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篇1
上周,我们学习了《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它选自于鲁讯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这篇课文写的是:青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当他来到东京时,却失望至极,他看到清国留学生生活的污浊,失望以及不满。当他来到仙台时,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这里的学校对自己不收学费,还为自己食宿操心。接着,鲁迅便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老师—藤野先生,在这里作者又与藤野先生之间发生了几件事情使鲁迅学医的信心转变了。第一件是先生为“我”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态度。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而鲁迅只将解剖***中的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就给改正好了,这表现了先生的细心与认真和对学生严格的品质。后来,藤野先生又关心起“我”的解剖实习,表现了他的热情与诚恳。接着,藤野先生又了解女人裹脚的事,这又表现了先生的求实精神.
在鲁迅身上有两件事真正使他改变志向。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另一件是看电影事件。“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是鲁迅先生擅长的反语,表达了自己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受到的极大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从文的决心。从这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作者认为应该从精神上救国民,即使身体再健壮,也改变不了愚昧的思想,只有从精神上唤起国民的觉醒,才能救国。
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也知道了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导师。
藤野先生篇2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鲁迅把他成长道路上的一幕幕写在了纸上,让人们更了解他。我喜欢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时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土,虽已隔7、8年但“我”还历历在目,多么富有童趣。
我也喜欢《藤野先生》,主要写出了鲁迅去东京弘文书院学习,遇到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教他胃学、血管学、神经学、解剖实验和局部解剖学,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在学习中对鲁迅先生给予关心、呵护,他把鲁迅先生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对鲁迅先生的帮助很大,在学习中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当鲁迅先生要离开他时,他依依不舍,赠送给鲁迅先生相片并要求多联系,可惜鲁迅先生不敢给他写信,怕他失望,只能默默的收藏着他修改过的讲义作为纪念,可惜在一次迁居过程中遗失了,连最后的纪念也没了。
藤野先生是日本福井县人,1896年在变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01年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做讲师,后升任教授,1915年回乡自设诊所。藤野先生在鲁迅学习中时时提醒、关心着鲁迅先生,多次把他漏抄、错记的讲义给予补上、订正。并对语法上的错误予以纠正。多么让人敬佩、多么有责任心的老师啊!而那时的鲁迅先生正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代,所有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也只有藤野先生帮助他,使他考出好成绩,不给中国人丢脸。
藤野先生篇3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作为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蔡云芝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就十分和谐,他爱学生,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弱势学生,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打抱不平",难怪学生做梦都想到他,几十年以后仍然惦念着他。
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特别认真,感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终于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藤野先生篇4
阔别二十年了,别来无恙。
向您写这封信是怀着忐忑而又愧疚的心情的,因为这二十年来,我不曾寄给您一张照相或一封信。不期您能原谅我,只希望还能得到您的消息,以至于以后心中不那么愧疚。
离开仙台的时候,我向您说我已决意去学生物学了,请原谅我那时对您撒的谎。其实那时我已决意要回祖国了。即使那是一个国民麻木,***治黑暗的国家,可是我的心终究还是在那里。
我本是以学医来救国救民的,只是到日本后不久,我便以为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我需要做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
到仙台之前我曾到过东京,看到中国学生在那里游玩,跳舞时,我的内心已经受到了触动。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看了反映日而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被杀害后,我周围的那些同胞们还在拍手叫好,我想,我似乎真的该放弃这对于那时的我而言毫无意义的医学了。
即使这样,您那是对我种种我依然铭记在心。当那讲义发下来时我大吃一惊,我惊异于您的细心和负责。还有您为我修改的解剖***,虽我那时还有些不服气,现在想来只是可笑罢了。
现在我已在北京定居,正以笔为武器,与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竭力的作斗争。您给我的那张照相仍仍挂在我房间的墙上,因为您就像那永不坠落的星辰,永远在人生的旅途上温暖的闪亮。在仙台时您那无私的关爱与国际主义精神会永远刻在我心中!
我不知道你您样认为我的弃医从文,但在我看来,我的确选择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只希望您能可以支持我、
藤野先生,也许此生都不再见面,我想那对我来说是人生中不可承受的痛,因为您曾给了我那么多,因为您是我学术上及精神上的恩师!
学生:周树人
藤野先生篇5
《藤野先生》一文,鲁迅写于事后20年,以回忆方式再现当年日本老师感动自己的短暂往事。读此文时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浸满着一种无比珍贵的师生情谊。在当时那份特殊心境的感染下,读者会觉得藤野先生在鲁迅先生的眼中不只是一个曾经的形象,而是一位站在身后并保持鲜活姿态的异国朋友。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这位衣着极朴素的老师在文字里向我们无声地走来。
“大约是星期六”,你可以想象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鲁迅很幸福地得到单独交流的机会。尽管拿来研究的时间还不够用,但藤野先生实在放不下心,所以,希望看到鲁迅的课堂笔记。当鲁迅再看到自己的笔记一一被订正好后,内心的不安与感激在多年后已经化成一种深厚的感情持久保留下来。
“……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课堂上学生们开始体会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每丝关爱与尊重:“很高兴地,仍用了极为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很高兴地”这个词组,看出可爱的藤野先生对鲁迅内心顾虑的担心全然消失,从侧面上更体现了先生对鲁迅的时刻关心和负重的忧虑。
“惜别”,这二字大概是藤野先生唯一有意想留给鲁迅一点纪念了。殊不知,在那位曾经一时任性的鲁迅眼里,他留下了更多、更美、更持久的东西。“叮嘱……照了寄给他”,这索要的相片,也大概是藤野先生唯一有意希望鲁迅回报给他一点的东西。
二.学生口气的鲁迅
“到别处去看看,如何呢?”承接着上段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口气,鲁迅用学生的视角去寻找那风尘多年的往事。“可以抄一点。”平淡的语气,注定从此开始彼此的感情交织到将来终会升华。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一句中看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在回忆刚开始时,就带上浓郁的怀念味儿,随着在时间的重述中,不断地还原着那时那刻自己的细腻感受。
“但不知怎地,我还时时记起他。”学生对老师,有一种说不清楚却又很自然的联想感。
“在我所认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与其说鲁迅觉得藤野先生是自己的好老师,不如说自己永远都是藤野先生的好学生。所以,自“收藏着的”讲义,“不幸”遗失之后,唯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恐怕只有这样的“面面相语”,才真正让鲁迅先生不能忘却恩师的教诲。
三.结合两种时态的叙述
精心细读鲁迅的散文之作,会发现,他喜欢惯用两种时态。“过去式”的他与“现在式”的他并用。凡“过去式”中的他,言语直白,语调稚嫩,但是见真切;凡“现在式”中的他,言语深情,语调硬朗,但见深切。《藤野先生》一文,“过去式”的叙述所涉从开篇到末尾第四节;“现在式”的叙述所涉为最后三节。然而,这样分明的叙述时段,情感的深浅自然也分明了许多。从带着“怨气”、“火气”的脾气到“冲动”“嘲讽”的敏感性再到经历岁月后的理性,在文字的回忆中逐渐清晰起来。类似《阿长与山海经》一样,正是由“过去式”到“现代式”情感的“拨乱反正”,才使文章的情感魅力大增,从而让我们看到作者精神成熟的轨迹。所以,阅读其散文作品,这样的视角是不能忽略的。
四.是什么让鲁迅如此深情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文中的鲁迅,以清国“差生”身份反复提涉“弱国”人们的麻木和强者的嚣张。在这尖锐的矛盾中,鲁迅不仅没有看到绝望,反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细读文章,就会联想到,在某种意义上藤野先生的举动与行为,看起来就像普通教师对差生的重视并给差生以前所未有的感动,实质上也是藤野先生能对“差生中国”寄予自己的个人重视与美好希望,因而给无比敏感的鲁迅深深震撼。
这一点,便是真正触动鲁迅先生对于自己民族的决意醒觉和改造,不希望“速成班的清国留学生”、“精通时事的人”以及“闲看***毙犯人的人们”永远麻木下去。这可贵的“教诲”让鲁迅看到自己民族再生的希望,在那特殊的国运下,因而深深让他为之铭记。至于那带有辱没性质的漏泄事件与电影事件确切地说只是促使改变他“意见”的导火线。
藤野先生篇6
不知您是否还记得我这个中国学生,但是我对您的记忆却不曾抹去半点儿。二十多年来,我没有给您写过一封信,真是十分内疚。今日上午我坐在门前欣赏院子里的柳树刚抽出来的新芽。这棵柳树是几年前无心栽下的,如今自己特意种的用来欣赏的花却远远不如它茁壮、旺盛,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正当我感慨时,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我。那是门外的一个顽童在叫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话应该是他的老师教他的诗句,想必是为了加强记忆,边走边背吧,可是这句诗就像启动时空的钥匙,把我带到了过去在日本留学的学生时代,我不觉想起了您,想起您一丝不苟地为我们修改讲义,想到这时就十分悔恨,几年前,迁居时,毁坏了一口书箱,丢了半箱的书,讲义也在其中。本想在闲暇时间翻翻看的,温故而知新嘛。不曾想自己竟是如此大意。提到大意,使我想到那时您好的衣着,在日本时,我实在是想不通,您为何要那样打扮。现在我明白了与其注重外表,不如充实内心,您好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您好没有民族偏见,只是站在老师对待学生的角度上,对待所有的中国留学生。您倾其所有,没有丝毫保留,把知识教给我们。在日本时,您给予我无限关怀。
对于裹脚之事,我一直没有给您答复,如今我仍无法告诉您。十年前,女人们已经不再裹脚了,中国也正向着光明的前进,虽然不如还会有多远,但是我也在全力以赴贡献我的微薄之力,而您就是我在黑暗中向前探索的蜡烛、手杖。您就是我动力与斗志的来源。每当仰面在灯光中瞥见您黑瘦的面孔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就勇气倍增。
祝:
身体健康
藤野先生篇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想不到我已与您阔别二十多年了,您一切安好吧!
在这二十多年里,我并没有忘记过您那高大的形象,相反是日益清晰高大了。我永远都忘记不了您在仙台时,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与热心的帮助。其实那时的我就明白,您这样做,小而言之时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了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您是位真正的学者,治学严谨。您无民族偏见公正地对待一个来自“弱国”地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我唯有你这样的先生而骄傲。我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向我父亲似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自从我看到外国人***毙中国人的影片后,我的意见却发生了变化。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唤醒爱国主义精神。于是,我最后弃医从文。但是,无论我的路怎样走,我永远都感激您!
祝您
身体健康
学生:周树人
藤野先生篇8
您好!
我是二十年前您教过的中国学生,周树人。我与您已阔别整整二十余年了,这么多年我仍旧十分怀念您。
您的身体还好吧?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您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些年来,我一直想给你写信,但却不知从何说起。在这二十多年里,我并没有忘记过您那高大的形象,相反是日益清晰,日益高大了。我永远都忘不了我在仙台时,您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与热心的帮助。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您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负责,您能以公正之心来对待我这个来自弱国的学生,在当时的背景下,您能做到这样是多少难能可贵啊。
其实那时的我就明白,您这样做,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学术传到中国去。
当年因为我觉得中国是个弱国,我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但因为那封匿名信和那场电影,我发现了中国国民的愚昧和麻木。从那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由衷的意识到振奋民族精神势再燃眉,故而回国弃医从文了。因为当时我不想让您太伤心,才不得不说了一个慰安您的谎话,真是对不起,希望您没有怪我。
您当时那样认真地给我改讲义,让我有感激有吃惊。您给我改过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但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但至少,我还有您给我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的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总是您的照片是我从疲惫中解脱,使我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话。
愿: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
您的中国学生周树人
藤野先生篇9
当你一岁时,你的家人便会教你走路,在初学走路时,你得扶着墙,一步一步地蹒跚行走。摔倒不能气馁、灰心,得爬起来,继续行走,才能学会走路。
其实,走人生路跟走马路是一样的道理。
当你到了一定的年龄,为了让你适应社会环境,你的父母便会将你送去磨练,让你自己去学习怎样在社会立足。在你初创业时,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只要你勇于面对,勇往直前,就一定会成功,开拓出一片属于你的新天地!
走马路要力量;走人生路需要的还有信念和智慧,多留一个心眼,才不会因为掉进了人生道路上看不见的陷阱而使自己的花样年华被埋葬。
只要你学会如何走人生路,就拥有了成功。
藤野先生篇10
***山野宏是出生在日本冲绳的一位老人,现定居在美国夏威夷。2011年8月11日是***山老人101岁的生日,身体依旧硬朗的他成为夏威夷为数不多的“长寿岛民”。
其实,这位长寿老人儿时一直体弱多病,15岁时,还雪上加霜地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全身不断地痉挛,无法***行走。为了帮他治病,***山的父母带着他东奔西走,四处求医,几乎跑遍了日本的各个医院,但遗憾的是医生们都束手无策。
就在***山病情不断恶化,生命垂危时,东京的一家私立的医院成功地找到了他的病根,该院32岁的院长藤野化久便是***山的主治医生。依靠独特的祖传***方式,藤野化久稳住了***山的病情,但是要想彻底治愈这种痉挛,则需要花上相当长的时间,还需常年不懈地观察、检查,然后有针对性地下药。如果一旦终止***,患者最终会因全身瘫痪而亡。这便需要***山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东京找藤野化久。
当时,日本还没有实现全民医保,***山经常从冲绳赶到东京,仅路费就耗费不少,而***山的家本来就不富裕,不久,***山的家就因为替他治病而家徒四壁了。又加上***山外出行动不便,出于无奈,父母只好不再送***山去东京看病了。
然而,***山家很快就收到了藤野化久写来的信,问他为什么不来检查,***山的母亲只好含泪把信悄悄藏了起来,没有写回信。
让***山一家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半月后,藤野化久居然带着他的两个助手出现在了他们家的门口。看到***山家破败的景象,藤野化久什么都明白了,他默默地替***山做起了检查。
检查结束,藤野化久留下了许多药,然后平静地说:“以后每两个月,我们都会来冲绳一次,你们不需要出路费,医疗费也无需担心,我们先帮垫着,以后再说。”
***山一家人简直不敢相信藤野所说的话。
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藤野化久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承诺,每隔两个月,他或者他的助手都会来冲绳,帮***山进行例行的检查和发药。而***山的家人唯一能回报藤野化久的,就是每次给他带些冲绳的农副土特产。
***山的身体在不断的***中渐渐好转起来,但不久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1960年,孤身一人的***山,被自己的一个堂妹接到美国的夏威夷去生活。
可到夏威夷没多久,***山的身体便出现了不舒服,于是,他试着打电话给藤野化久。此时的藤野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接到电话后,他第一时间办好出国手续,从冲绳飞到了夏威夷,继续帮***山看病和配药。
让人叹息的是,就在从东京机场回自己医院的路上,藤野化久遭遇了车祸,死在了抢救室里。
藤野化久的儿子,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医学高材生――藤野昌琦,在送走父亲后,便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为***山治病。他还对***山隐瞒了藤野化久去世的真情。
从此,每隔三四个月,藤野昌琦都会飞到夏威夷一次,帮***山治病和检查身体,并不断地告诉老人不要改变日本的传统饮食习惯,让饮食始终保持低热和健康。
即便是到了网络便捷、可以通过视频看病的今天,藤野昌琦依旧和他父亲当年一样,按时来到***山老人的身边问诊和送药,不曾延误过一次。
在***山老人102岁的生日庆祝会上,老人拉着藤野昌琦的手,连连道谢。而藤野昌琦只是一个劲地摇头,他是这样说的:“父亲临终时曾反复要求我,一定不能跟丢你。他说,如果我们能治愈好一个病人,那么就一定不要轻易丢下他们,无论发生什么。这是我们家族里每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底线。幸运的是,86年来,我们一直不曾跟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