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清10篇

寡妇清篇1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司马迁用69个字给予这位女子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发出感慨:一个穷乡僻壤的寡妇,礼抗成乘,名显天下,难道不是因为她实在太富有了吗?

的确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五百多年时间里,天下工商业主不计其数,而能名传千古记入《史记》的只有七人,包括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乌氏倮以及巴寡妇清,是什么让她立足于这一超级富豪榜呢?

嫁入豪门,从事奢侈品行业

巴寡妇清,也就是巴蜀之地一位叫做清的寡妇。姓不可考,遂以巴为姓,又叫巴清,今重庆长寿人。

巴清出身寒微,少年时跟父亲学习诗书,因为相貌与气质出众,嫁给了当地一位青年企业家。她夫家是做什么的呢?就是当时蓬勃兴起的开汞炼丹业。

当时,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原材料,仅产于巴国枳县和今天的贵州贞丰县。而贵州对丹砂的利用远不如巴国,寡妇清由此成为先秦时代最大的丹砂供应商。因为那时的人们沉迷于长生不老药,作为炼丹用的原材料丹砂供销两旺,所谓丹砂,就是提炼水银的原料,也就是炼制“不死之药”的重要原料。

寡妇清一家,因擅丹穴之利数世,积聚了数不清的资财。到她掌管家业后,更至“僮仆千人”。这在《史记》《舆地纪胜》《州府志》等都有有记载。

清嫁入夫家一年之后,公公去世,三年之后,丈夫去世,清没有再嫁,而是以一己之力支撑起庞大家业。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两朝在两性问题上是比较开放的,妇女丧夫再嫁本属常事,有的再嫁多次也无人非议。如《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所娶之妻张氏,就是曾克五夫的女子,也就是说,陈平是她第六任丈夫。巴寡妇清一生没有再嫁,主要原因是为支撑庞大家业,不是守节做“贞妇”。

她不是男子,却有男子一般的胸襟和胆识,由此获得了秦始皇的尊敬。

要知道,在当时做生意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秦汉两朝的国策都是重农抑商,就连思想激进的王安石也瞧不起生意人。寡妇清在当时作为一个20多岁的姑娘竟然没有被外部环境所左右,她一心守好夫家这份产业,并在自己的手里使之夯实光大。到了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后明时期,人们才开始正视寡妇清的成就和伟怀,明末诗人金俊明就有诗云:“丹穴传赀世莫争,用财卫国能守贞。龙祖势力倾天下,犹筑高台怀妇清。”

然而,她所从事的生意既不关乎国计民生,也不关乎***事科技,用今天时尚的说法,她是经营“奢侈品”的。

驭财有道,获得皇帝与百姓认可

虽然不是创业者,但家族的基业在寡妇清手里得到大发展,而且获得上至统治者下至老百姓的认可,这在2000多年前也是个奇迹了。

寡妇清的财富帝国究竟存在了多少时间?史书没有记载。不^短暂的秦帝国灭亡以后,丹砂的商业神话也迅速衰落,有人认为是寻求不死药的热潮退去,需求大量减少所致。

在她拥有巨大财富的时候,她也没有成为守财奴,而是让这些财富都流向了应该去的地方。

一是荫护一方百姓,二是支援国家建设。

秦始皇自即位起到去世,常年在骊山北麓为自己修筑陵墓。这项大工程,包括一座气势恢宏的地宫,至今未被发掘,只缘遍布地宫各个角落的剧毒物质――水银。《史记》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现代考古发现,这座法天象地的地宫,占地约18万平方米,中心深度约30米,在那黄泉深处的秦宫,至少贮存100吨以上的水银。放眼天下,有能力贡献如此数量水银的秦人,只有寡妇清。

秦始皇即位三十二年(前215年)起,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兵卒北逐匈奴。为防匈奴南下,蒙恬又率***加固长城,连接秦、赵、燕三地之旧长城为一体,修筑一条绵延万里的秦长城。当清得知修长城的消息时,她仗义疏财,资助秦朝的又一项大工程。

正是由于寡妇清的慷慨大气,在很多事情上,秦始皇也对她大开特权。

当时,丹砂虽属垄断产业,经营却并不容易,丹砂的开采、炼制,以及运输四方,每一步都有可能被歹人侵犯,时常需要动用武力,正因为如此,而寡妇清还拥有一支强大的私人武装部队。

这就不难想像,清作为一名孀妇,为何甘愿疏财自保。

寡妇清篇2

《史记·货殖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读到这里,我不由惊呆了:这是一个何等“震古烁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人物啊!在中国两千年“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一个早年丧夫、无子无女、身居穷乡僻壤的寡妇,又是如何达到“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的巅峰呢?她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她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经历呢?由于史料记载甚少,我们只能通过片言只语所留下的蛛丝马迹,望见这位大秦帝国“女首富”的背影。

其一,她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丹砂业主,也是中国最早的女企业家。寡妇清的家族世代经营的是“丹砂业”。所谓丹砂,就是提炼水银的原料,也就是炼制“不死之药”的重要原料,还可以作为颜料和妇女的化妆品。而在秦代,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需用大量丹砂来修炼金丹,帝王将相的陵墓也需要用丹砂进行防腐,此外,当时帝王的宫殿、台阶均为赤色,称为“丹墀”,也需要大量的丹砂。因此,垄断了丹砂矿源以及掌握了独门技术的寡妇清家族得以暴富。而寡妇清在继承祖业后,不仅善于经营,而且很有爱心,是名副其实的“女企业家”。

其二,她在秦朝“天下兵器,不得私藏”的严苛法典下,竟然拥有庞大的私人武装。秦统一后,首先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收缴兵器的运动。那时的环境,就连私藏一把残戈钝剑,都要受严厉的惩罚,更别说拥有私家武装。《秦律》有明文规定:天下兵器,不得私藏。然而寡妇清却拥有自己的武装,足见其势力的庞大。据《长寿县志》记载,寡妇清家族的仆人上千、徒附和私人保镖上万,而当时她所在的枳县的总人口才不过四五万人。

其三,她富可敌国,有过“捐资长城,以赞***兴”和为修建皇陵提供大量水银的壮举;据史载,寡妇清其实是个极为漂亮且魅力十足的女人,她被秦始皇从当时的巴国接到秦朝都城咸阳,众多的王公贵族无不被她迷到。在咸阳,寡妇清得到了秦始皇的高规格招待,回来之后就决定捐巨资支持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同时为秦始皇的骊山陵墓提供大量的朱砂和水银。

其四,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朝廷表彰的“贞妇”,死后,还被秦始皇下令筑“女怀清台”,以资表彰。据说,她生前,秦始皇专门把她接到都城咸阳去住,让她在他身边安享晚年,并且经常看望她,陪她说话。她死后,秦始皇又下令在其葬地筑“女怀清台”,以示怀念。在中国古代,一个残暴的“千古一帝”,一个柔弱的“穷乡寡妇”,两人关系却如此非同一般,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寡妇清篇3

    一、古印度文献典籍中的寡妇

    当我们谈到印度教文化的时候,我们会联想到印度的种姓制度,也自然会联想到印度文化对于女性的压迫。但是,其实在雅利安人人侵之前,印度大陆多数地区的土着社会,基本上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妇女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这已经是印度历史学界的共识。约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开始在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确立起文化与***治上的主导权,这也是印度妇女地位下降的开始。《梨俱吠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世纪)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关于世界产生与四个种姓(瓦尔那)起源的内容。之后种姓制度更走向制度化。这应是人类最早的种族隔离***策。雅利安人通过所谓种姓制度,确立了其在***治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压缩土着人口向上流动的空间。对于妇女的压迫是印度种姓制度确立的后果,这显然有雅利安人为避免不同族群混血,保持其血统纯正性的考虑。在《梨俱吠陀》的一首葬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记载的象征性的寡妇殉葬仪式:丈夫的手里放着他生前用过的弓箭,寡妇则躺在死去的丈夫的旁边,然后,弓箭拿走,妻子被人们用招魂曲唤回人间[1](P187)。这可以看出寡妇殉葬的雏形,也是古代印度妇女地位下降的直接记载。但在吠陀时代,寡妇改嫁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说明妇女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由吠陀后期到史诗时代,女性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对于寡妇的压迫也更为沉重。《薄伽梵歌》(约作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4世纪)中规定,女孩子必须在经期来临之前结婚,效忠自己的丈夫并崇拜他,否则就无法赎回前世的“业”①,永世不得翻身。[2](P154)。而寡妇的命运就更加悲惨,她们必须完全从社会生活中隐退,坚守贞节;任何对于清规戒律的破坏都会让她来生受到更大的磨难,还会危及到她死去丈夫灵魂的安宁。《薄伽梵歌》中说:(寡妇)必须停止打扮自己,不可以嚼槟榔、穿熏香的衣服以及带花和饰物,也不能穿染色的衣服及从铜制的器物当中取食物,画眼线;她应该穿素色的袍子,限制自己的任何情感包括愤怒,她不能够欺骗和愚弄,时时刻刻崇拜神,晚上应该在地上的草席上睡觉;寡妇还必须将头发剃掉,减弱作为女性的魅力。[2](P170)。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没有孩子的年轻寡妇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被当作免费的佣人或无用的累赘。寡妇之所以受到如此待遇,是因为在印度传统文化中,寡妇被认为是不纯洁与不吉利的人,正是她们前世的罪孽报应在了丈夫的头上,她们才成为寡妇,因此需要以自虐的方式来替自己赎罪。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成书的时期,对于寡妇贞洁的要求更为严厉,比如,悉多要走过熊熊烈火才能够证明自己清白;而阿哈努亚因为无意中越轨被丈夫变成了石头,后被比湿奴的化身罗摩所救。但对于当时寡妇自焚殉葬是否从丧葬仪式演变为了现实的习俗,学者有不同看法。虽然在史诗《优多罗章》出现了有关寡妇自焚的插曲,但有学者认为这些情节的插入显得比较突兀,极有可能是后来添加到原始文本中去的。[3](P121),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寡妇自焚的风气。他们的理由是,十车王的三位妻子都在阿逾陀城皇宫作为太后一直生活到去世。伪猴王波林在与其弟弟须羯哩婆争夺王位的时候被罗摩杀死,他的妻子塔娜嫁给了猴王须羯哩婆。但也有学者认为当时寡妇自焚殉葬已经成为印度贵族阶层中的普遍习俗,而史诗中王后没有自焚殉夫也可能是因为王室有更重要的使命需要她们去完成。另外一首史诗《摩可婆罗多》就验证了寡后因使命而得救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验证了另外一个事实,即在史诗时代寡妇萨提已经演变为一种普遍的习俗,至少在贵族阶层如此。王后琨缇就是因使命而得救的典型。她不仅没有实行萨提,而且权力显赫。琨缇在般度王去世之后,肩负养育五位王子的使命,日子一度非常艰难,强大的俱卢族对她的五个王子虎视眈眈。长期的权力斗争将她变成了一个坚强而刻薄的人。在史诗中,琨缇被刻画成一个强势的女人,她对五个儿子保持着绝对的权威,照料着他们的一切的事务,直到他们成家立业并开始掌权之后才松懈。史诗《摩可婆罗多》中的寡后除非有重大使命,比如抚养年幼的王子并管理王室,否则都要陪同先王的尸体火化,比如般度年纪较小的王后,韦苏提婆②的所有4房妻妾都同自己丈夫的尸体一起葬身火海。[4](P68-85)。

    稍后出现的泰米尔经典史诗《西拉帕迪卡南》(Silappadikaran)则大力鼓励妻子在丈夫死后自焚殉夫。媻咀王死后,他的妻子就随他而去。卡瓦南(Kavalan)的妻子马哈维(Madhavi)则完全遵循禁欲的苦修生活,并带大了他们的女儿。[5](P30)。史诗中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卡瓦南被诬控为偷盗犯而惨遭杀害,他的另一位妻子莰娜吉(Kannagi)悲愤成狂,诅咒凶手及其王国,以贞节之火烧毁了这个城市,自己也同归于尽。这也是一种形式的萨提,既维护了丈夫的声誉,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往世书》以神话的形式向普通人传达神的荣光、印度教教义和伦理的精髓。在《往世书》十八卷的故事中有不少宣扬妻子因“贞洁”而具备超自然的力量,用生命维护了丈夫的人格与尊严。妇女的贞节进一步被神圣化,这实际上是妇女受压迫加深的标志。第一次将寡妇萨提以法律的形式详细确立下来的则是《摩奴法典》(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法典规定,丈夫死后,妻子或与丈夫尸体一起焚烧,或单独自焚;若死者有数妻,则正妻与丈夫的尸体一起殉葬,其余的妻子同丈夫的遗物一起自焚;若丈夫死时,妻子有孕在身,则等她分娩后再同丈夫的遗物殉葬;若丈夫客死异乡,妻子闻讯后要先用丈夫的鞋接触一下自己的胸口,然后跳入火中自焚;若不殉葬,则必须遵守妇道:“终生不再改嫁”、“以花、根、果为食,以消瘦身体”“不提其他男子的姓名”等。[6](P317)。该书对于妇女遵守的规范,做了相当细致的规定,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列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印度妇女,特别是寡妇的命运十分悲惨,并随着种姓制度的确立一步步恶化。

    二、中世纪印度的社会运动与文献典籍中的寡妇

寡妇清篇4

靠山村是坐落在群山里的一个穷山村,绵绵山峦连着天空,有鸟在空中飞翔,好像贴着山峦飞。

在这样的地方,若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那就错用词语了。山里住人,有十二分不方便,交通不畅,看病也难,近两年才把公路修通,且坡陡弯急,路况很差,外面的好车不愿来,只有很少农用车跑一跑,又载客人又装货,比起往日,这也不错,等于实现现代化了。

如今,靠山人也开始聪明了,有亲戚在城里工作的,便抓紧利用,纵使无职无权的亲戚,也得请着牵根线,搭个桥,寻个门子出山,到城里过快活日子。余下的山人,用不恭敬的话说,全是老实疙瘩,甚至连长相也不能恭维。

不少人喜欢戏弄张大牛,大概认为他最笨,问他:你想发财吗?

张大牛就摇摇头,说不想。

又问:你想当村干部吗?

他自然又是摇头,说吴麻子是村长,轮不到他当。

再问:你想讨老婆吗?

他那张脸就泛出一层红色,把头点一点。

如果再进一步问:你想进城工作吗?

他自然又是点头。

开玩笑的人心里必定笑他:像你这样著名的笨人,一辈子老婆都讨不到,还想进城工作。

靠山人都清楚,张大牛朴实,也笨,而且说他是名笨。这话不是故意说得幽默,所谓名笨,是有名的笨人,就像作家一样,好作家就是名作家,好画家就是名画家,虽说张大牛名号不俗,听起来像伟大画家张大千的兄弟,但这一字之差,却距十万八千里,不可同日而语。

张大牛已近而立之年,他本该为人夫,或是为人父,然而什么都不是,只是给父母当儿子。母亲去世多年了,他跟着爹长大,在秉性上,却与爹不同。据他爹自己说,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怨他太笨。当然,和爹相比,也有相同处,父子俩都不识文化,都长得一个模样,可是,做爹的就有资格指责他,常常以长辈的口气他:你哪天能聪明起来?

张大牛虽然不喜欢听这样的话,但不作声,随爹说去。

严格地讲,爹也是有名的老实人,从遗传上说,虎父无犬子,老子是猛虎,儿子决不是赖狗,张大牛笨,能与爹没关系吗?而爹自我意识良好,认为自己一生干的事,远比儿子干得出色。比如说,爹在一生中,最高创造就是会编草鞋,草鞋编得很结实,能挖地种庄稼。

张大牛觉得,自己这辈人,与父辈相比,似乎略胜一筹,尽管草鞋编得差,可知道山外有春风吹拂,有阳光照耀,日子过得比靠山村好,常常在爹面前谈理想,说以后要进城工作,这样才能讨老婆。做爹的以权威的口气说,人家过得好,你挂在嘴上念叨干啥,又不是你爹娘,有好吃,有好穿,谁还把你记着?你现在不要羡慕山外人,早点着急自己讨老婆,养个娃,有个后人继香火,这就是你一生的大福。

张大牛说:你让我去抢人家女子?我自己着急行吗?

爹嚷嚷说,你扳着指头算算,都快三十了,还睡空床,我担心你一辈子会打光棍。老子那时还是旧社会,没吃没穿,刚二十出头那年,***你奶就着急,说一辈子就这样荒了,讨不到女人。说来也是巧事,刚好那年秋天,外面来个叫花子,***你奶一看,还是个女的,就拉进屋帮她洗了洗,当晚我就和她成亲了,做了你娘。

张大牛顶撞爹说:现在是新社会,没叫花子咋办?

爹摇摇头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难道只会讨叫花子不成?

张大牛倔犟地说:讨不到算了,当一辈子单身汉也行。

爹翻他一眼说:真是个没出息的东西!

有一天,张大牛上山砍柴,路过村长吴麻子家,听到里面高声嚎叫,而且叫得很惨。恰在这时,村长女儿吴香梅来到门上,见了他,哀求着说,这咋得了呢,我爹还不回来,妈肚子疼得很,不去卫生院打针,一会儿就没命了,大牛哥,你帮我想想办法好吗?

张大牛进屋一看,吴麻子老婆双手按着肚子,在地上翻滚。靠山人都知道,这种病名叫绞肠痧,属急症,稍一延误,就会丧命。当时吴麻子不在家,屋里只有吴香梅一人,一个女子面对这种可怕的病,只能眼睁睁看着,没办法处理。

张大牛憨笨,没有言声,也没什么办法可想,让吴香梅跟在身后,他背起村长老婆就往乡里卫生院跑,一双腿像打鼓棒,凭着一身蛮劲,翻一座山,过两道洼,送到卫生院后,村长老婆已奄奄一息了。医生立马打针抢救,说,再迟一步,这老命就没了。说得吴香梅更感激张大牛。村长老婆虽然得了救,可张大牛累得不行,蹲在门外吐血。吴香梅见了,越发感动,连娘也不顾,流着眼泪站在他身后,用小拳头柔柔地为他捶背,不停地说:大牛哥,累坏你了,不好意思,我让医生给你打一针,行吗?

张大牛斩钉截铁地说:不行,打针花钱。

后来,村长老婆的病好了,村长就十分感动,吴香梅连续接张大牛去家里吃了两次饭。

村长说:大牛是个好人。

他老婆说:像大牛这样的人,如今少了。

吴香梅对张大牛,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说:大牛哥,你也该讨了。

张大牛说:我笨,没人看得中我,讨不到。

吴香梅多情多义地看他一眼,说:你人好,不笨。

张大牛的爹,到底多些阅历,抓住有利时机,生出一分心思,说儿子舍己救人,得到人家好感,在这种时候,就该想到讨老婆的事,然后,唆使儿子,乘胜追击讨吴香梅。

张大牛说:爹,我算啥人?人家是村长的女儿,我配吗?

爹捣他指头,说他天生愚钝,这样下去,必定要当一辈子单身汉。做爹的,话虽说得这么厉害,心却是慈的,见儿子缺勇气,就请了村里的何寡妇去村长家提媒。吴麻子奈何寡妇面子不何,虽没果断表态,但也没反对,好像有话在喉管哼唧。吴香梅却有这意思,暗暗给何寡妇说,父亲快要过生日了,让张大牛来一下,做个生日添点情。

何寡妇将这话一传达,张大牛的爹高兴,觉得自己来了福,将要和村长结亲,下人和上人平了肩,门楣也在闪光了。等村长吴麻子生日那天,爹就备了礼,领着张大牛去了。尚未到吴麻子家,爹就在路上指导儿子,让他见了吴麻子,要多说点恭维话,做官的人都有习惯,爱听好话,把话说得动听,就好比挠痒痒,周身舒服。一旦做官的高兴了,什么事都能成。

张大牛虽然把词儿想好了,谁知到了村长家,见了宾朋满座,就有些慌神,找了个机会,把想好的话表达出来,却说得分外别扭,有失恭维者的水平,把“德高望重”一词,说成了“得意忘形”,两词的意思千差万别。村长一听,脸上的麻窝窝先透红,后透黑;张大牛还在进一步表述,把“清正廉洁”一词,说成了“清理巴结”,让村长一下懵了,怎么也听不清意思,自然又加重了不高兴的成分。

张大牛虽然动了心思,绞尽脑汁,其结果适得其反,村长的脸,一点笑容都没有,反而出现了阴云。桌上的客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云,想笑不好笑。

村长吴麻子觉得生日过得扯蛋,情绪很不好,待吃罢饭后,张大牛和爹告辞时,村长坐在椅上不动,也没说话,让张大牛的爹有些难堪。

吴香梅聪明,大概怕冷待了客人,就热情相送,一直送到何寡妇门前才转去。爹想了想,不是别的原因,八成是话说错了,就怨儿子口齿不灵,意思没表达准确。

张大牛问:话错在哪里?

爹呆呆地将他看着,自己也说不明白,仅仅只是见到村长不高兴。

张大牛一个劲怪爹:人家当村长的,咋会愿意和我们结亲呢?村长是官,我们能配吗?

爹叹一口气,将头摇了几下,说:人要讲个情,他老婆不是你背去抢救,现在坟上长小草了。我们也要争口气,托人帮帮忙,你也到城里找个事做,看配不配,到时村长莫后悔就是了。当着一个村官,人就变得那么高大了。吴香梅也不是金头银女,就这么值钱?

张大牛说,爹,不要贬责吴香梅,也不是她的原因,是村长不同意。

爹只得又叹气,曾经美好的想法,只能变成一个梦,说到底,当老人的,千思万想都为儿子。城里没亲戚,张大牛也到不了城里;到不了城里就讨不了吴香梅,想也白想。

这件事就这么沉下来了,张大牛和爹,也当作没去给村长祝寿。

可是,吴麻子家的客们嘴尖毛长,却把这事撩起来了,将张大牛当作笑柄,传达了那些词不达意的话,惹得很多人发笑。随之,靠山村便出现了一句歇后语:张大牛祝寿――说胡话。

村里人都乐,说张大牛实在笨,真正是著名的笨人,从此,名笨一词便成了张大牛的代号,大人小孩都这么叫。村民们编了三字经:张大牛,是笨人,说的话,真笑人,拿着礼,找女人,说胡话,得罪人。

爹每天都在着急,儿子大了,颏下长了茂盛的胡子,还光棍一人。要说儿子差,又不算太差,只是老实一点而已,不缺胳膊不缺腿,耳不聋,眼不瞎,让挑能挑,让驮能驮,既不偷窃,更不作祟,怎就讨不到一个老婆呢?若去外面讨,不可能,外面的女子都眼高,靠山村男人不是她们的目标。本村的姑娘眼也不低,都望着城里,好像城里男子才香,才有能耐,才长了该长的玩意,靠山村男人就不是东西。

爹最近在想,黄花女不愿嫁我儿子,就死了这颗心吧,不再讨鲜花了,把眼光打开点,将条件降低点,讨个寡妇做妻,也不是不可以。寡妇也是女人,照样生儿育女,好歹有个媳妇,免得老来孤身。

爹这么想,是根据实际作出的决定,不是空想,没有半点假设。于是,爹将眼光盯到了何寡妇身上,她男人在修公路时,炮炸死了,扔下何寡妇和一个儿子,现在生活过得黯淡。自从那次她给张大牛做媒,村长吴麻子便起了歹意,天天到她家问寒问暖,想与她做点好事。然而,她光明磊落,不往黑道上行,讲道德,遵,把吴麻子的自尊心都伤了。后来,吴麻子耍了权力,将她家的山林调整了,一片材林,变成了一片灌木,虽伤了财,但细想想,她保了身,值得。

张大牛的爹,很敬重何寡妇这点品行,那天就给张大牛说了,让他讨着这寡妇,免得绝后,使张家香火有人传承。

张大牛说,谁都知道我笨,何寡妇能看得上我?

爹板着一张发皱的老脸,说他实质没出息,堂堂一个汉子,身大力不亏,小女子虽然不好寻,难道在寡妇面前还有掉价的言论,人都唤他名笨,一点不错。

张大牛把爹望着,想了一阵,说让爹去试试,自己不好意思提说。

为了儿子的事,爹是该操这份心。他亲自找到何寡妇,其结果让爹高兴,何寡妇不但没推,还说了几句让爹激动的话:我就这么个贱命,娃又还小,哪能拖累大牛呢?他是个好人,能看得上我吗?

有这样的话,事情自然就成了大半,一个锅要补,一个要补锅,两人搭配起来,是浑然天成,算得美满幸福的组合。

事情就这么顺利,当日,爹就让张大牛去接触何寡妇。

张大牛说:没事做,咋接触?

爹说:帮着干点活,让一个妇道人家高兴,促事情早成。

张大牛说:人家没让去干活,我咋去?

爹嚷起来:你总该开点窍吧,比方说,见了人家就说我让去的,问问有啥事需要干,人家不就明白啥意思了。

张大牛想了想,就按爹教的意思,扛着锄头来到何寡妇家。何寡妇住在村长吴麻子家不远,张大牛一会儿就去了,想进屋,似乎不好意思,正巧看到吴香梅路过,便问,何寡妇菜园在哪里,吴香梅就指了。他来到菜园,见地很板实,像荒地一般,遂开始抡锄挖起来,且有点学大寨的样子,挥汗如雨,掘地三尺,把深处的石头都刨出来了,身上的汗像水泼一般,出气也如牛,显示出一个好劳力的本色。

何寡妇开始不知道,后来听邻居讲了,说有人帮她挖地,她就很感动,立即送毛巾去。他用袖子擦汗,没接毛巾,仍呼哧呼哧挖地;待地挖完,留他吃饭,他憨憨地笑笑,说不吃;让他进家去喝水,他摆摆头说不渴;让他在家里玩会儿,说说话,他仰头看看天,说日头已快落山了,要早点回去。寡妇始终是妇道人家,还要着面子,见他执意要回家,只得眼睁睁看着他走,还是礼节地说了三个字:受累了。

当然,何寡妇到底怎样一个心意,张大牛不清楚,他这人不会揣摸女人,什么时候都单纯,性情很少泛滥,那张嘴好像只是吃饭,没有别的功能;那双眼睛,好像只会看路,没有别的用途;还有那双耳朵,从不分辨来自他人的话意。何寡妇那话,那眼神,那举动,足以让一个憨人领会到其中的意思,然而,张大牛似乎一点都没反应,确确实实,是真笨,是名笨。

他从何寡妇那儿回到家,爹一怔,看看天色渐晚,就有些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在那里吃饭,为什么不在那里歇宿。他就倔倔地回答了爹的问话:我一个大男人,好意思在一个寡妇家吃饭歇宿吗?挖点菜园,又不是好大的功劳,还麻烦人家干啥?

爹捣着指头说:狗东西真蠢,她同意嫁你,就是你的人了,你咋还这样笨呢?人家吴麻子都五十多岁了,还想尽办法缠她,你这是名正言顺要讨她做老婆,有啥事不能干的?

张大牛说:爹,吴麻子耍流氓,你咋能让我学他?我和何寡妇又没敲锣打鼓结婚,也没办酒席接客,能在人家屋里干坏事么?

爹有些生气了,说子不教,父之过,有些做法应该打开窗户说亮话,然后指点他说:讨一个寡妇人家,又不是讨吴香梅那样的黄花闺女,悄悄到一块去就行了,还用得着热闹吗?

张大牛不能接受,他没听爹的,觉得这样太羞。

又过了三五天,爹又用了心思,催他再去何寡妇家干活,他自然不理会爹的邪意,摇了摇头,说那片菜地上次就挖完了,还让去干啥?

有一天,吴香梅见到张大牛,开玩笑说:你这样的人讨老婆,要女方缠你才能成。

张大牛没有理解吴香梅话意,当她说何寡妇的事,便回答说:她没缠我,你可不能说何寡妇这种话,她是好人。

吴香梅红着脸笑,说:大牛哥,你确实是个老实的好人,天下都少。

张大牛说:我知道自己没出息,那次给你爸祝寿,说了几句不好的话,我不是有意的。

吴香梅说:还说这些干啥,祝你和何寡妇早成。

当然,事情成不成,取决于何寡妇。没隔几天,何寡妇有些性急,托人给张大牛的爹捎信,想让张大牛过去一下,说檐沟堵塞了,帮着清一清。在爹看来,这是一次极好的机会,便教张大牛说:人家让你清理檐沟,你不要干得太快,一天清不完就清两天,两天清不完就清三天,不要来回跑,就在那儿住嘛。

张大牛还是老观点:我一个大男人,在一个寡妇家住着好意思么?

爹愤怒地骂他:你狗东西是猪,永远不开窍,老子当年遇到你娘在门上讨米,当天晚上就成亲了;像你这样,一辈子都会打光棍。

张大牛没有说话,就扛上自家锄头,到了何寡妇家,首先检查房子四周,发现檐沟并没堵塞,就问何寡妇,哪儿堵了?

何寡妇心里笑,知道他是笨人,但这种憨愚,却是一个女人非常喜欢的。

张大牛望着她说:这檐沟没堵,你咋说堵了呢?

何寡妇说:你先在家玩一会儿吧,肯定有事让你做。

张大牛说:你让修檐沟,檐沟没堵,还让做啥事,你说我去做。

何寡妇让他进屋去,有话要说。他只得迟迟疑疑跟在人家身后,进了屋,就在一把椅子上坐下,何寡妇就开门见山问他:大牛,你说说到底咋想的?

张大牛说:我想把檐沟修好就回去;还有啥事让干,我现在就干。

何寡妇忍住笑,说:我问你爹说的事,你有啥想法?

张大牛听懂了什么意思,干干脆脆地说了一句:你干我就干,只要你不嫌我,啥活我都给你干,以后让啥,带个信我就来。重活你干不了,都留着让。

何寡妇有些感动,痴痴地看着他,不知说啥好,她多么希望张大牛将她看着,或者扑上来,使劲地抱住她,提出狂野的要求,做点狂野的事,让她重新获得已逝的激情和暖意。然而,这个憨笨的人,很安静地垂着头,用左手扣右手的指甲,似乎没有一点反应。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有人大叫,说前面翻了一辆汽车,还摔死了人。张大牛一听,死人可不是一个小事,便不再久坐,急切地跑到现场一看,发现一辆农用车,翻到山下去了,四轮朝天,车子旁边的草丛里,还躺着两个血淋淋的人,既不动弹,也不,显然已经死了。何寡妇也赶来看热闹,见死者中有个女人躺在地上,手里还抱着一个包,何寡妇见财起意,拿起包子便跑。

张大牛说:这是人家的东西,不能拿走。

何寡妇说:人就死了,还要包干啥?然后还是拿着包跑了。

这时,张大牛将一个血淋淋的男人背上公路,随后又去背那女人,当他用手一端,发现女人还活着,一双手动了一下,接着便微弱地说了一句话:我的包……我儿子的通知书……我的钱……话没说完,又昏过去了。

张大牛一摸女人鼻子,还有呼吸,就生出救她的念头,当他正要将女人抱起来,突然感到手被什么刺了一下,一看,地上盘着一条蛇,在他手上咬了一口。张大牛痛得难受,使劲捏着伤口,使劲挤血,想把毒排出来。他忍着疼,把女人背上公路,再看手,已肿胀起来,好像有股火在胳膊上燃烧。他急忙在岩石边找了一根葛藤,死死地缠着胳膊,不让肿胀往上蹿。然后,咬着牙关,在周围看了看,没有人来,就将女人背起来,一步一步往乡卫生院走。

蛇毒在他身上流动,剧烈的疼痛在撕咬着他,使他眼冒金花,头部眩晕,双腿无力。然而,背上的女人,这是一条活着的生命,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她死,只得坚持往前走。他记得那次背村长老婆,几里山路,好像没用一会功夫就到了,而现在呢,背上似乎压着千斤重物,怎么也挪不动步子。每走一段路,女人就有一次苏醒,用微弱的声音说一句:完了,我的包,我的钱,我儿子的通知书……

张大牛没有搭腔,默默背着她走。他隐隐感到,被蛇咬的那只胳膊,肿得像大锤,捆在胳膊上的葛藤,勒进肉了。他身上开始乏力,想跑,跑不动,一双腿不听指挥,像灌了铅,每前进一步,都要费出很大力气。这时候,他只有一个愿望,盼到能看见一个人,把这女人背到卫生院,抑或捎个信,让爹来一下,两人一同救这女人。可是,一个人影都不见,只有苍山和树木,只有鸟叫,只有日头,只有天上的白云……

张大牛口渴得不行,浑身似乎有火在烧,喉管里边,也像蹿出火在燎烤,这种熬煎他实在忍受不了,真想周身被凉水泡着,把全身的火灭一灭。

就这样被折磨着走了很久,终于,来到山下,见到了小河里的水。顿时,他好像得救了,慢慢蹲下身子,想把女人放到地上,自己到河里狠狠喝上一肚子水,浇灭体内燃烧的火焰。然而,他双膝一弯,还没蹲下,两人就瘫在地上了。女人身上可能有疼痛,咧了一下嘴,微微地动了动,脸上现出痛苦的表情,他自己呢,心里跳得厉害,周身都不听使唤了,看着流淌的河水,却喝不到嘴。

这时,女人醒过来了,也许听到了水声,嘴唇动了动,在喉管内轻轻说了一句:我想喝水。我的包……我的钱……我儿子的通知书……

张大牛用了很大力气,可是,还没站直身子就倒了。为了喝到水,他只有一寸一寸往水边移,移了很久,终于接近水了,便将头扎下去,一口气喝了很多水。遂将胳膊伸到水里,泡了泡,感觉得有了精神。于是,便坚持着站了起来,踉踉跄跄走到一棵树下,摘得一片叶子,叠成一个小碗,舀了水让女人喝。

女人把眼睁开,急切地说:你看到我的包没有?

张大牛说:我看到了,何寡妇拿去了,我帮你要回来。

女人脸上现出一丝笑容,将眼睛艰难地睁了一下,说:你是好人。

这时,蛇毒扩散,已经侵蚀到张大牛的体内,他的心跳加速,头晕目眩,眼放金星,他闭着眼皮,躺在地上再也动弹不了。突然,他听到对面山上有人唱歌:

十个麻子九个怪,

麻子不死是祸害;

十个麻子九个赖,

麻子一生无后代。

张大牛睁开眼一看,唱歌的是何寡妇的儿子,他在山垭那儿放牛,一抹阳光将牛照成剪影,还镶了金边。张大牛想喊,舌头僵着,也没有力气,叫不出声。

突然,小河拐弯处有骂声传出来:你狗崽子嘴贱,老子上去撕你嘴!

何寡妇的儿子不屈不挠,大声说:你欺负我妈,我就要骂你!

张大牛虽然极度痛苦,但还是听出来了,骂人的是村长。这时,他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就软软地瘫在地上,像熟睡了一样,什么也不清楚了,只有急切地喘息。当他醒来时,发现睡在医院病床上,爹站在床前,何寡妇、村长和吴香梅都在,还有那女人也睡在对面。见他醒过来了,几张脸上都有笑。特别是吴香梅,笑得很灿烂,眼眶里好像还有些湿润,走到床前,对张大牛说:你整整晕了两天知道吗?

张大牛摇了摇头。

爹说:要谢谢村长,是他和吴香梅把你送到卫生院来的,要不就没救了。

何寡妇把床上的女人望望,责怪张大牛说:你这人糊涂,自己被蛇咬了,还背人家。

那女人对何寡妇说:他确实是好人,老天保佑他早点好,往后多子多孙。

何寡妇说:为了你,他差点丧命了,你以后可得感谢他。

那女人点了点头,说会的。然后,看着张大牛,问他:你说我的包谁拿去了,一定请你帮我要回来,那里面还有三千块钱,是我借着给儿子上学的,我给你一千。

张大牛摆摆头,说不要。遂对何寡妇说:你把包还给她吧。

何寡妇脸一红,立即否定说:大牛,你说啥包?我哪里知道?

张大牛说:你忘了?你从她身上拿走的那个包。

何寡妇见张大牛这样,有些反感,说:大牛,这可是钱的事呀,你咋能信口开河呢?你啥时见我拿了她的包?

爹见张大牛太老实,立马制止说:你不要乱说,这可不是小事情。

张大牛说:爹,我没乱说,她拿了包就跑回家了。

何寡妇很恼怒,愤愤地说:张大牛,你真是中了蛇毒,脑瓜子不清楚了,我这几天回娘家了,啥时见了人家的包?你不要害我行不行?

张大牛仍坚持说:我咋会害你呢,你是拿了人家的包,咋就不承认呢?

爹翻张大牛一眼,说:你不要瞎说。

何寡妇恶声恶气说:早知你这样害我,就不该来看你!言罢,怒冲冲地走了。

那女人马上哭了起来,哀求何寡妇说:妹子,我看得出,这小弟确实是个诚实人,不会冤枉你的。你看在我儿子的份上,就把包还给我吧,那钱我分给你一千。

何寡妇没理她,还是走了。

这件事经纬分明,人证物证都有,女人向派出所报了案。张大牛出院那天,警察带着他到了何寡妇家,当面作证,强行地拿走了包。对这件事,何寡妇愤恨得不行,那天指着张大牛的眼睛骂:你这样一个笨猪还想讨老娘,做秋梦去吧!

张大牛一声没吭。

爹咬着牙也骂:你是个光棍命,好事被你自己糟蹋了,以后老子再也不管你的事!

张大牛没有做声,听凭爹的抱怨。

没过几天,这件事传开了,城里来了三个记者,吴香梅领着他们,上门来采访张大牛。记者问他,那天救人的动机是什么?他看看记者,又看看吴香梅,什么也没讲出来。

爹大概也弄不懂什么叫动机,就提醒他说:城里领导在关心你,有啥话就直着说吧。

记者点点头说:对对对,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张大牛想了想,鼓足勇气说:我想到城里工作;我想讨个媳妇。

吴香梅的脸一下红了,迅速地看了张大牛一眼,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寡妇清篇5

从今天的时代立场看,窦娥年轻鲜活的生命不可置否地被旧时的民俗传统所扼杀,成为当时黑暗、腐朽的民俗制度的陪葬品。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她只能选择尊崇,要想尊崇,就必须用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为代价,以此捍卫自己的忠贞,维护当时的社会民俗传统和秩序。

这是在女性角色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另一个悲情身份。童养媳是作为童养婚特定形式的产物而存在的。童养媳是我国旧时的一种婚姻形式,即男方家收养,待长大成人后给儿子做媳妇的婚姻形式。成为童养媳的女孩子大多家境都很贫苦,只能忍痛将女儿贱卖给男方,由男方供养长大。但在其成长的岁月中,要敬仰婆婆,遵从丈夫,逆来顺受,自身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所以,童养媳也成为了苦难的代言词。但是,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却是一个例外。尽管窦娥的童年十分凄苦,三岁丧母,七岁由于父亲窦天德无力偿还债务,将她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到了17岁成婚,但不久又丧夫。与蔡婆婆相依为命,与蔡婆婆生活的这段时光可以算是窦娥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在整部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窦娥以其童养媳的身份,成功地在世俗的大舞台上的演出。她至死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贞孝观,遵循着传统风俗规定的妇道和孝道。归其原因,大至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与她的家庭教育有关。窦娥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家庭。所以,窦娥从小耳濡目染,对封建伦理纲常铭记于心,时刻都要遵从“三从四德”。二是与蔡婆婆的特殊家庭结构有关。蔡婆婆家中人丁稀少,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最后只能与窦娥相依为命。在旧时的民俗传统中,女性的地位都十分卑微和轻贱。在生活中遭尽他人的鄙视,不被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可想而知,婆媳生活处处充满艰难,举步维艰,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更加坚定了窦娥的忠孝信念。但同时也形成了窦娥与蔡婆婆的平等关系。在唱词中如“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婆婆也,你岂不知羞!”“旧恩忘却,新爱便宜……亏杀前人栽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①如有直接的体现,这也是窦娥这一童养媳角色与传统民俗学意义上的童养媳角色的不同之处。

寡妇是民俗学范畴中的一个特殊意象。寡妇在民俗传统里意味着贞节自守、守节尽孝。一个寡妇要想在人生社会的舞台上完满地扮演,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在历史长河中,关于寡妇的悲剧比比皆是。因担心女儿不能坚守,甚至发生了亲生父亲逼死寡妇女儿的惨剧,足见寡妇在传统民俗中的艰难处境。窦娥悲剧性的命运,与其本身的寡妇角色有着一定的关联性。窦娥悲剧性命运的开始,就是从张驴儿父子这一对市井无赖的出现开始的。在这之前,婆媳二人相依为命,感情深厚,生活得平静又祥和。可是张驴儿父子为什么要赖上这一对婆媳呢?在这里,寡妇作为民俗学里的特殊意象,其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就显现出来了。自古就有阴阳调和,男婚女嫁之说。寡妇意味着婚后丧夫,在传统意识中,男人普遍具有很强的处女情结,而女性一旦丧失其处女身份,她的名誉地位就会迅速贬值,甚至被视为轻贱。

张驴儿父子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要挟逼婚,与蔡婆婆和窦娥这两个人的寡妇身份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张驴儿父子看来,他们救了蔡婆婆一命,理应有所回报,这对父子是光棍,而那边一对婆媳正好是寡妇,恰似天作之合一般,于是很自然地就产生了张驴儿父子要挟逼婚。加之张驴儿父子对婆媳二人也有轻贱之意,剧中倡导“这歪刺骨,便是黄花女儿,刚刚扯得一把,也不能这等使性”。昭然若揭的表明了张驴儿父子的之心,认为寡妇的身份如此低贱,嫁给自己或父亲都是一种高攀,稍加逼迫,就会就范。因此,可以说,窦娥的寡妇身份促成了她的悲剧命运。

寡妇清篇6

India is jam-packed with holy sites and 1)pilgrimage destinations. But few places are 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2)deity 3)Krishna as is Vrindavan, on the banks of the Yamuna, a few hours’drive south-east of 4)Delhi.

Here, in this temple-crammed town, the name of Krishna is on everyone’s lips along with the name of his childhood sweetheart, Radha.

Krishna, according to the great epic 5)Mahabharata, was born in the nearby forest and it was around here that the young fluteplaying 6)trickster flirted with the cow herders and enjoyed that love affair known to every 7)Hindu with the beautiful, divine Radha.

Radha and Krishna, the two names bound together forever, and in the minds of every pilgrim who arrives in town to walk the ritual circuit of temples and bathing ghats (steps leading down towards the water).

But Vrindavan has its darker, less-loving side―it is known as “the city of widows”.

Spend a little while observing the pilgrims coming in and out of the temples and you see these widows―usually quite elderly women―dressed in simple white and often begging.

Widows in India no longer throw themselves on the funeral 8)pyres of their husbands. But life for them can still be hard.

Considered 9)inauspicious, many soon find they have lost their income and are 10)ostracised in their home villages. Some are sent away by their husbands’ families who want to prevent them inheriting money or property.

Nobody can quite explain why this particular town attracts widows from all around India―particularly, it seems, from Bengal.

There are as many as 6,000 of them in this place alone and more in the surrounding countryside.

Some come as genuine pilgrims to devote their remaining years to the service of Radha/Krishna, but many others come here to escape from brutal family homes or have been flung out by their sons and daughters-in-law as unwanted baggage.

This is one unusual aspect of Indian society that the government might prefer the outside world not to see, despite all their genuine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a small temple, some of them are sitting cross-legged on the courtyard floor while young volunteers slosh out piles of rice and 11)dal.

Sitting inside, people in a smaller group tell their stories.

Most had travelled here from West Bengal, for some a journey of over 1,000 miles (1,600km)―often by themselves and many leaving behind friends and grandchildren.

Saif Ali Das is just 60 years old but she looks much older and her walk is lopsided. Her husband was a drunk, she says, who died 12 years ago after a fall.

She had a daughter who died in hospital and a son who was murdered over a land dispute. After his death she was left entirely alone and fled to this place that she had heard was safe.

Sondi is a tough 80-year-old whose husband died young, she had to bring up her four children by herself. It is her daughter-in-law who effectively threw her out, saying it was her own husband who kept the family going and “as you have not got a husband you will have to look after yourself ”.

For many of these Bengalis, surrounded by Hindi speakers, it is as if they are living in a foreign land. Some are 12)feisty and resentful, others broken and afraid.

The authorities run four 13)ashrams―a form of spiritual commune―where some of the women are housed, but many need to beg to pay for rented accommodation. Some claim that the locals treat them quite roughly and it is only the pilgrims who are happy to win spiritual merit by giving them money.

Gauri Dasi left the Bengal border with Bangladesh because of tensions in the area in 1971. She arrived in Vrindavan with her husband, with whom she had three daughters.

He then deserted them and all her daughters were married off when they reached the age of 10.

Dasi has been living alone in Vrindavan for the past 15 years and feels pushed into dedicating her life to the devotion of Radha.

She gets paid a few coins for singing devotional songs in the temples. She has become one of India’s millions who have renounced the world to follow a spiritual path, but she is one of the reluctant ones.

Many of these servants of god appear to live tragic lives on the streets of this romance-drenched town.

The government and pilgrims can help keep these refugees from family life 14)stave off from starvation, but they are less able to quell injustices and age-old superstitions in Bengal.

For some here, to even cast an eye on a widow is considered deeply unlucky.

一直以来,成千上万的寡妇都会赶往印度北部的一个小城。她们被家人扫地出门或本来就是孤苦无依,不远千里来到这个地方,个中缘由无人说得清楚。

在印度,宗教圣地和朝圣之地比比皆是,但却很少有哪个地方能像维伦达文一样,与印度神明克利须那的关系那样紧密。维伦达文坐落在亚穆纳河沿岸,德里往东南方数小时车程可达。

在这个庙宇鳞次栉比的小城,克利须那还有与他青梅竹马的拉达,两人名字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根据伟大史诗《摩呵罗婆多》所记载,克利须那出生在维伦达文附近的森林,也是在此地附近,这位年轻的浪子手持长笛,与牧牛女嬉戏,并与美丽的女神拉达坠入爱河,他们的风流韵事在印度家喻户晓。

拉达与克利须那这两个名字被永远地连在了一起,并记在了每个来到这个小城的朝圣者的心中,他们遵循宗教仪式,围着城里的寺庙与河坛(通向河流的台阶)行走。

然而,维伦达文也有其阴暗无情的一面――它被称为“寡妇之城”。

只要花点时间观察一下寺庙前进进出出的朝圣者,你就能看到这些寡妇,她们通常都是些老妇人,一身白色素衣,时常在行乞。

如今印度的寡妇已不再需要为其丈夫陪葬,但是她们的生活仍旧艰难。

由于被视为不祥之人,许多寡妇很快就发现她们失去了经济收入,还被她们村子里的人赶了出来。有些寡妇则被她们丈夫那边的亲戚赶走,以防她们继承钱财和房产。

没人能确切地解释清楚为何这个小城对全印度的寡妇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似乎,特别是来自于孟加拉地区的寡妇。

仅仅是来自这个地方的寡妇就多达6000人,其周边乡村的人数则更多。

有些寡妇确是真诚的朝圣者,是为了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拉达/克利须那才来到这里。但其他很多人到这里来的目的都只是为了逃离野蛮残酷的家乡,或是像多余的包袱一样被她们的儿子和媳妇给扔了出来。

这是印度***府不愿被外界所知的印度社会不同寻常的一面。尽管他们也花了很大力气,诚心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间小寺庙里,年轻的志愿者们在分派成堆的米饭和木豆,而有些寡妇则双叉地坐在院子的地上。

在里面,一小群人正坐着讲述她们的故事。

她们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西孟加拉邦,有些更是从超过1000英里 (1600千米)之外远道而来。她们通常都是孤身一人上路,离开了自己的亲朋子孙。

萨伊芙・阿丽・妲斯才刚满60岁,但是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多了,走路还一瘸一拐的。她谈到,她丈夫是个酒鬼,在12年前的一次跌倒中死去了。

她有个女儿,死在了医院里,还有个儿子,因为一场土地纠纷而被人谋杀了。在她儿子死去后,她就真是无依无靠了。她听说这里很安全,就逃到了这里。

索蒂是个坚强的女人,现已八十高龄。丈夫死得早,她不得不独力养大四个孩子。她的媳妇把她赶出了家门,并声称是她自己丈夫一手撑起这个家的,她说:“既然你没有丈夫了,你就得自己照顾自己。”

对这些孟加拉人中的大部分来说,周围说的全是印度语,她们就像生活在外国一样。她们当中,有些人忿忿不平,另一些人则崩溃不安。

当地***府修建了四个修行处――类似宗教修道院的地方,有些寡妇定居于此,但很多人需要行乞才能交得起房租。有些寡妇声称当地人对她们很粗暴,只有朝圣者才会为了积攒功德而愿意施舍她们。

1971年,由于孟加拉与孟加拉国的边境局势紧张,伽乌丽・妲丝离开了孟加拉。她和丈夫一起来到了维伦达文,他们共育有三个女儿。

然而此后,她丈夫抛弃了她们。而她的女儿们全部都刚满10岁就被嫁了出去。

妲丝已经独自一人在维伦达文住了15年之久,她现在感到她不得不把余生都奉献给拉达。

她现在靠在寺庙里吟唱圣歌,能得到一些硬币作为报酬。她和印度社会中数百万的寡妇一样,脱离尘世,遁入空门,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小城里,许多这些神的仆人却在大街上过着悲惨的生活。

寡妇清篇7

关键词:曹植;拟女性;阿妮玛意象

中***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14-01

"每个男子心灵之中,皆蕴含着女性的永恒意象,这意象不是这个或那个特定的女人形象,但却是一具明确的女性意象。从根本上说,这意象是无意识的意象,它铭刻在男子生命的有机系统之中的原始之源的遗传因子。"(荣格语)这种男子心灵中蕴含的"女性意象",称之为"阿妮玛"。

男性的"阿妮玛"主要可以通过社会***治行为和文学创作行为呈现出来。曹植人生的后期,备受冷落,一再乞求却永远遭拒的屈辱,其人格中的自尊与自傲,被自怜自哀、自悲自贱所取代。失意的曹植的自怜自贱的心境与惨遭抛弃、命运悲惨的女性的心态不谋而合,于是就以一种臣妾式的写作姿态,用"拟女性"的手法来呈现其内心的"阿妮玛"。

曹植作品的"阿妮玛"意象是很丰富的,我们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寡妇

作为在丈夫过世后,只能独留人间的寡妇们,她们的内心必然是苦痛、孤独的。曹植对寡妇很关注和同情,他的《寡妇赋》运用骚体句式,以第一人称代阮妻抒写孤寡无依、寂寞伤心的悲哀之情。"惟生民兮艰危,在孤寡兮常悲,人皆处兮欢乐,我独怨兮无依......伤薄命兮寡独,内惆怅兮自怜。"把寡妇独处的悲苦写得淋漓尽致,具有浓郁的感伤色彩。这一类诗并没有明显寄托,只是单纯地表达对寡妇这一类女性的同情与关注。

2.弃妇

封建社会的女性受各种封建礼教束缚,而且稍不留心就会被驱逐,"出妻"在中国古代是非常普遍的婚姻现象。曹植的弃妇文本主要有《弃妇诗》、《出妻赋》、《代刘勋妻王氏杂诗》、《种葛篇》等。他的"阿妮玛"在这类作品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他笔下的弃妇一般有以下几类:

2.1 未育孩子而惨遭抛弃。这类女子无愆见弃,往往嗟冤无诉,茕独无恃,她们悲苦凄凉的命运在建安时期引起文人士子的广泛关注,而曹植也不例外。

他的《代刘勋妻王氏杂诗》表达了他对刘勋之妻王宋因为无子而遭到抛弃的深切同情。《出妻赋》"悦新婚而忘妾,哀爱惠之中零……恨无愆而见弃,悼君施之不忠。"曹植以代言的方式替弃妇申冤,表达对新婚时是恩爱有加的,后来因无子就被抛弃的愤懑不平。曹植揣摩无子休弃的妇女的环境和内心,代其抒发被弃的痛苦、哀怨的心情。为她们的不幸表达自己的不平。我们可以发现这类弃妇虽然因为无子便可被弃,心中痛苦,但是在失望中却抱以希望,期待。如《代刘勋妻王氏杂诗》中的"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表现出虽然自己已遭到无情抛弃,却还对丈夫恋恋不舍。《弃妇诗》的最后笔触一转,写无子的妇女冀望生子,以此来避免被抛弃的命运,来宽慰丈夫"愿君且安宁"。笔者认为,诗中的孩子是功名的代表,和妇女因为无子而沦为弃妇一样,曹植也是因为***治理想无法实现而产生了一种被朝廷抛弃的感觉,但纵然是无子被弃的弃妇也对未来抱有希冀,这里就表达了曹植虽然在***治上屡遭挫折,但仍然渴望建功立业。

2.2 美貌不在而遭弃。《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以夫妇之情写兄弟之谊。曹植自拟为女子,直接表达对丈夫因她年长色衰,青春不在就变心,宠爱新人的强烈控诉。诗作虽然写的是夫妇之爱但却隐喻兄弟之情。"此诗不得于文帝,借弃妇而寄慨之辞。篇中葛蔓、棠棣,皆隐寓兄弟之意",《种葛篇》隐含曹植希望得到曹丕的眷顾恩宠,他们兄弟间的情谊可以像琴瑟和弦一样。

2.3 时俗不赏而遭弃。《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佳人美貌高雅,惊才绝艳,却得不到应有的赏识,盛年不嫁。《杂诗》(南国有佳人)"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址。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写的也是一位受冷遇被遗忘的美女。对《美女篇》,刘履评价道:"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受爵封,而其心犹为未仕,以托处女而寓怨慕之情焉。"可见,对于曹植而言,那些美貌勤劳、追求爱情却孤独不遇的弃妇与自己是一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而已。品貌兼具的女子却无人追求,像是被时俗抛弃了一般。而佳人们在爱情上的失落和他***治的失意是契合的。曹植有着高洁卓然的才气和品格,也有着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却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的任用,他和这些女子一样"盛年处房室",无人问津。并且美人会有迟暮的一天,曹植深知韶华易逝,屡次求自试而不见用的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情愈发迫切。于是他借这些被遗忘的女子来表明自己是作为一个被弃的臣子的悲哀,自叹自怜其才志不为统治者所知赏识,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2.4 无罪却莫名遭弃。曹植在《浮萍篇》中以浮萍象征弃妇,以浮萍"随风东西流"来比喻妇女的地位和命运,"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弃妇"无端获罪尤"的命运正是曹植自身境遇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封建伦常关系中,男女之情与君臣之义有着惊人的相似处,臣子依附于君王的性质等同于女子依附于男子的性质。沦为连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的"罪臣",自己看重骨肉亲情,而操着生死予夺大权的兄长却几次想要杀了他。命悬一线却不能直言,残酷的现实使得曹植只能以无罪遭弃的弃妇比照自己的不幸际遇。

总之,曹植对弃妇是书写,是因为他在妇女惨遭抛弃的悲剧命运上看到自己命运的不济,于是以男弃女隐喻自己的被弃,借弃妇寄托君臣之意,在表达对弃妇的同情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自我哀叹自身的悲惨境遇,自我怜惜。

3.思妇

《七哀诗》"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荡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这首思妇诗写的是女子思念十年不归的丈夫时的深切孤苦和哀怨。"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似乎表现了顺从。《杂诗》(揽衣出中闺) 中,思妇对丈夫是思念暗喻着自己对处在京城的君主的思念。曹奔次缓螅曹植多次上书,希望有报效祖国的机会。我们可以看到,被流放的曹植仍然以一种乞求的方式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侄儿明帝,希望能得到他的重用。

曹植通过自拟思妇,吐露了自己在***治上的失意苦闷心情,及受到排挤压迫的处境把自己的哀怨和乞求柔顺而卑微地表现出来,曲折地展现他的"阿妮玛"。曹植一直郁郁不得志,至始至终都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他的***治抱负越大,内心受到了折磨越痛苦。无奈的曹植只能托辞于男女相思相悦之情,貌似哀叹妇女的不幸,实则是寄孽子孤臣之感,表达对君国的热爱,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

参考文献:

[1] 李建中:《阴阳之间:臣妾人格》,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2] 孙明君:《走向儒道互补――对曹植人格建构的动态考察》,《清华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寡妇清篇8

黄小清博大的胸怀、满腔的真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赞扬。2010年,黄小清入选福建好人榜;2011年初,她获得全国电力行业“2010感动电力十大人物”年度人物提名奖,并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同时,她还被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特别授予“优秀***员”荣誉称号,被全省电力公司***员网络票选为最具风采的***员。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先后两次对她的事迹给予长达8分钟的报道,新华社、福建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也给予高度关注。

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幸福敬老院开办于1991年。那年冬天,黄小清和丈夫陈诚文到乡***府办事,正巧碰上两位衣着破旧、步履蹒跚的孤寡老人来领补助。

当时小清心想,这些年丈夫借着改革开放春风赚了不少钱,家里也没负担,何不帮这些孤寡老人安度晚年?于是,他们向乡***府提出想赡养孤寡老人。小清夫妇承诺,只要乡里提供场所,老人们一切生活费用由他们承担。不久,乡里腾出原手工业社的闲置旧房,改作敬老院。

很快小清夫妇收养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传遍乡里。不少五保户都想入住。只要条件允许,小清夫妇就将他们接来。

现年83岁的陈安勇老人,是幸福敬老院的元老,他是当年黄小清从牛栏里捡回来的。陈安勇老人是上世纪60年代从仙游县移民来到清流县余朋乡东坑村的,在当地无亲无故。来敬老院前,他住在牛栏里,一日三餐全靠好心的村民送他点吃的。

有一次,黄小清去东坑村办事,在牛栏里发现了陈安勇。衣衫褴褛、肮脏,消瘦、神色木然……看着老人那凄惨的样子,黄小清心疼不已:“你不知道,老人睡的那个地方连牛棚也算不上,牛棚还有个顶,那是牛栏啊,只是几根栏杆围起来而已,既不遮风又不挡雨,哪是人住的?”当天,黄小清二话不说就把老人接到了敬老院。

1996年,年逾古稀的孤寡老人陈秀莲托人给黄小清送来了盖有村公章的证明,要求住进敬老院。得知情况后,黄小清夫妇马上驱车赶往陈秀莲家。8公里山路,全是临时开辟的伐木便道,崎岖难行。在陈秀莲家,看到老人住的两间木房,木板霉烂,四处透风,仅用塑料布围着遮风挡雨,黄小清夫妇直心酸。临行时,老人舍不得扔下已破旧不堪的生活用具,黄小清含着泪说:“别要了,生活用品我们敬老院都准备好了。”

20多年了,黄小清默默侍奉,精心照料这些老人,从未对老人说过半句怨言,每月,及时为老人支付生活费,先后共为敬老院老人支付了30多万元。入住敬老院的老人,他们除了吃饱穿暖,每个月还有80多元的零花钱。老人每天看看电视,吃完饭去外面和村民聊聊天,偶尔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觉得很幸福。

1993年至2002年,由于各种原因,黄小清丈夫陈诚文经营的企业相继倒闭,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那段日子是黄小清夫妇最困难的时期,一家人的生活和敬老院的开支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一些亲朋好友看到黄小清夫妇赡养老人很辛苦,曾直言相劝:“不要再管那些老人了,你们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了,怎么管别人?”

听了这话,黄小清夫妇只是笑了笑,在他们看来,既然赡养了,就一定要负责到底。

为了不让这些老人受苦,黄小清一家节衣缩食,陈诚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赚钱,实在没钱了,他们就去找亲戚朋友借。老人看病的医药费,黄小清先向医院赊账,等有钱了再去还。“那几年最难过的就是年关,我们最怕债主上门。过年老人要用钱,我们又没有多余的钱还人家,只能一遍遍跟人家道歉。”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黄小清直摇头。

多年来,不管遭遇何种苦难,黄小清都只是一笑而过,一如既往地照顾这些老人,从未中断过给老人的生活费,不让他们受委屈。为了这些老人,黄小清放弃了太多。说起因敬老院老人没有送父亲走完最后一程的事,黄小清满脸愧疚。在父亲病重的三个月里,黄小清拖着因车祸骨折还未痊愈的伤腿,奔忙在医院、单位、敬老院之间,身心俱疲。

2009年关,黄小清的父亲去世,遗体上午刚火化,下午黄小清就赶回来为敬老院的老人采办年货、置办新衣服、打扫房屋。“父亲遗体刚火化我就走了,我很对不住父亲,可是我没办法。我走了,父亲的后事还有家里人操办,可敬老院的那些老人只有我,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会理解我的。”说到这里,黄小清泣不成声,丈夫陈诚文也泪流满面。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的时候,黄小清向老人敬酒,祝老人长命百岁,但想起父亲,她眼泪在眼圈里打转,为了让老人们开开心心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她拼命地忍着……

给温饱更给温暖

为了让这些老人过得幸福,二十多年来,黄小清夫妇一直在不断努力。夫妻俩有了自己的分工,丈夫陈诚文在工作之余做一些生意,给敬老院提供经费,黄小清则在工作之余,全力照顾老人的生活。

每天下班,黄小清总会到敬老院给老人打扫房间,帮老人做饭,定期给老人洗衣服,还经常陪老人吃饭、聊天。

“侍奉老人,不是让老人吃饱穿暖就够了,还需要经常和他们谈心,让他们觉得不孤单才行。尤其是这些孤寡老人,更需要我去了解他们。”二十年,黄小清一直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来敬老院之前,这些老人长时间独居,性格孤僻,和他们沟通成了黄小清最大的难题。刚开始,常常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她也要费劲解释半天,有时候连说带比划,老人才能明白。经过一次次尝试、努力,慢慢地黄小清和老人的沟通越来越顺畅了,老人也从内心真正接纳了这个“女儿”,有什么心事都会和黄小清讲,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

寡妇清篇9

关键词:王仁杰;《三畏斋剧稿》;古典韵味;人物心态;抒情化手法

中***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王仁杰被称为是“福建剧坛最优雅的古典诗人,又是最激烈的文化卫士”。他的《三畏斋剧稿》一书,由五部梨园戏《节妇吟》、《董生与李氏》、《枫林晚》、《陈仲子》、《皂隶与女贼》和一部昆剧《琵琶行》组成。这六部剧作,显示出王仁杰“秉天地之心,寄悲悯之情,以戏曲为诗、为文、为口舌、为利器,拥抱人生,烛照幽暗”的一腔热忱。在“南戏于泉莆二郡,其遗响正日趋式微,命如悬丝,间不容发”的时刻,王仁杰挽南戏遗响于既衰,以坚实的创作实绩,为福建戏曲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王仁杰的剧作,引经据典,创以新词,富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描写人物,体察入微,曲尽人情事态;今为古用,强烈的抒情化手法,如醍醐灌顶,令人沉醉。本文试就此三个方面,讨论和探讨王仁杰剧作的艺术魅力。

一、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

王仁杰剧作的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王仁杰这种文化魅力的形成,一方面是他生长在素有“东南邹鲁”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南宋时就是东南沿海的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贸易繁荣,文化昌盛。就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今天,泉州也是富于经济活力和文化魅力的一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剧作家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创作天地,也为泉州戏曲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非常活跃的成长环境。其次是王仁杰自身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他“自弱冠之时,即渐好读古剧看古戏,追幕向风积久”,加上他多才多艺,能诗善书,遂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少有的著名戏曲作家。

今天福建的梨园戏,其源头是产生于十二世纪的南戏。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徐渭《南词叙录》记载说,南戏“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叶子奇《草木子》也说:“俳优戏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刘念兹《南戏新证》说:“北宋以后,南戏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壮大,成为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戏曲艺术。到了元末明初,在这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几种声腔,如‘下南腔’,或称为‘泉腔’、‘潮调’,又有‘兴化腔’。”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三《风俗志・演剧》:“台湾之剧……曰七子班则古梨园之制,唱词道白,皆用泉音,而所演者,则男女之悲欢离合也。”以上文献说明,泉州是南戏繁衍生长的一个重要地域,1999年9月至2000年4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十五卷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这其中第一卷至第七卷,收录的是梨园戏剧目,也证明南宋以来泉州的戏曲非常活跃。王仁杰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中,用他的生花妙笔,创作出充满了中国古典文化韵味的一个又一个梨园戏剧本。

《节妇吟》《一出试探》,沈蓉一上场的唱词:“青云未遂,名佚同年录,空怀想,黄金屋,梦里千钟粟。却寒窗孤馆执教鞭,伴伊哑童子读。(念)书生莫叹云路穷,应是时衰运未通。有时琼林作座主,方知意气贯长虹。”短短的一段唱词念白,“青云”、“同年录”、“黄金屋”、“千钟粟”、“寒窗”、“琼林”、“座主”等等,就充满了唐诗宋词的底蕴,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这些词语典故,从秀才塾师沈蓉的嘴里说出,贴切工稳,既显出沈蓉的才华过人和雄心壮志,又为“辞馆赴试”必登进士埋下千里灰线,也为日后任礼部侍郎,再特晋升为礼部尚书作了铺垫。

《董生与李氏》中的董四畏,除孔夫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贤人之言,外加一畏妇人,被彭员外之魂认为:“此人虽久困场屋,然君子固穷,信而好古,好德不好色,年过四旬,尚鳏居而洁身自好……”,侧面介绍了董四畏。通过第三出《登墙夜窥》,接着写董四畏为监视李氏,跳墙推门而入,“正是进来容易出去难。这闺房变作了白虎堂!”然后作者又巧妙地借助氤氲使者与和合二仙的撮合,完成了“一个枯木逢春时,一个落花移上枝。花无力,赖扶持,东君莫相欺。莫相欺,更相宜,留得雨态与风姿。遍人间天上,播佳果情丝”的《“监守自盗”》。而第五出《坟前舌争》,董四畏与彭魂争辩,“自古我儒生,浊世为精英。文有治国策,武可作干城;威武不能屈,危难见坚贞。先贤事迹在,青史有定评。一介武夫,尚且能‘冲冠一怒为红颜’,我董四畏虽无拳无勇,不名一文,今日也要变成董不畏!(唱)书中百万兵,更作不平鸣!”在李氏的眼中,董四畏成了“昨夜你怕鬼,今日鬼怕你”的真正男子汉了。

《皂隶与女贼》中,杨一索说:“古人盗泉尚且不饮,我坐地分赃,发横财,致暴富,可谓不仁不义之至。乘人之危,以解差而囚,是大非礼。挟人犯亡命天涯,乃为不智。不重然诺,监守自盗,则为不信呀!”杨一索时刻以仁义礼智信自警自励,结果放了女贼一枝梅。杨一索正在受刑罚之际,女贼一枝梅投案自首,“敷演出,大仁大义有声有色,皂隶女贼活剧在今朝”。推官大人“拗曲作直”,说:“傲象杀兄,是遵父命;秦皇焚书,称为法治;陈平盗嫂,乃为‘援溺’;玄宗,权作至情。”白居易的名篇杰作《琵琶行》,在王仁杰的笔下成了一部有声有色的昆剧活剧;即便是《孟子》《滕文公下》的一段有关陈仲子的记载,原文不足二百九十字,经过王仁杰的匠心独运,成为六出讽刺喜剧的《陈仲子》。

王仁杰的剧作语言在《三畏斋剧稿》里表现了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挚爱深情。对数千年来有关的经史子集中的典故,顺手拈来,如同作者心底流出。这些典故,看似漫不经心,由剧中人顺口而出,实际上是经过作者的改造制作,有所取法,又加以提炼,自铸新词。典故虽然之乎者也,但不艰深难懂;自铸新词,融唐诗宋词之意而以已意以出之,既新奇,又峭拔。这也正如李渔所说:“古来填词之家,未尝不引古事,未尝不用人名,未尝不书现成之句,而所引所用与所书者,则有别焉: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中,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总而言之,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王仁杰正是这样,熔铸中国古典文化,而以浅处见才的文章高手。

二、塑造人物。曲尽世态

王仁杰剧作的另一艺术魅力,在于他精心塑造了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在这些舞台艺术形象中,最成功的一类形象是寡妇。寡妇这类群体,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同。有年轻的,如《节妇吟》中的颜氏;也有五十余岁的,如《枫林晚》中的贺望兰。有员外之妇,如《董生与李氏》中的李氏;也有商人之妻,如《琵琶行》中的倩娘。王仁杰对寡妇心态,最为理解, 最为同情,因此刻划寡妇形象也最为细腻,最为生动。说王仁杰是描写寡妇形象的行家里手是最为恰当不过的。寡妇苦,寡妇的心理状态,在王仁杰的剧作中,被细腻地展示给观众读者,从而引出人们的悲悯、同情和思考,这是王仁杰的贡献。

寡妇问题,是社会性的一种存在。寡妇的再嫁,也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中国的寡妇们,被老祖宗们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束缚得紧紧的。“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德、言、容、功”。《易・屯》:“女子贞不字”,后来指未嫁而能自守之女为贞节。自从《史记・田单传》王说“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之后,“贞女”则多指从一而终的妇女,这就是所谓的节操。夫死不改嫁,称为贞节。而汉代刘向《说苑》“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的记载,也为“贞节”添加了佐证。中国人对妇女的贞节,一向看重;古代达官贵人妻妾成群,帝王们三宫六院,就是今天也仍有“***”之事,相比之下,男人们要自由得多。这显然是对妇女的不公,尤其是对寡妇的不公,实在令人扼腕愤慨。王仁杰以其如椽之笔,为寡妇打抱不平,给寡妇们寄以悲悯之心,关怀之意,直到今天仍有着警醒世人振聋发聩的作用。

《节妇吟》中的颜氏,嫁到陆家,半载而寡,至今十年,三年前为遗腹子陆郊请了秀才沈蓉为塾师。她见沈蓉斯文姿质,才学过人,心中渐生倾慕之情。颜氏心里纵有千言万语,不好直说,“岂是无愁强说愁,十年秉节似心囚。世人莫笑卓家女,中夜相从应有由”。四句唱词,看似平常,却写出了颜氏的苦衷和情肠。世人皆知,辛弃疾报国无门,“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李清照夫亡家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辛弃疾是无人赏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愁苦;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一座丰碑,无人再比得过他,所以一般人也摘不到我,我也不屑于谁来摘的愁苦,颜氏的愁苦,既不同于辛弃疾李清照,也不同于卓文君。卓文君毕竟没有孩子,而颜氏尚有年幼的陆郊。当颜氏深夜借故送盘缠去试探沈蓉的时候,“三寸门坎,更比高墙难攀。眼前似有刀***共剑戟,无形的江河,无形的山。我只觉双足千斤重,举步分外艰。”颜氏“来到大门后,沈吟复沉吟。我恰似盲人骑瞎马,履薄且临深。举起手,欲开门,珠泪湿衣襟。我仿佛听得旁人语唧唧,听得亡人叹息声,凄凄切切,九泉之下寒彻心!(徘徊反顾)罢罢了!只要他同我恩爱。(唱)管他人言大可畏,管他众口可铄金!(开门,毅然下)”这一段描写细腻委婉,曲尽人情地刻划出颜氏的内心世界;想追求情感的依托,却既怕对不起亡夫,又怕世人的说三道四。但她只希望她追求的沈蓉能够夫妻恩爱,似乎在苦闷彷徨的黑夜,看到了一丝曙光,于是就坚定信心,大胆地去与沈蓉相见。结果遭拒,举刀截断自己的两指,以绝中夜之念。后来陆郊中进士,颜氏得到皇帝“两指题旌,晚节可风”的金匾后,“手持白绫,缓缓地走向深渊”。王仁杰就是通过颜氏血泪的呼唤,心灵的倾诉,写出了颜氏一波三折的悲剧心态。

《董生与李氏》中的寡妇李氏,比颜氏泼辣大胆,敢笑敢骂。当董四畏去之前,李氏早已料到董四畏必然要来。李氏几阵大笑之后,董四畏问:“你……你笑什么?”李氏:“我笑,我笑!(唱)笑你如蝇附膻,身后随去来。笑你夜攀东墙,失足蒙尘埃。闯深闺,胡乱猜,今夕你易入不易回!今生投了王八羔子胎。枉有贼心无贼胆,心想使坏使不了坏。阎王殿判你当男儿,贻笑天下究可哀!”李氏的敢笑敢骂,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泼妇,而是一个因爱生恨、因恨生笑、因笑生骂的可人形象。正是因爱生恨生骂,才使董四畏变成了董不畏,变成了一个正常的男子汉。李氏的形象意义,再一次昭示了人性之美、爱情之美的人生真理,撕下了有贼心无贼胆的男性伪装,谱写了一曲真人性战胜伪道学的爱情凯歌。

《皂隶与女贼》中的一枝梅,不是颜氏、李氏的寡妇,而是一个忠肝义胆、深明大义、敢作敢为的女侠。一枝梅被皂隶杨一索放走后怕牵连杨一索,就主动自首,非智勇双全大义凛然者不敢为。一枝梅的劫赃济民,可钦可敬;一枝梅对官府看得又非常透彻,是一个非常清醒的反抗者,同时也是一个爱情的热烈追求者。而该剧中的推官夫人,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一个女性形象,“父乃讼师女为继,闺中折狱笔如神,”可诬直为曲,拗曲作直,“欲其死”,“剧盗按律正法,皂隶纵囚可同罪之”;“欲其生”,“是也不难。偷盗徒手,未伤人命;疏赃济困,聊可救赎;投案自首,以明解差之志,诚为有义;可按例罪减一等,流徙千里”,对付按院,“多为枝叶以眩之,旁为佐证以牵之,遇谦善吏挟之,贪酷吏伙之”。推官夫人的形象,既嘲笑了“推官”的昏庸,也嘲笑了“按院”所代表的国家法律的虚妄和草菅人命。

三、强烈的抒情化手法

强烈的抒情化手法,是王仁杰《三畏斋剧稿》的又一艺术魅力所在。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是刻划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戏剧也不例外,戏剧是诗情画意的集中体现。王仁杰的剧作,除了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和描摹人物,曲尽其情的特色外,时时“摹写其胸中之感情,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

《枫林晚》一剧,写60岁花匠杜芒种和50多岁寡妇贺望兰的夕阳之情。该剧作“没惊天动地的事迹,没离奇的情节、闪光的思想;从头到尾,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是一群老人在话家常。若有淡薄爱情,也是花甲姻缘,隐隐约约,委委曲曲”。王仁杰靠什么吸引观众?靠他善于运用的戏剧抒情化手法。杜芒种在花圃内所唱的:“一夜展秋风,黄叶落地沙沙响。百花将凋不忍凋,教种花人怎会不心伤?(走到“鹤望兰”前)鹤望兰啊鹤望兰!只有你,还是青枝绿叶,花繁根深,恰像一只仙鹤,要飞离人间,又不忍,又不甘!花名鹤望兰,人叫贺望兰。花,我能日夜与你相伴;人却还要等、等、等(坐在花前凝望)”,杜芒种“此心何寄?全在这绿叶青枝。多少风日雨夜,我与它默默曾相对”,而贺望兰“我非木石,怎不解拳拳意?一片心,你这一片心,早凭此花说透机!”王仁杰巧妙地借一盆“鹤望兰”之花,寄托着对郭二婶贺望兰的一腔情愫,而贺望兰也非常理解杜芒种的一片苦心。语意双关,既是对花的抒怀,又是对人的倾情。种花人惜花爱花恋花,而花即使是木石,也心领神会种花人的呵护之情,爱怜之意。以花喻人,以人比花,这样的抒情化手法,王仁杰剧作可以说达到了淋漓尽致。贺望兰在杜芒种要娶她之时,她唱道:“我不是花草,沾雨露,重吐芳华;我不是绿树,遇春风,再放新芽”。花人为一,很好地抒发了花甲姻缘给她带来的生活憧憬。《枫林晚》中的陈老人和老宋的道白,也是抒情性极强的段落。陈先生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一个人生的哲理。有春就有秋,有生就有死。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所以,老人不应该再去占有了,老人应该思考人生的价值。”老宋说:“大家看,枫树――它不想追求松树的长青,也不是秋风的威逼,而是它自己的愿望,在该落叶的时节,慷慨而去,为新绿让出位置。陈先生:但是,在落叶之前,枫树会做最后的爆发,用它全身的血液染红寒秋,染红蓝天,染红我们的心灵!”这里,与其说是对枫树的歌颂,倒不如说是对老干部宽阔胸怀的礼赞。王仁杰就是这样,在剧作中大段大段地抒情,抒豪放之情,抒夕阳晚情,而又无雕琢之迹。

寡妇清篇10

关键词:寡妇;关汉卿;窦娥;谭记儿;儒家思想;矛盾

中***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11-01

寡妇,一直是儒家文化关注的一个问题,寡妇再嫁更是一个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大问题。因此,寡妇再嫁就成为衡量中国社会儒家伦理思想观念是否牢固的一块试金石。在现存关汉卿十八种杂剧作品中,有两种关于寡妇再嫁问题的旦本戏,即《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和《望江亭中秋切旦》(简称《望江亭》)。

在元杂剧中,窦娥是一个儒家伦理道德的坚守者形象。汉代班昭的《女诫》就已经开始训诫女子“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夫死从子”。宋代,理学当道,“存天理,灭人欲”,对女性的贞洁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烈女不适二夫”,反对寡妇再嫁,并将家庭的尊卑秩序固定化,片面强调卑幼者对于尊长者的绝对服从。这些思想观念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强化深入人心,在关汉卿的笔下,当窦娥刚一见到张驴儿,本能地断然拒绝:“兀那斯,靠后!”并在随后的撕扯中,将张驴儿“推跌”,表现了一个守洁女子的“烈”性。婆婆劝她:“孩儿也,你随顺了他罢”时,窦娥回答:“却叫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面对被诬杀死张驴儿老子的要挟,她宁可“官休”,也决不“私休”嫁给张驴儿“免罪”。窦娥之所以如此,是其观念所致,对儒家伦理思想熏染的社会舆论的恐惧。窦娥为表现自己坚定的守节立场,不惜“忤逆”婆婆:“梳着个霜雪般白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得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婆婆也,你岂不知羞!”窦娥这种出言不逊,在作者看来正是一种更深意义上的道德坚守,更高层次上的孝敬,是想让婆媳两代寡妇都守住“贞洁”。

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和思想倾向,是作家思想的一种折射,也是作家现实自我的一种精神外化。窦娥这种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坚守,也是剧作家内心深处的呼声,表现出关汉卿对儒家思想理念的推崇。

但在蒙元入主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汉民族来说,他们失去了长城,失去了黄河,失去了长江,失去了主宰历史的地位,不得不随着他们失去的越来越多而开始面对‘胡君主宰’天下的现实”。蒙元一代实行蒙古、色目、汉人、南人的四等人制度,大量知识分子流落民间,处在“七匠八***九儒十丐”的地位,这断送了读书人进仕的潜在可能性。他们只能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坚守着儒家思想伦理观念,大力排斥异族文化;一方面又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大失所望,不得不无奈面对异族文化冲撞所带来的时代变化。窦娥只能以鬼魂之身、天怒人怨来沉冤昭雪,便是这种文化心理的映射。元杂剧作家们沦落民间,融入到社会底层大众的生活中,促使他们冲破了儒家伦理规范的窠臼,能够体察民生疾苦。因此,蒙元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冲击给民众思想、心理和现实生活带来的变化尽在剧作家们的视野之内。所以在元杂剧中,儒家的伦理规范又透漏出一种松动的痕迹。如《望江亭》就透露出了这种迹象。

在《望江亭》一剧中,李希颜的遗孀谭记儿无儿无女,守寡三年,孤苦无依,终日在白道姑的清安观解闷,巧遇白道姑已丧妻的侄儿白士中,在白道姑的撮合下两人喜结连理。不仅如此,面对狗官杨衙内的恶意纠缠,谭记儿假扮渔妇,窃得金牌、势剑和文书,终于让其归罪,捍卫了自己的婚姻幸福。

《望江亭》一剧中,谭白之事全由白道姑一人在清安观中主持完成,完全忽视了白士中父母的存在,让读者以为白士中父母双亡,姑姑在替行父母之命。而白士中夫妻二人长途赴任后,却突然接到老夫人告知杨衙内追杀的信件,这不能看作是作家的疏忽。另外作者巧妙地回避了谭记儿的父母、公婆,使剧情只在谭记儿、白士中、道姑和欲抢记儿为妻的杨衙内之间展开,让人无法探究儒家伦理道德烙印在谭记儿身上的深浅,感觉不到儒家伦理道德的巨大威力与压力。因此,剧中展示的谭记儿克服这种束缚也就比较容易,没有复杂的心理矛盾,只是觉得“俺俩下里做人难”,在白道姑的撮合下,与“似俺男儿知重我的”白士中顺利做了“一心人”。已为白妻的谭记儿也并不像窦娥那样对儒家伦理规范循规蹈矩,而是在花花太岁权豪势宦杨衙内面前,投其所好,施展色相,诱其中彀,骗得金牌、势剑和文书,把***歪诗留与杨衙内,让狗官出尽了丑态,保卫了自己的婚姻幸福。与之相比较,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斗争则是理直气壮地站在儒家伦理的立场上面对面的冲突,表现了她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坚守。

《窦娥冤》写出了关汉卿对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固守,是上千年封建思想对于世人根深蒂固的影响,而《望江亭》则表现出他对世俗伦理的挣扎,体现出内心对于儒家思想的挣扎思考,反映出社会历史背景对作家的影响。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寡妇清10篇

学习

徐志摩的爱情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徐志摩的爱情10篇,内容包括徐志摩爱情的十句话,徐志摩的爱情古诗。徐志摩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徐志摩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

学习

马丁路德金名言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马丁路德金名言10篇,内容包括马丁路德金关于目的和手段的名言,马丁路德金经典语录原文。3、每当有事情发生的时候,懦夫会问:“这么做,安全吗?”患得患失的人会问:“这么做,明智吗?”虚荣的人会问:“这么做,受人欢迎吗?”但是,良知只会

学习

宋濂苦学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宋濂苦学10篇,内容包括宋濂嗜学感悟,宋濂发奋苦学。手指冻僵,却依然坚持不懈,最终博览群书。求学之难。宋濂成年后,学习上有许多问题,没有人解答,就跑到百里之外求师,面对学识渊博,却又目中无人的这种老师,但是他的态度庆诚,一次次请

学习

小保姆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保姆10篇,内容包括保姆的故事100篇,保姆案例完整版。不知不觉,中午吃饭的时候到了,我打开冰箱,看见里面有一些剩菜,我打开冰箱,看见里面有一些剩菜,我拿出来放在桌子上,把馒头放在锅里热了热,又在小炒瓢里放了一些油,放上了两个鸡

学习

车间规章管理制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车间规章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车间6s管理制度规章,车间生产过程管理规章。第二章员工管理第三条工作时间内所有员工倡导普通话,在工作及管理活动中严禁有地方观念或省籍区分。第四条全体员工须按要求佩戴厂牌(应正面向上佩戴于

学习

台湾海峡宽度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台湾海峡宽度10篇,内容包括台湾海峡最窄处宽度,台湾海峡宽度计算。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开始协防台湾,但为防止当时的当局将其拖进与大陆的战争中,1951年与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中划定了一条台湾海峡“中线”,规定美*

学习

运动会宣传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运动会宣传语10篇,内容包括十班运动会宣传语,运动会围挡宣传语。不为鲜花的围绕,不为刹那的荣耀,只有执着的信念,化作不停的奔跑,心中燃烧着梦想,脚下不停的步伐,不为掌声的注释不为刻意的征服不为失败的痛苦只有辛勤的汗水化作成

学习

吊唁词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吊唁词10篇,内容包括去世吊唁词简短,吊唁词范文精选十三篇。司仪:夏伯铎弟兄音乐播放:杨靖弟兄尊敬的李主教、张副主教、李副主教、宝鸡市宗教局、***协凤翔县委员会、凤翔县统战部、凤翔县宗教局、凤翔县民***局、南指挥镇**

学习

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内容,小学生女生安全教育内容。1、用电安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

学习

飞向太空的航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飞向太空的航程10篇,内容包括飞向太空的航程重要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详细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能力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关注中国航天,感受到航天人员的

学习

普通话绕口令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话绕口令10篇,内容包括普通话绕口令训练,说普通话的绕口令。一个胖娃娃,捉了三个大花活蛤蟆,三个胖娃娃捉了一个大花活蛤蟆,捉了一个大花活蛤蟆的三个胖娃娃,真不如捉了三个大花活蛤蟆的一个胖娃娃。2、小华和胖娃(a)小华和胖

学习

励志人生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励志人生10篇,内容包括人生励志语录,励志人生演讲。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你跋涉千山万水时,当你历尽挫折磨难时,蓦然回首,会发现一切微不足道,发现一切如此多姿多彩,领悟到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阔达。这时

学习

忽闻水上琵琶声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忽闻水上琵琶声10篇,内容包括忽闻水上琵琶声下句是什么,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诗前有序:“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诗人先自叙被贬经历,可见,此次贬谪

学习

人口学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人口学论文,内容包括人口学硕士论文,人口学论文怎么写。1.2模块化课程管理医学道德的核心是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对生命的根本态度,是对患者健康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生命权利的尊重。根据临床口腔医生岗位设置课程,将课程分为必修

学习

巴寡妇清:中国最早的女实业家

阅读(30)

如果说自古商人的赚钱之道有各自的商业理念为基础,那么巴寡妇清能在千年富豪榜上有名,则只能说她生对了时间,遇到了大主顾。巴寡妇清,名清,姓氏不详,生卒年已无可确考,因早年丧夫,终身未再嫁,故称寡妇清。称谓前冠以地名,称巴寡妇清,近人习称巴清。

学习

《风流寡妇》尽风流

阅读(38)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原来,被尊为“圣人”的孔夫子也曾如此“肤浅”。尽管他以此为教训并劝告他人,却偏偏还有芸芸众生明知故犯,凭着“第一印象”对人对事贴上标签。由此可见,“第一印象”有

学习

秦朝首富巴寡妇清

阅读(41)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