知道的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来具体深入地了解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纠正错误读音。
3、检查朗读效果。同学们,谁能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4、指名读,同学评价,注重正音。
5、通过朗读课文,你又对李时珍有了哪些认识呢?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刚才同学们课文读的很好,可是文中还有许多词语同学们理解不深,接下来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查一下,解决自己生字词上的问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诊 职 症 效 凑”生字并说说在书写时应注意事项。
(2)说说对你“诊费”“记载”“解除”“拜访”“流传”“救死扶伤”“疑难病症”“严寒酷暑”等词语的理解。
四、作业
生字抄写3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对李时珍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李时珍(教师板书),明白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细读课文,深入品味。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段落或者句子。并且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感动。
2、学生4人一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重点句子。
“他不怕山高路远……有时侯还在山上过夜。学生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引导。”
(1)从 “走遍”一词,可以体会到采药的艰辛,比较“走遍”和“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不怕……不怕”体会李时珍不怕困难的精神。板书(走遍)。
(2)有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3)人们都说“是药三分毒”,作为医生的李时珍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还要“亲口品尝”药材呢?学生自由发言,从中体会到李时珍为科学奉献的精神。板书(品尝)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李时珍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此时此刻,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从中表达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体会。
1、同学们,古人不是已经留下了许多药物书吗,李时珍为什么还要历尽千辛万苦地编写《本草纲目》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到答案,同桌互相交流。板书(编写《本草纲目》)
2、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李时珍编的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样的?指名读相关课文。抓住重点词语100多万字细细体会。
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套书。(课件展示《本草纲目》***片)
5、李时珍写这本书用了多长时间?指名读有关句子,注意要把花费时间长的感觉读出来。
四、总结全文。这本书还不仅包含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包括天文、地理、化学、植物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就连达尔文看了都心悦诚服地称赞说:“这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啊!”可以说李时珍不愧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了不起的人物——李时珍(回归课题)
五、作业设计:
课下搜集中国古代的名人传记,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
板书设计:
走遍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篇4
[开心辞典]经典暴笑
人物:主持人,瞎子,瘸子,小儿麻疲,嘉宾雕。*:主持人穿着西服,拿着麦克走上台。
主持人:各位观众,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在坐的老少爷们,大叔大婶你们好,我非常高兴啊,今天大家能够来到我个人举办的开心辞典,下乡慰问栏目现场,同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首先有请今天的几位非同寻常的,帅呆酷闭的,他们在本村也是焦点人物,有请:三位评伟闪亮登场。多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啊。
*:主持人自己鼓掌。这时音乐响,三位评伟走上台,一个是瞎子,一个是瘸子,一个是小儿麻疲,他们举手示意,瞎子还能个棍子,别人都站下了,可是瞎子还走呢,都快走过了。
瘸子:哎......别走了,到地方了你还往那走啊?
*:瘸子走到瞎子那,把他另了回来。
瘸子:你叫我怎么说你呢,咋整呢,下回出门可不能带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你这样的,还走呢,那前面要是个悬崖你也走啊?丢人呢。
瞎子:就你那样好,你说你走道就好好走呗,非得走一步,画个圈,走道连个整形都没有,还要学人家跳霹雳呢,不是这有俩人我嗑趁你,就你这腿脚王八追你都不费劲。
小儿麻疲:你俩少说几句行不,就你俩都啥形象自己不知道啊?我这么大人物今天能和你俩来,我下多大决心呢,我要不是给主持人面子,你就把我打成你俩这样我也不来啊。
主持人:哎呀...看我面子来的,多谢你对我的支持啊,小第这里有礼了啊。[主持人双手抱拳]
小儿嘛疲:你们知道我是干啥的不?
主持人:你是干啥的呀?
瞎子:就他这样打经都没人用他。
瘸子:基本他就是个废品,说好听点也是个半成品。
小儿麻疲:我告诉你啊。你别逼我,降龙十八掌我练俩多月了。要是把你打成半身不随你可别怪我啊。
主持人:你刚才说你是干啥的,什么大人物啊?
小儿麻疲:平时我都不爱说这事,好象我爱吹似的,今天我告诉你们啊,我现在是代言人了。哈......
主持人:哎呀我的哥呀,哪家公司那么没大心呢?叫你当代言人呢?
小儿麻疲:谁,国家畸形,弱智者保护协会,那广告牌上的相片都是我,光荣啊。哈......
主持人:好了,好了,别说这些了,请三位评伟入坐。
*:瘸子在坐下的时候还拌倒了。
主持人:我的妈呀,你三个都火死我了,叫大家见笑了啊,我先说明一下啊,因为我们这个节目刚刚举办,由于经费不足,也就只能请这样的了,请他们一个人才给10块钱,如果有失物之处还请多多原谅啊,下面有请今天的特邀嘉宾,同时他在本村也是最有知名度的人物,有请:雕树棍。
*:雕穿着大挂,一副汉*的打扮,骑着二八自行车,上台,雕把车放在一边,和几个评伟握手,主持人也过来和他握手。
主持人:欢迎欢迎啊,哎呀...就等你了,你怎么才来啊?
雕:别提了,我这车老煞气,骑一会就得打点气,没看见我这车后面有个气管子吗?累死我了。
主持人:赶紧的吧,快请坐。
雕:太客气了,那怎么还有瞎子呢,算命的啊?
主持人:算啥呀,是今天的评伟,你不用搭古他们。
雕:不用给上点烟啥的呀?
主持人:那可不行啊,我们不允许贿赂啊,现在开始进入今天的主题,第一:你要答出12道题,地二:你在答题的时候可以有三次求助的机会,地三:你可以得到三个家庭梦想。
雕:梦想啊?
主持人:我说的话你明白了吗?
雕:哈哈......淅沥糊涂。
*:三位嘉宾鼓掌说好.......
主持人:好什么呀。叫你们说话了吗?还不如找三个哑巴了。[主持人对雕说:你可以说出你的三个家庭梦想了,说吧你要点什么?]
雕:家庭`梦想啊?
主持人:啊,别不好意思,想要啥你就说呗。
雕:啊......梦想啊,哈...那我就要500万人民币,现金啊,有一张假的也不要啊,地二个给我一个一万多平别墅就行,地三个梦想,就要一辆法拉力跑车就行了。
*:主持人直勾勾的看着雕。
雕:哈...行了,我就要这些了,知足者长乐吗。你看啥呀?真够了不要别的了。
主持人:我说雕树棍同志,你就没想当个******啥的?
雕:你拉倒吧,我还当***,我跟俺村委会这些人,混了5.6年了,我就请他们吃饭都花老多钱了,我跟他们就说,我说啊,我也没什么要求,叫我当个公安啥的,可是他们说我啥,说我形象不好,怕给老百姓起反作用,后来我好说逮说,村长才同意叫我当个通信员,说我穿这身,再骑个车最适合干这个了,你还叫我当***,别豆我了,哈...哎...你是不是那我开心呢,告诉你我可不傻啊,好赖话我还能听出来。
*:主持人用英语说[对不起]骚瑞
雕:烧啥玩亿?
主持人:不是,我绝对没有那意思。
雕:那你啥意思啊?
主持人:根据我们这个栏目的规定,嘉宾的家庭梦想不能超过五千元人民币。可是你说的这几样,把咱村卖了也不够啊。
雕:你不说是梦想吗?我寻思梦想也就说说大话,痛快痛快嘴呗。还能当真事呀?
主持人:谁说不是真的了?只要你把12道题都答对,你就可以得到你的家庭梦想。不过我们会根据你所要的东西给你出题。
雕:那咋的呢?
主持人:这你也不明白啊?我叫评伟告诉你,叫谁说呢。
*:瞎子指着别人。
瞎子:人家主持人什么意思,我都明白了,我给你解释解释吧,比如说按照你刚才要的那些东西,你的问题就是天上有多少个星星。你能答上来吗?
雕:叫谁谁也查不过来啊,这不是难为人吗。
瞎子:知道就好,如果你要的家庭梦想是一包洋蜡,那你问题就是1+1这么简单。
雕:我要那玩意干啥呀?点着了,冒烟咕咚的。
瞎子:还怕冒烟,到了晚上我哪天不点个三五十跟啊,把屋里照的亮堂堂的。
雕:你拉倒吧,我就是把太阳挂你家屋里,你也是一片漆黑,还亮堂堂,都白瞎那蜡油。
瞎子:你咋这么说话呢,那当着瘸子还不说短话呢,
瘸子:你说谁呢?就你说话好听啊,我要不是看你是个瞎子,我早就踢你了。
主持人:行了,你些会吧,你那腿脚走道都不赶趟,还踢人呢。
雕:哎...话可不能这么说,人不可貌相,说不定他还能踢出个佛山无影脚啥的呢。
主持人:好了,别说没有用的了,现在开始答题。
雕:现在就开始啊?
主持人:啊,现在开始。有事啊?
雕:你先等等,头一回见这么大场面,我先吃点药。
主持人:啥药啊?
雕:救心丸,我心脏不好,怕一激动...哈哈.....完了影响不好。好了,我吃完了,你出题吧。
主持人:请听地一题:我国申奥成功后,定于哪年在我国举办奥运会?a.1008年b.2008年c.3008年
调:2008年呗,这也太简单了,叫个人就知道。
小儿麻疲:我咋不知道呢?
雕:我能和你比吗。你都是代言人了。哪有闲心管这事呀,你看看他给这三个答案,1008年,那是啥年代呀,哪时候有奥运会吗?3008年那还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得等一千多年呢,要等3008年开奥运会,我都变化石了。我一想指定是2008年。
主持人:这道题你答对了。你的分析能力比较强。请听地二题:你能说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名字吗?
雕:四大美女啊?
主持人:对,古代的四大美女的名字。
雕:哈......哈...
主持人:说呀。
雕:不知道呀。
主持人:不知道不行啊,快说,你还有一分钟的时间啊。
雕:哪咋整啊?
主持人:你不是有三次求助机会吗,你看你用哪一种?
雕:那我就求助三位评伟吧。
主持人:下面请三位评伟帮助答题。
*:三位评伟合计了一会,说:杨贵妃,梦昭君,貂禅,西施。
主持人:你同意他们的答案吗?
雕:他三个说的对不啊?我有点怀疑呢,我还不知道,几死我了,那就听他们的吧。
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
*:雕走到三位评伟的面前握手。
雕:太写谢你们了,我真没想到你们这么有实力。
主持人:请你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答下一道题。
*:雕走了回来,坐下了。
雕:多亏他三了,要不我还以为四大美女有慈喜一个呢。
主持人:你没寻思有武则天呢?接着听题。
雕:等等,我得吃点镇静剂,这太激动了。
*:雕把药吃完了。
主持人:照你这样,你要把这12道题都答完,不能药物中毒啊?我给你拿点水啊?
雕:不行,大夫说了吃药不能喝水,干嚼疗效更好。
主持人:我还头一回听说,注意了啊。请听地三题:我国古代的医术非常高超,问,本草纲目是谁写的?a.李时珍b.华佗c.喜来乐。
雕:c.喜来乐写的,是本草纲目不?
主持人:是本草纲目。
雕:对就是喜来乐写的,这电视剧我看过,那喜来乐老厉害了,人,死半个月了,都能救活。
主持人:三位评伟对他的答案有什么看法?
瞎子:我觉得好象不是喜来乐。
瘸子:我觉得也不是喜来乐,好象是李时珍。
小儿麻疲:你别在那瞎说,人家李时珍是俺村的兽医,有一天俺俩在一起喝酒吗,完了他喝多了,把他这点心理话都抖了出来了,个人隐私都说出来了。我也没听他说他写过本草纲目啊。指定是华佗写的。
*:瞎子说是c瘸子说b也不知道谁说的对。雕俩手抱着头,很为难的样子。
主持人:好,时间到,请雕树棍说出正确答案。
雕:选哪个呀....哎[a].........
主持人:选a啊,恭喜你,又答对了。
*:雕自己叨咕,我也没选呢,咋还对了呢?
主持人:地四题:请问下面哪一个不是四大名著,请选择,a.三国b.封神榜c.西游记。
雕:b.封神榜不是四大名著里的,就这简单还想考我呀,你也太不拿我当回事了,就我穿这身衣服下馆子都不给钱。人送外号雕树棍,爱谁谁,真有意思。
主持人:请不要说太多与本节目无关的话题啊。也不是叫你上这演讲来了。请听地五题:在我国抗日战争的时候,是谁舍身炸毁敌人的碉堡,a.黄纪光b.董萃瑞c.***。
雕:那这事算是好事不啊?
主持人:他这要不是好事,我们能把他的名字流传至今吗。
雕:啊...那指定的***炸的,好事都是***干的,***的美名传天下吗。
主持人:选***啊?不改了,你再好好想想不?
雕:不对呀?
主持人:对不对的我能说吗。
雕:那你这意思是暗中指点我呗?那我选哪个呢。要不我打个求助电话吧?
主持人:行...抓紧时间啊。你给谁打呀?
雕;给110呗。平时110不老说什么,有求必应吗?何况这个问题还是个爆炸事件。
主持人:算了算了,你还是别打了,还打110,你把119122都找来呗。真是傻子放火不怕大扯。
雕:我要是答对了12道题就有五千块钱的东西啊?
主持人:对啊。
雕:那我要是答错一个就啥也没有了呗?
主持人:那到不是,如果你现在不答的话,可以按照你答对的题数给你奖品。表示鼓励。
雕;啊..那我就放心了。我还以为啥也没有呢。那我就选***了。我相信我自己。
主持人:哈....哎呀..恭喜你。。
雕:我说我答对了吧。
主持人:您答错了。今天的题问呢就到这里。根据我们的规定你今天答对了四道题。你可以获得一份精美的礼品。
*:这时三位评伟都走到主持人的身边,瘸子拿个盒子,主持人把盒子拿过来,对雕说:接着,这是你凭自己的实力丰收的硕果。
雕:啥好玩意啊?
*:雕拿出来一看,我的妈呀,就给一双黄胶鞋呀?你这也太抠门了。这不糊弄人吗?那你还管饭不啊?三位评伟和主持人要他们三个人一天的工资钱。
主持人:我现在真没有钱,给你们打个欠条,年底指定给你们还不行啊,一共就30块钱,我还能该黄你啊。各位观众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再见。说完走了。三位评伟说:就你这样的下回给50也不给你干了。
*:主持人下台。
雕:追着主持人说:你到底管饭不啊?追下台。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篇5
一、贬谪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由于是遭贬后作诗,故贬谪诗中大多的情感表现为倾诉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愤慨,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等等,皆以“怨”“怆然”“伤心”“寂寞”等词鲜明而直接地表达了自己悲慨和忧愤之情。
由于诗人性格不同,在对待被贬的问题上表现迥异,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被黜者并没有陷于落魄之中而不能自拔,反而表现出豁达、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刘禹锡在遭受重大***治挫折之后以这两句诗勉励自己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苏轼被贬后也并未消沉,而是心存希望和抱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尤其是当苏轼被贬海南后,竟挥笔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个性。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等则更强调自己品行高洁和坚持不懈的使命感。
此外,贬谪诗中还比较集中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源于其被贬谪后离乡的悲伤和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情思。这些情感具体说来有“思归”“思人”“对山水的留恋”以及“闲适之中掩藏的孤独寂寞”等。如柳宗元著名的《江雪》一诗,就在空旷的冬景描写中表达了自己遭贬后的孤寂与凄凉。寄寓这种情绪的诗句还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柳宗元《溪居》)等,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村行》),“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则表现出诗人在仕途多舛时对旧人旧地的思念和追忆。
二、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1.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怀才不遇的凄苦,忠而被贬的愤懑,都融入诗中。如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因力谏唐宪宗迎佛骨事被贬潮州,在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便直抒其意:“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自己敢于直言进谏为民请命的为官态度与精神,也表达自己的悲怀与惆怅。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都是以景衬情借景抒情,表达被贬后的黯淡与凄凉。
2.对比衬托,虚实结合
诗人失意后往往会联想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借以对比伤悼,或借古讽今,或自嘲,虚中有实,实里有虚;即便是借眼前景物抒写悲怀的诗句往往也是用景色的明艳秀丽来反衬烘托自己的心绪。如“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李纲《六幺令》)“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等,分别从古今对比与乐景写哀角度抒发自己遭贬谪的苦恨。
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
由于权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诗人大多内心压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便成为其在诗中表情达意的惯用手法。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上的***敌权势等阻碍;“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则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刘禹锡被贬后创作的大量寓言诗,像《聚蚊谣》《昏镜词》《百舌吟》《磨镜篇》《飞鸢操》《秋萤引》等,即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塑造各类形象,寄托自己坚定的意志和高尚情操,表现自己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
阅读训练一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来分析。
2.有人评价这首诗妙在“二折”,诗中两次转折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起承转合,章法严谨,尾联“合”得严密而又自然,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二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颈联中“尽”字用得极为传神,请分析其妙处。
2.尾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训练三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试分析颔联与颈联之间的关系。
2.“犹自音书滞一乡”是抒发思乡之情吗?为什么?
阅读训练四
六幺令
李纲[注]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渔翁满江雪。
[注]李纲,抗金英雄,此词作于南渡初期的被贬途中。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有人认为“苒苒惊时月”之“月”与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之“月”用意相同,你是否赞成,请结合诗歌说说你的理由。
2.词的下阙表现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句子分析。
阅读训练五
西江月
张孝祥[注]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张孝祥,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两次因遭投降派弹劾而被贬谪。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词人感觉“悠然”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2.这首词中,词人是如何描写湖边春色的呢?
3.简述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阅读训练六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 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请结合全诗分析。
2.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是哪个字?为什么?
3.诗歌有所谓“结穴之处”,即全诗情感核心。这首诗的“结穴之处”在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训练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有异。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贬谪诗》
阅读训练一:
1.比兴。诗人借叶葳蕤的春兰和皎洁的秋桂来自比,表明自己追求美好高洁的品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则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2.一转在“谁知”。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谁知”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用他们的心生爱慕衬托兰桂。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也因之而起波澜。二转在“何求”。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兰桂应该“花堪折时直须折”,诗人却别开生面,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由此点明主旨,即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
3.①“草木”照应首联的“兰”“桂”,“美人”照应颈联的“林栖者”。②尾联不仅点明了主旨,而且使诗歌脉络一贯到底。③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阅读训练二:
1.“尽”写出雁影完全消失的情形。两位迁客并行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在天际消失。这个“尽”字把他们共同的思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
2.虚实结合。“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写实。“桂江”即漓江,指柳宗元溯湘下桂而去柳州。“连山”,指刘禹锡的目的地──连州。“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
阅读训练三:
1.①颔联、颈联所写为登楼所见之景,颔联写的是近处所见。颈联写远景。②颔联是写诗人自身,颈联是写诗人眺望四位朋友被贬之处,抒发被贬之愁。③两联写到了诗人和朋友的追求,即做“芙蓉”“薜荔”,也写出不幸遭遇,“惊风”“暴雨”“岭树”都是他们遭遇的困难。
2.不是。此句是表达被贬的痛苦和与好友音讯难闻的悲哀。被贬到“百粤”这样的荒蛮之地,已经是够凄凉的,更凄凉的是,这地方音书难通,和被贬到四面八方的好友也就难以联系了,只能遥寄祝福。
阅读训练四:
1.赞成。词人认为只有天上的明月,阅尽人间的改朝换代,盛衰兴废,不管“歌沉玉树”“豪华销尽”,它照样年年月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它,是历史的见证。这和刘禹锡表达的意思一样的,都是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仿佛有情,反衬出历史与时间的无情,令人感慨。
2.①壮志未酬而年华逝去的悲叹。“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从眼前景物落笔。想到年华逝去,由此引发出“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之感。②坚贞不屈、顽强斗争到底的决心。“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直抒胸臆,“***渔翁满江雪”则自比披雪而立的渔翁,用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表明自己***不移、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阅读训练五:
1.①经历人世之路太多,已经习惯了崎岖坎坷,于是词人感觉悠然。②词人来到湖边,欣赏到优美的春色,心情悠然。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只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解脱,去追求舒畅闲适。
2.①选取有代表性的景色:杨柳丝丝,水连天,沙鸥一片。②视线由近及远,由近处的杨柳丝丝到远处的水连天。③动静结合。东风吹拂、沙鸥飞起是动景,水连天是静景。
3.浅易平淡,清新自然,意蕴无穷,不着痕迹。
阅读训练六:
1.①有岭南美景:岭水、桄榔、椰叶、蛮溪、红槿花等。②有岭南险恶条件:毒雾、蛇草、沙虫等。③有岭南季候风物:五月田收火米、三更鸡鸣。
2.争。用“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迂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景,所以诗句倍有情致。
3.“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诗人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这当中蕴涵着诗人被排挤打击、谪贬的愤懑。
阅读训练七: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篇6
《诗经》七“茶”分别是苦菜、白茅花和“毒害”
《诗经》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距今约2600多年历史。
《诗经》先后有七篇写到“荼”,原文和译文如下:
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苦人不觉荼菜苦,犹如荠菜回味甘。(《邶风・谷风》)
采茶薪樗,食我农夫:采来苦菜又砍柴,农夫生活难温饱。(《诗・豳风・七月》)
周原瞧膝,堇荼如饴:周原肥沃又宽广,堇菜苦菜像饴糖。(《大雅・绵》)
出其圈阅,有女如荼;虽则如茶,匪我思且:信步走出城门外,游女熙熙如
茅花。虽然游女如茅花,可惜不见意中人。(《郑风・出其东门》)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我手操劳已麻木,我采白茅把巢补。(《国风・豳风・鸱鹗》
其铸斯赵,以薅荼蓼;茶蓼朽止,黍稷茂止:手持锄头来翻土,荼蓼杂草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周颂・良耜》)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百姓如今思作乱,宁遭荼毒亦甘心。《大雅・桑柔》。
“荼”字是多义字,一、指苦菜;二、指茅草、芦苇之类的小白花:如火如茶,茶首(喻白发老人);三、与“涂”通用:荼炭、荼毒;四、与“舒”通用;舒缓,荼缓(舒缓);五、唐代之前与“茶”字通用……
以上一至三句中的“荼”字,指的是苦菜:四至六中的“荼”字,指的是白茅花和茅草;第七句“荼毒”指的则是“毒害”的意思。
查阅多种版本的《诗经》,并未将上述“荼”字解读为茶的。《茶经-七之事》引《本草注》:按《诗》(《诗经》)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茶如饴’皆苦菜也”。可见陆羽也是视此“荼”非茶也。
粗读“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之“荼”,与苦而回甘的茶之特性非常相似,不是认真研读很难区别。当代很多作者,尤其是一些茶文化作者,在发掘茶文化元素时,不是从学术角度,而是从文艺角度,把这些非茶之“茶”,牵强附会、有意无意地想象演绎为茶,不仅有茶,甚至还有茶叶可采。这种似是而非的想象演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茶史混乱,尤其是对入门者来说,会感到无所适从。
造成某些人牵强附会的原因是,茶菜能够作为一种蔬菜种植、食用至今,亦因其能苦而回甘,并有清热解毒、凉血等独特风味和功效,否则早该淘汰了。
《诗经》作者不识茶
据《易经》专家介绍,《易经》里没有写到大海,专家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是《易经》作者不认识海,所以无法写到大海。笔者从中受到启发,认为《诗经》亦如此,作者不认识茶,所以无法写到茶事。
《诗经》汇集了当时周南、召南、邶、都、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5个小国的诗歌,主要包括今天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一些地方。自古至今,这些地方没有茶树,如果早期没有茶叶传入,这些作者就不知茶为何物,这是很自然的。有人认为,历史上这些地方可能不像当代这样寒冷,可能会有茶树生长。这其实只是违背科学的猜想,不要以为2600多年历史很长了,作为几十亿年的地球,仅是短暂一瞬。总体来说,自春秋时代至今,南北气候并无大的变化。再说,如果这些地方古代有茶树生长,应该会有相关化石出土。
今日陕西汉中、河南信阳等茶区不在其中。
“茶”、“荠”何以常作对比
《诗经》之后,将“荼”、“荠”对比的,是战国末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在《楚辞・九章-悲回风》中写到:“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苣幽而独芳。”
有人以为此辞句中的“荼”也与茶相关,其实也是误解了。荼、荠皆菜名。荼味苦,荠味甘。该辞句的原意是:屈原以“茶、荠”喻小人与君子,表示两者的区别。“兰苣”为香草,屈原自喻品格超群,却怀才不遇,只能孤芳自赏。笔者以为,屈原也是没喝到、不了解茶的,如果他认识、热爱馨香之茶,一定会写出像《橘颂》那样优美的《荼颂》,甚至会像“兰苣”那样,以香荼自喻高尚的品格。
北宋郑刚中《山斋赋》亦提到“茶”与“荠”:“盥瓶罂而小汲,杂荼荠以同烹。”南宋宁波奉化雪窦寺住持广闻禅师,在《御书应梦名山记》中写到:“荼荠不同亩,曲毫幽而独芳”。这一化用屈原《楚辞》的句子,其中“荼、荠”与茶无关,“曲毫”则是当代名茶奉化曲亳的由来,笔者另有专文《奉化曲亳――史籍记载最早的卷曲形名茶》记述其事。
荠菜比较常见,冬春之际,是南北城乡居民非常喜爱的菜蔬。古代称“荼”的苦菜则不常见,笔者家乡宁波农村没有种植,菜场里也从未看到。上网查找,了解到苦菜是个大家族,又称苦苣菜、苦麻菜、苣荬菜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野菜,资源十分丰富,有黄花、白花、紫花的。苦菜性味苦寒,清热解毒,具有治痢疾、黄疸、血淋、痔瘘、疗肿、补血保健等多种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能“治血淋痔疹”,脾胃虚寒者忌食。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篇7
关键词:《***宣言》创作史;同盟纲领;科学共产主义;草稿
中***分类号:A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8/09-0057-07
《***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无疑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发行量最大、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时间最长的一部传世经典。但是,直至现今我们对《宣言》的创作史、传播史、文本结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1]尤其是其创作史,涉及到了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成长及进化,马克思主义最初创立的整个过程和环节,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实践依据等等问题,因此,对它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问题的由来
《宣言》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间,由马克思一人在布鲁塞尔写作和完成。这个史实曾经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宣言》的创作只不过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从开始动笔到定稿,中间仅仅经历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那么,这一段历史是不是就可以当作《宣言》的“创作史”呢?
如果“就事论事”,这么说乍看上去没有什么致命的缺陷,因为在1847年11月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到了工人们的“委托”[2]去写作这份工人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之后,马克思在第二年(1848年)的1月就向同盟交出了《宣言》的手稿。很明显,在这一个月内,马克思主要的工作就是写《宣言》,也的确,在此期间,马克思没有更多其它的著作和手稿为后人所发现。
然而,《宣言》的诞生远非它的实际写作过程这么“清晰明朗”。《宣言》中的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哲学创新、理论斗争和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所逐渐形成的,这也就说明了《宣言》为什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什么具有非同凡响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同盟的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宣言》中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精神实质就已经“完成”了,只是历史将这次会议定格在了1847年11月,于是,《宣言》本身的写作也就放在了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假如同盟开会的日期推迟几个月,那么,《宣言》的“创作史”就会延至1848年的其它几个月。显然,把《宣言》的创作史认定为“一个月”的推论是不严谨和草率的,《宣言》的重要历史地位使得人们对它的创作史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要放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场景中去考察《宣言》的思想是如何“逐步形成”[1]206的。
熟知马克思主义学科史的人都知道,关于《宣言》创作史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俯拾即是。特别是苏联和东德的学者,他们对《宣言》的兴趣绝不只是在于《宣言》这部著作本身,而是更愿意去探讨创作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和正义者同盟、青年黑格尔派、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此解释清楚《宣言》创作史中的细枝末节,并确证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科学理论所作出的突出变革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光辉形象和至高地位。总的来说,苏联、东德的学者把《宣言》的创作史看作由三个大的研究对象所组成:
一是《宣言》自身。即:《宣言》是怎样一步步演变成的?换句话说,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出生证书”,《宣言》的内容组成、篇章结构、核心思想、基本原则从雏形、完善到完成之间究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动过程和发展阶段?讲得更明白一些,《宣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它的“第一份草稿”,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横空出世”的?二是《宣言》的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宣言》的作者,他们究竟凭借什么样的天赋、资质和能力优势来承担这个伟大的工人运动纲领的写作工程?同盟为何要选定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和主张的确是最适合***形势、历史要求和同盟情况的,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思想和主张是怎样产生、发展和成熟的?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理论和同盟的实践作出渐进的靠近和结合呢?三是正义者同盟。《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按此逻辑,《宣言》绝不是同盟纲领的“独苗”,在它之前同盟曾经有过多个纲领,只是这些纲领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同盟的遗弃。那么,同盟的纲领为何迟迟不能敲定?正义者同盟在选定自己的纲领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动和演化?这些因素对《宣言》的创作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这三个大的研究对象给人们展示了《宣言》创作史的复杂性。不用说,从中可以引出很多问题,就拿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思想进程来说,即便是想要说清楚他们和莫泽斯•赫斯这类人物在整个《宣言》创作史中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就难怪为什么苏联、东德的学者已经写出了如此之多的《宣言》创作史研究成果,却仍然为《宣言》创作史中诸多问题的悬而未决而感到遗憾。其中,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到现在还是没有统一的意见和看法,那就是《宣言》的创作史究竟要从何时开始算起?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解答《宣言》创作史内涵的关键,一旦在时间界定方面没有定论,那么,研究《宣言》创作史就失去了“出发点”和“起跑线”。如前所述,《宣言》的创作史绝不单指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这一个月的“成稿”时间,主要涉及三个大的问题(分别对应于上述“三大研究对象”):首先,第一份能称得上是《宣言》的“草稿”的文件,或是说著作究竟是何时所写?其次,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代表作的《宣言》的思想是如何为它的撰写人所拥有和掌握的?最后,作为同盟纲领的《宣言》究竟有几份“纲领前身”?
在界定《宣言》创作史的开端这个环节上,第一个问题是可以纳入第二和第三的,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是“同盟的纲领”,《宣言》和它的草稿毫无疑问都能跻身其中。这就是说,《宣言》的创作史要么始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形成之日,要么开始于同盟为制定它的纲领而作出第一个尝试的日期。当然,这两个日期理论上讲完全有“重合”的可能,不过根据传统的解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萌芽应该是在1844年10月左右,他们分别凭借《德法年鉴》上的文章而实现了“两个转变”。相比正义者同盟在1838年就指定魏特林制定纲领(即魏特林的《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书),这两个时间点是不可能重合了。《宣言》创作史开始时期的答案必然要从第二和第三问题出发去探求。
进一步归纳,可以把《宣言》分别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和“同盟纲领”,以此找出它的创作史的开始日期。其实,人们也是普遍以此来做界定的努力的。比如,巴加***利亚明确地将《宣言》的创作划分为“创作前史”和“创作史”,并把“创作前史”第一个阶段的起始时期限定在1842年,因为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于那年向共产主义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是否向“科学共产主义”转变目前还有争议。一般来说,1842年历史唯物主义还没有诞生,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也就没有产生,巴加***利亚这么论述也只能是他的一家之言),因此,《宣言》的创作也就“启动”了。[1]206洪特辨析说,1845年,正义者同盟伦敦讨论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同盟的立场明显偏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这很可能得益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同盟所施加的思想影响。“1845年夏秋,伦敦讨论会的显著进步,没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是很难解释的。”[3]34所以,《宣言》的创作应该是在1845年开始的,那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开始试***将其学说和同盟运动进行结合,这就为《宣言》的创作拉开了帷幕。显而易见,这是根据《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著作”所得出的判断。而我国学者聂锦芳认为,《宣言》的创作要从同盟不满意魏特林的《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书开始。也就是说,这部工人运动的“圣经”的“创作工程”需从1844年魏特林写完那“20条”后算起,[1]209-212毕竟“20条”也是为同盟的纲领所作,理应成为《宣言》的“前身”之一。这种观点则又是把《宣言》“作为同盟纲领”所作出的合理推论。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方***”究竟哪一个更为科学和客观呢?
二、《***宣言》的创作史从1844年开始
上面两种界定方法似乎各执一词,其实,它们还是有内在联系的。正如将《宣言》创作史的研究范围确定为《宣言》自身、《宣言》的作者、同盟的纲领三大研究对象一样,人们无论从其中的哪一个方面出发,都不得不考虑其它两个方面。实际上,在《宣言》的整个创作史中,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始终是交合和重叠在一起的。洪特曾经直言,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和科学共产主义的思想――是针对当时正义者同盟内部思想斗争,为争取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纲领的一种直接的理论回应。因为当时同盟中有不少人热衷于研读费尔巴哈的著作,这会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传播和蔓延播下种子,而泛爱的、空洞的道德说教在根本上是有悖于科学共产主义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形态》,既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必经阶段,又是他们争取同盟的现实需要。同样,同盟在1845年伦敦讨论会后发生了“不知不觉”[4]的转变,越来越倾向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显然和马克思恩格斯对其作出的“思想建设”工作密不可分。虽然按照恩格斯本人的说法,1845年同盟思想的进展似乎是无意识产生的,但早有人估计他和马克思对同盟的“干预”和“影响”是这类事件的真实原因。洪特甚至还猜测,同《形态》的“历史使命”一样,诸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样的著作也不是只作为恩格斯的“作品”问世的,它们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向同盟的领导人传达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论和观点,并在此环节中实现对同盟“思想上的改组”。“恩格斯……自1843年以来就熟识了沙佩尔、鲍威尔和莫尔,他大概会将他几星期前在莱比锡出版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给他们送上几本。”[3]25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之所以能在短短的6年间(1842-1848)发生如此之大的进步和转变,即使不把当时欧洲工人运动的现实因素对他们的启发和感染考虑在内,这种理论上的创新和思想上的成长也是不可思议的。恩格斯在1842年、马克思在1843年就已经同工人阶级亲身接触,并于1843年注意到了同盟,在这个时候,科学共产主义和同盟运动的融合就出现了实际的可能。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的确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了下去,这与同盟千辛万苦寻找纲领的撰写者的过程不谋而合,《宣言》的诞生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同盟一同努力的结果。任何企***单从同盟角度或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角度去说清楚《宣言》创作史的做法都将是自寻烦恼的,因为离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宣言》的创作史是说不通的;同样,离开为同盟制定纲领的真实目的,说明《宣言》的创作史也必将是一条死胡同。《宣言》创作史的开端就在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和同盟活动第一次“碰面”的那一时刻。
所以,巴加***利亚的“1842年开端说”就不能成立了。一方面,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参与到同盟的活动中去,也没有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向同盟宣传和表达他们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那时还都是各自***的工作者,并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还不能算作是“共产主义者”。另一方面,即便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开始向共产主义转变了,但是此时的他们所转向的也只是所谓的“哲学共产主义”,是一种依据德国思辨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将黑格尔、鲍威尔、施特劳斯、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相“糅合”所得出的一种“理论上的共产主义”。这与科学共产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哲学共产主义”不把无产阶级的***力量和运动潜力看作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是把人类社会的将来诉诸于思辨、逻辑的自我运动,或者说,诉诸于精神的自我发展的自然结果。相较于科学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便是唯心史观,从根子上讲,“哲学共产主义”是不折不扣的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试想一下,这种共产主义怎能当作《宣言》创作的一个起点呢?《宣言》带给工人阶级的是科学共产主义,因此,它的创作起点一定是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历史中的首次发端。巴加***利亚将1842年至1846年称作“《宣言》创作以前的经过史”[1]206,这种类似于“创作前史”的说法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在笼统的意义上,《宣言》的创作开始于1842年。
《宣言》的创作史从1844年魏特林写出“20条”开始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魏特林的“20条”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科学的共产主义”。魏特林一上来就讨论“善恶”的问题,这就为此后的十几条讨论定下了平均社会主义的基调。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不是什么人的“善恶”,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很可惜,魏特林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他以为工人阶级需要的是“共产主义”,其实工人阶级不是需要“共产主义”,而是需要“科学的共产主义”(这里的论述受到了洪特《〈***宣言〉是怎样产生的》一书的极大启发)。而科学的共产主义,在当时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给予。所以说,《宣言》的创作不能从“20条”写出时开始算起,因为“20条”和《宣言》在根本性质上是不同的。而且在那个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没有开始对同盟的思想建设作出贡献还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但是,1843年10月-1844年8月这段时期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段,因为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哪怕仅仅是萌芽式的思想的产生开辟了道路。事实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时通过***的创作已经开始把目光聚集到“无产阶级”身上,并不约而同地得出了***的进程必将是由无产阶级来主导的科学结论。不难理解,这种视角转换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们和工人阶级的紧密来往,同时,对B.鲍威尔等人的“倒戈”和对其理论的“反思”也使得马克思恩格斯掌握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武器,为他们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有人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关注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是根源于施泰因《现代法国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一书,这种说法有些牵强。施泰因的书应该会对马克思和恩格斯造成一些影响,但施泰因却在这本著作中深陷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迷宫”中,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就将无产阶级看作是决定未来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了,这与施泰因的观点相差甚远。施泰因的书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歌颂赞扬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真正原因,它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作用被人们有意地夸大了)。
不过,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和历史作用,就一定能证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的思想已经具有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成分吗?答案是肯定的。科学共产主义和形形的空想共产主义之间最为根本的差异就在于,***的主体究竟是谁?无论是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还是魏特林的平均社会主义以及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都无视广大的无产阶级的存在,要么把他们认定为只是需要别人去怜悯和同情的劳苦大众,要么把他们视为“群氓”――一个不但不能推动历史反而阻碍历史进展的群体。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人类的未来彻底交给无产阶级。这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他们是“***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4]213的主体。只有在声势浩大、代表世界历史进程的无产阶级***下,才能“全面改革社会关系,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资本和劳动对立这种反常的分离、社会的利益对立、竞争的无***府状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贫困以及资本主义的一切罪恶”[4]10。也正因为如此,共产主义才是“从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实际情况所具有的前提中不可避免地得出的必然结论”[4]474。无产阶级在理论中的“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首次完成的,而共产主义也在此时褪去了其长久以来的“空想外衣”,第一次享有了“科学”的意蕴和色彩。
既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就掌握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武器”,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宣言》的创作史开始于1843年呢?不要忽略了《宣言》是作为同盟的纲领出现的这一因素。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诞生并不代表它和同盟的结合,必须找到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用此思想影响同盟的历史节点。洪特在《〈***宣言〉是怎样产生的》一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同盟“伦敦讨论会”的前后极大地用科学共产主义“干涉”了这个工人组织团体。照此说来,《宣言》的创作史是要从1845年开始算起的。可是,洪特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他考证出了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把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同同盟巴黎的相关领导人讨论过了,却仍然坚持“1845年的划时代意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钻研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的非人道本性,并延续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主张,将无产阶级指认为剔除“劳动异化”、“回归人的真正本质”的历史主体。虽然这些结论带有较深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痕迹,但这的确也包含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思想。假如这些结论真的为同盟的领导人所聆听,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武装”同盟,即《宣言》创作史的开端就是1844年了。洪特申述1845年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同盟的影响更大自有他的道理,毕竟“伦敦讨论会”是载入史册的同盟内部交流会,但要是根据本文上面的论述,科学共产主义一旦和同盟思想结合,《宣言》的创作史就开始了。因此,《宣言》的创作史“启动”于1844年,不是1845年,更不是1842年。为了更为充分和全面地论证这个观点,现把洪特一书中关于1844年马克思同同盟巴黎领导人接触的陈述专门引证如下:
“无疑,马克思在1844年与巴黎的同盟领导人详尽地议论了这些问题(指上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相关结论――本文作者注),同样也同法国社会主义者勒卢、路易•勃朗、蒲鲁东以及‘法国大多数工人秘密团体的领导人’谈了这些问题。从这时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影响着同盟理论和纲领的发展;在诸如纲领这样重要的问题上,马克思绝不会拘谨观望。”[3]48
三、《***宣言》创作史中的“草稿问题”
《宣言》创作史中的“草稿问题”指的就是“《宣言》到底有几份草稿”这个问题。最一般的看法是《宣言》总共有三个稿本:一是恩格斯于1847年6月写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二是恩格斯写于同年10月至11月的《共产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三是马克思定稿的《宣言》。这三个稿本都是为同盟制定纲领而写作,《草案》的创作背景是同盟的一大,与会的代表们一致同意同盟需要制定一个纲领的草案,分发给各地的同盟区部和分部进行讨论,以最终确定同盟的纲领内容。于是,恩格斯就主笔(关于恩格斯是否就是《草案》的作者,学术界大部分人是认可的,但是也有人质疑,认为《草案》中过多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残余证明恩格斯并非是这份文件的作者,至少不是它的主要作者。虽然说这些观点有一定的文献依据和论证材料,但就《草案》的根本性质来讲,“***的教义问答”还是对其最为准确的定位和判断。《草案》中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同盟成员中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掌握得最为纯熟,并且也只有他们能够将《草案》的科学性质展现出来。《草案》之所以仍然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环节上会带有旧思想的痕迹和性质,很有可能是恩格斯对当时同盟中的一些成员妥协的结果。因此,本文认为恩格斯是《草案》的作者,最起码是《草案》主要、核心的作者)写作了《草案》。在经过紧张和热烈的讨论之后,同盟还是无法取得统一的意见和认识,并且有人还写出其它的信条之类的作品,企***以此取代恩格斯所写的《草案》。恩格斯为了捍卫《草案》的正当性和科学性,在同盟的内部会议上严厉批驳了诸如莫泽斯•赫斯等人的“绝妙的教义问答修正稿”[5],并在会后为了克服《草案》中遗留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残余,重新起草了一份更能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原则的同盟纲领草案:《原理》。
国内外学者对这三份《宣言》的稿本进行了充分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三份文件在内容组成、逻辑结构、章节(问答)安排、论述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一对应”的现象,尤其是《草案》和《原理》之间、《原理》和《宣言》之间,每一份文件的“前身”几乎都是为其之后的文件设计好了写作框架和规定好了论证范围。为此,巴加***利亚还专门制作了一个表格[1]213,以向人们展示这三个稿本间的内在关联:
如上表所现,《草案》的第7-12个问答构成了《原理》的第1―13个问答,同时,也就是《宣言》第一章的“第一草稿”;《草案》的第13-22个问答,构成了《原理》的第14―23个问答,同时,也是《宣言》第二章的“第一草稿”;《原理》加写的第24条和第25条,到后来被马克思转写和补充成了《宣言》的第三章和第四章。这就解释清楚为什么在1968年《草案》被发现之时人们会欣喜若狂,因为《草案》有效解开了《原理》中多处“保留原案”的“文献疑案”,使得人们能够找出《宣言》的最初草稿,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运史的研究提供更为充足的文献资料。
但是,像巴加***利亚这样的学者同时还认为《宣言》的创作史要远远早于《草案》的写作日期。这里面还有新的问题:既然《宣言》的创作史开始于1844年,那么在此之后,会不会还有《草案》的草稿,抑或是《宣言》“草稿的草稿”呢?对此问题的深究曾让很多学者煞费苦心。比如,巴加***利亚等苏联学者几乎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开始转向“共产主义”之后的全部著作在某种程度上都看作了《宣言》“草稿的草稿”,因为其中的思想都集中在《宣言》中得到了显现。“……《***宣言》中所阐述的思想在其实际起草前几年就完全酝酿成熟了。”[1]207
如果真是如此,《宣言》自身的文献价值就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先不说《宣言》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完整地、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6]的一部著作,就单说《宣言》作为同盟历史上乃至整个无产阶级运动史上唯一的一份最为经典、最为原始、最为精辟的活动纲领,其它的著作就是根本无法替代的。《宣言》独一无二的特性要求它的“草稿”选定标准必须是建立在和同盟纲领制定的工作、计划密切相关的基础上,并不是说《宣言》之前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只要其中包含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思想,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就可以当作《宣言》的“草稿”,或是所谓“草稿的草稿”。只有那些既代表了一定的科学共产主义立场,又同时是为制定同盟纲领而写成的著作、文件、文章或是通告才能算作是《宣言》的“草稿”。也就是说,《宣言》“草稿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紧扣“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思想因素,另一方面要抓住同盟的实际活动这个关键环节。巴加***利亚等人所说的《宣言》“创作前史”中的很多文献和魏特林的“20条”,因为都不全部具备上述的“两个方面”,所以就都不能算作是《宣言》的“草稿”,甚至可以说,连“草稿的草稿”都不是。不管怎样,《草案》(它的“草稿”被称作是《宣言》“草稿的草稿”)作为《宣言》第一份完整系统的写作草案是没有争议的。
现在,回到这个问题的起点,《宣言》到底有没有除了《草案》和《原理》之外的“草稿”呢?难道说在1844年-1848年这段时间内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份既是“有着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又是“为同盟制定纲领而写作”的文件了吗?对此疑问的回答初看上去并不困难,长久以来,人们都相信同盟1846年11月和1847年2月分别发出的两份通告,也就是著名的“十一月公告”和“二月公告”是《草案》的“草稿”。理由十分充分:这两份公告都强调同盟的内部团结问题;都提醒了同盟成员必须警惕各种各样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并要求对其坚决不进行妥协;都在字里行间表露出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一些主张和见解;都发出了三个问题,征求同盟各区部、支部的意见,为制定同盟纲领而做准备。如果要按照上述的“两个方面”来判断的话,这两份公告无疑算作是《宣言》“草稿的草稿”。
可是,在此,本文还是要对这两份公告的“草稿身份”保留一点意见。这两份公告并不像传统的“三个稿本”那样有着相对一致的章节对照和内容安排,更别说逻辑线索了。从两份公告的大致内容上看,显然公告的主要目的是为同盟的所有成员提示形势、作出指导、把握方向、分派任务、提出要求,其中并无多少理论和行动原则的阐述,只是这两份公告中各自提出的“三个问题”或多或少在随后的“三个稿本”中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反映。下面我们就此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十一月公告”中的三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无产阶级对待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我们接近小资产阶级或激进资产阶级是否适宜?如果适宜,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实现它最容易、最正确?第二个问题:无产阶级对各宗教派别应采取什么态度?无产阶级去接近这个或那个派是否有可能?是否适宜?如果可能,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去接近最容易、最正确?第三个问题:我们对社会***派和共产主义***派的态度是什么?同所有的社会***派实行普遍的联合是否适宜、是否有可能?如果可能,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才能最快、最正确地做到这一点?”[7]328-329“二月公告”中的三个问题是:“(1)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者追求的目标是什么?(2)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追求的目标是什么?(3)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最迅速、最容易实行共有共享制?”[7]343
“十一月公告”中的三个问题确实已经涵盖了《草案》中所叙述的大部分领域,“二月公告”的三个问题也都是制定纲领这个工作中的要害关节,尤其是它的第三个问题更是“三个稿本”的论述主题,但是它们都是只提出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因此,称它们为《草案》的“草稿”(或是《宣言》“草稿的草稿”),有些勉为其难,但如果把它们称作《宣言》(或是《草案》)写作的六条“提纲”,则是非常贴切的。
《宣言》创作史的“开始时间问题”和“草稿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史学视角下考察《宣言》的创作史问题的。虽然说《宣言》创作史的开端不等于《宣言》第一份草稿的诞生,但结合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同盟的实际来研究问题,则是探讨这个领域的一项基本法则。
参考文献:
[1]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3]洪特.《***宣言》是怎样产生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0.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篇8
[关键词]语文;成语;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成语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可以围绕某一成语展开教学活动。
一、 抓住关键成语进行教学
笔者教《草船借箭》时,便是紧紧抓住了“神机妙算”这一成语的。一开讲,便单刀直入:“什么是神机妙算?哪位同学能解释这个成语?”一个学生回答:“我从《成语词典》里找到了它的解释,神机:灵巧的心思,达到神奇程度,算,计划,筹划,形容计谋高明。”学生解释后,笔者顺势设问,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动手、动脑,在书上圈圈点点,认真议议:“谁会神机妙算?”“因什么事而神机妙算?”“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神机妙算?”“神机妙算的结果怎样?”围绕这一成语的发问,引导学生***思考,顺藤摸瓜,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的段落层次。同时,对于课文着重刻画的两个人物——诸葛亮,周瑜的不同性格特点,要求他们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所展示出的矛盾冲突中去体会。学生趣味盎然,发言踊跃,课堂气氛颇为热烈。
接着,笔者将“神机妙算”与问题《草船借箭》联系起来,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神机妙算,竟然在三天内向曹营借到了箭,迫使周瑜为之叹服。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根据吗?提此讨论题,旨在使学生向更深的层次去剖析诸葛亮并获得教益。根据学生的总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就神在他知天知地又知人。他凭借丰富的天文知识,预测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又通晓地理阵势,物理性能,以草船受箭,且把船开到能受箭,而又不易为曹***所发现的地方;更对曹操的为人了如指掌,曹操逐鹿中原,胸怀大志,但又权诈、忌刻、佻巧。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是不会轻易出兵的,只能是万箭齐发,以拒来犯。诸葛亮知己知彼,方敢放船佯攻,诱曹***放箭。妙就妙在他前两天做好了借箭的准备,后一天便一举得胜,达到预期的目的。借箭时,诸葛亮指挥船“一字儿摆开”从容受箭,他在船舱里谈笑饮酒。等箭“借”得差不多了,便吩咐***士齐声“谢谢!”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实际上验证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围绕这一成语进行教学,自然左右逢源了。
“神机妙算”不难理解,所以没有作过多解释,而对于那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成语,就不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应当讲深讲透,为学生日后学习古典文学打好基础。如“作壁上观”,在《看球记》中:“看球,等于两***对垒,作壁上观。”似乎是一笔带过,但教学上却不能马虎,至少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谈?二是如何理解?一般说来四言成语可分为两个双音节来念,如“欢天——喜地,风平——浪静”,而“作壁上观”却不可读作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出秦,诸侯该从壁上观”,壁:营垒,即从营垒上观看。如此,这个成语就应该读作:“作——壁上观。”就理解上来说,作者先点明看球,等于两***对垒,作壁上观。但统观全文,作者几乎要成为中国队的一员,那种巴望中国队获胜的神态、心情跃然纸上,他根本不“作壁上观”。通过这个成语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设计练习教授成语
为了加强学生对成语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可以一方面用换比法,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用成语与不用成语的不同表现力,从而领悟成语的形象性、精炼性、深刻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用成语归纳段意和编写提纲,为学生设计一些成语练习,举行成语知识竞赛。如:1.给成语中带点的字注音标调:置之度外;2.解释成语中带点的字:亡羊补牢;3.补充成语:(
)舟求剑;4.根据意思成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起,形容注意力集中”猜成语;5.订正成语中的错字:滥竽冲数(
);6.按感彩将下列成语归类:焕然一新、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光彩夺目、不计其数、一拥而入,褒义: 贬义: 中性: ;7.给成语找朋友(找近义词),依依不舍(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篇9
未来是一片迷茫,谁都不曾见过他的“模样”,也不曾想过它的尽头,他是个道路上的“指引者”,它会带你走上危险的“山坡”,走上安全的“草原”。它也是个“催眠者”,它会让你梦想以后会是个国家栋梁,梦想以后是个世界反派分子。你想去哪,想做什么就要看自己的啦。
未来的我也许是个伟大的医师,去帮助更多的人们。也许是个歌手,在台上尽情地高歌,那时侯,我就像周杰伦一样去唱响音乐世界。也许是个运动员,在运动场是挥洒者汗水,在跑道是奔驰。也许是个书法家,在书法界大挥毛笔,写出许多像“柳骨颜筋”的字体来……世事沧桑,几年后也许我真的成功了,我用自己的歌喉唱响了音乐界,我得了跑步的世界冠***,我的字体出现在书画展示厅和著名的书法里。
或许在不久的明天,未来,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虽然我还不知道未来离我有多远,但我从未放弃过对未来的信仰。
假如我是一名救世济民、报效祖国、救死扶伤的医生。我一定会完成医生高尚的职责:帮助病人与凶恶的病魔对抗到底,与残酷的“死神”顽强拼搏。我要救助远方遇难的朋友们。
我这位白衣圣人要全力帮病人治病,治好他们的疑难杂症,刻苦钻研各种“金创药”,找到治病的最好办法,熟读熟背《本草纲目》这本书,吸取给病人看病的经验教训。之后,我还要亲自写一本里面记载了所有中医的医书,一代传一代,流芳百世。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篇10
在稀稀落落的掌声中,我站了起来。此次月靠成绩不错,同学们看我的眼神怪怪的。旁边的同学,交头接耳地议论我。好友——坤,张着嘴,勉强地对我笑了笑,我便从头一直冷到脚跟。我知道不妙,脑子里突然想起《本草纲目》——不,《本草××》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着吃,莫非他们也会吃人?坤捏捏我胳膊,弄得我生疼。“恭喜啊!”她说,“干嘛那种表情啊,我又不会吃你!”
(二)
今天翻开参考书,蓦地发现每页都写满了“学习”两个字。我擦擦眼睛,再仔细看时,不禁大惊失色:字缝里分明透着两个字是“竞争”!抬头望望,周围同学满眼凶光,怕我看出,把刚刚盯着我的参看书不放的眼睛收了回来,只是埋头看自己的书,嘴里还迸出一句:“总有一天要打败你!”他们真的要“吃”我!
(三)
数学晚自习课上,我被抽中回答老师的问题,结果错了。四周响起夸张的唏嘘声。我环视一圈,这次我看清楚了:他们个个都带着奇怪的面具,这一张张面具下面藏着怎样的表情?
(四)
我似乎被孤立起来了,晓得他们都已布置妥了。但是她是个例外,她总是友善地对我笑,课后常和我讨论问题。她是真的对我好吗?
(五)
今天我来得比以往早,还未踏入教室,就听见她的声音:“我已经把他研究透了!”啊!我鼓起勇气,进了教室,问她:“吃人的事对么?”她一惊:“你在说什么呀?”“对么?”“这等于问它做什么,你真会逗乐。”“对么?”她含含糊糊地回答:“……不……”“不对?”她变了脸,铁一般青,吐着舌头,冷冷地说:“有的,从来都是如此一言罢。”唇间露出一排獠牙。
(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