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1
【关键词】教材 中小学英语教材 教材衔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英语学习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听和读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技能。语言技能分为九级目标,小学六年级毕业需要达到二级目标,初中一年级,即七年级需要达到三级目标。显然,要落实好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关注教材的衔接问题,注重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本文笔者即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内容为例,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本对比分析,以期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
一、语言技能维度的对比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首先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读、写技能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归纳,以体现教材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进而对比初中和小学衔接部分教材内容在听、说、读、写技能上的差异(见表1)。
笔者将表1里涉及的各语言学习项目按照年级进行了整理,以六年级和七年级教材中每个新授课单元为基准,以课文中的每个***语言练习项目为单位,汇总形成了表2。
从表1、表2所呈现的教材在听、说、读、写四项中安排的操练栏目所占比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结合表1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的项目总数上大致相当,其中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每个新授课单元下设Warm-up, Reading,Speaking, Vocabulary等板块,每个板块下面设有具体的相关听、说、读、写的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所以总体来讲包含的实践活动要稍多于北师大版小学教科书。
第二,结合表1、表2,对比两个年级栏目设计的类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听、说方面和读、写方面的教材训练形式和数量相当,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和读、写方面存在差异,初中阶段读、写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听、说部分。除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单项训练,我们还看到六年级、七年级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及趣味性的栏目,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部分的训练要多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设计的栏目种类较丰富。
第三,从栏目设计侧重点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侧重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应该能够满足语言知识三级的要求,即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简单的***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和邀请;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片,编写简单故事。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好过渡。
二、语言知识维度的对比分析
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内容。笔者主要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中各单元的话题做一些归纳。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还不涉及系统的语音、语法知识,所以结合课程标准只做概括介绍。
通过对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的统计,笔者发现每单元涉及的话题主要有校园生活、课外活动、物品价格、电脑游戏、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和自然环保等话题。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涉及的话题主要有家庭、学校设施、课程安排、购物饮食、季节天气、情绪、动物等话题。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所选话题均涵盖在《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中,话题多为学生所熟悉的学校、家庭生活,题材贴近实际,语言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学习。
第二,从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范围来看,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每单元的话题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每单元的话题逐渐丰富起来,教科书中所列的话题内容引导学生恰当理解与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
对于语法部分,结合《课程标准》对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的要求,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更加凸显了对语法部分的关注,突出语法的表意功能,对于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语法知识如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等作了具体的描述。
三、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维度的对比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体系,其中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要求,包括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而到了七年级,则要达到三级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通过对比表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呈现方式角度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呈现的方式角度大致相同,都是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大的维度下,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为话题,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热爱大自然等。
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的具体教育内容来看,两套教材设计的内容均比较广泛。但相对比而言,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双向渗透性,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多是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同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
通过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上的文本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北师大版中小学教材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差异,广大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差异进行合理化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甘玉国.中小学英语现状衔接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3]陈利.找准中小教学的衔接点[J].四川教育,2007(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2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9 土地的誓言
10 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5 孙权劝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四单元
16 社戏
17 安塞腰鼓
18 竹影
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20 口技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22 荒岛余生
23 登上地球之巅
24 真正的英雄
25 短文两篇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第六单元
26 珍珠鸟
27 斑羚飞渡
28 华南虎
29 马
30 狼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附录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实词)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总结
本文多处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极富说服力,如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都是作者内心深处豪情的自然流露,着重其“神似”。
重难点句子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句中用“长江大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势不可当,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 “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蕴含着深刻哲理,洋溢着豪情壮志。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这种“冒险的美趣”其实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奋斗的快乐、幸福。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中会遇到艰难险阻,对于具有雄健的精神的国民而言,也给他们提供了领略奇绝壮绝景致的机会,这是奋斗者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
3.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中华民族当时正走在崎岖险峻的道路上,这样的道路富有挑战性。那些目光短浅、畏惧斗争的人们只会垂头丧气,不敢前进,只有富有冒险精神、挑战精神、雄健精神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壮美的趣味”,这一句既是对奋勇前进的***者深情的颂赞和鼓励,也是对畏惧者、怯弱者、徘徊者的鞭策。
看了“人教版初一下语文目录”的人还看了:
1.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2.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3
一、引号使用不规范
标点符号虽小,但很有用处。书面语言要准确、清楚的传达文本意思,除了用词恰当、贴切,没有语病外,恰当运用标点符号也是不容忽视的。句中标点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有很大不同。如果标点使用位置不当,则会给文本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甚至误解。具体到历史教科书中所使用的引号上,引号之内的内容必定是照录原始材料、二手材料或者某人的观点与原话等,这些内容是不容随意修改的。对人教版《中国历史》进行分析,发现在引号使用上有瑕疵,存在不规范现象,兹举几例:
(1)七年级上册第39页“阅读文字”栏目关于商鞅与贵族大臣的对话,教科书叙述为:
变法前夕,秦孝公召集群臣,商讨变法大计。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纷纷反对,他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商汤王、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桀、商纣,墨守祖宗的成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秦孝公决定支持商鞅变法。
(2)七年级上册第103页“阅读文字”栏目关于曹操迎接许攸时说的话,教科书叙述为: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手笑着说:“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3)八年级上册第17页正文里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对部下说的话,教科书叙述为:
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引号一个基本用途是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文章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者在文学作品中表示人物的对话,需要引号标明,这样才能把它们和作者的话区别开来。引用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将别人的话或文章内容原封不动地加以引用,称为直接引用;用自己的话转述他人的意思或文章内容,称为间接引用。直接引用的话要用引号标出来,间接引用的话则不用引号。很明显上面举的例子是属于间接引用,因为商鞅等人说的原话并非如教科书所表述的那样,教科书编者因考虑到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限,把商鞅等人的原话加工成现代我们经常使用的白话文。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是教科书却使用了引号,当属直接引用,表明了引号内所加工的白话文为商鞅等人的原话。学生非常容易产生误解,以为商鞅等人所说的话与现在使用的白话文差不多,这是违背材料的引用原则的。但细品人教版《中国历史》的间接引用的做法也有,且很好。比如七年级上册第21页老百姓咒骂夏桀的话,教科书是这样叙述的:
老百姓恨死他了,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
这句白话文就是教科书编者加工了“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而来的。或者编者为了不削减原始材料等的味道,采用直接引用,注解出现代意思。比如七年级下册第9页唐太宗对魏征大为恼火所说的“会须杀此田舍翁”一句,编者就在教科书下面注解了现代意思。
以上举例都是教科书横排文稿使用引号不规范现象,在教科书《中国历史》里还有一个“文献资料”栏目,采用的是竖排字。在这栏目中,所使用的引号存在不规范现象,七年级下册第35页引用李白的诗句和第100页引用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机大臣的话都采用的是竖排使用的单引号“‘’”。
按照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如果只用一个引号,就用双引号。在双层引号的使用情况下,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但不论横排、竖排,出版物中的引号都应遵从“外双内单”的要求。教科书竖排里仅使用了一个引号,按照规定则应改用双引号““””才符合规范。
二、数字使用不规范
为了让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两种数字的书写在中文出版物上得到规范,以能科学、准确使用,国家制定、颁布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我们对人教版《中国历史》进行分析,发现教科书在表示时间的数字用法上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下面就发现所得,试举几例:
(1)七年级上册第67页的“导入框”栏目中,教科书叙述为:
公元前202年五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2)七年级下册第114页的“自由阅读卡”栏目中,教科书叙述为:
1771年九月,乾隆帝还在此庙为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这一标准,在表时间上,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是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要求使用汉字的情况是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的月日;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这类纪年不应与公历的月日混用,并应采用阿拉伯数字以扩注公历。显然,用“五月”、“九月”与表公历的年份存在混用,并不规范。
三、引文出处不规范
引文出处是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引文规范化传递着科学而严谨的治学精神。但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为例,在引文规范上却存在瑕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4
【关 键 词】 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教学研究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仍旧使用的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而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言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教材是学习的蓝本,因而,文言文学习也是中学生接触古典文学、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言文在教和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文言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因而,对于文言文注释的准确性也就要求更高。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学启蒙阶段(初中年级)教材中所涉文言,对注释模糊,甚至空白的地方,以及注释中存在错误的地方进行辩证,旨在更准确地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从而奠定学生在古文方面的基本功底,为深入学习文言知识,继承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现就校读情况条列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1. 《童趣》(沈复):“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中端,为之怡然称快。”注⑧:“〔唳〕鸟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页)
按,唳,本指鹤高亢地鸣叫。《说文新附・口部》:“唳,鹤鸣也。”丁福保《说文诂林》:“案,慧林《音义》七十九卷五页‘唳’注引《说文》:‘声也,从口,戾声。’盖古本如是,今逸,宜据补。”后泛指鸟鸣。《玉篇・口部》:“唳,鸟鸣也。”
由上下文有“鹤鸣云端”语看,本条径释作“鸟鸣”,不妥。可改作:鹤鸣,也泛指鸟鸣。
2. 《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⑤:“〔愠〕生气,发怒。”(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3页)
按,愠,《说文・心部》:“愠,怒也。”《玉篇・心部》:“愠,恚也,即也,恨也。”《诗经・邶见・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毛传:“愠,怒也。”《后汉书・冯衍传下》:“愤冯亭之不遂兮,愠去疾之遭惑。”李贤注:“愠,怨也。”唐柳宗元《梓人传》:“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由是,“愠”是埋怨、怨恨的意思。埋怨、怨恨与生气、发怒是有程度上轻重、发泄方式的不一的区别。“人不知”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意思,此时,人的正常心情应该是怨恨,而不是简单的生气、发怒。故此处的“愠”当注为“怨恨、埋怨”。
3. 《论语・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注⑤:“〔弘毅〕刚强,勇毅。”(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5页)
按,弘,动词,光大,扩大。《字汇・弓部》:“弘,大之也。”《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毅”有果决,刚强,坚韧的意思,《说文・殳部》:“毅,有决也。”《广韵・未韵》:“毅,果敢也。”引申有意志坚强的意思。“弘毅”,即使意志坚强。本条所释,仅仅揭示“毅”的意思,并没有揭示“弘”的意思;注释成“刚强、勇毅”,亦未能揭示该词作为动词的性质。
4. 《马说》(韩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注⑦〔或〕:“有时。”(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5页)
按,按前后语意,大概是说一日能跑千里的马,其食之也多。“或”解作“有时”,则不能突出这样的意思。当解作“常,时常”。作此义时,古代文献中的例子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九年,慧星见,或竟天。”《后汉书・盖延传》:“延等往来要击宪(董宪)别将于彭城、郯、邳之间,战或日数合,颇有克获。”唐王昌龄《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诗:“酒肆或淹留,渔泽屡栖泊。”
5. 《诗经》:参差荇菜,左右d之。注释③〔d〕:“挑选。”(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3页)
按,由《诗》句式,可知“d”与“流”“采”一样,都是采摘、捞取的意思。《尔雅・释言》:“d,搴也。”郭璞注:“谓拔取菜。”《广雅・释诂一》:“d,取也。”课本以“挑选”注,可能源于对《毛传》注释的误解。《诗・周南・关雎》“左右d之”《毛传》注:“d,择也。”《毛传》此注下,“择”应读作zhái,即“采摘野菜”的意思。《庄子・让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吕氏春秋・慎人》:“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
6. 《陈涉世家》(司马迁):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注释???〔刑其长吏〕:“惩罚当地郡县长官。刑,惩罚。”(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7页)
按,“刑”解释为“惩罚”,不妥。由“以应陈涉”事看,“刑其长吏”即杀掉长官的意思。“刑”有“杀”义。《广雅・释诂四》:“刑,刭也。”《吕氏春秋・顺说》:“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颈,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高诱注:“刑,杀也。”《战国策・赵策二》:“(豫让)自刑以变其容。”《韩非子・二柄》:“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后汉书・列女传・刘长卿妻》:“生一男五岁而长卿卒,妻防远嫌疑,不肯归宁。儿年十五,晚又夭殁。妻虑不免,乃豫刑其耳以自誓。”教材注为“惩罚”,可能是为了避复(下有“杀之”一词),其实不必。
通过以上对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研究可以看出,注释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这无疑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了阻碍。加之,学生处于学习文言的起步阶段,教材的不准确将误导学生走入学习的盲区。特别是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中,遇到一些与教材注释不完全相同,模棱两可的注解,这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的为难。因此,文言文的注释务必做到准确、明朗。
同时,文言文中还有大量的典故、故事背景等内容,注释所提供的只是小部分情节,更为具体和丰富的资料还有待教材编写者广大教育工作共同关注和参与。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九年级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5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6-01
作为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插***具有阐释课文、刺激联想、激发想象的作用。教师合理利用插***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单纯讲授课文更具教学优势。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合理运用插***,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教科书插***的分类
根据插***内容,教师可将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分为实物说明类、人物画像类、自然景观类、事件场景类、诗词意境类等。实物说明类指的是印证课文叙述,辅助学生理解的实物***片,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插***;人物画像类指的是课文人物画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插***;自然景观类指的是自然风光等***画,如《苏州园林》(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插***;事件场景类指的是还原真实事件的***片,如《变色龙》(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漫画等。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的有效利用
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插***是配合课文情节拍摄或绘制的,与教材文字相辅相成,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处理好***文关系,巧妙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一)利用插***,展开预习
预习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海燕》(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教材中海燕在乌云与大海间飞翔的插***,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片,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加了解海燕的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利用插***,进行新课导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比如,在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这一内容时,因为学生很难亲眼看到紫藤萝,因此,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紫藤萝的插***,先进行整体感知,后观察花朵、花穗等,了解紫藤萝的特点。
(三)利用插***,展开自主探究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在阅读中难免对文章为什么这么形容和描写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插***,让学生观察插***后再反观文字描述,就容易领会作者意***,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
比如,《故乡》(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是这样写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插***,学生便不难提出“破毡帽哪儿去了”这样的问题。“毡帽”是江南水乡尤其是浙江绍兴一带农民着装的特色,为什么插***上毡帽不见了呢?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学生便能看出闰土生活窘迫,理解“我”的同情、悲哀之情。
在自主探究中除了以***解文,以***延伸也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在教《爱莲说》(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时,笔者展示了不同形态的荷花***,引导学生给***取名或配以诗文,用文字释***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利用插***,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插***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利用插***再现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再次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对照课文插***,详细讲解插***反映了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利用的注意事项
教科书中插***的主要作用是利用画面向学生传递一些知识信息,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树立“备***”意识,结合插***进行教学。在运用插***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教师自身一定要理解插***的含义,只有自己理解透彻了,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促使学生探究创新。如《故乡》(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插***,从那寸头和一字胡须来看,***上的人分明就是鲁迅,然而知道这一点还不够,教师还要明确这幅***描绘了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其次,在插***与文章之间,教师要构筑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插***与文字,认识作者是怎样用简练而生动的文字描绘事物特点的。教师还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6
关键词:“金钥匙”;方法;习惯
中***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北师大版教材以主题单元为课文编排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是以“金钥匙”的形式,在适当的时机出现并渗透的。金钥匙画龙点睛式的呈现方式,目的是让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过程中,重点地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后,并在今后长期的运用中,形成学习习惯和能力。用儿童的语言,在课文后面以小“金钥匙”的形式对阅读做指导,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所做的一种全新尝试。教材每个“语文天地”中还有大“金钥匙”。
这些大小“金钥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均衡分散在各个学段,每册教材。如第一学段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三年级时教给学生学词的方法,第七册时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第八册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第五、七册时教给学生检索的方法,第七册时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以及自我评价的方法等。然后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有序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如第七册共有大小39个“金钥匙”,分散在课文阅读和“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笔下生花”、“金钥匙”等栏目中。这种编排方式突破了文选式体例对语文教学的束缚,使语文教学能够向课外延伸,向学生的生活、学校的活动、其他课程和社会延伸,突破了按表达方式组合教学单元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的兴趣,同时,使生字新词复现率更高,有利于及时巩固所学生字新词。
“金钥匙”非常重视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如:一年级上册明确指出“写字要做到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四年级下学期明确总结了必须养成“每天阅读、边阅读边记笔记、查阅工具书帮助阅读”的阅读好习惯。这些“金钥匙”必须让学生在实际中加强运用,逐渐达到纯熟的水平,方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能力。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金钥匙”的要点当作知识点进行传授。
有的老师认为既然“金钥匙”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策略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为了强化这些方法和习惯,把“金钥匙”当作知识点对学生讲授,刻意地落实到记忆要点和结论上,让学生死记硬背。其实,“金钥匙”应当注重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养成习惯,“金钥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有些老师觉得不以传授知识点为主,就无所适从,好像把握不住对学生的要求了。这是因为他们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较深,希望老师们在今后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法,培养学习的好习惯等方面来。我们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
但往往教师对“金钥匙”的重视不够,或是混淆于一般的语文知识,忽略“金钥匙”。从出现的地方开始呈现,从此就应一直指导学生掌握运用下去。部分教师仍将它等同于一般知识,教过即完,这就大大削弱了北师大版教材重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新课程意***,使学生在学习北师大版教材中,越学越难。年级越高,学习内容难度越大,而学生掌握的方法却进步太慢,势必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陷入困境。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对整个教材中的金钥匙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好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操作。金钥匙是教材对相应的主题单元或课文涉及到的学法进行的一些时机性的提示和引导,更多的像金钥匙这样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应该是教师适时渗透,不断指导、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样,才能让“金钥匙”成为提醒学生在学知识中习方法,从而形成能力。
“金钥匙”从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以培养“会学习”的人。金钥匙安排在每个单元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金钥匙”穿插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补充。
除上述内容外,还应注意“自检”的内容。自检能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自检”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调试。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经常回头看的习惯,不在于自检的方法和水平上的要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7
一、充满哲理思辨:阅读技能培养新设计
在阅读认知过程中,要进行文字辨认、词义理解、句子加工、篇章分析等各种技能活动。阅读技能的培养途径、方法和手段,需要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才能改变阅读教学中常常把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误认为技能培养的状况。洪编教材,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整体阅读思想的指导、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痼疾,采用“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编写体系,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构建了阅读技能的培养体系。
1.在语文技能协调发展中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改变过去诸多教材以单一内容为主线的编选体系,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一本书”是说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教学体系。“一串珠”表示教材每个单元像珠子一样,都是听说读写思的“集成块”。“一条线”是说单元相互连贯,教材是听说读写思训练的多股交织的“集合体”。在整套教材、单册课本、教学单元乃至单篇课文中,都能将读、写、说、综合实践以及有关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用阅读来带动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等活动,同时又以写促读、以说促读,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2.在教材结构元素中突出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结构包含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等四个系统。其范文系统多用主题合成单元,如“长征之歌”、“至爱亲情”、“金色年华”、“民俗风情”等,有助于学生对同类题材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对朗读、诵读和速读等阅读技能的培养不无益处。知识系统融入单元前的导读、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专题学习及附录当中,知识的积累引导阅读、促进阅读,促进阅读技能的训练。助读系统,课文的注脚、富有启发性的读中评注、九年级上下两册中十一个单元的“学会读书”系列所介绍的读书技法和策略,对阅读技能培养有着直接的帮助。作业系统,整套教材每篇课文的作业,都有阅读技能训练的因素,很多阅读技能训练还明确了训练方法和要求。
3.在教学关系的辩证处理中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试***对语文教学作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关系作辩证分析。例如:教材阅读技能的培养,在单元编排中都有分与合的问题。从分的角度看,单元内的讲读、扶读、自读,构成了一个从“教”到“不用教”的上升螺旋。从合的角度看,每个单元螺旋都是一个多种阅读技能的“集成块”。再如:从度与量的把握来看阅读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必须适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和思维状况,不能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和可能。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量力性原则,赞可夫提出高难度的原则。单元内精读、略读、诵读三类课文的选择难度递减,既注意量力,又注意难度,能够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阅读技能的提升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二、观照阅读方略:阅读技能培养新范例
阅读技能是阅读方***的重要内容,可分为普通阅读技能和专业阅读技能。普通阅读技能适用于各种阅读材料,它包括基本的阅读技能(精读和评读)、常用的阅读技能(略读和浏览)、高效的阅读技能(默读和速读)、突破性的阅读技能(问读和查读)等等。培养普通阅读技能通常采取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猜测阅读、比较阅读、对话阅读、整体阅读等策略。洪编教材中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有着清晰的思路,共设计了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训练点35个,解决了阅读训练序列问题。
1.教材的知识系统提示阅读技能的养成方法
洪编教材在七、八年级作业练习中在分散介绍阅读要求、强化阅读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集中安排十一个单元,突出阅读学知识介绍和阅读技能训练,成为“学会阅读”系列单元,作为九年级学习的重要内容。九年级下册五个单元“学会阅读”系列较详细地介绍了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方法。从信息获取方式角度看,有默读、略读、精读、速读等方法;从信息反馈策略角度看,有质疑阅读、感悟阅读等方法,既有显示思维流向的“发问”,又有反映语言再现能力的“复述”;从信息处理形式角度看,有圈点、批注、提要、撰写心得等多种方法;从信息储存途径角度看,有熟读成诵和摘记卡片等形式。
2.教材的范文系统引导阅读技能的培养路径
范文系统循环编选教读、扶读、自读课文,精选和编配一定数量的扶读课文,作为阅读学习过程中由教读到自读的中介,助以读中提示,为教读的“举一”过渡到自读的“反三”架设桥梁,这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洪编教材“单元合成”在扶读课文编排上注意选文的特殊要求,其内容比教读课文略浅,但又比自读课文稍深;语言表达形式上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有明显的类似处。扶读课文的读中提示多采用评点式和鉴赏式,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语言知识、篇章结构等分析过程都展示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借助扶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根据读中提示“寻文觅路”,从接受教师的启发逐步过渡到***的自主阅读。
3.从阅读的质和量上保证阅读技能的目标达成
洪编教材除介绍“走进***书馆”、“网上阅读交流”、语文实践活动等课外阅读学习方式外,还重点安排了“名著推荐与阅读”。名著荐读将整本书的阅读引入课堂,打破历来课堂上读单篇文章的惯例,扩大了语文学习资源,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洪宗礼主编的《语文读本》倡导“高级阅读”,即阅读文本所反映的水平要高于阅读者的水平,因为学生阅读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水平如果同他们现实的生存状况基本接近,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是一种“同级阅读”。从阅读技能训练角度看,则近乎机械的重复训练。《语文读本》内容,有的与课文内容相联系,有的与课文某些写作方法有共同点,有的选用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用课外阅读加深和补充课内的阅读。
三、呈现人文色彩:阅读技能培养新蓝本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阅读不仅要具备普通阅读技能,还要有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够体验文本情感的专业阅读技能,如朗读与诵读、悟读与赏读、用读与写读等等。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适用于专业阅读技能的培养策略,如感知积累以培养语感的阅读策略、唤情融情以体验情感的阅读策略、引发审美以欣赏意境的阅读策略等等。洪编教材课文的助读提示、作业的阅读要求、单元后的诵读欣赏、专题中的阅读训练、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以及“学会阅读”系列,既注意技能训练材料的人文性,又重视阅读技能培养的可操作性,为学生语文阅读技能培养指引了一条富有人文色彩的绿色通道。
1.用教材助读系统指导语文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助读内容,多数课文还有读中提示,为阅读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明确到位且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会读书”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要“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读出文章味道,培养良好的语感。再如七年级下册课文《月迹》、八年级上册课文《苏州园林》、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等,都加注了读中提示,便于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信息反馈。教材还专门设计一个单元——九年级上册自由读写单元,让学生仿照“读中提示”范例,自己编写“读中提示”,训练对读物进行圈点批注的阅读技能。
2.用教材作业系统明确语文阅读技能的训练要求
洪编教材的作业练习形成了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综合训练序列。练习中对阅读技能的要求很清楚,便于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初中六册语文课本共有35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配了诵读欣赏内容,有33个单元的课文后面安排了练习;课文156篇,其中有146课安排了练习。在146课的练习中,共有练习题569道,其中除去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外,有阅读技能要求的题目共有122道,这当中要求朗读的有29道,要求诵读的有17道,要求背诵的有45道,要求速读的有2道。这些题目中,几乎涉及了各种阅读技能的练习。其中积累性背诵的段篇已超过50,如果加上每个单元后的诵读欣赏内容,背诵篇目不低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朗读、诵读等训练有助于学生感语、品味、鉴赏能力的培养,在积淀语感过程中体验人文情怀。
3.用语文专题和实践活动培养语文阅读技能
洪编教材中编排语文专题共10个、语文实践活动12次、综合学习与探究11次。专题学习除最后一个是初中语文学习情况调查,其他都是用阅读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养成获取信息的阅读技能内容。专题学习分阅读参考、思索质疑、讨论研究三个栏目,如七年级上册的专题《狼》。这一专题设计好就好在把读、写、听、说、思糅合在一起,把“读”放在第一位。了解认识“狼”靠文章选读,比较分析“狼”要拓展阅读,评点欣赏“狼”的形象则离不开搜索阅读。有关“狼”信息的获取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技能训练和阅读策略运用的过程。这里不但要阅读教材,还要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浏览网络信息;不但有精读、默读、略读、速读、疑读、查读的练习,还有悟读、赏读、用读、写读等等的练习。这是语文阅读技能的综合应用。
七、八年级的语文实践安排,近一半活动与阅读技能是直接相关的。如“走进***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离不开阅读技能的应用,而“赛诗会”等活动则是语文阅读技能展示和提升的大好机会。九年级的综合学习与探究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如主动搜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积极为解决问题去整理资料,占有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说,综合学习与探究是阅读技能形成、应用和提升的重要演练场。
四、关注文体特征:阅读技能培养新尝试
文体是文字作品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样式。正确解读文本的方法需要注意文体特征的规定性,需要随文体的不同来选择阅读方法、调整阅读策略。洪编教材有关文体常识分散于读中提示、课后作文练习以及综合学习与探究中,应用文示例等内容安排在附录里,这与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不同。“语文版”国标本按文体组织单元,进行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训练。从整套洪编教材看,文体意识主要是通过以写促读、读中评注来培养的,教材对文体阅读技能培养作了有益尝试。
1.洪编教材不同文体课文的编配及分布
从单元编排体例上看,七、八年级大多用主题来统帅课文合成单元,九年级则以阅读技法为主合成单元,单元内的文体意识不很明显。但从整套教材的阅读技能培养看,文体意识还是有所体现的,同类文体的阅读技能相对集中地训练:写实作品在前三个学期侧重记叙文、说明文,后三个学期侧重议论文;文学作品选文占66%,七、八年级侧重散文、诗歌,九年级加强了小说、增加了戏剧。
2.用诵读欣赏和课文评注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
“诵读欣赏”是洪编教材单元合成中的固定部分。全套教材35个单元,有35次诵读欣赏,有利于诵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这种阅读技能持之以恒地训练。诵读欣赏的内容有97段(首),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独白、对联、警语等等,其中古诗词有38首。这些不同文学体裁作品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不同文体的差异。
课文评注,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注读。整套教材的示范注读,每册两课,共有12课,对经典散文、短篇小说和诗歌标注读中提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还示范说明不同文体阅读技巧,从而帮助培养阅读技能。如对朱自清《春》、《绿》、《背影》的评注,对写景散文和写人散文的叙写顺序、层次和表达意***、表达方法、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都作了提示。再如对鲁迅作品《孔乙己》和《故乡》的评注,扣住小说的特点,抓住细节对人物的肖像刻画、心理描写、动作和语言的叙述进行了分析,对小说中情节的深刻含义以及环境描写所预示的变化也作了提示。教材对贺敬之和徐志摩的现代诗歌的评注,也紧扣文体特征,对诗歌《回延安》和《再别康桥》中词语的锤炼、诗句的节奏、情感的表达、想象的再现、意象的概括、修辞的手法等等都作了赏析。
3.用以写促读的方法增强语文阅读中的文体意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8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实施单元教学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精心设计整体教学计划,努力做到“四个一”。
语文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思路,努力做到“四个一”:依托一个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一套教材,熟悉一册课本,明确一个单元。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其理念和标准,了解整套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意***和体系特点,熟悉当前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意***,明确当前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时序、过程设计等。
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时,可以参考每单元之前的“单元教材支配表”。此表提要式分条列出本单元读、写、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等的主要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建议和精、略读课文安排建议。当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适当调整,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如笔者在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亲近文学”单元的教学时,将开篇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放到了本单元阅读教学的最后一课时教授,并作了略读处理。因为,笔者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量小,对文学没有太多直观认识。而《为你打开一扇门》对文学特征、内涵、功能等的论述又比较抽象。如果按部就班,首先教授此文的话,非但不能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还会打击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信心。为此,我先安排了浅显易懂的《繁星》,生动曲折的《安恩和奶牛》,优美流畅、富有哲理的《冰心诗四首》,再安排了简短有趣的《古代寓言二则》,散文、小说、诗歌、寓言,体裁多样。之后,我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赵丽宏对文学的阐述。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二、有效开展比较教学,多角度、多层面“求同求异”。
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按照主题来合成单元。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既有共同的主题,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因此,实施单元教学可以常用比较教学法。有效开展比较教学的方法可概括为“求同求异”,通过对语言材料全面深入地比较和探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理解鉴赏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聚合性和发散性思维。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之歌。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七律 长征》、《<长征组歌>两首》、《老山界》、《草》、《<长征>节选》),若从求同的角度看,它们有很多共性。首先,题材都与“长征”有关,记述了长征途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其次,表达方式方面,都采用了叙事和描写,多少不同而已。最后,五篇课文的主题,都表现了红***指战员的崇高精神境界,展现了红***长征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有共性,某些教学环节的要求、处理可以相同或相似。如:朗读基调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若从求异的角度看,它们各有个性。首先,五篇文章体裁不同。律诗、歌词、回忆录、小说、电视剧本,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体特点,把握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一般方法。其次,从描写角度来看,前三篇描写景物较多,后两篇描写人物较多。教师可将各篇文章中的描写性语句找出,然后比较差异,并探寻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主题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七律・长征》侧重表现红******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组歌>两首》侧重表现用兵如神和红***战士的***理想;《老山界》侧重表现红***优良***传统;《草》侧重表现周副***的高尚人格;《<长征>节选》侧重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可指点学生通过体会细节,品读关键语句来把握差异。
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9
一、在形义结合中显汉字情理
以下是我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时的教学片段。(课件演示:夕阳下沉***)
师:从***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太阳慢慢地往下沉。
师:(板书“下沉”)太阳下沉,“沉”字是一个生字。(出示“沉”)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生:左右结构,左边三点水,右边是“冗”。
师:你用了部件相加的方法记住了“沉”,是一个好办法。
师:古代的人把它写成这样(板书“沉”的甲骨文字形),周围是水,中间是牛,表示牛沉到水中,跟浮相反。
师:沉到水中还能看见吗?
生(齐):当然看不到。
师:是啊,所以写右边的“冗”时,能不能在上面加一点?
生:不能,如果加了一点头就露出来了,就不是沉在水中了。
教学反思:大部分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着紧密联系,且蕴涵着耐人寻味的情理。以上案例中,我将汉字分散到看***学文中,在掌握读音的同时,对学生记忆字形的方法及时予以引导,通过字理分析由字形联想到字义,将形义巧妙结合,学生对“沉”字有了形象的感知与记忆。这一过程,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曲线规律,学生学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又体现了字理识字具有的博采众长的兼容性,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在读、记、写、扩中求识字效率
以下是我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活化石》时的教学片段。(在同一时期生活过的动物,许多早就灭绝了,大熊猫却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
师:“代”字和我们前面学的一个字长得很像——化,这两个字是兄弟,你怎样区分它们呢?
生:“代”字右边是“戈”少一撇;“化”字右边像“七”,但“七”的横要改成撇。
师:我们一起来写这个“代”字。(老师范写,边写边说)斜钩要拉长。(学生书空,描红,书写)
师:在家里,爷爷奶奶是——一代。
师:爸爸妈妈是——一代。
师:我是——一代。
师:我们家有三代人,一代一代,代代相传。
师:“代”字很有趣,与不同的字可以组成新的词。
师:数学老师生病了,我来代他上课,是——代课;学校举行讲故事比赛,我选汤轶涵参加,她是我们班的——代表;我自己的事情让别人替我做,是——代劳;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努力学习,这是你必须付出的——代价。
教学反思:在随文识字中教师要把生字的读、记、写、扩落实到课堂阅读教学之中。我们在课堂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重识轻写。要么是教师纸上谈兵,光说不练;要么是让学生“书空”而不让学生“书写”。殊不知“书空”并不等同于“书写”,“书空”只能解决笔顺问题,“书空”的字不能在头脑里留下记忆的痕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读、记、写、扩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三、在理解运用中助语言内化
以下是某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时的教学片段。
师:梅兰芳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
生:是两件事。
师:那么这两件事能不能同时做?
生:不能。
师:所以书上用了一个关联词,你找到了吗?
生:或者。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到“或者”这个词。(出示句式练习)
1.体育课上,同学们在操场( ),或者( )。
2.下课了,小朋友们可以( ),或者( )。
3.星期天,我在家( ),或者(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10
关键词:Go for it;新课程改革;教材整合
21世纪初,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材改革成为其中的亮点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2012年秋季,江西省统一使用了人教版新标准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很多教师认为这是一套非常好的教材,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学生基础较差的班级,教材的部分材料内容偏难,教学时间紧迫,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不理想。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之下,我认为对教材进行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补充,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好方法。
教材的整合在实际运用中应以发展性、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原则。教师在整合教材前,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整合教材的方法也有很多。
一、整合不同年级教材内容
将七级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该更多的适用于中考复习阶段。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都是采取从七到九年级逐一复习课本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耗时耗力,还割断了一些相同话题单元间的连贯性。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以“话题”为单元。例如,复习“food and drink”话题时,可以将七年级上册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七年级下册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和八年级上册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结合起来,以食物为连接,复习相关的语言知识。
二、整合不同单元内容
同一教材,不同单元内容的整合其实是单元之间的顺序调整。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及教学需要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考虑到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新教材往往把一个学习内容(如一个语法现象)分散在几个单元或几册书里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把某些知点提前进行讲授。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和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结合起来,讲述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三、整合同一单元内容
1.做加法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如,七年级上册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中,在Grammar Focus部分中教材只列举了一般疑问句,但学生必须要掌握到两种人称的各种句式,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增补这部分内容。
2.做减法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教学内容不易操作,这个时候教师可作适当删改。例如,八年级上册Unit 4 1b中,要求学生填写一些影院的名称,意义不是特别大,教师可以对题目进行删减或更改,设置一些新的题目,针对形容词最高级的一些单词来填写。
3.顺序调整
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顺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我们教Section A 1b和 1c时,往往颠倒顺序,让学生充分练习句型后,再听1b效果更好。
四、花样处理同一单元某一内容
《Go for it!》每一个单元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两个部分,A部分以听说为主,B部分以读写为主。尤其是最新版的教材,增加的写的部分。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上方式得当,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语言,再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习得语言,从而达到巩固和强化语法知识的目的。例如,Book 1 Unit 9 section A 2a,可在听力之后,鼓励学生把听力改编成叙述性的小短文,尤其是改成以第三人称单数做主语。因为很多初学者在主语是第三人称情况下动词后忘加s或es,这样学生在练习听力之余还可以强化一般现在时的表达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