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苏轼10篇

赤壁怀古苏轼篇1

关键词:豪放 词调 音律 标点断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的大家。因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因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因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因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外(同时),其绘画简劲掀舞,新奇有致;其文艺理论,见解独到,自成一家。广博的学识,盖世的才华,使苏轼尽管步入词坛较晚,却能在短短几年间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自己的词学天赋,正如他在《与鲜于子骏》中所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不仅如此,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豪放、旷达、婉丽,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词学史。

明代张綖称:“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又据《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中说:“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这些说法,极大地昭示了苏轼开创“豪放词”的意义。由于旷达直率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由于正道直行、不阿谀谄媚的君子人格,苏轼被卷入***治纷争的漩涡之中,既不见容于推行变法的新***,又不见谅于尽废新法的旧***,经历了两度“在朝——外任——贬逐”,可谓宦海沉浮,屡经挫折,失意之极。***治上的极度失意,使他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想法,滋生了浓重的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他最终没有被打击、磨难击倒,乐观旷远、豁达开阔的胸怀和人生态度,使他在面对祖国雄伟江山的时候,油然而生豪迈激昂的情绪,创作了不少使人心神为之一振的千古名篇。

在苏轼众多豪放词篇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赤壁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该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词人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表达了一种超然的人生哲理、一种历史观。词人站在江边,看着那江水滔滔东流,不禁想到:古往今来有多少风流人物,有多少盛衰兴亡,都在这江水的滚滚奔流中消失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地点、人物。尽管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尽管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尽管什么都不存在了,但故垒还在。犹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说的那样,如今剩下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也就是说,尽管周郎已逝,但是当年的往事、周郎的丰功伟业,至今还感动着、激励着人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对惊涛拍岸的壮观景象的描写。就这样,词一开篇,就描写浩荡江流,风起浪涌,境界阔达,气势雄壮,创造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为“风流人物”的出场创设了环境气氛。然后笔触转到着重写人,对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周瑜进行描写和歌颂。首先,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来写风流倜傥、潇洒英俊的周瑜,得到了“国色”的美人,进而表现其爱情、家庭的甜蜜、美好、幸福。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孙策和周瑜是当时的英雄人物,大乔小乔是东吴最有名的美女;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堪称美女配英雄的佳话。试想,天下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然后,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写儒雅从容、成竹在胸的周瑜,“谈笑间”就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应该看到,周瑜年轻有为,美人江山兼得,是何等的春风得意啊!然而,苏轼写赤壁怀古,凭吊周郎当年所建立的功业是他主要的目的吗?

结合苏轼写作该词的背景、心情、环境,仔细体会整首词,不难明白,作者以包举有力、凌云健举的笔力,把无限的流水和有限的人生交织在一起,抒发的感慨却是十分的隐约深沉,隐含着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对周瑜的赞颂,却意在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深沉感慨。苏轼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的第二名,可见其才气;他给朝廷上了很多篇策论,提了很多的治国方略、建议,可见其抱负、理想。但是他却屡经挫折,九死一生后被贬官黄州,自然也就触景生情、怀古伤今。在他看来,周郎的娶美妻、建功业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进而也就悲慨自己年近半百却壮志难酬、功业难成!由此可见其***治上的失意、心情的沉重、精神的苦闷之深远沉郁。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未因此而颓然倒下。有着豁达开阔胸怀的苏轼,清醒地认识到,“千古风流人物”都被大浪淘尽,消逝得无踪无迹,那么个人的荣辱穷达、起落坎坷、得失成败又何足悲叹呢?在该词中,掩盖不住的是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迫切期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

赤壁怀古苏轼篇2

关键词:公开课 诗词教学 方法

按照学校惯例,每个教研组每年都要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教研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展示一堂公开课。今年我选的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完之后引发了我对诗词教学的很多思考。

对于这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所以上课时紧扣字词,主要运用诵读和总结来讲解课文。之后主要通过讨论来总结词人的情感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提炼词句来体现作品铺呈的壮阔或从容的场面。

课堂上除了诵读,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比如“谈谈词人在赤壁的所见所想”;“《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问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是,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的叙事方法,了解作者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整体而言,这堂教学活动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没有经过试讲而是直接进入听课班级去听课的。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一些具体问题学生能够较快的解决,但是对于像“《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类问题学生很难给出恰当的表达,总是词不达意,而学生对我的点拨也是启而不发,因此纠缠时间较多。也正是这一点激发我的思考,诗词教学不能只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表达出诗词的意蕴应该更重要,语文高考中往往要考到的也正是这些点。这是我在上课前备课时没有考虑进去的一点。学生的表达能力远低于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古文古诗词,很多同学可以想象或理解其意境却很难总结或表述其特点和意蕴,往往都只是老师按照参考书上所说讲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有些同学可能会记忆、模仿,而更多的学生是听过就丢过,因此考试时就答非所问。这在高一阶段表现得更明显。

课后,和几位同事一起探讨,大家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深有感触,但是却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把问题都归咎在学生不学上。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老师应该在这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这里我提出几点想法,以期和各位同仁商讨共鉴。

第一,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多读人物传记,因为大家知道古诗词最大的特征是言志抒情,很多诗都是和作者人生经历相关的,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等等,都是通过景或事来比喻作者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第二,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比如让学生仿读、教师范读或作节奏指导,或者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一遍,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等等。通过读让学生对诗词感兴趣,让她们体会字词沉降所渗透的个人感情,才能做到有感而发。

赤壁怀古苏轼篇3

关键词: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思想情感

一、感情基调都是抑郁哀怨而悲壮的

首先,《赤壁怀古》词的上阙,对赤壁江山进行了一番脍炙人口的描绘,刻画了一幅雄伟壮丽的长江胜景***。这段自然景物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赤壁江山的瑰丽***景,而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的融入更深深地打动了人们。“但如果(简单)认为这些描写表现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并进而认定体现了他乐观的心情,这就失之于肤浅了。”[1]作者在赤壁形象的刻画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而复杂的。词一开篇就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立刻使我们感到一种强烈而深沉的悲慨。词的开端其实已经定下了全篇的基调。

而《前赤壁赋》的开头则与《赤壁怀古》相类似,都是在“乐景”下寄予深沉的哀思。从开头到“望美人兮天一方”,是先写其“乐”。这种“乐”既是“苦中作乐”,也表现了作为士大夫文人所怀的怡情山水之雅趣。一曲“望美人兮天一方”未终,便又由感怀“美人不见”的失望心情而进一步引出对整个人生的哀思来。下文即进入“乐极生悲”由乐变悲的第二层心境。接下来从“客有吹洞箫者”到“而今安在哉”这一大段真正的重心却在于末一句“而今安在哉”。虽然“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的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大志”,[2]然而更多的则是英雄豪杰同归于“虚”的忧思情绪。所以下文紧接着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类感叹人生无常,人生渺小的话头。这才是作者的真实用心和真实心态。前文的“乐”,至此便已烟消云散。这说明,最初那种恬淡闲适的“乐”,其实还只是一种比较浅弱的思想感情,它经不起忧患意识的袭击。“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思古幽情触发之下,隐伏在心灵深处的那种忧患意识和忧患情绪油然,顿时就掩盖了‘乐’绪。***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乖舛、生活的困苦,这种种牢骚愤懑,便统统借着这位‘客人’之口用‘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反话一起吐出”。[3]

《赤壁怀古》通过衬托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周瑜这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突出了他少年英俊,奋发有为,指挥若定,消灭强敌的英雄气概和风度。“苏轼对周瑜形象的塑造,寄寓着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抗击西夏侵扰的抱负,同时也是对那些庸碌无谋、遗祸国家的边将的批判。”[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的“多情”实际“包括了壮志难酬、青春难再、报国无门的哀叹,也包括了对祖国、对人民的忧虑”。[5]“词尽情咏叹历史人物,正是在曲折地宣泄他难以言传的内心痛苦,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他的满腔怨愤。这实际上是对吞噬了他壮志理想的黑暗现实的愤怒控诉”。这种联想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所产生的身世悲慨,在《前赤壁赋》中表现得就更为明白。文章通过客人之口,尽情地倾泻了他由于历史陈迹而触发的怀古伤今之情。赋中写曹操的不可一世,词里换成了周瑜的雄姿英发;赋中说曹操“而今安在哉?”词里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赋中与曹操相比,感到自己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词里则含蓄地道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读赤壁怀古词对周瑜的尽情咏叹,我们仿佛在倾听赋中客人怀念曹操时的人生悲慨和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月夜洞箫;一种幽愁暗恨就不知不觉的从心底潜生滋长。”[6]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又表现作者面对悲哀的人生和自己仕途的坎坷无可奈何的心情。“人生如梦”反映了苏轼极端苦闷时对人生的消极认识和理解;“一樽还酹江月”将万般情思、无限感慨,寄于无限的沉默之中,用一杯酒祭奠江月。从那以酒洒向大江明月的动作,我们透视出的恰是一颗无比沉痛哀伤而又无可奈何之心。

就如同《前赤壁赋》中的核心部分“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样,这一部分也郁结着苏轼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哀伤,有人认为它是美好的,积极的,开朗的,旷达的。其实“这不仅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且也不是苏轼独创的新鲜见解,它不过是苏轼在苦闷中常常用来自我麻醉的老庄哲学而已”。[7]

《前赤壁赋》中的吟风弄月和他同时期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都是倾吐了胸中的抑郁哀怨的不平之鸣。“尽管在形式上有背人饮泣与引吭高歌之情,但其基调还是一样的”。[8]

二、道家老庄思想的突出体现

“苏轼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僧侣如辩才、参寥子、佛印、南华辩老、宝觉等过从甚密,深受佛学影响。这在许多诗文中有明显反映”。[9]但他又反对佛学,并对我国历史上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儒家的韩愈推崇倍至。他说:“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居士集叙》)

苏轼年轻时的确是喜读《庄子》,因而后来他受老庄哲学的影响也最大。《赤壁怀古》中的“一樽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所透露出来的老庄思想是一致的。《赤壁赋》具体的记叙了苏轼与他的客人的谈话。客人认为连不可一世的曹孟德都无可寻觅了,何况渔樵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之间的凡夫俗子?因此他幻想成为道家所理解的神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又“知不可骤得”,所以只有吹起洞箫,“托遗响于悲风”。而苏轼却不那么悲观,认为世事也像水与月一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在苏轼看来一切事物都象水与月的现象一样,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是循环往复。这渊源于《庄子》“道”是永恒的,“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大宗师》)

“苏轼的世界观的组成因而也是比较复杂的,儒、道、释三家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作用,但通过不断的斗争,儒家的进取***强精神,老庄哲学和佛家哲学中一些通达明理的方面,成为了当时苏轼的主要精神支柱”。[10]

注释:

[1][6]石云涛:《谈词的感情基调》,许昌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2]叶百丰:《东坡散论》,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

[3]杨海明:《“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绝妙之作》,文史知识,1987年,第3期。

[4]杨有山:《谁识天风海涛曲,中多幽咽怨断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5]王又村:《未能报国惭书剑》,黄石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7][8]祁子青:《赤壁之游乐乎?》,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9]黄进德:《从看苏轼与佛学》,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赤壁怀古苏轼篇4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q赤壁怀古》 人生 境界 超脱

《念奴娇q赤壁怀古》被宋代文学家胡仔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的名篇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变革以及当时的心境。

一、时空转换里的情景交融与咏史抒怀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州城外赤鼻肌,面对壮丽景色,由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q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开篇气象宏大,颇有盛唐风采。由眼前所见,直接穿越千古时空。《词苑》评此句:壮语也,其词在浓与淡之间耳。“大江”代表了时间与空间,亦是历史的滚滚洪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秋云,过往云烟。开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谓之浓烈。第二部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时空里,苏轼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再次呈现,借怀古咏史,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里,诗人的情怀得到了超脱,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常常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写花间酒下的伤感离别,孤独惆怅,至苏轼以诗为词,才摆脱了婉约之态,开始了慷慨激昂的创作,同时抒发着豁达的情怀,而此词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寻觅与矛盾反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后顾随在王国维的“境界说”基础上,又发展并***出“高致说”,但无论哪种对词的解说,最后都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三十岁之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确是苏轼的毕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与磨难之后,佛老思想的冲击,又让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断寻觅,最后经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断反复,但最后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同时吸收并融合了佛学与道学,并将三者尽心磨合,从而螺旋上升达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观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有禅意。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而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说人生如大梦一场,又何必执着,不如放怀一笑,纵情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反复读之,胸中郁闷,自然消去。儒释道的融合在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苏轼自己也得到了超脱。

三、英雄美人梦里的人生超脱与无可奈何

苏轼在这首词里,站在了时空的岸边,俯视千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同时也生出对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q苏轼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词里面那个潇洒儒雅、英雄盖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为,反观自己,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这与周瑜有相同之处。但曾经皇帝口里的将相之才,如今却仕途坎坷,怎能没有感慨,没有惆怅。曹操与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尽,被历史湮没,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样。到这里,他的英雄美人梦得到了超脱。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无可奈何。”他的“无可奈何说”继承并深化了“发愤著书说”,这种无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须要体会的,如果不能深入体验,是成不了大诗人的,而苏轼最后也同样有着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是超脱的,是人生情感真实客观的寄托,也正因为这种无可奈何,这首词才超越了千古。

赤壁怀古苏轼篇5

关键词:苏词风格 豪迈奔放 艺术特色

唐宋家之一的苏轼(1037-1101),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大作家,他在诗、词、散文等创作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的文章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北宋其他作家如欧阳修、梅尧臣等所倡导的诗新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的成果,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尤其是苏词,具有很高的艺术创造性。

就词的发展来说,苏轼的词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从晚唐经过五代到宋初的文人的词,形式上受音乐的束缚,内容上也多半华而不实。而到了苏轼,却冲破了这种束缚,他把词推上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道路,让他有更广大的领域。他的词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把诗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不让音乐把它捆死,加上词的内容丰富、健康,形成了苏词特有的风格清雄、豪迈、奔放,后人称他为“豪放词派”。

苏词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迈奔放、清新辽阔、激情浪漫的“豪放词派”词风。这种词风,首先决定于北宋文人***治地位的改变和诗新运动的影响。作者所处的时代,很多文人在***治上都有一定的理想抱负,都对晚唐五代以来的文风不满,掀起了诗新运动的高潮,其影响直接体现在他们的诗文创作上。像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已有豪放风格的作品。苏轼继承了他们的作风并加于恢宏变化,形成了苏词特有的风格。其次,决定于苏轼一生丰富的经历。苏轼在当时文坛上的领袖地位和在诗文方面的杰出成就,使他不能满足于前代词人的成就,也必须在自己的创作上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苏词还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这主要基于作者豪迈奔放的感情、坦荡开朗的胸襟。文章事业上的自信,使他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治上所受到的挫折,随缘自足的态度,又使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可爱的东西,能时常保持一种乐观的胸怀。苏词善用比兴的手法,更显其词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苏词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其豪放词风,均可以在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得到诠释。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公元一O八二年七月(宋神宗元丰五年)在黄州(现湖北黄冈)时写的,在这个时候不久以前,作者因为写诗得罪了朝廷,受到“文字狱”的灾祸。释放以后,谪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因为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所以使得他有时间去游历黄州名胜古迹。作者登上赤壁,联想历史,俯仰古今,感慨万千,于是有感而发,自抒怀抱。这时的作者在***治上是失意的,因而流露出了沉重的苦闷和“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然而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起兴,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江水、浪花,实际上是把“千古风流人物”和江水、浪花融成一片,为下面写“赤壁”、“三国周郎”埋下伏笔。作者用最经济的手法,最精练的文字,为“赤壁”造声势、替“周郎”出场造气氛。你想,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各形形的景色,该抓哪处?该抓哪时?该抓哪位?作者抛开了许多东西,只抓住“三国周郎赤壁”,这样他要写的时代、人物、地点都摆出来了。既经济又精练而且清晰,更体现了起豪迈的词风。下面再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笔,可谓“大笔淋漓”,把景写活了,使读者感受到赤壁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然后一句“江山如画”荡开去,再一句“一时多少豪杰”收回来。这样的一收一放,体现出词人深厚的文字功底,表现出苏轼驾驭语言的能力。

“江山如画”前面几句,实际也是一种衬托,是背景的衬托。既然是衬托,就要与词的内容和主人公相衬。即是“豪杰”,当然就不能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也不能用“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来衬托,一定要写伟大的长江、雄浑的赤壁,才相衬。一定要在这样的声势、这样的气氛下,才能让“豪杰”,也就是“风流人物”出场。

词有单阙的,也有分上下阙的。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属于后者。上阙与下阙,往往“换头”,这本来是唱法上的讲究,但在词的创作上,讲究“换笔”,更讲究“换意”。作者在这里还“换境”“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在“公谨当年”和“雄姿英发”中间一句“小乔初嫁了”,又是用“美人”为“英雄”作渲染,如果用词学上的术语就是“刷色”为的是增加某种气氛。在本词里,主要是增加浪漫气氛。实际上,赤壁周瑜破曹时,已与小乔结婚十年了,词里写“初嫁”,还是为了烘托浪漫气氛。但是,苏轼只写豪杰,不写美人。小乔在这里只不过是顺手借用,要写的还是“风流人物”周郎:“羽扇伦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里写周瑜眼中视曹操如无物。在作者笔下,周郎被写的多么闲雅雍容:面对“强虏”,他不是“全身披挂”的高度紧张,而是“羽扇伦巾”,不是“叱咤风云”,而是“谈笑”从容,结果还是“强虏灰飞烟灭”。这两句也像是一座三面浮雕“羽扇伦巾、谈笑”是一幅,“强虏”是一幅,“灰飞烟灭”是一幅。这三幅浮雕组成了“赤壁人物***”,和前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江山***“变换交织,其艺术效果是惊人心魄,动人耳目!

怀过了“古”,归到今,想到自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意思是说自己自作多情,替古人担忧,未免好笑,难怪头发早就花白了。于是作者觉得“人间如梦”,只好“一尊还酹江月”。且把酒浇到江里祭月亮吧。在这里,作者仍回到“江”上,前后照应,使读者在最后仍能听到“大江东去”的水声,而且点到“月”,让人读后仿佛置身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的初秋月夜。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心怀,当然也还有一丝消极虚幻的思想,都是苏词浪漫风格的体现。

最后,还要说说苏词的语言。决定于词的内容,苏词在语言上也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收前代诗人如陶潜、里白、杜甫、韩愈等的诗句入词,有时也用当时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为了充分表达意境,有时也突破韵律上的束缚。这也是由其豪放词风所决定的。

赤壁怀古苏轼篇6

苏轼的很多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主客对照的写作手法。《前赤壁赋》作为与传统汉赋渊源颇深的经典文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主扬客的传统格局,“客”的戏份最重;《后赤壁赋》中,“二客”只在前半文中扮演重要角色,后半部分被“孤鹤”抢了镜头。《定风波》中的“客”只在序言中出现,而《临江仙・夜归临皋》中的“家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郎”,以及《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的“孤鸿”,笔者觉得也可暂且归入“客”的范畴。无论是实有还是虚构,也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苏轼作品中这些“客”的出现,对我们深入苏轼的精神世界,窥探他内心的挣扎与复杂,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一、儒与道的纠结

生长于诗书之家的苏轼,儒家“兼济天下”的追求是他人生的底色。“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即使被捕被贬,也不忘心中的“美人”(指君王或***治理想);即便纵情山水,也会想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曹操。另一方面,苏轼的人生理想却明显是道家的:“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后赤壁赋》中的神秘孤鹤与梦中的道士,也可看做苏轼“不期而遇”之客。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来表达自己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心境,更传达出内心深处渴望超越现实痛苦、遗世而***的追求。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周郎”的遥想,折射出天赋旷世之智、宰相之才的苏轼骨子里的儒家建功立业的追求。对比三国英雄,倍感凄凉;但苏轼就是苏轼,以他的博学与智慧,惯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道家佛家所揭示的人生空漠轮回之理,又让他变得达观,在自“笑”中“一尊还酹江月”。

林语堂在《坡传》中,对苏轼与道教的关系作了如此评价:“为人父兄夫君颇有儒家的风范,骨子里却是道教徒。”笔者觉得,苏轼“骨子里”的儒家思想与道家理想到底孰轻孰重,也许连他自己也很难说清。

二、凡与仙的较量

《后赤壁赋》首段中,“过黄泥之坂”时,二客尚能与苏轼“行歌相答”,为何在赤壁“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之时,“盖二客不能从焉”了呢?难道是因为二客体力、兴致不及苏轼吗?联系K轼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出,二客大概是心中无事之寻常闲游,苏轼却心有孤愤郁结,需要排遣与发泄。后文的“悄然而悲,肃然而恐”既是奇异惊险的赤壁景物引发的真实感受,也是兴尽悲来面对现实后,原有孤凄之情、忧惧之心的重新抬头。

《定风波》小序中“同行”之客与《后赤壁赋》中的“二客”异曲而同工。同样是“道中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而苏轼“独不觉”呢?同行的举动是正常人的反应,凸显出苏轼的反常。苏轼为何如此痴狂呢?词中提到“酒醒”,说明他喝醉了。难道只他一人大醉?为何他要大醉呢?借酒浇愁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他人也大醉,是否就会和苏轼一样大雨中“独不觉”,还要“吟啸且徐行”呢?

苏轼自幼以来就涵养着一身超凡脱俗、卓然***的“仙气”。苏辙在《 武昌九曲亭记 》中写到:“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相较于凡俗之人的“正常”反应,苏轼身上原本就多出几分对自然万物的敏感与热爱。所以笔者认为,“盖二客不能从焉”之时,“二客”是凡人,苏轼是仙;“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之时,苏轼又是凡人,而“孤鹤”与“道士”则寄托着他的升仙理想;大醉的苏轼,饮下的是凡人的郁闷,大雨中“独不觉”,还要“吟啸且徐行”的苏轼,展露无遗的是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神仙之姿。

三、人与己的隔膜

苏轼《答李端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贬黄州的苏轼,似乎尝到了“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轻松与自在。但年方二十初到汴京就成为北宋文坛与***坛一颗闪亮新星的苏轼,如何忘怀孔夫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教诲呢,他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又有几人能解呢?

《临江仙》中的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拖家带口、处境艰难,为何要抛家不顾,自我放纵呢?除却固有的洒脱性情之外,也有乌台诗案造成的现实痛苦,苏轼深陷其中,难以排遣,只能靠醉酒来获得暂时的解脱。原打算回家倒头便睡,柴门却久叩不开:“家童鼻声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他仿佛觉得自己被身外的世界完全排离开来。“倚仗听江声”的他变得异常孤独,也顿时清醒过来:既然明知“此身非我有”,何必在意那些身外之物、俗世之累,索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吧。这里,渴望“归去”的苏轼,与《后赤壁赋》中渴慕道士却“不见其处”的苏轼,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迷茫是近似的。

《后赤壁赋》与《定风波》中的“客”,与《临江仙》中的“家童”角色相似。他们是苏轼身边亲近的人,或陪苏轼游玩谈笑,或随侍苏轼左右,他们也许与苏轼相处越久,越会被苏轼可敬的大学问、可叹的大智慧以及可爱的真性情所折服,进而会对苏轼的处境报以无限的同情与不平,但这并不能让精神上孤独的苏轼得到多少慰藉。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每个人都注定只能是独行者。而天才善感、命途多舛的苏轼,注定比芸芸众生体验到更深刻的孤独。我们读出了苏轼的平凡,更要读出苏轼超乎常人的痛苦;我们读出了苏轼的孤独,更要读出苏轼高贵幽雅的情怀和超凡脱俗的智慧与追求。

四、虚与实的映衬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此时他的***治处境未变,人生困局未解,内心的复杂与挣扎仍然存在。词中的“孤鸿”,就像是苏轼的影子,也可看作是与苏轼同病相怜之“客”。上片“缺”“疏”“断”几字,写尽“幽人”深夜无眠、孤独凄清的心境;下片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宁愿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栖息寒枝的高洁自守。全词清奇冷峻,物我交融,虚实映衬,托物言志,苏轼借孤鸿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幽愤。

赤壁怀古苏轼篇7

你的豪放早就了你的豁达,你的豁达早就了你的性情,而赤壁,球早就了一位伟人,一代文豪,当你与赤壁完全磨合的时候,赤壁,就只属于你——苏轼。

掸一身素衣,架一叶扁舟,仕途坎坷的你,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生性豪放的你注定不会与世俗磨合,你的心很彷徨,不知那里才能容的下你。赤壁接受着你听着你的诉苦,你的不甘,你的怀才不遇,渐渐的,赤壁已经融进你的身体。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你,举酒属客,想纵情于山水,忘却世之多忧,却没想到:举杯销愁愁更愁”,也是赤壁,把你像孩子一样放在熊丽,任你哭闹,玩耍。

你的不甘,你的愤恨,全部都被赤壁的温暖所融化。

你静静地思考,时间仿佛都静止了,真的苏轼,成熟的苏轼,终于都明白了什么。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儿莫取。”赤壁,好像也露出了微笑。

赤壁怀古苏轼篇8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贬居黄州时,苏轼曾数次游于赤壁之下。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再游赤壁。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长江,苏轼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词词调豪迈雄壮,充满阳刚之美。上阕用“大江”“千古”拓展了时空概念,“乱”“穿”“惊”“拍”“卷”,寥寥几字,极显赤壁景色雄奇壮阔之美;下阕遥想周瑜当年行貌,抒发男儿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最后几句笔锋一转,联系自身功业未建、华发早生的现状,不禁慨叹万千。词人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给人一种奔马惊雷、惊心动魄之感,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值得玩味的是下阕“小乔初嫁了”一句,这是本词唯一温柔的一处。小乔,乔公之女。时乔公有女大乔、小乔,“皆国色也”(《三国志》)。建安三年(198),周瑜24岁,随孙策攻皖城。孙权纳大乔,周瑜纳小乔。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漳河畔修建了铜雀台,曹植为之作《铜雀台赋》。《铜雀台赋》有云“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东”,形容长桥如虹,与人物无关。因为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208),较曹植《铜雀台赋》早两年。所以,唐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虽为戏言,但可从侧面烘托出乔女的美貌。曹操虽为一世枭雄,也不禁为乔女动心不已。

赤壁之战时小乔已出嫁10年,而词人将其说成“初”嫁,意在以乔女之美衬托周瑜年华正盛,志得意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手执羽扇,头戴皂巾,尽写周瑜英姿飒爽,儒雅淡定,气度不凡。于谈笑间,令曹操八十万大***溃逃覆灭。英雄之为英雄,须沾些儿女气,方显其侠骨柔情的英雄本色、刚柔并济的英雄气质。小乔之于周瑜,一个是袅袅婷婷、姿貌绝伦,一个是神采英拔、文武兼备。美人配英雄,更显英雄气概;英雄配美人,更显美人远见卓识。美人小乔点缀了周瑜的人生,成就了周瑜的英雄气概,如同周瑜战袍上一颗耀眼的宝石。

周瑜功名早建,美人相伴。相比之下,此时的苏轼,两鬓斑驳,壮志未酬,又遭人诬陷,贬官异地。周瑜的春风得意,让苏轼无不仰慕。但周瑜的光芒愈是耀眼,苏轼愈是惆怅。苏轼空有报国之志,却志不得申,韶华已逝,不禁感慨良多,遂举酒祭月,邀其共醉。苏轼的这点“多情”,并未遭到后人耻笑,反而更显豪情万丈,更具英雄本色。

赤壁怀古苏轼篇9

关键词:苏词 辛词 豪放 词风 比较鉴赏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千古江山”版块中,编者选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同是怀古词,同是豪放派,两者具有很多可比性,可谓一种豪放两种情致。

清代词学家王国维对苏辛二人词风有一句很精炼的概括:“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现代学者缪钺在其著作《灵溪词说》里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苏词出于《庄》,辛词出于《骚》。”根据这些前人对苏辛二人词风的评价,笔者本着训练学生同中求异的比较思维、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的目的,对这两首词进行了如下的比较鉴赏。

首先,从词作本身来进行细读比较,可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旨、感情基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鉴赏。从《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联想到前代年少得志的周瑜和自己的遭遇因而内心苦闷,但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又说明作者最终寄情山水,寻得解脱,因而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内心苦闷但最终寻得解脱的潇洒文人的形象。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艳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英雄孙仲谋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最终只能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千古慨叹,一个悲愤满怀、无处施展抱负的悲剧英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传达出了感叹功业无成,但最终寄情山水、寻得心灵的自我解脱的主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抒发了有远大抱负,但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国家的隐忧。因此,《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呈现出的感情基调就是豪放中显出旷达飘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是豪放中显出沉郁苍凉。这也印证了王国维、缪钺等前人的说法。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词虽同属怀古词,但又不尽相同。《念奴娇》采用了上下片虚实结合、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重在营造诗情画意;《永遇乐》则重叙事,喜用典,以文为词。这点和前面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旨、感情基调几点也是有着必然联系的,潇洒文人自然注重撷取生活中的美,营造诗情画意;而生于乱世的悲剧英雄不能尽言胸中块垒,只能更多地通过典故来寄予心中的不平或理想。

苏词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感情基调上都符合上面的特征。而辛词名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更让我们看到一位金刚怒目、悲愤满怀、无处施展抱负的悲剧英雄。引用这些名句,从课堂教材到课外延伸,以便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比较二人不同的豪放风格。

那么,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根源是什么?可以看看苏轼和辛弃疾二人有什么不同点: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绩、47岁(创作《念奴娇》);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创作《永遇乐》)。再来看看具体的不同之处:在身份上,苏轼首先是一个文人,而文人注重内心世界的丰富,注重自我心灵的拯救;而辛弃疾则首先是***人或英雄,然后才是文人,所以更多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性格上,苏轼是一个天性自由旷达,多情善思,力求超脱的达观者;辛弃疾则是一个豪健悲愤、执着沉郁的人。再看看两人的思想成分,苏轼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兼具了儒道佛三种思想,随缘自适,顺其自然的老庄思想总能使其在似乎走投无路时转而追求心灵的逍遥自由;而辛弃疾则是坚守儒家正统思想未曾放弃。当然最后还要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来比较二者的不同,苏轼所处的北宋时代相对稳定,因而文人更注重的是内心的丰富与完善;辛弃疾所处的南宋偏安一隅,气象衰靡,异族不断入侵,自然造就了一批满怀国家仇、民族恨的文人英雄。

赤壁怀古苏轼篇10

关键词:《前、后赤壁赋》 艺术特色异同 赏析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奇才。22岁中进士,后又获宋代学子最高荣誉,官至礼部尚书。然而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的苏轼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即被贬到现今的湖北黄冈、广东惠州和海南。“赋到沧桑句更工”,坎坷的经历却造就了文学巨匠,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出不朽的经典。

苏轼的散文才智驰骋,文理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赤壁赋》不仅描写了赤壁的山水景色和诗人们载酒中流、唱和赏月的过程,而且充分展现了苏轼在人生低谷的挣扎、反思和超越的心路历程。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为黄州。三年后的七月和十月,苏轼偕同友人游黄州城外赤壁,分别写下侧重写水的《前赋》和侧重写山的《后赋》。无论写水还是写山,都鲜明地表达了苏子的人文世界观,表达了他对生命里程的自我观照。《赤壁赋》不仅反映苏轼思想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变化与深化,成为代表文赋一体新高度和古代散文创作新境界的典范。试对两赋作比较赏析,侧重探讨二者区别。

两赋相同点:

一.文章体制相同

清代浦起龙在《古文眉诠》中对《赤壁赋》有如下评论:二赋皆志游也。

记序之体,出以韵语,故曰赋焉。其托物也不黏,其感兴也不脱,纯乎化机。

两赋形式都是“以文为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又运用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文章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精辟理趣。

二.蕴涵的情感一致

仕途的挫折使苏轼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两赋都以游乐为主题,两次游赤壁,苏轼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两文写游玩之趣,际遇之悲,超脱之情,是在失意中坚持理想和信念并努力提升思想境界的伟大心灵的艺术再现。

三.诗情与哲理结合

两赋艺术品位高,主要体现在景、情、理的高度融合,诗情和哲理的升华和凝聚,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古文观止里评论“《赤壁赋》不啻一部《南华》”,它可以当做道家的《南华经》来读,因为它们在写景抒情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参悟。

两赋不同点:

一.结构的差异是创作心态的折射

钟惺曰:《赤壁》二赋,皆赋之变也。此又变中之至理奇趣,故取此可以赅彼。苏轼创作两赋心态的差异和两赋结构上的区别体现在《前赋》跌宕起伏的情意变化与主客间恣畅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间问答的浅表性之中。

《前赋》构思更精巧,主客之间,思想的交流很深入,主客先后表达了对个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之后主人再以带有禅意的哲思开导客人。主客对答,实质是作者心灵的自我独白,表达出苏轼思想感情上挣扎、解脱的过程,也使得文意曲折有致。而《后赋》,主客的感情交流相对比较浅表,苏轼借景抒情,借突兀的孤鹤意象来寄托情怀。文末部分虽采用主客问答,然此客非彼客,他是与“二客”无关的梦中道士,也是《前赋》中的道士之灵魂,而且他与主人间的问答也是引而不发。《前赋》主客关系的紧密和《后赋》主客关系的疏散,可谓是作者松弛与抑制两种不同创作心态的曲折反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自由飞动的境象,客之悲哀、主之宽解是自由宣发的内情,或歌或忧、或悲或笑,它是苏轼在自由的创作心态中完成的思想遨游。《后赋》是在创作心态被部分抑制中完成的,因此它不像《前赋》那样如波涛般起伏的情思节奏,整体情思是含蓄而内敛,是“断岸千尺”所喻示的自然的压抑感,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形成的瘦削感,是孤鹤横江、掠舟而过和借道士以完成主客问答所形成的突兀感。道士梦影与孤鹤对接这特意的安排,使散文具有抒情诗般意味深长的意境,较《前赋》“文”气稍浓。

二.意象的不同是省思人生的观照

在《前赋》中,苏轼着重描写了水、月这两种能令人进入自由思考的优美意象。时值初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皆是借用道家典籍所记真人、成仙之事表明内心空明之境。苏轼在静观水月中由道入禅,合道与禅,仰观宇宙、反思自身与苍穹的本性。“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引出诗人与客人对人生的感慨,再通过三个设问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省思。“客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不管是困于周郎的曹孟德还是称一世之雄的曹孟德今天他在哪里?“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们和天地比如沧海一粟,和无穷的长江比只是须臾,想挟仙遨游抱月长终都不行,只能寄托这悲凉的秋风。诗人借景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困顿、迷茫和感悟。

作于孟冬的《后赋》叙述复游赤壁的环境。“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条件比《前赋》差。现去捕鱼、与妇索酒。苏轼看赤壁是“江流有声,断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他“摄衣而上,履f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即登山而上直至“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连两个客人都追不上他,站在绝顶之上“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这是何等的气概!此情此景,此文此怀,只有被贬谪黄州后的东坡所独有!而山石和仙鹤的意象颇具特色,自然景物的变化,使苏轼向往自由的思想找到了对应点。山石高峻怪异,既隐喻压迫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他郁闷难解的心情;“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忽然一只东来的在暗夜独鸣的鹤振翅横江掠过小舟西去,它寄予了作者怀念故友之情。问入梦的道士。“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梦醒后他开门寻找,不见孤鹤,也无道士。弃世自举的孤鹤在古代是隐逸旷达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苏轼出世入世矛盾思想所带来的精神苦闷,而这番苦闷与希望皆寄托在诗化的境界中。

三.心境的不同是超越自我的升华

《前x》在设问后通过江水、明月的意象传达出精深的哲理,是作者超越自我境界的体现和升华。苏子感慨:“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江水流动不止,但它永远流不走;月亮时圆时缺,但它永远在天上;从不变的方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是永恒的,何必羡慕它们呢;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没有我们一丝一毫,但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是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

水,逝者如斯,却未尝往;月,盈虚如彼,却卒莫消长。从变者而观,天地不能一瞬;从不变而观,物我都将无穷。只要延续自我的生命轨迹即可。

“无尽”者,永恒也。江上清风有声,山间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我们大可不必发出人生苦短的哀叹,且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去享受这月明江阔的自然美吧。极具形象化的说理体现出苏轼高远豁达的心境!像清风吹散了所有的迷茫和抑郁。此番对白是昔日的苏轼和现在的苏轼的对话;是矛盾的苏轼与超逸的苏轼的对话;是困顿的苏轼与获得精神***的苏轼的对话。这意味着苏轼对于人生的省思和超越。由此才有了末段的“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才有了诗意盎然的《后赋》。

如果说《前赋》是苏轼人生的对白,那么《后赋》则是他对生活中一幕场景的刻画。苏轼把自己交给壮阔的大自然。“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最后,夜游的描述通过渗透着哲思的梦境来结束。“道士倏然不见,那么我的理想、追求、抱负又在何处呢?”曾经的“忠君”“佐君“思想在他心底依然挥之不去,这说明苏轼仍在不断地求索和挑战自己。经过三年黄州洗礼的苏轼已是崭新的苏轼,即使再次回朝高踞帝师之位、或再次被贬流放海南他都能达到无喜无悲、胜败皆忘的境界,其心胸之开阔、意志之坚定可谓史无他人也!

经过挣扎和反思,诗人从他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脱,也使读者获得心灵的超逸和享受。

《前赋》的最大特色是作者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始终与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相联,把理论的论述同感情的变化以及文章的结构相结合,赋予抽象的观点形象性与感染力,并把读者带入奇幻的艺术境界,达到哲理与诗情的高度统一。如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后赋》写苏轼独自登山的情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渲染,人如身临其境。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饱含作者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对仗,增加语句的节奏感。“孤鹤”则平添了神秘意趣。

四.结语

《前、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是苏轼际遇和心灵的艺术写照,是他人品和文品的结晶,反映了其矛盾的思想情感。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无奈、波澜迭起的***治生涯、对生命的尊重与正视、旷达乐观、超然物外、寻求自我超脱的境界铸就了两赋的辉煌。感动沉思,悟出真谛:无论山水江月如何变化,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人生怎样落寞,只要紧紧把握住人文自我,生命的步履就能坚实矫健、生命的内蕴就会厚重深刻,生命的华彩定会璀璨绽放!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版语文必修(三)(四)教师教学用书阅读・写作.[M].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出版社合编2008年1月第1版.157-15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赤壁怀古苏轼10篇

学习

爱让生活更美好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爱让生活更美好作文10篇,内容包括爱让生活变得美好作文十篇,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作文500字。当时那惨不忍睹的景象仍记忆犹新,人们在哭喊,大地在咆哮!昔日里繁华的四川变成一片废墟,快乐的四川成为痛苦的深渊。重重灾难压在汶川

学习

采购岗位工作计划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采购岗位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采购岗位的工作计划,采购工作后期具体工作计划。1采购计划人员轮岗的必要性根据本人对轮岗工作的认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1通过岗位轮换,实现人员储备由于物资计划采购岗位的特殊性,需要从事该岗

学习

泡豆子观察日记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泡豆子观察日记10篇,内容包括把豆子泡11天的变化观察日记,泡豆子观察日记4年级400字。中午,我去瞧了瞧,绿豆娃娃就成了绿豆老头儿,脸上满是皱纹,没有像大胖娃娃的身子光滑无比。下午放学,我的心咚咚直跳,三步并做两步地回到家,惊喜

学习

关于端午节的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端午节屈原的诗,关于端午节的诗书法。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

学习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天的古诗二年级下册,描写秋天丰收的古诗有哪些。4、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引—唐代刘禹锡5、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

学习

引领潮流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引领潮流10篇,内容包括移动引领潮流,数学引领潮流。作为百乐门饮食集团董事总经理的李国雄先生在致辞中对各界对他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表示,正是由於这些支持才令百乐门饮食集团餐饮名店开了一间又一间。由2007年6月於九龙湾M

学习

英文简历模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英文简历模版10篇,内容包括英文简历自我介绍,2021优秀英文简历模板5篇。Strongleadershipqualities;abletoscheduleprioritiesandperform/delegateaccordinglytoeffectivelyaccomplisht

学习

塞下曲古诗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塞下曲古诗10篇,内容包括塞下曲古诗朗读,塞下曲古诗。一、横吹乐府边塞诗与横吹乐的关系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题解称:“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中之乐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学习

竹子的精神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竹子的精神10篇,内容包括竹子的品质和精神,竹子的寓意和精神。4、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吴昌硕《咏竹》5、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郑谷《竹》(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本草纲目是谁写的10篇,内容包括本草纲目的简介10个字,本草纲目是哪位名医写的。我国的大文学家也不逊色。汉代的司马迁就是在苦难中写了《史记》。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遗愿写一部史书,开始创作《史记》,公元前99年,司马

学习

减负提质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减负提质10篇,内容包括减负提质的核心要义,减负提质的经验总结。所以,我认为,如果要真正的为学生减负,首先,要让教师们轻松起来。教师的轻松,不是简单的赵本山式的脱鞋放松。我们应该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

学习

工厂安全卫生规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工厂安全卫生规程10篇,内容包括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工厂卫生安全知识。随着国家重点工程——504示范工程的开工建设,厂区参与工程建设的外来人员、外来车辆急剧增加。示范工程建设在保护区内,但施工区紧靠要害区—离心01大厅和

学习

我的家乡手抄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家乡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我爱我的家乡手抄报,我的家乡天津手抄报。四年级中秋节手抄报的***片3四年级中秋节手抄报的***片4四年级中秋节手抄报的***片5四年级中秋节手抄报的资料:中秋节问候语1)中秋之夜,举杯团圆,叶已纷飞

学习

长安夜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长安夜10篇,内容包括长安夜话全文,长安旅夜诗文。夜幕降临,天空繁星闪烁。长安街华灯高照,各种各样的灯汇聚成灯的海洋,把长安街照得亮如白昼。我们乘着旅游大巴,自东向西缓缓地行驶。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车灯像流星一样转

学习

卜算子苏轼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卜算子苏轼10篇,内容包括卜算子苏轼讲解完整版,卜算子苏东坡写的。

学习

潼关怀古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潼关怀古10篇,内容包括潼关怀古的深度解析,潼关怀古带来的启示。【写作背景】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于治旱救灾。到官四月,劳瘁去世。这首小令是他此次履职赴任路过潼关时写的。尽管题为“怀古”,实

学习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0篇,内容包括苏轼简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坡诗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坡仙”这篇传

学习

苏轼文论中的自然观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苏轼文论中的自然观,内容包括苏轼自然观的形成,苏轼文论中的自然之理。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对平淡自然的

学习

苏轼的“谪居文化”及其范式

阅读(26)

摘要:苏轼于文化的意义不仅在文学,更在于其对祖国、对人民的真诚关怀而产生的思想、学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谪居文化范式。本文对此进行探折。关键词:苏轼“谪居文化”范式苏轼的成就不仅在文学,更在文化,在于“谪居”时对中华文化作出的

学习

苏轼词的清雄之风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苏轼词的清雄之风,内容包括苏轼词精品,苏轼的词风总结。提起苏轼,那可是人类文学史上的大家,清雄之风、豪放之风皆有之。苏轼的一生坎坷无比,仕途不得志,常常用词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怀,苏轼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就使得他随

学习

苏轼与灵璧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苏轼与灵璧,内容包括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原文及翻译,苏轼灵璧赋。作为古代四大名石之首的宿州灵璧石,它的闻名始于商周,当时,灵璧磐石作为礼器、法器、乐器,主要服务于宫廷皇权,人民大众参与程度很少;宋代以后至明清,灵璧石文化步入

学习

论苏轼散文的语言特征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论苏轼散文的语言特征,内容包括论苏轼散文的情感特征,苏轼散文特征。内容苏轼在散文的语言上提倡意尽言止,主张“辞达”。要做到“辞达”,苏轼认为有两个阶段:一是“求物之妙”要“使是事了然于心”的阶段,即认识事物事理并能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