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故事篇1
杨丽萍:10万根羽毛的故事
早在春晚大戏之前,就有人传出杨丽萍的裙子是用10万根孔雀的羽毛制成的,春晚过后同样内容又陆续传出因为裙子太重杨丽萍不得不忍痛剪掉部分羽毛的故事。至于是真是假,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但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让观众对老艺术家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敬意。《雀之恋》这样一个节目和“杨丽萍裙子”这一有故事的特殊产品,给春晚这一品牌增分不少。
“大衣哥”:农民工飞上春晚舞台的故事
如同去年春晚的“旭日阳刚”一样,今年朱之文再次上演了“农民工登上春晚”的故事。对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而言,中央电视台这一平台几乎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更不要说是万人空巷的春晚了。然而,“旭日阳刚”也好,“大衣哥”也罢,却相继纷纷登上春晚的舞台,这本身就是“故事”,而这“故事”诠释的则是平民春晚梦和春晚剧组人员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才理念。
其实单就专业水平而言,全国范围内比“旭日阳光”或“大衣哥”唱得更好、更专业的歌手多得是,但为什么这些“更好的”歌手没登上春晚,而“一般的”农民工登上了春晚呢?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寄托了人们更多的情感和感情。
事故:赵本山和哈文的矛盾
作为春晚的长青树,赵本山的缺场毫无疑问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不客气地讲,这是一起“事故”。然而,没有赵本山的春晚又会是咋样呢?这反而吊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同样,赵本山和哈文的矛盾之说版本也很多,这同样也为“春晚后营销”带来了更多的话题和关注的理由。
营销故事篇2
目前在电子商务或网上购物领域,较为流行的趋势是社交电子商务,即通过社交网络来进行销售。它的原理很简单,如果你的朋友买了一件商品,或者表现出兴趣,那么你做出同样选择的几率就会增加。现在像Pinterest和Svpply这样的社交购物应用大量涌现,这些应用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标记、收藏和关注,并最终购买商品。
还有一种趋势,它对社交购物模式进行了拓展,并深入到了产品背后的故事。当然,这并不能对所有商品都适用。这样说的意思是,谁会想知道一个纸巾盒或者一块硬盘是怎么来的呢?
不论是什么类别的产品,故事营销只能针对由创意人士设计的产品或者有社交因素的产业。
故事营销的意思就是,让潜在的购买者更深入地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设计师如何产生这个创意,到由此做出产品原型,原材料是如何取得的,使用怎样的生产工艺,以及在过程中获益的人们。
这样做的原因,是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顾客与产品、销售者产生更深层次的联系。这件产品不再是人们用用就扔掉的普通产品,而是对人们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非盈利或者公益性质的产品。它使得一件产品从其他类似产品当中脱颖而出。我不知道故事营销实际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我相信是非常可观的。
国外的例子:
Charitygiftmarket—一个慈善购物网站,其中所有的产品都是以慈善为目的,产品都与故事联系起来。比如,有一条项链,是由一位被从人口贩卖中解救出来的妇女所制作,制作这个产品为她提供了一份工作。
Fab —一个“每日一卖”网站,以最低3折的价格销售流行设计师的作品。这家网站宣传其目的是为顾客提供灵感。
Etsy—一个为设计师、艺术家和手工艺人提供的销售手工艺作品的平台。这些产品的故事一般是有关原材料、制作方法以及背后的设计理念。
Ahalife—一个专为设计师提供的电子商务平台。产品的故事是关于设计师的情况,比如他们来自哪里,有着何种设计理念等。
Quirky—一个可以让人们上传产品创意的网站,通过众包式的反馈之后,制造并销售这件产品。产品的故事都在这个过程中。
现在中国有大量的网店,其中有一些正试***寻找通过故事营销来变得与众不同的方法。
国内的例子:
Wowsai—基本上是中国版的etsy
营销故事篇3
自从有了会议营销这个词,中国的保健品市场便摆脱了传统营销市场的枯燥无味,使持续低迷几年的保健品市场立刻焕发了青春的光彩,就象药品一样,中国97%的药品属于仿制品,3%的新品研发能力,可想而知中国药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1%都不到.不过科技含量和品牌都不需要的原材料中国出口的到是不少,然后外国的企业加工一下,打上自己的商标,就以成倍的价格回到中国了,我也称它为留洋镀金.纵观国外的保健品药品企业无一不是人员集约型模式,以高科技,独有专利为支撑,高附加值企业,所以产值高,员工的工资也高,良性发展的企业.而在中国创新观念的缺乏我想也足以让全世界营销界所震惊.中国的高模仿力,低创造力足以拖挎任何一个行业.所有的营销手段和产品生产的模仿无非用一个"烂"字来形容.会议营销这个模式也败在了模仿上.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真正会会议的企业应该不超过10多家,主要以睡眠系统销售为主.而在后半年确激增到70余家,在往后估计200家还是有的,不过大多都是会议营销人员跳槽所和流动,所自己开发的新市场,其中大多产品不适宜做会议.故而造成了顾客满意度的下降.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培训师的过错,他们在培训当中保留了好多核心的东西,所以一部分会议人员跳到了别的公司按其原来的操作模式去做市场,往往以失败和业绩不好而告终.第二代和第三代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市场对会议营销的渴求,许多人员根本没有学到什么精髓甚至整体销售模式就开始换公司组建会议营销,拿着在公司培训的课件就开始填鸭式的教育,然后开始市场运作.可想而知这种简单的模仿复制会有什么结果.本来会议营销的完整模式要是能只停留在10个公司的运作下,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保健品市场会有几个支柱企业,可现在都难以自保了.市场等待下一次洗牌,会议营销这个新模式也过早的夭折,没有完成它自己的历史使命,就被淹没在市场浪潮之中。
在每一个会议营销市场背后都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大哥在中国某地做会议,主要以亲情为核心.到最后产品被暴光,最后撤出市场.因为影响太大,就有记者去采访购买的顾客.问顾客当时为什么购买产品,而且还购买这么多.现在后悔了吗?顾客的回答绝对让记者大跌眼镜.竟然回答,我知道产品不好,我自己愿意买的,你看我把产品放在那里,我从来都没有用过,如果现在还让我买产品的话,我依然会购买.因为我看到那个业务员的时候就象看到我自己孙子孙女一样,因为他们现在都在国外,一年也只能见一次.就我们老两口在家,太需要亲情,那些业务员来我家的时候,我们才能想起来我们还有儿女.....还有人关心,花点钱应该的(我当时就一个字,寒!)
评:此人将亲情做到极致,销售的核心就是一个情字.打准顾客的致命弱点,弱化产品,实现最终销售.
有一狂人做浙江市场:
培训时有一员工,让她站起来做自我介绍一下,当时啊满脸通红,没说一句话,眼泪出来了.在完成7天培训后,那个员工为了找到一个顾客,因为顾客的资料不全(可能因为戒备心里,资料有点假吧)但是一定是住在收单的那个小区,那个小女孩竟然一家一家的陌生拜访,一边收单,介绍公司产品,一边找那个顾客,两不耽误,没有浪费一点时间.10几栋楼一家一家的拜访,当月完成销售任务,并排名前十,7天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那个狂人就是这样做市场的,当时第一个月收支平衡,还有可能盈利,招聘的大多都是新员工,只有一两个做过会议的.第一个月做16场会.顾客到场率90%,没有请不到人的概念.所有员工更没有卖不出产品的想法.
评:此人培训主要培训人生目标,注重团队,甚至连交通法规都培训.培训后严格让每一个员工遵守。曾经就有一个员工评价他,说他能看到任何一个人的心里,这么了解对手,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
在昆明有一狂人做市场:
卖货不按月卖,按天卖,开6天会,每天一场,连续的开.每场销量10万,会前有几大要求:1.顾客准点到达率90% 2.顾客到会率90% 3.销售产品要员工说了算,不能顾客说了算,不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买多少就买多少.4.六十万的任务,六天完成,每天十万,正负10%.(剩下的忘了,也差不多了).开会前给公司老总报计划,老总一看做飞机直接过去.最后销售量和目标基本一致,多了一点点.
评:个人极限主义,培训采用激训1个月.跟传销差不多.培训会把每一个人都培训成销售狂人.组织纪律性,团队合作力,自信心都达到极限.不过这样的人才太少,这个经理不只理论还是实践都是国内一流的.公司换个人都做不出这样的市场,技术含量太高.
在江苏有一个会议操盘手,第一次跳槽,去了一个商那里.三个月市场都是不温不火,因为是第一次自己操盘,没有经验,市场整体启动可能不到3万元,成本很低.最后商不愿意了,员工所有保底工资取消.专职专家,主持取消,检测取消,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司从经理到员工确没有一个放弃的.反而在经理的带领下,分析市场,找到自己的不足,加倍努力.和忠实顾客联系在一起(当时顾客都知道企业销售不好了).在大家的努力下,所有员工完成销售任务.没有一个掉队.当月成本:专家4场.共计400元(因为知道销量不好,实际只收350元),主持自己员工,检测自己员工.成本低到不能太低,销量确是当时那个市场人均第一。
评:不管在多难的市场,硬件设施多么的不齐全,只要所有员工上下齐心,没有做不好的市场.这个经理独到的管理方法就是太理想化,他从来都不让公司任何一个员工掉队,在没底薪的3个月时间,没有一个员工离开,而且还进了一些新员工,虽然当时在其他企业底薪都有,所有的员工没有一个辞职.即使完全没有销售能力的员工,也是掉到后勤部门.奖罚不分明,是他的致命伤,但是到后来的三个月,最难的时刻,没有一个员工迟到,没有一个员工无故休假,没有一个员工偷懒.他培训和传销培训最大的区别就是,传销关上门才能留住人,他培训就是打开门,员工出去还会自己回来。员工回公司和回家是一样的。
感动顾客:
在一次联谊会上,有一个爱占便宜的顾客买了4000多元的产品,不停的索要赠品,到最后不能在给了,顾客不满意了,退货,为了退货能顺利,在联谊会会场上就开始造成负面影响,大吵大闹,当时可是十分恶劣。这样的顾客在一般的业务员早就放弃了,那个销售人员却没有放弃,下午会议一结束,马上买上礼品去赔礼道歉。当时顾客气没消,东西仍出来了,门都没让进,不过不要紧,第二天一早,估计6:00多一点,销售人员直接买上早点去顾客家,没有敲门,在外面等,顾客一开门看到那情景,后面不要说了,货不但没退还多加了3000多元的产品,赠品也不计较了,后来光转介绍我算了一下都不低于10万元。
营销故事篇4
关键词 :新媒体 品牌 故事营销
一、新媒体营销与企业品牌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普及,“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已经到来,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引起传统媒体的变革,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其快速、便捷、成本低廉等优势,新媒体在企业品牌营销及产品销售方面表现出极大传播优势。
目前,国内许多零售行业及个人网店均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客户端营销自身产品,并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树立起自身品牌形象。新媒体在房地产、药业集团、银行保险及大型综合类企业中也在逐步普及,如房地产界的万科、恒大、绿地等已经已经意识到到新媒体(微信、微博为主)在企业品牌营销方面的强大优势,都正在积极组建自己的新媒体、电商运作团队,顺应时展潮流,及时掌控新媒体发展趋势,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为公司做好品牌营销工作,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二、 故事营销
要让产品出奇制胜,说个好故事,让故事常绕客户脑海,这远比促销大降价来得有效。一个好故事胜过千万宣传费,因为故事本身就是娱乐、诙谐、告知、说明的最佳工具。现在营销是说故事比赛,谁故事说的好、感人、共鸣,谁就赢得市场。
故事营销就是指在产品相对成熟的阶段,在品牌塑造时采用故事的形式注入情感,增加品牌的核心文化,并在产品营销的过程当中,通过释放品牌的核心情感能量,辅以产品的功能性及概念性需求,进而打动消费者的心灵,从而保持产品在稳定上升的过程中有爆发性的增长。
如今,人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可选的同类产品琳琅满目,而且各有特点。过去的“用”的想法已经过渡到“享用”的想法。消费者在购买某个商品时不仅仅考虑产品的特点,更考虑它所带给自己的形象增值或者哪个“最喜爱”。这里的“最喜爱”不是简单的喜欢不喜欢。更多反映了企业的产品是否准确地被其目标对象所购买。要做到这点,就要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进行不同的宣传。简单地说就是激发人的感性因子,用情感拉近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
三、 运用新媒体进行故事营销的策略
运用新媒体进行故事营销必须兼顾两者的特点,企业必须意识到用户对新媒体广告内容的选择具有自,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成功的故事。无论在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人们总是关注信息的变化,关注成功的人或事件,展示成功的故事可以被其他媒体转载或学者引用。这样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和传播。现在许多企业网站上的有关企业文化或企业故事就是例子
2、要符合产品的特性。高科技产品的故事一般理性、严肃;食品等故事营销要营造感性、活泼的情境。
3、要创造符合目标消费者的情境。不同产品的消费者不同,同一产品的消费者也不同,因此应当创造准确的情境。奶粉的故事营销要适合表现母爱;白酒则适合表现团聚。
4、要选用合适的表演角色。明星效应在营销中十分重要,但是我们必须选择恰当的明星。化肥产品的角色应当挑选农民朋友喜爱的明星或专家来担当;体育产品就应当挑选体育名人或扮演运动员。
5、要活用故事来营销。故事营销并不仅限于广告中,也可以通过策划或搭乘新闻事件在真实的故事中进行宣传。
6、要保持一贯风格。新媒体的风格应当与传统媒体的风格保持一致。不断地变化会使消费者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7、要不断培养品牌的忠诚者。一个品牌的忠诚者应当长期培养,海尔就是最好的例子。海尔在品牌宣传中将眼光放得长远,制作了《海尔兄弟》的冒险故事,培养了一批潜在的消费者。这些潜在的消费者在儿童时期看《海尔兄弟》。尽管他们当时不知道海尔是生产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的企业,但是海尔兄弟的LOGO却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长大后对海尔依然亲切。因此,企业也可以创作移动媒体端的动漫短片或其他影视作品来培养忠诚者。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如何摆脱“红海”中的血腥厮杀而畅游“蓝海”是大多数企业的期望。有效利用新媒体,将创新元素融入整合营销传播之中,为产品差异化和低成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对于企业战略转型和品牌营销传播的完善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媒体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随风潜入夜”,同时也在品牌营销中“润物细无声”。在新媒体时代下,把握新媒体营销方式,整合新媒体营销与其他营销方式,实现营销效益的最大化,是新时代企业的不二之选。
故事营销只是创建和宣传品牌的手段之一。但是,通过故事营销,品牌可以被赋予某种文化精神,这样,企业产品不仅仅是销售产品,更是传达品牌与消费者共同的信念。这种信念的传播需要生动、活泼、有活力的新媒体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王静、樊传果,《再探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中国市场》,2010( 52).
[2]陈庆铨,《论新媒体在企业品牌宣传中的运用》,《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3]代蓉,《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策略探析》,《科技创业月刊》,2014(6).
营销故事篇5
一部根据中国古典小说故事改编的电影《画皮》在日前电影市场上独占鳌头,连续3周蝉联票房冠***,上映19天票房突破两亿元,占影院收入的70%之多。即使是在电影《保持通话》、《李米的猜想》、《即日启程》等优质影片的围攻下,它还是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占据了全国电影票房的80%,稳坐于国内电影市场的头把交椅,成为年内第四部票房过亿元的国产片。《画皮》1500万美元的投资在当今的大片时代似乎并不起眼,出品方宁夏电影制片厂也非国内电影市场的“巨无霸”,而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西北电影小厂,其能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出乎意料地演绎出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成功运作模式,这要归功于它周密而高明的策划和营销手段。
传统经典题材的深度开发
电影《画皮》由《聊斋志异》中的同名故事改编而成,作为鬼怪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是大众比较熟悉的经典题材,早就积累了一代人作为观众群。以《画皮》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小说、***片对于中国的老百姓而言并不陌生,在许多人心里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情结,是带着怀旧的心情来观看的。《画皮》这部电影在开始的选题阶段就已经得了一个A,制片方充分了解了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对于目前中国的大多数电影观众而言,他们的电影经验还很不够,看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看故事”,大部分观众一般比较注重电影情节本身而不是讲述电影故事的电影语言,因此,一部故事性较强的电影要比一部讲究艺术性的电影在目前阶段更适合中国老百姓的口味,也更能保证票房。电影观众的定位直接决定着电影的销售成绩,能够将消费群进行合理的细分,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是明智之举。《画皮》预设的观众群比较宽泛,从中老年人到年轻新锐一代都可以成为主流消费群体,观众定位基本是普罗大众。再加上《画皮》作为鬼怪故事本身恐怖而神秘的气息,很符合当下年轻人喜爱玄幻剧的热潮,制片方在此基础上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鲜明东方色彩的新魔幻影片”,无疑更加引起了观众的期待,而这是同档期其他几部电影无法比拟的。
虽然《画皮》的定位是大众商业片,但是并没有忽略影片的人文特质。影片定位为“中国首部东方新魔幻”,高明之处在于其打破了以往鬼怪片的恐怖风格,而是在现实的情景中力争让观众有惊悚和魔幻的感觉。电影的视觉效果流畅、唯美,在追求古典韵味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很多时代元素和当代视角,影片也是试***在民族特色的外包装下传递人类共通的价值观,以21世纪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视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一次现代化解读。《画皮》的这种被融入全新时代元素的思考,以及强大的主创阵容,奠定了这部电影耳目一新的面貌,以至于该片剧照在香港亚洲电影展上首次亮相就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得到了世界范围片商的广泛好评,为取得好的票房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推介宣传节奏的适度把握
与世界其他电影王国相比,我们中国的电影营销只是进入了启蒙时期。《画皮》的故事虽然很吸引人,但是作为一个老故事而言,电影的故事内容还应该算是二流的,之所以能够取得票房的骄人战绩,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它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手段。影片在上映前进行的是有节奏的轰炸式宣传推广,刮起一阵注意力旋风,力争与消费者产生声音共鸣,较快进入消费者视野形成记忆,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
电影《画皮》推介完全是按照标准的现代营销理念来完成的。从《画皮》的筹拍到全面公映,我们看到的是制片方有条不紊的、富有层次感的“悬念式”全方位推广,影片的宣传、推介和营销时机及力度都把控得相当好,而这种严密的宣传营销战略早在电影上映的前半年制片方就已经论证、制定好了。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画皮》自筹备之日起就如同它的故事一样始终保持着神秘的气息,从最初的选角到影片杀青,制片方始终不愿公开透露过多的相关资讯。主要演员除了在影片开机会上亮相以外,鲜有集体亮相的镜头出现,至于主创和演员的共同亮相镜头更是从未见过。制片人表示“制片方将会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携影片《画皮》的主创和演员集体亮相”,这番话看似平常,其实已经是开始吊观众的胃口了。而该片的剧照首次在香港电影节公开亮相的时候,分别挑选的是极阳刚的甄子丹和极阴柔的周迅剧照,视觉效果相当惊人。当时制片方还透露,“这只是影片很少一部分元素,也许我们在戛纳电影节会展出更多的内容,相信一定会带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惊喜和体验”。这种看似比较低调的推介前奏其实已经给《画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了观众潜在的注意,这其实是把悬念的设置作为了信息传达渠道,从而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影片《画皮》的宣传其实是非常有节奏感的,开始设置了不少悬念,进而缓慢透露进展,直到香港电影节上观众才看到设计精美的剧照;后来进行的文化宣导,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展示《画皮》的制作;中期阶段,主创人员和文化学者开始陆续接受采访,进行《画皮》文化意义的引导,如东方新魔幻主题内涵的阐释;后期进行了如“看过奥运看《画皮》”、“全国十大院线《画皮》发行联合签约”仪式全方位的主题活动策划实施:国际版预告片及时现身网络后,又相继曝光三段电视宣传片,分别为60秒、30秒、15秒,较之前的国际版预告片在剪辑上更为紧凑,还配有国语男声旁白。到了《画皮》即将公映的前期,各个媒体的集体发力,从而把《画皮》推向了娱乐信息的制高点。为加大宣传力度,片方在广州耗资500万元举行首映的魔幻晚会,从美国拉斯韦加斯邀请了世界顶级魔幻团队,用魔术手段表演影片中“脱皮”和“挖心”的场面,并先后在广州当地电视台和央视6套播出。在推广的过程中,还注重推出了“有性话题”,即关于演员“裸替”的问题、主创演员的情感纠葛等以增加观众对影片的注意。影片宣传推介策划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即没有过分遮掩以期神秘,也没有盲目地在各媒体进行狂轰滥炸,而是分清轻重缓急、掌控时机,逐步进行,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其实国内的电影观众与我们的商业电影是一起成长的,消费日趋理性,电影宣传“暴力”已经不合时宜,《画皮》这种从“润物细无声”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赋予人性化的宣传方式更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
超强的明星阵容和主创班底
明星阵容和主创班底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是电影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国内的商业电影无一不是在演员和主创人员的任用上不惜重金,甚至已经形成了许多合作组
合逐渐成长为品牌团队。与投资8500万美元的《赤壁》和3亿元人民币的《投名状》相比,《画皮》1500万美元的总投资其实并不起眼,但首映日1520万元的成绩打破了《集结号》、《投名状》等几部国产大片的首日票房纪录,制片方也因此将总的目标票房提高到了2亿元。《画皮》的成功不得不归功于其超豪华的明星阵容甄子丹、赵薇、周迅、陈坤、孙俪、戚玉武等6位一线当红明星的加盟,再加上拥有众多粉丝的“超女”张靓颖演唱主题曲《画心》,使得票房无疑是加上了双保险。《画皮》的主创方面由香港导演协会会长、香港电影金像奖***陈嘉上,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协会***黄岳泰,原香港电影美术协会***雷楚雄、香港武术协会***董玮、香港灯光协会***邹林组成的团队,堪称精英荟萃;《画皮》营销总监杨真鉴是《赢在中国》的总策划之一,杨真鉴积累了大量营销传播经验,并成功移植到《画皮》的宣传中,而艺术总监由李安的恩师、《卧虎藏龙》的监制徐立功担任。
曾有经济学者说,“一个人如果想把事情办成功的话,只要把开始的15%做对就可以了,而后面的85%只是保证事情更加完美”。作为最大的投资方宁夏电影制片厂成功地抓住了宝贵的15%,作为西部的电影小厂要在市场浪潮中求得生存就必须走商业化道路,与亚洲一流团队合作推出《画皮》显然是他们最重要的机会,它的成功可以说是为落后的电影制片机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赋予人文精神的推广活动策划
“商业活动的本质就是做秀”,美国《商业周刊》一语道破天机。即使是“做秀”,《画皮》的商业宣传活动也策划得技高一筹。《画皮》片方与全国十大院线负责人在故事原著者蒲松龄的故乡――山东淄博举行了“全国十大院线《画皮》发行联合签约”仪式,隆重祭拜了蒲松龄墓。在签约仪式上,制片方和发行方正式对外公布电影《画皮》将在2008年9月28日在全球公映,真可谓用心良苦。该片的宣传营销总监称,在山东淄博正式向全球公布日期意义特殊,并把电影《画皮》提升到了民族优秀文化高度推向世界,国产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高度。把电影人的时代责任感与文化竞争联系在了一起,从文化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层面进行阐释,让《画皮》的人文价值和艺术品位得到了一个全面的提高,而这在以往的商业片宣传活动中并不多见。与活动同步,《画皮》还借助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崔永元的《电影传奇》以文化发展的视角做了一期专题节目,提升了宣传档次。
此外《画皮》片方在淄博还举行的“画皮――斐贝女性网络创业商城”启动签约仪式,双方将在全国启动价值13亿的网络商店来无偿赠送创业女性;在戛纳市场进行宣传时,《画皮》片方曾经包下48平方米的展厅打算进行推介,但是在四川地震灾难发生后,他们立刻将推广酒会变成赈灾酒会,呼吁更多的媒体及电影人来关注四川地震灾情,最后筹得总计30万元人民币的善款。也许这些举措并不在前期的推广宣传计划之列,但是可以看出《画皮》营销班底对于时局与市场的快速反映。
冒险而成功的“十一”黄金档期安排
营销故事篇6
写是内容营销人的底层能力,这种写不能理解为写作文,因为一提到写作文,各种假大空就冒出来了。内容营销中的写,不是为了让人欣赏,而是为了说服。
要怎么才能让写出来的东西更有说服力?其实迎合人类最基础的视觉、触觉、视觉、嗅觉等等感官需求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要让写出来的东西感知性强一点,让人产生亲身体验的联想。
以下几个小技巧可以参考一下:
构建场景
不要使劲去说你的感受,而是要把你体验过的场景描述出来。比如,不要强调你今天吃的蒸排骨有多好吃,多美味,多吸引你。而要说揭开盖子那阵热气飘到脸上,看到排骨闪着油光,口水上来了,肚子也响了。当别人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不是在打瞌睡,而是照着它们在还原这个场景。这样,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多用比喻
比喻就是要用大众脑子里已经熟知的东西,去触发他们还不熟知的东西,让新旧知识发生关联,从而把新知识也变成旧知识。比如,因为国内禁用,有些人可能还不知道Twitter是什么,但是把它比喻成“英文界的新浪微博”可能就恍然大悟了。这比你使劲地介绍Twitter能干什么要省事多了。
多用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要让对比双方一较高低,分出胜负,然后优劣就一下子看出来了。对比与比喻有点类似,不过对比的两者一般都是大家都熟知的事物。
比如,光说马云很有钱,大家还不是很清晰。你要是说他是中国最有钱的人,就显得有说服力多了。因为这么说就等于马云将其他中国有钱人比下去了。
多用动词
动词是一种很男人的词,比较接近动物本能,能够让人感受到力量。很多动词都可以直接套用到日常的动作上。
比如,形容一个人工作压力大时,用“工作压力好大好大,心好累好累”这种柔情似水的说法是没有感染力的,如果换成“肩上扛着的压力像一头好吃懒做的猪,天天在长胖,每当想使尽力气把它顶开,却发现全身肌肉都开始抽筋了。”
少用形容词
形容词其实是语言中的二级词汇,就是通过初步抽象化的,已经脱离了具体事物。比如,漂亮有多漂亮?伤心有多伤心?口渴有多渴?蛋疼有多疼?这样干巴巴的形容,通常都像海绵一样疲软无力。尤其是一连串形容词连着用的时候,一般都会酿成传说中的“大便体”。
少用强调性的词
越强调越乏力几乎是一个真理。你越强调什么,就会暴露出你越缺什么。那些喜欢大声喧哗的人,往往是没有底气的人。比如,“好、很好、非常好、超级好、好得不得了”这种大便,除了散播臭味,真的很从中找到有营养的成分。
少用专业词汇和高级词汇
营销故事篇7
根据eMarketer一项新的报告《B2B视频市场:2014年的最佳范例》,数字视频,对顾客来说是一个花时间的消遣,对B2C营销人员来说是一个工具,而它正在强行进入B2B市场的主流。
因为就像多数的网民,B2B的客户和潜在客户正在花大量的时间来观看数字视频,B2B营销人员正在投资视频市场。商业人士制作B2B视频的原因与顾客观看的原因很相似——娱乐。
在过去几年,eMarketer对营销高管的许多采访中,我们询问了视频最佳案例。其中一个核心的主题是什么?好的故事。
“人们一般倾向于视觉故事,”Qualcomm的全球营销高级总监Liya Sharif解释道:“对B2B或B2C品牌来说,视频是一个难以置信讲述故事的方式。”
Ingram Micro北美营销副总裁Jennifer Anaya补充道:“尽管是B2B,人人都喜欢好的故事,人人都爱笑。”
营销故事篇8
新品牌也有老故事
400年古方传承奠定品牌延伸基础
“马应龙起家立业,靠的就是马应龙八宝古方和眼药制作技艺” 马应龙药业集团药妆事业部总经理王礼德介绍,只是由于近几年马应龙成功塑造了麝香痔疮膏这一主打产品,反而让人想起马应龙,第一联想的是痔疮膏产品。其实马应龙最早的品牌产品就是马应龙八宝眼粉(膏),其眼药制作技艺被誉为民族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已经400余年。
400多年历史的眼药制备技艺,马应龙十数代传人独家传承,自然是马应龙八宝眼霜“系出名门”的最好佐证,也为马应龙八宝眼霜展开品牌宣传提供了充满回忆和想象空间的素材。新品牌的背后,原来有这样一个充满着历史感的故事,不禁让人想一探究竟;而每一个读完这个故事的人,无疑又被马应龙眼药制备技艺的考究用料、复杂工艺、细腻工序和特色所深深折服。
这不正是一个活生生的“广告”吗?!不用大张旗鼓填鸭式的广告轰炸,消费者自然被流传400年的故事所感染,这既是马应龙的高明之处,也是马应龙跨界推出这一延伸品牌的底气所在。
质量安全不断受到拷问的今天,经历了时光积淀的品牌不光只是给人们带来老的回忆,更是质量可靠的代名词。这也难怪八宝去黑眼圈眼霜一上市,之前所担心的容易引发是出自治痔疮的不雅品牌联想并没有带来“杀伤力”,去年在武汉仅试水3月,便大卖10000多支。
研发初衷犹如“恶搞”
网友津津乐道推动眼霜大卖
探究马应龙药业推出八宝去黑眼圈眼霜的缘由,又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颇具戏剧性的故事。
据了解,2006年前后,即开始不断有各种关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去黑眼圈、消眼袋有“奇效”的消息传播,这放在一般的厂家眼里来看,不过是类似“***药治痘痘”的翻版,纯粹是消费者的个人行为。但一向重视消费者诉求的马应龙没有放过这一“恶搞”现象,干脆顺应民意来了个正经八百儿的研究论证,因为麝香痔疮膏本来就是在八宝眼药古方基础上的延伸产品。这一研究,发现麝香痔疮膏的配方组成,针对血流不畅等原因引起的黑眼圈、以及水肿等原因引起的眼部浮肿和眼袋,还真具有显著的功效,这样一来,开发去黑眼圈眼霜就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嘲笑马应龙,一个治痔疮的东西用在眼部,这本身不就是一恶搞嘛。然而,马应龙四百年的眼药技艺传承,给了马应龙人回归眼部产品的勇气;中药特妆渐成市场热点,也给了马应龙人无比的信心。很快,以四百年定州眼药古方为基础,糅合现代中草药萃取精华的马应龙八宝去黑眼圈眼霜面市。
如今,回望马应龙八宝去黑眼圈眼霜的研发始由,马应龙似乎颇有点“众人皆笑我癫狂,可叹世人看不穿”的特立独行的意味,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内心的坚持,让马应龙在成功打造麝香痔疮膏这一品牌之后,嗅到了有望再现眼药品牌辉煌的机会。这一过程,同样也被网友最先在网上津津乐道,人们在戏谑的同时,马应龙顺应民意,不惧失败的创新形象跃然而出,拉近了与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主流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好感油然而生,这不正是故事营销传递情感的精髓所在吗!
了解到这一颇具“搞笑”意味的故事,消费者对马应龙八宝去黑眼圈眼霜的顾虑逐步消除,试用的基础上更是不断形成口碑效应:武汉试销成功,转战北京,同样大卖!
传播创意取材故事
品牌延伸好感不断累积
一个有故事的品牌,已然在故事的口口相传中拉近了与消费者沟通的距离。马应龙觉得还不够,他们决心把故事营销进行到底。
营销故事篇9
第一节:投身地产的冲动
生活在继续,无聊在延伸。
大学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也到上海工作了,他的女友是上海知青的女儿,想在上海定居,于是他急吼吼地想买房,拉着我一起看房,因为首付款所限,当时我们只在浦东、杨浦、虹口和普陀转悠。
我想买房的想法遭到朋友们的一致反对,你才毕业两年,急什么?想想也是,两年了也没攒下什么钱,都挥霍光了,我也不想逼着父母帮我筹首付款,买房的事竟不了了之。
扪心自问,那时候的房价真的不高,3500-5000元单价的房子随处可见,首付两成8-10万就可以买到100平米左右的房子。房地产的形势好的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看的房子,往往犹豫几天,再去看就卖光了。
我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开始蠢蠢欲动。
这个时候,另一个真实的案例推动我下了决心。
有朋友在长三角的另一个城市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已经做了两年,他的部门经理77年出生的,打工3年开始单干,一炮打响,获利颇丰。朋友给我算了笔帐:
一个楼盘总销金额通常要1个亿以上,销售周期几乎全部在1年之内,开发商给公司的佣金在1-3%左右,抛去人员薪酬、税收等成本,一个楼盘做下来,净利润至少要4、50万以上。
靠,竟然有这等好事,有这么好做的生意!
事实上,大凡在02、03、04年在长三角抓住机会的房地产公司,无不赚的盆满钵满,朋友的部门经理创业2年,到04年年初,摇身一变成为开发商,如今身价数千万,开上了奔驰600。
当然,今天,如果还有谁再想遇到这样的好事,已是天方夜谈,原因很简单:
一是公司的数量暴增,佣金狂泻,0.5%的佣金也会有大批公司扑上去抢着做,房地产的利润已经很普通了;
二是大背景风云变幻,受宏观调控影响,房子不好卖了,销售周期拉长,而公司的成本却在增加,钱显然难赚多了;
三是那位仁兄也非一般年轻人所能比拟,可谓胆识过人。
没有想太多,我“扑通”一声跳进了房地产业,从此,我的地产人生开始了。
第二节:我做了一个月“房地产小中介”
做地产之前,我已经想着跳槽,期间外服向我推荐了几家跨国药企、医疗器械公司,面试倒也顺利,命中了两家。但是,我已志不在此,我所钟情的地产业的大门始终禁闭,针对营销策划职位投递的几份简历杳无音信。
唉,没有从业经验,很难敲开房地产业的大门。怎么办?我一边开始在网上搜索资料,研究房地产营销策划案例,一边绞尽脑汁,想破了脑袋,寻找挤进地产业的方法。
最终,别无它法,我决定破釜沉舟,从最底层做起。看见一家香港公司招聘中介业务员,我投递了简历。没多久,打电话通知我面试,让我郁闷的是,面试居然就在两个门店中进行,主考官分别是区域经理和店长——两个和我差不多大的上海小姑娘,大概那时候本科生做房地产中介的还不多,加之我的简历看上去很美,两个女孩都对我为什么想做房地产中介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厚着脸皮吹开了:
“一、我想多赚钱,据说做中介一个月做一、两万一点也不稀奇;二、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波澜壮阔,前景一片大好,我有着足够的信心找到自己的坐标……”
两个小姑娘先后都给我逗乐了,捂着嘴巴想笑又不好意思笑出来。结果,我自然混进去了,领导是两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姑娘,还得管老业务员叫“师傅”,真是晕菜,名副其实的“房地产小中介”!
做中介的第一件事是做市调。炎炎酷暑,我和几位新同事,跑遍了虹桥的大街小巷,对新老楼盘逐一调查售价、户型及其它基本状况,晚上回到店里画地***,逐一把楼盘的名称、售价标上去。几天下来,就晒脱了一层皮,期间有人吃不了苦纷纷走人。
做中介的第二件事是发海报。天桥上,马路边,社区门口,都留下了我奔波的身影。还记得在淮海西路派发海报时,正好给以前的老同事撞见,一时感到极度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做中介的第三件事是开发客户,方式是扫楼。提着一包海报,在保安眼皮底下混进小区,认准一幢楼,坐电梯到顶层,然后一层一层逐户往门缝里塞海报。偏偏虹桥地区多为高档社区,很多时候连大门都混进不去,即使进去了开始塞海报,往往让保安从监禁系统里发现,很快灰溜溜地给赶了出来。
那短短的一个礼拜,终身难忘,每天都为一种莫名的羞辱感所包围,每天,我都不停地问自己,值得吗?值得吗?值得吗?
几年后,我看到资料有香港著名行老板也做过同样的工作,心里平衡了许多。
经过这三关,新人已经滤去一半,不少人逃之夭夭。接下来,又面临着的挑战,没有客户,没有可供出售或者出租的房源,因为通过上述方法想开发出客户几乎不可能。
没有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素来是我的信念。不同于其他同事,我另辟蹊径,晚上回到住所,在上海热线上搜索个人房源信息,先发邮件或者手机短信,真诚地告知房东,我想尽快帮他把房子租出去或者出售,保证为他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再电话联络,竟有不少人同意与我签订出租或出售委托书。仅仅3、4天,我的房源飙升,多的让老同事眼红,店长也格外关照我,优先推荐我的房源上了公司统一刊登的《新闻晨报》广告,自然有客户来电来访咨询。
不出一周,我开单了,有个客户在我这里买了套三房,三天后又通过我把正在居住的两房卖了。第二笔生意成交后,他们全家请我在淮海路美林阁吃了顿饭,我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我又开始发简历,目标职位:营销公司策划文案,并偷偷参加面试。
接下来的两周陆续又成交了几单,有租赁也有买卖。月末,结算佣金,我净赚7000块,在全公司几十家门店的同期新人中遥遥领先。
第31天,我辞职了,结束了我的“房地产小中介”经历。
第三节:混在台资房地产营销公司
还在做中介的时候,我就瞄准了××房地产营销公司,台资背景,在全国各地了不少楼盘,年销售金额有数十亿,业内有一定知名度。有了这家公司的从业背景,在房地产界几乎就是一张通行证,当年我的同事如今分步于上海几乎所有知名公司。
××公司招聘的职位是企划文案,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我写了封极其煽情的《渴望拥抱我的地产人生》,直接寄给了老板,很快获得了面试机会。
面试只有一轮,主考官是一个40多岁的台湾男人老×,副总兼企划总监,典型的广告人特质,非常感性,我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沟通过程十分愉快。最后,他对我说:
“对基本工资有何要求?”
那一刻,我激动的有些眩晕,我早知道台资公司普遍薪酬水平较低,但眼前的收入对我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我从容答道:
“您看着办,随变给!”
“哈哈,我来大陆6年,你是唯一不在薪水上与我讨价还价的年轻人,我决定录用你!”
出了大门,我给最要好的同学打了个电话:
“兄弟,我趟进了另一条河流,我的地产人生真正开始了!”
做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我如鱼得水,每天,都下班很晚,常常深夜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我把公司登陆中国内地市场6年来所有的项目策划报告、执行细案与提案全部借出来,研读数遍。感谢网络,有着无数的房地产营销案例可供借鉴、学习。第2个月,我就升职了,被老板提为文案指导,开始执行项目提案并带新人。
这一待,就是一年多,为我打下坚实的房地产营销基础。
老×与我无话不说,常常一起喝酒,K歌,我成了他在大陆最投缘的好兄弟。 第七篇:阴差阳错混进咨询公司,游历全国
第一节:桃园三结义,兄弟情深
写下这一节小标题的时候,我在想,两位兄弟,你们一定会有机会看到我的故事。我想对你们说,兄弟,谢谢,因为你们,我的人生才更加精彩。
早在2001年下半年,就与T、Z两位兄弟相识了。他们的经历十分曲折,一直辗转漂泊于全国各地,不懈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如今,他们创业已初步小成,公司搬到了陆家嘴,多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与他们第一次吃饭,在福州路上的一个饭店,我喝的酩酊大醉。尽管酒量很小,但是,我生性豪爽,酒逢知己千杯少,不醉不归是我的风格。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们惊喜的发现,三人十分的投缘,让我有种错觉,梦回古代,金戈铁马,兄弟三人,桃园结义,从此手足情深。我们都野心勃勃,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创业,不惜一切代价,扫清一切障碍获得成功。当然,我也注意到,他们的关系更亲密无间,很多方面我与他们的想法并不一样,游离于外。
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三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开始筹划一起创业。其时,T在一家著名的本土营销咨询公司×××已经做了2年,深得老板赏识,Z则是一家著名快速消费品公司的大区销售经理。客观的说,他们的市场营销经验,要远胜于我,特别是社会经验,我更无法企及。
T认为咨询可以锻炼很多,有助于创业,而且他非常享受做咨询的快乐,在他的引荐下,Z与我先后去了×××。就这样,迷迷糊糊,我一脚踏进了咨询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
从台资的房地产营销公司离职的时候,我请老×喝酒,感谢他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扇大门。一帮年轻的男女同事也参加了聚餐,气氛有点伤感,那是一帮单纯聪明的男孩、女孩,大家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第二节:拼命三郎、营销菁英荟萃的团队
×××公司的老板×老师是一个传奇人物,曾威名显赫,创业数次,屡败屡战,最终在营销咨询业再次显示出其与生俱来的商业天赋。
一大批优秀的营销菁英惺惺相惜,聚集到他的旗下,在一种激情彭湃和理想主义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公司上下,无不以加班为荣,无数个不眠之夜,一大帮同事在会议室吞云吐雾,热烈地讨论项目运营,毫无倦意。
短短几年,×××公司迅速做大,跻身中国本土顶级营销咨询公司之列,服务了一大批全国性优秀企业和知名品牌。
写到这里,我想×××公司的老板和老同事极有可能看到我的故事,在此,我忠心祝福你们一路走好。
第三节:浦东源深路1155号,德隆上海总部
2003年底,德隆集团创业17周年,正是这个民企帝国最辉煌的时期:
控股6家上市公司和12家金融机构;
跨越14个产业;
搭建了一个1200亿元之巨的金融和产业帝国;
管理着300多家子公司。
对于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我神往已久,一直想亲眼近距离看一看。
2003年底,机会终于来了。公司正在与德隆的某一个子公司有了合作,开展为期数年的营销咨询。我得以有机会亲身到了浦东源深路1155号,德隆上海总部。
德隆大厦耗资3亿之巨,虽然不高,但其内部气势、开阔感远胜于许多五星级酒店,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厦内部那颗参天大树,感受只有两个字:“震撼!”
我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一家小企业在十几年中,成长为庞然大物?
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哪个民营企业的倒塌能够像德隆一样引起轰天巨响。唐氏兄弟的失败,让人唏嘘,扼腕长叹。
第四节:大连、温州、义乌……一路走过
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出差,走在异乡的街头,每一个城市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大连,走过星海广场,走过俄罗斯风情一条街,我见到了那位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老板,从养猪大户起步,到身价几个亿,一路走过来,近距离接触,能够感受到他的从容、淡定与极其的自负。
对温州,有着一种特殊感情,龙湾、柳市、龙港,一路走马观花,瓯江上的帆影在眼前飘过……
这是,诞生了均瑶、正泰、德力西、庄吉、红蜻蜓…….
这里,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这里,有200多万人走出去,分布于世界各地。
……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我见到了几位企业家、小商人,都自负而偏执。
义乌,永不落幕的博览会。
城市比我想象的干净许多,小商品市场次序井然,银行多于米铺,奔驰宝马等名车随处可见…..
每天成亿流动的真金白银,占了浙江全省现金总流量的三分之一;
早在2001年左右,每1000个义乌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一辆奔驰或者宝马……
“叹为观止”是我真实的心里写照。
东阳,义乌的近邻,中国十大富豪郭广昌的故乡。
从车窗外张望横店,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孕育了郭广昌、徐文荣那么聪明的人。在上海滩,郭广昌这个出身寒门的农家子弟用了10年时间,就一跃成为中国企业界的领***人物。
2004年早春,桃花在风中含苞欲放,走过横店——美丽的江南小镇,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第五节:融不进咨询业
短短3年多的经验,不足以支撑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根本就不喜欢做咨询师,个人观点,总觉得咨询师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有点像古代的门客或者师爷。
咨询行业中许多从业者,非常聪明,也很在意自己专家的身份,喜欢不断的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剖析几乎所有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的成功、问题和困境,借势提升话语权和知名度。这一点与郎咸平的做法,比较相似。
说到郎咸平,我个人不太欣赏其为人。三四年以前,郎咸平还偏居香港一隅,在一间四壁油漆斑驳的办公室里凑着荧光灯工作,算不得是个很有名气的大学教授。
如今,在公众、媒体前郎教授是一个有良知的学者,风光无限,成了电视节目主持人,每周直播自己的财经评论。他毫不隐讳地表示“我喜欢做明星的感觉”。
在炮轰德隆、海尔、TCL、格林柯尔后,郎咸平公布了下一批“炮轰”的目标: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三九集团以及民企南京斯威特和上海的复星实业。一年过去了,为何未见动静?迫于某种压力?我不得而知,学者不能把企业家作为敌人,这种做法已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畴,这是不严谨的,是对企业的一种不负责任。
中国的企业发展异常艰辛,而公众又缺乏理性,普遍存在“仇富心理”,郎咸平通过所谓的“爆炸性”的东西来引起轰动,对企业进行打击,德隆系、格林柯尔系先后倒塌。这些企业固然本身很脆弱,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至少,唐氏兄弟、顾雏***是有梦想的先行者。
扯远了,说到底,我个人并不喜欢咨询业,一点感觉都找不到,很难融进去。但是,并不妨碍我对咨询行业及其从业者的尊重,短短几个月中,近距离接触许多著名企业、著名品牌的营销实战案例,甚至亲身参与,对我来说,可谓大开眼界,收获颇丰。
第六节:渐行渐远,兄弟分道扬镳
2004年春节刚过,T、Z加紧了创业的步伐。这时候,我们与他们的矛盾、纷争也开始爆发。
也许,我们的成长背景、工作经历太不一样了。
也许,我们的理念、价值观大相径庭,很难磨合。
也许,他们太强势,从来没有真正把我看作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
也许,我个性极强,根本就不能容忍自己屈于别人的思想体系之下。
也许,也许太多了……
总之,我们没有走到一起,相互放弃,他们俩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我则选择离开。
2004年5月初,我和T在上海龙华寺前的广场上散步,相比Z,他和我的关系要更融洽,但我们的思想对抗也最激烈,对于我的离去,他或多或少有不小的遗憾。他感慨万千: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将来能够在高尔夫球场上一起挥杆。”
我笑了,禅是一枝花。功名利祿,转眼成空。成败得失,其实于我并不重要,我只是在经历一种过程,如此而已。 第八篇:回归地产,见证长三角地产风云
2004年春,我回到了地产行业,在××地产公司担任策划部经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单***匹马,带兵打仗。
与台湾公司不一样的是,××公司的理念是策划指导销售,策划部的职能几乎囊括了市场研究、产品规划、项目策划、广告创意、案场管理等房地产营销体系中的整个链条。
公司在上海及附近的几个城市,有7、8个项目同时操盘,有正在强销的,也有做前期建筑规划、产品建议的,忙的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时间,无休止的开会、讨论、提案、写报告、出差。尽管疲惫不堪,但我却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充实感,这是我这么多年来最喜爱的工作,就如同恋爱,寻寻觅觅多年,猛然遇到了意中人,一见钟情,再难舍去。
2004年下半年,公司在上海一个项目开盘,让我见识了前所未有的疯狂,直看的心惊肉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啊:
浩浩荡荡的人群通宵排队,几十个售楼员都忙不过来,销控板上全线飘红,一天就狂销数百套。
豪情万丈的上海楼市!
彻底疯狂的上海楼市!
2004年夏天过后,长三角除上海以外的城市,已经开始略显寒意,公司异地项目,囊括了写字楼、别墅和普通住宅,在售的销售业绩平平,前期的人力又跟不上。我主动向老板请命,常驻×城——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城市。
在售项目的数次开盘,前期项目如何创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在×城的日子,让我对房地产营销的认第九篇:兄弟再度携手,我踏上了创业不归路
第一节:走还是不走?我又一次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2004年10月底,T、Z跟踪了一年的房地产项目有了眉目,因为他们的团队无人有房地产营销实战经验,盛情邀请我作为操盘手加盟。
走还是不走?我又一次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深夜,我在梧桐大道上焦虑地来回渡步,这一走,有太多的顾虑:
于情感上,对不住公司总经理的栽培,我是他新上任时招聘的,寄予厚望,所以尽管营销总监脾气不好,较难相处,我一直忍了,因为我不想让总经理失望,这一走,让他在董事长面前将十分的难堪;
于职业道德上,对不住公司,在×城的几个项目正如火如荼,但人手严重短缺,当地一时招不到合适的人,这一走,短期内没人顶上,公司将陷入被动;
于收入上,操盘了这么多项目,熬到春节,将会有相当可观的项目奖金进帐,这一走,鸡飞蛋打,损失惨重;
于未来,我无法预测,在我和T、Z之间,隐隐约约,总觉得缺乏一种信任,这一走,前途未卜。而且项目操盘也是用T、Z的公司品牌,利润大头归他们,论赚钱,未必比我打工强,论品牌,我一无所获。
4年来,我是第一次如此的犹豫。尽管有太多的顾虑,最终我还是毅然辞职,直奔项目所在地,一个北方小城。
第二节:力破单日售房记录,项目成功了
到了北方小城,这才发现,T、Z的公司还没有与开发商签订合同。
于是,马上市调、收集资料,连夜撰写策划报告,第2天的提案让那个北方小城开发商老总眼界大开,兴奋的直鼓掌。作为签订营销策划合同的必要条件,我向开发商提供了建造售楼处的施工***。后来,T、Z总觉得给了我莫大的恩惠,我想他们早已忘却这些细节了,我的介入加快了合同的签订。
我一个人留在了北方小城,全程操盘项目。
针对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特点,我有针对性的提炼出5大独创性卖点,一举击中市场的兴奋点。开盘当天,人山人海,力破这个城市单日售房记录。
开盘后,我又完全摒弃“假、大、空”形式,针对产品特点乘胜追击,制作了一系列软文,开发商的老总兼***府要员,看到软文后,只说了一句话:
“好!很有才气!”
这些新颖别致的软文,再一次引爆市场,掀起销售热潮。
项目成功了。
第三节:青梅煮酒,一段江湖恩怨
遥想三国,曹孟德与刘玄德曾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我万没想到,是是非非,竟与T、Z惹出一段江湖恩怨。
项目虽然成功了,但我与T的矛盾在加剧,两个人就像火药桶,一见面就吵架,甚至发展到几乎无法当面对话的地步,只能通过电子邮件沟通。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和T似乎没什么理由吵架,但是客观分析,我们俩缺乏一种默契的信任,而且个性太强了,都极其自信甚至自负,谁也不服谁,当然,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T从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和我平等对话,一再打击我的自尊,彻底激怒了我。
此后,发生的事情更是不可收拾。T的公司在与开发商签订的合同中,要求必须派驻一名案场销售经理。T的公司在上海招聘了很久,也没找到一个人愿意到距上海近千里之遥的北方小城,我也多方招聘未果。
作为项目总监,我已经一个人应付了2个多月,开发商盼星星,盼月亮,一直等不来销售经理,尽管项目进展很顺利,尽管开发商很满意项目策划,但是开发商老总作为***府要员,觉得T的公司不尊重他,倍感面上无光,给我们下了最后通谍。无奈之中,等我到南京,招聘了一名销售经理再回到小城的时候,开发商告知我:
“你们未遵守合同,由于销售经理一直没有出现,现终止合作!”
T、Z认定我从中作梗,想抢单,矛盾就此激化。大半年下来了,我一直未作任何解释。
今天,回首那段恩怨,对我来说,只是一种经历,一切的顺风逆流会相忘于江湖。 第十篇:创业一年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关于创业,我不想说太多,这一年间深刻体会到:
就像我们学滑雪时往下跑一样,稍不小心就会摔进万丈深渊。危机就在明天,危机可能几个小时内就会发生。
一年间,发生了很多事,粗略总结时间线条如下:
2004年11月5日,正式辞职,踏上了不归创业路。
2005年2月5日,历经2个月,与他人合作项目运营成功,但也终止了与开发商的合同。
2005年2月-3月,开始自主创业,辗转于几个城市之间,完成了公司介绍撰写,建起了公司网站。
2005年4月,发现“相恋半年的女友”周旋于数个男人之间,说了很多谎话,甚至连毕业学校、家庭住址都是假的,彻底失望,与其决裂,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
2005年5月-6月,有了合作伙伴,统一了公司品牌,辗转于上海、江苏、山东、安徽的多个城市,不停地谈判,被骗了很多策划方案,尽管提案效果大多令人满意,让开发商兴奋地鼓掌,但真正快签约时,客户往往退缩,一次次体会到开发商特别是爆发户、土包子开发商的厚颜无耻与诚信缺失。期间拒绝了他人的投资意向,原因很简单,他们想控股。
2005年7月,山东项目谈判长达两周,最终错综复杂的开发商、建筑商关系让我退缩,功败垂成。我立下誓言,如果项目拿不下来,今生我绝不登上泰山,直到今天,还没有等来登上泰山,举杯相庆的机会。
2005年8月-9月,签订S城、Y城两个项目合同,长长松了口气。
2005年10月,兵败南京。在参加一个跟踪长达3个月的商业项目竞标时,得票数遥遥领先,开发商却出尔反尔,一瞬间变卦,从寻策划公司变为找公司合作,尽管预期利润看上去很美,商业项目的巨大风险不容忽视,权衡再三,决定放弃。心里非常不甘,这个项目是一年来,投入心血最多的,前前后后出差十几趟,三个人一遍遍修改提案,这样的结果实在难以接受。
[/c]
2005年11月,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决定暂时放弃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专注于小城市,受宏观调控影响,预计未来一年内长三角大城市地产策划、公司的日子将会很难过。
正如任正非所说:“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创业一年间,我所做的事便是先活下去,并延缓失败、危机的到来,活的长一点。 后记:留不住的过去,看得见的未来
2005年11月5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创业整整一周年。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有一种冲动,想转身审视一下过去,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推动我一鼓作气,在3、4天内写下了这5年半的故事。
未来的人生才是值得憧憬的美好,在短暂的休息调整后,我还是要鼓足勇气面对未来,面对新的现实。从华为流传出来的一段话一直激励着我:
在沙漠里,在高原上,在繁华的都市,在贫瘠的农村,等着我们的都是困难。我们的责任就是披荆斩棘,用生命、热血去铺筑我们未来的发展之路。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狭路相逢勇者胜,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当我们的生命点燃成熊熊大火时,我们的企业已经遍及全球。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今生无怨无悔!
借用一个相识多年老友的话纪念我5年半的故事:
我们的际遇不尽相同,相同的是漂泊的感觉,生存的艰辛,还有不灭的希望!
(完)
营销故事篇10
《国际公关》: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Topline的整体情况?
胡越飞:我们公司创立于2010年4月1日,到今年才6年多的时间,是一家很年轻的公司。Topline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一个英文词汇,是一个组合词,Top是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公关行业的第一梯队,line代表阵营,期望所有的员工是志同道合的一类人,共同努力以冲击一线公关公司为目标。我们的中文名称“尚诚同力”侧重“尚诚”,取自于《大学》,“同力”是希望我们的团队能够齐心协力,精诚团结。公司的业务主线,主要是依托四位创始人在不同领域的专长而设定的,我个人早期从事于金融领域、零售银行、券商等领域,另外三位合伙人的背景资历更丰富,他们分别在汽车领域、国际品牌、快消产品、通信和高科技等领域有较强的能力和经验。成立之初,我们以财经领域为入手点,这与要求财力、团队等有一定高度的“重”类型客户(比如汽车等)相比,更容易用智力和知识驱动整个营销传播业务,也奠定了我们在“轻”业务方面的基础。创立至今,我们依然坚守初心,致力于做四种类型的公司――简单的公司,避免复杂难以保持专注;有人情味的公司,让人内心感到温暖;专业的公司,用专业的能力赢取业务;懂得分享的公司,有同甘共苦的决心和魄力。
《国际公关》:目前Topline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哪些方面?有何特色?
胡越飞:目前,公司业务的三条主力线是,智能硬件,核心是以手机为主;金融,虽然窄众,要求专业性的储备更高,但也成为了我们特色的服务单元之一;互联网,近两年开始做互联网商业服务、O2O等业务。另一条业务支线是消费品,包括零食、酒类等。严格意义上来说,Topline并不是传统的公关公司,而是更偏重内容营销领域,我们称品牌管理公司或营销传播公司,因此业务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容生产,这是主力输出,另一类是连接业务,也就是传播执行。
大多公关公司最终都希望自己成为综合性的公司,虽然大方向上基于整合营销,但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仍然存在,对我们来说这是很危险的经营思路,Topline不想成为这样的公司。无论Topline的规模有多大、人员有多少,有一件事是始终不会变的――我们对客户到底有没有价值,这是根基,公司的经营决策、业务扩张、客户选取等都会围绕这个命题思考。在此背景下,我们定义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作业模式,找到的一个核心点是,营销最终解决的是一件事情――能否让客户持续获取他的客户,因此,我们也称自己是“做一件事情的公司”。作为战略公关公司,我们区别于传统的写稿、发稿等业务形式,期待成为客户的大脑,把服务做得更加深入,为客户提供营销战略规划、内容体系管理和行业议题设置。作为电商操盘公司,特别在智能硬件领域尤为擅长,为客户提品卖点理由设计、行业现象级事件、落地体系等。作为互动创业公司,在互动技术、新媒体等方面为客户提供支持。
《国际公关》:那么,与其他公关公司相比,Topline的独特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胡越飞:我们对业务的竞争力分为“721”。也就是说,各公关公司70%的业务内容都是相似的,比如写方案、做等,大家的能力水平差异不大;20%的业务是领先业务,同类公司也有,但是我们做得更强;10%的业务是前瞻业务,是我们独有的。如果说Topline的独特核心竞争力,那一定是“20%+10%”的那部分业务。可以说在领先业务中,尤其是智能硬件、金融和互联网领域,我们拥有最丰富的经验和最多的成功案例,几乎保持着不败战绩,这是我们能够独步业界之处;在前瞻业务中,我们的作业思考能力更有章法和方法指引。
《国际公关》:8月,Topline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此后公司在整体的发展战略上会有什么变化?
胡越飞:其实,我们没有把新三板挂牌当作公司的发展目标,而是发展的一个阶段。当然,挂牌上市之后对公司的改变还是有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公司的治理更规范化,通常来说公关公司在机制上难以成为百年老店类型的企业,而新三板的一些制度和要求恰恰可以让企业一直走在正常的轨道上;二是新三板带来了更多的开放平台和可能性,比如在资本、人才、社会资源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对公司经营、业务管理上的指引。
能否为客户创造持续的营销价值,这是我们认为始终不变的核心问题,新三板挂牌后,如何借力提升公司的能力,这是我们面临的新命题。我们重点聚焦在三个层面:人才、营销布局和创意技术。新三板开放了更多的人才通道和人才机会,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各类人才建立关系。同时,为营销能力的布局带来了新的机会,过去我们的营销能力主要聚焦在内容层面,公司就像大脑袋、小四肢,因此要补足连接能力上的短板,特别是在VR业务上做重要的布局,因为VR相当于带来了现实生活中的平行世界,现实中的一切在VR上或许都有落地,同样直播和大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直播目前以平台出现,将来其可能会像微博微信一样,再次重构行业的信息,尤其是信息扩散的机制,从平台转变为基础功能,这样信息传导的资源、流程等就需要重新布局。此外,加强创意和互动技术方面的能力,会让我们更多的信息与人产生更有趣味的连接点。
《国际公关》:近几年来,媒体的玩法变了,受众和读者变了,舆论环境也变了。在此环境下,您如何看待危机公关的处置?
胡越飞:说到危机,首先应该认识到一点,现在企业和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在企业的形态上,我的总结是企业呈现出“媒商化”的特征。过去企业在营销中往往只扮演生产者的角色,而今天企业形态的典型改变不仅是产品的生产者,还是社会谈资、品牌性格的生产者。此外,此前企业总是躲在幕后的,而现在变成了全包围式的关系,媒商化特性得以显现――企业越来越像一种特殊的“媒体”,生产产品的同时,还具有品牌主张、内容、受众、发声平台等等作用。比如京东,你不再只关心产品是否便宜,可能还会关心刘强东和奶茶妹妹的关系。这些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和企业营销的形态,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媒商化”是一种趋势。
回到企业危机的话题,在上述背景下,危机的发生与演化路径也发生了改变,因为企业具有了媒体的属性,且消费个体的信息管理能力越来越强,信息对抗愈加激烈,企业的危机更难处理了,体现在危机的随机性、多元性、不可测性和不可控性。过去处理危机,简单在于从源头处置,就可以遏制危机的发展和造成的不良影响。而现在的危机,多是小众偶发性的,找不到确定的源头,信息量暴增,过去“黄金30分钟”的原则已经不适用,声明稿之类大多是被消解的,因此我认为如今处理危机,实则是处理情绪。危机到底触发了公众怎样的情绪――抓住这个核心,其他的危机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国际公关》:人才流失一直是公关公司面临的问题,怎样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Topline的用人理念是什么?
胡越飞:人才是公司经营的核心,公关行业尤其如此。几年来,我们育人、用人的经验逐渐成熟,人才流失率也一直较低,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首先在人才选择上设立一定标准,比如公关行业不感兴趣的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等等,我们是明确不予考虑的,排除这类人群,再去寻找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我们把自己定义成“四有”公司,并据此选择同样的人才――有钱挣、有奔头、有趣、有范儿。当然,我们对于公关行业的终极追求是,公关人一定要活在理想中,换句话说,要做有理想的公关人,如果只追求商业利益,就会失去做好公关的原动力。
在用人方面,Topline针对每个级别的每个人都界定了详细的标准和方向,包括重点职责等。管理上更扁平化,每个人在公司都是“一专多能”,按照负责的领域类别或是Team排列,接触很多的领域,但有一个方向是个人的强项,这样,每个人都是营销专家,也是解决问题的高手,工作能力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
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也是一直不断探索。我认为这其中有两个难点问题,一是人才能力的持续提升,二是酬劳分配。我相信在人才能力培养上,Topline做得是比较好的,因为我们作业的方***已经成为了员工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了专业自律、专业骄傲。从今年开始,我们会每年拿出50万元专门用于人才的培养,不同级别的人才分别有针对性的培养机制;全体员工有“Top学院”,总结了营销类公司的进阶课程,包括基础类、进阶类、高级类,不同岗位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专长等,列表清晰;还有知识共享机制,整理出四大类、共400余个文件,一方面核心的项目案例定期总结、上传、交流共享,另一方面,商务工具包比如公司介绍、商务原则等等,保证统一规范。同样,类似的机制在我们的营销业务上也有所体现,比如客户选取的标准、提供的服务内容……此外,公关行业作为智力型行业,人才敏感多变,更易受到诱惑,这就需要科学定义人才与回报。华为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我们也尝试学习和实践。比如工作福利上,免费提供下午茶、晚餐,以及各种工作补贴、最长超过30天的年假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很小的出发点,但却是我们用心在做的事情。也正是由于按劳分配、重点员工激励、晋升空间足够……这些制度下,你会看到我们人才济济。就像高晓松说的一句话:我这人什么毛病都有,尤其是有一点小理想。这就是Topline,年轻人也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我们用人的标准,那就是:真人、真心、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