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篇1
论文摘要:该文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对影响应试人“说话”题测试的地域、城乡差别、应试人性格、学习时间长短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四点做法。
2001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由此可见,相关职业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是越来越明确,更多的人出自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对普通话测试也越来越重视。
众所周知,在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是唯一没有文字凭借的题型,旨在考察应试人说普通话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该题所占的分值比例为40%,是四个题型中分值比例最大的一题;在测试中,也是大多数应试人最易失分的一题。那么,如何应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题呢?
1.“说话”题的特点
该题为应试人单向说话,要求应试人在预先给出的30个备选话题中就某一特定的话题发表谈话,限时3分钟。其目的在于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表达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语言运用的规范程度及表达的流利程度。“说话”题的确是语言测试中最为重要的手段。笔者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测试中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许多应试人在前三题测试中发挥尚可,“说话”题却大相径庭,而这往往才是应试人的真实水平。
“说话”题的评分属于典型的主观性测试,但由于该题重点测查的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更借助于主观性测试(对语感的把握),所以评分的信度更为准确、可靠。
“说话”题的内容多为叙事类,多是同应试人的学习生活有紧密关系的话题,应试人更能贴近实际,自然发挥。
2.“说话”题测试中多种因素影响之分析
2.1方言区域、城乡区域差别的影响
在“说话”题测试中,我们容易发现应试人方言区域、城乡区域的差别因素的影响是明显的。总的说来,北方应试人比南方应试人,城市应试人比农村应试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更为显见,而这一点在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明显。
以笔者所在的贵州省为例,从地域上讲是南方省份,从方言区域上讲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贵州方言从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相差不大,而语音方面差异较大,突出表现在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韵方面。一些长期生活在贵州方言区但以普通话为生活语言的人(籍贯为北方人),尽管语音方面也有许多问题,但他们更容易区分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韵等主要问题,学习时难度小、速度快,表达相对流畅自然;而本土(贵州人)的应试人由于缺乏普通话的生活语言环境,在学习上难度大、速度慢,更易造成测试时的紧张、焦虑,从而影响了表达的规范度和流畅度。
此外,城市应试人在接受普通话学习、培训、使用等方面条件相对要比农村应试人好,这也是造成差别的一方面因素,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2.2应试人性格因素的影响
“说话”题是单向、限时3分钟(时间不足,酌情扣分),选题限定内容的测试,应试人的性格往往对此影响很大。
外向型应试人性格乐观、自信,喜欢说、愿意说,充分表现出对“说话”的浓厚兴趣,即使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题目也不会影响其发挥,能自由大胆地对所抽题目侃侃而谈,语速较快、表达自然流畅,3分钟的时间通常是不够他们发挥的,一般需要测试员提示时间已到,不会出现时间不足而扣分的情况。内向型应试人恰恰相反,他们性格内敛,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加之面临的是将“说话”作为考试的内容,面对陌生人更是紧张、腼腆;如果又正好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话题更会影响其正常发挥,不敢与测试员进行目光交流、表达内容“口是心非”(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语速相对较慢,语感僵硬,甚至会出现沉默、无话可说、说话时间不足等情况,从而影响了成绩。
2.3学习普通话时间长短的影响
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比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自信心要强得多,在“说话”题中,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出现的是“失误”,而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出现的往往是“偏误”。“偏误”是语言的系统性错误,而“失误”是语言的非系统性错误。比如贵州方言中没有轻声词一说,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可能会出现“啊”的音变错误,这是“失误”,而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如果将“了(le)”读为“了(liao)”就是一种“偏误”。
从小就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会注意到整个句子因语气词的正确与否所带来的语感表达如何,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却只注意到一个字的发音是什么的问题,忽略了整个句子的语感。从“偏误”到“失误”是一个过渡,这个过渡的过程越短,应试人的自信心就会越强。
3.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
3.1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加强“听”的训练。应试人大部分生活在方言区,受到方言的影响很大,必然会导致普通话的发音不标准、不正确。所以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加强“听”的训练,主要依靠媒体的输入来实现,媒体主要指广播、电视、电影等。应试人应通过媒体纯正、正确、规范的普通话来纠正、规范、构建自身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认知结构。
3.2加强阅读,培养用普通话进行思维,进而达到说出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句子和搭配正确的词语,阅读的介质主要是报纸、杂志、书籍等。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通过阅读,能使应试人接触大量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不仅能培养普通话的语感,更能培养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从而达到语法规范、搭配正确。应试人在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往往由于思维上的错误导致。比如说贵州人指的“吃”,可以搭配的不仅是固体,还可以是气体、液体,想“吃饭、吃酒、吃烟”这样的词语搭配在方言中很正常,但如果在普通话中也如此表达就错了。别人递根烟给你,你摆摆手说:“谢谢,我戒烟了,好长时间没吃烟了。”这里就要改成“抽烟”。所以,加强阅读是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错误的。
3.3加强运用,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如果应试人以考试为目的,是很难真正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的,如果抱有考完了,学习的过程也就结束了的想法,即使在测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不能代表应试人真实的水平。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积累、运用、体会、实践的过程,不经历这样的过程,语言的功能就会退化,水平就会降低。所以要树立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意识,扩大普通话使用的范围;要长期加强普通话语言的实践,希望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来掌握普通话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通过反复的训练、实践才会达到目的。
3.4树立信心,增强信心和勇气。在语言的学习上,年龄大的确不是个优势,许多应试人都是成年人,惟恐发音不准招来别人的嘲笑、怕栽面子,所以没有勇气坚持说普通话。学习普通话不怕犯错误,怕的是因为犯错误而不再说普通话,只要有信心、决心和勇气,坚持下去,定能熟练掌握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篇2
一、单音节字词的朗读
读单音节字词的目的就是测查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及声调的发音。而前后鼻音和声调的问题是最主要的。
1. 我们通常所说的前后鼻音共有5组:即an―ang、en―eng、in―ing、uen―ueng、ün―iong。
首先,我们从前后鼻尾韵母各自的发音特点着手。发前鼻音时,―n在主要元音发完之后,舌尖靠在上齿龈上。例如a―n、e―n、i―n发后鼻音时,―ng在主要元音发完之后,舌根靠在软腭上。例如a―ng、e―ng、i―ng。
其次,是位置的闭塞。当发主要元音时,软腭不可下垂,要尽量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全部从口腔流出。元音发完接上一个后续鼻音,即将舌尖抵到上齿龈上或将舌根靠在软腭上。这个练习要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做,才能很好地掌握口腔内的位置闭塞。
最后,就是唇形的圆扁程度。
发前鼻音an、en、in时,唇形扁展,嘴角咧开;发后鼻音ang、eng、ing时,唇形圆且收拢一点。
2. 声调的问题主要是阳平调和上声调的区别。阳平调的声音由中音升到高音,声带由不松不紧逐渐绷到最紧,例如人民、豪情;而上声调的声音先降后升,声带从略紧张开始,先放松,继而再绷紧,例如厂长、领导。
二、双音节词语的朗读
读双音节词语的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轻声、儿化、变调的读音。这里的难点是变调、轻声和儿化。
1. 变调。
第一,上声变调。
上声+上声前上变为阳,例如水果、领导。
阴阳去轻声前,全上变半上,例如祖国、***。
第二,“一”的变调。
“一”字本调是阴平,阴阳上前变去声,例如第一、十一、一天、一张。
去声前边变阳平,叠词之中变轻声,例如一寸、一定、看一看、尝一尝。
第三,“不”的变调。
“不”字本调是去声,例如不吃、不同、不管。
去声字前读阳平,例如不必、不测、不妙。
夹在词语中间读轻声,例如去不去、好不好、开不开。
第四,叠词形容词的变调。
AA式形容词读阳平,例如早早、 红红、满满。
ABB式形容词,其叠音后缀读作阴平,例如亮堂堂、火辣辣、闹嚷嚷。
AABB式形容词,第二音节变轻声,第三、四音节读阴平,例如马马虎虎、热热闹闹、认认真真。
2. 轻声。
轻声是语流音变中的弱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在普通话中常读轻声的有:助词“着、了、过、的、得、地、们”等;语气词“吗、吧、呢、啊、嘛”等;词缀“子、头、巴、么”等;某些表示方位的词或词素例如地上、后面、这边等;AA式ABAB式AABB式名词、动词的第二、第四音节读轻声。例如爸爸、热热闹闹、讨论讨论;常用的双音节合成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例如先生、规矩、暖和、棉花、窗户、玻璃、马虎、葡萄。
3. 儿化。
儿化的基本性质是卷舌作用。例如在读“小狗儿”这个词是我们要把“儿”字卷舌,而不能读成单独的“儿”。
三、朗读作品
朗读作品的目的主要是测查应试人声、韵、调的读音外,同时测查连续音变、语调、朗读速度和流畅程度。
1. 朗读时必须发准普通话的声、韵、调。
2. 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 必须注意句子的停顿、声音的缓急、高低变化。
4. 朗读时句子一定要读完整,语速恰当,语句流畅。
5. 尽量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四、说话题目
说话的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达到的规范程度。说话是普通话口语能力的综合性考察,主要要在口语上下工夫。50篇题目既不能写成作文背下来,又不能一字一字往外生硬地挤出来,必须在3~5分钟内迅速组织恰当的词语,充满信心,有条不紊地把话说完整。通过学习和培训,我悟出了一点门道,将所有的题目归到说一件事上。这样脑海里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提纲。需要说明的是:题目之间的衔接一定要合理、恰当,不管怎样一定要绕回到原来的题目上。例如我准备说的题目是《怎样做红烧鱼》,不论抽到哪个题目,我都会绕到做红烧鱼这件事上,但不能离题,最后一定要以抽到的题目结尾。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篇3
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推开,普通话水平测试进入新的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也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特别是在语音标准程度的评判中,坚持量化评判为主,评分误差率大大缩小了。但是在语音自然流畅程度的评判中,却由于失去了过去那种全程把握,对应试人的普通话质感缺少了全面了解,在命题说话项中对方言语调偏误的判定往往产生比较大的误差。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但有两个方面是主导性的,其一是评分细则表述过粗,测试员难以形成相对稳定、有操作性的个性评价模式,从而导致一些测试员产生了盲目评判的现象;其二是测试员失去了对应试人测试全程语音面貌的了解,导致对应试人语音质感缺乏把握。
一、方音和语调辨析
《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2009年7月修订稿)在普通话语音质感方面确立了两个评分点,一是语音标准程度方面,针对遗留的方言程度给出六个评分档,其中第二、三档概括为“语调偏误”,第四、第五、第六档概括为“方音”,不过这个评分点涉及的分值很低;二是在自然流畅程度方面,这是主要的评分点。
所谓方音,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因演变而形成的语音差别,在标准音确立后,不同于标准音的为方音,我们所说的方音就是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存留的方言特色语音。方音包含音位上的误差和偏差,具体表现为因为方言语音体系跟普通话语音体系差异性带来的声韵调上的失误和偏差,就是常说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同时方音还包含了超音段因素方面的语调偏误。所谓语调,学界有比较充分的分析,虽未必达成一致的共识,但对语调的基本含义还是比较明确的。语调的基本单位是句调,是音高、音长和音强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句子的节律模式,是语流中音节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组合形式,从而保证语流能成为一个合乎语言节律,使语流成为美的音效空间。“语气的色彩、语气的分量,在有声语言中都具有社会性,都是可感的。但是,作为语句的声音形式,应该有自己完整的运动过程。我们认为,语调就应该反映出这个运动过程。”
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
方音和语调偏误两个概念,本来应该存在着包含或包含于的关系,方音是属概念,语调偏误是种概念。《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在使用方音和语调偏误两个概念时,则是把它们并列起来,分别看成对不同方音现象的等级划分,于是“方音”这个概念用来概括音位方面的偏差,而“语调偏误”着重点在于超音段方面的语音表现。在具体语言实践中,遗留方言口音导致了音位方面的失误,是方音明显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说,方言口音导致声韵调上的音位失误,会必然的同时存在有语调上的偏误,所以细则上的描述才将“语调偏误”当成比较细微的问题,置于等级较高的评分段上,而把“方音”置于等级较低的评分段上。
从测试实践上看,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涉及的方言语调偏误,是指应试人在使用普通话进行言语交际时所表现出的不同于标准音的语调形式,这种语调形式有两种表现:第一种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方言语音遗留的语调形式,这种语调形式是说话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方言音系的影响,使言语中的音节、停顿位置的音节以及语气词的音高、音强、音长结合起来以后的变化模式与普通话标准语调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种是被称为“读文本”的语调形式,它是由于方言地区人群普通话的习得过程偏重于音节发音,重视单音节、双音节的反复练习,忽略语段练习,因而没有掌握好普通话语流中音节应有的长短、轻重、徐疾的形式,且有意无意间模仿某些播音腔调,从而形成一种既非普通话的语调形式,亦非自身母语(方言)的语调形式的特殊语调,我们通常把这种语调形式称为读文本的语调(文本语调)。
为了更好地了解方言带来的语调偏误的类型,我们对其外延大略进行分类说明:
(一)声调(字调)保留方言声调特征
汉语是声调语言,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且明显是以高声调为主,各个方言的声调都比普通话的声调复杂得多,就是在北方方言区内,各个次方言的区别主要也是在声调方面,因此声调是汉语各方言中最敏感最微妙的元素。而从语言(方言或标准语)习得的层面上看,要准确掌握声调是比较困难的,调型不准确,调值不到位,就会形成带方言声调特征的“某普通话”。如东北口音中的阴平偏低现象,又如广西南宁口音,将普通话中去声的调性读成高平调,调值读成接近于55,这是调型错误。广西其他方言在声调方面的语调偏误则将去声读成接近于31的低降调,造成调值偏误。存在方言声调(字调)的遗留,一定会影响普通话语调的准确性,是构成方言语调偏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词重音保留方言的组合模式
1,词重音遗留方言的轻重音格式。这里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说是轻重音,实际上并不单纯是轻和重的问题,最显著的特征其实应该是时值的长短,一个词的几个音节,在实际呼读时,轻重长短不均衡,长则重,短则轻,轻重长短相配合,言语中就有了轻重长短的变化,形成优美的语流。而且,轻重音的恰当处理,可以明显地表示这几个音节在语义上的关系,准确地表达语句的含义。普通话的词重音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即重音、中音、次轻音、最轻音。普通话双音节词语的格式大多数是“中重”格式,而不同方言的轻重格式与普通话的轻重音格式明显有听感上的差异。广西除了桂北一带有湘语特点的方言具有明显的前重后轻格式,其他各地方言不像普通话那样音节有明显的轻重变化,而这种特征又被普通话习得过程重音节轻语流的学习方式加以强化,因此大多地方的方言语调偏误在轻重格式上都会或多或少有字化的倾向。
2,语句没有逻辑重音。逻辑重音与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提供的是说话者需要强调的意义信息,由具体的言语需要决定。当说话者使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把词语纳入单一的语流形式之中,就会出现没有逻辑重音或逻辑处理上的错误,没有形成普通话语句本身所具有的重音模式,导致话语令人费解甚至引起歧义。逻辑重音的错误并不是方言语调本身所必然带来的,方言的逻辑重音跟普通话的逻辑重音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方言地区人群在普通话习得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间强化音节发音,从而形成一种生硬的带有字化特征的发音。在测试过程中为了“力保”自己的每个字读音准确,使得这种僵硬的语调得到了故意性的强化,因此常常没有形成正常的语流,使得话语中没有逻辑重心,从而形成方言语调偏误。
3,语流中没有轻声。没有轻声的第一个表现是读音节的原声调,第二个表现就是因为不懂得轻声的本质是短,而很机械地将轻声读成所谓的情,调型调值接近于阴平的“轻声”。通常人们讨论轻声的作用时,往往是着重于轻声的语义作用,但在语音实践上看,轻声在语调方面的作用应该重于语义方面的作用,缺少轻声或轻声格式与普通话的差异大,而影响的主要还是普通话的质感,而不是语义,因此轻声就成了普通话语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轻声或轻声格式、时值相差太大,失去轻声音节固有的语音特征,势必造成语调僵硬的结果,这又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个突出表现。
(三)句调形成固定模式
句调是指句子内部的升降曲折变化和调势走向。从声调系统本身来看,普通话四声分明,且以高声调为主要特征,但是普通话语流中,组合起来的四声由于语流的需要,音节的调值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所以虽然汉语句调有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调型,但相同调型的句子可以因为具体的音节声调组合情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调型。一般的规律是以双音节词语为语调的基础,音节的原调都会产生变化,调型有所简化,以保证前后音节平滑过渡。在语流中除了重音音节以外,音节的调值都会比实际音节中的调值低一些,从整句话来看,句调在重音音节表现得最为明显。说普通话时如果没有掌握好普通话的固有句调形式,就会无论什么句子都是一种固定腔调,这就是句调方面的方言语调偏误。
(四)语流异常
包括语速、停连与普通话存在差异。语流节奏是指语流中音节的长短、高低、徐疾、轻重等变化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形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说话中如果不注意语流节奏的形式和层次,或者是语速过快,音节发音不完整,话语中缺少必要的停连,不能准确反映出句子中句群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一字一顿,严重者语句不顺畅,磕磕绊绊,虽然语义上不影响表达,但听感上支离破碎。这些与普通话固有的节奏模式形成差异,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种典型表现。
(五)方言特色语气词、感叹词的遗留
在话语中不能正确使用普通话中规范的语气词,大量地使用方言中的语气词。同时不能正确变读语气词“啊”也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个特征。
三、“方言语调偏误”的标准参照性体系构建
明确了普通话语调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就涉及对其进行判定的问题,《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命题说话项对“自然流畅程度”评判标准是这样表述的:
一档:语言自然流畅。扣0分。
二档: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文本的语调。扣0.5分、1分。
三档: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或全程背文本式说话。扣2分、3分。
这个评分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所谓的“较差”、“有背文本的语调”、“语调生硬”的具体表象是怎样的?还有“有背文本的语调”中的“有”是“兼有”还是“时有”?它又与“全程背文本式说话”存在怎样的程度上的差异?它们能不能具体量化?如果能具体量化,又如何量化?具体量化标准是什么?这些在细则以及相关的材料都没有说明。因为方言语调偏误是具有显著的模糊性的,测试员对方言语调偏误的评价也是具有模糊性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两个模糊性的东西统一起来。由于强调定量,要依靠定量来进行定性,而在语调方面却是没有办法进行定量,导致测试员在对语调自然流畅程度进行打分时没有了量的统计,不敢贸然对质进行评价。在对标准读音进行定性描写时,还有一定的允许度,这就是其模糊性的具体表现。比如,测试员在对zh、ch、sh、r这组舌尖后音正确的发音部位的听辨把握上,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但毕竟在这些具体的辅音、元音和声调的对象中有着比较明确的音位界定,其左右摆动的情况甚至能用国际音标加以描述,因此从整个参照体系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
语调自然程度的参照系统本来就是模糊的,虽然评测对象的普通话语调依据的是标准的(一级甲等)普通话说话语流,但是这个标准是没有量化标准的,因为即使同一个人说同一段话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背景之下,都会有所变化,至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异那就更大了。面对模糊的体系,我们要做的不是努力将之拆解,使之清晰,而是始终要将之看成一个整体,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模糊评价体系,用模糊的方式求得具体的准确性。
构建起模糊评价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参照系,其一是标准的普通话口语参照体系,其二是测试员自身普通话口语的参照体系。其实很多测试员在实际测试打分时,仅仅是以自身普通话为标准,而长期以来我们高度关注于普通话声韵调这些音位音质上,对于语调等超音质方面的因素就相对宽松,关注不够,这就造成了不少测试员在方言语调偏误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容忍度,并渐渐形成听辨盲区。所以强调标准参照体系的建立和介入,就是要求测试员在头脑中建立起普通话语调的标准参照体系,这就要求方言区的测试员多观摩,多练习,多实践,有选择性地观看、收听一些高质量的访谈类节目,或者通过对一些经典电影、话剧、录音片段进行认真观摩,仔细揣摩,反复练习,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树立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质感形象。有了这个标准普通话语音质感形象,就能形成评价模型,从而确立自身的普通话语调感觉。自身普通话语调感觉就是评价模型的中心坐标点,依据它在测评中就会快速形成对应试人方言语调偏误比较具体的、直接的、质感的判断,这样的判断通常会形成好、一般、较差、极差这样简单的四个等级。这样的“等级”是模糊的,它带有明显的感觉色彩,但因为语调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后得到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带有一定模糊度的感觉,而且是一种直觉性质的感觉,从心理形成机制来说是科学的反应,它不容易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干扰,因此是对对象最真实的反映。
在具体的测评中,如果应试人的话语表现能给测评者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就是“好”,这样的普通话语调总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需要扣分。而让测评者感觉“一般”的普通话语调就要做一些考量了,这是一般测试员没有“感觉”的频段,应该就是与一般的测试员大体相当的水准。虽然原则上进入一级的普通话是不应该出现“方言语调偏误”的,但在实际测试中,当应试人被评定为略过临界分数时,在“方言语调偏误”上失分的并不少见(即“略有语调偏误”)。而广大的测试员来源于方言区,生活在方言区,不少人平日里只有从事相关工作时才说普通话,因此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方言语调偏误。所以,通常在“一般”的段位上应该是隐藏着一定程度的方言语调偏误的。到了“较差”以下,还会包含有言语不顺畅的现象。这样,除去“好”一档不用考虑,实际上就只有“一般”、“较差”和“极差”三档要做扣分的权衡。这样就形成一个扣分模型:
“一般”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0.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1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1.5分;
“较差”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1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1.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2分。
“极差”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1.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2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3分。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篇4
关键词:非师范类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主客体;研究
一、主客体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作用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其目的是不断推进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把全国的推普工作引向深入,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普通话水平测试由测试员和应试人构成,属于主观性测试。主体是测试员,客体是应试人。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都有重要作用,任何一方在规定的测试时间内的临时表现都将直接影响测试的质量,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素质和应试人的素质都与测试水平密切相关。
目前,全国已有数万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尽管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测试内容全国统一,但测试的质量很容易受到测试员的资历、自身语言水平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主观性测试中,测试员起着关键的主导性的作用。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测试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到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成效和汉语规范化的程度。
因此,“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为了减少因个人趣味的差异而造成在掌握评分标准上的误差,必须建立一支合格的、素质良好的测试员队伍。” [1]
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人,是测试的对象,在测试中也有很强的主观性,虽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对测试的内容和范围及试卷构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使得应试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表现也不同,尤其是根据圈定的范围来准备应试,不一定能全面体现应试人的普通话综合素质,这也影响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质量。
二、非师范类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主客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规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应熟悉和拥护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 ***策,热心语言文字工作,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具有大专毕业文化程度和三年以上工作实践,并有较高的语音分辨能力、作风正派,在省(自治区、 直辖市)培训测试中心(或部委直属单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承担测试任务,测试工作必须严格按统一的测试标准和要求***进行。[2]由于普通话测试是一项标准参照性测试,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总结和完善,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中较为明显。
就测试员而言,非师范类高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测试员对于测试的认识与国家进行测试的目的和意义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一些以工科为主的普通院校大多没有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资源有限,因此,进行普通话测试的测试员有的是本校老师,有的是校外的测试员,测试员队伍的复杂使得他们提高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以至于他们中的极少数学校重视普通话推广的表现往往体现在宣传标语与口号上,督查不力。因此,这种情况下,要想让校内的测试员高度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不太现实的,更何况是校外的测试员。二是有的测试员长期从事每年一次的测试工作,已经产生“倦怠”心理,这势必会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质量和可信度。三是加强自身学习的意识不够。比如,以工科为主的普通院校的普通话测试员,虽然也进行日常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但是他们的学习内容基本与普通话测试的要求、内容及标准没有太大关系,这也为测试员自身抽出时间不断学习提高素质增加了难度。四是高校内的普通话测试员之间的交流不够。由于测试员从事的岗位不尽相同,增加了测试员之间交流的难度。
就非师范类高校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从业的方向与专业密切相关,对普通话的要求比较松,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普通话测试,而且他们在平时的交流中都是普通话与方言并用,至于用什么,大多取决于与之交流的对象。一小部分学生虽然也关普通话测试,但并不认真准备,寄希望于测试时候的临场发挥和下一次的报名考试。
三、非师范类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对策研究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标准参照性质也为进一步提高测试水平提供了较大的自主空间,这需要发挥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就测试员而言,一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意义。站在国家发展、学校发展以及个人成长的高度正确认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二是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测试员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普通话测试的***策,吃透精神,谨慎测试;另一方面也要认真研究普通话测试的录音,分析应试人在各项题目中的优缺点,找出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之处,以利于更准确地在测试中做出判断,防止靠经验判断出现失误。三是要克服怠倦心理。长期从事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要年年都有新精神,次次都有新面貌,避免草率判断。四是要多与同行交流,互相学习提高。
作为应试人,要想提高通过率,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提高自身素质和人生职业发展的长远作用。其次要认真对待测试,不能因为单次考试报名费用低而不认真准备。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学习,打下普通话的良好基础,才能在测试的不同题目中得心应手,通过率和等级都会得到提升。
总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率,为学校发展和国家普通话推广工作不断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篇5
【中***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39-02
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对现代化技术需求的不断增加,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称为机测)系统应运而生,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区)运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所谓机测,是指应试人采用上机模式进行测试,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和第三题“朗读短文”由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自动评分,第四题“命题说话”由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或测试站调配测试员通过网络***评分。
笔者参加过多场现场测试(以下称为人测),在钦州学院成为钦州市机测试点后,也接受了多次第四题“命题说话”的测试任务。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机测或人测,非语言因素对考生和测试效果的影响都是存在的。笔者拟以“命题说话”题为例,对非语言因素在机测和人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一、非语言因素对考生及测试效果的影响
非语言因素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非语言因素主要是指除考生的语音面貌之外,对考生测试成绩产生直接影响的其他因素,如考试环境、考生心理素质、试题难易程度等。
普通话水平测试着重考查考生应用普通话的能力,考生的语音面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但在实际测试中,非语言因素对测试的影响非常大,有的时候甚至比语音面貌更能直接影响测试效果。在机测与人测中,测试公信力、测试环境、测试员、测试操作环节、考生状态发挥和互动性等诸多非语言因素对考生和测试效果的影响都是存在的,但表现及影响力度不尽相同。
1?郾测试公信力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绝大多数考生认为,机测由电脑进行评分,比人测要公平、公正得多。事实上,机测的确能够避免或减少人为因素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在测评准确度方面,机测由两名测试员(由测试中心指定,并且不公布搭档名单)通过电脑打分,缺少了人测时的沟通和参照条件,全凭测试员本人的听力和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的把握进行客观评分,如果出现评分跨档,则由监测员进行复听。在考试公平度方面,人测采用的是面对面考试,考生的姓名、单位等信息一览无遗,而考生也能直接接触测试员,容易出现说情现象,而在进行机测时,考生的信息一概不得透露,只以编号的形式在电脑上出现,有效避免了人情关系的问题。因此,通过机测得出的考试成绩,考生通常比较容易信服,而对人测得出的分数,考生往往存有质疑。
2?郾测试环境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在人测中,测试环境对考生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考生通常需要在考场外等待考试,这会对正在考试的考生产生干扰。比如,场外考生的议论会产生噪音,影响应试人的思考和考试的录音效果;待考考生的围观会让应试人产生害羞、紧张或焦躁的情绪,影响其考试水平的发挥等。在机测中,考生是在一个密封的、单独的、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考试的,这对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很有好处。
3.测试员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在人测中,考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两名测试员,这对考生形成一种压力,如果碰到个别表情颇为严肃的测试员,考生的紧张情绪将会加剧,这种情况对考生正常发挥水平是不利的。而在机测中,应试人面对电脑进行测试,相对于面对测试员,紧张情绪要小一些,在测试时的自由度也大一些,有利于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4?郾测试操作环节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在人测中,录音等环节全程由测试员进行操作和掌控,考生只需在测试员的引导下,直接进行测试即可。而在机测中,考生的测试是在电脑上***完成的。这样的测试形式除考查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以外,对应试人的计算机水平以及应试人对机测程序的熟悉程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下列举的是机测中影响测试的最为常见的一些问题:(1)考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进入测试室后,***面对电脑感到无所适从,影响考试的顺利进行。(2)考生不熟悉考试程序,不能熟练地按要求进行操作,或者读题后不知道直接点击相关按钮进入下一题测试,耽误考试时间。(3)试音环节出错较多,主要表现为:考生的音量太大或太小,在试音过程中拨弄耳麦发出噪音,不知道点击“确定”按钮,因而造成试音不成功。(4)试音音量与正式测试时的音量不一致而导致评分不成功。除以上所列影响测试进程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对测试进程有影响:(1)考试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造成考试不能继续。(2)考生在测试室内做与测试无关的事情或在考试过程中无故退出,影响测试的正常进行。
5?郾考生状态发挥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考生状态的发挥在人测和机测中的表现和影响是差不多的,例如对一些生僻字的把握等。在此不展开论述。
6?郾互动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测试员与考生之间的互动是对考试成绩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尤其在“命题说话”题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人测中,由于考生与测试员面对面进行测试,相互间的互动还是比较多的。测试员对考生出现的一些失误能够及时进行纠正和提醒,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考生帮助。例如,考生出现某一题的考试速度过快或过慢、整行漏读字词或句子等情况时,测试员可以及时进行提醒。尤其是“命题说话”题,考生如果无法自行完成说话,测试员还可以围绕所选话题与考生对话,对其进行恰当引导,避免出现考生因缺时太多而影响考试成绩的情况。
而在机测过程中,由于考生单独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考试,如果出现上述失误,测试员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尤其第四题“命题说话”是在没有文字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进行的,对应试人提出的要求较高。在众多丢分原因中,“离题”是最常见的、也是导致丢分最多的一个原因。考生通常是因看错题目造成离题,笔者就碰到过这样一位考生,她把“我最喜爱的节日”错看成“我最喜爱的节目”,全程围绕“节目”进行说话,尽管语音面貌很好,但依据普通话测试评分细则,最终要在说话题得分中再另外扣除6分,她的测试成绩因此受到影响,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有互动环节,测试员可以及时提醒考生,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避免。
二、重视非语言因素,提高“说话”质量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看出,非语言因素在机测中的影响力被放大了,其对考生普通话测试效果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因此,在机测过程中,我们要重视非语言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考生提高“说话”质量。
主要措施是加强考前培训。在以往人测培训的基础上,针对应试人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结合机测的特点,机测流程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耳机的使用、测试系统的登录、考试信息的录入、音量的调试、测试的程序等。最好能将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制作成课件,使用课件对应试人进行培训,会使培训更加直观形象,取得更好的效果。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篇6
关键词:普通话 机测 培训
自1994年国家《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通知》以来,普通话测试工作至今已经走向了成熟,在全国,尤其是在高校影响深远。边疆高校的学生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实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既是国家推普工作的要求,也是学生提高自身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自国家实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机测”)后,测试人数急剧增加,面对这样的变化,急需重新建构一个有效的考前培训模式,从而帮助考生得以接受快速、有效的考前培训,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边疆高校普通话考前培训的重要性
边疆高校的生源多来自边疆地区,很多学生从小没有说普通话的语境,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自实行机测以来,同学们的测试机会增多了,以笔者所在的云南文山学院为例,人工测试时学生每学年只可报名一次,而实行机测后,学生每个学期都可以报名一次。测试机会增加了,但考试成绩并未随之进步,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生并未在考前认真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也没有上过普通话课。所以,考前培训就成了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提高普通话水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一般高校的普通话培训都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的32学时左右的培训,另一种是短期的4个学时的培训,此处所说的考前培训是指后者。
1.考前培训可以使学生了解考试流程
机测是一套全新的考试模式,包括候考、备考、测试几个流程。点到名进入候考室,学生拿到试题,有大约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进入考试室,对号入座后,就是一系列的考试流程。如果学生不熟悉考试流程,肯定会影响考试成绩。所以,考前培训就是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考试流程,从而在考试的时候可以从容不迫地参加考试。
2.考前培训可以使学生明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要求
对于没有上过普通话课的同学来说,自己准备普通话水平测试有一定的困难,虽然能看到模拟题,但因为考试形式是口试,所以,学生自己并不知道考试的要求和成绩。虽然现在可以在网络上测试和学习,学生可以知道一些自己的问题,但学生只知道自己这个音发错了,却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发对,而且网上测试只有前三题,没有第四题的测试结果,和正式考试的结果肯定是有所不同的。而有些考生也没有到网上进行学习。所以考试时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有些考生读得极快,第一题甚至会竖着读,上声也不到位,更不用说字正腔圆这样的要求了。第四题对于考生来说是最头疼的,很多考生都不知道第四题要怎样准备,有些考生觉得无话可说,有些考生以为是要像写作文一样写下来说,所以导致很多考生去网上***,夹带纸条进考场,有的甚至拿着手机念,这样不但得不到高分,反而因此而扣分,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分数,甚至被判为作弊。
考前培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测试的内容、要求和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等。只有了解了测试本身,才能在测试方面取得好成绩。
3.考前培训可帮助同学们提高普通话水平
虽然培训时间短,但在培训的时候加以训练,对于同学们的普通话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平翘舌音、齐撮音的问题,只要在培训时老师提醒,学生学会之后在培训后加上巩固,进步就会很大。第四题的培训也很显著,在学习了考试的要求和技巧后,教师对第四题进行适当的举例,多数学生都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当然,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要做到显著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要做的,更多的是在考试的重难点方面下功夫,比如难点音,上声到位,轻声儿化音,以及朗读时候注意字正腔圆、语速停顿等,说话题的方法等方面下功夫,以及就是第四题怎样组织话题,在说话的时候注意语音标准、语法正确等。
4.考前培训可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及考试的积极性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必须达到相应的等级,而如果要考教师资格证,一般的专业必须达到二级乙等水平,而语文教师必须达到二级甲等水平。这意味着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相应的等级。
普通话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有重要意义的。在当今社会,如果普通话水平不高,影响了表达能力,对于以后求职甚至找工作都是很有影响的,现在口语表达能力正为大家所重视,而普通话水平测试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方式。
对于普通话,学生们存在着轻敌和不自信两种态度。一些学生觉得自己的方言和普通话差别很小,对于普通话的学习存在轻视情况。而一些普通话基础差的同学又觉得普通话太难了,存在畏难情绪。对于轻敌的同学,教师应使其认识到普通话与其方言的差别,从而认真学习;而对于畏难的同学,则应该使其树立信心,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好成绩。
培训中,学习方法的介绍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些同学不知道怎样学习普通话,想要认真学习又不得法。所以,在培训的过程中,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介绍是很重要的。
二.目前普通话机测考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而从现在考前培训的情况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有些方面并不是很理想。问题如下:
1.培训时间短,学习内容有限
普通话课一般要上一个学期,包括正音、朗读训练、说话训练等等。而有些学生由于普通话基础不太好,一些难的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而第四题说话,对于很多不善于组织语言的同学来说要取得进步也不容易。而培训时间只有短短的4个学时,所以很多方面都不可能顾及,或是只能点到为止。而如果增加学时,则在师资、学生的时间等方面又很难操作。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训内容是很有限的。
2.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培训由于师资等问题,都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每班人数都较多,而且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问题也各不相同,但是由于条件受限,教师经常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但又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参训之后,学生们觉得也学到了东西,但是,好像对于自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
3.培训形式和方法单一。普通话作为语言课要求精讲多练,但是在这样的培训形式下,只能精讲,很难多练,最多来个大合唱。而听录音、课堂讨论等其他形式当然也就很难实行了。显然,这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并不能满足需要。
三.普通话培训对策探讨
1.分班的再思考
现在每个培训班学生人数众多,且基础不同,这样培训起来很难做到对症下药。所以,培训班要怎么来分班,多少人分成一个班,是培训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妨让参训学生先在畅言网上进行测试和学习,学生知道自己大概的等级以及自己的问题所在,再据此报相应的班级,在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考生就能更关注自己的问题所在,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等级及问题进行培训,相信培训效果也就会更加明显了。
2.培训方式灵活化及培训的延续性
学生接连上4个课时,本来就容易疲劳,而培训内容繁多,如果按部就班地讲,学生难免会觉得昏昏欲睡,有时不小心一分神、一个内容已经讲过去了。所以,培训方式应该灵活化,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也不能只是几个幻灯片就讲完一个讲座。教师只有运用灵活的培训方式,才能让学生易学易记,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网上学习成了普通话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网上学习平台,比如畅言网上学习,发现自己学习的问题及难点,培训之后,如有教师用方便的形式,比如网上,为同学们答疑解难,那么培训将得到极大的延伸,培训的作用也将会大大提高。
3.对普通话学习方法的介绍
普通话的学习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培训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介绍也尤为重要。如怎样提高同学们的朗读水平以及说话水平,教师不能在4个学时里一一穷尽,那么就可以教会同学们学习的方法。第三题朗读,教会学生多听范读录音并模仿,并用自己的录音和范读音比较等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觉得有进步。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普通话水平并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保证。
总之,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推行,是国家推普工作进一步开展的有力保证。而开展考前培训,是考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得更好成绩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边疆高校来说,应该尽可能克服在考前培训中面临的问题,找到更有效的培训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培训中得到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严希洪.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用读本[M]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3
[2]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郑艳,赵义.辽宁高校普通话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篇7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培训测试的效率和质量。这种综合素质包含高尚的工作道德规范、优良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与水平、较高的培训水平、较强的测试能力以及较好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文章着重从这五个方面探讨了培养与提高这些素质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普通话培训测试是高等师范院校一项常规性且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推广普通话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作为一名老测试员,在多年培训和测试实践的基础上,与同仁对高等师范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综合素质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深刻的思考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及意义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于1994年作出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规定师范院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属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主要对象,并提出了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教师和师范院校毕业生应达到二级或一级水平。”为此,师范院校的师生应下气力学好普通话,师范院校的普通话测试站应相应地认真做好普通话测试工作,这就要求测试员应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保证培训和测试的质量和效应,才能真正把测试工作长期做好,为推广普通话作出有益的贡献。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综合素质的内涵及要求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不能等同于一般基层单位的测试员,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综合素质。
(一)高尚的工作道德规范
这是做好一名合格测试员最首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测试员按时到岗,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有事先请假,并自行落实好替补人员,保证测试正常进行;更要求掌握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专心致志,认真负责地进行测试,保证测试的质量;还要求态度温和,富有爱心地询问或解答考生的问题;还要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和安排,组织和实施好课堂教学,给考生上好考前培训课,为他们的普通话等级考试推波助澜等等。
(二)优良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与水平
如果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不具有优良的普通话口语谈吐表现,不具有良好的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行为,就不可能赢得学生和老师们的信赖和尊敬,就不配测试员的称号,更谈不上保证培训和测试的质量。
(三)较高的培训水平
培训是促使考生普通话等级考试顺利通过的关键环节。测试员不仅具有测试的职能,而且还具有培训的职责。如果一个测试员只会测试,而不能胜任培训的任务,那就是一个有缺陷的测试员,一个不完全的测试员。如果一个测试员不能上好培训课,那必然引起考生的强烈不满和反感,甚至他们会向测试站提反抗意见:“收了我们的培训费为什么不派一个好的培训老师来上课?……”所以,一个称职的测试员同时要是一名合格的培训员至关重要。
(四)较强的测试能力
要保证测试的质量,维护公平公正的原则,除了要求测试员有高尚的工作道德,更要求测试员有较强的测试能力。
(五)较好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可能会有不少人或测试员认为这点不应作为测试员的素质要求。但笔者认为:如果是一般基层单位的测试员,这方面素质不够,还说得过去。但高等师范院校的测试员必须要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否则枉为高师测试员。熟不知高等师范院校的一般老师都应具有较好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每年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才算称职。所以高师测试员也不例外,应具备这方面的素质要求且并不过分。
三、培养与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一)工作道德方面
1.测试员要培养热爱培训测试工作的自觉意识,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测试员要热爱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必须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组织和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做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认真地把工作做好。
良好的工作道德,来自于对工作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如果测试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工作标准高、要求严,以一流的表现和成绩来赢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好评,他必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如一,尽职尽力地进行培训和测试,出色完成工作。而不是得过且过,迁就自己。
2.测试员要加强作风修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作风修养具体包括实事求是的作风,主动负责的作风等,这些作风的养成,对于做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事求是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测试工作应坚持的原则。这就要求测试员必须认真执行测试标准,实事求是地打分定级,维护公平公正。切忌任何个人感情因素,随意抬高或降低考生的成绩。
主动负责精神,既是测试员的思想、才干在道德修养上的反映,也是培训测试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测试员要创造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成绩,必须具有主动负责的精神。这就要求测试员主动做好培训测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写好教案,制作好培训课件,调适好录音笔,检查各种测试材料、签字笔、秒表类是否具备等;主动认真地完成培训测试中的讲课和测评任务;主动负责地做好培训测试后的收尾工作,如课后指导、解答疑难、评分、登分、签名、关闭测试仪器等。还要求测试员主动协助工作人员做些常规工作。
3.加强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观念,自觉遵纪守规。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是执行培训测试任务的根本保证。因此,测试站必须经常对测试员加强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测试员则要不断加强纪律和制度观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遵纪守规,做一名有能力有水平守纪律的测试工作者。
4.勇于解剖自己,认真反省及时改进;开展批评,乐于接受监督。测试员应当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解剖行为,把自己培训测试工作表现中各种错误思想或做法以及潜藏在思想深处的不符合工作道德要求的东西,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并对这些思想意识或做法进行公正严厉的斗争,作出是非分明的抉择,及时改进工作思想和方法,增强工作道德水准。
在工作实践中开展批评,接受监督,是测试员进行工作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测试员应当经常听取同仁和考生的批评意见,把舆论压力变成加强自身工作道德修养的动力。
(二)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与水平方面
1.以理论为指导,掌握普通话口语表达技巧,多读多练,多说多用。测试员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虽然已进入了一级水平但却不能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否则就会“不进则退”。特别是生活在方言区的测试员会受到各种方言的影响和干扰,如果不加以经常性的练习和运用,就会使普通话标准程度下降,导致普通话表达能力降低,所以测试员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掌握普通话口语表达技巧,多读多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中的例词和作品是最好的练习材料),多说多用,才能始终保持并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与水平。
2.养成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测试员说普通话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时时处处做起,并且坚持不懈,变成一种自觉自然的永久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良好的普通话口语能力与水平。
(三)培训能力与水平方面
1.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和安排,组织和实施好课堂教学。备好课是提高培训能力与水平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测试员对培训课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法。备教材就是熟悉吃透教材内容和重点、难点。测试员要熟悉《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两本书的内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授课;备学生是要了解授课对象是何专业何层次的学生,普通话基础和现状如何,他们有什么要求,这些备课时都要事先了解清楚,在教学时才能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备教法就是选定上培训课的主要授课方法。由于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所以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精讲多练的方法,最适宜最有效。在“练”的过程中则要采用测试员示范带读的方法,多读多练,必有好的训练效果。中文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普通话等级要求不一样,文科和理科的学生普通话基础差异较大,这些不同之处要求测试员还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学。
备好课是从宏观和微观上构思好培训的蓝***和设想,接下来是要落实到实际课堂培训教学中,否则蓝***就会变成空想,所以要求测试员要认真组织和实施好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教学环节,充分调动考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好的培训目的。
2.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语音技术来上培训课,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多媒体的应用能调动人的各种感官,综合发生效应,给人以丰富性、可感性、生动性。如果测试员在备课时能先制作好课件,然后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语音技术来实施培训课堂教学,能促使考生耳目一新,好学勤练,那将会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所以测试站要想方设法提供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给测试员培训课用,而测试员则应积极制作课件,熟悉多媒体和现代语音设备、应用程序及操作技巧,以便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时能应用自如,顺理成章,出色完成培训任务,从而让考生满意,得到他们的好评。
3.观摩优秀培训测试员的课堂教学,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与水平。优秀的培训测试员往往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极佳,所以测试员尤其是年轻的测试员定期观摩优秀的培训测试员的课堂教学,取长补短,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与水平。
(四)测试能力与水平方面
1.多测、多摸索、多总结、多交流。俗话说:“熟能生巧”。每个测试员只要多参加测试,多去摸索测试的规律与要领,多去总结自己测试中的经验和失误,多与同仁交流做法,积极取经,定能逐渐由测试生手变成一个熟手、巧手,从而提高自己的测试能力与水平。
2.培养快准细严的测试工作作风。快、准、细、严是对测试工作作风的要求,它直接影响着测试的效率和质量。
“快”就是快速。测试工作的时效性强,测试员必须高度集中、反应灵敏、动作快速紧凑地进行测试,要讲究效率,完成各阶段的任务。提倡快速作风,绝不意味着可以草率从事、盲目行动,而应该在紧张的测试工作中以镇定的情绪、清醒的头脑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克服急躁、忙乱、慌张的行为。
“准”就是准确。准确是认真负责精神的体现,是保证测试工作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测试员要准确理解和运用评分标准,专心致志倾听读音,准确地定分定级,从而保证测试的结果真实,质量过硬。
“细”就是细致。在测试工作中,有许多评分细则,测试员必须认真细致地倾听判断每个环节的读音,否则就可能出差错。测试是一项漫长、单调且高度紧张的工作,测试员要有不厌其烦的韧劲,要有耐心和恒心,不怕吃苦,甘于枯燥,乐于做细功,当然,细致并不意味着慢慢腾腾,不讲效率,而是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追求完美和质量。
“严”就是严谨,即严密谨慎之意。测试员要严格执行评分标准,不能随意估分,敷衍了事,或带个人感情因素来打分。在考场上要谨慎地询问或答复考生问题,不能随便提示或暗示考生读题,也不能马上告知考生成绩,而应暂时严格保密,这样才能保证测试能正常进行下去,按时完成任务。
(五)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方面
1.多总结、多思考、勤记录、积累素材、发现亮点。普通话培训测试是一项很专业化的技术工作。每个测试员都应经常自我总结这方面的可贵经验和不慎失误;经常思考培训测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难题及解决办法。通过反复思考说不定会突然醒悟或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亮点问题,这就要求测试员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免一闪即逝。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下一步培训测试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更可为测试员从事普通话培训测试的学术研究提供新鲜素材,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下一步科研活动的顺利展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多交流、广泛听取同仁意见和经验,确定新颖的选题,形成独道的观点。从事科研活动,决不能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否则最终会陷入目光短浅、狭隘的个人主义境界。测试员从事普通话培训测试研究,要多与其他测试员交流,广泛听取同仁的意见和经验,开阔思路,活跃思维,再结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确定新颖的选题,形成独道的观点,最终化为的科研成果定会得到学者、专家的认可。
3.广泛阅读,善于借鉴,勤动笔写作。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只要多看书看资料,广泛地阅读,并善于借鉴和效仿,写文章时定能挥洒自如,左右逢源,富有文采。这个真理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活动,测试员每从事一项有关普通话测试方面的科研项目,必定要广泛阅读大量的资料,了解学术界的前沿状态,从而确定自己的科研内容、方法和思路,而不能落入俗套,毫无意义。
古人又曰“勤能补拙”。只要测试员经常自我加压,勤动笔去写论文、报课题,从不会到会,从不熟到熟,逐渐摸索到规律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它在推广普通话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要起率先垂范作用。普通话测试站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场所,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举措。要保证测试站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有一流的培训测试质量作保障,而一流的质量直接来源于测试员一流的综合素质,所以培养与提高测试员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且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工程,应长抓不懈、从严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漆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
[3]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篇8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操作;应试人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述
为了减轻测试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工作量,提高测试质量与效率,促进普通话学习和测试手段的 现代 化,国家语委在“十五期间”组织专家研制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并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开展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试点,目前已有18个省(市、区)开展了这项工作。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指应试人采用上机模式参加测试,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和第三题“朗读短文”由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自动评分,第四题“命题说话”由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或各市(州、地)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调配测试员通过 网络 ***评分。
我省从2007年起,就对开展试点的几个兄弟省市进行了考察和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和做法,2009年9月,与安徽科大讯飞公司联系并在省里开始进行试点。迄今为止,已有1000余人参加了机测,我对这些应试人在机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对此项工作在全省开展和普及有所帮助。
应试人
在机测实际运作过程中,应试人对机测程序的熟悉程度是测试是否成功的关键,有的顺利进行,而有的却测试失败,不得不重新进行测试。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应试人基本不懂电脑。进入测试室后,不知道怎样操作电脑,耽误时间,造成资源浪费。
2.测试四个题目均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很多应试人每读完一道题目,不知道直接点击“下一题”按钮进入下一题测试,而是等系统自动跳入下一题,这样也耽误了时间。
3.出现问题最多的是试音环节,应试人音量太大或太小、试音过程中拨弄耳麦发出噪音、第一次试音不成功不知道点击“确定”按钮等等都关系到试音是否成功。
4.应试人试音音量与正式测试时音量没有保持一致,导致计算机前三题评分不成功。
5.应试人进入测试室,做与测试无关的事情,影响测试的正常进行。
除了以上所列影响测试进行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对测试进程有影响。
1.工作人员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在测试室里随意走动。
2. 考试 机在使用过程中突然死机,造成此次考试不能继续。
3.有的应试人在考试过程中无故退出。
造成测试不能继续的因素还有很多,这里列举的仅是我们在实际机测过程中所碰到的较为典型的一些情况。
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机测应试人的情况,我们对影响 计算 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正常进行的因素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机测过程中有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将应试人分成两批,一批在测前进行机测培训,另一批不通过培训直接参加机测。结果发现,培训过的应试人出错的情况大大少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应试人。因此,针对应试人出现的情况,结合机测的特点,我们制定了机测流程的培训内容。
第一步:佩戴耳机
进入测试室,戴上耳麦,将麦克风调节到离嘴唇2~3厘米的距离,麦克风在自己的左侧。戴好耳麦后,点击“下一步”按钮。
第二步:登录
填写准考证号的最后四位,点击“进入”按钮登录,核对自己的 考试 信息。
第三步:试音
进入试音页面,听到系统的提示语后,以适中音量和语速朗读文本框中的信息,进行试音。若试音失败,请提高音量再试一次。
第四步:测试
测试时,每一题都在听到“嘟”的一声后开始朗读试题内容。第一题、第二题应按横向朗读。测试完一题请立即点击屏幕右下角“下一题”按钮,进入到下一题的测试。测试过程中不要说与试题内容无关的话。
第五步:测试结束
测试结束后,摘下耳麦后安静离开考场。
机测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试音时,要以正常适中音量朗读试音文字,正式测试时朗读音量要与试音时的音量保持一致。
2.测试的过程中,手不要触摸麦克风,同时要避免麦克风与面部接触。
在正式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将以上内容做成幻灯片并结合***片对应试人进行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篇9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操作;应试人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述
为了减轻测试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工作量,提高测试质量与效率,促进普通话学习和测试手段的现代化,国家语委在“十五期间”组织专家研制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并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开展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试点,目前已有18个省(市、区)开展了这项工作。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指应试人采用上机模式参加测试,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和第三题“朗读短文”由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自动评分,第四题“命题说话”由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或各市(州、地)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调配测试员通过网络***评分。
我省从2007年起,就对开展试点的几个兄弟省市进行了考察和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和做法,2009年9月,与安徽科大讯飞公司联系并在省里开始进行试点。迄今为止,已有1000余人参加了机测,我对这些应试人在机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对此项工作在全省开展和普及有所帮助。
应试人
在机测实际运作过程中,应试人对机测程序的熟悉程度是测试是否成功的关键,有的顺利进行,而有的却测试失败,不得不重新进行测试。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应试人基本不懂电脑。进入测试室后,不知道怎样操作电脑,耽误时间,造成资源浪费。
2.测试四个题目均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很多应试人每读完一道题目,不知道直接点击“下一题”按钮进入下一题测试,而是等系统自动跳入下一题,这样也耽误了时间。
3.出现问题最多的是试音环节,应试人音量太大或太小、试音过程中拨弄耳麦发出噪音、第一次试音不成功不知道点击“确定”按钮等等都关系到试音是否成功。
4.应试人试音音量与正式测试时音量没有保持一致,导致计算机前三题评分不成功。
5.应试人进入测试室,做与测试无关的事情,影响测试的正常进行。
除了以上所列影响测试进行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对测试进程有影响。
1.工作人员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在测试室里随意走动。
2.考试机在使用过程中突然死机,造成此次考试不能继续。
3.有的应试人在考试过程中无故退出。
造成测试不能继续的因素还有很多,这里列举的仅是我们在实际机测过程中所碰到的较为典型的一些情况。
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机测应试人的情况,我们对影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正常进行的因素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机测过程中有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将应试人分成两批,一批在测前进行机测培训,另一批不通过培训直接参加机测。结果发现,培训过的应试人出错的情况大大少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应试人。因此,针对应试人出现的情况,结合机测的特点,我们制定了机测流程的培训内容。
第一步:佩戴耳机
进入测试室,戴上耳麦,将麦克风调节到离嘴唇2~3厘米的距离,麦克风在自己的左侧。戴好耳麦后,点击“下一步”按钮。
第二步:登录
填写准考证号的最后四位,点击“进入”按钮登录,核对自己的考试信息。
第三步:试音
进入试音页面,听到系统的提示语后,以适中音量和语速朗读文本框中的信息,进行试音。若试音失败,请提高音量再试一次。
第四步:测试
测试时,每一题都在听到“嘟”的一声后开始朗读试题内容。第一题、第二题应按横向朗读。测试完一题请立即点击屏幕右下角“下一题”按钮,进入到下一题的测试。测试过程中不要说与试题内容无关的话。
第五步:测试结束
测试结束后,摘下耳麦后安静离开考场。
机测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试音时,要以正常适中音量朗读试音文字,正式测试时朗读音量要与试音时的音量保持一致。
2.测试的过程中,手不要触摸麦克风,同时要避免麦克风与面部接触。
在正式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将以上内容做成幻灯片并结合***片对应试人进行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篇10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要使普通话成为城市幼儿园和乡中心小学以上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普通话培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下面仅以我校为例,谈谈我在小学普通话培训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我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
我校地处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由于生源复杂,我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语音问题。
(1)平翘舌音不分。这个问题在我们这个地区尤为突出,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将平舌音发为翘舌音或是将翘舌音发为平舌音,如把“思想”(sī xiǎng)发为“shī xiǎng”;二是将平舌音、翘舌音全部发成平舌音或全部发成翘舌音(前者最为普遍);三是平、翘舌音均发音不到位,别人听不出是平舌音还是翘舌音。
(2)“f、h”不分。这一缺点,我校住在陈家岗的学生非常明显。他们将“f”读成“h”,将“h”读成“f”,而且是恰好读反,如将“花”(huā)读成“发”(fā),“房”(fáng)读成“黄”(huáng)。
(3)前后鼻音不分。我校大部分学生前后鼻音不分,其实,这也是我们大部分淮南人的共同缺点,如将“静”(jìng)读成“近”(jìn)。
(4)有尖音。少数学生存在尖音,人数不多,但错误顽固,且以女生居多。她们将舌面音“j、q、x”发成舌尖音,发音部位过于靠前。
(5)韵母错误。这也是我校陈家岗学生特有的错误,如将“写”(xiě)读成“雪”(xuě)。
(6)调值不够,声调不对。如将第三声214读成类似于2142的调值。
(7)无儿化音。儿化是普通话和某些汉语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的“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同前一字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字的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我们很多学生在说话时不带儿化音,如把“小孩儿”读成“小孩”,语气比较生硬,缺乏感情色彩。
(8)无韵味。我们使用的汉语具有一种天然的音乐美,或音韵铿锵,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转,声韵悠扬;或抑扬顿挫,和谐舒展。我们很多学生说普通话时,就缺乏这种韵味,显得干瘪。
二、纠正语音问题的关键所在
纠正语音问题的过程是和习惯作斗争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还应注意到方法的科学性。
(1)找到对应规律:方言虽然复杂,但每一种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都是有规律的。语音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异读规律,知己知彼,一组一组地解决问题,这比一个字一个字地模仿要快得多,效果也比较好。
(2)一次成音:在语音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音只有对与错两种情况,不允许存在“基本正确”、“差不多”的说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纠正语音问题的开始阶段,矫正声、韵、调问题时,应该打歼灭战,指导学生明确发音要领,要求学生准确发音,切忌发“接近音”,因为那样会形成新的错误发音习惯,再想解决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循序渐进:从读准声、韵、调开始到使用,要经过几个必要的阶段,即“音字词句段”。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发好单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冲破每一道关口。
三、营造良好的说普通话的氛围
发音是口耳之学,听不准就发不准,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听辨能力提高了,才能准确地发音。有所运用才能得到巩固。生活中说的话,要比上课时说的话要多得多。所以,若只在上课时使用普通话,而日常全讲方言,语音问题是难以彻底纠正的。只有在大量的生活语言中使用普通话,正确的发音才能得到巩固,才能保证普通话运用自如。
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说普通话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1)课堂教学是普通话培训的基础。语文教师要说普通话,其他各科教师也要说普通话。课堂教学是学校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自然也是进行普通话培训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凭借各科教材,指导学生使用普通话,体会普通话之美,更加热爱祖国语言,从而激起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2)淮南市的普通话环境是比较差的,我们要努力建造一个语音环境,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说普通话。学生回家以后也要和家长说普通话,当然做到这一点难度较大。
(3)学校、班级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练习普通话的机会。我校经常举办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和讲故事比赛等,还在学校设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定期组织学生播音,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我所带的班级还设有“普通话之星”的奖项,每天给一名普通话说得好的学生以精神上的奖励。这种奖励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有作用的。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大量的练习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学生在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会自然地发出准确的字音,即俗语所说的“功到自然成”。
四、模拟测试,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规范程度的检测,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和水平的测试和评价,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普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为了迅速提高我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我对我校学生进行了模拟测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有关人员方可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不能把成人测试题生搬硬套地用于小学生。根据成人测试题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几组测试题,由于语音覆盖面不够,仅作为测试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量化工具,不能作为衡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唯一标准。
我设计的学生测试试卷分为四项,第一项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项读双音节词语和第三项短文朗读均从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将第四项的“说话”改为“谈话”。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我设计了一部分谈话主题,如“谈谈你的家庭情况”“你最喜欢哪门学科(哪位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你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是什么”等,由测试员老师和学生以交谈的方式完成此题,这样既降低了测试的难度,又能够忠实地反映出该生的普通话水平。在测试后,将评分的主、副表和录音存档,以供核查。
模拟测试,便于师生进行双向比较。
A.纵向比较:(1)多次测试,增加了学生的临场经验,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利于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学生看到自己的普通话成绩不断提高,会大大激发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和热情;(2)统计全班的单项成绩和平均成绩,前后比较,使任课教师明确自己所带班级普通话水平的优缺点,从而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普通话水平。
B.横向比较:(1)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学互比,胜不骄,败不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2)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互相比较,找出差距,你追我赶,共同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