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情人的诗篇1
1、长夜难眠思绪缠,窗外竹影乱心弦。香榻碾转望明月,一半清辉一半甜。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3、七分情太重,三分情太轻!重的放不下,轻的拿不起。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思念至今。
(来源:文章屋网 )
思念情人的诗篇2
一、了解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必然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紧密相连。诗歌又是时代的产物,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了解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主旨。例如,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教师可简介其生平思想:早期生活在金人占领的沦陷区,曾参加领导了起义***的抗金斗争;中期南渡以后,长期为地方官,力主抗金复国,不为统治集团所采纳,屡遭排挤、打击;晚期,长期闲居,寄情山水,但仍关心时局,不忘恢复中原。正是由于作者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辛弃疾的词有表现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豪情,更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这需要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用典
指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或前人诗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以少数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借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
2.互文手法
指上下文意互相补充来理解。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理解为主人客人同时下马又同时上船。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理解为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滩,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3.衬托
有正衬和反衬,正衬如乐景写乐,哀景写哀。重点把握反衬手法①以动衬静。例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即采用这种手法,悠扬的钟磬之音更显出禅院的幽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表达效果。②以乐景写哀情。例如,杜甫《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绿水缭绕,群鸥飞翔的景色是美丽的,但没有人来访,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
4.虚实相生
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感情。例如,柳永《雨霖铃》上片写眼前分别为实写,下片想象别后生活为虚写,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再如,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是想象扬州过去的繁华,为虚写;“荞麦青青”“废池乔木”是今日所见扬州的荒凉,为实写,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5.倒装
如杜甫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顺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运用倒装,强调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写出了长安风物之美。
6.以小见大
用小景物显示大境界,小事物表达大内容、大主题的手法。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从对面来写的手法
有些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不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是想象故乡如何思念自己,这种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的写法,更能表达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月夜》中“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想象的是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景,更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山东兄弟,而是想象家乡亲人登高赏菊,思念自己。
二、理解意象,把握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意象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古典诗歌的常用意象熔铸了诗人特有的情感,理解意象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杨柳”常用来传达惜别之情,“月”引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思念故国的感情,“梧桐”常表达凄凉愁苦之情,“梅花”象征高洁等等。
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的描绘***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构成意境。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并列,描绘了一幅意境凄清的早行***,道出了道路的辛苦和羁旅愁思。
三、分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表明对人物事件的爱憎。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接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四、注意诗歌的题材特点
1.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思念,如柳永《雨霖铃》。
2.怀古诗:①可表达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②可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杜牧《扬州慢》。③可借古讽今,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边塞诗:①表达思念亲人、思归故里的感情。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②表达英勇杀敌、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塞下曲》中有“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咏物诗: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借物表达自己的品质和思想感情。
5.闺怨诗、羁旅行役诗:表达妇女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或行人对妻子的思念,如欧阳修《踏莎行》既写出了行人对妻子的思念,也写出了妻子对行人的思念。
6.田园诗:①写田园之乐,如王维《山居秋瞑》。②写归隐山林之志,如裴迪《送崔九》。
五、注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整体语言风格,积累语言常用术语,如清新自然、质朴平淡、典雅工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形象生动、雄浑豪放等。
思念情人的诗篇3
【关键词】诗意;阐释;问题
诗意一词无论在日常交流、学术话语还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都能频繁见到。日常交流时我们会听到诸如“充满诗意”、“富有诗意”之类的说法;学术话语中我们既可见到许多带“诗意”字样标题之作,也可从维柯、歌德、马克思、普鲁斯特以及海德格尔等人著述及中国文论中看到诗意一词;中国文学作品唐诗、宋诗以及西方文学作品如荷尔德林的诗作、《追忆似水年华》等小说中该词也会被频繁见到。在生活中,人们也会品味到诗意。迄今,既有如西方学者维柯、海德格尔等人的著作也有如中国学者张思齐的著作《宋代诗学》和邢海珍的论文《文学诗意的范畴界定》对诗意作过阐释。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诗意指什么。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倘若说日常交流用语使用诗意一词其具体所指可以不严格追究还说得过去的话,在学术著述或者文学作品中使用诗意一词就需要认真考究了。就日常交流而言,语言的使用与使用者的生活时空密切关联,语词使用带有某种相对临时性,随着该时空的变化,语词意义也会随着消失;但就学术著述或者文学作品而言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些作品将会流传下去被更多的人所阅读,因而其语词运用特别是关键语词的运用就需要考究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的。鉴于人类对诗意生活的趋之若鹜,这一语词当然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关键语词,因此其所指,尤其是该词在学术著述和文学作品中之共通性意义需要界定。对此,国内学界有所尝试,但还不充分,也未取得基本共识。
中国学者运用诗意一词的情形比较普遍,但专门探讨此概念者主要有张思齐和邢海珍两位。张思齐在其著作《宋代诗学》中指出,“诗意是中国诗学中一个重要范畴。诗意又称为诗思。所谓诗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诗的内容和该内容所产生的意境。二指事物所表现的类似于诗歌所产生的能够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前者是诗歌本身的本质要素。后者是以诗歌的认知方式作用于其他事物的结果。”可以看出,该定义的出发点是通过诗歌的内容及其认知方式所达到的效果。
在《文学诗意的范畴界定》一文中,邢海珍将国内学者关于“诗意”的界定归结为“诗意是文学的基本概念”,认为其意义可以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广普的称谓,即人在生活中所能体验到的一切美感形态,当然也包括人类的艺术活动,凡能引发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均可称为“诗意”;二是文学艺术的称谓,即指文学艺术作品中由创造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法创作而成的情境和氛围,并在受众的心中产生一定的感染效应,这种艺术的美感形态也可称为“诗意”;三是诗歌文体中的具体称谓,即指诗歌的意境,诗歌是通过“境”来表“意”,诗意也就是诗的美感。还可进一步拓展,诗是抒情的文体,诗意即是诗人情感表达的基本形态。”就第三个意义,作者把张思齐在《宋代诗学》中对“诗意”的界定作为主要例证。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主张“应当从‘诗’这个基本前提出发”“更深入地挖掘诗意的基本内涵及发展过程”,最后,作者指出,“所谓文学诗意,就是在文学表达中由作家独特感受作用而通过语言文字的表意系统实现的美的感染形态。”
这个界定是目前国内学者根据中国语境对“诗意”这一概念所进行的基本界定,应该说这也代表了国内学界对该概念的基本认识。如果就诗歌或者文学作品的整体情形而言,这个界定是符合基本事实的,正如作者所说,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都含有诗意,诗意“不为诗歌文体所独有,但它与诗歌文体也有割不断的亲缘关系。任何诗歌以外的其他文体都暗含着诗,它们之中的诗意都是一种‘诗’的转移,是作家的诗的素养、诗的情怀转化为其他文体中成为具有艺术气质的诗意的。”然而,仔细分析也会发现,这个界定有问题。原因是作者把“诗意”看做文学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一种“美的感染形态”;这样,“诗意”就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学的、可以从文学作品离析出来的东西。
这种情况给人的基本感觉是,好像没有诗,便没有“诗意”,从语言学存在看,这倒是对的。即使扩展开,没有艺术就没有诗意。这是一种。另外,诗意的比喻性意义也很常用。就现在的语境看,的确是隐喻;但应该考察其原始性意义。这一观点问题在于:诗本身是精神产品,因此,说诗意出于诗歌就有唯心主义之嫌。根本原因在于未科学看到诗意(含其比喻性意义)的真正本质。
其实,无论张思齐还是邢海珍,很显然,他们都是从“诗”这一概念出发去阐释“诗意”的,因此,还需要继续追问;特别是,如果联系诗歌创作实践过程而不仅仅是诗歌作品本身考察,更会明确这种阐释的本末倒置性。其实,当张思齐指出“诗意又称为诗思”时,已经涉及到了创作实践问题,只是他没有深入下去罢了。很显然,诗思指的是因为某种特别情境的刺激使诗人产生的一种作诗的想法,正是这种想法促使了诗歌作品的产生。因此,具体而言,一首具体的诗歌诞生大致应该经过这么几个步骤:一是诗人受到某种特别情境刺激,思维(回忆或者想象)被激活,体验到一种不寻常的生命活力;二是这种活力进而促使诗人产生作诗的冲动和作诗的方法,即所谓“诗思”,如清朝诗人郑珍《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诗中所言,“我诚不能诗,而颇知诗意: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固宜多读书,尤贵养其气;气正斯有我,学赡乃相济。”三是通过具体的写作技巧将体验到东西转化为具体的诗作。在这些步骤中,其实第一步中的某种特别情境即是真正的“诗意”,这可以从唐诗宋诗以及中国文论中对诗意一词的使用可以看出来,何其芳曾指出,“诗意……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的东西。此外,从本体内涵看,“诗意”并不是“诗”派生出来的,相反,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诗”却是“诗意”的产物。这在《中国诗性文化与诗观念》同样被提到,该书作者指出,持续的社会心态导致了诗需求,这种心态转化为诗的创作行为和文本构成中,则形成独特的语言,一项所传递的审美心理因素——诗意。诗意的公认程度和普遍心理认同,构成了诗观念基础。诗……文化现象……诗的性质在本质上就是文化中的诗性。中国诗史……呈现着对于诗的本体意义的感性认同。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内学界更倾向于从诗这一概念而不是从具体的生命体验出发去阐释“诗意”呢?笔者认为,其中有文化惯性(文化无意识)在起作用。
首先,对该概念的理解很容易受到构词法的影响。就构词法而言,中西语境中的“诗意”均属于“诗”一词的派生词;因此,从诗这一概念出发进行阐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次,这还与人的记忆特点有关。一般来说,人们所记住的往往是某种静态存在的结果,这样,就诗而言,被更多地关注的是具体的诗歌作品本身而不是其产生的动态过程。这也容易导致这类阐释方式。第三,文化惰性也起着作用,毕竟,深入阐释任何一个概念都是艰苦的工作,能进行阐释已经不易,因此阐述到什么程度并非阐释者最为关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邢海珍.文学诗意的范畴界定[J].绥化师专学报,2003(03).
[2]张思齐.宋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思念情人的诗篇4
一、要注意题目
吴齐贤在《论杜》中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
诗词当中有些标题就是题眼,诗眼,词眼。通过标题就能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高考题)、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考生如能抓住题目中的“喜”、“览古”、“送”、“闻笛”、“咏”、“怨”、“思”等,这些词句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有明显的感彩和词义上的暗示性,考生若能带着这些思考来读诗,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注意作者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汉晋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南唐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唐代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三、要注意注释
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鉴赏诗歌作准备。
四、要注意书面表达
平时练习,高考答题在很大程度上,学生“重理解,轻表达”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或先写结论然后分析或先分析再写结论等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逻辑合理,鉴赏表述时前后贯通,自圆其说,合理恰当。
考生“注意四点”,平时加以揣摩,练习,高考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笔者结合高考中的实例,向广大高中学生进一步阐明其中的道理。比如,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命题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命题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思念情人的诗篇5
关键词:诗经;兴象;文化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诗经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以简约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劳苦大众勤劳劳作,安逸生活的生动画面,其中使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更是我国文学艺术上的一大创举,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其中,兴这一创作手法在诗经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本文认为,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兴这一表现手法通过借助外部事项来表达内心主题。随着对事件中心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关于兴的话题被研究出来,d象就是其中一个。兴象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在唐朝诗歌中最早体现出来。
一、动物兴象
(一)鸟类兴象
在诗经表达中,诗经开头时就是兴象开头,使用鸟类兴象来表达自身感情。据不完全统计,在整首诗经三百多篇中,鸟类兴象的使用程度高达五十多首。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诗歌大多围绕着孝道和亲情进行阐述。与此同时,还围绕着男女的感情和婚姻进行阐述,体现了爱情的主题。
1.思归之鸟。在诗经的三章中,每一章都会体现黄鸟的兴象。在这之后会写出诗人对异族统治的憎恨,难于忍受异族压迫迫切希望回到故土的思乡之情。除此之外,在诗经中还有其他的关于鸟的兴象,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样也是出门在外人对于故土的思念。
2.爱情之鸟。除了关于对于家乡思念的鸟类兴象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鸟类兴象是以男女之间的情感为表达内容。在诗经中,诗经往往采用鹊与***两种物象来描绘女子出嫁,凡是与有关女子出嫁的词语中都会出现这两个词。
3.原始崇拜积淀下的鸟类兴象。鸟类与人类不同,鸟类不受任何精神世界的束缚,不具备任何价值观念,其被授予一定的价值意义主要是由于一种超现实的神秘观点。
鸟类为什么会和我国祖先的亲情相关联,追根溯源还在于我国古代的鸟类***腾。在远古时期,我国祖先对鸟类***腾非常崇拜,这就解释在诗经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鸟类兴象。***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祭祀仪式,原始社会的人们不了解生育道理,认为是精灵存在父妇女的身体中才诞生新生命,于是将这些动物作为神灵开始计时,为的是整个民族可以繁衍生息。
在诗经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生殖兴象。生殖崇拜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只能依靠简单的狩猎过活。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增加,意味着可以进行更多的狩猎活动。这是基于此点原因,人们对于生殖器非常崇拜,希望通过旺盛的生殖力量增加人口。
(二)鱼类兴象
从鸟类身上,在实践中于类型上鱼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诗经中,关于鱼的兴象诗歌非常众多,关于鱼的种类就高达几十种,表现内容也非常宽泛,表现主题与男女之间的情感有关,同时也与饮食有关。
1.合欢之鱼。在诗经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诗歌总是围绕着男女之间的感情进行描述,很多就是鱼为兴起的诗词,表达男女之间对爱情的追求。在诗经中,有关于感情的描述非常细致。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曾指出,诗经中关于鱼的诗歌非常隐晦,鱼的出现标志着男女之间情感内容的出现并且引申出一些隐喻,如打鱼、钓鱼,这些鱼都与情感相关。
2.宴饮之鱼。除了男女之间的情感之外,对于鱼的兴象表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那就是餐饮话题,尤其是王公贵族的餐饮活动。在诗经中,许多关于餐饮鱼类兴象的表达有很多种,如南有嘉鱼,君子有口等等都是与有关。
3.生殖崇拜作用下的鱼类兴象。对于鱼类兴象表达不同的含义,在本质上两者却是相同的,都源于人类对鱼类生殖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在急需繁衍后代的情况下,原始人们将眼光投入了自然界。在远古时期,由于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原始人对鱼的崇拜非常强烈,这种崇拜也是宗教意义上的崇拜,人类希望通过吃鱼获得强悍的生殖能力,以此扩大自己的氏族范围。
二、植物兴象
(一)树木兴象
1.家国之树。在诗经中有很多表达的人们妻离子散,独居他处,远离家乡之意,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在诗句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中间虽然就没有兴象,但是从侧面上却反映了树木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
除了与故乡具有联系之外,树木兴象还具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贵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例如诗经中有句名言,南有湍荆甘犀累之。这表现贵族之间在一起宴饮场景,描绘了贵族大人之间欢乐景象。
2.恋情之树。在树的兴象中,还有一部分是诗经诗句是与恋情有关,用树木来歌颂男女之间恋情。例如在诗句中使用乔木支持,来表示树的兴象。在全诗文章中,作者感叹没有能够得到自己心仪女子,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自己心仪的女子共度良宵。又如在诗经《唐风・有m之杜》中,作者通过树木表达了求贤、求爱、求美食的思想。
(二)药草兴象
1.思乡之草。在西周末年,周王朝日益腐败,诸侯之间开始了吞并战争,劳动人民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长期背井离乡,需要为诸侯的争霸战争服兵役和劳役,故在许多事件中出现了对故土怀念的情感,表达了远出在外的士兵常感寂寞之情,在表达这些情感中,许多诗句中都带有草药的兴象。例如在《{风・载驰》中就明显表示出了作者在回家路上遭受百般刁难,再无法回到自己家乡时所抒发的情感,表达了自身思乡之情。
与远出在外的家人一样,在家留守的亲人也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亲人,盼望的亲人可以早日回归,在诗经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如《召南・草虫》都表现的这些心情。
2.相思之草。除了思念家乡之外,诗经其他词语也表现了恋人之间不能相见的思念之情。例如在诗经《后妃之志》中,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首女子思念自己丈夫所创作出来的思绪,整首诗时以采采卷耳为开头,不断深入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参考文献:
[1]桀溺.牧女与蚕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70.
[2]吕氏春秋[Z].中华书局,2013:86.
[3]刘安.淮南子[Z].中华书局,2013:332.
[5]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第一零四二册[Z].商务印书馆,2015:320;313.
思念情人的诗篇6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品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感悟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预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大人小孩,谁都能吟诵一两首诗。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学生背诵交流。
教师小结,投影显示常见思乡诗: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思乡诗—《乡愁》。
二、欣赏歌曲,简介作者
1、多媒体播放歌曲《乡愁》。
教师:这首歌是由著名歌唱家佟铁鑫演唱的,他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作为歌词。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作者余光中。
2、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四十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等。1971年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教师:仅仅用了20分钟就一气呵成的一首短短小诗,却广为流传,甚至成为诗人余光中的代名词。***曾经在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侨华人时,就引用了《乡愁》中的诗句。他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觞,乡之深愁。”道出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声,这首诗再次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三、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教师配乐朗诵。(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思考:听着这样的一首诗,大家的内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种什么感情呢?
明确: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朗读技巧。
方法指导: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深沉柔美而略带哀伤,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具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乡愁”“小小”“邮票”)
我/在这头(重读“这头”,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头”,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乡愁”“窄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乡愁”“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乡愁”“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以看出来。
2、诗人的思乡情感是借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呢?
明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3、作者为什么分别选用这四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要求:同学们先自学,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乡愁怎么会和邮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小时候的余光中离开家乡在四川求学,身在他乡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来传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师板书:邮票---母子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乡愁怎么会和船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长大后与妻子相隔两地,只好借助一张张的船票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对家的思念(教师板书:船票---夫妻分离)。
男生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乡愁怎么会和坟墓联系在一起?
点拨:矮矮的坟墓表达了自己对已故母亲的深深思念(教师板书:坟墓---母子死别)。如果说前两种思念纵有万般愁绪,终有所寄托可以排解。而此时,矮矮的坟墓却永远的阻隔了生者与死者,母亲再也听不到儿子的呼唤,再也无法感受儿子深切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种凄凄的别情。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乡愁”“小小”“邮票”)
我/在这头(重读“这头”,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头”,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乡愁”“窄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乡愁”“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乡愁”“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以看出来。
2、诗人的思乡情感是借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呢?
明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3、作者为什么分别选用这四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要求:同学们先自学,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乡愁怎么会和邮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小时候的余光中离开家乡在四川求学,身在他乡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来传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师板书:邮票---母子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乡愁怎么会和船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长大后与妻子相隔两地,只好借助一张张的船票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对家的思念(教师板书:船票---夫妻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学生读出悲伤的情感。
(4)乡愁怎么会和海峡联系在一起?
海峡隔开了大陆和台湾,台湾人民有家难回,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湾浅浅地海峡。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教师板书:海峡---两岸隔离)。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还看不到两岸有交流的可能,思乡情切。作者在1992年首次回到大陆,在1995年回母校厦门大学参加校庆并发表演讲,回到台湾后,写下了绝唱《浪子回头》(投影显示):“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一百六十海里的海峡,/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离开大陆时还是英俊年轻,回到大陆时已是雪满白头。作为一个浪子对大陆、对祖国近半个世纪的期盼终于实现。让我们带着这份期盼齐读第四节诗。
小结:这首诗借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借窄窄的船票寄托了与妻子长长的爱情,借矮矮的坟墓抒发了与母亲凄凄的别情,借浅浅的海峡表达对大陆深深的思念。诗歌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主题得到升华,这正是这首诗高于其他思乡诗的地方。而现在有些人试***将台湾从祖国的版***上分割出去,这一阴谋是不可能得逞的,因为五千年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不可能被他们割断。余光中在《当我死时》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投影显示),即使死也要死在大陆,死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而当诗人得知***引用他的诗句时,75岁的老人哽咽着说:“三十年前的乡愁已让我慢慢化解,而历史的乡愁还摆在这里……”(投影显示)“历史的乡愁”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心结。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一背。
五、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画美。
诗是精当的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到美丽的画面中飞翔。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描绘当时的情景。
学生想象描绘。
示例:
画面1:“生活还适应吗?学习还顺利吗?过节还回来吗?……”一声声的期盼、一声声的叮咛,满载着母亲的牵挂飞到我的身边,我不禁热泪盈眶,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小小的邮票也请你带着我最诚挚的爱,快快飞到母亲的身边吧。
画面2:亲爱的爱人,你还好吗?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紧紧地握着手中的船票,站在船舷上,想起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想起了相聚时的柔情蜜意,想起了分别时你婆娑的泪眼,那一声“等你平安归来”一直萦绕在耳畔……也不知哪位诗人为何要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刻,我深深体验到原来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画面3:“母亲,你的儿子看你来了!”我撕心裂肺地喊着。跪拜在母亲的坟前,我双手捧起掩埋母亲的泥土。你一定在怪儿子的不孝吧,您有生之年我不能尽孝,而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矮矮的坟墓竟活生生地将我们分开了,母亲,让我再叫一声---母亲。
画面4:海风呼啸,掀动着我的衣裳,我伫立在海边,目光的尽头是海峡那头——大陆,我多想能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海风啊,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随着你到***思夜想的大陆;海浪啊,请你用尽你全部的力量把我带到我亲爱的祖国吧!
六、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一起来回味品读《乡愁》的语言形式美。
1.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短句错落有致,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音乐上: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掩抑,如怨如诉的基调。
2.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描淡写)
小结: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1、联系生活,仿照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心中的乡愁。
乡愁是。
示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故乡那轮永远明亮的月亮。
乡愁是离家时父亲久久的伫立。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叮嘱。
乡愁是记忆中古老的童话。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余光中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八、结束全课
这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品析,看得出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诗人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到:“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最后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再次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感情。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隔离普遍家国之思
男生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思念情人的诗篇7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诗——冰心先生的《纸船》(板书课题、作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冰心(投影显示):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纸船》就是这样的一首韵味悠长的抒情诗。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师: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这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这首诗,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师:大家感受到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和对母亲深情的倾诉。(板书: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对母亲深情的倾诉)下面请大家再次带着这种感情去读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来朗读这首诗?(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好,我在第二节中听出了沮丧,当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作者很沮丧。
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语气和语速去读?
生:应该用一种比较哀伤的语调、比较舒缓的语速来读。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内心特别地感伤。语速慢一点能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教师点头表示赞许)
师:谁再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像第二节中的“万水千山”应该读成重音。
师:为什么要读成重音?
生1: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生2:纸船虽然很小很单薄,但承担的是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纸船载着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思念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母亲的身边。所以这个词更能体现诗人思念之苦,思念之深。
师:你具有诗人的语言,把我们带入更广阔的诗的意境。所以我们在读“万水千山”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应该进入这位同学为我们描述的***景中去。同学们用笔为“万水千山”这四个字标上重读符号(学生标记)。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这个词朗读重音的讨论,你认为在诗歌朗读中什么样的词语需要重读?
生:能充分地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应该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深入体会诗的感情,把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标画出来。(学生自读标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看法?
生1:我认为“不灰心”应该重读。因为纸船尽管一次次地被天风被海浪吹打,但诗人并不灰心沮丧,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师:同学们同意吗?(学生纷纷点头)那就标上重读符号吧。
生2:“母亲”应该重读。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师:对,这是一种深情的呼唤,只身漂泊在太平洋中的女儿思念母亲的情切,呼唤母亲,希望母亲能听到、能了解女儿的心愿,能理解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生3:我觉得“至爱”和“求”应该重读。
师:你能解释一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3:“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求”在这里应该是“祈求”“恳求”的意思,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师:你掌握了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正因为母亲对女儿的“至爱”才使离开母亲怀抱的诗人对母亲思念不已,才会有祈求纸船实现心愿的做法。请同学们将这几个词语标示一下。(学生标示)
师: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诗节,,读出这种深情的呼唤。(学生齐读)
师:为了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老师带来了一则材料,这是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七》中的一段文字:
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地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屏幕展示,教师深情朗读)
师:但愿这小小的白船能载着诗人的心愿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为什么要借这小小的白船儿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生: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这是一种托物言情的手法。
生: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师:你是一个很会学习,很会思考的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不但懂得了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一位诗人的创作风格。让我们带着这种深刻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诗歌的感情,学习诗歌不但要入情,还要入境。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人所处的情境,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老师来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
(师配乐朗读)
师:老师初读这首诗时,被诗人真诚的情感打动了,老师试着用笔记录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海浪滔滔,天风吹卷,遥遥的海岸越来越模糊了,但心中依然清晰的是母亲泪光闪闪的双眼。我轻倚栏杆,精心地将一只只用思念与泪水折成的纸船抛到茫茫的大洋之中。但这天风、这海浪又怎能知晓我的心愿?它们无情地将我的船儿翻卷回我的身边。船儿啊,求你,平安地驶去,将我的思念、我的爱带到母亲的身边。(屏幕屏示,教师朗读)
师:老师的文字只是想给同学们一点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抒写、描述诗歌带给你的情境。(学生写作)
师:哪位同学读读你所写的文字?
生1:浪花在大海母亲的怀抱里撒着娇,而我却孤独地倚着那凉凉的栏杆。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不觉模糊了双眼,将那小小的船儿抛下在这无边无际之中,希望能将我的思念带给母亲。海浪却无情地将它打湿了;海风欢笑着吹卷起来,又唱着欢乐的曲子离开了。我仍在不断地叠着叠着……大海呀,请您休息一会儿吧,让我那心之船顺利地到达母亲的身边;大海呀,求您了,让船儿带我的悲哀远去吧!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深切的呼唤。
生2:海风呼啸,海浪无情地拍打着礁石。怒吼的是离别的歌,低吟的是忧伤的情。我小心翼翼地把我那沉沉的思念放进白船儿,却又怕这些纸船太小太小,无以承载我的哀愁。残酷的海风与海浪啊,我求你,求你平静一会儿吧,哪怕只一会儿。我求你们,让我的心之船顺利到达母亲的身边。
师:你的语言很具有诗的意境。
生3:海岸总是那么模糊,我翘首观望,却怎样都看不见。母亲,你可知道你的女儿对你是怎样的思念。飒飒的海风不停地向我扑来,扑向我这颗哀愁的、无助的心。我不知我该怎样做,这浪涛总是带给我遥远与不安。这时,我所寄托的只有一只只小小的船。我把我的心、我的情、我的思念全托付在这儿。只希望有一只能把我的心意传达。然而,海浪总是那么残酷,当我每一次坚定地把一只纸船投入海中时,浪涛总是把他淹没,淹没载着我的爱和思念的纸船。但我依然坚信,这纸船一定会载着我真切的思念流到母亲的身边。
师:同学们的朗读深深地把老师打动了。看来同学们都能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学生齐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这样我们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诗歌的美。最后推荐大家阅读冰心先生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是《繁星·序》的中诗句:
零碎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然而它们是光辉闪烁的,/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屏幕显示)
其实《繁星》和《春水》都是诗人随时记录的点滴感受,愿同学们也能养成这样的习惯,让我们成长的天空同样可以繁星闪烁!
入情入境话“个性”
史绍典
“诗无达诂”,是对鉴赏诗歌“个性化”的一种描述。
《纸船》是一首抒情小诗,写于1923年,是冰心23岁时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途中,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海上写给母亲的。要个性化地读诗,恐怕要先了解冰心诗歌的个性。老师的“导入”,就清楚地提示了冰心诗歌创作的与众不同: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这是解读冰心的法门;同时,它又营造了鉴赏《纸船》的氛围、定下了鉴赏《纸船》的感情基调。
入情“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直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让学生自己说出读诗的“体验”。学生个人的体验,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是读诗的“个性化”。这与学生所处的环境、他的心境以及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一是女儿对母亲的爱,一是女儿对母亲的倾诉。切入点、落脚点是不一样的(学生中,有特别爱母亲的,也有特别要向母亲倾诉的)。
引导诵读,着重在语调、语气、语速的把握上。因此,学生可以读出“沮伤”、“感伤”等等。“沮伤”,“是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我”的失望;“感伤”,则是“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时,“我”因感触而悲伤。用词的准确,说明了学生情感把握的到位。
师生在把握重音上的切磋,很有意思。“万水千山”、“不灰心”、“母亲”、“至爱”、“求”等词语重音的体会,都不是教师教学的“预设”,而全部是学生在读诗过程中、在教师引领下、师生交往互动后的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以及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
万水千山,“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不灰心,“并不灰心沮伤,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母亲,“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
求,“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从多个侧面,对全诗的感情基调作了极富个性的把握(重音的体验,应该是极具个性的)。
对“很小的白船儿”的理解,更是体现着“稚子”对“童心”:
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
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这种感悟,不是我们成人所能体会得出来的,他是“稚子”(学生)对冰心的“童心”,这就是解读的个性化!
入境立足于情境的再现与再造。再现情境,是透过反复地诵读和吟咏,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所以,当老师“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时,学生一定有了“海浪滔滔,天风吹卷……”意象,并沉浸其中了。
再造情境,则是“试着用笔记录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恰如“接受美学”所主张的那样,作品的创作,最终是在读者的手中完成的。学生进入《纸船》的意境,是发挥“想像与联想”,再造一个他们自己心中的《纸船》。
思念情人的诗篇8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诗人;酒文化;饮酒;中华文化
中***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5
一、以酒明志
1.保国之志
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最优秀的民族之魂就是“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仅在一些动人事迹中得到体现,还在一些古代诗词之中表现出来。诗人通过将诗与酒的良好结合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一种浑厚而深沉、豪放而激荡的酒文化。
(1)例如,在《凉州词》这首诗中王翰曾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在两***交战之前以酒明志,后两句诗既是用来激励战士们的豪言壮语,也是将***自己为了保家卫国准备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壮志雄心。仅仅是这四句话,把大敌压境、两***交战之前将士们临危不惧饮酒壮行誓死保家卫国的伟大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2)《渔家傲》这首诗,也是一首以酒明志动人心魄的传世佳作。作者是著名诗人范仲淹,主要描写的是守卫边疆,破敌保国的故事。常年守卫在边疆,远离亲人朋友,对亲人的思念不言而喻,唯有靠杯中佳酿来消愁。这一杯浊酒承载了作者多少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多少报国之志。
2.忧民之心
(1)大家都熟识的“诗圣”杜甫,绝对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楷模。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封建贵族的奢华宴会,也描写了底层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苦难的人们被迫背井离乡,流落街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无人过问。这两种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分具有讽刺性。
(2)大诗人白居易的《轻肥》这首诗,将底层社会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意义、现实意义以及艺术感染力。
二、以酒抒发思念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对家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词句数不胜数。而当这些情绪经过酒酝酿之后,所产生的已经不仅仅是原本的醇厚酒香,还有更多的是表达诗人或喜悦、或悲伤、或悔恨、或激动的思念之情。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感染这些走进诗中的读者。
1.亲情的思念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可谓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辞彩绚烂无比,字字扣人心弦,堪称千古绝唱。它描写的是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诗人独在异乡无法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心中不免伤心难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醉意朦胧独自伤心,唯有杯中酒邀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词更是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中所想,可见思念之情之浓厚。
2.爱情的思念
《钗头凤》这首词,为著名大诗人陆游所作。这是一首描写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与悔恨之心相融合的作品。这首词从头到尾情意缠绵,想念与悔恨同在,惆怅与无奈与日俱增,愈演愈烈。“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无尽惆怅!“错,错,错”三个字既是表达诗人难以掩盖的伤痛,又是表达无尽的悔恨与自责!“莫,莫,莫”是诗人对这份已逝感情的无奈与绝望!让后人无不嗟叹!
三、结束语
诗是一杯饮不完的酒,酒亦是一首无尽的诗,诗中有假、丑、恶,酒中有真、善、美。读诗可以读出最真的感情,品酒可以品出最好的人格!
参考文献:
思念情人的诗篇9
关键词:潘岳 悼亡诗 感情真挚 辞藻华丽 深远影响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他是西晋太康年间著名的文学家,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张载、陆机、左思等齐名,文学史上并称“三张、二陆、二潘、一左”。潘岳是西晋太康诗风的代表人物,诗歌讲究形式,辞采华丽,钟嵘的《诗品》将潘岳列为上品,尤其是潘岳所开创的“悼亡诗”一派,在中国诗歌史上尤其是悼亡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一、潘岳的生平
潘岳生于三国魏齐王始八年(247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晋书》本传记载,“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琊内史”。他的从父在汉献帝时为尚书郎,迁右丞,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潘勖之子满也有文采,满之子潘尼也以文章知名,后人潘岳与潘尼并称“二潘”,因此潘家从建安到西晋,大都以文学名世。潘岳在具有文学修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造就了他杰出的文学才能。
潘岳不仅富有才情,而且姿容俊美。臧荣绪的《晋书》曰:“总角辩惠,藻清艳,乡邑称为神童。弱冠辟为司空太尉府,举秀才,高步一时,为众所疾。”潘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直到今天形容男子的俊美还用“貌似潘安”来比喻。“岳美姿仪”,“少时常携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以归”。潘岳的容貌和才学,引起了杨肇对他的注意。
潘岳《怀旧赋》云:“余十二而获见于父友东武戴侯杨君,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潘家在当时属于士族中层上流,仍为卑庶之位,杨家在当时为名门望族,在世家大族统治的魏晋南北朝,潘岳要想获取功名,必须依附于名门望族,能被杨肇看重,潘岳非常感激,婚姻可以改变他的地位。
大约在晋武帝泰始十年,潘岳与杨肇之女结婚,潘岳与妻子感情深厚,将妻子视为自己生命中的重要部分。《悼亡赋》云:“伊良嫔之初降,几二纪以迄兹。遭两门之不造,备荼毒而尝之。”他与妻子相濡以沫二十四年,因此丧妻之痛表现得摧心断肠,或许人只有在失去时感情才表现得尤为真挚,因为再也得不到了,他写了大量的诗文来怀念爱妻。
潘岳早年受之于杨肇,杨肇在泰始八年(272年)迎战吴***失利,贬为庶人,杨肇于咸宁八年(275年)郁郁而终。潘岳深知杨肇对他有知遇之恩,因此在岳父去世时,他写了《怀旧赋》、《杨荆州诔》等来凭吊,感情真挚。杨肇一死,潘岳在***治上失去了一个靠山。
西晋是个门阀制度的时代,这种门阀***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不久,天下归于一统。统治集团为了巩固***权的需要,尽力拉拢文人,但由于晋王室内部矛盾十分复杂,文人们在***治斗争的漩涡中几经沉浮,演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潘岳一开始投身于当时权势极大的贾充、贾谧家族,随着贾氏家族在***治上的兴衰而浮沉。潘岳在得势时,他的母亲劝他退隐,可他却贪恋功名,最后因为贾氏的失势而被杀,因此有时人必须懂得及时的隐退,才能不在***治斗争中成为牺牲品。
纵观潘岳的一生,他的命运是可悲的,经历坎坷而下场凄凉,他生活的时代是混乱的年代,潘岳在“八王之乱”中丧命,是混乱年代的必然结果,也是他热衷功名的后果。潘岳的一生在西晋诗坛最具有代表性,许多文人也在动荡的年代被杀。
二、潘岳的《悼亡诗》
悼念亡妻之诗,在潘岳之前流传下来较为有影响的大概有三首,《诗经・邶风》中的《绿衣》可能是今存最早的悼念亡妻之诗:“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易维其己?绮兮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首诗以亡妻留下的一件绿衣起兴,物在人亡,睹物思情。《诗经・唐风》里的《葛衣》也是一首悼亡诗,它以荒草蔓延的墓室起兴,想象在墓室中的亡者孤独无依,心如刀绞,只觉得自己的余生太漫长,唯愿百岁期近,那样就可以来到墓室陪伴孤独的逝者。汉武帝刘彻的《李夫人歌》:“是邪非邪?立而望之,何姗姗来迟。”这首诗表明武帝思念李夫人,遂阴阳两隔,而急盼一见的迫切心情。
潘岳之前的悼亡诗,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文辞上不加修饰,皆为感情之自然流动,真实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对亡妻的思念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少,而是在日益增加。
而潘岳的悼亡诗却改变了诗风,辞藻华丽,描写反复详尽,大量运用排偶,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
魏晋时代属于人的思想***的时代,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始崇尚自由,追求真实的情感,文学创作的主题由***治主题转向人的情感的抒发,王瑶先生说:“我们念魏晋人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和情感。”潘岳的悼亡诗继承了这一传统,诗中以抒感为主,真情中蕴含着对亡妻的深沉思念。
悼亡诗即:“抚存悼亡,感今抚昔。”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分别写了三个时令:春、秋、冬,抒写在春秋代序、寒暑交替的岁月流逝中,失妻之痛并没有被时间的河流冲淡,而是因时令季节的更替,不断更换以伤心的内容。
悼亡诗第一首写春,“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即是言妻子已去世一年,再有中间两句“春风缘系来,晨露承檐滴”。这首诗写的是亡妻去世一年后的初春季节,春天是令人容易思念亲人的季节,一切都在,可心爱的人却阴阳两隔。“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惝恍如或存,周遑忡警惕。”从睹物思人这个角度写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深,物是人非事事休,潘岳历数亡妻的遗物,那些帏屏、翰墨、流芳、遗挂都历历在目,每个物件都印刻着往昔夫妻生活的幸福回忆,更能引起无尽的哀思,特定的景物、旧物往往是触发诗人特定情感的导火索,睹物思人,人去物在,令人神伤。诗人失去妻子,如同双栖鸟、比目鱼失侣般的痛苦、彷徨。“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凄凉、萧瑟的景物环境,溢发出孤寂、心痛的感触。“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哀痛无法排遣,诗人希望像庄子那样达观、超脱,自己的哀伤有朝一日会淡下去。
《悼亡诗》第二首写的是凄凉的秋季,人去室空,凄凉万分,明月当空,北风四起,诗人辗转反侧,孤枕难眠。空床、清尘、悲风,这些意象凝聚着孤寂和悲凉,妻子去世,在秋风萧瑟的秋天让人异常的想念。“岁寒无与同,朗月和胧胧。辗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抚衿常叹息,不觉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寝与目存起,遗音犹在耳。”虽然妻子已不在,但音容笑貌依然在自己的心中,悲愤万分,不知该如何排遣。穆克红先生说:“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
《悼亡诗》第三首即作者返朝廷任职前,来到妻子的墓前作最后的道别。“改服从朝***,哀心寄私制。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自己就要去朝廷任职了,有点依依不舍。“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诗人想象自己此去,只留下妻子的孤魂,凄凉的坟墓,无人相伴,孤独无依,欲和妻子长相厮守,已是阴阳相隔,再难相见。诗人又有朝命在身,不得不走,在去与留之间徘徊与踌躇,深情难再,不由发出:“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余。”感情的抒发,深有极致。“人死如灯灰。”人的一生短暂,死而不能复生,而活着的人却对逝去的爱人深深思念。那种感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有在心里默默地怀念。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和妻子的感情深厚。
清人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宛转侧折,淋漓倾注,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夫有情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今蕴不尽之妙耳。”
三、悼亡诗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潘岳之后人们才开始比较自觉地创作悼亡诗,悼亡诗始创于潘岳,但真正把它推向更深境界的却是元稹,元稹的悼亡诗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开拓了诗歌的境界。
元稹的悼亡诗如:“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谁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字字透露着诗人对亡妻的思念,妻子走了,留下伤心欲绝的诗人,留下的是诗人对亡妻深深的追忆以及对妻子无法偿还的心情,有些东西是年少轻狂时无法懂得的,等到自己懂得的时候已经是天上人间,所以我们在拥有的时候要珍惜对方,不要等到失去时才知道珍惜,一切都悔之晚矣,失去的就是失去了,你永远不可能回到出发的站台,人生就是这么无常。
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知,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诗人对亡妻的思念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少,而是与日俱增。感情真切,令人感动。如果是活着分手,纵使天涯海角,总会有相见的机会,可是逝去的人,唯有在梦里相见。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涌入心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犹如闸门打开,奔涌澎湃而不可遏制。吕歇尔・德・夏托布里昂说:“没有任何事情像死亡那样,将我们驱离了开来。”苏轼的词不雕饰、不做作,但浅显的语言气势波澜,意境跌宕起伏,绝唱般地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真情实感。
刘学锴曾说:“悼亡诗是一种主情的诗歌体裁,完全靠深挚的情感动人。悼亡诗在感情真挚这一点上,比任何诗歌都要求得更严格,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潘岳的悼亡诗辞藻华丽,多用叠字、双声或叠韵,而悼亡诗到了苏轼,语言比较简洁易懂,这就是文学的发展,由简单到繁缛,再从繁缛到简单。
总之,潘岳的悼亡诗树立了他的文学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悼亡诗从潘岳开始专为悼念亡妻专用,他深情写悲,作品中洋溢着悲伤情绪,语言浑厚,他成为后世作家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梁)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思念情人的诗篇10
关键词: 悼亡 绿衣 葛生 诗情魅力
《诗经》是一部古老而珍重的书,中国诗歌的源头。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并不是真正懂得《诗经》,如果没有注释,读《诗经》简直是寸步难行,大多数人说喜欢《诗经》的也只是喜欢《蒹葭》、《关雎》等少数篇章中的少数句子罢了。《诗经》从诞生至今仍旧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因为三千年前的《诗经》中的欢娱、哀伤、怀念、悲苦和悼念,与今日人们的感情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我们依然在那些文字当中感受到情感跌宕。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是一种传统的诗歌题材。最旱以“悼亡”命题的是西晋著名文人潘岳,他写了悼念亡妻的三首《悼亡诗》,唐人张铣云:“悼,痛也。安仁痛妾亡,故赋诗以自宽”。唐人中,以元镇的《遣悲怀》七律三首和《离思》七绝五首,《六年春遣》七绝八首最有名。词人中,以苏轼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悼亡诗词感情真挚,情辞哀婉,感人至深。前人说:“古伤逝惜别之词,一披咏之,愀然欲泪者,其情真也。”(《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录骚隐居语)。《诗经》中的《绿衣》、《葛生》两诗可以说是比较早的悼亡作品了,它们对以后的悼亡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每个时代这两首诗歌的注解有纷呈的面貌。***治的角度,情感的角度,臣子的角度,平民的角度,各个注本都坚持着自己的理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兮!
兮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绿衣》
诗歌用绿衣黄裳起兴,一位男子,面对亡故之人的衣衫悲伤起来,悼念的人感叹悲伤何时能够停止啊。一个“亡”字足以体会到诗人悲怆的力量。在《绿衣》中,明确思念,想到她对他的劝说,家有贤妻夫祸少。当她离开之后,他穿着这些布料衣服的时候,心里凉嗖嗖的,思念的深情抚慰了逐渐冰冷的心。安意如说:“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写在纸上四平八稳的,它们是被唱出来的,飞流而下地跌宕起伏,珠玉银盘地清脆响亮。”
《毛诗序》认为这是“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诗也。”一些注家也遵循了这样的说法,《毛诗正义》也说:“作《绿衣》诗者,言卫庄姜伤己也。由贱妾卫君所嬖而上僭,夫人失位而幽微伤己不被宠遇,是故而作诗之由,不必即其人自作也。”朱熹的《诗集传》认为“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言绿衣黄里,以比贱妾尊显而正嫡幽微,使我忧之不能自已也。”《小序》引用了《左传》中关于庄姜的描述来论证,“卫庄姜美而无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这都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歌的主题。还有一些学者又加入了其他的参考角度,《毛诗传笺通释》认为:“绿衣为间色以喻妾,黄为正色以喻妻,绿衣黄里,绿衣黄裳皆以喻妾上僭,夫人失位,诗之取兴,义甚明显,《笺》改绿为禄,非诗义也。”《诗***传疏》也认为是用绿衣来比喻妾上僭。《周礼》对于服饰颜色与尊卑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首曰衣玄,末曰禄衣黑,其外内命妇之卑者皆禄衣,盖玄最贵,其色似禄者,惟女子可衣之。命妇不容僭,玄校殆有夏时之等焉。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周礼》当中尊卑的等级关系去考究,他们都认为这是庄姜失位自伤之后所作,生在帝王之家,美貌却无法挽救她无子嗣被冷落的命运。别人能“母凭子贵”地青云直上,自己只能躲在日渐冰冷的宫殿之中舔舐伤口。
也还有不一样的声音,《诗志》认为这首诗歌“清新柔厚,忧而不伤,怨而不怒。两‘我思古人’,平心易气,不暇作怨语,故曰可以怨。”《读风偶识》认为此诗者,或系妇人不得志于者所作,其所处之地,必有甚难堪者,断断非庄姜诗也。《诗序解》和《读风偶识》有相似的表达,“余玩诗意,乃妇人喻己之过时,盖不得于其夫之作耳。其伤己而不怨,最得诗人忠厚之旨。”这些说法把主人公下放到了平民之间,没有了宫廷中的钩心斗角,而是在叙述平常百姓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孔子诗论》说:“《绿衣》之忧,思古人也。”其实“古”通“故”,也可以解释为故人的意思,引申为逝去的人。这也是我比较赞同的一种说法,因为它更接近《诗经》淳朴自然的语言,它表达的是人们心中最单纯的情感,如果我们强加了太多的历史和礼制就显得迂腐了。诗歌感情很充沛缠绵,悲伤的情绪始终弥漫在字句当中,男子反复地翻看妻子留下的衣物,临行密密缝,亦到此时才知道女子的情意大抵是无声的,合在衣行线脚,听得窗外鸡鸣声声,心里却是看见天光明亮,于是高唱“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经》中的另外一首悼亡诗歌《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子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作者用这些名字好听的植物或表达意志或表达感情或表达愤怒。陆德明注疏:“蔹似栝楼,叶盛而细,子正黑如燕奠,不可食。”植物生长在野外以及墓地上面,注定了会承载很多很多的悲伤。孔颖达注疏:“予,我。亡,无也。言我所美之人无于此,谓其君子也。吾谁与居乎?独处家耳。从***未还,未知死生,其今无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这是离开家抑或逝世,很符合它悼亡的意味的。“角枕、锦衾”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毛诗传》说:“礼,夫不在,敛枕箧衾席。”陈焕说:“夫从征役,既缺时祭,妇人敛藏枕衾,乃特假夫在,齐物以起兴。”我们看到一个盼望丈夫归家的女子,男子生死未卜,那个战争纷飞的年代,人的生命由不得自己掌控,多少家庭在战火中破败,多少离人的眼泪撒在尘土飞扬的王土之上。姚际恒在《诗经通论》评价“冬之夜,夏之日”此句特妙,见时光流转。生者始终没忘记两人的情义,不着思念之语,却尽得思念之意。
《毛诗序》说:“《葛生》,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战争把一个个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当家庭失去了支撑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力量,农耕国家男子的流失也就等于是生活的残缺,凸现了女子的贤良淑德,可也增加了巨大的生活压力,精神世界的匮乏也给了她们最艰难的留守。郑玄评价:“平时衾枕同宵,今见衾枕而不见人,此所以不能独旦也。伤之极也。生无可见之日,死有相逢之期,此诗伤存悼没最哀。”我觉得这个评价极为精确,妻子的等待,妻子的无奈,妻子的深情都勾勒出来了。在丈夫出征的那一刻,她就明白这样的离开会是永远的别离,这是现实的残酷,在战争年代谁能保证全身而退?望着枕边依旧灿烂的物品和未曾冰冷的床榻,心里的思念自然流露,既然今生无缘,那么只好百年之后归于同一方泥土。在那个时代等不回来的人多不可数,只好把生前穿过的衣物拿去埋葬,每年的清明还有一个可以悼念的对象。诗人一面想象他枕着角枕,盖着锦衾在荒野蔓草之下独眠;一面自己伤感,想着未来漫长岁月的可悲,惟有百年之后与良人同穴,才是归宿。
“哀莫大于死别,悲莫甚于生吊”,正是这生死之悲让人们积压在内心深处最沉痛、最温软、最复杂的情怀得到了最好的释放,文字就是最有质感的表达。《诗经》的这两首悼亡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值得回味的优美文字,更多的是力透纸背真挚情感。四言一句,简练纯净,反复咏叹,唱出心底最执着的眷恋,期待百岁之后仍旧愿意和他共居一室,继续今生未尽的情缘。文字只是描述了这样的一种思念的行为,却传达了信誓旦旦的承诺。
这两首诗歌对后世的悼亡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绿衣》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丧失爱妻的丈夫围绕亡妻亲手所做的衣服,睹物思人的凄楚,让人潸然泪下。《葛生》则通过反复咏叹,哀哀哭诉,直接剖白了女子对离去丈夫的思念之情及伤悼之意。两首诗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敢于把人世间最珍贵的夫妻之情表白于世人面前,《诗经》中出现的《绿衣》、《葛生》这样的大胆表白,其鼓励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在写法和抒情方式上,对后代悼亡诗产生了较大影响。《绿衣》中,主人公的情感波澜层层展开。看着身上穿着妻子亲手做的衣服,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衬里,种种情意尽在这一针一线之中。昔时缠绵,如今已是阴阳相隔,睹物思人,怎不叫人心碎。贺铸《鹧鸪天》中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之句,与此可谓异曲同工。潘岳《悼亡诗》“望庐思其人,如室想所历。帖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沈约《悼亡诗》“游尘掩虚座,孤帐复空床。”元稹《遣悲怀》“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这些传世的佳句,都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物是人非,睹物伤情的凄婉之美,都可以看作是《绿衣》抒情方式的延续。《葛生》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后代悼亡诗中广泛地运用了这种借外物渲染和对比的抒情写法,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环。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都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内心的伤痛之情。在《葛生》中,诗人面对“其室”、“其居”,想到“角枕灿兮,锦衾烂兮。”于是将自己在漫长夏夜冬日的独自难熬在故人前尽情的抒发。此后潘岳的《悼亡诗》“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轮。”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都以坟墓来寄托阴阳相隔的哀思。另外,《葛生》中表达了诗人想念死者、愿在百年之后与爱人重聚地下的愿望。古人相信灵魂是存在的,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梦中与亡妻的相见,何尝不是希冀灵魂的团聚。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这是难抑对亡妻的思念,想跨越今生来世的鸿沟。
手法的继承,情感的延续都表明了这两首诗歌对于后世悼亡作品深刻的影响,虽然悼亡诗正式登上舞台是从那位娇好容貌的潘岳开始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诗经》这湾源流,是它开启了悼亡之音,上紧了弦,后来的人也就停不下来了,奏起了一首首哀悼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姚际恒.诗经通论[M].中华书局,1958.
[2]诗三家义集疏[M].中华书局,1987.
[3][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中华书局,2006.2.
[4]郝志达.国风诗旨纂解[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5]清人注疏十三经[M].中华书局,1998.11.
[6]安意如.思无邪:追忆前生的记忆[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7]全宋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