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除法练习题篇1
姓名:
班别:
分数:
例:92÷30=
1、30÷10=
2、64÷30=
3、85÷40=
4、93÷30=
5、620÷20=
例:140÷30=
6、
150÷20=
7、565÷80=
8、312÷60=
9、364÷70=
10、352÷50=
例:84÷21=
11、69÷23=
12、324÷81=
13、245÷71=
14、64÷22=
15、350÷51=
例:196÷39=
16、185÷37=
17、272÷69=
18、90÷29=
19、402÷79=
20、203÷49=
例:140÷26=
21、96÷16=
22、305÷56=
23、108÷26=
24、276÷36=
25、308÷46=
例:576÷18=
26、312÷24=
27、414÷23=
28、288÷18=
29、665÷25=
30、816÷51=
例|、930÷31=
31、720÷24=
32、640÷16=
33、860÷43=
34、720÷18=
35、840÷21=
综合:36、88÷14=
37、119÷15=
38、2134÷24=
39、396÷12=
小数除法练习题篇2
开学不久,我上了一堂数学练习课,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6.口算下面各题:
12×3 15×6 14×4 37×2
36÷3 90÷6 56÷4 74÷2
36÷12 90÷15 56÷14 74÷37
7.先说出下面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 ■ ■ ■
■ ■ ■ ■
8.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再计算:
612÷18 608÷32 224÷56
552÷18 798÷32 186÷56
9.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288千米
(1)用上面的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各需要几小时?
(2)你还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其他问题吗?
本课是练习三的第二课时,应该是在第一课时基础上的提高,主要是教给学生利用“想乘算除”的口算方法,提高灵活试商的能力。
一堂课下来,实际效果并未如愿,有“揠苗助长”之感。应该合理利用教材,创新组织教材,而不是注重课堂组织形式,更应该让孩子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快乐地、不由自主地接受新知识,积极、主动地克服计算中的重重困难。
这堂课给了我深深的思考:不仅要知道练习课练什么内容,还得知道怎么去练。
1.练什么?
这节课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非整十数)练习三”,那么“三位数是如何除以两位数的?”首先得对上周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进入新课。再看练习课的内容,练习三的第6题到第9题,这四道题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第6题是利用每组题的内在联系,初步学会想乘法算式口算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方法,为灵活试商做准备。第7题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这需要孩子有试商、调商的基础及极强的口算能力,“做除想乘”,灵活试商。第8题是体验阶段,让孩子们体验到灵活试商的方法会让估算结果与准确答案更接近。第9题,生活中的应用篇,其中第(2)个提问题,根据速度之间存在倍数关系,提除法问题,这需要孩子注意观察数据的特征,具有极强的数感和口算能力。
2.怎么练?
本课在组织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已知、已有,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来的认知经验基础之上。
课始,对上周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把知识的脉络理清,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明确知识的流程: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非整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四舍五入)试商■合适
■不合适调商■(四舍调商:除数看小,初商 有可能偏大,初商需调小)
■(五入调商:除数看大,初商 有可能偏小,初商需调大)
接着,出现两组口算,对比:A组12×3= 、36÷3= 、36÷12= 、B组48÷16= 、96÷48= 、96÷16= 。师问:“仔细观察A组与B组的算式,你更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很显然,A组能很快口算出来,因为它们存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做除想乘,扩大了口算范围,学生明了后,能快速地解决第6题,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B组题,学以致用。
小数除法练习题篇3
一、数学练习设计要体现“螺旋性”
小学数学课的练习,要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练习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教育原则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练习。
例如:教学圆柱体后,可这样设计练习:
(1)按公式V=Sh进行计算,s=12.5㎡,h=5m (2)已知r=4㎝,h=5㎝,求v=?(3) 已知d=4㎝,h=8㎝,求v=?(4) 应用练习题。(5)求圆柱体体积。
这样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培养。
二、数学练习要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寻求多种解法
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是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这种练习属于一题多解,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例如,计算25×36,教师不宜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不同,常常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给出以下一些解法:
(1)25×36=900
(2)25+25+25+……=900
(3)25×30+25×6=900
(4)25×4×9=900
(5)25×6×6=900……
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愉快的进行数学交流,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三、数学练习要注重知识应用
数学练习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验应用到生动的现实中去。如: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样的练习;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市场上了解几种商品的价格,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在班上交流。(如表1)学生汇报好商品及价格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像:2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这样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增加。
四、数学练习要讲究精炼
所谓精炼,就是教师要把精力放在重、难点上,要把握住关键去练习,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后,可进行这样的练习:
比较下面各组小数的大小。
(1)1.2O1.20
1.2O1.200
(2)1.2O1.02
1.2O1.002
(3)2.0O2.00
2.0O2.02
教师通过学生对上面试题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懂得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的本质区别,以此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增加练习的密度。
五、归纳重点知识,使学生练习有方向
通过一学期的紧张学习,快到期末检测时,学生盲目复习,没有头绪,教师在复习时,重点归纳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个别教师没有复习计划,盲目做题,学生毫无兴趣,效果不明显。我认为有计划地归纳重点知识,有计划地复习比较科学。
A.分数的再认识中重点知识: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②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
B.分饼一节中的重点归纳为: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②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③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带分数,带分数都大于1。
C.分数与除法中的重点归纳这样比较科学。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法÷除数=商。②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商为整数;不能整除的,商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为分子,分母不变。如:化成带分数22÷7
19÷8
24÷7
30÷15
48÷12
D.重点归纳约分知识时。①熟记分数的基本性质。②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化成分数值不变,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分数,这个过程叫约分。③约分的方法:一是用公因数一个一个地去除;而是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如: 24÷36,12÷28
15÷25
17÷51
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让学生练习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确定好物体的原始状态。
如,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小数除法练习题篇4
一、练习的功能
功能是指在系统中各个要素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练习的功能则是指在数学教学这个系统中,练习所发挥的有效作用。
1.教学功能。在数学教学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专门用来进行练习的“练习课”(课型)自不必说,即便是“新授课”也要安排各种性质的练习。新授前组织基本功练习或为学习新知识作好知识迁移的准备性练习;新课进行过程中要结合有关内容作单项的、局部的反馈性练习;新授结束时要作巩固性的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新课后要作提高性的对比练习、综合练习,也可以为继续学习新知作孕状性的练习,或为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安排难而可攀的思考性练习。总之,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也可以促使学生的计算、解题、画示意***、测量等基本技能转化成为熟练的技能技巧。
2.教育功能。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思想教育必定渗透在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数学知识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它与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练习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补充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可以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数学是利用具体、生动、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编写成练习题的,可以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此外,学生对练习的态度、解题的策略、练习的效率等方面,通过自评和他评(教师和同学评),也会受到教育与启迪。可见,练习的教育作用是多侧面、多层次的。
3.发展功能。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数学思想得到渗透,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品质得到培养。练习,可以发展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解法不是唯一的或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提出自己***见解的求异思维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再现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关系表象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促进思维更加条理化、概括化;可以发展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数学才能;等等。
4.反馈功能。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一节课常常要安排多次反馈性的练习,以便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利用率,保证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每当学生完成练习,他们最为关心的是练习结果正确与否,但是这种关心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学生对练习印象最鲜明、最清晰的时候进行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质量,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反馈不只是为了知道谁对谁错,即使对了,也不见得是同一种解题思路,同一个思维水平。所以,通过练习的反馈还应作进一步的了解,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还应该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检查方法,提高自我反馈的意识和能力。总之,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获取矫正性的反馈信息,练习正是获取这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练习设计的原则
原则是指人们言行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练习设计的原则是指在练习设计中应遵循的法则或标准。
1.科学性原则。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要求,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教学“小数乘法”它是在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关键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小数乘法书写竖式时为什么小数点不用对齐?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10,即1000倍;在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是2+1,即3位,这1000和3之间是什么关系?”因而,让学生掌握好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正确把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点小数点时,当乘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而点上小数点后,积的小数末尾的0又要去掉,往往容易出现错误。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可以先安排这样的口头练习:根据56×35=1960直接说出下面各式的积,0.56×355.6×3.55.6×0.350.56×3.50.56×0.355.6×0.0350.056×0.35。通过讨论小数点在积中的位置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的形式,应用乘法的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并作一些改错练习,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
2.层次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初步掌握之后,由浅入深地进行这样的练习:第一层为模仿性(基础(附***{***})
层为提高性(创造性)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若干个相等的分数,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又如教学“角的认识”新授前先练习与认识角有关的旧知识,在区别“直线、线段、射线”的异同后,揭示新课课题。新课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也应该随着每个层次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去设计,第一层教学“角的认识”,练习是让学生在纸上画角,并用角的符号表示;第二层教学“角的度量”,练习是让学生用量角器去度量不同方位(角的开口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的角的度数;第三层教学“角的特性”,练习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针对性原则。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要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法,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其主要任务是将除数转化为整数,被除数则相应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因此,教学重点是“一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练习题可以只列了竖式,先不要求计算,(附***{***})
部分知识尚未掌握好,那么练习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个实际,在练习新知时要注意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又如教学“带分数减法”。如果学生对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需要从整数部分里“退一”化成分数,再和原分数部分合起来的这一过程掌握得不熟练,可以多安排
生对分数部分是异分母的带分数减法的计算过程掌握得不熟练,就要突出先通分,然后再看被减数分数部分够不够减,再确定要不要从被减数整数部分“退一”的练习,并强调要完整地书写计算过程。
4.灵活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后,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8+7的算理,甲生:8和2凑成10,将7分成2与5的和,8+2=10,10+5=15;乙生:7和3凑成10,将8分成3与5的和,7+3=10,10+5=15;丙生:见8想2,进一减补,7-2=5,10+5=15;丁生:见7想3,进一减补,8-3=510+5=15;戊生:把8+7想作10+7,多加2减去2,10+(7-2)=15;己生:把8+7想作8+10,多加了减去3,(8-3)+10=15。又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练习将5,0,4这三个数字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的数(504、540、405、450);能被2、3整除的数(504、540、450);能被3、5整除的数(540、405、450);能被2、3、5整除的数(540、450)。再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后,设计这样一个综合练习:在一条线上表示出直线、线段、射线。(----)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中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三种线的认识,可谓一题多得。
5.多样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到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机械重复性的练习,枯躁乏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题型多样是指除了直接进行口算、笔算和应用题之外,还应有填空、选择、判断、改错、匹配(连线)等题。练习方式多样是指既有笔写也有口述、动手操作的,既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练、系统练习,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练习形式。总之,形式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练习使用圆规画出指定半径、直径长度的圆之后,要求把直径定长的圆剪下来。这一操作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么个剪法更巧(沿直径对折后,只需剪圆周长的一半;再对折,只需剪圆周长的四分之一)。又如认识对称***形后,让学生将半径相等的三个圆摆成对称***形,并说出各有几条对称轴。这个练习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摆成的对称***(附***{***})
6.时效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只注意练习内容少而精,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是达不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反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重复性练习,不利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劳而无功的。盲目地加大练习量,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那种惩罚性的练习更是不可取的,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所以练习的质量要以一定的数量来保证,而数量又要受到质量的制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数量和质量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尽力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这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始终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三、练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一堂成功的课,它的练习设计也一定是精心的、有质有量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
1.目的不明确。如教学“小数加法”后,重点应该练习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但教师直接给出竖式,让学生计算出得数。这样的练习是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
2.层次不清楚。如教学“亿以内中间带零的数的读法”后,没有进行任何巩固性的基本练习,就让学生拿出4张是3、4张是0的卡片,要求学生摆出只读出一个零、读出两个零、读出三个零的各个多位数来。这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实际的练习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3.形式不多样。有些教师不管教学什么内容,新课讲完就让学生背诵书上带黑体字的结语,再从练习中勾出若干道题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尽管学生把运算定律、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周长和面积公式等背得滚瓜烂熟,但是面对变式题却往往束手无策。
4.不重视反馈。练习之后,常听教师这样问:“谁对了请举手。”不管有多少同学举起了手,教师扫视一遍后说:“请放下手。”就算了事。有的教师还喜欢这样问:“会不会”、“对不对”、“是不是”。学生也会不加思索地齐声应答,“会”、“对”、“是”。这样的反馈是走过场,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是浪费教学时间。
小数除法练习题篇5
四(1)班 商志兰
1.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 95 %以上,班平均达到 90分 以上 。
(3)基本技能: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1升=1000毫升。(2)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理解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正确解答连除的实际问题。。(3)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或根据视***摆出相应的物体。(4)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⑸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⑸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⑹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⑺了解角、垂线、平行线的特征,会画角、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难点:(1)掌握用“四舍”法或“五入”法试商后需要调商的除法笔算方法,能根据简便计算的过程确定除法计算的余数。(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像相应的视***,根据视***摆出相应的物体。(3)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4)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⑸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⑹理解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初步建立无限的概念;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充分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向每一节数学课要效率。
(2)与家长联系,双管齐下,共同督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3)平日教学实行过关制,做到段段清,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好每个知识点。
(4)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5)在学生中建立竞争型学习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数学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课 时
备 注
1至2
一、升和毫升
4
2至5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5
6
三、观察物体
4
7——8
四、统计
4
9—10
期中复习检测
8
11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4
12
六、可能性
4
13——16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6
17
八、垂直与平行
6
18——19
九、整理与复习
8
20
期末检测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 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3.填空: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
5.第8题。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6.第9题。
出示情景***,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吗?
7.第10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8.第11题。
(1)学生***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全课小结。
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例***、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笔算: 48÷4= 65÷6= 93÷3=
⒉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出示例题***。
提问:从***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
⒉学习口算方法:
⑴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⑵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师小结。
⒊完成“练一练”。
⑴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⒋学习笔算方法:
⑴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⑵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⑶练习:80÷40。学生***完成,同桌交流,说说笔算过程。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学生***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笔算过程,并问问学生怎样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3)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学生们验算,注意格式的讲解。
三、巩固算法练习。
⒈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题)。
120÷20 70÷10 300÷60 320÷40 350÷70 720÷90
学生口算。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⒉练习二第2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⒊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什么方法做?如何列式?
⑶学生***解答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第2课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商是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准备:教学例***、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新授。
⒈出示例题***,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⒉提问: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⑴估算出结果。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⑵笔算出结果。
①学生尝试完成,师巡视指导。(提示: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吗?)
②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要写在商的什么位上?为什么?商的个位是几?怎么来的?
③组织验算。
让学生***进行验算。
比较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使学生明白两者的相互支持作用。
④小结笔算方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可以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得到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3.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进一步明确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前两位)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练一练。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⒉练习二第6题。
学生***计算,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⒊练习二第7题。
⑴出示三组题,让学生一组一组计算。
⑵让学生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
教学后记:
第3课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练习课(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8-15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1.计算下面各题。
360÷30= 310÷30= 421÷40=
720÷60= 340÷20= 523÷50=
学生***完成,指名上黑板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1.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0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道题的联系。
2.练习二的第11题。
⑴出示第11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⑵学生***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⑶学生***完成,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⑷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⑸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⒈练习二第12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每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再***完成。
指名四位同学进行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4题。
学生***审题。提问:卡车要运走哪些水果?解答这道题时要先求出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列综合算式时的运算顺序)
3. 练习二第13题。
(1)学生***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点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练习二第8、15题。
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口答: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⒉口答
42≈( ) 31≈( ) 69≈( ) 75≈( )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出示例题***,请同学们说说从***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⑶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⒉笔算96÷32。
⑴提问:是不是3天正好看完呢?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⑵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商3的,有什么好方法?
⑶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1.完成“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学生***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2.完成练一练。
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四、巩固训练。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数试商的。
(3)学生们***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练习三2-6题。
教学目标: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 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小黑板出示口算练习
44÷4 90×60 16×6 270÷60
15×4 46÷2 95÷5 180÷30
学生口算,请生回答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练习三第4题。)
学生***完成,要求一组一组对比着做。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答案。
比一比,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练习。
⒈练习三第5题。
⑴请学生想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然后指名回答。
⑵学生***完成,指名板演。
⑶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尤其要说清试商的方法。
⑷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⒉练习三第2题。
⑴出示题目先让学生***审题。让学生明确从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提问:如何求出儿童剧每天播放的多少分钟?要求多少能播放完,应该怎样列式?
⑶学生***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⒊练习三第3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提问:如何求出每位阿姨每天编织的中国结数量?
⑶学生***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⒋练习三第6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学生***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⑷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些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6课时: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13页例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提问并解答。
***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意
出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问:***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第一种解法:224÷2=112(本) 112÷4=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3.继续讨论交流。
(1)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2)想一想,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3)回顾解决问题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4.完成练一练。
三、应用提高
1.练习三第9题。
依次出示两道题,让学生***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最后提出问题并解答。
2.练习三第10题。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练习三第12题。
先让学生观察***片,了解***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4.练习三第1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第7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练习三15-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用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算
80÷2 21÷7 39÷3 100÷4 81÷9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15题。
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师生小结:做除法计算时,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2.练习三第16题。
依次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再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3.练习三第17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再结合上一题中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下,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三道题目?然后学生***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总结:恰当选择计算方法,可以让我们计算更加简便。
4.练习三第18题。
(1)出示情景***,让学生***审题。
(2)学生***完成,汇报交流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想法?
5.练习三第19题。
(1)学生***审题,说说两道题分别用什么方法来做?
(2)交流对比: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6.练习三第20题。
学生***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题。
出示情景***,学生读题、审题。
讨论:抬一个西瓜需要2只小猴,现在只有3只小猴可以怎样分组?根据小猴的分组,说一说怎么分配路程才公平?再算一算平均每只小猴要抬多少米?
四、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又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第8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5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⒊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2.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
70÷9 69÷20 520÷60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用整十数除怎样试商。
⒉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3 30×( )<158
40×( )<250 20×( )<98
二、新 授。
⒈引入新课。
⒉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⑵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学生***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
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④学生***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⑶师归纳概括、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⑷阶段小结
试商过程中,发现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一个整十数后,有时试商和除数的乘积笔被除数大了,这时我们就要把商改成比初商小1的数,也就是要“调商”。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三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练习四”第4题。
⑴先让学生***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⑵本题解答过程:184÷23=8(棵)
⑶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不懂的?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3题。
第9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6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竖式计算
⑴91÷20 326÷50 280÷30
⑵96÷32 326÷53 200÷43
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二、新授。
⒈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例式?
⑵探索“252÷36”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52÷36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6年作4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③交流算法。
先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核对。
再提问:商6对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命名余数比除数小。
⑶归纳概括
⑷比较,发现异同点。
让学生比较“372÷34”和“252÷36”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先***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相同点:这两题都是把除数整十数试商;这两题都要调商。
不同点:34看作30用的是“四舍”法,36看作40用的是“五入”法;调商的方向不同,用“四舍”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小1,用“五入”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大1。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6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 “练习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平均每棵猕猴桃的产量是多少千克?平均每棵水蜜桃的产量是多少千克?平均每棵脐橙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7题。
第10课时:练习四(1)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9-13题。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⒉通过练习,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时我们应该如何试商?(四舍五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1题。
⑴先指名说出各题怎样试商。
⑵让学生***计算。
⑶集体订正。
三、指导练习。
1.练习四第9题。
⑴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题目。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⑶说一说每组中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2.练习四第10题。
⑴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⑵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⑷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了些吗?为什么?
四、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2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学们***完成,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⒉练习四第13题。
⑴出示情景***,说一说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骑电动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解答?
⑶学生***解题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1课时: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练习四14-20题。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⒉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⒊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例题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口算:出示练习四第14题。
1.学生口算。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5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
练习四第16题。
⑴指名读题。
⑵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组内同学讨论。
⑶分组将刚才估计的题目再笔算一下,来验证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学生练习。
⑷全班交流、订正。
⑸指名请出估计得最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四、课堂练习。
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9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⑶指名板演。
⑷集体证下。
⒉练习四第20题。
⑴出示插***,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你知道了什么?
⑵根据***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⑶学生***完成。
⑷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⑸全班交流并集体订下。
思考题
⒈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
( )÷72=( )
( )÷27=26……18
⒉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2课时:商不变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7。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快速口算)。
90÷30= 450÷50= 480÷40= 360÷30=
840÷20= 6000÷1000= 7000÷1000= 400÷200=
二、探索新知
(一)自主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1.课件演示情境:孙悟空让猪八戒先填写下表,再回答问题。
①猪八戒只会计算第一道,后面几道由同学们帮猪八戒计算。
②孙悟空提问:“什么数变了,什么数没变。”猪八戒不会,同学们帮助他回答。(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没有变。)
2.学生在小组内自主交流,探究规律。
教师注意引导““从第一行到第二行,被除数怎么变了,除数怎么变了,商怎么样?”
(1)让同学们任选两行探究“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的。”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先和前后左右同学交流一下,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2)汇报交流。师多指几名学生说,然后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3)进一步讨论:同时乘的一个数和同时除以的一个数中的这个数是任意数吗?有没有哪些数不可以的吗?为什么?现在你可以有一句话概括下你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4)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二)模仿练习,巩固对规律的认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中三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情况,再***完成,最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2题。
先让学生默算,指名回答时随机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练习五第3题。
(1)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些题目,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再计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五第4题。
(1)观察表格,你打算怎样填?有什么技巧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练习五第5题。
(1)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帮猪八戒弄明白课前孙悟空给猪八戒分桃为什么哈哈大笑。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强调“同时”、“相同的数”)。
导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更简便,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出示例题:队鼓单价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①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
②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又使结果不变。
③根据学生讨论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0。
④设问: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
2.出示:队号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
①教师巡视;
②指名学生说,教师板演。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演的算式,让学生讨论这里的“2”是几?
④引导学生通过验算检验余数是“20”还是“2”?
3.模仿练习,巩固新知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发展,形成技能
1.完成练习五第6题。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学生***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汇报时注意让学生比较商和余数的变化规律(特别注意余数的变化规律)。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求什么?
(2)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先求出什么?
四、全课小结,内化知识
设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作业:练习五第8、11题
第14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材27-28页整理与练习1-6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复 习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怎样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请举例说明。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分类?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试商?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三、基本训练。
口算
⒈练习与应用第1题。
⒉指名学生口算,随机要求说说口算的方法。
笔算
⒈练习与应用第2题。
⑴出示第一组:140÷20 147÷21 147÷29
⑵谁来估计一下它商大约是多少?
⑶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⑷集体订正,提问: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⒉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⑴学生***完成,指名板演。
⑵集体订正。
四、指导综合应用、融会贯通。
解决问题
1.练习与应用第4题。
⑴指名读题。
⑵学生***完成,指名汇报。
2.练习与应用第5题。
⑴指名读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⑵学生***完成,指名汇报。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本第6题。
第15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整理与练习第7-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是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如何应用这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基本训练、查漏补缺。
⒈整理与练习第7题。
⑴学生***完成。
⑵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⒉整理与练习第8题。
⑴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⑶观察每组中的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向学生渗透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计算两个除数的积,再用这个数除以这个积。)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⒈整理与练习第9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⑵学生***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
⑶全班交流,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再方法进行解答。
⒉整理与练习第10题。
⑴出示情景***,理解题意。
⑵学生***完成,并与同桌交流解题方法。(先求什么?)
⑶全班组织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
四、探索与实践。
⒈整理与练习第12题。
⑴指名读题后让学生***完成表格。你知道吗?
⑵小组讨论:观察你所填写的表格,有什么发现?
⑶全班组织交流。
2.思考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后提问:⑴这两题的商是几位数?(两位数)根据商是两位数,你能确定被除数的和除数的范围吗?(小组讨论)
⑵小组合作完成填空,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六、作业:28页第11题。
第16课时:简单周期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30页场景***)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从***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初步感受规律: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初步提问:在***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1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探索发现规律:
(1)你能发现盆花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吗?你能表示出来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注意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盆花的排列规律为:每3盆为一组,每组按“蓝花、黄花、红花”的顺序排列。
3.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现在你能按盆花的排列规律说一说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吗?在小组内和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2)汇报交流,方法优化。
画一画: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
排一排: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蓝花)
计 算:19÷3=6(组)……1(盆)
注意让学生讨论: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1表示什么?(每3盆一组,余下的一盆是蓝花。)
(3)重点比较: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可争论)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4.***尝试,巩固新知。
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第26面旗是什么颜色?第28面呢?
当学生解决第28面彩旗是什么颜色时让学生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什么?
5.小结。
师:像刚才盆花和彩旗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作周期现象。(板书:周期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策略是:先确定每组的数量、再计算出组数、最后看是什么物体或***形。现在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吗?(星期、春夏秋冬、红绿灯……)
你能用 这三个***形设计出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形序列吗?在作业本上画一画。
三、全课小结。
回顾探索和发现周期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材32-33页例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2.完成练一练。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练一练第2题。
三、学习例2。
1.出示视***1:这张***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2.完成试一试。
(1)学生***完成。
(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前面和右面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六第1-3题。
五、作业:练习六第4题。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3视***。
提问:这幅***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
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 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
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形是相同的?
3. 按要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补充习题。
第3课时: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9练习六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38页第12题)
2.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六第9题。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练习六第11题。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可能是相同的。
3.练习六第13题。
(1)学生***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14题。
(1)小组合作,摆一摆。
(2)学生***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六第15题。
(1)学生***完成,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6.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7.练习六第17题。
学生***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一)
第一课时 分段数据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
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
(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
(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比如成绩:90多分的为A,70多、80多的为B,60多的为C,60以下的为D……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出示)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怎么分段比较的合适?
(50多的为A,40多的为B,30多的为C,20多的为D。)
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交流校对
2、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
演示: “你知道吗?”
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一些常识
3、现在你们想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吗?(出示p.72第2题)
找一找,哪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画“正”字统计在表中。
那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找一找。(良)
把其他也是“良”的城市找出来,统计好
剩下的几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哪一段呢?继续填写。
根据“正”字整理情况,完成统计表。
看了这份统计你有什么想法么?
指名读一读表名,这个表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时间:2004年4月30日
指出:空气质量随时会随着一些交通、工业等情况发生变化,所以这份统计表还特意要说清楚统计的时间。
4、再来看一份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上海在2004年4月整个月中的空气质量情况
演示该题,先找到刚才提到的“4月30日 58”指出:4月30日这天,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58,空气质量良,是不是每天都这样呢?
(不是,有空气质量优的时候,也有轻度污染的时候。……)
根据这份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你能评价一下上海2004年4月份的空气情况吗?
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刚才提到的空气特别好的城市中,我去过四个地方:北京、贵阳、桂林、海口
边说边出示自己在这几个地方游玩时拍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感受美。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44页2—7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第二题
1.出示题目,弄清题意
2.学生完成分段统计
3.怎么计算合计人数呢?算加法
4.分析数据: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前十名,你能估计她的成绩可能是多少吗?(只要估计)
二、第三题
1.分别画出横向统计***
2.注意标注数据
三、第四题
了解我国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完成统计***。
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韩国汉城 5枚 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西班牙巴塞罗那 16枚
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美国亚特兰大 16枚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澳大利亚悉尼 28枚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希腊雅典 32枚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国北京 51枚
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英国伦敦 38枚
四、第五六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
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五、作业:完成思考题,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条形统计***
教学内容:第49—5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画***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能用这样的统计***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会求平均数,根据***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替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阅资料中获得信息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的制作(1格表示多个单位)
教学准备:光盘,事先调查好4大河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有几部分组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选用的话题是关于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的。
先请大家来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常识。
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
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
(1)有89个成员国
(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
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学习例题:
1、演示: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略)
问:从***上你知道了哪些?
(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
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了……)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把***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疑:这张条形统计***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
注意观察纵轴上的数据,指名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在制作这统计***的时候,可以把1格表示成多个单位,比如说这里的1格就表示5票
当不正好是5票的时候,比如说是2票,就需要根据经验去选择合适的高度。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吗?
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3)画阴影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
说说从统计***里你知道些什么?
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还要有***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02年12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1)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
(2)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
问:如果我再提一个问题“江苏电视塔和中央电视塔一共高多少米?”合适吗?为什么?
那谁能继续提比较合适的问题?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回答问题
注意:(1)条形边成了圆柱体;(2)单位:万吨
(1)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
(2)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如下表(略)
说说第28届是在哪一年举办的呢?27届呢?
指出:奥运会每4年一届,正好和闰年是一样的,这几届都是在闰年举办的。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把条形统计***绘制完整吗?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的区别
画完统计***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你有什么想法么?
4、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绘制完整。
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
注意这份统计***和前面讲的有不同:条形是横向的,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这几条河流的长短。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怎么求出平均数
(先求和,在求平均)
二、练习
1.练习八第3题
1.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2.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说说理由
2.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平均每天卖出苹果核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多多少?少多少?一样多?)
3.练习八第5题
判断,注意平均数的含义
4.第6题
估计平均数,只要在最多与最少之间即可
5.第7、8、9题,学生***完成
然后校对,订正。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要细心。
三、作业
完成第10题,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教学反思: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教学“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练一练,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小数除法练习题篇6
关键词:听障学生;听力;数学
学习障碍既影响了他们接受数学信息,理解数学知识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个案背景
(1)对象分析
聋生王某,女,现年11岁,听力损失左耳100 (db) 右 耳100(db),理解能力一般,记忆比较差。做数学题时总会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学习习惯差。三年级时,我发现她的成绩在不断地下降,每次做的回家作业都很马虎。在一对一的个别教学中,我对她的学习状况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她在学习过程中思想不易集中,语言理解能力较差,对数学概念主要靠死记硬背。在读、解文字题和应用题时,往往因不理解题意,而无法正确解题。不良的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给她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教材内容与教学策略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五册》(P81页)教学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根据王某的学习情况,我在课堂集体教学的基础上,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她进行有余数除法的教学。
二、教学实践
(1)准备练习、作好铺垫
准备练习:(1)3×( )〈22
(2)4×( )〈37
我让她思考在括号里填上几和3相乘的积接近22并小于22;几和4相乘的积接近37并小于37,让她自己***填括号。在实践中我发现她搞不懂,“接近”和“小于”这两个概念。需要老师的讲解。当我在括号里填上7,列式为3×(7)小于22时,问她对不对?她知道21小于22。我因势利导让她练习第(2)题,提示她运用表内4的乘法口诀试算,结果算对了。我又及时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她练习,第二天交来的作业是正确的。
(2)动手操作、理解概念
我拿出教具塑料小鸡及小筐。让她读题计算:“有8只小鸡,平均分成四组,每组几只?”她能正确摆教具,列出算式。接着让她读题“有10只小鸡,平均分成四组”,我在她面前放了四只小筐,让她动手分,她把10只小鸡平均放在了四个小筐里,还多了2只小鸡,这时我告诉她这“2只”就是余数。接着让她***操作一次,并讲出“2只”是什么数。然后我又拿出7支铅笔,让她读题把“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几支,还剩几支?再让她分铅笔并说出余数。她能解答。然后我出了三道计算题:8÷4 、10÷4、7÷3。让她再一次认识余数。结果她做对了,余数也说对了。通过王某亲自动手操作,他对余数的概念有了正确地理解。
(3)直观指导、加深领会
通过动手操作和***文结合的方法,启发她做有余数的除法:9÷4、11÷3、14÷4。由于被除数的数字较小,又通过实物和***文的结合,加上教师的指点,她领会了做这些题目的计算方法。此时我向她进一步讲解了“除数”和“余数”关系,即“余数”要比“除数”小,并让她***做练习题,加深了她对概念的理解。
(4)综合训练、掌握方法
综合练习有余数的除法:(1)43÷7= ?,(2)38÷6=?,(3)59÷9=?,我先做第(1)题,边做边告诉她可以用试商的方法,想一想7和几相乘,积是接近43,并且小于43,43减去积还剩多少?演算完了检查7和商相乘的积对不对,还要检查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接下来我指导她演算了第(2)题,加以巩固。然后要求她***做第(3)题:她先试商5,积是45,余数是14,我告诉她没找到最接近59的乘积,她想了想,把商改为7,7和9相乘得63,用59减63,我就问她59大,还是63大,她会比较,把7改用6去试,9和6相乘的积是54 ,接近59,小于59,余数比除数小,计算正确。在以后几天的学习中我发现她已基本学会了有余数的除法,但还是没检查商与除数的积,没有检查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等问题。我首先肯定她的进步,同时进一步分析她做错题目的原因,终于使她学会了有余数的除法。
三、教学反思
(1)指导聋生正确熟练地使用口诀表进行计算
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并思考她的成绩为何总是不好,作业做起来特别困难,我从她在试商时表现出痛苦的表情中,从她计算时都从1开始背口诀的做法中感到对于她来讲,这些要求太难为她了。有一次我允许她看口诀表,并告诉她查表找的方法,让她试着做了几道题,发现她正确率达到了80%,通过几天的练习后,正确率达到了100%。在我要求她脱离口诀表做题时,她又出现了反复。我又让她看口诀表练习,她又做对了。我就着重教会她使用口诀表,反复进行计算,她终于学会了有余数的除法。
小数除法练习题篇7
1 教学目标的制度
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教师按照目标备课,学生带着目标预习,教师按照目标教学,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教师按照目标查漏补缺,学生带着目标回收补救。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关键环节。
1.1 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领域入手,重点从认知技能的层次,即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详细具体制定教学目标,识字教学目标在小学教学中包括计算方法、计算法则、数学、算式的读写、演算的格式书写等。理解目标包括算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简单运用目标是把新学到的知识能掌握会解答与例题同类型的问题。综合运用就是以学到的知识在实际中能够解决具体问题,并能把同在知识结构转移。如小学数学第五册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二位数”。
识记:除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二位数的法则和书写格式。
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二位数商二位数的算理和除法计算中,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简单运用: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二位数商二位数的任意题。
综合运用:指出一位数除二位数商二位竖式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会解答相应的除法应用题。
1.2 学法目标的制定。 学明明确了学习目标,为指导学生学习,要依据所授课内容重点制定学法目标,使其尽量实现部分目标。如“一位数除二位数商二位数”。
学法目标:通过学生利用分小棒的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除的顺序和演算格式。
领悟:“一个数除二位数商二位数”的算理,以及余数被除数小的道理,分析判断试商的方法。
1.3 检查目标的制定。 检查目标的制定是及时了解学生目标兑现情况,进行知识反馈。制定这一目标要围绕学习目标做到简明拒要,避免出过多的检查题,加重学生负担。
2 目标教学的实施
目标教学的实施,是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目标教学的主要渠道。这个渠道中,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带有较大盲目性,随意性,所以实施目标教学必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即目标的认定,目标补救,目标的巩固,目标的深化。
2.1 目标的认定。 授课前,教师利用小黑板,开幻灯机,放投影仪,设问,口述等形式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就有了定向控制。
2.2 学法目标。 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教师要用简要、精练的语言的向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即讲解),不能单纯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实验操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数学课上成既有学生主动活动(实际操作),又有教师讲解引导,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如“讲一位数二位数商二位数”时,必须通过学生摆小棒获的感性认识后,再进行算式与操作互相对应比较进行笔算教学,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
2.3 目标的自达。 学生利用教师指导的学法,学习新内容,实施部分目标,并通过训练达到本课目标实施,如每一新课授后都有“做一做”这一训练,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达到本课目标的实施。
2.4 目标的测评。 目标的测评是教师对学生在本课中所掌握基础知识进行一项形成性的评价,是通过质疑问题,做题训练等方式完成,其目的是一方面可以督导学生学习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本课学习目标实施情况,使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安排训练补救措施,让学生的双边活动在信息中得到交流。如“一位数除二位数商二位数”目标测评,用提问方式做题的板演向学生提出笔算除法五个步骤和算理。以“52÷2”为例说明。
第一步,商:先用除法“2”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运用乘法什么口诀进行试商?想“2”与几相乘最接近“5”,而且比“5”小,为什么要比“5”小?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第二步,乘:用商“2”与除数“2”相乘积为“4”,把“4”写在被除数的下面。为什么?
第三步,减:从被除数减去除数与商的乘积,为什么?
第四步,比:十位上的余数和除数比较,要余数比除数小,为什么?
第五步,落:把个位上的余数和除数比较,要余数比除数小,为什么?
最后,再出示具体的试题,让学生按照笔算除法步骤进行训练。
小数除法练习题篇8
【关键词】 梳理;打通;强化;突破;优化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数学老师发出感叹:“复习课难上”、“复习味不浓”、“除了练还是练”. 另一方面,“学生毫无兴趣,像木头人,教师拨一拨,则学生动一动”.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复习课没有新课那样的“新鲜感”,也没有练习课那样的“成就感”,但它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特别是六年级的总复习:点多、面广、时间长,但很重要. 作为学生,尤其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复习更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 数学总复习,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师生共同的梳理、交流、整合来构建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强化,突破重难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最终做到方法优化、效率提高. 现以“数与代数”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梳理建构,打通接点,强化基础
整数、小数和分数口算、笔算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和技能,分散在各年级的教学中,看起来似乎很好学,我们也以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很牢靠. 然而一进入数与代数的总复习,却发现学生掌握得并不是很好:概念不清楚,定律、法则的意思早忘记,用起来也很生疏,简便计算特别不清楚,计算错误率普遍较高. 针对这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中,有必要对数与代数板块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以便加深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1. 四则计算法则板块
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从叙述看上去有很多不同,但其实质却是相同的,都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计算. 所谓“数位对齐,低位算起”、“小数点对齐”都是为了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位对齐.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以及分数和小数相加减,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加减,也是为了统一相同的计数单位,然后再进行加减. 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关键也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即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正确处理. 当除数是小数时,要把除数先转化成整数再算;分数乘法我们可以把分数乘法的意义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分数除法也要转化为分数乘法后再计算. 通过复习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和法则,掌握方法和要领,减少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速度,最终提高计算正确率. 复习练习时要针对学生的弱项,精选题目,组织训练,以利于学生明算理、会法则.
2. 四则计算结果的判断板块
现行的教材对计算要求与原课程相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计算难度,新增加了“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那么作为实行时间并不长的六年级总复习教材,我们在处理数与代数的内容时应该作适当调整,要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规律增加一些估算题,来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例如:
加法计算(加数不是0),和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加数;
减法计算(减数不是0),差与减数都小于被减数;
乘法计算(因数不是0),当一个因数小于1时,那么积一定小于另一个因数,当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一定大于另一个因数;
除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都不是0),当除数小于1时,那么商一定大于被除数,当除数大于1时,商一定小于被除数.
根据上面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很快知道结果的合理性与否.
3. 梳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块
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是进行验算和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基本关系如下:
另一个加数 = 和- 一个加数,被减数 = 减数 + 差,
减数 = 被减数 - 差,
另一个因数 = 积 ÷ 一个因数,被除数 = 除数 × 商,
除数 = 被除数 ÷ 商.
4. 运算定律和性质板块
运算定律和性质包括“三律(交换、结合、分配)和二法(乘法、除法)”,它们是四则计算法则的依据,更是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而且这些定律和性质都有互逆性. 还有其他的五个“性质”:商不变性质,用于简算和小数除法法则的推导;分数的基本性质,用于约分、通分;比的基本性质,用于化简比、求比的未知项;小数的基本性质,用于小数的改写与化简;比例的基本性质,可用来检验比例、组比例和解比例. 这几个性质要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并适度增加一些变式,如a - b + c = a - (b - c),让学生明白减数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运算符号,同时联想到除法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运算符号的道理.
二、剖析难点,突破重点,训练考点
现行教材在计算的难度上有了降低,所以一般的教师误以为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再重要. 恰恰相反,学生的计算能力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学生的计算能力弱是有后遗症的,势必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影响,而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在复习时要抓住典型的例子,要剖析计算复习教学的难点,突破重点,抓住考点,让学生的计算达到较熟练的程度,并做到方法既合理又灵活.
1. 明算理,过四关,抓住考点重训练
我们认为:计算训练首要的任务是“正确”,只有“正确”才能求快、求活、求新,否则欲速则不达. 复习时提出人人“过四关”. 数的互化要过关:整数、小数、分数及百分数间的互化(包括整数、假分数、带分数间的)一定要迅速、熟练;运算顺序过关:学生在练习时对运算顺序的把握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中下等生来说;算法的选择过关:在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能灵活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口算训练要过关:当前注重口算的教师不多,其实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 常用的口算训练以配套《口算本》为主,但要突出重点. 对于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必须记熟. 如25 × 4,125 × 8等凑整的算式;分母是2,4,5,8,10,20,25,50,100的最简真分数化成小数;,…和百分数的数值;11~20的平方;3.14的1~10倍数,等等.
基本题的训练. 教师应注意训练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1300 - 198; (2)588 + 398 - 78 + 102;
(3)917 × 99 + 917;(4)99 × .
例2 直接写出得数.
(1)73 - 0 × 73; (2)13 - 13 ÷ 13;
(3)5 × 3 ÷ 5 × 3; (4)29 + 8 - 29 + 8.
例3 计算:
(1)19 × 96 + 936 ÷ 72;(2)1 ÷ (1.2 - 0.125 × 8).
上面的例1重点复习基本的简算方法,让学生先做,再交流,比比谁的方法更简便;例2、例3重点复习与训练四则运算的顺序和一般的计算能力.
在分数四则计算中,对中下生提出了分数计算过程“三不省略”的要求:即数的互化过程不省略,通分过程不省略和除法变乘法不省略. 这样做自然减少了学生因省去过程而造成的错误,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关键是中下生往往高估计自己的计算能力,而省略了中间一些必要的过程.
2. 重范例,抓典型,突破难点多提升
我们复习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结合典型范题予以综合解析,灵活解题,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上课的例题一定要精心选择,除了有较强的针对性外,还要有鲜明的侧重点. 让各类学生都能通过复习与训练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和考点,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3 (1)1 - 1 × (0 ÷ 1) ÷ 1 ÷ 111111;
(2)7.6 ÷ [7.6 + 7.6 × (7.6 - 7.6)] × 3121.
出示例题以后,要让学生先观察题目,说清运算顺序,最后才动笔计算. 例1主要是针对运算顺序及利用“1和0”的特性来解题. 教师要抓住有典型的错题,让学生来分析、讨论原因所在. 这期间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引导、归类和点评.
例4 (1)4567 - 3456 + 1056 - 167;
这三题侧重于计算技巧的运用. 要重视简便运算,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 好多学生计算的正确性没问题,但方法是否灵活就另当别论了. 更何况有些简算往往隐蔽一些简便因素,如果学生没有认真研究其特征,很难找出隐蔽的简便因素,所以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特征,进行合理的简算.
数学教师要在复习之前,先按照双向细目表进行一次出试卷的模拟命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可以对计算题的分布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特别是对于考点),便于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培养习惯,重视体验,有效评价
我们在总复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要重点强调. 主要可从以下几条进行训练.
1.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时,要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教给学生观察与分析的方法,对题目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动笔计算. 如学生要做到“三堂会审”:一审题目特点,看是否存在简便的因素;二审运算顺序,弄清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最后算什么;三审数据特点,怎样算最方便就怎样算. 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在审题时笼统、粗糙、片面的缺点,做到书写工整、规范.当然,为了提高速度,能口算的一定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写出笔算的过程或简算过程. 计算结束后,要做到“回头看”,所谓“回头看”就是查过程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
2. 要有适当的练习量做保证
我们说:计算的复习应以练为主,以练悟理,以练促提高. 训练侧重于课堂内进行. 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针对错误较多的同学可适当采用一些惩罚:多做相关的题目,并要说出错误的原因. 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学生对计算的重视.
《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计算复习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多一些情感上的体验.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评价的手段和形式也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
3. 要让学生也参与评价
课堂教学中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教师要如何来进行评价呢?能否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的语言又该怎么样呢?这些都是我们老师需要好好把握的.学生评价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提问和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而不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多方位进行评价,既要对整理结果进行评价,还应对计算的过程是否认真、作业整洁程度等进行评价. 评价尽量具体一些,评价目标不能定位在办法的“对”与“错”上,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要体现新课标“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教师一句真切的表扬,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一个会心的微笑,往往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一句激励评价,往往能让学生自信满满.
通过总复习,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句话,复习课必须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把复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和态度的养成,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小数除法练习题篇9
一、梳理归纳,沟通联系,强化基础
对学生平时分散学习的整数四则的口算、笔算和珠算,小数四则计算,分数四则计算以及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和技能,应当在总复习中进行整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以便加深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例如:
1.四则的计算法则。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叙述虽然不同,但实质都是“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所谓“数位对齐,低位算起”、“小数点上下对齐”,都是为了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对齐;“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以及“分数和小数相加减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再加减”,也是为了统一计数单位,然后再加减。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关键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即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小数作除数时除法的转化(移动小数点转化成整数)和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分数乘法法则要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联系起来理解;分数除法要转化为分数乘法再计算。
笔算有明确的法则,固定的程序,清楚的表达式子,不仅可以明确地反映出计算结果,而且能完整地展示计算中的思维过程,清晰明了。通过复习要让学生进一步弄清算理(是学生进行计算的依据,是计算时的思维过程)和法则,掌握方法和要领,以减少计算错误,提高计算速度,降低计算难度。复习时应针对学生的薄弱处,精选题目,组织当堂训练,以利于学生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2.四则计算结果的判断。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规律进行估算,可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例如:
整数除法中,估算商的位数与近似商。
小数乘法中,推知积中小数部分的位数。
加法计算中(加数不为0),和大于加数。
减法计算中(减数不为0),差与减数都小于被减数。
乘法计算中(因数不为0),一个因数小于1(纯小数、真分数)时,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大于另一个因数。
除法计算中(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除数小于1(纯小数、真分数)时,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应用这些规律,可以迅速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四则计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进行验算和解简易方程的依据。通过实例让学生说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然后归纳概括成如下形式(便于记忆):附***{***}
4.运算定律和性质,不仅是四则计算法则的依据,也是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小学阶段学习的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运算性质可归纳如下:附***{***}
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都有可逆性。
另外,五条基本性质的叙述及其主要用途如下:
商不变性质,用于简算和小数除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分数的基本性质,用于约分、通分。
小数的基本性质,用于小数的改写与化简。
比的基本性质,用于比的化简和求比中的未知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用于检验比例、组比例和解比例。
5.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方法可概括为右***。附***{***}二、剖析范例,突出重点,提高能力
新大纲对计算能力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教师要正确把握大纲对不同计算内容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如:小数四则笔算、简单的口算及分数四则的笔算,要求比较熟练地计算;而简单的分数四则口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正确计算),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切实达到大纲的要求。
1.明确算理,掌握方法和基本技能。
根据数学计算内容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四过关”的教学目标:
第一,单步计算过关(一步的口算、笔算做到正确无误);
第二,数的互化过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包括整数与假分数、带分数之间的互化,要正确、熟练);
第三,运算顺序过关;
第四,算法的选择过关(在进行简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复习中,着重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训练:
一是口算训练。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的内容以各册课本后附的口算题为重点,要突出重点。还要引导学生整理、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如:25×4、125×8等可凑整的相关算式;分母是2、4、5、8、10、20、25、50、100的最简真分数化成小数、百分数的数值;3.14的1~10倍数等,以便提高计算效率。
二是基本题的训练。对典型的基本题的训练能促进学生观察、分析与判断能力的提高,从而强化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解题技能。
例1判断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1263+98261-1970.5+───32333.4-1─────6.3×1────3────÷3374112334────÷2.62────×53──+1──+2──34585
例2想想运算顺序,直接写出得数:226173+──-3+──────+───×──5577844111──×8÷──×82──-2──÷2───77333133───×2-1÷33÷───+───÷3344
例3判断正误(在题后括号里打“√”或“×”):72-0×72=72()12-12÷12=0()1×1÷1=0()5×3÷5×3=1()700÷200=7÷2=3……1()
上面例1重点复习与训练学生凑整简算的方法,分数与小数混合计算的一般规律。例2、例3重点复习与训练四则运算的顺序和1与0在计算中的特性。
例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5()1=───9=7───7──=5───53884()()10────=9───=8────555
例5计算:12142-───3──-1───415151571588───-3───-2───14──-3───-7───468369
这两题是针对带分数减法中分数部分不够减需要“退位”计算这一难点设计的。例4中有把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从带分数整数部分退1、退2化成相应的假分数或带分数的,这些基本技能都是计算整数减去一个分数,带分数减法中分数部分不够减时必备的基础。例5正是这类难点的强化训练,通过这样的实例训练,可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计算能力。
在分数四则计算中,对中差生提出了分数计算过程“三不省略”的要求,即通分过程不省略,数的互化过程不省略,除法变乘法一步不省略。这样从实际出发,减少了计算中的错误,提高了学生做题的效果和学好知识的信心。
例6计算:23112──×6×1──3──÷8÷3───382513424×1──÷146──÷5×3───6575333515÷──÷64──÷15×──÷───68572
分数与整数乘除混合运算中,往往因整数的变化失误而导致计算错误。上面这道题采取对比练习,以辨别异同,深化理解,掌握方法。
2.解析范例,典型引路,提高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巩固与掌握所学的计算知识与技能,并结合典型例题的解析予以综合运用,灵活解题,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要精心设计例题,每组例题都要有一二个侧重点。搞好计算部分的总复习,关键在于每节课都能精选具有针对性与典型性的例题和习题,让各类学生都能受益,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性。
例1计算:
(1)1-1×(0÷1)+1÷111111
(2)──÷──-(───-───)÷───33333231
(3)───+0.25÷───×1-───343
(4)[1.9-19×(2-1.9)]÷1.9
(5)7.6÷[7.6+7.6×(7.6-7.6)]3121
(6)[───-0÷(───+───)]×1───47133
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审题,弄清运算顺序(画线、标号、定步骤),然后再动笔计算。主要复习和运用1和0的特性解题。教师巡视时,要抓住有代表性的错解进行评析,以引起学生注意,及时反馈矫正。
例2计算:
(1)1018-10517÷13+17×107
(2)(4.32+12.7)-(1-0.74)
(3)108×[(113+37)÷(38-26÷2)
侧重点是:第(1)题中的第二级运算(10517÷13和17×107)可以同时计算,注意商中的"0"和因数中的"0";第(2)题中的两个小括号可以同时脱去;第(3)题中的第二个小括号内有两级运算,要先算除法,可以同时算出两个小括号内的得数。
例3计算:
317(1)6───-2───+5───4510135
(2)3───÷1───×1───356157
(3)8───-3───-2───46811311
(4)2───÷5───×3───÷2───65714513
(5)10÷───+2───×4-3───96411311
(6)3───×[1───-(───+───)]÷2───264123
侧重点:第(1)、(2)题的运算顺序是自左而右,而不是先算"+"、“×”,排除对“先乘、除,后加、减”的误解;计算中一次通分、一次互化,可使计算简便些。
第(3)题一次通分后,接着就需要解决被减数中分数部分不够减的问题。
第(4)题仍要强化运算顺序和一次同时互化(带分数化假分数)、转化(除法变乘法)、约分计算的训练。
第(5)、(6)题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仍要强调:“①运算顺序;②15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法则;③1───-───的转化;④乘除一次转化、66约简”这样儿点实际应用技能,进行相应的训练。
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选择,是教学难点之一,应作为复习的重点。可采取适当对比、集中解决的方式进行复习和训练。进行时,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律(方法):
第一,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比较方便;如果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又不允许取近似值时,则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
第二,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便于先约分);当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后,一般的计算方法是:
若小数和分数的分母可约分,且能把分母约简为1时,就直接约分计算;否则,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
当把分数化成小数能使计算简便时,就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
同时要强调三点:①运算顺序正确;②尽量瞻前顾后(做一步看两步),注意用简便方法计算;③计算过程要一步一回头,及时检验。然后结合实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指出一些应注意的地方。
例4先说说画线部分选用什么算法,然后计算:
53(1)3───+4.5-1───64──────32
(2)3───-0.63+1───45───────23
(3)4───-2.4-1───55──────11
(4)4───×(4───÷2.2)58───────32
(5)4.8-(1───+2.4÷2───)43──────12
(6)5.2÷3───-1───×0.753─────────────51
(7)(9.3×───-7.3)÷2───64──────21
(8)(4-3.5×───)÷1───39──────
本例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各题应选用什么算法较简便(总结、验证上述规律),侧重于思维训练,而不是让学生盲目地计算。
例5计算:
325(1)2.4÷───+9.6×───-───4371
(2)[2-(11.9-8.4×1───)]÷1.33521
(3)[───+16.5÷(3───-1.75)]÷3───654831
(4)1.4÷[───×(7.5+3───×───)]25432315
(5)1───+[7.8-3───÷(2.4×───)]3516
本例可让学生口述解法,教师板书,并瞻前顾后,随时提问,启发思考,述说算理,深化理解,掌握方法,提高技巧。
另外,要重视简便运算,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衡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是看他能不能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有些式题没有现成的简算条件,应引导学生分析特征,找出隐蔽的简算因素,在运算过程中灵活变换形式,进行简算。
例6口述下面各题简算过程的根据(不必算出得数):
(1)357+196=357+200-4=……
(2)2356-398=2356-400+2=……
(3)95.6-28.9-41.1=95.6-(28.9+41.1)=……6767
(4)1───+6.7+───=(1───+───)+6.7=……13131313323133
(5)7───-(4───+1───)-1───=7───-1───-(453535521───+1───)=……33
(6)76×102-76×100+76×2=……
(7)375÷25=(375×4)÷(25×4)=……
(8)25×32×1.25=(25×4)×(1.25×8)=……11
(9)5.24×───+0.25×2.76=(5.24+2.76)×───=……441
(10)1÷9×42-15÷9=───×(42-15)=……9
例7计算(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2(1)4.25×2───+67.5×0.24-2.4513
(2)2───×25.75+0.5×25───+25.752413
(3)3.25-(2.38÷1───+1.62×───)34
(4)11×11×11-11×11-1045
(5)(27×1───+6───×27)×1.2599
还要特别重视巩固和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或方程)解方字题的能力。文字题是用文字形式叙述数量关系的计算题,它是联结四则式题与应用题之间的桥梁。解文字题的关键是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关系和文字题的表述方式,掌握思考方法,采用顺推法、逆推法或缩句法,把文字题“释放”成式题或方程。
例8(1)35个8减去7除350的商,差是多少?3
(2)72的───比72的45%多多少?451
(3)一个数的2.4倍的───比3.2的1───倍还多0.45,这个数124是多少?4
(4)一个数加上4───与6的倒数的积,和是2.8,求这个数。5
可逐一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说出算理,列出综合算式或方程,重点是复习与训练学生口述解法的根据(算理及相关知识),进行思维训练,而不侧重于计算。
总之,要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解析,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计算能力。内容上,要通过一例,复习一片,起到范例引路,举一反三的作用。方法上,要改教师平时的“一言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群言堂”,培养学生***思考、发表见解的能力。教师对例题要有针对性地指引思路,适当点拨,多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算。要注意总结基本规律,不平均用力,力求做到精讲精练,讲求实效。
三、强化训练意识,优化训练方法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计算部分的复习应以训练为主,在练中悟理,在练中提高。要认真组织练习内容,明确目标导向,进行正确的认知操作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要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引导要新,思路要清,方法要活,训练要实,让学生在动态思维训练中拓展思路,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小数除法练习题篇10
关键词:存在问题;成因分析;思想认识;小组教研;解读教材
一、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滞后,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习惯养成不良,对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2.对教材、课标研读不深,串课本现象严重
3.课堂教学耗时、低效
4.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5.练习设计简单、形式单调、练习量不足
二、问题成因分析
1.教师对教材、教学用书的解读肤浅
其表现为:(1)解读教学用书、教材的能力低,教材的编写意***和特点、教学用书的说明和建议把握不准确。(2)忽视教材的前后联系,对本节课、本单元的知识在小学数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解不完整,对教学难度的把握不准确。
2.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低
(1)认识的偏差。其一,只要会背概念,会用公式、法则解题就够了;其二,“认真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被认为是“花架子”,得不到有效落实。(2)不愿“成长”的心理滋长;凭经验教学,学习主动性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缺乏同科教师之间探讨交流。(3)对自己平时教学要求不严格,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不良教学习惯,不知不觉中逐步丧失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的若干教学策略(以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除法为例)
对于上述数学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与策略来解决问题,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彻底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
认真将新理念尤其是学案导学模式全方位的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深刻认识该模式的特点,操作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的课堂效率。
2.加强小组教研,教研当中切实提出知识问题、课堂问题,以小问题为研讨对象,切记理论性的浮夸内容,通过不断地教研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能力
同科同级教师集体教研时,探讨问题有:如,632÷21商的个位不够商时用0占位,学生怎样理解;54÷64时,横线上填多少时,商是一位或两位数,学生为什么会把零忘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学生为什么不能正确试商。商不变的规律中如果是加或减时如何教学生处理。学生做四则混合运算很容易出错,原因有哪些,它和简便运算有哪些区别等。
3.认真解读教材,把握北师大教材的特点
加强集体研究备课,使大家的备课能更好地为我所用,尤其是重视自身的二次备课。加强练习课的教研,哪个学段该掌握哪些计算,达到怎样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1)前后知识联系。二年级已学习表内除法以及竖式计算和有余数的除法,三年级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四年级五年级将学习小数分数除法。
(2)本单元知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及应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商不变的规律,带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个体应该思考下列问题:如何让学生理解商的位置;商的个位什么情况下补零占位;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应用在实际问题中;除数不是整十数时怎样教学生正确的试商(包括商太大与太小);有余数的除法如何正确地验算;商不变的规律该注意哪些方面、如何在计算中运用该规律;如何正确计算带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错误,把这些作为二次备课的重点进行思考。
4.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学生的数学基本功
长期抓好口算训练,估算能力,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注重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在解题时如何读懂题目的要求,找准解题的关键点,做完题目,可以用列竖式、画草***等方法进行验证培养检查的习惯,注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常抓好培优扶困工作。
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以及竖式计算和有余数的除法,三年级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所以每天的口算小练习就以已学习的这些内容为主进行训练。从计算能力说,本单元的计算是本册的重点,也是小学计算的基础,所以在计算方面要加大力度,因为后边内容是方向与位置,负数,统计,没有涉及计算,所以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继续加入除法的练习。
5.积累查找习题,提高训练力度
反对随意买一本课外辅导书或卷子,任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应该搜集整理针对性强的习题,记录学生易出错的题,建立自己错题集,以达到训练的精细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数除法练习题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