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日记10篇

中秋节的日记篇1

二年级中秋节日记篇【1】今天是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在这一天,月亮圆又圆,象征团圆,所以又称为团圆节。中秋节吃月饼是传统习俗。

这天清晨,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清新,小鸟在树上喳喳叫,好像在说:‘’中秋节快乐!中秋节快乐!“我吃了几个月饼就上英语二课去了,八点同学们多到齐了,老师开始讲课,时间过得真慢啊!”砰,砰,砰,“秒针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向前蠕动,终于到十点了,我兴奋的第一个冲下楼,看到了爸爸,爸爸把我带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手忙脚乱的在做饭,我就情不自禁的干起了家务活,因为我不想看到奶奶太辛苦。我扫了扫地,擦了擦桌子就到十二点了,我们一家人开心的吃起了午餐。

下午妈妈带我到城里逛了一下,买了好多的美食和水果,六点我们才回的家。

到了晚上了,该赏月了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赏月,终于月亮从云彩中慢慢爬了出来,像白玉盘一样高高的挂在天空中。

中秋节这天,我很开心、快乐,你们过得怎么样啊?

二年级中秋节日记篇【2】盼望着,盼望着, 中秋节终于来了。

太阳刚刚落下去的时候,玫瑰色的天空非常的美丽,像小天使的红脸蛋,太空衬着晚霞是那样的柔和,霞光美丽的令人陶醉。

太阳公公刚刚落下,月亮姐姐就迫不及待的跑了出来,只见树梢后隐隐约约的露出一个金黄色的小点,小点往上升,越来越大。过了一会儿,美丽的月亮姐姐就走了出来,圆圆的,金闪闪的,像个大金盘。突然,月亮姐姐身边跑来了几个金娃娃,他们的一眨一眨的,真是太可爱了。天渐渐黑了,月亮升上了高空,穿上了银白色的袍子,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

我们一家坐在阳台上,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谈着有趣的话题,望着那皎洁的明月,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幸福。

夜深了,一片乌云悄悄的来了,月亮躲在云的后面,我们看不见他了,我心想:月亮姐姐是不是也要休息了。爸爸告诉我:”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一年中最吸引人的景色,同时,也是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哦,大自然中的奥秘,真是变化无穷呀。

二年级中秋节日记篇【3】×月×日星期×天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昨天,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中秋节。爸爸妈妈告诉我,中秋佳节是团圆的节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总是特别的圆。远在他乡学习、工作的游子,在这一天总是特别的想家,想念故乡和亲人。许多的古人,在这天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传颂至今。

昨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吃团圆饭了。姐姐一家也去了。大家高高兴兴吃着和气融融的团圆饭,一边分享着可口的月饼,一边欣赏电视中秋晚会。

中秋节的日记篇2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的日记篇3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的日记篇4

节候表征

秋分是古人最早创设的节气之一。在古人的生活中,春、夏、秋、冬4个季节并非是同时确立的:商和西周早期先有了春季和秋季,西周以后又有了夏季和冬季。四季之后,节气的创设也有先有后,最早为古人确立的节气是“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4个时间点,至迟在西周时就已出现。 秋社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秋分是农历八月的中气。因此,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分,八月中”。由于人们习惯上概称节气、中气为节气,因此,秋分也被看作是八月下半月的节气。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秋分有“三候”:“秋分之日,雷乃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意思是说,秋分这天,打雷不再发出声响;5天之后,冬眠的动物开始培固洞穴;再过5天,地上的积水就会干涸。在古人看来,如果上述“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相应地就会出现诸侯放荡、百姓没有依靠、有甲壳的动物就会成灾等异相。

秋分节气的“三候”在《礼记・月令》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坏”本读pēi,是指未烧过的砖瓦、陶器,此处通“培”;“杀气”,此处指阴气。

秋分的节候也出现在古人的诗文作品中。宋代词人谢逸有《点绛唇》词,其中有“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金气”指秋气,“凉蟾”指秋月,词人寥寥几笔便铺陈出秋分时节凄冷的景色。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u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古人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南吕配在八月,故以南吕代称八月。全诗先布景,后陈情,一句“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既呼应了白露节气的“鸿雁来”,又抒发了秋天将逝的怅然之情。

夕月与秋社

秋分是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节气前后又有传统的秋社日。

据文献记载,先秦时天子有朝日(祭日)、夕月(祭月)的礼俗:祭日于东,时在春分;祭月于西,时在秋分。至于天子为什么祭日月,《周礼・春官》的疏文中说得很清楚:“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故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以王者至尊犹朝日夕月,况民得不事君乎?”帝王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俗一直传承至后世。明初洪武三年(1370)新建夕月坛,高六尺,四丈见方,以白石为阶;清代顺治八年(1651)后正式恢复夕月典礼,并立夕月坛于西郊,也即今天北京阜成门外之月坛。

帝王祭月的同时,嫦娥奔月的神话也一直在坊间流传。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秦简《归藏》,其“归妹”卦辞中就记录了嫦娥神话:恒我偷了西王母的不死药,服食之后奔向月亮,化作蟾蜍。“恒我”即嫦娥,后世之所以易“恒我”(也作“娥”)为“嫦娥”,是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到了《淮南子》中,嫦娥奔月的神话则增加了“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的情节。东汉高诱解释称: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之药,被他的妻子娥偷吃了,娥吃了仙药,得以飞向月亮,化作蟾蜍,成了“月精”。此后,嫦娥窃食不死之药以奔月的神话便传承了下来。

帝王祭月,民众则拜月、赏月。在宋代的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从孩童到十二三岁的少年皆穿成人服饰,或登楼赏月,或焚香于庭拜月,各有所期:男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意为科考得中),女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在明朝时的北京城,人们先在市场上买一种月光纸,上绘月光菩萨像,旁有玉兔持杵捣药造型;中秋之夜,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以果、饼、西瓜等供奉,夜间在月出的方位向月献祭、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全家人分食供品。

社日是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地主也。”土地上能生长出五谷,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人们祭祀它,“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当然,社祭所封之土又并非是普通的土,而是一种特别的五色土。汉代之前只有春社,汉代始有秋社。汉代之后又确定了立春、立秋之后的第5个戊日(春分、秋分前后)为春社和秋社的时间。春社、秋社的设置契合了古人“春祈秋报”的观念:“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

传统社祭有官社与民社之分。官社有一套规范而肃穆的祭祀仪式;民社又称“里社”,相较于官社,民社则更为灵活和热闹。如《淮南子》的记述:“夫穷乡之社,扣瓮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社日祭祀传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宋时期,成为内容丰富的节日。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记载:“八月秋社,亲戚间以社糕、社酒相馈送,已婚的妇女归宁娘家,到晚上才回来。这一天,外公姨舅还要送给外甥新鲜的枣、葫芦,认为这些对外甥有好处。”

宋代之后,社日活动逐渐衰微,但仍有存续。据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在安徽贵池一带,“秋社前数日,各家预备做会一切之物品。除香烛纸马外,每家必须做些糯米粑。迨至社日,均携香烛,捧米粑,在社令位前行礼敬神,名曰社令会”。

相较于秋分和秋社,中秋节的起源晚近得多。中秋节的记载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由于秋分日和秋社日基本上是按太阳的运行轨迹来确定的,因此它们在农历中的时间每年并不固定,也不一定逢月圆之时。而处于三秋之半的中秋节,因为节期固定,夜里又有圆月出现,由此逐渐取代秋分和秋社,成为秋天里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秋分和秋社的一些习俗,有的被整合到中秋节中了,有的则已湮灭不存。 嫦娥奔月(汉代画像石)

农事与其他

秋分是农事秋收、秋种的节点,为我国南北方民众所重视。在浙江一带,农谚说“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这是讲秋后收成的。在河北一带,有句流传颇广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这是讲冬小麦种植时间的。

在秋分节气里,古人也占验天气和农事。清人陈B子在《花镜》中说:“秋分日天晴,主有收;微雨或阴天,最吉,来年大熟。”江浙一带传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为稻生日,雨则稿秆多腐烂,谚语说“烧干柴,吃白米”。

在江苏苏州,秋分又有所谓的木犀市。木犀,即桂花。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俗呼岩桂为木犀,有早晚二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蒸,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男女耆稚,极意纵游,兼旬始歇,号为木犀市。”

有些地方还有秋分送秋牛***的习俗。秋牛***以红、黄纸印制而成,上绘全年节气和农夫耕田***样。送***人每到一家,即景生情,口诵吉利话,以博得主人欢心,得些赏赐。此举俗称“说秋”,送***人则被称为“秋官”。

与立春一样,秋分也有竖蛋的游戏,俗语说“秋分到,蛋儿俏”。传说秋分这一天鸡蛋最容易立起来。竖蛋之戏应该与古人“秋分秋分,日夜均分”的观念有关。《礼记・月令》中就有昼夜相等之时校正各种度量器具的记载。

在广东开平,有“春分吃春菜,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地里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俗语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中秋节的日记篇5

1、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2、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3、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中秋节的日记篇6

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谁都知道吧,每年都在放假的节日,每年都有月饼吃的节日,谁又能够忘记呢?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中秋节,知道中秋是一个怎样的节日,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由来介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的由来介绍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习俗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的饮食文化1、月饼

提起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饼。其实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要迟至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应节的瓜果为主。至于月饼的起源,再民间有一项流传甚传说:在元朝末年,汉人想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条计策。说是今年要有冬瘟,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回到家中,咬开月饼,发觉里面藏张条子,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这个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留下来。

2、菱角

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数吃法是将菱角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

3、栗子

中秋节的日记篇7

心里每每想起儿时的中秋,总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我们那个儿时时代,每到中秋节,也是农家比较拮据的时候。每年中秋,青黄不接,秋季的果实还没有收获,即使简单的过一下这个节日,也会给家里增加不少负担,尽管如此,大人们还是尽力让孩子过好节日。孩子不会理论这么多,只想多分一些月饼,兄弟几个抢着自己那份节日食品,至少是不被抢走,也正是这抢着吃的食物,感觉是特别的香。直到我到县城上高中读书的时候,父亲还赶在中秋夜到来之前,从家里给我送去了中秋月饼。

长大了,成家后有了自己的孩子,肩上的担子也慢慢的重了起来。到了这样节日,如何让家人把节日过好,让老人孩子过节不再像我的儿时过节那样拮据与寒酸,不让孩子重演我儿时的经历。从有了孩子,我就除了上班时间外,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兼职。这十余年过得异常的紧张,往往是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点多才能吃饭休息,辛苦着但且快乐着。孩子在节日里的食品,比起我儿时记忆里的样子要丰富多了。日子宽裕了,至于中秋节给孩子留下来怎样的记忆,只有他自己心中知道。我的经历,留下了我那样的中秋记忆,形成了我要让老人孩子过好中秋节,至少不能再像我的儿时那样寒酸的想法并为此打拼,而留在孩子心中的中秋记忆,孩子长大了又会怎么让家人过中秋节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每每想到此时,心中不免产生一丝丝忧虑。但至少有一点,我想孩子应该懂得,为了家,为了老人和孩子,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父辈在打拼奋斗。儿时过节,过得是体会父爱母爱的那份幸福感受。

今年的中秋节又要到了,长大的儿子已经参加工作,近日总在加班,夜里十点多才能回家。我一直在等待着儿子休班,置办好了回老家过节的礼物一起回家。

中秋节的日记篇8

在时间老人的崔此种,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中秋之际,大家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些中秋节的知识呢?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中秋节知识科普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秋节是什么中秋节,又有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一系列名称,是传承已久的一种汉文化,中秋节日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因为这天又恰逢三秋之半,所以就被叫为“中秋”了。

中秋节开始于唐朝时期,在宋朝时期盛行,到了明清之时,中秋节已经发展成为了能够和春节起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了,当中,不仅仅是中国在过中秋节,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东亚、东南亚国家也会过中秋节,尤其是这些国家的华人华侨,更是以此来怀念自己的祖国文化。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家将中秋节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知识科普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有人则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_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_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个月中间的一天。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盛况。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柚子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中秋节的日记篇9

据史记记载,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礼制,后来逐渐成为民间的习俗。

《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拜月。

韦庄诗:“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赏月,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连宵嬉戏,至于通晓。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拾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室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有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月饼始于唐,盛于宋。

北宋诗人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个时候人们都要吃月饼、赏月、家人团圆,因为那天的月亮最圆。关于中秋的月亮还有许多美妙的故事,带着这些憧憬,今年中秋节,我也赏月了。

那天晚上,我在看电视,忽然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便叫上妈妈拿上望远镜,一起来到小区门口赏月。我们等了半天,天空一片空白,连星星的影子也没有,天上空空的,只有深色,没有其它颜色,我们有些失望了。但是,一会儿,我看见了天上有一朦胧的光芒,也有了一些些星星。我想:星星都出来了,那么月亮一定也会出来。我望着天上,慢慢地有了一丝光芒,弯弯的,一会儿又变成了小船;最后变成了一个大圆盘子。“啊,月亮出来了!”圆圆的月亮在天空上,把它那皎洁的光芒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亮晶晶的。月亮的银白色光芒照在树上,树像披上了一件白纱衣,照在花上,花像一面镜子,把光线反射到我的脸上。看着月亮,月亮上面似乎有什么东西?噢,那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士嫦娥和玉兔吧,正望着亮晶晶的大地。不一会儿,月亮不见了“是什么东西?”慢慢地那东西飘走了,借着月光看,那是云。原来,晚上也有云呀。这时,我发现,地上的蚂蚁不动了,好像也在看月亮。月亮多么迷人啊!妈妈告诉我:“因为人们为了日子能过得圆满,所以,人们要望着月亮许愿。”于是我也许了一个愿:希望每天日子能过得圆满。

月亮真神秘啊!又圆又美又亮,下一次我一定还会再赏月。

明《西湖游览志馀》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瞌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的日记篇10

二十四个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长期总结天文、气象与农业之间的关系而创造出来的,是我们先人高度智慧的体现。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寒暑变化与农时季节的规律和特点,不仅对古今农业生产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疾病防治乃至养生保健,也都有着积极意义和重要影响,每年的“四立”和“两分、两至”,就是古人十分注重疾病防治和讲究养生保健的节气。不仅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对节气很熟悉,而且在世界各国定居的众多华侨之中亦广为流传。那么,二十四节气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值得认真加以探讨。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有关节气内容的是先秦典籍《礼记》和《吕氏春秋》。在《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里,对节气就有文字基本相同的记载。诸如,孟春之月即农历正月的头一个节气是立春;盂夏之月即农历四月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夏;孟秋之月即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节气为立秋;孟冬之月即农历十月的第一个节气为立冬。又如,仲春之月即农历二月“日夜分”,实指春分;“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实指惊蛰;季春之月即农历三月,“时雨将降”,实指谷雨。仲夏之月即农历五月,“日长至”,实指夏至;又说“小暑至”。孟秋之月即农历七月,“凉风至,自露降”。仲秋之月即农历八月,“日夜分”,实指秋分。季秋之月即农历九月,“霜始降”。仲冬之月即农历十一月,“日短至”,实指冬至。由此可以看出,《礼记》和《吕氏春秋》所提到的节气仅有10多个,说明先秦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到了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形成。据,《汉书・律历志(下)》记载,夏历即农历正月为立春、惊蛰;二月为雨水、春分;三月为谷雨、清明;四月为立夏、小满;五月为芒种、夏至;六月为小暑、大暑;七月为立秋、处暑;八月为白露、秋分;九月为寒露、霜降;十月为立冬、小雪;十一月为大雪、冬至;十二月为小寒、大寒。由上可知,西汉时期的二十四节气,只有春3个月的节气顺序与今天不同,当时正月为立春、惊蛰,今则为立春、雨水;当时二月为雨水、春分,今则为惊蛰、春分;当时三月为谷雨、清明,今则为清明、谷雨,次序完全颠倒。其他9个月的节气顺序则与今天一致。

到了东汉时期,对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据《后汉书・律历志(下)》记载,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就表明,东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与今天便完全一致了。

大凡二十四个节气,均各有其特定含义。立春即春季开始;雨水表示少雨的冬季已过,雨量将逐渐增加;惊蛰表示蛰伏于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将被雷声惊醒,冬眠随即结束;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和春季的一半;清明表示气温回暖,草木开始返青;谷雨则降雨明显增加,谷类作物得雨而善于生长发育;立夏为夏季开始;小满则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开始收割,而水稻等秋熟作物即可播种;夏至则表示夏季白昼最长的一天已经到来;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大暑表示夏季最为炎热的时候;白露系指天气转凉而夜晚空气中的水汽易在草木上形成白色露珠;秋分表示昼夜平分和秋季的一半;寒露表示气温渐低,野外露水更多而有寒气;霜降指天气转冷而晚上出现白霜;立冬为冬季开始;小雪则北方开始降雪;大雪则天气更冷,下雪量更大;冬至表示冬季自昼最短的一天已经到来;小寒表示严寒开始,大寒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此应当特别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洛阳(东周和东汉的都城)地区的气候特点为标准制定的,故以中原地区的节气较为准确。其他地区则可能相对地提早或推迟。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反映了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在轨道上的不同位置。从地球上看,太阳在黄道上运动,一个回归年运行一周。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从春分点(黄道与赤道的交点)算起,从0°-360°为一周。从0°开始,太阳在黄道上向东移动,每15°为一气,其中十二个气叫“节气”,另外十二个气叫“中气”。如立春为节气,雨水为中气;惊蛰为节气,春分为中气;清明为节气,谷雨为中气。其他依此类推。节气和中气相间排列,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每个月基本上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

反映寒冷暑热变化的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来决定的,而与月亮的运动毫无关系。有人以为二十四节气既然很古老,那就是由阴历决定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古代并非单纯采用阴历,实际上用的是阴阳合历。阴历每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就是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能够合拍和同步。从单纯的阴历来看,二十四个节气分布在每个月的日期并不确定;而从阳历来看,则日子比较固定,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上半年一般是每月六日为节气,廿一日为中气;下半年则是每月八日为节气,廿三日为中气。

为了帮助记忆,有关人员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其次序组编成一首歌,便于人们熟读牢记。其歌词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秋节的日记10篇

学习

感谢母亲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感谢母亲10篇,内容包括感谢母亲的文案,感谢母亲的小短文。母亲的爱是无止境的,这种爱是发自内心,并不是可以做出来的。这,就叫做“母爱”。

学习

网上投简历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网上投简历10篇,内容包括招聘投简历技巧,线下投简历范文。针对性可充分表达你的诚意,更重要的是针对性好的简历可以正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你是被充分需要的,这种情况下,想不中也难哪。具体而言,职业规划师指出针对性体现在

学习

洛阳纸贵的故事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洛阳纸贵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洛阳纸贵的故事简介,洛阳纸贵是历史故事吗。《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

学习

清凉夏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清凉夏日10篇,内容包括夏日风情散文100篇,夏日清凉。夏天最惹人喜爱的就是清凉的风了。这是一款与电风扇有关的APP,包含三种风扇加五种风车,风扇使用三阶式的大小开关,风车依玩家自己选择用吹的还是用喊的。别以为它不会让人凉

学习

羊年祝福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羊年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羊年祝福语10字,羊年生孩子的祝福语。3、恭祝春节快乐,阖家安康!4、羊年的春雨鼓荡着希望,羊年的梦想闪耀着光芒,羊年的糖果携裹着吉祥,羊年的情意格外的绵长,羊年的祝福散发着幽香。愿你的生活万事如意!5

学习

无题权志龙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无题权志龙10篇,内容包括无题权志龙几年出的,无题权志龙词。单从选定代言人的逻辑而言,北京现代倒是有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道理。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话术非常诚恳:“干我们这一行,要和时代接轨。既要考虑时下最火爆的潮流是什

学习

大学生会计实习报告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会计实习报告10篇,内容包括会计岗位实习报告范文,会计实习报告3000字。二、实习主要过程初来乍到,我这一介书生顿显窘迫,紧张地有点说不出话来,含糊其词地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情况作了一个汇报,然后就是沉默不语。公司

学习

普通话说话稿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话说话稿10篇,内容包括普通话说话稿范文,普通话说话万能套用稿一篇搞定。那是我读师范三年级的暑假,老师叫我参加一个香港旅行团的普通话培训班,当一个辅导员。当我们好奇地向他们提出为什么要来这里学普通话时,一位中年女

学习

赞美家乡的歌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家乡的歌10篇,内容包括赞美家乡的歌完整版,最好听的一首赞美家乡的歌。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红歌即红色歌曲,就是赞扬和歌颂祖国的歌曲,它们普遍具有浓韵的感情基调,有较强的节奏感。”中国红歌作为我国特殊时期和特殊时段

学习

永生的眼睛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永生的眼睛10篇,内容包括永生的眼睛读后感100道,永生的眼睛读后感四年级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那世界就充满阳光;如果我们都有无私奉献的关爱他人的精神,那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学习

姐姐的房间小说10篇

阅读(21)

小羞回过神来,说:“请叫我小羞。”桃紫姐姐这才想起来还没有给三姐妹作介绍,忙说:“对啦!她叫小羞,她叫小豆丁,她叫糖糖,他叫晨,他叫夏末凉。”“哇!晨?是那个传说中的江湖独行侠?”三姐妹惊喜地说。晨谦虚地说:“虚名而已,虚名而已。”墨...

学习

常平铁路公园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常平铁路公园10篇,内容包括介绍常平铁路公园,常平铁路公园是几级景点。目前,美国BNSF铁路公司是北美洲最大的铁路公司之一。运营的铁路里程达51,500公里,遍及美国的28个州和加拿大的2个省。拥有三十多个最现代化的铁路多式联运

学习

学习会计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会计10篇,内容包括会计心得十篇,会计实习周记十篇。

学习

唱游课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唱游课10篇,内容包括小学低年级唱游课案例教案,唱游律动课教学总结。一、模式的结构特点“以唱导游,以游助唱”使学生在音乐课中热爱音乐的美,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它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诱趣一动静结合,训练

学习

元宵节的日记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节的日记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日记三年级,三年级寒假日记元宵节300字十篇。吃完早饭后,我便非要爸爸妈妈陪着我上街,我一高兴便跑到窗户边玩,正玩着我无意间看见了外边正在下小雨,便非常沮丧,妈妈安慰我说:“下雨怎么了,我们照

学习

三年级中秋节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中秋节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中秋节的古诗精选大全,三年级中秋节古诗词100首。知识与能力: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小组

学习

中秋节古诗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古诗词行书,中秋节赏月古诗词。《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

学习

中秋节月亮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月亮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月亮变化美篇,中秋节祭拜月亮。看,只见拿带着以圈圈金黄的月儿终于亮了起来,他生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的穿过一缕一缕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突然就在那一霎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浅了!变白了,它傲然

学习

中秋节小故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小故事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来历简短小故事,中秋节小故事儿童简短。4、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学习

中秋节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内容包括三年级中秋节作文300字合集9篇,中秋节美篇文字内容大全。“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

学习

中秋节习俗有哪些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习俗有哪些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习俗有哪些文字版,中秋节的习俗100种。旧时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寿县城乡有喝当头酒、喝月色的习俗。人们依据对月行规律的认识,认为一年中只有十一月十五日半夜时的月亮正对此地,直射于

学习

中秋节的名言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的名言名句五个,中秋节美文名言佳句。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4、目穷淮海满如银,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