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诗篇1
1、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译文: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3、赏析: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来源:文章屋网 )
江雪诗篇2
1、诗文解释: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2、古诗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3、诗文赏析: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来源:文章屋网 )
江雪诗篇3
下面先以课文《江雪》为例,再以学生个性改写送别类古诗为例,谈谈指导改写“文包诗”的点滴体会。
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把古诗改成“文包诗”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模式:首先是从古诗内容入手,然后是叙写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引用“古诗”。
一、了解相关资料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柳宗元所处的***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二、充分调动“积累”
改写《江雪》这样的一首古诗,要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句子。特别是描写雪后大地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的优美词句。
三、进行拓展想象
想象是发展创造力,陶冶儿童高尚情操的智力因素。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师在改写中应适当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对儿童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比如说,在这首诗《江雪》中,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垂钓”的一定是柳宗元吗?
如以下三篇例文:
A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李 烨
冬天到了,天气冷了,雪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立刻给世间万物盖上了一层雪白的、厚厚的棉被。高山、道路都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空中连飞鸟的影子都没有,所有的路上都没有行人的踪迹在,整个世界是死一般的沉寂。
而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永州司马柳宗元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只见他身上衣服上和帽子上,全都是雪,就像一个大雪人。
一位老人走过来说:“柳先生,您怎么还不回去呀,下这么大的雪还在钓鱼?”
柳宗元说:“没事的,我想在这儿清静清静。您老人家快点回家吧!”
老人说:“好的,柳先生,您也早点回。瞧您,都像一个雪人了。”说完,老人走了。
老人边走,边想起柳宗元之前写过的《江雪》,他心里默默地念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天气阴沉沉的,雪花还在飞舞着……
(简评:这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船上钓鱼的是柳宗元。)
B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鞠可依
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像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
柳宗元撇开众人,出去走走。他看见山岭间几乎没有了鸟儿飞翔的踪影,山间小路上也都看不到行人的足迹。
柳宗元继续走着,他来到了江边。远处有一叶孤舟,孤单地漂在江心。舟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头,正在钓鱼。瞧他熟练地套上鱼饵,把有鱼饵的那端扔向湖中,静静地等待。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难道他和我一样,心中有说不出道不明的忧愁,因此在这冰天雪地独自垂钓?
柳宗元突发灵感,当时就作下了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雪还在下着……
(简评:这也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船上钓鱼的是另一个老人,柳宗元看见此情此景写了一首诗。)
C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金陆浩天
在茫茫大雪中,只看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这个老翁就是永州司马柳宗元,最近他常来这儿,有人已经认识他了。
有一位驾着牛车的行人好奇地问船上的柳宗元:“先生,您都快成一个雪人了,还是快点上岸吧!”柳宗元笑着说:“我喜欢这样,这儿清静。”
大雪纷飞,所有的鸟儿都不见了踪影,所有的山间小路上都没有了行人。柳宗元看见了这个场景,诗兴大发,构思创作了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评:这也是以第三人称写的,与前两篇不同的是,柳宗元钓鱼,柳宗元作诗。)
以上ABC三篇都是用第三人称写的:A篇中正在船上钓鱼的是柳宗元,回忆《江雪》的是另一位老者;B篇中船上钓鱼的是另一个老人,柳宗元看见此情此景写了一首诗;C篇中柳宗元钓鱼,柳宗元即兴作诗。
四、尝试个性写作
古诗改写“文包诗”有三个注意点:1.准确把握原作内容;2.增、扩、缩、删要合理;3.不要改变原诗主题思想。
把握这一原则,学了课文《黄鹤楼送别》后,这学期我班学生对高年级《校本教材 相约经典》上的其他送别类古诗进行了改写。
例1:王维的《送别》改写
常熟市琴湖小学五(1)班 徐浩羽
一天,王维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位老朋友,便急忙下马。二人来到一个亭子中,王维便拿出一壶酒来,与老友边饮边聊起来。“老朋友,你这是要到哪里去呀?你不是当官了吗?为何在此,不在朝廷里呀?”
老友叹了口气,道:“唉,现在国家非常腐朽,皇帝大臣们只知道贪***享乐,不管百姓疾苦,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感到非常痛心啊!我现在要去南山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从此我们再有没有机会像这样喝酒谈心了。放下国家、放下百姓,谈何容易!唉……”
王维听了他的话,感同身受,连连点起头来。老朋友说:“对不起了,好兄弟,我要走了,保重啊!”
王维听了这话,羡慕老友可以淡薄名利,归隐山林。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又想想自己,感到非常失落,但是没有再说什么。看着友人慢慢离去的背影,王维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借着酒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例2:李白的《送友人》改写:
常熟市琴湖小学五(1)班 顾陈澄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城的东边。
李白和他的朋友在这里依依不舍地相互告别。李白不舍地说:“朋友啊,我心中的不舍和那千言万语的嘱咐,现在无法言语。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朋友说:“我又何尝不是?但愿我们以后有缘再见。”
朋友就像孤独的鸟儿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也有所依恋。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挥手就此别过。
那匹将要载朋友远行的马仰天长啸,一阵悲鸣,似乎也不忍离开。于是李白诗性大发,提笔写下了《送友人》这首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江雪诗篇4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诗歌画面,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初步感受“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景语皆情语”意境的体会;(2)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江雪的画面。
一、情境导入,诵读积累。
1.师描述:同学们,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是大自然却赐予我们一件美丽的礼物,那就是——雪(引出雪,播放***片)。多美的雪啊,古往今来,赞美她的诗可不少,咱们今天也来个咏雪诗会。
2.生吟诵相关古诗,积累有关写雪的诗歌(如《白雪歌》、《沁园春·雪》等)。
设计意***:不着痕迹地积累,让学生引入情境,并感悟语言,习得语言,水滴石穿、熏陶渐染、文火慢煮,这就是语文的积累的重要性。
二、检查预习,理解字词。
1.过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和雪有关的诗歌——《江雪》。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
3.交流预习中明白的问题,理解“蓑笠”、“蓑笠翁”、“千山”、“万径”等,理解夸张的手法,积累含有夸张手法的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
设计意***:课堂上真正“以生为本”,交流已懂的,解决不懂的,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检查,同时又让学生理解古诗中常见的“夸张”手法,积累相关诗句,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
三、“诗中有画”,读出画面。
1.古人常说“诗中有画”,你看到怎样的画面,自由读诗和同桌交流。
2.师生交流,学生叙说画面。(我仿佛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鸟儿都飞走不见了,千万条小路上根本没有人的踪影。除了雪,还是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师相机小结:这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相机板书:寒冷、凄凉)
4.指名读,感悟其寒冷凄凉。
四、“诗中有情”,情景交融。
1.诗中不但有画,还有情,再品味古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生体悟,相机交流。
3.出示柳宗元的背景资料(投影出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诗情。)。
4.交流、小结:遭人迫害,母亲离世,生活困难,所以心情(相机板书:孤独、悲愤)。
5.再次体会景和情,你发现了什么?(结合景色的萧条肃杀和人物内心的孤独凄凉不谋而合,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诗中有志”,诗言志。
1.再读资料,诗人是否会屈服妥协?
2.生默读思考,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3.感受诗人的“志”,相机板书“顽强不屈”。
4.师小结:短短二十字融入了景、情、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再读经典,请学生吟诵。
设计意***:“诗中有画,诗言志”,在此环节中,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透过诗句想象画面,通过画面体悟诗人心境,体会何为“情景交融”。并结合史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再读诗歌,感悟自然“更上一层楼”。
六、走进诗歌,感悟境界。
1.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江雪中的情与景。
2.生书写,师巡视。
3.反馈。
设计意***: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情感溢于言表之时,趁热打铁,设计的“读写训练”让学生发散思维,既是对文本的一个感悟升华,又领悟不同的表达方式,培养语文能力。
七、拓展阅读,对比升华。
1.师:古往今来,写垂钓的诗有很多。出示《题秋江独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和《江雪》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诗人内心世界的不同去把握)。
江雪诗篇5
后来,“永贞革新”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王叔文被逮捕入狱,柳宗元受到牵连,被贬(biǎn)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由于***治上失意,柳宗元到柳州后,终日郁(yù)郁寡欢,整日闭门谢客,以饮酒吟诗打发日子。空闲时,就教书童柳植写字作诗。柳植是个13岁的少年,聪慧可人,经柳宗元悉心调教,写字作诗进步很快,他模仿主人的笔迹,惟妙惟肖,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因此深得柳宗元的喜爱。
这年冬天,地处南国的柳州,陡(dǒu)然下起漫天大雪,霎时,山川尽染,柳州成了银色的世界。柳州知府原本是个大草包,可是他偏爱附庸风雅,就在柳州南郊鱼峰上的“望江亭”摆设火锅,烹(pēnɡ)调狗肉,宴请柳州知名人士、文人墨客赴宴,赏雪吟诗。酒过三巡,知府要在座的客人每人作一首赏雪诗助兴,并且规定赏雪诗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雪”字。那帮文人都是阿谀(yú)奉承的马屁虫儿,他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地写出一些歌功颂德的歪诗,把知府这个贪官污吏吹捧成公正廉明、爱民如子的清官。柳宗元不愿趋炎附势,就独自大碗饮酒。轮到他写诗时,他已酩酊大醉了,挥笔写下了“千万孤独”四个大字后,笔一丢,便伏在案上昏昏沉沉地睡去了。
知府老爷久闻柳宗元才华横溢,希望他能写一些歌功颂德的庆贺诗,请名匠裱(biǎo)糊挂在府堂,结果却只得了“千万孤独”四个大字,心头十分恼火,便吩咐随从卷起稿纸,下山回府。
柳宗元的书童柳植见状,知道大事不好,主人得罪了知府老爷,会有好果子吃吗?如果知府拿着“千万孤独”说主人对朝廷有不满情绪,岂不是要置柳宗元于死地吗?怎么办?柳植不顾一切地追下山去,拦住知府的轿子,禀告道:“老爷,我家主人醒酒了,他十分抱歉,命小的来取回那稿纸,将那首未完成的诗写好。”
知府老爷听了,便将那稿纸交给柳植,没好气地说:“叫他快些写,我在半山腰等着他。”
柳植拿了“千万孤独”的稿纸,回到望江亭,但柳宗元还是大醉未醒,柳植焦急地大声呼唤,都无法把他弄醒。柳植望着山腰知府的轿子,望着漫天的飞雪,不禁忧心如焚(fén)。这时,在柳江江边,不知什么时候停泊了一条小小的打鱼船,一个老渔翁披着蓑(suō)衣,戴着斗笠,独自一人在垂钓。柳植触景生情,顿生灵感,大胆地拿起笔来在“千万孤独”四个字下面,挥毫添上一些文字,写成了一首名为《江雪》的五言绝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把柳宗元的“千万孤独”四字融进诗句,珠联璧合,浑然天成,而且诗尾是一个“雪”字,符合知府的要求。柳植写完诗,忙向知府交差去了。知府看了诗稿,见笔迹雄浑隽(jùn)永,潇洒飘逸(yì),以为真是柳宗元之笔,于是如获至宝,高兴地下山去了。
柳宗元在望江亭一直睡到傍晚时分酒才醒,柳植连忙扶他下山。一路上,柳植告诉主人,他已模仿主人笔迹写了一首咏雪诗,搪(tánɡ)塞了知府,并且将原诗吟咏一遍。柳宗元听了,连声叫好,说:“柳植,你写得好啊!这可是一首绝妙的寒江独钓诗,也是一幅美丽的柳江风雪***。这首诗也抒发了我的心绪,表达了我身处逆境、志气清高、不畏权势的节操!”
江雪诗篇6
风清醉月醉归鸿逐梦空,花繁倦客倦行霞落日斜。
舟穿雪夜雪飞楼转月幽,江寒月近月浮窗北渐蛩。
可读作:
《风》诗
风清醉月醉归鸿逐梦空
风清醉月醉归鸿,月醉归鸿逐梦空。
空梦逐鸿归醉月,鸿归醉月醉清风。
《花》诗
花繁倦客倦行霞落日斜
花繁倦客倦行霞,客倦行霞落日斜。
斜日落霞行倦客,霞行倦客倦繁花。
《雪》诗
舟穿雪夜雪飞楼转月幽
舟穿雪夜雪飞楼,夜雪飞楼转月幽。
幽月转楼飞雪夜,楼飞雪夜雪穿舟。
《月》诗
江寒月近月浮窗北渐蛩
江雪诗篇7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诗意的语言,并感受其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2、体会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可爱、明朗、迷人等特点,感受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
3、明确文中所运用的对比、白描、避实就虚等写作手法,能说出其作用、好处,并加以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在写江南的冬景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好处所在。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
提问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菩萨蛮》韦庄 《忆江南》白居易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春来江水绿如蓝。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能不忆江南?
开篇引入两首古人描绘江南春色的词,从而引入江南这一如诗如画,千古文人都为之陶醉的地方,那么江南的春天如此迷人,那其他季节又是怎么的风味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作者介绍
书下注释,可简单介绍一下其散文的特点,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浏览全文,理清思路,并思考一个问题,文章中除了写江南的冬景,还写到了哪些地方的冬景?
明确:北国的冬天、闽粤的冬天、德国的冬天。(江南的秋天则可在讲课文时一带而过)
四、研读文本,掌握文章对比的写作特点
1、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其他地方的冬景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
2、明确:对比
3、请同学浏览文章1、2两小节,试从自然环境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来比较南北冬天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冬天的特点是:温暖、可爱。
文章第三小节,由老师一带而过,这里简单和江南的秋天有一个小对比,学生能找出江南冬天的明朗这一特点,即可。
4、4、5两小节,主要是讲闽粤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进行比较,着重写了江南冬季的植物,可以以***片的形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提问:江南冬季的植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说说看。
明确:芦花至冬而不败,红叶有三个月以上的生命,野草是野火烧不尽,寒风吹不倒下……
总结出江南冬景的富含生气这一特色。
5、第6段可作为对比探讨环节的结束,略微点下“恩惠”、“清福”、“德国的冬天也和我们江南的差不多”等,感受到作者的那种自豪、幸福、满足以及对江南冬景的由衷喜爱。
五、研读文本,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与意境
1、请一位同学朗诵文章的第7段,大家概括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最好能概括成一幅***景)
明确:微雨寒村***
2、从这一幅***中,你看到了哪些景色?它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细得同粉似的白雨,乌篷船,落日夕阳,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恬淡幽静,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展现了江南冬景悠闲、迷人的特点。
作者在这里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联想到岳阳楼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相同也。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虽是在写,实似在画。
那我们便再怀着平和的语调,舒缓的语气,齐声读一下本段,再次感受一下这幅微雨寒村***的美妙。
3、欣赏完了江南的微雨寒村***,我们再来看看江南的雪景。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下第8小节。大家思考一下,本段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引用古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是一种避实就虚的写作手法。
赏析这八句诗,可以问问同学们,这几句诗是作者随便选的吗?他们的顺序能够调换吗?大家思考一下,这几句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雪景的?
时间顺序:日暮――入夜――夜深人静――第二天早晨
雪势顺序:欲雪――微雪――大雪――雪停
可见作者虽然以诗代文,但是行文的思路,顺序可谓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诗选得巧妙,安排得更为巧妙。
可以再点下引用诗句来表情达意的好处,江南的雪景给人的感觉是喜悦,悠闲,宁静……
六、结合背景,体悟情感
江雪诗篇8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江雪诗篇9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江雪诗篇10
寒江雪意思是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出自唐代柳宗元所作的山水诗《江雪》,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
(来源:文章屋网 )